航空概論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08 11:32:0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航空概論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航空概論論文

篇(1)

二、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公選課的教學內容

中國民航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集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等學科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行業院校,在校學生均為非生物專業。學校利用航空醫學研究所的師資力量從2006年開始給全校本科生開設自然科學類公共選修課《生命科學概論》,深受學生歡迎,每學年選課人數達到800人。向非生物學專業學生開設《生命科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定位于“基礎性、系統性、趣味性和學科交叉性”,從介紹生命科學基礎知識的物質基礎入門,衍射到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從細胞到細胞工程;從生物物質代謝深入到生物遺傳的本質———基因,從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從分子水平上闡述生物的奧秘;同時還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類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通過科學性、趣味性、學科交叉性和貼近生活性的內容介紹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與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使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得到提高。講授內容在注重系統性的基礎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廣泛運用的生物學技術手段、最熱點的人類疾病、最新的交叉學科等等。我們密切關注科技最新動態,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最新進展的內容及時移植到我們的教學中去。例如:在“遺傳”部分介紹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等現代慢性疾病在遺傳方面的研究近況;在“病毒”部分介紹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機理、防治途徑和治療方法;在“免疫系統”介紹艾滋病的基本知識及預防;在“環境”部分介紹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等。這些“時尚”新內容很受學生歡迎,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激發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三、非生物專業開設《生命科學概論》公選課的教學方法

1.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命科學概論》教學內容龐雜、信息量大、知識難點多。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直觀的東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記憶。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聲像并茂的組合方式講授課程,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不僅增加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方法的運用。另外,可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生物學相關影像資料,給學生更為直接的視覺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類消失之后》,讓學生充分理解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2.開展課堂主題演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了解生命科學的研究進展,我們組織開展了課堂專題演講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教師初步確定當前生命科學重要前沿問題的題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細胞、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轉基因食品等,把學生按5~6人一組分組,每組確定一個主題,學生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小組討論寫成小論文,并做成幻燈片在班上交流演講。這樣增強了同學之間以及同學與老師的溝通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文獻檢索利用、團隊協作、論文寫作和口頭表達等綜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辯論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生物高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舒適快樂,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機。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這些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綜合性,學生對這些熱點問題的探討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科學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以培養他們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師初步確定當前生命科學具有爭議性的熱點社會問題,如食品添加劑的利與弊、克隆人的利與弊、轉基因食品的利與弊、垃圾焚燒的利與弊、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等。學生通過分組每10個人一組,每2組自由選擇一個辯論主題作為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每個班級推舉一名主持人來主持辯論賽。通過辯論賽,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競爭、進取的意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展現自我的平臺,并讓學生對科學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學生的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組成,其計算方式為:最終成績=平時成績(占30%)+期末開卷考試成績(占70%),其中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由課堂出勤(占10%)、課后作業(占10%)以及課堂小論文(占10%)三部分內容構成,期末考試成績采用撰寫課程論文和期末理論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這種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評價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完成作業的質量,又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多元化的考試方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生的思想壓力,且避免了少數學生平時不學習,通過考前突擊準備獲得較高分數,導致課程成績不合理的情況發生。

篇(2)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發展的過程中,民航產業的做大做強,對民航人才需求不斷加強,而能夠服務民航的航空法學實務人才更是促進民航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國民航院校的法學教育培養模式存在問題,沒有形成以航空法為特色的法學教學體系,導致我國航空法學人才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人才數量與質量均與民航強國戰略不太適應,不僅在微觀上影響民航院校法學學生的就業及航空法學的發展前途,而且在宏觀上影響民航強國戰略的實施。為此,民航院校的法學必須改革現有的教育培養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的前提下,主動適應民航經濟的發展,重新定位辦學目標、教學培養模式等,形成系統的綜合的職業化實踐性教育培養模式,以促進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學生的就業,同時也促進民航強國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航空法學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科專業體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國共有近600所院校設置了法學專業,其中將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設置了法學專業。民航院校屬于典型的行業特色工科院校,不僅工科專業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專業。這樣院校中的法學專業,相比較政法類專業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中的法學專業,在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和學生生源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劣勢,不具備其他綜合性院校和法學專業院校培養的法學本科生的就業優勢,缺乏較強的競爭能力。我國高校中專門的航空類院校僅限于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四川廣漢飛行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但專門設置法學院的只有中國民航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wWW.133229.CoM目前我國民航院校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或方案中普遍沒有區分專業方向、特色課程,沒有充分發揮民航行業與法學相結合的優勢,沒有形成以航空法學為特色的完備學科體系。

2.教育培養模式缺乏實踐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學專業由于受人才傳統培養模式、辦學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沒有重視教育教學的實踐性主旨,忽視了將法律運用到民航生產工作一線的要求,導致培養的法科學生只懂法學理論,不懂民航實踐,這種教育培養模式將嚴重影響法科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危及就業。

3.教育培養方式單一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培養的學生必須符合企業的需求,適應市場的需求,這就需要產學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學教育培養方式單一,缺乏與民航行政機關、企業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種教育資源不夠。一方面不能體現航空的行業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發揮民航企事業單位實踐的優勢為教學所用,培養出來的法學學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適應民航企事業單位。

4.教學體系不能切合民航實際的需求。第一,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國家統一的法學十四門核心課程,缺乏航空法學系統課程體系。雖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學專業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課程,但缺乏航空法學的法律實務實訓等技術性課程。第二,教學方法。只有改革教學方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課程內容。我國目前的航空法學教育缺乏調動學生主動性、思考性和動手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旦接觸到實務便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第三,考核與評價機制。當前的航空法學教育對學生的考核一般以書面的試卷考試為主,缺乏對學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評價,沒有形成綜合的實踐考核與評價機制。

三、我國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育培養模式的構建

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培養模式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結合民航強國戰略精心設計,從基本框架、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合理構建。

1.基本框架。為了構建具有明確目標性、系統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育模式,我們提出“四個一”工程。具體是指:“強化一個重點,即建設民航強國為重點;發展一個專業,即建設與發展具有行業特色的航空法學專業;夯實一個平臺,即打造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學平臺;培養一批人才,即培養大規模的服務民航的航空法學人才。

2.培養方式。積極加強與民航實務部門的聯系,進行校企等聯合培養,以拓展教學資源,共享教學成果。民航企業和民航院校共同構建基于行業標準的教師與學生培養平臺:一方面選派教師到航空企事業單位學習,打造具有行業認可、理論實踐結合的“雙師”素質航空法學專業教學團隊;另一方面,選派優秀學生到航空企事業單位學習實習,加強產學合作,滿足市場需求的航空法實務技能人才,實現“雙贏”。目前,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導師遴選實行“雙導師”制,研究生可在“二導”所在單位實訓,參加他們的課題或案件。

3.教學體系。法學具有的先天職業背景決定了法學教育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和實踐性特點;而民航業更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所以航空法學天生具有職業化、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體系上必須滿足航空法學的職業化性質和民航的實踐性本質。具體表現在:

第一,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上既要強調學術性,更要強調實踐性。具體包括兩大模塊:第一模塊是民航與法學基本理論知識,第二模塊是航空法理論與實踐課程。第一模塊以民航概論和法學十四門必修課為導航課,具體包括民用航空基礎、航空器基礎知識、空中交通管理、機場及空港、航空運輸及運營、航空運輸安全及監管、法理、憲法、民商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第二模塊的航空法理論課主要分為航空法概論、航空法律文獻檢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院校的優勢和特色細分為航空商業與法律、航空運輸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險法、航空電子信息服務法律、航空航天知識產權法、航空器事故調查與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與預防、航空保安法、衛星通訊與法律,民航行政監管、國際航空法、比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層空間法、國際航空法等。

第二,教學方法。航空法學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航空法學理論,而且還要讓學生運用相關理論解決航空運輸生產實踐中碰到的法律問題,這就需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鍛煉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養。聽是指聽教師傳授各部門法的課程;說指通過辯論法、情境模擬法、案例教學法、探討教學法等鍛煉學生的語言功能,將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實務中;讀是指大量閱讀在法律文獻課程中查找到的文獻書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與法律知識;寫是通過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讀書報告、案例分析報告、實習報告、模擬法庭法律文書等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總之,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航空法學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

篇(3)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發展的過程中,民航產業的做大做強,對民航人才需求不斷加強,而能夠服務民航的航空法學實務人才更是促進民航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國民航院校的法學教育培養模式存在問題,沒有形成以航空法為特色的法學教學體系,導致我國航空法學人才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人才數量與質量均與民航強國戰略不太適應,不僅在微觀上影響民航院校法學學生的就業及航空法學的發展前途,而且在宏觀上影響民航強國戰略的實施。為此,民航院校的法學必須改革現有的教育培養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的前提下,主動適應民航經濟的發展,重新定位辦學目標、教學培養模式等,形成系統的綜合的職業化實踐性教育培養模式,以促進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學生的就業,同時也促進民航強國發展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航空法學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科專業體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國共有近600所院校設置了法學專業,其中將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設置了法學專業。民航院校屬于典型的行業特色工科院校,不僅工科專業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專業。這樣院校中的法學專業,相比較政法類專業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中的法學專業,在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和學生生源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劣勢,不具備其他綜合性院校和法學專業院校培養的法學本科生的就業優勢,缺乏較強的競爭能力。我國高校中專門的航空類院校僅限于中國民航大學、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四川廣漢飛行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但專門設置法學院的只有中國民航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目前我國民航院校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或方案中普遍沒有區分專業方向、特色課程,沒有充分發揮民航行業與法學相結合的優勢,沒有形成以航空法學為特色的完備學科體系。

2.教育培養模式缺乏實踐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學專業由于受人才傳統培養模式、辦學客觀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沒有重視教育教學的實踐性主旨,忽視了將法律運用到民航生產工作一線的要求,導致培養的法科學生只懂法學理論,不懂民航實踐,這種教育培養模式將嚴重影響法科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危及就業。

3.教育培養方式單一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培養的學生必須符合企業的需求,適應市場的需求,這就需要產學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學教育培養方式單一,缺乏與民航行政機關、企業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種教育資源不夠。一方面不能體現航空的行業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發揮民航企事業單位實踐的優勢為教學所用,培養出來的法學學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適應民航企事業單位。

4.教學體系不能切合民航實際的需求。第一,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國家統一的法學十四門核心課程,缺乏航空法學系統課程體系。雖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學專業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課程,但缺乏航空法學的法律實務實訓等技術性課程。第二,教學方法。只有改革教學方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課程內容。我國目前的航空法學教育缺乏調動學生主動性、思考性和動手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旦接觸到實務便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第三,考核與評價機制。當前的航空法學教育對學生的考核一般以書面的試卷考試為主,缺乏對學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評價,沒有形成綜合的實踐考核與評價機制。

三、我國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育培養模式的構建

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培養模式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結合民航強國戰略精心設計,從基本框架、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合理構建。

1.基本框架。為了構建具有明確目標性、系統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育模式,我們提出“四個一”工程。具體是指:“強化一個重點,即建設民航強國為重點;發展一個專業,即建設與發展具有行業特色的航空法學專業;夯實一個平臺,即打造航空法學職業化實踐教學平臺;培養一批人才,即培養大規模的服務民航的航空法學人才。

2.培養方式。積極加強與民航實務部門的聯系,進行校企等聯合培養,以拓展教學資源,共享教學成果。民航企業和民航院校共同構建基于行業標準的教師與學生培養平臺:一方面選派教師到航空企事業單位學習,打造具有行業認可、理論實踐結合的“雙師”素質航空法學專業教學團隊;另一方面,選派優秀學生到航空企事業單位學習實習,加強產學合作,滿足市場需求的航空法實務技能人才,實現“雙贏”。目前,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導師遴選實行“雙導師”制,研究生可在“二導”所在單位實訓,參加他們的課題或案件。

3.教學體系。法學具有的先天職業背景決定了法學教育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和實踐性特點;而民航業更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所以航空法學天生具有職業化、實踐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體系上必須滿足航空法學的職業化性質和民航的實踐性本質。具體表現在:

第一,課程設置。課程設置上既要強調學術性,更要強調實踐性。具體包括兩大模塊:第一模塊是民航與法學基本理論知識,第二模塊是航空法理論與實踐課程。第一模塊以民航概論和法學十四門必修課為導航課,具體包括民用航空基礎、航空器基礎知識、空中交通管理、機場及空港、航空運輸及運營、航空運輸安全及監管、法理、憲法、民商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第二模塊的航空法理論課主要分為航空法概論、航空法律文獻檢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院校的優勢和特色細分為航空商業與法律、航空運輸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險法、航空電子信息服務法律、航空航天知識產權法、航空器事故調查與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與預防、航空保安法、衛星通訊與法律,民航行政監管、國際航空法、比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層空間法、國際航空法等。

第二,教學方法。航空法學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航空法學理論,而且還要讓學生運用相關理論解決航空運輸生產實踐中碰到的法律問題,這就需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鍛煉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養。聽是指聽教師傳授各部門法的課程;說指通過辯論法、情境模擬法、案例教學法、探討教學法等鍛煉學生的語言功能,將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實務中;讀是指大量閱讀在法律文獻課程中查找到的文獻書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與法律知識;寫是通過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讀書報告、案例分析報告、實習報告、模擬法庭法律文書等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總之,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航空法學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

篇(4)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材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認為,要提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根本目標的創業教育體系,還可以從優化專業結構、構建課程體系、設計教學項目、強調實踐訓練、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建設、搭建校企聯合平臺、改革考核方式等具體方面來凸顯其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創新性,從而促進應用型本科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研究以應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學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具體改革的專業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進和完善的策略和構想,以期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具體對策有以下幾點。

(一)建立健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在明確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前提下,優化當前課程系統設置,結合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現,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本研究在學校滿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學院材科科學與工程2017版培養方案中,試點性開設以專業為基礎的創新思維訓練先導課程一門(《無機非金屬材料創新研究方法導論》,24課時),開設創新綜合實驗一門(材料科學基礎創新綜合實驗課),增加和改革課內創新綜合實驗8課時(《材料成形基礎》、《金屬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論》各2課時)。在2019版大綱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業高工參與授課的《材料科學創新創業系列學術講座》16課時;另外,原版培養方案中一直在實踐教學板塊包含《材料創新設計》、《材料創新實訓》兩個部分針對創新創業的環節,在新版培養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經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創新研究方法導論),緊接理論課程中運用此方法的訓練(課內創新實驗),再聯合貼近企業生產實操和生產需求的創新創業講座,最后銜接實踐環節的集中課設和實訓,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部分的課程體系已經相對完整:有方法論教學,有對在理論知識中對方法論的運用訓練,有貼合企業實操的講座,最后再結合集中實踐環節的夯實。

(二)改革創新創業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遷移能力的培養

培養方案中課內創新實驗的設置與專業理論知識的結合最緊密,如果采用傳統的授課方法很容易淪為單純對理論知識的重復性驗證,而喪失創新創業教育的效能。改變單純的驗證性實驗,而體現對理論課學習的基本原理的應用,并突出對創新思維方法的運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復雜工程問題,同時也可以強化雙創教育。另外在實驗過程中分小組進行,突出學生團隊協作、溝通交流、解決問題等可遷移能力的培養。相應的在集中實踐環節中,改參觀實習為動手操作加分組討論加頭腦風暴,針對企業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分析討論并實地提出整改建議,這種“問題導向”的模式進行實訓,并寫入實習報告。除了授課方式,在考核的時候,突出能力目標導向,綜合檢驗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理論課程考核時考試題目增加開放類、創新論述類、舉一反三類試題,沒有固定答案,讓學生現場發揮,根據思辨能力打分。實踐類課程實行允許偏差的單一變量參數表征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務,根據完成程度和創意效果打分,突出對創新和信息處理這兩類可遷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課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經寫入新版課程大綱,并在其中有詳細的量化型要求,對哪種授課方式支撐哪一個課程目標,哪種考核方式支撐哪一個課程目標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養方案的量化產出體系當中。

(三)建立一支“數量足、理論精、實踐強”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目前,我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并沒有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如何提高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并將其與實踐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相結合是本項目的一個研究重點。首先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人數比例,同時對全校教師進行雙創培訓,采用開交流報告、邀請校外專家談創新方法做講座、組內成員互相交流創新心得、邀請教育學專家談創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師的雙創和雙創教育能力。近年來,西安航空學院在創新創業學院領導下,以“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各級雙創競賽、學科競賽為契機,開展各種大賽輔導培訓會,不僅針對參賽學生,更主要正對指導教師的能力進行培訓,以此將對雙創教育有興趣也有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集中起來,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此舉不僅使提高了學生的競賽成績,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

(四)切實利用好校企合作平臺,夯實雙創教育的“轉化”環節

篇(5)

美術系專業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充裕,師資力量雄厚。有專業教學場地面積15400平方米、實驗實訓室近2000平方米;有專業圖書、畫冊、期刊、光盤和軟件共計4000余冊(件);有校外實訓、實習、就業基地30余個;現有市(校)級教學團隊共5個、精品課程共6門,承擔了教改項目共25項,獲教學成果獎共11項;有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團隊共2個,承擔了市(校)級科研項目共近50項;教師的作品和論文參加市級以上展覽和公開發表近700幅(篇),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近100項,教學論文等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教師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主編(著)教材、作品專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叢書》被全國20余所高校選用,共出版10萬余冊。

美術系學生作品在眾多省(部)級及以上專業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學生參加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藝術作品展演”、“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中國美協‘未來之星’大獎賽”、“重慶•長江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重慶•中國西部工業設計明日之星作品大賽”等賽事,獲獎共近60項、省(部)級獎200余項;同時,美術系每年都要舉辦“學生作品年度展”、“畢業作品展”、“學生社團作品展”等專業賽事,并組織學生參加重慶市高校服裝專業優秀畢業作品聯合展演活動,中央二臺、人民網、中國教育網、搜狐網、新浪網、鳳凰網、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先后進行了報道。

美術系學生工作以“抓常規、濃學風、重規范、強素質、促就業、創品牌”為主線開展工作。一方面,積極圍繞專業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思想和藝術素養,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夯實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爭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論、有理念、有理智的美術學子,促進學生情商培養和提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相當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廣告公司、室內裝飾公司的設計總監、項目經理和業務骨干,有的成為了基礎教育行業專家并多次在全國和市級美術教學競賽中獲獎。近幾年來,先后有數十名學生考取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

二、2016年擬招生專業介紹

公共藝術 [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能對室內外空間進行裝飾藝術設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構成基礎、建筑基礎、數碼圖形處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圖與測繪、手繪效果圖技法表現、工程概預算、工程材料與工藝、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公共設施設計、餐飲空間設計、陳設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住宅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辦公空間設計、裝飾雕塑、3d場景漫游、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可到建筑和規劃部門、各類設計院所、專業設計機構等從事公共空間、商業空間、住宅空間以及園林景觀等設計工作,也能從事相關領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術學[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透視與解剖學、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風景、雕塑、傳統油畫語言、油畫風景、素描人體、油畫人體、具象寫實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繪畫語言、超現實主義繪畫語言、照相寫實繪畫語言、綜合材料、綜合創意、當代藝術思潮、工筆花鳥、工筆人物、寫意花鳥、寫意山水、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考察等。選修教師教育方向課程: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課堂教學技能、美術教師公招應試技巧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編輯、藝術機構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電腦輔助設計、圖形創意、版式設計、商業攝影、插畫設計、網頁與界面設計、標志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影視動態廣告設計、型錄設計、書籍設計、文化海報設計、設計概論、世界平面設計史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廣告策劃與設計、印刷品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商場商品陳列設計、網頁及新媒體設計、商業攝影及設計管理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設計方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工藝、服裝效果圖表現技法、服裝設計思維訓練、成衣設計、立體裁剪、服裝材料與面料再造、創意服裝設計、時尚攝影、針織裝設計、化妝造型、服裝展示設計、平面紙樣結構、服飾配件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具備設計造型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能夠適應服裝服飾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的需要,從事服裝、服飾品的設計、制作和營銷等工作,也能在相關時尚設計領域從事設計、制作與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錄取規則

1.考生體檢必須符合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規定。

2.重慶市考生認可重慶市統考成績,其它省(自治區)考生認可我校組織的美術專業校考成績。

3.按綜合成績(綜合成績=文化成績÷文化成績總分×30+專業成績÷專業成績總分×70)排序,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四、2016年招生計劃(暫定)

專業名稱

重慶

三校生

美術本科(非師范)招生計劃

備注

重慶

江西

山東

陜西

山西

福建

廣西

美術學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請轉專業;重慶三校生限招服裝設計與工藝類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藝術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視覺傳達設計

(時尚藝術)

10

27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1-0280-02

現代物流人才已被列入12類緊缺人才之一。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物流人才缺口已達600萬,天津物流人才每年缺口3萬。中國民航大學作為天津市唯一的一所民航類高等院校,應充分利用航空物流的專業特色,逐步探索出適合天津的航空特色復合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而教材作為主要的教學資源,是創新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需要我們著重討論的問題。

一、我校物流管理專業教材現狀分析

1.物流管理課程體系分析。我校物流管理專業所設置的課程分為: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模塊(包括方向成組課、專業選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等。我們這里只討論物流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

物流專業課程,例如供應鏈管理、物流系統工程、采購與倉儲管理、物流配送、企業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統、物流成本管理等課程,是大部分物流管理專業都需要開設的專業課程,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教學內容。

而面向航空物流的一些課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論、空運地理、民航貨物運輸管理、航空危險品運輸、航空器材計劃與管理等課程,已有多年的教學基礎,但還沒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2.目前物流管理專業的教材使用現狀分析。物流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發展迅速的專業,其各門課程相應的教材的發展同樣非常迅速,國內有關物流管理專業的教材編著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結合近年來的實際教學工作,我們認為目前在教材的使用當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有些課程缺乏高水平的教材。物流管理專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在教材的編寫和出版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對有些課程來說,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教材。

(2)缺乏配套的教輔材料。國外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教輔材料十分豐富。從內容來看,有教師用書、學生用書、測驗手冊、習題集及解答等等;從載體來說,有圖書、CD-ROM、e-text、多媒體、幻燈片、電腦軟件、網絡等等,是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配套組合。[1]

但在我校物流管理專業使用的教材中,缺乏配套教輔材料的現象十分明顯。少數教材可能配有光盤和課件,而且相對簡單;大多數教材都缺乏配套的教輔材料,如配套的課件、案例、多媒體資料、軟件等。使得教師上課的手段受到限制,而學生能夠獲得的信息量也很少。

(3)教材的實踐性不強。因為物流本身屬于新興的專業,最初的物流教材往往只是介紹引入的理論,或是將一些專家的論文拼湊在一起。[2]經過近年的發展,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總的來說,有些課程的教材仍然實踐性不強,缺乏實際案例,或是僅有對一些企業情況的簡單描述,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有幫助。

(4)有些課程的教材內容上有重復。教材內容的重復,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受到挫傷。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又影響了老師的教學情緒,造成了惡性循環。而對于重復性內容,授課老師不好把握,可能會略講而過,學生沒有真正領悟,或者都進行深入講解,反而造成時間、資源的浪費。[3]

(5)由于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培養具有民航特色的復合型的中高級物流管理人才,教材的不匹配問題尤為突出。目前現有的物流教材中,例如物流管理、國際物流等都有涉及到航空運輸或航空物流方面的內容,但所占比重很小,很難使學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更遑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了。同時在我們設置的課程體系當中,涉及到航空物流的一些專業課程,如航空器材計劃與管理等在全國范圍內都沒有教材,這將嚴重制約著我們的課程建設和專業發展。

二、基于專業培養目標的立體化教材建設

結合以上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和使用的教材的分析,我們認為教材的建設應當根據專業課程的具體情況而進行。

1.對于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其本身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并且也有相應的教材可供選擇,因此教材建設的重點在教材選擇和教輔材料的建設上。

在教材的選擇問題上,應根據教學大綱,盡量選擇權威的、優秀的教材。同時在教材的選擇中應鼓勵不同課程的任課教師相互交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性內容。

在這類課程的教材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教輔材料的建設。因為目前現有的教材主要面向的是一般性的物流管理專業,例如物流管理、國際物流、物流配送等教材,其內容涉及到航空運輸或航空物流,但所占比重很小,難以滿足課程大綱和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在教輔材料的建設中,應著重于開發面向航空物流的案例、軟件和多媒體資料,配合教材使用,以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航空物流及其運作。[4]

2.對于航空物流管理概論、空運地理、航材計劃與管理等課程,沒有現成教材可選。這些課程在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已有一定的授課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料。因此這些課程的教材建設中最緊迫的任務是整理相應的講義、案例等教學資料,有組織有計劃地編寫航空物流教材。

3.鼓勵教師使用國外優秀原版教材,實行雙語教學和多媒體授課。

三、建立長期的、有效的教材建設機制

1.教材開發、設計的規范化。教材作為教學的核心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保證教材開發的質量,規范的教材設計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949年,有“現代課程理論之父”之稱的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一書,標志著科學主義課程開發的最終確立。泰勒在書中提出了課程開發的四個步驟.即課程開發的“泰勒原理”。同時泰勒提出了開發學校課程所必須回答的四個問題:(1)學校應達到什么樣的教育目的?(2)為達到這些教育目的,應該提供什么樣的教育經驗?(3)怎樣組織這些學習經驗?(4)我們如何決定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實現?[5]

如前所述,由于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專業教材編寫任務相對比較繁重,為了保證教材開發的質量,承擔教材編寫任務的教師更應該遵循教材設計的基本規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材的開發和編寫過程中,應深入航空物流企業調研,了解我國航空物流現狀,深刻理解我國航空物流未來發展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的學生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這樣才能確定課程的學習目標,進而確定學習內容,并將這些反映在教材當中。

2.重視教輔材料的開發和使用。如前所述,我們目前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教科書上有什么教師就講什么,考試就考什么的狀態。而一本教科書即使理論講述得再清楚、內容再豐富,它所能提供的信息終究是有限的。因此。教輔材料在教學中應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勵教師開發能夠通過新技術進行傳授的與教科書同步的教學內容,以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如案例庫、電子教案、Flas、電子雜志等;還可提供網絡交流、資源平臺,以便于教學的與學生的各種信息交流、相關教學資料和學習資料的下載等。

在教輔材料的使用方面,除了主教材之外,應鼓勵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參考資料。因為一本教材,即使再優秀、再權威,即使是最好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會有其相應的弱點和不足。因而通過大量的輔助教材和閱讀材料,使主教材得以充實、擴展、補充和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的學派、不同的思想觀念、理論體系,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分析和思考中汲取,在不同學派和不同觀點的論述和辯論中提高。同時也極大地擴大了課堂的信息量和信息傳播。[6]

3.鼓勵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學資料、信息的共享。不同課程任課教師和課程組之間的溝通,教學資料、信息的共享,如案例庫、多媒體資料等,對于梳理和協調教學內容,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非常有利。不同課程的教學都需要通過對航空物流企業的調研形成的一些報告、案例等資料。這些資料的交流和共享,可以使得不同課程的教師從不同角度分析這些案例,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同時也可以降低調研成本,提高調研的效率。

4.強化與其他部門、企業的合作。教材建設的主體是教學單位,是教師,但同時和其他部門、企業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1)在教材建設當中,需要很多的參考書和資料,另外一些外文原版教材或翻譯過的教材,因為定價較高,很難在學生中推廣。因此應重視圖書館在教材建設中的作用,定期和圖書館方面溝通,推薦專業課程中需要的書籍和資料,促使教師和學生更好的利用圖書館,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水平。

(2)教材建設中還應該強調與企業的合作。我們要建設面向航空物流的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要使我們培養的學生符合航空物流發展所需的人才特征,在教材建設當中就必須和航空物流企業進行合作,深入了解航空物流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才能夠編寫出應用性強、與實踐結合緊密的教材。這種和企業的合作,可以以調研的形式,也可以以和企業合編教材的形式來做。

參考文獻:

[1]蘇開顏,邢美圓.國內外高等教育教材差異比較[J].出版發行研究,2002,(7).

[2]賀巖.從教育的發展看物流教材建設//2008中國發展進程中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卷II)[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3]宋歌.關于物流教材重復問題的探究[J].經營管理者,2009,(19).

篇(7)

非言語的Nonverbal一詞,是指在交際過程中,為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而伴隨言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用的不屬于有聲語言和文字語言范疇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稱為“不是語言的語言”。非語言交際指不需要使用言語就能發出和接收信息的行為,這種行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不像語言只分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非言語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這一概念屬于社會心理學,指人在傳達訊息時,會使用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或音調等語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來輔助說明。非語言交際就是交流的雙方利用身體的特征或者自然環境給交流對方傳遞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語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語表達終有不足,所以我們會額外在意對方的非言語表達,這有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情緒、態度、個人特質等,甚至是內心真正的意圖。

對于非語言的分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例如美國的瑪嬌麗?F?瓦格斯把非語言分為9類,分別是人體(身體特征、皮膚、體形等)、動作(手勢、姿勢等)、眼睛(視線、眼神等)、副語言(聲音的高低強弱等特點)、沉默、體觸行為(接吻、擁抱、握手等)、對人空間、時間、色彩等。顯然,瑪嬌麗?F?瓦格斯的這種分類歸納并不能完全涵蓋非語言的范圍。納普(M?knapp)將非語言分為7類,分別是人體的傳遞行為(例如表情、視線、手勢、體勢等)、身體特征(體形、膚色、毛發等)、 觸摸行為(握手、擁抱等)、副語言(如聲音的特征、咳嗽、哭聲、發話間隔等)、空間因素(如體距)、個人物品因素(如服飾,化妝,隨身物品等)、環境因素(如家具、燈光、溫度等)等。美國的K.W.back將非言語交際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靜態無聲的非言語交際、動態無聲的非言語交際以及有聲的非言語交際等。畢繼萬將其分為4大類,將姿勢、身勢、面部和手部動作、體觸行為等歸類為體態語;將沉默、話輪轉接、非言語聲音等歸類為副語言;將化妝、衣著、膚色、個人用品的交際作用等歸類為客體語;將空間,時間、距離、燈光、顏色、標志等歸類為環境語。

非言語交際的方式有很多,人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衣著服飾、聲音暗示等都能表達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語交際的有效手段。例如人們高興時會眉飛色舞,憂傷時會愁眉苦臉、悲痛時會嚎啕大哭等等,這些情緒都是通過非言語手段表達出來的。又例如我們在說話時往往同時會借助身體動作來表情達意,有時這種動作會起到強化言語信息的作用,有時則起到弱化言語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給小孩禮物時,他若真的不想要,就會說不要,同時也會伴有搖頭、扭身、眼神漠視等行為;而若他很想要卻礙于大人的說教,雖然嘴上說不要,但是眼睛會一直盯著看,并使勁扳著手,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語內容。所以非言語交際在交際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它可以使言語信息更加鮮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補充言語信息的內容,還可以代替言語手段來表達信息。西方學者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對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爾認為:文化背景相同的兩個人在交談時,言語手段傳達的信息僅占35%,非言語手段傳達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認為,兩人在交談時,非言語占93%,語言本身僅占7%。由此可見,在交際中,僅靠語言文字來傳遞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往往需要非語言手段來增強語言效果,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些非語言手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與他人交流,減少交流障礙,促進交流順利進行。

非言語交際一詞來源于英語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對非言語交際的正式研究普遍認為始于達爾文,他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1872年)一書中,對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各種心理活動進行了系統詳細的研究。此后,逐漸出現了大量研究非言語交際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爾的《身動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爾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類行為觀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馬蘭德羅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語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葉斯?法斯特的《人體語言》(Body Language)等。而關于跨文化非言語交際的研究,可謂始于美國的萊克?布羅斯納安著的《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言語交際對比》,它第一次直接對中英國家的非言語交際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對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方面,代表作為李慶祥主編的《中日非語言交際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前沿叢書,其中收錄了25篇論文,內容分為概論篇、分論篇、音聲語篇和教學篇等。關于中日非言語交際對比方面,概論篇中有盧濤的《日本非語言交際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比較研究》和吳宏的《日本人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與日本文化――兼談中日非語言交際行為之差異》等論文;分論篇中主要關于手勢、表情、副語言等方面的論文,其中關于中日對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勢文化比較――以手指動作為主》;教學篇中有趙春利的《對非言語行為的調查研究》和樊軍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語交際與日語跨文化教學》等論文,主要是關于日語語言教育中非言語交際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語言 文化與交際》(2007),主要論述了中日文化差異與體態語的表達方式、副語言及交際功能等。鐵軍編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讀》中,以五種基本色為中心進行了中日對比。

另外,關于體態語對比研究,期刊論文方面有孫鵬的《從體態語看中日兩國文化差異》(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體態語對照研究》(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5(3));王連娣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視角下的中日手勢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5)); 林燕燕的《體態語語言表現之中日比較――以“喜”的面部表情為中心》(華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3(2));趙平的《從災難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語言交際》(日語知識,2012(09));張曉梅的 《論中日手語中表情與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張淑婧的《關于中日談話節目中附和表現的使用實態》(2010);王冠華的《關于面部表情描寫的中日對比研究――基于語料庫所進行的調查》(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4)); 程放明、劉旭寶的《體態語的中日語言表述異同》(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4)); 碩士論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體語言”的中日對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體態語對比研究與對日漢語教學》(2016)等。

在服飾色彩方面,有馬興國的《中日服飾習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張祝平的《中國國服喪失原因淺探――從近代中日服飾變化比較說明》(歷史教學,2002(11));錢國英的碩士論文《從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顏色詞的異同》(2005);劉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際中色彩使用的差異――以服飾、禮品為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6(4));李的《日本服飾搭配中日對照》(1-8),(日語知識,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間概念中“內”與“外”的對比分析》(科技風2010(6));魏娜、蔣翔云的《淺析中日兩國的傳統服飾文化間的差異――以旗袍和和服為例》(學理論 2012(21));白玉蘭的《中日時間觀念的差異及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2));苗M的碩士論文《中日服飾文化對比研究》(2014);陳穎超的《中日兩國“白色”異同研究》(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1));谷秋實、呂園園、王芳的《小議中日服飾色彩禁忌》 (萍鄉學院學報,2015(2));張歡的碩士論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綜上所述,我可以看出,關于中日非言語交際的比較研究在我國已初具規模,研究的時間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無論是期刊還是碩士論文數目都不算多,相關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論文分布相對分散,規模較小。從研究的內容來看,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的重點在體態語對于和服飾色彩的對比,主要是關于姿勢、身勢、面部表情和手勢動作的對比研究,還有關于中日服飾色彩方面的比較研究。少數文章關于副語言的比較研究,但是論文數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總之,關于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還有很多需要發掘的內容,研究對象和范圍也需要進一步擴展,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也亟需進一步構建,中日非言語交際的對比研究的發展和完善還需要學者們今后長期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J].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2.楊全良.非言語交際簡述[J].外語研究,1990年版。

篇(8)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3―0144―03

引言

20世紀是人類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輝煌100年,綜合諸多前沿學科和技術的機器人的誕生和機器人學(Robotics)的建立是上世紀科學技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代表之一。從1962年美國萬能自動化(Unimation)公司的第一臺機器人的投入使用到現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機器人已從無到有,現在已擁有“百萬大軍”,在世界各個領域和人民生活的諸多方面忠誠地為人類服務,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機器人技術的蓬勃發展,目前全國的許多高校甚至中小學都開設了機器人教學的相關課程,而且學生的人數在逐年增多。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為例,現在每年選修機器人課程的學生都在上百人左右。機器人是一門多學科高度交叉的前沿學科,包括機械學、生物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控制論與控制工程學、電子工程學、人工智能、社會學等,無論在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其發展速度都十分驚人。為了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策略,保持與國內外機器人教學同步提高,筆者對國內外十幾所著名高校的機器人教學情況,就教學大綱、成績考核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研究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筆者從事的機器人教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改革措施,并在近三年北航的《機器人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 國內外機器人教學的調研

美國是機器人技術的發源地,開展機器人教學的高校比較多,而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在國際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調研的美國高校包括MIT[1]、Stanford[2]、CMU[3]、UC-Berkeley[4]、CIT[5]五所高校,國內高校包括清華大學[6]、上海交通大學[7]、哈爾濱工業大學[8,9]、吉林大學[10]、天津大學[11]、北航六所高校。調研的方式主要是收集各高校網站相關教學信息,包括教學大綱、成績考核等,通過分析比較,總結經驗。

就所調研的國內外高校而言,國內外高校機器人教學特點可概括如下(參見表1和表2):

1 美國高校的機器人啟蒙課程或機器人導論等開設在本科,使本科學生對機器人有個普遍的了解,以“講解+實驗+討論”的形式,利于形象化理解;研究生階段開設《高級機器人學》等更深層次的課程,進行分方向研究。開設的專業較廣,涉及機械工程、電子工程、航空航天、計算機科學等專業,而國內高校本科開設機器人課程的相對較少。

2 國內的機器人課程主要開設在碩士第一學期,部分學校在本科階段開設《機器人概論》課程,現有將《機器人學》從碩士提到本科的傾向。開設方式多樣,如必修、專業選修、全校選修等。國內高校選擇教材較集中,選用蔡自興《機器人學》、熊有倫《機器人學》的居多,部分高校的課外參考書為國外原版教材。

3 美國高校的機器人實驗與課堂講解的學時比例基本上在1:1.5左右,而國內高校的實驗學時數相對較少(實驗與講解的比例最高為1: 3.2),半數以上高校的實驗課時數為零。例如,MIT的課堂教學學時數與北航的差不多,但實驗的學時數已經達到了22學時,而北航的實驗學時數為零。

4 就考核方式而言,美國高校的機器人課程都有期中考核,國內高校基本上沒有期中考核。此外,美國高校的機器人課程作業考核占的比重比較大,比如CMU的作業考核占到了總成績的60%。

二 北航機器人教學現狀

以北航機器人所為全校研究生開設的《機器人學》這門課程為例,我們的機器人教學還有較多不合理之處:

1 教學內容陳舊。課程的教學大綱是九十年代制定的,十幾年了沒有什么變化,遠遠落后于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而教師在授課時基本按照教學大綱來執行,對教學內容的更新不多。課程設置的大多還是一些傳統基礎內容,而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對該學科的前沿進展和最新成果更加感興趣,因此需要從興趣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自主學習,在該學科上不但具有扎實的基礎同時具有寬廣的知識面。

2 教學環節上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過多偏重于教師的講授,學生獨立思考、實踐的課程根本沒有。而實踐環節是檢驗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最佳方法, 是鍛煉學生對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和應用等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為了全面提高機器人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培養質量,使學生能真正學到系統深入的機器人知識并具有較強的實際運用能力,為他們在后續的工程實踐和研究過程中創造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礎,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機器人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制定合理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案。

三 改革措施與實踐效果

針對《機器人學》這門課程存在的問題,基于“能力培養”的主導思想,對該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1 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

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

(1)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入門介紹的內容。針對我校的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階段未上過機器人相關課程的情況,借鑒國外本科機器人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把緒論部分的學時從原來的1學時增加到了2學時,并采用視頻、圖片、動畫、參觀等直觀形象的方式為學生較系統地介紹機器人的發展歷史、分類、用途、研究方向等,讓學生在2學時的時間內對機器人這個學科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避免了過去緒論時間短,學生還未弄明白學習對象的情況下就開始專業知識的學習。此外,在緒論里面每年都增加新的機器人的研究進展,學生們既了解了歷史又開闊了眼界。在過去三年的實踐中,上述教學改革得到了學生的好評。

(2)在教學內容上注重了“深度”與“廣度”的結合。在以前的機器人教學內容中偏重于知識的深度而忽略了知識的廣度,例如偏重于機器人運動學和動力學,機器人控制和運動規劃都不講,這存在一個弊端,即如果有的學生在后期的研究中要進行機器人控制方面的工作,相關的知識是沒有學過的,還要重新自學。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我們降低了機器人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講解深度,增加了機器人控制和機器人規劃方面的內容,力求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們既比較深入地掌握了機器人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基礎知識,同時對于其他相關的理論也有一個基本基礎和認識。

2 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

(1)在教學方式上增加了課堂討論的環節。以前的機器人教學,主要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學生與老師之間沒有交互的機會,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比較容易游離于教學環節之外。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機器人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在每章的教學內容中都設置了討論的問題,讓學生自己來表述解題的方法、對問題的看法,并讓他們之間進行互相的辯論,老師是作為一個仲裁者的身份進行討論的組織和總結。在該方式最初試行的時候,由于中國學生天生的內向性格,參入的學生比較少,但在后續的討論中,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并積極地參與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們都感覺收獲很大,對于一些深奧或難理解的問題理解地比較清楚明了了。

(2)在教學方式上增加了現場講解環節。為了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機器人運動學的知識,我們把部分課堂環節改在實驗室進行,以真實的機器人為例,講解機器人的關節、坐標系、D-H建模、正運動學和逆運動學的知識,如圖1所示。這種教學方式避免了以往學生學習運動學的知識只是面對機器人簡圖、缺乏真實案例的弊端,讓學生們的學習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3)在教學方式上增加了專題作業論文的環節。專題作業論文是為了能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把課堂學習的機器人知識與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結合起來,選題的內容由學生跟自己的導師商量,格式按照標準的期刊論文的格式來寫,必須把一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專題內容論述清楚。比如,往屆學生有寫輪式移動機器人機構的、機器人視覺的、機器人優化控制的,如圖2所示。這種專題作業論文既讓學生練習了專業論文的寫作格式,同時又結合某個專題擴展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4)在教學方式上增加了實驗環節。受我校機器人實驗的條件限制,我們一直未能正式地開展機器人的實驗課程,但是機器人實驗對于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在08年秋季,通過整合部分機器人資源,為學生開設了機器人實驗。實驗內容是編程控制機器人按自設定的軌跡運動,采用的機器人是ABB的1440。由于學生多機器人少,我們采用了四個學生一個組的方式,大家按組輪流來做實驗。盡管學生們在實驗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錯誤,但學生們的興致很高,一直操作到每組許可的時間結束。學生們反映這個實驗對于他們鍛煉的價值很大,因為把理論和實際之間的這層窗戶紙給打通了,讓學生們對于這門機器人的課程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和理解。

四 結語

機器人課程在各高校中變得越來越普遍,如何結合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搞好機器人的教學工作是許多機器人教育者關心的問題。筆者通過對國內外部分高校的機器人教學進行調研,并結合我校機器人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機器人學》這門研究生課程進行了改革與探索,在過去三年的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本論文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教育與發展研究專項基金的資助,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a Robotics Lesson

ZHAN Qiang YAN Cai-xia CAI Yao

篇(9)

中圖分類號:TP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4-103-02

1 引言

信息時代,信息是至關重要的資源,而信息的獲取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無人飛機攝影測量與遙感作為對地觀測獲取對地物信息的重要手段。無人機航空遙感是以無人機為搭載平臺的航空遙感技術。它涉及到無人機技術和航空遙感技術兩方面,是兩種技術的有機結合。隨著無人機和航空遙感技術的成熟,無人機已經逐漸應用在民用遙感領域。無人機航空遙感也正成為航空遙感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

2 無人機相機控制系統設計方案

2.1系統設計概述

作為新一代數字航空遙感測繪攝像產品,要求具有較高的分辨率,鏡頭畸變小,較大的存儲容量,較小的尺寸和較輕的重量。相機拍攝能實現依據GPS導航數據、時間信息實現手動或者自動拍攝,適合在無人機和有人機上安裝操作。為遙感測繪行業提供平臺支撐。

2.2系統構成

首先四個相機根據航拍要求選擇合適的性能指標,初步定為1000萬像素,遠心鏡頭。按照一定的夾角安裝在飛機穩定平臺上面,工控機獲取飛機的飛控信息(包括姿態和位置時間信息)或者通過自身的GPS獲取位置和時間信息,根據航拍要求確定拍攝的位置或者時間點,實現手動或者自動拍攝。拍攝時候要求工控機發送同一時序的快門控制信號給4個相機,時序脈寬可以控制。相機拍攝后圖片數據可以以raw或者壓縮后的格式發送給工控機存儲,存儲照片文件要求記錄拍攝時的GPS位置和時間信息。

3 硬件設計

3.1相機NiKon-D200

圖像輸出采用USB2.0最大速度,電源直流7.4V電池組,EH-6H電源適配器。相機通過USB口發送圖像數據給工控機,工控機通過快門線控制相機同步動作。

3.2鏡頭

為相機配置的鏡頭是Nikon Nikkor 85mm f/1.8D AF

3.3控制和存儲計算機

采用研華機箱ARK-5280規格為:

3.4 PCI快門控制卡

選擇研華IO卡PCI-1761作為快門輸出。當繼電器開的時候,不進行拍照,繼電器閉合拍照,閉合的時間長度改變快門脈寬。

快門線采用國產深圳市永諾攝影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JIANISI RS-N1型號兼容D200的快門線進行改造。

3.5 GPS模塊

GPS模塊型號為:ublox芯片,北京星網宇達科技發展中心設計的電路模塊。該模塊提供10m的定位精度,刷新頻率4/s。

GPS信號和計算機連接關系,首先通過GPS模塊上的座連接到航空連接器上,航空連接器固定在機箱上,然后再通過航空連接器連接到DB9的RS232座上。

3.6相機電源供應卡

電源供應關系,主要考慮GPS模塊的+5V供電,另外考慮給外部相機供應+12V,取電方式都是從機箱主板上獲取。如上圖3。連接關系為上表。主板+5V接于GPS模塊,+12V接于航空連接器供機箱外部照相機供電。航空連接器安裝在機箱上面。

在實際的工控機改造中,要把相機電源,擴展的2個USB口,GPS模塊合成在一個卡上,統一插在一個PCI槽上。固定輸入輸出。

3.7與無人機連接接口

與無人機接口包括2個RS422,一個異步RS422,一個同步RS422。異步RS422主要實現無人機測控數據的下傳,同步RS422主要實現無人機拍攝快試圖的上傳。

3.8相機穩定平臺

相機穩定平臺主要用于四個相機與無人機或者有人機之間的安裝對接,要求根據相機的幾何結構和四個相機之間的拍攝角度進行設計,角度信息與航跡規劃模塊有關。

3.9操控平臺

操控平臺對于無人機系統主要考慮工控機的固定安裝,有人機還要考慮人的操作控制平臺。

4 軟件設計

該航攝儀要求支持有人機和無人機拍攝,除了要實現基本的航拍功能,還需要有良好的人機交互功能。

遙感控制系統的功能模塊分析,根據任務需求,遙感空中控制系統劃分為五大模塊:拍攝控制模塊、航跡姿態信息處理模塊、遙感數據處理模塊、人機界面交互模塊、航跡規劃模塊。各模塊劃分、相互之間以及與其它系統間的關系見圖。

5 地面調試與結果

針對不同的測試目的,在對地觀測數字航空遙感地面仿真實驗平臺系統上進行了多次地面聯合調試。按照系統構成所示的連線方式,搭建整個系統,然后給系統外接27V直流電源,系統按照預設的方式啟動。啟動后,控制工控機通過快門卡控制相機拍攝。在程序設置時將四臺偏振相機分別設置編號為1、2、3和4,其中3號相機負責傳輸快試圖,其調試結果如圖所示,四臺不同角度的相機同時得到控制拍攝,并且3號相機已傳送了一幅84.5K的快試圖數據。

本文設計的偏振遙感載荷系統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與無人機的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機載偏振遙感成像設備拍攝的自動控制與數據的自動傳輸和存儲功能,不僅為偏振遙感數據的獲取增添了新的手段,更使得在惡劣環境下大范圍、長時間的偏振遙感數據獲取成為可能。系統的研制成功進一步豐富了航空遙感器的種類,提高了人們獲取航空遙感數據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彭望等編.遙感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后來,我真的走進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離“醫生”和“博士”兩個夢想都非常接近。多少次夢見大學城秀美的校園,真正走進協和。卻感受到了大學的另一種內涵。協和醫學院的校園很小,幾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東單三條,距王府井非常近。在這樣的鬧市當中,協和醫學院卻算是個非常安靜的地方。在這片不大的校園里,處處可以看見學生夾著書本匆匆走過的身影。我喜歡走在寧謐的校園里,看著大家奮斗的身影。

協和醫學院有悠久的歷史,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創辦,是我國最早設置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同時,她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條件。此外,協和還與清華保持著緊密的聯合辦學關系,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會蓋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一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多位醫學大家從協和走出,成為各個專科領域的棟梁。黃家駟、吳階平、巴德年、林巧稚……一個個輝煌的名字書寫著協和的歷史,而年輕的我們,將帶上青春的熱忱與醫者的責任,在醫學史上寫下新的一筆。

中國地質大學 屈霜琳

中國地質大學為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強勢專業,是一所理、工、文、管、經、法多學科共同發展的“211工程”重點大學。

仍然清晰地記得接到地大通知書的那天,喜悅之外,還感到了一種壓力。地質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時普遍被認為將從事比較艱苦,常年外出的工作。作為女生,我的壓力尤其大。好在,后來幾年的大學生活改變了我原有的想法。

其實,在地大像我這樣的女生并不少,有些在文科院系,當然也有典型的工科女。而我們,并沒有太多地去想將要面對怎樣的艱難旅程,更多是抓住現在的夢想。我在大二的時候決定了要考研,并希望將來能從事礦物學的科研工作。而每年,也都有很多畢業生去到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在地質科研領域走得更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立于建國后的1952年,現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兩個獨立的辦學實體。地大(北京)有博士生導師1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名,俄羅斯外籍院士4名。他們作為學科帶頭人,為地質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使得各個實驗室的實力日益雄厚。目前,學校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實驗室。兩個國家級專業實驗室――礦物巖石材料開發與應用實驗、地質超深鉆探技術實驗室,以及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四個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等,這些并不僅僅是榮譽的光環,更體現了學校雄厚的科研實力。

轉眼,我在地大已經度過了四年的時光,未來的三年,我仍然會在地大延續我的夢想。作為地道的地大人,總理提出的“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將時刻鞭策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更努力地去追求我的夢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卓

喜歡在初夏溫暖的早晨,拿上一本外語書,在晨讀園的一個角落里讀課文,陽光灑在身上,那一刻,我是幸福的。喜歡和同學坐在湖邊,談談現在,還有未來,看著眼前秀美的校園,那一刻,你會覺得過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喜歡一個人坐在籃球場邊,看男孩們賣力地打球,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那些帥氣的臉龐綻放出年輕的光彩,那一刻,恍若回到了中學時代。

在北航,帥氣的男生是一道風景,從圖書館、教學樓到體育場、航空館,處處都有他們的風采。作為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的最高學府,北航每年都是報考熱門,承載著一代代年輕學子的夢想。

北航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來,北航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大學,為國家航空行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學校現有在校本科生1.3萬人,共有26個學院,54個本科專業。1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研究生教學質量居國內前列。為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以航空航天為特色的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吸引了無數學子的目光,分數線年年居高不下。

如果你有邀游藍天的夢想,北航一定是你的最佳選擇。1993年,北航飛行學院成立并第一屆招生。飛行學院由北航與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辦,旨在培養高素質民航飛機駕駛人才。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參加飛機構造、發動機、航空氣象等專業理論課學習,還要赴澳大利亞南航西澳飛行學院進行為期12個月的實際飛行訓練,在高年級返回北航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和理論執照考試,之后再到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進行實習。

作為工科見長的大學,北航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毫不遜色。我們不僅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校現有一百余個學生社團,緊張的學習之余,我們奔波于各個社團之間。不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為曾經的文學小青年。我加入了凌云文學社,在北航的校報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記憶。

這就是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這里,夢想起航。

北京化工大學 丁健東

仍然記得去年入學時的興高采烈,是的,我終于來北京了。

走在北化的校園,第一次體會到了真實的成就感。這一年,我十九歲,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化工大學。聽學長說,在北化的四年,我們要在兩個校區生活,大一大二在北校區,位于昌平東關,離市里較遠,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環境不錯,交通也比較便利。清靜的環境非常容易使剛剛進人大學的我們靜下心,開始大學的專業基礎學習。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則住在東校區,處于東城區與朝陽區的交接處,校門口就有地鐵,交通十分便利。

在北化這一年,我對北化人勤奮刻苦的精神有了越來越深的體會。從早上的晨讀,到晚自習圖書館的奮筆疾書,校園里處處都有我們奮斗的身影。

北京化工大學建校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大學。學校的工科實力十分突出,文、法、管、經濟等人文學科也獨具特色。學校設有化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11個學院,涵蓋42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學和化工過程機械作為3國家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處于國內一流,國際前列。

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人性化與多樣化的特征。考生入學時按大類招生,方便后期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做好專業選擇。此外。學校還建立了優秀生重點培養模式。優秀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并實習導師制,享受優秀生獎學金。

大學之大,還在于大師。北化現有博士學位教師484人,兩院院士9人,他們中的多人從北化走出,如今又將汗水灑在這片熱土。他們書寫了北化的歷史篇章,而未來,還需要我們這代年輕學子去拼搏。

北京印刷學院 李薇

如今。國內以傳媒見長的大學并不少,而將印刷作為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學院則是唯一一家。這正是我選擇她的原因――地處北京這個文化中心,專業設置獨樹一幟。

篇(11)

針對僅實施一年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探討學生的報考動機、其對自身專業的理解程度、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的明確程度、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以及兩級學生之間對于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的理解存在的差異等問題,旨在發現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其培養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鑒。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某大學2009級和2010級電子工程學院、航空學院和管理學院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2010級為碩士一年級新生,2009級為碩士二年級學生。

(三)研究內容

(1)全日制工程碩士的生源特征,包括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報考動機、對培養目標的認識、對培養計劃的認識、對錄取專業的滿意度和對就業前景的認識等。

(2)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授課方式和課程設置等。(3)實踐活動,包括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狀況和學位論文,如獨立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科研研究方法、科研獲獎狀況、論文選題和雙導師制等。(4)學生知識結構的變化,包括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綜合素養等。

(四)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調查問卷170份,回收有效問卷152份,其中男生104名,占68.6%,女生48名,占31.4%,調查結果均以百分數進行統計。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認識狀況

1.現狀2010級學生對于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選擇“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別為23.9%和4.5%,49.1%的學生對培養目標“不太了解”;2009級學生對此問題選擇“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別為31.1%和4.9%。2010級學生對于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計劃,選擇“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別為21.3%和6.0%;2009級學生對此問題選擇“了解”和“非常清楚”的比例分別為22.4%和8.2%。由此可見,經過一年學習,學生對工程碩士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的認識沒有明顯改進。

2.分析全日制工程碩士從2009年才開始招生,了解工程碩士學位的人不多,因此直接報考的學生很少。以某大學為例,70.4%的2009級和2010級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是按照“專業相近”的原則,從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學生中調劑過來的,其考試成績均低于工學碩士的入學成績。該大學2009級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中,有40.5%的學生是跨專業就讀,且有91.1%的學生是應屆本科畢業生。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在報考時,沒有明確的動機,對報考或者調劑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沒有具體的認識。

學生對所學專業認識不足,也使其不滿意被錄取的專業,如2010級學生對所學專業比較滿意僅占23.1%,通過一年學習,2009級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也沒有明顯增高。低滿意度又導致學生對就業前景產生憂慮。在目前中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并沒有獲得與工學碩士學位教育同等的認可和地位,這種狀況與歐美存在很大差別,在歐美國家,高等工程學歷比傳統的工學碩士學位更難攻讀,因而高等工程碩士比傳統的工學碩士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認為,應該通過媒體、招生宣傳等多種途徑加大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在報考時減少盲目性。教育研究部門、管理部門應該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明確對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的定位,制定相應的策略和制度,以使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失衡

1.現狀關于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其培養目標,2009級學生中認為“比較符合”的占16.4%,認為“不太符合”的占63.3%,認為“說不清”的占21.3%。根據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其授課方式應靈活多樣,但調查顯示只有13.1%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授課方式“符合”這一要求,59.0%的學生認為“不太符合”,9.8%的學生認為“非常不符合”。2009級學生與2010級學生知識結構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從中可見,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的知識水平變化不明顯,在具體的知識結構上,所有學生都認為其對專業知識基本理論、基礎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但對專業知識深度、專業知識廣度和學科前沿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弱,對學科領域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掌握情況也不樂觀,有待進一步提升。

2.分析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失衡主要有三個原因:

(1)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失衡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目前中國全日制工程碩士主要來源于應屆本科畢業生,這些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因而,他們急需大量的實踐機會以使其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工程實踐能力。但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中案例教學僅占18.5%,學生進行調查實踐的機會很少。經過一年的學習,僅有不到1/3的學生認為其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課程設置方面,獨立存在的實踐性課程很少,“原理”課程和“概論”課程過多,即使部分專業設置了具有實踐技能要求的課程,也大多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行,即教室里的理論課與實驗室里的演示性實踐課、實訓室里的技能性實踐課交叉進行,沒有設置能夠完全在實訓室進行的“獨立實踐環節”課。

(2)專業技術類課程與人文類課程失衡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內容、方式、計劃和目標等已經成為社會生態環境中的某一制度體系,其生存與發展都與文化環境,即一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通過個體活動,塑造或影響著個體對職業、專業的選擇,以及智力和情感的傾向。但是,在目前中國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中,除了必修的政治類課程外,并沒有規定學生學習其他的人文類課程。國外工程碩士的課程以人文類課程作為基礎,如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與環境專業,要求學生必須選修2~3門人文、法律及管理方面的課程,法國的工程師教育也要求學生具備職業工程師實踐所需要的法律、商務及倫理等非技術領域的知識。因此,中國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課程內容在達到科學、技術和工程三者之間真正融合的同時,還要適度擴展經濟和社會政治類的課程,這將有利于工程碩士教育的各方都真正樹立“工程”和“市場”觀念,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社會認可的高層次、實用型人才。

(3)課程體系的靈活性和動態性不夠

課程體系應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并根據企業的需要不斷調整。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都是沿用工學碩士的課程,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這樣就造成兩者大同小異。由于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中調劑生和跨專業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可根據學生原有專業的差異,讓其自由選擇目前就讀專業的本科生課程,這樣一方面可彌補學生專業知識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所學課程,給學生更大的自。此外,可開設前沿性的課程與研究方法課,注重拼盤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嚴格規范課程考核制度。培養過程也應日益開放,逐步從單一的封閉式走向校內資源共享、校內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以及國際交流廣泛的局面。

(三)雙導師制

1.現狀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2009級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調查發現,6.6%的學生認為經過一年的學習,在“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上“沒有什么收獲”,31.1%的學生認為“有點收獲”,4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20.0%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收獲”,僅有1.3%的學生認為“收獲很大”。2009級學生與2010級學生的能力對比分析如圖2所示,從中可見,2009級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閱讀外文文獻能力及工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比2010級學生高些,但工程管理與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相差不大。

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增加案例教學、調查實踐和實現雙導師制來完成。對2009級學生的調查發現,關于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案例教學,只有14.8%的學生認為經常有案例教學,認為“很少”或“偶爾”的比例之和高達64.3%;關于是否有進行調查實踐的機會,29.5%的學生認為“沒有”,27.9%的學生認為“很少”;關于實踐環節是否符合培養目標,65.5%的學生認為“不符合”,僅有14.8%的學生認為“比較符合”;關于雙導師制,51%的學生認為只是“聽說過”培養計劃中的雙導師制,但是關于企業導師的具體政策,如如何指派、何時指派及企業導師研究方向等問題,85%的同學認為“不明確”;對于目前的研究課題與日后工作的關系,37.3%的學生認為“有點聯系”,僅有不到20%的學生認為“關系密切”;關于學習過程中,培養模式是否讓學生體驗到了工程碩士教育與學術型碩士教育的區別,42.6%的學生認為工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無區別”,41%的學生認為“區別很小”。

2.分析

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其實踐環節還沿襲著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方式,案例教學的欠缺、學校課程學習與企業實習對接的脫節、雙導師制的形同虛設等都造成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缺失。筆者認為,全日制工程碩士應推行雙導師制,這是改善研究生指導效果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跨學科、跨學校、跨組織的學術和相關知識的指導,開闊學生的視野,并大大改善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狀況。對某大學的分析可得,目前的全日制工程碩士雖實行雙導師制度,但在具體實施上還是執行單導師制度,大多數2009級學生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具有企業導師。學生對于如何選定實習企業、如何選題以及論文研究如何開展等問題,還沒有清晰的概念,而且,全日制工程碩士導師也對學生的學位論文研究和實習沒有過多的思考。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與在職工程碩士研究生不同,在職工程碩士研究生一般可以在原企業進行實習和論文研究,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需自己選擇實習企業和企業導師。在論文選題上,企業一般側重于解決技術上的實際問題,學校導師則一般側重于技術深度。在全日制工程碩士論文的質量評價上,不同企業類型對論文的評價標準也不一樣,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對論文內容質量的期望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導師選擇上,應該根據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設定具體的導師規范,明確規定工程碩士導師在科研、教學上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同時要求導師能夠建立與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并逐步建立培養質量的評價監控體系。在具體操作上,可由本專業導師根據研究生培養的個性化需要,在本專業以外相關學科的科研院所、企業等部門的專家中聘請導師。學校導師主要負責本專業的學術指導,企業導師則幫助學生拓展專業以外的知識,并給學生提供較多的社會實踐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日本少妇高潮喷水xxxxxxx|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 你是我的女人中文字幕高清|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播放| 日本特黄特色免费大片| 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不卡片|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2麻豆| 午夜性福利视频|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操|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 都市激情第一页|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黄色一级黄色片|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韩综合| 亚洲精品一二区| 波多野结衣搜查官|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 免费一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片|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办公室娇喘的短裙老师在线视频| 老司机在线免费视频| 四虎影院在线播放视频| 自慰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91刮伦脏话对白| 美妇与子伦亲小说| 四虎影院国产精品| 美女扒开大腿让男人桶| 和朋友共享娇妻高hh|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看的让| 又黄又爽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网站|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