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0 16:17:1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實驗診斷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實驗診斷論文

篇(1)

2實驗診斷具體方法

2.1實驗診斷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實驗診斷技術人員必須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斷學習,鉆研專業技能,經常去醫院了解醫學發展動態,以便使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從而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其次,上課前要熟悉每個實驗的目的、要求、試劑配制、用具的準備、提前預示,以掌握實驗診斷的全過程和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微生物基礎實驗課中如果標本制作的結構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學生觀察起來則很吃力,不能獨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結構內容。還有在進行細菌生化鑒定方面實驗時,如果沒有進行預示,不知道細菌培養生長的情況如何,實驗診斷中出現的問題就很難給學生解釋,這就必然影響學生的實驗情緒,影響實驗診斷結果。因此實驗診斷前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

2.2運用實驗診斷教學方案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多以“滿堂灌”方式指導進行實驗,故導致學生有依賴心理,不動腦思考,對實驗診斷過程及結果不甚明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多以“滿堂灌”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故導致學生有依賴心理,不動腦思考,對實驗診斷過程及結果不甚明了,從而使整個實驗課效果不理想。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中開展了綜合性實驗診斷教學,即學生獨立設計和完成一次實驗,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試劑,提出實驗診斷技術要求和操作事項。

2.3做好實驗診斷的考核方法

以往實驗成績的考核,過分依賴報告的優劣,導致學生不注重實驗過程,片面追求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實驗報告的篇幅與整潔程度,嚴重制約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對實驗課的不重視,不當回事。近幾年我們將實驗課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一門課后,學生普遍重視起來,提高了他們對實驗的重視程度,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保證了成績評定的客觀和公正、提高了實驗的教學效果。

3展望

篇(2)

1數控機床的故障診斷技術

①數控系統自診斷。開機自診斷數控系統在通電開機后,都要運行開機自診斷程序,對系統中關鍵的硬件和控制軟件進行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在CRT上顯示出來。運行自診斷運行自診斷是數控系統正常工作時,運行內部診斷程序,對系統本身、PLC、位置伺服單元以及與數控裝置相連的其他外部裝置進行自動測試、檢查,并顯示有關狀態信息和故障信息。

②在線診斷和離線診斷。在線診斷是指通過數控系統的控制程序,在系統處于正常運行狀態下,實時自動地對數控裝置、PLC控制器、伺服系統、PLC的輸入輸出和其他外部裝置進行自檢,并顯示狀態信息、故障信息。脫機診斷當數控系統出現故障時,需要停機進行檢查,這就是脫機診斷。脫機診斷的目的是修復系統的錯誤和定位故障,將故障定位在最小的范圍。

遠程診斷實現遠程診斷的數控系統,必須具備計算機網絡功能。因此,遠程診斷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診斷技術。數控機床利用數控系統的網絡功能通過互聯網連接到機床制造廠家,數控機床出現故障后,通過機床廠家的專業人員遠程診斷,快速確診故障。

2數控機床故障的實用診斷方法

①診斷常用的儀器、儀表及工具萬用表-可測電阻、交、直流電壓、電流。

相序表-可檢測直流驅動裝置輸入電流的相序。轉速表-可測量伺服電動機的轉速,是檢查伺服調速系統的重要依據。鉗形電流表-可不斷線檢測電流。測振儀-是振動檢測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儀器。短路追蹤儀-可檢測電氣維修中經常碰到的短路故障現象。邏輯測試筆-可測量數字電路的脈沖、電平。IC測試儀-用于數控系統集成電路元件的檢測和篩選。工具-彈頭鉤形扳手、拉錐度平鍵工具、彈性手錘、拉卸工具等。

②診斷用技術資料主要有:數控機床電氣說明書,電氣控制原理圖,電氣連接圖,參數表,PLC程序,編程手冊,數控系統安裝與維修手冊,伺服驅動系統使用說明書等。數控機床的技術資料非常重要,必須參照機床實物認真仔細地閱讀。一旦機床發生故障,在進行分析的同時查閱相關資料。

③故障處理。故障軟故障-由調整、參數設置或操作不當引起硬故障-由數控機床(控制、檢測、驅動、液氣、機械裝置)的硬件失效引起。

故障處理對策除非出現影響設備或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不要立即切斷機床的電源,應保持故障現場。從機床外觀、CRT顯示的內容、主板或驅動裝置報警燈等方面進行檢查。可按系統復位鍵,觀察系統的變化,報警是否消失。如消失,說明是隨機性故障或是由操作錯誤引起的。如不能消失,把可能引起該故障的原因羅列出來,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必要時進行一些檢測或試驗,達到確診故障的目的。

④數控系統故障診斷方法。直觀法(望聞問切):問-機床的故障現象、加工狀況等看-CRT報警信息、報警指示燈、電容器等元件變形煙熏燒焦、保護器脫扣等聽-異常聲響聞-電氣元件焦糊味及其它異味摸-發熱、振動、接觸不良等。參數檢查法:參數通常是存放在RAM中,有時電池電壓不足、系統長期不通電或外部干擾都會使參數丟失或混亂,應根據故障特征,檢查和校對有關參數。隔離法:一些故障,難以區分是數控部分,還是伺服系統或機械部分造成的,常采用隔離法。同類對調法用同功能的備用板替換被懷疑有故障的模板,或將功能相同的模板或單元相互交換。功能程序測試法:將G、M、S、T、功能的全部指令編寫一些小程序,在診斷故障時運行這些程序,即可判斷功能的缺失。

⑤故障診斷應遵循的原則。第一,先外部后內部數控機床的檢修要求維修人員掌握先外部后內部的原則,由外向內逐一進行檢查排除。第二,先機械后電氣首先檢查機械是否正常,行程開關是否靈活,氣動液壓部分是否正常等,在故障檢修之前,首先注意排除機械的故障。第三,先靜后動維修人員本身要做到先靜后動。首先詢問機床操作人員故障發生的過程及狀態,查閱機床說明書、圖紙資料,進行分析后,才可動手查找和處理故障。

數控機床是現代化企業進行生產的一種重要物質基礎,是完成生產過程的重要技術手段,強化管理是關鍵,“防”與“治”的結合是解決數控機床“使用難、維修難”的唯一途徑。

篇(3)

IGBT開路故障診斷原理

單個IGBT發生開路故障的情形導致IGBT功率管開路故障的原因主要有器件破裂、綁定線斷裂或焊接脫落、驅動信號丟失或電路失效[3],或者任由IGBT短路也可導致IGBT燒毀而形成開路故障[14]。IGBT開路后將導致其不能正常導通,在IGBT不是因燒毀而開路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其反并聯的二極管向直流側回流。列車上的輔助逆變器的主電路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CT(currenttransformer)為電流互感器,PT(potentialtransformer)為電壓互感器,共有6只IGBT功率管(T1—T6),這里假定最多有2只功率管同時發生開路故障。在該假定下,我們可將IGBT開路故障大致分為單管故障和2管故障。下面就將對這2種故障后的電流流向和做功情況進行詳細分析,以找出能夠明確區分正常和故障的特征,實現對IGBT開路故障的識別和定位。A相上側IGBT開路后電流途徑如圖2所示,i代表流過A相橋臂的電流。假如逆變器在正常運行情況下,A相剛好流過正半波的電流(簡稱正電流),這時電流將通過T1和T2的反并聯二極管流通。但當T1發生開路故障后,電流將只能通過T2上的反并聯二極管向直流側電源反送電流,如圖2中的箭頭線所示,此后,故障相的電流將會很快衰減為零。如果流過的是負半波電流,則在電流過零點之前故障對逆變器工作沒有影響。此后,逆變器的A相將不能通過T1流出正半波電流,其對應的功率將為0。如果在另外兩相的作用下有正半波電流出現的話,也將是通過下側IGBT的反并聯二極管從負極流出,形成向直流側充電的情形,則此時正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將為負值。同理可以得出,當T2開路時,電流負半波部分(簡稱負電流)對應的功率也將為0或者為負。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上側IGBT發生故障,則正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將為0或者為負;如果下側IGBT發生開路故障,負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將會為0或者為負。但對于正常的IGBT,反應其輸出功率情況的正負半波電流功率都為正。

2個IGBT同時發生開路故障的情形2個IGBT開路故障的情形又可以分為3類:同一橋臂的上下2個IGBT故障(如T1、T2)、2個橋臂的異側2個IGBT故障(如T1、T4)、2個橋臂的同側2個IGBT故障(如T1、T3)。對于前2種故障類型,故障后每個IGBT的表現和單個IGBT故障后的表現類似,即發生開路的IGBT對應半波電流功率為0或者為負。而對于第3種情況,即其中2個橋臂的同側2個IGBT發生故障,因為三相對稱調制的緣故,第3相的2個IGBT即使是正常的,它們當中與故障IGBT對側的IGBT也將不會流過電流。如功率管T1、T3同時發生開路故障,則功率管T6中將沒有負半波的電流。因為如果有電流的話,此電流也將是通過T2和T4中的反并聯二極管流通,這樣將會造成A、B、C相同時和直流側的負極接通,這樣將無法繼續形成電流,所以C相的負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也將為0。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每相電流的正、負半波部分對應的功率分別反映了該相橋臂的上下側IGBT的工作狀況。當某相橋臂的上側IGBT發生開路故障將會導致該相的正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為0或者為負,下側IGBT開路故障將會造成負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為0或者為負。對于正常的IGBT,反映其輸出功率情況的正負半波電流功率都為正。2)在2個IGBT發生開路故障的情形中有1個特例,即2個橋臂的同側2個IGBT同時開路時,第3相中對側的IGBT也將會表現出和開路功率管一樣的特征,即其對應的半波電流的功率將為0。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通過檢測每相正負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來對IGBT開路故障進行診斷。若某相一個周期的正半波電流對應功率小于閥值S,則說明上管發生故障,一個周期負半波電流對應功率小于閥值S,就說明下管發生故障。對于上面提到的特例,可以明確地判斷出同側的2個IGBT發生了開路故障,第3相中也將會有1個IGBT被判為故障,應該將其剔除。因此,可以通過下面的步驟來對IGBT開路故障進行診斷和定位。1)選用6個變量Plm(la、b、c;m、),用來分別記錄當前周期三相6個正負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這里可通過下面的數值方法計算得到Plm[15]。2)將步驟1)得出的6個功率值Plm與閥值S進行比較,如果Pl<S,則說明l相的上側IGBT發生開路故障;如果Pl<S,則說明這一相的下側IGBT發生開路故障。如果判斷出有2個橋臂的同側2個IGBT出現開路故障,第3個橋臂中也被判為故障的IGBT應該被剔除,因為這里假定最多只有2個IGBT同時發生開路故障。

利用以上方法對逆變器的IGBT開路故障進行診斷,將不受負荷波動和調制方式的影響,適合于各種恒壓恒頻(constantvoltageandconstantfrequency,CVCF)的逆變電源做功率管開路故障診斷;并且因為是利用功率作為判據來檢測故障,所以需要在帶有負荷的情況下發生故障才能進行診斷。如果在空載情況下發生故障,也能夠反映并檢測到故障;但該情況下故障特征不明顯,容易造成正常功率管的誤診段,此后如果加入負載,待穩定后也能給出正確的診斷結果。因此本方法非常適合于列車輔助逆變器這類在工作時一直帶有負荷的逆變器做開路診斷使用。另外,根據檢測的原理可知,用該方法檢測故障的時間在1個周期以內。

仿真驗證

試驗條件。在Matlab/Simulink里搭建了一個閉環控制的SPWM調制三相逆變器模型,接上一臺SimPowerSystems工具箱里面預制的異步電機,對各種單管/雙管IGBT開路故障進行模擬,根據得到的數據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進行診斷。這里所有的IGBT開路故障都是通過移除其對應的驅動信號來實現,其反并聯的二極管仍然是連通的。仿真所用的三相電壓型逆變器輸出的線電壓為380V,頻率為50Hz,電壓和電流的采樣頻率為1600Hz。

單個IGBT開路故障。圖4是在A相上側IGBT發生開路故障情況下仿真得到的三相電流波形,圖5為各相電流正負半波部分各自對應的功率。t0.2s時帶上負載;t0.28s時,A相橋臂上側IGBT引入開路故障。由圖4可以看出,故障發生后,A相基本上沒有正半波電流流出,只出現負半波電流。由圖5可明顯看到,故障后,A相正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不斷減小,直至近似為0,當其小于所設置的閥值S后,就能被立即被檢測出來。除了A相正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近似于0之外,其他半波電流對應的功率都大于0,因此可以明確地識別出故障,由前面的理論分析可判斷出是A相橋臂的上側IGBT出現開路故障。由圖5可知,從故障發生到其對應的功率減為0的時間小于半個周期,也即檢出故障的時間在1個周期之內。

同一橋臂的上下2個IGBT發生開路故障。同樣在0.2s開始加入負載,但在0.28s時在A相橋臂的上下2個IGBT上都引入開路故障。T1、T2同時開路的三相電流波形、各相電流正負半波部分對應的功率分別如圖6、7所示。由圖6可知,故障發生后,A相的正負半波電流都存在,而且其值還較大,與此同時另外兩相的電流也增大了很多。因此只可能是這樣的情形,即A相橋臂上下2個IGBT中的反并聯二極管作為另外兩相電流的回流通道,向直流側回送電流,因為是以向直流側充電的形式回流,所以另外兩相的電流也必須增大以補充這個回送功率。由圖7可知,在故障發生后的不到1個周期內,A相的正負半波電流所對應的功率都從正開始減小至0,接著往下變為負值。故障后不到半個周期T1故障即被檢測到,T2故障也在1個周期的時間內被檢測到。

篇(4)

1.1創新性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實用性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科學性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選題的基本方法

2.1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在科研過程中選題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在臨床實踐中選題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從文獻資料中選題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實驗研究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臨床分析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療效觀察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病例報告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病例(理)討論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篇(5)

1.1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從文獻資料中選題 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篇(6)

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

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

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

;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

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

、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

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

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

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

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

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

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

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3.6 調查報告 在一定范圍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處理因素,對某一疾病(

傳染病、流行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

其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給予評價,并對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議。

3.7 文獻綜述 以某一專題為中心,查閱、收集大量國內外近期的原始醫學

文獻,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整理而寫出綜述,以反映出該專題的歷史、現狀、

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等情況,并做出初步的評論和建議。

3.8 專題講座 圍繞某專題或某學科進行系統講授,介紹醫學發展新動向,

傳播醫學科研和臨床上實用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更新傳統的理論

篇(7)

從QUADAS標準和STARD報告規范談開展診斷性研究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數據收集的時序性問題

從數據收集的時序上講,診斷性試驗可以分為前瞻性研究和回顧性研究。二者的區別在于:前瞻性研究是先有試驗計劃,然后根據試驗計劃開展診斷性試驗(同時對患者進行“金標準”和“待評價測試”的檢查);而回顧性研究并無預先設計好的試驗計劃,僅僅是研究人員回顧性地收集了一些病例進行研究。前瞻性研究在實施過程中能夠控制病例募集,結果解釋過程中潛在的混雜因素,因此,通常具有較高的論證強度;而回顧性研究無法控制各種混雜因素,因此,論證強度較弱。目前國際上開展的高質量的診斷性試驗研究幾乎都是前瞻性的研究。

在STARD報告規范的第六條中,就明確規定了研究人員在在撰寫診斷性試驗論文時,需要在“材料與方法”部分說明開展的研究屬于前瞻性還是回顧性的研究。然而,遺憾的是,國內的部分診斷性試驗研究論文,在“材料與方法”一欄中并未對研究的性質進行說明,而只是簡單交待了研究受試對象的樣本量,疾病診斷狀況和一些基本的臨床特征。這種不規范的報告方式往往讓讀者無法判斷研究質量的高低以及論證力度的強弱,同時也削弱了研究成果在本領域的穿透力。此外,開展SR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分析各個研究結論之間的差異是否與試驗設計特點有關,為同行繼續開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如果在研究論文中不闡述研究的時序問題,往往不利于系統評價員分析各個研究之間異質性的來源,也就削弱了研究在本領域的影響力。

2.研究對象的選擇

疾病的診斷首先是基于簡單的、易于獲取的臨床資料(比如病史、體征、人口學特征)然而,有部分疾病在癥狀和體征上極其相似,依靠上述資料往往無法對患者是否患有目標疾病做出明確判斷。比如,對于以呼吸困難為主訴的就診患者,僅僅依靠癥狀和體征往往無法確定造成呼吸困難的病因是否為心力衰竭,因為部分哮喘、肺炎、主動脈夾層和心肌梗死患者也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此時,臨床醫師就需要借助現有的物理檢查,影像學檢查或者實驗室檢查手段(比如檢測BNP),對患者是否患有心力衰竭做出明確的診斷。由此可見,診斷性試驗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一組癥狀和體征相似,需要借助實驗室檢測手段、影像學手段等以明確診斷的人群。國內的部分診斷性試驗研究,將健康個體設置為對照組。這樣的設計并不足以體現實驗室指標對疾病的鑒別診斷能力,引入診斷性試驗往往會導致錯誤的結論。QUADAS標準的第一條就對診斷性試驗研究對象的疾病譜做出了明確的闡述,其中規定:若診斷性試驗以健康個體作為對照,就視為不合格,此條標準的QUADAS得分為1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與干預性研究不同,診斷性試驗的試驗組(疾病組)和對照組(非疾病組)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比例方面沒有要求(即無需遵循病例對照研究和干預性研究中的“均衡原則”),關鍵是研究對象要有臨床代表性和完整性,能反映臨床工作中需要借助待評價手段才能確診斷的人群的特征。比如2012年報導的BEFAST研究,是一項評價血清神經膠質細絲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對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價值的研究,納入研究的對象是205例具有腦血管疾病癥狀,且癥狀發生時間在4.5h以內的患者,其中,他們募集的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僅為39例,而非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卻高達166例。

3.受檢對象的納入、排除與募集方式

研究對象的納入/排除標準的設定是開展診斷性試驗研究的重要環節,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納入標準通常應該包括研究對象的主訴、病史和體征等;排除標準一般則應為因特殊原因,無需新的診斷手段就可以確診或者排除的疾病。比如Potocki評價了MRproANP和NTproBNP對呼吸困難患者發生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7]。該研究的納入標準就設定為:以呼吸困難為主訴而到急診科就診的患者;排除標準為:年齡<18歲;透析患者和創傷患者。這一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較好地反映了臨床懷疑為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征,具有較好的臨床代表性。QUADAS標準的第二條就要求研究者在開展診斷性試驗研究時,應該有明確的病例選擇標準;否則,研究在該條記錄上的得分為0分或-1分,會導致QUADAS整體得分偏低,影響研究的總體質量。此外,在撰寫研究論文時,還應該遵守STARD報告規范的第十五和十八條規定,詳細列舉最終進入本次研究的受試對象的臨床特征,便于讀者分析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

研究對象的募集方式也是設計診斷性試驗研究時需要充分考慮的一個方面,不正確的病例募集方式會導致最終募集到的研究對象缺乏臨床代表性,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正確的病例募集方式應該是在不違反醫學倫理學的前提下,采用隨機募集和連續募集的方式募集一段時間內來醫院就診的,符合納入標準,不符合排除標準的人群。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對象具有臨床代表性完整性,這也是為何“診斷性研究無需遵循‘均衡原則’”的原因所在。STARD報告規范的第四和第五條就要求研究人員在其研究論文中必須陳述病例的募集方式。國內的部分診斷性研究,可能是由于在開展研究前并未制定確切的診斷和排除標準、病例募集方式,因此,在論文報告中并未陳述相應的內容,只是簡單在材料與方法中說明了研究對象的樣本量,最終的診斷結果以及一些基本的人口學特征,讓讀者無法根據研究內容分析研究結論的適用范圍以及結論的可靠性。

4.金標準的確定

臨床診斷性試驗的評價首先要確立“金標準”,即最終可以確診疾病的標準。比如,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檢查,敗血癥的診斷金標準是血培養,冠心病的診斷金標準是冠脈造影等。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盡管金標準是作為疾病診斷的最終手段,但是這并不排斥新的手段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和地位。因為金標準雖然是疾病確診的最終標準,但是其本身也具有無法克服的缺陷,比如:病理檢查是有創的檢查,且檢查結果與病理醫師的經驗有關;血培養耗時費力,可能延誤患者的治療;冠脈造影對醫療設備要求較高,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造影劑可能導致急性腎臟損傷)。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去探索新的診斷手段,以彌補金標準的缺陷,豐富疾病的診斷手段。在開展診斷性研究的過程中,所設立的金標準必須是公認的的疾病診斷標準,而且,必須在報告論文中進行詳細的陳述。這在STARD報告規范的第七條和QUADAS標準的第三和第九條是有明確規定。此外,在開展診斷性試驗的過程中,金標準的作用不僅僅限于診斷疾病,而還應該包含排除疾病。即所有的受檢對象,不論目標疾病的最終診斷是否成立,都必須接受金標準檢查。在QUADAS標準的第五和第六條中,就要求研究者在開展診斷性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讓所有的受試對象都應該接受金標準檢查。

需要注意的是,開展診斷性研究時,金標準和待評價試驗應該相互獨立,即疾病的診斷和待評價試驗的實施應該相互設盲:臨床醫師在診斷疾病時并不知曉待評價試驗的檢測結果,開展待評價試驗也應該是在不知曉患者最終診斷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以避免潛在的診斷偏倚。這在QUADAS標準的第七,第十和第十一條中有明確的規定。STARD報告規范的第十一條也要求作者在撰寫報告論文時需要闡述是否在研究過程中實施了盲法。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與回顧性研究相比,前瞻性研究的研究質量之所以較高,主要是因為在前瞻性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實施盲法,可以在制訂金標準時回避待評價試驗。國內的診斷性研究報告論文,雖然大多能夠正確選擇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是部分論文并未陳述是否所有的受試對象都接受了金標準測試,也未陳述金標準的實施與待評價試驗是否相互設盲,是一種十分不嚴謹的行為。

5.診斷界點設定的問題

對于定性檢查結果,無需設立診斷界值,即可直接通過四格表反映待評價試驗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而對于定量檢測的結果,一般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法去評價試驗的總體診斷效率。ROC曲線以“1-特異性”為橫坐標,以敏感性為縱坐標,曲線越靠近左上角,其曲線下面積(AUC)越大,表明待評價試驗的總體診斷效率越高。當然,在進行待評價試驗總體效率比較的過程中,還需要借助統計學方法。目前,關于ROC曲線下面積的比較,在統計學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目前多采用Delong等[8]提出的方法進行比較,該方法可以在Sigmaplot軟件中實現。值得注意的是,以ROC曲線的曲線下面積來衡量一個待評價試驗的總體診斷效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當曲線下面積較大時,即使是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導致對診斷性能產生較大影響[910]。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使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待評價試驗的診斷效率進行評價,通過待評價試驗的優勢比的比較來反映待評價試驗的診斷性能,不失為一種較好比較待評價試驗診斷性能的方法[11]。此外,也有學者提出,在特定診斷界點(比如敏感性或特異性為0.95),采用卡方檢驗比較多個待評價試驗在診斷敏感性或特異性上的差異,可能更具有專業意義[12]。這一思想也很快得到了學界的認可,最近開展的一些高質量的研究也采用了該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13]。值得強調的是,這些統計學方法只適合于初步比較待評價試驗的診斷性能,最終確定診斷待評價試驗是否對疾病的診斷有益,引入該診斷手段以后是否有助于提高患者總體預后,還要以設計良好的隨機對照試驗(RCT)予以證實。

ROC曲線的走勢比較清晰地反映了待評價試驗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之間的關系,為尋找最佳診斷界點提供了參考。一般而言,對于可以定量的待評價試驗,通過改變診斷界點的方式提高診斷敏感性就會犧牲診斷特異性,反之亦然。如何確定待評價待評價試驗的最佳診斷界點視專業需求而定。對于某些對敏感性要求較高的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在制定診斷界值時,可以適度犧牲特異性以換取診斷敏感性的提高;對于某些對診斷特異性較高的疾病(比如惡性腫瘤),在制定診斷界值時,則需要適當提高診斷特異性。如果疾病的診斷對敏感性和特異性具有同等需求,通常情況下可以將約登指數(YI)最大時的診斷界值作為推薦診斷界值,因為該界值較好地平衡了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可以達到最高的診斷準確性。

在多數情況下,多個診斷手段之間并不矛盾,因此,讀者關心的往往不是診斷手段之間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能否相互彌補?聯合使用是否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以往對于聯合診斷效率的評價往往采用系列診斷試驗和平行診斷試驗,這2種方法都存在固有的缺陷:前者以犧牲診斷敏感性換取診斷特異性;后者以犧牲診斷特異性換取診斷敏感性,而且這2種方法也無法從統計學上回答“聯合檢測是否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這一核心問題。在診斷性試驗研究中,為評價一個新的診斷手段(比如一個標志物)是否能為疾病的診斷提供新的,臨床常規資料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主要有3種方法[1617]:(1)Cstatistic 采用logistic回歸整合已有的有助于疾病診斷的臨床信息(不包含待評價試驗),構建一個回歸方程,得到一個新指標(命名為A);采用同樣的思路構在上述方程中加入一個參數,即待評價試驗,構建另一個回歸方程,生成另一個新指標(命名為B)。然后以ROC分析法對A和B的診斷性能進行評價,通過比較其曲線下面積的方式分析B是否優于A;若B優于A,則證明待評價試驗可以提供常規臨床指標所不能提供的診斷信息,在臨床實踐中引入該指標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2)凈重分層改良(netreclassificationimprovement,NRI)該法前期的統計學處理與Cstatistic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繪制了兩條ROC曲線后,并不是直接比較曲線下面積的大小,而是預先設定一個最佳診斷界點,繪制重分層表格,以Z檢驗分析引入新的診斷手段以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劃分的總體準確性是否增加;(3)綜合區分改良(integrateddiscriminationimprovement,IDI) 該法前期的統計學處理與Cstatistic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對于每一個特定的患者,都可以通過兩個logistic回歸方程,生成兩個指標A和B,然后直接采用Z檢驗比較所有患者A和B之間是否有差異。

國內的部分診斷性試驗研究,以參考范圍的上限作為診斷界值,是一種不科學的行為。參考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反映了該試驗在表面健康的個體中的分布狀況,并沒有充分考慮其在有疾病的患者中的分布狀況,因此,不宜作為診斷界點。同時,大部分診斷性試驗研究論文并未通過科學的統計學方法,回答“新的診斷手段是否可以彌補已有的診斷手段的不足?多個診斷手段聯合使用是否更有助于提高總體診斷準確性?”這些疾病診療過程中臨床醫師最關心的問題。

篇(8)

一、培養目標

1、較好地掌握基本理論,樹立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術修養,身心健康;

2、系統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安全技術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或獨立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國語。

二、學科專業及研究方向簡介

1、本專業隸屬的一級學科為礦業工程。安全技術與工程是針對大型基礎設施的公共安全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該學科以保證大型基礎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目標,主要進行監測技術、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控制技術、健康診斷與評價技術等基礎理論及應用技術研究。該專業可招收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機械工程、力學、安全工程、信息技術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內容:

1)結構健康監測與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結構健康監測技術、監測與診斷系統、監測信息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遠程監測技術等研究。

2)結構健康診斷與安全評估:主要包括結構健康診斷理論和技術、結構健康狀態及安全評估技術等研究。

3)既有結構性能評估與控制技術:主要包括既有結構檢測技術、仿真分析技術、承載能力及耐久性評定、壽命評估、結構控制及加固技術等研究。

4)大型施工機械安全技術與工程:主要包括大型施工設備的設計、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施工控制與安全管理等研究。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1、碩士生的培養方式為導師負責制,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滿所要求的學分。

2、碩士生培養實行學年制,學制2.5年。碩士生的在校學習年限為2~3.5年(含休學)。

四、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

課程設置分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大類,學位課分為公共學位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學位課,非學位課分為選修課和必修環節。碩士生在校期間,應修最低學分為26學分,其中公共學位課8學分,基礎理論課不少于4學分,專業學位課不少于5學分,選修課不少于5學分,必修環節4學分,最高學分不超過34學分。學分積要求是學位課學分積不少于51,選修課學分積不少于15,總學分積不少于66。

課程的考核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方式A:平時成績(20%)+閉卷考試(80%)的考核方式;

方式B:閉卷考試(50%)+課程論文(50%)的考核方式;

方式C:平時成績(30%)+課程論文或課程設計(70%)的考核方式;

方式D:考查。

課程

類別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時學分開課學期開課單位考核方式

ⅠⅡⅢ

公共課學位課

100401自然辯證法322√人文分院B

100402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161√人文分院B

101201公共外語64+324√√外語系A

100001專業外語161√B

基 礎 理 論 課111105數值分析483√數理系A

111108應用數理統計322√數理系A

111103隨機過程483√數理系A

111003有限元法基礎483√工程力學系A

專 業 學 位 課121701安全系統工程322√大型結構所B

121702現代結構測試原理322√大型結構所B

121703智能材料與結構322√大型結構所B

120101橋梁結構理論483√土木分院A

120102高等結構動力學42+63√土木分院B

120103高等巖土力學40+83√土木分院B

120105高等混凝土結構學483√土木分院B

120106高等鋼結構理論483√土木分院B

120803數字信號處理322√電氣分院A

130907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322√計信分院C

選 修 課131701結構工程仿真技術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2風險分析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3結構健康監測實驗技術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4現代傳感器技術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5風工程概論322√大型結構所C

131706結構振動與控制322√大型結構所C

130118工程抗震24+82 √ 土木分院C

130109彈性薄壁桿件理論322√土木分院C

130116環境巖土工程與災害防治322√土木分院C

131002結構分析及反分析方法322√工程力學系C

130903嵌入式系統及應用322√計信分院C

131201日語161√外語系C

130401人文社科系列講座161√人文分院C

必 修

環 節140001科研(教學)實踐1√D

140002學科前沿報告與學術活動8次1√√D

141501信息檢索161√圖書館C

補修課程

五、學位論文要求

學位論文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或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全面訓練,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環節,也是培養研究生文獻閱讀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實驗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主要環節。要求做到:

1、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著重選擇對國民經濟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理論意義的課題,要充分考慮實驗的各種條件、課題的份量與難易程度;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在第三學期期中(10月底前)完成,開題報告統一交培養單位辦公室。

2、學位論文必須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須堅持實踐性、實驗性的原則,論文內容應以研究生本人從事的實驗、觀測和調查的材料為主。對所研究的課題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3、碩士生論文科研時間一般不少于1年。

4、學位論文實行中期檢查制度,一般應在第四學期(5月底)進行,匯報學位論文工作的進展情況,遇到問題和困難及時向導師尋求幫助和指導,保證論文順利完成。

5、學位論文送審分兩批進行,第一批安排在第五學期期中,論文送審截止日為11月10日;第二批安排在第六學期期中,論文送審截止日為4月10日。

6、論文答辯、學位申請和學位授予參照《石家莊鐵道學院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執行。

碩士點負責人:

培養單位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

(分委員會公章)

篇(9)

1  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1.1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 ① 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 ② 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 ③ 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但不論是實踐水平或是理論水平的衡量,均應與同類成果當時的現有的水平相比較,如與國外的、國內的、本地的同類課題水平比較才能給予評價。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 ① 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 ② 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能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一是與臨床聯系的課題,二是可重復性。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所謂科學性是指論文所介紹的方法、論點,是否用科學方法來證實,是否經得起實踐的考驗。這就要求: ⑴ 進行科研設計時即有周密的考慮,排除一切對結果可能干擾的不利因素; ⑵ 要設立必要的對照組,甚至雙盲對照研究; ⑶ 對實驗和觀察的數據,要進行統計學; ⑷ 無論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對其結果的分析要從實際資料出發,得出恰當的結,切忌空談設想和抽象推理。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 ① 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 ② 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再尋找主題; ③ 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 ① 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 ② 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 ③ 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 ④ 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從文獻資料中選題 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 ① 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 ② 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 ③ 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 ④ 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轉貼于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3.6  調查報告 在一定范圍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處理因素,對某一疾病(傳染病、流行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給予評價,并對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議。

3.7  文獻綜述 以某一專題為中心,查閱、收集大量國內外近期的原始醫學文獻,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整理而寫出綜述,以反映出該專題的歷史、現狀、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等情況,并做出初步的評論和建議。

3.8  專題講座 圍繞某專題或某學科進行系統講授,介紹醫學發展新動向,傳播醫學科研和臨床上實用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更新傳統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改善知識結構,推動醫學科技進步。根據對象不同,可分為普及講座和高級講座。

3.9 其他還可包括:述評、學術交流、專題筆談、經驗介紹、簡訊等。

4 醫學論文的基礎結構

醫學論文(論著)的具體撰寫,一般可分為題目、序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項。

4.1 題目:論文的題目必須切合內容而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能夠明確表達論文的性質和目的。題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詞組成的詞組來表達,且標題不宜過長(一般少于 20 字)。

4.2 摘要:全文通過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結果,資料數據,提出有意義的結論(包括陽性及陰性)。具體按四要素來書寫中、英文摘要:目的( Objectives )、方法 Methods )、結果( Results )、結論( Results )、結論( Conclusions ),中英文內容要一致。字數控制在 200 字左右。關鍵詞或主題詞 3 ~ 5 條。英文摘要尚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及郵政編碼。作者應列出前 3 位, 3 位以上加 “et al” 。

序言:過去研究的情況、方法、目的和所獲得的主要成果或特點。這段文字不宜超過 100 ~ 200 字。

4.3 材料和方法:這是執行科研的關鍵部分,對于要進行的研究工作,必須按照實際情況,在事先: ⑴ 選擇好合適的即合乎一定條件的、一定數量的研究對象; ⑵ 采用一定的實驗、診斷或治療方法(包括實驗步驟、方法、器材試劑、藥品); ⑶ 經過一定時期的觀察,相同條件下的對照組,與他人結果比較并綜合分析。這部分內容要求簡明準確、材料完整及可信。

4.4 結果:把全部原始資料集中起來,在處理這些原始資料時,應是隨機,客觀地加以分析,不應有意無意地加以挑選。對于一些陰性結果,不必一一列出。盡量組織嚴,符合邏輯、進行對比觀察。

4.5 討論:論文中很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務是探討 “ 結果 ” 的意義。

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⑴ 主要的原理和概念; ⑵ 實驗條件的優缺點; ⑶ 本人結果與他人結果的異同,突出新發現、新發明; ⑷ 解釋因果關系,說明偶然性與必然; ⑸ 尚未定論之處,相反的理論; ⑹ 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篇(10)

2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式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

2.2分組討論

在實驗前可設置與實驗相關的臨床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及結束后,針對預設性問題、實際遇到的問題和異常的結果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討論不僅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原理、操作和結果的理解,還可加強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2.3雙語教學

根據實驗相關內容,結合分子診斷的最新知識和學生外語水平實施雙語教學,同時教師向學生講授查閱文獻的途徑、技能和方法,并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的論文文獻。雙語教學有利于鞭策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運用專業英語水平的能力,指導學生查閱國際最新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豐富課外科研知識。

2.4實驗報告論文

采用論文的形式寫實驗報告,根據原理、操作步驟,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文獻,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充分論述,借以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可為日后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2.5完善實驗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不斷加入的、隨技術發展的、能與臨床學科通匯貫通的先進性、臨床型實驗,以疾病為主線,以國家批準的臨床常用的診斷試劑盒為材料。另外還可以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到綜合性實驗中,用新穎、前沿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主動性。經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強化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按教學規律和大綱要求安排實驗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整體優化選擇臨床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中最常用的關鍵技術為題材。擬為:(1)質粒DNA的提取;(2)真核細胞DNA和mRNA的分離純化;(3)限制性內切酶的應用;(4)DN段的連接;(5)核酸的鑒定;(6)重組質粒在體外的表達;(7)表達產物的分離和純化;(8)Westernblot;(9)轉化與轉染;(10)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乙肝病毒DNA;(11)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丙肝病毒RNA;(12)流式細胞術分析淋巴細胞亞群;(13)CD4+CD8+絕對計數;(14)流式細胞術檢測HLA-B27;(15)DNA指紋分析;(16)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離、純化、酶切、連接、鑒定與表達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的技能訓練,實時熒光定量PCR是臨床上用于絕對定量病患體內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細胞術屬于臨床常用的是一種在功能水平上對生物分子進行定量分析的檢測手段,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是綜合性實驗,包括提取小鼠組織DNA、勻漿、測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

篇(11)

臨床醫生在平時的診療工作中,有時會遇到一些病人的臨床表現超出了自己的知識范疇,不能對其按已有的知識歸類,這種病例有可能就是一個罕見病例。當然,要確定一個病例是否為罕見病例,還要認真全面地進行文獻數據庫檢索,以了解他人有無報道。罕見病例可能是一種特鐵的組織病變或生、生化紊亂所致。所以,凡遇到特殊的罕見病例時,應盡可能用各種現代化手段檢測和實驗研究,力求對疾病的機理進行深入的闡明。

如果兩種或兩種以上少見病并發在同一患者,或某種綜合征與某種少見癥狀并存于同一患者,可能說明其間存在某種相關性,甚至一種疾病可能是由另一種疾病所引起。這類病例報告應有足夠的實驗室及影像學證據,或病理學證據,以支持并存病的機制與因果關系。

某些病例的反常或者是常規經驗之外的臨床表現或轉歸可能提供新的病理、病因或治療機理的線索,為進一步開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據。疾病的這些反常表現或特殊轉歸可以是由藥物或其它干預措施所致,也可以是疾病的獨特表現。這類病例報告要有足夠的臨床檢查和各種檢驗的證據,以說明反常表現和特殊轉歸的確鑿性。

病例報告一般分為題目、作者姓名、單位、前言、病例介紹、討論、參考文獻等部分。

病例報告的題目要求直接寫出病名或新方法及例數,緊扣論文內容,使讀者讀了以后,對論文報道內容有一直大致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久久中文娱乐网| 污到流水的视频| 动漫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青柠在线观看视频hd|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小爱同学下载二三三乐园| 丰满少妇被猛烈高清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波多野结衣爱爱| 偷窥无罪之诱人犯罪电影| 精品欧美同性videosbest|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网| 欧美性生活网址|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欧美老妇与ZOZOZ0交|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 免费一级毛片正在播放|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黄色一级片在线看| 国产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孩交videos精品乱子豆奶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五月天国产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香蕉在线观看网|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巨胸狂喷奶水视频www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