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信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03 09:49:5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國通信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國通信論文

篇(1)

狄更斯《雙城記》經典的開場: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依然適用于今天。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工作、住房、感情、健康……任何一項都會讓我們憂心忡忡。雖然壓力在人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超過了人們的承受能力,它就會成為精神世界的破壞力量。因此,如何在各種情緒壓力面前,做好心理的調適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釋道三家學說,從內容上講實質上就是儒釋道三家綜合一體的文化。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塊石碑,上有一幅很奇特的圖,“混元三教九流圖”,幅圖把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十分形象地合為一圖之內,三教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形象的圖解。探究儒釋道的思想體系,取之核心精華,應用于當下,對提高民族心理素質, 增進人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養,具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

一,內心平衡的基石:中庸之道

“中庸“對于現代人保持心理平衡更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適中”的自信是人類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而過度的壓力痛苦可能會摧毀人的身心走入絕境。生命中全無任何壓力也會使人類喪失進取的動力,最終一事無成。在現代社會中,來自方方面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壓力越來越大,因此“中庸”之道日益顯露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人們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中”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心態, 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

二,外部適應準則:仁義忠恕

現代社會人類越來越自由、獨立和自足,同時,個人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又一刻也離不開人與人的溝通,尤其在團隊之中,必須與他人保持一定的和諧關系。傳統文化中的“仁義忠恕”給了我們良好的互動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儒家為主體,其內核是“仁”,“人者,仁也”。“人”和“二”組成“仁”字,表明人際交往之道是儒家的重要內容。[1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的主張, 將“愛人”作為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則。

在朋友關系中,首先君子要“愛人”,與人交往要真心誠意。沒有愛心便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其次,要以“忠信”為本,孔子認為“主忠信”,“忠”就是盡自己之力去幫助他人,也就是說,交朋友,是交他的道德,不可以懷有其它的目的。

儒家勸誡人們奉行“忠恕之道”,強調通過外在的社會規范展現仁愛精神,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營造出一種人人將心比心,關心他人,互相寬恕、忍讓、諒解的社會和諧氣氛。

三、順其自然的平常心:無為而治

老莊道家思想則主張清靜無為,以柔克剛,見素抱樸。這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強調返樸歸真,順應自然,尋求人的個體價值,崇尚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即倡導人不要勉強去做有悖于自然規律的事情,那一定是違背了客觀規律。[2 ]世間萬事,順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曠達,有時也不妨以退為進,乃是對人對事對己對身心最為明智的自然之法。若想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不是真的消極無為,而是在必要時要有所作為,即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無為”的態度不失為促進人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除此之外,包容處下,處事不變涵養也是無為而治的一個重要內涵。 “天下莫柔弱如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所謂 “柔弱”乃是知時度事的一種明智認識。

道家所提供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恰好可以適應人們價值多元變革急遽中大眾的精神需要,可以維持人們在處境變化之下的心理平衡,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種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和消融苦悶的宣泄途徑。

四:參透本相的境界:歸本于空, 耐得寂寞

佛教強調“放下”,認為事物本質為“空”,任何一個存在之為存在,其實都和我們的心靈意識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心靈的活動回到自己,我們心靈意識和外在事物回到一種渾然為一的狀態,就是“空無”、“自在”的狀態,可使外界事物和心靈意識兩者一起渾合而無分別。

當下對于一個個體來講,其無限的欲望與對自身能量的錯誤估計是人生不幸的根源,故應該把我們內在的那個心靈執著解開,這樣或許我們的智能才能夠好好地展發出來。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多元的富于創造的復合型文化,在這一文化體系之中,儒釋道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雖然他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處世方式, 但又有許多共通之處, 相輔相成。尤其是其中蘊藏的十分豐富的有關心理健康的內容,對于處于今天物質產品極大豐盈而精神產品相對貧乏的全球化時代, 對于國人有著不同尋常的價值,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里寫滿了傳統文化的密碼符號,對傳統文化的天然認同和接受是我們汲取其中有益成分調適心理的最為便捷的途徑,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豐厚的資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解決自身的心理困擾,重建應對壓力問題的內心力量,這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得天獨厚倚靠的精神支撐,這種天然整合心理的能量一直存在于我們的文化里生活里,它對于今天人們的心理調適將起到十分樂觀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Y561 現代防御技術

G300 現代婦產科進展

T063 現代化工

G653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N100 現代科學儀器

G321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R087 現代雷達

G438 現代臨床護理

* G798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G341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G067 現代免疫學

H417 現代農藥

F250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U010 現代食品科技

T929 現代塑料加工應用

X673 現代隧道技術

G451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G421 現代藥物與臨床

G223 現代醫學

N115 現代儀器

G963 現代預防醫學

N111 現代制造工程

G951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G486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G826 現代腫瘤醫學

M011 現代鑄鐵

T073 香料香精化妝品

A018 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W024 項目管理技術

T064 橡膠工業

T953 消防科學與技術

P010 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S027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

G083 心肺血管病雜志

E046 心理學報

G476 心腦血管病防治

G419 心血管病學進展

G578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G260 心臟雜志

N080 新技術新工藝

V026 新建筑

A087 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159 新疆地質

H908 新疆農業大學學報

H276 新疆農業科學

L007 新疆石油地質

G980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G328 新鄉醫學院學報

V056 新型建筑材料

M102 新型炭材料

G721 新醫學

R034 信號處理

* R052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R519 信息技術

R652 信息與電子工程

S002 信息與控制

A510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G565 徐州醫學院學報

篇(3)

G276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G271 臨床放射學雜志

Q908 臨床肺科雜志

G501 臨床肝膽病雜志

G291 臨床骨科雜志

G664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G658 臨床薈萃

G345 臨床急診雜志

G204 臨床檢驗雜志

G310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G881 臨床軍醫雜志

G287 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G222 臨床麻醉學雜志

G317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G257 臨床內科雜志

G230 臨床皮膚科雜志

G309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G802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 G423 臨床腎臟病雜志

G797 臨床輸血與檢驗

G256 臨床外科雜志

G942 臨床誤診誤治

G855 臨床消化病雜志

Q909 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G261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G293 臨床血液學雜志

Q913 臨床眼科雜志

G673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

G274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Q910 臨床腫瘤學雜志

T231 磷肥與復肥

G491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N023 流體機械

H748 麥類作物學報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礦開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學技術

K017 煤炭學報

D027 煤炭轉化

K009 煤田地質與勘探

H037 棉花學報

G056 免疫學雜志

B017 模糊系統與數學

N087 模具工業

N107 模具技術

S015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學與技術

N084 摩擦學學報

U533 木材工業

M655 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

R117 南方電網技術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農業學報

H068 南方水產科學

篇(4)

W023 上海管理科學

X038 上海海事大學學報

H292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G330 上海護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H022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

G066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M021 上海金屬

G343 上海精神醫學

G283 上海口腔醫學

J031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

H282 上海農業學報

A043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69 上海醫學

G596 上海針灸雜志

G946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G389 上海中醫藥雜志

A515 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

G329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G070 神經解剖學雜志

G319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J052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

V011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024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G071 沈陽藥科大學學報

G202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F203 生理科學進展

F001 生理學報

F042 生命的化學

F215 生命科學

F046 生命科學研究

Z034 生態毒理學報

H784 生態環境學報

S784 生態經濟

Z014 生態學報

Z028 生態學雜志

Z023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F049 生物多樣性

F003 生物工程學報

G401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F224 生物技術通訊

F204 生物加工過程

F012 生物物理學報

F213 生物學雜志

G006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G332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

G603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G624 生殖醫學雜志

G072 生殖與避孕

C033 聲學技術

C054 聲學學報

V043 施工技術

E302 濕地科學

E636 濕地科學與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T933 石化技術與應用

篇(5)

Z015 電鍍與環保

T508 電鍍與精飾

T598 電鍍與涂飾

R010 電工電能新技術

R043 電工技術學報

R740 電光與控制

N067 電焊機

D036 電化學

R088 電機與控制學報

R045 電機與控制應用

N027 電加工與模具

R011 電力電子技術

A199 電力建設

R654 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

N102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R071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S019 電力系統自動化

R750 電力需求側管理

R090 電力自動化設備

R516 電路與系統學報

R044 電氣傳動

R058 電氣自動化

R039 電網技術

R116 電網與清潔能源

R684 電信科學

R754 電訊技術

R019 電源技術

R055 電子測量技術

R021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R079 電子測試

R651 電子產品世界

R067 電子技術應用

R036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R512 電子器件

R724 電子設計工程

R001 電子顯微學報

R006 電子學報

R022 電子與信息學報

R020 電子元件與材料

J023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2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H006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A030 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U014 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E002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57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J028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944 東南國防醫藥

P003 動力工程學報

P018 動力學與控制學報

F014 動物分類學報

F022 動物學研究

F043 動物學雜志

F231 動物營養學報

X034 都市快軌交通

G542 毒理學雜志

T241 斷塊油氣田

N070 鍛壓技術

N082 鍛壓裝備與制造技術

G920 兒科藥學雜志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C071 發光學報

G874 法醫學雜志

U013 紡織高校基礎科學學報

U053 紡織學報

G893 放射免疫學雜志

G608 放射學實踐

Y006 飛行力學

Y571 飛航導彈

K002 非金屬礦

D022 分析測試學報

D005 分析化學

D026 分析科學學報

D004 分析試驗室

D062 分析儀器

D015 分子催化

D035 分子科學學報

H845 分子植物育種

V052 粉煤灰綜合利用

M105 粉末冶金工業

M039 粉末冶金技術

Q006 輻射防護

Q005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H051 福建林學院學報

H268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H265 福建農業學報

A078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24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A029 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M003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M505 腐蝕與防護

G068 復旦學報醫學版

A001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Y019 復合材料學報

B029 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

G957 腹部外科

G338 腹腔鏡外科雜志

A034 甘肅科學學報

H844 甘蔗糖業

G879 肝膽外科雜志

G690 肝膽胰外科雜志

G803 肝臟

G392 感染•炎癥•修復

H045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E048 干旱氣象

E020 干旱區地理

E105 干旱區研究

M050 鋼鐵

M013 鋼鐵釩鈦

M027 鋼鐵研究

M019 鋼鐵研究學報

X028 港工技術

D020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B002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

R038 高電壓技術

T001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T002 高分子通報

D021 高分子學報

篇(6)

N059 中國機械工程

A079 中國基礎科學

R066 中國激光

R013 中國激光醫學雜志

G852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G241 中國急救醫學

G192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 G560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G907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G105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G787 中國健康教育

G784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N108 中國艦船研究

T075 中國膠粘劑

G233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G239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

G206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G323 中國康復

G400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G106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G107 中國抗生素雜志

A098 中國科技論壇

A583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國科技資源導刊

A108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A106 中國科學化學

A081 中國科學基金

A00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

A109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A107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A105 中國科學數學

A103 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

Z317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

A10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Y003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

G441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K030 中國礦業

K015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G247 中國老年學雜志

U001 中國糧油學報

G447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G108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G536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G794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G221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G870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G109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G544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

G814 中國臨床醫生

G974 中國臨床醫學

G304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G110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H212 中國麻業科學

G613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G598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K037 中國煤炭地質

G582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G297 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

K036 中國錳業

H211 中國棉花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111 中國免疫學雜志

Y028 中國民航大學學報

K550 中國鉬業

G303 中國男科學雜志

H273 中國南方果樹

G422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G277 中國內鏡雜志

R524 中國能源

U609 中國釀造

W005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H958 中國農學通報

H027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H567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H030 中國農業科學

H210 中國農業氣象

H221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G311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G226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G269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G776 中國全科醫學

H081 中國熱帶農業

G629 中國熱帶醫學

Z546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G112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U052 中國乳品工業

E124 中國沙漠

G366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G114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G242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G268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H555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H044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

F255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F002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G115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G258 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

G715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

L001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F047 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G883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G853 中國實驗診斷學

G273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G228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G305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 G867 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

G267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G686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G272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G872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U635 中國食品添加劑

G429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

U007 中國食品學報

U563 中國食物與營養

H317 中國獸藥雜志

H326 中國獸醫科學

H225 中國獸醫學報

G796 中國輸血雜志

G926 中國數字醫學

篇(7)

H700 江蘇農業科學

H199 江蘇農業學報

G046 江蘇醫藥

G397 江蘇中醫藥

H283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H701 江西農業學報

A112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X002 交通科學與工程

X020 交通信息與安全

X672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X685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L587 節能技術

W567 節水灌溉

K553 潔凈煤技術

V049 結構工程師

G869 結直腸外科

G316 解放軍護理雜志

A121 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295 解放軍藥學學報

G048 解放軍醫學雜志

G671 解放軍醫藥雜志

G315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G961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G507 解剖科學進展

G049 解剖學報

G358 解剖學研究

G050 解剖學雜志

G886 介入放射學雜志

N048 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

M051 金屬功能材料

K022 金屬礦山

N083 金屬熱處理

M012 金屬學報

E599 經濟地理

H266 經濟林研究

N749 精密制造與自動化

G953 精神醫學雜志

T102 精細化工

T955 精細化工中間體

T542 精細石油化工

G677 頸腰痛雜志

Z553 凈水技術

G553 局解手術學雜志

T512 聚氨酯工業

R016 絕緣材料

G052 軍事醫學

J056 軍械工程學院學報

G187 軍醫進修學院學報

F018 菌物學報

M018 勘察科學技術

A645 科技導報

S812 科技管理研究

R588 科技進步與對策

A083 科技通報

W027 科技與法律

A537 科學技術與工程

A075 科學通報

篇(8)

J054 天津理工大學學報

G508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G076 天津醫藥

G626 天津中醫藥

* G914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T611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L518 天然氣地球科學

L029 天然氣工業

T074 天然氣化工

E023 天文學報

E114 天文學進展

X517 鐵道標準設計

X521 鐵道工程學報

X545 鐵道建筑

X007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X005 鐵道學報

G238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 R042 通信技術

R065 通信學報

G965 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

J032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Q003 同位素

N061 圖學學報

T103 涂料工業

V029 土木工程學報

V035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V019 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

H043 土壤

H057 土壤通報

H012 土壤學報

Y025 推進技術

G601 外科理論與實踐

G996 皖南醫學院學報

R070 微波學報

S005 微處理機

R057 微電機

R064 微電子學

R004 微電子學與計算機

R098 微納電子技術

F004 微生物學報

F011 微生物學通報

F225 微生物學雜志

G651 微生物與感染

R085 微特電機

E052 微體古生物學報

S033 微型電腦應用

G210 微循環學雜志

G079 衛生研究

G800 胃腸病學

G326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G702 溫州醫學院學報

D003 無機材料學報

D023 無機化學學報

T072 無機鹽工業

N044 無損檢測

W014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

A024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篇(9)

* W557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

H295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T022 中國塑料

G211 中國糖尿病雜志

T068 中國陶瓷

G521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G561 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

G444 中國體外循環雜志

G101 中國天然藥物

U501 中國調味品

X004 中國鐵道科學

G437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R083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H350 中國土地科學

H233 中國土壤與肥料

G116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G373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G959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G517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G988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S725 中國衛生經濟

G253 中國衛生統計

G716 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K035 中國鎢業

M022 中國稀土學報

F025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

G841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G623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G885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G237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G849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G284 中國消毒學雜志

G765 中國小兒急救醫學

G845 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

G298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

G117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G718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國心血管雜志

G203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G082 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G250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G747 中國新藥雜志

G727 中國性科學

G232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G118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G908 中國學校衛生

G675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G633 中國血液凈化

G119 中國循環雜志

G756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G645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G396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H208 中國煙草科學

U647 中國煙草學報

E303 中國巖溶

G619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G318 中國藥房

G120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G121 中國藥理學通報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G122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G878 中國藥師

G220 中國藥物化學雜志

G227 中國藥物警戒

G248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G713 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

G621 中國藥物與臨床

G009 中國藥學雜志

G755 中國藥業

M628 中國冶金

G809 中國醫刊

G123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G124 中國醫療器械雜志

G679 中國醫療設備

G306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G313 中國醫師雜志

G236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G125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G911 中國醫學倫理學

* G471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G622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G127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G193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S591 中國醫學裝備

G519 中國醫藥

G644 中國醫藥導報

G924 中國醫藥導刊

T019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

G531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Q918 中國醫院

G454 中國醫院管理

G243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G314 中國疫苗和免疫

G130 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G706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H205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U032 中國油脂

M028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H099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G753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

V039 中國園林

G131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X012 中國造船

U012 中國造紙

U033 中國造紙學報

H204 中國沼氣

G600 中國針灸

H067 中國真菌學雜志

G945 中國職業醫學

G347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

G843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G757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G846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G758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G528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G182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G132 中國中藥雜志

篇(10)

儒家學說源于春秋,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與佛家和道家不同,儒家主張積極入世,所以儒家學說基本上都是經世致用之說;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的目的在于“治國、平天下”;關鍵時候,儒家還要求做到“舍生取義”;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亦即愛人,主張愛滿天下,以人為本,孟子提出“人皆可以成堯舜”,以及“民貴君輕”的思想,影響了世代華夏子孫。在同仁堂的企業精神“同修仁德,濟世養生”里面,我們就能找到儒家提倡的這種仁愛的痕跡。儒家強調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磨練作為人生成功的必經之路,這些錚錚言語對于渴望成功者無疑指出了一條正確道路。

道家是中國本土文化之一,其影響僅次于儒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道家主張出世。其核心思想是順自然,因物性,無為而治,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提醒我們,在企業管理中,要遵循規律,不要逆道而為,同時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陰陽調和,達到一個對立平衡狀態。如果一味地破壞自然環境,過分地索取,造成環境失衡,在自然界尋求新的平衡過程中,人類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當然,作為企業,不應消極地屈服于自然,而是要積極地尋求與自然的協調和平衡。要明白:“為”與“不為”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關鍵是要搞明白何時何地“為”與“不為”,以及“為”什么和“不為”什么。

佛教是外來宗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后,經過與本土文化的滲透與融合,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本土宗教,與儒、道三分天下有其一。佛家主張超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涅,就是“空”,從此擺脫生死輪回。惱煩不現,眾苦永寂,達到永恒和圓滿。佛家相信因果循環報應,《涅盤經》說:“業有三報,一現報,現作善惡之報,現受苦樂之報;二生報,或前生作業今生報,或今生作業來生報;三速報,眼前作業,目下受報”。這種思想應用到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是企業要努力去做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福祉的工作。

篇(11)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現代語文名師不僅是教學改革的實踐者,也是教學理論的研究者。他們在運用前人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及各具特色的教學理論。這些教學理念和主張,都是在借鑒前人教育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具體的教學實踐提出的,既有時代的印記,又頗具當今語文教育的特點,更能體現各位名師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在對傳統的傳承和發揚上,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趙謙翔老師提倡的“綠色語文”首當其要。趙謙翔坦言,“綠色語文”并未創造任何新的理論,這些教學理念其實古已有之且早經實踐檢驗過,只不過在急功近利的教學風氣甚囂塵上的當今被人們冷落卻被他堅守著罷了。說到底,“綠色語文”只是對傳統教育的追本溯源而已。

關于傳統語文教育的分期,至今學者爭論不一,本文根據眾多研究成果,將先秦至語文獨立設科這段期間內的古代語文教育稱為“傳統語文教育”。并且認為“綠色語文”對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傳承與創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體現:

首先,在教育目的上。傳統教育講究“學而優則仕”,目的為“明人倫”。這與傳統倫理政治文化影響和教育為宗法政治服務密切相關。讀書為封建政治和入仕做官,通過教育培養治國安民之才或晉升仕途以光宗耀祖求得榮華富貴。這一人才觀和教育目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迅速發展。“綠色語文”提倡不僅為高考學語文,更是為人生學語文。開展“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實驗,以“人”的發展為核心,觀察社會、體悟人生,以培養人文精神為精髓,陶冶情感、啟迪悟性為主線,把學生的主體意識確定為人格完善的前提。為達到這一要求,趙老師特別強調素質教育,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培養人格為軀干,以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為四肢,以追求活力為靈魂,以啟迪悟性為脈絡,教導學生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愛”,使學生的精神素質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達到學語文和學做人雙贏。

其次,在師生關系上。傳統教育中,教師的地位很高,先秦教育家已經把師的地位提到了與君并存的高度,主張“尊先租而隆君師”,《禮記?學記》也指出“事師如父”;“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從人倫關系看,師與生如同父子;從社會關系看,官師合一,師君并提,甚至強調,尊不尊師,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由于教師聞道在先,是傳統文化的化身,所以荀子也主張“言必稱師”,漢代的儒者更是強調師法家法,唐宋教育家也講究道統師承。這本是我國重教尊師的優良傳統,但所謂物極必反。教師的地位過高,就造成了在教學關系中教師的絕對權威和“教師講,學生聽”的話語獨霸現象。“綠色語文”倡導綠色閱讀,強調學生對文本的體驗,關心閱讀過程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乃至與編者的對話,希望以自己的體驗生成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它要求語文教師從傳統閱讀教學中課堂“霸主”的位置上走下來,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去,做“平等中的首席”。對于如何做到閱讀教學中師生、生生關系的民主平等,趙謙翔曾有“求同”與“求異”說:“‘求同’不是主觀外加的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內在的精神本質。‘求異’不是隨心所欲地斷章取義,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張揚自我。‘求同’是繼承,‘求異’是發展;‘求同’是吸收,‘求異’是創新。‘求同’不能限制過死,‘求異’不可放得太活。只‘求同’不‘求異’,就是死讀書,讀書死;既‘求同’又‘求異’,才是活讀書,讀書活。”①把握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便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進而平等的開展教學中的對話。這種既強調教師的教,又強調學生的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不僅做到了對尊師重教優秀傳統的繼承,更是對傳統的超越和創新,與新時期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

再次,在教學方法上。傳統教學重講解和記誦。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多為灌輸式、講解式,往往是將教師的理解機械地搬給學生,忽視了將學生的人生體驗與閱讀文本的有機融合,更是忽略了對潛能和創造性的開發。這與封建時代強制灌輸儒家學說,培養符合封建統治需要的人才觀有很大關系。故古人讀書不求全然理解,強調死記硬背,先熟讀記住內容,日后再慢慢反芻消化,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當然有益,但死記硬背難免效率低下,這在學習科目眾多的今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趙謙翔的“綠色語文”傳承了古人多讀書多記誦的傳統,更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強調“口誦心惟”,在對作品含英咀華審美鑒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多元開放的解讀,力求有自己的新發現,進而作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述評。詩歌鑒賞強調審美,催化人生詩意;文言教學強化誦讀,在老師的點撥引導下“活記軟背”,在熟讀精思中培養語感;綠色作文“以人為本,以活為源,以悟為魂,以真為綱,以導為脈”,激活悟性,指導寫作,引導落實,使學生做到“心動、筆動、行動”,把“作文”與“做人”融為一體。他穩抓“創造”這一語文教學的靈魂,立足于發掘學生的創造力和人生潛能,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育理念,體現了“語文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這一終極目的,這必然是對傳統最好的創新與發揚。

當今教育普遍參照西方模式,但教育現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我們應有橫向的借鑒也有縱向的繼承。但傳統教育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跡,必然優劣參半,它的二重性也決定了對當今語文教育的影響具有二重性。故如何實現傳統語文教育向當今語文教育的創造性轉化,使傳統教育為現代語文教育服務,我想“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賦予舊的經驗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傳承與創新,應是教育者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注釋:

① 趙謙翔.趙謙翔與綠色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6:53.

參考文獻:

[1] 趙謙翔.趙謙翔與綠色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6.

[2] 張書豐.中國古代教育精粹的現代解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附蒙學書目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 張志公.張志公文集4――傳統語文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5] 張隆華.中國語文教育史綱.[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6] 王炳照.中國傳統教育.[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

[7] 郭瑞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8] 孫培青.李國鈞.中國教育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9] 劉湘洋.趙謙翔語文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偷拍区小说区图片区另类呻吟|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66久这里精品99|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北条麻妃vs黑人解禁| sss欧美华人整片在线观看| 在线a免费观看最新网站| xxxxx亚洲|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亚洲综合无码无在线观看|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在线观看| 动漫美女羞羞网站| 美女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 精品福利一区3d动漫|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你懂的视频| 青草青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 好男人资源在线播放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小尤奈私拍视频在线观看| 三级黄色毛片网站|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囗交|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123区| 欧美ol丝袜高跟秘书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