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英語會計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幫助高職高專學生樹立學好會計英語的信心每個人都渴望來自外界的正面肯定與激勵,這是推動他們逐漸完善自我、朝著更好方向發展與進步的最根本情感需求。通常情況下,高職高專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在被應試教育思想牢牢桎梏的大教育環境中,始終處于一個不被他人所認可與接受的尷尬地位,自然更談不上具備充足的學習信心以及端正、明確的學習態度了。而這很顯然是制約其實際學習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鑒于此,我認為要想激發高職高專學生會計英語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英語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給予每一位學生充足的信任、肯定與鼓勵,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點滴進步,都要及時進行表揚與鼓勵,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真正感受到來自老師寬容、尊重與理解的同時,形成“會計英語并不難學,只要我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獲”的主觀意識。這一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僅有利于學生同老師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自覺地將對老師的積極情感自動轉移到其所教授的會計英語學習科目上,與此同時,還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與鼓舞,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高職高專學生逐漸樹立學好會計英語的信心與信念,這些都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會計英語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誘發與形成。
2.會計英語教學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高職高專院校的會計英語專業仍多固定為“灌輸式“”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長此以往,在老師滔滔不絕的灌輸與講解中,學生對會計英語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我認為在會計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徹底摒棄以往自身“以教師為中心”的陳舊理念,而且要自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先進教育教學意識,這既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必然要求,更是充分激發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為“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強調的是尊重學生自由的天性、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此時,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主要職責并不再是簡單地向學生死板灌輸既定的理論知識,而是在引領學生學習方向的大前提下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空間與自由,促使其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有選擇性地經歷自主探究性質的學習過程。這一新穎、別致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獨特感受,極大提高其學習過程中的興趣與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培養與鍛煉,真正有利于全面而綜合地提高學生實際學習效率。
3.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盡量采用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素材與材料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在我國本身就缺乏良好的語言使用環境,除此之外,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教學模式多固定局限在教材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上,這就使學生很難感受到會計英語學習的必要性,也很難在實踐活動中對其進行靈活地運用。這種嚴重脫離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學生對會計英語這一學習科目的興趣與學習熱情。為了有效改善這一尷尬狀況,我認為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教師有必要打破以往照本宣科、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落后教學模式,改為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具體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盡量多地采用契合高職高專學生現實社會生活實際的會計英語教學素材與材料。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資產(assets)這一會計專業術語,我拿自己的電腦舉例用英語講:“Thiscomputerismypersonalbelongings,therefore,itismyassets.ThemarketpriceofitistherealassetsIown(.這個電腦是老師自己的個人物品,因此,它是我的資產,它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那么我便擁有價值多少的資產)”如此就將assets這一會計英語的專業術語巧妙置于了同其學生現實實際密切相關的生活情境之中,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幫助他們實現了對于這一專業術語的更深刻感悟與記憶,真正取得了一舉兩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盈余管理的動機
(一)從管理者角度看
管理層是盈余管理行為的主要實施者,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管理層掌握著最為豐富的內部信息,可以獲得經營管理活動的第一手資料,那么管理層就有機會和權利進行盈余管理。股東和投資者們為了約束和獎勵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會與管理層簽訂管理契約,將管理層和企業的經營業績聯系在一起,企業盈利水平越高,管理層的經營業績就越好,管理層獲得的報酬也就越高。當企業的盈余水平不能滿足投資者的要求時,管理層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就會出現盈余管理行為,人為調整會計盈余。另外,企業的經營業績還同管理層的職位升遷和聲譽有直接的關系,經營業績通常是考量管理者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好的經營業績能夠使管理者的職位上升,這也是管理層不得不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二)從投資者和股東的角度看
投資者和股東把資金投入上市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獲取高于投資的回報。在企業獲得上市資格和提升股票價格方面,財務報告中對外披露的會計盈余就是最關鍵的信息,企業的盈利水平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要求時才能獲得上市資格,公開募股集資,企業才會發展壯大,投資的回報也會越來越大。投資者和股東利益的獲得也體現在股票價格上,股票價格上升,股東獲得回報,股票價格下降,股東虧損,而股票價格是由財務報告中體現的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水平決定的,這也成為股東授權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
(三)從政府的角度來看
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企業的稅收,上市企業上繳的稅款是相對較多的,也是政府更為關注的。為了獲得稅款收入,政府希望企業能夠盈利,獲得的利潤越高,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大。所以,政府就會向企業下達任務,要求企業的盈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并許以一定的優惠政策,企業為了獲得優惠政策。就會盡力將經營利潤保持在穩步上升的狀態,因為一旦某一會計期間盈利水平較低,不能滿足政府的要求,相應的優惠政策就會收回。為了維護企業擁有的優惠政策,企業就會利用盈余管理行為改變會計盈余,不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利潤,利用會計政策和虛假的業務活動提高會計利潤。還有一些大型企業為了將盈利水平保持平穩,也會采取盈余管理行為,因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個高度時,政府會對企業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背負的包袱就會增加,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盈余管理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真實盈余管理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真實盈余管理是通過改變真實的交易活動實現對不同會計期間會計盈余和現金流量的控制和改變。這種方式會改變企業的整體會計盈余。甚至會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如果不加以制止和控制,就有可能變成盈余操縱和盈余舞弊。真實盈余管理主要包括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非經常性損益科目調整會計盈余,非經常性損益是指企業的債務重組收入和損失、政府補貼及其他不經常發生的給企業帶來短期損益的經營活動。例如,企業在債務重組過程中獲得減免的債務額通常被確認為營業外收入,這樣的規定甚至可以使即將倒閉的企業一躍成為盈利企業。第二種是關聯方交易行為。關聯方的交易可能會影響交易的公允性,因為關聯方交易不可能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關聯方交易也不存在公平競爭的條件,而且關聯方之間是一種微妙的交易關系,在某種情況下,關聯方會通過這種微妙的交易方式虛擬交易業務,為虧損企業制造利潤,粉飾會計盈余。真實盈余管理活動會影響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持續性和可預測性。因為真實盈余管理虛擬業務活動,會計盈余不是真實的經營業績,因此不具有可靠性。虛擬的交易活動只是短期的盈余管理行為,不具有持續性,不能反映企業經營業績的持續發展,所以影響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持續性。不真實的會計盈余預測出的企業未來發展趨勢也是不正確的,因此會計盈余信息不具有可預測性。
(二)應計盈余管理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影響
應計盈余管理是指企業利用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改變企業盈余在各個會計期間的分布。但是,從一個相對較長的會計期間來看,會計盈余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提前或者延后確認收入;第二種,提前或者延后確認費用;第三種,利用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盈余,也是企業最為普遍使用的方法,因為委托關系的存在和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條件,企業管理者掌握最充分的經營信息,有足夠的空間利用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變更調整會計盈余。應計盈余管理主要影響了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可預測性,例如,企業簽訂銷售合同之后,不在當期確認收入,而是以銷售收入尚未實現、發票未收到等原因在下一個會計期間確認收入,這樣就不能準確反映相關的兩個會計期間的收入水平,這樣的會計盈余信息也不能準確的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四、規范盈余管理以提升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會計準則的完善
會計準則的規范仍然為盈余管理行為提供存在的空間,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的選擇,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等都為盈余管理提供可以利用的機會。相關機構應該加強會計準則的制定,以適應不斷變化和新出現的經營活動,約束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另外,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和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規范會計人員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提升會計盈余信息質量。
(二)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在企業外部,要完善資本市場環境,加大力度發展經理人市場;在企業內部,要形成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為中心的相互制約的平衡機制。股東大會形成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制,避免大股東控制股東大會決策。建立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利益相聯系的委托關系,通過契約的形式規范兩者的權利義務關系。建立董事會和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監督體系,形成內部審計機制。
(1)“會計英語”所用的仍是“普通英語”的語言系統,沒有自己所特有的語言系統。
(2)“會計英語”固然有很多專業詞匯術語,然而它的基本詞匯都是“普通英語”所具有的。在一本會計英語書里,普通詞匯占80一90%。可見普通詞匯的重要性。即使閱讀最專業的會計英語書籍,普通詞匯的用處無論如何也比專業詞匯要多。
據統計,會計英語中約有80%的專業詞(包括純專業詞及半專業詞)來源于基本詞匯。雖然來源于基本詞匯的專業詞已具有新詞義,所表示的概念與原詞已不同,常常仍不失其內在聯系。
(3)“會計英語”并沒有自己獨立的詞法和句法,所使用的語法構造與普通英語所使用的是一致的。
二、會計專業英語的特點
(1)會計英語中會計詞匯的意義比較專一、簡明,不帶感彩,比較穩定,具有單義性和準確性的特點,不如文學語言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那么普遍。這種詞匯的相對穩定性來源于會計英語的任務。會計英語主要用來準確地進行說明推理及抽象概括,是用嚴密邏輯思維來說服讀者的:專業詞匯固當如此,即使是非常專業性的基礎詞匯和慣用語也要求選用莊重的、嚴謹的。會計英語中可能不用或少用文學英語中常用的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而以邏輯為準繩。
由于會計英語詞匯的單義性和準確性。所以要掌握它還是比較容易的,在會計英語中使用的變通詞匯,數量不少且比較靈活,值得我們重視,尤其是一些詞組的固定搭配。
Generalpurposeaccountinginformarion通過會計信息;incometaxreturns所得稅申報表;G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會認會計原則;Balancesheet資產負債表;Incomestatement收益表;Statementofcashflows現金流量表;Notesreceivable應收票據;Accosts;receivable應收賬款;NotesPayable應付票據;Accountspayable應付賬款;Accountingeqllatiou會計登記;Generalledger總分類賬;Debitbal一8.nce借方余額;Cashflows現金流量;Operatingaccounting經營活動;Preparationofstatement報表編制;Cashflowstatement現金流量表。
(2)句子長、結構復雜、難于分析。會計英語句子長是個顯著特點,例如:BytheSYDmethodtheyearlydepreciationiscalculatedbymultiplyingthetotaldepreciableamoutforthelikeoftheassetbyafractionnumeratoristheremainingusefullifeandwhosedenominatoristheSYD.根據年數總和法計算年折舊額時,要用一個分子為資產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為使用年數數字總和的分數,去乘該項資產在使用壽命期內應折舊的總額。
DiscountOnNotespayableisacontraliabilityaccountrepresentsinterestexpensetobeincurredanditsbalanceissubstraetedfromtIletimeperiodforthenotelapses.thebalanceoftheDiscountonNotespayableactcountisreducedandchangedtohltere;tExpense.應付票據現折價賬戶反映將會發生的利息費用,是應付票據賬戶的對銷賬戶,在資產負債表上其余額應列為應付票據余額的減項。隨著時間推移,應付票據貼現折價賬戶的余額將遞減并轉為利息費用oEnterprisesthatchoosenottoshowoperatingcashreceiptsandpayments黜requiredtoreportthegameamountofnetcashflowsfromoperatingactivities(theindirectOrreconciliationmethod)byre--movingtheeffectsof(1)alldeferralsofpastoperatingcashreceiptsandpaymentsandallaccrualsofexpectedfutureoper-撕Ilgcashreceiptsandpaymentsand(2)allitemsthatareincludedinnetincomebutdonotaffectsoperatingcashreceiptsandpayments.對那些不去反映經營中的現金收入和支出項目的企業。則要求它們間接地通過把凈收益調節為來自經營活動中的現金凈流量的方法。
(間接法即調節法)報告相同的來自經營活動中的現金凈流量余額。這就要清除:
(1)過去經營中現金收入和支出的所有遞進項目和未來經營中預期現金收入和支出的所有應計項目的影響。
(2)已包括在凈收益中但不影響經營中現金收入和支出的所有項目的影響。
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會計英語需要明確地表示一個概念,一面地描述客觀事實(物)。嚴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經常利用兩個或用兩個以上等列而獨立的簡單句構成并列句而在一個句子中又經常利用各種各樣的從句或短語修飾各種成份,這樣的句子自然而然就長了。同時為了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確,往往把較短的句子成分放到后面,有時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形成了主謂倒裝,至于以it作形式主語放在旬首,而將真正主語(實義主語)放在謂語后面,則是司空見慣了。有時,在主語、謂語中間插入定語、狀語或插入語,形成主語、謂語分隔;有時由于習慣用法或是為了避免重復,把一些句子成分省略??,這樣句子結構自然而然就復雜了。
怎樣才能弄清結構復雜的長句子呢?要從學習、分析普通英語的簡單句子入手。把簡單句中的基本成份搞清楚,再把動詞不定式、動名詞、分詞與各種從旬、短語的作用區分清楚。這樣遇到結構復雜的長句子不但不會束手無策,而且能夠首先就抓住主要成分,再用順藤摸瓜的方式,依次分析,其它次要成分應會一一弄清。事實上,會計英語的語法現象不但都包括在普通英語里面,而且常用的往往比普通英語中的還少些。所以學普通英語是學會計英語的一個必要基礎。
(3)被動語態運用得多。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范圍很廣,會計英語文章中用得更多,凡是不必說出主動者,不愿說出主動者以及便函于連貫上下文章的場合都用被動語態。例如:在《初級會計專業英語》書中,“應付賬與應付票據”一章中,被動語態的句子高達70%,語態是動詞的一種形式,用來說明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英語動詞有兩種語態“主動語態(activeve—ice)和被動語態(passivevoice)。主動語態中的各種動詞態共有十六種時態,常用的也有十三種,而每一種動詞時態的主動語態都有相應的被動語態,可以想一想,如果不在較簡短的基礎英語分辨清楚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而想在句子長、結構復雜的會計英中去學習。不說完全不可能,至少也是事倍功半。超級秘書網
概括地講,會計英語主要是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形式。在語言表達上必然要求詞匯單義性和準確性,必須要求句子結構復雜嚴密。會計人員學英語,最終自然是要能看懂會計英語書刊和靈活運用英語。但不要操之過急,認為學習普通英語沒有用,相反,只有在學好普通英語的基礎上才能學好會計英語。基礎打不牢,過早結合專業,看來也只能閱讀一點淺易的專業英語文章,但往往是利用已知的專業知識進行猜測,并未讀懂,不能正確理解、透徹分析、恰當翻譯,結果是欲速則不達。
二、會計政策變更與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
(一)尋租理論
戈登•圖洛克是最早提出尋租理論的,他認為付出勞動獲得收入的過程中,當人們獲得的收益大于付出勞動的心理預期時,人們就認為自己獲得了應得的收獲。完全競爭理論雖然也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但是考慮的不夠全面,低估了對稅收等造成的實際損失。尋租理論為強制性會計政策變更提供了理論基礎,尋租理論中的驅動因素正是企業能夠通過法律法規等手段進行強制性變更的原因,也可通過加強對契約成本和政治成本的影響來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這些都是經濟個體為了個體利益而做出的。但是任何理論都要經過與社會磨合、融洽、不協調的過程,隨著環境的改變,依據尋租行為,便會引起避租者的反抗,從而對雙方的利益都產生不利的影響。在這種狀況下,強制性企業會計政策變更就會進行干預,從而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終可以確保由于會計政策的變更所導致的契約成本和政治成本最低,使整體效益偏好就達到了目的。
(二)可比性理論
自愿性會計政策是與企業的個體行為息息相關的,由于其個體目的的復雜性和難以控制,使自愿性政策變更一直缺乏理論支持,這種狀況一直到可比性理論的出現才得以改變。當前的各種環境使企業所處的外界環境復雜多變,為了適應外界環境,企業做出一定的調整也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出于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公允性的目的。在企業財務使用者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時,為了免給企業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理解帶來困難,一般都要求前后的財務報告趨于一致。企業會計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其實并不矛盾,在面對風云變幻的企業經營環境,當企業會計政策的變更給企業帶來的優勢和便利遠遠大于原會計政策的時候,就應該采取政策變更。在這個時候,片面強調一致性不但不利于會計信息的公允性,也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所以不能把一致性絕對化。會計活動作為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是隨社會而生隨社會而長的,財務報表在企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企業管理者關注企業發展的焦點,是管理者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橋梁。在企業的外部環境和經營目標發生變化時,出于會計信息的公允性和真實性,企業就要進行政策變更,但界限的把握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其實質往往是與表象不一致的,企業進行會計政策變更更多的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更多的是對企業管理者的考慮,這是人自私行為的表現。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
理想的競爭市場是一個公平的平臺,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沒有阻礙,經濟體間的信息互通,完全實現信息可得可信。在這種情況下,管理當局的盈余管理行為很容易被市場識破,這樣盈余管理就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了。但是這是理想化的完全競爭市場,事實上不存在,目前的上市公司都是經營權和所有權相互分離的,這樣更不會出現信息對稱的完全競爭市場。兩權分離使得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只能通過企業經營者提供的企業財務報告來了解企業,但很顯然這些信息是經過加工處理的二手數據或者N手數據。企業管理者掌握著企業的經營信息,能夠運用信息是自身財富最大化,不太可能給外部相關者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管理層進行的盈余管理操作正是借助了信息上的不對稱性。
(四)契約理論
契約理論認為企業相關的各類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之間構成了不同的契約,包括企業管理者、員工、股東、政府、供應商等。為了獲得個體利益,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利益的驅動下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這里主要研究委托人和人之間的契約關系,企業委托人會給企業人設定一組契約,是為了督促委托人和作為報酬的依據。當雙方出現利益分歧時,管理當局會用盈余管理方法來維護自身利益。當然委托人對人的業績考核采取何種什么方法也對企業管理人員的會計政策上的選擇產生直接影響。
三、企業應用會計政策變更實施盈余管理的方法
(一)變更存貨計價方法
改變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方法必然會關系到企業會計政策變更。現行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方法有一共有四種: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這四種方法之間的轉換會導致會計政策變更的發生。利用這種方法的改變進行盈余管理經常出現在上市公司。
(二)變更相關資產的初始計量或后續計量方法
改變初始計量方法也會導致企業會計政策變更。例如,在企業中的固定資產,在初始入賬時,是以購買價款或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計量進行資產成本評估的,都是可以人文選擇的;企業內部研發項目開發階段的費用支出是選擇資本化還是選費用化,這都會有很強的主觀性。
(三)變更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
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對借款費用進行費用化。借款費用的確認會影響盈余,所有改變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也就是進行盈余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制定規則
(一)每一輪比賽每組派代表答題
第一輪、第二輪每組參賽代表須獨立完成,嚴禁討論(除第三輪合作討論題外)。答題時若討論則視為違反活動規則,取消答題資格。
(二)計時結束將題板亮出
由老師宣布答案,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若未在規定時間內作答,或未亮題板均視為棄權不計分。
三.比賽流程
(一)第一環節必答題
題目形式:單選題活動規則:每組派代表獨立作答,老師讀完題后,宣布答題開始,并開始計時每題10秒,代表在規定時間內答題有效,超時答題視為棄權。得分細則:答對加1分,答錯不扣分,該環節一共5題,每題1分,共計5分。這一環節結束后公布第一輪各組累計得分。預計時間:3分鐘
(二)第二環節風險題
題目形式:多選題活動規則:每組派代表上臺答題,依次按照抽選順序作答,選手就位后主持人宣布開始答題,答題時間每題為30秒。得分細則:答對加2分,答錯不扣分,共11題共計22分。說明:本輪結束后公布前兩輪各組累計得分。預計時間:7分鐘
(三)第三環節討論題
題目形式:多選題活動規則:由老師播放題目,每題作答時間為1分鐘,各組可以充分討論,計時結束后開始作答,有各組組長亮題板。得分細則:答對加2分,答錯不扣分,一共5題,共計10分。預計時間:7分鐘
(四)第四環節挑戰題
題目形式:單選題活動規則:小組合作答題,由老師播放題目,答題時間30秒,各組在規定時間內答題有效,否則視為答錯或棄權。得分細則:答對加2分,答錯不扣分,一共4題,共計8分。本輪結束后公布各組累計得分,并公布本次活動的前三名。預計時間:3分鐘
(五)結果展示
由老師向學生展示各組的成績并加平時分。預計時間:2分鐘
(六)效果評價
通過開展競爭合作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增強了大家的競爭合作意識,為今后的生活與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答題過程中同學們能遵守活動規則,各組代表能夠獨立作答。在風險題中同學們敢于挑戰,在討論題中也體現了同學們團結向上的精神風貌。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基本掌握了銷售業務相關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預計時間:3分鐘
四.結論
(一)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品質
可以改善課堂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提升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客觀要求。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參與下,創造一種適宜互動交往的會計活動環境,使學生在初步掌握基礎知識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發揮群體合作功能,共同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來思考,進行實踐探索式的學習,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雙重發展的一種教學形式。其教學過程為:主題導入、產生需求———個體展示、感知動作———組內討論、體驗要領———組織競賽、強化技能———合作交流、愉悅身心等5個方面。會計學科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中的競爭與合作在校內老師之間、校內外老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而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體,同時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可避免形式化的合作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啟發性思維,加深對會計技術和會計技術人才能力結構的理解。
(二)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必然選擇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會計實操能力。會計學是一門特別強調會計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科。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采用異質分組、分層競爭、合作討論、組長負責、現場團隊評價等基本操作策略的一系列教學組織方式相對穩定的組合。會計學科的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通過校內老師之間在教學方案制定和教學能力展示等方面的競爭與合作,校內外老師之間理論與實踐知識的交流、合作與互動,以及校內外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指導、交流與討論,學生之間的交流、競爭和合作,強化了學生對會計學科的總體認識,增強了其動手操作能力。
(三)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學習的意識
實際工作中,特定單位的會計工作是在總部與分部、總部與分部會計團隊的互動合作基礎上才能順利完成。我們將在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的老師(即校外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分組模擬兩種環境下的會計操作,或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實施該教學模式。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生們在其成員能力各異的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明確的責任分工,從事學習活動,并穿插全班講授或組間交流,同時組內成員之間、組別之間展開良性競爭,其目的是以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性互助與競爭來促進學習,共同實現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有效推進了師生互動,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使學生增強了社會適應性,學會了分享與合作,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合作能力與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是完善會計學科
理論與實操課程教材內容的最佳路徑課題申請人在《淺談高職會計教學中的幾個認識誤區》(2008)就指出了當前高職會計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如忽視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忽視具體工作中的業務分工、忽視財務軟件的實務操作、缺乏校外實訓基地等。競爭合作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完善會計學科理論與實操課程教材內容,以使學會計學的高職生不至于不知道怎么動手建賬、做賬和查賬。
股票上市交易能夠為企業快速便捷地籌集資金,《公司法》規定,公司上市的必備條件之一是連續三年實現盈利。一些不能滿足融資條件的上市公司為實現融資需求可能會對利潤進行調節;而發行公司債券條件中的重要一條是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平均可分配利潤不少于公司債券一年所需支付的利息,如果調高利潤,公司債券的信用風險評估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公司可以采用更加優惠的利率來發行公司債券。定價因素也會對增發等再融資企業是否利用會計估計變更來粉飾財務報表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利用會計估計變更以規避政策監管
會計估計變更并不能改變資產本身的價值,卻可以直接創造賬面利潤。退市規則規定,如果某個上市公司連續虧損2年,則會給予退市風險警示處理,如若連續虧損3年則會被暫停上市,連續虧損4年將被強制終止上市。因而許多上市公司將通過大量提高壞賬準備、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以降低經營業績不佳年度的利潤,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甚至出現巨額虧損。為第二年形成業績大幅增長,盈利能力迅速提升的假象做準備,俗稱“洗大澡”。特別是一些ST公司,在經歷連續兩個年度虧損或預計還將繼續虧損的情況下,就可采用這種方式先出現巨額虧損虧再終止連續虧損到扭虧為盈以避免公司被暫停上市或者終止上市。
(三)利用會計估計變更以實現經營管理目標
利潤指標通常被股東作為檢驗管理者經營業績高低的標準,管理者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滿足股東的期望,僅僅依靠會計估計變更來虛增企業的利潤。而一些經營業績較好的企業利用如提高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增加固定資產的折舊支出等手段致使利潤減少,從而減少對股東的利潤分配。另一方面,若企業盈利增加則企業需要向政府繳納的稅款也隨之增加。因此,企業可能會利用會計估計變更平滑每個會計年度的收益,盡量減少本年度由于稅款發生的現金流量支出。
二、利用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的具體手段分析
(一)與固定資產相關的會計估計變更
固定資產是每家上市公司必備的資產且金額占總資產比重較大,折舊費用會直接影響營業成本,進而影響公司利潤。影響折舊的因素錯綜復雜,使用年限的確定由固定資產的損耗速度和技術更新決定,對其估計彈性較大,因而固定資產項目成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估計變更操縱利潤以達到盈余管理目的的“重災區”。在固定資產數額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年限的延長使得折舊費用下降,直接導致當期利潤大幅上升。
(二)與應收賬款相關的會計估計變更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公司的利益,公司應遵循謹慎性原則對壞賬損失的可能性做出預先估計。因而壞賬準備的提取率、壞賬計提的范圍、壞賬計提的方法則成了應收賬款項目會計變更可能涉及的范圍。計提的壞賬準備額度直接影響了應收賬款的數量,從而達到調節本年利潤的目的。若一個公司存在調增利潤的動機,則只需縮小劣質應收賬款的提取比例;若公司存在調減利潤的動機,則只需擴大優質應收賬款的比例。
(三)與存貨相關的會計估計變更
存貨是許多上市公司流動資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用于對外出售,或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消耗掉,都會對企業利潤有著直接的影響。存貨的期末計價原則為在資產負債表日選擇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兩者中更低的進行計量。存貨會由于損毀或過時以致減值,但導致減值的原因以及程度需要依賴會計估計。因而存貨跌價準備的提取在后進先出法被禁止以后成了上市公司利用存貨以進行利潤操縱的又一選擇。
三、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現狀及進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年度分布情況分析
本文選取了2011-2013年度公布《會計估計變更報告》的滬深主板上市公司。除去數據不全的公司,共收集會計估計變更樣本222個,其中2011年有57個,2012年有65個,2013年有100個。在最近三個年度,發生會計估計變更的公司數逐年遞增。會計估計變更這一行為在上市公司被廣泛的實施,報告表明有些上市公司在同一個年度進行多次變更,或者在不同年度連續變更會計估計。
(二)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項目分布情況分析
上市公司在編制定期報告時,財務報表項目凡是不能準確計量的均需要運用會計估計。近3年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中,降低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和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是最常被使用的手段。降低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能夠大大減少企業的管理費用,對于提高當期利潤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延長則能向未來的會計年度要利潤,會對企業未來的財務報表造成重大的影響。
(三)會計估計變更公司的行業分布和案例分析
1、行業分布
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前經濟環境的影響,常常出現在一個會計年度某些行業集中爆發會計估計變更的情況。以滬深兩市近三年會計估計變更公告的公司為樣本,統計結果發現會計估計變更的行業大多聚集于機械制造、電力、交通運輸、鋼鐵等周期性行業,與當前大的經濟背景以及政策相關。處于復蘇期的航運業舉步維艱,在無法大幅增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無奈只好選擇開源節流,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調整,使得凈利潤增加;目前電力需求的萎縮導致電力企業經營狀況都不甚理想,多數企業利潤紛紛下滑甚至出現大額虧損;鋼鐵行業與機械制造行業也是會計估計變更的集中爆發行業,鋼鐵業擁有龐大的固定資產,因而變更的對象大多集中于固定資產折舊項目。
2、鋼鐵行業案例分析
下面以2012年鋼鐵行業集體通過會計估計變更來粉飾業績為例做具體闡述:2012年初,華菱鋼鐵(000932)對部分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進行了兩次調整。預計綜合折舊率由2011年的7.36%下降到6.35%,將直接增加上半年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28億元;韶鋼松山(000717)在年初對房屋建筑物及設備的折舊年限加以調整,預計折舊總額將減少2.89億元;南鋼股份(600282)將房屋建筑物、運輸及機器設備的折舊年限上調了50%以上,對凈利潤的影響達到5.18億元;同年六月,新鋼股份(600782)和太鋼不銹(000825)也在固定資產折舊上做文章,完成了類似的調整導致凈利潤分別增加1.44億元和5.85億元;武鋼股份于月底公告保持殘值率為5%,對房屋建筑物和機器設備的折舊年限延長三年,為武鋼帶來了近5.4億元的高額利潤。六大鋼鐵企業僅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這一行為對鋼鐵行業在2012年度增利近20億元。經濟減速導致的鋼價下降、產量下跌使鋼鐵行業面臨了巨大的壓力,集體頻頻變更會計估計表現出了對整個行業經營業績的悲觀預期。
(四)會計估計變更公司的財務特征和案例分析
1、財務特征
上市公司的會計估計變更動機是以公司的財務風險為依據的。資產負債率越高的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越高,違反債務契約的可能性越大;資產質量差的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估計變更粉飾財務報表嫌疑越大,通常計提較多的資產減值準備。數據分析顯示,面臨即將被ST的公司經常使用會計估計變更調節利潤且數額較大,有可能會出現改變盈虧性質的局面。
2、案例分析
下面以吉林化纖為例做具體分析: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國內的粘膠市場處于低迷狀態,吉林化纖(000420)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不佳。分析該公司2010-2012年財務數據得知,該公司2010年出現大額虧損,凈資產收益率和基本每股收益均為負,說明該企業運營效益低,企業成長能力較差;流動比率不斷降低和資產負債率的不斷提高暗示著吉林化纖財務風險的提高,對債權人利益保證程度低;總資產周轉率在不斷地下降,表明企業的資產周轉情況越來越差,資產質量降低。然而,公司不斷采取措施擴大2011年度的虧損額。首先公司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近6600萬元,使得歸屬于母公司當期凈利潤總額降低近4950萬元。2011年12月份,將原來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由2%變更為5%,一至二年的計提比例由5%提高至10%等。此次的會計估計變更導致*ST吉纖2011年度虧損數額擴大至1500萬元。公司在無法掩飾虧損時,企業管理人員就會采取“洗大澡”的方法來操縱利潤,清除以前年度累積的費用和損失,甚至可能提前確認將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以擴大虧損,為來年扭虧為盈做準備。該公司在2012年度產生992萬的凈利潤,實現了由虧損到盈利的實質性轉變,成功避免被摘牌的危險。
四、關于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的建議
(一)加強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的信息披露
信息不對稱加大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估計變更進行盈余管理的隨意性,因而加強上市公司對會計估計變更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能抑制這種現象的發生。如對上市公司的會計估計變更報告設計統一的格式,強制上市公司清晰完整地披露進行此次會計估計變更的前因后果,說明會計估計變更發生的時期、會計估計變更項目,尤其應結合公司上一年度的財務報表將此次會計估計變更對公司影響的數額與前期數據對比,說明影響程度以及影響范圍。另外,建議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增加對此次變更審批權限的披露,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
(二)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
一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是否健全極大的影響了其能否利用會計估計變更操縱利潤的可能性。對于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如下幾點建議:第一,明確會計估計變更的審批程序和審批權限,上市公司應對會計估計變更可能造成的影響分成不同層次以確定具體由董事會或經理層批準。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獨立董事和監事會的作用,對上市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督。在內部審計的監督下,可以減少由于舞弊或錯誤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錯報的可能性。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改善業績評價標準。管理層自身利益與公司業績存在很大的聯系,因而管理層通常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利用會計估計變更粉飾財務報表以操縱利潤。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標準和內部考核制度對上市公司會計估計的有效執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市可以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采用全面多元化的指標評價管理層的管理以及溝通能力。
(三)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判斷能力
影響會計估計變更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彈性,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判斷能力對會計估計變更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上市公司應定期加強對會計人員進行專門培訓,確保專業知識的全面掌握和專業能力得到提升,熟悉各項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公司會計估計變更是否必要與合理做出準確的判斷。社會上有關部門也應加大對新企業會計準則和有關制度的宣傳力度,統一組織對會計人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業務指導與培訓,為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加大對濫用會計估計變更公司的懲處力度
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估計變更來操縱利潤的事例越來越多。《會計法》規定:利用虛假的會計報表和其他數據資料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的,依法對其處理。情節嚴重者,追究其刑事責任。雖然許多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會計造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可仍然需要繼續加以完善。不少上市公司頻繁利用會計估計變更來操縱利潤以達到目的,這與會計造假在本質上類似,應該同樣予以重視加以處罰。許多上市公司這種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是懲處力度還不夠大,公司利用會計估計變更得到的益處遠大于受懲罰所付出的代價。因此,應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加大企業的違約成本,對濫用會計估計變更以進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予以嚴懲,對存在濫用會計估計動機的公司起到警戒作用。當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估計變更所獲利益遠遠小于所需付出的成本時,就能從根本上遏制這種行為的再次發生,對規范上市公司會計估計變更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從經濟管理上看,人力將作為一種資源被開發、利用和管理,這就要求對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和記錄,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人力資源會計則可以使這一切得以實現,通過人力資源會計報告,可以使企業管理層掌握人力資源開發及維護的現狀,預測人力資源的需求,確定人力資源投資方向,引導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2.是正確反映企業各項收益的需要
在傳統會計模式中,人力資源投資在短期內的迅速增加,可能使會計信息使用者低估當期收益,而人力資源投資在短期內的迅速減少,則可能使會計信息使用者高估當期收益。人力資源會計確立了人力資產這一概念,區分了人力資源成本中的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從而使企業的收益更符合配比原則。
3.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需要
決定一個高科技企業的競爭實力,實質上是科技水平的競爭,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但科技水平的提高必須依靠大力開發智力,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必然使企業直接用于人力的開支加大,因而有必要進行人力資源的會計核算,使企業明確在經濟競爭中擁有多少人才,具有多大經濟競爭實力,企業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具有多大潛力,需要多少投資可以挖掘出這些潛力使之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4.是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中,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會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人才,加大了人力資源投資,包括提高物質待遇、改善人際關系、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提供在職培訓等。而投資效益如何,這是企業管理當局所關心的問題,相應地要求會計上對人力資源的收益與成本進行核算,考核人力資源的投資收益。
二、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關系
1.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聯系
人力資源包含自然人力和人力資本,人力資源質量決定人力資本的存量。人力資源是以人力形式存在的一種經濟資源,是人們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而人力資本是人們通過投資所獲得的能力;企業人力資源的質量包括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等,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人力資源的投資所形成。
2.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的區別
人力資源強調的是能力,人力資本體現的是價值。人力資源是將人的能力作為創造財富的一種資源,而人力資本主要是研究人力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益,以及人力資源存量對企業經濟增長發揮的作用。
三、人力資源會計核算
1.人力資源成本會計
(1)人力資源成本構成。第一,人力資源取得成本是指企業在招募過程中所發生的支出。主要包括招募人員工資、差旅費、廣告費;挑選、評價、考核應聘人員所發生的成本;錄用手續費、被錄用者前任單位的補償費;高級人才安家費等。第二,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是指企業為使新錄用人員融入企業文化、掌握業務知識或為提高在崗員工素質開展的培訓所發生的支出。主要包括崗前培訓費用,在職人員培訓費用,脫產培訓費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受教育者的工資、教育設備折舊費等。第三,人力資源使用成本是指企業支付員工因消耗體力或腦力所承擔的費用。主要包括員工工資、激勵獎金、員工療養等費用。第四,人力資源替代成本是指人力資源的重置成本。主要包括員工轉崗、輪崗、離職、空職等發生的成本。人力資源成本會計賬戶設置。應設置“人力資源取得成本”、“人力資源開發成本”、“人力資源使用成本”、“待攤人力資源費用”、“人力資源取得成本攤銷”、“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攤銷”、“人力資源損益”賬戶進行人力資源成本核算。人力資源成本計量方法。主要有歷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其中歷史成本法是一種操作比較簡便的方法,它反映的是企業在取得或支出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人力資源成本賬務處理。第一,招聘員工。主要包括資本性支出:借記“人力資源取得成本”,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收益性支出:借記“待攤人力資源費用”,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第二,崗前培訓。借記“人力資源開發成本”,貸記“應付職工薪酬”等。第三,工資發放。借記“人力資源使用成本”,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等。第四,成本結轉。借記“管理費用”、“制造費用”、“生產成本”等,貸記“人力資源使用成本”。第五,期末結轉。通過“本年利潤”、“人力資源損益”科目記錄。
2.人力資源價值會計
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不是以投入為計量,而是以產出價值為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基礎,是對人力資源在未來一定時期創造的價值的能力進行評估,第一,以工資報酬為基礎的計量方法,是指勞動者在未來一定時期提供的服務將得到的工資總額的現值。此方法適用于群體計量。第二,以收益為基礎的計量方法,主要包括經濟價值法、商譽評價法。第三,以投入為基礎的計量方法,是將人力資源價值的形成視為一個加工過程,投入成本作為人力資源的價值。第四,以完全價值為基礎的計量方法,是指員工從進入企業一直到退休等原因離開企業這段時期創造的價值。第五,非貨幣性計量主要是指勞動者的性格、上進心、責任感、學習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等方面對人力資源價值的影響。
3.人力資源權益會計
人力資源權益主要指企業的勞動者作為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的相應權益。主要分配方式有職工股、效益工資、勞力股、生產者權益股等。人力資源權益會計,主要通過“人力資產”、“應付人力資源固定補償價值”、“人力資本”、“公益金”等賬戶核算。當員工進入企業,可以根據其在企業期間應支付的補償價值和計量確認的人力資本,編制分錄:借記“人力資產”,貸記“人力資本”、“應付人力資源固定補償價值”。向員工支付報酬時,編制分錄:借記“人力資源使用成本”,貸記“應付工資”;借記“應付人力資源固定補償價值”,貸記“人力資產”。當員工離開企業時,編制分錄:借記“人力資本”、“應付人力資源固定補償價值”,貸記“人力資產”。
四、人力資源會計報告
人力資源會計信息的報露有利于管理者作出正確的人力資源管理決策,促進企業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能夠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做出評價與分析,提高人力資源投資效益。
1.對資產負債表的改進資產類:增設“待攤人力資源費用”、“人力資源成本”、“人力資源成本攤銷”、“人力資源成本凈額”、“人力資產”等科目。負債及權益類:增設“應付人力資源固定補償價值”、“人力資源權益”、“人力資源資本公積”等科目。
五、目前應用人力資源會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人力資源會計的推廣存在制約性。人力資源會計尚未納入會計相關法規,未形成統一標準化操作體系,將會造成人力資源會計與現行會計制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財務人員暫不能將人力資源信息列入對外會計報告。二是缺乏統一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基礎。統一、完整的理論基礎對任何一門學科的推廣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構建人力資源會計體系,嘗試利用人力資源會計模式,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更完善的依據,是對現行管理提出挑戰的重大舉措。三是缺乏標準化的人力資源成本核算模型和人力資源價值核算模型。一套全面反映人力資源成本、價值、貢獻以及投資效果的會計計量體系,是人力資源會計核算的基礎,同時通過結合運用貨幣、非貨幣、比值等形式,確定衡量人力資源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構建能全面反映企業人力資源現狀的核算模型。
一門學科的發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變,其直接的動因是研究者“設問方式”的改變。縱觀會計學科的發展史,其“設問方式”大致經歷了三次角度的轉換:第一階段,側重于從“語法”(syntactical)角度對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會計”(how to do)的問題;第二階段側重于從“語義”(semantic)角度對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應該采用的會計方法”(what to do)的問題;第三階段側重于從“語用”(pragmatic)角度對會計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回答“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問題。在此階段,會計盈余功用理論得以產生并迅速發展。信息觀(information perspective)、計價觀(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約觀(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的代表性觀點。目前,會計盈余功用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研究
自1968年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會計研究雜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發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來,實證研究范式就被廣泛應用到會計學領域當中。目前有關會計盈余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雖然這些研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從理論上看,“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種證券定價模型,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定價模型,最終都能轉換成會計盈余和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例如,信息觀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而計價觀下的價格模型則是由現金股利折現模型演化而來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現金股利折現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干凈盈余”假設(clean surplus)推導出股票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及未來盈余的關系。此后有關“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證券定價模型的基礎上展開的。
最早對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的文獻仍然是鮑爾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經典文獻。該文采用事項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將1957~1965年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預期增長分為“好消息”和“壞消息”兩組,通過觀察兩組上市公司的市場反應發現在盈利公布前后一個時窗內,資本市場確實能對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應。應當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進行研究時假設所有公司在收益與報酬率的關系是同質的,即不考慮樣本公司的報酬/收益關系在橫截面上的差異。同時他們也指出,在平均意義上市場未預期盈余對股票的非正常報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通過統計技術的處理后,也許掩蓋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市場是否會對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壞消息”比另一家公司報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壞消息”反應更加強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選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對市場未預期盈余和股票超額報酬率進行回歸(即收益回報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場反應實際上是不同的,開創了盈余反應系數(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關盈余反應系數的研究逐漸成為信息觀下學者們進行會計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備受質疑。Lev(1989)研究發現,已有研究文獻所得出的可決系數(R2)普遍偏低,短時窗(2~3天)收益回報模型的可決系數(R2)通常在2%-5%之間,長時窗(一個季度或不到兩年))收益回報模型的可決系數(R2)也只有5%-7%。對于可決系數(R2)偏低的原因,學者們給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非理,這顯然有悖于資本市場有效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價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開了股票估價的黑匣子,確立了會計盈余在決定股票內在價值中的直接作用,對從計價觀視角進行會計盈余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的實證檢驗產生了深遠影響。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國家的數據對價格模型進行檢驗后發現,絕大部分國家價格模型對股價的解釋力度都超過了70%。此后,國內外學者嘗試使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兩種研究設計對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時運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對1952~1994年間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變動趨勢進行了研究。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則得出與之相反的結論。Ely & Waymire(1999)對APB會計準則時代(1960~1973)和FASB會計準則時代(1974~1993)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差異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觀點。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卻得出了相悖的結論,他們發現無論使用收益模型還是價格模型,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均呈下降趨勢,Lev & Zarowin(1999)將出現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歸結為研究區間的不一致。
國內對于此問題的相關研究主要有,王躍堂、孫錚、陳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對1997年、1998年自愿執行三大減值準備政策和未執行三大減值準備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從價格模型來看,三項減值準備政策的執行并沒有改善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但是從收益模型來看,這一政策的執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提高了每股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趙春光(2003)運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變遷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在1995年至2001年經歷了一個先升再降的過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達到頂點。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與凈資產聯合的價值相關性、當期盈余和當期盈余與盈余變化聯合的價值相關性均存在上述趨勢。可以發現,獨立進行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研究的文獻非常之少。國內首次把盈余質量價值相關性從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中分離出來進行獨立研究的文獻是柳木華(2003)發表的《盈余質量的市場反應》一文。柳木華(2003)在借鑒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3類共8個基本信號對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進行計量,并以此為基礎對盈余質量是否具有價值相關性(或者說市場反應)進行了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市場反應與基于財務報告基本信號的盈余質量計量正相關,即盈余質量高的樣本組的盈余反應系數比盈余質量低的樣本組的盈余反應系數大,并且盈余質量對未來一年的盈余變化具有顯著預測力。
二、以價值相關性作為評價標準對會計準則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研究
以價值相關性作為評價標準對會計準則有效性進行實證檢驗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準則下會計信息(主要是會計盈余)的作用,并為不同準則之間的比較甄選提供可量化的證據。Amir,Harris & Venuti(1993)選取在美國境內上市的來自20個國家的外國公司作為混合樣本,他們分別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賬面市值比分析三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與其他國家的會計準則相比,按照美國GAAP調節后的會計盈余和股東權益不僅在總體上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而且對調節數據進行分解后的一些項目也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Auer(1996)選取從瑞士會計準則改用歐洲準則(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結果發現EC和IAS下的會計盈余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不過Eccher & Healy(2000)卻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結論,即本土會計準則優于國際會計準則。Eccher & Healy(2000)以同時發行AB股的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比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發現在B股市場,IAS下與CAS下的會計盈余和應計項目具有相似的價值相關性,而在A股市場,CAS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更高。
國內學者基于同一市場對不同會計準則下會計信息的相對價值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為我國進行會計國際協調有無必要提供實證證據,但結論并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會計準則體系應當保持中國特色。如潘琰、陳凌云、林麗花(2003)研究發現,按照中國會計準則提供的會計盈余數據比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提供的盈余數據具有更強的信息含量。因而當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仍應考慮國情,不應當全盤照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洪劍峭、皮建屏(2001)研究發現從會計收益和股票回報的關系來看,1994年至1999年間,國際會計準則下會計收益和股票回報的相關性并不比國內會計準則下會計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高,經過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調整的調節數據也并沒有為投資者帶來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我國走會計國際協調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彥、馮子敏、劉軍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礎上,研究了19家同時在A股市場和H股市場上市的公司根據不同會計準則編制的兩套報表的信息差異,結合市場回報率/會計盈余相關模型和市價與賬面價值比分析模型對報表中的關鍵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兩套報表之間的會計盈余數據調整值和股東權益數據調整值對股票市場年度平均回報率和市價與賬面價值比存在顯著影響,即這些調整值能夠增加會計數據與市場回報率之間的相關性,從而進一步驗證了海外資本市場要求中國國內公司在其市場上市必須披露不同財務報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曉強(2004)采用回報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調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進行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論。遺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數量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單獨進行盈余質量與會計準則國際協調關系的文章并不多見。王建新(2005)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化問題進行研究時,以是否提高盈余質量作為中外會計準則的比較標準。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對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形式上基本實現協調的情況下,實現了一定程度實質上的盈余質量協調,或者說由于兩種會計準則體系本身的原因導致的盈余質量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還表明了在我國目前的制度環境條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也不能顯著改善會計盈余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三、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關會計盈余有用性的實證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上。雖然這些研究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從理論上看,“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種證券定價模型,而且,無論采用何種定價模型,最終都能轉換成會計盈余和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系模型。例如,信息觀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而計價觀下的價格模型則是由現金股利折現模型演化而來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現金股利折現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干凈盈余”假設(clean surplus)推導出股票價值與凈資產賬面價值及未來盈余的關系。雖然證券定價模型對檢驗會計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完全以證券定價模型作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發展的桎梏,以致到現在我們對該理論的研究仍然無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筆者認為會計盈余的有用性不應僅局限于會計盈余與股票價格的相關性研究,還應當體現在會計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證券市場的資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筆者提出會計盈余功用理論的實證檢驗應當有兩個分支:一是檢驗會計盈余在股票定價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證券定價模型;二是檢驗會計盈余在引導資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資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躍堂,孫錚,陳世敏.會計改革和會計信息質量[J].會計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滬深AB股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5.6.
[3] 李曉強.國際會計準則和中國會計準則下的價值相關性比較――來自會計盈余和凈資產賬面值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4.7.
[4] 柳木華.盈余質量的市場反應[J].中國會計評論,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那么,被認為是高質量會計準則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業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的會計信息質量了呢?根據Barth等(2006)和肖澤忠(2008)的文獻梳理,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可通過收益的價值相關性、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抑制以及及時確認損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過歐洲銀行的考察得出股價與收益價值相關性增強、銀行盈余管理行為得到抑制結論,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卻發現IFRS的債務損失準備條例并沒減少西班牙銀行的收益變動性,Gunther(2011)認為信息的及時性沒有得到提高。國內如梅孫華(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過商業銀行證據表明CAS執行后銀行的會計信息質量得到提升。的確,公允價值計量和貸款損失準備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產生重大影響。但由于研究對象資料獲取困難、研究窗口較窄,國內有關CAS在銀行業執行效果的考察略顯不足,且主要圍繞公允價值計量展開,涉及貸款損失準備的研究則更多地關注于會計準則與金融資本監管沖突和協調的理論分析,缺乏經驗證據。可對于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采用攤余成本而非公允價值計量的貸款依然是其傳統且最主要的金融資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業已公布的2013年銀行信貸收支統計數據,貸款在銀行資金運用中仍處于絕對優勢。可見,有關貸款損失處理將對銀行的報告盈利及對市場釋放的信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文試圖從貸款損失準備入手,考察當前“已發生損失模型”是否抑制銀行盈余管理行為,從而反映會計信息質量情況,為CAS在銀行業的考察提供證據。貸款損失準備被視為是銀行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國外學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證實,當預期盈余水平較高時,銀行會通過對貸款損失準備的管理來降低報告盈余的波動性。林川等(2012)通過前景理論解釋了我國商業銀行存在通過呆賬費用進行明顯盈余管理現象。據此提出假設:H1:銀行貸款損失準備與盈余水平正相關。
CAS執行后,我國銀行對貸款損失準備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據監管當局規定的按照貸款分類和固定比例計提轉換為根據信貸資產減值跡象的“已發生損失模型”來確認,劉玉廷(2010)認為,新準則能如實反映信貸資產減值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銀行業高估資產、虛增利潤、信息難以真實公允等問題,具有更高質量。潘秀麗(2012)指出,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直接影響銀行的財務業績,但因其具有較大主觀性,會影響銀行的盈余管理行為。許友傳等(2010)發現,新的貸款減值計提方法會降低報告盈余波動性,抑制銀行盈余管理行為。據此提出假設:H2:執行CAS后,銀行減少通過貸款損失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機構能夠控制或者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建設命脈,其運營失敗或倒閉會在金融系統里引發危機。為避免這種系統性風險,政府會試圖在這些銀行瀕臨破產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閉。這種銀行業“大而不倒”會引發道德風險問題,即鼓勵了銀行進行投機和冒險。因此,以金融穩定為目標的金融監管部門尤其關注商業銀行可能出現無力償還到期債務、失去清償能力以及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破產風險,對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和貸款損失準備都提出嚴格要求。而商業銀行則有動機通過盈余管理來規避金融管制。高質量準則能夠抑制這種利潤平滑行為,類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設:H3:CAS執行抑制了無清償能力風險較大商業銀行通過貸款損失準備進行盈余管理。此外,葉青等(2012)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探討,考察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帶來的政治成本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研究發現,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顯著下降。可見,備受公眾關注的公司承擔著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強的動機來進行盈余管理以減少波動性,達到規避公眾關注目的。而采用高質量準則的目的就在于抑制這種行為。根據CAS對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將備受公眾關注的銀行界定為上市銀行,并提出假設:H4:CAS執行抑制了備受公眾關注的銀行(上市銀行)通過貸款損失準備進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本文選擇截至2012年底我國16家上市銀行以及國家開發、廣發、恒豐、浙商、渤海、上海、江蘇、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選擇的2005年—2012年銀行數據來自國泰安研究數據庫以及對財務報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樣本。
(二)研究方法銀行業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臨的雙重管制,即根據會計準則提供財務報表信息以及滿足金融監管部門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東和債權人提供決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銀行業違約風險。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業都會試圖通過降低凈利潤波動性和違約風險來實現利潤平滑。貸款是銀行的主要資產,貸款損失直接影響銀行凈利潤。CAS對貸款損失準備更為客觀的要求被認為可以抑制銀行盈余管理行為。因此,銀行盈余管理行為在高質量準則執行前后的變化可以反映會計信息質量情況,從而間接體現準則質量。此外,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銀行需要在獲利和避險之間進行權衡,這也會對盈余管理產生影響。類似于Ster-gios等(2011)對歐洲市場檢驗,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貸款減值損失與貸款余額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稅和貸款減值損失前的利潤與資產總額之比;CASt是t期執行準則的類型,執行IAS或與IAS趨同準則取1,否則取0;Rt是銀行無清償能力風險指標,風險大銀行取1,否則取0;Listt代表樣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銀行,是取1,否則取0;RCAPt是t期資本充足率與法定資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貸款率;LnAt是t期銀行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如果銀行試圖通過貸款損失來進行利潤平滑,則RLLP與REBTL顯著正相關,交叉項反映CAS的執行對銀行通過貸款損失進行盈余管理的影響。RCAP、RNPL反映銀行資本率監管指標和不良貸款率對貸款減值計提影響。Stergios等(2011)認為銀行可通過多元化投資以形成高回報低風險的資產管理,因此認為衡量銀行資產規模的LnA應與RLLP負相關。由于銀行盈余波動會對其無清償能力風險產生影響,故選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銀行無清償風險指標IR2,該指標越大代表風險越高。對各銀行IR平均數進行排序,將大于均值的銀行視為“無清償能力風險較大銀行”,R參數賦值為“1”,否則為“0”。預期高質量準則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為,風險較大銀行應表現明顯。此外,預期上市銀行具有較強的盈余管理動機,新準則可以抑制這種行為。
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樣本銀行基本指標描述性分析根據表1,新準則執行后銀行業擴展極為迅速,尤其體現在總資產擴張和貸款發放增速上。銀行總資產擴大一倍多,貸款總額增長94.05%,相應提取的貸款減值損失也隨之增加,增速達88.07%。同時,為滿足金融監管、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要求,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貸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強,資本充足率增長19.38%,不良貸款率下降62.74%。值得說明的是,表1中“準則執行前”和“準則執行后”是根據各銀行實際執行CAS或IAS的時間來劃分。此外,根據研究設計,對樣本銀行按無清償能力風險大小(IR指標計算結果)進行了分類,見表2。
(二)相關性分析對樣本銀行2005-2012年數據進行Pearson和Spearman參數相關性檢驗,見表3和表4。貸款減值損失與銀行利潤顯著正相關,與預期相符。貸款減值損失與資產總額顯著正相關,雖然這與Stergios等(2011)預期有所不同,但貸款余額與資產總額顯著正相關則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還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貸款還是銀行的主要獲益資產。此外,貸款減值損失與不良貸款率顯著正相關,不良貸款率與資本充足率顯著負相關,均符合預期。
(三)回歸分析通過VIF判斷模型主要參數,得出多重共線性影響不大結論。故對參數進行模型檢驗,見表5。綜上檢驗,RLLP與REBTL顯著正相關(除G外所有模型),說明貸款損失準備是商業銀行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與CAS×REBTL顯著負相關(模型B、F),且系數較REBTL系數小,說明當前準則確認信貸資產減值規定抑制了商業銀行進行利潤平滑的行為,H2成立。RLLP與R×REBTL顯著正相關(模型C),說明無清償能力風險較大銀行會通過貸款減值活動來進行利潤平滑,而REBTL×R×CAS系數變小則意味著CAS執行抑制此類銀行的盈余管理行為(模型D、G),H3成立。對于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上市銀行的檢驗也得到了一致結論(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與RNPL顯著正相關(所有模型),與之前相關性檢驗結論一致,說明不良貸款率高的銀行提取的貸款減值損失準備也較多。在樣本整理過程中,本文發現相關數據在金融危機時期存在一定波動性。因此,為證實結論的穩健性,同時出于影響滯后性考慮,剔除2009年數據進行重新檢驗。模型的綜合結論與上述相符,但單個模型的檢驗結果同樣未能完全實現預期。
盈利預測是企業對未來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所做的預計和測算。就我國上市公司而言,一般是指公司對上市后的一個會計年度內的經營成果的預計和測算,一般在公司上市前的《招股說明書》中進行披露。盈利預測是企業對外披露的重要信息,就上市公司而言,其盈利預測是廣大投資者據以作出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是社會公眾評價公司的重要依據。其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因此,為了增強其可靠性,各國普遍存在盈利預測須經注冊會計師審核的規定。我國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也規定,申請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要上報經注冊會計師審核并出具審核意見的公司下一年度盈利預測文件。可見,接受公司委托,對其所編制的盈利預測文件進行審核,對盈利預測的編制質量發表審核意見,已是注冊會計師一項重要的法定業務。但是由于這一業務的審核對象—公司所編制的盈利預測具有本文前段所述的特殊性質,因此,盈利預測的審核目標也與一般財務審計的審計目標有著重大的區別,這主要體現在:一般財務審計的審計目標主要是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的一貫性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而盈利預測的審核目標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⒈判定被審核單位編制盈利預測所依據的基本假設是否合理。盈利預測的編制需要依靠許多假設。這些假設是指被審核單位在有關的經濟、政治、市場、金融和其他條件下開展經營活動、以及其它被審核單位的假定狀況,例如市場狀況良好、稅收政策不發生改變等。這些假設在未來能否成為現實,對企業盈利預測結果的實現具有根本的影響,因此,必須判明其合理性。
⒉判定編制盈利預測所選用的會計政策是否適當。盈利預測須依據適當的政策編制。注冊會計師應注意審查盈利中所選用的會計政策是否與被審核單位前一會計期間的實際采用的會計政策相一致。如果在某些方面不相一致,審計人員應當審查其變化理由以及這種變化對盈利預測的影響,判定其是否符合公認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并應關注這種變化及其變化理由和影響是否已在被審核單位以外公布的盈利預測信息中做出的明確反映。
⒊判定盈利預測是否根據其基本假設等編制基礎適當編制。所謂編制基礎是指被審核單位編制盈利預測時所建立的基本假設、被審核單位的歷史資料和下一年度的投資計劃、生產經營計劃以及所選用的會計政策等。該項審核重點在于判定盈利預測是否依據這些基礎資料適當地編制,判定盈預測編制程序中邏輯上的合理性和計算的正確性,即審核驗證盈利預測中最終測定的經營成果等指標,是否是由被審核單位所做出的基本假設等編制基礎進行正確的邏輯推理和計算得出。
⒋判定盈利預測資料是否已恰當表達和充分披露。被審核單位對外公布的盈利預測信息應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充分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因此被審核單位對外公布的盈利預測資料不應僅僅是預計的經營成果,還應包括盈利預測編制過程中所使用的基本假設、被審核單位的生產經營計劃和投資計劃、影響預測結果的關鍵因素和重大不確定因素以及所選用的會計政策等。表達與披露是否恰當和充分,對盈利預測的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
二、注冊會計師在盈利預測審核中的責任
我國《獨立審計實務公告第4號—盈利預測審核》中規定,按照該公告的要求出具盈利預測審核報告并保證其合法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核責任;合并編制并充分披露盈利預測是被審核單位的責任。這一規定明確了注冊會計師必須對其所出具的盈利預測審核報告負責,對其在審核報告中所發表的審核意見負責。考慮盈利預測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注冊會計師在其中的工作目標,在對注冊會計師在盈利預測中審核責任的認識上應關注以下幾點:
⒈注冊會計師有責任完成必要的審核程序,以實現審核目標。注冊會計師的審核責任與其審核目標密切相關,注冊會計師要正確地對企業所編制的盈利預測發表審核意見,必須完成其審核目標。而要完成審核目標,注冊會計師必須履行適當的審核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盈利預測的審核證據與一般審計證據相比有很大差別,如一般審計證據基本可以得到,而盈利預測中有些基本假設根本無法得到正面證據來證實。盡管如此,注冊會計師仍不應放棄對審核證據的收集和分析。如應關注被審核單位的經營環境、行業特征、產品所處生命周期,關注當時國家的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稅收政策的變化等。必要時應聘請專家參與工作。對于確實無法從正面取得證據來證實其合理性的基本假設,也應考慮是否存在表明其不合理的反面證據,如果不存在,方可認為假設成立。注冊會計師應在了解被審核單位的經營情況及影響未來經營成果的關鍵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其審核目標,制定和實施必要的審核程序。
⒉注冊會計師應對盈利預測審核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
注冊會計師在完成必要的審核程序后,應對盈利預測的信息的使用者等有關方面負責,發表公正客觀的審核意見。注冊會計師對在盈利預測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如編制盈利預測所依據的基本假設明顯不切實際,盈利預測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和恰當等,應當提請被審核單位進行調整;被審核單位如果拒絕進行調整,注冊會計師應視其對預測結果的影響程度,分別發表保留意見或反對意見的審核報告。如果注冊會計師在審核工作中,其審核范圍或必要的審核程序受到了限制,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拒絕表示意見的審核報告或撤消約定。此外,即使是注冊會計師認為盈利預測中已不存在重大問題,但其仍有責任在審核報告中向報告的使用者強調盈利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某些有重大影響的敏感因素。
⒊注冊會計師應對盈利預測的審核并非在于確定其預測結果未來可以實現。
籠統地說,人力是指人所具有的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能力,具體地說是指人所具備的完成特定任務,比如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所需的體力、智力、情商等能力的總稱。它是以一定的天賦為基礎,并通過后天多種途徑的投資而形成的。其投資涉及到多個主體,如個人、家庭、學校、政府、銀行、企業、社會等,但是除本人以外,其他主體都不能對它聲明所有權。這是因為,純自然的人力與其人身載體是不可分離的,各種制度、技術條件所能改變的充其量是其派生權能。即使是原始部落中的戰俘或奴隸制下的奴隸,被強制力量所得到的也僅僅只是其人身的自由權,而戰俘或奴隸仍可用消極怠工、逃亡、自殘、死亡等手段證明對其人力所有權的擁有。
然而,在今天人力已經大大超越了純自然的、天賦的屬性。這一點集中體現于通過特定的契約關系使之具有了社會化資源的特性,可以給任何所有權主體帶來未來經濟利益。如果對其所有權進行界定的話,則不但涉及到多個權力主體,如個人、家庭、學校、政府、銀行、企業以及社會等,還涉及到多層權能要素,如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處置權以及收入權等。盡管每個主體都可能擁有包括所有權在內的其它要素權能,但是,只有人力資源的人身載體可以讓渡所有權給其他權力主體,而其他權力主體則只能讓渡除了所有權之外的其他要素權能,這是人力資源所有權對承載主體的人身依附關系。
以上有關所有權的界定,在人力與人力資源之間是被細致地區分開來的。只是人力的所有權先天性地鎖定在人身載體上,而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則被制度性地約束在其所有權主體一攬子的被統稱為“產權”的權能組合體系之中,這就需要進一步地分析其產權結構。
二、人力資源的產權結構
由于人力載體與人力資源的特殊關系,使人力資源的所有者既可能是人力資源載體,又可能是擁有人力資源所有權的所有權主體,以至于其產權結構的劃分要比單純的人力的所有權界定要復雜得多。因此,我們可以站在中間立場、從權能要素的角度把人力資源的產權結構分解為以下幾個相對獨立的權力構造:
1.所有權。與純自然人力不同,人力資源的所有權是可以讓渡的。在大多數的所有權交易之中都表現為人力資源整體產權的交易,如人力資源載體把自己的人力資源所有權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給企業,企業在獲得該項人力資源產權的同時接受人力資源作為一項生產要素以人力資產的形式進入企業組織,并依據其所有權而獲得剩余性收入(組織租金)。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資源載體在私人產權基礎上的個體所有者之所有權通過產權交易轉變為人力資源所有權主體在法人產權基礎上的集體所有者之所有權,同時這個過程又是產生其他派生權能的基礎。
2.占有權。占有者的占有權與所有者的所有權不同,表現為占有者未必一定是所有者,只是占有權通常表現在占有者實際控制的前提下。由于是通過讓渡了人力資源載體的占有權而取得實際控制的,如在契約界定的范圍內,企業作為人力資源的占有者則直接對所占有的人力資源進行支配和使用,而且占有權的內容直接關系著受支配程度的深淺、受使用頻率的高低,以及應給予的補償性收入(契約租金)的多寡。
3.支配權。一般說來,人力資源占有者擁有對該資源的支配權。那么在企業中,誰行使這種支配權?可以說上一層的管理者取得了對下層的人力資源的支配權。而企業家的人力資源受誰支配呢?在私有制企業里,是由自利動機支配的;而公司制企業里,則一般要接受所有者或代表所有者的機構如董事會的支配,這種支配也不可能像對其下層那樣直接與經常性,而可能是受諸如目標管理或激勵機制之類的支配。
4.使用權。人力資源的使用是與其他生產要素(資源)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其使用權仍掌握在其支配者手中。支配者在契約界定的范圍內,決定使用的時間長短、使用頻率的高低及使用強度的大小,行使對人力資源的使用權。由于團隊生產中監督成本的存在,因而“偷懶”、“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是很可能發生的,所以,人力資源使用的效率是取決于被使用者所受到的激勵與約束的強度、頻率及其有效性等。
5.收入權。這是一種在以上各種權力基礎之上產生的派生權力,可分解為對補償性收入(契約租金)的分享與剩余性收入(組織租金)的分配。它是最有實質意義、最受關注的要素權能,又是由以上權能組合的不同性質類型、對團隊的貢獻份額、所承擔的責任與風險大小、工作成果測評的難易程度、與其他資源所有者的博弈(談判)結果、經濟與政治制度環境等綜合決定的。
很顯然,人力資源產權是法定主體對人力資源的一組(束)權力,它以所有權為基礎,既可以包括占有權,也可以包括支配權、還可以包括使用權、或兼有占有、支配、使用在內的處置權,以及派生的收入權。由于其各項要素權能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可以進行不同的組合,因此,就有必要進一步深入地分析有關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
三、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
隨著人力成為可以與任何所有權主體進行權能交易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載體與企業之間的權能交易活動在形式上體現出處置權投資活動與產權投資活動兩種類型。不僅被投資人要保障投資人的投資權益,包括所有者權益和勞動者權益,而且投資人還要承擔被投資人的投資風險,包括所有者資本風險和勞動者成本風險,則在內容上又可以把人力資源的投資活動劃分為對人力資源的成本投資活動和對人力資源的資本投資活動兩種形式。由于兩種劃分都涉及到一項資源要素表現在兩個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因此,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就被明確地區分為成本化的處置權(包括占有、支配、使用)交易與資本化的產權交易兩種不同性質的類型。
1.成本化的人力資源處置權交易。它是人力資源載體把人力
資源的占有權、或支配權、或使用權,或兼有占有、支配、使用的處置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以期獲得補償性收入權。其中出讓權能的一方按照契約讓渡人力資源的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或處置權,則獲得權能的另一方就要履行償付費用的義務。這類交易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交易的短期性,也就是讓渡人力資源權能的時期較短,只形成短期的債權債務關系。二是行為的持續性,也就是人力資源效能的發揮不是在交易行為產生的瞬間,而是在契約的有效履行期內繼續發生的。在這類交易中,人力資源處置權作為一種“商品”的形式被離散地出售,并期望從產生的“契約租金”中分享到補償性收入。至于所有者的收入實現的份額,則取決于人力資源成本在這類交易主體之間進行博弈的結果,其博弈過程導致人力資源的占有成本、使用成本及開發成本的形成。
2.資本化的人力資源產權交易。這種情況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組建或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載體與財務(物力)資本所有者達成的契約中,其基本手續是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讓渡它對其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并接受財務資本所有者直接或間接的控制與監督,成為企業的一項人力資產。這類交易特點主要有:一是交易的長期性,也就是讓渡人力資源權能的時期較長,形成了長期的股權關系。二是行為的一次性,也就是人力資源效能的發揮是在交易行為產生的一瞬間,而不是在契約的有效履行期內持續發生的。在這類交易中,人力資源產權作為一種“資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業的團隊生產中,使企業在擁有了一項人力資產后,從“組織租金”中分享到剩余性收入的期望建立在所持有的人力資本的份額上。而人力資本的持有份額則取決于人力資源價值在這類交易主體之間進行博弈的結果,其博弈的過程導致了人力資源定價決定于交易雙方所處的市場環境、風險的態度、合作收入與成本等。
上述兩類人力資源權能交易的博弈過程,客觀上揭示了人力資源只能以人力資源成本或人力資產的身份進入會計程序,被確認為會計主體的資產,其中人力資源成本則是為控制人力資源而發生的、尚未攤銷的其它資產的耗費,而人力資產則是會計主體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至于人力資源的所有者所享有的經濟權益,則需要實事求是地進一步分析人力資源的權益構成。
四、人力資源的權益構成
如果說企業是人力資源的所有權主體,則可以按照企業對人力資源投資人的權益的保障內容之不同,把人力資源權益劃分為所有者(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權益和勞動者(人力資源處置權投資人)權益,其中所有者權益又可進一步分解為資本所有權益和收入分配權益,勞動者權益則只能包括勞動補償權。也就是說,所有者權益是指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在被投資企業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它不僅在量上包括原始投入的、表現為企業人力資產上的人力資本和分配累積的、凝結在企業物力資產上的留存收益兩種,而且在質上是通過用貨幣來量化的資本所有權益和收入分配權益;而勞動者權益則是指人力資源處置權投資人在企業享有的經濟權益,它在量上只包括企業在使用人力資源時,勞動者的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消耗的物力資產價值,在質上是通過用貨幣來量化的勞動者對人力消耗之勞動補償權益。
人力資源權益還可以按照人力資源投資人對企業風險的承擔形式不同,把人力資源權益劃分為實權益和虛權益。與物力資源權益的保障是實際承擔企業風險的基礎不同,人力資源的資本所有權益由于提供其權益保障的人力資產不能與物力資產一樣作為風險承擔的基礎,故屬于虛權益;而收入分配權益則代表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對作為企業留存收入的物力資產增值部分之分配權,由于有物力資產的增值部分作為風險保障,則屬于實權益;至于勞動補償權益則是人力資源使用權投資人對勞動力再生產成本所需要消耗的物力資產之求償權益,由于有求償的物力資產來承擔風險,也屬于實權益。實權益所起的作用,無論是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的留存收益之分配權益,還是人力資源處置權投資人的成本消耗之補償權益,都可以用剝奪對物力資產的相應權益來承擔風險;而虛權益則是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對其投入企業的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它要以人力資產承擔相應的風險,是非物力形式的保障,故不能起承擔任何風險的作用。
正是把處于不同地位的資本所有權益、收入分配權益及勞動者權益劃分為起不同作用的實權益和虛權益兩類,使人力資源的全部權益與物力資源的全部權益被清晰地區別開來,也明確了人力資源的所有者在企業所享有的經濟權益。
這里,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權益的實質是特定主體對經濟活動結果的歸屬權利,權利的擁有者可以據之獲取經濟利益,而產權的本質則是法定主體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被賦予的權力,權力的行使者則可以據此謀取經濟利益,因此,利用對資產的產權與利用對資本的權益取得利益的途徑是有區別的。作為對資產行使產權的企業來講,它通過對資產的直接控制包括所有、占有、支配、使用來取得利益;而作為對資本擁有權益的投資人來講,它則通過對資本的所有權來間接為自己獲取利益。兩種權能相比之下,利用對資產的產權來謀利是直接的,而利用對資本的權益來獲利則是間接的,這是因為資本的權益只有借助于資產的產權才能取得。至于這種資產是物力形式的,還是人力形式的,已經不重要了,關鍵在于量化其產權運作的會計制度是如何進行規范的。
五、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
依靠有效的產權制度安排只能對產權實現清晰的概念性界定,至于產權實體的完整性,則需要依據會計制度設計來提供有力的實質性保護,才可能在產權運作過程中減少人們的不安全感,同時增強人們預期的理性與決策的準確性。所以,在人力資源進入會計視野以后,對它的會計就是要為各產權主體提供決策所需的有關初始的人力資源產權結構、動態的人力資源權能交易、最終的人力資源權益構成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以所有權界定為基礎,對人力資源的產權結構、權能交易、權益構成的制度安排,可以解決人力資源會計運行所面臨的標準問題,為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提出了總體框架。
1.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要以人力資源產權結構為基本依據,應該解決的是對于人力資源的確認問題。由于人力資源的權能交易才使得其它主體擁有了對人身所承載的人力資源的相應權力,如果這種權力的擁有只局限于以占有、支配、使用為核心的處置權,則企業既沒有得到其所有權,也沒有付出其原有的投資部分,而只是為人力資源在占有、支配、使用發生了物力資產支出,是企業應在人力資源效益期內分攤計入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的耗費,應該確認為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如果這種權力是以所有權為基礎的包括占有、支配、使用,或處置等整體產權,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所有者以人力資源的產權作為一種“資本”要素成批地投入到企業,則人力資源的原有投資部分在企業形成了一項以人力形式存在的資本資產,被確認為企業的人力資產。超級秘書網
2.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要以人力資源權能交易為基本事實,應該解決的是對于人力資源的計量問題。企業在人力資源的產權交易過程中,人力資源載體讓渡它對人力資源的所有權給企業,在接受財務資本所有者的控制與監督下使企業擁有了一項人力資產,而以這項資產為保障所持有的人力資本份額則取決于這類交易在主體之間進行產權博弈的過程,其結果導致對人力資產的定價決定于雙方所處的市場環境、風險態度、合作收入與成本的比較。至于企業在人力資源的處置權交易過程中所產生的人力資源成本,則是企業對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償付的費用,應該按照歷史成本計價
原則對其有關投資支出進行計算。
3.人力資源會計制度的設計要以人力資源權益構成為基本內容,應該解決的是對于人力資源的記錄問題。有關資本所有權益應根據人力資源產權博弈的結果,在借記“人力資產”賬戶的同時,貸記“人力資本”賬戶;有關勞動者權益則應按照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按對有關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或處置權的投資支出,在借記“人力資源成本”賬戶同時,進一步分析其中對人力資源的所有者要履行及償付費用的義務,并貸記“人力負債”賬戶。至于收入分配權益則取決于已入賬的人力資源產權博弈的資本化結果,以它作為分配基礎進行比例計算,則回避了對“人力資源資本應該得到多少”的利益分配之糾纏。由于與屬于虛權益的資本所有權益所代表的人力資源投資人對人力資本之所有權截然不同,則收入分配權益所代表的是人力資源產權投資人對作為構成企業收入內容的物力資產增值部分之分配權,與勞動者權益一樣,都屬于實權益,都可以得到用物力資產來求償的實際權益。因此,可以參照“普通股”分紅的方式進行明細化處理,再通過屬于“未分配利潤”科目下設的明細賬戶來反映人力資源的收入分配權益。
綜上所述,基于對人力資源產權運作的制度安排而設計的人力資源會計制度,能比較實用性地收集、處理、提供關于企業人力資源投資、使用及存量計算與權益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且回避了現行人力資源會計在適用性方面所存在的先天性不足,為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與應用提出了另類思考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A.A.阿爾欽,H.德姆塞茨。1994.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鄧榮霖。1995.現代企業制度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伍中信。1998.產權與會計。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