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分析哲學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慢性腎衰晚期患者常有多系統的臨床表現,有部分患者可出現神經精神癥狀。本文通過分析住院治療的出現神經精神癥狀的慢性腎衰血透患者資料,探討慢性腎衰血透患者出現神經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及轉歸,以協助臨床診治。
資料與方法
2006年6月~2010年8月收治出現神經精神癥狀的慢性腎衰血透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18~76歲,平均46.5±3.2歲;病程2~72個月。原發病分別為慢性腎炎16例、糖尿病腎病6例、高血壓腎病6例、梗阻性腎病3例、多囊腎3例、慢性間質性腎炎2例。隨機選擇同期接受血透治療的無神經精神癥狀的慢性腎衰血透患者22例設為對照組,男15例,女7例;年齡44.8±3.6歲。原發病分別為慢性腎炎14例、糖尿病腎病3例、高血壓腎病2例、梗阻性腎病2例、多囊腎1例。均符合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診斷標準【sup】[1]【/sup】,且既往無神經、精神病史,并排除肝性腦病等。兩組性別、年齡、病因具可比性。
神經精神癥狀:①意識障礙型:表現為嗜睡3例,昏迷11例,譫妄4例,昏睡1例。②精神障礙型:表現為反應性意識模糊狀態1例,反應性興奮狀態2例,反應性抑郁癥2例,本觀察未發現反應性木僵狀態【sup】[2]【/sup】。③抽搐型:表現為癲癇大發作2例,局部發作2例。④不自主運動型:表現為頭部抖動3例,撲翼樣震顫5例。
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檢查腎功能、電解質和血糖,出現神經精神癥狀者行頭顱CT,發熱者行血培養。
分析指標:分析引起神經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構成及其與患者年齡、透析齡、腎功能及血壓水平等的關系,并分析其轉歸。
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行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有顯著性。
結 果
輔助檢查結果:血肌酐值均≥707μmol/L;2例患者血糖<2.8mmol/L;血培養2例患者發現細菌生長;7例腦血管意外患者均經頭顱CT證實5例為腦出血,2例為腦梗死。
引起神經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36例出現神經精神癥狀的慢性腎衰血透患者中血透失衡綜合征11例(30.56%)、腦血管意外7例(19.44%)、尿毒癥腦病6例(16.67%)、反應性精神病5例(13.88%)、藥物性(頭孢他啶、雷米封、胃復安)3例(8.33%)、敗血癥感染中毒性腦病2例(5.56%)、低血糖2例(5.56%)。
討 論
血透失衡綜合征是一組全身性和神經性癥狀,常在透析過程中和透析后不久出現,輕者惡心嘔吐、頭痛不安,重者抽搐、遲鈍、昏迷,常在24小時內緩解。本觀察發現失衡綜合征多見于初始血透即透析齡極短(P<0.05)的患者,其原因是透析過快,細胞內氫離子增加,透析時血PH值升高,但腦脊液的PH值卻下降,腦細胞內酸中毒使細胞內滲透壓增高,導致腦水腫。另外,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血液透析時尿素從腦脊液清除比血漿清除慢,腦脊液尿素濃度增高而引起滲透壓升高。預防失衡綜合征主要是縮短透析時間,增加透析頻度。對于嚴重水腫、酸中毒、血尿素氮過高或初作血透的患者,不宜用大面積和高效透析器,透析液鈉濃度以140~150mmol/L為宜,不宜試圖用低鈉透析液來糾正患者的高鈉狀態,輕度失衡可用高滲氯化鈉或葡萄糖溶液,嚴重者應停止透析【sup】[3]【/sup】。本觀察中11例血透失衡綜合征患者經縮短透析時間,增加透析頻度,使用高滲葡萄糖或氯化鈉溶液治療后癥狀均消失。
腦血管意外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腦血管疾病,表現為意識障礙并出現神經定位體征。本觀察發現有7例腦血管意外,均經神經科會診并頭顱CT證實,多見于長期血透并高血壓的老年患者,即患者的年齡、透析齡及血壓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考慮高齡慢性腎衰竭患者常伴有高血壓、高脂血癥,而維持性血液透析可以加重原有的脂質代謝紊亂【sup】[4]【/sup】,長期慢性透析可導致血管內膜的損傷,另外透析過程中使用肝素等抗凝劑,可導致腦出血、腦梗死等情況的加劇。本觀察7例腦血管意外患者雖經積極治療仍有4例死亡,1例自動出院,說明慢性腎衰血透患者合并腦血管意外者預后差,提示要加強對慢性腎衰竭長期血透患者血壓、血脂的監控和治療,預防動脈硬化,以減少神經精神癥狀的發生率和血透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42-542.
1對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認識
中醫理論體系中原本沒有建立起獨立的精神醫學理論,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精神醫學。但從現存各類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國古代不僅存在許多關于精神疾病的記載,而且對精神疾病也有著較為系統的認識,只是這種認識不同于西方和現代醫學。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觀點確立于《內經》時期,“五臟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論的核心內容。《內經》強調整體觀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體觀,認為精神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秲冉洝愤€確立了以氣血為生理基礎的唯物論,《靈樞·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醫對精神疾病的治療無不以陰陽五行等理論、學說來辨證論治,判斷氣血、臟腑的病理變化對形與神的影響。
2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與社會雙重特性,精神疾病不僅是生物學上的異常表現,而且是其所處時代與環境的社會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為、幻覺、妄想與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社會因素關系密切[1]。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決定性條件,在相同的環境中受相同文化影響的社會成員有著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是文化傳統之源泉和靈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現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釋思想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領域之中,成為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中理解世界、處理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不僅給出了對人內心生活的理論說明,而且給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養方式[2]。在這種哲學思想指引下,中國人對挫折、逆境有著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為應激源,導致各種心理障礙,譬如儒學中一些壓抑、束縛人性及苛求完美的東西又是導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僅討論儒道佛對心理世界的積極影響。
3中國古代哲學對精神醫學體系的兩點影響
3.1中國古代哲學語境下的“心主神明”論中國哲學中的心有多重意義,或以心為思維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而西方人所謂之心,與靈魂離為兩物,只指肉體心之一種機能而言。西方人認為超肉體者只有靈魂,中國人所謂之心,則已包容西方人靈魂觀念之一部分。中國人舍棄人的靈魂而直言心,便舍棄了人生之前世與來生,而就此現實世界,從人類心理之本原與終極的大同處來建立一切人生觀與宇宙觀[3]。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模擬社會政治禮制秩序建構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論,《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這一觀點被中醫學吸納并發展,如《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類經·藏象類》中說:“心為一身之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中國哲學一元人生觀對心身觀的影響東方人認為心身不對立,對世界并無精神界與物質界之分。中國的人生觀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觀。心雖為人身肉體之一機能,而其境界則可以超乎肉體。中醫理論認為心與身是相互影響的,是統一的,從未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進行嚴格區分,自《黃帝內經》以降的中國古代醫學,其生理上的五臟五志說、病理上的內傷七情說等都表現了心身一元觀。這種相沿至今的中醫學的心身理論,并沒有經過二元的分裂,而是由對早期心身樸素同一的認識直接深化而來,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對心身混沌同一的徹底分化[4]。中國古代哲學及醫學傳統中始終貫穿著形神合一、形質神用的心身一元論思想,沒有以二元論的思想把生理同心理的東西區別開來。而西方人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總體說是二元的,即認為在肉體生命之外另有一個靈魂生命,因此有所謂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分別。盡管古典二元論帶有貶低肉體、抬高心靈的錯誤傾向,但卻因為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基礎,才有了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明確的區別對待,于是西方漸漸產生了現代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而中醫對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終沒有產生區別于臟腑病證的系統認識。
4儒道釋—安撫心靈的良藥
傳統文化的主干儒、道、釋學說中蘊藏著豐富的調節心身的方法。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任務,在《三松堂自序》中將其稱之為“意義”哲學。儒家通過發揮個人主體性來正面應對心理沖突或困惑,用“命”來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讓、棄智守樸來處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則把生存困惑化解為其他方面,以超脫輪回來解決人的困境和問題[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銘》中有句詩說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道治其心?!?/p>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人保持心態平和、避免心理沖突的必要條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關鍵原則。儒家提倡的中庸是一種在嚴酷現實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心理平衡、適中,做人不狂不狷,處事無過亦無不及,態度溫而不厲,情緒樂而不,哀而不傷。儒家還賦予“心”以倫理和道德的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體的道德修養,說:“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氨M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修養方法。孟子的“存心、養性”、《大學》的“正心”、《中庸》的“慎獨”以及宋明時期理學家們的“懲忿窒欲”等,無不強調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對情感的調節[6]。理學思想被宋以后醫家用以討論養生學,朱丹溪主張養生要正心、收心、養心。張介賓認為養生必寡欲保精,才能氣盛神全。李認為“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延年不老,心靜而已”。這些養生法則往往與養德并論,可見中國古代醫學中之倫理色調,正如《醫源》所說:“如能清心寡欲,則情不妄發,致中致和,不但可卻病延年,而圣賢正心,誠意,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4.2道家的修心養性之術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園生活,以求拋棄一切俗念和爭執,超曠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運多舛的現實中自我調節的方法。林語堂說過:“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心靈的止痛藥膏”?!袄缓?,為而不爭;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克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是道家的養生處世之道[7]。不爭就要知足,莊子反對心為物役,《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的養心之術:“夫圣人之養心,莫善于寡欲?!钡兰易非笮撵`的安靜、祥和,《莊子·天道》說過:“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钡兰艺軐W提倡的“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力圖把情感從現實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人超脫世俗之糾纏?!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姓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教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養性》中指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均是對道家追求心靈寧靜的踐行。極私多欲會給人造成精神壓力與軀體勞累,使人的精神高度緊張,甚者導致精神崩潰,而儒道思想倡導的清心寡欲就是保持平穩的心態,使內心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疾病防范術。
4.3禪宗對塵世困惑的超越禪學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它始終不渝追求完整的個性化人格,可以說是一門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學問[8]。禪學是生命哲學、心靈超越法。精神病學者貝諾瓦說:“禪非宗教,而是一種為實踐而成立的睿智,一種當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擺脫焦慮而達到和諧平靜生活的體系?!狈鸾趟枷爰靶蕹址椒ǖ男睦碇委熥饔弥饕衅莆覉?,除妄念,破法執,空世界。我執即對我的執著,佛教認為我執是萬惡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執,人才能消除煩惱,達到解脫。佛教宣揚“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認為,只有認識空性,達成空觀,才不會產生種種貪愛執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得到解脫[9]。禪宗亦重視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見性”的心性修養命題。佛家教人們面對大千世界,做到心凈、心空、目空一切,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解脫與超越是禪學的最高境界和終極果報。佛教認為苦是人生的本質,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斷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以求得解脫,即所謂成佛。盡管它是虛妄的,但填補了人們的精神空虛,構筑了對來世的企盼?!独鋸]醫話·卷一·慎疾》記載了一個以佛家“靜”、“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鄺子元心疾,令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余,諸病如失。……觀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于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于藥餌也。”
5小結
中醫學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受心身一元哲學觀的影響,“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論成為中醫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醫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幾乎無處不在,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存觀和疾病觀。中醫養生學即強調養心、養性、修身,在臨床治療上也體現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以其特有的內省方式來引導人的內心生活,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患者的認知和生活態度,而傳統文化強調的內省即指出了個體內求超越的心靈發展道路及個體與世界相和諧的心理生活道路[10]。楊德森等創立的精神超脫心理治療即以道家處世養生原則為指導思想,日本森田正馬受中國禪宗文化理論影響,開創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療方法??梢哉f,中國傳統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學在現代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中醫精神醫學雖然先天薄弱,但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其與文化的相關性也值得人們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慰豐1開展醫學文化史的研究[J]1中華醫史雜志,1997,27(4):193~194
[2]葛魯嘉,周寧1從文化與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1求是學刊,1996,1:27~31
[3]錢穆1靈魂與心[M]1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19
[4]張福利,車離1古典二元論與心身分立[J]1醫學與哲學,1992,2:34~35
[5]景懷斌1傳統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J]1心理學報,2002,34(3):327~332
[6]周天慶1論儒家倫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楊德森1中國人的傳統心理與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J]1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8
1對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認識
中醫理論體系中原本沒有建立起獨立的精神醫學理論,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精神醫學。但從現存各類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國古代不僅存在許多關于精神疾病的記載,而且對精神疾病也有著較為系統的認識,只是這種認識不同于西方和現代醫學。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觀點確立于《內經》時期,“五臟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論的核心內容?!秲冉洝窂娬{整體觀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體觀,認為精神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秲冉洝愤€確立了以氣血為生理基礎的唯物論,《靈樞·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贝撕?中醫對精神疾病的治療無不以陰陽五行等理論、學說來辨證論治,判斷氣血、臟腑的病理變化對形與神的影響。
2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與社會雙重特性,精神疾病不僅是生物學上的異常表現,而且是其所處時代與環境的社會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為、幻覺、妄想與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社會因素關系密切[1]。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決定性條件,在相同的環境中受相同文化影響的社會成員有著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是文化傳統之源泉和靈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現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釋思想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領域之中,成為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中理解世界、處理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不僅給出了對人內心生活的理論說明,而且給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養方式[2]。在這種哲學思想指引下,中國人對挫折、逆境有著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為應激源,導致各種心理障礙,譬如儒學中一些壓抑、束縛人性及苛求完美的東西又是導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僅討論儒道佛對心理世界的積極影響。
3中國古代哲學對精神醫學體系的兩點影響
3.1中國古代哲學語境下的“心主神明”論中國哲學中的心有多重意義,或以心為思維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而西方人所謂之心,與靈魂離為兩物,只指肉體心之一種機能而言。西方人認為超肉體者只有靈魂,中國人所謂之心,則已包容西方人靈魂觀念之一部分。中國人舍棄人的靈魂而直言心,便舍棄了人生之前世與來生,而就此現實世界,從人類心理之本原與終極的大同處來建立一切人生觀與宇宙觀[3]。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模擬社會政治禮制秩序建構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論,《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這一觀點被中醫學吸納并發展,如《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類經·藏象類》中說:“心為一身之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中國哲學一元人生觀對心身觀的影響東方人認為心身不對立,對世界并無精神界與物質界之分。中國的人生觀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觀。心雖為人身肉體之一機能,而其境界則可以超乎肉體。中醫理論認為心與身是相互影響的,是統一的,從未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進行嚴格區分,自《黃帝內經》以降的中國古代醫學,其生理上的五臟五志說、病理上的內傷七情說等都表現了心身一元觀。這種相沿至今的中醫學的心身理論,并沒有經過二元的分裂,而是由對早期心身樸素同一的認識直接深化而來,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對心身混沌同一的徹底分化[4]。中國古代哲學及醫學傳統中始終貫穿著形神合一、形質神用的心身一元論思想,沒有以二元論的思想把生理同心理的東西區別開來。而西方人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總體說是二元的,即認為在肉體生命之外另有一個靈魂生命,因此有所謂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分別。盡管古典二元論帶有貶低肉體、抬高心靈的錯誤傾向,但卻因為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基礎,才有了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明確的區別對待,于是西方漸漸產生了現代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而中醫對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終沒有產生區別于臟腑病證的系統認識。
4儒道釋—安撫心靈的良藥
傳統文化的主干儒、道、釋學說中蘊藏著豐富的調節心身的方法。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任務,在《三松堂自序》中將其稱之為“意義”哲學。儒家通過發揮個人主體性來正面應對心理沖突或困惑,用“命”來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讓、棄智守樸來處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則把生存困惑化解為其他方面,以超脫輪回來解決人的困境和問題[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銘》中有句詩說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道治其心。”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人保持心態平和、避免心理沖突的必要條件?!凹核挥?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關鍵原則。儒家提倡的中庸是一種在嚴酷現實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心理平衡、適中,做人不狂不狷,處事無過亦無不及,態度溫而不厲,情緒樂而不,哀而不傷。儒家還賦予“心”以倫理和道德的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體的道德修養,說:“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氨M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修養方法。孟子的“存心、養性”、《大學》的“正心”、《中庸》的“慎獨”以及宋明時期理學家們的“懲忿窒欲”等,無不強調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對情感的調節[6]。理學思想被宋以后醫家用以討論養生學,朱丹溪主張養生要正心、收心、養心。張介賓認為養生必寡欲保精,才能氣盛神全。李認為“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延年不老,心靜而已”。這些養生法則往往與養德并論,可見中國古代醫學中之倫理色調,正如《醫源》所說:“如能清心寡欲,則情不妄發,致中致和,不但可卻病延年,而圣賢正心,誠意,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4.2道家的修心養性之術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園生活,以求拋棄一切俗念和爭執,超曠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運多舛的現實中自我調節的方法。林語堂說過:“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心靈的止痛藥膏”?!袄缓?為而不爭;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克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是道家的養生處世之道[7]。不爭就要知足,莊子反對心為物役,《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的養心之術:“夫圣人之養心,莫善于寡欲?!钡兰易非笮撵`的安靜、祥和,《莊子·天道》說過:“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道家哲學提倡的“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力圖把情感從現實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人超脫世俗之糾纏?!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姓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教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養性》中指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均是對道家追求心靈寧靜的踐行。極私多欲會給人造成精神壓力與軀體勞累,使人的精神高度緊張,甚者導致精神崩潰,而儒道思想倡導的清心寡欲就是保持平穩的心態,使內心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疾病防范術。
4.3禪宗對塵世困惑的超越禪學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它始終不渝追求完整的個性化人格,可以說是一門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學問[8]。禪學是生命哲學、心靈超越法。精神病學者貝諾瓦說:“禪非宗教,而是一種為實踐而成立的睿智,一種當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擺脫焦慮而達到和諧平靜生活的體系?!狈鸾趟枷爰靶蕹址椒ǖ男睦碇委熥饔弥饕衅莆覉?除妄念,破法執,空世界。我執即對我的執著,佛教認為我執是萬惡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執,人才能消除煩惱,達到解脫。佛教宣揚“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認為,只有認識空性,達成空觀,才不會產生種種貪愛執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得到解脫[9]。禪宗亦重視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見性”的心性修養命題。佛家教人們面對大千世界,做到心凈、心空、目空一切,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解脫與超越是禪學的最高境界和終極果報。佛教認為苦是人生的本質,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斷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以求得解脫,即所謂成佛。盡管它是虛妄的,但填補了人們的精神空虛,構筑了對來世的企盼?!独鋸]醫話·卷一·慎疾》記載了一個以佛家“靜”、“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鄺子元心疾,令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余,諸病如失?!^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于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于藥餌也。”
5小結
中醫學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受心身一元哲學觀的影響,“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論成為中醫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醫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幾乎無處不在,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存觀和疾病觀。中醫養生學即強調養心、養性、修身,在臨床治療上也體現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以其特有的內省方式來引導人的內心生活,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患者的認知和生活態度,而傳統文化強調的內省即指出了個體內求超越的心靈發展道路及個體與世界相和諧的心理生活道路[10]。楊德森等創立的精神超脫心理治療即以道家處世養生原則為指導思想,日本森田正馬受中國禪宗文化理論影響,開創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療方法。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學在現代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中醫精神醫學雖然先天薄弱,但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其與文化的相關性也值得人們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慰豐1開展醫學文化史的研究[J]1中華醫史雜志,1997,27(4):193~194
[2]葛魯嘉,周寧1從文化與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1求是學刊,1996,1:27~31
[3]錢穆1靈魂與心[M]1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19
[4]張福利,車離1古典二元論與心身分立[J]1醫學與哲學,1992,2:34~35
[5]景懷斌1傳統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J]1心理學報,2002,34(3):327~332
[6]周天慶1論儒家倫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楊德森1中國人的傳統心理與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J]1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8
關鍵詞:
腦出血;臨床護理路徑;觀察
神經內科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病情多變,發病急,涉及疾病種類繁雜,患者多為老年人。其中,腦出血是神經內科常見病,俗稱“腦溢血”,很容易造成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比如消化道出血等,發病后,大多數會導致患者肢體或語言障礙,這樣給護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隨著護理模式的逐步完善,臨床護理路徑剛好迎合了腦出血患者對護理的需求。本文選取了2014年9月—2015年9月到我院神經內科就診的腦出血患者90例,在護理中進行了臨床護理路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到我院神經內科就診的9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5例,對照組。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在46-78歲之間,平均59.6±0.1歲,出血量在9--67ml;對照組45-78歲,平均57.6±1.2歲,實驗組45-19歲,平均58.6±0.8歲,41例患者為基底節區出血,腦葉出血19例,腦干出血12例,小腦出血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上相互比較后,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將我院內科進行就診的兩組患者進行一般的常規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行臨床護理路徑。(1)臨床護理路徑。首先,確定臨床路徑的小組,由主治醫師牽頭,帶動護士長、住院醫師、康復醫師以及責任護士。臨床路徑的內容包括任定入院確診起直至患者痊愈出院的整個過程實施的護理方案(2)臨床護理路徑的主要方法。①人性化的病房環境病房是患者就醫治病時的重要場所,病房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在病房中是否舒心,對醫院服務是否滿意等。護理人員在整理病房的時候,應該要保持好病房的清潔整齊,還可以布置些花卉,這樣能讓患者的精神愉悅。同時,在病區可以設立一些關于腦出血知識的宣傳欄,方便患者了解更多與該疾病相關的知識,加強患者自我保護的一種意識。人性化的服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適應醫院的環境,更要力求為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環境。②健康教育。護士應向患者詳細解釋腦出血的相關發病原因、癥狀、治療方法等,讓患者充分認識到疾病并不可怕。尤其是對于臥床期疾病,還應講解腦出血的主要臨床癥狀等,使患者明確相關治療的意義和采取護理措施的重要性,讓患者更容易配合醫生的工作。對患者的合理飲食提出建議,并使用的各類藥物的作用、用法以及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③心理護理。及時了解患者和他們家屬的心理動態,醫護人員應及時與患者談心,消除患者因為住院產生的恐懼,盡最大可能解決患者的問題,使他們感到安全舒適,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要多注意主動和患者打招呼,噓寒問暖,以消除其孤獨和恐懼感,以解除其心情抑郁。④康復護理。在住院期間,護士注意對患者進行的護理,為了讓口腔黏液或嘔吐物流出,一般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了呼吸道通暢,防止發生肺炎,同時給予吸氧,保暖,如翻身、按摩、關節被動及主動運動,指導患者進行自理能力康復訓練,如吃飯、換衣服、去衛生間等。在病情有好好轉的條件下,護士要鼓勵、指導患者進行的語言功能、站立以及行走訓練,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⑤出院護理。出院前,應教會患者及家屬腦出血的有關護理要點,讓患者掌握隨后進行的功能康復訓練內容,做好用藥指導,交代清楚患者出院后用藥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對飲食、運動習慣按照恢復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避免患者因缺乏護理知識而導致意外發生。
1.3統計學分析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之間收集到的資料使用SPSS18.0進行統計比較處理,兩組計數資料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4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住院時間、并發癥的發生率、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
2結果
經過對實驗組的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后,實驗組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健康知識知曉率業提高了,住院時間、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效果顯著。詳見表1。.
3討論
神經內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腦出血,其最主要是由于高血壓或動脈硬化造成的,是一種較嚴重的疾病,要在早期進行診斷治療并對其進行護理,否則非常容易造成患者死亡。由于大多數腦出血導致患者肢體或語言障礙,這樣的疾病對護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量,所以,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本研究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到我院神經內科就診的9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一般的常規護理,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行臨床護理路徑,經一系列的護理后,實驗組的滿意度達到99.8%,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93.2%,明顯高于對照組。相比于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了,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了,且結果P<0.05,統計學差異顯著。總之,按照規范化的護理路徑,提高了對患者的健康宣教,減輕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羅鳳云.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4(11):747-748.
【中圖分類號】R65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1-0148-01
腦血管疾病患者由于病灶的特殊性往往容易繼發多種類型的精神障礙。早期的研究就證實了腦血管受到損害后的患者往往會伴有一定程度的行為及心理上的障礙。近幾年的臨床研究發現,抑郁等心理障礙都是腦血管疾病的伴隨癥狀,其發生率也較高[1]。但據筆者近期的研究發現,目前醫學上有關腦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礙與患者所患病癥的關系及針對治療措施的參考資料較少,因此,本次研究筆者就對我院相關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F將部分研究資料整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患者共有46例,均為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確診收治的142例腦血管疾病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的(有意識障礙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除外)。其中男24例,女22例,患者年齡34~80歲,平均年齡(56.5±3.2)歲,腦出血11例,急性腦梗死35例。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入院時間以及病理狀況等方面不具可比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整理患者在入院檢查以及住院期間的臨床資料,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精神狀況等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選用合適的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對分析結果采用均數以及標準差的形式進行檢驗,對p
2結果
2.1精神障礙的發病率: 在我院所有142例腦血管疾病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伴發不同癥狀的精神障礙,其發病率占整個腦血管疾病的32.4%,伴發精神障礙的患者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臨床表現多為抑郁、興奮暴躁以及癡呆。
2.2精神障礙與病灶部位: 根據研究CT檢查結果顯示,本組46例患者中,左基底節梗死15例,右基底節梗死13例,左丘腦梗死3例,左丘腦出血4例,多灶梗死8例,腦室出血2例,枕葉出血1例。結果表明精神障礙的發生率與患者的病灶部位有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
2.3治療及療效: 根據患者腦血管疾病的不同病理表現采用減輕腦部水腫、促進腦代謝、抗自由基以及改善腦循環等不同形式的藥物治療。對于抑郁或是極度暴躁的患者配合一定的心理及精神上的疏導。對于伴有幻覺以及妄想癥的患者應給予一定量的利培酮輔助治療[2]。采用上述方法進行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精神障礙較輕的患者在2~3天內癥狀有所緩解,癥狀較重的患者多數在經過3周左右時間治療后逐漸緩解。所有46例患者在治療結束后共有9例患者痊愈,總的治療有效率為84.8%。
3討論
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例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繼發精神障礙,如腦梗死后的抑郁癥以及認識障礙等等,臨床表現多為患者先出現腦血管疾病,隨后繼發精神障礙。腦血管疾病患者繼發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一般認為是因為患者的腦血管供血出現異常導致腦組織缺血,進而引起腦細胞的損傷,引發精神障礙,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部位以及患者的病理狀況與精神障礙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系[3]。
本次研究,筆者通過對46例腦血管疾病伴隨精神障礙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發現精神障礙在腦血管疾病中的發生率較高,伴發精神障礙的患者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臨床表現多為抑郁、興奮暴躁以及癡呆。其發生率與患者的病灶部位有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
對于伴有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應該早治療患者腦血管疾病的同時,給予患者一定的精神藥物的治療,具體用藥時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酌情考慮使用何種藥物,選擇的藥物一定要對患者的內臟器官影響較小,并且一旦發現患者的癥狀有所改善,即可停止用藥。綜上,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障礙十分復雜,誘因也多種多樣,臨床治療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選用合適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274.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11(c)-178-02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JIE J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fe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Nanfeng 344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and explore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Selected 100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0, they were checked using clinical observation method and diagnosed the concurrent DV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limb fractures complicated with DVT and age, gender, fracture site and whether had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fracture site and whether complication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sex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main factors for DVT are slow blood flow, hypercoagulability and venous wall injury,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ffective care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Key words] Lower limb fractures;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ve measures; Analysis
下肢深靜脈血栓 (DVT)是骨折患者中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骨折患者經常臥床,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 活動量大大減少,靜脈血流緩慢,且因穿刺、感染等損傷血管壁,局部產生血小板凝集與釋放的反應,最后形成血栓[1]。為讓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并發概率,本院觀察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對其病發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的下肢骨折患者中有13例患者并發DVT,其中,男9例,女4例;骨折部位為股骨干3例,脛腓骨1例,多發性骨折1例;下肢骨折合并高血壓、糖尿病8例。
1.2 方法
1.2.1 臨床特征
臨床特征的主要表現為臀部以下部位發生腫脹,皮膚表面溫度升高,腹股溝、下肢及患側腹壁表的淺靜脈擴張,可能導致引起急性肺栓塞。此外,還可能發展為“患肢后遺癥”,癥狀包括水腫、靜脈性潰瘍、小腿色素沉著和肢體殘疾等。DVT引起的腿部腫、脹、痛,一般是單下肢疾病,以左下肢居多。
1.2.2 診療過程
在傷后,所有的13例患者都表現出患肢疼痛、腫脹,伴有Neuhofs或Homans征,以臨床觀察法進行檢查后確診并發DVT。運用常規藥物對確診患者病癥進行治療,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干預護理。
1.2.3 數據分析 對100例下肢骨折病患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分析,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骨折的部位、有無合并的高血壓、是否糖尿病,研究分析資料包含因素與下肢并發DVT的關系。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 分析數據采用χ2檢驗,分析統計學意義采用P值,P
2 結果
2.1 不同因素導致下肢靜脈血檢形成因素分析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骨折部位以及有無合并疾病患者的下肢在形成深靜脈血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效果
并發DVT的13例患者經過1~2周的常規藥物治療,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后,患肢的疼痛和腫脹現象緩解,皮膚的顏色和末端的感覺基本恢復正常, Neuhofs或Homans特征消失。
3 討論
100個病患的研究病例中,通過對病患下肢骨折的形成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除了性別因素的影響較為微弱之外,年齡、骨折的部位及是否具有并發癥等因素對DVT病發的影響都很明顯。還有一個并發DVT的高危因素是骨科大手術,主要因為術中出血多,牽拉深靜脈,使靜脈壁受到損害,最終導致術后形成血栓;而在術后,患者常需臥床,減少了活動量,使得靜脈血流緩慢,以上這些因素都促進了DVT并發?;颊呷绻加刑悄虿?、高血壓等疾病,會導致機體中的血流較為緩慢、血液高凝,這些都是DVT發生的高危因素[2]。
3.1 相關因素分析
由研究可知,下肢骨折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3.1.1 與骨折的部位相關
由研究可知,13例患者的骨折部位為下肢,并且都是發生在骨折一側的肢體。這是因為患者骨折后,所產生的活動量和制動都明顯減少,從而導致血流緩慢,這也是DVT并發的原因之一。
3.1.2 與少鍛煉相關
病患骨折后,大多由于懼怕疼痛而產生比較強的依賴心理,同時又可能因為護理人員不能詳盡解釋和開導,使病患未能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病例中有一個典型案例,患者男,35歲,左脛腓骨發生骨折,接受治療進行固定架固定術,并在術后堅持功能鍛煉,1個月后恢復辦理出院。出院后12 d,病者的患肢發生無故腫脹,進行復查得出結果:患者患肢主要為遠端腫脹,且皮膚溫度增高,未有疼痛,未變顏色。患者表示,自治愈出院后未繼續進行功能鍛煉,經檢查,形成左髂-股靜脈血栓。因此,缺少鍛煉也是誘發DVT并發的主要原因之一[3]。
3.1.3 與年齡增長相關
人體的各組織器官會因為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生理性的退變或者器質性的病變。同時,有可能因為手術和創傷等原因,使血液維持在高凝的狀態下。例如,65~85歲的患者中,檢查血液流變,發現全血黏度不同程度增高,其中3例曾患腦血栓。可知,年齡的增長也是誘發DVT并發的一個原因。
3.2 注意事項
3.2.1 護理措施
下肢發生骨折的患者,尤其是高齡股骨干骨折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病患,護理人員應當在其入院后對患肢情況進行密切觀察,關注皮膚的溫度變化,做好提前預備工作以免下肢發生DVT。早期的干預處理工作有利于減少DVT發生,而進行多種預防措施的結合效果也將優于單項的措施預防。要提高患者對DVT的預防意識,進行積極的干預處理,因為DVT可能導致肺栓塞和遠期深靜脈的功能不全。即使下肢部位骨折的患者在并發DVT后,應當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同時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護理。
3.2.2 個人方面的預防
3.2.2.1 做好健康教育。詢問DVT高危人群的病史時,要特別關注:如高齡、肥胖、吸煙、糖尿病及以往是否患DVT。在與患者交流解釋的過程中,要重點介紹DVT的并發的原因以及后果,讓病患深入了解積極配合治療。并且,應勸說患者戒煙, 以富含纖維素和低脂的飲食代替高膽固醇和高脂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完成力所能及的事,適當增加活動量,使全身的關節、肌肉得到運動,防止其萎縮、僵硬,全身血液得以循環,以防多種并發癥的發生。
3.2.2.2 早期積極鍛煉。早期適當加強鍛煉,可以促進靜脈的回流,這也是DVT預防的關鍵。對于術后的病患,盡早進行功能鍛煉十分重要。開展功能鍛煉時,應注意主動為主被動為輔。股四頭肌與小腿肌可在患肢的制動期間進行一系列的收縮運動。患者應該自然仰臥,在膝下加墊紙卷,使膝關節主動下壓,大腿肌保持收縮狀態,10 s之后開始放松,就此重復,20次為1組,每日進行2~4組。同時,患肢的踝關節要加強伸展、跖屈運動,還有足趾的各關節也要加強活動,每日可進行2~4次,每次10~15 min。在心肌按摩時,護理人員應從踝關節處逐漸按摩至腹股溝區,按摩過程應用手掌緊貼患肢處的皮膚,每日2 ~4次,每側肢體每次按摩10~15 min。下肢無骨折患者髖、膝關節加強屈伸運動,腿伸直高抬運動等?;颊哌€可穿彈力襪,可降低形成末端腓腸的靜脈血栓,也可用外部間歇加壓裝置,防止發生DVT,但須正確使用。
3.2.2.3 合理應用藥。DVT防治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合理使用藥物有針對性地配合治療。DVT的高?;颊咴谌朐汉笠欢ㄒ皶r對血液流變情況進行檢查,對曾經患腦血栓的病者要格外重視,應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與低分子的右旋糖酐靜滴。確診為DVT的患者,要進行尿激酶溶栓的治療,同時在溶栓靜滴肝素,口服抗凝藥物阿斯匹林等,使尿激酶纖溶活性增強, 開通率提高。靜滴肝素時,要遵循醫囑,嚴控滴速,以防過快造成用量過大導致出血。靜滴尿激酶時,現配現用藥物,保持輸液裝置的通暢[4]。
[參考文獻]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李家增,賀石材,王鴻利.血栓病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43-24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MICU patients,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were discussed.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288 cases of patients in MICU were selected,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cau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n it were analyzed,and the related nursing measures were discussed.Result:With different primary diseases,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as differ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ICU patients; Deep vein thrombosis; Cause analysis; Nursing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80,China
深?o脈血栓是MICU患者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類型,也稱為DVT,多發于患者的下肢部位。深靜脈血栓的病理主要是深靜脈中血液異常凝結,造成深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膚顏色異常、淺層靜脈非正常擴張、雙腿脹痛發麻、雙腿異常腫脹等情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疾病康復十分不利,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诖?,在MICU患者的日常治療及護理當中,應當充分了解深靜脈血栓的發病原因,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護理和治療,降低MICU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概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MICU患者288例,其中男156例,女132例。所選患者中,經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單側或雙側存在深靜脈血栓的患者36例,發生率為12.50%。其中累及左下肢患者18例,占50.00%;累及右下肢患者16例,占44.44%;累及雙下肢患者2例,占5.56%。所選患者中,包括腫瘤患者47例,占16.32%;腦卒中患者115例,占39.93%;嚴重細菌感染患者53例,占18.40%;嚴重外傷骨折患者68例,占23.61%;其他疾病患者5例,占1.74%。
1.2 方法
對所選的288例MICU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整理患者入院的原發病資料。整理288例MICU患者中發生深靜脈血栓的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調查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同時整理深靜脈血栓患者的原發疾病、年齡、臥床時間,分析其與深靜脈血栓發病之間的關系。
斷分為精神障礙組(167例,81%)、無精神病組(39例,19%),對兩組的犯罪學特征和一般人13學資料進行對比分
析。結果精神障礙暴力犯罪者男性為154例(92.2%),女性13例(7.8%),40歲以下者133例(79.6%),小學文化
水平以下者93例(57.7%),農民和無業者133例(79.6%),未婚者和婚姻家庭不健全者104例(62-3%),并且與無精
神病組相比在人13學資料上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精神障礙組與無精神病組比較分析發現作案預謀(xz=-40.22,p<
0.o1)、目標確定(x2=32.843,p<0.01)、作案后表現(x2=36.979,p<0.01)、作案動機(x2=82.333,p<0.01)、與被害人的關
系(xz=23.138,p<0.01)、自稱遺忘(x2=36.229,p<0.01)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精神障礙患者的暴力犯罪多為
突發性,常無預謀,目標多為臨時確定,多無動機或動機不明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作案后多無反偵查表現。無論有
無精神障礙,暴力犯罪者多為40歲以下未婚青壯年男性,且文化水平大多較低,農民和無業人員居多。
i關鍵詞】暴力犯罪;犯罪學特征;法醫精神病學
【中圖分類號】d9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297(20__)01—0s24—05
analysis of th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iolent ofence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wang bin1,hu
jan一, liboo—huai。et .j.department offorensic psychiatry,college ofpreclinicalmedicine andforensic medicine,
sichuan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610041.2.mental health center of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em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mography of violent offenders
in forensic psychiatry assessment. methods we collected 206 cases which meet the research criterions by the
record of forensic psychiatry assessment designed by ourselves, and divided these cases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mentally disordered group(167 cases,81%)and mentally normal group(39 cases,19%)。also the 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graphy betw een mentally disordered group and mentally norm al group
were researched by control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ere 154 (92.2%)male cases, 133 (79.6%)cases aged below 40
years.93(57.7%)cases with lower level of culture,133 cases(79.6%)who were farmer or unemployed people,104 (62‘3%)
who were unmarried or loser in marriage in the violent ofenders with mental disorder。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th ere are significant diference between mentally disordered group and mentaly norm al group
in criminal plan(x2:40.22,t9<0.o1),criminal targets(x2=32.843, <0.01),criminal motives(x =82.333,p<0.01),the performances
after the ofence(x =36.979,p<0.0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sides(~ =40.22,p<0.01)and amnesia that
the ofenders claimed (x =36.229,p<0.01). conclusion also the violent ofenders with mental disorder usually did not
have plan s be~re the ofence, the criminal targets were determ ined temporarily, there weren’t usualy criminal motives,
they often did not say that they forgot it after the ofence and stayed at the ofence scene rather taking anti-detection behaviors
such 0.8 escape.most of violent ofenders with mental disorder were unmarried young male farm ers with lower level
of culture,and most of them were farm er or unemployed people, whether they were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or
not.
【keywords】violent ofence,crimi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forensic psychiatry
[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
王彬(1974一),男,漢族,山東濟寧市人,四川
大學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20__級法醫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司法
精神病學。tel:+86—28—85502643;e—mail:whb5678@163.corn
胡峻梅,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副教授,tel:+86—28—85502643;e-mail:hujinme@vip.sina.com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4卷(第1期)
近年來,我國暴力犯罪的數量有所上升,對社會
的危害嚴重。暴力犯罪是社會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
犯罪行為,包括兇殺、傷害、、搶劫和縱火5
類,[11也有學者將破壞財產、威脅人群、影響社會治
安秩序等,也視為暴力犯罪行為。暴力犯罪與精神障
礙有關,據統計暴力犯罪在法醫精神病學鑒定案例
中占40%以上?!?】為了探索精神障礙患者涉嫌暴力
犯罪的犯罪學特征.現就我中心20__年鑒定的暴力
犯罪案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報告如下。
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均來自四川大學華西法醫學鑒定中心法醫精神
病學教研室20__年法醫精神病學鑒定案例,納入案
例均為公安局、檢察院或法院委托,至少兩名以上本
鑒定中心副高級職稱以上鑒定專家做出鑒定結論。
納入標準:(1)鑒定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
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一3)的診斷標準;(2)案件
類型為兇殺、傷害、、搶劫和縱火中的一種;(3)
鑒定資料完整。
二、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法醫精神病學鑒定案例登記表收集、
整理資料.對納入鑒定案例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
析,根據鑒定診斷將暴力犯罪案例分為精神障礙組
167例(81.1%)與無精神病組39例(18.9%),兩組鑒
定案例在犯罪學特征及人口學特征上進行比較分
析。主要犯罪學特征納入最常見的1o個,如與被害
人的關系、作案動機、作案預謀等。主要統計方法有
統計描述、x 檢驗。
結 果
一
、
一般情況
全年所有鑒定案例共有455例,符合納入標準
暴力犯罪者共有206例。其中男性187例(90.8%),
女性l9例(9.2%);年齡17~71歲,平均31.37~11.54
歲,<40歲約為80.1% ; 文化程度: 文盲34例
(16.5%),小學79例(38.3%),初中58例(28.2%),
高中或中專26例(12.6%),大專6例(2.9%),大學
及以上3例(1.5%);職業:農民123例(59.7%),無業
或待業39例(18.9%),工人16例(7.8%),其他28
例(13.6);鑒定診斷:精神分裂癥102例(49.5%),精
神發育遲滯29例(14.1%),癲癇所致精神障礙12
例(5.8%),情感性精神障礙8例(3.9%),腦外傷所致
· $25 ·
精神障礙7例(3.4%),酒精所致精神障礙9例
(4.4%),無精神病39例(18.9%)。
二、精神障礙組與無精神病組人口學資料的比較
由表1可見, 精神障礙組男性為154例
(92.2%)、女性13例(7.8%);40歲以下者133例
(79.6%);小學文化水平以下者93例(57.7%);農民
和無業者133例(79.6%);未婚者和婚姻家庭不健
全者104例(62.3%)。精神障礙組與無精神病組在
性別(x =2.181,p>o.05)、年齡()(2=0.945,p>
o.o5)、文化()(2=2.644,p>o.05)、職業()(2=1.435,p
>0.05)及婚姻(x:=0.686,p>0.05)上差別均無統計
學意義。
三、精神障礙組與無精神病組犯罪學特征的比較
由表2可見,精神障礙組與無精神病組在作案
次數(x =o.12,p>0.05)、作案目的(x =7.031,p>.05)、
案件類型(x =3.286,p>0.05)及作案結果()(2=o.78,p<
o.05)上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而在作案預謀(x2=
4o.22,p<0.01)、目標確定(x =32.843,p<0.01)、作案
后表現(x2=36.979,p<0.01)、被害人的關系(x2=
23.138,p<0.01)、自稱遺忘(x =36.229,p<0.01)、作案
動機(~2=82.333,p<0.01)上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因無
精神病組病理性動機者為o例,故將動機不明者和
病理性動機者合并后再做統計分析。
討論
暴力犯罪案件在法醫精神病學鑒定上一向占有
較大的比例。20__年本教研室鑒定的案例共有455
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暴力犯罪案為206例,占同期鑒
定案例的45.3% ,可見了解涉嫌暴力犯罪者的犯罪
學特征和人口學分布在法醫精神病鑒定工作中有一
定意義。本研究發現精神障礙組和無精神病組的暴
力犯罪案例具有共同的人口學特征。
一
、兩組暴力犯罪的人口學特征
近年來犯罪年齡有低齡化的趨勢。本研究發現
有80.1%暴力犯罪者為4o歲以下的青壯年,有研究
【3】發現暴力犯罪者的平均年齡較其他類型犯罪偏
低,其中搶劫犯最低,只有22歲;傷害、犯罪偏
高,分別為26歲和28歲;而殺人犯罪最高,為3o
歲。這可能與該年齡組的刑事犯罪率處于高峰期及
精神疾病處于高發年齡有關。
本研究資料顯示92.2%暴力犯罪者為男性,而
女性在暴力犯罪者比例不到10%,提示暴力行為與
性別有關,圄這與整個犯罪現象中的罪犯性別特征
· $26 ·
是一致的。這可能與傳統習慣、男女社會分工的差別
有很大的關系,傳統上男性擔負社會活動的主要角
色.女性主要依賴于男性.導致男性在社會活動中與
他人發生沖突的機會相應要多,而且由于女性身體
條件不如男性,限制了她們實施暴力犯罪的條件,因
而男性暴力犯罪的幾率比女性要高。
本研究發現暴力犯罪者文化程度多為小學和文
盲.約占57.7% ,提示兩組暴力犯罪者文化程度與實
施暴力犯罪行為人的數量存在較為明顯的反比例關
系,問即受教育程度越低,實施暴力犯罪的比例越
高。1994安徽省第三監獄在押的4296名暴力犯罪
者文化程度調查,有471人為文盲,1955人處于小
學文化水平,兩者占全部暴力罪犯人數的56.5%,與
本研究分析結果一致。他們暴力犯罪行為的發生可
能與犯罪者文化程度低、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不能按
照正常社會規范來要求自己有一定的聯系。
本研究資料顯示,59.7%暴力犯罪者為農民,其
次是無業或待業人員,約占18.9%,提示暴力犯罪者
經濟地位較低,收入不高。有資料表明經濟地位和
暴力犯罪有一定的關系,問無業人員犯、殺人、
傷害等暴力犯罪的人數近幾年有明顯的增長趨勢,
社會無業人員罪的人數在全部罪犯中居第
3位.無業人員暴力犯罪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
問題。暴力犯罪行為的發生可能與這些人沒有固定
職業、經濟收入較低、生活沒有穩定感、生活壓力大、
情緒和性格容易反常等有關,由于情緒不穩定及性
格異常與他人以及社會發生沖突的機會就比較大,
從而其實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大。
二、精神障礙患者的犯罪學特征
本研究發現,與無精神病者相比,精神障礙患者
的暴力犯罪對象以周圍熟悉之人為主,與被害人之
間關系一般者居多(52.7%),如鄰居關系、朋友關系
等,而關系親密者如夫妻、父母等則次之(31.1%)。
張衛紅等閉研究發現以自己的家庭成員、親友、鄰居
為主要攻擊對象(占61.1%),尤其是本家庭成員(包
括父母、愛人、子女占35.8%),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還發現精神障礙組與無精神病組在作案動機
上有顯著統計學差異(x :82.333,p<0.01),且以病
理動機為主(64.6%)。精神障礙患者由于受到心理
包括智能損害的影響,社交范圍、活動能力受到一定
限制。主要接觸身邊的人群,這些人則成為易被攻擊
的對象。另外也與精神障礙患者的精神癥狀的內容
一般容易涉人親人和熟識者有關,因而精神障礙患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者的作案動機沒有常人的那種現實利害關系的選擇
性,作案時多受其病理因素的影響,多沒有現實事實
的刺激,同時也表明精神障礙患者作案多具有病理
性,不能用現實動機解釋。
本研究資料發現精神障礙患者犯罪時多無作案
預謀(88.6%)、作案目標的確定多臨時起意(79.6%),
而無精神病組作案多有事前預謀(69.2%),作案目標
多數原來就有(66.7%),兩組間作案預謀(x2=
40.22,p<0.o1)和目標確定(x =32.843,p<0.o1)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精神障礙患者組暴力犯罪作案后
多無自稱遺忘(79.6%),多數沒有反偵查行為
(84.6%),與無精神病組相比兩方面差異均有統計
學意義(x =36.229,p<0.01)和(x =36.979,p<
0.01)。精神障礙患者實施暴力犯罪行為前不像常人
作案那樣選擇有利的時間、地點,有計劃、有目標指
向性地作案,作案前往往缺乏思考、行事草率,作案
較為突然、盲目,所以他們作案前多無預謀,作案目
標一般是臨時起意,碰到哪算哪。精神障礙患者長
期處于精神疾病的影響中,辨別能力明顯受損,不理
解作案給自己造成的嚴重后果,因而精神障礙患者
案后多不潛逃、不銷毀作案工具,多數對自己的違法
犯罪行為直言不諱,明顯地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嘲而
無精神病者具有辨別和控制能力,清楚自己行為帶
來的后果,所以作案后常常采取逃離現場、銷毀作案
工具以及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拒不承認或假稱遺忘等
自我保護措施。在法醫精神病學鑒定中應充分注意
到精神障礙患者的以上犯罪學特征,可作為評定涉
嫌暴力犯罪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參考依據。
本文分析了暴力犯罪者犯罪學特征和人口學特
征,發現精神障礙患者與無精神病者相比在作案預
謀、目標確定、作案動機和作案后表現及與被害人的
關系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對暴力犯罪者
進行刑事責任能力評定時還應考慮其犯罪學的特
點。當然影響暴力犯罪者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還有待今后對諸多因素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從培主編.司法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25
【2】謝斌,鄭瞻培,q:ztz清,等.暴力犯罪責任能力的有關因素分析 .
上海精神醫學,19981,10(2):107~110
[31 menzies rp.homicide in the canadian prairies:spousal killers and
recidivism[r].med,sci law,20__,46(1):13-18
[4】魏樹森,張琪彥.精神分裂癥193例暴力行為案例分析 .中國神
經精神疾病雜志,1992,18"15
【5】 呂建周,楊靜娟,王惠麗.18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臨床
研究叨.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__,11(4):422~424
[6] 葉高峰主編.中國暴力犯罪對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法律與醫學雜志20__年第l4卷(第l期)
1998.35~37
[7】張紅衛,周新,湯耀明.108例暴力犯罪精神病學鑒定分析[j】. 洛
陽醫專學報,20__,19(1):39~40
· $27 ·
析了英語學習者在本、碩階段的英語學習和學習身份的變化,幫助學習者重建學
習身份,明確自身的局限和優勢,更好地學習英語。同時,也旨在為研究生英語
課程改革及新課程編排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學習者的學習;身份變化;批評話語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學習者的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
規范的活動(Gardner 1972),主要包括:①學習是經驗的獲得,②學習者主動
建構其心理結構,發生行為變化,實現個體發展的過程,即變動的個體能動方面
。
話語,是一種在具體語境中的言說行為,即,只有在具體話語情境中,話語才有
意義。(Halliday 2004)本文將在話語情境下,考察英語學習者如何進行自我身
份的選擇、建構和認同。
二、理論基礎
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誕生于1970s,理
論淵源是西方(Widdowson 1998,辛斌 2005);包含三大論點:①語
言是一種社會實踐;②語言與價值觀念、及權力之間,相互影響;③語
言的使用可以促使社會變革(Fairclough 2003);主要分析方法是系統功能語言
學(Van dijk 2006)。
本文借鑒高一虹等(高一虹等,2004)的研究方法,采用訪談模式,對學習者話
語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探尋英語學習者在本碩過渡時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身
份認同。筆者試圖通過研究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不同話語情境下,學習者的學
習方式有何不同?2.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是否有理性的認識?3.學習者是怎樣看待
自己的學習的?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北京工業大學2010級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他們均已完成研一所要求的
英語必修和選修的學分。年齡在23歲到24歲之間。
筆者先隨機抽取73名北京工業大學2010級非英專研究生完成問卷,縮小訪談范圍
,選出6名最具代表性的同學,通過半結構訪談了解他們對本碩階段英語學習的不
同及自我定位。
2.研究工具
①問卷。問卷旨在對訪談問題進行定位和精確。包含三部分:個人信息、本碩階
段的英語學習;共25題,7道客觀題,18道主觀題。問卷通過網絡發放,發放對象
為2010級非英專研究生,截止7月15日,收回有效問卷73份。
②訪談。筆者認為問卷的量化不足以反映學習者的內心感受,故采用訪談形式。
借鑒問卷的分析結果,筆者在訪談擬定出訪談的問題如下:
可以分享一下你研究生階段英語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嗎?
現在的英語學習跟本科階段,有什么不同?學習的動力和側重心相同嗎?
課堂氛圍或教師的教學有變化嗎?你的學習態度呢?
你覺得學習英語重要嗎?本科時的呢?為什么重要?
訪談后,筆者遵循建構主義原則,將錄音的文字整理作為原始資料,圈畫出話語
中帶有核心概念的句子,用批評話語分析解讀話語深層含義,最后概括得出研究
結論。
3.數據收集
①問卷統計及分析。A.數據統計結果顯示:a.人數:男生(59)/女生(14);專
業:理科(67)/文科(6)。b.本科階段四六級通過率:四級:(67/73),六級
(37/73)。
B.筆者通過對問卷主觀題的統計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a.本科階段,學生對于
四六級及考試更為看重,增強的主要是閱讀和聽力能力;研究生階段,學生更看
重科研和文獻學習能力,更多地是按自身興趣和社會需求在學習。b.對自己的英
語學習有新的要求和評價標準:本科時,四六級至上;研究生階段,更傾向于提
高英語綜合能力。
②訪談結果和分析。筆者對隨機抽取其中的6名同學(以下稱A,B,C,D,E,F)
進行半小時的中文結構式訪談。筆者認為,這些來自學生的自身概念直接反應了
他們的切身感受,故將此用做批評話語分析的原始語料。錄音轉寫并整理后,分
析發現有些概念有類似的情況。這些英語學習者的感受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對比
不同話語情境下的學習;對自身學習的重新定位;對自己學習身份的重新認識。
第一,學習者對比不同話語情境下的學習。英語學習終及學習生涯,對學習者影
響頗深。英語學習由本至碩的過渡,用批評話語分析解讀語料時,筆者發現受試
者使用“很不同”共27次,“雖然,而,但,卻”等轉折詞93次,對這一過渡和
轉變的感受由此可見一斑。如A提到,“現在上課時互動很多,我們都參加了”,
“雖然不敢發言,但是老師點我,我就敢說”,F也說,“以前學得很無聊,現在
也不是很喜歡,但必須要學,要不然專業就學不好了”,“現在聽英語講座還行
”。
然而,從大學英語到研究生英語的轉變,是社會需求對應試教育的挑戰,有人從
中看到曙光,如B“以前我們英語課上都不說話,更不用說回答問題了,大家都埋
頭各做各的,因為老師沒什么,他們就是重復之前的”,“學校的網上學習系統
,我到現在都不會用,老師不檢查,也不考試,我們都沒人去”,“考試啊,老
師也怕我們掛科,都給我們范圍的,背下就能過了……”“我的口語變好了,那
個老外Michael教我英語,我教他中文,還經常去starbucks呢……”“我現在超
迷美劇,‘Lost’很奇異,要想很久才能有所悟,‘Friends’和‘Prison Brea
k’早看完了,有點刺激,感覺很好”。E也有同感,“現在英語變得更棒了啊,
口語什么的都不是問題”,“對比現在和本科?嗯,我感覺很多不同啊,以前覺
得單詞量大,做題快啊,那樣英語才是好,學的枯燥無味;現在的話,沒有硬性
要求,你學到的東西是你自己的,都靠自覺”“大家都是傾向自愿吧,反正我就
覺得現在學得比以前輕松”。D也分享了他的心得,“我的英語一向是那樣,不好
不壞,不過現在,快速閱讀和口語都提高了,環境所迫嘛”,“現在跟本科最不
同,老師上課的套路變了,課堂氛圍什么的都不同了,感覺對英語開竅了,有興
趣了”。但也有人困惑迷茫,如C“以前英語很好,排名也很靠前;現在也在學,
但是卻沒進步”,“以前我的閱讀特別好,做題都很少錯的;每天早讀單詞和作
文,四六級也考得很好”。
本科階段,英語學習是四六級的附屬,學習者在學習中備考,學校設施、師資配
備及客觀環境都服務于此,唯四六級獨尊。但當繼續學習,攻讀碩博時,我們意
外地發現,考試和分數什么的都是浮云,英語的聽說讀寫才是王道,這一轉變有
目共睹。由此可見,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者要改變自己以前學習方式方法,才能
事半功倍。
第二,學習者對自身學習的重新定位。研究生階段英語的教學服務于專業和社會
,與本科時的截然不同,這亟須學習者對自身學習進行思考和重新定位。分析訪
談語料,筆者發現,少許學習者并沒有及時并積極地思考這一問題,他們大多分
析自身,卻忽略了社會需求,如C只認識到,“別人玩著都比我學得好,挺郁悶的
”,“不知道怎得,感覺研一沒學到多少東西,對考試的感覺也很懸乎,不明白
”;但大多數卻認識到,英語學習進入轉型期,改變學習模式,順利完成研究生
階段英語學習是為上策,E和F深有所感。F提到,“現在對專業文獻閱讀和口語的
要求高,跟本科不同,肯定不能用以前的方法學”,E“專業論文、畢業論文、英
語講座,都是對我們英語的挑戰,以前的那一套不能用了”現階段的英語學習重
點,與自身發展息息相關。F補充到“不過現在環境自由,全靠自覺”。
自主學習環境,靈活的學習形式,多樣的評價模式,相對無壓力的氛圍,是我們
的深切感受?,F階段的英語學習是為自身提高和未來發展做準備,以社會需求做
導向,以專業學習為動力,以興趣愛好做突破口,揚長避短,轉變學習方式,是
捷徑之所在。
第三,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身份的重新認識。分析語料不難發現,多數學習者沒有
認識到自己新的學習身份,如B、D、E三位學習者;或對自身定位模糊,如A“現
在跟以前確實不同了,學習環境變了的”,“英語還是那樣,原地踏步,專業文
獻倒是能讀幾篇了”。學習者的學習變化,勢必會導致學習身份的變化,對自身
學習是肯定,還是否定,C一直處于迷茫狀態,對客觀缺乏知識,對自身認識不足
,致使她不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F屬于對自身認識比較全面的一
類,“現在的學習環境變輕松了,我也喜歡學英語了,雖然學得不是很好,但比
以前,還是有很大進步的”,“(我)現在的學習重心是英語文獻的閱讀和口語
,我的閱讀不是很好,文獻的句子又特長,經常會忘了看到哪了……”他認識到
自己所處環境和學習任務,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對自身進行準確地定位和
判斷。
對自身學習身份的確定,對于今后的學習和就業都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對于在迷
路中行走的學習者更甚。筆者已在訪談之后跟受試者交談,提出意見和建議,望
更多學習者借鑒。
學習者對比不同話語情境,對自身學習和身份進行思考和重新定位,認識到社會
需求和自身差距,但仍在努力中。
四、結語
不同話語情境下,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模式,對學習的評價和自身定位都有所
不同。本文借用批評話語分析,分析出受試者語料中的深層含義,探究他們對于
新環境下的新思考,及對學習和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同時需指出,本文研究語
料來源話語,帶有主觀性,人工分析,可能存在一些偏頗,望之后的研究者改正
和改善,力求客觀公正,提出更多參考數據,豐富研究。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N.Analysing discourse: text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
h.London:routledge,2003.
[2]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
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
1994/2004.
[4]Van dijk,T.A.2006a.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 Discourse Stu
dies,8(1)p.159-177.
[5]Widdowson,H.G.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
is.Applied Linguistics,1998:16(4).
[6]Wodak,R.&M.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
ondon:Sage,2001.
[7]韓滿玲,曹曉瑋.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方法調查與思考[A].研究生
英語教學研究論文集[C].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8]紀玉華.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2001.
[9]李淑靜,楊愛梅,金衡山,王愛華,韓金鵬,馬文謙,高一虹.北京大學研究
生英語學習特點調查.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會論文,桂林,2002.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c)-0039-03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white blood cells from blood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LV Dong1 XIAN Jun-ding2 XIE Bo3 WEN Jin-feng4 YIN Ling5 CHEN Ming-yang2 YIN Jing-wen1 LIN Ju-da1
1.Department of Psychiatric,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2.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fe Quality and Applied Psychology,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3.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ospital of Nansh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4.Department of Psychology,Guangdong Three Nine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5.Department of Psycholog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Jiangmen 52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white blood cells from blood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nd look for the basis of recess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as an originatingreason of schizophreni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14,schizophrenic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ase group,and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and classified into control group.The case control study in one to one matching was carried out,and thes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description,t test,and univariat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re were 247 cases collected in each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In the case group,white blood cell count,and neutrophil cou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Recessive infection;White blood cell;Neutrophile granulocyte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在青壯年中多發,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的智能障礙,病程遷延[1]。精神分裂癥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復發率、致殘率高[2],終身患病率為6.55‰[3],疾病將導致部分患者的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等生活能力逐步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負擔。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臨床診斷和治療、功能康復等無不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很多學者致力于精神分裂癥發病機制的研究,同時也提出了多種假說,分別有神經生化假說、神經發育障礙假說、遺傳假說及自身免疫障礙相關、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假說[4-5]等,這些假說目前仍不能充分地解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表現、發病過程。同時也有學者根據以上假說開發了一些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氯氮平、丙戊酸鈉等,其能較好地緩解陽性癥狀,但對陰性癥狀仍無效,同時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視[6]。雖然這些抗精神病藥在臨床治療上讓患者看到了希望,但是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問題。律東等[7-8]通過臨床觀察和實踐提出,精神分裂癥的始發原因源于腦外隱性細菌性感染。血液檢驗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均是反映人體細菌性感染的有效指標。本次通過對照性研究血液白細胞與精神分裂癥的關聯性,旨在為精神分裂癥的細菌性感染作為始發原因尋找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2006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精神心理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選標準:①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在我科第一次住院;③進行血常規檢查;④年齡18~60歲。排除標準:具有其他獨立診斷的感染性疾病患者。
對照組:按1∶1匹配并按年齡分層隨機抽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于我院體檢科進行常規體檢的健康人群。入選標準:①健康體檢者;②體檢項目包括血常規者;③年齡18~60歲。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及有系統性感染者。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收集病例組和對照組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和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rophil,NE)、中性粒細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NE%)等感染相關指標,我院血常規檢查采用貝克曼庫爾特LH75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分析。WBC正常范圍為4×109/L~10×109/L,NE為2.0×109/L~7.0×109/L,NE%為50%~7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條件性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
共收集了494例,病例組和對照組均247例,病例組年齡18~60歲,平均(33.90±11.66)歲;其中男性133例(53.85%),女性114例(46.15%)。健康對照組年齡19~60歲,平均(34.90±10.30)歲,其中男性141例(57.08%),女性為106例(42.92%)。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病例組與對照組血液白細胞水平的比較
病例組與對照組的WBC、NE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圍內,但病例組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70%賦值為2,NE%進行二分類處理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血液白細胞水平的比較(x±s)
202/36指病例組中202例NE%>70,36例NE%≤70%;235/9指對照組中235例NE%>70,9例NE%≤70%
2.3 精神分裂癥患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上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WBC、NE、NE%分別為自量表,是否患精神分裂癥疾病為因變量(健康=0,患病=1)進行單因素條件性Logistic回歸分析。WBC、NE、NE%均為精神分裂癥的高危因素(表2)。
表2 精神分裂癥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急診科深靜脈置管患者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為42歲至73歲,平均年齡為(64.1±13.5)歲;置管長度范圍為11至13cm,平均長度為(11.8±0.7)cm;置管時長范圍為7至51d,平均時長為(32.1±7.9)d;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為44歲至75歲,平均年齡為(62.8±12.9)歲;置管長度范圍為11至13cm,平均長度為(12.1±0.9)cm;置管時長范圍為6至48d,平均時長為(30.4±8.3)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置管情況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產生穿刺點滲血的不安全原因,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上添加穿刺點滲血的針對性護理。
常規護理操作如下:在深靜脈穿刺操作中,保證一次性完成,避免反復性穿刺操作與穿刺失敗,如果穿刺失敗應該快速的將穿刺針退出并做好局部適度按壓來防止局部血腫,在置管后的24h要做好穿刺點是否有滲血與血腫情況的觀察監護,同時做好穿刺點的4至6層紗布的覆蓋,而后運用透明敷貼做穩固后做穿刺點的人工按壓10min。在置管后應該保持臥床休息,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如果是股靜脈置管,要避免下肢壓力過大而導致滲血,每間隔一天進行穿刺點的藥物更換,同時觀察是否有滲血與紅腫,如果患者血小板指數少于78×109/L,需要做好是否適合置管的考慮,如果患者需要大便或者咳嗽,應該對穿刺點做好輕度按壓來避免其血液動力提升,降低穿刺點局部壓力[2]。
觀察組滲血針對性護理操作如下:一般情況下在置管后的3d時間內會有微量滲血,屬于正常情況,一般進行穿刺點的消毒更換藥物后可以消除。如果有較多滲血,需要讓患者減少活動,保持臥床休息,同時在穿刺點換藥時要運用0.5h的鹽袋壓迫來做好滲血的觀察,如果不存在滲血,可以將壓迫袋撤除,同時做好滲血情況觀察,如果有大量滲血,需要保持平臥位。如果屬于頸靜脈置管,需要保持坐位,從而縮減血液回流,進行穿刺點換藥和沙袋的壓迫性止血。在進行股靜脈穿刺點的壓迫處理時要觀察下肢的皮溫與足背脈搏情況,在滲血終止后要保持臥床休養,同時做好積極觀察。如果滲血無法有效阻止,可以進行撤管,同時愚弄棉球做穿刺點的20至30min的按壓,同時做好止血藥的干預。滲血會導致患者在心理上產生恐懼感,特別是大量滲血,應該做好患者心理安撫,說明在置管后的72h屬于正常情況,減少其恐慌情緒,同時積極告知置管的作用,提升患者的置管配合度,避免患者對置管的排斥。多做患者置管后的心理溝通,及時的根據患者病情、置管情況、性格等情況做對應的心理安撫[3]。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穿刺點滲血的不安全性原因、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調查表進行,90分以上為基本滿意,60分至90分為一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為60分以上群體的總比例。
1.4 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的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運用卡方檢驗,同時以p
2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