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經濟發展狀況大全11篇

時間:2023-08-23 16:36:2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全國經濟發展狀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全國經濟發展狀況

篇(1)

中圖分類號:F1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2—0031—05

一、引言

循環經濟是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將社會生產過程整合為一個物質資源的閉路循環系統,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和服務,其本質是切合科學發展理念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的“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單向生產模式的根本變革。甘肅省作為生態環境脆弱、資源依賴型產業占主導地位的欠發達地區老工業基地,走循環經濟之路,既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加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探索資源型省份建設“兩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2004年以來,甘肅省作為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省份,先后出臺了《甘肅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等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措施來推動城市、園區、企業等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特別是2009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以后,甘肅成為全國第一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省域循環經濟示范區,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成為指導甘肅本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主體思路,而且在全國層面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先行先試”意義和作用。因此,經過近7年的發展,甘肅的循環經濟究竟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進甘肅循環經濟的發展?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對甘肅發展循環經濟的狀況進行客觀評價,進而找出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思路。

二、文獻回顧

1990年代末期,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被引進國內并受到廣泛關注,在借鑒國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循環經濟的內涵、發展原則、發展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國內學者針對循環經濟發展評級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及如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等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在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方面

王奇、王會利用物質流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封閉和開放的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總量模型,對日本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評價。劉明、殷劍、楊光利用DEA方法從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兩個方面對我國各省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效率進行了評價。邢蓉、劉云從經濟發展、資源發展、環境發展、社會發展四方面建立了北京市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對2000——2008年北京市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簡要評價。安樂、李宇斌利用AHP分析法從經濟系統、資源系統和環境系統三方面建立遼寧省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并對遼寧省14個市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評價。毛文娟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從水資源利用率、節能降耗、固廢綜合利用等方面對天津市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

篇(2)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1

在社會生產力角度來看,產品的交換就是一種流通,只有通過流通才能夠真正實現產品的價值,對經濟發展來說也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品的流通效率對國家經濟增長效率來說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當前經濟發展程度中,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對經濟效率的提升也有著決定性作用,下面我們就進行簡單論證研究。

一、流通產業與經濟效率

流通產業和經濟效率都有自己的發展研究歷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二者形成了特定的聯系。

1.流通產業

流通產業就是指商品在經歷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這一跳躍過程的企業集合。流通產業是商業社會中的基礎性發展方式,其具有以下特征,即能夠提供公用產品;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貢獻率;能夠推動社會就業,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流通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在逐漸凸顯出來,其能夠對一個國家和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行真實的反應,國家相關部門通過對流通產業發展狀態的研究分析就能夠在大致上掌握當前經濟發展狀況。當前,我國很多學者都從流通產業對農村、城市、國家經濟等產生的貢獻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2.經濟效率

對于經濟效率的研究要從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一個角度是從國外研究狀況入手,在國外,比如法雷爾、羅斯基等學者普遍認為經濟效率同技術效率、配置效率等因素有著直接聯系,而羅斯基的觀點在法雷爾的觀點上有所創新,即其擴充了經濟效率計量中還需要計量動態效率。第二個角度就是從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經濟效率的分析,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經濟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所以,我國對經濟效率的計量主要是從全國各個省市以及農業或者是工業角度進行的。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對我國經濟效率進行分析,最終所獲得的結果都是流通產業對經濟效率有著深遠的影響,要重視利用流通產業對經濟效率提升的積極作用。

二、流通產業對經濟效率提升研究分析

流通產業對經濟效率提升作用并不是通過簡單的表象表現出來的,對其研究需要我們利用各種實證進行細致的研究。

1.我國流通產業發展實證案例

本文主要以2009年我國流通業發展狀況為例,通過對我國統計年鑒中的各省流通業發展狀況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一些內容。流通業發展較好的地區為廣東、山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通過專業統計,流通業發展前十名的地區消費品零售額總和占全國零售額的63%左右,而排在后幾位的省市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總額的9%左右,從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個問題,即我國流通業發展水平存在著不均衡性。

2.我國經濟效率測算實證分析

經濟效率測算方法采用的是數據包絡測算方法,而所選擇的測算對象是我國2009年全國各省市的經濟效率,經濟投入指標選擇的是各個省市固定資產和就業人數的投入,產出指標選擇的是各個省市生產總值。分析方式為“數據包絡分析運用線性規劃法構建觀測數據的非參數分段曲線面用來測算決策單元的效率情況。”而其中決策單元的有效性是由決策單元位置來決定的,如果處于前沿面上方則其是有效的,反之則是無效的。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所述:

在公式中的表示的是一個標量,而表示的則是這樣一個常數向量。通過求解所得到的的數值就是第i個決策單元的經濟效率值。通過這樣的專業測算和分析,最終得出了09年我國全國各省市的經濟效率值。

通過對案例和測算進行綜合性分析,最終得出了下表這一相關性分析數據表。

表一:流通產業與經濟效率相關性數據分析表

從表中可以看到一個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情況同當地的經濟效率有著正相關的關系,其相關系數高達0.915,這就明確的說明了,一個地區的經濟效率發展狀況受到當地流通業發展狀況的直接影響,流通產業對經濟效率有著提升作用。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分析了在我國對流通產業和經濟效率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基本了解到了各自的文字內涵。從中我們了解到,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加深,流通產業與經濟效率的關系受到的關注也在逐漸上升,所以,本文通過對同一年相同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狀況和經濟效率狀況進行了分別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二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的正相關關系,也就證明了流通產業對經濟效率有著提升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蕊.流通業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力的實證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篇(3)

二、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僅要考察經濟發展狀況,還應考察社會發展狀況,因為社會發展狀況是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結果,社會發展狀況反過來會影響經濟發展狀況。這就需要一種綜合評價的方法。另外,通過綜合評價還有助于我們發現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總體發展水平的因素,為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一個地區的發展差異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社會發展水平差異上。為此,本文依據可獲取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功能性原則、非重疊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選取反映經濟發展實力水平、經濟發展潛力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的3大類共 17個單項指標, 構建了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見表1)。所用原始數據均來自《河南省統計年鑒(2009)》。

三、實證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過程

整個分析過程借助 SPSS19.0 軟件完成。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 從略), 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貢獻率。根據變量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提取主成分作為初始因子。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個,累計貢獻率達到85.776%。可見,選擇的3個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較充分地解釋并提供原始數據所能表達的信息。同時,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間,說明全體變量能較好地被3個主成分解釋,選擇3個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個主成分的意義,以便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經濟發展指標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幾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為經濟發展因子,其貢獻率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經濟發展潛力指標X11、X12、X13、X14、X15上有較大的載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為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其貢獻率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會發展指標X16、X17上有較大的載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為社會發展因子,其貢獻率為7.591%。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中的系數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數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 +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數利用 SPSS19.0進行計算得到各市的3個因子變量得分。由于選取的3個主因子對各區域綜合發展水平所能解釋的能力不同,即它們對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貢獻率各不相同,因此,為了求得一個能夠綜合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分數,以其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建立描述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 轉貼于

由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模型利用 SPSS19.0計算得到了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得分結果 (見表2)。

(二)結論分析

綜合得分值的意義,綜合得分大于0,說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小于0,說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絕對值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從綜合評價表可以看到,綜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鄭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綜合得分為正值的區域有鄭州市(5.19)、洛陽市(1.16)、濟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陽市(0.11)、新鄉市(0.08)6個省轄市,這說明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區域不足一半。其中,這6個省轄市,也有很大的差異,位居第1位的鄭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陽市相差4.03。

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和基本思路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河南省內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經濟發展方面,制約了全省經濟的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因此應該采取措施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和投資

省政府應通過政策支持、財政傾斜、社會資助等手段加大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區的管道、通信、交通、電力、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快落后地區高速公路的建設,盡快與周圍地區形成暢通的交通網絡。還應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特別是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區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同時,在落后地區推行勞動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穩定科技人員,發揮他們在本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設“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進行獎勵,吸引在經濟發達地區懂技術、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勵學有成就的名牌高校畢業生和高學歷高職稱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區工作。

(二)優化各區域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

篇(4)

[中圖分類號] F5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6-0109-04

[作者簡介] 張 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安徽財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交通規劃、運輸經濟;

朱金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交通規劃方法、復雜建模。(江蘇 南京 210016)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客運貨運需求迅速提高,我國綜合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大,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整體和諧發展的時期,交通運輸業發展面臨著供給變化、需求變化和資源約束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交通運輸業需求錯綜復雜的情況下,進一步明確不同區域交通運輸業發展戰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從交通運輸業發展區域差異性的角度,分析我國交通運輸業現狀,對于制定相應的地區交通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二、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總體狀況

我國交通體系通過50多年尤其是近20多年的不斷改造和建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交通運輸業設施和裝備成倍增加,運輸能力得以加強;技術狀況明顯改善,運輸服務質量大大提高;客貨運輸量大幅度增長,運輸效率和運輸效益顯著改善,建立和發展結構合理的交通運輸業體系的技術水平得到了迅速發展。

交通的發展和地區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狀況是相關聯的。交通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拉動交通的發展。地區的自然環境直接影響當地交通發展,而交通運輸業得不到發展,也限制了當地自然環境的改善。交通運輸業線路的開拓和興起,始于沿海地區的水運航線,繼而通過內河航道的開辟及鐵路與公路的修建,才逐漸向資源豐富的內地區域延伸和發展。我國的現代交通運輸線在地理的分布上也遵循這一發展規律,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差異。

交通運輸業系統包括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四個子系統(管道運輸也是交通運輸業體系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主要運輸液態或氣態貨物的技術經濟特性,故而在有關客貨運輸體系評價中暫不予考慮)。為了描述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現狀,結合數據的可取得性,在眾多的統計指標中選取了能刻畫交通運輸業基本狀況的投入產出指標。

交通運輸業投入指標有:交通運輸業當年的從業人數和當年的固定資產投入量。

交通運輸業產出指標有:運輸線路的長度,包括鐵路路線長度、水運運輸營運路線長度、公路營運路線長度。由于民航運輸的特點,不能按照區域的方式計算客運周轉量和貨運周轉量,因此,采取變通的辦法,用區域中機場的客運吞吐總量和貨運吞吐總量來描述。對于區域鐵路、水運和公路的發展,我們用客運總周轉量和貨運總周轉量來描述,指標體系如圖(1):

三、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區域差異性研究實證分析

本文選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analyze),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指標進行測評,得出每個地區總體交通運輸業發展狀況的綜合得分,然后根據其數值,用最優分割法(Fisher分割)進行地區聚類,列出我國綜合交通運輸業狀況的地區分類,從而總結出綜合運輸狀況的地區差異特征。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保證數據信息丟失最少的原則下,對高維變量空間進行降維處理,即用少數幾個綜合變量代替原先較多的指標。這些新的綜合指標并沒有具體的指代,而是對原有相關指標信息的綜合。對地區綜合交通運輸業指標的評價和比較,只要嚴格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應的各個主分量,即可在簡化了的數據表中比較樣本的狀況。

最優分割法是Fisher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目前在地震學、地質學等領域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所謂Fisher最優分割法,就是對有序樣品進行分類(分類時不能打亂樣品原來順序)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它開始將所有樣品看成一類,然后將它們分為二類、三類等,直到分成所需的k類為止。將n個有序樣品分成k類的一切可能分法有 種,每一種分法,稱為一種分割,在這 種分割中找出一種分割,使得各種分類數k中它的k類各段內部的樣品之間差異最小,而段與段之間的差異最大。各段內部差異即各段內部數值變化可用段內樣品離差平方和來表示。段內樣品間的變差大時,表示段內各樣品之間數值比較分散;反之,表示段內各樣品之間數值比較接近。要使各段內部的差異達到最小,即要使得所分成各段的變差總和(即各段內離差平方和,稱為總變差)為最小。使各段內離差平方和為最小的分割法,就是最優分割法。

本文是以2005年的數據為基礎,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綜合交通運輸業狀況進行分析。表中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年版,民航運輸數據來自于《中國交通年鑒》2006年版,有些數據為整理后數據。

1.數據處理的結果

主成分分析的結果為了消除統計指標量綱不一樣,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以減少數據之間的干擾。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0.0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制造業的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并進行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得出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絕Bartlett球度檢驗的零假設,認為得出的結果有效,檢測結果令人滿意。前二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7.92%,即以二個新的綜合指標代替原來七個指標的有效性達到78%,數據處理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

根據主成分與相關指標的系數,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I1和I2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標的系數,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交通運輸業的投入指標部分;第二主成分主要交通運輸業的產出指標部分,從數據結果來看,與我國選取指標的意圖是一致的。利用所取得的主成分分析結果,得出我國地區交通發展狀況的綜合得分,這樣使得評價的結果更加全面。

2.最優分割處理結果

用c語言編程實現最優分割算法。本研究中把我國區域綜合交通情況按發展水平的不同分為四類,并使其離差平方和最小。最優三分割點及其相應的區域省份如下:k1=8,河北;k2=11,黑龍江;k3=26,新疆。

根據這三個分割點,將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四個類別。從數據上來看,顯然,第一類地區交通運輸業發展狀況良好,而第四類地區交通運輸業發展狀況最差。為了便于分析、比較,我們計算了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占地區GDP的百分比,交通從業人數占該地區總從業人數的比重,各個地區的運輸線路長度,公路、水路、鐵路客運周轉量,公路、水路、鐵路貨運周轉量,民航旅客吞吐量,民航貨運吞吐量的平均值和相對水平值。根據分類的地區交通運輸業指標,對我國交通運輸業區域差異性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如下:

3.數據結果分析。交通發展狀況與該地區的交通運輸業投入有著一定關系,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良好,交通投入也較大。經濟對交通的拉動力大,各種交通運輸業方式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尤其是民航運輸在經濟發達地區最為迅速。

(1)根據最優分割的結果,第一類地區包括廣東、上海、江蘇、河南、北京、山東、遼寧和河北這些省、市,屬于交通運輸業發達地區,其中除了北京和河南之外,其他省、市都是沿海地區。從表6中可以看出,該地區無論是運輸線路規模、客貨運周轉量等指標值都是處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上,尤其民航運輸業比較發達,其民航運輸指標均值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占地區GDP的比值反而在全國其他地區分類中是最小的。2005年首都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4.1千萬人,貨郵吞吐量也達到了78.2萬噸。而河南省被劃分到這一分類,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優勢決定的,還有該地區交通固定資產投入比較大等原因決定的。

(2)第二類地區包括浙江、湖北、黑龍江三省,這一分類地區較其他幾個分類地區不同的特點有:運輸線路規模在全國地區中是最高的,該區域民航運輸業發展狀況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但其他指標在全國的排名也是比較靠前,屬于交通運輸業較發達地區。在這一分類中,浙江省交通運輸業投入在全國的排名第4。這一類區域的省份經濟發展勢態良好,而且該區域交通資源很豐富。但是,究其交通運輸業綜合排名來看,其交通產出在全國的狀況明顯落后于其他省份的交通產出。分析其原因是:各種交通運輸業結構不合理,各種交通網絡之間沒有很好地協調,重復建設,交通運輸企業之間存在惡性競爭。這一地區應調整交通運輸業結構,建立和諧的、適合當地的交通運輸業模式。充分利用湖北省的長江水運資源和黑龍江省的水運資源;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加大民航業的投入,以推動浙江民航運輸業的快速發展。

(3)第三類地區包括了四川、湖南、山西、天津、陜西、吉林、安徽、內蒙古、江西、廣西、福建、重慶、云南、甘肅和新疆15個省、市、自治區。該分類地區除了交通運輸業線路運輸規模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外,其他統計指標均處于全國水平之下,屬于交通運輸業的欠發達地區。這和該分類中的省、市、自治區大多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有著直接關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經濟比較發達的天津地區,居然也被劃到這一分類。從數據上來看,可以得知這一原因:天津市的交通運輸業投入不高,以至于交通運輸業綜合得分不高。總體上來說,這一分類地區交通運輸業狀況欠佳。雖然其地理區域遼闊,交通資源豐富,交通運輸業線路長度也處于全國平均以上,但是該分類地區交通固定資產投入排序仍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隨著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投入的加大,根據當地的地理狀況,加大交通運輸業的投入,優化網絡結構,這一地區的交通運輸業狀況將會逐步得到改善。

(4)第四分類地區包括貴州、海南、青海、寧夏和這些省份及自治區。這一分類地區的各項交通運輸業指標都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屬于交通運輸業不發達地區,這與該類地區惡劣的地形和經濟不發達有著直接的關系。西部地區經濟基礎比較差,自然環境也十分惡劣,經濟對交通的拉動力小,交通增長模式亟待從“滯后型“轉向”超前型“,以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交通運輸業方式上,考慮當地的氣候和地理情況,發展公路、鐵路和水路等傳統的交通方式難度很大,成本很高,而且建設周期長。基于民航運輸建設周期短、投資成本小、收效快的特點,在這一地區應著力發展民航運輸,特別是發展支線航空,可加強這一地區內部之間交流,拓展與外界交流的區域,以拉動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

四、結論

1.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狀況按地區發展差異可以分為四類:發達地區、較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其發達程度與我國從東到西順序依次減弱,與傳統的交通區位線走向是基本一致的。

2.從數據結果上來看,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性。東部沿海地區狀況良好,西部地區很差。總體來說,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增長是落后于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屬于“滯后型”補救式增長方式,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我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仍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運輸結構和運輸網絡布局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調整。

3.在不同分類地區,交通運輸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發達地區是被動地適應經濟的發展;而在不發達的西部地區,則是引導經濟發展的先導因素。交通建設能打破封閉經濟的格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拓寬落后的資源市場,加速西部城鎮化進程。對于交通運輸業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則是加大對交通運輸業的投入,優化運輸結構和運輸網絡布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6)[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等.中國交通年鑒(2006) [J].北京:中國交通年鑒社,2006.

[3]李廉水,周勇.中國制造業“新型化”狀況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5,(6).

篇(5)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假日經濟迅速升溫,對旅游業產生強烈的需求。我國短缺經濟的基本結束,也使各地將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視野由第一、二產業擴展到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產業。廣東旅游產業因其強烈的產業關聯和波及效應、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區域性旅游資源優勢和良好市場條件,被確定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引起全省的普遍關注。對廣東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作省際、省內和國際的全面比較分析,無疑有利于正確認識廣東旅游產業在全國和亞太地區的定位,推動其健康發展。

一、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際比較

根據筆者完成的廣東省旅游局的“廣東旅游產業定位分析”研究課題,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與五個與旅游業相關的行業—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關。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而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又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使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由于全國僅統計旅游總收入而沒有統計旅游增加值,我們按廣東旅游消費剝離系數估算了全國19個省市旅游增加值(見表1)。廣東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個百分點,在被統計的19個省市中居第三位。考慮到劃一的旅游消費剝離系數①對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廣東省旅游增加值比重與其差距應更小。1996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4·53%,高于全國平均值2·73%1·8個百分點。在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65%的背景下,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達16·03%。1997年,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廣東GDP的4·6%,比全國平均值3·21%高1·4個百分點。廣東旅游增加值占全國旅游增加值的13·61%,遠高于當年廣東GDP占全國GDP的9·51%的水平。換言之,全國旅游服務產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廣東提供的。這說明廣東的旅游發展的相對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示了廣東不僅是一個經濟大省,而且是一個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業發展狀況的省內比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業的相關指標。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廣東省不同區域的旅游業發展水平大致可分為三種狀況。

1·旅游業發展高水平地區: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為283·15億元,占當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當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個百分點。這說明,珠江三角洲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業發展中等水平地區:粵北。其旅游增加值為7·71億元,占當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個百分點。這說明,粵北地區旅游業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業發展低水平地區:粵西、粵東。其旅游增加值分別為20·60億元和24·42億元,占當地GDP的2·85%和2·2%,約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別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當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這說明,粵西、粵東地區旅游業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該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地位(見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遠、汕尾、東莞。其中,廣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總收入的64·9%,與其他市相比呈壓倒優勢。轉貼于

第二層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慶、潮州。

第三層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頭、韶關、陽江、江門、惠州、佛山。第四層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陽、梅州。

三、旅游業發展狀況的國際比較

1.廣東入境旅游業在全國的地位比較。近年來,廣東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表3展示了廣東入境旅游在全國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來華游客從廣東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從廣東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廣東(旅游系統)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廣東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國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廣東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的比較。1995年廣東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入境旅游市場中約占1·4%的份額。廣東接待入境游客數約是朝鮮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萊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撾的17倍;大致相當于中國(大陸)的1/18,中國香港的1/9,中國澳門的1/4,中國臺灣的1/2,新加坡的1/6,馬來西亞1/7,泰國的1/6,日本的3/5,韓國的1/3,印尼的1/4,菲律賓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亞的1/3,新西蘭的3/4。

3.旅游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如果我們以加拿大旅游消費作為國際旅游消費的參照系,通過分析加拿大統計局1994年的《旅游衛星報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廣東與國外旅游消費結構的異同。

比較分析表7-8可看到,廣東旅游增加值構成體現了國際旅游業的共同特征,大約30%-35%是物品性消費, 65%-70%是服務性消費。差別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費中飲食和長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廣東。其航空、賓館和餐廳服務消費占旅游業總收入的45%。飲食消費比重高于廣東4·5個百分點,高于中國5·6個百分點,長途交通消費比重高于廣東12·5個百分點(國際旅游)和18·7個百分點(國內旅游)。這些差異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原因: (1)飲食消費比重的差異可歸因于中國農產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較低,使人民幣的食物購買力較高。(2)長途交通服務的差異反映了中國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飛機或私家車出游比較普遍,使旅游活動半徑擴展到國外和洲際,旅費明顯上升;中國乘火車或汽車出游相對來說比較普遍,旅游活動半徑主要限于國內。這又由兩國的收入水平的差異造成。

四、基本結論

通過對廣東旅游業的省際、省內和國際比較,可以得出如下5個基本結論:

1.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況與人均GDP密切相關。廣東旅游產業的比重所以居全國前列,主要原因是廣東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廣東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經濟大省的地位確定的。旅游業只有依托國民經濟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各地在“十五”發展計劃中規劃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將來達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產品銷售地)為基點。旅游產業超前或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產業與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互為因果,互相促進。要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必須關注這些互補性行業的配套發展。針對廣東目前與旅游相關的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實施廣東服務環境大變工程,通過規范交通、郵電、商業、餐飲和社會服務業市場,組建第三產業各服務行業協會,協助政府對服務業實行行業管理,大張旗鼓地開展”有法必依,嚴格執法”的宣傳教育活動等方法,改善廣東旅游產業的軟硬環境。

3.旅游服務產品的占有量與人口絕對數量相關程度低,與人口的經濟收入和購買力水平相關程度高。由于廣東省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距且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內打破省內旅游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是不現實的。旅游資源相對密集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低的地區(如粵北地區),難以形成以本地人為銷售對象的旅游服務市場,應以經濟發達但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為旅游服務的主要銷售市場。為此要特別重視發展外向型旅游服務業,重視服務輸出。這應是其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廣東省各地確定旅游產業的布局、結構、重點,要有全省“一盤棋”的觀念,避免發展那些從局部看是可行的,而從全省看具有強烈消費替代性的旅游服務產品。轉貼于

4.廣東省的入境旅游業在亞太地區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總量多于5個國家(或地區),超過8個國家(或地區)的1/4。要正視廣東省作為入境旅游過境地的地位上升,作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視利用入境游客數量在亞太地區所占的一定優勢,以吸引過境游客擴大旅游消費為著力點,設法延長過境地游客在廣東的停留時間,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時免簽”的有利條件,吸引在港澳地區入境的游客(占亞太地區18%)順道來廣東游覽消費。

篇(6)

1.對單路徑效應分析的假設

金融外環境中的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經濟發展與信用環境兩因素可能通過小微企業活力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這種影響效應是單路徑發揮作用的。

(1)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是反應一個國家經濟運行是否健康的標志。宏觀經濟對金融活動有著直接或間接重要的影響,因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主要的三架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三者對經濟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可以使經濟和諧發展,對小微企業能夠起到利好作用。

假設1: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對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過“小微企業活力”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

(2)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本文中的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是指區域經濟中的小微企業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東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較大差距,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不均衡已成為客觀現實。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會心理和民眾價值觀念中,由于經濟條件的綜合性和多元性的影響,小微企業也深深帶有了特定的區域性特質,這些特質造就了小微企業不同的發展狀況和誠信理念。

假設2: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對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過“小微企業活力”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

2.雙路徑、部分中介變量分析的假設

金融外環境中的經濟政策取向和政府認同度能夠直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模型,同時這些影響因素也對小微企業正常經營產生有利或不利作用,這些利好或者負面因素會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

(1)經濟政策取向。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取向就是國家針對經濟增長的態勢,以及經濟運行中的各種因素采取宏觀經濟政策的發展方向。當然,經濟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于宏觀調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內容不同,效果的即時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相互配合發揮作用的,它們通過不同路徑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

假設3:經濟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響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是顯著的;

假設4:經濟政策取向對微貸客戶經理的間接正向作用是通過“小微企業活力”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

(2)政府認同度。政府認同度是政府和監管當局對小微企業的重視程度。大量小微企業是有活力的實體經濟,小微企業的發展具有公共性、社會性,它們不僅對經濟總量、就業有貢獻,而且由于其機制靈活,在技術創新方面也有貢獻。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就會逐漸成長為具有規模的中型或大型企業,將來對國家的稅收和就業就會具有更大貢獻。正是由于小微企業發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監管當局高度才重視和關注,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國家的政策支持表現在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優化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建立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支持以及法規創新方面,這些政策同樣直接或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

假設5:政府認同度直接正向顯著影響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

假設6:政府認同度對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間接正向作用是通過“小微企業活力”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

3.中介變量分析

發揮小微企業的活力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也是微貸實現商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小微企業的經營活動離不開金融外環境,而其經營狀況又會對小微企業的貸款產生利好或負面影響。所以,小微企業的活力也就決定了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小微企業的活力決定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是其內生動力。

(1)市場競爭。小微企業市場競爭力體現在集群發展、市場潛力和應對市場能力三個方面。產品和服務轉向產業集群,小微企業通過集群化的發展,實現小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小微企業天生具有挖掘市場的潛力,從事的行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科技含量,屬于節能環保、戰略型新興產業和民生工程。小微企業能夠積極開拓新市場,并且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具有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

(2)自主創新。小微企業的自主創新表現為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小微企業圍繞戰略改進內部管理,增強品牌意識,培育和壯大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通過自主創新,小微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力度,就會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

(3)發展戰略。科學的發展戰略包括市場定位、競爭戰略和組織制度。小微企業應該適應新形勢,以市場為中心,以客戶為導向,走“小而專”、“小而特”的特色化道路,開發有自己特點的特色產品,在細分的市場找準位置。小微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制定差異化發展目標和戰略愿景。小微企業選擇的組織制度應因時因地而異,因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過程和不同歷史背景的企業有適合于自己情況的企業制度,適合的組織制度夠降低總成本,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小微企業的發展。

(4)現金流。良好的現金流包括正常的銷售現金流、持續盈利以及預測良好未來的現金流。如果小微企業銷售正常,現金流能夠支持正常流轉,存貨和應收賬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較強,未來的現金流向好。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1.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為了達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選擇一家全國性的中小銀行為研究對象,該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全國分布有14家分行104個基層支行,其中東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從其全國的分支機構選取500個從事專業小微貸款的客戶經理為研究對象,樣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發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問卷中有470份來自專業小微貸款的客戶經理,有20份來自小微企業貸款的主管,有10份來自分管小微企業貸款的高級管理人員。被試男性29%,女性71%。23歲以下和28歲以上23.2%,24歲至27歲76.8%。97%沒有職稱,工齡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間占73%,學歷大學本科占94.1%,未婚64.2。

2.變量的測量

(1)問卷的編制。由于國內、外很少見到金融外環境的實證研究成果,可供參考的文獻又幾乎沒有,所以在編制量表時,條目收集過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訪談和半開放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采用關鍵事件法,借鑒環境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結合微貸工作績效模型和傳統金融環境的特點,收集盡可能詳盡、全面的條目。邀請了3位長期從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對開放式問卷的結果進行匯總,并在項目中重復進行合并。根據這些條目,結合文獻、訪談和開放式問卷,有心理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和經濟學博士組成5人項目組對項目內容的信度和效度進行評估,經過多次試測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問卷。

(2)變量的選取。①國民經濟狀況。國民經濟狀況包含3個子維度,共有9個項目,其同質信度是0.754。數據顯示,“國民經濟狀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變量國民經濟包括3個因素,即投資、消費和出口。本文從宏觀經濟出發,從經濟運行角度測量國民經濟狀況。②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包含3個子維度,共有9個項目,其同質信度0.872。數據顯示,“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變量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包括區域小微企業經濟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量表根據區域小微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和區域信用環境編制。③經濟政策取向。經濟政策取向包含2個子維度,共有6個項目,其同質信度0.801。

自變量經濟政策取向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政府進行宏觀調控運用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運用貨幣政策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從而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量表根據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問題出發,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角度測量經濟政策取向。④政府認同度。政府認同度包含4個子維度,共有12個項目,其同質信度0.699。數據顯示,“政府認同度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變量政府認同度包括4個因素,放寬市場準入、優化融資環境、稅收支持和創新法規。⑤小微企業活力。小微企業活力包括4個子維度,共有12個項目,其同質信度0.791。數據顯示,“小微企業活力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變量“小微企業活力”包括市場競爭,發展戰略、自主創新和現金流四個維度。從小微企業內在因素出發,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業具有的活力首要條件來測量小微企業活力。⑥工作績效。工作績效包含5個子維度,共有15個項目,其同質信度0.699。數據顯示,“工作績效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變量工作績效包括5個因素,勝任績效、促進績效、可持續績效、安全性績效和盡職績效。[6]

(3)研究工具與統計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8.70軟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假設的中介效應進行測量,并使用16.0版本的AMOS軟件進行統計測量。分兩步對假設進行測量。首先,使用測量模型———驗證性因子分析,對量表的效度進行測量;在此基礎上,使用結構模型對假設的中介效應進行驗證。假設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擬合優度,然后以此模型為基準模型,與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進行比較,并判斷假設模型是否最優。采用回歸分析對假設的中介作用做進一步測量。首先,以金融外環境影響因素為自變量,以“小微企業活力”為因變量,分析中介變量關系中的自變量和中介變量之間的關系。其次,探討中介變量關系中的中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采用層次回歸分析,研究當控制“小微企業活力”后,金融外環境對工作績效模型影響的強弱變化。

統計與計量分析

1.測量問卷質量分析

對樣本質量和相關分析用于驗證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為后續模型驗證性分析做好鋪墊。表1顯示變量之間均有顯著的正相關,這與本研究的理論構想相一致。相關系數檢驗的結果表明,問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結果為假設的證明提供了初步證據。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對金融外環境的4個自變量、小微企業活力和工作績效進行探索性分析,并對量表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為了證明模型存在中介變量,本文使用結構方程進行驗證。首先,將金融外環境的4個因子和小微企業活力因子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業活力的4個子因子視為一項指標,4個子因子作為問卷的條目,與其它因子作為所驗證的觀測變量。最后,按照結構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對提出的構想模型驗證,并比較競爭模型,確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見表2,結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擬合度。

2.結構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環境中的影響因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與“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不是互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較,必須分別驗證。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本文使用結構方程式模型對“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假設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假設的完全中介模型對數據具有良好的擬合度,“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構想模型的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著,以假設的完全中介模型為基準模型,比較了另一個競爭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雙路徑模型,該競爭選模型與基準模型互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較優劣。

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為第一競爭模型,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添加從“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到工作績效的直接路徑。將這兩對競爭模型的擬合指標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顯優于部分中介模型,從“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度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據模型最簡化原理,結構模型的結果顯示:假設的完全中介模型與數據擬合優于部分中介競爭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為第二競爭模型,這種模型與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較。但是,通過檢驗其對數據的擬合優度,可以判定是否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礎上添加從“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到工作績效的直接路徑,并刪除從“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到“小微企業活力”的中介路徑。結果顯示:此模型對于數據的擬合度較差,“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度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從三個模型擬合度指標來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較好擬合優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通過“小微企業活力”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模型,驗證了單路徑完全中介模型,假設1和假設2得到初步驗證。筆者采用同樣的方法,對“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假設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假設的部分中介模型對數據具有良好的擬合度,“經濟政策取向”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認同度”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

本文繼續以假設的完全中介模型為基準模型,比較了另一個競爭模型,也就是單路徑模型,該競爭選模型與基準模型互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較優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為第一競爭模型,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添加從“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到工作績效直接路徑。將這兩對競爭模型的擬合指標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顯優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雙路徑模型優于單路徑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經濟政策取向”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度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認同度”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1,037.53,df=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

根據模型最簡化原理,結構模型的結果表明,假設的部分中介模型與數據擬合優于完全中介競爭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為第二競爭模型,這模型與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較。但是,通過檢驗其對數據的擬合優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礎上添加從“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到工作績效的的直接路徑,并刪除從“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到“小微企業活力”中介路徑。結果顯示:該競爭模型對于數據的擬合度較差,“經濟政策取向”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度為:x2=1,102.20,df=220,x2/df=5.01,CFI=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認同度”構想模型觀測數據擬合指標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從三個模型擬合度指標來看,如表4所示,雙路徑部分中介模型有較好擬合優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對工作績效模型的影響有兩條路徑,一是直接路徑,金融外環境因素直接影響工作績效;一是間接路徑,金融外環境因素通過“小微企業活力”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模型。

雙路徑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驗證了假設3、假設4、假設5和假設6。3.回歸分析本文在結構方程建模中采取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僅對提出多個假設模型的優劣進行初步比較,根據初始構想模型與觀測數據的擬合情況確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據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對于模型變量之間因果關系進一步研究,采用回歸分析進行檢驗。采用回歸分析進行驗證。對金融外環境中的影響因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相關效應采用回歸分析進行驗證。首先,在回歸1中,“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對“小微企業活力”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回歸系數為(β=0.273,p<0.01)和(β=0.333,p<0.01),結果表明自變量和中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作用關系。其次,在回歸2中,“小微企業活力”對工作績效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回歸系數為(β=0.257,p<0.01)和(β=0.213,p<0.01),結果顯示中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最后,在回歸3中,采取兩次回歸。

第一步的回歸結果顯示,“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影響因素與工作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回歸系數為(β=0.285,p<0.01)和(β=0.216,p<0.01),表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第二步回歸中,控制“小微企業活力“后,然后檢驗“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對工作績效的回歸結果。第二步的回歸結果顯示,“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對工作績效的預測作用不顯著,回歸系數僅為:(β=0.008,p<0.01)和(β=0.002,p<0.01),而“小微企業活力“對工作績效的預測作用亦顯著,回歸系數為:(β=0.155,p<0.01)和(β=0.231,p<0.01)。對比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歸結果,即(β=0.285,p<0.01)和(β=0.216,p<0.01)與(β=0.008,p<0.01)和(β=0.002,p<0.01)比較,“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對工作績效的回歸系數顯著降低,并接近零。使用Sobel公式檢驗是否存在中介效應,結果表明,(Z=3.456大于0.9,p<0.01)和(Z=4.372大于0.9,p<0.01),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該模型存在單路徑完全中介效應。由此可以得出,“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發展狀況與信用環境”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是通過“小微企業活力“中介變量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該模型是單路徑完全中介模型。如表5所示,因此,回歸分析結果更加清晰驗證假設1和假設2。

“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相關效應同樣采用回歸分析進行驗證。首先,在回歸1中,“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對“小微企業活力”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回歸系數為(β=0.221,p<0.01)和(β=0.364,p<0.01),表明自變量和中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其次,在回歸2中,“小微企業活力”對工作績效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回歸系數為(β=0.213,p<0.01)和(β=0.233,p<0.01),表明中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最后,在回歸3中,分別兩次回歸。第一步的回歸結果表明,“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與工作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回歸系數為(β=0.232,p<0.01)和(β=0.297,p<0.01),表明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第二步回歸中,控制“小微企業活力”后,然后檢驗“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作為自變量對工作績效的回歸結果。第二步的回歸結果表明,“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對工作績效的預測作用仍顯著,回歸系數為(β=0.211,p<0.01)和(β=0.267,p<0.01),而“小微企業活力”對工作績效的預測作用亦顯著,回歸系數為(β=0.102,p<0.01)和(β=0.131,p<0.01)。比較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歸結果,即(β=0.232,p<0.01)和(β=0.297,p<0.01)與(β=0.211,p<0.01)和(β=0.267,p<0.01)比較,“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對工作績效的回歸系數有所降低。使用Sobel公式檢驗是否存在中介效應,對照sobel檢驗公式輸入對應項,查非正態臨界表,計算結果顯示,(Z=4.456大于0.90,p<0.01)和(Z=5.372大于0.90,p<0.01),中介效應顯著,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業活力”是“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與工作績效之間部分中介變量,“經濟政策取向—政府認同度”對工作績效正向顯著影響。該模型是雙路徑部分中介模型。具體如表6所示。因此,回歸分析結果清晰驗證了假設3、假設4、假設5和假設6。圖2展示了最終模型中所有顯著的回歸系數,結構方程分析和回歸分析驗證了金融外環境各個因素與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模型正向相關。影響效應呈現出復雜的路徑,有單路徑完全中介作用效應,也有雙路徑部分中介作用效應。

討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通常,商業銀行經營離不開國家宏觀經濟大背景支撐,而小微企業活躍程度與國民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本文探討了金融外環境如何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并對中間機制進行研究,對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民經濟發展狀況

擴大再生產可以促進經濟加快發展,而投資是再生產的主要手段。通過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活動,國民經濟不斷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建立新興部門,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力的地區分布。這樣大范圍內的投資,在產業鏈上必將產生大批大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也是大中型企業的補充,彌補市場空缺。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貨幣的流動性,給大中型企業帶來生機,同時給小微企業帶來活力,從而激發小微企業融資的需求。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則形成了消費,消費需求是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在三家馬車中,消費是最主要的馬車,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同時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商業零售業、飲食業零售業和工業零售業中,分布著大批小微企業,有效消費不會使工業產品大量過剩,使大中型企業上、下游的小微企業維持合理的商品庫存,促進其經營發展,保持社會再生產正常循環。在一定程度,消費是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維護零售市場的合理規模狀況,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出口貿易是生產或加工的商品輸出國外市場銷售。出口貿易一旦形成,國內的資本會發生流動,資金會集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生產更加專業化,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出口貿易進軍國際市場,企業的單位成本不斷下降,提高利潤率,獲得規模經濟利益。圍繞國內出口產業的小微企業很多,因為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大中型企業和與之相關小微企業改進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從而促進小微企業在國內產業中的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的良好狀況直接表現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與居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并相互促進。經濟增長會帶來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的增加,國民經濟的良好狀況對最終居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都有顯著影響,而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的協調發展可以提高小微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大研發投入,帶來更多的現金流,增強小微企業活力,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工作績效。

2.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

中國的疆土幅員遼闊,區域小微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較為發達地區,民眾創新創業意識比較強烈,小微企業所占地方經濟總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產業集群。行業分布較為明顯,在企業規模上,東部小企業的平均產值規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時,當地小微企業的有關協會組織數量較多,而且企業能夠進入一個有序的、活躍寬松、自由競爭的經營氛圍當中。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都處于優質狀態,這決定它們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業的融資行為也是健康的。區域經濟的不同,區域信用體系運行的文化環境、體制環境、市場環境、法律環境和經濟環境也反映差異。良好的信用環境能減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經濟效率。因此,區域信用環境培育小微企業的活力和層次。區域經濟小微企業發展狀況和信用環境成就小微企業在市場競爭、發展戰略、自主創新和現金流不同的表現,由于區域性特質,增添小微企業不同的動力,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而且正向的顯著影響。

3.經濟政策取向

財政政策一般運用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它是刺激或減緩經濟發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論采取積極或緊縮的財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動用有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都對實體經濟和居民收入的增減,以及市場不同程度產生影響,同時也要影響小微企業的正常經營。如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購,需求旺盛,市場繁榮,小微企業快速發展;若采取緊縮財政政策,市場蕭條,小微企業經營步履艱難。貨幣政策是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的中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間接對宏觀經濟發生作用。手段有兩種即緊縮貨幣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通過動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信貸規模。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決定實體經濟中的小微企業社會融資總量,信貸資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資渠道的暢通也決定小微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發展。如果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小微企業容易得到融資,現金流充裕,企業欣欣向榮;如果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信貸規模稀缺,融資門檻提高,小微企業很難獲得資金,發展緩慢。

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國家采取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實施雙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實施不同的宏觀經濟政策,經濟運行中的積極或消極因素在變化,企業穩定發展向好或向壞的勢頭也在變換,必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運用財政政策手段時,很快傳導到實體經濟中的小微企業,這一傳導直接,效果明顯,決定小微企業的活力。通過“小微企業活力”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間接正向顯著影響工作績效。實施貨幣政策后,貨幣的供給取向發生變化,也就是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發生變化,那么客戶經理發放貸款的筆數和金額發生變化。客戶經理執行政策客觀存在一定的慣性,政策取向發生改變,執行政策也會帶來偏差。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調控,必將給客戶經理的執行效率帶來不利因素,貨幣政策的實施會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這是直接正向顯著影響工作績效。因此,國家采取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取向直接和間接對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產生影響。

4.政府認同度

政府切實加大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規范小微企業市場準入門檻,引導小微企業聯合參與一些國有企業改革,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開采領域。允許小微企業、社會資金以資本形式進入國企改革;推進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辦好資本市場中小企業創業板塊;逐步建立中小企業監測體系等。無疑,政府放寬小微企業的準入門檻,可以延伸小微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大資產規模,增強抗風險能力,給小微企業帶來活力。

優化融資環境著力解決外部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對微貸的抵押質押登記、評估、公證、擔保等中劉洛,陳樹文:小微企業貸款客戶經理工作績效與相關變量關系的實證研究介收費標準給予優惠,切實降低小企業貸款的外部成本。結合小微企業在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特點和融資風險,政府培育風險投資基金、互助基金、擔保公司等多種市場主體,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政府優化融資環境可以降低融資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強小微企業活力,有利于小微企業的發展。政府完善小微企業的稅收支持體系。設立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落實和安排微貸貼息資金到位,實現政策向培育市場競爭力轉移。放寬商業銀行給予小微企業呆壞賬核銷政策,能夠促進微小企業的發展。微貸是商業銀行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但金融的創新必須符合監管當局的監管要求。微貸創新設立的組織架構、獨特技術、和授權機制都要得到監管當局的認同,因此決策層要創新法規,建立符合微貸的法規制度,從法規上認同這種小微金融產品的創新,有利于推動微貸可持續發展。

政府和監管當局重視和關注小微企業,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放寬市場準入、優化融資環境和建立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支持都能增強小微企業活力,推動小微企業的健康經營,這些影響因素通過“小微企業的活力”間接正向影響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而監管當局創新法規傳導過程比較復雜,金融外環境通過金融內環境影響組織架構、獨特技術、和授權機制,再經金融內環境影響工作績效。所以,政府認同度可以使金融內環境和金融外環境共同導致工作績效發生變化,這是雙路徑部分中介影響途徑。政府認同度與微貸客戶經理的工作績效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呈現較復雜的傳導路徑。

篇(7)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area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 on factor condition, plan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 status. Discussion of China's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will b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Industry cluster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的發展現狀

從2009年開始,中國前所未有地先后出臺了13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并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內需,拉動投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版圖已經逐漸成型,將包括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黃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間,一批新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將繼續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影響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的因素

作為我國當前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亮點,區域經濟規劃對我國經濟帶動的作用是確定無疑的。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結構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響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的因素呢?

(一)本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

在當前全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的背景之下,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規劃決定了某一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的規劃。在國家的宏觀布局規劃之中,各省區的戰略地位的確定,地區之間的區域分工,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有了相應的安排與設想。因此,對于各地區的區域規劃來說,都必須以國家的宏觀經濟規劃為前提。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對外開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近些年提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

(二)規劃區域的自然狀況等因素狀況

自然資源構成了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制定規劃時,要對該區域的自然資源狀況進行一定調查,規劃和分析,在區域內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比如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區。新疆自然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石油和煤炭資源,而且還是重要的棉花產地,這都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質。該地區的經濟振興,一定要在圍繞當地的資源優勢做文章,以自身的資源優勢,來振興經濟發展。

(三)規劃區域的經濟資源狀況

1、人口數量與勞動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在我們對某一地區進行區域經濟規劃時,我們應該將該區域的人口數量與勞動力資源看作是該地域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人力資源與智力資源。對某一區域的人口數量與勞動力資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們對對區域產業結構進行的合理規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勞動,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將會產生很大的積極的影響。廉價的勞動力將會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到本地區進行投資建設;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還會導致該地區涌現出大批的高新技術產業,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合理規劃和健康發展。

2、市場對區域經濟規劃的影響。

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所面對的市場需求量和和市場容量,將對該地區規劃發展的經濟產業部門日后的發展壯大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對該區域的市場進行很好的調查和研究。在當今社會,交通工具的大力發展,使得空間位置對于區域市場的影響逐步減弱,但是對于某些產業而言,產業的發展,產品的銷售還是應該離市場越近越好。譬如,農業的發展與農產品的生產,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第三產業的需求。這些都是對市場有著強烈的依賴。此外,與市場聯系越緊密的企業,對于該市場的占有率通常會增長的越快,從而方便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月繁榮。

3、區域內以及周邊的產業集群狀況。

產業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如果一個區域具有產業集群的優勢,那么,在該區域內就包括了某一產業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包括:企業生產的上游原材料,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以及所需的生產服務業;企業生產產品的銷售,物流運輸,以及相關的技能培訓與繼續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對此進行專門的配套設施的建設,生產一種代表著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生產綜合體,促進區域的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的發展。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產企業享有這政府統一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產成本,增強了集體的競爭力。另外,在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條件下,也能促進彼此的技術和經驗的交流,以達到技術的創新,實現產品的創新,產業的升級。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發展迅速,越來越具有活力,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層次。區域經濟的規劃與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撐點,因此,正確認識影響區域經濟規劃的因素,對搞好我國的區域經濟規劃,使之既有利于全國經濟發展的統一性,體現全國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發揮各省地區的區域經濟的特色,形成具有內在經濟聯系與以資源、區位優勢互補為紐帶的區域經濟格局。為我國的進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科,楊敬.對制定合理區域經濟規劃的若干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2007.

篇(8)

泛珠區域包括有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貴州、海南九個省區,一個直轄市重慶,以及兩個特區香港、澳門,整體面積約20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總人口(除港澳)超過4.8個億,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強,以GDP衡量的經濟總量為60,381億多(2005),占全國的30.5%多。雖然泛珠區域內經濟總量在國內有著較大的比例,區域整體發展較快,平均增長幅度都超過全國平均,但區域內各個省區的經濟狀況,包括總量和結構等方面都很不平衡。

一、泛珠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泛珠地區包括了我國東南和西南等省區市,地域具有廣泛性,其經濟發展狀況差別很大,各省、市的產業結構差異性明顯,有著明顯的梯度差異,從而在泛珠區域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產業空間結構。傳統上泛珠區域(除港澳)內可以劃分為3個層次,區域內的香港和澳門處于后工業化階段,第三產業占據絕對的優勢;廣東、福建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時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海南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一和第三產業則較為發達;廣西和湖南第二產業雖然絕對數較大,但在生產總值的構成中較低;其他省市由于近年經濟發展較快,工業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基本處于同一個水平上。因此,整體來看,泛珠地區的產業結構體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與全國相比,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其平均比重為40.6(除港澳),高于同期全國水平的39.4(除港澳),工業化水平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9),第一產業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6)。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5),單位:億元

二、泛珠區域內第三產業結構與發展狀況的聚類分析

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的發展狀況與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所處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實踐表明,在經濟結構轉變進程中,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一般都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上升,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服務業可以劃分為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對比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識與技術密集的特點。

現代服務業一方面具有傳統服務業吸收大量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外,其它作用還突出表現為,提升國民經濟素質和運行質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現代服務業主要為第一、二產業提供中間服務,包括現代通信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現代金融服務等專業服務,現代服務業的建立對于推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提升其產業競爭力,調整產業結構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跨越發展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正面臨著制造業從東部沿海向內部轉移的歷史時機。在泛珠區域內,各個省區間也是如此,正如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香港地區制造業向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的轉移為該地區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且伴隨制造業體系的建立,現代服務業也較為完備。當前,客觀存在的制造業轉移趨勢,泛珠區域內其它次發達地區如何順利承接產業轉移成為能否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而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日益緊密的關系則成為順利承接產業轉移的一項重要條件,尤其是現代服務業“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價值”的“三高”,以及“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方式”的“三新”特征對產業的引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在此,本文對泛珠區域內地省區間第三產業中現代服務業進行考察,采用多變量統計分析工具,對區域內不同省區進行聚類分析,以探究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第三產業結構,尤其現代服務業之間的差異性。考察的方式首先對金融業、物流倉儲業、商品流通和房地產進行分別聚類分析,然后進行合并整體分析。從而一方面考察服務業各分行業的發展狀況,又能對服務業整體狀況進行統計測量。并且,在統計分析中,對統計變量進行了轉換,由絕對數轉換為人均相對數,從而統一數據的標準,增強分析的可靠性。

1.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業為變量

注:其中1~10,分別代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以下同

2.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物流倉儲、商品流通和房地產為變量

其他以人均GDP和人均物流倉儲為變量,以人均GDP和人均商品流通為變量和以人均GDP和人均房地產為變量的聚類分析結果與以上結果一致,此處不再列出。

分行業和綜合的聚類分析表明,泛珠區域內各個省區的第三產業的分行業與整體發育狀況具有一致性,其中,福建、廣東、貴州、云南分別各為一類;而其他省區合為一類,在這一類中,廣西、江西和四川則更為相似,即行業發育狀況和整體結構都具有較強的相似性。

三、泛珠區域內第三產業與產業轉移的分析

產業結構高度化過程是指經濟發展或產業結構重點由第一產業逐次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的過程,標志著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的階段與方向。產業結構高度化過程一般體現為: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占優勢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優勢的方向演進;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向資本密集型、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發展;由加工工業初級產品制造占優勢向中間產品制造和最終產品制造占優勢方向發展。

但在一定時期和一定區域內,通過服務業,尤其是對制造業具有支撐服務作用的現代服務業的適當先行發展,對于區域內制造業轉移有著積極的承接作用。在泛珠區域內,制造業的轉移已經成為現實的趨勢所向,在承接地選擇上,與制造業有關的服務業的發展狀況將成為影響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尤其隨著物流的發展,泛珠內部省份之間距離運輸成本和通訊成本的影響將進一步降低,因而,其他因素尤其是對制造業起支撐作用的現代服務業狀況就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在依托服務業基礎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所在區域優勢、資源稟賦,以及發展規劃,選擇發展能夠符合實際需要、產業政策等的主導工業產業,形成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支柱產業,進而發揮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擴散效應,支撐整個經濟的增長,實現產業結構持續動態升級更迭,進而實現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協調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政: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和對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5)

[2]《中國統計年鑒》(2005)

[3]張樹林:現代服務業集聚效應分析[J].北方經貿,2006,(6)

[4]江小涓: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篇(9)

中圖分類號:F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2-0365-01

一、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的發展現狀

從2009年開始,中國前所未有地先后出臺了13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并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對后金融危機時代,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內需,拉動投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版圖已經逐漸成型,將包括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黃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間,一批新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將繼續上升為國家戰略。

二、影響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的因素

作為我國當前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亮點,區域經濟規劃對我國經濟帶動的作用是確定無疑的。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結構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響我國區域經濟規劃的因素呢?

(一)本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背景

在當前全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的背景之下,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規劃決定了某一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的規劃。在國家的宏觀布局規劃之中,各省區的戰略地位的確定,地區之間的區域分工,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有了相應的安排與設想。因此,對于各地區的區域規劃來說,都必須以國家的宏觀經濟規劃為前提。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對外開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近些年提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

(二)規劃區域的自然狀況等因素狀況

自然資源構成了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在制定規劃時,要對該區域的自然資源狀況進行一定調查,規劃和分析,在區域內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比如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區。新疆自然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石油和煤炭資源,而且還是重要的棉花產地,這都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質。該地區的經濟振興,一定要在圍繞當地的資源優勢做文章,以自身的資源優勢,來振興經濟發展。

(三)規劃區域的經濟資源狀況

1、人口數量與勞動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在我們對某一地區進行區域經濟規劃時,我們應該將該區域的人口數量與勞動力資源看作是該地域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人力資源與智力資源。對某一區域的人口數量與勞動力資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們對對區域產業結構進行的合理規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勞動,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將會產生很大的積極的影響。廉價的勞動力將會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到本地區進行投資建設;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還會導致該地區涌現出大批的高新技術產業,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合理規劃和健康發展。

2、市場對區域經濟規劃的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所面對的市場需求量和和市場容量,將對該地區規劃發展的經濟產業部門日后的發展壯大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對該區域的市場進行很好的調查和研究。在當今社會,交通工具的大力發展,使得空間位置對于區域市場的影響逐步減弱,但是對于某些產業而言,產業的發展,產品的銷售還是應該離市場越近越好。譬如,農業的發展與農產品的生產,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及第三產業的需求。這些都是對市場有著強烈的依賴。此外,與市場聯系越緊密的企業,對于該市場的占有率通常會增長的越快,從而方便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月繁榮。

3、區域內以及周邊的產業集群狀況。產業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與其發展有 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如果一個區域具有產業集群的優勢,那么,在該區域內就包括了某一產業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包括:企業生產的上游原材料,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以及所需的生產服務業;企業生產產品的銷售,物流運輸,以及相關的技能培訓與繼續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對此進行專門的配套設施的建設,生產一種代表著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生產綜合體,促進區域的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的發展。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產企業享有這政府統一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產成本,增強了集體的競爭力。另外,在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條件下,也能促進彼此的技術和經驗的交流,以達到技術的創新,實現產品的創新,產業的升級。

結束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發展迅速,越來越具有活力,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層次。區域經濟的規劃與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撐點,因此,正確認識影響區域經濟規劃的因素,對搞好我國的區域經濟規劃,使之既有利于全國經濟發展的統一性,體現全國生產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發揮各省地區的區域經濟的特色,形成具有內在經濟聯系與以資源、區位優勢互補為紐帶的區域經濟格局。為我國的“十二五”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董丹丹 錢凱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遲宏偉 中國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

參考文獻

[1]張科,楊敬.對制定合理區域經濟規劃的若干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2007.

[2]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約翰利維.現代城市規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篇(10)

西方經濟學的奠基者之一馬歇爾認為:“在所有投資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論,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對人的投資,能夠提高生產力的部分。他指出,學校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主要形式。人力資本投資既是發達國家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更是云南省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和經濟發展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在全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情況下,作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就成了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云南省是我國經濟發展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故研究云南省的教育與經濟的發展狀況對我國整體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一、云南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從1997年到2007年全國及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有了顯著的提高,全國GDP從1997年的78060.8億元到2007年的251483.2億元,增長了2.22倍。其中云南省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GDP從1997年的1676.17億元到2007年的4721.77億元,增長了1.82倍。北京市發展較快,GDP從 2075.63億元到2007年的9006.23億元,增長了3.34倍。具體GDP的變化情況如圖1和圖2。

我們看到,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的GDP增長很快,盡管云南省經過多年的建設,經濟有了明顯的進步,GDP有顯著的增長,但相對全國增長是緩慢的,增長速度在中國屬于落后的。對比北京市,發現云南的經濟發展緩慢,云南GDP總是低于北京GDP,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越來越大。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計算出云南省的GDP占全國GDP的比例,見圖3。從圖3可以看到云南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從1997年的2.15%,1998年略有提高,然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為1.88%,說明盡管云南的經濟是在發展的,但在全國經濟比重中呈下降趨勢,也說明在中國相對其他大部分地區,云南省經濟發展的速度緩慢,屬于發展落后地區。

從衡量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指標人均GDP來看(見圖4),全國人均GDP逐年增加,其中北京市人均GDP增長最快,從1997年16609元到2007年56044元,發展迅速,遠遠領先于全國,而云南的人均GDP也在逐年增加,從1997年4121元到2007年10496元,但一直遠遠落后于北京市,并且低于全國水平。2007年云南省人均GDP不足北京的1/5,約為全國的55%。

10年前云南和中國平均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這十年來一些地區發展迅速,例如北京、廣東等地區,而云南的經濟也在發展,但發展緩慢,故云南和其他發達地區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通過對比,我們看到云南省在中國不僅經濟落后,而且發展落后。

二、云南省教育投入狀況分析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經濟發展與教育投入息息相關,為了促進云南經濟長遠發展,盡快縮小與發達省區的差距。我們來分析近年來云南省教育投入的狀況,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作為衡量教育投入的指標。

按照全國各地區2000年到2005年的GDP,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計算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各地區GDP百分比,利用統計計算軟件SPSS13.0分別對全國31個地區進行聚類分析(聚類方法采用類平均法,聚類距離用平方歐式距離),分成三類,結果如下。

按2000年到2005年的GDP聚類(結果見表1),其中廣東自成一類,六年來GDP最高,遠遠高出其他地區,平均約是北京是的3倍、云南的6倍,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第二類由江蘇、浙江、山東組成,GDP在全國屬于高水平,是經濟發達地區;第三類以北京為代表的11個地區,GDP在全國屬于中上水平;第四類以云南省為代表的16個地區,屬于經濟落后地區。

按2000年到200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聚類(結果見表2),可以看到分類結果和GDP分類結果差別不大,說明教育投入與GDP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其中廣東的GDP最高,教育投入也最高;第二類的除了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外,其他三個地區都是GDP高的經濟發達地區,教育投入相對也高。而北京、上海是我國直轄市,理應加大教育投入。第三類除了云南外,都是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教育投入在全國也屬于中上水平。第四類屬于經濟落后地區,教育投入也相對落后。我們看到云南經濟落后,但教育投入并不落后。

按2000年到200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百分比聚類(結果見表3)。可以看到,最高的是,其次是北京,最后就是云南、貴州等經濟落后地區,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貧困地區對教育的投入比經濟發達地區要普遍高一些,政府對西部落后地區在教育投入上是傾斜的。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選擇對比了幾個特殊地區2000年到2005年間的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變化(見表4)。

其中廣東省由于GDP最高,教育投入比例低于全國水平,而、云南等經濟落后地區教育投入比例高于國家水平。

三、經濟發展與教育投入的回歸分析

1、全國教育投入與GDP增長的回歸模型

為了進一步研究教育投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們來分析教育投入Y與GDPX1、GDP增長X2、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之間的關系,以2000 年到2005年,全國31個地區的數據為分析對象,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作二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得相應的線性回歸方程。

2005年:Y=-14070 + 501X1-1728.642X2+89158.672X3

其中樣本相關系數r=0.999, F檢驗(伴隨概率接近于0),并通過T檢驗,說明X1,X2,X3對Y 影響顯著,均被引入模型,并且模型擬和效果較好。

2004年:Y=-385824 + 496.708X1-1449.872X2 + 138864.4X3

2003年:Y =-464441 + 396.438X1-990.407X2 + 148232.1X3

2002年:Y =-724091 + 290.57X1 + 211876.5X3

2001年:Y =-675402 + 278.987X1 + 222127.6X3

以上回歸方程都通過檢驗,回歸關系極顯著,模型擬和效果好。

2000―2005年的回歸模型有共同點,教育投入Y與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正相關,說明教育投入是隨著GDP的增加而增加,也隨著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2003年到2005年的模型顯示,教育投入與GDP增長X2負相關, 教育投入隨著GDP的增加量X2的增大而減小,也就是說明經濟增長快的地區教育投入量反而降低。這是因為我們分析的是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地區的情況,一個國家是一個整體,經濟發達地區要對貧困地區作出貢獻,政府對于像云南這樣的經濟落后地區在教育投入上是傾斜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更能促進整個社會共同協調發展。

2002年和2001年的回歸模型顯示,教育投入Y只與GDPX1,上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X3有關,正相關;而GDP增長X2沒被引入回歸模型,說明2001年和2002年GDP增長X2對教育投入Y影響不大。

2、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長與GDP增長的回歸模型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百分比是國際公認的考核各國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標,由國家的能力及考慮對教育支出的優先程度來決定的。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這個比例目標定為4%,16年來一直未能達到。縱觀全國,不能實現這個目標與經濟落后省區有很大關系,為此我們從云南省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分析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長與GDP增長的關系,為尋找促進云南教育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奠定基礎。

根據2000年到2005年云南省GDP、云南省財政性教育經費,計算出2001 年到2005年的增長數據。以云南省教育投入增長作預報量Y,以云南省GDP增長作預報因子X,利用統計軟件SPSS13.0作線性回歸分析,得相應的線性回歸方程:

Y=61579.854+274.578X

其中復相關系數r=0.75, F檢驗的伴隨概率等于0.144,經檢驗模型擬和效果不好。

根據散點圖看到,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長與GDP增長成曲線回歸關系,分別利用Spss13.0提供的10種曲線模型(二次模型、復合模型、生長曲線模型、對數曲線模型、S曲線模型、三次曲線模型、指數曲線模型、逆曲線模型、冪指曲線模型、邏輯曲線模型)進行曲線擬合,比較結果,其中二次模型的擬合效果最佳。

二次曲線回歸方程為:Y=242477.3-1132.376X+2.153X2

其中r=0.969, F檢驗的伴隨概率等于0.061,擬和效果較好。

四、結束語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近年來整個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教育投入在增加。云南省的經濟增長在全國屬于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并且與發達地區差距越來越大。通過統計分析建立了全國的教育投入與GDP、GDP增長、上年教育投入GDP百分比的多元回歸方程,以及云南省的教育投入增長和GDP增長的二次回歸方程,為進一步研究云南省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另外,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看到云南省在教育投入占GDP百分比上是超過發達省區的,政府對云南省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云南省的經濟狀況近5年并沒有得到快速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仍然偏低。增大教育經費投入沒有達到相稱的經濟增長效果。這我們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首先,教育投入的收益是個長久而持續的過程,教育投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果也不是短期內能看到的,我們要堅信教育一定是能促進經濟發展的。其次,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地區教育發展和提升的基本物質保證,作為貧困地區也要優先發展經濟,為教育促進發展創造條件,最終實現經濟教育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w?舒爾茨著:教育的經濟價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篇(11)

一、引言

我國人口的分布和經濟的發展具有鮮明特征。人口呈現出東多西少的分布局面。經濟沿海地區發展相對較好,內陸地區發展相對落后。省內,不同地區的發展程度也不一樣。所以,總的來說,人口和經濟的發展狀況具有十分復雜的關系,經濟發達的地區對于人才具有磁吸效應,所以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人口的密度也更高。除此以外,人口質量、結構和流動狀況等都和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相互影響。只有實現兩者的和諧發展才能保證區域內乃至整個國家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二、人口對經濟發展影響及機理

1.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

對于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世界上有三種觀點:分別是以馬爾薩斯為代表的持悲觀理論,認為人口增加不利于經濟發展;持樂觀理論,認為人口增加可以刺激經濟發展;經濟適度人口理論,認為適度的人口數量有利于經濟發展,這種觀點是動態的,認為適度人口是變動的。本文支持第三種觀點,認為適度的人口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2.人口質量與經濟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將不再單純依賴于物質資本,而是越來越依賴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勞動力的智力資本與健康資本的結合。在人口數量有足夠保障的前提下,勞動力的素質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口質量較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狀況往往越好。

3.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

一個區域乃至國家的人口結構主要包括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和城鄉結構等,這些都會對經濟發展狀況產生重要影響。從性別結構來看,男、女性的工作崗位差別明顯,女性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和服務業,而男性更多的集中在重工業,所以一個地區的性別結構會直接影響其產業結構。年齡結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以日本為例,其老齡化問題嚴重,年輕人占比不足,社會負擔過重。

4.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

人口流動特點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入;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入;農村向城市流入。人口的流動會直接改變原本地區的人口數量和結構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狀況。人口的流動會給遷入地帶來更多的勞動力,能夠更加充分的開發和利用該地區的資源,如果遷入地原來的勞動力不足,那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是過剩,那么沒有工作機會的勞動力就會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乃至威脅。

三、經濟發展對人口影響及機理

1.經濟發展影響人口數量

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經濟發展程度低的地區低,人口數量更加穩定。而且經濟落后的地區人口會不斷的向經濟發達的地區流動。所以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地區人口數量會不斷的增多,除了本身的自然增長外,最主要的就是外地的勞動力的輸入。

2.經濟發展影響人口質量

一般說來,人口的身體素質,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增強,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平均壽命增加。人們也會將更多的錢投入教育中,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和自身修養。生產力決定生產水平,經濟發達地區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必然更高,所以很多職業都需要高素質人才,素質較低的勞動力往往被淘汰掉,這也是經濟發展影響人口質量的表現。

3.經濟發展影響人口結構

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口結構存在明顯差異,一般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為年老型,發展中地區為年輕型人口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年齡結構會由年輕型逐漸向年老型過渡。區域經濟結構的布局也會吸引不同性別的勞動力,從而影響區域人口性別結構的變化。

四、實現人口與經濟和諧發展對策

1.謹遵國家政策,穩定人口數量

鼓勵人們嚴格遵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對于積極執行的家庭予以間接的獎勵和優惠。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利益導向機制,建立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生育保障等福利制度。在農村,堅持政府支持和農民自愿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實行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戶和兩女戶的養老保障制度。

2.加大教育投資,提高人口質量

在全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在教授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強化正確道德觀念的灌輸。對于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應出臺特殊政策予以幫助,保障當地兒童上學讀書的權益。不斷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以此改變人口質量。

3.推動城市化,優化人口結構

擯棄城鄉分割發展戰略模式,實行城鄉統籌比較優勢發展戰略。除了大型城市之外,還要注重中小城市的培養和發展,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城市結構。全面推進城市化發展,讓人口隨著市場的需要進行自然流動,保持勞動力的工作機會,讓城鄉人口結構更加趨于合理。

4.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

發展較好的沿海地區應該加強科學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的發展,以污染少的輕工業、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將傳統工業向內陸轉移,改變西部城市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推動工業的發展。切實做好產業西移、以東帶西的策略,乘著新的絲綢之路,打開西部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制片厂天美传媒鲸鱼传媒| 国产三级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yeye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学院派女神|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最新版在线www|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黄|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黄+色+性+人免费| 好硬好爽好湿好深视频| 丰满肥臀风间由美357在线|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色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真实迷j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3d姐弟关系风车动漫(p)_在线观看| 在线日韩av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人妻老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韩国伦理片久久电影网| 国产超级乱淫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日本欧美大码aⅴ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国产a免费观看| 婷婷丁香六月天| 女人双腿搬开让男人桶|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