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微觀經濟學中的固定成本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鍵詞:論特易購 如何改善 利潤表現
市場結構分析
在市場中,大型零售商往往被定義為寡頭企業。不論是已經存在于市場中的零售商或剛剛進入市場的新企業,他們的共同特征都是擁有龐大的企業規模,高效的生產力,強大的資本實力等。埃里克森.P指出,由于小型零售商受到商品豐富程度和價位的限制,無法在物流配送等方面和巨頭企業競爭。巨頭零售企業的經濟規模就造就了自然的市場進入壁壘。因此,能夠進入零售市場并參與競爭的企業就非常少。根據英國衛報(2014)的報道,在特易購的事件中,寡頭企業是英國市場中的德國阿爾迪,利德爾,英國塞恩斯伯里,莫里森等零售企業。因此,特易購面對的市場結構是微觀經濟學中典型的寡頭市場。
在微觀經濟學中,寡頭市場模型有很多種結構。特易購則屬于,非同質化企業的納什古諾模型。羅杰和麥克卡爾洛奇(2014) 年的分析指出,2014年更正的最新英國反壟斷法中,卡特爾和串謀行為依然是不合法的。由于零售巨頭是不能串謀結為卡特爾組織,所以這些企業應該被首先定義為非合作性寡頭模型。但非合作性寡頭模型也有幾個類型,非合作寡頭模型的選擇取決于企業的行動類型和次序。在特易購的例子中,寡頭企業可以相互之間自由競爭,各大零售商并非序貫行動,市場不存在領導企業先行選擇產量,因此非同質化企業中的斯塔克伯格競爭將不會發生。與此同時,伯納德模型也不適合。原因是零售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差異性非常小,服務也是同質化且完美替代的,因而不能各自獨立設定價格而不考慮其它寡頭的行為。
(見Graph 1)然而,納什古諾模型則是解釋特易購和其它零售企業的非合作寡頭競爭的完美模型。佩羅夫指出,當一個市場中企業生產同質化產品的時候,企業更有可能決定的是產量而不是價格。因為產品和服務是相同的,市場的整體產量是所有企業產量的總和。每一個寡頭都在擁有關于競爭對手的產量的不完全信息的基礎同時決定自身的產量。任何企業的產量都會直接影響其它所有寡頭企業的利潤。因此特易購所處的寡頭競爭市場應該被定義為納什古諾模型。但是標準的納什古諾模型是是建立在競爭企業的成本相同的基礎上的。然而在真實的世界當中,即便是相同行業內不同企業的邊際成本也是不同的。而非同質化企業的納什古諾模型允許所分析的寡頭企業擁有不同的邊際成本。
戰略對比
麥克德莫特.K (2013)指出特易購現在的邊際成本比起其它零售商來說偏高。特易購在古諾模型中有兩種戰略可以與競爭對手博弈。特易購可以選擇在當前情況下提升產量進而提升自身的市場份額,或降低自身的邊際成本取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如果特易購增加自身的產量,則在短期中市場中的整體產量將會提升,這也將帶動著市場價格水平將會下降。這個戰略可能會降低所有寡頭企業的凈利潤,但是對消費者則是有益的。然而其它寡頭不會默許特易購單方面的增加市場勢力,它們也會采用相同的策略。市場的價格水平會由于市場產品總量的持續提升而不斷降低。一場直接的價格競爭也將無可避免地產生。然而由于特易購的邊際成本是在其它寡頭企業的邊際成本之上的。在長期中,市場價格水平會逐漸降低并趨近于特易購的邊際成本。最終特易購會被自己的競爭戰略率先驅逐出英國市場,因為相對于其它競爭對手,特易購的利潤空間會被首先壓縮至不可容忍的范圍。當然,特易購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特易購會降低產量,迫使價格回到合理的水平。但即便價格戰因此停止,特易購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勢力比起價格戰前都在一定程度上縮水了。因此直接由產量戰略引發價格戰的策略對特易購是行不通的。 (圖表 Graph 2)
佩羅夫(2011)年指出,打破非同質企業的納什古諾模型平衡點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自身的邊際成本。在寡頭競爭中,更低的企業邊際成本帶來的是更高的市場競爭力。在古諾模型中,分析起始于最初的納什古諾均衡點。這意味著沒有企業能夠單方面的提升自身利潤。在特易購的例子中,由于我們假設其他零售商的自身情況沒有改變,因此他們的最優反應曲線始終保持著原有水平。但如果特易購的邊際成本改變,,原有競爭條件的基礎就會被改變,原有的納什古諾模型也會被打破。現在,對競爭對手任何的特定產量水平,特易購的最有戰略都是在原有水平下增加產量。相對于其它寡頭企業,在新均衡點里更低成本的企業將更占優勢。結果就是,高產量導致的更低的市場價格水平不僅沒有降低特易購的利潤空間,而且讓特易購取得了更多的利潤。其它的寡頭企業可以以較少的市場份額與特易購并存在英國市場,或選擇離開。總的來說,那是非同質化企業的古諾模型為分析特易購如何提升市場勢力,改善利潤表現提供了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圖表 Graph 3 and 4)
利潤的組成
從另一方面來說,單純的市場結構分析不足以給特易購改善利潤表現的戰略提供完整分析。在微觀經濟學領域,利潤的定義是指總盈利與總成本的差額。而古諾模型并沒有具體的方法和技術指出企業改善利潤表現和降低成本或提升銷量的具體方法。事實是,原本的均衡點不會自發地移動到新的均衡點。盡管成本是可以隨著企業戰略自主調整的內生變量,但銷量卻是難以自發提升的外生變量。原因是產量不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和市場環境等諸多因素。因此根據古諾模型和經濟學中關于利潤的組成的定義,特易購改善利潤表現的解決方法應該被分為兩部分。特易購應該根據自己當前的情況首先降低成本,然后努力增加銷量。新的納什古諾均衡就會被實現,而且利潤表現會逐步改善。
降低成本
威特曼.D (2013)的報告指出,特易購是世界上第三大零售商。而它的全球企業規模是由英國企業規模和海外規模的加和。所以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應該被區分為海外市場和英國本土市場兩部分。
CBS(2013)的報告指出,特易購在美國的旗下品牌Fresh & Easy 和在中國市場均遭受失敗。并沒有證據顯示特易購在美國和中國市場的運營狀況將會得到改善。眾所周知,和英國相比中國和美國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相比于在這些國家已經存在的零售寡頭而言,特易購明顯處于劣勢。而且特易購海外過大的市場規模導致管理團隊變得低效,特易購應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也過于緩慢。對海外市場的持續投資會降低資本的整體回報率,進而降低特易購的盈利能力。佩羅夫(2011)指出機會成本應該被考慮進運營中來,而且沉沒成本在企業制定戰略的過程中應該被忽略。特易購的機會成本是在進行全球擴張的時候失去了進一步在英國降低邊際成本和提升市場勢力的能力。特易購在海外擁有的土地和廠房在短期是固定成本。但是這些因素可以考慮入長期戰略中來。在長期中,固定資產可以被折算變賣。所以固定成本是可以被部分避免的,進而降低整體成本。總的來說,特易購應該變賣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固定資產,進而降低企業規模和沉沒成本。(圖表Graph 5 and 6)
薩拉.S (2011)指出,因為網絡購物已經被逐步接受,消費者不再傾向在郊區超級市場進行一周一次的采購了。換言之,網絡購物和小型超市對大型超級市場有明顯沖擊。從另一方面來說,消費者現在越來越喜歡方便的社區小型超市。已經改變的消費者偏好直接導致了郊區大型超級市場的逐步失敗。沒有證據指出郊區大型超級市場將會被消費者再度青睞。一些郊區大型超級市場成為了增加盈利的沉重負擔。因此為了降低固定成本,特易購一些虧損嚴重的郊區超市應該被變賣。
總的來說,提升利潤表現的第一步應該是降低任何可避免的成本,降低企業的負擔。特易購應該變賣掉自己在海外的資產和本土虧損嚴重的郊區大型超市。
增加收益
LeapTomorrow(2015)的報告指出,由于消費者的偏好和市場環境已經改變,傳統的零售模式遭遇全新消費模式的嚴峻挑戰。銷量是外生變量,它極大的取決于外部的市場。因此銷量不會在降低成本后自發的增長。由于消費者的習慣已經改變,再加上新的競爭對手的加入,特易購在英國市場的經濟規模從恒定規模收益變為增加的規模收益。相比于新的競爭對手而言,特易購目前的生產效率是偏低的。根據最新的市場情況來看,特易購的運營戰略導致資本回報率過低。因此,增加生產科技,管理團隊和消費體驗方面的投資可以將特易購在英國本土的經濟規模從遞增的規模收益推回恒定規模收益水平。特易購的競爭力也會因此得到增強。(圖表 Graph 7)
從另一方面來說,不論消費者偏好大型或小型超市,消費者的整體消費能力是沒有改變的。所以消費總量依然維持在相同水平。只要特易購適應了消費者最新的習慣和偏好,消費者的抽逃將會被控制到最低水平。因此特易購應該建立更多的社區小型超市,然后提升線上購物的體驗水平。
(圖表 Graph 8)
總結
總的來說,特易購應該縮減其全球市場規模,回收在全球市場和大型郊區超市的投入,將資本更多部署在英國本土市場。通過增加對生產和管理部門的資本投入,邊際成本會因此得到降低。通過合理的市場戰略,銷量也會提升。特易購應該重振品牌形象,重塑消費者信心。最終特易購的利潤表現就會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Skynews (2014) Tesco Shares Plunge 15% On Profit Warning [Online] Available from:
news.sky.com/story/1388408/tesco-shares-plunge-15-percent-on-profit-warning [Accessed: 09 Sep 2014]
2. Ellickson, P. (2011) Supermarkets as a Natural Oligopoly [Online] Available from: paulellickson.com/SupermarketsAsNO.pdf [Accessed: Aug 2011]
3. Theguardian (2014) How Aldi’s price plan shook up Tesco, Morrison’s, Asda and Sainsbury’s [Online] Avilable from: 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4/sep/29/how-aldi-price-plan-shook-up-tesco-morrisons-asda-sainsburys [29 Sep 2014]
索引
1. 特爾:多個寡頭企業的結合或聯盟,未得到壟斷的市場勢力。
關鍵詞:旅游年票 發行商 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理論概述
成本收益分析就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用于比較評定某項社會活動或工程成本和效益的技術,即將某項社會活動或工程中可能發生的成本與效益歸納起來,利用數量分析方法計算成本和效益,從而判斷該項活動和工程是否可行。這項技術源于對公共基礎設施工程,如大壩、公路等經濟上的可行性研究。隨著項目概念的誕生,成本效益分析也逐漸引用到了項目可行性評價論證上。
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任何事情都存在成本與效益。成本大致可劃分兩個層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成本;二是間接的、無形的成本。效益也包含兩個層次:一是直接的、有形的效益;二是間接的、無形的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要求把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成本和效益轉化為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以便進行比較。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最常用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就是貨幣價值。所以,要把成本和效益轉化成貨幣單位,再進行比較。這就是成本收益的數量化。如果間接成本和間接收益無法量化,則可以考慮模型的簡化或者是分開討論。當前,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旅游行為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旅游年票發行商的成本分析
當前,我國旅游年票經營模式可以由“政府主導,企業發行,景區參與,商戶加盟。”這十六個字來概括。由于我國很多景點的經營和所有權尚屬于國家,所以作為一種區域旅游目的地營銷手段的旅游年票,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但由于政府畢竟是行政機構,對于旅游年票只能說是起到一個主導方向和協調矛盾的作用。將真正的發行工作交給有一定運作經驗的企業來做,會更為適合。因為作為局外人的企業,可以運用其專業的方法,以很高的效率來運作旅游年票的發行工作。這便是企業運作發行的優勢。本文將運用成本收益分析理論對旅游年票發行商行為進行研究。
旅游年票發行商運行旅游年票的總成本TC,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發行公司運行的必付成本C1,顧名思義是發行商必須支付的成本。如員工工資、辦公費用、房屋租賃、談判費用等;另一部分是開發公司運作的不確定成本,這部分成本是由于開發公司前期與景點所談的利潤分成所帶來的。他們前期就利潤分成問題與景點簽訂的合同有兩種:一種是按照某一個價格向景點買一定數量的門票,這個價格一定低于市面上景點的門票價格,這相當于一次支付給景點一定的利潤分成,這一部分記為C2,將這些景點的游客量記為Q1;另一種是與景點簽訂一個合同,合同的內容是當游客在該景點使用年票時,以某一個分成比率支付給景點一定的費用,這一部分記為C3,例如旅游年票的價格為100元,而發行方與景點之間的分成比率為1%時,那么當游客在該景點使用門票一次的時候,開發商就要支付給景點1元,將這一部分景點的游客量記為Q2。對上面的描述用公式的形式表示為:
C=C1+C2+C3 (1)
在上式中由于C2是開發商一次支付的,實際上可以與C1一同看作是企業的固定支付成本,若設FC=C1+C2,則FC相當于一個常數項。而C3是與分成比率r(0
TC=FC+VC(r,q) (2)
假設年票賣出的數量為Q,并且設第二種方式簽約的景點的游客量占總游客量的比率為e(0
VC(r,q)=(Qfe)(Pr)
所以最終年票發行方的總成本就為:
VC(r,q)=(Qfe)(Pr) (3)
由(3)可知,在年票價格、分成比率和年票賣出數量一定的條件下,年票發行方的總成本實際上是與游客使用年票頻率f和e相關的一個函數,記為TC=TC(f,e)。
旅游年票發行商的收益分析
旅游年票發行商的主要收益來源于旅游年票的買賣過程。如果年票賣出的數量是Q,價格為P,而旅游年票帶給發行商的收益用R表示。則:R=PQ成立。由于發行商的收益隨著銷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隨著價格的降低而降低;或者與銷量成正向關系,與價格成反向關系。所以隨著價格的上漲,收益是有一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過程。而收益的最高點就是收益最大化的點,其所對應的價格和銷量就是最大化的價格和銷量。
旅游年票發行商的贏利收益分析
(一)微觀經濟學基礎
微觀經濟學中定義平均總成本為總成本除以產量,記為ATC=TC/Q;平均固定成本為固定成本除以產量,記為AFC=FC/Q;平均可變成本為可變成本除以產量,記為AVC=VC/Q;邊際成本為額外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記為MC=dTC/dQ,亦表示為總成本對產量的導數。對應的定義平均收益為總收益除以產量,記為AR=TR/Q;邊際收益為增加一個單位銷售量引起的總收益變動,記為MR=dTR/dQ,亦表示為總收益對產量的導數。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分析,可得企業利潤最大化圖(見圖1)。
對圖1經濟學分析有如下結論:
第一,邊際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交點(即圖中的A點),是判斷企業短期是否經營的關鍵點。短期停止營業是指在某個特殊的時期,由于當前市場的條件而不生產任何東西的短期決策。企業停止經營了,它就失去了出售產品所帶來的全部收益。但是同時,它節省了生產其產品的可變成本。因此,如果生產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產的可變成本時,企業就應該停止經營。即,當TR>VC時,企業停止營業。那么當TR/Q<VC/Q時,企業也停止營業。所以就有:P<AVC時,企業停止營業。
第二,邊際成本與平均總成本的交點(即圖中的B點),是判斷企業是否退出市場的關鍵點。企業退出市場,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長期決策。它要失去從出售產品所帶來的所有收益,但它節省了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因此,如果從生產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總成本時,企業就應該退出市場。即TR>TC時,企業就退出市場。那么當TR/Q<TC/Q時,企業退出市場。所以有:P<ATC時,企業退出市場。
第三,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交點(即圖中的E點),是企業利潤最大化的點。可以考慮兩種情況,當邊際成本MC邊際收益MR時,企業增加產量會使企業利潤下降,那么企業的行為就應該是減少產量。兩向運動,知道MC=MR時,企業的利潤才最大,這時的產量叫做最大化產量。
(二)旅游年票發行商行為分析
利用上面的經濟學分析,套用結論得到:
當開發商的平均總成本ATC小于或等于旅游年票價格P時,開發商才會進入旅游年票市場,發行旅游年票。這時有:ATC≤P,即:AFC+Pefr≤P (4)
當開發商的平均可變成本AVC小于或等于旅游年票價格P時,開發商在短期內才會經營。這時有:AVC≤P,即:Pefr≤P,即:efr≤1 (5)
而由上面的假設可知r和e是小于1且大于0的數字,那么只有當f小于或者等于r和e乘積的倒數時,上面(5)式才成立,也只有這樣,發行商才會持續經營。
當發行商的邊際成本MC等于邊際收益MR的時候,開發商的利潤最大。這是有MC=MR
對比(5)和(6)式,可以發現:發行商保本經營的點,或者說是零利潤的點實際上就是其利潤最大化的點。對于它的解釋是:在上面運算過程中的總成本實際上是包括了發行商用于經營的時間和金錢的機會成本。在零利潤均衡時,企業的收益應該補償所有者期望用于使企業維持的時間和金錢。換言之,在零利潤均衡時,經濟利潤是零,而會計利潤為正。因為上述分析中用到的成本都是考慮了機會成本的,這樣得到的是經濟利潤;而會計利潤就是企業的賬面利潤,它是沒有考慮金錢和時間的機會成本的,因此它是正的。所以,光從賬面上看,企業的利潤實際上是正數,而這個利潤恰好是這筆錢和所花時間的機會成本。
(三)旅游年票發行商收益最大化的條件
做出如下假設:X1,X2,…,Xn為n個景點, 為發行方利潤最大化時,這n個景點的單獨售價,Dij為第j個游客對第i個景點的評價(其中i=1,2,3,…,n,j=1,2,3,…,m),Q1,Q2,…,Qn為n個景點的游客量,而P旅游年票的定價,R為供給方的收益,Q為購買旅游年票的數量。當旅游年票形成以后,可以將所有游客的評價加總,而此時旅游年票的價格P可以看作是與評價加總值的有關系的一個函數,記作:
只有當且僅當旅游年票的銷售收入大于單獨銷售的門票收入時,供給方才會將旅游年票作為一種捆綁銷售的手段,即ΔR>0時。即:
對游客評價因子 的分析。按照效用論的理解,游客對景區的評價實際上是指游客對景區價值的一個判斷。由于這個評價因子很難獲得,所以我國現行的旅游目的地定價策略很少考慮到游客評價這一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利用現行景點的價格來判斷游客評價因子。具體做法就是讓游客給景區打分,10分為滿分,每分所代表的是游客對景區10%的價值判斷,再用此比例乘以景區的門票價格,就得到了游客對景區的評價。例如,景區的票價為100元,游客對景區A的打分為5分,那么他對景區A的評價就是5×10%×100=50元。
綜上所述,開發商保本經營點和利潤最大化點事實上是不用考慮價格因素在里面,因為他們的利潤就是他們投入的金錢和時間的機會成本,這用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就是他們實際上是獲得了全行業的一般利潤。全行業的資金投入如果有一個平均利潤的話,他們就是獲得了這個平均的利潤。因此,其把年票的價格定在很低的價位,以此來完成對游客需求的刺激是完全可行的。這也是全部景點價格為544元的洛陽旅游年票的價格可以低到60元,而全部景點價格為1436元的湖南旅游年票能夠賣96元的原因。
參考文獻:
高等代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如微分、積分、函數、數列等,這些數學方法被應用到經濟學的研究中,始于法國經濟學家古諾。自古諾之后,大量的經濟學家開始紛紛采用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學問題,使經濟學的研究更加的理性,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使人們對經濟學的規律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本文分析了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的具體表現,研究了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的策略。
一、經濟學中應用高等代數的策略
經濟學中應用高等代數,其策略主要是應用高等代數的基本概念、性質、模型、數學思想等,具體則可以分為兩類,即直接應用與間接應用兩類,分析如下:第一,經濟學中直接應用高等代數。高等代數在經濟學中的直接應用,往往是著眼于直接計算相應的結果,如微分計算邊際成本問題、最優化問題、彈性分析問題,積分計算總函數、函數計算需求函數、供給函數、總成本函數、銷售收入函數、總利潤函數等,這些經濟概念,主要是集中在經濟管理中,都是利用高等代數的概念、性質、模型等,從而解決經濟管理中的一些常見問題[1]。經濟學中直接應用高等代數,這種應用較為普遍,同時也可以看出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現象時對高等代數的依賴,同時,利用高等代數解決經濟學中這些問題,也更為的科學、理性,也能夠為經濟管理提供最正確的決策支持。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高等代數應用在經濟學中,使得經濟學的研究更加準確,特別是對企業生產來說,更是能夠找到理論依據,不至于盲目生產,造成經濟損失。如企業對需求函數、供給函數、總成本函數、銷售收入函數、總利潤函數等使用,舉例來說,設某廠準備了生產經費1000元,其可變資本為4元,銷售單價為8元,則該商品的總成本、單位成本、銷售收入、利潤函數是什么[2]。根據題意可得:C(x)=4x+1000C(x)=(1000/x)+4R(x)=8xL(x)=R(x)-C(x)=4x-1000又如積分用來解決企業經濟管理中的總函數,即計算總函數在一定范圍內的該變量,舉例來說,某廠生產產品的邊際成本為C=100+2X,固定成本為=1000元,每一個產品的標價為500元,求該廠產品全部銷售時,生產量何時利潤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潤[3]。計算結果為:C(x)=(100+2t)dt+C(0)=100x+x2+100因此,總收益函數為R(x)=500x總利潤為L(x)=R(x)-C(x)=400x-x2-1000,即L=400-2x當L=0時,x=200所以,該廠在生產量為200時,利潤最大,最大為L(200)=400*200-2002-1000=39000元由以上可以看出,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一些函數的直接應用,不僅能夠使企業管理者更好的認識到自身生產活動的利與弊,同時還能對日常管理起到指導的作用。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經濟學中直接應用高等代數,主要是在微觀經濟學領域,這是因為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市場中的個體,包括個人、家庭、企業等,而這些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關注的焦點則是保證自身的利益,合理利用手中的資本,因此,這就使得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關注的是結果,只是簡單的利用高等代數獲得個人行動、企業管理行為相應的支持,在找到合理結果后,就意味著應用的結束,所以,對于經濟學直接應用高等代數,關注的點重在結果,可以說,微觀經濟學領域對高等代數的直接應用較多。第二,經濟學中間接應用高等代數。高等代數在經濟學中的間接應用,一方面是在經濟學中滲透高等代數的思想,如凱恩斯的國民生產計算模型、庭伯根提出的蜘蛛網模型等,都是高等代數思想在經濟學中的滲透,這種滲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學中較難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把經濟學中較為復雜的研究簡單化。這種在經濟學中間接應用高等代數具有比較典型的特點,即經濟學以高等代數為基礎,已經從單一的定性分析逐漸轉向為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這一轉變,既是對高等代數的更深入應用,同時也超出了高等代數直接應用的范圍,因而使得經濟學中高等代數的應用也更為廣泛,同時也使得經濟學可以更加深入的擴展到日常生活中,從而使經濟學與日常生產、生活的聯系更加的緊密[4]。另一方面,是利用高等代數認識經濟活動。這里的經濟活動,指的是較為宏觀的、復雜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經濟活動現象,這些經濟活動現象包括國民收入、消費、投資、貨幣、事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開放經濟等,這些經濟活動現象比較復雜,不是使用簡單的語言就可以概述清楚的,因而在經濟學中未應用高等代數之前,國家和政府只能夠對此進行合理性的安排,不能通過理性、客觀的方式來認識、掌握、制定科學的政策、活動來進行經濟活動。在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之后,這種情況得到了有效的解決,雖然是利用高等代數來闡釋宏觀經濟學中的一些經濟活動現象,但是也對人們認識、掌握、制定科學的行為、政策帶來了指導,如對貨幣的認識,國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貨幣來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如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這種中央銀行通過一系列的貨幣控制措施,就可以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而闡釋這個貨幣政策則可以通過模型來進行,舉例來說,MV=Py,這個式子是交易方程,M代表貨幣供應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P代表價格水平,y代表實際收入水平,因而當國家政府控制M時,就可以影響到價格水平和實際收入水平,從而實現貨幣政策能得到真正的實行[5]。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經濟學間接應用高等代數,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經濟活動現象。
二、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的意義
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具有重大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增強了經濟學的適用性、科學性、客觀性、規律性等,具體分析如下:第一,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適用性。經濟學在古諾之前,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對經濟現象的描述,注重經濟現象的分析與歸納,而且往往是對宏觀大方向經濟現象的研究,并沒有對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因此造成了經濟學屬于形而上的一門學科。而在古諾之后,以高等代數為基礎的經濟學研究,開始關注經濟學中較為常見的現象,研究的問題也不再是描述問題,而是透過問題研究問題的實質,從而為經濟學的發展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同時也增強了經濟學的適用性。這方面主要體現在經濟學家把高等代數應用在微觀經濟學領域,通過對經濟活動中市場主體的研究,能夠使人們更加清楚市場主體如何保證自身的經濟利益,如何安排生產活動取得最大的效益等,這不僅有利于市場主體對自身的認識,同時也為更好的管理生產活動奠定了基礎。第二,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科學性。經濟學學科從實質上來說,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但是,在經濟學發展的早期,經濟學的科學性并不強,因此,經濟學家們在研究經濟現象時,也只能停留在研究結論上,并不能對實際生產、生活給予正確的指導。因此,當高等代數成為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工具之后,經濟學家們研究出來的結論,建立的經濟學模型對實際生活、生產具有了深入的認識,也能夠指導人們進行生產,在總結一些經濟現象時,人們也能通過經濟學分析,尋找到其背后的理論依據,從而使得經濟學學科真正的邁入了科學之門。這方面主要體現在經濟學家利用高等代數模型來解釋復雜的宏觀經濟現象,如上文提到的貨幣政策的解釋,這不僅有利于經濟學家認識貨幣政策的作用,還能夠幫助國家政府認識到如何制定科學的貨幣政策,從而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貨幣政策奠定基礎。第三,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客觀性。經濟學的研究,是以研究經濟現象為著手點,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解讀,特別是在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之后,經濟學的研究也從經濟學家的主觀臆斷變成了數據分析,不但增強了經濟學研究的科學性,也增強了經濟學研究的客觀性,使得經濟學研究的結論更有信服力,也開啟了經濟學研究的定量分析。這主要是因為高等代數本身的客觀性,以往經濟學家對經濟現象的描述,往往只是根據觀察到的現象來進行定性分析,這不僅摻雜了經濟學家個人對經濟現象的評價,同時也對經濟現象的闡釋不夠深入具體,難免會讓人們對經濟現象、經濟規律的了解、認識誤入歧途,從而影響對經濟現象的判斷。第四,經濟學應用高等代數,增強了經濟學的規律性。經濟學的研究,通過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的努力,經濟學研究也越來越有規律性,無論是對經濟現象的研究,還是對經濟活動的闡釋,經濟學研究在應用高等代數之后,能夠闡釋的更為合理,對規律的掌握也越來越準確,從而建立起來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學模型,把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簡單化,進而大大加強了人們對經濟學的認識,對經濟現象的認識,能夠指導人們清楚的判斷生產的利和弊,達到優化生產的目的。這主要是因為高等代數本身具有極強的規律性,通過利用高等代數研究經濟現象,就能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到其背后隱含的經濟規律,在通過經濟學家的闡釋,從而使經濟學的規律性更加明顯。
三、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學家應用高等代數的策略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學直接應用高等代數的概念、性質、定理等,直接為經濟學研究提供相應的計算公式。另一種則是經濟學間接應用高等代數的理念,從而建立起適合解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模型。經濟學家應用高等代數,意義較為重大,主要表現經濟學研究的適用性、科學性、客觀性、規律性更加明顯,研究結論也更加的具有合理性,從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指導,也使得經濟學的研究邁入了科學之門。
參考文獻:
[1]黃祖達,向緒言.以就業為導向的金融數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4,7(6):83-83.
[2]張建林,溫建,雷麗娟,等.以案例式學習看最小二乘原理在大學數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4,10(13):87-88.
[3]劉心,李敏.《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課程一體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優化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5,2(3):135-137.
1987年,福建某機械廠準備進口一套設備。據查,當時有6個國家能夠生產這種設備,價格在800萬~1200萬美元之間,廠長首先找到日商,打算開價800萬,爭取能1000萬成交,豈知,第一次談判,日商就同意800萬,并表示可以立即簽訂合同,廠長心里直打鼓:“日本人這么好說話?其中必定有‘鬼’!”但看來看去,貨真價實,便拍板搞定,這套設備運行一年以后,許多易損配件需要更換,廠長便要求日商按照合同供貨,日商表示可以,但由于成本增加等原因,價格得提高一倍。廠長一聽火了:“合同剛訂一年,怎么價格就變了?!”日商反問道:“合同哪一條規定必須按原價供應配件?”廠長鼻子一捏,心想:這顯然是“敲竹杠”,我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便向其他生產同類設備的國家求購,這些企業表示:這套設備的配件都是專用的,必須另做模具,價格會貴上好幾倍。沒法,廠長不得不以高價向日商繼續購買配件。幾年下來,這比當初花1200萬購買這套設備還要貴。廠長氣憤地罵道:“日本人就是‘鬼’!”最近,這位廠長有機會學到價格彈性,方才恍然大悟:成套設備的主機價格富有彈性,而配件價格則缺乏彈性,營銷商總是先在主機上讓價,把你套住以后再在配件上提價,這叫“堤內損失堤外補”。廠長深有感觸地說:“這本是營銷ABC,不能說日本人鬼,只能怪自己笨。”我們就導數在經濟中的應用略做討論。
一、價格彈性便是導數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應用之一
需求彈性,是指需求大小對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是需求量變動百分比與價格變動百分比的比率。需求彈性大,就是表示這種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引起需求的較大變化。需求彈性小,就是表示這種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引起需求的較小變化。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有:一是替代品的數量和相似程度;二是商品的重要性;三是商品用途的多少;四是時間與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至關重要。時間越短,商品的需求彈性越缺乏;相反,時間越長,彈性越大。比如,大米的需求彈性就很小,因為它是生活必需品,不會因為價格上漲而少吃多少,因價格下跌而多吃多少。相比而言,時裝的需求彈性就要大一些,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二、邊際分析亦是導數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應用之一
1.邊際成本。理論上來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遞減的增加,從而邊際成本下降,也就是常說的是規模效應。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產某種產品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50元。若生產101個時,其總成本5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后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于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2.邊際收入和邊際利潤。邊際收入指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的銷售量所引起銷售收入總額的變動數。邊際收入就是每多銷售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入。邊際利潤也就是邊際貢獻,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是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出所獲得的利潤,另一方面是指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利潤,總體而言,當投入或產出較少時,總利潤會隨著其投入或產出的增加而增加,當其超過一定數值時,這一趨勢將停止甚至向負方向增長,邊際利潤總是減少的。單位邊際利潤=銷售單價-產品變動成本即:m=p-v。某時期邊際利潤=(銷售單價-產品變動成本)×銷售數量。某時期利潤=某時期邊際利潤-固定成本。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導數對于在經濟學中邊際問題的分析尤為重要,通過邊際問題的分析,對于企業的決策者作出正確的決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電力成為保證居民生活極其重要的因素以及保證經濟發展的需求。然而居民用電家庭中出現普遍的缺電現象使得制定出合理的電價收費方式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階梯電價,俗稱階梯式累加電價。把戶均用電量設置為若干的階梯。第一個階梯為基數電檔,確保滿足廣大低收入家庭的用電需求,俗稱“窮人電價”,希望可以覆蓋80%的家庭。第二檔確定能夠覆蓋95%的家庭。而實際實施時需要考慮當地居民的諸多因素。求出合適的電價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1、模型的建立與求解
1.1模型假設
供電企業分攤到每個消費者上的成本簡單的分為人均固定成本與人均邊際成本,企業從每個消費者身上賺取的平均收入為實施階梯定價后收費的平均值,保證企業凈利潤(收入—成本)維持在一定水平。根據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將家庭分為低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等收入家庭,階梯電價用電量的分檔點分別是三個消費群體的人均消費電量。企業面對這三個消費群體的邊際成本是一樣的,它們的成本是無差異的。供電企業能保證一定的凈利潤。
1.2模型符號
1.3模型建立
保證供電企業的利潤一定,使得社會總福利達到最大的階梯電價定價模型
1.3.1 供電企業的人均利潤/求解電價時的約束函數
1.3.2社會增加福利
從微觀經濟學中可知,在供需曲線上市場給定產品的產量,那么可以找到消費者愿意在特定的供給量下能夠接受的最高價格;
1.3.3各檔收入家庭對于電力消費的價格需求彈性
它是指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或敏感程度,其大小
以系數用需求變動(%)÷價格變動(%)來表示,即
1.3.4 ramsey模型
該模型[2]假定壟斷廠商生產n種產品, 它們價格分別為 (p1,p2,…pn)。如果消費者福利函數為Z(p1,p2,…pn);廠商利潤函數為π(p1,p2,…pn)。政府定價的目標是在使壟斷廠商達到一定利潤的K 條件下, 實現消費者總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最優化的數學形式可表示為:
1.4模型求解
1.4.1 簡化約束函數
約束函數income—cost=M1變形后得:
根據階梯電價定價的原理:顯然
所以等式左邊的 且
(1.2)的右邊大于零,又由于實際上在歷往的經濟發展統計數據中可以大致估計出Qi(i=1,2,3)的范圍,因此可以把(1.2)式右邊項當做由M1確定的一個數值,記做M2。
至此約束函數變形為 ………
1.4.2 目標函數求解
由拉格朗日乘子法得:
Fi表示第i當收入家庭對于電力消費的價格需求彈性
作為從統計數據中得出的分檔點,作為已知量,由各級省市機構確定出自己地區各級收入家庭的月平均用電量, C和W也是已經數.作為公共事業類的價格需求彈性,我國對此研究統計數據不完善,但是國外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此類價格彈性對于各檔收入家庭都是介于—1到0的負數,高收入家庭的價格需求彈性的絕對值較小,低收入家庭的價格需求彈性的絕對值較大。由于各國人民(除極其貧窮的國家)對于電力消費的價格需求彈性總體來說情況是差不多的。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研究本文的模型下可以取—5,—4,—2;
所以由(1.9)可以求出P1,由(1.7)可以求出P2,由(1.8)可以求出P3。
這里的Pi都是各檔用電量分段的最佳收費標準。
2、模型的推廣
2.1“套餐電價”和“懲罰性電價”的引入
由2.5的回歸方程(2.1),回過頭來計算基礎模型中的數據Q1。由北京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得到北京市城鎮的低檔家庭收入為1141元/月,帶入y=0.2499x+75.345中,我們得到109.5613度電,即在110度一下為第一檔的電量。這顯然不能使80%的居民電價保持穩定。所以下面對模型的電量范圍進行了改進,為此不妨引入一個懲罰價格。
現在把電價的收費改成下面的“套餐價格”模式:
對低檔居民的套餐收費為,用電量在[0,Q1+]范圍內的價格定為P1,(Q1+,+∞)范圍,即超出低檔Q1+的電量部分加入懲罰性價格p,在這個范圍內的價格為p+P1。
同理,對中檔居民的套餐收費為[0,Q2+]范圍內的價格定為P2,(Q2+,+∞)范圍同樣加入懲罰性價格p,在這個范圍內的價格為p+P2。
對高檔居民的套餐收費為[0,Q3+]范圍內的價格定為P3,(Q3+,+∞), 范圍內的價格為p+P3。
在這樣的價格模型下求解階梯價格,因為引入了懲罰價格p,所以可以使Q1+在覆蓋80%的居民用電穩定的情況下仍然使社會福利最大。
中圖分類號:F06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7)11-0077-06
根據薩繆爾遜的公共產品理論,高等教育服務從本質上講不是純公共產品或私人產品,而是準公共產品,其教育成本由政府與消費者(受教育者)共同承擔。[1]但是,我國高校的網絡教育由于其自主定價(學費)、資源配置由供需關系決定,因而其運行基本遵循著市場經濟的規律,本文的研究將其納入到私人產品的范疇進行考察,即:網絡教育機構為社會提供網絡教育服務,其顧客是網絡教育學員。
一、網絡教育學院的成本研究
經濟學中對于成本的研究,尤其是成本曲線和成本函數的研究,是市場均衡研究的最基礎工作。網絡教育服務市場中的成本研究,包括成本構成、性態分析、函數表示與曲線描述。目前對于網絡教育學院成本構成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主要有:Greville Rumble(2001),他從系統的角度將一所發展得比較完善的網絡教育學院的成本分為了開發電子學習材料、在線授課和評價、Web站點的登錄、學習者的在線管理、基本設施和支持服務、對網絡教育的宏觀計劃和管理等組成部分。[2]Brian Morgan(2000)在院校層次的成本分析和歸類研究中將網絡教育學院的成本分為以下幾類:技術特性成本、人力支持成本、能力發展成本、行政管理成本、隱藏成本、課程開發成本以及課程教授成本。[3]吳庚生、李海霞(2005)等學者按照網絡教育的活動過程及其特征將成本分為開發成本、傳送成本、教學與支持成本以及日常管理和基礎設施成本等四個子系統。[4]在網絡教育成本的性態研究中,李光先(2001)指出遠程教育的成本結構是高固定成本和高可變成本。[5]對于網絡教育的成本函數及曲線的研究是為網絡教育服務市場均衡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的,但目前的研究還幾乎沒有涉及到。而對于成本投入、市場均衡及服務質量等之間關系的研究則更是未有涉及,本文的研究正是從這些角度切入的。
西方微觀經濟學中對于成本曲線的研究都是從成本性態的研究開始的。全部成本按其性態分類可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類。基于這一成本分類方法,本文將網絡教育學院的成本作如下分解:
固定成本:為擴大招生而投入的廣告費(x1),管理人員的薪金(x2),學院房屋的租賃(x3),直線法下的固定資產折舊(x4),師資費用(x5)、課件制作費用等(x6)。
變動成本:教材(x7),各學習中心的招生分成(x8),學生服務人員薪金等(x9)。
混合成本:學院員工的電話費(x10),服務器或辦公設備的維護(x11)、支持和保養費用等(x12)。
基于上述對網絡教育成本性態的分解及西方微觀經濟學對成本函數推導的過程,我們認為成本函數是指由教學機構在為社會提供教育資源和服務水平y上投入要素價格w決定的,C=C(w,y),i=1,2,…,n。其中y=f(x)是網絡教育的產出函數,x=(x1,…xn) ,xi是要素的投入量;w=(w1 ,…,wn),wi 是投入要素價格,i=1,2,…,n。那么成本最小化問題:
Minx≥0WX(1)
s-t-f(x) y
的最優解稱為網絡教育的成本函數,表示為C=C(w,y)。
在此,我們將上述x1,…,x12 的要素投入劃歸為兩類:其一為勞動要素投入(包括x2,x5,x8 的一部分,x9),記為L,其價格為wL ;另一部分為資本要素投入(包括x1,x3,x4,x7和x8 的其余部分及x10,x11和x12),記為K,其價格為wK。
基于王林(2001)將Cobb-Douglas產出函數運用到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投入產出分析的結果,本文假設網絡教育投入產出也符合Cobb-Douglas技術,則產出函數為:
y =LαKβ
其中,y為網絡教育機構的產出,表現為為達到考試分數和綜合素質要求而提供的服務總量;
L為網絡教育機構投入的講課老師薪金,管理和服務人員薪金;K為網絡教育機構投入的資本要素。
則(1)關于成本最小化問題轉變為:
在長期中,網絡教育機構的所有成本都是可變的,故沒有可變成本與固定成本之分。因此,長期成本函數只有三個概念,即長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和長期邊際成本。我們考慮按短期成本函數的形式表示長期成本函數為:
如前所述,假設網絡教育長期的產出函數為y= xαvxβf,其中α,β>0,則網絡教育的長期成本函數:
此外,依據前文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廠商理論對成本的分析及網絡教育服務成本的性態的一般性分解可知,網絡教育機構層面的生均成本(即平均成本)可以從生均變動成本(AVC)和生均固定成本(AFC)的角度進行考察。前文(4)式中的:wv[yxf](1-α)α為生均變動成本,而生均可變成本為:wf[xfy]。如下所示,我們分別描繪出AVC(y),AFC(y)和AV(y),其曲線如圖1所示:
短期內,當機構的服務量隨著產出數增加時,AFC減少,AVC 最終隨著產出的增加而上升,這兩種效應結合起來形成了U形的AC曲線。
二、網絡教育市場的成本與質量均衡模型分析
為了簡化模型,并進行分析、推導和比較,本如下假設:
[假設1]只有A、B兩個院校,兩個院校的網絡教育學院都在學習中心C招生,A校的網絡教育學院有專職員工100人(xfA=100),B校網絡教育學院有專職員工20人(xfB=20)。
[假設2]全部成本支出由人工費成本(xvwf)與學院給第三方的分成(ywv,其中y為招生人數,wv為每招生一名學員的分成)構成,則A、B兩院校的總的人工支出分別為100wf和20wf。如果wv=0,即不考慮給C的分成,A學院的總成本就是B學院的成本的5倍之多。
[假設3]在短期內,員工工資是作為固定成本存在的,且A、B兩院校的人均工資相等,均為wf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我們實際上是把人工支出看作了固定成本(xfwf),把學院給C學習中心的分成看作了變動成本(ywv)。
[假設4]A、B兩所網絡教育學院的產出滿足Cobb-Douglas函數,則其
短期總成本函數和平均成本函數如前文(3)和(4)的表達式,即:
[假設5]學生對教學質量不敏感。
[假設6]網絡教育質量與成本成正比。成本大意味著投入的多,我們假定投入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高投入會帶來高質量。
[假設7]網絡教育招生渠道是稀缺資源,基本上網絡教育學院都是通過設在各地的學習中心招生,學習中心C是以自身收益為導向的。
[假設8]A、B兩所院校網絡教育學院開設的專業相同,這樣兩所院校的教學服務更具有可比性。學員可以在兩所院校修相同的課程,只是課程的質量或學費有差異。
基于上述假設,我們考慮如下三種情形的市場均衡與相應的質量問題:
1-不存在第三方C分成的情形。按照前面的假設,總成本就只有人工費成本,即wv=0的情形,則有:
也就是說,A學院的固定要素要多于B學院,其提供的網絡教育資源和服務更優質,但收益卻少很多。如果A要達到B的利潤水平,就不得不減少投入降低質量。如果B為了與A競爭,將價格降低到P1,此時如果A不降價,在學生對質量不敏感的情況下,就會流失學員,如果降價就會出現虧損。
依照如前所述的情形,A、B兩所網絡教育學院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描述如圖2所示: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慮第三方分成的情況下,市場自動調節的結果是:投入少、質量低的B學院占據優勢,平均收益多于投入多、質量高的A學院。投入多的院校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最終結果是網絡教育服務質量整體趨于下降。
2-存在第三方C分成的情形。存在第三方分成,即WV≠0,按照前文之假設,網絡教育的短期總成本就是人工費成本加上給第三方的分成,即:
以上過程其圖形描述如圖3所示。圖3中,SAC1A――A學校平均成本曲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一直假設wvA=wvB,即:考察A、B兩所網絡教育學院給學習中心的分成是相等的。下面考慮wvA≠wvB的情況。由前文分析及圖3知,SAC2A>SAC2B,所以我們考察WVB>wvA時,通過圖4,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WVB>wvA時,市場中兩個網絡教育學院的均衡狀態。
這就是說與A學院相比,B學院的成本線原本就要低一些。在給C 較大分成的同時還可以保證自己的成本線在A的成本線以下。如果B給C的分成多于A給C 的分成,則A在招生上就處于劣勢。這是由于A給C的分成小于B給C的分成,而招生渠道C 是稀缺的,在利益的驅動下,C會與B合作,會使得B校招生數量增加到y1,平均成本進一步降低到CB,平均收益增加。在學生整體規模不變的情況下,A校學生規模減少到y2,平均成本上升到CA,出現虧損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場。這時市場調節的結果是讓C趨向于質量低的B。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考慮第三方分成的情況下,市場自動調節的結果是:由于投入少質量低的院校給學習中心的分成多于投入多質量高的院校給他的分成,學習中心會多為前者招生,學員就會流向網絡教育服務質量低的院校,網絡教育的整體質量也會趨于下降。
3-A、B兩種辦學模式的情形。假設A模式是指以網上教學為主,在網上共享優質資源,網絡教育學院需要較大的投入來維持教學平臺的運行與管理。學習中心的任務只是招生與組織考試,教學任務是由網絡教育學院來完成,他們聘請教師錄制課件,進行教學管理。在此模式中學習中心C拿較小的分成,網絡教育學院需要較多的繼續投入來保證他的教學質量。B模式中遠程教學的教學活動主要在學習中心完成,學習中心承擔的教學任務重,學習中心建設教學樓,聘請專職教師進行面授。在此模式中網上配給是輔助的教學活動,由于學習中心投入的大,所以學習中心從B校處獲得較大的分成也是合理的。認為A院校采用的是A模式,B院校采用的是 B模式。優質的網絡教育需要進行資源的開發與發送;網絡教育的學生學習支持服務;網絡教育的雙向通信交互;遠程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培訓;網絡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教育的研究與管理的多項投入。在B模式中上述的多項投入是沒有的,他只是把教學任務交給了學習中心,而A模式的院校卻在各個方面都要投入來保證優質的服務。A、 B兩所院校成本比較,見表1。
1-課件的開發與發送1-教材的編寫與發送
2-學生學習支持服務2-網上的輔助資料發放
3-雙向通信交互3-基礎設施建設
4-課程考核與學生學業評價4-教育管理
5-網絡教育管理
6-遠程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培訓
7-網絡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
8-網絡教育研究
9-給C的分成5-給C的分成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兩種模式的情況下,市場調節的結果是:投入較少、質量低的模式與投入多質量高的模式之間有逆向選擇的關系,這樣落后的模式阻礙了先進模式的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1-我國網絡教育市場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這主要體現在學員對于網絡教育的質量不敏感,即網絡教育服務的對象還不成熟。此外,網絡教育學院的發展尚沒有完全進入到網絡教育學院自身的服務品牌創建階段,還主要依靠傳統教育的學術影響力作為無形的資源進行挖掘,甚至存在著對大學學術品牌價值進行“破壞式的開采”。
2-低成本投入將導致網絡教育整體質量下滑。在質量標準和行業評估等制度缺失狀態下,任何低成本的資源建設投入都將導致整個網絡教育質量的下滑。因為不存在第三方分成的情況下,學員對服務質量不敏感,投入少、成本低的網院在競爭趨于劣勢;而在存在第三方分成的情況下,投入少、質量低的院校給學習中心的分成多于那些投入多、質量高的院校給他的分成,學習中心會更多幫前者招生,學員就會流向網絡教育服務質量低的院校,網絡教育的整體質量也會趨于下降。這樣的競爭格局將導致網絡教育的整體質量滑坡。
3-市場調節對于質量改進的無效性。在完全自動的市場調節中,由于監管、評估等制度的缺失,以及學員對于網絡教育服務的質量不敏感等原因,導致市場調節對于保證和提升網絡教育學院的質量產生無效性。這不僅導致了為提高質量而投入多的網絡教育學院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甚至被淘汰出局,而且必將拖累我國高校網絡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進而阻礙我國網絡教育業的發展。
針對上述結論,本文建議采取如下政策:
1-引入網絡教育質量標準。在網絡教育體系中,引入質量標準,并且制定行業質量標準,保護那些在網絡教育中為提高質量而不斷加大投入的教育服務提供者,從而保證網絡教育的質量和健康發展。
2-實行行業評估制度。這主要是指推行綜合性的、診斷性兼有合格性的、形成性、對教學資源建設的、對學習支持服務的和評估主體職業化的網絡教育行業評估制度。
參考文獻:
[1] 王善邁-論高等教育的學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6)-
[2] Greville Rumble-The Costs and Costing of Networked Learning[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Vol5 Issue2-September,2001-
[3] Brian Morgan-Is Distance Learning Worth It ? Helping to Determine:the Cost of Online Course,2000[DB/OL]--www-marshall-edu/distance/distancelearning-pdf-美國馬歇爾大學-
[4] 吳庚生、李海霞-網絡教育的成本分析與比較[J]-中國遠程教育,2005,(1):23-26-
[5] 李光先-遠程開放教育的成本分析[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6):23-26-
[6] 王林-從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分析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1):4-6-
The Cost,Market Equilibrium and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 e-learning
\=
Yang Q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
Abstract:
進入21世紀以后,一種嶄新的經濟運行模式開始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以網絡、信息、知識和高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所謂“新經濟”。新經濟給傳統經濟理論帶來很大的沖擊,比如,描述失業率和通脹率反向關系的“菲利浦斯曲線” 已不再適用,資源要素已不再局限于勞動力、土地和資本,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的供求也受到質疑。在新經濟條件下,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暴露出陳舊、低效和不適應的缺陷,作為會計信息系統輸出結果的財務報表更是集中反映了這一問題。本 文擬從對新經濟理論的著手,試圖找到新經濟條件下財務報表改進的突破口。
一、傳統財務報表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眾所周知,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在于提供一個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現金流動等信息,以幫助各類使用者評估管理當局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并進行經濟決策。財務會計提供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財務報表。財務報表通常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也是國際流行的會計慣例。然而,長期以來,財務報表一直受到會計理論界、實務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的指責和批評。盡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在不斷地改進財務報表,但始終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們認為,人們在改進財務報表時,將注意力過于集中在財務會計自身的理論及 上,而未從經濟學理論方面進行,是制約財務報表改進的主要原因。
那么,傳統財務報表與經濟學理論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其一,傳統經濟學理論把資源定義為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類要素,并以資源的稀缺性為基本前提。資源的稀缺性要求通過制度安排(市場機制或經濟計劃),使每種資源能夠有效地配置于最適宜的地方,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傳統的財務報表正是以這一理論為根本出發點,以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相對不變為假設,披露資本在各間的流動和配置。在資本的流動中, 財務報表正是擔當了信息載體的角色,它通過向外部提供財務信息,使資本所有者通過閱讀和分析報表,了解資本的投入產出率,然后作出趨利避害的決策,即把資本投放到有盈利或前景的企業,或是將資本從財務狀況惡化的企業里撤出,最終實現社會資本的有效流動和最佳配置。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資本是資源的核心要素,土地和勞動力只能借助于資本發揮作用,這就決定了資本所有者是財務報表信息使用者的主體,從而財務報表的目標也定位于向資本所有者提供有關“資本流轉”的信息。
其二,經濟學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是企業編制財務報表的基本理論依據。不對稱信息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之一。會計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專業化信息,存在著信息的供給和需求。編制財務報表的目的是為使社會資源達到合理、有效配置,而信息的不對稱又會導致市場失靈和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在傳統經濟,信息產業不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落后,資本所有者獲取相關財務信息的來源渠道較少,這就必然要求使用資本的企業(經營者)定期地向資本所有者提供財務報表 ,這也是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主要手段。
其三,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益遞減的供求法則決定了企業財務報表反映的物質資源是屬于企業獨占的、排他的。如企業的一項固定資產是屬于企業獨自使用和控制的,在同一時間內,別的企業就不能與其共享,而且此項資源是逐漸消耗的。也就是說,如果一項資源正在被別人使用,那么你就無法得到使用它的收益,即資源的邊際收益遞減。這一法則為財務報表反映的信息提供了一種基本前提,即企業的資源狀況是屬于企業獨有的,不能與別的企業共享。邊際成本遞增的供給規律還是企業產品定價、確定銷售收入乃至確定利潤及利潤分配的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傳統財務報表無論從其組成內容上,還是從其目標、編制時間和信息含量上看,都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密切相關。由于傳統經濟學是建立在資源稀缺性定理基礎之上的理論體系,那么毫無疑問,財務報表正是這一理論推演的結果。
二、新經濟理論與傳統經濟理論的區別
新經濟的主要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的高增長、高收入、低通脹和低失業率的目標。雖然尚無法給新經濟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大多數人認為,新經濟的實質是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形態,其運行規律和發展模式都與傳統經濟迥異。
新經濟對傳統經濟學構成了現實挑戰。
其一,資源的構成要素具有了新的內容。新經濟所用的資源與傳統經濟不同,傳統經濟強調的是物質資源,并把資本作為推動企業成長與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而在依靠知識經濟的生產、交換、分配而發展的新經濟中,知識無疑成了傳統三要素以外的第四要素。在新經濟條件下,所使用的資源主要是信息,物質資源僅是輔助部分。資本盡管仍然還是重要資源,但其重要性趨于降低。資源的差異導致企業生產對象的不同,新經濟下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信息價值含量高的產品,這就決定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其二,資源的稀缺性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傳統生產函數的三要素(土地、勞動、資本)都有數量的硬約束,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新經濟中,知識和信息取代了傳統的勞動力與資本而成為經濟發展的要素,這一生產要素的最大特點便是其充裕性,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因為 知識與信息的使用具有外溢性、可重復性,而且在使用中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因使用時間的持續而累計相加。 資源的這一新特性,使得新經濟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擴大到了全球范圍,配置效率也更趨于有效和合理。
其三,新對新古典經濟學家的供求均衡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新古典經濟學認為,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供給曲線向上傾斜,供求曲線相交,形成市場均衡。由此還推出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益遞減的法則。但人們在新經濟條件下發現,經濟將某些產業的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特征推向極致后,最終似乎否定了供求規律。比如,一旦為開發軟件、設計芯片、鋪設光纜投下了高固定成本,此后多一個消費者還是少一個消費者,幾乎不會產生成本上的變化,因為信息產品的復制成本很低,甚至為零。也就是說,生產第一個信息產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生產產品的邊際成本可以接近于零,這種成本結構從根本上否定了建立在邊際成本定價基礎上的供應曲線。從需求曲線上看,也是如此。比如,在一定限度內,軟件產品的使用人數越多,消費者對其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價來購買,即 需求越多,需求者出價越高,這就使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失效。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網絡的外在性”。
其四,在新經濟條件下,信息經濟學的信息不對稱假設也受到了沖擊。新經濟創造了大量的與信息有關的產業和從業機會,從而形成了專門從事信息開發、交易和咨詢的新型市場。信息和知識已不再具有專有性和獨占性,信息被作為商品進行開發、采集、篩選和處理,并借助于網絡技術,實時、快捷而又全面地傳達給使用者。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受時空的限制,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不完全性大大減少。總之,強大的信息網絡和信息技術產業,弱化了信息經濟學的原有假定。
三、新經濟理論對財務報表改進的啟示
其一,財務報表不應再局限于為傳統的資源配置服務。在新經濟條件下,由于占有的資源由過去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轉變為現在的知識和信息,因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再是企業擁有的實物資源(如固定資產、存貨等),而是那些掌握知識與技術的“知本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財務報表仍然只是重點反映有形資產信息,而輕視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的披露,排斥新興業務進入報表系統,只反映資本的投入產出率等,就不能為知識與信息在企業間的高效流動提供清晰、準確的信號,無法適應新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要求。另外,知識與信息資源具有共享性,而傳統的財務報表卻以資源的獨占性和排他性為前提。因此,財務報表如何既能正確反映企業真實的資源狀況,又能顯示企業獨特的競爭力,也是我們要認真和探討的。
其二,財務報表的目標應轉向為知識的所有者提供信息。財務報表的目標主要是解決誰需要財務報表、他們需要哪些信息等問題。在新經濟條件下,信息和知識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知識所有者可以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來控制企業,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而且知識所有者和企業是同位一體的關系。因此,財務報表的目標應由過去向股東、債權人提供信息,轉為計量企業主體資源和權益的變動情況、收益的形成過程以及有效控制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企業主體型財務報表目標模式。報告的信息類型也應由企業創造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轉變為企業知識資本擁有量及 其增進能力。
一、理論分析
(一)集貿市場中所涉及到的農產品價格形成主要差價形式
1.農產品購銷差價。這種差價除補償農產品運銷各環節上的流通費用外,還有助于調節農產品的市場供求關系,往往由國家通過財政手段進行調配。
2.農產品地區差價。合理的地區差價有利于促進條件較差的地區發展農業生產。從保定與石家莊兩地看,即使相隔很近的兩個地區,菜價仍有不同,說明了地區差價的存在。
3.農產品季節差價,指不同季節農產品生長條件、氣候環境、運輸與保存成本不同使得農產品在不同季節的成本有所差異形成差價。例如,北方的冬天白菜和土豆的價格往往便宜。
4.農產品質量差價。從生活經驗中不難發現,新鮮的蔬果會比開始萎蔫的蔬果價格高,這就是質量差價的存在。
(二)農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1.宏觀經濟因素:蔬果屬于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糧食范疇,因此具有價格剛性,所以蔬果的實際價格是不容易變動的,從名義價格的角度分析,則需要與國家一定時期內的貨幣價格,經濟形勢,國家政策等分析相結合。
2.供求變動:供求關系是經濟學中決定價格的最主要因素,即使具有價格剛性的商品也不能忽視,作為最常用的果蔬的品種,價格往往較低,而火龍果、榴蓮等相對價格則較高,這就是由于消費者的偏好于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場供應量所造成的。
3.季節氣候: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季節性差價,由于不同季節同中農產品提供所需的成本不同,其價格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
(三)通過習慣定價法進行定價
在習慣定價法中,因為集貿市場類似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所以任何一個商家都無法憑借自己的實力而在市場上取得絕對的優勢,為了避免競爭特別是價格競爭帶來的損失,大多數商家會將自己的商品價格保持在市場平均價格水平上,利用這樣的價格來獲得平均報酬。
(四)從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角度進行分析
當市場實現供求平衡時,將實現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而集貿市場也是遵循供求平衡這一規律的,供求平衡的規律使得集貿市場上的供求價格與供求數量不斷微調,例如:中秋節月餅需求增加,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而節后月餅需求減少,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減少:需求變動引起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這一規律反映了集貿市場上薄利多銷的原則。
二、數據與圖形分析
(一)從定價方式的角度,我認為總成本定價法對于集貿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研究更為相符,因此定價方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成本加成定價法
按產品單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毛利定出銷售價。
其計算公式為:p=cx(1+r),其中,p為商品的單價,c為商品的單位總成本,r為商品的加成率。
我們假設,集貿市場中的蔬果進貨來源均為蔬菜批發市場,且已知了p和c,因此我們可以反推出商品的加成率,以黃瓜為例:p=2元/斤,c=1.5元/斤,故r=0.3。所以通過成本導向定價法,商家可以預先通過自己對收入的預期確定加成率,從而進行定價。
2.目標利潤定價法,是根據總成本和預期銷售量,確定目標利潤率,來定價的方式。
其計算公式為:單位商品價格一總成本×(1+目標利潤率)頎計銷量
仍舊以黃瓜為例我們來反推目標利潤率,假設集貿市場每天預計銷量100斤,則2=1.5x100x(1+目標利潤率)/100,求得目標利潤率=0.3。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總成本定價法中,無論哪一種方法,只要商家對于目標利潤的預期相同,那么他所定的價格就是相同的。
(二)盈虧平衡定價
這種定價方法考慮到銷售額變化后,成本也在發生變化,是運用損益平衡原理實行的一種保本定價法。
其公式是:
盈虧平衡點銷售量一固定成本×進貨量/單位銷售價格
以黃瓜為例:設購買黃瓜100斤,則盈虧均衡點銷售量=1.5×100/2=75斤
故當實際中,我們也可用這種方法來計算定價,并掌握盈虧平衡時的銷售量。
(三)從微觀經濟學角度
邊際成本定價市場是自發的行為類似完全競爭市場,而集貿市場又可以近似看成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因此集貿市場的價格形成在邊際成本的計算是可遵循:邊際收益MR一邊際成本MC,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摘要:互聯網和銀行業的結合成就了現在的網上銀行,這一新銀行業務的出現和發展必有其原因。本文的出發點就是從網上銀行業存在的原因入手,結合微觀基礎中的勞動力市場的偏好理論、市場理論以及信息不對稱性,進而分析網上銀行的現狀和產生的問題。問題主要存在于網上銀行的交易成本、發展多樣化,傳播功能等,根據這些問題,本文分別從戰略的角度探討網上銀行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網上銀行;微觀基礎;競爭戰略
一、網上銀行簡介
網上銀行就是“網絡銀行”嗎?
(一)定義和歷史
確切地說,網上銀行應該是“網絡銀行業務經營管理”。這個概念是動態發展的,自從美國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以來,網絡已經從簡單的計算機有線網絡轉變到的“三網合一”,提供“3A式”服務已經不存在技術瓶頸。而銀行的業務發展主要借鑒西方的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呈現出多樣化,除了國庫券外還出現了商業票據、短期融資債券、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單等與貨幣市場工具和長期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股票、受益債券、股權證、基金證券等金融市場工具。
回顧國內的網上銀行發展歷史,1997年招商銀行的“一卡通”開通了網上業務,從此拉開了國內網上銀行的序幕,2000年中國銀行上網開展業務,2001年工商銀行大刀闊斧開拓網上市場,2002年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推出自己的網站。自此國內四大商業銀行全部被“一網打盡”。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有20多家銀行的200多個分支機構擁有網址和主頁,其中開展實質性網上銀行業務的分支機構達50余家,客戶數量達40萬,遠遠超過了電話銀行和手機銀行。
(二)前期研究成果綜述
2000至2002年期間,理論界在理論和實證方面也曾作過許多的分析研究,大部分來自于對國外網上銀行的分析以及借鑒。筆者將前期研究成果歸納為以下幾類:
1.實證類型
此類多來自于銀行內部、各大知名咨詢公司和網站的分析報告和年報,其中主要包括各類指標,如使用人數、使用頻率、最頻繁使用的網上銀行業務、用戶滿意度等等,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預測。
2.經驗類型
這一類在網上銀行的現有研究報告中占去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是借鑒國際上知名的網上銀行的經驗看中國網上銀行的發展態勢。這類分析報告主要從國內網上銀行的不足入手,根據國外的成功案例給出的一些啟示,談論國內應該改進的不足之處。
3.功能類型
這一類型主要抓住了銀行管理的一些具體細節,例如交易費用理論、金融效率、風險管理等。上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將網上銀行和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理論結合起來,這樣的視角顯得更為專業。
4.用戶類型
此類文獻的作者具有如下特征:一、對管理和計算機技術頗有研究;二、這類人士還是網上銀行的用戶;三、對生活質量有較高的要求,故善于發現問題。這類文獻比較通俗,但是很有價值。
5.技術類型
此類文獻專攻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單純的技術不同,這類文獻偏重于信息資源的整合,例如后臺CRM(客戶關系管理)、數據倉庫等概念的挖掘。從計算機公司的角度出發為銀行業提供全面解決方面,因此這類文獻多來自于如IBM、HP等企業。
(三)本文的出發點
本文的出發點始于兩個問題:一、網上銀行的立足點;二、網上銀行的存在方式和目的。由這兩個基本的問題引出的關于現存網上銀行的問題和經營對策。
這兩個問題在理論界一直試圖給出答案,只是角度的不同。本文從經濟基礎來看待存在的原因,同時從網上銀行的行為特征來看存在方式和目的。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本文走的是“功能類型”路線。
二、網上銀行扎根在何處
首先從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偏好理論和市場理論出發。傳統銀行業務的開展一般都在營業網點進行,這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一是距離的問題,二是時間,三是交易成本。
一般在中級微觀經濟學中,我們知道如果將無差異曲線和消費者預算約束所決定的商品的效用理論應用到勞動力要素市場,我們便得出了一個后彎的勞動力供給曲線,這條曲線表明隨著工資的上升,人們對于閑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個時候,只要時間的邊際效用大于貨幣的邊際效用,人們寧愿用貨幣去換取自由的可支配時間。如果傳統銀行業務的開展不能跟上這個趨勢,那對于傳統銀行業將會是一個沖擊。
這里的結論再簡單不過了,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需要更多的可支配時間,人們會將傳統銀行業的不便作為一項生活中的負擔。隨著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費將從適應性轉向理性消費。
從市場理論來分析,在西方經濟學中有效競爭市場是也就是使交換達到帕累托最優的市場,這樣的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生活中是幾乎不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往往歡迎壟斷競爭市場,這樣的市場能給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證券公司(如集合理財)、基金公司、財務公司等機構金融功能的完善與強化,中國的商業銀行將會成為競爭性行業中的競爭性企業。
此外,在消費者和廠商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同樣也會降低市場的效率,這在金融業也是同樣的情況。依賴于信息不對稱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只是短期的行為,市場因此變得沒有效率,就像“次品市場”的例子,結果使得高效的廠商和客戶退出市場。需要改善這樣的一個情況,就需要有信息機制和監督機制。這樣的機制一方面是為了規避市場上由于信息不對稱所釀成的風險,同時也能培育出理性的消費群體。而這樣的一個機制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技術和銀行這兩項以服務為導向的產業走到一起并不是偶然。
信息不對稱不僅包括銀行對客戶的,還包括客戶對銀行的,以銀行的貸款業務為例,銀行依賴什么來進行個放貸業務呢,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據專家測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斷,中國市場交易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體系,使得無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為10%至20%。其中信用體系建立的首要難題就是信用信息從哪里來。銀行業也希望通過對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嘗試來降低這方面風險。
結果各大銀行之間個體理性的博弈結果使得最終大家都會擁有網上業務,所以正如我們看到的,四大商業銀行在短短兩、三年內紛紛落網。
二、網上銀行現狀分析
(一)從成本特點看網上銀行
從網上銀行的自身出發,采用微觀經濟學中對廠商的分析方法,由于網上銀行的投入主要是固定成本,那么隨著提供服務的客戶人數增多,單位成本應該呈遞減趨勢,由于邊際成本較低,據估算,一筆網絡交易的成本是0.01元,因此從國外網上銀行的存款利率來看,就要明顯高于一般實體銀行。在銀行考慮是否推出網上銀行業務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根據成本和業務定價(網上銀行已有收費的趨勢),估算出自己的盈虧平衡點,這個點可以是穩定的客戶數量,也可以是每天的交易量。
(二)從發展趨勢看網上銀行
網上銀行既稱作銀行,那它和商業銀行一樣,首先應該是利益驅動的,在國內網上銀行的形式是以實體銀行為支撐的。通過網上業務,銀行可以有效整合自己的資源,從整體上降低自己的營運成本,穩定現有的客戶。另外由于網上銀行不存在地域的限制,同時還能發掘新的客戶。從這幾點看,網上銀行符合銀行的內部需求。但是由于這類數據隱含體現在上市銀行的財務報表上,因此很難找出營業費用減少了多少,收入增加了多少。在此只能做一個定性的分析。
現在我們從下面三幅圖可以看一下網上銀行的利潤前景。
資料來源:2009中國網上銀行研究報告,iResearch-ChineseInternetResearchCenter
通過經濟學原理中的外部經濟性來分析,網上銀行功能的成熟與完善會拉動社會其他的產業的進一步網絡化,成為互補產品,形成范圍經濟。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網絡化,網民人數的不斷增長,將會使得行業的單位成本呈進一步下降趨勢。這個發展態勢對網上銀行業務的利潤增長是非常關鍵的。
(三)網絡功能分析
根據網絡的特性,我們可以看到網上銀行本身除了盈利能力以外,還有一個信息傳播的功能。就現在已有的傳播功能分析,網上銀行可以分為網上教育和信息,除此以外有些銀行還開出網上論壇,以便用戶之間的溝通,以加強營銷的力度。
但對于銀行來說,網上銀行的重要作用不單單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播功能這種功能一般的網站都具有,但是在大浪淘沙之后,又有幾家剩下來了呢。網上銀行真正的核心是要透過精美的頁面,基本的交易系統,直達它的數據平臺,也就是現在頗為流行的CRM平臺。
四、問題的突現
總結前面對微觀基礎、成本特點、發展趨勢以及傳播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到網上銀行的問題有其特殊性。
(一)關系生存的交易成本
關于交易成本不是指銀行方面的,這里特指客戶的交易成本,銀行方面通過網上銀行業務降低了自身成本,是否有效傳遞到了客戶方面呢。以個人業務為例,現行的網上銀行(一些試點收費分行)交易成本大都是這樣制定的,一般網上銀行都需要交納一定的年費以外,其他的業務和傳統業務收費標準相同,換句話說在客戶交易成本,或是網上銀行的價格制定方面,與傳統銀行相比并沒有進行差別化價格戰略。
但是這一點合理嗎?按照上面的分析,成本函數可以概括如下:
TC——每年總成本
C——網上銀行年費
t——每次的交易費用
n——交易的次數
公式比較簡單,這里的t代表簡化的交易費用,對于消費者來說,每年所負擔的成本就等于網上銀行年與交易費用的總和。但是站在風險的角度考慮,就要對以上公式做出補充。其一、由于網絡傳輸數據所特有的風險,誤碼率是不可避免的。其二、劃轉過程中的時間延誤,比如可能發生如下情況,貨款已從一方賬戶劃出,但該對方賬戶還未能確認你的款項到達,這中間的時延也是一項成本。當然這樣的成本是在一定的概率條件下發生的。可以看到修正后的成本函數為:
P——事件發生的概率
X——事件發生所引起的損失
這樣一來,即使要根據網上業務等于傳統銀行的成本原則定價,由于交易風險的存在,那交易費用也應該小于傳統銀行業的交易費用(或者利率要高于傳統銀行利率)。
(二)發展需要多樣化
首先,由于國內網上銀行的服務是建立在傳統商業銀行的基礎上,原先各大商業銀行的經營重點不同,因此各自的產品的差異和主要的客戶群體差別是不言而喻的。相對于商業銀行個體來說,他們的網上銀行就要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提供各類互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得用戶在本行能享受到需要的產品。
其次,在上面所提到的幾家做得比較好的商業銀行中,除了比較全面的金融產品以外,還需要本行的自有特色,如業內所稱的招商銀行服務比較快速,工商銀行接入比較方便等,多樣化的一個關鍵就是針對客戶的營銷。舉例來說,商業銀行已經看到了國內的青少年出國留學的熱潮,而這對于銀行來說一是貸款業務,二是本外幣的劃轉業務,結合網絡的地域優勢和時間優勢,如果銀行推出一卡兩幣的服務,這必將大受消費者歡迎。這里就涉及到一個針對需求變化的多樣性問題。
(三)傳播功能意義不大
作為網絡功能的一大特點,由于網上銀行是一項新鮮事物,對于它的營銷不僅僅要停留在廣告和促銷手段上。就如前面所分析的微觀基礎中所談到的信息對稱性問題,國內大多數的網上銀行僅是對網上銀行的業務做出說明,而對收費細則和安全特性等網上銀行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并沒有給出具體地說明,而且對于損失賠償也沒有明確的承諾。這上面只有工商銀行做得比較好,它在自己的主頁上開出了一個論壇,有員工定期值班,為客戶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從另一觀點來看,銀行在沒有公布有效的信息之前,客戶在使用這個產品時就會有顧慮,這樣一來銀行也不便于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又會對目標客戶群的劃分造成困難。
五、關于我國網上銀行競爭戰略的思考
網上銀行是從西方借鑒過來的,但是從西方借鑒過來的并不一定都適用于中國。考慮到我國網絡化并沒有像歐美那樣普及,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在各地區呈現不平衡的態勢。因此對網上銀行的戰略構架就提出了新的問題。筆者結合上面提到的一些微觀基礎問題,就網上銀行的戰略實施提出一些建議。
(一)我國網上銀行重在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成為了新興行業一個差異化的重要標志,由于網上銀行的產品類型,如各種金融工具和業務易于被同行業其他競爭對手模仿,所以現階段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樹立自己在客戶和潛在客戶中的知名度。
品牌戰略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消費者肯為我們的產品付錢?銀行可以通過價格優勢樹立品牌,例如美國的最大的網上銀行NetBank在1999年報上所稱,它的品牌形象來自于低廉的交易成本和豐富的產品。當然國內不一定都借鑒它通過價格打響品牌,我們同樣可以走高價路線,但要提供的是物有所值的產品;或是利用互聯網的地域優勢,成為全球性的支付銀行;或是通過服務建立品牌,工商銀行做得就不錯,因此工行在第一季度的交易額達2.7萬億,居各行之首。
(二)網上銀行的安全考慮
網上銀行對消費者來說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性的考慮,這一點絕對有必要提到戰略的高度來講,而且已經成了判斷網上銀行優劣的重要因素。英國的“衛報”就在5月6日報道了關于12名跨國網上銀行詐騙罪犯的新聞,這就為網上銀行的安全風險管理提出了要求。有些問題是技術問題,需要銀行與高科技公司合作來解決,而事實上我國網上銀行系統全數是依賴國外公司搭建的系統平臺,這樣的風險不可謂不大。另一方面來自于教育問題,由于客戶的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資金損失,這就需要借助網上銀行的手段進行教育和宣傳。最后還要加強國際間銀行業的緊密合作,因為網上銀行的一大特征就是無國界。
除了以上的預防措施以外,還可以從補救方面著手,就好像美國成立了FDIC就是為了樹立銀行客戶的信心。網上銀行也需要一個第三方機制來消除用戶的顧慮。
(三)與政府部門聯動
這里并不涉及政府公關,重點是通過和政府合作,形成網上銀行的社會效益。一方面,社會信用體系的形成需要網上銀行這一技術機制的加入,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協調合作。另一方面,網上銀行也迫切需要一個較為完善的信用體系來支撐自己的業務開展。網上銀行本身的社會效益要大于個體效益,因此從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最近的兩則消息來看,政府也有意推行這一信息化建設。
網上銀行業務的整條價值鏈幾乎都是在虛擬的網絡上進行。如何使利益相關者效用最大化、以及如何積極配合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成為了網上銀行發展的目標。
(四)網上銀行戰略目標定位
網上銀行在國內作為傳統銀行的一個部門,其目的不同于國外一些獨立的網上銀行。我國網上銀行的目的不是從自身營利的角度出發,而要考慮到商業銀行整體的利益,可能產生的現象就是網上銀行部門不盈利或虧損,但是整體銀行的利潤在上升。
這里涉及到一個核心業務問題,核心業務并不一定是賺錢的業務,如果商業銀行將其網上銀行部門定為核心業務,有可能就是利用這一業務為銀行吸收客戶,為其他的業務提供盈利的可能性。當然國內銀行也可以將網上銀行定位成盈利業務,但是其業務的劃分和客戶市場的細分要和本身傳統銀行業務交錯開,以避免銀行內部利潤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這同樣也是對傳統銀行的一種保護。
(五)業內的競合態度
競合指競爭與合作共存,目光短淺往往會造成“以鄰為壑”的戰略部署,而這樣于己于人都不力。從銀行個體來看,競合的態度首先體現在各商業銀行的特色不用,專攻方向也不同。在競合的概念中首先強調的是競爭,競爭才能體現效率,其次講得是合作,因為網上銀行是有互聯網聯通的,即使不合作也已經被連在了一起,隨著外資銀行的網上業務開辦,國內的強強聯手會成為一個趨勢。從銀行的外部來看,過度的競爭會導致資源的浪費,重復建設現象的嚴重,就會存在外部不經濟,這與發展網上銀行的初衷就背道而馳了。
(六)網上銀行相配套的管理體系
網上銀行的形式與一般銀行不同,對比之下更需要人才的創新能力,當然就如前面所說,網上銀行的關鍵因素不在于技術,而在于策劃、管理和實施。隨需應變的概念在網絡時代得到重視,同時與之相適應的管理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網上銀行的體系下,需要強調知識性和靈活性,在這里就能體現出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整個組織構架應該是由項目所驅動的,客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就是項目的核心,依次展開實施,在這里層級觀念需要進一步弱化,以適應靈活性的需要。作為現代商業銀行的一個獨立部門,網上銀行的管理體系要做好和傳統銀行的溝通,同時保留自身的獨立實施權利,在權責分明的情況下開展活動。
[DOI]10.13939/ki.zgsc.2016.22.135
1 前 言
我國出口退稅政策自1994年實行以來,對出口貿易的發展和特定時期的創匯有著重要作用,并且拉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現階段,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貿易大國。因此在成為世界出口額和貿易盈余額最大的國家之時,有必要對出口退稅政策對國民福利效應的影響重新審視,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的出口貿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出口退稅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已報送離境的退還或免征其在出口前生產或流通環節已經繳納的間接稅。它作為一項出口激勵措施,被各國廣泛使用,世貿組織也允許其成員國采用出口退稅來促進出口,目前已成為國際社會通行的慣例。我國的出口退稅一般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對我國報關出口的貨物實行退還或免征生產流轉環節的增值稅和消費稅,采取出口退稅與免稅相結合的政策。隆國強(2001)認為出口退稅作為一項調節和促進出口的政策,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和帶動國內經濟增長。陳平等(2003)通過協整分析等工具發現出口退稅通過實際有效匯率對我國企業出口水平產生了顯著影響。出口退稅政策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都對我國出口和福利有促進作用。反對的觀點:翁兆杰(2005)認為,目前我國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已超過實際征稅率,加之出口騙稅現象,致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另外出口退稅已成為國家財政的負擔,我國外匯儲備雄厚,不需要大量出口創匯。根據公共選擇學說的觀點:稅收是政府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價格,從宏觀上看是企業成本的一種,因此政府替企業承擔負擔是不合適的。
2 出口退稅政策的靜態福利效應分析
出口退稅的實行會引起一國商品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因而通過影響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的變化來引起福利效應的變化。本文將世界國家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國,其出口商品價格無法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另一類是大國,其出口商品可以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并借鑒微觀經濟學中的靜態福利分析模型進行分析。
假設本國是一個小國,其出口的擴大不會影響國際市場的價格。因此對其進行靜態分析如下:
如圖1所示:D為需求曲線,S是供給曲線,國際市場價格為pw,此時本國市場需求為OQ1,供給為OQ2,出口量為Q1Q2,如果實行了退稅,此時價格變為PT,需求為OQ3,廠商供給由OQ2增加到OQ4,出口量增加到Q3Q4。
(1)退稅對生產的影響:退稅發生后,本國廠商的產出由OQ2增加到OQ4,生產者剩余增加了ABPTPW。
(2)退稅對消費的影響:退稅發生后,本國消費者的需求由OQ1減少到OQ3,消費者剩余減少到CDPTPW。
(3)政府財政因退稅所支出BDEF。
(4)凈福利效應=生產者剩余增加額-消費者剩余減少額-政府財政支出=ABPTPW-CDPTPW-BDEF=-(DCE+BAF)。
由此可知:當小國在貿易中采用退稅時,將會減少本國的凈福利,其凈損失水平為(DCE+BAF)。由此可看出,對于小國而言,出口退稅會減低本國的福利水平。
假設本國是一個大國,擴大出口會使國際市場該商品的價格下降。如圖2所示:
D曲線是本國消費者的需求曲線,S曲線是本國的供給曲線。在開放條件下,世界市場的價格為Pw。此時本國生產量為OQ2,國內消費量為OQ1,出口量為Q1Q2。
如果對出口產品進行退稅,因為本國是一個對世界市場價格有很大影響的大國,實施出口退稅使國際市場價格由原來的PW變為PW。此時國內廠商的產量由原來的OQ2增加到OQ4,出口量增加到Q ̄3Q4,國內價格上升為Pt,國內消費量由原來的OQ1減少到OQ3。
如圖所示,實施出口退稅以后,本國國內消費量由原來的OQ1減少到OQ3,本國消費者的消費者剩余減少CDPTPW,本國產出由原來的OQ2增加到OQ4,產出增加了Q2Q4,本國廠商的生產者剩余增加了ABPTPW。對每單位出口產品給予金額為t的出口退稅,需要政府財政支出BDGH,因為本國是大國,實施出口退稅使本國的貿易條件惡化,出口價格從原來的Pw下降到PW。
由上所述:大國出口退稅的凈福利效應=生產者福利增加-消費者福利損失-政府財政支出=-(CDE+ABF+FEGH),因此對于大國而言,出口退稅會減低本國福利水平,社會福利凈損失為(CDE+ABF+FEGH)。
綜上所述,在靜態分析下,無論一國在國際貿易中屬于什么類型,出口退稅都會造成該國凈福利的減少,但靜態分析假定各種指標在時間節點上不變,沒有考慮變量的變化因素,因此有其弊端,不合乎現實。
3 我國出口退稅對福利效應的實證分析
筆者假設出口貿易企業完全采用內源性融資,不存在非生產性成本,并且固定成本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穩定。貿易活動只給一國帶來財富上的增加,其他因素諸如外部性對福利效應不存在影響,因此可采用貿易出口收入額來衡量貿易給一國帶來的福利效應影響,將貿易收入額分為產品銷售收入和政府給予的補貼收入,其中產品收入可以分為固定成本、人力成本,融資成本加上產品增值收入。由于產品的固定成本和增值收入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而企業只采用內源性融資,所以模型考察勞動力價格為代表的人力成本、以出口退稅為代表的政府補貼,對其作對數回歸。模型如下:
lntrade=β1lntax+β2lnwage+c
相關數據采用了城鎮年平均職工工資作為勞動力成本的數據、我國1994―2014年的出口退稅數據和我國1994―2014年的貿易出口額作回歸分析,該三項數據均以人民幣為計價貨幣。
對該回歸方程的回歸結果如附表所示:
出口退稅的系數估計為0.353,說明出口退稅每增加1%,貿易出口額增加0.353%。出口退稅的系數估計為0.854,說明工資水平每增加1%,貿易出口額增加0.854%。可決系數R=0.9755,說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統計檢驗均通過,表明出口退稅對貿易出口額有顯著影響。由回歸結果得:出口退稅每增長1%,貿易出口額增加0.353%。而根據上表所示,近年來國家統計局的測算,同時期貿易出口額對我國經濟的拉動的平均貢獻率為13.2%,因此出口退稅對經濟增長和國民福利的拉動額平均在0.047個百分點左右。
4 結 論
由上所述,對出口退稅的靜態分析雖然有其不足,但其分析的結果值得重視,即對任何產品都采取出口退稅的政策會造成該國凈福利的減少。而從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出口退稅對我國經濟增長及國民福利效應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繼續采用出口退稅政策可以促進出口,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和國民福利的增加。筆者認為制定出口退稅政策的時候,要因情況而定。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1)在出口退稅的政策結構上,要分行業、分地區根據稅收杠桿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投資結構和出口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對我國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或具有產業定價權的企業實行低退稅,對于大部分普通行業要視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對高新技術企業或十分關系國內民眾就業或福利的企業要促進其發展,實行高退稅率,從而促進產業升級和國民福利提高。建立高效的出口退稅動態調整機制,及時采用稅收杠桿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
(2)完善我國稅收制度和監管制度。進一步擴大對消費型增值稅的試點,并最終推行全面的增值稅改革。降低出口經營權和出口退稅企業門檻,使更多企業有參與國際市場的機會。加強對出口騙稅、走私的打擊力度,防止稅款流失。
參考文獻:
[1] 隆國強.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效應分析[J].國際貿易,2000.
[2] 郭婷婷.我國出口貿易政策辨析[J].國際貿易,2003.
[3] 翁兆杰.中國出口退稅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學位論文,2005.
[4] 王曉雷.出口政策調整對出口規模與出口結構的影響[J].國際貿易,2008(7).
發展與增長是經濟學中相對的概念。增長指經濟規模擴張,主要通過GDP、人均收入等指標來衡量;發展不僅包括增長,而且指在增長基礎之上的結構優化、效率提升、質量提高,以及作為社會個體的人的發展。經濟發展的概念,既有量的內容,也有質的規定。20世紀50、6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僅僅注意到發展的數量問題,即經濟總量的擴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愈演愈烈,人力資源嚴重浪費,自然資源大量毀壞。故而制定經濟戰略時,不僅要關注數量的增長,而且更要追求質的變革。
具體到保險業,增長主要是指保險業規模的擴張,即保費收入、保險資產規模的擴張。一般用保費收入、保險業總資產等絕對數量指標,或保險深度、密度等相對數量指標來衡量。借鑒經濟發展的概念,保險業發展不僅指保費收入或保險資產規模的擴張,而且包括在此基礎上的市場主體素質、市場效率、交易質量和監管效率等四個方面的優化與提升。這四個方面涵蓋了保險業的微觀層面一參與主體,中觀層面一市場結構與組織,宏觀層面一行業監管與調控,還包括了從福利經濟學角度進行的效率與消費者剩余分析。
我國保險業一度普遍存在“以保費規模論英雄”、以規模增長替展的現象。目前的保險市場上,這種現象仍在一定范圍內繼續存在。把保險業發展有意或無意地片面理解為保費收入增長,是保險業粗放型經營的集中表現,導致了過度競爭、償付能力不足、盈利能力弱、誠信狀況不佳等問題。因此,理清保險業發展內涵,對我國保險業明確發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平穩而順利地轉型,實現集約化、內涵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升保險市場主體素質
保險市場主體包括保險人、中介人、投保人。保險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道德風險、逆選擇等機會主義行為阻礙了保險交易的實現。促成保險交易需要疏導信息渠道,保險人和中介人的實力、信譽、品牌等素質是信息釋放的有效手段,投保人對保險的認知能力是決定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從此意義上看,市場主體素質是決定保險交易的根本前提之一。
(一)保險人的素質提升。評價保險公司的價值是衡量保險人素質的主要核心指標。內含價值(EmbeddedValue)是評估保險公司價值的有效指標,它指在充分考慮總體風險的前提下,適用業務對應的資產未來產生的收益中可以分配給股東的利益的現值,等于自由盈余、要求資本與有效保單未來產生的股東現金流現值(現有業務價值)之和,減去持有要求資本的成本。內含價值更為準確地評估了保險公司的價值,被英、美等保險市場發達國家廣泛使用。表1是根據我國兩家已上市的壽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報反映的公司內含價值。
可看出,內含價值包含了調整凈資產的價值和有效業務價值,涵蓋面更廣,對公司價值的衡量也更加全面。同時,保險人素質還包括償付能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公司治理結構、內控管理水平、品牌價值等多方面因素。從一段時期來看,這些因素最終會通過公司的經營業績反映在內含價值的變化上。因此,我國保險業應該依據內含價值評估來制定經營戰略,優化業務結構。對一些內含價值相對較低的業務,如目前我國壽險市場上的銀行保險業務、產險市場上的車險業務進行革新。這類業務雖然內含價值不高,甚至時有虧損,但往往是經營費用的主要來源,維系了公司經營的固定成本支出,內含價值不高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市場過度的費率競爭。對此類業務不應該采取簡單的限制措施,而是應該通過進一步細分市場,深入挖掘客戶資源,提升增值服務水平,樹立品牌影響,變單純的費率競爭為多樣化的產品、服務和品牌競爭,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此類業務的內含價值。對于內含價值較高的業務,如期繳個險、企財險等,一方面應當通過加大對此類業務的資源傾斜力度,不斷拓展和深化其覆蓋面。另一方面要意識到此類業務之所以內含價值高,原因可能是費率定價不合理、競爭程度小等因素。因此,保險人還須積極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給予客戶實際的優惠,鞏固有效的客戶資源;預先制定應對競爭的策略,包括產品儲備、渠道維護等等。
(二)中介人的素質提升。保險中介人主要包括保險人(含保險營銷員、專業公司和兼業機構)、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公估公司。保險中介人素質主要指:資本實力、專業技術能力、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水平、營銷能力等等。衡量保險中介人素質可以綜合看中介業務占保費總收入的比率,投訴和違規經營頻率等指標。我國保險營銷員從業隊伍龐大、素質良莠不齊,誤導、欺詐現象時有發生。專業中介機構普遍存在專業經驗和技能不足、違規經營頻繁的現象。保險中介總業務占保費收入的70%左右,但2006年專業中介業務僅占保費收入的7.3%。因此,加強保險營銷員的管理,促進專業機構的實力、技能和管理水平提升,是目前提升我國保險中介入素質的關鍵。
(三)投保人的素質提升。投保人的素質主要指保險意識、對保險法律及條款的認識與理解水平等。投保人的素質在很多情況下被忽視,但它是決定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消費者對保險業的經營特點缺乏了解,一些國家普遍遵循的管理方法在中國被看作是“霸王條款”和不公平的歧視,使得一些本來有購買欲望和能力的消費者因此放棄了購買。同時,又有一些消費者由于缺乏對保險產品的認識,而忽視投連、分紅或萬能險中投資賬戶的風險,從而做出不合理的購買決策。可通過公眾媒體講解保險消費典型案例、積極開展投保人教育、向廣大居民普及保險知識等方式,提升投保人素質。
此外,保險市場參與者還包括為保險機構和中介機構服務的獨立會計師、審計師和精算師等,保險市場主體素質的提高也包含了這個群體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的提升。對此,相關監管機構也應該制定相應的資質審核和準入標準。
二、增進保險市場效率
效率是西方經濟學核心概念之一。根據經濟學經典著述,“效率是社會從現有資源中取得最大消費者滿足的過程。更確切的說,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有時稱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出現的條件是:社會無法進一步組織生產或消費,以增進某人的滿足程度,而同時卻不會減少其他人的福利。”限制市場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市場失靈(marketfailures)和不能被接受的收入分配。保險市場失靈,主要包括不完全競爭、外部效應和不完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保險交易的實現,是保險業發展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
(一)不完全競爭。根據西方經濟學原理,不完全競爭損害效率、均衡交易量低于自由競爭時的水平,導致消費者剩余受損,影響社會福利的實現。目前,我國保險市場結構中存在寡頭壟斷現象,產壽險市場前三家保險公司分別占據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2000年和2006年產險市場前三家公司市場份額總計分別為97.8%、67.32%,壽險市場前三家公司市場份額總計分別為96.3%、71.57%。
但是,相對于西方經濟學原理中的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而言,我國保險市場結構具有特殊性。根據西方經濟學原理,寡頭壟斷市場指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組織。在寡頭壟斷市場中,廠商的長期邊際成本LMC(相當于產品的邊際社會成本)低于商品的市場價格P(相當于商品的邊際社會價值),廠商能夠長期獲得超額的經濟利潤Q)。而我國保險業處于市場份額前列的公司長期處于低盈利水平,尤其以財產保險公司為甚。某產險公司2002年—2005年凈資產利潤率見表2。
我國保險市場的寡頭壟斷主要體現于銷售渠道對客戶資源的壟斷。中介渠道控制了近70%的市場資源,處于市場份額前列的保險公司所具備的優勢是銷售渠道的優勢,而不是客戶忠誠度或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此,盡管保險公司本身取得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維持銷售渠道所支付的費用也高,沖銷了保險公司的營利,導致了高成本率。我國產險的綜合成本率從2005年的97.5%上升到2006年的102.7%;壽險公司營業費用從2005年的270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40億元,增幅高于壽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速14.7個百分點。同時,這種模式使得公司市場份額具有相當大的易變性。比如財產保險市場中,新興保險公司往往通過高手續費就可以從中介人手中迅速獲取業務,獲得靠前的市場份額。
優化我國保險市場結構首先要變革保險營銷模式,改善過度依賴營銷渠道獲得市場份額的現象。1.探索建立保險產品、服務創新保護期制度,保護保險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獨享創新帶來的市場份額,逐步改變保險產品過度同質化的現象,鼓勵通過創新來實現市場份額拓展。2.推進保險機構在資本合作基礎上,與銀行、郵政儲蓄等系統性兼業機構開展更深層次的業務合作,改變目前保險機構在交易談判中的劣勢地位。3.進一步強化保險中介市場監管,特別是要通過治理中介市場商業賄賂行為,逐步改善中間環節壟斷客戶資源的現象。4.加快保險公司業務創新,利用電話、網絡等方式,開拓直銷業務的新模式。
(二)外部效應。投保人在消費一些保險產品時具有正的外部效應,如責任保險、農業保險,它們的社會收益大于投保人的個人收益。這類業務存在一定程度投保不足的現象,不能滿足大數法則的經營原則,導致此類業務長期虧損,又進一步加劇了業務規模的萎縮。
近年來,我國保險市場上除了機動車三責險、承運人責任保險等少數責任保險由于法律或行政強制,覆蓋面得到較大幅度提高外,火災公眾責任保險、高風險行業雇主責任保險等具有正外部性的責任保險覆蓋面仍然不高。農業保險覆蓋率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2006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8.5億元,同比增長16.2%,占財產險總保費收入的0.56%;責任保險保費收入56.3億元,同比增長24.3%,占財產險總保費收入的3.73%。針對上述情況,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具有正外部性的部分保險產品的扶持,采取法律強制、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多種手段,克服外部效應帶來的保險市場效率減損。
(三)信息不完全。保險人、中介人和投保人構成了兩對信息不對稱關系:在保險產品方面,此三方信息優勢依次遞減;在被保險人信息方面,此三方信息優勢依次遞增。同時,信息不完全還包括保險業作為費用支付的第三方,與醫療機構等相關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不對稱影響了保險交易的實現,阻礙了保險市場規模的擴張,導致交易各方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我國保險市場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完全鏈:一方面,保險條款、費率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晦澀難懂,且還存在一定的保險人或中介人隱瞞、誤導現象;另一方面,少數知悉保險業運作的投保人又利用漏洞欺詐騙賠,有的醫療機構也存在協助被保險人故意擴大保險賠付的現象。保險監管機構應針對以上現象,組織和協調保險業、醫療等行業,采取多種手段疏導信息渠道。一是推進保險條款的通俗化,加強投保人教育,推進保險產品信息的傳遞。二是組織行業建立共享信息平臺,積累損失數據,聯合經濟偵察等部門打擊騙保騙賠等犯罪行為。三是與醫療管理部門溝通,建立通行的診療和理賠標準,實現診療信息的共享,并組織保險行業對醫療機構的理賠情況進行評估。四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保險公司信息披露機制,強化保險機構的市場約束。
三、提高保險交易質量
經濟發展理論十分強調產品質量的提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品質量提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消費者剩余增加的過程。保險交易質量的提高,即在一定的費率水平下,保險產品、服務的質量與水平的提升;或在現有的保險產品與服務條件下,保險費率降低。如果僅僅維持當前的保險產品與服務水平,即使保險業的規模在一定時期內不斷擴大,保險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也值得質疑。
消費者剩余可以從消費者支出角度衡量保險交易的質量。保險交易中的消費者剩余是保險消費者愿意為購買保險產品而支付的價格與其實際支付價格的差額部分,差額越大,相應的保險消費者剩余也越大,消費者從保險交易中獲得的總福利也越大,意味著保險交易的質量相應較高。總體來說,我國部分保險費率高于國外同類產品費率水平,這也是地下保單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監管機構規定了壽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在目前市場利率和其他金融產品收益率走高的背景下,壽險產品費率水平相對較高,與貨幣市場基金、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實際收益率低,風險相當且流動性不足。對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管制影響了消費者剩余的實現。
同時,保險產品與服務存在諸多不足:1.居民健康、養老、財產等保險需求與現實的保險產品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往往是居民有保險需要,而現有保險的保障程度不能夠滿足。2.保險費率制定過程中,缺乏公允的純費率標準,部分返還型(分紅、萬能和投連)險種,在風險保障程度較低的前提下,實際收益率相當或低于銀行利率,且流動性差,費率有失公平。3.保險產品同質性強,不同公司保險產品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品牌,居民多樣化的保險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4.保險理賠環節缺少統一標準,一些公司動輒以內部規定來拒絕賠付,甚至為實現年度賬面利潤而拖延賠付。5.在保險營銷過程中,誠信缺失現象突出,誤導和欺詐行為時有發生而難以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取證和懲戒。這些都是保險產品與服務質量方面的不足與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險交易的質量,影響了保險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產品與服務質量需要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技術、定價技術、內控管理水平、營銷模式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的支撐。為提升我國保險交易的質量,一方面,保險監管機構應逐步改革費率監管體制,賦予保險人在定價等方面更多的自,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通過管理等手段,適當降低保險費率,增加消費者剩余。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應加強管理與創新,建立有效的內控管理制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更優惠的產品與服務。
四、提升保險監管效率
監管的公眾利益理論認為,政府監管主要是修正由于市場失靈導致的資源錯誤配置,進而對社會福利進行再分配的一種機制或方法。保險監管的動因和目的在于克服保險市場失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實現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保險監管效率體現在一定成本和資源(主要是財政預算和機構人員編制)約束條件下,應實現以下五個方面的增進與優化:
(一)克服保險市場失靈。1.限制壟斷,通過市場準入、資本擴張等方式配置新的市場主體,促進市場充分競爭。2.疏導信息渠道,實現保險信息的傳遞與共享,并且通過適當而公允的信息披露手段加強對行業的監管與約束。3.治理外部效應,通過適當的政策扶持和補貼,支持具有正外部效應的保險業務擴大覆蓋范圍,以增進市場效率。
(二)保護消費者利益。在條款設計、費率厘定,乃至理賠環節,保險人具有相對的信息、法律和精算優勢,在交易時處于優勢地位,因此需要有外在的權威力量介入,以維護交易的公平。在保護消費者利益方面,保險監管機構應組織設計行業通用的保險條款,對基本險種的保險責任范圍、除外責任等進行界定;建立集中的保險損失數據庫,在公允的純損失率基礎上審批各保險公司費率;建立通行的理賠標準,為被保險人提供標準而公開的理賠服務。
(三)防范保險業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保險業屬于金融行業的組成部分,在金融市場融合的背景下,保險業與其他金融同業之間具有風險轉移和擴散效應。我國保險監管機構應當通過深化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建立風險資本管理體系,加強對保險資金運用的動態監控等手段,建立有效的保險風險預警、防范和處理機制,保障保險業和金融業的安全。
(四)適應經濟金融系統的創新變革。保險監管機構要在管制與鼓勵創新之間實現平衡。特別是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金融混業經營的背景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假借或利用金融創新,尋找金融體制變革過程中的漏洞以實現不當利益的行為也層出不窮,保險監管機構要進行審慎的判斷和甄別,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同時鼓勵提高市場效率的創新行為。
(五)克服自身的政府失靈現象。“監管俘虜”理論(Capturetheoryofregulation)認為,組織嚴密、資金充足的特殊利益集團,如保險人、再保險人、保險中介入等,可以影響立法和監管為他們的利益服務:1.排斥外來競爭者和新的市場進入者,保護市場優勢。2.獲得政府的補貼。我國保險監管機構應當始終保持公允、中立的地位,在草擬法案、出臺規章、行政審批與處罰等工作中,把保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作為自身的首要職責,避免受保險行業特殊利益集團左右。
[參考文獻]
[1]薩繆爾森,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M].華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