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9 09:21:4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西方美術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西方美術論文

篇(1)

有了光,便有了體積,有了形狀,有了色彩。因此,西方繪畫對光的運用集中體現在真實性藝術之中,要粗略給個范圍的話。這大概是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延續印象主義,這以后的藝術雖然仍有不少具象繪畫,但就整個藝術史來看,它已經不再是主流,所以從現代主義開始的西方繪畫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

在西方繪畫史的長河中,對光的運用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在這個時期,對光的運用是為了通過制造幻覺達到描述的作用。藝術從古埃及到古希臘的轉變。正是古希臘人認識到光的重要,從而認識到明暗。認識到色彩,達到對真實的表現。古羅馬的繪畫在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死者肖像中可略知一二,在這些繪畫中,我們看不到太多的“光”,它們是通過把光消解在陰影和明暗中來摹擬物象,是對光被動地接受,光化為了形體。在中世紀,古希臘、羅馬的繪畫傳統在拜占庭帝國中得到延續,以至以后的印象派畫家雷諾阿在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看到拜占庭的畫時發出感嘆,認為光和色的奧秘早已被中世紀的畫家所識破。WWw.133229.CoM

第二階段從文藝復興到十八世紀,在這個階段對光的運用可用一個詞來概括:設計。對光的運用強調一種人工性的設計,這基于對光的獨立表現力的認識,光并不只是為了造成塑造形體的明暗。而且是為了氣氛、環境的渲染或體現畫家的某種思想。馬薩喬是自喬托之后第一個在才能上與之不相上下的畫家,從他的處女作《寶座上的圣母子和二天使》中可以看出,他的革新精神已初露鋒芒,他的人物較之喬托的畫更加真實有力,畫中的背景具有一種親切的真實感。同時還證明他是通過光第一個廣泛運用明暗對比手法的人;第一個掌握透視法的人。馬薩喬的業績給同時代的和后來的畫家們以極大的影響,他們為了學習馬薩喬的技法,研究他完美的寫實技巧、空間的表現、人物的安排和優美的造型,并最終形成了佛羅倫薩畫派的寫實主義潮流。文藝復興的盛期美術一方面總結了十五世紀美術的經驗。把透視、解剖、明暗等寫實的手法發展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另一方面有汲取了古典藝術的優秀傳統,形成了莊重典雅的藝術面貌。同時,大師們進一步把藝術與實驗科學、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了寫實主義的創作。

篇(2)

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西方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西方后現代藝術取代了現代藝術,使走入困境的西方藝術峰回路轉。后現代藝術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回歸性、折衷性、混沌性與多重性,相應地表現在不求純粹、善待傳統、非個人化、多種標準幾個方面,如對當代藝術不局限于視覺形式,繪畫超越平面限制,雕塑與風景、建筑相結合,對于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要很好也地加以利用等。后現代藝術一改現代藝術的自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理念,提倡藝術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從而使世界藝術沒有明顯的界限,達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形成一定的全球語境。

在全球化與多元化語境下。世界各國大力提倡藝術教育,并對藝術教育進行著一系列的改革,后現代藝術觀念成為影響現代世界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后現代主義雖然思想龐雜。“但其實質還是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因此,表現在現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則強調美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強調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美術能力,強調美術教育讓學生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材料包括聲、光、電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這些都與后現代主義所呈現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構化等特征是分不開的。在此影響下。西方各國家出現了許多新的課程理念。如九十年代初美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視覺文化教育”等觀點。世界美術教育改革倡導以人為中心,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個體的潛能達到全面發展,同時,強調擴展美術學習的領域,把美術與各學科聯系起來,在學習方式上強調主動探究,形成綜合全面的美術教育。從注重知識目標轉向人的目標,從單純知識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向全面發展和個體潛能挖掘轉變。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從側重理性知識向感性、理性并重轉變。

二、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影響

在現代全球化與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環境下,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現代藝術觀念也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對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

二十世紀末。多元文化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堅持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強調建構多元文化的多元教育環境使美術教育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論,文化觀念多元并存,認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成為學生們解讀視覺圖像的基礎和前提。這種理念影響著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改革。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則強調統整的課程觀以達到培養人的綜合藝術能力、強調“以生活技能為本(而非美術制作技巧)代替內容為本的課程,并強調課程的統整”在美術學習中讓學生去了解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并了解這些藝術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是如何產生的,怎樣才能學會藝術等。這種多視點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學生自覺地回到藝術的生長環境,從而使藝術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不斷保持下去。另外,美術教育改革強調人文性的學習。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的到來。理性和感性的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偏離了自然,人們認識到藝術是理性和感性趨于平衡的途徑,因此,在美術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學習被極度地重視,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學習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使個人感情和整個人類的情感源泉聯系起來,個人經驗與人類的豐富經驗接通,以促進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所以在課改中“不以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為目的。試圖改變藝術教育中學生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技能的方式。把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還原到一種完整的藝術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識技能滲透到某個人文主題中。讓孩子圍繞該人文主題展開輕松愉快的學習”人文主義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美術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義關愛精神和審美價值感的提升。還有。注重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以達到完美人格的美術教育思想。后現代藝術觀念的“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的觀念影響著美術教育觀念,“以人為本”成為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主導思想,美術教育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養人的個性,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國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過的藝術教育”,即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人,把美術教育作為引導兒童發展的工具,從而培養兒童的個性,達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也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促進他們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篇(3)

2控制背景

我們通過火電廠實地考察調研,輸煤系統的電磁除鐵器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輸煤系統皮帶帶寬1400/1200mm,額定出力1680/1120t/h,最大出力2000/1340t/h。輸煤系統采用程序控制。輸煤系統中設置4臺電磁盤式除鐵器和2臺帶式永磁除鐵器,4臺盤式除鐵器分布于系統內#1、4帶中部,交替運行方式,適用B=1400/1200mm皮帶;2臺帶式除鐵器火電廠輸煤系統電磁除鐵器分析與方案設計王彪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岳陽414012位于#2帶中部,與皮帶垂直布置,適用B=1400mm皮帶。

3方案設計

我們設計了盤式電磁除鐵裝置的2臺盤式電磁除鐵器安裝在兩根軌道上,能在兩條互相平行、相近的皮帶機上按給定的程序作交替運行(交替周期可調),吸力大而穩定,第一臺盤式電磁除鐵器在第二臺盤式電磁除鐵器到達吸鐵位置后才可移出棄鐵,皮帶機上方始終有一臺除鐵器在工作,當2臺膠帶機都運行時,每臺除鐵器分別對應1臺膠帶機工作,除鐵器定時卸鐵,卸鐵時間可調。系統主電路如圖2所示。盤式電磁除鐵裝置采用自冷式(或熱管式)冷卻方式,保證除鐵器連續工作時最高允許溫度115℃,最大允許溫升70℃。(當除鐵器溫度超過900C時能自動報警,并在10分鐘后停止除鐵(信號報中心控制室),兩臺帶式永磁除鐵器位于#2帶中部,與皮帶垂直布置,每臺除鐵器分別對應1臺膠帶機工作。除鐵效率大于90%,工作制為100%,絕緣等級為F級,在熱態工作下,額定吊高處磁感應強度大于1200GS。

4程序設計

(1)PLC的I/O分配表(2)功能分析當按下開始按鈕,如只有一條膠帶工作,PLC的Y0發出控制信號,1號除鐵器通電首先投入工作,除鐵器可根據膠帶的運行性況進行手動控制,工作12小時后,2號除鐵器開始工作,1號除鐵器自動關閉,并發出控制指令給1號小車,開始棄鐵,當小車運行至SQ3位置時,小車把鐵移動置集鐵斗,此時Y0=0,Y1=1,2號除鐵器開始工作,工作制也是12個小時,控制過程與1號相同,這樣就可以保證在任一時刻都有一臺除鐵器在工作;當兩條膠帶同時工作時,此時PLC同時發出控制指令給Y0、Y1,2臺除鐵器同時工作,同時棄鐵,棄鐵時間可以通過程序進行設置,小車控制過程與上相同。

篇(4)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美術在三十年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化”,即主動接受西方藝術文化的影響,追求西方藝術文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本課題研究中,所謂“西方藝術文化”,指西方現當代美術、美術理論及文化哲學思想。今天,無論自覺與否,中國當代美術的西化目的都非常明確,這就是要讓曾經落伍的中國美術成為西方文化全球化的一部分,實現“與國際接軌”的愿望。無庸置疑,這個愿望是中國當代美術的一大主流,然而我們細心觀察卻會發現,這浩蕩的主流只是表象,在表象之下,中國當代美術還暗含著洶涌的潛流,這就是中國當代美術對西方藝術文化的“招降”。作為面對西方影響的一種應變策略,“招降”是隱蔽進行的。

在二十世紀后期,隨著后殖民理論在西方文化界興起并得勢,西方文化的全球性擴張便更加注重“本土化”策略。實際上,數百年前基督教進入中國時,便已講究本土化策略,例如將耶穌畫成中國人,讓圣經人物穿上中國民間服裝。今日西方藝術文化的本土化策略,注重理論、概念和術語的強勢沖擊,更注重思維方式的強勢沖擊,用以替代往日的中國方式。這樣的策略使西方藝術文化得以在中國站穩腳跟,并扮演榜樣的腳色,成為中國當代美術效法的樣板,從而將中國當代美術,納入西方藝術文化的勢力范圍。

在這強勢主流之下,作為中國當代美術之潛流的招降策略,是以同化或歸化的方式來利用西方藝術文化,使之歸順于中國,并服務于中國當代藝術文化。盡管有藝術家和理論家高舉反西方的旗幟,官方職能部門也高調表示只可借鑒西方,但中國當代美術畢竟弱于西方強勢文化,所以不得不進行隱蔽招降。表面看,中國的招降策略與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政策背道而馳,進一步細看,二者卻殊途同歸。西方的本土化策略和中國的招降策略相互利用、彼此同化,終為一體。

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先例。自從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后,日本政府和民間便獲得了共識:將自己的命運同美國綁在一起,不僅使美國不能再次打擊自己,而且還要使美國成為自己的保護人。在21世紀初,中國對這一策略有所理解,也曾嘗試這一策略,但因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國際地緣政治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世界不再需要中國。由于在政治層面中國不被西方接納,于是,中國便力圖在經濟層面進入西方世界,并獲得了有限成功。然而在文化層面,中國卻面對了西方強勢文化的壓力。為此,在中國當代美術領域里對西方藝術文化進行招降,便成為一種可行的應變策略。這一策略配合了振興國學的文化政策,使中國當代美術呈現出西化與國粹并舉的復雜甚至矛盾的現象。

看清這一現象的實質,是理解中國當代美術的要義。

西方藝術文化的強勢影響和中國當代美術之隱蔽的招降策略為什么會發生、它有怎樣的過程和特征,具有怎樣的文化意義、對中國當代美術甚至當代文化及其未來,會有什么作用,例如,會怎樣制約、引導和推動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

篇(5)

而希克把他的中國現當代藝術收藏用一半捐贈一半收購的方式與香港的M+達成了協議。雖然M+是個公共機構,保存這些藏品總比沒有好,但這些作品到底能構成什么樣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史,還是存有疑問的。因為1990年代中國的藝術被西方選擇后已經不是什么中國本土情境的藝術了,受關注的大多是一些中國符號的作品。

而國內也有些民間美術館做了號稱三十年的中國現當藝術史的展示,但這些機構完全是資本機構,展覽也是資本的展覽,這使得它們在藝術史敘述上過于從自身的商業營銷角度出發。

篇(6)

    做為一門學科,“美術”這一名稱不論是學術研究機構和專業團體,還是藝術教育及普及、出版傳播和商業等領域,在冠名的使用上都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學科名稱。但由于“美術”和“藝術”做為一百年前從西方輸入的外來語它們都源于同一英文單詞“art”,在正式的書面表達和對藝術文獻原文的翻譯上存在著普遍混亂現象,而在西方及世界許多國家的辭典解釋和實際運用中,“art”從來就沒有象中國一樣把它明確指向表示“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的概念范疇。從語言學和詞源學的角度來看,顯然是不嚴謹、不科學的。盡管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我們并不在乎它的含混性,也從未出現過大的歧義,但問題在于中國的視覺藝術所面臨的藝術發展狀況和現實與100年前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和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當代視覺藝術和藝術教育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加之“美術”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與正處于困惑中的“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美術”做為一個專門學科名稱不論從具體使用的科學性,準確性及應用性上顯然已無法承載它所涵概的范圍和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必要對“美術”這一學科概念及它的使用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疏理,使它從中國100年對藝術的誤讀與偏離中解脫出來,踏上科學和健康的發展軌道,這已經是當代中國藝術和藝術教育所面臨的緊要問題。

    一    

    “美術”一詞來源于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來源于拉丁語的“ars”。當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學和商務出版社主編的《牛津現代高級英漢辭典》(1987年版)是這樣對“art”進行解釋的:     ① 美的事物的創造和表現;藝術,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兒童藝術、風景畫藝術等。     ② the fine arts;美術,包括繪畫、雕刻、建筑、音樂、舞蹈等。     ③想象力及個人鑒賞比精確計算更為重要的事情;人文學科,如歷史文學、教學演說等。     ④詭計、詐術、巧計、策術、魔術、妖術。     從《牛津現代高級英漢辭典》的解釋中,顯然未將“art”指向今天我們所理解的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而“the fine arts”(美術)則包括了繪畫、雕刻、建筑、音樂、舞蹈等各個藝術門類。而英國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art”這一條目又是這樣解釋的:     “用技術和想象力創造可與他人共享的審美對象、環境或經驗。藝術一詞亦可專指習慣以所使用的媒介或產品的形式來分類的各種表現方式中的一種,因此,我們對繪畫、雕刻、電影、舞蹈及其它的許多審美表達方式皆稱為藝術。”    

    “藝術亦可進一步特指一種對象、環境或經驗作為審美表達的實例。例如我們可以說“這張畫或壁毯是藝術”。傳統上,藝術分成美術(the fine arts)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與語言藝術兩部分。美術(the fine arts)一詞譯自法語“beaux-arts”,偏重

    純審美的目的,簡單說即偏重于美。“     從西方對“art”的詞語解釋來看,將“art”做“美術”(the fine art)解,是一個涵概面很廣的形容詞性質的詞語,即:美的藝術。而未指向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及工藝四大門類的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    

    二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不論是“美術”還是“藝術”,這兩個專門名詞實際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外來語。直到中國清未洋務派運動對西方工業文明開始引進,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不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上都從未出現過類似英文“art”(藝術)或“the fine art”(美術)的概念表述和中文字樣。中國古籍中也只有“繪繢之事”、“刻削之道”、“錦繡文采”等類似術語的運用。     中國古籍中“藝”的概念與西方的“art”(藝術)在傳統的狹義表述上有共通之處,那也只限于“藝術”這一概念的技術層面,與我們今天理解的“藝術”或“美術”沒有直接的關聯,如古籍中,“??”等于“??”,意為種植之技。《說文解字》中說:“周時六??,蓋亦作??,儒者之于禮、樂、射、御、書、數,猶農者之樹??也”。中國古籍中的“??”又等于“術”(?g),引伸為技術、技藝,這和西方“art”源于拉丁語的“ars”,泛指作學問和專司具有文化涵意的手藝工作很相近,此“藝術”表示一種可學的而非本能的技巧和特殊才能。實際上在古代的西方,象木工、外科醫生、烹飪術、建筑術均包含在藝術中,藝術的全部形式大約有400余種。[1]這種對藝術的理解持續了相當長時間。    

    古希臘時期,盡管創造了許多杰出的藝術品,但當時人們并不是用今天我們看待藝術的眼光看待它們,而是將其當作一種高超的技巧的結果。中世紀時期,藝術有兩種含義,一種以是文科藝術,包括:修辭、邏輯、格律和語法;一種是高級藝術,指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四大學科。這其中一些,在當時被稱為自由學科。然而,所謂自由學科并未包括繪畫、雕刻、和建筑,很象中國古代周時的“六藝”學說。文藝復學時期,藝術是一種高超技巧的觀念又得以重新恢復,但是藝術家當時仍是被視為工匠。雖然達?芬奇等具有廣泛人文知識的全才式藝術家大量涌現,繪畫、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藝術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在他們的實際創造行為中,藝術研究與科學研究很難分開操作,并且又都是按著契約者的表現要求和完成期限來工作,因此仍未具備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藝術”或“美術”做為一門感性創造學科的特質。   &nb sp;

    直到17世紀,藝術這一術語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含義,即“美學”上的意義。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中,藝術就包括了繪畫、雕塑、建筑、詩歌和音樂,后來則進一步形成了優美的藝術(the fine arts)和實用藝術(applied arts)的區別,而所謂“優美的藝術”并不單純以技巧和實用功利為其特色,而是一種精神意義的“美”的藝術。這種觀念在西方一直延續至今。    

    不論從今天辭典的釋義還是從東西方藝術歷史的發展史實來看,不管藝術是局限于技術的層面,還是純精神意義上的“美”藝術。西方先哲們難道是出于疏忽還是有意讓后人為難,竟從來沒有從空間、感性和媒介等特質上對藝術的種類進行說明和分類,或者確立一個叫做“美術”的學科概念。這也真叫中國人難免陷入困惑之中。    

    實際上,在西方及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是把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美術”叫做視覺藝術。從書面文獻的表達和口頭表達,從學術研究機構到學術團體再到藝術教育,“art”始終是一個涵概諸藝術門類的總稱(這里包括純精神性的“美術”(the fine art)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也包括實用藝術及各類藝術的變體,從來沒有一個類似于我們指稱為視覺藝術的“美術”這樣一個名稱概念。在這一點上,世界各國只有中國把“art”即做“藝術”解,又做“美術”解,并應用于不同的學科范圍來使用。那么中國人為什么置本來屬于西方的學科概念在定義和使用上的事實與不顧?而在概念的運用上把藝術劃定為涵概各藝術門類的一級學科,把“美術”劃定為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等視覺藝術的二級學科?這有其深刻而客觀的歷史原因。    

篇(7)

    民間美術是百姓“為滿足自身的社會生活需要而創作的視覺形象藝術”,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征,與專業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相比顯現出一股自然、質樸、清新的藝術氣息。這種風格也漸漸被越來越多的職業藝術家借鑒到藝術創作當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興起并逐漸被國人所認識的時候,我們發現在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年畫和剪紙中很多作品都具有抽象、變形、夸張等藝術表現形式,這與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非常相似。該如何來看待我國民間美術中這些所謂的“表現主義”因素?能否據此說明我國傳統的民間美術是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表現主義的藝術?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我國民間美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的造型觀念與創作思想,這些問題并不難回答。

篇(8)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m充滿動蕩與變革,但是,那時學者們的思想卻呈開放、百家爭鳴之態,許多專著至今仍值得我們閱讀。就藝術史領域,特別是美術史研究而言,傳統的史學方法顯然不能滿足于現實的需要,他們根據國外先進治學方法徹底扭轉了傳統的史學觀。就美術史研究而言,撰寫美術史的方式開始改變,中國美術史撰寫中開始出現西方美術史學理論。20世紀初,美術界出現“國粹派”和“革新派”兩大陣營。其中,“革新派”中多數學者都有留學經歷,主張借鑒西方史學模式進行美術史寫作;“國粹派”則主張掌握足夠的中國文獻資料,以傳統畫學整理和編撰為主,以傳統文人通文曉畫為理念,以畫學的自身規律為依據來編寫美術史。鄭午昌是“國粹派”中一員,他則主張根據歷史前進的各種因素,對中國傳統的史學進行改良,促進傳統學術的自我發展。《中國畫學全史》一書就是他該主張的主要體現。

民國十年,鄭昶逐漸收集中國畫學方面的文獻資料。次年,在中華書局任職,與黃賓虹、許征白、黃靄農等人密切交往,使鄭昶的繪畫和繪畫理論有了很大的進步,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畫學全史》的內容。1926年,《中國畫學全史》出版。在該書序言中,鄭昶略說該書的編制:一、強調該書的范圍為中國畫學;二、該書的時代劃分依據的的是藝術史的演變過程,根據文化史的演進,鄭昶將中國畫學史分為四期:唐代之前為實用時期,其中“三代秦漢”為禮教時期,三國至唐為宗教化時期,五代至清朝為文化時期。”在序中,他清楚的指出四期的劃分并非絕對,各朝代之間是有所間接或直接的影響的,它們之間只是在各個時期有所凸顯;三、將內容每章節內容分為概況、畫跡、畫家、畫論四部分;四、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文章后面加了四格附錄。歷史學家傅斯年將史料分為直接史料和簡接史料兩種。鄭昶在該書中的史料多數采用直接史料,將美術史的內在線索和規律進行系統整理與歸納,使《中國畫學全史》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畫學的敘述模式,又有別于該書之前出版任何一部中國畫學著作。

在用西方“科學“去否定傳統史學的時代背景下,鄭昶堅持采用傳統史學編撰模式,耐心收集傳統文獻資料,系統有序的地將中國畫學全史呈現在讀者面前,《中國畫學全史》的價值可見一斑。《中國畫學全史》值得現今美術史撰寫研究借鑒有以下幾方面:

一、采用統計學、圖表法的編撰方法

采用統計學、圖表法的編撰方法是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的重要特點。首先,該書后面的四個附錄,相對詳細和系統地通過對繪畫史文獻的整理,將中國繪畫發展的過程展現在讀者面前,以便讀者清晰明確的了解繪畫史。其次,鄭昶運用大量的統計,使讀者直觀了解中國繪畫的演進過程和發展規律。并通過相關數據變化的統計,使讀者清晰掌握中國畫的種類、畫家和地域之間的聯系如在書中,他用數字比例的形式列出《歷代畫家的百分比》;《歷代各種繪畫盛衰比例表》則是根據繪畫門類的差別,將歷代的繪畫種類的比例用數據的形式列出的。最后,鄭昶采用了圖表法,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使敘述變得更加清楚和生動。

二、堅持傳統畫學的中國本位之道

《中國畫學全史》的編撰方式堅持傳統畫學是其重要特點。首先,鄭昶提倡中國繪畫史的編撰應堅持傳統畫學的中國本位之道,并借鑒西方繪畫史編撰的優點;其次,在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度上,鄭昶堅守傳統學術之道,他認為 “在世界之畫系二:曰東方畫系,曰西洋畫系。西系萌孽滋長于意大利半島,分枝散葉,蔭蔽全歐;近且移植于美洲,播種于亞陸。……故言西畫史者,推意大利為母邦;言東畫史者,以中國為祖地,此我國國畫在世界美術史上之地位也”;再次,編寫《中國畫學全史》過程中,鄭昶不像陳師曾、潘天壽那樣依靠西學外部的輸入,而是從中國文化史角度出發,運用自己豐厚國學知識和文獻資料對中國的繪畫史進行詳細合理的分類、總結,試圖在傳統史學撰寫的模式中突破。

三、傳統史學研究史觀的編撰方式

《中國畫學全史》通過四大分類將畫學所處的文化背景、畫跡、畫家傳及畫論等內容合理的整理成一個整體,保持與傳統畫學的著錄相似的史學結構。如,在序論中,鄭昶寫到“畫學史之主要資料,不出三類:曰畫家傳,曰畫跡錄,曰畫學論。三者互相參證,并及與有影響之種種環境而共推論之,則其源流宗派,與乎進退消長之勢,不難了然若揭。本書內容,即本此意支配。周秦以前,繪畫幼稚,資料不充,另法敘述外,自漢迄清,則以代為章。每章分為概況、畫跡、畫家、畫論四節,概論一代繪畫之源流派別及其盛衰之狀況,凡與繪畫直接或問接有關系之各事項,如思想、政教諸類,所以形成一代繪畫者,窮源競委,亦為有系統有證印之說明。”從這里,我們了解到,鄭昶編撰該書時,采用傳統史學研究的史觀,希望通過寫作方法、觀察角度等的改變使該書與以往任何一部美術史書不同。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一書采用傳統畫學撰寫體例,側重將人文、政治等與社會價值聯系密切的思想體系結合起來,注重史學方法、編撰體例和史學模式的統一,在中國傳統美術史學的基礎下,借鑒西方美術史學史的研究方法系統整理中古畫學史,對我國美術史編撰有著深刻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鄭昶.中國畫學全史[M].岳麓書社,2010.

[2]王洪偉.鄭昶《中國美術史》緒論部分與滕固關系考.美術學報,2013(01):82.

[3]慶立.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研究.碩士論文,2009(04).

篇(9)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藝術在歷史的歲月中沉積了千年的精華散發出特有的氣質和沁人心脾的馥香。現代藝術在審美實踐的意義上,不僅在自身內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話語形式,而當代藝術對傳統審美理想的顛覆沖突愈明顯。下面筆者試從三方面論述中國傳統審美與現代美術的沖突

一、審美思維方式的沖突

傳統的審美理想在思維方式方面上,注重萬物的聯系和感性自覺的心理體驗。這種思維方式中沒有把大千世界看成是獨立于人以外的純粹客體中國傳統審美理想體現一種宏觀整體的審美思維方式,藝術講求心靈的物化,又是物的情話,心物合一超以象外。老子云:“塞其兌,閉其門”就是清除心靈的塵灰,保持內心的最大虛空、靜寂,直觀體悟世界萬物“和其光,同起塵”達到“玄同”的藝術理想。同時這種思維方式有著虛空靈動,就是傳統審美中的神韻、飄逸、超拔、高逸、虛清等。所以在傳統中國畫中講求“氣韻生動”、 “妙在能會、神在能離”等一種格調清高的審美追求。

現代美術與傳統審美思維的沖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現代美術缺乏主體內心的自省,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人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即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傾向。兩者都是以“人”為中心,但兩者的審美思維方向有質的差異。中國傳統審美思維方式強調虛靜、心靈自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現代美術在藝術思維上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顯示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力、控制力,人于自然產生一種外離對抗性。在一定的社會時代中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體現出了人類意識的覺醒有進步性。其次,現代美術思維方式中缺乏傳統審美宏觀整體性,現代美術多用類似解構主義的思維方式,肢解、分割使主體思維獨立單一。

二、審美價值取向的沖突

傳統審美理想的價值取向,重交感,重人生。首先“交感”就是“天人合一”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萬物生命的發生過程。按《周易》的觀念,整個宇宙是陰,陽兩種元素交感而成的動態過程。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宋明理學家主張的天人相通都是在審美取向上重交感。再次“重人生”源于“交感”的基礎。周敦頤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就是把人看作萬物之靈,天地之德,天地之心。即以人的生命活動為內在機制的宇宙一體化,天地萬物看作統一生命系統。中國古人是以這種對自然的特殊情感和內求自省的方法完成美的理想追求。傳統中國畫家在對大自然領悟人生,借物寓意,予以揮毫把無情之物變成有情之物。現在我們還能從他們畫的頑石中感受到“雪盡身還瘦,云生勢不孤”的氣概;從山林中感受“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情態。

現代美術中這種“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審美價值取向很少了。現代美術審美取向傾向于個人自我價值、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分離,強調主體對社會對人生的悲觀消極或厭惡不滿發泄的態度。現代美術價值取向其實是自身內部激化出前所未有的話語形式,突顯當代審美文化所面臨的困惑。

三、藝術表現形式的沖突

傳統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只在筆墨之間唱吟畫家心聲,簡單而單純的黑白水墨卻孕育著中國文化之精華。

第一、以水墨為上。故有墨從筆出,筆以墨顯,筆取其氣,墨取其韻。中國古人將自己實踐經驗和精神追求集中于此,其作品中的造型符號融哲理、藝術、人生一體,體現儒道佛三家哲理。第二、重意忘形。“畫之當意寫,不在形似耳”【《元·湯垕》畫鑒畫論】,縱觀中國美術史,除徐渭、、石濤等大寫意畫家不論,即便是工筆畫:山水、人物、花鳥也不是單純的模擬,刻意酷似,而是“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林泉高致·山水訓》】。

中國傳統繪畫重物象的內在體態、氣韻、生命神采。西方繪畫則重寫實性,藝術形式追求逼真,強調對事物科學精確的刻畫。印象派的出現是現代藝術的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印象派否定了西方傳統的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放棄了原有嚴謹的造型能力。美術開始分門別派,藝術表現形式也愈加豐富。“現代派藝術之父”塞尚,他不再重客觀事物的模仿而注入永恒的形體結構;還有梵高,他用明亮灼熱的色彩、奔放顫動的曲線傳達激動熾熱的心身。從印象派到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這些現代主義美術豐富了原有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以全新的藝術震撼,為人類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西方的文化藝術有著他們本身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一味仿照其表現形式,牽強附會、打著復興中國藝術的旗號卻是在毀滅中國藝術之靈魂和生命。

篇(10)

作為一個有民族責任心的畫家,陽小毛十分清楚這一點,要讓歐洲人看懂中國畫,那么中國畫的國際化,中國民族繪畫與國際接軌是中國藝術家繞不開的話題,作為中國畫的繪畫語境當隨時生轉型,這是歷史的必然。在巴黎期間陽小毛與來自國內各美術學院的教授藝術家學者探討這一命題。他欣喜地見到一些畢業于中央美院的留學生,在法國春季沙龍、秋季沙龍中所作的各種嘗試,異國的環境迫使他們求變,他們汲取許多西歐藝術的元素融入傳統的中國畫,使之中國畫更具現代意識,也就更易于讓大胡子的老外大致明白,起碼是先從視覺上產生共鳴。他開始以國際化的目光關注傳統的中國畫,如何讓中國畫走向國際,自覺地成為他的一份責任,青年時代他對西洋畫的民族化進行過深入地學術探討,陽小毛教授是在西方形式構成美學理論影響下切入中國畫的,然后回歸到傳統。他發現中國傳統繪畫與現念是吻合的,只是如何豐富傳統形式的藝術表現值得去嘗試。他十分關注中國畫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他要讓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畫。自2001年他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之后,2010年到來之際畫家陽小毛將自己的畫展辦到了韓國的國會,韓國的國會副議事長以及許多的國會議員觀看了畫家陽小毛的畫展。畫家陽小毛的作品被收藏,許多陽小毛早期的創作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些90年代的大量印刷品在收藏界流傳,并有學術論文譯成外文在一些國家與地區傳播。

畫家陽小毛曾在中央美術學院研修西洋畫,隨之公派赴法國巴黎深造,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自己的學科體系,力求傳統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陽小毛將傳統的中國畫傳播到世界各地,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使自身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他走出了傳統與地域的局限,與其他本土藝術家所不同的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一片蔚藍色的海洋,投向了一個更加廣大的視域。

藝術簡介

陽小毛:中國著名畫家,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百杰藝術家。大學本科攻讀西洋畫,先后于中央美術學院深造繪畫藝術,公派赴法國巴黎研修歐洲美術,20世紀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印刷品和早期的水彩畫在國內收藏界和海外廣泛流傳。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基礎為提升和改造中國畫建立了學科體系,力求傳統的中國畫與國際接軌,他認為無論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差異有多大,最終均屬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具有自身的視覺規律,這就為中國畫的國際化、現代化、中國畫的突破與創新提供了可能。畫家陽小毛對中國畫新視域的拓展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全國許多媒體《中國畫家》《當代名家》《美術時空》《書畫名流》《文化娛樂》等專題介紹畫家陽小毛與作品,專版介紹《畫家陽小毛掠影》刊登于人民美術出版社《水彩藝術》叢書,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市各類獎項,兩次榮獲市政府獎。

1998年中國畫《女性之光》參加日本東京第51回國際文化交流展

2000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畫展,并由《北京日報》《中國日報》予以報道

2001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畫展,并由《華盛頓郵報》《美術報》予以報道

200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畫展,并由《歐洲日報》《歐州時報》予以報道

1989年《祖國在我心中》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三次再版

2007年《陽小毛中國畫作品集》中國民族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陷入溫柔泥沼的當代美術》發表于《美術報》

論文《精神的追尋與放逐》發表于《美術報》

論文《漂泊的家園》發表于《北京日報》

篇(11)

一、他山之石——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是高校美術教育的現實需求

傳統文化對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覷。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生態,并且難能可貴地有機統一、相互融合。古往今來,教育都強調“文道結合”,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培養道德品質,高校美術教育除了注重知識傳播和技能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熏陶砥礪道德品質、完善人格修養,實現對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神財富則是取之不盡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著崇高的人性光輝,胸懷、仁愛、誠信、修身、立志、廉潔、犧牲……這些美德都是傳統文化的信仰,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鍛造人文素養、完善人格的信仰。

傳統文化對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大有裨益。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哲學和藝術的結晶,在中醫、科技、文學、藝術、教育各個領域積淀了無數令人為之傾倒的作品,其形態、功能、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寶貴財富。脫離傳統文化的積淀空談藝術修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人們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如果對《洛神賦》毫不知曉,則很難對畫中展現的情節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進而體會其巨大的藝術價值,更無法進入“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同樣,如果不了解“云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奧運火炬“祥云”的誕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傳統文化和高校美術教育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系,是美術學習和創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寬審美視野、提高藝術修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入更深的藝術境界。

二、傳承發展——當今高校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亟待加強

“重知識,輕素養”根深蒂固。當前高校美術教育在提升人文素養上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重知識,輕素養”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術技能傳授,忽視審美感受培養;二是注重美術形式學習,忽視文化底蘊積累;三是注重美術學科本身,忽視跨學科交流。這種局面下,美術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導致部分學生文化素質蒼白、難以厚積薄發,因此,強化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精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積累文化功底,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重洋輕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諱言,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重洋輕土”的現象,表現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術教學模式,側重西方美術能力鍛煉,比如繪畫上過分重視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畫)、速寫等西方畫種教育,忽略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和形式。重視這些并無不妥之處,西方的焦點透視、解剖學、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輕土”。這種情況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識尚且模糊的狀態下,盲目追求“中西結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視精神內涵,這對培養真正優秀的美術人才并無益處。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立足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拿來”得更理直氣壯,避免陷入盲從和消極。

三、多措并舉——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實現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升

中華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個兼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社會,在各個方面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對高校美術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在優化課程設置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學方式。可以考慮在高校美術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學課程的比例,加大跨學科交流的力度,把優秀藝術作品引入課堂,充分利用課程設置的示范作用,鼓勵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

2.在創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術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讓優秀的內容走進課堂,又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走進節日風俗、祭祀儀式,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進行社會實踐,到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實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們國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進而進行保護和傳承。同時,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創新教育模式的應有之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也應相應擴展,發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勵的互動教育關系。

3.在搭建交流平臺上下功夫。交流平臺是課程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要結合高校實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學術研討、課題研究、藝術展示、訪問學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交流溝通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既強調學習交流,又注重發展創新,讓學生在充分貼近吸收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尋找創作靈感源泉,探索在創作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液,中華文明在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后,留給我們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堅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國際化、全球化,美術教育一定能夠更加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一级黄色片|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真实乱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香蕉视频在线网址| 天使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三级免费黄色片|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五月开心播播网| 欧美丰满大乳大屁股流白浆|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午夜不卡av免费|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日日|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视频1区|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一卡二卡三卡在线| 情欲小说app下载| 中文在线第一页|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日韩女同互慰专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免费| 樱花草www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亚洲短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 3d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3d玉蒲团之极乐宝鉴| 国产精品污WWW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