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政治職稱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2)03-0181-005
“新士人”是指在明末清初這一動蕩不安、戰亂頻仍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在清朝初年入仕清廷,在政治立場上傾向于清朝統治者的第一批士人群體。他們入仕于清廷政府,成為“一批本質上有別于遺民士人的新士人”[1],是開啟清初盛世氣象的“有清一代”典型。在明末清初充滿國仇族恨的社會氛圍下,由明入清的士人的政治處境比較尷尬,因此他們或不問世事、安貧守節,或屈于形勢與異族統治者妥協周旋。“新士人”卻沒有一身事二主的顧慮,出仕行仁且較少受到輿論非議,在為清廷服務的同時始終能保持平和自然、榮辱不驚的心境。
一、 出仕而行仁——“新士人”群體形成的
政治背景及其特點
如果將清朝初期的士人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明末清初的遺民群落,曾活躍于明朝政治文化領域,受明朝知遇之恩并對其懷有深厚感情,以黃宗羲、顧炎武等為代表;二是叛節“貳臣”,一身而仕兩朝,既未做到對前朝盡忠,又為新朝所猜忌,因此為世人所詬病,在忠清與復明的兩難中徘徊,以錢謙益等為代表;三是國朝“新士人”群體,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文人,以南施北宋等“燕臺七子”為代表,他們反映了文人事功心態的回歸;四是“盛世文人”,出生于清初時期的清朝寵兒,已融入清初盛世氣象,代表了甚至是推動了清朝政治文化新風貌的確立,以王士禛、沈德潛為代表。
“新士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生于前明萬歷、天啟年間,青少年之際遭逢鼎革,然后在清初通過科舉而入仕” [1]。從政治地位上來講,他們一般處于統治階級中層,雖未能入主中樞內閣,但卻是為政一方的大吏,對地方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態完全不同于明末遺民,也不同于叛節文人,他們有著積極的事功心,沒有贖罪的包袱,在他們身上,儒家積極入仕的理想重新抬頭。“新士人”群體的出現標志著清朝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建立根基,滿族統治者與漢族文人間的磨合初見成效,清朝的存在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可以說,“新士人”是應運而生的,是清初政治穩定的體現,也是清朝盛世氣象的先兆。“新士人”的逐漸成長反映了反清復明理念的漸漸淡化,同時又開啟了清朝盛世文人政治觀念、文學思想的先聲,其承前啟后作用應當為研究者們所重視。如果我們忽略了“新士人”這一群體的存在意義,那么從明末至清初這一階段的文學審美、文學評論觀念的轉變將失去了銜接。
(一)平和中允的政治價值觀
“新士人”與遺民年齡相差無幾,大致生于17世紀20年代前后,如遺民代表顧炎武(1613-1682)、黃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吳嘉紀(1618-1684)、方以智(1611-1671)、錢澄之(1612-1693)、歸莊(1613-1673)、侯方域(1618-1654),與“燕臺七子”中的施閏章(1618-1683)、宋琬(1614-1673)、嚴沆(1617-1678)、丁澎(1622-1686)等年齡相仿。二者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是個體所處的政治環境、教育背景及個人遭際不同造成的,正如《明清易代后詩歌思想的繼續發展》一文所言:“這是一代充滿矛盾的士人。他們之不同于遺民士人,是因為他們雖生前明,但年紀尚小,使他們對前明并無甚深之眷念。他們又不同于純粹由清廷培養出來的國朝詩人,因為他們畢竟生于前明,又身歷易代,對前明還有一種內心深處的認同。”[1]
1996年4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設置和試辦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議題, 同時強調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教育碩士與現行的教育學碩士在學位上處于同一層次,但規格不同,各有側重。該學位獲得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既要掌握某門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要懂得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理論及方法,具有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1]采取這一措施的目的是加強基礎教育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政治、業務水平較高的基礎教育骨干教師。但是,2005年我國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數10036萬人,而參加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習的人數,1997年不足200人,到2001年才突破5000人,達到6262人;再到2004年(2005年入學)方突破萬人大關,達到10422人,2005、2006年穩定在1.1萬余人;截止到2007年3月,累計錄取約6萬人。到2006年,獲得教育碩士學位人數僅約2.5萬人。由此可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在我國的發展規模與我國教師隊伍規模是遠遠不成比例的,即人們對教育碩士在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的作用方面認識還有待于提高。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了明確說明,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 1994年我國實施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的獨特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在推進教師工作的專業化和發展的專業化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一、教師工作專業化
1、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體現教師學科專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教育碩士作為一種專業學位,它對于促進和提高教師的質量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的運行和發展合乎教育的規律。教育碩士作為中小學教師高層次在職教育的最佳形式,為教師提高學科專業水平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
通過進行教育碩士的學習,獲得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師及管理人員擔任較高職務的資格條件之一,也是教師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報考資格及招生對象上看,教育碩士招生條件規定了報考者要具有學士學位,三年以上第一線教學經歷;若不具有學士學位者,除滿足前者條件外,還需要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和中學一級或相當職稱,由此,保證了生源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且招生對象僅限于中小學、幼兒園和其他中等學校的文化專業課任課教師或管理人員,以及教育研究部門或政府機關中具有教師職務的教研員或管理人員。這樣,就保證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教師專門性。
從考試形式和招生錄取上看,考試科目為政治理論、英語、教育學、心理學、專業課,其中,英語、教育學、心理學全國聯考,統一命題。統一考試;專業課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考試與全國聯考同時進行。這樣就保證了考試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公正性。錄取時,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分數線和招生名額,并結合考生的報考條件、工作業績等全面考察,擇優錄取,特別是根據考生的工作業績,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在錄取時的重要性。
從學習過程和學位論文上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以課程學習為主,教學安排上既有培養規格的統一要求,又針對不同學科人員的特點,根據不同專業及方向,分類指導,在加強理論課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需聯系實際,結合教師的本職工作,對不同的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決辦法,對論文的評價著重于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解決相關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主要以課程學習為主,培養目標為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工作能力,能從事較高水平中學相關學科教學的骨干教師。培養規格為有志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文化和專業基礎好,具有較高的教育學和教學論素養,在相關學科教學方面視野開闊、現代意識強,具有較強的學科教學研究能力,且能比較熟練的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因此,在相關專業及方向的課程設置上,均滿足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這樣的培養要求將會有力的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
3、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在加強理論課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切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著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解決相關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教師來說,就是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的能力。因此,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學員必須開展研究性的實踐工作,在實踐結束時,需要提交教案及相關的教學評價。論文的選題也必須以實際教學中重點的實際問題為主,其學位論文的評審必須有一位從事中學教學工作、具有相當職稱的教師參加。通過加強對學員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會大大提高學員的教學和育人能力。
二、教師發展專業化
l、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教師學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
世界各國如今都普遍延長了職前教師教育的時間。小學教師已普遍要求在完成l2年左右的基礎教育后再接受4年職前教育達到大學本科層次,畢業論文中學教師一般還要多讀l一2年,達到研究生學歷。隨著教師要應對的挑戰越來越多,今后延長學制、提高學歷要求的傾向可能更甚。例如在美國,聯邦沒有要求教師必須有碩士學位,但有一些州要求教師在上崗后一段時間內必須獲得碩士學位,大多數是教育碩士而不是所教學科的碩士;日本1949年《教育職員資格法》規定,中小學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一級資格證是以大學本科畢業取得學士學位作為基本資格,二級資格證是以短期大學取得準學士學位作為基本資格。幼兒園、小學、初中教師必須有二級以上許可證,高中教師要必須有一級許可證。早在1988年日本文部省對《教育職員資格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增設以“碩士”學位為基本資格的專修資格證,這樣就逐步把教師的學歷水平提高到大學本科以上。據日本文部科學省2004年的統計數據,日本高中教師中取得碩士學位的有l1%。
目前,我國現行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合格學歷(分別為中師、大專、大學本科)已達到較高水平,根據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止2005年,我國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水平分別達到98.62%、95.22%、83.46%。其中專科以上小學教師現在達到56.3%,本科以上的初中教師達到35.3%,研究生學歷的高中教師達到1.2%,這種狀況與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為此,
2、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教師培訓的重要渠道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培訓中小學教師,主要方式是通過教師脫產進修、業余函授、合格證達標、自學考試、短期培訓等形式培訓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改革開放初期教師緊缺、素質不高的狀況。但是,培訓的目標主要還是彌補教師學歷不足的問題,使學歷不合格的教師達到合格水平,也就是學歷的補償問題。雖然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嘗試以提高教師能力為取向的教師培訓模式,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培訓的觀念與方式脫節,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背景等。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較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它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是提高教師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對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根據中小學課程設置情況及管理工作需要,設置了教育管理、學科教學、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教育、科學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個專業,學科教學(語文、數學)等l7個專業方向。作為一種新型的學位教育,教育碩士學位是一種具有教師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它在學位設置的依據、具體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與規格、培養的途徑和方式方面與教育學碩士學位有明顯的不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為基礎教育戰線教育工作者獲取研究生學位開辟了一條有效渠道,正如教育界的專家所指出的,“這在我國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教師專業化豐富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教學內容
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共同組成了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基本內涵。其中,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化的基礎;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化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具體表現,是教師專業化的核心;專業精神是教師專業化的動力。這三個方面在教師專業素質結構中是缺一不可的有機統一體。[5 ]
l、專業知識是指教師應具備以學科知識為主的本體性知識。以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為主的條件性知識。以及在教育教學活動及過程中生成的實踐性知識。三類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體現出教師的從教能力。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在教師教育期間的課程設置一直圍繞核心專業學科開展,因而教師的知識結構比例失調,現實情況不容樂觀。盡管我們不能僅僅憑借知識來評判教師專業的發展程度,但其專業能力必然受制于他們所具有的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基礎,并且教師教育的課程開發、培訓方案開發等都與之密切相關。因此,教師知識基礎欠缺是當前教師專業化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這些現象促使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課程設置時,特地將《教育學原理》、《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課程來開設,同時開設與各自學科緊密結合的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增強教師的專業知識。
2、專業能力是指作為教師必須具備專業特殊能力。
國內外關于教師素質的研究表明,教師專業能力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或者說,教師專業能力與其工作效果有較高的正相關。在諸多的教師專業能力中,職稱論文 困擾和制約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教師職業的研究性質密切關聯。具有研究的意識與需要、知識與能力是所有專業人員的共同特征。“教師即研究者”幾乎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義語,已經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運動中的一個重要觀念。而是否具有較強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為區分一個教師是專業教師還是非專業教師的根本標志。因此,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明確提出要培養教師具有“較強的學科教學研究的能力”,并通過實踐和學位論文培養教師的意識和能力。
3、專業精神是保證。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教師
專業精神是教師做好本質工作的重要保證,它是教師教育人格和倫理的組成。其內涵包括:“認識教師從事的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民族國家未來,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每個家庭的希望與幸福的重要的事業,形成對事業的責任感、崇高感;具有以敬業和為人類及其文明發展奉獻自己為特征的專業精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其出發點就是培養“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目的是加強基礎教育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政治、業務水平較高的基礎教育骨干教師”。所有獲得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人員必須服務于基礎教育戰線。
四、教師專業化有利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
跨入新世紀,教師專業發展在促使中小學生成長、保障基礎教育進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時期都關鍵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教育專業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師工作專業化,使教師超越能干的教書匠而成為專業的教育家。我國2l世紀的教師教育,需要以教師專業化為改革取向,以培養適應2l世紀教育教學需要的專門人才,滿足我國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在社會、政府提高教師專業地位的同時,教師主體本身更應堅定專業信念,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服務品質,以贏得學生、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信賴與認同。所有這些需求與期望,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無論是生源條件、政策引導、社會需求等均給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以廣闊的發展空問。因此,教師的專業化進程有利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教師的發展是一個專業化的過程,是社會發展、職業分化的自然結果和必然要求。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作為一種新生的教師培養方式,為教師的專業化進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發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前進。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開展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工作的通知》(學位辦[1996125號)[Z].1996—06—10.
[2]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Z].2007—06-08.
[3]曾天山.專家學者:我國教師專業化有了啥?還缺啥?[N].中國教育{艮,2007—04—28(3).
在20世紀末,在借鑒大學導師制的基礎上,我國在中學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目前,這種嘗試已經在全國的許多省市和一些重點中學展開。200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各市、縣(市、區)教育局印發《在全省中小學實施德育導師制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并要求結合各地、各校實際,認真組織實施;2006年1月,山東省實驗中學舉行了導師制啟動儀式,在全校實行學生成長導師制;2006年4月,教育部規劃課題“全員育人導師制管理實驗研究”在山東日照實驗高級中學開題。這種新的教學管理模式給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中學“學生成長導師制”的必要性
1.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中學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優秀品質和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畢業論文 在這一階段,中學生思想觀念新穎,意識超前,性格鮮明,不墨守陳規,思想開放,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對事物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喜歡標新立異,有活力,好沖動,好表現等等,這些都是積極和主流的一面;但同時,由于中學生思想不成熟,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分辨是非美丑能力較弱。這些需要我們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要通過老師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化他們;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批評當時當地的各種錯誤觀點和言行,提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一個思想健康的人。
2.在學習方面
當學生從初中進人中學后,明顯感覺到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大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在加大,不適應性明顯加強。如何更好更快地適應中學學習,這是擺在中學學生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導師應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等各方面的內容進行正確的指導和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擺脫小學那種完全依賴老師的習慣,幫助學生樹立雄心壯志,為振興中華而學習;鼓勵中學生在學習中互相交流、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3.在心理健康方面
中學生的心理、生理都處在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對緊張的學習生活不適應,導致腦調節功能失調;還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考試成績不及格及高考落榜等出現的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孤獨、空虛等心理障礙;另外,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和矛盾,幫助和教育中學生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學生成長導師制的可行性
學生成長導師制與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相輔相成,與應試教育中重視知識方面也是辯證統一的,對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到了促進作用,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有利于中學老師進一步把握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實施學生成長導師制,有利于老師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實際,使教學適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規律;有利于教師通過不同形式的師生互動,把握教與學的聯系,相互促進的規律和傳授知識,發展智能,形成思想品德相統一的規律。通過這些規律的認識,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2,可以有效地將學生的共性和個性結合在一起,進一步深化知識教學。其運行機制的出發點就在于“因材施教”,醫學論文 通過小范圍、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輔導、學習指導、能力培養等活動,促進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從而充分發揮導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與個別指導作用,彌補課堂大班教學的不足。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緊密結合起來,有效地鞏固教學成果。
3.有利于進一步營造積極健康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學生成長導師制有利于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在學生導師的影響下,受到良好的知識熏陶,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同時,教師也必將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受到學生學習熱情的感染,從而產生師生之間對于學習的共鳴,實現學校教風的日益增長。從而促進整個學校的校風的良性發展。
三、學生成長導師制的內涵
在中學學校實行學生成長導師制,必須以“給學生提供思想引導、學習指導、心理疏導、生活輔導和成才向導”為原則,開始全面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該制度是以學生班級為單位,配備德才兼備的教師擔任導師,指導、教育和幫助學生實現思想和學業進步,促進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綜合素質的一種制度,它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地思想工作落實到實處,真正起到“導心”、“導學”的作用。
學生成長導師制的內涵有兩個基本點:一是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全體學生成長方向的引導及對學生學習途徑和方法的指導。二是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學生們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為:做學習活動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態對待所有的學習活動;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獨立地學習,達到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學會發展的目的。
四、導師的職責和要求
導師的工作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習輔導、生活輔導、職業指導”等方面。學習輔導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學習思想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職稱論文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潛能和特點、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輔導主要是幫助學生適應高中學習生活.明確生活目標,端正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職業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傾向和職業興趣,為將來的正確選擇職業打好基礎,作好鋪墊,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在中學實行學生成長導師制,這是一個創舉,很多學校已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比如:浙江省的龍灣區永強中學。但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在現實中,教師如何操作;對學生如何正確引導等等問題,有待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忠心希望正在實踐這一制度的中學領導、老師發揚團隊精神,不屈不撓,把學生成長導師制辦成素質教育的一個新亮點,同時,也呼吁更多中學能參與進來,為我國新世紀的基礎教育改革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