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大全11篇

時間:2023-12-20 10:42:0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高血壓康復訓練方法

篇(1)

1 環境要求

家庭環境要保持舒適、安靜、空氣清新,物品擺放妥當安全,保證病人活動方便、無障礙。

2 心理護理

病人對疾病帶來的生理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難以接受,而出現煩躁易怒、消極抑郁等情緒反應,因此家庭所有成員都應關心體貼病人,保持樂觀情緒,耐心與病人交流溝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利于情緒穩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現不耐煩或隨意訓斥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體康復鍛煉

要盡早進行肢體康復鍛煉,循序漸進。偏癱后六個月內為黃金訓練期,在這一階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項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復,臥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導并教會家屬在仰臥位、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時肢體的正確擺放位置,指導患者及家屬主動和被動活動上下肢,訓練病人主動翻身能力,病情允許時要對病人進行逐步抬高床頭訓練,逐漸增大床頭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過渡,指導病人進行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當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時后進行站立訓練,患側扶椅或借助步行器進行行走訓練,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4 語言康復訓練

鼓勵病人多講話,為病人提供講話機會,有什么需要時鼓勵病人講出來,而不要事事心領神會。根據語言障礙類型采取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如發音訓練、聽覺訓練、書寫訓練、記憶訓練等。

5 吞咽困難康復訓練

據報道22%-65%的中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其肺部感染的風險大大增加,指導病人進行正確的早期康復訓練,可減少并發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吞咽功能訓練方法:

5.1 自主氣道保護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過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關閉真聲帶。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時自主延長并加強喉上舉和前置運動來增強環咽肌打開程度的方法。

5.3 屏氣發聲法。

5.4 聲帶閉合訓練法。

進食時根據病情選擇進食,食物形態及攝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為好。

6 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6.1 壓瘡:對長期臥床病人,定時更換,加強營養,保持床鋪柔軟平整及皮膚清潔干燥均有利于預防壓瘡的發生。實踐證明,家庭中使用氣墊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簡單方便,極大的減少了壓瘡的發生率,已發生的I期壓瘡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內感染:鼓勵病人咳嗽及多飲水,定時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潔。飲食嗆咳者取坐位進食,不能坐起者取健側臥位,以免食物嗆入氣管,吞咽困難,嗆咳嚴重者應留置胃管,鼻飼流質飲食。

6.3 肩手綜合癥(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及肩關節疼痛、皮溫高、皮膚顏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約20%-30%的中風患者發病后3周至3月內發生,為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屬RSD的主要表現,及時發現及時就醫,指導患者的臥位姿勢、肢體正確的擺放位置,并適當加強被動、主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盡量避免在患手靜脈注射。

6.4 關節攣縮畸形:疾病早期即開始患肢的康復鍛煉,注意隨時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導家屬及病人正確的訓練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飲食指導

宜攝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的飲食,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戒除煙酒,合并糖尿病者進食糖尿病飲食,飲食調節對預防中風再發具有重要作用。

7.1 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使其對中風的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及臨床表現以及中風并發癥的預防護理有所了解,對疾病治療康復過程的長期性有所認識,提升對疾病治療的主動性、依從性。

7.2 指導病人遵醫囑按時服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血壓血糖在理想狀態。

7.3 囑病人起床及站立時一定要緩慢,避免發生性低血壓致疾病再發,鼓勵病人多參加戶外活動,生活有規律,避免勞累及暴飲暴食,保持心態平衡、身心愉悅,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

7.4 鼻飼病人定期為其更換胃管,約2周更換1次,指導家屬學會鼻飼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飼液的溫度、量及注食速度。

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中風病人恢復語言、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預防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的關健,對中風病人進行社區護理干預,即減輕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這類護理模式值得推廣和應用。

篇(2)

60例(75%)患者OGTT2h血糖高于7.8mmol/L,其中42例為糖耐量異常(52.5%),18例(22.5%)患者OGTT2h血糖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11.0mmol/L)?;颊逴GTT2h血糖平均值為(8.89±1.05)mmol/L,明顯高于正常。腦出血和腦梗死患者各血糖值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常規康復訓練后血糖變化

55例前后對比的患者,康復訓練后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P<0.01),但血糖、甘油三酯、血膽固醇等指標沒有變化(P>0.05)。見表2。

篇(3)

腦卒中屬于一種突然發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其臨床特征是猝然昏倒,突然發生言語障礙、智力障礙、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負擔[1-2]。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近年來腦卒中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健康教育路徑是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實施的一種指導護理措施,是深化整體護理理念的體現,由責任護士按照每日健康教育計劃對患者實施護理指導,以滿足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3]。本研究采用健康教育路徑模式實施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護理過程中,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抽樣法選擇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神經內科的腦卒中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例、女67例,年齡58~76歲、平均(66.5±5.8)歲。納入標準:(1)經顱腦CT或MRI確診,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2)患者經前期治療,病情處于穩定階段,神志清醒、聽理解能力正常,采用簡易精神評定量表評分>27分,為正常[5]。排除標準:(1)伴有焦慮癥或抑郁癥、乙醇依賴;(2)伴有惡性腫瘤級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全組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教育,即由責任護士根據康復指導內容對患者作一次性宣教,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教育基礎上按照神經內科制訂的健康教育路徑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宣教。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情、職業及經濟收入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1)組織協調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在護士長監督下進行,由責任護士負責落實。健康教育路徑表單置于患者床頭,責任護士每日根據表單中的健康教育計劃對患者逐一實施健康教育。(2)培訓:由護士長對全體護士進行健康教育路徑相關護理內容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涉及如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患者各階段康復訓練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培訓結束考核合格后的護士參加康復訓練護理。(3)執行階段:患者入院病情穩定24h后,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屬作入院宣教,包括醫院的環境、治療室、作息規章制度、查房和探視時間、睡覺時間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講解腦卒中的病因、疾病發展、癥狀表現及目前常用的治療措施等,并引導患者講述起病前的感受和生活習慣,講解不健康的飲食、肥胖、缺乏適量運動及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都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向患者講解嚴格戒煙戒酒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每日多喝水,保證每日2000mL的尿量,患者每日就餐時注意觀察患者每日飲食是否符合要求,并給予現場指導,目的是找出這次發病的病因,同時告知患者此次實施健康教育路徑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要求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但同時應注意患者若處于睡眠不充足、精神狀態欠佳、有發燒及疼痛等狀態下不宜進行康復訓練?;颊呷朐翰∏榉€定48h后按照健康教育路徑方案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為期14d,每天2次,每次不低于30min。訓練內容主要包括:第1~3天進行床上移動訓練、良肢配合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第4~6天進行感覺障礙被動訓練、認知障礙訓練;第7~9天進行語言交流障礙訓練、吞咽障礙訓練;第10~14天進行心肺功能障礙訓練、尿便障礙訓練、日常動作訓練和下床步行訓練。出院:了解患者對前期康復訓練內容的掌握情況,反復強調出院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叮囑出院后繼續康復訓練,健康飲食、戒煙忌酒等,并送《康復訓練方法出院指導手冊》。出院后1周:及時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指導。

1.2.2觀察指標(1)兩組患者出院時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6]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評價,ADL量表簡明易懂,主要用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況的評定,量表共包含14個項目,采用1~4分級評分法,滿分64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大于16分說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障礙,小于16分即為正常。(2)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護理部下發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主要調查患者對病房的環境衛生、健康指導、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對患者的關心等,回答分為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人數+較滿意人數)/60×100%。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進行所有統計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出院時觀察組ADL評分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滿意度調查也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健康教育路徑是在臨床護理路徑理念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護理模式。以往的文獻報道,健康教育路徑護理模式目前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7],其中在美國約有一半以上的醫院采用臨床路徑護理實施,但是目前在我國臨床路徑護理模式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本研究中對腦卒中住院患者按照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康復訓練護理計劃,并與常規的一次性康復訓練護理宣教進行比較,研究結果中觀察到兩組患者出院時,觀察組ADL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生活能力要強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住院時間也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護理滿意度調查也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經采取健康教育路徑后的觀察組患者生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路徑將有關腦卒中康復訓練內容在日常護理過程中按照程序化、目標化、分層次、循序漸進地介紹給患者,使得患者能夠更具體、更全面接受,宣教效果更好。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不再是單純的疾病護理,如何改善患者預后、促進生活質量的護理干預措施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正是實施整體護理的體現,對腦卒中恢復期的康復訓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8-9]。滕翠芹等[10]報道,實施健康教育路徑能夠有效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對低年資的護士具有較強的工作指導性,避免因工作經驗不足而造成健康宣教內容缺失,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以往的文獻報道,影響腦卒中發生的因素很多,如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與患者日常飲食、生活習慣有關[11]。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入院后重點實施健康宣教,重點講解腦卒中與飲食的關系,反復強調,逐漸形成概念化,有效促進了患者出院后飲食控制的依從性,此外通過出院對患者進一步實施宣教和注重出院后隨訪,指導患者建立可持續的自我管理,堅持長期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降低腦卒中復發率具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對腦卒中住院患者按照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康復訓練宣教,能夠系統性、計劃性地將腦卒中康復訓練內容傳授給患者,使患者自覺改進生活習慣,提高遵醫行為,對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改善醫患矛盾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艾英雪.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方法及護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2):125-126.

[2]張金彭,吳玉泉,費明峰,等.奧拉西坦聯合配伍丹參多酚酸鹽治療老年腦梗死的合理用藥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6):137-139.

[3]余利娜.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9):119-120.

[4]曲艷吉,卓琳,詹思延.中國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流行病學特征的系統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2):1294-1301.

[5]譚齊家,張志強,方雅秀,等.血府逐瘀湯治療顱腦損傷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5,26(9):1360-1362.

[6]孫靜.社區早期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的效果[J].護理雜志,2014,31(5):34-35.

[7]侯智慧.臨床路徑在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12):63.

[8]吳燕.淺析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護理水平[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5(12):158-160.

[9]葛見華.整體護理對冠心病患者情感和自護能力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10):1345-1348.

篇(4)

高血壓腦出血是常見的神經外科急癥,手術是快速解除血腫壓迫的重要手段。若患者同時合并糖尿病,不但易誘發各種功能障礙,還會影響手術切口愈合,更易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使護理難度增加[1]。臨床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從而提高遵醫行為[2]。該研究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對42例糖尿病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多元化健康教育,并與常規健康教育的38例同病種患者進行對照,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例糖尿病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或MRI檢查,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3]及WHO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術后生命體征平穩;③年齡≥18歲且≤70歲;④神志清楚,具有執行指令能力。排除標準:①術后昏迷;②既往有精神疾病、癲癇史;③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感染、顱腦損傷及軀體復合傷者。其中2015年1―12月收治的3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女18例,男20例,平均年齡(64.78±4.23)歲,高血壓平均病程(11.54±3.62)年,入院時血壓平均(185±23)/(105±12)mmHg,入院距手術完成時間平均(9.32±4.22)h。??2016年1―12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女20例,男22例,平均年齡(65.36±4.17)歲,高血壓平均病程(11.68±4.37)年,入院時血壓平均(184±26)/(104±13)mmHg,入院距手術完成時間平均(9.63±4.37)h。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神經外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實施常規健康教育,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一對一口頭宣教,內容包括高血壓腦出血的原因、康復訓練方法、控制血糖的重要性,糖尿病飲食方案、并發癥預防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多元化健康教育。具體如下:①視頻宣教:將健康教育知識如康復訓練方法以真人、真物示范和配合解說的方式錄制成視頻,為患者通過電視在病房內播放,播放1次/d,20 min/次左右。播放完畢責任護士親自示范并指導患者模仿練習。②圖文式手冊宣教:將健康教育內容編寫成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冊,配以生動形象的圖片和簡單通俗的文字說明,為患者講解后再發放給患者,供患者及家屬自行閱讀。責任護士在溝通時可引導患者復述或示范學到的知識,發現患者錯誤認知或者方法不正確時及時糾正。③病友宣教:可介紹語言表達能力強、治療效果較好且處于恢復期的同病種病友和患者組成病友互助小組,并教授病友宣教的技巧和注意事項,重點宣教遵醫行為的好處,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遵醫行為。④家屬同步宣教:患者家屬的情緒及對疾病的認知和治療態度對患者有較大影響。責任護士應主動對家屬進行同步宣教,鼓勵家屬以積極的心態給患者以良性影響,指導家屬督促患者積極訓練,及時匯報患者病情變化,為醫護人員提供第一手資料。

1.3 觀察指標

1.3.1 遵醫行為 根據患者術后表現評估遵醫行為,包括保持情緒穩定、合理飲食、規范康復訓練、遵醫囑用藥、監測血糖、積極預防并發癥等方面。完全按醫護人員要求做到上述6項要求者為遵醫行為良好,能夠做到4~5項要求者為遵醫行為尚好,僅能做到3項及以下者為遵醫行為差。遵醫行為良好與尚好例數之和/本組總例數=遵醫行為依從率。

1.3.2 血糖控制情況 定期監測血糖,將出院前日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與出院前日相應數據進行比較。

1.3.3 并發癥 出院前,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壓瘡、便秘、尿路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關節萎縮、低血糖反應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遵醫行為達標率

觀察組遵醫行為達標率92.86%,明顯優于對照組81.58%(P

2.2 血糖控制情況

入院次日,兩組患者FBG及2 hPBG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日,兩組患者FBG及2 hPBG均較入院當日顯著下降(P

2.3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1.90%,明顯低于對照組31.58%(P

3 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急、病情重,具有高致殘率及致死率的特點[4]。糖尿病是加重高血壓腦出血的風險因素?;颊咭蛱弁?、擔心預后等處于焦慮、煩躁等狀態,導致遵醫行為下降,加之手術刺激可引起血糖應激性升高,致使血糖控制不佳,影響手術預后。因此改善患者遵醫行為,對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極為重要。

遵醫行為是指患者主動采取的有利于疾病恢復的健康行為。影響患者遵醫行為的關鍵因素是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而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常規健康教育是護士“講”,患者“聽”的單一形式,而多元化健康教育集多種健康教育途徑于一體,使枯燥的疾病常識變得更直觀和易懂,多種途徑互相補充,幫助患者強化所學知識,促使其主動采取遵醫行為。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遵醫行為達標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改善遵醫行為。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7年6月至10月期間收治的90腦卒中例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將90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女性23例,男性22例,年齡56~83歲,平均年齡(69.5±3.9)歲,文化程度:初中14例,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4例;觀察組(45例),女性22例,男性23例,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70.5±3.9)歲,文化程度:初中15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較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采取健康教育路徑進行護理,其具體措施如下(1)制定健康教育目標。成立專門的健康教育小組,由護士長進行監督,每位護理人員輪流擔任責任護士,共同制定健康教育目標計劃,并將其張貼于患者床頭,護理人員根據目標計劃,每日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2)加強人員培訓。醫院應定期舉辦護理人員培訓座談會,培訓內容主要圍繞如何科學合理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康復訓練方法、護理方法、注意事項等。培訓結束后,應對培訓人員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人員應參加再次培訓。(3)貫徹執行:入院宣教。詳細介紹醫院環境、醫療資源、作息時間、探視制度,并對患者病情進行解答,解答過程中,應對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措施、治療流程、注意事項等進行著重介紹。引導患者回憶自身生活習慣,并對患者生活中不良習慣進行指正。疾病預防。腦卒中患者多因患者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缺乏運動、飲食不規律所致,因此,護理人員應對以上問題帶來的危害進行詳細講解,告訴患者戒煙、戒酒,囑咐多喝水,每日飲水量可保持在2000ML左右,保持充足的睡眠,少吃辛辣、刺激、油脂過高的食物。康復訓練?;颊卟∏榉€定后,護理人員可知道患者逐漸進行康復訓練,一般情況下,康復訓練維持在2周左右,1~3d患者主要進行床上、四肢和關節訓練,4~6d進行認知、感覺訓練,7~9d可與患者多交流,達到語言交流訓練目標,10~10d患者可進行步行、心肺功能、獨立排便等訓練。

1.3評價指標

[3](1)日常生活能力評價標準:采取日常生活能力測量表(ADL)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測評,該表測評內容共計11項,總分為50分,分數越低則越優。(2)住院時間評價標準:從患者入院日起至患者出院時間為患者總住院時間。(3)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由醫院護理管理部制定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調查表,護理滿意度調查內容含住院環境、健康宣教、服務態度等,回答選項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項,總體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住院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56%,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5.56%,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6)

1 臨床資料

病例1 男,67歲,以“右側肢體力弱,言語障礙3個月”就診于我院腦血管病康復中心。既住有高血壓病史6年。頭顱CT查示左側額、顳、頂大面積梗死。入院查體神經系統陽性體征:言語障礙,聽理解、命名、讀、寫均不能。右側中樞性面舌癱,右上肢肌力0級,右下肢肌力2級,肌張力低,深淺感覺障礙,右側病理征陽性,肢體運動功能檢查,布氏分級右上肢0級,右下肢Ⅰ級。語言評測為重度完全性失語。經系統康復治療(如前述)3個月,運動功能上肢達Ⅱ級,下肢達Ⅳ級。肌張力增加,肌力上肢3-級,下肢4級。Barthel指數由25分提升至70分。由無坐平衡達到良好的站平衡及小量借助下的步行。語言方面,聽理解與命名也有較大改善。

病例2 女,45歲,以“右側肢體力弱4個月”就診我院,平素血壓低,90/60mmHg左右。頭顱CT示左側額、顳、頂葉大面積梗死。入院查神經系統陽性體征:聽理解、命名、讀、寫均較差。有簡單的自發語、刻板的一兩個字。右上肢肌力2級、右下肢肌力3-級。運動功能檢查布氏分級,右上肢Ⅰ級,右下肢Ⅱ級。語言評測為重度完全性失語。余略。經前述治療方案,治療3個月。右上肢肌力3級,右下肢4級運動功能右上肢布氏分級達到Ⅲ級,右下肢達Ⅳ級。Barthel指數由30分提升至70分。由無站平衡達到良好的站平衡及少量借助下的步行。語言方面聽理解及命名改善較多??梢员磉_3至4個字的短句。

病例3 女,56歲,以“右側肢體力弱,言語障礙2個月”入我院。既往高血壓6年。頭顱CT示左側額、顳、頂葉大面積梗死。入院查體:語言障礙,聽說讀寫均差。右上下肢肌力1級。運動功能右上下肢布氏Ⅰ級。肌張力低,語言評測為重度完全性失語。余略。經系統治療(如前述)3個月。右上肢肌力達到3級,右下肢達到4-級;運動功能右上下肢達到布氏Ⅲ級,肌張力增高。Barthel指數由0分提高至70分。由無坐平衡達到良好站平衡及少量借助下的步行。語言方面聽理解、命名亦有改善。

2 討論

失語癥是因大腦損傷所致的語言障礙,至少有1/3以上腦卒中患者可產生各種語言障礙[1]。完全性失語是病損最嚴重、治療難度大且效果差的一種失語癥,占失語癥的22%[2]。完全性失語屬于重度失語群,屬非流暢性失語。主要表現為理解和表達都受到損害的一類失語。病變部位,認為是大腦優勢半球的sylvius溝周圍的語言區域受到廣泛破壞。特別是大腦中動脈的梗死是其主要發病原因。臨床特征表現為自發語言極少或無命名,復述不能,音讀不能,語言、文字理解均受到損害。即所有的與語言有關的理解與表達功能均受到嚴重損害,只保留了極少數殘留語言[3]。上述3例均符合完全性失語。Schuell失語癥刺激療法要求:(1)利用強的聽覺刺激。(2)適當的語言刺激。采用的刺激必須能輸入大腦,選用適當控制下的刺激,在難度上要使患者感到一些難度,但尚能完成為宜。(3)多途徑的語言刺激。多途徑輸入,例給予聽刺激的同時,給予視、觸、嗅等的刺激,可以相互促進效果。(4)反復利用感覺刺激。一次刺激得不到正確反應時,反復刺激可能會提高其反應性。(5)刺激應引出反應。一項刺激應引出一個反應。(6)正確反應要強化,以及矯正刺激。患者對刺激反應正確時,要鼓勵和肯定(正的強化)。得不到正確反應的原因,多是刺激方式不當或刺激不充分,要修正刺激[4]。基于此,反復給患者易接受的簡單命令語言,輔以手勢及叩擊擬欲產生收縮的肌群,反復刺激,強化,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并對正確的反應進行正的強化。完成對患者自主運動的誘發,促進功能康復,同時對其語言的理解,亦有較好的幫助。本文的3例進行了探索性的康復訓練,但收效較大,提示了我們完全性失語患者的康復,并不是禁區。

參考文獻

[1] 趙瑞祥.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2000,15(6):86-87.

篇(7)

[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康復訓練在腦出血術后恢復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58例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應用綜合康復訓練臨床效果,分析58例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變化差異及綜合康復訓練有效率。結果 腦出血術后恢復期經綜合康復訓練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0.85±20.16)分,肢體運動功能為(75.49±17.83)分,較治療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為(33.57±19.43)分、肢體運動功能為(38.21±11.32)分均顯著改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選58例患者,其中54例患者腦出血術后恢復良好。結論 腦出血術后恢復期應用綜合康復訓練,顯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總有效率達93.1%,對腦出血患者術后功能的恢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

關鍵詞 ] 腦出血;術后;綜合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74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0(b)-0073-02

腦出血主要是由腦血管病變引發的腦內血管破裂出血,發病原因與血壓、血脂及血糖異常升高、血管老化及吸煙等因素密切相關[1]。腦出血患者由于腦內出血易造成神經受壓,出現運動、語言功能障礙、嘔吐及意識障礙等癥狀。若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差,可出現失語、吐字不清及偏癱等后遺癥,為患者生活帶來很多困擾,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2]。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及工作節奏的改變,高血壓、糖尿病及過度疲勞等原因誘發的腦出血比例逐年上升,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為進一步探討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有效康復措施,本次研究選取58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術后恢復期應用綜合康復訓練,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58例,患者選取標準:①患者經CT等檢查后,確診為腦出血;②患者意識清晰,各項生命體征較平穩;③排除意識不清、伴有心臟病、腫瘤等嚴重疾病的患者;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所選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52~81歲,平均年齡為(63.2±2.6)歲。

1.2 方法

對58例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具體內如下:①日常生活功能:加強腦出血患者術后語言功能的恢復訓練,根據患者語言功能障礙類型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運動性語言障礙者,指導患者從簡單漢字開始練習,逐漸加大練習難度;語言障礙為感覺性患者,可通過動作、表情等幫助患者理解詞句含義;對物品命名語言功能障礙者,可采用反復教說練習幫助患者掌握物品名稱;訓練患者吞咽功能,指導患者進行吞咽模擬訓練,也可通過外物刺激患者咽喉壁等部位,協助患者進行空吞咽訓練,對吞咽功能較差者,可取頭部前伸的仰臥位,便于患者進食;對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獨立完成的洗漱、穿戴等基本生活內容,鼓勵其自行完成,對不能獨立完成者,進行協助指導和基礎訓練[3];②肢體運動功能:術后指導患者選取正確的,保障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糾正患者上肢彎曲、下肢伸展等不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錯誤,上肢訓練主要包括握手、對抗肢體屈曲痙攣,軀干訓練主要采取反復收縮腹部及橋式運動等方法進行訓練;下肢訓練是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利用功能鍛煉器進行訓練[4];③其他訓練:幫助患者掌握術后翻身等簡單動作的完成技巧,鼓勵患者進行關節活動鍛煉,告知患者或家屬有效的按摩方法,為患者進行關節等部位活動按摩,對可下床患者,指導其進行步行訓練,開始可借助外物支撐在室內進行站立、床邊行走等練習,患者熟練后,鼓勵患者獨立進行步行訓練,為避免患者發生摔倒等意外,醫護人員或家屬要做好監護工作;④心理素質:經常與患者進行溝通,幫助患者解答內心的擔憂和疑問,保持親和的工作態度,理解患者內心的無助和自卑,鼓勵患者堅持治療,增加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和對醫護人員的信賴感。

1.3研究指標

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分別采用Barthel指數法[5]及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6]進行評估。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對比

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綜實施合康復訓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2.2腦出血術后恢復期綜合康復訓練應用效果

所選58例腦出血患者,經術后恢復期進行綜合康復訓練,39例患者恢復良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等功能基本恢復,無后遺癥發生;15例患者語言、肢體運動等功能障礙表現逐漸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復;4例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較差,語言及運動等功能障礙表現未見明顯改變,患者生活能力較差;腦出血術后恢復期綜合康復訓練實施總有效率達93.1%。

3 討論

腦出血是我國腦血管病變中常見疾病,起病急,出血早期患者即有死亡危險。治療后,患者也可出現語言功能障礙、偏癱等后遺癥,嚴重降低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腦出血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問題之一[7]。目前,對于腦出血患者治療方案,不僅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患者生命,術后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明顯改善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降低腦出血致殘率[8]。

本次觀察結果顯示,對58例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進行綜合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較治療前顯著緩解,比較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由此我們認為,腦出血術后恢復期實施綜合康復訓練,通過正確的訓練方法,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充分鍛煉,改善患者錯誤肢體或不運動對術后肢體恢復的不利影響,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對腦出血患者術后康復有積極作用。所選58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術后運動等功能顯著恢復,患者無語言功能障礙、偏癱等后遺癥發生;15例患者腦出血術后恢復效果良好,4例患者恢復較差,總有效率達93.1%。根據以上觀察結果我們得出結論,綜合康復訓練能顯著改善腦出血患者術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程度,通過有效訓練法方法,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獨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通過綜合康復訓練,還可指導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增加患者語言使用頻率,有利于減少患者術后運動及語言等功能障礙的發生率。通過心理訓練,提高患者心理素質,增加患者對疾病治愈的信心,對患者病情康復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期實施綜合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水平,應用效果顯著,提高腦出血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降低腦出血患者術后偏癱、失語等情況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9]。

[

參考文獻]

[1]毛永強,戴一平,惠東偉,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出血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9):1309-1310.

[2]劉詩丹,陳啟波,李榮祝,等.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6):569-573.

[3]何逸康,夏揚,張新顏.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卒中病人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41-1642.

[4]李和平,李惠勉,張嵩.早期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4):63-64.

[5]孫銳.腦出血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效果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12):1431-1434.

[6]黃春敏.早期康復訓練在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11):109-110.

[7]于堯,吳文群.綜合康復治療腦出血偏癱患者7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0):53-54.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3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483-01骨質疏松、老年髖周肌肉群退變、反應遲鈍或遭受嚴重外傷導致的股骨頸斷裂都被稱為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這是因為老年人內因骨強度下降,股骨頸部張力骨小梁變細,有的甚至消失,股骨頸的生物力學結構削弱,再加上老年人髖部周圍的肌群退變,對于應力反應降低,在應力較大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很大的外力沖擊也會發生骨折,發病后患者髖部有明顯疼痛,腹股溝中點附近有壓痛或縱軸方向有叩擊痛,骨折部位腫脹,且會發生關節功能障礙,臨床治療上主要有外固定、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方法,有資料顯示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康復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探討其康復訓練內容和特點,本組研究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進行了詳細分析,具體內容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2±5.5)歲,其中27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3例合并高血壓,具體骨折分型:28例患者頭頸型骨折,22例患者經頸型骨折,10例患者基底型骨折。手術方法:全麻或硬膜外麻醉,12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療,33例患者進行螺紋釘內固定治療,10例患者進行股骨頭和全髖置換術治療。

1.2康復訓練方法

1.2.1早期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為手術治療創造了積極條件,護理人員需督促患者保證充分的休息,骨折部位進行牽引或皮牽引,注意牽引時力道適中,防止對患者患處的再損傷,注意皮牽引的力道不要超過5千克,牽引重量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決定,一般維持在體質量的1/7,懸空牽引重錘,牽引繩與患肢長軸平行,防止斷裂和滑脫,定期觀察患者的牽引情況,并對異常情況進行糾正和調整,定期協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瘡的生成。

1.2.2術后康復訓練術后患者臥床時取平臥位,為防止嘔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患者頭部可略偏向一側,保證呼吸通暢,兩腿之間可以放入軟枕,保持患肢的中立位,適當外展一定度數,并穿防外旋鞋,防止關節畸形或假體脫出。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肌力狀態進行被動運動,在患者發病3天后即可對患者進行按摩等被動訓練,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按摩過程中注意力度的掌握,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可增加重復按摩的次數。在拔除引流管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康復訓練,收縮和舒張患者的四頭肌,每天3次,每次持續30分鐘,根據患者的最大耐力調整訓練量和次數,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情況下協助或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運動。主動或被動訓練時,訓練量和時間逐漸增加,具體增加強度根據患者的自身耐力決定。為了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隨著患者的恢復,訓練量需要逐漸增加,康復訓練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者的常規指標,分析病情變化情況,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可應用康復器協助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自行進行抬腿聯系,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并促進全身運動。2結果

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后,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無嚴重并發癥的方式。3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退化,多有程度不同的骨質疏松,再加上生理代謝的原因在輕微的外部創傷下也有可能發生骨折,骨折發生后患者髖部有明顯疼痛,關節功能障礙,不能站立和走路,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及時采取措施診治,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本組研究中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還進行了心理及并發癥的護理,因為老年患者聽力及反應能力可能比較遲緩,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保持認真傾聽的態度,耐心詢問患者的需求,并盡量滿足,在增強訓練強度前親切詢問患者的感覺,分析其最大耐受力,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認可患者的進步,并告知患者的恢復情況,言語鼓勵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的信心,爭取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老年患者合并基礎疾病較多,病情復雜,容易發生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針對常見并發癥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由于患者長期臥床無法自行移動,為防止褥瘡的生成,護理人員需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護理。術后患者大都有惡心嘔吐的癥狀,再加上長期不運動,腸胃功能退化,容易發生便秘,因此護理人員需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在保持充分營養支持的情況下合理應用藥物輔助治療,防止血壓增高等癥狀的發生。經過護理人員的康復訓練后,本組患者均痊愈出院,且無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篇(9)

腦卒中后肌力和姿勢穩定能力不足,無疑會導致患者在試圖站起時易于跌倒,缺乏獨立坐站轉移能力已經被認為是導致日常活動危險性不斷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更好地訓練坐站轉移能力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研究在常規的康復訓練基礎上,加以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的骨盆訓練模式進行練習,以促進腦卒中患者坐站轉移功能的恢復,現分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康復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60例,入選標準:①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②患者均系第一次發病入院;③經頭顱CT或MRI明確診斷為腦卒中;④無嚴重心臟病和高血壓;⑤排除有其他引起坐-站轉移障礙的情況,如既往有脊髓損傷、截肢、嚴重的下肢關節疾病及有共濟失調癥狀的患者;⑥無聽理解障礙性失語,能正確執指令。6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變部位比較無顯著差別(表1)。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腦血管病治療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藥物治療,在病情穩定48小時后開始。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由專業的同年資、技術水平相當的治療師負責治療工作。均采用如下康復訓練方法:①仰臥位下肢股四頭肌N繩肌等參與坐站轉移能力的肌肉的肌力強化訓練;②下肢本體感覺恢復訓練;③坐位平衡訓練;④輔助-獨立站立訓練;⑤站立位平衡訓練。

實驗組在進行常規訓練的同時,增加骨盆的前伸模式訓練和后縮模式訓練。具體訓練方法為:患者取側臥位時髖膝屈曲90°,脊柱呈中立位。治療師站在患者的身后,面部對著對側肩關節。治療師雙手疊加在一起呈“夾狀手”,放在髂嵴上,手指在髂嵴的前方,阻力的方向為向后、向下拉?;颊呗爮闹委煄煹目诹睿瑫r讓骨盆向上、向前移動,同側的軀干縮短,至所有的協同肌都已充分收縮為止。然后治療師迅速將雙手疊加在一起,掌根放在患者坐骨結節上,手指朝著對側的肩關節,阻力的方向是向前、向上推,使患者聽從口令將骨盆向后、向下運動,同側的軀干伸長,至所有的協同肌都充分收縮后結束[3]。具體訓練頻率按照“tens”原則,10次一組,一組10個,一天10組,持續8周。

1.3評定方法

①5m起立-行走計時測試(5m timed up-and-go test,5m-TUGT)[4]:即測試受試者從座位站起,向前以最快最穩的步伐在無障礙的平地上行走5m的距離,轉身返回原座位坐下所需要的時間。②下肢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評分,共17項,總分34分[5]。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結果

治療前5m起立-行走計時測試和下肢FMA評分2組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時間較治療前均縮短,實驗組短于對照組;下肢FMA評分兩組均明顯提高,實驗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腦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會受到較大影響。坐站轉移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應用次數達到4次/h[6]。據報道,站起困難是跌倒的常見原因,20%的跌倒發生在從輪椅站起的時候,22%則發生在從床旁邊站起的時候[6]。因此,坐站轉移在腦卒中患者治療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的骨盆訓練,可以加強骨盆周圍肌肉的肌力,改善身體兩側的平衡能力;同時可以促進興奮向下肢傳導,使下肢的多個肌群協調收縮。其中的骨盆前伸和后縮模式符合患者的坐站轉移過程中骨盆的運動模式,多加訓練能提高骨盆和髖部的穩定性和控制力[7]。此訓練方法對建立腦卒中患者的正常運動模式,促進患者潛在能力的恢復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南登昆.康復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9:379-380.

[3]紀樹榮,王玉龍.神經肌肉本體感覺促進療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4]李敏,甕長水,畢素清,等.計時“起立-行走”測驗評估腦卒中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1):6819-6821.

篇(10)

【關鍵詞】腦卒;社區護理干預

1 臨床資料

腦卒中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是一組以急性起病、迅速出現局限性或彌散性腦功能缺失征象的腦血管性臨件,通常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塞)和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臨床上以腦梗塞為常見,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血管栓塞。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卒中是當前嚴重影響我國中老年人健康與生命的主要疾病,其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都很高。腦卒中是當前嚴重影響我國中老年人健康與生命的主要疾病,其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都很高。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的病人達200萬。發病率高達120/10萬?,F幸存腦卒中病人700萬,其中450萬病人不同程度喪失勞動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殘率高達75%。

2 危險因素分析

據調查,我國在2010年四月到2011年3月份收治腦卒中患者450例,這些患者都符合WHO 1997的診斷:即患者的神經系統缺損癥狀持續達到或超過24小時,或影像學上存在與當前癥狀、體征相關的肯定病灶。

450例中,60歲以上最多為281例(62、44%),隨著年齡增加,患病人數逐漸增加;男275例,女175例,男女之比1.57:1;居前3位的職業依次是:農民,工人,干部,分別占66.00%,11.11%和9.33%;入院時以普通患者81.33%,急危重患者84例;腦卒中分類:腦梗死70.22%,腦出血15.56%,腦栓塞2.44%;腦卒中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發病人數較多;450例腦卒中患者中,高血壓患者61.11%,隨著高血壓分級的增高,人數逐漸增加,腦卒中患者發病時血壓明顯高于平時,且以收縮壓為主;450例中,既往有高血壓、腦卒中史、TIA發作史、吸煙史、糖尿病史和心臟病史分別占42.00%、19.11%、15.33%、10.22%、4.89%和4.00%。

腦卒中多發生在40歲后,并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男性多于女性,農民和工人患病人數高,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既往TLA發作、高脂血癥、吸煙為腦卒中的相關危險因素,它們共同導致卒中發生并能夠加速腦卒中復發。

3 護理干預

3.1 創造適宜的康復護理環境

①無障礙設施;②臺階要盡可能低,去除門檻;③房門以軌道推拉式門為宜;④門把手,電燈開關,水龍頭,洗臉池的高度均應低于一般常規高度;⑤地面干燥無水,防滑;⑥房間的光線及通風情況要好;⑦廁所應是坐便,廁所、樓梯中應設有扶手。

3.2 保持肢體功能位

①仰臥位:頭下置枕不宜過高,患側肩后部墊一比軀體略高的枕頭,將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紓韧尾考按笸韧鈧葔|枕。膝關節輕度屈曲,足底部放任何東西。②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枕不宜過高,患側上肢下墊一枕頭,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背伸?;紓裙桥栊?,髓關節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健側下肢平放在床上,輕度伸髓,稍屈膝。⑨患側臥位:患側在下健側在上。患側上肢前伸,確保肩腫骨的內緣平靠于胸腔,肘關節伸展,手指張開,掌心向上。健側上肢可放在軀干上。

3.3 言語訓練

篇(11)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197-02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表現為偏癱,具有較高的致殘率。盡管康復工作者為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做出了很大努力,住院期間患者的運動功能有一定的恢復[1],但是患者出院回家后如何延續住院期間的康復訓練,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我們對腦卒中出院患者制定了家庭康復訓練計劃,并定期電話督促,患者定期醫院復診,觀察這種家庭康復訓練對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的影響。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0年3月~200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腦卒中住院患者94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并且患者能配合治療、無訓練禁忌癥,如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和惡性高血壓者等,在住院期間均接受系統的康復訓練。應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康復訓練指導組和對照組,康復指導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齡61.35±5.5歲;腦梗死36例,腦出血12例;發病后開始接受治療時間7.8±2.3天。對照組46例,男23例,女23例,平均年齡60.18±5.3歲,腦梗死31例,腦出血15例;發病后開始接受治療時間6.83±3天。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出院回家后藥物治療基本相同。對照組出院回家后,在是否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項目、訓練時間上完全由自己決定,所需技術由病人住院期間獲得??祻椭笇ЫM則利用家庭現有條件進行以下康復訓練:

床(硬木床或炕)上訓練:仰臥位 關節活動度訓練、翻身、搭橋(雙橋或單橋)訓練。

坐位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床邊靜態坐位平衡訓練;患者交叉雙手前伸或者是方桌放一塊毛巾,鍵手壓住患手推毛巾訓練;患手綁在木棒的一端,鍵手握末棒的另一端上舉;雙手交叉上舉過頭訓練;

轉移訓練:臥位和坐位的轉移;床和椅或輪椅的轉移;輪椅和坐便器間的轉移;坐位和立位雙向轉移;患者坐床邊左右移動;鍵手扶床或椅站立;鍵側上輪椅的練習。

站立及步行訓練:站位平衡;患肢單肢負重;重心前后、左右移動;步行練習。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進食、如廁、洗漱、更衣等。

康復訓練時間為每天2次,每次40分鐘,康復訓練技術由病人在住院期間獲得,康復人員2周電話督導一次,病人每月回醫院復診一次??祻陀柧毜脑瓌t是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同時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個人興趣而有所不同。

1.3評價方法

采用FAM評定肢體運動功能,用Barthel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3]。評定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發病后3個月由同一位康復評定師完成。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t檢驗分別比較康復指導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兩組之間FAM積分和ADL積分改善情況,數據值采用X±S

2結果

治療前兩組FAM積分及ADL積分相近,差異無顯著意(P>0.05)?;疾?個月后,康復指導組患者FAM積分和ADL積分由有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01);對照組FAM積分和ADL 積分提高不明顯,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康復指導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P<0.001)(見表1-2)

3討論

隨著現代康復技術的普及,許多腦卒中偏癱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了及時和系統的康復訓練,其生活質量得到一定的提高,盡管患者及其家屬在住院期間掌握了一些康復知識,具備一些康復技能,由于社區康復工作一直是我國的薄弱環節,使患者不能在家繼續進行維持性和鞏固性康復訓練。

在調查腦卒中偏癱患者后報道[4],約75%患者出院后有進一步接受康復訓練的愿望。有42.2%患者實際做了運動訓練,訓練知識主要來源于住院指導,還有27.87%的患者接受了針灸、按摩、推拿治療??梢?,一方面腦卒中偏癱患者出院后有繼續康復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們還沒有真正形成有組織的社區康復服務體系,使腦卒中患者出院回家后不能延續住院期間的系統康復治療。

對出院回家后的偏癱患者,如何延續住院期間的康復治療,是一直困擾患者、家屬及廣大康復工作者的一個問題。適合我國國情的康復訓練方式是把康復訓練方法教給患者、家屬和家庭服務員使他們能幫助、督促、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盡管兩組患者在出院時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無明顯差異,但經過家庭指導康復訓練后,康復指導組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明顯提高,優于對照組,說明腦卒中出院后,通過家屬的康復訓練能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顒幽芰ΑL岣呋颊叩纳钯|量。

肢體功能訓練是現代康復的主要內容,它區別于正常人的健身運動和單純的被動按摩、推拿。它是一項患者必須積極參與的主動運動,家庭康復指導不但使患者在康復時間和康復內容上得到系統的指導,而且減輕了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減輕由于患者長期住院對社會保障系統的壓力,調動了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并且能確保患者家庭康復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促進患者早日回歸社會。家庭康復訓練模式可能更適合于目前我國國情,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用。

參考文獻

[1] 尚翠俠,李強,劉珊珊,等.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619~6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337p色噜噜人体大胆欧美| 日韩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电影网|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 国产乱妇乱子在线播视频播放网站| 中国一级片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欧美猛男做受视频| 国产99视频在线|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观|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全黄大全大色全免费大片|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 成人福利视频app|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卡通|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国产免费a级片| 思思99re热|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91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男人女人做30分爽爽视频|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91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91精品视品在线播放|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