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細胞的定義大全11篇

時間:2023-12-18 11:21:5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細胞的定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生物細胞的定義

篇(1)

生命究竟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概念。高中生物教材在緒論中借助于形形的生命形式列出了生命的六大基本特征,包括新陳代謝、生物體特有的組成與結構、應激性、生長發育與生殖、遺傳變異與進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等。這種對生命的描述性定義雖然容易理解,但是并不能真正體現出生命的最本質屬性。長期以來,許多哲學家、生命科學研究者都試圖給生命下一個更能反映其本質屬性的抽象性定義,當今許多生物哲學家都把生命本質問題作為其著述立說的主要論題之一。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更應當對生命的本質定義有所了解和認識。

近年來有人從信息論角度對生命進行了剖析,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生長和繁殖過程中信息的傳遞作用。該定義強調兩點:①強調生命的本質在于它是一個信息系統,是一個能夠通過自我復制與自我繁殖不斷地傳遞信息的系統;②強調生命的出發點不是個體,而是群體,生物群體具有無限度地不斷適應新環境的特征。該定義啟示我們,任何生命機體之所以表現出生命,其根源在于其系統中信息的不斷傳遞和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事實上,大量證據表明生命過程本質上就是信息傳遞過程。

2生命機體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網絡系統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在生物機體內部,細胞與細胞之間、細胞內部各大分子之間普遍存在著信息流動,這種信息流動與環境的信息流動相互協調,從而構成了機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穩態的形成。高等動物尤其是人類機體內的信息網絡系統主要是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構成,其信息傳遞過程大致如下所示。

首先是細胞外的信息分子,包括神經遞質、激素、細胞調節因子等,它們構成了第一信使,作用于細胞之間,傳遞各種信息,調節著機體發生、發展、生存和死亡;其次是受體系統,細胞接受信息具有選擇性及特異性,其關鍵在于細胞膜上與信息分子特異性結合的蛋白質,即受體;第三是第二信使,當第一信使與其相應受體結合之后,在細胞膜上各種酶的作用下產生出許多有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c―AMP、c―GMP、Ca2+、NO等,它們構成了專門在細胞內起調節作用的第二信使;接著第二信使將信息繼續輸送,逐級放大,引發一系列特異性反應,在細胞內激活一系列特異性激酶,每一個激酶又有多種底物,由此引發出千變萬化的生理效應。這些信號在傳遞過程中出現的信息量多少以及信息傳遞通道是否暢通等等,都直接影響調控的正常或失常,并與各種疾病的產生直接相關。

從信息角度看生物進化,進化實質就是生物遺傳信息在一代又一代的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它同時體現出環境信息對于生物遺傳信息的選擇與協調。由于人們認識到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個體,因此從宏觀上看,物種的信息流以群體的形式向下傳遞,而生物群體具有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于是,種群的遺傳信息就以基因庫的形式存在并傳遞下去。

綜上所述,不僅生命機體本身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網絡,生命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也構成復雜的信息網絡。上述事實充分證明,生命的信息定義中所強調的生命本質屬性有助于我們從信息角度深刻認識生命。

篇(2)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4-0139-03

一、所謂術語

術語(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學科領域用來表示概念稱謂的集合,是一種特定的話語構成模式,通過言語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科學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是思想和認識交流的工具,是區別一種學說、一個學科最為關鍵、最具標志性的特征,是學科的概念、符號、定律、理論、應用和儀器等特定的、連貫的、科學研究的模型,用以描述、闡釋學科內涵的“符號”系統。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單位以單義性的方式為某特殊活動領域內的某概念命名;就其內容而言,是指某意義已有解釋或已確定了的技術短語、符號的有組織的集合;就其范圍而言,是指在一個專業領域內常用的全部專業詞匯和表達方式以及它們的規則的總和。它是一個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之一。

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發展歷史不長,實驗性生物學的發展至今不過100多年,分子生物學僅經歷了50多年的短暫歷史。而今生物技術的發展迅猛,大力促進著新的科學名詞不斷涌現和廣泛使用,并不斷地被引入中學生物教材中。現階段生物學的概念理論體系尚不完備,術語系統尚未完全規范,這給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帶來了不少困惑。

二、高中生物學概念術語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新的課程改革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弊端,改變以前過分注重知識積累而忽視對人的能力及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培養的陳舊方式和傳統死記硬背機械的學習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鑒于此,國家在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指導下,推出了多個版本的高中生物新教材。新教材在體現新課改精神方面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編寫理念有了較大幅度的跨越,進一步完善了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對于概念的闡述注意了準確性、嚴謹性,加強了科學史教育,理解科學過程,親歷試驗和探究等。教材的多樣化豐富了知識體系,有助于促進教師“用教材教”,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群體的學習選擇。然而教材知識體系的多樣化,不應理解成學科的術語系統也可以有多個版本,否則不利于學習與交流。

1.內容相同而形式不同

由于現行使用的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編寫群體不同,專家們各自擅長的研究領域、知識儲備、對相應知識要求及理論體系都有所不同,加之一些概念體系在學科內尚未完善統一等因素,在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使用的概念術語體系出現較大差異。內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給初學者的理解記憶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也影響了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以人教版和浙科版為例,單獨使用每一個版本,應該說是各有特色,都是不錯的教科書。但如果相互參照使用,問題就出現了,剛接觸生物學知識的中學生們會發問“以誰為標準?誰是對的?”如:“物質跨膜運輸的主要方式”人教版分為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而浙科版對應的則分為擴散、異化擴散和主動轉運;“細胞代謝”中人教版將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浙科版將光合作用分為光反應和碳反應兩個階段;“生物變異”中人教版分為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三種類型,浙科版將其分為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等。還有,如“T細胞”和“輔T細胞”,“效應T細胞”和“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漿細胞”和“效應B細胞”,“年齡組成”和“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和“性比率”等等。這里并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術語體系,但對剛接觸生物學知識的中學生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困惑,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學生們不可能不接觸其他版本的教材。初學者需要的是一個個定義明晰的概念,去建構自己的知識概念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對學生來說,知識性內容與生物學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時效性越長久,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高”。[1]

2.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

作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實驗性生物學的發展至今不過100多年,但近幾十年來,生物技術卻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的科學名詞不斷涌現并被廣泛使用,特別是有關生物工程類的概念名詞爆炸式發展。這些大多通過翻譯過來的“泊來語”。在翻譯、定義和使用的過程中,尚未規范完善,概念的內涵界定不少仍是一個研究課題。以人教版為例,IA模塊必修三“免疫調節”一節中對B淋巴細胞的描述是:“B淋巴細胞是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熟的一類細胞”;[6]“B淋巴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產生抗體”。[6]在IA模塊選修三“動物細胞工程”――動物細胞融合與單體克隆抗體這一部分內容中則是這樣描述的:“B淋巴細胞能分泌抗體,凝聚或殺死這些病原體”(《現代生物科技專題》P53)。“先用羊的紅細胞對小鼠進行注射,使小鼠產生免疫反應,……又設法將鼠的骨髓瘤細胞與脾臟細胞中產生的B淋巴細胞融合,……這種雜種細胞的特點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產生專一抗體”(《現代生物科技專題》P54)。“免疫學”定義的B淋巴細胞沒有產生抗體的功能,能產生抗體的是B淋巴細胞分化形成的漿細胞。“細胞工程”則明確地說“B淋巴細胞能分泌抗體”。顯然兩處對B淋巴細胞功能的界定描述存在明顯的差異,引發概念歧義。

“雜種”一詞在教科書中多處引用卻無明確定義,也存有歧義。在人教版IA模塊必修二“遺傳雜交”一節中有這樣的描述:“在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做性狀分離”。[5]在IA模塊選修三“植物細胞工程”的植物體細胞雜交部分中則有這樣的描述:“科學家們采用體細胞雜交的方法,終于得到了‘番茄――馬鈴薯’雜種植株”(《現代生物科技專題》P36)。“科學家們利用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又相繼培育出了煙草――海島煙草、胡蘿卜――羊角芹、白菜――甘藍等種間或屬間雜種”(《現代生物科技專題》P37);在“動物細胞工程”――動物細胞融合與單體克隆抗體這一部分內容中則有這樣的描述:“先用羊的紅細胞對小鼠進行注射,使小鼠產生免疫反應,……又設法將鼠的骨髓瘤細胞與脾臟細胞中產生的B淋巴細胞融合,……這種雜種細胞的特點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產生專一抗體”(《現代生物科技專題》P54)。可以看出,“雜種”一詞,在《遺傳與進化》中是指含等位基因的同種個體,即雜合體。而在《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則似乎是指種間或屬間雜交的產物。在種的屬性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間同樣存在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的問題,如“細胞器”在人教版中的定義是“在細胞質中……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溶酶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4]而在浙科版中的定義是:“細胞器是真核細胞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結構。……”,[7]“細胞核是細胞中最大的細胞器。”[7]細胞器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又如,“基因”在人教版中的定義是“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5]在浙科版中“基因”定義是:“基因一段包含一個完整的遺傳信息單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段――在大多數生物中是一段DNA,而在RNA病毒中則是一段RNA。”[8]等。如果說概念術語內容相同而形式不同,更多的是給初學者帶來記憶困擾,那么,概念術語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給初學者帶來的是邏輯的混亂。我們在強調概念發生過程和發展性的同時,不能忽視產生的結果。這種“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怎么說(定義)都行的現象,會讓學生感覺到科學的不科學。

3.概念術語定義不準確或不定義

各版本的新教材在這方面比老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不準確的定義有了很大的改進,概念的界定都盡可能的做到科學準確,但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前述“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5]忽略了RNA病毒的基因存在于RNA之中。又如浙科版“由于激素是通過體液的傳送而發揮調節作用的,所以這種調節又稱體液調節”。[9]將體液調節與激素調節等同看待。其實人體“除激素以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CO2”[6]所以體液調節與激素調節概念上是有區別的。

遺傳的分類中“X連鎖隱性遺傳”(人教版語)和“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浙科版語),“X連鎖隱性遺傳”從語法上講屬于偏正短語,含義很明確,說明遺傳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而“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則為動賓結構,在詞義上存在歧義,若以伴X染色體的隱性遺傳解,則與定義(由X染色體攜帶的隱性基因所表現的遺傳方式――浙科版《遺傳與進化》P43)不符。

另外,高中生物教材中存很多“裸概念”――即不加定義直接在教材中呈現的概念。如競爭、軸丘、基因敲除等,教材中既不定義也不注釋,編寫者似乎在默認學生是自己的已知。但事實上有些很專業的名詞術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未接觸,即使是中學生物老師也未必都熟悉,如“軸丘”,不事先查閱資料,連不少生物老師也不清楚它到底指什么;“基因敲除”更是1985年才奠定理論基礎,1987年建立模型的一項新的基因工程技術,又有幾個中學生物老師能熟知其技術規程?有些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但與學科術語卻存在一定的差異,如“競爭”。

三、規范高中生物學術語系統的幾點想法

1.規范的必要性

學科術語,是一個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之一。國際上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設有的專門術語委員會,負責組織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我國術語工作也有悠久的歷史,旬子的《正名篇》就是有關語言理論的著作,其中很多論點都與術語問題有關。漢唐時期的佛典翻譯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術語。19世紀下半葉,以、江南制造局為中心翻譯了大量科學技術著作,引進了大量科學術語。到了清末,設編訂名詞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定學術名詞的統一機構。1919年成立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32年成立南京國立編譯館,開始集中管理全國科學術語的審定工作,1933年出版了《化學命名原則》。1949年后,術語工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組織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藥衛生、藝術科學和時事名詞五大組。1956年國務院將學術名詞統一工作交給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名詞編訂室”(中間曾改為“中國科學院翻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1978年,國務院批準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籌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先后成立了6個分科委員會,召開了一系列名詞審定會和討論會。1985年 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1996年12月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范圍涉及廣義的自然科學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科學、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等。其任務是:確定工作方針,擬訂全國自然科學名詞統一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和步驟;負責審定自然科學各學科名詞術語的統一名稱,并予以公布施行。這一切都說明我國對術語的制定和規范化方面的重視。

2.規范的可行性

高中生物學科教材中存在的一些術語規范問題,與生物學科研究發展歷史短暫等有關。術語規范是學科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借新課改的契機,以教科書作為規范的樣板,使中學生物學的術語系統不斷完善和規范。對一些有歧義、定義不準確或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的概念術語,可以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指導下,由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等權威機構對內容予以恰當的界定、適度的審定,選擇能準確扼要地表達定義的、便于腹詞、不引起歧義的短語,依據“全面規劃,依靠專家,統一協調,科學審定,正式”的方針,統一概念術語的使用,規范中學生物學的術語體系;或者選擇一個版本的教材,在其原有的概念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完善后推廣,其他各教材編寫機構建立術語數據庫,統一規范引用,為學生提供學習與交流的方便。如“物質的跨膜運輸”可定義為“自由擴散、異化擴散(又稱協助擴散)和主動轉運三種主要方式”;“光合作用”可分為光反應和碳反應兩個階段;“雜種”一詞則可在種內統一改稱“雜合子”或“雜合體”,種間則稱“雜種”等。“裸概念”可根據其重要性適當調整其在教材中的有效呈現方式。這不僅有利于中學生物教學、減少對中學生造成的不必要困擾,同時也有利于生物科學的健康發展。

規范術語,是學科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其目的不是統一思想,而是為了統一表達。規范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學科成熟的標志,只有當一門學科的研究者(至少是一部分研究者)形成了共同的規范,該學科才從前科學時期進入科學時期。中學是基礎教育階段,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潛力發展,而扎實的基礎和濃厚的興趣是其前提。如果在入門階段就讓學生對中學生物學的基本概念無從把握,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未來的國家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在生物技術飛速發展的21世紀,我們理應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于生物科學的研究,推動我國生物科學的蓬勃發展。因此,規范中學生物學術語系統迫切而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 趙占良.普通高中生物新課標教材的設計思路.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2 譚永平.國際視野下的人教版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課程•教材•教法,2007(5)

3 金振坤.概念術語規范,學科成熟標志――我對遠程教育中有關媒體概念的思考.現代教育技術,2005(5)

4 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4

5 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55、57

6 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35、37

篇(3)

二、生物科學的新成就:

1、試管嬰兒;2、雜交水稻;3、克隆技術;4、基因工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生物技術強國之一。

三、環境問題:

1、森林正在減少,亂砍濫伐。森林火災的此起彼伏,大面積毀林。

2、工廠排放的廢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

3、沙塵暴

初一上冊生物知識點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還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判斷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機器人 鐘乳石 珊瑚 珊瑚蟲 太陽 水 樹 人 動物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

1、明確調查目的。2、選擇材料用具。3、方法步驟:

(1)選擇調查范圍。(2)分組。(3)設計調查路線。(4)調查記錄。(5)歸類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類。

1、按形態結構分:植物、動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個家。

二、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分兩類:1、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所有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其他生物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

四、探究實驗的步驟:

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五、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方法是:對照實驗。

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風固沙等。

三、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發展中不斷地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在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定義: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

1、生物成分: 消費者(主要指動物) 2、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構成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鏈的定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

四、食物網的定義: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交錯連接,構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能夠沿食物鏈積累。

五、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得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對的穩定,但是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該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1、森林生態系統2、草原生態系統3、海洋生態系統4、淡水生態系統5、濕地生態系統6、農田生態系統7、城市生態系統8、河流生態系統等。

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1、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來好像毫不相干,但實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2、整個生物圈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初一上冊生物知識點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顯微鏡的構造。

二、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1、取鏡和安放2、對光3、觀察

三、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越大,看到的細胞數量越少。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1、 種類:切片、涂片、裝片

2、 制作:需要載玻片和蓋玻片

二、植物細胞的結構。

1、 模式圖。細胞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細胞質內含有液泡、葉綠體

2、細胞壁的作用:起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3、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為西瓜的細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4、植物細胞的各種結構分別具有各自的功能,它們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一、人和動物的細胞形態不同,基本結構是一樣的。

動物細胞模式圖。主要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

二、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是: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不同點是: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植物細胞有液泡,動物細胞沒有液泡;植物細胞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細胞中含有兩類物質。

1、 無機物:水和無機鹽 2、有機物:糖、脂類、蛋白質、核酸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膜能夠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把其他物質擋在細胞外面,同時把細胞內產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

三、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1、 葉綠體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2、 細胞都含有線粒體,線粒體將有機物與氧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將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3、 葉綠體和線粒體都是細胞中的能理轉換器。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遺傳信息的定義: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長發育的信息傳給下一代,這樣的信息就叫做遺傳信息。

二、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三、細胞核中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是——DNA

1、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叫做DNA的有機物。DNA存在于細胞核中。

2、DNA的每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

1、每一種生物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量是一定的。如人體細胞內含有23對染色體。水稻有12對。

2、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3、DNA上的遺傳信息是指導和控制細胞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體建造自己生命大廈的藍圖。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

二、細胞的生長:新產生的細胞體積很小,通過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

三、細胞的分裂:一個分成兩個,兩個分成四個。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1、 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 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3、 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1、 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1、 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2、 人體的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 分生組織:位于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2、 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第三節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二、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三、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2、 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種類。

1、根據它們寄生的細胞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細菌內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二、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1、病毒的結構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的。沒有細胞結構。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細胞里。離開了活細胞會變成結晶體。一有機會侵入活細胞就會重新開始生命活動。

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病毒靠寄生生活,給人類、飼養動物、栽培植物帶來了極大危害。

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口蹄疫、雞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疫苗預防疾病。疫苗是經過人工處理的減毒病毒。

單元小結

1、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 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是絕大多數細胞共有的基本結構。

篇(4)

北京教育學院“科學教育重點學科建設”工作以“理科各學科知識結構與教學實踐研究”為學科建設方向,重點研究了理科各學科的概念體系及其教學實踐,本期《課程與教學》欄目選取他們的部分研究成果,供廣大教師借鑒和學習。

遺傳與變異是生物體的最本質特征,也是生物進化的基礎。[1]因此,對于遺傳與變異的學習,在理解生命現象、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方面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學生通過辨認常見生物、培養植物、飼養動物、討論克隆技術等活動,已經對生物多樣性、生殖與發育等生物學問題有了直觀的了解,進而對遺傳與變異的概念也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初中生物學新課標主要以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與傳遞表達方式為切入點,要求教師在教授遺傳與變異相關知識時,促使學生建立如下三個重要概念:

第一,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一些進行無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來自同一親本;一些進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可來自不同的親本。

第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段,它們位于細胞的染色體上。

第三,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

筆者認為,這三個要求,涵蓋了經典遺傳與分子遺傳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學生建構遺傳與變異的概念體系,從而為高中以至更長遠的學習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該善于運用各種方法落實上述要求,促進重要概念的內化,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課標對于遺傳與變異重要概念的要求,大體上是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的:首先談到的是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方式,然后是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最后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定義。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將按照相反的順序對課標要求進行逐一的解讀,找出其內部聯系,為更好地落實重要概念教學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一、關于“基因”的定義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段”等重要概念,這就要求教師明確“基因”的定義。但是,迄今為止,“基因”的準確定義尚存在爭議。特別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又發現了移動基因、斷裂基因、假基因、重復基因、重疊基因及一系列的調控序列,使基因的定義更加復雜化。無論是課標還是教材,初中教學當中已經出現了“基因”一詞,這對教學而言是一種挑戰。很顯然,對于沒有接觸染色體精細結構、尚未學習中心法則的初中學生而言,還不能準確地從物質基礎這個層面了解基因的性質與功能,從而不能理解遺傳與變異的特征與目的。

筆者建議,對于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在初中階段應予以淡化。顯然,上述關于基因的復雜的定義,屬于生物學事實的范疇。初中階段的重點應該是從概念層面解釋“基因”的本質。其實,從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孟德爾)到連鎖與交換定律(摩爾根),人們已經明確了兩個問題:其一,生物體內存在著控制各個性狀的、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相互作用的遺傳因子;其二,這些遺傳因子在體內呈有規律的線性排列。雖然一直到摩爾根創立遺傳染色體學說時,人們仍然不能從分子水平上揭示基因的結構與功能,但是對于上述兩個問題的認識,足以從邏輯層面給出“基因”的定義:存在于細胞特定位置上的、按照某種數學規律進行相互作用從而控制性狀的“基本因子”。這個關于“基因”的定義,可以作為一般概念呈現給初中學生;進而通過基因與性狀關系的例子,就能夠總結出“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這一重要概念。對于初中生物學教學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因為,這種概念化的、抽象的知識,能夠鍛煉學生透過現象探究事物本質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我們不難發現,上述關于“基因”的定義,對于科學教育也是有重要意義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描述了所有科學門類的共同特征:基本因素的界定、分類和相互作用分析。如經典物理中的“質點”、化學中的“分子”、普通生物學中的“細胞”等等,都是各個學科中的“基本因素”。只有準確定義了“基本因素”,才能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演繹、歸納,使本學科具有了數理傳統。反之,若未準確定義“基本因素”,則難于進行邏輯層面的分析,整個學科偏向于博物學傳統。兩種傳統不僅影響了各個學科的特質,還影響了學生對于不同學科學習與復習的策略。從初中到高中,“遺傳與變異”內容有了“基因”的定義,使得本段教學內容更加凸顯理科特征,這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的。

二、關于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

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是“遺傳與變異”教學的重點,從分子基礎(遺傳信息的調控與改變)到細胞行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都作了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遺傳信息流動

遺傳現象大體上可以分為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且目前可認為前者是“主流”,而后者是“支流”。顯然,“支流”不會是中學教學的重點。但是,應該在講解基因的細胞定位和遺傳信息的流動時,適當提及細胞質遺傳的概念以及對生物體性狀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遺傳信息流動的過程,知道除細胞核外,細胞質對性狀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從而在概念層面理解細胞質功能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主流”和“支流”的共性,是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在本質上,都體現了“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這一重要概念。教師可以先列舉常見的遺傳現象(即生物學事實),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幫助學生建構重要概念,以便于學生順利地遷移應用和學習。

2.人類性別基因

在初學遺傳與變異時,初中學生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基因與性狀的關系,不能準確把握基因、DNA與染色體的位置關系,從而認識不到人類的性別決定機制。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人類X和Y染色體,進而簡單地認為性別不同的根本原因是X和Y染色體的形態不同。對于這個問題,除要適當地介紹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外,還應該為學生建立這樣一個認識:人類的性別,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相對性狀”。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就提到“近年來,科學家發現Y染色體上還有3個基因,決定的產生和成熟。最近,科學家又陸續發現了X染色體上與女性性別有關的基因”。在此處,教師就應該提示學生: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同樣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的性別決定。只不過性別決定的過程是多個基因控制著多個性狀,從而塑造了不同性別。如果課時允許,教師還可以就此介紹一些由于染色體變異而導致的性別異常的現象,讓學生認識到,從某種意義上講,性別并不是嚴格區分為“雌”“雄”兩種形式,而是存在“過渡”狀態的。這對學生從系統的角度認識生物的復雜性,進而認識生物本質是有很大幫助的。

“人類性別基因”一節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從內容上看,本節內容是課標所述三個重要概念的應用,即從人類性別決定的角度闡明了遺傳的本質。因此,教師必須在講授本節課之前,就完成三個重要概念的建構,從而指導學生把握遺傳本質,進行下位學習。

三、關于“變異”的概念教學

“變異”作為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難點,有兩個問題是要深入思考的。

1.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

初中課標要求學生知道變異主要分為兩類: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顯然,某一變異是否可遺傳,關鍵是看遺傳物質是否發生變化,而不是影響生物體的因素。由于學生初次學習基因與環境的關系,故需要用恰當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建構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的概念。如同樣是“無籽”農作物,“無籽西瓜”的“無籽”性狀就是可遺傳的,而“無籽番茄”的“無籽”性狀是不可遺傳的。通過這樣的實例,學生就會認識到,一種變異是否可遺傳,取決于遺傳物質是否發生了改變,從而緊扣重要概念的教學。

2.可遺傳變異的來源

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主要有3個: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要認識可遺傳變異的來源,必須對遺傳信息的細胞定位及流動方式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故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一個難于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用一系列實例加以說明。例如,農牧業中傳統的育種技術,實質上就是基因(染色體)重組;無籽西瓜、八倍體小麥屬于染色體變異(數目的變異);而鐮刀型貧血癥(在各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中均有介紹)則屬于基因突變。通過一系列的實例介紹,學生能夠形成這樣一個概念:突變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基因與性狀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這與前面關于“表遺傳學”的概念不謀而合,說明基因本身及其轉錄、表達調控,共同影響了性狀的產生。通過展示這些生物學事實,學生就更加清楚“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段,它們位于細胞的染色體上”以及“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等重要概念,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遺傳與變異對于生物進化的重要意義。

重要概念是基于學科事實的、對學生總體把握知識體系、進行后續學習的思維框架,對于學生理解學科本質、提高學科素養具有重要作用。[2]新課標明確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可見,所謂生物學的“重要概念”,就是基于生物學科具體知識的、代表本學科基本觀念與思想的知識。只有從重要概念的高度審視生物學科教學,才能清楚什么是對學生終身發展和終身學習有用的知識,才不會使自己的教學拘泥于一個個具體的生物學科事實中,才能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進而對生物學科本質問題進行思考,凸顯生物學科的理科特質。

參考文獻

篇(5)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要放棄師道尊嚴和學生成為朋友,在和諧、溫馨的氛圍中給學生傳授知識”。這些新的教學思想對廣大高中生物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筆者現將對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應對策略進行相關探究。

一、存在的問題

1.忽視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相當重要的,它是高中生物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綱領,就像一根線統領著整堂課的教學,決定著課堂效果的好壞。但一些生物教師往往把教學目的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擺設,不假思索地在教案本上隨便寫上幾句,根本不考慮它是否能起到具體的作用,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在撰寫教案時,干脆不寫目的。上課時,也是把教學目的放到一旁,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隨心所欲,想到哪兒,教到哪兒。例如,一位生物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細胞分化”時,他定了兩個教學目的:(1)掌握細胞分化的內涵;(2)理解細胞全能性的定義。上課時,他首先給學生展示了教學目的,之后讓學生看書并集體討論,最后得出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概念。整節課從表面上看似乎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但其實教師既沒有對概念的理解列舉任何實例,也沒有對教材內容作任何延伸,更沒有提出任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問題。由此可見,這位教師在設計教學目的時,沒有慎重考慮,只是認為學生能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定義就行,根本沒有深入思考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概念,在教學時,忽視了教學目的的存在,隨便安排學生看書得出定義,這種方式是根本不需思考就能想出的老套教學方法,完全不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

2.本末倒置

面對新課程教學,一些高中生物教師仍然是“以不變應萬變”,用老套的教學方式應付學生,和新課改理念相違背。表現得尤為突出的是仍然沿用以前那種“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所謂“本末倒置”就是指某些生物教師在講解生物學概念時,往往是先詮釋,后舉例,這是一種主次不分的講授方法。例如,有的教師在講解“原生質”概念時,首先就用生物學中的一些專業術語對其進行講解,然后再舉例說明;講“細胞分化”定義時,也是先概念,后舉例說明;講“應激性”定義時,仍然是先抽象地說明其概念,然后再分析具體動植物的“應激性”。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方式歸納起來就是一種“先概念、后實例”的傳統講解方法,這種方式表面上看起來很好,其實不利于學生理解,因為生物學概念都是很抽象、難以把握的,而且在概念中還有很多生物學的專業術語,更是不好掌握,因此,在詮釋生物學的基本概念時,不能采用這種主次不分的方法,它會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導致教師很難做到“深入淺出”。

二、應對策略

1.教學觀念進步化

在高中生物新課程課堂教學中,之所以會存在“本末倒置”的現象,是因為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仍然按照以前的傳統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教材變了,教學理念也變了,學生的思想也變了,還用以前的老方法去教授學生知識,怎么能適應教學的發展趨勢呢?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中生物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一定要更新教學觀念,讓自己的教學思想能走在時代的前列。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生物教師要廣泛涉獵生物知識,多了解生物研究界中出現的一些新發現和新觀點,更新自己的思想,并及時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達。另外,要多和學生接觸,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再對自己的教學觀念進行適當調整,這樣就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前有些生物教師思想陳舊,平時不看書、不看報,上完課之后就無所事事,不去了解生物界的最新動態,也不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盲目地根據自己的片面經驗教學,機械地照本宣科,對學生的生物學習造成了嚴重影響。

2.教學目的具體化

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要求廣大生物教師重視教學目的的設計,教學目的既要體現新課程大綱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要具體詳細、具有實踐操作性。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可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而且要盡可能細致。這是因為新教學大綱提倡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培養其良好的品德,該要求讓生物教學目的變得尤為重要,換句話說,在新課程教學中沒有詳細的施教目的,隨心所欲地談天說地,是會被新課改的潮流所淘汰的。針對上文“細胞分化”一節的教學,筆者認為教學目的可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知識目標:(1)通過舉例讓學生了解細胞分化的定義及原因;(2)讓學生明白什么叫做“細胞的全能性”;(3)引導學生了解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4)舉例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萬用細胞”。能力目標:讓學生能夠敘述“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和“克隆綿羊多利的培植過程”。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感受科學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不要盲目地采取措施。目標定好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好教學方法,上課時,嚴格按照既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去實施,千萬不可脫離它們去自由發揮。

高中生物教師,在新課改教學中如能做到上述兩點,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篇(6)

1、微生物的定義是: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的定義就是微小生物,所以微生物當然是生物。

2、微生物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藥、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3、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于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于活細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中圖分類號:H083;N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1)01-0014-05

Cluster Research on Term Definition

ZHANG Rong

Abstract: Domain clustering of term definition is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topic. In this research, we took bottomup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for semantic similarity calculation based on HowNet, and selected cluster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words with different contribution to clustering and stopused words constructing domain cluster. Our results realized the domain cluster of term definition, and achieved a desired experimental result.

Keywords: term, term definition, semantic similarity, domain clustering

一 前言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帶來了大量的術語及術語定義。對術語定義進行分類加工,按領域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有利于領域學科專家建立領域術語數據庫,以及系統地研究領域術語之間的概念層次關系、語義關系,提高術語檢索的準確率與知識的系統化加工的效率。

由于術語在領域之間的相互借用,使得有些術語可以在多個應用領域被使用,這些術語在不同的領域具有不同的義項。以“病毒”這一術語為例,“病毒”可以是生物領域的“病毒”,也可以是計算機領域的“病毒”,而兩個領域的“病毒”顯然是不同的義項,當有若干條“病毒”定義時,如何從中鑒別出哪些是生物領域的病毒定義,哪些是計算機領域的病毒定義,需要人工的參與。我們以幾組同名術語定義為例來闡述術語定義領域聚類的必要性。例如:

1.病毒

病毒是一種可以在其他生物體間傳播并感染生物體的微小生物,一般包含核酸以及外殼蛋白,有些動物的病毒的外面也偶爾覆蓋一層細胞膜。

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

2.防火墻

防火墻:用于將因特網的子網與因特網的其余部分相離,以達到網絡和信息安全效果的軟件或硬體設施。

防火墻:兩所房子之間或者一所房屋的兩個部分之間的厚而高的墻,可以防止火災蔓延。

3.蠕蟲

蠕蟲是指一種可以不斷復制自己并在網絡中傳播的程序。

蠕蟲是無脊椎動物的一大類,構造比腔腸動物復雜,身體長行,左右對稱,質柔軟,沒有骨骼,沒有腳。

4.樹

樹是指生成語法采用的一種二維圖形表示,能方便地顯示由一組規則生成句子的內部層級結構。

樹是木本植物的統稱。

例1中的“病毒”分別是生物領域的術語和計算機領域的術語;例2中的“防火墻”分別是計算機領域的術語和建筑領域的術語;例3中的“蠕蟲”是屬于計算機領域的術語和生物領域的術語;例4中的“樹”分別是計算機領域的術語和通用領域的詞語。

在領域數據庫的構建和用戶的使用過程中,有必要將這些定義區分開來。通過聚類將計算機科學術語聚合在一起,將生物學術語聚合在一起。但是當待處理的數據足夠龐大時,人工將這些術語定義進行領域分類,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本文提出了計算機自動處理的術語定義的領域聚類方法。

二 術語定義聚類的流程

聚類是知識發現的重要方法,通過聚類,能夠發現事物的內部規律和特征。聚類沒有事先預定的類別,類別數在聚類過程中自動生成,無需人工標注和預先訓練分類器。聚類作為一種無監督的機器學習方法,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自動化處理能力[1]。本文聚類的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三 特征項選取

術語定義集,由漢語詞法分析器ICTCLAS進行分詞和詞性標注,進入特征項選取階段。術語定義聚類的過程是將相似的一組定義歸為一類,如何將術語定義的文本內容轉換成計算機可處理的形式,從而用于計算定義之間的相似度是整個聚類過程的關鍵。

本文通過將術語定義用詞與普通文本用詞對比發現,術語定義中的名詞與普通文本中的名詞具有很大的差別。在領域的判別過程中,定義句子中的名詞起到的支持作用最大。考察其他詞性的詞語在兩種文體上用詞的區別,發現術語定義中的動詞與普通文本中的動詞的差別相對較小一些,但依然具有領域的區分度,應該作為聚類的特征,這些詞性對術語定義的領域所屬類別的判定,也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作用。形容詞、副詞對領域聚類的貢獻度不大,不作為聚類的特征。

1.名詞的領域區分度

術語定義的領域分類,也就是將被定義的術語做一個領域分類,被定義項屬于什么領域,那么該術語定義就屬于什么領域。術語在詞性上大都是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定義句子中的名詞對區分被定義項屬于哪個領域具有最大的支持度。比如:

“卵磷脂是血管的清道夫:能將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中性脂肪乳化成微粒子,溶于血液中并運回肝臟而被代謝,從而改善血清脂質,清除過氧化物,使血液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含量降低,防止由膽固醇引起的血管內膜損傷。”

“膽固醇是體內最豐富的固醇類化合物,它既作為細胞生物膜的構成成分,又是類固醇類激素、膽汁酸及維生素d的前體物質。”

“核酸是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是細胞的核心物質,由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組成。”

上面三個定義中的“血管”“肝臟”“細胞”“生物”“分子”“維生素”等詞對領域聚類起到了絕對的支持作用。

2.動詞的領域區分度:

“語音信號處理是指語音信號輸入計算機后對其進行分析處理的過程,語音通過話筒轉換成電信號,再經放大或轉換變成數字信號,用模式分類方法分析和識別這些信號。”

“二值化是指把一組數據按一定的規則映射為0或1的過程。”

“漢字信息處理是指用計算機對漢字表示的信息進行操作和加工,如漢字的輸入、存儲、識別、生成和輸出等。”

上面三個句子中的動詞“輸入”“分析”“處理”“轉化”“識別”“映射”“操作”“加工”“存儲”“生成”“輸出”對領域類型判別,起到了支持作用。

連詞、介詞和虛詞對領域聚類幾乎不起任何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認定,這些詞性的詞不具有領域區分度。

另外,還有一些詞語不具有領域區分度,比如“所謂”“也就是”等等,這些作為停用詞存在。

由于本文的目的是將術語定義按照領域聚類,所以特征項的選取,與普通文本聚類有所區別。我們通過停用詞過濾以及定義用詞的詞性過濾將對領域聚類貢獻極小的詞語過濾掉,不參與到聚類的計算。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四 定義相似度的計算

術語定義領域聚類的本質就是通過計算術語定義之間的句子相似度,將句子相似度高的術語定義劃分為一類,將相似度低的句子劃分到不同的類。相似度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不同應用領域對相似度有不同的界定。相似度計算的常用方法有基于向量空間模型的TF/IDF方法以及基于語義的方法。向量空間模型的方法把文本看成為詞的線性序列,不考慮詞語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對語句進行語法結構分析,只考慮了利用句子的表層信息;而基于語義的方法則是對文本進行語義分析,屬于深層結構分析法[2]。

本文的聚類方法是基于語義相似度,在計算相似度的過程中,將句子作為一個詞語的集合進行處理。這樣句子的相似度計算就轉化為集合之間的相似度計算。本文采用劉群的集合相似度的計算方法[3]來計算句子的相似度:

輸入:待聚類的定義集合(n個定義)

1) 初始化成n類使每個類包含一個定義;

2) 計算所有n個類兩兩之間的相似度;

3) 找出相似度最大的兩個類合并成一個類,n=n-1;

4) 重復步驟2、3直到最大的相似度小于設定的閾值或最后只有一類時停止。

六 聚類結果分析

術語定義的聚類實驗結果使用準確率來進行評價,用公式表示如下:

P=聚類正確的定義數目要聚類的定義總數×100%(公式4-5)

本文從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提供的術語數據庫語料中隨機抽取1000條術語定義來做實驗,聚類結果被分為19類,其中被正確分類的術語定義778條。實驗的聚類正確率為77.8%。

本文選用知網作為術語定義領域聚類的知識庫是因為知網里具有大量區分不同領域的義原。例如:commercial|商、medical|醫、computer|電腦、education|教育、weather|天象、politics|政、information|信息、agricultural|農、industrial|工、AnimalHuman|動物、animate|生物、chemical|化學物、material|材料、vehicle|交通工具、MusicTool|樂器、machine|機器、music|音樂、sport|體育、law|律法等。這些義原對定義的領域區分與判別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實驗中我們也發現使用知網進行領域聚類的局限性。由于知網使用的義原的個數為2200個,但是它所涵蓋的詞語達65 000條,概念達80 000多。義原的個數遠遠小于詞語和概念的個數,這樣就出現多個概念之間共用同一個義原的情況,影響了領域聚類的準確度。

我們以“phenomena|現象”這個義原為例進行分析,包含該義原的詞語有:、雹災、飽嗝兒、暴洪、悲歡離合、弊病、表面現象、兵荒馬亂、病蟲害、波譜、擦網球、差錯、車流、春寒等。顯而易見,在聚類的過程中,這些詞語由于共用一個“phenomena|現象”義原,而且該義原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第一基本義原,被賦予了一個較高的權重,通過詞語的相似度計算,這些詞語之間容易獲得較大的相似度。由于句子的相似度是建立在詞語相似度基礎之上,進而又影響到句子的相似度計算,影響了聚類的結果。

同時知網中部分詞語的義原描述不夠詳盡,無法提供對領域聚類的足夠支持。例如,颶風只有一個義原描述“wind|風”;泥石流同樣只有一個義原描述“stone|土石”。這兩個詞語屬于自然現象,但知網的知識庫卻不能提供領域聚類的支持。

詞條的完備性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術語定義中包含的術語較多,有些詞語未被知識庫所收錄,中文是一個開放集合,知網也并不能涵蓋所有詞語。可見一個知識庫的構建是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同時它的構建總會受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借助知識庫進行自然語言處理的相關工作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其局限性。

七 結束語

術語定義的領域聚類的研究相對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定義的自動聚類有助于系統化地研究某個特定領域的術語以及術語定義的詞匯、句法,以及語義的內在固有規律。對領域術語庫的建設、領域知識的提取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將同屬于一個領域類別的術語定義劃分到一類,不僅可以自動區分開不同領域的同名術語,而且可以集中得到一批同領域的術語定義,對特定領域的術語研究提供了方便。術語定義聚類與通常的文本聚類、句子聚類不同,本文通過考察不同詞類對于領域區分程度的差異,作為聚類領域特征的選取準則,將不具有領域區分程度的詞類排除在聚類計算過程之外,通過自底而上的層級聚類的方法,有效地解決了術語定義的領域聚類問題。

參 考 文 獻

[1]趙世奇,劉挺,李生.一種基于主題的文本聚類方法[J].中文信息學報,2007(2):58-61.

[2]趙妍妍,秦兵.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句子相似度計算[G]. 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JSCL-2005).2005:168-174.

[3]劉群,李素建.基于知網的詞匯語義相似度計算[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2002,7(2):59-76.

[4][EB/OL]省略.

篇(8)

教師在課前首先提問上節課的知識,“動物細胞融合的過程是什么?動物細胞融合過程中融合劑是什么?動物細胞融合的優點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動物細胞融合技術最重要的應用就是制備單克隆抗體,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單克隆抗體的制備。

二、講授新課

1.分析題目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找到熟悉的詞語,如“抗體”“克隆”,引導學生回憶關于抗體的知識,主要有三方面:(1)抗體的定義;(2)產生抗體的細胞;(3)抗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單克隆”的含義,進而總結出單克隆抗體的定義,接著引導學生找出定義中的關鍵詞,加深對定義的理解。

篇(9)

一、引言

自然界中,生物的免疫系統成功地保護了生物自身免受外來病原體的侵害,入侵檢測是計算機安全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目前已有許多網絡的入侵檢測系統被開發出來,免疫原理在入侵檢測領域的應用是一個剛剛興起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使檢測系統具有分布性、多樣性、自適應性、自動應答和自我修復的特點,具有檢測異常現象、利用不完備信息進行檢測的能力。

二、人類免疫系統的原理

人類肌體總是處于大量微小有機體例如細菌、寄生蟲、病毒、真菌或由這些組成的病菌的不斷的入侵中,這些病菌往往就是很多疾病的來源。人類的免疫系統就是用來防御這些入侵的系統,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組織、細胞、免疫效應分子與有關基因組成。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淋巴細胞,淋巴細胞主要有T細胞和B細胞兩類。T細胞在面對外來入侵的時候,擔任協調免疫系統各部分功能的作用。而B細胞通過其表面的抗體和抗原結合,來消滅抗原。抗體的主要工作就是區分本體細胞和異體細胞。其中本體細胞指的是正常的人體細胞;異體細胞是指有害的異質細胞,也稱抗原。每個B淋巴細胞可以產生一種抗體,并通過綁定機制識別一定數量結構相似的抗原細胞。免疫系統面對各種不同的外界入侵抗原,各種B細胞產生了數百萬種不同種類的抗體,利用抗體上有特定的物質和它的特殊功能,可以結合、粘附或消除入侵的抗原,增強其它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的功能,以維持免疫平衡。同時免疫系統具有記憶能力,對曾經入侵過的抗原,能夠比新入侵抗原更迅速的識別。

三、人工免疫原理在IDS上的應用

合格的入侵檢測系統(IDS)要具有準確性、完整性、可擴展性、可適應性和自身的健壯性等特點。這就要求它達到以下的設計目標:(1)完備的;(2)分布式的;(3)自組織的和精簡的。

生物免疫系統與IDS有著功能上的相似之處。免疫系統的分布性、多樣性、自成體系、完備性和精簡性使它精確有效地保護著生物個體。如何模擬基因庫更新、陰性選擇、克隆選擇等抗體生成過程建立入侵檢測器是建立基于人工免疫原理的入侵檢測系統的關鍵。

1.模擬基因庫

人體免疫系統有著多層保護機制,包括: 皮膚、生理條件、先天免疫和適應免疫。適應免疫主要是由B細胞和T細胞來完成的免疫反應。B細胞和T細胞分別在骨髓和胸腺中產生。在骨髓和胸腺中有專門用于生成B細胞和T細胞的基因庫,基因庫中包含了用于構成這兩種細胞的基因片段。通過對基因庫中的基因片段進行重組、突變等操作來產生新的不同的細胞,這就使它們能夠識別各種病毒。人體免疫系統利用基因庫來產生免疫細胞,使產生合格免疫細胞的概率增大,人們把基因庫的機制引入到人工免疫系統中,用來產生更有效的檢測器集。但是對于如何構建基因庫還沒有確定的方法,有2種新提出的構建基因庫的方法: 一種為直接應用非我樣本來構建基因庫,另一種方法是通過統計所有非我樣本的分布來構建基因庫。這2種方法都能夠產生檢測率更高的檢測器集。

2.陰性選擇算法

陰性選擇算法是基于免疫系統的自體―非自體識別原理。它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步驟:(1)定義自我集:首先根據實際應用環境定義合適的自我集合。自我集合通常是由代表自我狀態的字符串組成的集合;(2)產生檢測器:首先隨機產生字符串,如果該字符串集合與自我集合中的任一字符匹配則刪除,否則保留來作為檢測器;如此循環迭代,直到產生足夠大小的檢測器集為止;(3)監視要保護的數據:如果需要保護的數據跟檢測器集合中的任何一個檢測器匹配,則表明要保護的數據發生了異常變化,從而起到了檢測異常變化的效果。該算法描述如下:(1)定義一組長度為L的有限字符串S表示“自己”;(2)產生檢測器集R,R中每個檢因器與S中的串都不匹配;(3)通過不斷地將R中的檢測器與S比較來監控S的改變。

3.克隆選擇算法

克隆選擇是免疫系統的一種自然選擇的型式。當B細胞被激活,它就開始大量的復制克隆自己。在這個復制的過程中,突變的概率是平常的9倍。這么高的概率將使得子代的所附著的抗體會與父代的不同,從而加強了對不同抗原的親和力。如果這些新B細胞能夠與超過激活門限的抗原結合,它們將被激活,繼續克隆復制下一代。因此,具有高親和力的B細胞更可能被克隆。換言之,在B細胞與病原體的競爭中,具有較高親和力的B細胞就具有更高的適應性,也就更容易被復制到下一代中,這個過程就是克隆選擇過程。

一個完整的免疫響應是由三個進化階段組成的:通過基因庫進化產生有效的抗體;通過陰性選擇消滅不適合的抗體;通過克隆選擇復制大量高效的抗體。這三個階段是自組織的,而不是由某一個中心器官預先下達指令來指導它們執行。可以將人體免疫系統的三個進化階段運用于IDS,在該系統中,將正常的網絡行為定義為“自我”,將異常的行為定義為“非我”,通過識別“自我”和“非我”來檢測入侵。首先,通過基因表達將產生大量的不成熟檢測器;接著,通過陰性選擇,只有那些成熟的檢測器會保留下來,這些成熟的檢測器就是高效檢測器;然后,這些成熟的檢測器一方面通過克隆選擇被大量復制后,傳送到網絡上用于檢測“非我”的入侵行為,另一方面,這些成熟的檢測器被基因優化后送到基因庫,形成基因庫進化。

四、結束語

篇(10)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自1985年成立后,分學科組織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第一階段工作并沒有全面開展對名詞的定義工作,只是對個別概念易混淆的名詞給予了簡單的定義。然而,隨著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的發展和深入,沒有定義的科技名詞逐漸顯露出缺憾,經常給各學科的定名和協調工作帶來困擾。在審定科技名詞的過程中,定義不僅是定名工作的基礎,也是學科內和學科間名詞相互協調的基礎,更是學科是否成熟的體現。科學、準確的定義不僅有助于對概念的準確理解,也為學術交流創造了條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的質量,有利于規范科技名詞的推廣工作。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國科技名詞委開始在各學科的名詞審定中逐步開展加注定義的工作,從早期的個別學科試點逐步推廣到絕大部分學科。目前,90%以上學科的名詞審定都開展了加注定義的工作,已經公布了帶有定義的規范名詞10萬余條,正在審定過程中的附有定義的名詞約30萬條,這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如何做好定義的撰寫和審定工作是擺在全國科技名詞委和各學科名詞審定分委員會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有機會能直接參與到這項宏大的工程中,并為此貢獻自己一點綿薄之力,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感到壓力甚大、如履薄冰。筆者對名詞審定中怎樣寫好定義有一點點粗淺的認識和理解,提出來和大家探討。

一定義的含義

關于“定義”一詞的解釋,古今中外相關專家學者有很多的見解,本文所采用的是全國科技名詞委《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法》中規定的說法,即: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或者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表述。“內涵”的定義是說明某一概念的上位概念,確定該概念在其概念體系中的位置,指出該概念的本質特征,使其同其他相關概念區別開來。“外延”的定義是用一系列眾所周知、屈指可數的下位概念來說明某一概念。

二撰寫定義的原則

1,定義要反映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征

本質特征是指該概念所指事物所特有的、能把該事物同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那些特征,在對某一概念下定義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該定義能夠充分反映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

2,定義要具有科學性

撰寫的定義對事物或概念的描述必須明晰、準確、客觀、符合邏輯,必須具有科學性。

3,定義要具有系統性

定義要反映該名詞在其所屬學科概念體系中與上位(即屬概念)及同位概念間的關系,要具有系統性。

4,定義要具有簡明性

撰寫的定義要言簡意賅,只需描述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或者外延),不需給出其他說明性、知識性的解說。

三定義工作中的常見問題

在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的各個階段存在一些定義撰寫不夠規范、準確,比較嗦,缺乏系統性甚至是定義錯誤的情況。下面將分類并舉例說明。

1,科學性問題

科學性實際上就是指定義的對與錯,錯誤的定義不僅沒有正確地反映概念本質,還會導致人們對概念理解的錯誤。

例l:

臟器制劑療法

定義:應用某些動物的內臟或組織器官來防治人體疾病的方法。現在一般用這些臟器提取物制成的制劑進行治療。

這個定義初看沒什么問題,但是第一句中“用某些動物的內臟和器官來防治”與臟器制劑療法的制劑顯然對應不上,臟器和器官怎么能治病呢?這是“概念錯誤”。要把第二句中的“提取物制成的制劑”提前,改為:應用某些動物內臟或組織器官的提取物制成的制劑來防治人體疾病的方法。

例2:

黃金律

定義:設兩數之間的比例關系為A>B,且A:B=(A+B):A,得結果0.618:1,按這種比例關系組成的任何對象都顯示出其內部關系的均衡、和諧之美。

定義中的公式和后邊的數字不吻合,(A+B):A顯然大于1,應該改為1:0.618。這是定義中的“計算錯誤”。

例3:

孵化

定義:將生物體、反應混合物及其他材料樣品保持在恒溫箱或其他恒溫環境中。

定義所描述的還不是完整的孵化概念,只是孵化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一定要解釋孵化的結果。這是定義的“不完整”。

例4:

專屬經濟區

定義:位于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其寬度自領海基線量起不應超過150 n mile的沿海國管轄海域。

定義中的“150 n mile”是不準確的,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應該是“200 n mile”,這個錯誤甚至危及國家。這是定義中的“常識性錯誤”。

2,系統性問題

例5:

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壓力

定義:當尿流率處于最大值時逼尿肌收縮的振幅。

這個名詞的定義出現在一組有關逼尿肌相關壓力名詞中,其他名詞均解釋為“……的壓力”,而本條用“振幅”,“振幅”應該改為“壓力”。這種情況是定義中的“句尾不系統”。

例6:

字節

定義:由8個二進制位組成的一個序列,在數據存取時,可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

千字節

定義:1024字節稱為lKB,KB為kilobyte的縮寫,是計算機中常用的單位。

兆字節

定義:又稱“百萬字節”。2的20次方字節,大約一百萬字節。

吉字節

定義:又稱“千兆字節”。GB表示千兆字節。G=giga,構詞成分,表示千兆,十億。

這組有關“字節”的名詞定義內容都不錯,但是放在一起突顯出的問題是表述方式差別較大,沒有體現出系統性,應該重新修改,使每個名詞定義的表述方式一致起來。這種情況是定義的“表述不系統”。

例7:

硬性輸尿管鏡

定義:硬質材料制作的輸尿管鏡。鏡身不能彎曲,按長度不同分長鏡和短鏡,長鏡長度一般為460mm,短鏡長度為350mm,后者主要治療輸尿管下段結石和經皮順行輸尿管鏡取石。

該定義提到長鏡和短鏡,但只說明了短鏡的作用,沒說明長鏡的作用,應該補充長鏡的作用。這種情況是定義的“內容不系統”。

3,簡明性問題

審定稿中的定義經常出現表述嗦,不夠簡潔的問題,包括句首重復、句尾重復、表述煩瑣等。

例8:

輸尿管鏡檢查

定義:輸尿管鏡檢查是為了解輸尿管內的狀況而進行的診斷性檢查。逆行的細長輸尿管鏡經尿道、膀胱進人輸尿管,對輸尿管內進行檢查或治療。一般要在腰麻或全麻下進行。

定義句首的“輸尿管鏡檢查是”應該刪除,撰寫定義時沒必要重復名詞本身。此外,定義的句首還經常出現“指”“是指”“即”等“虛字”,這些在最終成稿時均應刪除。這種情況是定義中的“句首重復”。

例9:

蛋白尿

定義: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大于100 mg/L,或大于150 mg/24h,蛋白質定性試驗呈陽性反應,即稱

為蛋白尿。

出現在定義句尾的“,即稱為蛋白尿”應改為“的尿液”,定義的句尾也沒必要重復名詞本身。這種情況是定義中的“句尾重復”。

例10:

隱氫圖

定義:一個分子結構可以用一個圖來表示,在這個圖中,原子為圖的頂點,鍵為邊,只考慮分子骨架,省略分子中的氫原子,稱此種分子結構圖為隱氫圖。

原定義描述的比較噦唆,邏輯不清,應在文字上加以調整。可改為:以原子為頂點,鍵為邊,只考慮分子骨架,省略分子中氫原子的分子結構圖。這種情況是定義中的“表述煩瑣”。

4,技術性問題

(1)內涵定義一般用種差+屬的方式定義,屬的缺失是定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問題

例11:

腔道泌尿外科

定義:通過人體天然的泌尿系統生理腔道如尿道、膀胱和輸尿管,利用膀胱鏡、輸尿管鏡等設備實施檢查、診斷、手術、治療等微創檢查及治療。

概念的內涵都寫清楚了,但是句尾應該加上“的學科”。

例12:

膀胱雙合診

定義:用一手指插入男性直腸,女性陰道或直腸內向上方推壓,另一手在恥骨聯合上施壓,可在腹腔的深處恥骨聯合的后方觸到膀胱。

句尾應該加上“的檢查方法”。

(2)內涵和外延順序顛倒

例13:

肌紅蛋白尿

定義:主要發生機制為某些病理過程中引起的肌肉組織廣泛損傷、變性,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積燒傷等。尿液外觀呈暗紅色,隱血試驗呈陽性反應,尿沉渣中見不到紅細胞,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尿中的肌紅蛋白可明確診斷。

該定義內涵外延的表述順序顛倒了,應該改為:外觀呈暗紅色,隱血試驗呈陽性反應,尿沉渣中不見紅細胞的尿液。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尿中的肌紅蛋白可明確診斷。主要發生機制為某些病理過程中引起的肌肉組織廣泛損傷、變性,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積燒傷等。

(3)所指缺失

例14:

鏡下血尿

定義:顯微鏡下可看到尿液中含紅細胞。一般認為離心尿每個高倍鏡視野中紅細胞數在3個以上即有病理意義。

名詞所指是尿液,而不是紅細胞,第一句應改為:顯微鏡下可見含紅細胞的尿液。

(4)使用被定義的名詞作為定義的一部分

例15:

卵磷脂小體

定義:前列腺液中的卵磷脂小體主要作為的營養物質。其分泌的減少可以反映前列腺分泌功能的異常。

這個定義的第一句中用到被定義名詞“卵磷脂小體”,顯然不妥。應改為:前列腺液中主要作為營養的物質。

(5)定義中涉及的下位名詞沒有收全

例16:

泌尿外科造影劑檢查

定義:人工將能吸收X線的物質導入泌尿系統內,改變病灶與正常器官和組織的對比,以顯示其形態和功能的檢查方法。泌尿外科的造影劑檢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尿道造影、膀胱造影、輸精管精囊造影、動脈造影、泌尿生殖系統淋巴造影等。

本定義中涉及的下位概念除“排泄性尿路造影”外,其他下位概念都已作為詞條收錄,所以應該補上該詞條。

(6)定義過寬

例17:

導尿管

定義:是以橡膠、硅膠等制成的管子。可以經尿道插入膀胱以引流尿液并通過引流管連接尿袋收集尿液。導尿管插入膀胱后,靠近導尿管頭端的一個氣囊將導尿管固定在膀胱內,從而不易脫出。

用橡膠、硅膠等制成的管子似乎有很多,并不一定只用于導尿,所以該定義過寬。應改為:以橡膠、硅膠等制成的引流尿液的管子,經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并連接尿袋收集尿液,插入膀胱的一端用氣囊將導尿管固定在膀胱內,不易脫出。

(7)定義過窄

例18:

誘發突變

定義:通過物理或化學誘變劑造成微生物染色體或基因的改變而產生遺傳性狀的變異。

誘發突變不是僅僅針對微生物,應該是針對所有生物,所以“微生物”應該改為“生物”。該定義所指對象范圍過窄。

(8)定義中涉及的名詞沒有用公布的規范名詞

例19:

菌內毒素

定義:由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上的特有結構所導致的病原性細菌產生的毒素。

該定義用到“革蘭陰性菌”,規范名詞是“革蘭氏陰性菌”,所以改為:由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上的特有結構所導致的病原性細菌產生的毒素。

例20:

整體放射自顯影術

定義:將含放射性核素的整體動物制成切片,貼上感光材料后顯示出整體放射性分布的一種放射自顯影技術。

該定義的句尾是“放射自顯影技術”,而規范名詞是“放射自顯影術”,故應改為:將含放射性核素的整體動物制成切片,貼上感光材料后顯示出整體放射性分布的一種放射自顯影術。

例21:

放射性核素純度

定義:在核醫學中是指所需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占放射性總活度的百分數。當使用一個“母牛”發生器系統洗脫所需的放射性核素時,母體核素也有可能轉移到洗脫液中,這些長半衰期母體核素作為雜質不但會影響影像質量,而且會對患者產生不必要的輻射劑量。

該定義中用到的“母牛”發生器,這是一個俗稱,應該用規范名詞“放射性核素發生器”代替。

(9)沒有用名詞性定義

例22:

血液凝固

定義:血液由流動狀的液體變為膠凍狀血塊。

該定義將凝固解釋為動詞,但在這里凝固是名詞性的,強調的是過程。所以應該改為:血液由流動狀的液體變為膠凍狀血塊的過程。

(10)定義中不慎使用具體的相對概念

例23:

搗碎器

定義:系由電動機、盛器和刀具等組成的一種小型器具。刀具每分鐘可轉動2104轉,所產生的剪切力對生物材料具有混合、勻漿、分散液體和/或固體的功能。

定義中的“每分鐘可轉動2104轉”太過具體,不同的機器可能有不同的轉速,所以應該改為“高速轉動”。

例24:

碲化汞-碲化鎘復合半導體檢測器

定義:碲化汞-碲化鎘復合晶體制成的半導體檢測器。是比較先進的光敏型紅外探測器。

定義中的“比較先進”是相對的概念,在剛出現時是比較先進,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就可能“比較落后”,所以應該刪除“比較先進”。

(11)定義中直接用英文縮寫詞,沒有加以說明

例25:

安全標準

定義:在放射防護領域,一般指IAEA公布的安全系列叢書。可分為安全基本原則、安全導則和安全要求等類別。我國現行有效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 18871――2002)的技術內容等效采用了IAEA安全叢書第115號《國際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標準》(1996)。

定義中不要直接使用英文縮略語IAEA,在第一次出現時應該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表述,第二個IAEA直接用中文“國際原子能機構”。

(12)定義中的外國科學家的名字沒有規范翻譯

例26:

定義:一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Ac,原子序數89,原子量227.0278,屬錒系元素,其英文名來源于希臘文(aktis),原義為“射線”。1899年法國人德比埃爾內(A,L,Debierne)從鈾礦渣中發現并分離出錒。現已發現質量數208-234全部錒同位素。227Ac是錒最重要的同位素,可作為航天器中使用的能源。

定義中的“德比埃爾內”不是規范譯法。根據《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應改為:德比耶納。

(13)定義中的外國地名沒有規范翻譯

例27:

高天然本底輻射地區

定義:簡稱“高本底地區”。指地表天然輻射水平(如地表Υ輻射水平)高于所在地區、國家或全球平均值數倍以上的地區。世界上有幾處著名的高本底地區,如中國的陽江、印度的Kerala邦;巴西的Guarapari和伊朗的Ramsar等。

篇(11)

1.問題的提出

一般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兩種局限性:一是單方向性,即以教師自身和教材為中心,側重考慮教師如何把教材內容講授得精彩,而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二是教案具有封閉性,即教案僅供教師自備、自用,缺少足夠的透明度和公開性,使學生在授課之前對教學意圖無從了解,在上課過程只能被動地學習。但在當今教改的過程中,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至于光注重課堂“活躍、熱鬧”的場面,而忽略教學的最終效果,一些課堂雖搞得“轟轟烈烈”,最后卻拿不出真正的實效。其原因在于只培養學生自主意識,而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有效學習才是教學的關鍵。

2.支架式學案的理論依據

普利斯里等人認為“支架”的定義是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1]某種程度上這種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發展成為今天的“支架式教學法”。支架式教學法的定義很多。目前,比較有影響、流行的定義源自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

3.支架式學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問題支架。

所謂問題支架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標所面臨的未知狀態。它是學習過程中最常見的支架,問題支架具有結構性,關注細節與可操作性。

《細胞呼吸》學案片段:

(1)回顧線粒體具有哪些結構?

(2)有氧呼吸如何進行?在哪兒進行?其底物、產物、條件怎樣?

(3)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如何書寫?有氧呼吸分幾步完成?各步反應的反應式是怎樣的?

(4)如何定義有氧呼吸?

(5)思考:為什么說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問題搭建支架,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會逐漸深入。

3.2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學習目標要求的已有的學習成果。它包含了特定學習主題中的重要學習步驟或典型學習成果。在學習新知識之前,為學生提供一個范例,其實質就是提供某種意義的參考和借鑒,讓學生受到啟發,以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減數分裂》學案片段:

在學案中設置有絲分裂過程的細胞示意圖。要求學生從染色體和DNA的數量變化曲線中結合染色體的行為變化進行知識回顧。

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提示學生根據學習有絲分裂的思路嘗試進行減數分裂的過程探究。有絲分裂的學習思路就是一個范例支架。

3.3圖表支架。

圖表包括各種表格和圖式,常用到的圖表有表格、流程圖、概念圖、維恩圖、時間線及統計學里的比較矩陣等。它們可以直觀地表達生物概念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系統地把握生物概念的脈絡。

《特異性免疫》學案片段:設置免疫細胞、淋巴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和相關細胞空格的概念圖。通過自主閱讀和思考,最終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掌握基礎知識。

4.支架式學案設置策略

4.1生物思想、方法是支架式學案的靈魂。

如果說支架式學案是一個自主學習的基本框架,那么生物思想、方法則是支架式學案的靈魂。生物思想、方法被內化后能很好地加強生物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生物知識,并自我生成生物知識。學習中的同化順應在生物思想、方法的指導下進行。學生理解掌握生物思想方法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潛意識階段、領悟形成階段、深刻化階段。學生理解掌握生物思想、方法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是通過支架式學案引導、輔助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過多次應用、反復體驗,逐漸認識、理解、內化為個體認知,對生物學習和問題解決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4.2批改反饋,改進支架。

在編制學案前,盡管深入鉆研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設計各種支架。但這些支架并不一定真正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情況。所以在授課之前,應把編制好的學案分發到每一位學生手中作為課前自主學習的輔助材料。學生依照學案中提供的必要的概念框架和解決問題的線索嘗試自己獨立探索、自主學習,得以初步掌握基本概念,明確知識線索。但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設計的支架并不符合學生實際,而產生許多新問題,提出各種不同的思考,以致大量生成學習問題的記錄。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在課前批改學案的及時反饋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全面批改,根據學案的學習記錄,掌握第一手學情。并且根據學生反映的情況來檢驗支架設計是否合理、有效,反之則改進支架。

4.3綜合運用,力求實效。

在具體的學案編制中,各種支架類型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補充、各有所長。有時甚至在一個問題解決中會用到多種形式的支架。如果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則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支架式導學案是建立在支架式教學策略基礎上的針對學生學習而開發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能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授課目標和意圖,讓學生有備而來地學習,給學生以知情權和參與權。把教學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從對教師和教學的關注轉移到對學生和學習的關注;并且把課堂教學延伸為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學習。它可以指導預習,也可用于課堂教學,尤其對于課前學習的關注,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學習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彩视频|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在线a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草莓视频网站下载|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 日本三浦理惠子中文字幕 |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z0z0z0另类极品| 国产麻豆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果冻传媒91制片厂211| 亚洲小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最新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白色白色永久观看|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俄罗斯小小幼儿视频大全|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午夜人妻久久久久久久久|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国产男女视频在线观看| 我们离婚了第二季韩国综艺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午夜看黄网站免费|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又黄又爽又色的视频| 美女让男人捅爽|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