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貧血患者的護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缺鐵性貧血患者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年齡7~46歲。頭暈乏力患者48例,胸悶、心悸氣短患者16例,上腹不適嘔吐、腹瀉4例,黑便1例,無自覺癥狀3例。
1.2臨床表現
本病多數起病緩慢,臨床表現為蒼白、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納差等。皮膚干燥、角化、無光澤、萎縮、毛發(fā)干枯易脫落,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出現反甲。約1/3病人出現神經痛、末梢神經炎,嚴重者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視神經水腫、智能障礙等。小兒表現好動、煩躁、易激動、頭痛、發(fā)育遲緩、體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喜歡吃生米、泥土、石子等)。等。
1.3輔助檢查
1.4血象檢查,典型血象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片中成熟紅細胞體積變小,中心淡染區(qū)擴大。網織紅細胞可正常或略升高。貧血指數,紅細胞平均體積小于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小于26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小于0.31。
1.5治療
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原則是尋找病因并治療原發(fā)病、糾正貧血、防止復發(fā)。治療措施主要是補鐵。補充鐵劑的目的在于糾正貧血并補足貯存鐵。口服鐵劑是首選方法,常用硫酸亞鐵和富馬酸亞鐵等;若病人對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不能奏效以及因病情需要盡快糾正缺鐵(如妊娠后期)者,可改用注射鐵劑。鉤蟲病要采用驅蟲治療、月經過多的病人要采用婦科治療、結腸腫瘤要采用手術治療等等。
2 護理
2.1生活護理
指導安排好病人休息,休息可減少氧的消耗。根據病人貧血的程度、發(fā)生的速度以及病人的癥狀,合理安排病人的活動。輕度貧血者可照常工作,注意休息和營養(yǎng)。中度貧血者,可做力所能及的散步或其他適當的活動,活動量以不加重疲勞感或其他癥狀為度。重度貧血、缺氧嚴重者應臥床休息,以減輕心臟負荷,必要時給予吸氧,以改善組織缺氧癥狀,并協助給予生活護理,待癥狀好轉后,再逐漸增加活動量。環(huán)境要安靜舒適,保證充足的睡眠。輕、中度貧血或貧血發(fā)生緩慢、機體已獲得代償能力者,可輕度活動,以不加重癥狀、病人不感覺疲勞為度。
2.2飲食護理
指導病人合理飲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指導病人保持均衡飲食,避免偏食或挑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必要時可少量多餐,盡可能減少攝取刺激性過強的食物。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強調均衡飲食,不偏食、挑食。對于有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的病人,應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食欲降低的病人,加入適量的調味品,以刺激食欲。提倡均衡飲食的同時,促進食物鐵的吸收,如動物的心、肝、腎、瘦肉、蛋以及豆類、海帶、紫菜、木耳或鐵強化食物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水果,也可加服維生素C,富含鐵的食物應避免與牛奶、咖啡、濃茶同服。
2.3自我病情監(jiān)測護理
監(jiān)測內容主要包括自覺癥狀是否加重(包括原發(fā)病的癥狀、貧血的一般癥狀、缺鐵性貧血的特殊表現等)、能否平臥、有無水腫及尿量減少、靜息時呼吸與心跳的頻率有無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提示病情加重、重癥貧血或貧血性心臟病,應及時就醫(yī)。
2.4用藥護理
2.4.1口服鐵劑 空腹時比餐后或餐中服用亞鐵鹽吸收要完全,但空腹服用胃腸道反應大,病人常不能耐受,故多選在餐后服用,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以便減輕不良反應。主要不良反應為胃部灼熱感、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便秘等。避免與茶、牛奶、咖啡或含鈣、鎂、磷酸鹽、鞣酸等的藥物和食物同時服用,以防影響鐵的吸收,維生素C可防止二價鐵氧化,稀鹽酸可使三價鐵轉變?yōu)槎r鐵而利于鐵的吸收,因此口服鐵劑時可加用維生素C、稀鹽酸。服用液體鐵劑時,應使用吸管,以免牙齒受損。鐵與腸道內硫化氫作用,生成黑色硫化鐵,故服用鐵劑期間應向病人及家屬作好解釋工作,避免因病人出現黑便而緊張。
2.4.2注射鐵劑 注射鐵劑時病人可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應。肌內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長期注射可出現硬結,因此,肌內注射應采用深部注射,并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促進吸收。另外不要在皮膚暴露部位注射,以防藥液外溢引起局部皮膚染色。注射鐵劑除可引起上述局部反應外,還可出現面部潮紅、頭痛、頭昏、惡心、發(fā)熱、蕁麻疹、關節(jié)和肌肉痛、淋巴結炎、低血壓等全身反應,嚴重者可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時應嚴密觀察用藥后不良反應,并備好搶救物品和藥品。
2.5輸血護理
應根據貧血程度及癥狀決定輸全血還是濃縮紅細胞。注意控制輸血速度,嚴重貧血病人輸血時速度宜慢,防止因心臟負荷過重誘發(fā)心力衰竭。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鐵含量不足以維持紅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體內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含量降低而引發(fā)的一種貧血狀態(tài)。其發(fā)病原因很多,大多由于飲食中鐵含量較低,機體攝入的鐵不足,或者鐵吸收和利用障礙,以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機體需鐵量增多。患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惡心厭食,兒童生長遲緩,血清鐵含量低于正常范圍。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阻礙兒童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還會引起其他繼發(fā)性疾病,因此,科學有效的針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進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1]。在本次研究中,針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采用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護理方案進行護理,發(fā)現整體治愈率較高,臨床護理效果較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具有缺血性貧血的臨床癥狀且血清鐵含量和血清鐵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值,排除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等患者。100例患者中,男性42例(42.00%),女性58例(58.00%);年齡20~86歲,平均(53.3±2.1)歲。其中重度貧血20例,中度貧血53例,輕度貧血27例。所有患者身高,體重,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心理護理 患者面對自己的疾病往往會表現出一種恐懼和擔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像了病情的恢復,因此首先應該解決的就是心理障礙,使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這就要求護士耐心解答患者對疾病的疑問以及要求家屬積極地配合。
1.2.2飲食護理 缺鐵性貧血患者體內含鐵量不足,通過飲食補充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實驗中針對每位患者病情制定了合理的飲食方案,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鐵且極易被人體吸收。
1.2.3用藥護理 根據每位患者貧血程度補充充足的鐵劑藥物,一般為5 mg/kg/d,可以根據實際病情上下調整。且用藥期間患者禁止飲用茶水,牛奶等影響鐵吸收的飲品。
1.2.4運動護理 患者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必須保證充足的活動量,避免長期臥床降低機體免疫力。
1.3療效評價標準[2] 觀察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其中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內含鐵量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2結果
2.1護理效果 對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發(fā)現參加本次實驗的100例患者的整體治愈有效率高達95.00%,見表1。
2.2安全性比較 對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發(fā)現僅有1例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且經過及時調整后不影響病情的恢復,整體過程安全可靠。
3討論
由于缺鐵性貧血往往是繼發(fā)于其他疾病或者由于治療不及時引發(fā)其他疾病,因此,科學有效的對缺鐵性貧血患者進行護理尤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針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采用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護理方案進行護理。①進行的心理護理減輕了患者對疾病的恐懼與擔憂,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同時能夠積極配合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是飲食護理,針對每位患者貧血程度給予食物鐵元素補充,保證了鐵元素的攝入量。③進行常規(guī)的藥物護理,規(guī)范患者的鐵劑藥量,隨病情變化對藥量進行調整,達到最佳護理效果。最后進行運動護理,避免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發(fā)生醫(yī)源叉感染。此套方案能夠在短時間內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有效的促進病情的恢復,臨床療效較好[3]。在本次實驗中,對10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采用一套科學完整的護理方案進行護理,8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轉,5例患者病情沒有明顯改善,整體有效率高達95.00%。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
綜上所述,對于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采用一套科學完整的護理方案進行護理,臨床效果較為明顯,整體過程安全可靠,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較為滿意,因此值得我們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556.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475-02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因素而引起的一種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病癥,其主要的表現癥狀就是貧血,出血以及感染等,這樣病情的發(fā)展很快,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引起顱內出血,患有敗血癥,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想要有效的促進患者治療順利,預防并發(fā)癥的產生和控制感染情況發(fā)生,制止出血狀況是關鍵,護理人員應正確準確的執(zhí)行各項治療的任務,密切關注患者的變化情況,要加強對患者的各方面的護理,護理的好可以有效的預防不良狀況的產生[1]。我院特做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護理效果的實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在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間來我院治療的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隨機抽取其中的66例患者,患者的病情無顯著差異,患者的年齡均在20-60之間并且所有患者中男患者有36例女患者有30例,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分析性。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a)-0183-03
Application of continuing nursing by WeChat in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DAI Xiao-ying CHEN Ning-p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People′s Hospital in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by WeChat in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NSAA). Methods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4,44 NSAA patients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continuing nursing group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in random.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only regular guidance on discharge and telephone follow-up were provided,while in the continuing nursing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by WeChat was continued even after being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Results Six months after being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efficacy in the continuing nursing group was in increasing trend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and self-care 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were both improve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WeChat;Continuing nursing;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 (NSAA)
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所致的貧血、出血和感染等[1]。臨床上分為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和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SAA較NSAA起病急,進展快,預后較差[2],NSAA也稱為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隨著環(huán)孢素等免疫抑制劑和雄激素等促造血的治療應用,多數可緩解甚至部分可治愈。NSAA常治療3~6個月顯效,總療程需數年,不恰當的中斷治療和護理會影響療效甚至惡化病情,發(fā)展為SAA[3]。
出院患者延續(xù)護理是對其提供的持續(xù)性隨訪和指導,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從而節(jié)約社會和家庭人力資源[4]。通常延續(xù)護理采用電話、電子郵件、信函、登門造訪、門診隨訪等方式進行,然而這些傳統手段存在著如下問題:時間空間可及性差、電話更換、家庭住址變動、拒訪、互動性參與性不強等,總體隨訪率不高[5]。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微信軟件開發(fā)應用,微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方便快捷的交流平臺。微信軟件功能強大,操作簡單,可以發(fā)送文字、聲音、視頻和圖片,包括實時現場聲音視頻等,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化工具,微信已被嘗試應用于延續(xù)護理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6]。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微信的延續(xù)護理在NSAA出院患者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12月在我科住院的NSAA患者44例,將其隨機分為延續(xù)護理組和常規(guī)護理組,各22例,延續(xù)護理組中男9例,女13例,年齡12~55歲,平均(29.81±8.92)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11例,年齡11~59歲,平均(30.21±6.52)歲。納入標準:根據《血液病診斷及治療標準》(第3版)[7]NSAA的診斷標準,并且好轉出院的患者;患者或家屬能夠使用智能手機并能通過微信進行信息交流;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患者失訪或退出;患者在觀察期間死亡。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護理組 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發(fā)放出院宣教單,出院后定期(出院后半個月、1、3、6個月)電話隨訪。宣教單內容包括:①NSAA療程較長,即使病情好轉甚至臨床治愈仍需進行鞏固治療,病情穩(wěn)定程度取決于患者本身,因此患者出院后仍應堅持遵醫(yī)囑治療和護理。②治療NSAA的主要藥物如環(huán)孢素和雄激素需長期服用,并且會出現一些藥物不良反應。如環(huán)孢素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害,牙齦增生及消化道反應;雄激素會引起女性男性化,肝腎功能損害等,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患者需遵醫(yī)囑服藥,不能擅自停藥或調整用藥量。③患者及家屬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對待疾病,安排好患者的起居生活,合理休息與活動。④患者選擇朝南的居室并定期消毒,做好個人衛(wèi)生特別是口腔、肛周的清潔,預防感染;平時活動輕柔,用軟毛牙刷刷牙,防出血;如有不適及時就診。⑤飲食上多進食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以軟食為主并注意清潔衛(wèi)生。⑥平時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和放射性物質,如家用殺蟲劑、染發(fā)劑等。⑦患者堅持定時復查,有疑問可撥打醫(yī)生或者護士辦公室的電話。
1.2.2 延續(xù)護理組 組建NSAA微信群(簡稱“愛心群”),并申請注冊NSAA微信公眾平臺(簡稱“生命樹”)。出院時,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愛心群”,并掃描關注“生命樹”。在我科成立延續(xù)護理組團隊,由護士長,2名主治醫(yī)師,4名專業(yè)知識全面護師職稱以上的責任護士組成,護士長擔任團隊組長負責監(jiān)督工作,2名主治醫(yī)師為團隊顧問,4名責任護士承擔具體的延續(xù)護理工作。每周由一名責任護士負責“生命樹”和“愛心群”。基于微信提供的延續(xù)護理服務包括:①將出院宣教單的內容錄入“生命樹”,患者及家屬關注“生命樹”成功后,平臺將自動推送內容。②利用“生命樹”及時推送NSAA相關知識或鏈接,內容包括NSAA疾病介紹,最新治療進展,病情控制較好的案例分析,疾病自我護理知識如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生活習慣、衛(wèi)生保健、如何預防并發(fā)癥及如何觀察病情等;推送的形式多樣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由延續(xù)護理組成員共同審核;推送時間要避開患者及家屬午間及夜間休息的時間。③每天18:00~19:00責任護士負責在線“愛心群”,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患者及家屬們也可以在“愛心群”內群聊,相互交流,相互督促。④對所有編輯發(fā)送的內容和患者反饋的信息做好記錄,對不參與、不回復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
1.3 評價方法
患者出院6個月后,由專人負責調查收集資料,調查前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調查目的和意義,獲得他們的同意。延續(xù)護理組在患者復診或微信服務時收集資料,而常規(guī)護理組在患者復診或電話回訪時進行。調查兩組患者的NSAA臨床療效、自護能力和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度。①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中相關規(guī)定:臨床癥狀消失,貧血或出癥狀消失,血紅蛋白恢復正常水平,白細胞含量達3.5×109/L,血小板數量有所提高,持續(xù)3個月病情穩(wěn)定為緩解。貧血或出血癥狀明顯改善,無輸血時血紅蛋白增長30 g/L以上,持續(xù)3個月病情穩(wěn)定為有效。貧血及出血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為無效。②患者自護能力:科室自行制定患者自護能力表,從健康飲食、正確服藥、口腔和肛周護理、定期臥室消毒和復查6個方面去調查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③患者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滿意度:按照本院護理部制定的出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中的內容,詢問患者。該表的評分標準包括非常滿意(10分)、較滿意(7分)、一般(4分)、不滿意(1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的比較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質量滿意度的比較
延續(xù)護理組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基于微信平臺為NSAA患者提供延續(xù)護理,提高NSAA臨床療效、患者的自護能力和滿意度
NSAA的治療是一個反復長期的過程,疾病的預后很大程度地取決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8]。由于患者出院時情緒激動又有出院手續(xù)等事情需要處理,只能記住60%的常規(guī)的出院宣教指導內容[9],出院后患者往往對醫(yī)囑淡忘,治療依從性降低。延續(xù)護理作為出院后護理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出院患者實施延續(xù)護理可明顯提高治療依從性、控制病情、降低反復住院率[10-11]。同時,通過微信這種新型電子交流手段,縮短了患者和醫(yī)護人員之間,病友之間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可隨時隨地的交流督促,也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延續(xù)護理及良好的治療依從性是NSAA治療與康復的重要保障之一。本研究通過微信將延續(xù)護理應用于NSAA患者,從而提高了患者的自護能力及滿意度,疾病療效也有一定增高趨勢,但因該研究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小未顯示明顯統計學差異,需要增加觀察時間和樣本量來進一步研究。
3.2 基于微信平臺提供延續(xù)護理的優(yōu)點和缺點
在延續(xù)護理的實施中,微信相對于電話、電子郵件、信函、登門造訪、門診隨訪等傳統方式體現了其優(yōu)勢,微信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功能強大且免費[12]。近年來,隨著無線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患者可隨時十分方便地主動查看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13]。但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化工具并未完全普及,使用者大多是年輕人和一些有文化素質的中年人,所以基于微信開展延續(xù)護理有一定局限性,在現實護理教育中,可以通過教育如何使用微信克服其不足。本研究發(fā)現,對于出院6個月的NSAA患者,延續(xù)護理組較常規(guī)護理組NSAA疾病療效有明顯增高,同時患者自護能力及滿意度得到提高。
3.3 基于醫(yī)院開展的延續(xù)護理需要發(fā)展和完善
延續(xù)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再住院率、縮減平均住院費用,患者對其有較高的需求,特別是慢性疾病患者[14]。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體制改革深化的需要,基于醫(yī)院的延續(xù)護理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發(fā)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規(guī)范性低、服務能力有限和服務形式單一等[15]。本研究中我科延續(xù)護理團隊在實施延續(xù)護理過程中也遇到了時間、精力不足及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
綜上所述,對于NSAA出院患者,運用基于微信這種新型電子網路交流的延續(xù)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和滿意度,對疾病療效的提高有一定輔助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旗,李莉,閆金松.2009年英國再生障礙性貧血診療指南解讀[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4):109-115.
[2]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557.
[3] 李月,李紅,沙源清.護理干預提高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依從性[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5,35(1):64-66.
[4] 覃桂榮.出院患者延續(xù)護理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護理學雜志,2012,27(2):89-91.
[5] 付偉,李萍,鐘銀燕.延續(xù)性護理研究綜述[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27-30.
[6] 周琦,沈彩琴,匡曉紅.支氣管哮喘患兒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xù)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4,21(18):49-51.
[7]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9-23.
[8] 陸琴.護理干預在西醫(yī)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0):24-26.
[9] 崔梅清,蘇海丹,黃春燕.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并發(fā)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7):603-604.
[10] 劉巧俠,王紅,張穎.延續(xù)護理對腎病綜合征患者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2):209-210.
[11] 林曉姝.延續(xù)護理干預對高血壓腦卒中出院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5):45-46.
[12] 胡竹芳,萬承賢,徐璐,等.運用微信對強直性脊柱炎出院患者行延續(xù)護理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175-178.
[13] 沈彩琴.微信在兒科健康教育和延續(xù)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2):60-61.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0-0088-02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但在透析周期長、并發(fā)癥多、經濟壓力大以及疾病本身等因素作用下,幾乎所有的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恐懼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患者存在錯誤的慢性貧血認知行為,從而影響患者的透析效果和生活質量[1]。本研究分析認知行為護理對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負性情緒和慢性貧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內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間111例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經腎內科2名以上主任醫(yī)師檢查確定透析方案和篩選病例,所有患者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2],排除血液透析禁忌證和無法評定療效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31~68歲,平均(48.5±4.3)歲;透析治療4~53個月,平均(20.6±8.7)個月;原發(fā)疾病為慢性腎小球腎炎28例,糖尿病腎病19例,高血壓腎病8例。實驗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31~65歲,平均(48.4±4.4)歲;透析治療4~55個月,平均(20.5±8.7)個月;原發(fā)疾病為慢性腎小球腎炎29例,糖尿病腎病20例,高血壓腎病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透析治療時間和原發(fā)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參考陳秀羽等[3]研究給予透析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透析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配合認知行為護理,具體措施包括①認知行為評估:干預前,全面評估患者對原發(fā)疾病、透析方案、藥物治療、科學膳食、心理干預以及透析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評估患者的負性情緒,采用問卷調查和護患溝通等措施評估患者對慢性貧血和治療方案的認知;②認知重建: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采用幻燈片、宣傳冊、座談會或醫(yī)患溝通等形式,提高患者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發(fā)生、發(fā)展、透析治療、預后以及慢性貧血等相關知識的認識,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結合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和工作環(huán)境等因素糾正患者的錯誤思想、錯誤認識和錯誤行為,誘導患者重視不合理認知行為的危害,從而提高患者的理性認知行為能力。③領悟階段:每次透析前,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評估,協助患者認識引起患者負性情緒和慢性貧血的原因[4],及時糾正錯誤認知導致的不合理行為。④依從性評定:由腎內科主任、腎內科護士長、透析科護士長、主管醫(yī)生和主管護士等人共同設計依從性調查問卷,包括透析療法、飲食療法、藥物療法、運動療法和心理療法等6項內容,6項全部完成者為完全服從,3~5項完成者為部分依從,3項以下完成者為不依從,對部分依從或不依從患者進行相關知識再教育。
1.3 評定方法
①負性情緒評定: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分界值為50分,SAS評分200 g/L即鐵貯備達標,干預前及干預30 d末進行實驗室檢查,記錄血紅蛋白和血鐵蛋白水平[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校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負性情緒
兩組護理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比較(x±s,分)
注:組內干預前后比較,at = 6.2106,aP < 0.01;bt = 5.4625,bP < 0.01;ct = 13.4742,cP < 0.01;dt = 9.7788,dP < 0.01;組間干預后比較,et =7.2142,eP < 0.01;ft = 4.2699,fP < 0.01
2.2 慢性貧血
兩組護理干預后血紅蛋白達標率、血鐵蛋白達標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實驗組干預后血紅蛋白達標率、血鐵蛋白達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紅蛋白和血鐵蛋白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紅蛋白和血鐵蛋白水平比較[n(%)]
注:組內干預前后比較,aχ2=7.3234,aP < 0.01;bχ2=6.2195,bP < 0.05;cχ2=24.1429,cP < 0.01;dχ2=22.3857,dP < 0.01。組間干預后比較,eχ2=6.2369,eP < 0.05;fχ2=4.2805,fP < 0.05
3 討論
慢性腎功能衰竭可由多種病因引起,其終末期又稱尿毒癥,當患者一旦確定需要依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時,昂貴的治療費用、穿刺引起的疼痛以及生活質量的下降等因素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和無助的心理,隨著病情進行性加重和血液透析頻率的增加,幾乎所有的血液透析患者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焦慮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能夠抑制血液透析患者機體內神經-內分泌-免疫軸功能,在錯誤思想、錯誤認識和錯誤行為等因素作用下影響心理狀況和治療的依從性[6]。因此,對于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認知行為護理在糾正負性情緒和提高慢性貧血治療依從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是由Beck AT在60年度發(fā)展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7],隨著現代醫(yī)學心理學向縱深發(fā)展,認知行為治療已經成為現代醫(yī)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治療抑郁癥、焦慮癥等負性情緒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障礙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認知行為評估能夠充分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對疾病和透析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結合SAS評分和SDS評分為認知重建提供參考依據;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理論,采用多種形式提高患者疾病和透析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糾正患者的錯誤思想、錯誤認識和錯誤行為以達到認知重建的目的,從而提高患者的理性認知行為能力[9];領悟階段能夠及時糾正錯誤認知導致的不合理行為;依從性評定能夠強化治療方案,通過再教育提高治療依從性[10]。筆者通過認知行為護理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對疾病和透析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緩解了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本研究顯示兩組護理干預均能夠降低SAS評分和SDS評分,改善負性情緒,但實驗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認知行為護理能夠明顯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負性情緒。通過提高治療依從性能夠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對慢性貧血的認知程度,強化補充含鐵劑食物的重要性以及透析治療的依從性,提高血紅蛋白達標率和血鐵蛋白達標率,從而糾正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慢性貧血狀態(tài),本研究顯示兩組護理干預均能夠提高血紅蛋白達標率和血鐵蛋白達標,但實驗組干預后血紅蛋白達標率、血鐵蛋白達標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認知行為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治療的依從性,糾正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慢性貧血狀態(tài)。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護理能夠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以糾正慢性貧血狀態(tài),在提高透析質量和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麗,安麗偉,劉璐,等. 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病人首次血液透析時心理狀況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2,26(3):625-626.
[2] 周桂霞,劉建軍,張麗萍,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團體認知行為干預效果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12,27(9):829-830.
[3] 陳秀羽,王旭斐,楊秀華. 認知行為干預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療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0):30-31.
[4] 袁靜,何珊,林鑫,等. 260例維持性血液凈化患者病因分析及貧血治療狀況[J]. 臨床薈萃,2013,28(1):76-77.
[5] 王海波,于紅博. 癥狀性貧血患者血清鐵含量及結合力檢測的臨床意義[J]. 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3,34(1):29-30.
[6] 曹莉,沈健. 營養(yǎng)因素對糖尿病腎病行腹膜透析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2,50(27):40-41.
[7] 劉卓華,寧志芳,蔡賽蘭,等. 護理干預對提高老年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9):15-16.
[8] 石繡華,林秀芳,崔英. 尿毒癥血透患者心理癥狀的觀察與護理對策[J]. 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1):62-64.
目前對于再生性貧血主要有造血干細胞移植和聯合免疫抑制治療(甲強龍,ATG,CSA反應率大70%~80%),60%~80%患者可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獲得根治機會。對預后不良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有條件同卵孿生者之間移植,仍為可能治愈的重要方法。現將我科室1例急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經異基因同胞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骨髓移植最終重獲造血功能。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23歲,2014年10月17號出現不明原因頭暈,乏力不適,當天月經來潮,量極多,后逐漸出現皮膚紫癜,牙齦間斷滲血,無血尿,黑便,未予特殊治療。12月4日患者出現發(fā)熱,體溫達39.8℃,伴畏冷、寒戰(zhàn),偶有咳嗽、基本無痰,當時起床時曾暈厥一次,持續(xù)約1min,后到當地醫(yī)院就診,醫(yī)院給與抗感染治療,患者癥狀無明顯控制,后轉入我院血液科治療,診斷為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給與抗感染治療,層流病房保護性隔離等處理。期間患者于12月9日,12月10日暈厥一次,持續(xù)約1min。12月27日患者體溫再次升高,伴畏冷、寒戰(zhàn),體溫達39.9℃,抗生素調整為泰能+穩(wěn)可信+威凡治療,患者體溫逐漸控制,感染控制后,與1月3日開始移植前預處理,1月7日輸注干細胞232ml,1月8日輸注干細胞299ml,1月9日輸注骨髓血第一袋422ml,第二袋460ml,同時另開通道給予魚精蛋白62.5mg。1月12日G-CSF促進粒細胞恢復,1月19日中性粒細胞1.27G/L提示干細胞植活,2月11日骨穿示骨髓增生活躍,巨細胞病毒陽性給予膦甲酸抗病毒治療,2月12日粒細胞處于安全期水平轉出無菌層流病房。
2 護理
2.1環(huán)境維護
2.1.1移植前 先用1:1000的百消凈消毒水擦拭天花板、墻壁、地板、門窗、床單位、各種用物及緩沖帶,再用0.36%過氧乙酸噴灑消毒,再熏蒸。醫(yī)務人員如患感冒,皮膚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不得進入層流室。
2.1.2移植中及移植后 醫(yī)務人員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的原則,進出病房消毒雙手,備齊可能用物,用物經消毒后以無菌法投遞到病房里,戴雙層口罩和帽子,鋪無菌腳墊,穿無菌隔離衣和腳套,戴無菌手套后方可執(zhí)行各項操作,病房每天用1:1000百消凈水擦拭兩遍,患者衣物每天更換,用0.36%的過氧乙酸噴霧消毒整個層流室,2次/w。更換2次/w床單位,及時清除室內垃圾。
2.2預防感染
2.2.1移植前 患者入倉前須剃頭,備皮,修剪指(趾)甲,有專人護送至存流室門口,換鞋,進入藥浴間,用1:500的碘伏藥浴,特別注意皮膚褶皺處如腋下、臍部一定要清洗干凈,藥浴后更換無菌病員服,戴口罩、帽子,由護士護送進入百級倉。
2.2.2移植中 經過預處理后患者骨髓處暫時空虛期,也稱無細胞期。患者免疫力趨于零,極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發(fā)生感染,此時預防感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2.2.1腸道護理 患者一切食物必須經微波爐加熱5min方可使用,以防發(fā)生腸道感染。肛周高滲鹽水坐浴,3次/d,大便后用清水洗凈后塞入太寧栓1顆,觀察患者痔瘡的大小、顏色,若破潰用表皮刺激因子,百多邦交替涂擦。患者若大便不易排出可以用20ml的注射器抽灌腸劑將注射器的輕輕插入肛內慢慢推注灌腸劑,以使大便容易排出,防止肛裂的發(fā)生。同時加用卡泊芬凈對抗絕大多數的真菌和酵母菌。
2.2.2.2五官護理 用75%的酒精擦拭外耳道2次/d,用魚腥草和紅霉素滴鼻3次/d,用氯霉素和利福平滴眼液滴眼3次/d,口腔護理3次/d,口護時間一般選擇在晨起、飯后30min和睡前進行。以防止五官感染。口腔炎癥如口腔潰瘍和咽腔的炎癥是化療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現口腔有潰瘍用甲硝唑含片口含,每日用碳酸氫鈉和益替漱口,每天上午清水浴,下午1:1000碘酒藥浴。
2.2.3移植后 病房徹底清潔消毒液擦拭后過氧乙酸熏蒸消毒,過氧乙酸噴霧消毒1次/w,每周更換無菌床單被服,病房內勿放置鮮花等植物,謝絕探視,患有呼吸道感染等傳染性疾病者避免入室,病房門口備快速手消,隔離衣,一次性鞋套,醫(yī)務人員進入病房需更換拖鞋,著隔離衣,快速手消消毒液消毒雙手,遵醫(yī)囑執(zhí)行五官護理及肛周皮膚護理,稱體重1次/w。
2.3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的輸注的護理 輸注骨髓血時因為骨髓中的脂肪粒可以引起肺栓塞,所以骨髓血干細胞回輸前應將裝有骨髓血的采集裝置倒置30min,使骨髓中脂肪處于上層,輸注最后約5~10ml時棄之,因為最后的5~10ml含有大量的脂肪等物質,不宜輸注到患者體內。輸血過程中觀察有無輸血反應和栓塞現象。
2.4化療副作用的護理 患者在預處理時大量運用環(huán)磷酰胺,而環(huán)磷酰胺最大的毒副作用就是會引起出血性的膀胱炎,護士要嚴格遵醫(yī)囑給予美司那解毒和給予大量的堿化,鼓勵患者大量喝水,養(yǎng)成定時排尿的習慣,以減少環(huán)磷酰胺代謝產物丙烯醛對機體造成的傷害,每次排尿后觀察尿液的量、顏色與性狀,如果發(fā)生血尿及時報告醫(yī)生給與相應的處理,每次便后測尿的PH值,根據PH值決定堿化的量與速度,經常詢問患者有無尿痛、尿急等尿路刺激癥狀。
3 小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醫(yī)學界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機理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加深,隨著預處理方案的完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的預防和支持治療的改善,造血干細胞移植成為目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好的辦法[1,2]。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7
中圖分類號:R259.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8-0018-03POT1 Gene Expression in Patients of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with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and Correlation Study WANG Yan, XU Rui-rong, CUI Si-yuan, LIU Kui, WANG Jing-yi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Jinan 250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POT1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yndrome, and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and its TCM syndrome.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52 cases with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and 20 cases as control group were collected to detect mRNA expression of POT1 by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 and its relation with TCM syndrome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OT1 mRNA in patients with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were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OT1 mRNA in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kidney-yin were lower than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kidney-yang, and it was lowest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OT1 mRNA and age (r=0.374, P=0.038). Conclusion The changes in expression levels of POT1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There is correlation between mRNA expression level of POT1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nd TCM syndrome.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1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912-02
再生障礙性貧血(SAA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或者衰竭所致全血細胞極度減少的一組臨床綜合癥[1]。此病表現為發(fā)病突然,貧血程度呈進行性加重,合并嚴重感染,并出現多個臟器出血衰竭最終死亡。筆者現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為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12-68歲,均符合國際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標準[2]:血常規(guī)檢查中顯示中性粒細胞
1.2治療方法此組患者均遵醫(yī)囑正確用藥,①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用法每日一次量為2.5mgkg,使用時間為5d。②甲基氫化潑尼松,用法為每日甲基氫化潑尼松1000mg+0.9%生理鹽水1000ml靜脈滴注,連續(xù)使用3天后開始劑量減半,在使用2周內劑量減至60mgd然后逐漸停藥改為口服潑尼松。③環(huán)抱素A(CSA,用法為每日4mgkg,使用時間為3個月。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為避免增加出血的危險和加重出血、應對患兒做好休息和飲食指導。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的患兒應減少活動、嚴重出血或血小板小于20*109患者必須絕對休息、進行隔離措施。
2.2皮膚出血的預防與護理皮膚出血一般是人為的損傷、人為會導致出血加重。注意保持床單位清潔衛(wèi)生,被褥衣物要柔軟;注意避免肢體的碰撞或外傷。盡量避免肌肉注射。注射或穿刺后針眼處加壓5min-10min,防止出血。
2.3鼻出血的預防與護理保持室內相對溫度濕度維持在50%-60%左右,避免患者勿用力摳鼻、洗鼻,防止造成鼻腔出血或者鼻腔內壓力增大而導致毛細管破裂出血或滲血。當鼻腔內少量出血時可以用棉球或明膠海綿填塞,并局部冷敷。鼻腔出血大量使使用凡士林油紗條行后鼻腔填塞術,填塞術期間保持患者口腔濕潤、注意口腔護理、避免局部發(fā)生感染。
2.4口腔及牙齦出血的預防與護理指導患兒及家屬應用軟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簽剔牙;盡量避免食用煎炸、帶刺和含骨頭的食物、帶殼的堅果類食物;禁食堅硬、多刺的食物、防止損傷口腔粘膜及牙齦出血。
2.5眼底及顱內出血的預防與護理保持足夠的休息,避免情緒激動、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若發(fā)現視野缺損或視力下降,常提示眼底出血。應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揉搓眼睛,以加重出血。出現頭疼、噴射樣嘔吐甚至昏迷、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提示有顱內出血。顱內出血是血液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2.6用藥的護理
2.6.1ATG使用ATG的患者進行過敏試驗,結果陰性時可以輸注;治療前可以遵醫(yī)囑異丙嗪25mg肌內注射、地塞米松靜脈注射或者葡萄糖酸鈣靜脈滴注,以能夠減少ATG藥物的副作用的產生[3];進行治療時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各種搶救藥品以及搶救設備的準備工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立即給予處理。ATG輸注時注意滴速及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患者出現發(fā)熱癥狀、關節(jié)疼痛、皮膚瘙癢、皮疹、少尿以及水腫等血清異常反應現象時,遵醫(yī)囑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直至癥狀消失。
2.6.2CSA此類藥物在25℃以下保存,指導患者正確的服藥方法,服藥時鋁箔外殼去除,以免CSA的藥效降低。由于CSA服藥會導致血鉀高或能夠加重高血鉀癥狀[4],因此指導患者在飲食上減少或者避免飲食含鉀的食物以免加重血鉀高,同時慎用利尿劑。CSA的服用會導致肝腎功能的損害、體重上升、肌肉震顫、血壓增高、手腳無力等藥物副反應現象,要告知患者出現肌肉震顫和無力時,注意安全防護措施,必要遵醫(yī)囑停藥。
2.6.3激素治療長期用藥后會增加感染以及出血的機率,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期對于血藥濃度及肝腎功能進行檢查等,患者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
3結果
此組患者經治療和護理后,顯效率是指治愈患者,有效率是指患者血象檢查接近正常的患者,無效率是指患者治療效果未改善或者病情加重的患者。此組治療效果,見表1。
4討論
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情發(fā)展迅速而且病情急重,能夠導致生命危險,患者常常是由于出血以及感染而發(fā)生臨床死亡。因此臨床護理中除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藥物的副作用意外,要及時做好早期的預防性護理措施、防止出血及感染的發(fā)生,同時還要加強患者人文關懷,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臨床中優(yōu)質細致的全身心護理干預措施在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景玲.護理干預在急性造血功能停滯患者預防感染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17(16:621.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309-01
貧血屬于孕婦妊娠期間最多見的合并癥之一,有相關文獻報道,大概有50%以上的孕婦會出現合并貧血,我國的統計率為30%以上,在孕婦的孕中期開始,其對鐵量的需求加大,在其孕晚期達到最高值,假如孕婦自身沒有足夠的鐵儲存,加之其骨髓之內的含鐵血黃素降低,非常容易出現貧血或者是患者已經出現貧血并且加重,其中以缺鐵性貧血最為多見[1]。本文選取2009年3月到2011年5月的200例社區(qū)醫(yī)院妊娠合并缺鐵性貧血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在患者懷孕3個月之后檢查其血常規(guī),指導患者正確飲食方法,在患者的孕中后期依照其貧血情況使用藥物干預,在患者產程時實施嚴密觀察,進行相對應的合理護理方式,現將具體報告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資料共有128例,全部選自2009年3月到2011年5月的團醫(yī)院妊娠合并缺鐵性貧血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128例患者年齡在21-25歲之間的有82例,年齡在26-30歲之間的有37例,年齡在31-35歲之間的有9例,128例患者中屬于初產婦的有108例,屬于經產婦的有19例,128例患者中孕早期血紅蛋白小于100g的患者有18例,中晚期患者有108例,患者血紅蛋白降低到100g/L以下。患者產后42天進行統計,屬于輕度貧血的一共有84例,屬于中度貧血的一共有30例,屬于重度貧血的一共有13例。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128例,在患者孕38周其血紅蛋白數值在100g/L之上的患者一共有116例。
1.2方法:在患者孕早期對其進行孕婦知識宣傳教育,詳細講解有關于妊娠合并貧血的相關知識,增強其認知水平,針對存在心理負擔的孕婦實施心理疏導,降低其恐懼心理,在孕婦的孕中期對其進行血常規(guī)以及尿常規(guī)檢查[2],之后每間隔一個月進行復查一次,直到患者產后為止。在患者的孕中期依照其具體情況進行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口服硫酸亞鐵以及肌注鐵劑等相關藥物治療。在患者產程中嚴密觀察,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在患者產褥期實施抗感染和抗貧血相關治療[3],直到患者產后42天進行門診復查為止。
2結果
128例患者出現產后出血的患者有8例,輸血患者6例,出現腹部傷口感染的患者有3例,出現會陰傷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胎死宮內的患者有1例,出現心力衰竭的患者有1例。
3討論
有資料顯示孕婦在妊娠期貧血中缺鐵性貧血占有95%,孕婦出現貧血能夠導致胎兒在子宮內的發(fā)育相對較慢、流產、早產或者是低體重兒,嚴重者會使胎死宮內。針對預防患者缺鐵性貧血的方式分為以下幾點,首先要在患者妊娠前及時的治療相關失血性貧血疾病,例如患者月經過多和泌尿系統感染以及肝腎疾病,以此來提高患者鐵儲備;其次還要提高患者的孕產期健康,改變患者以往的不良飲食習慣,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動物肝臟等食物;需要及時的發(fā)現患者是否存在缺鐵性貧血,為其補充鐵劑,在患者妊娠4個月的時候需要每天口服硫酸亞鐵、葉酸和維生素等等[4]。通過對本組患者的研究顯示,經過實施有效合理的系統護理,患者產期寶健和飲食調整,及時的對患者各個時期給予全方面的細心護理,使大部分患者安全的度過了孕產期,減少了患者和新生兒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
參考文獻
[1]曹珍修.妊娠反應的處理及必要營養(yǎng)物的補充[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04):1201-120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351-01
所謂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 Ia,簡稱:AA,即再障 )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影響人體造血干細胞的數量以及功能下降與異常,進而導致人體全血細胞出現嚴重匱乏的綜合性血液細胞疾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出血、感染以及貧血等。當前國內依照此癥狀的臨床特征、骨髓象以及血象等血液指標將其劃分為重型AA、慢性AA以及急性AA,其中慢性AA若出現惡化,那么將發(fā)展為SAA-O型。AA疾病是一種具有危害大、病情重以及療效差等特點的病癥,由于這些特點。所以導致AA癥的死亡率高居不下。當前引發(fā)AA癥的原因尚不明確,但隨著研究資料的增加,研究人員發(fā)現人體免疫系統出現紊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AA癥的發(fā)生的發(fā)展[1]。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對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間所收治的67例再生貧血癥患者的治療與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在所選67例患者資料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齡段為22歲至59歲,平均年齡為42.3歲,所有患者在血檢后均顯示全血細胞嚴重缺乏,在67例患者當中,共有23例患者并發(fā)發(fā)熱癥狀,全身乏力癥狀的患者35例,出現頭暈癥狀的患者26例,皮膚黏膜出血的患者29例,67例患者均未見肝脾腫大癥狀。
護理方法
2 護理方法
2.1病情觀察
對于急性AA患者,需觀察其感染癥狀與出血部位、出血程度等情況,尤其需重點觀察患者的重要肝臟器官是否出現出血癥狀,如:顱內出血等;對于慢性AA患者,需觀察其急性癥狀發(fā)作時的表現,并準確做好血樣采集工作,并協助患者進行骨髓穿刺檢查,以此掌握患者病情的實時變化情況。所有患者需定期對血象進行檢測,從而了解其血紅蛋白以及網織紅細胞等指標是否出現上升情況,此外,還需注意患者的全身皮膚、鼻腔、以及口腔等部位有無出血情況,同時,由于患者體內紅細胞的缺乏,所以患者自身免疫力較差,所以需實時觀察患者的體溫,一旦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需及時采取相應解決措施控制患者病情。
2.2心理護理
長時間的治療易導致AA患者產生對病癥恐懼情緒與心理,此類患者往往擔心自己會變成生活行為完全依靠親人的癱瘓病人,甚至自己會因此而喪失生命。這些負面情緒使得患者的精神一直處于高度恐懼、緊張的狀態(tài)當中,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信心與療效,所以為了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與心理,護理人員應當針對性的給予心理護理,通過向患者講解以往成功案例以及與病癥相關的知識,使患者正確認知自己所患病癥,并因此樹立正確的治療認知與信心;此外,護理人員需做好傾聽者的角色,經常于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幫助患者發(fā)泄內心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tài)[2]。
2.3感染的預防
由于AA患者的免疫較低,所以需做好感染預防工作:
2.3.1保護性隔離
重型AA患者的免疫力出現極度下降,所以是三種AA患者當中最易發(fā)生感染的一類。所以為了保證其能夠穩(wěn)定康復,所以需對重型AA患者進行隔離性保護。具體要求如下:1.空氣要求。空氣是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這些病菌微生物會附著在空氣、地面上的微塵當中,當這些微塵在外力的作用被揚起時,病菌亦隨之四處傳播,所以為了減少空氣中的病菌微生物,首先需每天打掃病房衛(wèi)生,經常開窗透氣,每次半小時左右,利用氣流與陽光中的紫外線消毒、殺死病菌;2.消毒要求。每天使用消毒劑對常用杯具、床頭柜等地方進行消毒處理。所有醫(yī)護人員在進行常規(guī)檢查時需做好消毒處理,避免細菌傳染給患者[3]。
2.3.2患者的皮膚黏膜及其口腔衛(wèi)生的護理
由于皮膚黏膜是直接暴露與外界當中,是抵御外界病菌侵入的重要屏障之一。但由于AA患者的自身病癥的影響使得皮膚黏膜的防御效果受到極大影響,且由于此病癥往往會引發(fā)患者皮膚黏膜出現出血癥狀,因此為了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皮膜粘膜的清潔護理工作。用于擦洗的用具在使用前后需做好相應的消毒處理工作,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患者的健康,避免感染風險。此外,口腔也是一大感染途徑,患者在餐前、餐后需進行口腔清潔工作,牙刷應使用軟毛牙刷,軟毛牙刷能夠減少對口腔的刺激與損傷,防止口腔出血情況的發(fā)生。
3 討論
所謂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影響人體造血干細胞的數量以及功能下降與異常,進而導致人體全血細胞出現嚴重匱乏的綜合性血液細胞疾病。其典型癥狀表現為:進行性貧血癥,人體突然消瘦,皮膚黏膜、口腔、頭顱等部位出現出血癥狀以及身體易受到細菌感染等[4]。
綜上所述,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癥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需格外注意整體觀念的建立,嚴格執(zhí)行護理程序,通過切實有效的護理滿足AA患者保持身心健康的需求,進而減輕AA患者的痛苦。通過加強患者的營養(yǎng)與感染的預防,以及做好出血護理,使患者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通過親切的問候與關懷,實時了解當前心理與生理狀態(tài),并針對相關癥狀采取有效措施,從而減輕、消除患者的各類不良治療反應,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總之,對AA患者進行臨床干預護理,能夠起到良好的康復促進作用,加快患者病癥的恢復速度,因此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秀芳,張曉玲,徐浩,等.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2(4):422-423
1 引言
血液病是對原發(fā)于造血系統疾病的統稱,臨床上凡是涉及到造血系統病理、生理等疾病都屬于血液病的范疇。近年來,由于工業(yè)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大量的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這些都是直接導致血液病發(fā)生的原因。臨床上,血液病大致可分為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以及血栓性疾病三類,每一類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發(fā)病原因都不同。但是,從臨床的表現而言,各種血液病都會有三個基本癥狀,貧血、發(fā)熱以及出血。在臨床上,只要對這三個方面的癥狀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很多血液病都能夠很好得到治療。因此,本文將對這三個基本癥狀的臨床治療及其護理進行分析,從而為實際的血液病護理提供參考。
2 常見血液病的臨床癥狀及其護理
2.1 貧血的癥狀及其護理
貧血是血液病最為常見的癥狀,也是引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的重要原因。在臨床診斷時,將成年男性血紅蛋白濃度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成為貧血。當出現貧血時,患者會表現出面色蒼白、神經缺氧敏感等癥狀。對于較為嚴重的貧血患者,則會產生惡心、嘔吐等,甚至會出現臟器缺氧而引發(fā)的肌體功能減退等。臨床上將貧血分為輕度(男HB
當出現貧血癥狀并確診時,則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護理。第一,日常護理。一般而言,患者出現貧血癥狀時,會出現乏力等癥狀,這主要是由于體內血液不足而引起的供能不足,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減少強體力勞動,以臥床休息為主,必要時給予吸氧,保持房間溫暖,需要時增加蓋被;第二,飲食護理。患者出現貧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營養(yǎng)供應不足而引起的,因此,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要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yǎng),食物主要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等為主,并且強調飲食搭配的均勻;第三,藥物護理。很多血液病患者貧血大多是由于體內缺鐵而造成的,因此,補充鐵是藥物護理的目標。對于貧血癥狀較輕的患者進行口服亞鐵鹽溶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補鐵效果,而對于癥狀較重的患者則需要進行鐵劑的注射。
2.2 發(fā)熱的癥狀及其護理
對于血液病而言,繼發(fā)感染是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多見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血液病。繼發(fā)感染的部位主要位于呼吸系統、皮膚以及泌尿系統等,當病癥較為嚴重時則會發(fā)生敗血癥,對于病人的身體健康將會產生嚴重影響。在繼發(fā)感染的病癥當中,發(fā)熱是最為常見的癥狀。對于確診的血液病患者,發(fā)熱是病癥加重的一個重要標志,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及時的進行治療,并加強病人的基本護理。
發(fā)熱癥狀護理是血液病護理的基本工作之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基本癥狀的觀察護理。對于發(fā)熱病人而言,要周期性的對患者的體溫變化、呼吸、血壓以及進食狀況等進行記錄,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用藥;第二,日常生活護理。血液病人發(fā)熱主要是由于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因此,要及時的對患者的衛(wèi)生狀況、室內環(huán)境等進行處理。特別要保持患者皮膚、口腔的清潔;第三,降溫護理。對于發(fā)熱情況較為明顯的患者,要及時的進行降溫護理,減少高溫對患者身體帶來的危害。護理過程中降溫的方法主要有兩種,①物理降溫。在頭頸、腋下及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血液病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②藥物降溫:經物理降溫無效給予藥物降溫,藥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壓下降等。
2.3 出血癥狀及其護理
很多血液病患者由于自身造血存在障礙或者貧血,導致血液內的血小板數量較少,從而使得機體很容易出現出血或者出血傾向的癥狀,使得患者由于出血不止而造成生命危險。血液病患者出血癥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兩類:第一,出血不嚴重時,會在皮膚黏膜、關節(jié)腔等部位出現少量滲血;第二,出血嚴重時,會在顱內出血,并出現劇烈頭痛以及噴射性嘔吐等。
出血癥狀的護理是減少出血癥狀的重要措施,臨床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病情觀察護理。對于血液病患者出現出血癥狀時,要在治療之后的24小時內對患者的血壓、心率、意識狀態(tài)等進行測量,同時對出血的位置、出血量等進行統計,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第二,身心健康護理。對于有明顯出血癥狀的血液病患者要限制其活動,以臥床休息為主,同時要避免其受到驚嚇,以靜養(yǎng)為主;第三,飲食護理。對于出血型的血液病患者要根據其個人情況適當增加食物的熱量,兵器額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等食物為主。
皮膚出血是最為常見的出血部位,在實際中肢體皮膚或深層組織出血可抬高肢體,以減少出血,深部組織血腫也可應用局部壓迫方法,促進止血。避免搔抓皮膚,保持皮膚清潔。盡量少用注射藥物,必須使用時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壓迫局部直至止血。
3 結語
血液病的臨床癥狀決定了患者護理時的特殊性,通過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對血液病患者的護理效果,必須根據其基本的病癥特點開展護理工作。文章分析的內容基本從臨床護理經驗角度出發(fā),對于實際的問題要進行相應的實際操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