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感想大全11篇

時間:2023-07-21 17:12:5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家庭教育的感想

篇(1)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而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教育和影響。本文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這個教育和影響可以是有意的,無意的,有形的,無形的,宏觀的,微觀的,父母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為人處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有形無形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著子女,而父母要讓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觀念,會有意無意的做出榜樣以規范自己的雙向影響與互動過程。

1.2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也有明顯的差異,如教學內容、教育形式、教育重點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簡單地把家庭變成教室。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這表現在:①早期性特點: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也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孩子所實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點:家庭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是耳濡目染,是一個感化過程。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著特殊意義。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情感的這種感染性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權威性特點: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長的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家長的教誨,子女能聽從;家長的批評,子女能接受;家長的意圖,子女能心領神會;家長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長所反對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總之,家長的意志對于子女的言行有較大的制約性。這種制約性,要比其他人對孩子的制約性更大。④針對性特點:相對來說,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更強。針對性強的前提條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對象。人們常說“: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長,是父母。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僅僅是由于長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關系———血緣關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關系。⑤及時性特點: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細微變化,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父母通過對孩子言行舉止的及時掌握,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以做到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⑥連續性特點:孩子出生之后,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德、談吐舉止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這表現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長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識。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發揮家庭教育的有利條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承擔著雙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時候,家長只強調了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而忽視了作為教育者的角色,在對子女的教育中重視作為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與照顧,甚至于溺愛,缺乏缺乏作為教育者的目的性,針對性,科學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時常缺乏應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經常發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難點。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敗,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現在:行為易走極端;嬌慣溺愛;簡單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較封閉。家庭是相對封閉的社會單元。家庭教育是家長對子女在家庭范圍內進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導,這取決于家長的興趣、愛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家長的素質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這勢必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成效。總之,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重身輕心的撫養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義膨脹。重知輕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學校化。急功近利的價值觀,誘發了父母過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輕自律的行為養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責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義

生命,從文學的角度講,就是性命,就是活命。從生理學角度講,生命必須是有心臟跳動、有呼吸、有大腦活動等條件。從法律上講,生命是指法律主體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的整個過程。從醫學角度講,生命就是活著的狀態,具有新陳代謝、生長、繁衍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所表現出來的特征。《辭海》中對生命的解釋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衍后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可見,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生命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共識。但綜合起來,本文將人的生命描述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長發育、新陳代謝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反應等的復合現象。它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是兩者的統一體。

2.2責任感的含義

責任感是主體對于責任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也就是責任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形式。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和“責任感”有著本質的區別,責任是人分內應做之事,還需要一定的組織、制度或者機制促使人盡力做好,故“責任”有被動的屬性;而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把責任感定義為一種精神是恰當的,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其范圍要比表示情緒和感情狀態的“心情”一詞廣泛得多,能夠涵蓋“責任感”的豐富內涵。作為心理學概念,責任感與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屬于社會道德心理的范疇,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人的責任感的形成和增強除受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責任感從本質上講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業、利國家、利社會,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

2.3生命責任感

生命責任感,就是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的一種自覺的責任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不單是對自我生命,還包括了對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生命責任感影響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過于簡單粗暴導致對大學生生命責任感教育的缺乏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長輩的過多關心呵護,在家中是“小太陽”“、小皇帝”。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優越,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夠對子女進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對子女進行生命教育,因為他們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應試教育與特長培養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將來大學畢業后進入社會的競爭硬件,與學習、與成績沒有直接關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關心范圍內。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導致大學生缺乏生命責任感的重要因素,溺愛嬌縱的家庭教育,會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無禮、貪圖享受,而粗暴專制的家庭教育會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諧導致對大學生生命責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家庭關系和諧,父母相敬相愛,尊老愛幼,能給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心境,就會使子女從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習慣。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統一,當著孩子的面唱對臺戲,讓孩子無所適從,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結構缺損,家庭關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調教和關懷,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樹立良好的生命責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責任感缺失造成對大學生生命責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認,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因為父母文化素養的差異,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觀念趨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較缺乏生命責任感的,就更談不到對子女進行生命責任感教育;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論學習,追求高分,忽視了子女的全面發展,認為素質教育是學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學,只有學好專業知識,才是步入社會競爭的砝碼,不能引導子女建立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不會讓子女關心自然、關心社會,不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4構建和諧家庭教育,增強大學生生命責任感

4.1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大學生生命責任意識

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子女一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科學的教育理念,能夠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學的教育理念,培養的子女很難成為合格的人才。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家長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對子女要從小進行生命責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關注“個體”,改變傳統的“無我”、“無私”的思想,正確看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個人生命價值、利益同樣應該得到重視。要教育子女珍愛自我生命,因為“自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我”聯系著父母,聯系著家庭也聯系著社會。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對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價值體現。作為父母,要讓子女從小就知道,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讓子女從小就能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認識到生命的責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愛且能他愛。

4.2提升自身生命責任感,以身作則,強化大學生生命責任感

父母是對人一生影響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對象。托爾斯泰說“: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培養大學生生命責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養,有高尚的品德,有積極的人生觀,有強烈的生命責任感。其次,在行動上,要重視對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則,能夠做到知行統一。

篇(2)

一、引言

最近的貴州畢節四兄妹自殺悲劇事件,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負起什么樣的責任,近期報道的江西初中生毆打小學生的事件,讓我們思考如今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到底是怎樣的?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很多年前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發生如此之多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怎能不讓我們惋惜!從這些現象折射出社會、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都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是沒有對青少年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正確的教育引導。

二、行為主義理論

1913年,以《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文的發表為標志,華生創立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1]。他認為人類很多的行為都是通過后天建立的刺激-反應所形成的。下面簡要介紹以巴甫洛夫、斯金納和班杜拉為代表人物的行為主義理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是指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產生無條件反應。斯金納主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對生物的自發活動進行強化而形成的條件反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言語行為技能、情感、態度品德等內容是通過對社會環境中他人(榜樣)的觀察模仿而獲得的,所以特別強調榜樣的示范作用。

三、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通過對父母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觀察從而有意的去模仿父母,可以避免來自父母的懲罰和維持與父母的情感,還可以使用類似于父母的行動去控制周圍環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說教育者自身行為端正,受教育者就會跟著學;教育者自身行得不正,就是強令受教育者也不會行得端[2]。

(一)父母的婚姻觀對青少年的影響。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穩定的家庭和睦融洽的氣氛會熏陶、感染、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積極推動青少年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生活在家庭和睦的青少年,他們會以父母的這種婚姻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婚姻價值觀。

(二)父母吸毒行為對青少年的影響。吸毒己成為當今世界最嚴重的杜會問題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的態度會影響青少年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用行為主義可以解釋這一行為,當父母以吸毒作為自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青少年會模仿并贊成這一觀點。吸毒的父母沒有時間去關心青少年,沒有盡到父母對青少年關愛、引導、撫養等的責任。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青少年不當的贊揚方式對他們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若父母贊揚青少年的方法不當,可能膨脹青少年的自大的心理,也有可能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不良后果。父母對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應該從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出發,父母應該根據具體的成就對青少年具體的贊揚,而不是空洞的贊揚,因為這種方式的贊揚會使孩子產生自己很自負的心理,這樣的人進人社會后,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難不能解決時,他或她之前建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會瞬間崩塌,從而心里受到打擊和創傷,出現不理智的選擇。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形成某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話,對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重要的。正面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人對生活和人生充滿熱情,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挫折;負面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人消極的生活著,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一片黑暗,因受不了各種挫折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從而表現出不良的社會行為。

四、提出應對策略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他們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獲得。所以要改變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就應該從改變父母做起。首先,父母應該終身學習,不斷的修正和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只有將自身打造好,才能言傳身教,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為教育。其次,父母樹立良好榜樣,內化青少年的行為準則。青少年是通過父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觀察學習來形成自身的相似于父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為孩子的情感、價值觀和信仰提供觀察學習的模型。最后,父母對于青少年的良好行為要及時強化,應避免重復練習。

五、結語

本文從行為主義的視角下探討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家庭教育中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師,規范好自身的行為習慣,價值觀才能為青少年樹立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只是從家庭教育現象中分析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影響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因素并沒有分析,可以留待后續做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曾睿 劉蕓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R749.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6-0423-06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兒童精神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ADHD)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是一種發育性異常。發育兒科學認為ADHD是兒童發育的個體與環境動態相互作用的結果[1]。不良的家庭環境容易使兒童出現多動癥狀或加重已有的癥狀 [2],養育因素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3]。據報道,ADHD患兒家庭較正常兒童家庭存在更多問題,患兒存在著諸多方面的教養不良[4]。因此,通過改善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來提高ADHD的治療效果是值得探索的。

現階段對ADHD的干預主要有藥物治療、行為治療以及感覺統合訓練和腦電生物反饋訓練等,現在已經認識到長期的藥物治療可能與未知的危險因素相關聯,藥物治療并不能使行為正常化。而且認識到任何單一的治療措施往往難以達到顯著而持久的療效,需要進行綜合治療。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正在推行ADHD兒童多模式、多角度、綜合性治療研究(MTA)[5],我國各地很多機構也在進行藥物治療之外的綜合干預,但卻沒有固定模式,其效果也有較多爭議。這些干預措施多側重于患兒,較少對其家庭、父母干預。有些研究涉及患兒父母,也只是讓父母起到配合治療的作用,對父母的干預定位不準確,具體干預措施也不系統和全面。然而家庭是兒童最主要的成長、生活環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無論藥物治療還是行為干預都主要由家長完成。ADHD兒童的行為治療,不僅強調對兒童的培訓,更應強調對父母的培訓[6]。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家長培訓、家庭訪視等綜合方法,對患兒及其父母實施整體干預,通過改善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促進ADHD患兒的家庭康復。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療的ADHD患兒90例。入組前由精神科副主任及以上醫師確診。兩組患兒家庭均為核心家庭。納入標準:①符合CCMD-3中ADHD 診斷標準[7];②均為獨生子女,且與父母生活在一起;③均為在校小學生;④排除由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滯,情緒障礙和藥物副反應等引起者。入院時用拋幣法隨機分為家庭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實際完成86例,其中家庭干預組42例,對照組44例。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家庭干預組男34例,年齡9.6±1.0歲,病程23.8±2.8月;對照組男36例,年齡9.8±1.4歲,病程24.3±3.1月;兩組性別比例(χ2=0.01,P=0.918)、年齡(t=-0.75,P=0.450)和病程(t=-0.78,P=0.435)差異均無顯著性。

兩組患兒父母一般資料:家庭干預組年齡34.1±1.7歲,職業包括干部33人、工人18人、農民10人、其他23人,受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31人、中專和高中35人、初中以下18人。對照組年齡33.8±1.9歲,職業包括干部35人、工人19人、農民9人、其他25人,受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33人、中專和高中35人、初中以下20人。兩組年齡(t=1.09,P=0.278)、職業(χ2=0.13,P=0.988)和受教育程度(χ2=0.07,P=0.963)差異均無顯著性。

1. 2方法

1. 2. 1常規藥物治療及健康教育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哌醋甲酯治療,以5mg/d為起始劑量,然后根據病情和癥狀控制調整至最適合治療劑量。一般用至15~20mg/d,分早、午餐后服下,晚間禁止服用,療程共8周。常規治療期間有針對性地給予系統健康教育。出院后,于病情穩定時,周六、周日停服藥物,以減輕其副作用,兩組患兒藥物劑量差異無顯著意義(均P> 0.05)。干預組給予綜合家庭干預1年,對照組僅給予電話隨訪,以保證其服藥的依從性。

1. 2. 2家庭干預方法

經醫院醫務科和護理部同意,選取精神科主治醫師和主管護師共14人,在家庭干預開始前一個月先進行家庭干預工作人員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此次家庭干預的目的、方法、內容以及工作分配等,培訓時間為2天。培訓結束后,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的準備工作。對家庭干預組,干預前先向患兒及其父母詳細說明家庭干預的目的、方法和內容,獲得理解和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每例患兒進行綜合家庭干預1年,包括8次家長培訓和9次家庭訪視。2年內共完成42例。家庭干預的主要形式及內容為:

1.2.2.1家長培訓 對患兒父母進行培訓,地點選擇在醫院安靜舒適的房間,于出院時約定首次培訓時間,以后每周一次,共連續進行8周,每次1-2小時,每次培訓包括5-8個家庭。醫院統一舉辦,每周一次,8個主題循環進行,每個家庭隨時加入培訓班,連續培訓2個月即可完成整個培訓。家長培訓的主要內容為:針對ADHD疾病知識、患兒家庭環境中常見的不良因素、父母教養方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患兒的有效管理技能等,設定了8個主題,由專人進行授課。①了解您的孩子。引導父母耐心細致地觀察和辨別孩子的異常表現,介紹ADHD主要臨床表現。②理解您的孩子。主要介紹ADHD常見病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等,讓他們理解孩子紊亂行為的生理基礎,對待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心態。③親子關系和“特殊游戲時間”。包括親子溝通技巧等,強調家長每天花一定時間與孩子進行趣味游戲,并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父母親子關系的能力。④正確的關注技巧和獎勵。包括行為矯正法,如負強化及正強化方法。⑤有效的指令。如重復命令或寫在提示板上等方法,強調父母前后一致的、正性的指令。⑥家庭行為契約。同時約定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行為。⑦幫助孩子學習。如創造一個安靜、不易受干擾的學習環境,促進孩子對學習成就感的形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⑧控制情緒,對未來做計劃。包括理性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杜絕責打的方式,從長遠看待問題,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等。

1.2.2.2家庭訪視 患兒出院后,由患兒所在病房經培訓的醫務人員電話預約訪視時間和內容,訪視前半年每月一次,后半年2月一次,每次時間不少于60分鐘。參與研究的女病房1個,男病房6個,每個病房有2人經培訓后負責家庭訪視。對42名患兒按照住院所在病房負責家庭訪視的原則,按要求進行家庭訪視。具體工作量:378次家庭訪視分24個月進行,平均每人每月進行家庭訪視1次多一點。家庭訪視強調患兒和父母都在場,主要內容:①了解患兒病情、服藥情況及藥物不良反應并加以指導;②反饋家長培訓效果以調整培訓內容;③一對一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行為干預;④結合實際情況,協同家長指導患兒社會交往技能;⑤調整家庭交流方式;⑥指導父母與患兒具有相對穩定的情緒;⑦強化父母前后一致的、正性的、有效的行為矯正方式和教育方式;⑧現場指導父母如何選擇較合理的期望水平;⑨鼓勵父母取得學校老師配合;⑩共同發現患兒的優點,保護其自信和自尊。

1.2.2.3家庭集會 干預期間安排2次多個家庭的集會,包括父母和患兒,鼓勵與會者交流各自的經驗和體會,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效果。

1.2.3工具及方法

1.2.3.1 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 Version,FES-CV)[8] 包含90個條目,分10 個因子,包括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環境特征。讓患兒和其父母對每個條目用“是”或“不是”回答,回答“是”為“1”分,回答“不是” 為“2”分。

1.2.3.2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gm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9] 因為研究對象均為獨生子女,所以刪去了量表中偏愛被試這一維度及對應的項目,修改后的量表包含60個條目。父親養育方式包括情感溫暖與理解、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與保護、拒絕與否認、過度保護5個因子,母親養育方式包括情感溫暖與理解、懲罰與嚴厲、過分干涉與保護、拒絕與否認4個因子。讓患兒按“從不、偶爾、經常、總是”4個等級評分,分別記1、2、3、4分。

1.2.3.3Conners父母用量表[10] 由與患兒生活密切的父母評定。包括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多動指數等6個因子,共48條,采用0-3級評分。

用以上量表分別在患兒出院時和出院1年后進行評定。測試均在統一指導語下由受試者筆答所有項目,對不能理解的條目或句子,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具體指導,但不能做任何啟示性的暗示。

1.2.4.統計方法 進行t檢驗、χ2檢驗。

2 結 果

2. 1家庭干預前、后兩組間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評分比較

表1顯示干預前兩組間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各因子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的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成功性評分高于對照組,而矛盾性、控制性低于對照組。

2 .2 家庭干預前、后兩組間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評分比較

表2顯示干預前兩組間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各因子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的父母情感溫暖因子評分高于對照組,父母懲罰、拒絕因子評分及父親的過度保護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

2. 3 家庭干預前后兩組間Conners父母用量表評分比較

表3顯示干預前兩組兒童行為量表各因子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兒童行為量表中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多動指數因子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3 討 論

ADHD是兒童期尤其是學齡期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學齡期患病率約為3%-5%,主要表現為注意分散、活動過度、行為沖動、學習困難等,其影響可延續至青春期乃至成年期[11]。ADHD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但學齡期患兒由于學習的需要,住院治療時間往往較短,出院后多數需要一邊上學一邊繼續治療。因此,治療的主要任務由醫務人員轉給了父母,治療的主要環境由醫院轉到了家庭。醫務人員應把治療工作跟蹤延伸到患兒家庭,對患兒父母進行培訓、指導,改善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促進患兒家庭康復。目前,國外已形成系統的培訓方案,比較著名的有Barkley的父母培訓八步法,其作用是積極的、肯定的[12],而國內尚無系統、可操作性強的父母培訓方法。另外, ADHD療程長,早早中斷治療的現象較多見,因此長期追蹤隨訪也是決定治療成敗的關鍵[13]。定期的家庭訪視,一方面能及時反饋家長培訓效果,以調整培訓內容;另一方面,能深入到每個家庭內部,了解更具體的情況,并針對具體問題,給予個體化干預。

本研究干預組干預后家庭環境量表中,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成功性評分顯著提高,說明父母和患兒之間能夠相互承諾、幫助和支持,患兒能自由、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父母重視自身及整個家庭的文化素質培養,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正確認識疾病,并以科學的方法指導孩子的行為和學習,從而改善了親子關系。通過家長培訓,患兒父母了解了ADHD的臨床表現、常見病因、發病機制后,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紊亂行為,對孩子招來的麻煩不再采取責打等不良方式,并且懂得如何選擇較合理的期望水平,不對孩子過分苛求,從而減少公開表露憤怒、攻擊和矛盾的方式,這是矛盾性、控制性評分降低的原因。干預組干預后父母養育方式量表中,父母情感溫暖因子評分顯著提高,說明在干預過程中,父母掌握了行為矯正方法,多采取正強化法,即患兒進步或良好行為出現后,及時給予獎賞,包括摟抱、摸頭、鼓勵、表揚等,以及周末外出游玩和獎給玩具、美食等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父母懲罰、拒絕因子評分降低,說明綜合家庭干預后,患兒家庭中民主、平等、積極的教養方式明顯增多,消極的教養方式明顯減少。

干預組通過連續的家長培訓和定期的家庭訪視,使患兒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得到改善,為行為干預、藥物治療等多項治療的持續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而提高了家庭康復效果。體現在患兒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多動指數因子評分顯著降低。家長培訓對兒童有行為矯正的作用,藥物對改善兒童注意力、幫助學習有作用[3],家庭訪視能針對具體問題給予個體化干預。家長培訓和家庭訪視使父母掌握了有關疾病的知識和有效的教子方法,減輕了父母的心理壓力,恢復了父母的信心,幫助孩子調整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孩子變得更積極、更健康。本研究中心身障礙、焦慮兩個因子改變不明顯,這與黃彗桃等[3]報道一致。分析原因,除情緒和身心方面的問題的心理干預和治療需要較長時間方能見效外,是否還有與疾病本身這兩個癥狀相對較難改善有關,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改善這兩個癥狀,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干預效果較好,可能原因有三個:①本研究對象均為核心家庭,無單親家庭,有研究發現單親家庭的療效不如雙親家庭[14];②本研究對象為住院治療后的患兒,其癥狀嚴重程度已相對減輕,有報道ADHD的嚴重程度可影響培訓的療效[15];③本研究教授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矯正孩子行為的方法,以贊美、肯定和欣賞為主,滿足孩子情感和精神需求,能針對過分追求學習成績的中國教育文化背景并適應社會現實。

家庭訪視中發現,本研究藥物治療中哌醋甲酯早、午餐后兩次服用,只能改善患兒在學校時間的癥狀,其作用不能持續至晚上做作業的時間和與家人交往的時間,是父母排斥藥物治療而樂意接受行為治療的原因之一。由于循證醫學獲得的科學證據對廣大民眾普及不夠,多數父母對ADHD藥物治療存有疑慮,擔心藥物副反應而影響了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對此,家庭訪視中做了大量的解說工作,提高了藥物治療的依從性。目前,對服藥方式、藥物療程以及藥物耐藥性、成癮性、不良反應等爭議仍在繼續。

本研究還發現,家庭訪視可以發現很多ADHD患兒在醫院治療過程中發現不了的問題,這可以使醫務人員掌握更充分的第一手材料,在以后的家長培訓、家庭訪視中有針對性地給予糾正,而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了“走出醫院,走進家庭”的重要性,對醫院目前坐等病人上門的醫療模式提出了挑戰,對國家的衛生政策提出了挑戰。目前全國各地推行的“社區衛生服務”形式各種各樣,人員配備也參差不齊,但多以軀體性疾病的防治為主,在心理障礙的防治方面是個薄弱之處。要將這方面的工作做好,除了樹立精神疾病的未病防病、有病防殘意識,還要有合格人才的培養、配備,工作機制的建立,這都需要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進行大力改革。短時間看,勢必增加衛生投入,但如果這項工作建立了長效機制,一方面對已有某些癥狀但尚未達到疾病診斷標準的高危兒童及其父母可以從中受益,以減少ADHD的表達率,減少問題兒童的數量;另一方面減少ADHD對患兒現在的學習、生活以及青春期、成年期乃至下一代的影響,而這將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社會效益,對社會穩定、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考慮到本研究中的被試年齡相對EMBU的最佳測試年齡而言偏小,因此指導語必須向被試明確、多次解釋。被試主要靠回憶來回答問卷,切忌讓患兒受父母的某一行為事件的影響,而要對父母的一貫行為做出評價并盡量保持客觀、準確,以減少對父母評價的偏頗。即使如此,10歲左右年齡段與20歲左右年齡段的人對父母教養方式的評價會有差異,對此須作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缺乏對教師參與治療的干預和研究,醫療和教育之間的交流太少。下一步研究應努力使醫務人員把治療工作跟蹤延伸到患兒家庭的同時也延伸到學校。

志謝:本研究得到醫院醫務科、護理部領導的大力支持,謹表謝忱!并向參與家長培訓、家庭訪視的姬玉萍、王貴山、張明、孔媛等醫護人員謹表謝忱!

參考文獻

[1] 皇甫智敏.佛山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流行病學情況及家庭環境的研究.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16):150.

[2] 王佳佳,袁茵.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研究現狀與動向.中國特殊教育,2006,69(3):51.

[3] 黃彗桃,杜亞松. 家長培訓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干預.上海精神醫學,2005,17(1):21.

[4] 劉琳, 曾昭祥,岳淑英,等.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患兒氣質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的研究. 護理學雜志, 2005,1(20):3-5.

[5] 李亞平,馬融.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多維治療.中華兒科雜志,2006,44(2):149-150.

[6] Tutty S, Gephart H, Wurzbacher K. Enhancing behavioral and social skill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newly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 pediatric setting. J Dev Behav Pediutr, 2003, 24(1):51-57.

[7]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51-152.

[8] 費立鵬.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9, (增刊): 134-142.

[9] 岳冬梅.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9, (增刊):161-129.

[10]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學量表手冊.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社,2001:211-212.

[11] 康傳媛,王玉鳳,楊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男性患兒至青春期的再評估.中華精神科雜志,2006,39(1):17.

[12] Barkley RA. Defiant children: A clinician's manual for a-ssessment and parent training.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7.1-14.

[13] 金星明.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治療進展.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2):112.

篇(4)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在中國婦女活動中心召開了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和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的會。在這次會上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應該說是目前關于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最新最權威的數據。報告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總人數、學齡比例以及地區分布等都做了詳細的統計。

報告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出現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在4000萬以上,約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69%。與前些年相比較,2005年后農村留守兒童的規模迅速增長。在全國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在農村兒童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留守的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且主要以低齡的留守兒童為主。

《報告》按學齡對農村留守兒章進行了劃分,并統計出了各學齡段占全部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和大齡(15―17周歲)四組中,各組所占全部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為27.05%、34.85%、20.84%和17.26%,其中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大約有3000多萬。由上面的數據我們發現,小學學齡階段的留守兒童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初中學齡和高中學齡段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報告》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地區分布做了詳細的統計。《報告》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集中在中南部的省份。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和江西六省。這六個省的農村留守兒童加起來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量中所占比例超過了半數,達到52%。此外,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排名前十位的還有廣西、湖北、貴州和江蘇。報告還總結出在這農村留守兒童分布最集中的十個省份中,大多數是屬于典型的貧困省份,外出務工勞動力輸出大,但廣東、江蘇這兩個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的省份由于省內勞動力的流動,從而也產生了一定規模的農村留守兒童。

二、農村隔代式的家庭教育的現狀及留守兒童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隔代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爺爺奶奶(隔代)監護、單親父母監護、自我監護、兄長或姊妹(同輩)監護以及親戚朋友監護,是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通過中國人民大學的杜鵬教授帶領著該校人口與發展研究所進行了一系列的統計調查,這項調查主要針對父母等人口的流動外出,對子女造成的影響和對家庭教育造成的影響。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在大多數留守兒童中,單親父母撫養和爺爺奶奶撫養是主要的監護方式,所占比例分別為45%和48%。通過數據,隔代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和單親監護方式一樣成為主要的留守子女面臨的家庭教育的方式。

(二)留守兒童得不到相應的監護與引導

大多數農村留守的教育基本由隔代人負責,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樣子,在思想觀念和對現代教育的理解上差距比較大,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比較困難,再有就是忙農活照顧不上管學生,更有的是身體不好根本照顧不好學生,更有甚者是一兩個老人照顧幾個孫輩,精力根本不夠。上述種種原因加上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對學生只能在物質上或生活中給予滿足,缺少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導。在隔代教育中,隔代監護人的教育方式也比較單一,大多是粗暴和放任,使得留守兒童在學習中,心理上,以及安全方面屢屢發生問題。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率也在上升,更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篇(5)

自2007年全國各個高校開始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不斷加大資助金額扶持力度以來,受資助學生感恩意識單薄、貸款畢業生違約率較高的現象屢有發生,這為在高校當中開展勵志感恩為主題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1]。而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往往承擔了進行勵志感恩教育的重任,由于多數輔導員肩負著過重的工作壓力,以及日常瑣碎的學生管理工作,導致輔導員往往缺乏精力和思路去有效的開展勵志感恩教育活動。目前已開展的活動多為宣講性質,既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又不能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共鳴,部分活動甚至趨向于形式化、表面化,而被參與活動的學生所遺棄。從教育學知識中去追根溯源,尋找更好的開展勵志感恩教育的理論支持,成為新時期更好的開展學生工作的思路之一,特別是面對高校學生,這些在心智和人格上已經較為成熟的個體,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知識和情感儲備,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以教師作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發地構建感恩勵志意識,是有效開展此項工作的必經之路。

一、建構主義理論對于勵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即為量變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學生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即為質變過程。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學生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是處于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2]。

建構主義學習強調三個方面:

(1)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3]

(2)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3]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

(3)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3]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勵志感恩教育的指引

建構主義中指出,學生不是單純、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相反,學生在接受教育前,一定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和道德基礎,一般的高校學生基本都符合這個條件。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既然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就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且這個過程必須是親身的體驗,毫無意義的說教形式不僅不能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甚至造成學生的反感,這將違背我們教育的初衷。作為施教者,一定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師自我定位于指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去自我體會和感受教育的意義,自我建構和總結出相應的知識和感受。

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這就要求負責資助工作的輔導員,在組織相應的教育活動時,必須設計支持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場景,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不是所謂的完成工作任務。學生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激發學生自我思考、自我總結,自我升華是開展此項工作的最終實質性的目的和意義。

二、建構主義在實際思政教育中的應用

(一)開拓“趣味化、參與化、時代化”思路

感恩勵志教育作為資助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從事資助工作輔導員結合學院特點,有效發揮自身創意的極佳平臺。傳統的感恩勵志教育往往倚重于講座和宣講的方式開展,只要認真、分析學生特點,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這種方式并沒有有效調動學生,不能迎合學生積極活潑的年齡特點,同時缺乏互動性和交往性。倘若以素質拓展作為活動主要的開展方式,在一個個活動中,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和幫助,穿插融入感恩的點睛之筆,不僅讓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認識,相互了解,感受到青春的快樂與律動,同時又能將個人的情感,通過個人的參與進行升華,點出勵志感恩的活動主題。

例如:筆者曾嘗試帶領學生組織以“藍絲帶”為主題的勵志感恩活動,擬定以藍絲帶為活動的象征物,通過藍絲帶精神作為活動的主題,整個活動也以“藍絲帶”命名。選擇較為開闊的繪圖室為活動場地,計劃活動參與人數為50人左右,劃分為6個小組。同時為了提升活動的內涵,還邀請心理咨詢中心專業心理咨詢教師,通過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的心理咨詢特長,將感恩勵志活動和心理指引輔導相結合。同時,積極準備各種游戲形式,例如:一指抬人、信任背摔、合作拼圖、你比我猜等團體性游戲,保證每個人都能充分參與整個活動。最后通過學生心理測驗游戲的環節,自我表達出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朋友的活動主題。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資助教育方式,有別于傳統的傳授方式,此次活動提供同學們在活動中去體會,去理解互助感恩的涵義,更具有形象性和切身感。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自我建構出感恩勵志的活動主題和精神。

(二)強調動態教育活動,鼓勵師生積極互動

建構主義教學比傳統教學要求學生承擔更多的管理自己學習的機會。教師應當注意使機會永遠處于維果斯基提出的“學生最近發展區”,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輔導。學生要用探索法和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對所學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例如:筆者在開展國家助學貸款學生誠信還貸工作時,采用課題設計的活動方式,開展相關誠信教育。一方面,設置有關國家貸款政策和常見還款須知的有關問題,以課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通過學生以小組形式,查閱資料制作PPT課件,最后以學生公開課的方式,向我們輔導員老師和同學們進行課題匯報的方式,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動態的開展了該項活動,不僅指引學生完成了國家貸款知識的學習,同時還鍛煉了學生們組織、協調和查閱資料的能力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教師在活動當中,起到總體的規劃和引導作用,對于學生最后的課題結論,給予教師方面的評價和看法,并對學生的成果給予相應的鼓勵,保持學生建構性學習的動力。

三、結語

作為在高校學生工作一線的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一定要時刻謹記自身的任務使命,樹立育人為先的工作道德標準。特別是對于負責困難生資助工作的學生工作干部,更要明確勵志感恩教育是進行日常資助工作的有力推動力量,依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工作思路,以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感悟活動的主動性,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悟“飲水思源、回報社會,吸收陽光,反射陽光”的精神,才是資助工作的最高使命。

參考文獻:

[1]陳晨.芻議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11,7:69.

[2](美)阿姆斯特朗.當代教學論(第八版)[M].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101-102.

篇(6)

中圖分類號:R541.4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7-0781-03

Influence of Rosuvastatain on Plasma PAPP-A and hs-CRP after PCI i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eng Jianxin,Liu Qiang,Zou Huihua,et al

Sun Yatsen Cardiovascular Hospital,Shenzhen(Shenzhen 518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osuvastatain on the 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 after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in patients(p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Methods Fifty-six pts with UA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Rosuvastatain group(n30) treated with rosuvastatain and control group(n26)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The levels of PAPP-A and hs-CRP were detected before PCI and at 24 hours,1 month after PCI.ResultsThe levels of PAPP-A and hs-CRP were increased at the 24 hours after PCI in two groups(P

Key words:Rosuvastatain;unstable angina pectoris;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冠脈介入(PCI)術是一種解除不穩定斑塊及冠脈狹窄的重要途徑,是心肌再灌注治療、挽救瀕死心肌、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治療方式;但經PCI術后,仍然存在少數患者出現支架內再狹窄,目前認為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球囊擴張及支架釋放損傷血管內膜,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增強,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妊娠相關蛋白-A(PAPP-A)和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兩種敏感的炎癥反應標志物,在PCI過程中及術后內膜恢復中,能及時、敏感表達PCI術后炎癥反應的變化。本研究旨在觀察瑞舒伐他汀對不穩定型心絞痛PCI術后血清PAPP-A和hs-CRP的影響,探討瑞舒伐他汀在再血管化術后對減少炎癥反應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按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病協會(AHA)制定的UAP診斷標準[1]。選擇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及協作單位住院的UAP患者56例,隨機分為瑞舒伐他汀組(30例)與常規治療組(26例)。兩組患者在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正常。兩組在年齡、高血壓、糖尿病無明顯統計學意義。并排除近期內有感染、腫瘤、血液病、風濕病等。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常規治療組采用常規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體阻斷劑),低分子肝素根據血管病變程度使用3 d~8 d。瑞舒伐他汀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各組患者于行冠脈介入術前、術后24 h及術后1個月后測定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所有患者采用Judkins法,以右橈動脈或右股動脈穿刺途徑,進行冠脈造影,冠脈狹窄超過70%以上采用支架植入術。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1~3)枚藥物洗脫支架。

1.3 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術后24 h及術后1個月采集肘靜脈血3 mL,并在1 500 r/min水平離心5 min,進行檢測。PAPP-A測定采用ELISA法,hs-CRP測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試劑盒均購自深圳晶美公司,嚴格按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 果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濃度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PCI術后24 h檢測PAPP-A和hs-CRP均較術前明顯升高(P

表2 兩組血清PAPP-A 和hs-CRP水平(x±s)

3 討 論

PAPP-A由活化單核細胞合成并分泌,與炎癥密切相關,是可預測不穩定斑塊、心血管事件的新型血清炎癥生化標志物[2]。 hs-CRP可作為判斷冠心病預后的指標之一 [3]。從本研究中顯示,瑞舒伐他汀組和常規治療組患者經PCI術后及上述藥物治療后,術后24 h兩者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濃度均較術前明顯升高,但兩組間無明顯差異;1個月后兩組患者PAPP-A和hs-CRP血液濃度與較術后24 h有回降,兩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UAP患者經PCI術后24 h患者血漿PAPP-A水平較術前明顯升高,可能為PCI術對血管平滑肌細胞機械刺激及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出現血管局部炎性細胞大量激活及炎性因子的產生,炎癥時巨噬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出現活化、增殖[4],血管平滑肌產生大量的IGFBP-4蛋白酶,PAPP-A是IGFBP-4的蛋白酶[5],從而PAPP-A的血清濃度水平相應增高;PCI術后hs-CRP明顯升高,除了上述PCI術引起后內膜平滑肌細胞損傷外,還可能與 hs-CRP激活補體系統,加重炎癥反應有關;隨著時間的遷移,1個月后,兩組患者的血漿PAPP-A和hs-CRP濃度水平均明顯回降,但瑞舒伐他汀組較常規治療組回降更明顯(P

對于UAP患者,雖然血脂水平正常,在行PCI術后,常規使用他汀類藥物,更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PAPP-A和hs-CRP濃度水平,降低體內的炎癥反應水平,可能會降低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幾率。在體內炎癥及血管內膜損傷的炎癥反應中,PAPP-A與hs-CRP可能存在某種相關性,目前仍不明確,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Braunwald E,Antman EM,Beasley JW,et al.ACC/AH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t-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of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guidelines [J].JAm Coll Cardiol,2002,36:970-1062.

[2] 唐建軍,周勝華,李旭平,等.冠狀動脈介入術后PAPP-A及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意義[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7,23(1):6-9.

[3] 方小可.C反應蛋白水平預測冠心病預后的意義[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7,7(1):37-38.

[4] Ernest E.Fibrinogen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Interrelation-ship with infections and inflammation[J].J Eur Heart,1994,14:82-83.

[5] 夏愛祥,張清華,蔣知新,等.白細胞介素1β和白細胞介素6對妊娠相關蛋白A表達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雜志,2007,5(9):335-338.

[6] Ortego M,Bustos L,Hernanude Z,et al.Simvastatin reduce NF-κBactivation and ehemokine express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mononuclear cells[J].Atherosclerosis,1999,147(2):253.

[7] 楊智勇,李曉東,毛穎,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濃度的變化[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6,14(4):347-350.

篇(7)

一、內容豐富

幾天的學習是這樣的緊湊而精彩紛呈現,有專家報告,有自我反思,有學習檢測,有網上教學,真的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專家中有等這些全國家庭教育理論研究方面一流的頂級人物,他們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師生互動、現場答疑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給我們每位學員——未來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上了生動翔實難忘的一節節課,對我們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教學方法等方面都給予了有益的培訓和精心的指導,使我們對家庭教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師這個工作更充滿了信心。學習結束還進行了成果展示,既檢驗了學習效果,又對學習過程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二、思想上的變化

不論是作為教師身份還是家長身份,以前給孩子教育,都是根據以前老的傳統方式和語言,不講究技巧性和與孩子的溝通,通過專家老師的授課,學習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作為家長應具備的素質,要求應不斷學習、保持良好心態、尊重學習的規律,我們學會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進一步講,我們的思維方式應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成長規律,進而為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培養感情,與孩子平等的交流,對待孩子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應予以積極向上引導的教育方式。專家老師的課程,讓我們家長從思想上內心里愿意接受他們的教育理念,結合以前和孩子溝通出現的錯誤,及時地起到了糾正的作用。

篇(8)

然而在傳統模式下,家長會已成為教師的“成績會”“批評指責會”“任務布置會”,形式單一,氣氛壓抑,加深了家長與其子女間的隔膜,導致不少家長失去教育孩子的信心。因此,不少學生不愿意家長到學校與教師溝通,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家長會對自己沒有指導意義,就以“沒時間”等種種借口推辭。可見,改革創新家長會,讓家長會成為真正的溝通會、交流會、分析會,已成為廣大家長和教師的普遍訴求。

在對傳統家長會存在的弊端進行分析之后,我校開始尋求科學、生本、開放的家校溝通新途徑,積極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新概念”家長會――以學生、家長為中心,更有實效、更受學生和家長歡迎、更適應現代教育模式的家長會,提供了一個統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樣本。

二、解決問題的措施

我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辦“安全為先、德育為首、育人為本、質量至上、全面發展、特色鮮明,人民滿意度高的教育”為宗旨,以“轉方式、調結構、增活力、上水平”為主線,圍繞一個“實”字,抓住一個“效”字,貫穿一個“新”字,總結出了以“接納、尊重、交流、合作”為原則的“新概念”家長會模式。

1.問題解答會

家長會召開前,各班都以一封信的形式把學生的在校情況寫給家長。根據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教師與家長同堂互動,面對面解答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這種方式針對性強,每個家長都是帶著問題來,帶著笑容走,都能有所收獲。

2.互動交流會

讓家長、學生回歸主體地位,給家長和學生預留發表意見的時間,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意愿。家長可以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同伴進行互動交流,表達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發表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等。這種形式注重和諧氣氛的營造,可以讓家長增進對孩子成長和學校教育的了解,讓孩子增進對父母的理解。

3.“約談會”

家長會作為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卻常常是五六十個家長圍著一個教師,會影響溝通效果。因此,“約談會”就成為了教師和家長溝通很有效的方式。

4.戶外聯誼會

這是孩子與家長一同參加的親子家長會,它比起一本正經地坐在教室里,更讓教師、家長放松。在活動過程中,家長也在觀察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在家長與家長交流后,教師的建議更容易被家長接受。

以下成功案例,是我班“新概念”家長會的一個縮影,謹供大家參考借鑒。

三、典型案例:光之塔――家校互動,親情教育

1.播放留美學生紀柏舟創作的催淚短片《光之塔》

2011年,臺灣留美學生紀柏舟以作品《光之塔》入圍美國影藝學院舉辦的學生奧斯卡動畫片,這部探討親情的小品獲得十九項國際影展肯定。片長七分三十秒,內容描述游子因追求夢想遠離家鄉,父母就像燈塔一樣支持、守護著孩子。不少家長和學生直呼,還沒看完眼淚就流下來。家長帶著以下問題觀看視頻,并于視頻結束后發表感想:(1)感受最深的片段是什么,為什么?(2)看完視頻,您有何感想?(3)想象一下片中的兒子會怎樣做父親?

有學生看完視頻后,在班級空間這樣留言:“我可以不要愛人與我廝守一生,我可以不要知己與我肝膽相照,我只想父母永遠為我亮著那盞燈!”

2.擁有與失去――家長體驗與分享

(1)請家長放松(播放背景音樂),寫出個人生命中最珍貴的五樣事物。這些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是已過去的,也可以是未來的;可以很具體,也可以很抽象。書寫時不必排列次序。(2)由于現在面臨一個特殊環境,您不能再全部擁有這五項珍貴的東西,一定要放棄其中之一,做出決定后,劃掉放棄的那一項。(3)請您再放棄一次,思考后做出選擇。(4)請您再劃掉一項,只剩兩項。(5)迫不得已,您還得做最后的選擇,只能夠剩下最后一項。(6)家長交流與討論:您生命中最珍貴的五樣事物是什么?放棄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做出最后決定的想法是怎么樣的?您為什么留下最后那一項?請做一下小結和闡述。

在這一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感到難以割舍甚至泣不成聲。其實活動的主題就是協助家長對自己的生命做出反省,認識生活中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這種選擇雖然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改變,也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刻這種優先選擇會突然改變。但是在任何一個時候,通過這個活動得出的優先選擇都反映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心靈深處的目標。

四、基本成效

1.調動了家長對學生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

這種新型家長會,淡化了學生學習成績,注重從學生自身發展的視角多元評價,并為家長提供了學習家庭教育經驗的機會,增強了家長的信心。

2.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篇(9)

二、開展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多渠道的宣傳家教新理念

通過召開“推行家庭教育現代化”試點班家長會,開展《做最好的父母》等專題講座,并通過園刊《七色花》、班級家園聯系欄、班級QQ群、家長會、家長學校授課等渠道宣傳家教新理念,讓家長與幼兒園之間、家長與家長之間產生互動,積極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新理念,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充分發揮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作用

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各成員各司其職,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以點帶面地推進班級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積極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充分發揮著引領作用,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更緊密、實效更強。

1.發放調查問卷,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班級家委會分發調查問卷,征集家長在家教中存在困惑的熱點問題,如“如何讓孩子有較強的時間觀念”等,選出家長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根據問題,家委成員們先進行相關家教知識的學習,找到解決的對策與方法,再組織召開班級交流會,針對問題進行解答,并組織部分家長進行相關的家教經驗交流分享,使家長的實際家教疑難問題得以解決,從而帶動班上更多家長學習和掌握更科學實用的家教方法。

2.開展讀書交流會

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家長閱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書籍,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讀書交流會前,由班級家委主任以微信的方式將讀書交流的主題發給所有家長,請家長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做好準備,在讀書交流會時進行交流討論,促進家長在家庭教育當中不斷反思,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育人素養的目的。

3.開辟“愛心漂流書吧”,開展創建學習型家庭活動

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積極向家長發出創建學習型家庭的倡議,組織家長參加“好書推薦”“親子閱讀助成長”“學習型家庭互助苑”等活動,鼓勵家長收集優秀的家教書籍,投放到班級的“愛心漂流書吧”中,讓家長自主借閱、分享,提高家庭的文化品位和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積極構建學習型家庭,同時,在協助互學的氛圍中,促進幼兒間的交往、家庭間的交流,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4.發放家庭教育指導式菜單

班級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根據班級實際制定家庭教育指導式菜單,全面指導和調動家長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比如發放“親子關系測驗”等指導式菜單,并開展了“我的親子教育”征文活動,引導更多的家長關注家庭教育。

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交流討論

家委會充分利用班級QQ群和微信,由專人負責,每日上傳一則優秀家教經驗進行分享,轉發提供家教的網址、資料、交流討論熱點話題、探討群里家長提出的問題等等,一起帶領更多的家長共同參與,學習!

(三)開展各種形式的家園同步教育活動

1.召開體驗式家長會

教師面對面地以座談,體驗的方式和家長溝通教育幼兒的各項工作,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及自己孩子的發展狀況,也了解幼兒在家的各方面情況,有利于教師調整好教育計劃和對每個幼兒的個案計劃,使教育更有針對性。

2.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助教

為了讓家長全方位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教學水平及幼兒在園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促進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幼兒園定期組織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并積極改進家長開放日的形式,除開展全班性的開放外,試點班還有針對性地、適時地向家長開放,活動結束后,及時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家長關注點是什么,教育觀念和方法上存在哪些誤區,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讓家長各抒已見,教師發表看法,以促家園達成共識。

3.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

建立班級“親子共讀角”,讓家長利用接園時間,自主選擇讀本進行親子共讀,并及時將讀后的感想寫在便簽紙上粘貼在親子共讀角中分享。開展豐富多彩的“迎新年、慶元旦”親子同樂活動,如:親子時裝秀、制作美食等等,各種親子活動的開展,不僅拉近了家長、幼兒和老師的距離,更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

4.開展分層、分類指導活動

入園前夕,針對小班新生易產生分離焦慮的情況,園家庭教育指導師特設計“孩子入園,家長準備好了嗎?”宣傳單,幫助準備入園的新生家長了解幼兒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的方法與對策,使孩子入園后更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5.建立形式多樣的家園聯系方法

篇(10)

學校不僅是對學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地方,也是學生家長學習的地方。每個學校都是一所家長學校,家長學校都有召開家長會的責任和義務,因此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在家長會上不僅要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還要教育家長如何配合學校全面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求家長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促進家風建設等等,讓家長學習很多如何管理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家長學校對學校管理非常重要,筆者就家長學校方面談幾點感想:

一、發揚家庭美德,促進家風建設

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上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如何去促進家風建設這需要我們每一個家長要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如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就是說家長也是教育者,家長要隨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格上成為孩子的榜樣,以無聲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靈。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溫馨港灣,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孩子有三種途徑:即言教、身教、境教。所謂言教就是通過言語對孩子進行說教;身教就是給孩子做榜樣;境教就是在家里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因此一個有良好家風的家庭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隨時注意孩子的動向,做合格的監護人

我在參加自己孩子的家長會或學校自己組織的家長會時,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感謝家長今天在百忙之中參加我們組織的家長會,我在這里向你們表示感謝。”其實這句話我也曾經說過很多次,今天想來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這樣一來我們無形中把好多監護人的職責和學校的教育工作搞混淆了,家長來參加家長會,到家長學校學習是他們應盡的職責。雖然說學校是教育學生的地方,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監護人,好多家長將監護人的職責沒有和學校的職責分清楚。因此學校要求家長平時要和被監護人的同學、老師、班主任取得聯系,隨時掌握學生近期的表現和心理動態、對隨身攜帶的學校不容許的違禁物品(如手機、刀具、致人受到傷害的利器、有毒物品等)不能帶入學校,管理好家里的違禁物品,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保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三、尊重孩子,學會溝通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個性,但作為家長要掌握好哪些個性需要發揚,那些需要糾正。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是不一樣的,家長要隨時注意孩子的表現,對他們的心理狀況要有一定的了解,發現不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現象及時和學校取得聯系,在尊重他們人格的基礎上進行疏導。學校要告知家長,每個學生在一定的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的隱私或自己想做的事情。學校通過與家長的談話、講座、家訪讓家長學會如何去發現,去掌握實際情況,然后在尊重他的情況下再去談心溝通,加強教育,學生就容易接受。

篇(11)

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在中學生中廣泛開展誠信教育,有著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正確估價、辯證分析和評價學生的誠信道德

在中學生中開展誠信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他們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應該說,經過多年的教育,絕大多數中學生的道德素質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會上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等活動的蔓延,一些家長在日常行為中不講信譽的行為,都給中學生的成長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有些學生在誠信過程中受到欺騙,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把這種欺騙轉嫁給其他同學;有的同學內心想說真話,但是又不愿在老師面前說真話,怕說了真話會遭到老師的批評;有些同學對不關自己的事情漠不關心,既不得罪老師,也不愿得罪同學,做“老好人”……

二、教師要以誠信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魅力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質。試想,一名教師說話不算數,不講信用,那么他的學生就可能會不信任他,他也就難以培養出誠實守信的好學生。教師要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學生,做誠實守信的表率。只有這樣,才會不失信于學生,才能在學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樣的力量。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是無窮的,是主動、具體、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資源,教師以身作則,把言教和身教結合起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可以培養出誠實守信的學生的。

三、實施誠信教育,須凈化校園環境

第一,學校應該形成一種人人講誠信、處處有誠信的氛圍。誠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實,沒有真實也就沒有了誠信。在日常學習中,針對同學中出現的脫離誠信的現象,教師應該發現苗頭,及時加強引導與教育。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他們的日常交往活動也是在學校的大氛圍中實現的。學校要營造誠信教育的環境,培養學生“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的道德規范,讓他們處處感受到“誠信”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益處,使之受到感染和影響,從而遠離虛偽和欺詐的環境。這是誠信教育的重要環節。

第二,學校要深化誠信道德體驗教育。誠信道德是在道德實踐中形成的。要創設道德情景,讓學生在家庭、學校、社區和大自然中主動尋找誠信角色,通過切身的實踐和體驗,接受誠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實踐中豐富對誠信的體驗,不斷積累經驗,認識到誠信道德對其成才、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和主動地參與誠信實踐活動,在參與活動、體驗互動中學會誠信做人,恪守諾言。比如開展無人售報活動,即在校園一角設置無人售報箱,給出報刊單價和投幣箱,由學生自己投幣取報,并組織學生輪流管理負責清點報紙和錢幣,并把每天的情況作記錄,寫下自己的感想。小小售報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參與管理、記錄情況、發表感想等形式,使學生真實的體驗了校園的誠信狀況,并作出反思,較好地達到了誠信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形成誠信道德的校園輿論氛圍。學校在實施誠信教育活動過程中,要開展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櫥窗、宣傳板報、校園廣播、電視和校報,宣傳誠信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強化“誠信光榮,不守信可恥”的道德觀念,真正形成“誠信者受贊揚,不守信受貶斥”的校園氛圍。尤其對校園發生的不誠信的事情,要看準苗頭,認真對待,及時進行輿論譴責。

四、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密切結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誠信教育的啟蒙學校。現在諸多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在誠信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種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或者理論的灌輸,更多地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和示范作用。實際生活中,有些家長幫助學生完成作業,幫助他們開脫或者撒謊,有時甚至還“諄諄教導”孩子,以為老實人吃虧,那樣,孩子們必然在心靈上打上不誠信的烙印。家長應該正確引導孩子,擔當其對子女進行誠信教育的最佳指導教師的責任,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會教育也要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起來。政府職能部門在誠信道德的宣傳教育中,要有號召,更要有行動。諸多報刊、電視對不誠信的案例宣傳,在廣而告知市民的同時,也有相當的負面影響作用。社會的倡導、號召和公務人員的以身作則都會在無形中對學校誠信教育帶來良好的促進作用,成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男女拍拍拍免费视频网站| 奇米四色7777|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日本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影在线|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九色| 欧美乱子欧美猛男做受视频伦xxxx96|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用舌头去添高潮无码视频|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色欲色av免费观看| 国产做受视频120秒试看| 丁香六月综合网| 国产欧美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www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717影院理伦午夜论八戒|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视频| 一本一道dvd在线播放器| 性护士movievideobest| 中文字幕5566| 无码专区永久免费AV网站| 久久久精品一区| 日本在线理论片| 久久伊人色综合| 日本娇小videos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高清|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校园性教k8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