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的原則和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2、循序漸進原則
要按照一定的步驟深入或提高。一方面,體育鍛煉和學習過程類似,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不能凌級、躐等;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機能有自身的階段性特征。
3、持之以恒原則
無論從鍛煉行為、鍛煉意識還是健身效果的保持來看,都必須堅持持之以恒。
4、全面鍛煉原則
體育鍛煉要從各方面對人加以改造,改造對象的多樣性要求改造方法的多樣性與改造過程的全面性。
《課程標準》就教材問題提出了“靈活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寬學用渠道” 的教學新理念,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教材活用問題,如對教學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shù)娜∩岷驼{整,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更重要的是強調教師在教材靈活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師的知識和才智是一種課程資源,開發(fā)課程資源應包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教育教學的同時應研究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必然滲入教師的才智,從而增加教材的資源內涵。
Harmer 在 How to teach English 里提到教材的使用問題。他認為,正是因為教材中一切都不是很精彩,也正是因為教師要把自己的個性融入到教學活動中,為此,對教材的補充、改編、替換就顯得如此重要。正是在這時,教師為學生的利益與教材的溝通才真正起作用。
基于以上新課程理念,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需要,樹立新的教材觀,深入研究解析教材,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整合。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從教材整合方法、整合原則兩個角度,闡述一下初中英語教材的整合。
整合方法
方法1――轉換。學生學習的材料如果是可以感受到的、生活中能觸及到的,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主動感興趣。在教材中的某些內容,由于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某些內容會逐漸脫離我們生活的實際,失去生活感、時代感,因此我們把不符合學生認知現(xiàn)實的轉換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
方法 2――拓展。新目標英語這本教材,在七、八年級教材中,閱讀類的短文大多是短小型的,缺乏豐富的文字素材和信息。對于這種情況,我們依據(jù)教材中文章的內容,從課外精選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增加學生的思維量。
方法3 ――刪除。對于不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像某些聽力練習、復雜的句式、較難的語法知識等不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舍而棄之。
方法4 ――調序。我們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及教學的需要,改變教材原有的編排順序,進行單元內部教學順序的調整或者是教材單元之間的順序調整,使之有利于教學的展開和學生的接受。
方法5――深化。我們通過教材的主題思想、情感滲透、知識內涵等方面的深化,來實現(xiàn)我們教學的三維目標。如有關人物傳記的敘事型題材,我們通過挖掘相關勵志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成功的渴望與追求,有關食物、游樂、旅游型的說明文題材,我們通過挖掘相關風俗文化的介紹進行文化價值觀的滲透,有關生活、成長的議論文題材,我們通過主題討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恰恰是中考英語話題考點。
整合原則
教師在整合教材前,首先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中考考試說明,分析教材、“吃透”教材。英語教學是一個整體,教材也是一個整體。教師要用整體理念為指導對英語教材進行全程整合,才能夠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應該如何整合教材。
總之,在教學實際過程中,我改變了過去較為孤立的使用教材的做法,以新課標作為指南,樹立了科學的教材觀,增加了教材整合的智慧,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宋乃慶、徐仲林:《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一、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存在問題
第一,漢語作為一門學科,歷經數(shù)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理論體系。但社會上還有一些無知人士認為“只要會說漢語,就能教外國人學漢語”,這種觀念是極其錯誤的。一方面,每門語言都有著它最基本的語法體系,如果不是專業(yè)人士,很難把語法這種抽象的東西講清楚。另一方面,現(xiàn)在很多高校往往把教現(xiàn)代漢語的老師直接調過來做對外漢語的老師,這也是行不通的,畢竟對外漢語還是有現(xiàn)代漢語無法觸及的全新領域。我們還是需要專業(yè)的老師來正確引導學生。
第二,語法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好掌握。語法不管是對于英語還是漢語來說,都是最難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許多學生在學習語法的前期非常有天賦,用法掌握得非常快,但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學生對漢語的理解能力下降,語法規(guī)則對新的漢語應用不再熟練,學生開始對語法知識感到生疏,回到原點。
第三,語法教學太過混亂,沒有由難到易教學課程安排。所有的語法的學習都是集中在學習初期完成的,這有兩個弊端:首先,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零基礎就學習過于復雜、深奧的語法知識根本就是做無用功,學生無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全靠死記硬背,根本不能在學生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難學的語法在初期就教完了,中期和后期的學習安排必定十分混亂,學生既不能用初期學習的語法知識來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學習現(xiàn)在的知識也會十分吃力。到目前為止,這種教學方法還需改進。
二、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基本原則
語法教學分為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近幾年來,如何將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進行科學的銜接已是對外漢語領域的一個熱點。兩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前者更具學術性,后者更具實踐性。一般來說,由于現(xiàn)代漢語的老師面向的都是大多數(shù)都是本國學生,因此他們的教學方法更偏向于理論教學。但在對外漢語這塊兒卻有所不同,面對外國留學生,他們的漢語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我們不僅要告訴學生語法的定義,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們怎么運用這些語法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幫到他們,例如:在“他在這兒呆了三個小時”這句話,在英語看來“三個小時”是補語,而在漢語中卻是賓語,由于漢語中根本沒有補語這個概念,這就非常容易令外國留學生感到困惑。我認為想讓老外學好我們的語言,首先是要搞清自己的民族語言與漢語的區(qū)別,這樣才能形成初次印象。另外,就是要改進目前的教學方法。以往我們的教學方式就是照搬書本,這根本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幫到留學生們。我們應該注重實踐,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情景再現(xiàn)模式,告訴學生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語言問題,同時適當?shù)亍撘颇刈屗麄兘邮苤袊幕难眨莆栈镜睦碚撝R。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具體的實踐再進行提煉抽象化,讓學生真正掌握消化。
三、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方法
第一,我要明確教學語法與理論語法的區(qū)別。理論語法是語言學家經過多年的整理與總結,用來解釋各類語法現(xiàn)象的固定公式,而教學語法是在理論語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以教學需要為目的和導向的語法體系。理論語法的范圍要比教學語法的范圍大,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一,兩者的目標不同,理論語法主要是用來研究,而教學語法主要是用來教學。其二,適應人群不同,理論語法適用于中國人,教學語法適用于外國人。其三,理論語法的內容比較寬泛,教學語法卻比較具有針對性。
Abstract: i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mbination and purchase is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projects, ensure project time, and get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key link, is the way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key.
Keywords: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hoose
中圖分類號:U22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公路建設中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橋梁工程等均需要采用相應的施工機械去完成,或按施工工序連續(xù)作業(yè),或若干種、若干臺施工機械聯(lián)合作業(yè)。為了保證公路建設的施工質量、按時完成施工任務、獲得最佳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jù)公路建設項目要求和具體施工條件,對公路工程施工機械進行合理選擇和組合,使其發(fā)揮最大效能。
一、合理選擇施工機械的主要依據(jù)
合理選擇施工機械的主要依據(jù)是公路建設項目的工程量和施工進度。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公路工程的施工質量、施工進度和提高技術經濟效益,公路建設項目工程量大時應采用大型機械和先進設備,而工程量小時則應采用中小型機械和現(xiàn)有設備。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影響公路建設機械化施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某大型公路建設項目由于受道路、橋梁等條件的限制,大型施工機械不能通過,若為了解決運輸問題而另修道路,顯然因耗資很大而不經濟,因此使用中小型施工機械則較為合理。又如,空氣稀薄的高原地區(qū),即使工程量不是很大的公路建設項目,也必須選用配備增壓柴油機為動力裝置的施工機械。
二、合理選擇施工機械的一般原則
公路建設采用機械化施工,目的是為了優(yōu)質、高效、安全、低耗的完成工程建設任務,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減輕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這是公路建設機械化施工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在公路建設采用機械化施工時,選擇施工機械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先進性
新型的公路工程施工機械具有高效低耗、性能優(yōu)越穩(wěn)定、工作安全可靠、施工質量優(yōu)良等優(yōu)點,產品單價雖然不同于一般,但其性價比仍較高,更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公路工程施工任務。此外,采用先進的施工機械,由于其性能優(yōu)點、安全可靠、故障費低,最終可取得較好的技術經濟效益。
2經濟性
公路工程施工機械經濟性選擇的基礎是施工單價,它主要與施工機械的固定資產消耗及運行費用等因素有關。采用先進的大型的施工機械進行公路工程施工,雖然一次性投資較大,但它可以分攤到較大的工程量當中,對公路建設項目的成本影響較小。因此在選擇公路工程施工機械時,必須權衡工程量與機械費用的關系,同時要考慮施工機械的先進性和可靠性,這是影響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
3適應性
施工機械的選擇必須做到和道路工程的特點相符合,并且應以相應建設項目的現(xiàn)場地質和作業(yè)內容為主要依據(jù),達到適應道路工程現(xiàn)場周圍的環(huán)境。而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公路建設中,對于建筑工程機械的使用地區(qū)跨度廣,從熱帶到高寒帶,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差別大。在施工環(huán)境中,存在有地下、水下及高原,而且多數(shù)在野外、露天作業(yè),使得建筑工程機械設備常年受到粉塵、風吹、日曬的影響,在機械設備的選擇上,還必須考慮具有良好的防塵和耐腐蝕性能。因此建筑工程機械的要求上既要滿足一般施工要求,還要滿足各種特殊施工的需要。
4穩(wěn)定性
在合理化選擇施工機械和確保公路建設質量和施工進度的前提下,應對施工機械的安全穩(wěn)定性予以重視,因為企業(yè)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安全生產是施工建設的首要任務。除此之外,在確保施工工作人員及設備安全的同時,對自然環(huán)境和現(xiàn)有的建筑設施要予以高度的重視,不能因公路施工的不當操作對生態(tài)和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產生不良影響。
三、公路工程施工機械的合理選擇方法
1依據(jù)現(xiàn)代公路建設項目作業(yè)選擇施工機械
在路基工程施工中機械設備的選擇,首先路基工程的工序為:準備工作、土方開挖、土石填筑、運輸和平整場地,其各項工序應選擇的工程機械,如準備工作中需要做清基(樹叢、草皮、淤泥、黑土、巖基、廢墟、冰雪等清除)和料場準備以及松土,需要推土機,挖掘裝載機,平地機,水泵等機械設備。在土石料填筑中修筑路基,需要的機械設備是推土機,挖掘裝載機,灑水車,碾壓機等設備。亦如在運輸中調運機械,運送土石時就需要超重機,卡車,推土機,挖掘裝載機等機械設備。以運輸距離和道路特點選擇施工機械。
2土質情況選擇施工機械
土質是大多數(shù)施工機械作用的對象,土質的性質直接影響到機械的使用、磨損,進而影響到工程的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如機械化作業(yè)往往最適合于沙質土壤,特別是灘涂地,因為由于其土質粘結力差,膨脹性小,就會在施工過程中不易出現(xiàn)由于填方過大出現(xiàn)的垮坎現(xiàn)象,假設在重粘土質地區(qū)就需要進行坡改梯機械化作業(yè)。所以說還需要根據(jù)土壤的性質,選擇不同規(guī)格的推土機及裝載機等機械,而對于土質的質地、顆粒大小等方面定子采用光面壓路機或者是輪胎壓機進行作業(yè)。
3以不同的季節(jié)天氣情況選擇施工機械
施工現(xiàn)場氣候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土體狀態(tài)的改變,如雨水會迅速改變土壤狀態(tài),尤其是粘土,所以說在選擇施工機械時要充分考慮施工期間的氣候狀況而定。例如施工期處于雨季時候可采用履帶式等重型機械作業(yè);如果天氣久晴不下雨、土質干燥時,可以選擇輪式施工機械來進行作業(yè)。
四、結語
機械設備的選擇看似簡單,其實是較為復雜的綜合性課題,要在觀念上對設備選擇有著高度的重視,同時從機型選擇方面給予高度重視,對運輸設備、攪拌設備等公路機械設備進行明確的、合理的資源配置。另外,也要明確其各級機械管理人員、機械操作人員、維修人員及相關配合人員之間責任,通過人員管理來完善對設備選擇的管理,對所購設備要登記,做到有章可循、有據(jù)可查,讓公路施工設備更精良,利用率、完好率更高,創(chuàng)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耿建強.淺談高速公路施工機械合理選擇與組合[J].寧夏機械,2009-06-15.
課堂上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教師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上。這就要教師分清主次,學抓主要矛盾。一堂課是由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必然有一個主要矛盾,教師在抓住一堂課的主要矛盾的同時,還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矛盾,找出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同的關鍵和要害,一個個“啟”、一層層“發(fā)”,環(huán)環(huán)緊扣,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形式相結,列舉法、設問法、類比法、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維方法相配合,這樣才會使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 及時性原則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可以說這兩句詩道出了及時性原則的精髓。教師要做到啟發(fā)及時,就要善于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應。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時,或在學生遇到了困難,思維暫時受阻時,教師都應抓住本質、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f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盡量避免超前啟發(fā)和滯后啟發(fā)。
3 實效性原則
設計啟發(fā)式教學時,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特征,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已有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愛好等,做到講求實際、講求實效、啟而有發(fā)、問而有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要利用正遷移規(guī)律。即作為啟發(fā)的知識材料應選用大多數(shù)學生所掌握的,感知過的,同時又能在記憶中得到再現(xiàn)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fā),一定能達到啟而有發(fā),問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愛好不同,對不同學生,要注意運用不同的問題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不能用一個模式對待所有的學生。
4 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發(fā)揚民主,創(chuàng)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課堂氛圍,做到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進行多種形式的啟發(fā)。我們都知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而不是代替學生走路。教師要充分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使他們知道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講求教學民主,講求雙向交流,真正做到啟而有發(fā),問而有答,使啟發(fā)式教學發(fā)揮它應有的功能。否則,師生心理相悖,課堂氣氛壓抑,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不利于啟發(fā)式教學的進行。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努力還不夠,還要靠教師平時與學生建立起來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5 獨特性原則
獨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尋常的思維。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設計CAI課件時就必須對學生的各種發(fā)散聯(lián)想予以詳盡考慮。例如:在教授line(直線),circle(圓),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詞匯時,充分利用Authorware編程和有關工具精心設計文本、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并鏈接起來,通過交互作用,形成網狀的結構。學生學習時可通過按鈕把內容顯示在屏幕上,讓學生根據(jù)圖形提示識別單詞之意,并聯(lián)想起很多有關的詞匯,進行人機對話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又激發(fā)了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
啟發(fā)思維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5.1 激情法。課堂教學不僅有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噴涌,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像音樂指揮那樣激起學生的情緒,使之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從而為進一步啟發(fā)奠定基礎。課堂上激情啟發(fā)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通過放錄像、錄音或生動講述,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維、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學生豐富想象的物品,使學生睹物思情。
5.2 創(chuàng)境法。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動詞“help”的不同用法時,利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了一個顧客買東西時店員問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斷和一個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畫面,然后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之間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義并解釋出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這一詞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記憶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記。
5.3 設疑法。“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支點。會不會“設疑”是一個教師教學技巧的表現(xiàn)。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fā)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應當指出的是,設疑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解疑的動因和興趣。
(一)關鍵性原則
課堂上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教師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上。這就要教師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一堂課是由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必然有一個主要矛盾,教師在抓住一堂課的主要矛盾的同時,還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矛盾,找出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同的關鍵和要害,一個個“啟”、一層層“發(fā)”,環(huán)環(huán)緊扣,發(fā)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形式相結合,列舉法、設問法、類比法、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維方法相配合,這樣才會使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二)及時性原則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可以說這兩句詩道出了及時性原則的精髓。教師要做到啟發(fā)及時,就要善于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應。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時,或在學生遇到了困難、思維暫時受阻時,教師都應抓住本質、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fā)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盡量避免超前啟發(fā)和滯后啟發(fā)。
(三)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發(fā)揚民主,創(chuàng)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課堂氛圍,做到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進行多種形式的啟發(fā)。我們都知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而不是代替學生走路。教師要充分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使他們知道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講求教學民主,講求雙向交流,真正做到啟而有發(fā),問而有答,使啟發(fā)式教學發(fā)揮它應有的功能。否則,師生心理相悖,課堂氣氛壓抑,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不利于啟發(fā)式教學的進行。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努力還不夠,還要靠教師平時與學生建立起來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啟發(fā)思維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激情法
課堂教學不僅有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噴涌,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像音樂指揮家那樣激起學生的情緒,使之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從而為進一步啟發(fā)奠定基礎。課堂上激情啟發(fā)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通過放錄像、錄音或生動講述,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維、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學生豐富想象的物品,使學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 ”這課時,教師可以拿出曾經去過的主題公園的簡介和地圖,然后用英語介紹,借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的自信、興奮、驚奇、贊嘆,對學生腦細胞的活動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飽含感情,并通過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從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調動起思維積極性,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二)創(chuàng)境法
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動詞“help”的不同用法時,可利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一個顧客買東西時店員問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斷和一個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畫面,然后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之間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義并解釋出來,這樣學生不但能理解這一詞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記憶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記。
(三)設疑法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支點。會不會“設疑”是一個教師教學技巧的表現(xiàn)。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fā)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應當指出的是,設疑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解疑的動因和興趣。
(四)研討法
教師可將啟發(fā)貫穿于講練中,通過循循善誘,步步啟發(fā),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共同研究、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或提出問題后組織學生自己分組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這一方法在理解課文和處理難點問題上較為常用且效果明顯,特別在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面尤為有效。
(五)故謬法
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重點、關鍵處時,故意出現(xiàn)錯誤,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fā)學生思維。如教師講完某一規(guī)則后讓學生一起做課堂練習時,可故意犯學生可能犯的錯誤,從而讓他們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謬法的好處是能引起學生高度注意,啟發(fā)他們積極思維,以探究正確答案,而且記憶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混亂。
(六)點撥法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9—0023—01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也是當前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班主任作為教學和管理的排頭兵,身處教學陣地的最前沿,時刻與學生打交道,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掌握得最清楚、最完整。因此,應該責無旁貸地挑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擔。
那么,班主任該如何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筆者從兩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把握好一條主線和兩個原則
1. 一條主線——以學生為核心。班主任的工作,不管是教學還是管理,始終都以學生為核心。只有把握住“以學生為本”的主線,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才能使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班主任要經常了解學生的思想,經常和學生談心交流,經常表揚和鼓勵學生,尊重、關心和關愛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情,這樣才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兩個原則。(1)堅持言傳身教。學生心理發(fā)育還不成熟,正處于發(fā)展時期,模仿性極強。班主任平時如何處理學生間的關系,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平時的一言一行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榜樣”作用,率先垂范,積極發(fā)揮“正能量”,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2)堅持共性與個性并存的思想。班主任工作面對的是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作為團隊之中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班主任在關注學生共性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到個性的存在。班主任應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性、愛好、追求和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改變過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心理健康輔導,為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
二、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教學和管理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班主任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不能死搬硬套。
1. 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有利于促進同學間的人際交往,能夠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能的學生找到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因此,班主任可以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品質,設計時要思考選擇什么樣的載體來開展集體活動,怎樣開展才能讓內向的學生能夠大膽表現(xiàn)自己等,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
2. 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和學生共同研討所產生的良好氛圍,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主動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班主任在召開班會的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學生的細微心理變化,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表述時語言和情感上的轉變,理解學生沒說出的深層次意思,適當加以引導,解開學生心中的癥結。
3. 舉辦心理學常識講座。班主任要經常舉辦一些健康教育知識、青少年生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技能等講座,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和生理學知識,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美術是選型藝術,也叫視覺藝術,它具有視覺藝術的直觀性和具體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現(xiàn)又是靜止的并對物質具有特殊的依賴性,從而決定了美術教學的特點。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思維的自主性、技能教學的實踐 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殊性,以及個體操作與集體教學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學美術教學就是根據(jù)其自身的這些特點而確定了符合其自身規(guī)律的教學原則。
中學美術教學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則,遵循這些原則有些什么要求,筆者有如下認為:
(一)審美性原則。1989年中央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明確規(guī)定:“中學美術教育的 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主線貫 穿于美術教學活動的始終。可見,審美教育,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首要任務,它起著決定本學科教育性質的作用。
(二)直觀性原則。美術教學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而美學問題、技巧問題,又往往很難用 語言表達清楚,這就只有借助直觀教學的手段引導學生深入地觀察、感知客觀現(xiàn)象去形象地認識世界。如把握 構成美術的基本因素—一形體、比例、結構、空間、明暗、色彩、筆、墨、線條等,才能獲得較明確的概念。
(三)啟發(fā)性原則。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導方面,教師必須啟發(fā)學生積 極思維,以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填鴨式的滿堂灌是起不到美術教學效果的。
(四)精講善練原則。中學美術教學多屬技能性的內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練、苦練,但每課時又只有45分鐘,要騰出盡量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不精講就完不成教學任務。“精講”,就是要求教師在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少講,把所用之道理講清楚,把重點、難點講透,把方法、步驟和要求講準確,以達到指導“善練”的目的。“善練”,就是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有明確的訓練目標,有嚴格的訓練計劃、方法步驟,按質按量地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
(五)以點帶面,面向全體的原則。我國現(xiàn)行的班級教學組織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齡為基準組建的,由于學生的來源及其生活條件、所處之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對美術的興趣愛好乃至天賦差別,造成水平的參差不齊是 必然存在的,而教學活動是集體的,要求也是以統(tǒng)編教材為依據(jù)即劃一的,這便產生了統(tǒng)一要求與水平程度參差不齊的矛盾。
然而我們的社會制度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唯一的辦法,只有以點帶面,抓兩頭帶中間,在不同基點上去要求、提高。
(六)創(chuàng)造性原則。創(chuàng)造性是美術學科的顯著特征,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創(chuàng)造性才能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標志,是人的智力結構中最主要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發(fā)展學 生智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時代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視。美術教學在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以上之中學美術教學原則,既有他們間的區(qū)別,但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教師要善于從實際出發(fā),把他們配合起來,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遵循和運用。
二、認真研究和選擇美術教學的方法
美術教學原則是美術課教學的基本準則,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用于指導中學美術教學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體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依據(jù)。認真貫徹教學原則,有利于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教與學的關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很多,但根據(jù)《中學美術教學大綱》精神的要求和筆者長期從事美術教學的經驗體會 ,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講授法。這是一種由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它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一般理論性的講述、美術常識、欣賞教學以及技法課訓練前的講解,都采用講授法。用這種方法教學的長處是知識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強、效率高,照顧面寬。但其缺點是容易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感性知識,如無法解決怎樣畫等問題。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為了配合講課和練習,通過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印象,明了作畫(或其它美術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驟。這是美術課尤其是技法課教學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為:當堂作畫要求之全過程演示;按作畫步驟要求學生跟隨教師一起進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識地找準難點作局部演示。
(三)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各種技能技巧、把新知識變換為能力之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練習包括視覺 觀察練習、造型技法練習、工具材料之操作練習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練習等。按新編教材的要求,它在整個初中的教學活動中要占80%以上份量。
(四)談話法。談話法是通過同學生互相交談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包括啟發(fā)式談話法、提問式談話法和指導式談話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啟迪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和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信息的積極反鎖 .但談話法的缺點是意見容易分散,不易控制,運用不好還容易使所傳授知識支離破碎。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興趣是認識事物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這種情緒會促使學習者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就要循循善誘,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特別是小學生,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天性好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動因素,有目的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與教材之間產生通暢的情感交流。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新授課前,我常常采用以下游戲來激發(fā)興趣,如:Magic eyes,在ppt上打上一些單詞、詞組或句子,或插入一些圖片(低年級),添加效果出現(xiàn)-消失-出現(xiàn),看見了就大聲讀出來,為了增加趣味,有時我要求字體越大聲音越大,字體越小聲音越小,孩子們樂此不疲,到了最后呈現(xiàn)的一個就設置成新知,這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老師在這個時候開始教學新知往往印象深刻。還有Think and guess,可以利用ppt或者是實物,如:我在教學4B Unit6 What’s the matter? 這個單元的句型Is he ill/ tired /hungry …?時,在ppt上把一些圖片用色塊蓋住,漏出一小角,然后提問: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her ? 引導孩子說 Is he/ she …? 老師不說yes or no,而是用 Maybe代替,最后揭曉答案給猜對者加分,孩子們同樣樂此不疲。游戲使枯燥、機械的單詞、句型操練變得生動活潑,趣味無窮。
二、嘗試新穎性原則,歌曲動畫的方式導入
自從有了多媒體和網絡,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變得異常豐富和便捷,歌曲動畫,能下載的不能下載的都能恰到好處地用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本來鬧哄哄的教室只要一聽到動感的音樂或富有童趣的動畫立刻變得安靜,學生自然進入到最佳學習狀態(tài),形成對新的學習內容的“興奮中心”,因此 ,教師要準確尋找課堂導入的切入點,把學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學習任務中,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做好心理上的充分準備。如:我在教學Seasons這個單元時,主要談到的是氣候的特征和不同季節(jié)里不同的活動,在新授前,我就讓孩子們來學這首動畫歌曲,跟唱了幾遍之后,點擊鼠標讓鏡頭停在某一個畫面,然后提問:What season is it ? What can you do in …? 孩子們盡管還說的不十分流利或有不少語法錯誤,但因為身臨其境,有話可說,這時老師再適當點撥就水到渠成了。
這種導入以強烈的視聽效果、逼真的現(xiàn)場感受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情境。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實踐證明,直觀的手段要比言語描述更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運用靈活性原則,談話聊天的方式導入
引言
要想確保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個良好的開端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英語教學的課堂導入。成功的課堂導入不僅會極大地提升初中英語教學活動的效果,而且還會對學生的參與情緒和整堂課的教學質量產生積極影響。基于此,本文探討了英語教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和原則,希望能夠對廣大的英語教師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英語教學課堂導入的原則分析
1.1簡潔性的原則
在具體的課堂導入中,一些教師無法對時間進行有效的控制,這樣一方面除了會過多的占用新知識的講授時間,還會使學生感到課堂導入非常的枯燥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般來說,要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內對課堂導入時間進行控制,教師要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1.2懸念性的原則
通過設置懸念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關注,并且能夠使課堂形成較強的吸引力,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有效培養(yǎng)。除此之外,通過懸念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質疑,使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各抒己見,更好地將教學難點和重點掌握住。
1.3可操作性的原則
①必須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課堂導入,②課堂導入并需要與其他教學步驟相適應;③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年齡等特征進行充分的考慮。④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教師必須要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的實例。 ⑤必須要精準得當?shù)倪x擇課堂導入的材料。
1.4針對性的原則
在進行課堂導入的時候教師要以不同的對象和內容為根據(jù)設計課堂的導入的相關內容,如果沒有針對性的導入不僅無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反而會將寶貴的時間浪費掉,使得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受到不利影響。
1.5趣啟性的原則
只有具備一定的趣啟性才能夠將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出來,并且使學生高效的吸收各種知識。所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通過高效、豐富的教學設計將一些具有一定啟發(fā)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或者活動引入進來,使學生開展自主思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英語教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分析
2.1頭腦風暴式的課堂導入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頭腦風暴法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并且將充足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時間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形象、概念或者想法等激活。教師要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根據(jù)將導入的主題詞確定下來,隨后有針對性地引入各種與主題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或者視頻等。比如,在具體的課堂導入中教師可以以教學內容為根據(jù)選擇一到兩個單詞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這些單詞說出與之相關的單詞,或者通過這個單詞創(chuàng)作一個句子。通過這種頭腦風暴的方式可以將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激活,并且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而教師則要對學生可能給出的答案進行合理的預測,從而更好地對其進行引導。
2.2分享經歷式的課堂導入方法
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分享經歷式的導入方法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感性經驗以及教學內容等為根據(jù)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問題提出來,從而能夠與學生之間進行更好地交流和互動,并且進一步地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比如在對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就可以采用情景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對與課堂設計有關的內容進行表演,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性經驗、知識基礎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對話,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內容。
2.3多媒體導入的課堂導入方法
初中學生往往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接受各種新知識和新事物的時候具有較強的能力,在面對各種新奇的事物時初中生通常都會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一些影片和歌曲等。為了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引入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圖文并茂的畫面展示給學生,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影片或者歌曲播放出來,從而能夠形成良好的教學情境。比如,在課堂導入中教師就可以以教學中的重點單詞為根據(jù)設計幻燈片,從而使學生對這些單詞的含義進行準確的理解,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導入屬于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此,教師必須要嚴格地以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為根據(jù)設計課堂導入,除了要確保課堂導入具有較高的針對性之外,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對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最終全面地提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詞匯的教和學作為大學英語課程一部分,也應體現(xiàn)這一雙重性質。學生不但要有一定詞匯量,而且應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此外,還要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含義。教師應在傳統(tǒng)詞匯教學基礎上進行改進,探尋出詞匯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以及合適的方法。
一.詞匯的教學原則
詞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獨立的,又和其他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它的教和學絕不是無章可循。教師應及時隨時吸收新的東西,然后在原有經驗上進行思考創(chuàng)新,探尋出適合自己,符合學生要求教學原則和方法。而對學生來說,詞匯學習也不是簡單機械的活動,它需要老師的正確原則和方法指導,需要結合自身磨合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1.實用性
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與專門用途英語能力。在此,工具性突出了語言的實用性,而語言的實用性需要借助詞匯來實現(xiàn)。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者來說,首先需要加強基礎詞匯的學習,而后較好地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如寫求學申請、求職申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突出具有實用性英語詞匯,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學以致用。另外,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自主發(fā)現(xiàn)生活中高頻使用詞匯,并根據(jù)不同情景場合進行分類,吃飯、約會、購物等,可設置一些競賽類項目如:模擬求職面試,生活小短劇。而學生則需要積極配合,逐漸培養(yǎng)自己詞匯實踐性的能力。
2.關聯(lián)性
詞匯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讀音、單詞的拼寫等,詞匯的含義需要借助上下文來表現(xiàn)出含義。因此,通常情況下,詞匯學習多靠舉例句實現(xiàn)。而傳統(tǒng)上,一些例句太過于正式和學術化,與學生生活缺乏相應關聯(lián)性,這就讓學生感覺陌生難懂,很容易忘記詞匯含義等。我們在講解某些詞匯時候,可以考慮以學生生活相關聯(lián)事物作為切入點,這樣學生在生活中不斷接觸某些事物或事件時,相應詞匯學習可能會得到加深。當然,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專業(yè)進行某些詞匯的拓展。這種與專業(yè)的關聯(lián)性有利于拓展學生專業(yè)英語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專業(yè)領域查閱資料等相關方面的學習。作為學生,要學會拓展思路,建立屬于自己的詞匯關聯(lián)網。
3.新潮性
當今大學生是90后的一代,他們生活中大數(shù)據(jù)時代,思想開放,想法新潮,學習生活與信息密不可分。對于英語詞匯學習,也應該是與時俱進,保持新潮性。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熱詞新詞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鮮活性和發(fā)展性。如自拍selfie,閨蜜bestie等。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應發(fā)現(xiàn)關注新詞熱詞,進而思考并查找如何用英文表達。
4.趣味性
英語詞匯教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枯燥乏味的詞匯讓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痛。教師單純地向學生灌輸,學生采用死記硬背方法,這都會影響詞匯的學習和應用效果和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圖片、動畫、繞口令、打油詩、有趣英文片段等來輔助詞匯教學。例如,在講解commit一詞用法時,讓同學現(xiàn)場演繹該片段。
He has been committed to marrying me. Suddenly, he said to me he couldn’t marry me because he committed a crime and he would go to prison. I told him I would wait for him.
We have been together for 12 years but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his proposal for 10 years. I really don’t know why men are so scared to commit?
學生也可以開動大腦有意識地將英文學習變得有趣。
5.層次性
學生英語成績水平參差不齊。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具體水平進行分級分層教學。主要以中等難度詞匯為準,可以適當增加高難度詞匯,做到循循漸進。另外,針對具體詞語講解時,可以采取循序漸進方法,也即是先從學生熟悉詞性含義用法講解,逐步過渡到新的詞性、含義和用法。
6.文化性
我們知道,詞匯的教授不能僅僅局限在意義、語音等上,教師還應適時適量地解釋詞匯的文化性含義。文化性的適當突出能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含義,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例如,比較常見的詞匯“dragon”,該詞在中西方文化中含義不同。此外,可以適時地講解詞匯背后的故事。例如“echo”,厄科(Echo)是一位希臘女神,因說話喋喋不休,受到天后的責罰,只允許她重復別人向她說的最后一句話。她狂熱地愛上了英俊的河神之子那耳客索斯(Narcissus),卻遭到拒絕。那耳客索斯厭煩地說:“別夢想我為你著迷!”厄科只能重復:“我為你著迷。我為你著迷……”從此厄科躲進山洞,不久憔悴而死。山洞里只余下她的回聲,重復著別人的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必須時時往文化層面上靠攏,文化的滲透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合適的文化含義講解能活躍課堂氣氛,打開學生思維,提高詞匯教學效果。
二.詞匯教和學的方法
對教師來說,詞匯的教授不是簡單讀音、詞義的解釋,詞匯教學需要正確方式方法。否則,機械的灌輸只能讓學生死記硬背,無法觸類旁通;對學生來說,詞匯學習不是簡單的識記,適當?shù)姆椒ú拍茏屧~匯學習事半功倍。
1.多渠道涉獵英文素材
我們都知道,課本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這就提出了對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要求。教師當然不能只是在課本上下功夫,應把視野放寬,多增加自己知識量,這樣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融會貫通,給學生樹立正確榜樣,逐漸讓自己的詞匯教學理念滲透到學生中。另一方面,大學生僅僅學習課本上的文章和詞匯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多看英文類材料,例如可以根據(jù)自己水平多涉獵多形式多主題的英文材料,可以讀英語文學作品,瀏覽一些英文網站,可以涉獵英語期刊、雜志等,學習演唱英文歌曲,觀看英文電影電視劇等。英語的學習材料無處不在,只是需要花費時間去學習。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一些軟件進行學習,如“英語流利說”,“百詞斬”,“可可英語”。
2.學會舉一反三
識記英文詞匯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這當然不是死記硬背。記憶英文單詞可以從幾方面下手,但核心原則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首先,可以從詞匯外形記憶,對相近相似單詞進行對比記憶,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多要求學生進行相關詞匯收集和分類。例如:dessert和desert,dump和dumb等。第二,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讀音記憶單詞,相同或相似讀音的單詞進行歸類,如weak和week、course和coarse等。再者,根據(jù)詞匯含義進行歸類。這個歸類可以分為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下義詞等。如,可以將所有餐具歸類,總結人物表情。如,看到北冰洋正確表達,就應考慮其他三個大洋如何翻譯。最后,也是最常見的記憶單詞方法“詞根詞綴法”。當然,詞根詞綴法也要求學生舉一反三,學生可以就某一個詞按照“詞綴法”中詞性原則進行梳理總結,找出更多相關詞匯,如assure-assuring-assurance等。另一方面,可以總結特定含義詞綴,如表否定的前綴和后綴,in-,non-,un-,dis-,-less,-proof,-free等,然后將適用這些前后綴詞匯歸類,標出特殊詞匯的特殊詞綴。
3.及時檢測和學以致用
詞匯學習效果如何當然需要檢測。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檢測,教師可以利用傳統(tǒng)方式如聽寫、造句、寫文章,出詞匯測試題等進行測試。當然,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優(yōu)勢,例如使用某些平臺進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如利用“問卷星”進行詞匯測試,利用“批改網”等平臺布置相關作業(yè)。這樣會大大提高效率,且生成的數(shù)據(jù)會有效反映學生情況,教師可以根據(jù)每次的數(shù)據(jù)制定相應策略。當然,學生自己可根據(jù)自己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學生可以下載相應APP,如“可可英語”自我學習和檢測,之后分析結果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詞匯學習中另比較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用。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記憶,而不是學以致用,結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正確的使用是對詞匯記憶的加強,是學的結果,也是新的學的開始。學生要嘗試使用新學會的詞匯,這個使用包括閱讀、寫作、翻譯、口語等。
詞匯猶如語言大樓的磚塊,它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累。無論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需要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人”和“監(jiān)督人”角色;另一方面,學生學會有效配合教師,并形成自我學習方式。當然,教和學當中少不了“互聯(lián)網+”大形勢下各種軟件平臺工具的使用,它要求教師和學生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更為有效詞匯教和學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劉艾娟.詞匯學習策略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2(6):141-143.
[2]潘育春.大學詞匯教學策略淺談[J].中國科技信息,2006(21):271-272.
[3]秦蘇芳.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技巧探析[J].中國科技翻譯,2000(4):37-40.
[4]吳慧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初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1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