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患者焦慮的護理措施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1-135-01 血液透析是目前最為有效的血液凈化方法,在臨床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使用,對患者血液進行有效凈化。血液透析的疼痛、長期患病和高昂的醫療費用等因素容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情緒,表現為消極對待治療,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1]。為了探討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情緒的臨床護理對策,本院選取我院血液凈化中心在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之間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現將臨床觀察和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之間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臨床資料分析,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在30-80歲之間,平均年齡55歲。腎小球腎炎12例,糖尿病腎病18例,高血壓腎病15例,腎血管疾病15例,其他病因10例。所有80例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進行治療。儀器為進口費森透析機,進口空心纖維透析器和碳酸氫鹽透析液進行透析,透析時間4h,頻率為2-3次每周,血流量為150-260ml/min,速度為500ml/min,采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20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進行護理,包括常規護理、環境護理、心理護理、疼痛護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等多個方面的護理。
1.3觀察指標:分別于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采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焦慮評價。焦慮自評量表采用4級評分法,1表示基本沒有或很少;2表示偶爾會有;3表示經常出現;4表示長時間或全部時間處于焦慮狀態[2]。
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組間比較采用t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進程表示,計算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P
2結果
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焦慮評分均較干預前有所降低,且觀察組干預后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干預后效果,對比差異顯著(P
表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對比(x±s)
3討論
血液透析是臨床對腎功能衰竭性疾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應用廣泛。有研究顯示血液透析患者出現焦慮的概率為60.78%,對治療效果影響較大。本文通過研究,認為血液透析患者出現焦慮情緒的影響因素包括:血液透析患者離開原有工作崗位,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接受自身病人角色,失去自身價值和社會功能,導致焦慮;血液透析產生的疼痛、透析的安全性、并發癥等因素導致患者精神緊張,誘發焦慮;治療周期較長,長時間受到疾病折磨,情緒較為悲觀和消極;生理條件改變,導致心理狀態受到影響等。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對照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心理護理:血液透析前,特別是首次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容易出現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詳細的介紹血液透析的工作原理,介紹成功案例,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問,對透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治療前的焦慮心理;患者長時間接受血液透析,會出現焦慮心理,對此,需要加強語言和情感交流,樹立患者治愈的自信心,提高其依從性。②健康教育:對血液透析的機制、影響因素、效果等基本知識進行講解,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進行儀器操作前進行告知和講解,消除患者對治療的焦慮緊張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告知患者長期、持續治療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③飲食指導:血液透析會對患者身體中的維生素和氨基酸造成一定的損失,需要在進行飲食指導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飲食護理的重要性,指導其多進行高蛋白、氨基酸、鈣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控制,對高鉀食物、高鈉食物和水分做好控制和平衡,避免出現高鉀血癥和急性心衰等并發癥。④并發癥護理:急性溶血、低血壓、脂質代謝紊亂和出血,是血液透析常見的并發癥,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加強巡視和護理,對并發癥進行預防和對癥處理。對急性溶血傾向的患者加強滲透壓和控溫系統監測,徹底清洗消毒液,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對低血壓患者加強透析過程中的血壓檢測,及時進行血壓控制,把握脫水量,防治過量過快脫水;加強血脂水平監測,適當使用降血脂藥物;對透析導管和穿刺針進行妥善固定,防治移位、松動等導致出血[3]。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于緩解血液透析患者的焦慮具有良好的臨床價值,需要進一步加強推廣應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171
重癥監護病房中, 患者均具有病情嚴重的特點, 自身對疾病的擔心以及對周圍環境的陌生使得患者處于應激狀態下, 非常容易出現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1, 2]。這種不良情緒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治療, 打擊患者的自信心, 影響治療的依從性, 使臨床治療效果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對于重癥監護病房的護理人員, 就有著特殊的要求。作者就針對重癥監護患者實施護理干預, 分析對改善患者焦慮及抑郁的效果和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所接收的重癥監護患者共72例, 隨機將其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36例。所有患者均神志清醒, 能夠積極配合醫生所設計的調查問卷。研究組中男25例, 女11例, 平均年齡(56.14±9.65)歲;對照組中男22例, 女14例, 平均年齡(57.02±8.57)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性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干預方法 針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應用重癥監護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干預, 研究組在常規基礎上行系統的護理干預, 包括環境、心理等干預措施, 具體如下:①針對患者所用藥物以及所采用的治療措施, 在護理中要向患者耐心地講解以上措施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時要適當地將治療后患者的各種指標改善情況講解給患者, 從而來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在相關的搶救操作中, 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 盡量使用布簾進行遮擋等, 從而減少對其他患者的聲音或者是視覺上的刺激, 要主動且盡可能多的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 爭取得到家屬的支持和理解, 并竭力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適當地可以根據患者情況增加探視時間, 這種家庭的支持有助于患者建立信心;②要保證環境的整潔、舒適、安靜, 從而有助于患者的睡眠, 促進病情的康復。在日常護理中, 要及時的做好導尿、翻身拍背等護理工作, 動作注意要盡量保持輕柔, 避免因為動作粗暴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疼痛。對各種管道要仔細管理, 必要時, 可以使用約束帶, 防止患者有意識或者無意拔管。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通過有針對的心理疏導來緩解壓力, 消除其焦慮抑郁等負面的情緒。
1. 3 焦慮、抑郁評估 應用自制抑郁自評量表以及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有效評估, 通過評估進一步評價對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 評估標準為:正常:50分;輕度焦慮(抑郁):50~60分;中度焦慮(抑郁):60~69分;重度焦慮(抑郁):≥70分。焦慮(抑郁)率=(輕度+中度+重度)/總例數×100%。在出院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測定, 隨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評估結果。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單向有序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行護理干預后, 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要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作為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環境, ICU病房的患者在住院期間, 患者家屬只能在特定的時間才可以進入病房探視, 且因為患者的病情嚴重, 病況不穩定, 患者自然會對病情有所恐懼和擔心, 這些不利因素會激發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
同時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進一步推遲了患者的康復進程。對于ICU護理人員來說, 在日常的護理工作當中, 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機會較多, 也因此對ICU患者采取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緩解其抑郁及焦慮情緒, 通過系統的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這對臨床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3, 4]。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 對研究組患者采取了有較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后, 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有所緩解, 其程度要明顯地低于對照組, 與相關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5, 6]。通過在日常的護理中積極幫助患者建立信心了解病情和治療進展, 非常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更有助于消除其焦慮等情緒。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心理護理干預, 并通過與家屬溝通, 得到家屬支持和理解, 則利于培養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 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此外要注意在護理當中, 一定要注意護理操作的規范性, 嚴格把關, 動作幅度要輕, 避免患者出現不必要的疼痛, 再者要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度和清潔度, 護理工作人員要態度和藹, 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以及臨床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對ICU病房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 減輕患者心理壓力, 提高依從性, 在臨床有推廣與借鑒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朝燕.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4(27):21.
[2] 劉芳印, 王建源.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6(33):4439-4440.
[3] 林燕虹, 羅秀娟, 黃少婭, 等.音樂療法和撫觸對ICU 清醒患者抑郁和焦慮情緒的影響.現代臨床護理, 2011, 10(9):18-19.
[4] 周紅.護理干預對ICU 患者焦慮和抑郁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28):13-14.
手術治療作為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使圍手術期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進而導致心率、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波動,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帶來負面影響[1]。這一現象理應引起手術室護理人員的重視,并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本次研究通過給予患者術前訪視、術中舒適護理、術后細致護理等人性化護理措施,使患者各項生理、心理指標獲得了明顯改善,為探索針對手術室患者的人性化護理措施取得了有益經驗,現將研究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86例圍手術期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9~81歲,平均(65.4±6.8)歲,來自普外科患者16例,骨科9例,婦產科10例,泌尿外科5例,其他科室3例;觀察組患者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1~82歲,平均(63.5±6.2)歲,來自普外科患者14例,骨科8例,婦產科13例,泌尿外科4例,其他科室4例。兩組性別、年齡、一般情況、原發疾病、手術種類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觀察組護理措施 對觀察組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包括:(1)術前訪視。手術前1 d派出巡回護士到病房對患者進行探訪。與患者見面前先仔細閱讀病歷資料,了解患者的現病史、既往史、手術史、過敏史以及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信息。然后到患者床前先作自我介紹,說明來訪目的。護士與患者交流時應注意態度親切、語氣和藹,注意語言技巧,獲得患者信任[2]。向患者簡要介紹手術流程,講解手術室的環境以及進入手術室前的準備工作。告知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有手術室護士進行專門陪護,并在手術各個環節對其進行專業護理,護士會協助醫生處理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盡最大努力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手術達到預期效果。護理人員在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應根據其不同年齡、職業,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來采取個體化的溝通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闡明手術的必要性與可靠性,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對于患者的疑慮,護理人員應給予耐心、細致的解答,不應有敷衍或不耐煩的表現[3]。溝通過程中如果發現患者有明顯的焦慮、恐慌情緒,應給予心理疏導,對患者提供鼓勵性、安慰性心理暗示, 使患者積極面對手術, 放下思想負擔,達到術前心理的穩定狀態。(2)術中人性化護理。手術室護士在迎接患者進入手術室時應注意態度親切、語氣和藹。患者被推入手術室后,調整好室內的溫、濕度等條件,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前提下盡量為其選擇較為舒適的,力求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手術環境。術中護士可通過術前探視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安撫性地觸摸患者的手、臉等,并給予語言上的鼓勵,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增強患者對手術成功的信心[4]。并且隨時留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情緒狀態,尤其針對采用局麻的清醒患者,應隨時給予眼神交流和語言安慰。在進行各項操作時,動作應輕柔,使患者感覺舒適。(3)術后人性化護理。手術結束后,護士應將患者皮膚上的血液和消毒用品擦拭干凈,蓋好被單,注意保暖。把患者送回病房后,可詢問患者手術期間的感受,并解答其疑問,同時向患者和家屬介紹術后康復的注意事項。
1.2.2 對照組護理措施 給予對照組傳統護理措施:術前由病房護士完成常規術前準備,手術當日由巡回護士提前30 min將患者送入手術室,按常規手術護理操作程序給予術前、術中、術后護理。
2 結果
3 討論
現代護理模式強調整體化、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思路,力求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達到舒適、平和、愉悅的心理狀態。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措施,有助于使患者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進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生理狀態[5]。
人性化護理模式是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這一模式下,手術室的護理程序和方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它要求手術室的護理內容不應只局限于的配合手術, 更應注重“以人為本”,注重患者的診療體驗[6]。即在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情況下,給予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性化護理,保證其在心理和生理層面上均達到最佳狀態。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護理在心理上給予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對手術的結果充滿信心,從而為手術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并為患者術后盡快康復提供了心理上和心理上的最佳條件。
實際上,人性化護理模式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的患者生理指標也有明顯的正面作用,如改善患者的呼吸、心率及血壓等生命體征[7],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并最大程度地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在實際護理工作中,手術室護理人員應該意識到,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個性化的整體護理模式,其目的在于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生活等方面達到最佳狀態,順利完成手術,減少手術并發癥的出現, 提升臨床護理質量。人性化護理的實施,突破了傳統醫學模式的框架,將手術室護理工作的重心轉向患者,而不是簡單地圍繞手術進行。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的交流,營造舒適的手術環境,并用心體會患者的心理狀態,使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融入醫療護理行為中,讓患者感受到舒適、安全,對手術的成功和術后的康復充滿信心。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和心理狀態都明顯由于對照組,說明人性化護理措施可明顯改善手術患者生理和心理狀態,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與術后康復,值得在各級醫院護理人員中進行普及推廣。
參考文獻
[1]程真霞.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手術室患者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2,18(17):112-113.
[2]胡曉華.人性化護理管理在手術室管理中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5):72.
[3]曹燕. 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08,7(6):53-54.
[4]劉美英,顧揚.手術室護士對子宮肌瘤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舒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13(10): 68-70.
[5]馬小蕓,賀清.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27): 5804-5805.
【中圖分類號】R32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3-0460-02
甲狀腺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頭頸部腫瘤之一,多見于女性患者[1]。手術治療是甲狀腺腫瘤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是,由于手術是一種又創性治療方法,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傷和痛苦,使得患者在術前產生出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對手術的效果和術后恢復帶來了嚴重的影響[2]。因此,在術前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于手術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恢復均有較大的作用。本次我們對74例甲狀腺腫瘤患者采取了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需要進行手術的甲狀腺腫瘤患者148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74例。其中干預組男22例,女52例,平均年齡(44.1±6.4)歲;對照組男24例,女50例,平均年齡(45.2±1.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①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病房內要求整潔、衛生,并且要定期進行消毒,光線盡量柔和,減少不必要的噪音,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適感,增加患者煩躁、焦慮的情緒。②心理護理。患者大都對于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手術是否能夠成功完成存在有一定的疑惑,導致出現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護理人員應當積極主動、熱情的對待患者,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減少患者的孤獨感、緊張感,使得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建立良好的心態。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關心、體貼,使得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懷,得以建立積極向上的心態。③健康宣教。采用宣傳手冊、圖片以及知識講座的形式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以及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并向患者介紹成功的案例以及手術的先進性和安全性,減少患者的疑惑,增強治療的信心,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1.3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術前焦慮程度進行評分比較,并比較兩組的手術的成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當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焦慮程度評分比較 如表1所示,干預組術前SAS、SDS以及HAMA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甲狀腺腫瘤作為臨床常見的內分泌腫瘤之一,臨床多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由于腫瘤本身可以導致患者產生各種負性情緒,加上對于手術所帶來的疼痛、創傷以及手術效果的未知性,均加重了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久而久之,造成患者抑郁情緒,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以及對于手術和護理的良好配合能力均有所減退,明顯降低了手術的成功率,并對患者術后的恢復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3]。因此,在進行手術前,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比較重要的臨床意義[4]。本次我們給予患者提供了舒適的病房環境,并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主動與患者進行焦慮、溝通,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另外,我們還向患者詳細講解了疾病的相關知識、術前和術后的注意事項等,減輕了患者對于手術的未知性所產生的進展、焦慮情緒。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前SAS、SDS以及HAMA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吳萍.觀察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前焦慮的護理干預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4,(24):231-232.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腹腔鏡手術已經很廣泛地應用到臨床中,特別是婦科腹腔鏡,絕大多數的婦科手術都能通過腹腔鏡來進行。腹腔鏡的主要優點是創傷比較小,同時對于腹腔的干擾也比較小,手術的恢復時間短,因而在婦科手術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但是目前對于腹腔鏡手術之后患者的心理情緒卻研究的比較少。本文主要結合工作實踐,研究和分析了198例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的焦慮情緒,目的在于為以后的臨床工作提供一些依據,從而更好地提升患者對于腹腔鏡手術的認知程度,促進腹腔鏡手術的順利開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0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98例腹腔鏡手術患者,患者的年齡分布19-55歲,其中子宮肌瘤患者75例,異位妊娠患者11例,輸卵管囊腫患者35例,卵巢良性肌瘤58例,不育癥患者59例。患者中高中以上學歷為140例,高中以下學歷為58例。患者都經過CT檢查和相關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
1.2 方法 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對患者發放了198份問卷,回收19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然后對患者發生焦慮的情況進行整理分析。
1.3 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取SPSS14.0進行處理和分析。差異性顯著(P
2 結果
從表格2的情況來分析,年齡小于20歲的患者發生焦慮的發生率和年齡在20到40歲之間以及40歲以上的患者焦慮發生率有著明顯的差異(P
3 討論
研究發現,子宮切術手術很有可能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嚴重的打擊,進而引發患者產生焦慮的情緒。另外焦慮作為人的一種主觀感受,一般和身體和心理狀況都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對于患者的肌體創傷較小的手術類型,所以手術之后患者的焦慮情況會有所減輕。
本文的研究發現影響患者焦慮情緒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負擔、文化程度、性格特點、不了解手術、夫妻關系。這些因素表明患者十分重視手術的成敗對于患者后期的婚姻以及家庭情況所產生的影響。同時因為婦科病都有著一定的隱私,患者不愿意和人進行溝通,心理的顧慮也不愿意和人去進行交流,這使得患者處于高度的焦慮中。同時一些患者擔心自己病情會給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和擔心手術失敗也會產生一定的焦慮。
為了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對患者采取一定的心理護理的措施。醫護人員要和患者多溝通,讓患者多了解一些實用腹腔鏡治療的成功案例;指導患者加強身體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緩解壓力的目的;給患者聽一些比較舒緩的音樂也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有效手段。在臨床應用中,運用這些方式對于婦科腹腔鏡的患者開展護理,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慮心理,收到較好的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忠秀,黃勇.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焦慮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78
剖宮產術是手術室風險相對較高的手術, 剖宮產術會使婦女并發其他疾病的幾率大大增加, 使產婦在實施手術前往往會出現焦慮心理, 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患者的疾病康復[1]。本研究選取本院手術室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剖宮產患者107例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術前給予心理護理干預,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現將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手術室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7例剖宮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開始前均征得患者及家屬本人的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53例)和對照組(54例)。研究組年齡22~43歲, 平均年齡(32.5±6.3)歲;
其中胎位不正患者11例, 妊娠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13例、胎兒過大4例。對照組年齡23~45歲, 平均年齡(34.0±3.7)歲;其中胎位不正患者10例, 妊娠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12例、胎兒過大5例。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術前1d由手術室護理人員給予常規護理措施,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 主要措施為:①術前介紹。術前1d, 手術室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具體過程和手術室環境以及麻醉方式、術中及術后疼痛的應對措施, 并告知患者手術室已經準備應急措施, 讓患者不必擔心, 耐心、詳細的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和顧慮, 增強患者的信任度, 并向患者講解術前的一些注意事項和禁忌, 使其能積極配合手術的進行[2]。②心理護理干預。通過術前訪視了解到, 大部分患者對剖宮產術有不正確的認識, 尤其是很多年輕初產婦擔心手術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以及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害怕疼痛、擔心麻醉對嬰兒造成傷害等原因都使患者產生焦慮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該告知患者正確的手術信息, 消除其錯誤的思想負擔給予其心理上的輔助[3-6]。③健康教育宣傳。手術室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培訓, 告知家屬焦慮狀態對患者手術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其身心可能造成的傷害, 指導患者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焦慮的因素, 及時與護理人員溝通, 并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7-9]。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焦慮狀況評分, 滿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代表焦慮狀況越明顯。術前焦慮狀態評分采用狀態-焦慮問卷自評表。干預后效果比較用本院調查組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 問卷均由患者本人自主填寫, 有效率為100%[1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前焦慮評分低于入院前, 而對照組術前焦慮評分高于入院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剖宮產術是手術室風險相對較高的手術, 剖宮產術會使婦女并發其他疾病的幾率大大增加, 如產后大出血、腹部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使產婦在實施手術前往往會有焦慮的心理, 適度的焦慮可以激活交感神經系統, 提高機體應對能力和適應能力, 但是過度的焦慮則屬于一種病態心理, 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患者的疾病康復, 心理護理干預是通過對剖宮產患者進行術前指導和健康教育的宣傳以及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 了解引起其焦慮的主要原因, 并根據原因給予具體的解決方案和心理疏導, 使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和手術, 使其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11-15]。
本研究通過狀態-焦慮問卷自評表對剖宮產手術患者進行入院時和術前焦慮值評分, 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術前焦慮評分低于入院前, 而對照組術前焦慮評分高于入院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手術室剖宮產患者在術前給予心理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狀態, 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 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和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春香.心理護理對剖宮產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11(11):6461-6462.
[2] 馮冬梅, 夏芙蓉.產前心理護理干預對降低初產婦剖宮產率的作用探討.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30):262-263.
[3] 陳霞.心理護理對高齡初產剖宮產患者心理因素的影響.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12):406-407.
[4] 陳祥紅, 孫紋紋.心理護理對降低初產婦剖宮產率的影響研究.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14):353-354.
[5] 張麗芳, 楊燕. 手術室優質心理護理對剖宮產術后患者恢復及負性情緒的影響. 中國鄉村醫藥, 2015(8):75-76.
[6] 王靜. 心理護理對剖宮產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07, 11(23):1108-1109.
[7] 林娜. 手術室護士對剖宮產患者實施圍術期心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2):105-106.
[8] 李愛華. 手術室護理對剖宮產患者實施圍術期心理干預的效果評價. 中國醫藥指南, 2013(16):335-336.
[9] 劉紅. 手術室護士對剖宮產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 7(6):1207-1208.
[10] 周春霞. 手術室護士對剖宮產術產婦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9):222-223.
[11] 劉倫花. 剖宮產術前心理護理對產婦焦慮的影響. 醫學信息, 2014(30):99.
[12] 羅選紅, 黃秀嫻. 剖宮產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實施效果的臨床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9, 9(2):277-278.
[13] 林巧敏. 急診剖宮產患者術前心理護理58例臨床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3, 7(9):136.
[14] 繆麗霞. 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干預對剖宮產患者的臨床影響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4, 23(6):125-12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6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158-02
子宮作為女性的生殖器官,在女性心目中占據重要位置,是女性的特征。子宮切除術是婦科最常見的手術,由于罹患某些疾病而不得不摘除子宮,除了具有焦慮、恐懼等一般手術病人共同的心理特征外,還會產生焦慮、抑郁傾向,特有的心理狀態改變如對的疑慮及自卑羞怯心理等[1]。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針對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的心理特點,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進行規范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共收治行子宮切除術患者124例,年齡37-52歲,平均年齡43±3.5歲;其中子宮肌瘤86例,宮頸內上皮病變23例,剖宮產行子宮切除術15例;124例患者在術前均無精神疾病病史,無其他基礎性疾病,也無其他并發癥。經患者知情同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其中護理組57例,對照組67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護理組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兩組患者的年齡、疾病程度、文化程度、孕產次等無統計學差異,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的護理措施包括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舉措。
1.2.2 護理組 護理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措施,具體表現在①評估患者術后心理狀態:術后,充分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與患者進行友好的交流,傾聽患者訴說,對患者的傾訴進行分析,評估其心理狀態。②制定心理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知識、素質以及對患者進行的心理評估與專科心理醫生制定護理計劃,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護理。③“一對一”心理干預:在專業心理醫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種疑問,并提供有效的生活護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對年紀尚輕且對失去子宮而焦慮的患者,向其傳播有關女性人體解剖結構,講解子宮的主要作用是生育、維持月經,讓患者知道,雖然子宮被切除,但還保留卵巢,術后內分泌功能不受影響,保留卵巢仍分泌激素,不會過早衰老,女性的體態、性格也不會改變,依舊會維持女性的基本特征;對害怕性生活不協調而會導致家庭生活不和諧而焦慮的患者,向其傳授正確的性觀念,講解切除患病的子宮后性敏感區不會消失,雖然可能會對性生活有某些影響但是有與之對應的策略,告知其不會影響性生活質量[2]。④對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家屬是患者最愛、最信任也是最容易聽進話的人,最為顧及的人。對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向其講解一同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的重要性,使其積極配合對患者的心理干預以及其他護理措施,促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告知家屬要多陪伴患者,消除其孤獨、寂寞、焦慮感,耐心安慰患者,積極與醫生進行溝通,一同對患者進行護理舉措。
1.3 統計方法 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出院后6個月內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對所采集的數據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護理效果判斷標準 主要由主管護士在與患者進行交流中,對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流露出對生活的信心進行記錄并統計;記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標準 此量表為通用的心理健康測試表,通過約90個項目對患者實施自我評定。對抑郁的評定,得分在0-52分之間,得分26分,中、重度抑郁,患者抑郁程度較強,對生活失去興趣,沒有運動活力,極端者會出現自殺現象。對焦慮的評定,得分在0-40分之間,得分26分,中、重度焦慮,患者表現為焦慮狀態,可見煩躁、焦慮、精神緊張等癥狀,極端下可出現驚恐發作。
2.3 結果 護理組患者自我康復的信心、自我護理掌握程度以及對護理措施的滿意率等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且護理組患者在出院后6個月內抑郁焦慮狀態出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 論
全子宮切除會給患者帶來復雜的心理刺激,造成獨特的心理壓力,其中以焦慮狀態最為明顯[3]。通常患者在接受子宮切除術后,對心理有巨大的沖擊,如不及時調整會導致患者的負面心理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焦慮癥、抑郁癥的發生,影響患者的身體功能恢復。因此必須對患者進行強化心理干預措施,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使患者積極面對未來生活,提高今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門診室主要負責全院各科門診患者的各種注射及輸液治療,具有患者數量多,患者流動速度快,護理工作量等方面的特點。據調查,多數老年患者在接受門診輸液治療時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給輸液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362例門診輸液老年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總結了患者焦慮的原因及相關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在我院門診室接受輸液治療的老年患者362例作為本次研究課題的調查對象。據統計,本組的362例患者當中,共有男性患者194例、女性患者168例;患者的年齡在58歲至85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為(72.4±4.2)歲。
1.2 護理措施
1.2.1 積極開展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在針對老年焦慮患者進行輸液治療期間,需要結合患者所患的相關疾病,積極的、耐心的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詳細的向患者解釋疾病的形成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深化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解釋輸液治療的必要性及正確的輸液知識,輸液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輸液后的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1.2.2 加強護患溝通
護理人員在針對老年焦慮患者進行輸液治療期間,需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在交談過程中掌握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為患者的治療方案確定和健康教育的方向提供參考。護理人員需要認識到服務態度的重要性,通過面對面的平等交流,與患者談心,讓患者能夠切實的感覺到溫暖和尊重,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1.2.3 創造舒適的輸液環境
為輸液患者提供電視、飲水機以及一次性水杯等物品,讓患者感受到人情的溫暖。針對老年輸液患者的生活習慣,可以添置輸液床,并在輸液室放置一些雜志報紙,讓患者能夠在無聊的時候翻看,還可以播放一些醫療保健養生方面的碟片,營造舒適溫馨的輸液氛圍,在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識的同時,緩解患者的焦慮和緊張情緒。
1.3 觀察指標
采用SAS焦慮評分對本組362例老年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焦慮狀態進行判分和統計[1]。
1.4 統計學處理
材料中的所有數據均需要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應的整理和分析,以P
2 結果
據統計,本組的362例老年患者在接受相關護理前的焦慮評分為(45.63±6.23)分;患者在接受相關護理后的焦慮評分為(30.24±4.26)分,兩者之間的差異顯著(P
3 討論
3.1 對疾病認識程度過低
部分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對疾病的相關認識,在日常生活中防病意識淡薄,對基本的健康知識認識不全面,缺乏健康的生活理念,不具備健康素養。在患病后,常常憂心忡忡,擔心疾病無法治愈,盲目的悲觀很容易致使老年患者產生焦慮、悲觀、絕望的情緒,喪失治療信心[2]。
3.2 醫源性影響
據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多數老年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希望能夠接受技術嫻熟、個人素養高、有責任心的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3]。因此,一旦醫務人員的依法執業意識不強,診療操作不規范,與患者交談時沒有使用文明用語等,都極有可能引發患者的強烈反應,引發或加重老年患者的焦慮情緒,降低了患者輸液治療的依從性和配合度。
3.3 陌生環境影響
門診輸液室具有患者數量多,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環境相對嘈雜。同時,由于年齡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心理往往變得十分脆弱,患者在輸液過程中會感覺到不舒適,或無法打發漫長的輸液時間,從而產生焦慮、不安、緊張,甚至焦躁的不良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輸液治療的順利進行,產生不良影響。
4 小結
老年患者是個特殊龐大的群體,通過對老年人焦慮的原因進行分析,及時進行溝通護理,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患者恢復,融洽護患關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當代護理人員服務要求的需要,是醫院建設的需要,也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79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節奏加快, 膽囊炎的發病率也不斷增加, 膽囊結石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疾病[1]。膽囊結石患者的病程較長, 病情發展快, 極易伴發多種并發癥, 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甚至會威脅生命。因此對于膽囊疾病的治療不可拖延,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然而膽結石患者往往由于對手術的恐懼或疾病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從而產生術前焦慮現象。為探討個性化護理對膽結石患者術前焦慮的效果, 本研究選取來本院治療的68例膽結石患者, 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個性化護理, 取得滿意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來本院治療的68例膽結石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4例。實驗組男21例, 女13例, 年齡32~67歲, 平均年齡(41.34±8.55)歲,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3.6±1.3)年;對照組男22例, 女12例, 年齡33~66歲, 平均年齡(40.18±8.61)歲, 病程1~8年, 平均病程(3.7±1.8)年。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病史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 包括術前告知患者手術原理, 術中以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等。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性化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1. 2. 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進行初步的了解, 分析其心理狀態, 探究其負面情緒的起因, 對其進行相應的安撫。若患者存在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 護理人員應積極熱情的與患者溝通, 對其進行安慰鼓勵, 使其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 使手術能夠順利進行。
1. 2. 2 術前評估 向患者了解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做一個詳細的記錄, 并對患者做一個全面的身體檢查。
1. 2. 3 術前探訪 向患者提供關于手術治療的各項信息, 包括手術的目的、方法以及主要事項等。此外手術參與者應向患者介紹自己, 降低患者的緊張感, 拉近與患者的距離。并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 使其積極配合患者進行手術。
1. 2. 4 飲食護理 術后1 d內不得進食, 1 d后可以根據醫囑食用少量的流質食物, 而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恢復食用正常的食物。應多食用維生素和蛋白質多的食物, 戒煙戒酒, 少食辛辣的食物。
1. 2. 5 用藥護理 醫務人員應告知患者疾病情況, 并介紹采用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向患者講解藥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服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相關注意事項。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SAS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調查。SAS評分越低, 護理滿意度評分越高, 說明護理效果越好。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 滿分100分, 非常滿意>90分, 滿意80~90分, 不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實驗組非常滿意20例, 滿意12例, 不滿意2例, 滿意度為94.1%;對照組非常滿意13例, 滿意為12例, 不滿意10例, 滿意度為73.5%, 兩組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為(44.37±5.38)分, 低于對照組的(62.76±6.4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其發病率越來越高。該病常由過度勞累、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 表現為急性右上腹絞痛, 有時伴有胸背部和后肩部放射痛及惡心、嘔吐等癥狀[2]。其起病急, 發展快, 風險高, 并發癥多, 因此需及時治療。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 然而膽結石患者往往由于對手術的恐懼或疾病對患者造成痛苦從而產生術前焦慮現象。患者焦慮的情緒會影響其手術療效, 因此需對此進行相應的護理以減輕或消除焦慮, 使手術順利進行, 提升手術的效果[3]。為探討個性化護理對膽結石患者術前焦慮的效果, 本研究選取來本院治療的68例膽結石患者, 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個性化護理。結果顯示,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5%;實驗組患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采用個性化護理對膽結石患者的術前焦慮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能明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 促進患者健康的恢復。個性化護理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 制定一系列措施, 不僅有利于患者的治療, 也能夠有利于護士及醫生的素質提高,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維梅.膽結石手術患者術前焦慮行個性化護理的效果評價.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 34(14):2182-2183.
手術患者術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而焦慮會對術后康復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所以很多學者都在研究焦慮的原因并試圖給予心理干預以減少術前焦慮發生[2],但大都沒有介紹心理干預的具體方面,有很多相關因素是不可干預的項目,如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本研究試圖對患者手術預期進行心理的干預,探討這種方法是否可以有效的減少術前焦慮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入手術室準備行擇期惡性腫瘤手術的120例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55~78歲。觀察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2~77歲。納入標準為:①確診患有惡性腫瘤并需要行手術治療;②有健全的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③無鎮靜藥和抗精神類藥物服藥史;④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小于5分的患者;⑤術前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
1.2方法
1.2.1護理 對兩組患者術前1d(T1)先行完成醫院焦慮和壓抑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D)(見圖1)[3]的評分來判斷行心理護理前的焦慮狀況,然后兩組都行常規心理護理,而對觀察組增加有關手術預期方面情況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另外還對患者有關手術后的一些疑慮進行客觀的全面的解答。兩組患者均于手術當天(T2)在入手術室后再行HAD評分來再次了解術前焦慮的狀態。
圖1 醫院焦慮和壓抑量表 HAD
1.2.2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血壓、心率、手術名稱等一般資料,并記錄兩組患者兩次HAD評分的結果。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A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達,組間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行心理干預前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各項參數均P>0.05)(見表1),組內比較發現觀察組心理干預后焦慮評分較干預前有明顯改善(t=7.32,P
3 討論
術前焦慮情緒會嚴重影響到患者整個圍術期的治療,會影響術前準備的配合,也會影響到術中的麻醉用藥[4,5],更會對術后康復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關于評價術前焦慮的調查表可能臨床上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但Hicks等[5]研究后認為醫院焦慮和壓抑量表更適合用來做為術前焦慮評分的標準,所以我們在本研究中采用它。正如本研究所示心理干預前兩組患者都顯得很焦慮,所以術前焦慮狀態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即使是給予心理干預后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已經有學者在研究焦慮的原因并試圖給予相應心理干預以減少術前焦慮的發生[2],當然包括患者家屬、手術醫生、手術科室護士、手術室護士、麻醉醫生以及護工都會不同程度的參與到減少患者術前焦慮的工作當中來,可能通常都不是那么系統全面。做為一名手術的護士我們對每一位患者都制定了常規的心理護理計劃,包括對自己的介紹、手術室環境、術前準備要點、手術方式、麻醉方法和可能留置一些導管的介紹,以及需要簽署的一些文書的介紹,另外還有給予適當的安慰和溝通。本研究中發現對照組通過常規的心理干預后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可能專業系統的介紹讓患者在技術上產生了一定的信任,另外安慰和溝通也增加了親切感和熟悉程度使得進入手術室后再次見到我們后不會感到太陌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焦慮的程度。
關于手術的預期尤其是惡性腫瘤的手術預期是一個很不確定的事情,尤其在現今醫患關系非常緊張的環境下,手術醫生往往會降低患者及家屬的手術預期以便減少因手術預期太高而產生的醫療糾紛。但我們覺得在現今網絡和移動設備的便利使人們很方便的獲取有關手術預后的相關信息,所以與其降低預期不如實實在在的和患者就可以接受的和即將會經歷的預期給予詳細的解釋和說明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進行必要的介紹,考慮到我們只是手術室的護士,我們只著重就術后留置胃管、尿管、各種需要的引流管產生的不適和疼痛及相應的鎮痛方法和效果,術后可能的低溫寒顫和相應的科學的處理方法,術后可能發生的睡眠障礙以及處理措施,根據患者對病情的知曉度給予相應較好的預期展望。通過給予常規心理干預和手術相關預期干預后的患者焦慮狀態有了更好的改善,患者會更加信任我們,對自己術后可能遇到的困難的處理有了更強的信心。
綜上所述,我們覺得對患者尤其是患有惡性腫瘤的手術患者給予有關手術預期的心理干預將會更好的緩解患者術前的焦慮狀態。
參考文獻:
[1]夏勇,閻振林,劉陽,等.肝癌患者術前的抑郁情緒與術后復發相關性的研究[J].肝膽外科雜志,2012,20(4):248-251.
[2]郭慧敏.骨科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對術前焦慮的影響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2):356.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膽結石疾病的發生率正在不斷的攀升。臨床對于膽結石的治療多是通過手術方法來進行的,但是受患者對病情特征、手術方式及過程等情況的不了解,很多患者會在術前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嚴重影響著患者手術的質量。基于此,文章選取了醫院與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膽結石患者,對他們術前采取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后的情緒影響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與2013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102例需要實施手術的膽結石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4例,患者年齡為35~73歲,平均年齡為(42±4.5)歲。主要情緒表現為:緊張、悲觀、焦慮、抑郁等。所有患者經診斷均具備手術指征,均自愿接受此次研究。兩組患者經年齡、性別等臨床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前按照膽結石手術常規護理方式進行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做好術前調查工作 在患者術前情緒的護理上,首先需要對患者的情緒有所了解,對此可通過漢密爾焦慮表(HAMD)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情緒進行分析,進而得出患者情緒產生的原因和特征[1]。
1.2.2創造人性化的醫療環境 醫院的服務原則是以人為本,因此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特征,對醫院的環境進行一定調整,為患者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給與患者家的感覺,進而緩解患者心理上的壓力。
1.2.3術前情緒護理 對于任何一個患者來講,手術的實施都必然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帶來疼痛,并且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治療過程,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對此,醫護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心理因素做好溝通和交流工作,以靈活的方式、耐心的語言、溫暖的態度,最大程度的舒緩患者心中的緊張、焦慮等情緒。
12.4患者認知護理 就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的產生飲食分析,這很大程度上和患者本身認知不足有關,對此,醫護人員需要認真、詳細的向患者說明手術實施的必要性,讓患者對手術有個充分的了解。只有患者對自身病情和治療過程有了詳細了解,才能為手術的成功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2]。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系統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來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若P
2結果
見表1。
由表1所示,兩組膽結石患者在術前情緒評分上,對照組為(21.45±1.24),觀察組為(21.42±1.12),術前情緒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后對照組經常規護理,患者情緒評分為(17.96±1.57),護理滿意度為74.51%;觀察組經人性化護理干預,患者情緒評分為(9.01±1.91),護理滿意度為96.08%,兩組護理后情緒評分和滿意度比較,P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患者在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時,往往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而這些情緒對手術治療的質量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是非常嚴重的[4]。從大量研究中發現,很多膽結石患者在手術前都會出現一定的心理情緒,而這些情緒的產生多是負面的,這對患者手術的實施非常不利[5]。
人性化護理作為對患者生命價值、個人隱私為尊重核心,以創造性、個性化和整體為有效的目標的一種臨床護理方式,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6]。人性化護理干預下,其要求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治療環境,讓患者在醫院中能夠有家的感覺,而在這些要求之下,膽結石患者在手術實施之前要想患者自身在術前的心理壓力,就需要通過這一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的有效實施。本研究結果發現,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前情緒評分為(21.45±1.24),常規護理后情緒評分為(17.96±1.57),護理滿意度為74.51%;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前情緒評分為(21.42±1.12),人性化護理干預后的情緒評分為(9.01±1.91),兩組護理前差異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情緒評分和滿意度差異比較(P
綜上所述,在膽結石患者在手術實施前,給與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措施,不僅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對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夏捷,張躍,包雪青,等.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膽結石患者術前情緒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11(33):4203-4205.
[2]曹海云.人性化護理干預對膽結石手術患者術前的焦慮情緒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24(5):2639-2640.
[3]孔冠群.人性化護理對膽結石手術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3):7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