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研究生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14 16:51:3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貿易研究生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貿易研究生論文

篇(1)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當前,一般制造業已成為全球供給普遍過剩、邊際收益嚴重遞減的成熟技術行業,國際相對價格的剪刀差已從工農業產品之間轉化為知識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發達經濟的優勢已轉型升級到虛擬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我國不是新技術的策源地,而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運營中心,而是中低端技術和產品加工制造環節的供應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低生產成本優勢,在全球占有明顯有利的地位,“中國制造”成為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是現階段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因此,通過新形式的加工貿易來提升我國的加工制造能力,為世界大跨國公司提供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以及管理的配套體系,是加快我國企業“干中學”過程,積累全球化大生產經驗的最有利捷徑。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產品內部的工序或工藝細分化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個趨勢是隨著跨國公司在空間上把不同的生產環節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建立研發、生產和分銷系統的全球體系,使國內分工轉化為國際分工;另一個趨勢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帶來產業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間和范圍集聚所帶來的外部性規模效應。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僅由于“成本驅動”而把采購、加工制造、組裝配送環節轉移到中國,同時由于“市場驅動”而把技術、管理和資金帶進中國。而且,由于中國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跨國公司不得不主動把區域研發中心、運營管理總部、地區物流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可見,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管理和資金資源的重要手段。中國低生產成本優勢與跨國公司生產以及綜合物流運作能力相結合,就可能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提供從采購、加工制造、倉儲運輸一直到分銷和售后服務的合作。從發展前景看,全球化不僅可以帶來使中國加工制造能力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的機遇,而且能夠創造把加工貿易升級為綜合優勢的機會,使加工貿易的發展開始新的轉型。轉再次,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產品或工序上,即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我國與印度相比,雖然后者對外開放比我們晚12年,近年來實際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接近我們的十分之一,整體經濟實力有明顯差距,但印度近年來通過吸收新技術、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僅在著名的軟件、信息技術咨詢、呼叫中心、芯片設計以及未來的金融服務、工業工程、風險和行為分析以及藥品研發等服務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海外分包業務,從而大大壓低了世界服務業成本;而且在汽車、制藥、化學制品以及資本貨物等領域正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并吸引世界大跨國公司尋求規模化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僅應當盡快把我國加工制造技術整體升級到中等檔次,而且應加快形成生產和研發、品牌優勢。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貿易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其轉型升級。

三、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

l、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作為涉及外資、外貿和國內產業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在吸引外資和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要考核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鼓勵和扶持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為國外跨國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加工配套的情況,鼓勵包括民營中小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同時,應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國內中小企業缺少融資能力、缺少國際市場資訊和人才、缺少關鍵零部件生產技術、缺少技術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具體困難,使更多國內企業在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走出去”搞加工貿易。

2、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要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不斷加快“干中學”和畢業的速度,使加工貿易環節由簡單技術和工序的組裝,提升到輔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關鍵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級到高級復雜的知識技術密集型組裝環節,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在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競爭的準入平臺,創造更規范的投資和競爭環境,比優惠政策競爭更重要。

3、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轉變。目前,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占80%,民營企業僅占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這反映了國內企業目前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從長遠來看,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進程,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在資源配置、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因此,下一階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點,應是培育、鼓勵、扶持國內企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通過國際合作以及政產學研聯合,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搞進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數國內企業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國際資訊網絡,應考慮建立開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合作機制。

4、對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監管方式轉型。對此,一是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和隨機檢查監督制度相結合。對加工貿易的監管,最大的難度是遍地開花,監管執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應建立企業守法自律機制,包括合同、票據、憑證以及財務帳目等原始資料。數據的完備性,企業誠信狀況的評級及違法記錄,企業法人代表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等明確的規定;建立監管部門與企業的良好伙伴關系,把責任重點轉移到企業自身而不是監管部門。監管部門在確保加工貿易企業貿易便利和誠信的前提下,實施隨機的檢查監督,一旦發現有違法行為,則嚴懲不貸。作為企業守法自律機制的保證,對企業誠信狀況要有一套相對完備的評價體系。這套體系應與企業其他誠信認證系統相兼容,以全面獲得企業是否講求誠信的資料和數據。只有處理好企業自律和高效執法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提高監管效能。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現代監管制度。這套制度首先是規則化管理,不能隨意改變或任意解釋;其次是有明確的執行程序,公開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組織架構,這種架構應是由海關、邊檢、工商、稅務、口岸管理等縱向一體化組織分別管理向扁平化的綜合協調監管的組織架構過渡;最后,監管應當是簡明有效。雖然加工貿易星羅棋布、遍地開花是中國特色,但監管體系建設仍應逐步向國際規則接軌。在這方面,政府職能要真正實現轉換,明確監管部門的第一要義是提供“服務”,然后才是有效“監管”。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求加快監管體制的改革,包括調整監管職能,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使監管有利于加工貿易的發展而不是增加發展的障礙。

篇(2)

一、引言

產品內分工是指特定的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的不同環節,在空間上分布到不同國家,各個國家憑借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產品生產價值鏈中的特定環節,并進行專業化生產的形式。

目前我國傳統勞動力比較優勢正在被削弱,我國加工貿易應該由純粹加工裝配環節逐步向產品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生產環節轉移。以產品內分工理論指導加工貿易升級,提升我國加工貿易在產品價值鏈中的位置,不僅能夠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取較高的利潤,而且能夠使相關產業在國際產品內分工體系中獲取有利地位,是比較符合勞動力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的。

二、產品內分工與加工貿易

產品內分工的內涵將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根據各國的比較優勢進行分散化。加工貿易符合產品內分工與生產的基本特征,是產品內分工的一種主要形式。發達國家可以將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集中從事資本密集型環節,節省本國生產成本。發展中國家則利用本國的勞動力優勢,從事勞動密集型環節,在“干中學”中積累經驗和資本,利用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降低學習成本和縮短學習時間。因此,產品內分工不僅為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合適的條件,也為發展中國家發展加工貿易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從產品內分工的角度研究我國加工貿易的問題,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加工貿易在國際產品內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實現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三、產品內分工條件下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2013年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統計數據顯示,來料加工裝配貿易2012年的出口額達到9881881萬美元,與2011年相比稍微有所下降,但依舊保持著較高數額。2012年進料加工貿易額從2011年的72763304萬美元增長到了76385772萬美元,保持著較高的增長勁頭。加工貿易進口設備金額也體現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金額保持較高數值。但出料加工貿易與進料加工貿易相比出口金額較小,2011年只有19858萬美元,2012年下降大約399萬美元。我國加工貿易主要在中間產品環節進口國外的半成品或原料,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完成加工裝配環節,再將制成品運送至國外廠商進行貼牌營銷。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國加工貿易的出口產品主要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其次為高技術產品,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小。如圖1所示,2010至2014四年間,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持續增長了約8千多億美元,高技術產品出口額也有明顯提高,初級產品出口額基本持平。

四、產品內分工條件下中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我國加工貿易技術水平不高,處于全球價值鏈最底端

如圖2所示,“微笑曲線”的兩端,價值鏈上下游分別為附加值高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底端是加工組裝環節。產品價值鏈和“微笑曲線”都表明,在產品內分工中,在上游環節加大研發和設計的投入,產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上升;在下游環節建立品牌及營銷渠道,產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也會隨之上升。而位于中游則是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少的加工組裝環節,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代。中國加工貿易技術水平不高,只能利用勞動力等低成本要素比較優勢從事中間環節的產品加工組裝,處于全球價值鏈最底端的位置。

2.我國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低,“飛地效應”明顯

我國加工貿易方式主要為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容易形成“飛地效應”,即從國外進口具有高技術水平的零部件,在國內完成加工組裝后,再出口到發達國家。外資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率低,導致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度差,這就阻礙了我國加工貿易中間產品供應能力的增長以及加工貿易配套產業的發展,導致我國加工貿易在國際產品內分工鏈上無法延伸。

3.勞動力成本優勢漸趨衰弱

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且廉價,但大多數勞動力并不符合加工貿易企業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這就產生了結構性需求矛盾,成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障礙。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日益增強,我國加工貿易面臨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

4.民族品牌缺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加工貿易以簡單裝配,貼牌生產方式為主,在研發、設計、物流、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十分薄弱,大多數加工貿易企業尚未具備核心競爭力。再者,由于民族品牌缺失,加工貿易企業在國際中辨識度低,可替代性高,嚴重阻礙了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

五、基于產品內分工理論分析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路徑及策略

1.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品價值鏈

一是沿著產品分工鏈向上游延伸,不斷提升研發設計能力,提高加工貿易產品附加值。企業必須形成自主研發設計,高技術水平零部件生產的能力,才能真正改變我國加工貿易在國際產品內分工中的底端位置。

二是向下游拓展。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要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擴展自身的銷售渠道,完善物流體系,在商品流通中也能得汲取到更大的利潤,提升在品牌運作和營銷服務環節的競爭力。

2.提高中間產品的國內采購率,完善配套產業

應鼓勵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在中間產品的投入中多采用國內原料,并自主生產高技術水平的零部件。在政策上對為生產加工配套中間產品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充分發揮政府、科研單位的作用,為有能力進行配套生產的企業提供人才培訓、技術研發等各項服務,推動國內加工貿易企業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3.充分發揮要素稟賦優勢,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變

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土地、水電等低成本生產要素上,而中間產品的原料主要以進口為主。這就需要在原有靜態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進口中間產品的技術外溢來提高我國的整體技術水平,加速資本積累,并通過教育和科技政策轉變比較優勢,提高技術水平及勞動力素質,實現我國動態比較優勢的提升。

4.創建世界知名品牌,充分發揮跨國公司促進作用

在產品內分工條件下我國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跨國公司發揮著重要作用。跨國公司不僅為產業發展投入資金和技術,同時還會產生競爭效應、示范效應、溢出效應。因而,必須加大力度扶持本土跨國公司的發展,支持其創建更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更大程度地提升跨國公司在國際產品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才能充分發揮其促進作用。

六、結論

國際產品內分工體系把世界各國的貿易和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一旦游離在國際產品內分工體系之外,就必然會喪失發展良機。面對國內傳統比較優勢弱化,周邊國家優勢日漸突現等多種挑戰,中國必須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及民族品牌,提高加工貿易技術水平,積極延長國內價值鏈,推動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全面升級。

參考文獻:

篇(3)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和企業創新奮進下,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提升,結構優化,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表現,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貿易產品的結構優化,決定了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景。因此,加強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十分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在概括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情況后,利用TCI指數、MI指數和GL指數測度了安徽省高新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比較優勢和產業內貿易情況,并得出結論,最后提出了擴大高新產品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結構的政策建議。

一、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概況

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呈現出跨越發展態勢,出口產品和企業集中度較高,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涌現出來,帶動了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提升。

(一)高新產品出口跨越式發展。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995年的1.2億美元國際貿易論文,發展到2009年的15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19.7%。出口額占全省總額比重從1995年的7.6%提高到2009年的16.9%。高新產品出口額的年均增幅遠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長速度,通過高新產品出口,拉動了我省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產業的發展,為省內產業升級、技術更新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產品集中度較高。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產品集中度較高。2009年全省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全鋼子午線輪胎、鍍鋅板等新材料出口4.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2.6%,生物醫藥及器械出口4.6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30.6%,電子信息產品出口2.9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9%,光機電一體化1.5億美元,占高新產品出口額10.1%。高新產品出口呈現產業集聚現象,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核心期刊目錄。高新產品的九大類產品中,以上四類產品出口額占總額高達92%。

(三)出口企業集中度高。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豐原集團、華文國際、華安進出口、水泥研究院等20家骨干企業累計出口10.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0%。戶均出口規模達到5000萬美元以上,隨著出口企業發展壯大,其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也日益增強。

(四)出口主體性質多元化。全省高新產品出口中,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企業三分天下。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36%,國有企業出口5.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35%,集體民營企業出口4.3億美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29%。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研究

隨著全省高新技術產品規模的不斷提升,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逐步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掌握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現狀,下面將從TCI、MI和GL三大指數,詳細分析近年來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分類競爭力情況,以期做到了解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情況,進而揚長避短,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提升出口競爭力。

(一)使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1]。貿易競爭力指數(TCI:Trade CompetitionIndex)是判斷一國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衡量指數。其計算公式為TCI=(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產業i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指數取值范圍為-1≤TCI≤1國際貿易論文,當0≤TCI≤1時,意味著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1≤TCI≤0,意味著該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

表1列出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九類產品在2003-2009年的TCI指數:

 

表1:2003-2009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品TCI指數

產品名稱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高新技術產品

0.017

0.14

0.239

0.156

0.371

0.363

0.368

其中:

 

 

 

 

 

 

 

 

 

 

 

 

 

 

電子信息

0.615

0.683

0.617

0.111

0.579

0.425

0.541

軟件

 

 

 

 

1

1

1

1

1

航空航天

-0.98

-0.87

-0.963

-0.97

-0.854

-0.776

-0.594

光機電一體化

-0.672

-0.586

-0.592

-0.437

-0.406

-0.338

-0.274

生物醫療器械

0.358

0.463

0.558

0.513

0.66

0.633

0.651

新材料

0.332

0.419

0.537

0.746

0.793

0.653

0.699

新能源

-0.581

-0.458

-0.442

-0.226

-0.033

0.038

-0.113

環保與海洋

-0.494

-0.007

0.157

-0.407

-0.362

0.261

-0.227

現代農業

-1

0.963

0.91

0.736

0.978

0.997

-0.492

數據來源:根據安徽省商務廳進出口數據整理而得。

 

篇(4)

英語屬于拼音文字,而漢語屬于象形表意文字,兩者先天上的不同給翻譯造成了諸多障礙,語音的翻譯即為其中之一。本文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總結語音翻譯的難題,并提出可能的補償方法。

不可譯的語音特性

1.疊詞

漢語文學翻譯中疊詞的運用常能讓描寫顯得更為生動,而英語中疊詞在語法上是不允許的。所以,漢譯英時,疊詞結構通常無法保留,那么,疊詞在語音上形成的藝術效果該如果在譯文中得以補償呢?我們從李清照《聲聲慢》的林語堂譯本中,可以看到對疊詞翻譯非常成功的嘗試。

(例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語堂譯)(王玉玨,2006:121-122)

該句僅十四字,疊詞卻有七對,每個詞都充滿悲傷,同時出現時,讓這種悲傷達到極致。林的翻譯也是十四字,運用“so+d-”結構,模仿漢語的疊詞結構,所用“d-”詞都與“悲傷”相聯,既譯出了意義,也保留了形式,從而創造出與原文近乎相同的藝術效果。

同一首詞中另一處再次出現疊詞:“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林的譯文為:“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s on droning:/Pit-a-pat,pit-a- pat.”(王玉玨,2006:120)重復出現的擬聲詞“pit-a-pat”用來模仿疊詞“點點滴滴”,制造出的語音效果同樣能進一步渲染詞中的悲傷氣氛,一滴一滴,敲打讀者的心。

林對疊詞翻譯的成功嘗試說明,譯者在翻譯疊詞時,完全可能不用以犧牲結構和語音形式為代價。

2.同音異義詞

英語和漢語都有同音異義詞,但英語中的同音異義詞翻譯成漢語后通常在語音上完全不同,反之亦然,而在文學翻譯中,同音異義詞的運用通常都別有趣味,如何在譯文中保留這種趣味,就是譯者面臨的挑戰。例如:

(例二)南京的風俗:但凡新媳婦進門,三日就要到廚下收拾一樣菜,發個利市。這菜一定是魚,取“富貴有余“的意思。(吳敬梓,《儒林外史》)

The custom in Nanjing is for all brides to invite good luck by going to the kitchen on the third day and cookin a fish,which stands for fortune.(魏曉斌,2006:151)

英語讀者恐怕很難理解“fish”和“fortune”的聯系,漢語同音異義產生的藝術效果丟失,只能通過添加一個定語從句,稍作解釋,才能讓該段在意義上不至于過于費解。但這一添加解釋的方法不一定總行得通,以《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的一段對話為例:

(例三)“‘I beg your pardon,’said Alice very humbly.’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said Alice,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Oh,do let me undo it!’”

如果將“knot”直譯為“結”,然后添加腳注解釋“knot”和“not”同音,也許讀者可以理解意思,但原文因語音效果而產生的幽默感蕩然無存了。如何既能譯出同音異義詞,又保留幽默呢?趙元任先生給出了可行的方法:

阿麗思很謙虛地道,“對不住,對不住!你說到了第五個彎彎兒嘞,不是嗎?”

那老鼠很兇很怒地道:“我沒有到!”

阿麗思道:“你沒有刀嗎?讓我給你找一把罷!”(思果,2004:61-62)

趙先生沒有糾結于原文的同音異義詞,而是重新設計了漢語中的同音異義,雖然表面看來是誤譯,但此處譯出原文的幽默感顯然比直譯更加忠實于原文的精神。當翻譯過程中,意義與藝術效果發生沖突時,譯者應該有能力加以權衡,并做出正確選擇。

3.拼音文字vs表意文字

英語作為拼音文字,通常能通過詞根變化,甚至把單詞拆成單獨字母玩些文字游戲,很有意思。例如:

(例四)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es Dickens)

原文中出現單個字母“E”顯得很自然,很風趣,但若直譯成“我愛我的愛,用一個“”,在漢語中則顯得很滑稽。而在漢語中要譯出“E”又似乎不可能,但張谷若先生的譯文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愛我的愛,因為她長得實在招人愛。我恨我的愛,因為她不回報我的愛。我帶著她到掛著浮蕩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談情說愛。我請她看一出潛逃私奔,為的是我和她能長久你親我愛。她的名字叫愛彌麗,她的家住在愛仁里。(何向妮,2002:14)

張用“愛”代替了“E”,除最后一句,所有句子都以“愛”結尾,用“愛”構成的韻腳,補償了原文“E”的頭韻,另外獨具匠心在女孩子姓名和住處也加進了“愛”字,則對應了“Emily”和“east”中都包含的“E”。譯文既譯出了形,更譯出了神,堪稱完美。

結論

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語音上的先天差別,給翻譯制造了諸多障礙,造成許多時候語音難譯,甚至不可譯,但總有睿智的譯者能想出對策:1.只需簡單地加以注釋(如例二);2.利用一種語言的語音特點模仿另一種語言的語音特點(如例一和例四);3.合理誤譯,以求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藝術效果(例三)。

參考文獻:

[1]何向妮.論翻譯的可譯性及其限度.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06年9月第33卷.

[2]劉易斯?卡羅爾著.趙元任譯.思果評.《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選評.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

篇(5)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279-02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許多新的學科應運而生。作為最新知識的專業傳授載體,高等院校在新學科的研究發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學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體院系,其專業資料室是院系學科發展的文獻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資料室的建設應發揮自己所具有的專、精、深等的獨特性,圍繞教學科研搞好自身建設,進而為本學科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本文以河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例淺析如何圍繞學科發展搞好專業資料室的建設。

一、我院經濟管理學科發展

河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前身是河南師范大學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場營銷系而建院。現發展為七個專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財務管理、會計學、金融學。有制度經濟學研究中心、a企業策劃與咨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現代應用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所。學院還擁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級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碩士學位授權點也由原來的兩個發展為現在的四個: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國民經濟學、企業管理。政治經濟學為河南省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為校級重點學科。現從兩個方面討論一下我院學科發展的情況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1.從研究生論文選題調查看經濟管理學科發展。院(系)專業資料室的一個特色收藏就是本學院的碩士畢業生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導師和學生幾年來的學習和思考的成果,撰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特別是研究生導師一般都是所在學院學科建設的帶頭人或是學術骨干,在他們的指導下完成的論文也有許多是他們正在研究的課題,代表了學科發展的方向。

經濟與管理學院從有碩士點以來一直不間斷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從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變化就可看出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科發展的動向。經濟與管理相關專業的發展同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結合點很多,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管理類的學科發展也從原來的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這一點從碩士生的論文選題上可見一斑。過去研究生大多撰寫研究政治經濟學理論,產業經濟學理論,宏觀經濟理論等方面的論文。發展到現在選題則廣泛得多,研究內容更加實際,更注重解決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如以前從未涉及的銀行、證券、保險、財政、國際貿易、房地產、企業管理、企業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當的比重。調查顯示,現在的研究生以經濟理論,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資本論等的選題是越來越少,而對當前經濟熱點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經濟熱點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趨勢。一些在職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更是緊密結合當前的經濟生活和經濟發展的熱點,這些變化正是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改革的需要。

2.從師資建設看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學科建設是師資隊伍建設的根本,師資隊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經濟與管理學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師大部分是從事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的教師,所開專業也大都是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研究等。隨著學校發展和學科發展的需求,引進和自我培養多學科碩士、博士越來越多,學科發展也越來越快,經濟學管理學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帶來了學科建設的大發展。這些在重點大學和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學成歸來的博士很多都是行業內大家的弟子,感知著學科最前沿的發展動向,有的還參與了導師的國家級經濟學管理學的重大課題研究,他們的學成歸來為我院的學科發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他們對專業文獻資料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圍繞學科發展,加強院(系)專業資料室建設

專業資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獻資料及服務和地理位置的獨特性,使其在學科發展中充當著重要的文獻信息提供角色。在學科發展和教學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和優質的服務是其責任,它的建設應圍繞學科建設和學科帶頭人展開。

1.圍繞學科發展需要進行文獻資源的建設。資料室的建設與圖書館不同,其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專業性、學科性的特點,在資料的收集和開發上要根據本學科的設置和發展,形成有本專業學科特色的研究級的文獻資源。隨著新課程的增加,學院的文獻保障體系需要針對學科發展的教學與研究變化及時調整文獻信息資料的采編計劃。如,從2002年后,針對學院新開的課程,如金融、證券、跨國公司、企業兼并、產業鏈、物流管理等,資料室采納相關專業教師意見,調整了期刊征訂和圖書采編計劃,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訂及每次的圖書采編都會充分征求教師意見,作出相應的調整。學院新引進的年輕教師及學者,開設的一些新的課程,學院專業資料室由于經常接觸他們,了解他們的文獻需求,就可以反映他們的問題,在采編文獻的過程中與教師保持暢通的渠道,增加新學科需要的圖書期刊等文獻資料。資料室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及時將最新的書目和期刊與教師見面,為滿足學科發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做好學科發展的文獻保障。

2.加強現代化建設,提高人員服務素質。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期刊專著畢業論文、電子刊物等文獻逐年增加,建立現代化管理系統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資料室雖然配備了計算機及一般的基礎設施,但也只是將它的功能定位在目錄編制、統計等基礎性管理上,缺乏綜合處理技術和必要的數據庫,導致檢索困難,利用率低下。這種落后的技術手段不僅不利于文獻的綜合利用,更難以適應網絡時代的服務要求。所以,文獻保障體系必須適應當前信息化這種飛速發展的形勢,建立現代化的服務設施,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服務,如我們經濟與管理學院對于在2010年中的通貨膨脹、新會計準則等問題的專題研究中就采用了網上訂閱。并與校圖書館共同對室藏文獻進行了回溯建庫,利用校園網進行了資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資料室人員計算機知識的運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語水平普遍不高,這些都影響了資料室作用的發揮。所以資料室的管理人員應明確自己的職責,不斷適應這種深刻的變革,提高自身素質,以保持資料室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本學科的發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創新日益頻繁,學科發展不斷加快,院系資料室作為高校開展教學科研活動重要信息的保障陣地,不僅要向客戶提供一般性的參考、咨詢服務,還應提供更加專業性、深層性的學科信息服務。這就對資料室的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崗位要求:一是要優化知識結構,不僅要有圖書情報知識,而且要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二是要增加職業意識,要堅持甘為人梯的服務理念,加強與學科用戶的交流和溝通,圍繞學科用戶的需求積極開展工作;三是要緊緊圍繞學科建設和發展,積極為學科用戶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務,既要為學科用戶主動提供各類信息資源,又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科用戶提供咨詢服務;既要積極開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動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分析,編織成二三次文獻,針對學科用戶的信息需求,充分調動各種資源來保障學科用戶的需要,為學科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3.克服經費難題,為學科發展開拓服務。現在由于文獻資料的價格上漲,直接導致院系資料室的購買力下降。由于現在許多高校的圖書購置的費用都直接撥付給校圖書館,而圖書館又因為與教研一線的專業人員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學科發展對文獻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務與需求之間脫節嚴重,而院系專業資料室又由于經費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較大量資金支持的又是學科建設所需要的文獻無力收藏,而資料室人員及時的聯系雙方進行溝通,使資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經濟與管理學院,在進行學科建設做一些課題時,學科帶頭人提出需購置專業數據庫,幾十萬的資金對院系來說有些困難,通過資料室進行反映聯系,雙方聯合購置,解決了這一問題,現在共同購置的中宏數據庫和國研網正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聯合對解決文獻購置經費的來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獻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個好辦法。

參考文獻:

[1]王曉萍.學科發展與專業資料室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6).

[2]李霞.關于高校院系資料室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的思考[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

[3]龔軍慧.論提高高校院系資料室這學科建設的服務水平[J].圖書館,2007,(5).

[4]劉芬.高校院系資料室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篇(6)

作者簡介:張發民(1978-),男,河南財經學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資本運營。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9)05-0033-03

我國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在數量迅猛增長的同時,并沒有均衡地進入到我國各個地區,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帶來看,東部地區占據絕對優勢;從各個具體省份來看,FDI的區域分布差異也是非常懸殊。外商直接投資在地理空間上的這種非均衡分布狀況對我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分布差異的現狀

(一)絕對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顯落后于山東,在差距較大的2003年達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較明顯。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為全國的1.4%,同是中部,卻是江西省的42.7%,湖北省的50%,湖南省的61.6%。這表明,河南利用外資的規模相比于全省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需要而言還比較小,這種狀況與其在中部地區的地位是不相稱的,總體上來說還需要大力吸引外資。

(二)增長率差異

從變動速度看(見表2),三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率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而且波動的幅度較大。2000~2005年,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達到了最高點72.7%,但2004年卻跌到了最低點-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長率都表現得不很穩定,特別是四川。總的來說,近兩年河南出現引資增速較快的趨勢,這對縮小與東部地區差距有一定推動作用。

(三)相對規模差異

從相對規模來看,3個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資水平的差異更為明顯。如表3所示:

“相對規模”是衡量一個地區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標,表示的是該地區FDI與當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國平均水平為2.41%,3個省份中只有山東超過了平均水平,河南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國來看,“相對規模”最低的省市,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資與其國內生產總值相比,表現出更大的差距,明顯的表現為引資不足。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業績與潛力差異

FDI的業績指數,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般指一個統計年度),該地區FDI流入量占全國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該地區GDP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例。根據這種方法,選取2000、2005年作為分析的樣本,計算得出這兩年河南省利用FDI的業績指數分別為0.245和0.166。由于樣本年的業績指數值都小于1,可見河南省吸收的FDI與其GDP規模不相稱,或者說,相對于其GDP規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較少的FDI。

FDI的潛力指數,是指該地區未來吸引FDI的國際競爭力和潛力。依據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選擇7個主要變量作為評價各省市吸引FDI的潛力指標。7個變量分別是:(1)人均GDP;(2)過去10年實際GDP的增長;(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礎設施投入;(5)人均商業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通過計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屬于落后省份,表明這期間,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業績變化不大,潛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河南省利用FDI的潛力逐漸增強,而業績卻是趨于下降的。

以上從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在3個省份的區域分布差異是顯著的,不僅反映在外資規模的絕對差距上,同時更多地表現為增長速度、相對規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地域分布上的差異,在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差異的形成有它的客觀原因,是各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外商直接投資區域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性因素的差異

從全國各個區域來看,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簡單地說,中央政府漸進性的對外開放政策導致了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差異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這種政策的地區一旦獲得政策上的優勢,對其發揮潛在的區位優勢將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并且還會形成一種非均衡發展模式下的自我強化力量,這些都使外資傾斜政策的影響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東部的山東省率先享受到了國家優先開放沿海城市的優惠政策,對其大量引進外資有很大的帶動作用,這也是山東拉大和河南省等內陸省份差距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處于西部的四川省也在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后,享受到了一些優惠政策,對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這一戰略的提出對中部地區發展經濟來說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優惠,具體對于河南省來說,可以利用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根據自身的特點,更大、更高質量地吸引外資,以彌補吸引外資方面的不足。

(二)區位因素的差異

宏觀意義上的區位因素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差異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就單從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區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異,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差異問題也和區位因素具有很高的關聯性。比如:山東省的區位優勢可以被具體化為接近港口和對外聯系的便捷運輸條件等。由于我國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初期,主要是發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資,在這種政策的指引下,投資者的理性選擇是在有利于對外經濟貿易的地區進行投資。而地處中部地區的河南在這方面卻不具有任何的優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大多是“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業,正是這種區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資在注重一般性規律的前提下,表現出自身集聚與擴散的規律,并因此也導致了我國在地區分布上吸引外資的差異狀況。

(三)要素稟賦的差異

地區要素稟賦主要包含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具體來說,我國各地區自然資源呈現由東至西優勢度遞增的特點。如果對能源、礦產資源、耕地和氣候資源進行綜合比較和測算,3個地區自然資源綜合優勢度的排序應該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東。但是,從目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區域狀況來看,自然資源稟賦的影響作用不是很明顯。

要素稟賦的另一個指標是勞動力資源。從效率工資的角度來看,全國最低的省區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若從勞動力的絕對數量來考察,基本來說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根據2006年數據,目前高于5000萬人口以上的省區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東,四川居后;若從勞動力的教育水平而論,則山東居于全國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較為落后。相對來說,勞動力資源是山東地區所具有的比較優勢。

反映技術資源優勢度的各地區綜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區有四川、山東,河南較為落后,可見從這方面來說山東仍然占據優勢。這說明要素稟賦差異和我國外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四)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

要素稟賦反映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的差別,是反映各地區靜態差異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如果從動態的經濟運行效率角度來看,不同地區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的差異必定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形成產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各地區資源配置效率的差異與外商直接投資也有著相關性。因為,從任何一個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總是希望投資于投資回報率較高的地區。具體就資金這一資源來說,東部地區的山東由于其在吸引投資過程別注重引進產業鏈條長的資金,其吸引的投資企業基本包含有一個行業的上、中、下游企業,因此其投資效率相對較高;而河南省在這方面存在不足,據了解,其產業園區內吸引的投資企業關聯性很小,產業鏈很短,在吸引投資之初,較少考慮投資企業之間的關聯性。這也是造成地區之間引資差異的一個明顯因素。

四、結論

通過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我們發現,不管是從絕對量、相對量上還是從增長率、業績與潛力上來說,河南都落后于山東和四川。導致外資在3個省份區域分布差異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異、區位差異、要素稟賦差異、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利用外資的差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FDI不僅僅表現為資本變量,它更多地體現為知識、技術以及經驗的載體。因此,FDI對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就不是單純的某個方面,它可以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并發揮作用,其中既有直接效應也有間接效應。

當前,正值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之際,中部地區各省市紛紛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資力度。在中部六省市中,河南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和后發優勢,基礎條件較好,但是,河南還有人均占有量少、改革滯后、經濟開放度低、高層次人才缺乏、就業壓力大等許多薄弱環節,因此,積極有效地引進FDI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此,建議河南在今后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從自身優勢出發并為吸引外資構建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責任編輯:郭金宇)

參考文獻:

[1] 楊特.論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收入差距的影響[D].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

篇(7)

關鍵詞:連鎖超市 價值鏈 新業態 優化路徑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消費理念的不斷提升,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6億元,同比增長10.3%。2000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兌現入世承諾,逐步取消外國零售業進入我國市場的各種限制,在經濟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業國際巨頭紛紛轉戰中國市場,連鎖超市企業競爭日趨激烈。2012年起,我國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向中高速換檔、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向創新驅動,任何行業都必須轉型升級才能立足于競爭激烈的市場。同時,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連鎖超市作為零售業的主流業態,價值鏈向新業態模式創新也將成為競爭的最高形態。對于連鎖超市而言,以價值鏈上各環節的價值活動作為切入點與商貿流通新業態模式相融合,是創新的核心所在。 

我國連鎖超市價值鏈發展現狀分析 

(一)連鎖超市行業大多采取集中采購,生鮮食品向“農超對接”模式轉變 

在價值鏈各環節中,采購是最為核心的環節,在整個企業的運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我國連鎖超市行業大多采取集中采購(中央采購),即企業中專設采購機構與采購人員,統一負責企業的商品采購工作,實現低成本、采購集中管控。集中采購有助于連鎖超市企業發揮連鎖經營優勢、提高議價能力,實現規模化經營,保證超市在價格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從而滿足顧客求廉的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生鮮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連鎖超市紛紛改革傳統生鮮食品采購模式,通過“農超對接”模式,即由農戶與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向超市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縮短流通時間、降低采購成本、保證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絲路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在三峽區域展開農超對接項目,參照PGS成立有機種植基地,幫助農產品進入歐尚、沃爾瑪等連鎖超市,解決銷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零”中間商。 

(二)連鎖超市物流價值鏈管理落后,成為限制發展的“瓶頸” 

物流價值鏈貫穿于連鎖超市運營始終,對于調整和優化各價值鏈環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連鎖超市物流價值鏈運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于兩個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門店的擴張,忽略了后臺物流體系的構筑與管理。有的連鎖超市企業在追求規模擴張時,只重視門店布局以贏得更多的消費群體,但物流網絡未及時擴大、管理觀念陳舊,導致商品的調配費時費力,企業總利潤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第二,盲目構建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導致資源浪費、經營成本上升。有的連鎖超市企業意識到物流價值鏈管理的重要性,并著手構建屬于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在倉儲、設備、運輸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但由于自營物流配送規模小、作業體系不完善,導致運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鮮產品銷售作為超市經營重點,成為拉動其它商品銷售的重要手段 

當前,生鮮已成為集客能力最強的板塊,成為拉動其它商品銷售的重要手段。據我國連鎖超市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城市的連鎖超市生鮮區銷售額約占銷售總額的20%。而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重約為1/3,尤其以經營食品為主的生鮮超市這一比重更是高達70%。可見,我國連鎖超市生鮮板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潤發超市通過對收銀條的大數據研究,重點推出葷素搭配好的凈菜生鮮品,進行負、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鮮品的周轉率,解決生鮮經營的核心問題—新鮮度。由此,還帶動了其它商品的銷售,如調料、糧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國連鎖超市生鮮產品銷售仍舊面臨著障礙,如缺乏標準化的農產品、冷鏈供應體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鏈食品匱乏等。 

(四)連鎖超市價值鏈體系對接不完全,導致運營效率不高 

目前,我國大型連鎖超市已基本實現了設備自動化、價值鏈流程可視化、管理智能化,實現了價值鏈體系的無縫對接,減少無效價值鏈,以信息技術為驅動促進運營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連鎖超市價值鏈管理不容樂觀,據我國連鎖超市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型連鎖超市比例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鄉結合部,信息技術應用率僅為18.3%。中小型連鎖超市企業構建信息系統往往面臨著投入大、缺少技術人員等困境,甚至在運營中根本沒有能夠統籌全局、進行價值鏈管理的人員,由此要實現商貿流通新業態創新幾乎無從談起。 

連鎖超市價值鏈與商貿流通新業態的關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設計與問卷設計 

篇(8)

Key word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隨著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世貿組織中重要的官方通用語之一,在世界經濟與貿易合作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學術方面,國際上大型學術會議大多以英語為主,因此,英語學習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學科領域內的交流,并使得學者們第一時間接觸世界相關領域的前沿知識。化學化工作為科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其專業英語的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掌握化學化工專業英語知識一方面有助于同學們閱讀相關領域資料,為自身的學習提供知識給養,另一方面,對一些有夙愿繼續深造的同學來說,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是其深造的前提與基礎。因此,進一步提高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教學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1 化學化工專業英語學習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各專業人才都處于渴求狀態,化學不僅是大學校園內的重要分支學科領域之一,也是國家發展過程中支柱性產業的亟需專業,因此近些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化工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各大高校也加大了對化工專業的重視程度,希望為國家的發展輸送專業型人才。伴隨國際化腳步的不斷加快,除了化工專業知識本身以外,對化學化工專業英語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于化工專業本科直接就業的學生來說,大多選擇化工公司,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多數化工公司都有國際貿易部,因此公司對新引進的人才一般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精通化學試劑的英文名稱,并且在公司進行對外貿易期間,要能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國人進行口頭交流或郵件的日常往來,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英語,更需要化工專業英語做依托;另外,對于選擇本科畢業繼續深造的同學來說,化工專業英語同樣必不可少,研究生論文撰寫及課題研究期間要參考大量的化工專業英文文獻,并且在讀研究生期間要發表相關專業的英文文章,這就使得化工英語成為學歷獲取的必備條件。因此,無論是選擇本科就業抑或是繼續深造,在校階段對化工英語的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

2 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發現,化學化工專業英語對學生在校繼續深造及未來就業的重要性,但綜觀目前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教學現狀不難發現:首先,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其次,化學化工專業英語的教學模式因循守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加之教材標準參差不齊,教學內容并不統一,這使得化學化工英語教學開展得步履維艱。

2.1 專業英語的重要性,學生認識不足

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嚴峻,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已然成為就業時的硬性要求,這就使得學生越來越重視英語四、六級考試,對于專業英語來說,主要以考核形式為主,也就是在專業課中修得相應學分,因此并不受到重視。甚至大部分學生將專業英語簡單理解為專業詞匯與英語語法的組合,并沒有意識到系統的專業英語學習對于專業知識的進一步提升以及綜合素質有效提高的重要作用。

2.2 教學模式因循守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綜觀目前化學化工專業英語的教學可以看出,雖然專業英語教師都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以及極強的英語教學能力,但就其教育方法來說,依然停留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也就是教師充當課堂的主角,課前精心建立知識結構,課堂上一股腦地向學生傳授,整個專業英語課堂呈現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況,授課全程幾乎零互動。教師采取單詞講解、課文閱讀并翻譯以及課后練習這樣的三段式教學法,對于專業英語的格式要求、句型特點以及文章風格等很少涉及,本就干癟抽象的專業英語越發顯得枯燥,學生學習過程中也會漸漸失去學習興趣,致使專業英語教學效果甚微。

2.3 教材標準參差不齊,教學內容不統一

教材是教師任教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參考資料,對教學方向以及學生的學習目標定位起決定性作用。近些年來,隨著各大院校自行編撰書籍,全國高校專業英語教材呈現五花八門的態勢,且多數英語教材一直沿用經典的“單詞-A課文-注釋-語法-練習-B課文”這一模式,這些精選的課文等知識中雖然也包含相關的化學化工知識,但多數未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技術發明等涵蓋其中,學生很難在課堂上接觸到前沿知識。另一方面,多數教授專業英語的教師不僅對教師的專業知識要求很高,且對其英語水平也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師多數為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這些經驗豐富的教師習慣性講解自身熟悉的內容,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沒有同意的標準,各專業教師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教法和教學內容。

3 化學化工專業英語教學策略

3.1 激發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自身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其學習過程中的源動力。外界的強行驅使力往往適得其反,即便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不從學生的主觀意識上激發起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比起東方的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就十分重視學生的興趣開發和個性培養,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點追尋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東方的教育則更重視對學生后天的興趣培養。當然,二者都有其可取之處,也各有弊端,因此,可以將東西方的教育理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學生的發展之路。經過多年的教育經驗,各大院校專家學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研究經驗以及我國學生的學習特點,綜合教材、教育方法、教師自身素質等多方面因素,加大對教學教法的重視,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對專業英語學習的恐懼心理,在課程進行前期即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以及專業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師的幫助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下,查閱國際先進的化學化工資料,使學生在前沿技術中尋找學習樂趣,獲得學習成就感,鼓勵學生進行日常聽說訓練和相互之間的專業英語信息交流,長此以往的練習會增加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興趣及學習欲望。

3.2 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開設專業英語課程時,多數學生面臨找工作的和考研的壓力,對專業英語學習的精力不足,積極性也不高,這會嚴重影響本學科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課以及教學過程中應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他們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充分認識到專業英語的重要性,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一學科,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并不是為畢業之前湊學分取得學位學歷證的,它對日后的工作以及繼續深造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在開課之前,教師首先要向同學們講明開設此課程的必要性,這一課程的特點如何以及如何學好這一科,讓同學們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可以向同學們簡要介紹歷屆師哥師姐找工作或考取研究生期間專業英語所起的重要作用,讓同學們在生活的實際案例中獲得學習動力。

3.3 采用互動式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篇(9)

專業課程體系是專業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直接反映了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宗旨與目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環節。尤其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未能充分體現出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不利于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調整和革新教學內容,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

一、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 一) 課程結構不盡合理

課程體系是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載體,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核心環節和關鍵內容。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結構過于專和窄, 即專業主干課偏專, 專業選修課過窄。在專業主干課方面, 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干課基本為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統計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和英語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比如只有世界經濟概論等課程;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 可選的選修課不僅數量少, 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 可供學生選擇的余地小, 縮小了學生的知識面, 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1]。

(二)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和過分理論化

在設置課程時貪多求全,導致許多課程的內容有所交叉和重復,但學生對重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厭惡感,導致上課不注意聽講,使教師也難組織教學。例如:國際經濟學課程中的國際金融知識與國際金融課程重復,國際結算課程中的單據知識與國際單據理論與實務課程重復等。除此,部分教材內容陳舊老化、更新慢,有些教材的內容落后國際貿易新知識幾年,甚至十幾年,根本跟不上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形勢,而老師在課時分配上,受傳統舊體系的影響,難于舍棄。

另一方面,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壓力特別大,在“以就業為中心設置課程”,“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指導下,部分院校依舊過分側重于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實用技能的培養[2]。

(三)實踐教學課時數占教學總課時數的比例偏低

和國外大學生相比,我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能夠獲得的實踐機會很少,導致畢業后學生從事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的能力較為欠缺。例如: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學教育中,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時,可以到相關企業實習一年,然后再重返校園繼續深造。學校也有專門的職能部門負責幫助學生聯系實習企業,并在實習企業開設專門課程幫助學生學習,幫助他們解決在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有的國外高校開設專門課程讓學生熟悉國際商務環境,甚至讓學生到國外去熟悉該國市場。

目前,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還無法實現這種實踐教學方式,一般只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實踐教學課時數占比低。以作者工作的邵陽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理論課時數占比為77.84%,實踐課時數占比為22.16%,其中實習時間總共才8周,即使全部在企業實習外貿具體操作,一般也很難走完一筆交易的全部流程。

(四)建立校外實習(訓)基地困難重重

高校連年擴招,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人數激增,但實習(訓)基地的數量嚴重不足,遠遠跟不上學生數量的增加,造成了學生在校外實習(訓)比較困難。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到底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實習(訓)基地,要建幾個、幾種類型等問題,在建設過程中考慮欠周,也沒有建立校外實習(訓)基地的詳細計劃。另一方面,有些實習單位受規模、場地、辦公條件的限制,又要確保員工的正常工作不受影響,因此,留給學生的實習空間就很小,校外實習(訓)也難見成效。

二、優化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優化課程體系

建立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課程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目標。因此,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基本技能”三位一體,每門課程都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整合, 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 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 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 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 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基本要求, 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3]。深的方面, 要做到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貿理論的由來與演變, 跟蹤國際經貿理論的最新發展, 了解國際經貿的最新發展趨勢, 掌握國際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

(二)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

用人單位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是具有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導向,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能夠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的現代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就是把工作中的實際情景搬到教室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學生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例如在國際商務談判課程中,把學生分成5-7人一組,其中一組為出口商,另一組為進口商,讓學生充當不同的談判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談判場所,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易磋商,最后達成交易,并模擬簽訂國際貿易合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增強對外貿職業崗位的興趣和感情,縮短其畢業后適應工作環境的時間。3.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是一種以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在項目訓練中選擇 1-3 個工作任務,完成任務的同時,通過知識鏈接、案例分析和任務練習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職業能力[4]。

(三) 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數比例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在培養扎實基礎的前提下,加強實踐教學,尤其要突出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實踐教學重點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大學畢業后具有從事實際操作的能力。職業技能訓練包括實驗、實習和職業能力訓練,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來說,加強實踐教學不僅體現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更重要的是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的有機結合。

通過校內實驗室模擬實習,能夠保證學生了解并熟悉國際貿易業務具體操作的各個主要環節,掌握各個業務環節的基本操作程序,為學生到校外企業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校外實習中,不僅可以鍛煉其業務能力,了解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的運用,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鍛煉學生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社交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是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考核[5]。但校外實習也有主要的缺陷,學生無法接觸到所有業務環節,特別是一些核心業務,企業從商業秘密角度考慮,不愿意讓實習的學生參與和了解,剩下的業務環節只有通過校內實習來彌補。

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訓練,可以適當采用以“畢業證書+技能證書”的培養模式,即要求學生拿到畢業證書的同時,又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或行業組織的國際商務單證員、外貿跟單員和報關員等各種技能考核,取得其中的一個或者二個資格證書。

(四)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校外實習(訓)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訓)基地是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的“零距離”接觸,是學生鞏固理論基礎知識、訓練職業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的平臺。基地除了作為實訓教學、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等平臺外,還是開展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就業指導、服務社會等工作的多功能場所[6]。同時,建立校外實習(訓)基地,必須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互服務的原則進行,一味依靠企業,希望企業無償提供實習(訓)條件的做法,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發揮自己專業優勢,在享受企業提供的良好實習(訓)條件時,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積極為企業服務,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總的來說,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集基礎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學的課程設置,不僅使學生熟悉掌握外貿實務的具體操作流程,增強感性認識,更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鞏固與深化國際貿易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宣燁.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析[J].教育創新,2008,(2):153-154

[2] 李玉.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J].商業經濟,2010,(2):111-112

[3] 李靖波.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針對地方本科院校[J].北方經貿,2012,(10):13-14

[4] 陳楠.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編制應遵循職業能力取向[R].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2:34-35

[5] 張宇馨. 對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2):225-227

篇(10)

高勝濤發現,普通風投普遍對他的模式很難理解,主導B輪投資的海瀾集團與此后主導C輪投資的悅達集團這類產業資本則更容易從產業鏈的角度理解他的模式。賽富所專注的領域是以分銷金融為核心的一站式分銷整合服務。在他開始著手創業的2007年,幾乎沒人聽說過這個新名詞,甚至會懷疑其存在的合理性,B輪之前的融資更像是天使階段的“賭一把”。不過,對于目前每年超過20億元的平臺交易額,2000余萬元利潤的賽富科技來說,市場的接納程度已經不必再擔憂。

虛擬總代

“賽富”這個名字取自供應鏈金融的英文(supply chain finance)的首字母S與F,恰好也與一家風險投資機構重名。

高勝濤曾在中學任數學教師,幾年后改行做了程序員,2003年到一家中美合資的公司任職董事總經理,核心服務是將在美國成熟的供應鏈管理軟件在中國本地化開發銷售。這套軟件可以從廠家引入原物料開始,到產品制成,此后涉及銷售的每個環節,可對其進行追根溯源。2005年,他向海外總部提議在日本建立合資公司,切入金融軟件市場,為野村證券等機構做系統外包,但并未成功。

兩年后,他有一個在銀行任職的朋友完成了在職研究生論文,寫到的話題是供應鏈金融。當他和高勝濤提起時,高勝濤恍然大悟,發覺這與自己的想法非常接近。

高勝濤分析認為,在消費品的供應鏈條上,一款產品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總、省級、區級、經銷商與終端渠道。供應鏈上的所有角色都受困于資金、渠道、運營能力:廠家希望迅速鋪貨;但商沒有資金把貨品買進,就沒法往下鋪貨,幾層商與經銷商往往都欠著“三角債”;銀行沒有專門貸款給商與經銷商的類目,原因是沒有擔保機制。

高勝濤的構想是,既然銀行的訴求是降低風險,那我們就可以利用供應鏈管理軟件,將整個過程管理起來,限制風險比例,讓銀行的資金流入供應鏈。

基于此,高勝濤創辦了賽富。他的生意需要軟件配合,外加一套自成體系的系統。供應鏈管理軟件可以收集到供應鏈條的各類數據,例如哪類產品在哪些渠道中銷售,并分析出經銷商是否有實力“吃”下貨,繼而判斷一個分銷體系能支撐多大的銷售量。

賽富的挑戰在于撬動各個角色,建立體系。首要問題是解決資金,需要談下銀行這個金主。銀行沒有負責這項業務的部門,高勝濤曾經托很多朋友找到了一些銀行的分行行長或者支行負責人。很多人客氣評價“不錯”,然后沒了下文;有些人直率地告訴他“這和我們的業務沒關系”,一口回絕。

“做這個行業,最初甚至像空手套白狼,還好我看起來不太像騙子。”從熟人介紹開始,早期幾年中,高勝濤一點點突破,而且“責無旁貸”地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希望得到銀行的授信。“把銀行的資金拉到供應鏈里面,拉進來100萬元,還要確認能繞回來120萬元,而每一根鏈條背后都是幾十家公司一同參與。”

此后需要撬動的資源是廠商、經銷商與零售渠道。面對廠商,高勝濤形容自己為“虛擬總代”,只要能找到廠商老總和財務總監,就有機會繼續推進;經銷商是最容易驅動的角色,因為他們在資金、貨量和渠道數量幾方面常常處于欠缺狀態。

賽富的另一個訣竅是,通過合作圈住更多資源。與經銷商合作之后,它的渠道也可以成為賽富的客戶。在這種滾動之下,幾方資源都會倍增,在生意的盤子增大之后,賽富還可以順勢提供資金。

遵循零售本質

目前賽富的客戶中,品牌方包括以格力、美的為代表的家電廠商,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母嬰日用以及特色農產品;渠道方則囊括所有A類商超與十幾家電視購物渠道,以及天貓、京東等電子商務渠道等;經銷商不計其數。賽富內部根據不同的品牌與渠道來劃分業務和利潤,與各類合作伙伴形成了一個分銷鏈價值整合服務聯盟體系。

賽富的客戶越來越容易獲取。例如,有些家電行業的大公司已經開始將商“收編”為分公司,讓渠道變得更扁平化。2009年,高勝濤打動了格力,這家企業已經“很有遠見”地選擇了自建渠道,每年銷售額上千億元。在華南區域,格力開始撥出幾億元份額與賽富合作,通過賽富的經銷體系去銷售。目前雙方的合作已超過了3年時間。

“我覺得賽富的做法更接近零售的本質。”高勝濤認為,中國的多層級制讓渠道費用高企,物價跟著提高,只有扁平化才能解決;大眾開始接受的電子商務是渠道扁平化的先驅,而開網店可以賺到錢的,往往是那些線下商,因為他們能拿到更便宜的進價。

他的預測是,未來零售行業中的公司,將由廠商、幾家賽富這樣的分銷整合企業以及各種負責對接終端銷售與服務的經銷商組成。各級將會逐步退化,每家廠商會同時選擇幾家賽富這樣的公司來管理渠道。“貿易的本質是賺差價。未來的零售看起來會更像廠家直銷。”

2011年,高勝濤認為自己的生意可以做得更大,此后又完成了幾輪來自產業資本的融資。不過,傳統風險投資機構依舊難以理解他的模式。“他們會質疑,目前的經銷體制不是運轉正常嗎?市場上怎么會需要你這樣的角色?”

但這些他已經不以為然。“我覺得我的步點踩對了,在真正需要埋頭苦干的階段,沒人來打擾,有很多理解我的資本來支持。”

篇(11)

天津職業大學是天津市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市屬普通高職院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創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在示范校建設過程中,學校致力于打造一支“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所謂“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一定學術背景并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還具有較強的從事本專業工程技術實際工作的經歷和經驗,具有較強的運用專業技術理論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移、技術咨詢服務、技術創新以及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他們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素質的、具有雙重專業技術職稱的復合型教師。天津職業大學注意在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育教學能力、職業教育理論和職業指導技能,以及教育科研等能力方面培養“雙師素質”的教師。

一、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

(一)“雙師素質”教師必須具備廣博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天津職業大學是以面向天津地區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教育目的。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所面向的職業或職業群所需要的扎實的專業知識;其次,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前沿的應用知識。職業教育主要是服務于區域經濟,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經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尤其是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許多外資企業落戶天津,對一線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挑戰,這個時期的高等職業教育者,必須要具備專業前沿的最新知識,使學生能及時掌握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以及新管理在企業生產、管理中的應用,教學中做到高屋建瓴、吐故納新,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不會落伍。

(二)“雙師素質”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培養的方式

1.嚴把人才入口關

天津職業大學嚴把教師入口關,學校的教師來自兩條渠道:首先,從普通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選拔,教師的學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專業知識的深度;其次,從企事業單位中調入高級專業人才,要求必須是“雙高”,即高學歷(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學歷)、高職稱(副高級職稱或正高級職稱)。

2.積極鼓勵廣大教師提高學歷層次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精神,為加快天津職業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學歷水平和專業知識,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天津職業大學積極鼓勵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教師持畢業證、學位證到人事處辦理報銷手續,這一舉措調動了廣大教師學習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天津職業大學教學一線的專職青年教師都已取得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還有的教師在繼續攻讀博士。

3.運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豐富教師的前沿專業知識

學校分批選派專業教師到相關高校、研究生院或國外去學習、深造;或讓教師接受行業或國家相關部委組織的師資培訓;或聘請大學教授、行業專家、企業老總定期來學校做講座。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專業教師了解行業的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和發展趨勢,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與行業、企業、生產實際的融合。2008年先后派一百多名教師到新加坡、香港等地進修、學習,還請天津一汽集團的總經理、天津眼科醫院的一線專業人員、海德堡中國有限公司印刷技術骨干等到天津職業大學做講座。

二、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一)“雙師素質”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實踐技能

專業實踐技能是指在專業領域內從事實踐、生產、技術開發和科研等工作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它包含了使教師對所教專業科目內的高新技術知識和本專業領域內的某些傳統及高新設備的維護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整個技能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其熟練程度是反映其培養對象業務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天津職業大學在第三期教師聘任中明確提出“一線教師至少要具備半年以上行業學習的經歷”,或是考取中級以上行業相關職業證書。

(二)“雙師素質”教師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目標

1.掌握與所授理論課程相當的專業職業技能

天津職業大學培養的是服務于天津地區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既包括客觀的專業技術理論和規律,也包括主觀能動性較強的經驗性知識,所以,天津職業大學要求教師必須掌握與所授理論課程相當的專業職業技能。

2.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工作閱歷

專業技能的內涵,不僅指具體的技術、技能,也包括在實踐工作中獲得的工作經驗和工作閱歷,即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有經驗性知識和實踐工作經歷,天津職業大學要求教師下到企業中去,豐富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工作閱歷,例如:電信工程類專業的教師要有電子技術、電工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機械工程類專業的教師應懂得模具加工、金屬工藝等方面的實際操作和程序;計算機應用類專業的教師應從事過相關技術項目的開發和實踐;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師具有商業、管理和貿易的實踐經驗和資歷等。

3.掌握最新的、相關的專業職業技能

近年來,新技術、新工藝大量運用于生產工藝流程和生產崗位,在專業職業技能上引發了突破性的革新和革命。天津職業大學要求教師隨時關注本專業領域的前沿信息,及時學習和掌握各種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的新技術。例如隨著科技的進步,秘書人員的會議記錄手段由亞偉速錄機替代了原始的紙和筆的記錄,這就要求文秘專業的教師要掌握一定的速錄技能,會計專業也是如此,原來的數據核算,靠的是算盤,現在掌握的是會計電算化技術。如果教師不能掌握最新的、相關的專業技能,其在課堂上的教學、實訓室的訓練,就猶如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駕馭教學。

(三)“雙師素質”教師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方法

1.充分利用校內的實訓條件對教師進行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

天津職業大學實訓室的建設申報是先由各專業帶頭人根據專業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學校再請崗位專家、教學專家進行論證,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參與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并給予責任和壓力,促使教師到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設備、工藝技術的科技信息,將企業最新的生產工藝成果應用到校內實驗、實踐基地建設中去。學校要求教師在3年教學期間,必須有半年的時間深入企業學習,回校之后的教師需要在實驗室、實習工廠和實訓車間進一步鞏固、提高實踐技能。校內實訓條件的充分運用對于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于一體,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以達到學校的基地建設、教師實踐技能提高和學生實踐教學三者互為促進的目的。

2.積極拓建校外培訓基地,讓教師到實際工作崗位上去鍛煉職業操作的綜合技能

天津職業大學有兩百多家相對固定的校企合作聯系單位,校企合作是生產、技術、設備和人員方面的多方面深層次的合作。天津職業大學是面向社會的辦學,是面向生產實踐的辦學,教師定期到校外實訓基地學習、鍛煉,對實際崗位的專業技能有深刻的體會;同時,教師有時也帶著教學和實踐領域中的一些問題,和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交流,藉以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操作技能。

三、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

(一)專業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

專業教育教學能力,首先是指教師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設計能力,具體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整合能力,課程實施的整體設計能力、教學方法與教學方式的運用和創新能力;其次是指教師對專業課程標準、單元設計、考核標準的制定及課程開發與教材編寫的能力;再次是指教師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及相關教學軟件進行教學的能力等。

天津職業大學在示范校建設期間,以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教高〔2006〕14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為指導思想全面徹底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1.全面修訂專業教學計劃

利用寒暑假休息的時間,專業教師全員深入崗位一線調查了解各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及崗位評價情況,分析歸納學生的工作任務及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的需要研究學生必須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根據核心能力的需要設置課程,打破學科體系,以工作任務為驅動。

2.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課程的改革

按照工作任務為驅動,以工作項目為導向或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改革思想,要求每位教師至少完成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包括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整體設計、課程單元設計,通過大家的說課、講課、評課、改課的過程,教師的專業課程教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據課程開發的成果進行補充、豐富更多的崗位知識和專業知識,進行整理之后便形成比較科學、實用的專業教材。

3.開展全校教師的office辦公軟件的競賽

通過開展全校教師的office辦公軟件的競賽,提高教師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師都考取了《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辦公軟件應用模塊(windows平臺office系列)》中、高級證書,在全國教學科技競賽中天津職業大學教師也是名列前茅。

(二)職業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一部分教師來自企事業單位,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很高,但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在課堂上講不清楚、說不明白。為此,天津職業大學的教師一入校就補上這一課,首先把教師送到天津師范大學培訓中心,對教師進行為期1個月的教育學、心理學的脫產培訓;培訓結束后,由學校教務處安排關于職業教育教學特點的系列講座,教師們結合教育對象特點進一步學習職業類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新教師還要參加拜師會,由有經驗的老師手把手幫助新教師設計教學方案,進入課堂聽課,研究學生學習心理,使新教師很快成長。作為高職教師,能否掌握職業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心理學知識,不僅關系到教師能否順利地進行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而且還將影響所有高職教育過程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效益。為此,高職教師應加強職業教育和心理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高等職業師范院校對現有的教育類課程要進行重新組合,除開設職業教育學、職業心理學、教材教法外,還應開設教育技術學、教育測量與評估等課程,并注意加強微型課程的建設和管理,組織師范類系列講座。

(三)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的培養

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教師必須具備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就業、科學地規劃學生的職業生涯,天津職業大學除了專門開設就業指導課以外,在學生進入畢業綜合實習階段,各專業還派專業教師針對實習崗位上的具體問題進行指導、解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目前,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在我國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有一個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過程。天津職業大學教務處定期對教師們進行關于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力的總結和理論的指導,使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能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近幾年天津職業大學學生的就業率在天津地區一直遙遙領先,這跟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生培養的思路有關,同時和教師們的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引導是分不開的。

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

教育科研工作是各院校辦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科學研究是將已積累的知識加以應用來揭示客觀世界和認識自然規律的探索過程,同時又是通過科研的實踐活動創造新知識的過程;科研活動具有積累性和繼承性,是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的綜合過程。參加科研活動,可以使教師更新知識、積累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使教師由經驗型向學者型轉化。高職教育的特點是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入業已成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程,使之符合當時當地的職業能力的需要,這就要求高職教師積極參加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具備很強的科研能力。

天津職業大學在近期教師聘任中明確規定教師的科研任務,校內社科培育課題、校內教改課題、天津市課題、職業研究會課題、國家級課題分別給予不同的分值,科研任務和教師的工作量、工作薪酬緊密相連。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把教師送出去參加有關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在大環境中開闊視野,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鼓勵青年教師與校外專家學者合作從事課題申報、研究,發揮專家學者“幫、帶”作用;從物質上、精神上,對取得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師給予一定獎勵,增強其從事科研的動力。

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比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站在同一個賽點上,這是很不合理的,尤其在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的課題申報上國家應給予高職院校一定的傾斜政策,或者針對高職院校設立專項課題。高職院校的課題數量、課題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直接影響著其實踐技能的操作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培養質量。

“雙師素質教師”是一個層次的概念,有較高層次的“雙師”(相當于高級職稱),中級層次的“雙師”(相當于中級職稱)和尚未達到“雙師”標準的初級技術人員。由于教師的專業、學歷、能力、年齡、經驗各不相同,“雙師”培養的目標要求也應各不相同。天津職業大學把高層次教師、骨干教師作為師資隊伍的核心力量,重點培養,高層次教師的實踐技術水平的要求也相應較高,學校在科研、實踐技能鍛煉等方面給予高層次教師更多的扶持,使高層次教師的水平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性工作和培訓不斷得到更新提高和補充;對于中等層次的“雙師”,提供更多的培養機會和學習條件,幫助他們尋找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水平提升的突破口,快速推動他們成為高級“雙師”;對于年青教師給予特別培養,安排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工作經驗的老教師或聘請高層次的校外專家、技術人員,發揮他們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指導青年教師提高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余.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識讀與培養模式研究[D].

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6.

[2] 劉紅委.“雙師素質型”教師評定考核與培養[J].職業技術

教育,2006,(19).

[3] 于險波.關于高職高專“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的探討

[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

[4] 吳彬.校企緊密合作持續提升雙師素質[J].中國高等教

育,2007,(4).

[5] 王桂琴.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的若干問

題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6] 潘培道.高職高專教師“雙師素質”培訓基地建設的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69式互添免费视频| 日本特黄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www| 连开二个同学嫩苞视频|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18禁无遮拦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大尺度视频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特黄aaa大片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动态图二三| 又硬又粗又长又爽免费看| 色吊丝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h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一进一出无遮挡黄|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大香伊蕉国产av| chinese精品男同志浪小辉| 好男人什么影院|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中国特级黄一级**毛片| 成年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 91香焦国产线观看看免费| 大荫蒂女人毛茸茸图片| tokyonhot鬼逝发狂在线| 妖精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做a爱视频| 开始疼痛的小小花蕾3| 一级一级一级毛片| 小小的日本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版|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