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環境管理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家庭作為學校德育的環境,其特殊性已有不少研究。但許多研究往往只把家庭同學校環境相比較,且羅列有余,不及根本。家庭環境不僅不同于學校而且不同于其他學校德育的外部環境(即不同于宏觀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及社會心理、社會文化,不同于中觀環境社區和中間環境社會傳媒)。作為學校德育的微觀外環境,家庭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
首先,家庭環境是學校德育的基礎環境(具基礎性)。這主要是學校德育對象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情感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而無論經濟和情感上的紐帶關系都對兒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我們感(We-feeling)”等。失去這些正是許多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構成對青少年道德成長不利影響的重要原因。在時間上,家庭自覺和不自覺的德育也成為學校德育先入為主的基礎。兒童在入學以前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這將成為兒童在學校系統接受德育的基礎和最初的認知結構。雖然現代學校教育在幼教年齡上不斷前趨,但是終究無法在時間上取代家庭環境的座標。而且由于兒童在道德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限制,學校德育的階段性實施決定了學校不能不顧年齡特征進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兒童的德育影響在年齡上是從0歲開始、內容上是無所不包的。在兒童各種道德學習的關鍵期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家庭道德遭遇的這種全面性往往不自覺地正好滿足了兒童道德社會化的需求。這種先入為主性事實上也可以發生在兒童入學后的每一學習階段。無論是作為先主性的基礎作用還是家庭在物質、情感上的基礎性都是既非社區、社會,也非學校環境所能提供的。
其次,家庭環境作用具有深刻性。深刻性取決于家庭作為首屬群體(primarygroup)的許多特征。首先是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的接觸頻度高,具聚合性。社區、社會、學校中的人群對于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往往是非直接關系的次屬群體(Secondarygroup),甚至被視為異已的外群(out-group),即使是在學校中關系較為直接、密切的師生關系,也因師生關系的發散性特征,而不可能在頻度和聚合度上與家長相比。這樣,由于這種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家長和子女間對彼此的了解都是較為細致和深刻的,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既易于家庭教育德育影響的“因材施教”原則的實現,又有益于子女對家庭德育影響的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其次是家庭環境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高。家庭影響中的德育自覺成份隨社會發展和教育意識的提高而增加,但與專門的學校德育相比較,家庭影響仍具有較顯著的隱蔽特征、間接特征。在家庭中由于教育與生活在時間、空間、活動上往往是統一的,因而家庭環境影響的重要方面是家長的榜樣作用。由于子女與家長的接觸頻度高、具情感上的親密性質,所以這種榜樣作用的能量、深度遠勝于一般社區及宏觀社會環境作用。首屬群體的特征決定了家庭環境的高頻、隱蔽、親切諸特征,從而奠定了其對兒童和青少年德育影響的深刻性。
再次,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具有互補性。互補性主要是就德育內容而言的。同社區一樣,家庭亦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因而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由于家庭人際關系最具人倫的基礎特征,所以家庭環境同時又是人倫文化的傳遞和創造基地。學校德育比較系統、規范,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而家庭環境中孩子是處在處理人際關系的細部的境地,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因此學校德育往往重一般理論,而家庭環境重具體應用的分工。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學校德育內容有限,課程之外的許多倫理問題也主要在家庭環境中得以自覺補充。中國古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其“教”的內容主要屬德育性質。除內容外,家庭環境亦是學校環境之外的互補時空之一。同社區一樣,學校德育影響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于家庭環境的配合、補充。與社區及社會宏觀環境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的補充往往更具主動性和自覺性。
2.家庭環境的類型及其作用
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只是說明了家庭環境對于學校德育的獨立價值,而家庭環境對學校德育的具體作用尚需進一步分類說明。家庭環境依據主觀可控性成份的多少可分為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
客觀環境指難以人為調節的環境因素。如家庭的經濟、結構、家長職業及文化程度等。有人對國外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作出總結,認為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特點首先是經濟上的貧窮。由于經濟處境不利導致了居住擁擠、住房緊張、無適當的醫療照顧、發病率高、營養不良、家庭生活不穩定、環境不衛生、較多地接觸有毒物質、麻醉品的使用率高、少年過失及城市犯罪等[①]。筆者認為,家庭經濟上的不利處境大致可以導致的后果有:(1)影響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需的家庭生態質量;(2)影響學生在校學習年限及成就;(3)在心理層面上影響兒童的自信心、自主意識及抱負水平等。羅杰斯曾分析過美國青少年在抱負水平上的階級差別:“下層階級的青少年只有在可以見到直接好處的情況下才肯努力學習,中等階級的青年為以后才能實現的目標而奮斗,認為報酬在將來才能得到。對于下層階級的青年來說,遙遠的將來的報償顯得太渺茫,不能給他們提供動力”。[②]在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絕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都可以滿足其子女正常地接受教育從事學習的一般需求。同時由于我國家庭在經濟收入上的相對平均,家庭經濟狀況這一因素對教育所發生的實際差異影響并不顯著”。[③]筆者認為這一結論總體上反映了我國家庭經濟環境的特征。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收入差距的增大,家庭經濟對家長、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態、學業及心理的影響會有增強的趨勢。因此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同時根據我國實際及發展進行家庭經濟環境及其對德育影響的進一步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經濟只是家庭環境的成份之一,家庭環境又只是制約學校德育及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巨系統中的若干因子之一,學校德育對象的許多方面又并不全受家庭及其經濟條件的制約,故家庭經濟與青少年品德發展間并無一對一的線型關系。同時貧困家庭出身的兒童即使是在研究中普遍認為影響較大的抱負水平一項上也不乏“少年孤貧而志存高遠”的例子。所以即使有統計學上的大體結論,也不可將家庭經濟對學校德育的某些影響作絕對化的理解。關于家庭結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獨生子女和離異、單親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上。對于獨生子女的研究目前尚無一致性結論。有人認為由于獨生子女社會網絡缺少天然關系,會有自我認定等方面的困難。由于過多的呵護,獨生子女任性、依賴性強、合群性差等,這種人格特征勢必影響學校德育,產生一定的德育上的困難。也有學者認為,雖然獨生子女的社會網絡天然關系缺損,但其“社會”性人際關系就比非獨生子女多,因而網絡規模大小及其他特征并不比非獨生子女差。獨生子女作為個人早年社會化的經歷的特殊性亦會隨年齡增長而遞減,尤其在中國,獨生子女在社會上將變為常態,其特殊性更顯日趨消失。故“出生順序以及獨生與非獨生經歷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是無足輕重的因素,沒有什么理論研究的價值,也沒有個人行為的影響……”[④]但筆者認為,在我國現行政策之下,獨生子女作為普遍現象和特定個體都具獨立和重要的研究價值。獨特的家庭結構必將從兩個途徑影響學校德育:一是不管積極還是消極評價,獨生子女作為學校德育對象肯定具有自身獨特的身心特點,學校德育須研究和注意相關研究成果,因材施教;二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倒金字塔”型已使獨生子女的家長隊伍增大,家長對學校德育的關注增強。學校德育應引為變革和提高的重要契機,求得家庭對學校德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關于離異家庭對獨生子女道德社會化的負面影響,中外研究者都得出了相對一致的結論。[⑤]美國的休格和麥克德莫特等人的調查發現,離異家庭兒童在個性上往往表現為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易激怒,孤獨,悲傷,易闖禍甚至自殺等。調查發現,美國違法犯罪青少年中30%~60%來自離異家庭。陳會昌等人(1990年)調查了教師對兒童同伴關系的評定及原因,結果顯示,根據教師的評定,離異家庭兒童的同伴關系遠比完全家庭兒童差。被同學接納程度高和較高的完全家庭兒童占64.6%,離異家庭兒童只有26.4%;而被接納程度較低和低的人群中前者只占3.3%,后者高達22.6%!對兒童同伴關系好的原因分析,完全家庭兒童更多的是由于學習好、善交際、待人熱情,離異家庭兒童則只有“被同學們同情”一項的比例明顯高于前者。對同伴關系差的原因分析中“孤僻、冷漠”“有怪毛病和不良行為(如偷東西、罵人打人等)”兩項后者顯著高于前者。單親家庭有的是因為離異也有的是由于自然原因(死亡等)造成,對于非離異的單親家庭兒童,有關研究證明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家庭缺損缺乏關懷而導致心理損傷,出現與前述離異家庭兒童相似的特征;二是因家庭不幸而強化了兒童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識,一些單親家庭的兒童品德發展反而比一般完全家庭兒童更為成熟和優秀。總的說來,對于離異家庭兒童,學校德育除了正常程序之外必須增加有針對性的救治程序。近年我國城鄉尤其是大城市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學校德育對離異家庭兒童的對策研究亟待深入。家長的職業類別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相關性。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往往從事勞動復雜程度較高的職業,而文化程度較低者較多為“藍領”。研究證明,前者在提供學習的物質條件、學業及品德指導上優于后者,對于子女的期望值、文化素質及行為規范的影響上也高于后者。前者在德育影響上較多地傾向于民主型的教養態度,而后者則取放任型、溺愛型或專制型的教養態度的比例較高。家長文化及職業上的優勢同子女的良好的品德個性之間只存在可能性聯系,但這種可能性又是客觀的,因此家庭對學校德育的作用顯然包括上述“可能性”的家長因素。
主觀環境指可人為調控的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氣氛和家長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環境的特點之一就是父母與子女間人際接觸的頻率高、聚合性強。但接觸頻度高、聚合性強并不等于“凝聚力”強。如果家庭環境中人際關系不融洽,這種高頻率、強聚合的人際交往反而會起負面的德育效果。“過度關心”導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甚至離家出走等。因此家庭氣氛實際上是家庭人際關系的獨特德育價值發揮的關鍵之一。家庭氣氛主要從兩方面影響德育對象:一是從心理層而上,二是從家長的影響力上。不良的家庭氣氛易產生心理損傷,出現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傾向等),也易導至離心力增強,從而使家長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氣氛還會傷及家長對子女及學校德育關注的積極性,家庭因此會成為對學校德育產生負效應的環境因素。家庭氣氛的不同取決于家庭人際關系運作的方式,即家長的教育態度或方式。研究證明民主型教育方式較易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產生良好的德育影響。我國學者丁瑜等人[⑥]證實了在“和睦”“平常”“緊張”三種不同的家庭氣氛條件下學生品德有明顯的差異(見附表):
(附圖{圖})
萬云英等人[⑦]的研究則證明了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長較注意:1.寓教于日常言談,2.賞罰分明,公正合理,3.擇機而教,遇物而誨,4.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見。這一方式使學生在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輕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質上獲顯著優勢(P<0.01)。
家長的期望也是家庭氣氛的構成要素之一。家長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構成均對學校德育產生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與子女的學業成就包括德育課程的學習成就呈正相關。這已為實驗所反復證明。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異的,必須保持在一定區間以內。在我國,獨生子女日趨普遍,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已有過高傾向,且這一傾向還在強化。過高的期望值不僅從心理上給學生以重壓,而且也因其不能實現而帶來父母、子女雙方積極性的損傷,極易產生德育的負效應。此外由于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等影響,家長的期望構成上目前國內外尤其我國現階段存在一個危險的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體育、美育成就,而對學生的品德發展漠不關心,出現了“許多人花錢買智育、體育、美育,就是沒有人花錢買德育”的現象。由于學生社會化的構成不能僅限于智、體、美幾方面或一方面,且這幾方面的靈魂與動力建設都仰賴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長的期望結構未實現合理配置,不僅學校德育而且全部教育大廈都有傾覆的危險。所以家長必須在期望值及其構成上都加以調控,才能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成長的家庭氣氛。
活動環境指家庭父代與子代間的道德活動方式所構成的對于兒童及青少年及其學校德育的影響。我國有學者研究過家庭德育的代間情境,認為家庭德育代間情境主要有三種:傳承性情境、建構性情境、調控性情境[⑧]。這一研究頗有見地,但將調控性情境與傳承性、建構性情境并列是不合適的。無論傳承性情境還是建構性情境都不可能是單純的認知而無行為的調控。
筆者認為,借鑒代間情境的上述研究,根據人類文化史及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性,可將家庭的道德活動環境分為三類:傳承性環境、建構性環境和超越性環境。所謂傳承性環境指父—子代間在家庭德育活動模式上遵循父子授受模式。父代將合乎其道德準則的觀念體系加以選擇,然后通過自覺的教導或榜樣、暗示作用等灌輸或傳遞給子代,并在子代行為上加以權威型調控。這種道德認知和行為上的父—子代間活動模式的特征是父代對子代的絕對權威性和方向上的“父代子代”單向流通(見附圖)。這一活動模式以社會道德規范的相對穩定為前提,故在簡單文化的社會(如中國古代)中較為常見。在今天的家庭德育方式中東方國家仍有相當比例的家庭屬于這一類型。此外,有研究論證,在兒童早期社會化過程中這一模式仍有一定合理性。建構性的活動環境是指父代—子代間以互動方式共同建構子代的道德體系的活動模式。父代可以通過榜樣示范或自覺教育的形式引導、促成子代不斷從“小我”而“大我”從“大我”而“小我”地形成歸納、演繹的道德心理結構。也可設置一定實踐情境讓活動本身或通過“移情”讓子代獲得規范化社會化的道德行為心理結構。這一模式即家庭德育上的“民主協商型”。故認知和行為調控的模式為“父代子代”,代間平等和雙向勾通,已屬家庭德育的“現代”模式。所謂超越性模式指子代通過家庭道德遭遇了解家庭及社會在道德體系上的矛盾性進而在父代影響下主動超越現有道德規范的模式。其活動類型有二,一是發現矛盾到自主解決矛盾,二是解決矛盾之后的道德結論與現存觀念的(父代為代表)進一步沖突。現代社會所謂“代溝”現象以及在此前提下發生的以子代為中心的家庭代間運轉模式好屬于超越性活動環境。超越模式在認知和行為上是雙向的,但以子代為主體的活動控制方式(見附圖)。與建構性環境不同的是超越性環境包含更多的面向未來的創造與超越成份,是M·米德所稱謂的前示型文化特征的產物。不同類別的活動環境對道德學習個體即學校德育對象的影響在于提供了最初的道德體系和道德文化與接受模式,同時在其學校德育影響年限內不斷提供環境上的對于學校德育內容(同質)的強化或(異質)弱化。最重要的是兒童在家庭中最初鑄成的道德認知、判斷的操作模式、行為方式將直接影響學校德育的內容、方式及效果。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在我國,亟需建立家庭德育活動的建構性和超越性環境。
Ⅰ傳承性家庭活動模式Ⅱ建構性家庭活動模式Ⅲ超越性家庭活動模式
父代父—子父代
子代代—代子代
以上分析研究了家庭作為學校德育外環境對學校德育及其對象的影響。雖然家庭環境的具體作用的正負評價眾說紛蕓,盡管這一環境作用的機制尚需精細研究,但是由于家庭環境的重要與特殊,德育理論工作者對于這一環境的深入研究則是責無傍貸的。
作者系南京師大教育系博士生
注釋:
①姜學清《國外對社會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1年第3期第49頁。
②〔美〕羅杰斯《文化與青少年》,《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第46頁。
③魯潔主編《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01頁。
④〔美〕黃剛《獨生子女的人際關系及社會意義》《心理發展與教育》1990年第2期第103頁。
⑤有關資料均參考陳會昌等《離異家庭子女的社會性發展的特點》一文,見《心理發展與教育》1990年第3期第173-176頁。
由于小學生無論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處在逐步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的認識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具體直觀。所以新編小學數學教材圖文并茂,有80%以上的插圖都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準確地把握插圖中環境教育因素,能使學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級小朋友從進學校第一天第一堂數學課,就要受到良好的環境教育。在“準備課”第2頁上就看到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1座大橋、2只蝴蝶、3幢樓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樹、8個字(請您愛護花草樹木)、9只小鳥、10朵鮮花……在學生練習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第一冊第10頁和第17頁的“校園一角”插圖,讓學生知道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校舍、操場、游泳池……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結合熊貓、羚羊、松鼠、企鵝、白鷺、猴子等動物的插圖,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同時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它們瀕臨絕跡。
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知識的拓寬,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也逐步抽象、充實,從居住環境到校園環境,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從水、大氣、土地到動、植物,從資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應用題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如:
1.每個窗臺放2盆花,5個窗臺一共放多少盆花?(第三冊)
2.同學們采集標本,捕到9只蜻蜓,捕到蝴蝶的只數是蜻蜓的3倍,捕到蝴蝶多少只?(第四冊)
3.一條蠶吐絲1500米,5條蠶大約吐絲多少米?(第五冊)
4.大林有55張風景郵票,動物郵票比風景郵票少29張,兩種郵票一共有多少張?(第六冊)
5.沿海堤有一條防風林帶,寬是48米,東港村境內的防風林帶占地8640平方米,這段防風林帶的長是多少米?(第七冊)
6.一個自然保護區天鵝的只數是丹頂鶴的3倍,已知天鵝和丹頂鶴共96只,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第八冊)
7.1996年江蘇省海水產品量達79.5萬噸,淡水產品大約是海水產品產量的2.09倍,1996年江蘇省水產品產量大約有多少萬噸?(第九冊)
8.園林工人鋪草坪,第一組6人鋪了37平方米,第二組7人鋪了43平方米,哪個小組鋪得多?(第十冊)
7
9.織女星每秒運行14千米,是牛郎星運行速度的─,牛郎星每秒運
13行多少千米?(第十一冊)
10.在比例尺是1:25000000的中國地圖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是4.21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第十二冊)
類似以上題目,雖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要求,但它們已內在顯示了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解答好這樣的題目,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二、要善于搜集環境教育的統計數據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但教科書由于編寫時間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對兒童有影響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來,因此,要在數學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的環境教育,善于搜取當代社會與數學緊密聯系的新穎信息,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廣泛閱讀書報,時時留心有關數據,以便在數學教學中適時提供環境教育的數據。如:
環境與生活:
1.一個人平均每天呼吸14千克空氣,是一天食物重量的10倍或飲水重量的4倍。
1
2.血液里絕大部分是水,肌肉里有一半以上是水,骨頭里─是水,
4人體是個“大水桶”。
3.一公頃生長旺盛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0千克氧氣。一個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氣,呼出900克二氧化碳。照這樣計算,一個人必須擁有一個教室大小的草坪,才能滿足人體對氧氣的需求。
1
4.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藥物模仿天然植物合成,─的藥物直接從植物
4中提取或以植物為原料。
環境與社會的經濟發展:
1.我國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國“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占世界陸地─的土地卻要養活超過世界─的人口。
11
105
2.一只燕子在6個月里可以吃掉50萬只害蟲,一頭貓頭鷹一年中會吃掉1000只田鼠,而1000只田鼠一年要吃掉2噸糧食,一只灰喜鵲可以保護1300平方米的松林免遭松毛蟲的侵害。
3.最近,新疆羅布泊地區打出了第一口淡水井,井深465米,日出水量達452立方米,為當地礦產、旅游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1997年,寧波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0.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7%,旅游創匯6.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4%。
環境污染的危害:
1.1997年12月中旬,急劇排放的煙塵和有毒氣體使沈陽4天內有2000多人急性中毒。
2.1支煙產生的煙霧需一個房間的空氣來混合,人才不會受傷害。
3.去年北京市洗車用水就洗掉了13個昆明湖,造成首都飲用水緊張。
4.目前太空有2000個廢棄衛星,1400個用過的火簡助推器和1100個游弋的小型物體,這些太空垃圾隨時會撞壞衛星。
如此等等,教者向學生提供這些數據信息時,要正確處理好智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要有助于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要將有意識的教育寓于無意識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貼切、力求滲透,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切忌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三、要善于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適時、適量地滲透環境教育內容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血液凈化中心為研究科室,隨機選擇血液凈化中心內護士12名,職稱為5名護師,5名主管護師,2名副主任護師。文化程度為本科9名、大專3名。護士工作年限為7~30年,平均護齡18.41±7.7年,年齡29~48歲,平均年齡38.08±6.81歲。
1.2無縫隙護理管理方法
1.2.1建立管理團隊。以副主任護師為督導員,主管護師為組長,護師為組員組成管理團隊。督導員責任為根據科室目前人員、現狀,提出管理目標,負責解決技術性難題,考核各項標準。組長負責召開會議,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修訂各項操作規范。組員負責記錄、統計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執行日常護理工作。1.2.2規范流程。主任查房后,經治醫生開具醫囑及治療方案,如透析模式、置換液配方、抗凝方式、超濾量等。護士負責醫囑的執行。1.2.3護理交接。我血液凈化中心工作分為常規血液透析工作和多科室合作模式下的CRRT工作,這就對護士的護理交接提出眾多要求。常規血液透析工作要求血液凈化中心和病區責任護士交接患者生命體征、皮膚狀況、目前用藥、管道在位及轉運方式和正在使用中的急救設備、器械、物品等,多科室合作CRRT模式中要求血液凈化中心CRRT護士與病區責任護士除了患者的一般生命體征情況外,還需交接醫囑執行情況,CRRT記錄及各項標本采集情況,患者的治療情況:治療模式、治療時間、抗凝劑的使用情況、超濾預設量及已完成的超濾量情況、濾器凝血程度、各項壓力參數、動靜脈內瘺穿刺部位或深靜脈置管部位情況等。搶救儀器及物品備用情況及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1.2.4質量監控。(1)督導員負責監控整體護理質量、護理計劃的執行度。(2)組長評價血液凈化機器運轉,各項指數的設置合理性,觀察患者有無發生并發癥,現場排查和解決臨床問題。(3)組員負責巡視患者,執行護理醫囑,整理護理中的問題,掌握患者生命體征。1.2.5安全排查。(1)護理標識:將透析記錄單(CRRT記錄單)及護理評估單,懸掛患者床頭醒目位置;打印標簽,替代手寫配方,便于識別;血液凈化的機器上制作明顯操作引導標示,同時在每臺機器邊貼上使用說明,便于護士操作,CRRT治療時將CRRT護士聯系電話留在機器醒目位置,便于聯系。(2)加強培訓:每月組織護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有:《護理安全管理制度》、《護理不良事件分級及報告制度》及《專科護理中常見應急預案》等。在理論講解中,結合血液凈化中心實際情況,指導護士如何分析科室存在的護理安全問題,根據行業標準,同時共同制定改進措施。并定期進行評價反饋,每季度每人會進行一次護理安全相關制度的考核。
1.3觀察指標
對比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醫囑執行正確率。
1.4統計學方法
SPSS17.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縫隙護理管理前體外循環凝血發生率2.3%、導管滑脫發生率2.1%、穿刺部位滲血發生率1.9%、低血壓發生率5.1%均顯著高于管理后體外循環凝血發生率0.5%、導管滑脫發生率0.4%、穿刺部位滲血發生率0.2%、低血壓發生率0.6%(P<0.05)。
2.2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醫囑執行正確率
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醫囑執行正確率分別為98.6%、100%,比較有差異(P<0.05)。
3討論
血液凈化是治療終末期腎病的有效手段,血液凈化技術含量高,對護理人員儀器的操作、溶液的使用有較高的要求,加上終末期腎病患者病情危重,血液凈化中心的護理安全是一直是護理關注的重點。無縫隙護理質量管理是針對臨床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程、無縫隙的管理。本次研究發現無縫隙護理管理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醫囑執行正確率比較有差異。我們分析無縫隙護理質量管理后,通過不斷發現-評估-制定對策-改進措施讓血液凈化中心的護理質量呈現螺旋上升同時護士通過分級管理對護理質量進行層層把控[2]。同樣有學者指出通過無縫隙護理質量管理可以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水平,增強了管理意識、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同時在護理管理中可以使每位護士增強責任感[3]。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無縫隙護理管理在血液凈化護理中,可以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醫囑執行正確率,減少護理安全隱患,保證患者安全。
作者:冷盛君 顧薔怡 單位:江蘇省中醫院
參考文獻
二、實施網絡化管理對學校工作的重要性
在當前這個信息社會里,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達,都在極大地影響人們認識自然、了解社會、改造環境的主要工具和途徑。人們利用網絡技術實現了過去想都不能想的目標,這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利用網絡技術實施學校管理,這是時展的需要,是管理工作與時俱進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學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往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如今社會的現實。學校的管理人員要掌握現代技術手段,對工作進行科學、有效、快捷的管理,以便充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網絡技術可以有效覆蓋學校的全面工作,有效覆蓋學校的全體職工。網絡管理可以極大提高管理效率,節約管理成本。因此在學校實施網絡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實施網絡管理的優勢所在
節約管理成本這是一個最明顯的優勢。管理者只要在電腦前進行操作,就可以在瞬間將管理指令下達到各個老師的電腦上或者是手機上。不僅是成本降低,也提高了管理速度,節約了管理周期。節約的管理成本將成為一種積累,為學校的后續發展發揮作用。由此可見,網絡模式的管理,比起以往紙質管理,也節約成本更提高效率。紙質的管理文件要經過幾個部門才能轉到教師的手上,而且打字印刷都需要時間和成本。而網絡環境下,這些都可以省去,直接在電腦屏幕上就可以接受管理指令,瞬間到達的速度是紙質文件無法比擬的。在微信圈、QQ群里,可以實現即時下達指揮命令,以最為快捷的速度實現高效管理,實現低成本管理。同時實施網絡環境管理,還可以減輕人力成本,以往收發文件的人員可以廢除,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員成本,可以將這部分人員用在更加需要的位置上。網絡環境管理的另一個優勢便是解決了和優化了學校的管理結構,網路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管理模式。以往校長下面有著幾個層面的領導結構,校長的工作指令要首先到副校長那里,然后到中層干部那里,最后才能到共走主體的老師手里,這樣幾經周轉,時間耗去很多,有時會增加許多麻煩和矛盾。實施網絡化就不同了,中間的管理環節可以取消了,人員之間的矛盾減少了。這樣優化了管理結構的方法,為學校的發展和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實施網絡環境的管理,可以實現高效、精煉、迅捷的管理目標。
一、跨國設計合作背景
任何新技術的引介,都會關涉使用行為的改變,甚或導致一種文化行為的認知轉變;換言之,設計乃成為一種使用者個人或集體的后設規劃,在此情況下,物品的機能或服務是根據主體的使用情境而彈性設定的。傳統上,設計是「產品之形塑工作與過程,它意味著「設計乃是依附現代的或前進的訊息。但那并不能深切反映出,設計對于數位沖激的動態角色及省思意義。數位科技普及,使得世界遠離自然,變得陌生。因此,「設計必須重估自己的角色并自我改造。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為「設計的孕生意義,再次開創出一個新的倫理架構。今日的產品設計開發,原本就是整合各種不同領域/團隊之合作結果,其設計開發過程包括個人與機構或組織間的信息交換、各種專業者間的溝通協調....等。在強調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今日,產品設計開發的過程中,其團隊成員往往來自不同國度。德國北萊茵邦設計中心負責人柴克即指出,在信息社會中身處網絡空間所引發設計角色的轉變,設計已然由實物溝通的傳統價值,增加了虛擬科技之不確定性(Zec,Peter,Designgoesvirtual,1996)。以歐陸為例,跨國的企業聯盟與設計委托,成為眾人所普遍接受且運作良好的合作機制。顯而易見地,跨國際的設計合作成為工業設計領域一個非常有效而普遍的專業活動。設計學者柴克拉主張在瞬息即變的科技環境下,我們必須善用科技所帶來的技術便利性,創造出新的設計方向,關注的議題或許應由「ScienceFiction轉變為「SocialFiction;而這一方面的研究課題,自然涵蓋了大范圍的文化經驗互動與交換,以其所領導之荷蘭設計中心(NetherlandsDesignInstitute)為例,在歐盟的經貿開放趨勢下,1999年即與意大利Domus設計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共同針對未來情境而研發出一款命名為「Nonnogotchi的電子產品,作為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工具。(Thackara,John,SzenarienfürÜbermorgen,1999)。韓國也在去年于漢城舉辦為期二周的國際設計工作營,以此來提升該國之設計水準,期許能成為亞洲的設計中心。而以臺灣目前的產業技術、經貿條件與設計能量來說,其實具備了更良好的條件;若能盡速藉由此類跨國、跨領域的合作方式,將臺灣之設計場域推升至國際舞臺,方能有效蓄積具特色之研發能量,并促進學術、產業共同升級。
近年來,合作式設計(collaborativedesign)不僅是熱門的研究課題(Scrivener,1993;Chiu,1995;Comairet.al.,1996;Wang,1997),更是許多設計團體積極拓展的重點工作。而面對地球村與網際網絡的時代,合作的環境也由區域性拓增成為全球性。所謂「合作式設計系指一種能夠讓所有可能和某設計活動有關的人,均能夠有意義地參與設計過程的設計理念和方法(Mitchell,RedefiningDesigning,1993)。設計界應該重新思考,設計師和非設計師(制造、消費、使用...)的地位是對等的,而設計的目標市場也由區域擴展至全球,此時設計師的職責不僅是為設計的最終結果賦予實體的造形而已,更應擴及如何盡可能讓所有相關的人充份參與整個設計過程,以共同確認一個滿意的設計目標。因此合作式設計的本質就不局限于設計活動最后產生的實體產品,而是包括經由合作的設計互動過程,所有參與者可能從中獲得滿足,并增進與豐富生活的內涵。換言之,參與者從中學習設計的意義,而且設計也因而具備社會教育的功能,幫助大眾的設計覺醒,并提供全民終身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所以合作式設計也具有使設計變得更加開放、讓設計成為公共活動之積極目的。
德國/瑞士知名家具制造廠暨家具博物館維特拉(Vitra)自1995年起,每年邀請世界知名設計師在法國舉辦青少年設計研習營,以達到尋求新產品創意來源與普及設計教育等目的,所使用的溝通媒介仍是傳統的草圖和模型[4]。這樣的活動必須邀集青少年和設計專業人員集體創作,然而此種方式似乎有其地域限制(礙于時間、場地與經費),如何涵蓋多種文化背景以達成經驗的傳輸與交換,有其局限性。而對臺灣來說,如何透過讓遠在外國的眾多不同特性的人員參與設計教學與實務創作,以突破島國形態的固定疆界,勢必藉助實境操作與數位環境交互運作所帶來之便利。當網絡空間愈趨真實,其重要性已經幾乎等同于實體生活世界時,這種高度壓縮空間與時間的溝通形式,勢必將未來設計合作的可能推展到難以想象的范疇之中,其間所帶來的問題則不是純粹技術的可行性,而是文化概念的發展影響;而在工作營的實體場所操作中,藉以理解生活行為的差異、虛實空間的利弊、集體創造的程序、文化認知的沖突、消費心理的迷思與溝通情境的設定等問題。若能借著文化差異上的交流對話,將可在設計教學發展上更進一步,尋求多數群眾對設計概念的激蕩與融合,從而豐富設計學子的學習經驗。
在全球經濟來臨,網絡時代具體成形之時,工業設計教育的跨國設計合作模式將產生何種變革,值得吾人深入探討。而對于設計專業教育的沖擊究竟如何,更有必要進行深刻的研究。例如,我們如何創造一個設計教學環境,利用全球設計機構的互動,能與國際間設計同儕實時而迅捷地共同研習某一門設計課程?或者師生共同開展某種設計知識?又如何將共同創造的學習環境與成果,透過網絡技術來推廣到社會大眾與國際,形成新知識?這些問題都是設計教育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二、文獻分析
本文的重心乃在開展創意形成的模式,因此選擇以跨國創意設計工作營作為研究重心。在工作營的實作中,尋找出生活行為的差異、虛實空間的利弊、集體創造的程序、文化認知的沖突、消費心理的迷思與溝通情境的設定等問題。當網絡空間愈趨真實,其重要性已經幾乎等同于實體生活世界時,這種高度壓縮空間與時間的溝通形式勢必將未來設計合作的可能推展到難以想象的范疇之中,其間所帶來的問題勢必不是純粹技術的可行性,而是文化概念的可能發展。市場商品的流行只能讓消費者在外觀獲得滿足,成敗系乎于產能的多寡,然而若借著文化差異上的交流對話,將可在觀念發展上更領先一步,尋求多數群眾對概念的認同,從而確立市場商機之所在,其成敗則系乎于概念品質的敏銳度。
在文獻分析部分,本文以國內外曾舉行之設計工作營為研究標的,分別從企業組織、獨立設計公司與學術單位三個方向著手,以列表方式,自概念中心、程序發展及成果歸納等切面加以綜合對照。就企業組織來說,我們選擇知名的跨國集團飛利浦(Philips)公司為例,因為該公司的設計組織與產品結構跨越了各個文化領域及種族關系,故多年來均持續以設計營的形式激發設計創意,在產品之設計發展與商品化活動中擔任主導的角色與地位。尤其自1995年開始,在設計部門負責人馬薩諾(StefanoMarzano)的指導下,不斷嘗試各項開創性的創意設計工作營,一開始就邀請了意大利著名的設計師麥丁尼(AlessandroMendini)及布蘭奇(AndreaBranzi)共同指導"TelevisionattheCrossroads"[5],隨后幾乎每一年都訂立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作為設計師創意發展的核心,其成果不但使飛利浦的市場商品擁有強有力的概念基礎,即使在不同市場都能明確的建立起該公司在消費性電子產品領域的優異品牌形象,其設計理念與設計風格更成為一種全球性的主流思潮。換言之,早在市場商品出現之前,飛利浦公司就已經借著工作營的展開而掌握了時代脈動。而在獨立設計公司的部分,本研究則援引著名的IDEO設計公司所開展的多項商品概念創意工作營為例,同樣以前述多重切面為分析軸心,予以列表說明。IDEO公司自生活觀察與預想為著眼,以劇本導引的方式作為工作營重心,將設計創意與科學條件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生活條件,并且嘗試培養產品的理想形式在此一環境中生成。莫格里幾(BillMoggridge)所領導的IDEO,被譽為全球最成功的設計公司之一,擅長為企業客戶描繪未來新愿景以開發新產品,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擬想建構(ScenarioBuilding)。莫格里幾提出了該公司設計的四個階段:理解(understand)、觀察(observe)、可視化(visualize)及評估(evaluation)。而可視化的階段,包含了「擬想建構與「說故事兩個關鍵手法。[6]莫格里幾以為,這樣的方法可以讓設計師跨越自身的經驗,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思考產品的發展,先排除技術與成本的限制性考量,勾勒多元的擬想境況。該公司所開展出來的觀察方法與程序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設計活動形式,并且在不同文化環境中都能驗證其效度,在商品化的引導與實現上,廣受認同及重視。至于學術單位所舉行的設計創意工作營部分,則以臺北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于1999年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喜多俊之(ToshiyukiKita)教授所舉辦的"HomeDesign"為分析對象。喜多俊之教授多年旅居意大利,在東方的傳統性格中帶著意大利式的熱情,其設計作品在優雅中兼具著一絲幽默的性格,不但受到市場喜愛,更有多件作品被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MuseumofModernArt)永久典藏。實踐工設系所的參與師生透過與喜多俊之教授的對話,逐漸確立自我的概念主旨,并將其轉換成為產品形式而表達出完整而強烈的創作意圖。
在以下各項分析中,并不以產品類別或工作營題旨作為分的主軸,而是從一個長期觀察的角度,對于不同組織所關切的概念、執行程序與成果作一比對與分析。在這樣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組織設計公司與學術單位間對于所關切的議題、創意發生的方式、文化氛圍的敏感度等差異。當我們嘗試著要探討數位化設計活動開展的可能時,首先必須要能在一個跨越時空架構的設計工作營中,確實掌握議題的篩選,尋找真正的問題中心,同時提出一個相互支持的活動環境及知識結構。這個知識結構不但能提出經驗資料,更能在跨國界的設計合作中增加文化理解的可能,提供出存在于文化差異中的概念契機。此一機制的建立,不但可以讓工作營的展開程序成為一種彈性的網絡結構,賦予創意開展的更大可能空間,從而強化本國設計團隊與國際設計組織間的合作交流,使本土設計創意大幅加值,更能將此結構落實于設計教育中,使創意學習的經驗透過個案學習與網絡傳播成為可行的方案與理想。
根據馬薩諾所敘述,飛利浦公司的設計概念中心大致上可分為七點[7]:目標與策略、家庭、醫療保健與幸福、照明、自然的都市環境、遷徙途中以及倫理與商業現實。因此對于各個工作營的觀察也可以從這幾個面向來得到進一步的了解。附表一~三即為該公司在設計創意工作營中的各個切面比較。從以下三個表列對照中可以看出,飛利浦公司利用各種抽象的圖標圍繞著不同概念核心而形成概念的背景能量場,進而到程序面中借著影像媒體暗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后進入概念產品的完整表現,而其獨特的設計風格也就在工作營的不斷激蕩中漸次成形。這個程序中隱涵了許多數位發展的可能空間,尤其是基于商業觀點的考量下,其工作營往往忽略了文化差異所可能帶來的重要設計契機,而將思考重心放在科技技術能力的達成,甚且對于未來全球化的生活形塑提出了一個龐大的理想。
另就獨立的設計公司來說,由于超脫于企業體制之外,同時企業對其期望也有所差異,因此可供發揮的范疇往往愈益龐大,IDEO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該公司創作范圍從立體、平面、空間到交互式媒材,不一而足,但是卻一直能擁有獨特的創意品質如以下四個圖標表格所對照說明:
就如同以上所看到的資料對照分析所顯示,IDEO在接受委托的時候,往往能集中焦點提出一個明確完整,甚至具體可行的概念方案作為工作營的目標。好處是能有效控制發展過程與產出,使往后的發展絕對能在既有的預算規劃中找到出路,但是卻也因為始終在既存的設計程序中尋求解決方案,而讓創意的產出缺少了一絲驚喜的感受,反而眾人關心的會是該公司延伸此一想法的下一步怎么走。獨立的設計公司必然擁有一整套完整的設計程序與解決方案作為其核心競爭能力,在工作營中,這是長處也是短處,如何在應用設計程序時,仍能保持一些跳脫的驚喜與對社會議題的關懷,相信是此類設計公司在舉行工作營時必須深入思考的。再如學術機構舉行的工作營,雖能跳脫程序的囿線與商業機制的影響,卻也由于議題主導的能量不足,而使得完整的創意產出難以形成設計思潮。在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與喜多俊之教授共同進行的工作營中,許多對于生活文化及生活型態的反省成為概念發展的中心,并跳脫制式程序,在最短時間內,將創作以計算機仿真的方式傳達出來。如以下各對照分析表:從以上各個不同形式、組織與目標的設計工作營相互比較中,我們可以了解在創意價值成為臺灣經濟活動中心的今天,設計工作營的舉行應該參照各種不同模式,再針對本土設計產業加以調整,但是從整體趨勢來看,存在于數位空間中的合作機會也已在科技的進步下成熟,因此如何掌握此一趨勢,有效利用工作營形式來尋找設計者的最大機會,乃是未來舉行工作營的最重要目標。參照以上資料,其方法應包括:藉由與國際設計團隊的交流而擴展自我視野、建立持續而長期的對話環境、集中資源創造創意價值、以創作成果引導設計議題、從人文社會觀點尋求概念可能性、成為設計產業與設計教育間的共同交集以及建立彈性化的設計程序。
在我們亟欲藉由設計提升國家產品競爭力的時刻,藉由國際間的設計合作來挹注自身的設計實力,除實質互動(如工作營、研討會與合作案)外,利用數位媒體將彼此之設計經驗作橫越時間、空間的擴張,讓多國文化刺激成為合作式設計的趨力,應是具體可行的途徑。「跨國設計合作工作營可確實提供一個異文化的設計交流空間與管道,而若進一步將工作營前期成果,建置于數位環境之下,更能發揮信息網絡的特性來創造網絡式設計互動。在進行的步驟上,為了能清楚地認識「跨國設計合作與「數位環境之關聯應用,俾有助于未來對于跨國設計合作機制之掌握及開展,先就資料研究及工作營,由此歸納與衍生出數項異文化觀察點(生活行為、空間延伸、感官認知....等),來進行實質之跨國設計交流,進而提議未來之跨國合作設計機制。研究議題如下:
1引言
在現代教育信息化建設中,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滲透,教育領域出現了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諸多與傳統教學方式整合,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模式。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模式學習,對學習資源內容的組織、學習效果的評價長久以來是教育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知理論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知識的有意義建構,而且要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習得一種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客觀評價學習者學習效果時,不僅要學習者掌握的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評價,而且要對能力有一個綜合測評。
考試是評測教與學活動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夠幫助學習者檢驗學習效果,指導教師改進導學方法。只有加強考試命題的科學性,才能對學習者有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智能化試題資源庫建設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核心。可以幫助我們根據標準參照性考試的要求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合格標準與評價標準,因此,按照教育資源建設規范進行智能化試題資源庫的開發是十分必要的。
2問題的提出
早期的試題資源庫,一般采用FOXBASE作為開發軟件,其特點是能存儲純文本的信息,不能存儲復雜數學符號,只能采用圖形與文字分開處理,輸入管理較困難。在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下,現在的出題系統以更高級的面向對象程序語言為開發工具和大型數據庫為后臺,可以支持多媒體數據類型,使用上更為科學、有效,系統功能更為全面、完善。
隨著現代教育迅猛發展,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代替傳統人工手動出題,能更科學、有效地組織考試活動,更科學、準確地評測教與學。因此,很多高校陸續開發了一些基于微機的出題系統,但這些試題資源庫一般都是針對單一課程的小型試題資源庫,有些出題系統中題目本身是不可維護的,即試題資源庫中題目已經不適合學生使用,也不能更新試題資源庫中的題目;有的試題資源庫雖然可以對題目進行簡單的維護,但對題目沒有分類組織,所以維護起來工作量較大;而且大部分的出題系統不支持題干和答案中包含圖片、公式等信息。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很大的限制。
因此,按照教育資源建設規范,建立一個適合功能完備、題型盡可能齊全的智能化試題資源庫平臺是十分有意義的。這里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較方便的手段來搜集試題;能夠比較靈活地根據試題資源庫和用戶的要求來組織試卷、編輯試卷和打印試卷。本設計選擇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的體系結構,使用VB作為開發工具,SQLserver為后臺數據庫,提出了一個通用智能化試題資源庫平臺的開發方案。
3系統設計的總體方案
3.1C/S結構和在數據庫中的應用
3.1.1C/S結構概述
本試題資源庫平臺作為一個典型的分布式系統,采用了客戶機/服務器(C/S)模式,其結構如圖3.l所示。
圖3.1試題資源庫平臺拓撲結構圖
在服務器端運行的是數據庫服務器,本系統選用SQLServer7,分類存放試題、已經使用過的組好的試卷和系統提供的形成試卷策略;在用戶端(包括系統管理員、教務管理員、出題老師)的使用者可以使用系統平成試題管理(包括試題的錄入、修改和刪除)、試卷管理(包括形成試卷、試卷的生成及打印)、試題資源庫管理及維護等功能。
客戶/服務器(C/S)結構包括連接在一個網絡中的多臺計算機。處理應用程序,請求另一計算機服務的計算機為客戶機(Client)。而處理數據庫的計算機為服務器(Server)。所有用戶都擁有他們自己的計算機來處理應用程序。在數據庫環境下,通過若干中間件(Middleware)的程序設計接口,客戶機可以與服務器通信。這些接口提供應用程序和數據庫之間的連通性。體系結構如圖3.2所示。
圖3.2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
客戶/服務器系統的體系結構有以下兩個特點:集合智能用戶工作站作為有效平臺使用;平臺和軟件之間的互操作性。
3.1.2C/S結構的數據庫應用
在典型的C/S數據庫應用中,數據的存儲管理功能,是由服務器程序獨立進行的,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還是未知的)前臺應用所不能違反的規則,在服務器程序中集中實現,例如訪問者的權限,編號不準重復這樣的規則。對于工作在前臺程序上的使用者無須過問背后的過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戶/服務器結構的應用中,麻煩的事情都可以交給網絡和服務器。在C/S體系下,數據庫真正變成公共、專業化的倉庫,受獨立的專門管理。
3.2系統的設計思想
系統的開發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開發一個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通用試題資源庫管理系統軟件,該軟件運行于局域網上,系統提供試題資源庫的框架結構,以及對試題資源庫中數據的維護功能,但該軟件并不包含任何題目。第二階段由出題教師選擇專業、課程名、然后指定該科目試題中選用的題型,出題人可借助試題資源庫管理系統提供的功能向試題資源庫中加載試題,維護試題資源庫,以及生成試卷和進行試卷的整體分析等。該設計方案的優勢在于:首先可使整個系統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不管什么科目,都可包容在同一個試題資源庫中,不管什么院校,都可以使用本系統,只需將自己學校的專業目錄,開課計劃等錄入到系統中就可以建立該科目的試題資源庫了;其次,系統軟件是死的,而試題資源庫的題是活的,可以隨時進行維護更新;第三,試卷可按出題老師給定的出題模式由系統中提供的生成算法隨機生成,保證所出試卷具有同等難度,相同題量,使得用不同試卷考試的學生的成績之間具有可比性。
3.3系統的功能結構
本系統服務器端采用SQLServer建立數據庫,并為客戶端提供服務,客戶端采用VB開發界面,根據使用者不同開發不同客戶端程序。主要分以下幾部分:
系統管理員其主要功能是做系統管理,具體有系統初始化,全面管理各類用戶密碼,系統中數據庫的轉儲與故障恢復、運行維護等。
教務管理員其主要功能是確定該系統的應用范圍,各類用戶的注冊,學生考試試卷的生成等。
出題教師該用戶是本系統中最重要的用戶,該用戶負責課程的建立,試題類型設計,并借助本系統為其提供的試題錄入、查詢、修改、刪除等功能將大量試題存入數據庫并完成校對工作。功能模型如圖3.3。
圖3.3系統功能模型圖
3.4數據庫的設計
數據庫中存放試題信息的數據表和試卷信息的數據表是基本數據表。試題表是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表,其屬性構成有:所屬專業,課程代碼,試題編號,試題類型,知識單元,難度,認知分類,試題要求,試題正文,參考答案,評分標準,建議所用時間,建議分數,使用次數,最后使用時間,負責人,出題時間。數據庫中試題表結構如表3.4.1-1所示:
表3.4.1-l試題結構表
表名T-TEST說明課程信息
主鍵外鍵C-ID
字段名稱字段代碼字段類型Null說明、格式
題號T-IDINT(12)No
試題類型TYPECHAR(1)No
課程號C-IDCHAR(4)No
知識單元KNOWLEDGECHAR(11)Yes章號(2)+節號(2
)+知識點代碼(4)+題號(3)
難度DIFFICULTYINT(2)Yes
認知分類COGNIZEINT(1)Yes
考試要求REQUESTCHAR(100)Yes
試題正文TEXT
參考答案ANSWERCHAR(6)Yes
評分標準GRADETEXTYes
建議所用時間USE-TIMEINT(2)Yes
建議分數MARKINT(2)Yes
使用次數TIMEINT(2)Yes
最后使用時間LAST-TIMERATEYes
負責人PRINCIPALCHAR(10)Yes
出題時間DRAW-HOURRATEYes
若從對存儲空間的有效利用來考慮,按試題類型進行試題表的分類是可行的,對不同的試題類型定義不同的數據表,對于不同課程用表中的一個字段加以區別。但是這樣設計數據庫的缺點是不能進行統一的處理。本系統采用單一的數據表結構,所有的試題均放在一個表中,課程和題型的不同,只用某一字段來區別開來,這樣試題的表結構相同,處理起來十分方便,在進行數據庫維護或生成試卷時只對單一的試題數據表進行操作,在系統的具體功能實現上比較容易做到。只是由于并不是每一種類型的試題都包含所有的字段,所以系統在分配存儲空間時存在對空字段的無用操作。首先,該系統用一個課程表來存儲開設的專業,課程及教學安排,如表3.4.1-2所示。通過試題表C-ID字段將兩個表關聯起來。
表3.4.1-2課程表
表名T-COURSE說明課程信息
主鍵C-ID外鍵
字段名稱字段代碼字段類型Null說明、格式
課程號C-IDCHAR(4)No
課程名NAMECHAB(40)No
所屬專業SPECIALITYCHAR(60)Yes
計劃學時PERIODINT(2Yes
4系統的開發環境
4.1ActiveX數據對象—ADO
ADO,即ActiveDataObjects,是一種提供訪問各種數據類型的連接機制。通過ODBC的方法同數據庫接口相連。用戶可以使用任何一種ODBC數據源,即不僅適合于SQLServer,Oracle,Access等數據庫應用程序,也適合與Excel表格,文本文件,圖形文件和無格式的數據文件。ADO是基于OLE-DB之上的技術,因此ADO通過其內部的屬性和方法提供統一的數據訪問接口方法。Microsoft在VisualBasic6.0以后的版本都集成的ADO。它與以前的VisualBasic的DAO(DataAccessObject)即數據訪問對象,RDO(RemoteDataObjects)即遠程數據對象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ADO集中了DAO和RDO的優點,可以通過簡單的變化實現各種數據結構進行連接。
4.2VB可視化編程工具
本系統采用VB可視化編程工具,數據庫也可以選用SQLServer,MicrosoftAccess等。VisualBasic開發的出來的系統界面美觀,編程也比較簡單,SQLServer提供很好的數據庫服務,所以本出題系統,選擇VisualBasic為開發工具,SQLServer為后臺數據庫。
MicrosoftVisualBasic是由美國微軟公司開發的可視化編程工具軟件。Visual是指開發圖形用戶戶界面(GUI)的方法。不需編寫大量代碼去描述界面元素的外觀和位置,而只要把預先建立的對象Add到屏幕上的一點即可。
MicrosoftExcel的ApplicationsEdition、MicrosoftAccess和Windows的許多其它應用程序都使用這一語言。VisualBasicscriptingEdition(VBscript)是最廣泛的腳本語言,它是VisualBasic語言的子集。
4.3MicrosoftSQLServer關系型數據庫
SQLServer的網絡結構提供了許多傳統主機數據庫所沒有的先進功能。數據訪問并不局限于某些已有的主機數據庫應用程序。相反,SQLServer的一個主要優點是其與流行的開發工具和桌面屬應用程序(如Microsoftword)的緊密集成。例如可以從由VisualBasic、VisualC++等許多客戶應用程序中訪問SQLServer數據庫。SQLServer與流行開發工具使用的幾種數據訪問接口兼容。可以通過MicrosoftJETEngine和DataAccessActiveXDataObjects(ADO)、ODBC、SQLserver內置DBLibrary以及第三方開發工具來訪問SQLServer數據庫。對于無縫桌面數據庫訪問,SQLServer使用OLEDB提供者和ODBC驅動程序,這些驅動程序允許從任何與ODBC或者OLEDB兼容的桌面應用程序中訪問SQLServer數據庫。OLEDB和ODBC可以從數百個簡化設計的桌面應用程序中為特定的查詢、數據分析、自定義報表打開SQLServer數據庫。桌面集成減少了自定義編程工作。在主機環境中,一般對每個新的報表或新的查詢都需要這種編程工作;相反,用戶可以使用他們已經熟悉的桌面工具訪問數據庫信息。
SQLServer數據庫體系結構的核心是服務器,即數據庫引擎。SQLServer數據庫引擎負責處理到達的數據庫請求,并把相應的結果反饋給客戶端系統。SQLServer充分利用了可設置優先權的多任務、虛擬內存和異步I/O功能,這些都是WindowsNT/2000操作系統的一部分。SQLServer數據庫引擎可在多線程內核上創建,在處理多個事務時可以獲得較高的性能。從伸縮性上來說,SQLServer使用并行體系結構,允許自動將工作負荷分布在多CPU上。
5系統的具體實現
本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權限管理、試題管理、形成試卷、試卷管理、試題資源庫備份五大功能模塊,本文主要介紹試題管理模塊的設計與實現,并簡要介紹其他模塊的功能。
5.1試題管理模塊的實現
試題管理模塊主要實現如下功能:新建專業/課程庫、刪除專業/課程庫、打開已有課程庫、試題錄入、試題查找/修改/刪除。用VB開發系統,通過在VB開發界面的屬性欄為各控件設置相應的屬性,同時在代碼編寫欄中為控件編寫相應的Click事件代碼,通過添加控件,編寫代碼,完成對系統的開發。
新建專業/課程庫的創建
選擇“新建專業/課程庫”菜單,運用sstab,labe,textbox,combobox,commandbuttonVB控件在SQLserver數據庫中建立相應的專業表、課程表。給相應的控件編寫click事件代碼,則可實現由出題教師向試題資源庫輸入教學中所要求的專業、課程和計劃學時。
刪除專業/課程庫的創建
該功能所用的控件與新建專業/課程庫中的控件相同,通過編寫相應的click事件代碼,系統將從數據庫中刪除專業表、課程表中的相應數據,同時還會將試題表中試題信息中含有該專業,課程字段信息的所有試題刪除。
打開已有課程庫的創建
通過使用VB控件:MSHFlexGrid,CommandButton,給MSHFlexGrid控件編寫相應的DbIClick事件代碼,實現打開界面中具體各門專業或課程功能。
操作人員利用此功能可以了解該專業或課程下的所有試題的信息,但操作人員不能在textbox文本框里寫和修改試題。
試題錄入的創建
該功能是試題管理模塊中最重要敢功能,出題教師通過該功能向試題資源庫中輸入大量的試題供以后的教學和考試使用。所示界面所有的textbox文本框是空白的,出題教師將向這些文本框里輸入對應的試題信息。所用的VB控件有:textbo,frame,label,combo,richtextbox主要用來處理公式、圖片等,錄入人員收所有試題的信息輸完后,通過相應的click事件代碼,系統將把該試題存在數據庫中的試題資源庫里。
試題查找/修改/刪除的創建
系統為使用者提供了宏觀查詢和具體查詢功能。在宏觀查詢中,使用者可以根據專業或具體課程查找到該專業及下設課程或該課程的所有試題,點擊每道試題的大概信息欄,將會有試題的詳細信息。使用者還可以通過專業、課程、題型、難度、章節這些條件具體查詢,在試題資源庫中找出付合要求的試題。
在彈出試題具體信息界面時,textbox的Enabled屬性等于false,此時文本框是可看不可寫的,點擊“修改”按扭,textbox的Enabled屬性會變成true,同時commandbutton控件的captain屬性變為“保存”,這時使用者可以在文本框里修改試題的信息,系統將在數據庫中把修改后的試題信息覆蓋原來的試題信息。
在刪除試題這項功能中,涉及到題號的處理問題。系統采用Mid(stringvar,start[,length])函數找到題號中相應的位數,給它們減1,則可實現刪除一道題,則所有試題的題號自動減1。
5.2形成試卷模塊
該模塊是本系統的核心模塊,它可以使用原來已存在的試卷,也可以提供手動形成試卷和自動形成試卷功能。手動形成試卷利用試題的查找功能,一邊瀏覽試題資源庫中的試題,一邊選擇符合要求的試題形成試卷,將它存入試卷庫中,在試卷生成功能中通過編輯生成試卷。自動形成試卷的主要功能是:(1)要求使用者手動輸入形成試卷要求,并將其存入數據庫中。(2)根據使用者的形成試卷要求生成試卷設計方案數據庫文件。(3)根據試卷設計方案到試題資源庫中選擇試題,作上標記。(4)選擇完畢將選中的試題存入試卷庫中。形成試卷方案將存入數據庫中的形成試卷策略庫中,下次形成試卷可直接使用該方案。
5.3試卷管理模塊
試卷管理模塊有編輯試卷、存入試卷庫、試卷生成、試卷分析功能。
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形成試卷,都可能對試卷進行一定程度的編輯和修改,這時系統提供編輯試卷的方法和位置,設計一個編輯界面,供使用者編輯試卷使用,編輯完成后,會將試卷存入試卷庫。
試卷分析功能是對每套試卷進行統計和分析工作,這些工作包括:統計各科目的題數和分數;統計各類型的數量和分數;統計形成試卷結束后剩余的試題數;統計各難度系數試題的數量和分數分布;將上述統計結果存儲到試卷分析庫文件中,供下次出題時參考。
6關鍵問題的解決
在試題資源庫建設中,特別是理科課程的試題會遇到大量的公式圖形等,這些數據量比較大,因此存在一個在數據庫中和里存儲的問題,本設計采用以下解決方式。
在VB中,RichTextBox控件可在一個控件中顯示圖形和文字,且支持滾動條,用該控件可解決上述問題。數據庫為test.mdb,它有一個表“試題”,在這個表中有一個字段“題目”,用來保存試題文字和圖形,該字段是Memo型的。
先將試題文字和圖形編輯后保存為RTF格式。使用Windows9x/NT的寫字板或其他字處理軟件Word、WPS2000都可生成RTF格式文件。然后將保存的RTF文件加入到數據庫中。建立一個窗體,在其中加上一個按鈕和一個RichTextBox控件,通過輸入下面的代碼,點擊按鈕可以將est.rtf文件加入到數據庫中。這里的核心語句是AppendChunk,用來向Memo型字段加入數據。
PrivateSubCommand1_Ciick()
DimdbTestAsDatabase
DimrdTestAsRecordset
SetdbTest=OpenDatabase(“g:\test.mdb”)
SetrdTest=dbtest.OpenRecordset(“試題”)
RdTest.AddNew
RichTextBoxl.LoadFile“g:\test.rtf”
RdTest(“題目”).AppendChunkRichTextBox1.TextRTF
RdTest.Update
EndSub
準備好了試題資源庫,可以利用VB的數據綁定顯示試題。建立圖6.l所示的窗體,并在其上放置一個RichTextBox控件、一個Data控件和相關關控件。
在試題資源庫建設中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形成大量沒有重復的等效試卷。因此,需要根據考綱的題分、難度系數、試題覆蓋面、題型比例等約束條件形成高質量、具有可信度的試卷。形成試卷系統首先要調用相應的形成試卷策略,設計出符合用戶要求和一定約束條件的試卷模式,然后再按試卷模式選取試題組成試卷。本系統采用以下解決方法。
圖6.1利用Richtextbox控件顯示試題
首先把題型與考察要求間的關聯關系看作一種重要的專家知識。將這種專家知識用各種題型的選擇概率表示,反映知識、理解、應用、分析和綜合的知識點。我們采用題型初始化策略和題型優化策略,結合形成試卷系統中專家知識的特點用產生式規則表示如下:
if(考查要求)
then〈題型=題型1(cf1)or題型=題型2(cf2)…or題型=題型n(cfn)〉。
式中cfi是各個結論的發生概率。系統采用這一知識表示既可以體現各種題型相對于不同考查要求的適應度,同時也保證了知識的不確定性,可以模擬人類在運用經驗知識時的直覺與靈感,使系統在運用專家知識時既遵循原則又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在形成試卷過程中,需要對試題的題型進行優化,指導題型優化的形成試卷策略同樣要基于專家知識。題型優化策略包括試題刪除規則和試題添加規則。
〈題型A刪除規則〉::=〈題型為A的試題An選擇概率最小and題型A超額〉O〈刪除試題對象An〉;
〈題型A再分配規則〉::=〈題型為A的試題的數量不足and考查要求與題型A選擇概率相對較高的知識點分值仍有剩余〉O〈生成新的試題對象An〉;
形成試卷過程中另外一種重要的專家知識是難度系數與考查要求間的不確定知識。這一知識體現為不同考查要求的試題的難度系數均值和方差。難度系數均值越小說明要求越高試題越難,難度方差越大說明對難度系數的要求比較寬松。由此得出難度初始化策略。
if〈考查要求=A〉
then〈難度均值=M(A),難度方差=S(A)〉.
在完成難度系數的初始化以后,需要對所有試題的難度系數進行優化,使整套試題的難度系數滿足用戶的要求。
難度調節過程中可以利用如下的策略:
〈難度系數調節策略1〉::=〈難度系數誤差較大〉o〈調節分值較大的試題的難度系數〉;
〈難度系數調節策略2〉::=〈難度系數誤差較小〉o〈調節分值較小的試題的難度系數〉。
形成試卷策略庫中涉及到了不同表示形式的專家知識,有的專家知識以知識表的形式存在,有的專家知識以產生式規則的形式存在,并且不同的專家知識間存在著相互的關系。形成試卷策略庫中各形成試卷策略間的關系以圖6.2表示如下:
圖6.2形成試卷策略層次圖
通過對形成試卷過程的分析,得出了形成試卷過程中兩類重要的專家知識和基于專家知識的一系列形成試卷規則和形成試卷策略。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基于專家知識的智能形成試卷系統策略庫設計。在這樣的策略庫指導下基于專家知識的形成試卷系統能夠實現快速的自動形成試卷,試卷質量明顯改善。
7結論
試題資源庫系統的設計,在不同的需求環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設計,本系統的設計偏重于系統軟件的通用性,便于將各門課程的試題資源庫統一管理起來。實現了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試題管理、形成試卷、試卷管理等功能。可以支持各門課程的試題資源庫的更新與管理;支持不同權限的人員對試題資源庫的不同管理;支持各種復雜的公式與圖形。在此基礎上還應做以下進一步的研究:
1.與網絡遠程教學平臺集成。目前,國內基于網絡的遠程教學正處于迅速崛起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一個能夠很好地支持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專用遠程教學平臺,在遠程教學支持平臺上,作業、考試、自我練習與測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系統能支持網上測試等功能,同時開放給學生進入,則可為遠程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加強統計與分析功能,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測量指標分析。本系統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統計和分析功能。這些指標還遠遠不能描述考試過程的全貌,還需要進一步地引入新的測量指標,并詳細闡述它在教育中所代表的含義。
參考文獻
[1]王道義,喬陶鵬,李穎鵬等編著.VisualBasic6使用詳解[M].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7).
[2]E.Winemiller,J.Roff,B.Heyman,Groom著,顧斌,楊德斌譯.VisualBasic〖BF〗6.0〖BFQ〗數據庫開發[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微博的應用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途徑。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引導學生發展,各高職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級學生管理部門聯系、服務以及引導學生的一種新載體。學生管理部門和各類學生組織可以通過原創、點擊轉發、訪談等形式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就為學生管理部門更好地引導在校生提供了一個平等有效的工作平臺,能夠幫助管理部門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動態,使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
2.微博提供解決問題的新途徑,保證學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開性
高職院校可通過微博一些校園活動信息、獎助貸信息、就業信息等實現資源共享,學生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提出自己的疑問和關注的問題,學校管理者及教師則可以不限場地、不限時間地針對學生的問題及時進行解答。把各類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學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開性,學校可以通過學生關注的熱度及學生反饋,了解學校工作開展的實際效果,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進學校各項決策的民主化,推動校園和諧建設的進程。
二、微博環境下創新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徑
1.明確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園微博具有公開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廣等特點,有利于各類信息的交流和傳播,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大學生管理的質量和效率。高職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這些特點,借助微博靈活多樣的形式和傳播速度快、公開透明等優勢,引導學生的思想。將微博打造成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引導大學生思想的一個重要平臺。
2.注重創新微博宣傳形式
通過創建“班級微博”“人人網年級主頁”“招生辦微博”等形式的組織平臺,讓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同學都能積極參與互動、留言,也可以在平臺上及時公布組織的活動開展情況,讓同學們監督和參與,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積極引導,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導效果。
3.分層級構建完整的校園微博體系
第一,建立院級微博平臺,由院校骨干教職人員組建。同時,可以倡導學生處、團委等部門中的領導干部、相關工作人員以及在學校范圍內具有一定號召力的優秀學生干部開設微博,利用這個平臺各類信息、更新校園動態、展示大學生的風采,還可以鼓勵這些校園微博逐漸將部分關注點轉向社會層面,拓寬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級分別開設對應的微博群,實現院、系、班各層次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微博平臺及微博群,主要實現如下職能:
(1)實現信息的交流,各班級之間可以通過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傳遞信息,完成班級工作任務。
(2)提供各類信息服務,通過微博校園資訊、就業信息等。
(3)組織各類活動,可以利用微博這一網絡平臺開展“微話題”“微采訪”等活動。
(4)展示自己的班級風采及工作成績。充分發揮微博公開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廣等特點,促進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提升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環境管理體制;問題;對策。
環境管理體制是指國家有關環境管理機構設置、行政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組織體系和制度。它具體規定了中央、地方、部門、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管理范圍、權限職責、利益以及相互關系,核心部分是關于管理機構的設置、各管理機構的職權分配以及各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等問題。一些西方學者在對環境管理體制問題進行討論時,往往會把公眾參與的問題考慮進去。他們認為,在環境管理體制的結構關系中,除政府的行為之外,還有社會利益團體和管理行為人,它們都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環境保護事業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化程度,企業和公眾在環境管理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這方面,我國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較長時間以來,我們所說的環境管理體制僅指政府內部機構的設置,而公眾的監督和參與則被視為是外部作用機制,一般不納入進來。
一、我國地方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環境質量負責的環境管理體制,這種體制,由地方政府通過計劃、組織、調節和監督,來協調社會中的各種關系。這一體制的優點在于能夠很好地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由國務院統一領導、環境保護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負責、地方政府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并逐步形成了“五級管理”、“四級機構”的組織體系。這種管理體制對于推動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自然資源相對較少,環境保護工作起步也比較晚,正處在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管理手段較為薄弱、環境意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的轉軌時期,因此該體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它還存在著不少的弊端,部門分散、地方分割、條塊分離的現象比較嚴重,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很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阻力。
我國政府對于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大體上是一個倒“金字塔”的結構,即中央設置的環境管理機構數量較多、規模較大、人員充足、技術設備好,對環境監管的執法能力比較強;相對中央管理機構來說,各地方設置的環境管理機構,越往下數量越少、規模越小、人員越缺乏、技術設備越差,環境監管的執法能力也越弱。就拿我國的縣級環境保護部門來說,它的技術人員編制較少,但實際工作人員的數量卻嚴重超編,大多數人員沒有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中被分流到了環境保護部門,同時又沒有較好的方法對人員進行培訓。同時,環境保護部門的技術設備配置也比較落后,缺乏基本的監測手段,不能有效地對排污總量和違法排污現象進行監測,有些甚至還需要將監測項目送到市一級部門進行分析。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監管人員在現場進行執法主要依靠自己的感性認識和已有的工作經驗,這樣及時取證就有一定的困難。由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與通信工具,一旦發生違法排污現象很難及時到達現場,從而做出快速應急反應[1]。我國地方環境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地域管理為主的環境管理體制,導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存在行為差異。
中央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非常重視,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把保護環境上升到了基本國策的戰略高度。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看,由地區間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所帶來的外溢效應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一個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都意味著整個國家的環境質量在不斷提高。但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就比較復雜,因為環境本身具有外溢性和跨區域性等特點,該地區對環境問題加大投入進行治理,可能得到收益的并不是該地區而是鄰近的其他地區,這樣就使得一些地區忽視環境保護而片面地只追求經濟效益。在發展與環境的目標選擇上,地方的目標函數與中央存在差異。中央政府強調全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而地方政府的目標則明顯偏重于局部、眼前的經濟發展。在環境保護政策的決策與實施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存在著“討價還價”和“對抗”的傾向。地方政府在落實環境管理的具體政策時,會與中央政府的要求產生一些矛盾與沖突,而地方政府則會憑借自身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和信息優勢,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自身利益的損失[2]。所以,在環境管理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存在一定的行為差異。有學者認為,從環境保護的縱向管理上來看,我國是以地域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只對本級政府負責,在環境保護機構內部上級與下級之間只是一種業務指導關系,上級對下級缺乏應有的制約力,執法過程中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3]。由于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區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也不相同,因此,在資金投入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有些地區投入了較多的資金用于環境保護,而有些地區則投入較少。這種現象必然造成地區之間環境管理力度上的不均衡,時間一長可能就會導致一些原來重視環境保護的地方政府向不重視環境保護的地方政府看齊,減少資金投入。即使某些地方政府一些有遠見的官員真的下大力氣治理本地區的環境,但由于環境的特殊性,我們也很難全面衡量其治理環境的業績,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流于形式。
(二)地方環境管理機構在設置上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目前全國有不少環境保護部門,特別是縣級環境保護部門仍掛靠在城市建設系統上,僅屬于城市建設系統的一個部門,這種現象給環境保護的執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城市建設往往引發一定的環境問題,而作為城市建設系統內的機構自然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環境監督管理,環境監管難免會流于形式。因為沒有獨立的機構,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等問題也都難以保障。有些地區環境保護部門內的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不健全或者根本沒有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而環境污染防治和自然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反映在機構的設置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都應該進行強化,不能側重于任何一方。有些自然保護任務非常繁重的資源或農業大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有的省有自然保護監督管理機構但力量薄弱。在一些縣和農村,環境和自然保護工作仍然很繁重,但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編制則遠遠不能適應實際需要,甚至還有些地方出現了沒有人管理這方面的工作的情況。
(三)行政區劃的地方環境管理體制,不利于跨區域環境問題的協調。
環境問題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和區域性,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可能會影響到周邊其他地區,往往會超越行政區劃的邊界,不受行政轄區界限的限制,如酸雨污染、流域水污染、海洋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等問題,都具有跨行政區域的特點。針對這一現象,設置相應的強有力的流域環境管理機構,同時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流域環境保護立法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建設還很不夠。雖然在幾個大的流域建立起了水資源保護委員會,但從隸屬關系、職責、權限的配置和法律地位上來看,該類機構并非強有力的流域環境管理機構。而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環境管理體制,地方環境保護局隸屬于地方政府,這就使得一個有機的整體被這種體制分層切塊,個別地區為謀求經濟的發展而不惜損害其他地區的利益以及阻礙環境管理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由于部門之間的協調不暢,跨區域執法難度比較大[4]。
(四)中央政府監督乏力,難以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制。
依照《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轄區內的環境質量負責。也就是說,環境質量的好壞,地方人民政府是責任主體,但相關法律既沒有明確規定政府部門如何履行其責任,如何保證其履行責任,也沒有明確規定如不履行職責應承擔何種責任[5]。在經濟增長水平仍然是衡量和反映各級政府和領導政績的主要標準的情況下,考核干部實行的是自上而下、以GDP增長為依據的體系。在對地方政府官員進行政績考核時,各種經濟指標的完成情況仍然是重要的內容,尤其是GDP的增長,把本地區的經濟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企業規模、招商引資情況等作為衡量政績的硬性指標,而對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與黨的建設等方面則沒有硬性要求。這種考核體制某種程度上鼓勵了地方發展經濟的熱情,挫傷了地方提供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的積極性。“這就促使一些地方將完成經濟指標作為本地區發展的首要任務,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片面地理解為以GDP為中心,把發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為GDP增長才是硬道理,不顧資源、環境的可承載能力,盲目上項目,搞投資,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現象十分嚴重”[6]。地方政府中的部分領導從個人和本地區的短期經濟利益出發,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缺乏緊迫感,甚至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錯誤認為要大力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就會阻礙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政績目標的實現,甚至出現干擾環境執法行為,明目張膽地保護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在地方政府的默許甚至支持下,一些企業采取暴力手段阻止環境執法,甚至抗法。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政府是否依法履行對本轄區環境保護質量負責的義務,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仍然缺乏有效的機制和手段進行監督和制約。
二、實現地方環境行政管理體制科學發展的思路。
(一)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轉變部門職能。
國家應將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作為各項工作的重點,由微觀管理轉為通過宏觀調控進行指導和服務,轉變工作理念,由單純的管理轉為真正的為基層和企業服務。不斷加強環境保護總局在宏觀決策管理方面的職能,積極推進環境保護事業單位的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環境保護部門與經濟發展部門的關系,初步建立起科學的行政運行規范。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主動性、積極性的同時,運用必要集中和適當分散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把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政策、標準等的制定權集中到中央,同時又要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根據各個地區發展存在的差異,環境標準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政策。而對于跨區域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的處理權限都應該集中到中央,將局部性的環境問題,如噪聲、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問題的處理權限放到地方,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問題其處理權限應該放到中央,而環境保護合作項目則可以放到地方,環境主管部門在工作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導或指導的作用。
(二)加強人員和機構方面的建設。
精簡機構主要針對的是非政府部門職能的部分,而政府部門職能的部分不但不能精簡,反而要不斷加強。從整個國家的發展趨勢上來看,在對其他國家機構進行精簡的情況下,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國家機構應該不斷加強。因為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只注重發展經濟,對于環境問題重視不夠,導致環境污染欠賬較多。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仍然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對環境問題進行治理,但環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現有的生態環境可能還會進一步不斷惡化,在將來的20年甚至30年里,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可能仍然不會有明顯好轉,所以,從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要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加強環境保護。
(三)健全環境保護跨部門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
環境保護政策離不開部門發展政策和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而不單單是某個部門的職能。要把環境容量、環境質量狀況和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對資源的消耗、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納入統計指標,使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建立國民經濟綠色發展統計指標體系,不僅要有經濟指標,而且也要有環境指標、人文指標,用這些指標來衡量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水平,全面、科學、合理地評價地區、單位和干部的業績。要改變不平衡的管理體制,形成綜合權力機構,就需要順應政府機構改革的潮流,通過計劃、預測,綜合考慮潛在影響因素,協調各部門間綜合處理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問題,加強跨部門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在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上,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存在一定的矛盾,健全環境保護的中央與地方的協調制度就顯得尤為緊迫。
參考文獻:
[1]胡雙發,王國平。政府環境管理模式與農村環境保護的不兼容性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8,(5):91-96.
[2]鄧志強,羅新星。環境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管理探索,2007,(5):19-21.
[3]游霞。環境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58-59.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812-2485(2007)12-0104-036
一、引言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的改革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眼下是一個高科技競爭和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人才的激烈競爭,英語作為一種獲取各種專業知識和信息的工具已顯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各行各業直接面對國際大市場,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越來越高,如何培養綜合素質高,外語交際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索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經歷了一次較大范圍的、轟轟烈烈的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于1999年頒布實行,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陸續出版。人們期望大學英語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語法為綱”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交際法教學模式,英語課堂也應該更為“互動”。然而,實際中的大學英語課堂并沒有發生較大的轉變,學生們不能適應強調師生互動的交際教學法,傳統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教師、學習者、師生關系、學習動機等都會對課堂產生影響,然而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即學習環境,本文將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分析學習環境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分析
大學英語是一門把語言內容轉化為具體行為能力的課程,它潛意識地把語言的學習和語言的運用結合在語言的整體行之上,它是一種特殊行為和能力的結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愈加感到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不能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國際化交流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這一問題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從小學到大學,雖然教師、學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學習上,但效果卻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師和學生就如何“教書”和如何“學習”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重知識傳授與學習,輕能力培養與訓練,結果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再精彩,學生充其量只是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聽,被動地記筆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創造性得不到充分地發揮,形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其結果是教師憤然,學生茫然。
2隨著招生數量逐年增加,生源質量每況愈下,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能力也差。導致了學風方面的種種問題。
3學習與運用脫節,導致了教學雙方的消極互動,使學生經歷了學習失敗的消極體驗,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教學難以獲得滿意成效。
4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手段傳統單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語言學習的氛圍,激發不起語言學習的興趣。
5教學缺乏研究,“重教學,輕教研”的傾向在教師中普遍存在。他們只注重埋頭上課,不重視教學理論、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的總結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當前,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勢,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扭轉大學英語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不良局面,我們的思考與對策必須圍繞“教”與“學”的問題展開研討,應從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質量管理五個方面人手深化教學改革。
三、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的環境觀
社會建構主義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綜合了人本主義、認知學說、建構主義和社會互動論(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來的語言教學過程的理論。他們認為,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有四個相互影響的因素: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這四個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反映自己教學理念的任務:學生選擇相對于個體而言有意義的方式理解任務:任務則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連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學習發生的環境對學習者的知識構建過程起著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環境、物理環境、學校環境、乃至更大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可以看出,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四個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動態平衡,四個因素中間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體的平衡。他們認為,語言學習所處的環境對個體的學習會產生深刻影響。學習環境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首先是微觀課堂物質環境以及課堂人際關系:其次是國家的教育體制及其教育方針;最后是宏觀的社會文化環境。本文將分別探討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教育體制這兩個較高層面的環境因素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四、社會文化環境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任何學習都發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學習活動和文化影響同所學的內容密不可分,而學習風格同文化價值觀和文化需要有著直接的關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學習者對學習環境的偏好與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如能考慮到這一點將會有效地促進學習”。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與課堂的關系,她提出,“就社會而言,學生和教師對課堂的期望取決于他們的文化”。課堂教學的方式因文化而異,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考慮到社會的特點和適應社會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項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調查為基礎,從文化價值觀念方面對外語課堂教學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她從三個方面剖析了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對外語課堂教學的影響:第一,較大的權力距離(LargePowerDistance)。中國文化中,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是知識的化身,也是權力的化身。教師具有鮮明的榜樣和權威形象,課堂內的等級觀念很深,在課堂上,學生習慣于安安靜靜地聆聽,接受教師所傳輸的知識,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體化傾向(Collectivism)。中國屬于“集體意識”較高、“自我意識”較低的文化群落,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群體概念和歸屬意識較為強烈,在課堂上則表現為不愿意“拋頭露面”,而更愿意以隱蔽方式回答問題。第三,較強的不確定性回避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國文化強調不確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勵冒險或偏離常規。在課堂上。學生喜歡有組織、有準備的學習,希望問題都有正確的答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注重對詞匯、語法等的準確解釋,在他們看來,只有掌握詞匯、語法等系統知識。才能更好地學習外語。所有的這些社會文化因素,無疑都會影響中國學習者的語言學習以及英語課堂教學。
五、教育體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的環境觀,國家的教育體制會對學習者的學習產生影響。很顯然,各國之間的教育體制及其目標與方針各具特點,而處于不同的教育體制之下的學習者的學習及課堂環境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考試一直是教和學的核心。盡管近年來,在英語教學中這種情況已有所改善,開始注意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教師也開始嘗試一些諸如交際法、視聽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強調對學生進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語言產出技能的實踐: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項目也作了一些調整,增加了主觀題的類型和比例,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實行英語口試。但從整體上看,大學英語教學并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這種教育體制和應試教育迫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法和詞匯等語言知識上,使他們“處于一種淺表式的學習方法”。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學習者不會被動地接受傳授給他們的知識,而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各自學習和吸收那些他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中國的語言學習者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出的諸如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注重細節的學習方式、習慣于正規的課堂等特點都與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圖分類號] R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1(a)-088-02
荀子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非生異也,善假于物也。”中國傳統文化是善于創造工具和理論工具的,在科技方面同樣如此,《中國科學技術史》就有詳盡的記述。而今天的中醫現代化可以看做是,用中醫的理論模型體系整合傳統中醫方法技術工具及西醫的技術工具和知識積累,古語喻為“六經注我”。
模型是現實世界中的某些事物的一種抽象表示。抽象的含義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性,忽略事物的其他次要因素。因此,模型既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不等于該原型。大型信息系統通常十分復雜,很難直接對它進行分析設計,人們經常借助模型來設計分析系統。信息系統的建模方法可以分為:面向過程的建模、面向數據的建模、面向信息的建模、面向決策的建模和面向對象的建模五種[1]。
藏象、證候是中醫現代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從數學建模的角度考慮,我們需要知道藏象、證候模型是什么樣的?這個模型當初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建模方法用當代的建模方法怎么表示?它的原型是什么?這里面,藏象、證候模型的原型是關鍵中的關鍵。所謂藏象、證候實質研究,藏象、證候的生物學基礎研究,就是在尋找它們的原型。而追溯歷史,發現我們提出的藏象內環境自穩態學說的觀點可以得到驗證[2]。
1五行藏象理論及藏象內環境自穩態學說
以《中醫基礎理論》成書為標志的中醫理論現代整理工作把五行藏象作為中醫理論模型的主干,它包羅宏富,解釋效果理想,在應用中認同度高。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藏象、證候實質研究,引發了對藏象模型的原型的追問,盡管當時沒有使用模型這個詞匯,但其工作的實質就是這樣。
趙國求曾說:“40年來,中醫證實研究已經將成百上千的實驗數據擺在我們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標,這些不爭氣的數據給予我們的只是困惑和迷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藏象、證候模型的原型討論的不充分是主要原因。
筆者在藏象內環境自穩態學說中提出,把藏象看作是生理模型,證候是病理生理模型,而且是人這個復雜系統的整體層次的模型,那么它們的原型就是內環境,即血液和組織液,從技術實現上看,血液是最佳原型。
在此基礎上,根據臟氣法時理論,對血液的成分進行五藏分屬,具體實現的技術可以用血液指紋圖譜實現,也可以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和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做權宜之計部分實現[2-3]。
2四行體液學說的演進
四行體液學說是西方傳統醫學之產生和演化的基礎。從希波克拉底、蓋倫到伊本西那都是如此。四行體液學說的四行,即水、火、土、氣,所謂四原性,乃寒與熱、燥與濕四大屬性(涼與溫、干與潤亦為四性,只程度不同);四體液是指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四行體液學說強調“體液”的重要性,體液與四原性的不同配伍決定了人體的生理特點與疾病性質[4]。
2.1 四行體液學說的解剖學基礎背景
筆者如此強調四行體液學說,關鍵是要指出一個被大家長久忽視的問題,也是關乎中醫學科學性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那就是四行體液學說產生的基礎之一,所謂傳統西方醫學其實是有著解剖學基礎的。
一般認為是從古代名醫希波克拉底開始,在他的醫著中對頭骨作了正確的敘述,但是對人體其他器官則是參照動物身體結構描述的。亞里士多德為動物解剖提供了寶貴的知識。他把神經和肌腱區別開來,指出心是血液循環的中樞,血液自心流入血管。蓋倫醫學著作中有解剖學資料,主要是動物解剖,他明確指出血管內運行的是血液而不是空氣;神經是按區域的,腦神經有七對。
那么,為什么有著明確解剖學基礎的傳統西方醫學,要用體液學說解釋人的健康和疾病呢?以藏象內環境自穩態學說的觀點和現代生理學的觀點看,那就是體液可以更好地反應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變化。
同樣有著解剖學基礎背景的阿拉伯醫學、波斯醫學,他們仍然在沿用四行體液學說,伊本西那的解剖學達到的精密程度[5-6]。
2.2四行體液學說的細致演進
張大慶指出,體液論(Humoralism)是西方古代醫學理論的基石,從古希臘直至19世紀細菌理論建立之前,它一直占據著西方醫學理論的主導地位。體液論作為古代西方的一種整體醫學思想,在諸多方面與中國傳統醫學有共通之處。因此,考察體液論的源流、基本原則及其演化,不僅對于正確理解和評價西方古代醫學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醫學提供一種參照。張大慶[7]認為,體液論是一種整體病理學理論(筆者以為細化為整體病理生理學理論更恰當)。
希氏學說更加具體的內容,參看張大慶文中的希波克拉底四體液學說比較表和朱明文中的四行體液學說宏觀框架體系表[4-5,7]。
第一次對體液論進行綜合的是古羅馬醫學家蓋侖(Galen,公元129~210年)。蓋侖將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圖的觀點綜合成為一個體系,將四體液與四元素聯系起來,蓋侖贊同希波克拉底學派的體液論,蓋侖把體液的作用看作是各種不同氣質的基礎。但與希波克拉底不同的是,蓋侖避免討論涉及體液確切性質的問題,而是將體液作為不可見的實體,只能通過邏輯的方法來認識。蓋侖認為,由于動脈中的血液由四種體液形成,所以血液具有支配地位。但蓋侖不能確定黑膽汁在機體內的相似性質,于是他指出不能假定黑膽汁作為一種純的、基本的體液的存在[6]。
哈維(Harvey,W.1578~1657年)血液循環的發現,僅僅將蓋侖描述的血液的許多性質轉交給其他體液,許多18世紀的健康和疾病理論依然是以機體的體液平衡思想為基礎的。例如斯塔爾認為所有疾病都發生在血液,由于血液的郁積或黏稠而產生炎癥等病理現象;霍夫曼(Hoffimann,F.1660~1742年)認為疾病是胃腸的多血癥(plethora)所致;居侖(Cullen,W.1710~1790年)則將發熱歸咎于動脈的痙攣;而布朗(Brown,J.1735~1788年)主張疾病是體內器官過度刺激的結果。安德烈(Andral,G.1797~1876年)在研究血液學的基礎上,復興了更嚴格的體液論,他將疾病歸咎為血液成分,如血纖維原、清蛋白、堿的變化。在安德烈思想的影響下,19世紀奧地利病理學家羅杰坦斯基(Rokitansky,C.1804~1878年)將所有病理現象歸咎于血液中不好的混合[7]。
由以上不難看出,這些內容或多或少地都在支持筆者的觀點學說,體液、組織液和血液是四行體液模型和五行藏象模型的理想原型。而筆者也把四行體液學說看作是四行藏象學說,與四行藏象模型比較五行藏象解釋能力更加出色。
3結語
在論及古希臘哲學關于世界普遍聯系的“總畫面”時,恩格斯說:“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我們要是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畫面。為了認識這些細節,我們不得不把它們從自然的或歷史的聯系中抽出來,從它們的特性、它們的特殊的原因和結果等等方面來分別地加以研究。”[8]
藏象內環境自穩態學說就是對古人模型的總體上的肯定與細節上的補充及工具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維明.信息系統建模[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1-3.
[2]林宇春,趙宏杰,張學斌.略論藏象內環境自穩態學說[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8):576-577.
[3]趙宏杰,雷鈞濤.以代謝物組學為參照介紹血液指紋圖譜中醫藥信息學研究方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9):1903-1904.
[4]朱明.陰陽五行學說與四行體液學說宏觀框架體系的比較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1-5.
[5]伊本?西那.論靈魂[M].北京大學哲學系,譯.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73-274.
[6]孫矢電, 趙宏杰, 張笑波.伊本?西那醫學著述對中醫學科學性的強支撐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09,(17):273-274.
我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以環境教育為本。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開展和實施無疑將給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環境會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尚未形成。國內各高校中只有少數幾所開設了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名稱如“環境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審計”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傳統的會計、審計教學內容,較少或根本不涉及環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將環境會計的內容簡單地拼湊在傳統的會計、審計類課程中。形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獨立、系統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或專門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指導。我國對環境會計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對環境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前提假設、環境會計報告披露模式、披露內容等理論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我國政府也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來給予指導和規范。
其二,缺乏專業的環境會計師資隊伍和配套教材。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開展環境會計教學工作,需要授課教師具備扎實、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專業(財務會計)的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懂得環境方面的知識,如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等。目前,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其師資隊伍還不健全,配套的市場教材也較少。
其三,大學環境會計的教學目的尚不明確。在那些已單獨開設環境會計系列課程的高校中,開設這些課程只是讓學生接觸前沿理論知識,教學的實踐目標尚不明確。
二、西方國家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先進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英兩國)在環境會計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環境會計理論基礎和實務操作相對國內較為成熟,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數大學的會計系均講授環境會計。其講授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開設獨立的環境會計、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名稱如“環境會計”、“政府、商業和自然資源”、“環境會計過程”、“環境會計高級專題研究”等;方式二,不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但在財務會計、管理/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一些課程中設置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內容。當前采用第二種方式的大學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一種方式將環境會計作為獨立會計課程的趨勢將日益明顯。
美、英大學會計系講授的環境會計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環境會計概述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內容及其評估方法:(2)企業環境政策概述;(3)企業環境發展和監控系統的構建;(4)企業經營對環境影響的評估:(5)公司環境審計與評估。
第二,環境管理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垃圾處理、污染及資產廢置的會計問題;(2)環境問題預算與績效評估;(3)環境投資評估;(4)與環境有關的研發、預測和設計會計;(5)產品生命周期與環境成本研究;(6)企業并購與環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環境財務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報告中的環境問題;(2)獨立的環境財務報告研究;(3)與環境有關的或有負債及會計差錯更正問題;(4)與環境有關的支出與承諾的會計處理問題;(5)與環境有關的借款、所有者權益及保險問題;(6)審計報告中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研究;(7)與環境有關的資產(如存貨、土地等)價值評估問題。
三、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環境會計教育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大學先進的環境會計教學理念和方法,并結合我國國情,沿著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論和實務應用,從融入其他會計專業課程講授到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再到形成專業體系的這一條主線,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筆者從五個方面設想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初、中期發展趨勢目標:普及環境會計教育,并在各高校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同時也給各高校新開設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教學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教學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復合型會計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知識和技能,全面理解會計與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使其具備理解并參與制定公司環境事務戰略的能力,滿足可持續發展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要。
(二)授課對象
高等院校商學院(或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中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本科專業、工商管理類各碩士專業的所有學生。
(三)課程體系設置
依照教學培養目標,高校可以考慮先開設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案例和環境審計四門課程。
1.環境財務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修課(54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會計產生與發展過程、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會計目標、假設、原則、對象、內容、職責等基礎性理論,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專門知識,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會計信息和環境管理信息進行基本會計處理、會計報告和會計分析與評價,能應用環境會計基本程序、方法進行環境經濟管理。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肖序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資源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許家林、王昌銳等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版;《企業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書》,李靜江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環境管理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定義、作用和意義,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和方法應用,在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要求學生熟悉和了解環境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學會如何利用環境會計信息支持企業內部決策,能在實務工作中參與制定公司的環境事務戰略。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管理會計――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郭曉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會計與管理》,【英】羅伯?格瑞、【英】簡?貝賓頓著,王立彥、耿建新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成本管理論》,林萬祥、肖序著,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 Draf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環境管理案例
課程屬性:專業選修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通過系統介紹國際著名企業的環境管理情況,從各個方面、各個視角來總結、歸納國際著名企業在環境管理問題上的一些經驗。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管理理念在現實中的應用、國外的一些優秀環境管理案例和他們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國目前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發展方向。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國際著名企業管理與環境案例》,世界資源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環境審計
課程屬性:專業任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審計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審計標準、依據、對象、內容、目標、職責、證據等,環境報告審核和測試基本方法等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環境審計的程序、方法,分析企業環境影響個案,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審計》,陳正興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版;《環境審計論》,蔡春等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企業環境審計研究》,劉長翠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課方式
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應擯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實驗課、活動課等多種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
(五)課程考核和評分方式
課程考核由閉卷考試和課程論文兩種方式相結合。課程論文可采用小組論文(報告)考核方式,由5~6人組成一個論文(報告)小組,由小組成員在現有給定論題(如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等)基礎上討論并重新擬定題目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必須圍繞給定的論題。課程論文的寫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文字不少于5 000字,段落分明,論證有理,結論明了,格式符合規范。課程最終個人成績將結合個人平時成績(占20%)、課程論文成績(占50%)和閉卷書面考試成績(占30%)綜合給定。
四、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策略
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導航者,政府在推動環境會計教育方面起著關鍵性的導航作用
首先,政府應在各行各業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將環境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應盡快出臺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企業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指南,通過國家政府職能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度的強制約束,不斷嚴格化、標準化、規范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從法律制度層面進行導向,促進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對高校環境會計人才培養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推動、引導各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大力開展。
(二)企業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市場的主要需求方,應側重提高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大力推進環境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
“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用人單位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市場決定了環境會計教育”(孟焰、李曉梅,2008)。應增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企事業相關人員的環境會計素質,從而引導企業綠色經營并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增加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和對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需求方的角度推進我國高校加速開展環境會計教育。
(三)高校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高校應不斷重視環境會計教育
我國高校應對環境會計教育加大投入和建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與企業需求相吻合的環境會計教育培養方案。考慮到目前在我國各高校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仍缺乏硬、軟件配套基礎,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沒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先通過將環境會計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到現有的會計課程中進行滲透式傳授,以這種滲透式教學作為過渡形式。隨著我國環境會計理論實務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成熟、環境會計制度指南的出臺和廣泛實施,我國高校就更有基礎和能力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逐步實現環境會計普及教育,并向環境會計教育的終極目標,即形成專業的環境會計教育教學體系靠攏。
【參考文獻】
[1] 袁廣達.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