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英語科技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2.客觀、嚴謹。農業科技英語被用來闡述事實、概念和原理,并解釋自然現象。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客觀性,一般用來描述科學的過程、特點和事物發展的原理、科研的新發現和新成果。這樣的語言是科學推理和計算所需的結構。
二、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難點
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給它的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導致譯文含糊不清,甚至錯誤的現象很普遍。以前對其翻譯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術語的翻譯上,認為只要把術語看懂了就能翻譯準確,而沒有去挖掘深層次的原因,從而使很多人認為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是一件很頭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譯者的知識結構
在農業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科技術語,雖然術語在整個文獻當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這些術語的翻譯往往影響到整篇譯文的質量。因此,對原文文獻的理解可以幫助譯者節省時間,避免語言含糊不清而導致誤解。這就要求譯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又有全面的專業知識,而這樣的譯者目前仍然比較短缺。因此在翻譯時可能會出現下面的問題。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譯成“對環境友好的農業”,而實際意義是“生態農業”。
(二)詞匯多重含義
英語詞匯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多義詞,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或上下文特定的術語,其含義各不相同。而很多詞匯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技術文本中的意義往往和普通詞義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這個詞通常使用的含義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譯為“容器”,它在運輸貨物時則被翻譯為“集裝箱”,這就為翻譯造成了困難。
(三)詞匯空缺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語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新鮮的詞匯。很多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的詞匯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一些表達獨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國詞匯在其他語言無法找到其對應的單詞。例如,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三農問題”。這些特征詞都很難找到適宜英文單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這是很容易出現的詞匯間隙,增加了農業科技英語翻譯的難度。
三、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
農業科技英語主要關注的是描述一個過程或現象、澄清的原理,或傳遞信息。此外,非語言表達,如圖形、符號和公式,往往用以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張迎梅,2011)因此,根據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提出以下翻譯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動句
使用被動語態是農業科技英語的寫作傳統。被動句通常比主動句更短,更簡潔。因為科學家們對行動和事實更感興趣而不是動作的發出者,動作的發出者大多數情況下被忽略。使用被動語態,確保實現更清晰的意義和更簡潔的結構。采用被動語態傾向于傳達客觀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可在開始的時候通過被動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在翻譯的時候通常可以采取幾種方式。
(二)名詞化
名詞化是農業科技英語的特色之一。名詞化即把形容詞、動詞等非名詞性的詞語轉換為名詞,但表達同樣的意思。名詞化后的詞語既可以起到名詞的作用,也可以表達原本謂語動詞或者形容詞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使表達更客觀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詞化后可以在名詞之前或之后進一步加入定語修飾成分,從而可以使表達的信息更飽滿更豐富。因此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中,名詞化的現象廣泛存在。作為一個名詞短語包括多個單詞的意思,翻譯起來很復雜,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結構。
(三)廣泛使用
一般現在時與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同,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通常是闡述科學發現、客觀事實、原理或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等,這就不需要用多種時態來表達,而多用一般現在時。表達現在的事實和存在的問題用的是一般現在時,而要表達以前發生的事前則可以用一般過去時,不需要使用其他時態來描述。這樣顯得更客觀不包含感彩。
(一)譯者的知識結構
在農業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科技術語,雖然術語在整個文獻當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這些術語的翻譯往往影響到整篇譯文的質量。因此,對原文文獻的理解可以幫助譯者節省時間,避免語言含糊不清而導致誤解。這就要求譯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又有全面的專業知識,而這樣的譯者目前仍然比較短缺。因此在翻譯時可能會出現下面的問題。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譯成“對環境友好的農業”,而實際意義是“生態農業”。
(二)詞匯多重含義
英語詞匯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多義詞,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或上下文特定的術語,其含義各不相同。而很多詞匯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技術文本中的意義往往和普通詞義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這個詞通常使用的含義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譯為“容器”,它在運輸貨物時則被翻譯為“集裝箱”,這就為翻譯造成了困難。
(三)詞匯空缺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語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新鮮的詞匯。很多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的詞匯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一些表達獨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國詞匯在其他語言無法找到其對應的單詞。例如,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三農問題”。這些特征詞都很難找到適宜英文單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這是很容易出現的詞匯間隙,增加了農業科技英語翻譯的難度。
二、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
農業科技英語主要關注的是描述一個過程或現象、澄清的原理,或傳遞信息。此外,非語言表達,如圖形、符號和公式,往往用以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張迎梅,2011)因此,根據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提出以下翻譯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動句使用
被動語態是農業科技英語的寫作傳統。被動句通常比主動句更短,更簡潔。因為科學家們對行動和事實更感興趣而不是動作的發出者,動作的發出者大多數情況下被忽略。使用被動語態,確保實現更清晰的意義和更簡潔的結構。采用被動語態傾向于傳達客觀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可在開始的時候通過被動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在翻譯的時候通常可以采取幾種方式。
1.保留原文中的被動語態的主語,把句子翻譯成漢語的被動句,通常在句中有“被……”“給……”“由”等字樣。例如:PeopleaffectedbyE.Colibacteriaoftensufferfromuncontrolledexpulsionofbodywastes.被腸病原性大腸桿菌病毒感染的人經常會腹瀉不止。
2.把原句中被動語態的主語轉換成賓語,把被動語態成主動語態,并轉化為一個句子沒有主語。例如:Differentformsoffoot-and-monthdiseasehavebeenidentifiedinAfrica,Asia,EuropeandSouthAmerica.在非洲、亞洲、歐洲和南美洲已經確定了不同種類的口蹄疫病毒。很顯然,被動語態在表達客觀事實的時候非常有用,因此,為了實現客觀性,被動語態在農業科技英語文本當中被廣泛使用。
(二)名詞化
名詞化是農業科技英語的特色之一。名詞化即把形容詞、動詞等非名詞性的詞語轉換為名詞,但表達同樣的意思。名詞化后的詞語既可以起到名詞的作用,也可以表達原本謂語動詞或者形容詞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使表達更客觀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詞化后可以在名詞之前或之后進一步加入定語修飾成分,從而可以使表達的信息更飽滿更豐富。因此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中,名詞化的現象廣泛存在。作為一個名詞短語包括多個單詞的意思,翻譯起來很復雜,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結構。例如:Polycultureisthedominantfarmingsysteminmanyareasoftropics.這個例子當中,polyculture這個詞的解釋,簡潔明了。
(三)廣泛使用
1.2建筑科技英語中語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語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們平常所接觸的,在時間上是相對簡化的。因為在建筑科技英語中是只會有現在時存在,將來或過去時基本都是不會出現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語中一般都是使用現時行文居多,這樣使文字充分的體現出即時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語與其它英語也是一樣,都有著專業性強的特征,主要強調事物的用途、性質、特征等,而在被動語態中能夠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關動作的執行者,這樣讓行文有著更加客觀的表現。建筑科技英語中被動句有著很高的出現機率。
2建筑科技英語指導工程的應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應用
新理念、新技術在國際建筑領域不斷的增加,相比較而言我國的建筑規范是較為落后的,怎樣學習國際建筑行業的先進理念,將其先進規范與新材料應用到我國的建筑行業中來是主要問題。所以,必須加大對建筑科技英語的學習,然后再利用英語作為工具來獲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閱讀有關的專業英語書籍,翻譯科技資料,從而掌握領先的技術理念,真正的把國際最先理念應用到指導工程實踐中來。
2.2建筑科技英語人才的培養
我國入世后與世界建筑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快速增加,進而對建筑涉外工程英語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業的涉外工程英語方面出現了嚴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語與建筑工程完美地連接起來,讓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時英語能力也非常過硬,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的工作,達到提高我國建筑行業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應用
我們英語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因此,英語試題中占分最多的就是閱讀題,而其中有一個題材就是科普類文章,這種文章是學生們最頭痛的。經過多年的教學積攢的經驗,我想在這篇論文中談一下我對于這種題材的應對方法。
科普類文章主要是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科技動態以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知識,屬于說明文范疇。這種文章具有以下特點:
1、科技詞匯多,而詞匯的意義比較單一、穩定而且不帶感彩。文章中不經常出現排比比喻等修辭方法。
2、句子結構復雜,語法分析困難。作者通常會使用長句子來嚴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描述某個新技術。
3、常使用被動語態。
綜合這些特點,都使得這種科普類文章對于高中生來說有些難以理解,然而這種題型也是有章可循的。下面的文章中我想來談一下對于這種文章的分析結構。
一、科技論文文章結構
科技日新月異,因此這類文章也比比皆是,然而,正是由于這種文章的嚴謹性,我們可以把握它們的規律。首先,我想先庖丁解牛,分析這種文章的結構。
簡單介紹一下我所列的這個結構圖:
首先文章會提一下我們的技術現狀,尤其是現在科技到達了一種瓶頸期,這就呼喚了新科技、新技術的到來。在介紹了新科技的目的、發明家、新技術材料和工作原理等之后,再對新科技進行評價,在這一段落中,一定要注意新科技是否已經生產出來還是處于實驗室理論階段;最后,就是對于這種技術的前景的展望。
二、閱讀過程注意事項
1、看清以下詞:
designer, architect, inventor, scientist, researcher,create
閱讀時,注意這些細節,看清究竟是誰提出這種理論,而又是誰發明的這種產品的。
2、學生們最擔心遇到生單詞,而實際上,有很多單詞是不影響閱讀的,比如大寫字母多為專有名稱、人名、地名,不影響理解。比如說,
Indian inventor Santosh Pradhan,
Mumbai, the largest city in India
Yanko Desig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國際空間站)
3、用定語從句來介紹新技術、新發明。比如以下兩個句子:
They have created a device called T—Box that harnesses wind energy from speeding train.
Jacques has designed a ship that will allow researchers to spend a long period of time observing the sea life and conducting experiments.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們要注意這樣的定語從句,也就能明白文章中介紹的新科技。
4、注意在閱讀過程中標記數字、年份。
(1). At least 10,000 megawatts(兆瓦)of electricity could be harvested each day.
(2).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3).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把這些數字都標記出來,這樣試題中出現數字考題時,可以直接回到文章中找尋答案,能節約時間。
5、一定看清楚這種技術是否已經投入使用,這會關系到這種技術的評價。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詞組:
in theory, in practice
come into use, on the market.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題目,(2012英語周報21期 閱讀C篇)
68.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 ____
A. T—Box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harvesting wind
B. The maintenace of T—Box will be costly
C. There is much to do about T—Box
D. T—Box will come into use soon
在這個題目中,“看清楚這種技術是否已經投入使用”至關重要,因為如果這個技術還沒有投入使用,A和B選項就無從證明,學生們還需要仔細看清這個技術是否可以很快就投入使用,這樣就不難選出C選項了。
三、常見出題方式及應對技巧
這是最根本的部分,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得更多的分數。我總結了大多數試卷中的科技論文題目·,并幫助學生一一破解,分為以下幾種:
1、事實細節題會有兩個。比如說:
Which is true about the new invention?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new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這樣的題目要注意:
(1)選擇的依據必須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絕不可根據自己的主觀假設或推測或是自己的觀點來決定。
(2)注意一些相近意思句子或詞組的轉換。看以下例題:
(濱州一檢2012)66. Why can't ocean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for a long time?
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Thanks to the high water pressure, ocean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explore what lies undersea for very short periods . 那么對應選項中Because they can't stand the high water pressure.這句話。
(濱州2012一檢D篇)Scientists worry that many creatures may become extinct before they can even be recognized by sc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75.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scientists are worried, for______
A. The newly—found species may die out soon.
B. They can't recognize these new species
文章中extinct 對應選項中die out這個詞組,這就要求學生基礎知識的扎實。
(濱州2012一檢D篇)The hair on this new monkey's head makes it look a little bit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選項中有一句話是判斷The monkey looks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這句話的正誤。而這正是偷換了概念,學生們應該注意和文章原句的對應。
(3)一定要看清提出理論的人和發明家是否為同一人,還有這項技術發明是否已經投入生產。這些細節非常重要。
2、文章中若有數字,會出計算題。
(英語周報 21期C篇)How much electricity can be produced per day by T—Boxes along a railway track of 100 km?
在原文中,如果已經標記出出現數字的地方,就會注意這兩句話:
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這樣學生根據推斷,100km需要15000個T—Boxes, 那么一天可以產生2.6 KWH*100=260KWH
3、若有年份,可能會有按照時間排序題。但要注意以下句子
The 42—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n April. He died on Jan.23.
When was the man diagnosed with cancer?
A. 42 B. 41
很多同學都選了A, 而再次考慮這個題正確答案應為B
4、劃線詞義猜測題。
這也是學生們最發怵的題型,因為詞匯一向是學生們最薄弱的環節。應對這一題型,現在已經有很多方法,我認為很實用的方法有:
(1) 根據句子前后關系,判斷并列、轉折、因果等關系;
(2) 根據構詞法來判斷,看清其前綴、后綴或者合成詞來判斷;
(3) 根據語境判斷,可以通過定義、舉例、定語從句或是同位語來判斷。
5、判斷文章的寫作目的。比如像以下問題:
The passage is mainly written to______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______
對于這種題,只需告訴學生毫不猶豫地選擇 introduce a new invention/technology to the readers
6、判斷文章出處。比如:We can see this passage from________
A. a travel guide
B. a newspaper
C. a business report
D. a science journal/magazine
對于這種題型,也是必然地選擇D
7、判斷文章最佳題目。比如: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
A. Sea Orbiter— the ship of the future
B.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C. A great architect— Jacques Rougerie
D. Travel around the globe in Sea Orbiter
應對方法也有很多,我總結以下幾個方式:
科技文章不同于文學作品,它不要求辭藻華麗,描寫細膩。但它要求詞能達意,并且表達得十分準確,使讀者不致捉摸不準或甚至產生誤解。當然,要達到準確,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作者的英語水平,要求作者能對英語的詞、詞組、句子正確地運用。
1.詞的準確。
科學技術的發展取決于事實和思想的準確傳遞。寫作的最大障礙不是如何正確使用語法,而是用詞不準引起語意含糊。因為文字編輯可以幫助你改正語法錯誤,卻很難校正語意含糊或者核對實驗是否屬實。
(1)詞義要確切。科技論文中,詞義必須準確,盡量選用單詞的首要含義,避免利用單詞不常見、不正式或文學含義。使用簡單的詞可以減少用詞不準確而引起的錯誤。[1](P.122)因為,簡單的詞多是常用詞,而生僻詞的用法往往吃不準。無論簡單詞或生僻詞,單憑感覺是不保險的。因此,作者要養成勤查詞典的習慣,如affect和effect意思是不一樣的,不可互換。這在一般英語原版詞典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來。同樣,科學論文中content和concentration是不同的,也不能用level來替代。comprise也不等于constitute。判別這些詞的用法,普通詞典過于籠統,唯有查詞典、有關專業書籍和刊物才能區分。
(2)認真區別同義詞。認真區別同義詞,避免用詞造作或混淆不可以彼此替換的同義詞,如:避免使用ascertain,建議使用determine,establish。在科技文章中除了術語外,許多非術語也往往有特定的含義,不能任意更換。如在一般文章中sig-nificant一詞可解釋為“有意義的”、“重要的”、“有效的”、“值得注意的”,而在科技文章中它只是指“統計學上顯著的”,不宜作它用。又如approximately在科技上是指數值十分近似。若只是一個很粗略的估計就不能用它,而只能用about或roughly。
(3)注意起修飾、限制作用單詞的位置。有些詞則因為位置不妥而意義不同,甚至產生歧義。如only既可作形容詞,又可作副詞,要緊密靠近所修飾的詞。如:
Theyexaminedonlysixrats.(他們檢查了僅6只小鼠。)
Theyonlyexaminedsixrats.(他們僅檢查6只小鼠。)
Onlytheyexaminedsixrats.(只有他們檢查6只小鼠。)
所以修飾詞位置不當,句子意思截然不同。為突出論文的核心內容,應盡可能地將表達核心內容的詞放在句子的開頭,以便引起讀者的注意。科技論文要求表達準確,結構嚴謹。所以,只要思想概念的自然順序許可,應使相關聯的成分放在一起,修飾語應盡可能地靠近被修飾語,不可插斷,主語與謂語盡量相鄰,從而使表達的內容更清楚準確。[2](P.8)如:
Thereportedoccurrenceofagglutinatedgrainsinthewallbythesameauthorsremainsunconvincing.
簡析:“bythesameauthors”應緊接在“occur-rence”后面。也可將此句改成:Thesameauthors′re-portoftheoccurrenceofagglutinatedgrainsinthewallremainsunconvincing.
2.時態的準確。
使用一般過去時可正確地闡明“做了什么”。比如描述的內容為特定、過去的行為或事件,介紹研究過程,敘述或總結研究結果為關于過去的事實,回顧研究目的時,用過去時態。如:
Aratherunexpecteddiscoverywasmadeduringtheseinvestigations.
UV-visibleandfluorescencespectraweremeasuredonaPerkin-ElmerLambda17UV-VisspectrometerandaPerkin-ElmerLS-5Bluminescencespectrometer.
現在時適用于闡述事實和真理。比如敘述研究方法和目的,介紹研究結果,陳述結論,提出建議,描述的內容為不受時間影響的事實時,或是指出結果在哪些圖表中列出,用現在時態。如:
InthecontestoftheWoodwardandHoffmannrules,thethermalretro-[2+2]-cycloadditionissym-metryforbidden.
Absoluterateconstantsforawidevarietyofreac-tionareavailable.
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都可以用來表達結果、討論和結論。如:
Thismodeldemonstratedmonitoringofthehighlydisfavoredfragmentation.
Inconclusion,thefirstgeneralmethodforprotec-tionofthe2,3-πdoublebondofindoleshasbeende-veloped.
使用現在時描述結果,與使用過去式的差別是:使用現在時表示“該結果是在研究過程中所揭示的普遍事實”;相反,使用一般過去時則表示“這是我們在本次研究中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所發現的事實”。[3](P.54)如:
Femalelistenersfindloudmusicmoreirritatingthanmalelistenersdo.(現在時,表示任何女性于與任何男性相比,女性比男性覺得大聲的音樂更使人激怒。)
Femalelistenersfoundloudmusicmoreirritatingthanmalelistenersdid.(過去時,表示本次研究的樣品中,女性比男性覺得大聲的音樂更使人激怒。)
二、簡潔性原則(Brevity)
任何文章都要求寫得短些,不要轉彎抹角,而應該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科技文章尤其如此,特別要避免羅嗦冗長。一切文學性的描述以及空話、套話、長話、大話都應去掉。在不影響表達的前提下盡可能用第一人稱,短的句子、詞組和單詞。可以用簡單句時便不用復合句;可用單詞代替詞組時就用單詞;可用短的單詞時就用短的單詞。
1.刪除廢詞。
許多詞或短語對句子幾乎增加不了任何意義,因而被稱為“廢詞(wastedwords),空詞”。例如:quite,very,extremely,asitwas,moreover,basically,essentially,totally,completely,therefore,等等。因此,要刪除多余的詞及“空詞廢詞”。如:不用Alread-yexisting,而采用existing。一般說來,句子里不要含有不必要的詞匯;而段落里不能含有不必要的句子,這樣并不是要求寫出的句子都是短句,更不是要避開必須有的細節,而是要求所有的詞匯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有“忍痛割愛”和“惜字如金”的氣魄,刪除修飾的和虛飾的、含糊不清的和帶主觀色彩的詞句,以及重復的段落。[4](P.2)
2.避免使用空洞的短語。
英語中不少詞組完全可以用一個單詞取代,并且往往意思更清楚。[5](P.8)有說服力的文章是簡潔的文章。只有官僚和學院式的文章才會對每個句子加上這樣的陪襯:Itshouldcontinuouslyberememberedtha,tmoreover,ithasbeenpreviouslyindicated,ithasbeenseentha,tithasbeenindicatedtha,titshouldberememberedtha,titshouldbenotedtha,tthus,itisimperativetha,tatthepresentmomen,tintime等等。
它們在書面文學寫作或者口語中很不錯,因而在科技寫作中,作者常常會受到習慣的誘惑而引進它們。然而,在科技文章寫作里,既沒有修飾的空間,也沒有修飾的必要。因此,盡量用簡明的單詞代替短語。如:避免使用amajorityo,f而建議使用most。
3.采用肯定的語句來代替雙重否定。
不用Thisreactionisnotuncommon.
采用Thisreactioniscommon.
Thisreactionisnotrare.
不用Thisresultisnotunlikelytooccur.
采用Thisresultislikelytooccur.Thisresultispossible.
4.避免句子冗長、笨拙。
盡量采用并列動詞代替疊加的名詞,以避免句子冗長、笨拙。如:
差:However,thedepletionofpotassiumisalsoknowntohaveanimpactonreabsorptionofsodiuminthekidneysimpairingboththeabilityofthekidneytoexcreteaNa+loadandtheabilityofthekidneytocon-serveNa+maximally.(41個詞)
好:Potassiumdepletionis,however,alsoknowntoaffectkidneysodiumreabsorptionbyimpairingthekid-ney′sabilitytomaximallyexcreteanNa+loadandcon-serveNa+.(25個詞)
避免同一句子或段落內部改變語態形式,以避免表達上冗長和迂回。如:
差:Thewriterspentthelasttwofieldreasonsinthearea,anditisexpectedthathewillreturnnextyear.
好:Thewriterspentthelasttwofieldseasonsinthearea,andexpertstoreturnnextyear.
怎樣才能做到文章簡潔?第一,要下功夫提煉思想。思想要達于精辟,才能寫出簡潔有力的文字,即通過簡潔的文字來表達思想。第二,下功夫提煉語言。要盡量節省用字,提煉最精辟的詞語,用在最恰當的地方。第三,寫完后多修改。
三、清晰性原則(Clarity)
這首先在于作者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其次,科技文章要能清楚地傳達信息必須有一定的格式。正確地應用圖(Figure)及表(Table)有助于文章的清晰性。文章要清晰,必須把題目(Title)、標題(Heading)、小標題(Sub-heading)、引言(Introduc-tion)和討論(Discussion)寫好。引言是說明研究什么和為什么要研究它,后者是研究的結果。兩者講清楚,文章就易懂。
1.簡潔明了的表格與插圖。
表格的優點是可以很方便地列舉大量精確數據或資料,圖形則可以直觀、有效地表達復雜數據。表格和圖形應具有“自明性”,即:圖表中的各項資料應清楚、完整,以便讀者在不讀正文情況下也能夠理解圖表中所表達的內容。對于表格或插圖的選擇,應視數據表達的需要而定:如果強調給讀者精確的數值,就采用表格格式;如果要強調展示數據的分布特征或變化趨勢,則采用圖示方法。
從根本上說,圖形是表格的直觀化。對于可以用較短的文字清楚表達的數據,就不要以圖形的方式來表達;也不要因為追求美術效果而將圖形做的過于花哨(如增加不必要的立體或陰影效果等)。
2.畫龍點睛的題目。
科技論文的題名是論文的畫龍點睛之處,是表達論文的特定內容,反映研究范圍和深度的最恰當、最簡明的邏輯組合,因此,題目應“以最少數量的單詞來充分表述論文的內容”。題目的作用是吸引讀者和幫助文獻追蹤或檢索。
題目一般不用完整的句子,不包含主語、謂語、賓語等句子成分。它是一個“標簽”,標明文章內容,因此它一般只是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有時是兩個以上的名詞詞組并列。題目切忌一般化,而應盡量使之具有特定的含義,必要時可以加個副題。
3.一目了然的引言。
引言是說明論文寫作的背景、理由、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與前人工作的關系等,目的是引導讀者進入論文的主題,并讓讀者對論文中將要闡述的內容有心理準備。有總攬論文全局的重要性,也是論文中最難寫的部分之一。因此,在引言中要簡潔而清楚地解釋: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論題?這個論題為什么重要?
在撰寫引言時,如果表達冗長、重點不突出,就有可能使讀者失去對論文中亮點的印象。因此,引言的撰寫中應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盡量準確、清晰地指出所探討問題的本質和范圍,做到繁簡適度。(2)解釋或定義專門術語或縮寫詞,以幫助審稿人和讀者閱讀與理解。(3)適當地使用“I”,“We”,“Our”,以明確地指示作者本人的工作,如:最好使用“Weconductedthisstudytodeterminewhether……”,而不使用“Thisstudywasconductedtodeterminewhether……”。(4)敘述前人工作的欠缺以強調自己研究的創新時,應慎重且留有余地。可以采用類似如下的表達:Totheauthor′sknowledge……;Thereislittleinformationavailableinliteratureabout……
4.切忌繁瑣的討論。
這是論文中最難寫的部分,不但內容難寫,英語表達也難。這部分寫作上最大的毛病是講了一大堆廢話,而沒有講清實質性問題,即研究結果的意義何在,這里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作者自己對其研究結果的意義也未弄清楚,二是作者的邏輯性不強。在科學史上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其意義并不是當時馬上就能弄清楚的。討論的重點在于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和推斷,并說明讀者的結果是否支持或反對某種觀點、是否提出了新的問題或觀點等。因此撰寫討論時要避免含蓄,盡量做到直接、明確。在撰寫討論時應注意幾個方面:其一,對結果的解釋要重點突出,簡潔、清楚。為有效地回答所研究的問題,可適當簡要地回顧研究目的并概括主要結果,但不能簡單地羅列結果,因為這種結果的概括是為討論服務的。如:
Theslowresponseofthelead-exposedneuronsrelativetocontrolssuggeststhat……(由主要結果引導出相關討論)其二,觀點或結論的表述要明確、清晰。盡可能清晰地指出作者的觀點或結論,并解釋其支持還是反對已有的認識。此外,要大膽地討論工作的理論意義和可能的實際應用,清晰地告訴讀者該項研究的新穎性和重要之處。結束討論時,避免使用諸如“Futurestudiesareneeded”之類蒼白無力的句子。
摘要總結了科技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中的詞匯冗余問題,包括名詞、動詞和修飾的冗余。通過實例分析這些中式英語的問題所在,并給出編輯修改建議,以喚起向科技英文期刊投稿的作者和編輯同行的關注,尤其是要注意中英文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差異。關鍵詞科技英文寫作冗余詞匯語言差異文化差異筆者在編輯《電力系統通信》英文摘要和負責英文期刊ELECTRICITY的管理工作過程中,不斷遇到中英文兩種語言差異的困擾,這種差異本質上是兩種文化、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本文僅就編輯工作中遇到的語言差異的一個方面———英語科技論文寫作中的冗余問題予以總結,通過實例說明編輯的處理方法,以期喚起從事科技英文摘要和英文論文寫作的作者和期刊編輯同行的注意。下文所有實例中,A為問題句,問題部分以下劃線突出;B為編輯修改后的句子。
名詞的冗余
較易識別的名詞冗余在科技英文摘要、論文投稿或譯稿中,有些名詞明顯多余,因為它們的意思已經包括或隱含在句子的其他元素中。有些不必要的名詞并不單獨出現,而是與冠詞和介詞結合成短語的形式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去掉名詞時要同時刪去冠詞和介詞。例1中國東西部發電資源分布的不均衡促使電網互聯加快了步伐。A:Unbalance of power resources distributed in east and westChina stimulate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grid interconnection.B:Unbalance of power resources distributed in east andwest China stimulates to accelerate grid interconnection.例1的A中下劃線部分可刪去,因為“to accelerate”;=“to increase the pace of”;。例2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受制于能源的供給。A: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future will,to a large extent,depend on power supply.B: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will,to a largeextent,depend on power supply.例2的A中,動詞的將來時已經足以表達“未來”;,而且“development”;也含“未來”;之意,所以“in the future”;可刪去。
不易識別的名詞冗余有些冗余的名詞可能不太容易一眼看出,但稍加思考,可以發現它們對句子的意思沒有任何幫助,如果刪去之,會使句子簡潔明了。例3那時,中國的電力市場并未真正形成,交易情況并不規范。A:At that time,power market in China was not formedcompletely,and the situation of trading was not normalized.B:At that time,power market in China was not formedcompletely,and its trading was not normalized.“situation”;是一個很容易多余的名詞,常可刪去。例4當前需重點解決的問題是要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建立健康的投融資市場。A:The key to the solution lies in establishing a healthy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arket for renewable energydevelopment[1].B:The solution is to establish a healthy investment andfinancing market for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key”;有時是有用的,但也常可以刪去,它還會帶來更多不必要的詞匯,如本句中的“lies in”;。
二、功能對等理論在科技英語翻譯中的具體應用
1.應用原則。
(1)忠于原作者。忠于原作者是指翻譯者應明確原文本自身效用,具體來說是應明確源語接受者的理解思想,還應明確原文本對接受者的效用。例如,我們在翻譯國外某宣傳資料時,除了要完整的翻譯出文章中所有信息,還應使翻譯內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讀者能夠深入信服該產品。
(2)服務于接受者。翻譯也是一種交流活動,接收者接收的信息量是評判翻譯效果的主要標準之一。翻譯者應在展現出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還應考慮接受者,考慮他們的接受效果,并在翻譯的過程中盡量使用自然語言,其中自然具體是指譯文應純正,且譯文應通順、流利。
2.具體應用。
(1)全面考慮信息功能。在翻譯科技英語的過程中,應考慮目標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全面考慮信息功能,如果目標接受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則應最大限度地保持詞匯和體裁風格,這主要是因為專業術語和內容不會影響專家學者的閱讀效果,他們可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準確理解譯文中表達的信息內容。眾所周知,在科技文章中時常出現句型結構復雜的語句,若想準確翻譯,首先應掌握豐富的專業詞匯。其次,理清句子結構。最后,將語句分解成單獨句子進行翻譯。
(2)靈活處理。我們不能保證所有的目標接受者均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全無所聞以及一知半解的現象,如若譯文中的專業性較強,則不利于接受者的理解,因此,在完全表述原文信息的基礎上,還應進行靈活處理,保證譯文簡單、直白,便于接受者的理解。例如,TheICE2wouldbeapushpullunit,ahalftrainconparedtoICE1.譯文:ICE2型號快車屬于一種拉錐式動力列車,穿梭在城市之中,它與ICE1型快車相比,被成為半部列車。這段話摘自大眾介紹ICE2車型的文章中,因我國讀者對此車了解較少,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過多地追求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對應,應著重考慮接受者的接受能力。
二、建構主義對科技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科技英語翻譯教學圍繞以下環節展開:
1.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注意激發其創造性科技英語自身晦澀難懂的特點會讓學生難以建立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環節精心準備,注意興趣的調動和學習動機的引導,從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主動學習,并能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其創造性。
2.發揮教師在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教師應注意角色轉換,改變“一言堂”式的被動傳授,通過各種預設問題逐步把學生帶入自主探索的過程。
3.重視“協作”在知識建構中的積極作用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之間應建立起一種協作機制,而非上對下的管理機制。同時,學生之間以集體討論等形式開展活動,促進團隊精神的培養。
4.利用先進教育技術教學引入多媒體、慕課、微課等先進的教育技術,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能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優化最終的學習成果。
三、科技英語為主體的翻譯教學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優勢集中在理工科專業上,學生對本專業知技能的掌握,對本專業前沿理論的了解將極大促進學生的擇業和職業發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優勢學科,在翻譯教學環節引入理工科專業的英文文獻,不僅利于跨學科、跨專業發展理念的實施,還能培養學生翻譯技能,增加學生對本專業英文文獻語言特點的了解,也拓寬了專業知識面。科技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確立要求在教學意識形態、師資建設、教學手段、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上投入精力,開展系統的建設工作。
1.教學意識形態轉變教學管理部門及教師改變意識,統一行動,讓管理者、教師、學生都能正確認識科技英語翻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導是實現科技英語翻譯課程體系順利建設的重要保障。
作者:楊麗華 劉樹海 李英杰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
大專學歷2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3%;本科學歷32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49%;碩士28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43%;博士3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5%。有出國經歷的32人,占參與調查者的49%;參加過對外科技合作項目的19人,占參與調查者的29%;參加過出國培訓的14人,占參與調查者的22%;參加過3個月以上脫崗培訓的16人,占參與調查者的25%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者群體中,男女比例差異不明顯,31~50歲人數占到調查者人數的78%,本科和碩士學歷人員占到調查者人數的92%,說明中青年農業科技人員、本科和碩士學歷人員是農業科技人員的主流。接近1/2的參與調查者有出國經歷,接近1/3的參與調查者參加過對外科技合作項目,說明農業科技人員對外科技交流活動比較頻繁,科技合作比較緊密。1/4的參與調查者接受過專門的外語培訓(表1),說明農業科技人員接受專門培訓的比例相對于開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需求來說偏低。外語應用水平情況分析可應用外語與外方無障礙交流的7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11%;外語閱讀能力好的37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57%;寫作能力好的10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15%;外語聽力好的6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9%;外語口語好的7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11%;只能通過翻譯實現對外交流的22人,占參與調查者人數的34%(表2)。表明參與調查者中只有1/10左右的人員能夠與外方無障礙交流,而只能通過翻譯實現對外交流的人員占到了1/3,由此看來,開展農業科技人員的外語培訓工作很有必要。1/2的參與調查者認為外語閱讀能力好,只有1/10左右的參與調查者認為外語聽說能力好,由此可以做出判斷,農業科技人員外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提高外語的聽說能力。
外語學習目的情況分析參與調查者選擇學習外語的目的順序及時了解本專業科研進展>開展項目合作研究>通過各類外語考試>出國深造或培訓>只為個人興趣(表3)。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及時了解本專業科研進展和開展項目合作研究的人數分別超過和達到了參與調查者總數的2/3和2/5,說明農業科技人員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和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同時,以通過各種外語考試和出國深造為目的的外語學習也占到一定比例,而只為個人興趣的外語學習所占比例很小,說明農業科技人員外語學習的目標性比較明確。外語學習手段分析參與調查者采用過的外語學習手段順序為外語考試或培訓教科書>外文學術期刊或報刊>外文專業研究資料>參加單位組織的培訓班>外語影音資料>互聯網外語學習網站>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參加社會培訓機構培訓>單位內部用外語交流的研討會>參加英語角活動(表4)。接近2/3的參與調查者通過外語考試或培訓教科書來學習外語,這與1/2以上的參與調查者認為外語閱讀能力好的調查結果是相符的;超過1/3的參與調查者通過外文學術期刊或報刊以及外文專業研究資料來學習外語,與其為開展好科研工作的學習目的緊密相關;有1/4左右的參與調查者采用了外語影音資料和互聯網外語學習網站學習外語,有部分參與調查者參加了社會培訓機構的培訓學習,這說明其主動學習外語的積極性較高;通過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和單位內部用外語交流的研討會的方式學習外語的比例偏低,說明農業科技人員應用外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偏少;參加英語角活動的人員偏少,與缺少學習環境和條件有關。
外語學習方式趨向性情況分析參與調查者外語學習方式的傾向性順序為參加單位組織的培訓班>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單位內部用外語交流的研討會>參加社會培訓機構培訓培>外文專業研究資料>外文學術期刊或報刊>互聯網外語學習網站>參加英語角活動(表5)。超過2/3的參與調查者希望參加單位組織的外語培訓班,超過2/5的參與調查者希望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與以上2種培訓方式屬于稀缺培訓資源相關;接近1/3參與調查者希望參加單位內部用外語交流的研討會,說明單位組織和開展這類學術研討的次數較少;接近1/3參與調查者希望參加社會培訓機構培訓,說明社會培訓機構在外語培訓市場有較大影響;選擇通過外文專業研究資料、外文學術期刊或報刊學習外語的調查者,在農業科技人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外語培訓對象的優化在調查中發現,年齡在20~50歲或參加對外科技合作項目或有出國經歷的被調查者,均對外語學習和培訓表現出較高興趣,參與的積極性較高。由此推論,具有以上3種情況之一的農業科技人員,既有學好外語的迫切要求和應用環境,又有一定的外語學習基礎和學習經驗,可以作為單位組織外語培訓的重點人群。外語培訓內容的優化參與調查者均接受過在校外語學習和培訓,大部分通過了大學外語四級、甚至六級考試,幾乎全部參加和通過了外語職稱考試,應該說在外語的基本語法和常用詞匯方面具有一定的積累和基礎。比較而言,在外語的聽說能力和專業詞匯方面有較大欠缺,這也正是科技人員在對外科技交往中的主要障礙因素[1]。因此,拓展專業詞匯、提高聽說能力,應該作為農業科技人員外語培訓的主要內容。外語培訓方式的優化盡管參加出國外語培訓和脫崗外語培訓對提高外語應用能力效果顯著,但畢竟只能是少數人參加,單位營造好的外語學習環境,利用好現有培訓資源和條件,組織和做好日常外語培訓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多數科技人員的外語水平[2]。可以多組織外語交流學術研討會,多訂閱外文期刊和研究資料,利用好網絡與學習資源,達到既能提高外語水平,又能多了解科技信息,學以致用的學習和培訓目的[3]。參與調查者的代表性本研究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65份,盡管在調查中力求使調查樣本具有代表性,但參與調查者的人數畢竟在農業科技人員群體屬于小樣本,不可能全面反映農業科技人員整體的情況。但是,在問卷調查過程中發現,被調查單位更傾向于將具有一定外語水平和外語學習意向的人員推薦為參與調查對象。因此,參與調查者在關心外語學習和培訓的農業科技人員群體中有較好的代表性,這一群體恰恰是本項研究的重點對象。培訓策略優化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是人數占優策略研究方法,因此重點分析了在調查樣本中人數上占優的群體的相關情況,未對參與調查者的少數情況,提出相對應的學習和培訓建議。同時,本研究未對不同學習經歷、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學習手段的參與調查者與其外語學習能力的相關性作進一步分析,因此也未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這也正是本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需要繼續深化和拓展的內容。
1.中英文摘要的人稱和語態現狀
1.1中文摘要GB/T6447—1986111規定:
摘要“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應采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根據對國內科技期刊“投稿/高約要求”的檢索,多數期刊對中文摘要都作了具體要求,如“用第三人稱”,禁用“本文”“作者”等做主語;對于語態也要求“不得使用被動句”及“英文摘要則相對具體”等。
1.2 英文摘要同中文摘要相比,英文摘要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英、漢語言本身存在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中文期刊所附的英文摘要基本上都是從中文摘要翻譯過來的,這就涉及到“對等”與“不對等”的問題。加之國家標準對摘要撰寫的硬性約束,我國不少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也要求使用第三人稱。如《XX腎臟雜志》在其《讀者作者編者》欄目里就明確規定“……注意英摘用第三人稱,即不能有‘We…Our…’等。如果作者用了,我們要改為‘Theauihois'”在語態方面,因為科學研究的客觀性,過去多提倡使用被動語態,導致國內科技論文出現英文摘要被動語態過度使用現象121。事實上,國外從20世紀中期開始就逐漸有作者用第一人稱撰寫,現在愈來愈多的人主張或提倡使用主動語態,包括使用第一人稱代詞13—5;國內期刊的種種規定,必然導致英文摘要在中外期刊中的差異。試比較以下2例結構式摘要。
例1Theclinicaldataoi35patien爐…andenaltransplantatiariweeanalyzedResul-s.…Theundelyingdiseaseswerediagiosedcorrect^in23cases(69%)CThepQdindiagiosisof34casesSugeiywasperjomedcnmot:ofhecasesC〇ncpsion."CTisthefirstmeihodofchoicejndiagiosjs161
例2B\CKGROUNDAdversecadaceventsareconmonaftervascularsurgeyWehyp°lhesizdd
METHCDSInhiisdouble-blinlplacebocontoiedrfa,lwemndcmlyassigiedpatients....LiPidinterleukn-6andC~eactiveprotejilevelswerdmeasured."RE?SULTS八patieniswereassigiedto....171
期刊在要求上的某些異同。例1中文期刊隨文摘要基本上是按相關要求來寫就的,未使用第一人稱代詞,而是使用了Theclinicalda^Theunderlyingdiseases作為主語;例2外文期刊則使用了第一人稱we兩者都使用了被動語態,只是使用頻率有較小差異。此外,相關研究也證實國內期刊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稱的使用頻率低于國外原版期刊。
2.討論
2.1人稱問題摘要的人稱問題在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一是根據GB/T6447—1986的規定,摘要撰寫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二是主張使用第一人稱,主張或傾向于中英文摘要也可以用第一人稱撰寫,認為如果一項研究工作值得寫成,作者應該理直氣壯地說,
“我們做了必要的研究(Wepefmedheeuiiiestudies”19-101;三是折中主義立場,認為人稱問題的取舍并不能與研究的客觀性相提并論,即論文的客觀性不以人稱而轉移,但也應考慮國際科技論文寫作潮流,摘要寫作也可嘗試使用第一人稱…1。與此同時,還有學者就人稱問題作了定量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外摘要在第一人稱代詞的用法上存在顯著差異,究其根源,是國內對學術語篇中第一人稱代詞的看法片面所致。
科技英語,有其獨特的文體特點。摘要作為獨立于全文而存在的短文,它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12|;因此,摘要的語言表達,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既要準確,也要得體兩者均以實現交際任務為目的。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是指用詞準確,語句合乎語法規則;而語言表達的得體性既包括說的話合乎語法規則,具有語法上的可接受性,又關系到說的話在特定的語境中得體、合適113:因此,我們在編輯加工時,不能按照某種模式去生搬硬套。例如:八feipresentjighedifjerencesIds-cussedhereascnsofincreasinguseoffitpersonalPonounsinheabstracts,andPointedcufhat.。這里人稱代詞“I”的使用就顯得牽強,若改為“ByPresentpghedifi^recesanddiscussjnghereasonswe[heuhor(s)]pointedoufhat..”可能更得體,語篇更連貫。
作為信息載體的語言,不僅反映出其自身的特點,也承載著民族及思維特性。例如:英語重物稱,漢語重人稱;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為此,摘要寫作中人稱的定位應著眼于篇章的連貫,結合特定的語境來實施言語行為。作為論文的隨文摘要,其本身就預示著特定的交際對象一作者與讀者;因此,對摘要中是否使用了第一人稱代詞“I’或“We”,不必施以人為規慣。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人稱的使用與否與作者的責任感不能混為一談,以學術道德衡量,一旦成為署名作者,必然確立了其作者身份,毫無疑問,你必須對你的研究的真實性負責。對于這一點,國外主流學術期刊在其《投稿乍者須知〉沖均有明確警示。
我們認為,在編輯加工中,人稱定位需要考慮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摘要的類型;二是中、英文摘要表達上的“對等”;三是篇章的邏輯連貫。
例3susceptibilitylocusJorJiflammatoryboveldisease(BD)onchionosame16(]BD[)hasbeenlinkedtoCrohnsdiseaseingenane_wjdelinkagestudiesWepefmedacase_comlstudywithwomarkersJorthislocususingleukocyieDNAfon127Cdspatiet…
第1句首先描述了研究背景,緊接著介紹研究方法,借助人稱代詞,較好地實現了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內在連貫一致。如果第2句不用起關鍵作用的人稱代詞,該句就不能采用主動結構,只能改為被動式,即Acase-controlstudywasperjomed…。其結果是句子孤立,語篇松散。又如:本文就目前對急性心衰的病理生理學認識進行綜述,包括對傳統觀點和新觀點進行評論(nthisreviewwedescribecurrentunderstandjigofthepahophyilcgyofAH^^includingacriticalevajiaticnofhedaasupportingbothtraditicnalandnovelmechanims中、英文語篇達到了較好的對等一致。
例4ObjctiveTodeteminewhehergeneex^essicn".MehodsRShiatrialtissuesamplesweretakenfrom75patentswihrheumaticheardiseasewhounde_:wentheartvalvereplacementsurgey…
例4為結構式摘要。眾所周知,結構式摘要均按子項來敘述內容,每個子項相對獨立,但語篇上又為一體。例4中Mehod句,雖然省略了人稱代詞,采用被動式,但仍然能實現語篇銜接,且簡潔。與例2相比,同為結構式,但語篇層面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例2中的METHOD由于需要傳遞多個不同的信息,故人稱代詞起到了較好的銜接作用。因此,我們不贊成國家標準對人稱的使用作任何強制性要求。
2. 2語態問題由于中、英文語體要素上的差異,中文摘要寫作基本上為主動式話語結構,除了間或使用在漢語中具有被動意義的“由”“予以”等動詞之外,純粹被動結構較為鮮見。問題集中的焦點是在英文摘要寫作方面。普遍認為,科技論文中被動語態的使用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比較盛行,我國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在20世紀80—90年代初一直以被動語態為主流。隨著與國際接軌趨勢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編輯同人認者的責任感。此外,還有定量研究證實,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被動語態達到了濫用的程度。
所謂“態”是有關動詞的一個語法范疇,表示動作與施動者之間的關系。鑒于摘要很大程度上主要敘述的是研究者的客觀發現而非本人主觀感覺,因而摘要兼有描述型和敘事型語篇的特點。
英語中,盡管被動語態的使用遠不及主動語態廣泛,但若無必要交代施動者,或為了避免在同一個句子中出現不同的主語時,使用被動語態往往能取得較好的修辭效果,使得話語結構緊湊、語篇連貫。例如:Ftfty_wojnpatientswhdm§^nducedliverjnjuiywerecJo:senandrandcmizedfiOcontroIs(n=22)orherapygoup(L30)。
不僅如此,被動語態還能在語篇中突顯主題。例如.Pamantswererecruitedironhospitalizedpatients
whhypertensionascasegroupandheeligbleccnfolswereeniolledfrontheheallhysubjeciundergnepiyscllexaminationJaheallhevaluationcenter
目前學術界對摘要寫作普遍認為應使用主動語態,我們認為這樣強調的結果會導致語言的僵化和模式化。如果對于語態的使用也作硬性規定,勢必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從原先的一律使用被動語態到目前的一律不使用被動語態。雖然國外文摘使用被動語態頻率低于主動語態,但要注意的是,在結構式摘要寫作中,其分布范圍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目的”“結論”句采用主動語態,使其在結構上更簡練,表達更為直接,更好地突出動詞所表達的內容,其他項目使用被動語態更為妥當。而對于非結構式,需要更多地從語篇層面考慮語言表達邏輯上是否清楚、是否連貫一致,避免冗長和迂回。
發表年份。自1991年以來各年度的數量上來看,2000年是重要分水嶺,1991年至2000年為第一階段,論文數量偏少,10年共發表40篇,占所有論文的25%;2000年以后為第二階段,發展較為迅速,共發表117篇,占所收集論文的75%,雖然其中各年度論文數量仍有起伏,2006年甚至出現了一次低谷。
刊載期刊。我們還參照北大圖書館《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對期刊的分類,對刊載相關論文的期刊類型進行了分類統計。鑒于該目錄的分類相對較細,為便于統計分析,我們在該目錄的基礎上對期刊類型進行了適當整合,比如把語言學類和外國語類期刊合二為一,通稱為語言學和外國語類期刊;把綜合性醫藥衛生、兒科學、中國醫學、基礎醫學等醫學各學科期刊歸為醫學類期刊。
如表1所示,1991年―2013年,對這一領域關注度最高的是出版事業類期刊,占發表文章總數的35.67%;居第二的是醫學類期刊,占17.83% ;居第三的是語言學和外國語類期刊;其次是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科學技術類期刊。其余散見于體育、文學、圖書館事業、信息事業類和自然科學各分支學科的期刊。
研究內容。通過整理和分析這157篇論文的研究內容,我們發現相關研究的內容主要涵蓋三個方面。
一是英文摘要撰寫方法和技巧。早期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英文摘要撰寫方法和技巧的評介,在我們所收集的樣本中,2000年前的論文大多數集中于此,比如楊壽康(1993)分析了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與翻譯的方法;馬邦新(1995)探討了醫學論文英文摘要翻譯要點;周宗錫(1999)依據《工程索引(EI)》的要求,探討了寫作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基本原則。2000年以后,這一主題所占比例大幅減少,逐漸被其他主題取代。因此,從研究內容上來看,2000年也是重要分界點,2000年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于介紹英文摘要撰寫方法和技巧。
二是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寫作錯誤及問題。進入21世紀以后,英文摘要寫作中的錯誤和問題逐漸成為一大研究熱點,比如李學軍和馬曉耕(2004)探討了地學論文英文摘要中常見的表達不精煉問題;劉根林等(2008)分析了國內林業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問題;章麗萍和艾紅(2011)探討了我國水產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編輯加工的誤區并提出相應建議。還有一些文章沒有具體分析某一學科,而是綜合分析了科技論文英文摘要寫作中的問題。比如郭建順等(2010)調查分析了英文摘要誤用中文標點符號的問題;羅建平、黃伶燕(2011)分析了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英文摘要中的語法錯誤。
以上研究涉及了眾多學科的科技期刊論文的英文摘要,反映出各學科期刊論文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語法錯誤、縮略語使用錯誤、標點符號錯誤、詞匯誤用、被動語態濫用、語篇問題以及語言表達不符合英文習慣等。這說明國內科技期刊論文英文摘要的質量不容樂觀,如何提高我國科技人員的英文摘要寫作水平是極具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三是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對比。隨著研究不斷深入,近年來開始有學者開拓新視角,從多角度對比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寫作方法和特點,試圖發現國內科技期刊英文摘要與國外的距離,提高國內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質量。比如婁虎、顏軍(2007) 統計了國內外體育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語態分布和“頭重腳輕”句的使用頻率。結果顯示,國內作者使用被動語態句頻率低于其他國家的作者,而“頭重腳輕”句使用的頻率高于其他國家的作者。陳彥茹(2011) 分別從美國的《計算機與系統科學學報》(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和中國期刊網檢索源期刊中各選取了15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論文的英文摘要,建立了兩個小型語料庫,對比了它們的語篇銜接手段,發現中外作者都擅長用指示代詞來做前照應,都使用了較多的遞進連詞。但在人稱代詞、連接詞、詞匯重復等銜接手段上,中國作者和母語作者也存在差異。王志娟等(2012)歸納了6種國內外神經醫學期刊論著英文摘要寫作結構和內容特點,發現與同類型國外期刊比較,國內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篇幅較長,目的與題名、方法與結果內容重復,結論中缺乏研究意義的描述,各部分內容的表達不連貫等問題,指出國內期刊可以學習國外期刊摘要形式和內容結構的多樣性,加強背景及研究意義的闡述,以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
雖然此類研究尚少,所涉及學科各不相同,但綜合這些研究可以發現,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存在共性,同時也存在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國內作者撰寫的英文摘要在語言和語篇上受母語遷移的影響;部分國內作者英文寫作水平的局限;部分國內作者對國際學術界英文摘要的撰寫標準缺乏了解。
2005年以后,有一些學者另辟蹊徑,用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鄧芳明、龔學民(2007)以《中國當代兒科雜志》為例,通過比較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編委審校的英文摘要和其原文,總結出國內在編校科技論文英文摘要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編校水平的建議。陸建平(2009)則揭示了當前我國“核心期刊”和“來源期刊”英文摘要的語言與編校質量狀況,并提出應注重學術期刊語言編校質量與“核心期刊”遴選之間的關系。
未來研究趨勢
通過梳理1991年至2013年的研究,可以發現相關研究在國內逐漸受到重視,發展較迅速,但總體研究數量仍然偏少,研究范圍還不夠廣泛。雖然研究數量在不斷增長,但20多年來,國內核心期刊的相關論文總數只有157篇,這與國內科技期刊的龐大數量相比仍然偏少。如前所述,國內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總體質量并不十分令人樂觀,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不斷深入研究,讓這一領域的研究步入全新階段,推動國內科技期刊與國際接軌,提高國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