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銷售分析材料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中圖分類號:R71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124-02
宮外孕屬婦產科臨床危重疾病,應本著及早確診、及時治療的原則積極對待,治療重點在于幫助患者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促進癥狀改善、包塊消失并最大程度保留生育能力[1]。本文分析了宮外孕采用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自2014年10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1例宮外孕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按照隨即次序將此71例患者分成治療與對照兩組,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下:治療組,納入患者36例,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是(29.3±4.3)歲;包括初產婦11例,經產婦25例。對照組,納入患者35例,年齡21~41歲,平均年齡是(29.6±4.7)歲;包括初產婦13例,經產婦22例。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方面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經嚴格排除均符合保守治療指征并接受保守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治療所用藥物是米非司酮( 北京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準字H20010633)及甲氨蝶呤,用法及用量:米非司酮,每次用藥劑量是50 mg,口服,用藥2 次/d,持續(xù)用藥3 d;甲氨蝶呤,用藥劑量是50 mg/次,予以肌肉注射,用藥1 次/d,在用藥至第7 d時復查患者的血β-HCG水平,若其血β-HCG還并恢復至正常,則給予重復治療。
觀察組患者予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治療與對照組相同,中醫(yī)則采用行氣、活血方施治,方組:天花粉40 g、黃芪30 g、赤芍15 g、文術12 g、三棱12g、甘草12 g、川楝子12 g、青皮12 g、茯苓12 g、元胡12 g、香附12 g、柴胡12 g、牡丹皮12 g。用法:配伍后加水煎煮、取汁,用藥1 劑/d,分3次服用。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宮外孕相關臨床指標的改善時間(包括其腹痛消失、血β-HCG水平恢復、包塊消失時間);治療結束的6個月提醒患者前來復查,行輸卵管造影,對比兩組患者的輸卵管再通情況。
1.4療效判定
治療后,根據患者宮外孕相關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結合各項檢查結果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患者在治療后宮外孕相關的臨床癥狀均消失,經檢查其血β-HCG值恢復正常,B超檢查結果提示包塊消失,判定為治愈;患者在治療后宮外孕相關的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經檢查其血β-HCG值趨向正常或已正常,B超檢查結果提示包塊較之前明顯縮小,判定為有效;患者在治療后宮外孕相關的臨床癥狀并無改善,血β-HCG值及腹部包括無變化,判定為無效。治愈率與有效率相加等于治療總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
本文統計、調查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改善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在接受治療后宮外孕相關臨床指標改善時間均更短,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
2.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總有效率及輸卵管再通率均更高,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
3 討論
關于宮外孕的治療,既往傳統治療方法多是予以手術治療,雖能夠起到一定治療效果,但此療法也存在有不容忽視的問題:①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不利于恢復;②既往開腹手術多需要將患側的輸卵管切除,患者的生殖功能也會因此受損,宮外孕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并未生育,基本需求便是保留再次生育的能力,因此,該治療方法并不利于患者接受[2]。因此,目前對于符合保守治療指征的患者,臨床多主張先采用藥物保守治療[3]。
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是西醫(yī)治療宮外孕常用藥物,米非司酮屬孕激素受體拮抗類藥,經口服進入機體后藥物中有效成分可取代機體中孕酮并與其相關受體互相結合,對孕酮的活性產生抑制,促進卵巢中黃體的溶解及機體孕酮、孕激素的水平下降[4]。甲氨蝶呤屬葉酸拮抗類藥,可對機體中二氫葉酸還原酶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破壞絨毛并抑制滋養(yǎng)細胞的增長,促使胚胎組織脫落、壞死。以往保守治療單純應用西醫(yī)西藥,若治療時間過長常產生副作用,而我國中醫(yī)中藥在診治此病方面有獨到見解及效用,越來越多的參與宮外孕保守綜合治療當中。中醫(yī)認為,宮外孕當屬“L瘕”范疇,主要因體內氣血瘀滯導致,固治法在于活血、舒、化瘀、通絡[5]。此次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行氣、活血方,方中天花粉可輔助西醫(yī)兩種藥物殺胚,并達消腫、祛淤、排膿之效用;三棱、文術可破血行氣;黃芪、茯苓可補氣利水;青皮、川楝子能理氣止痛、破氣散結;赤芍、牡丹皮、沒藥、元胡、乳香及丹參能夠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并促進包塊有效吸收;黨參可補氣而當歸達補血活血功效;柴胡、香附可理氣、疏肝;紫花地丁有清熱利濕之效用。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在接受治療后宮外孕相關臨床指標改善時間均更短;且治療總有效率及輸卵管再通率更高,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
綜上所述,宮外孕采用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的效果頗為顯著,兩者能夠互相協調,提高治療效率,縮短治療時間,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榮麗.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宮外孕120 例臨床分析[J].醫(yī)藥衛(wèi)生,2010,39(4):197-198.
[2]朱平,許光銳.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宮外孕80 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2):117-118.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2例采用聲帶手術進行治療患者,并按照患者住院尾號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1例,男28例,女13例;患者年齡為29~40歲,平均年齡(34.52±1.13)歲;患者手術時間為15~18min,平均手術時間(16.53±1.27)min;對照組41例,男27例,女14例;患者年齡為28~41歲,平均年齡(34.87±1.35)歲;患者手術時間為16~19min,平均手術時間(17.57±1.08)min。對本次研究選取的82例采用聲帶手術進行治療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醫(yī)護人員采用雙通道全憑靜脈靶控麻醉措施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麻醉,其中,瑞芬太尼4ìg/mL,普魯泊福4mg/L。在患者入睡后,給以患者阿曲庫銨0.4mg/kg。5min后,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措施,并將其同麻醉機相通氣,每分鐘呼吸頻率為12次,氣流量為1.5L/min,潮氣量為10ml/min。按照患者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血氧飽和度對患者潮氣量及呼吸頻率進行調整,其中,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控制在30~35mmHg,血氧飽和度控制在98%~100%。在對患者撤離支撐喉鏡時停止靶控輸注瑞芬太尼和普魯泊福,完成手術后給以患者新斯的明1mg和阿托品0.5mg拮抗阿曲庫銨,在患者蘇醒后拔除氣管導管。
1.2.2在治療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yī)護人員為其開放靜脈通路,給以患者氟比洛芬酯1mg/kg,麻醉方法同對照組患者一樣。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實施聲帶手術麻醉后1、6及24h的咽喉痛VAS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醫(yī)學研究通過SPSS17.0軟件對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單位為x±s,不同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差異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統計學處理方法為χ2檢驗法,如果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P
2結果
對比采用不同麻醉誘導患者實施聲帶手術麻醉后咽喉痛VAS評分變化狀況,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討論
氟比洛芬酯為一種非甾體類靶向抗炎藥劑,可有效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給患者帶來的疼痛感。其主要是通過對患者前列腺素合成分抑制,減少患者機體內炎性因子生成,進而抑制中樞神經的敏感化。減輕患者出現疼痛癥狀,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減輕聲帶手術麻醉后咽喉痛癥狀,其在患者實施手術后1、6及24h的VAS評分同沒有采用氟比洛芬酯的對照組患者間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該研究結果同吳群、孟軼男及楊濤等學者在《氟比洛芬酯治療聲帶手術麻醉后咽喉痛的效果觀察》中研究結果基本類似[2]。因此,氟比洛芬酯值得在聲帶手術麻醉中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1-0018-03
Repeat liposuction-curettage for failed bromhidrosis surgery
ZHENG Ze,GUO Yong-gang,SUN Zhi,LI Wen-zhi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Beijing Anzhen Hospital of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icacy and side-effects of a second Liposuction-curettage(LC) in patients with insufficient prior surgery for bromhidrosis.Methods32 nonresponders to pri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21 female and 11 male) underwent a second LC. Side-effects, patient satisfaction, the surgeons' intraoperative evalu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documented,to compared with 382 patients of first LC(253 female and 129 male). 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In second LC,91% of all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postoperative results(vs 93% in first LC,P>0.05). No severe side-effects were observed. Five patients (16%) slightly increased difficulties during dissection of dermis from subcutaneous fat in second LC.ConclusionLC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insufficient response to pri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ith less side-effects, deserved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bromhidrosis; liposuction-curettage; minimally invasive
腋臭普遍認為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由大汗腺分泌的無臭味的乳狀液,排出后被腋窩部位的表皮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等細菌分解而產生短鏈脂肪酸而發(fā)出的特異性臭味[1]。目前手術治療是根治腋臭的唯一方法,其中整形美容外科采用微創(chuàng)負壓吸引手術方法獲得了好的療效[2],但臨床上仍有一部分手術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來就診。對于這些術后復發(fā)的腋臭患者,筆者再次選擇負壓抽吸術來治療。再次負壓吸引方法治療腋臭手術失敗的患者是否安全有效,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筆者采用與同期進行首次抽吸術的腋臭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再次抽吸術的療效和安全性。
1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資料:2002~2008年期間有32例患者(女性21例,男性11例)因腋臭手術治療后療效不滿意于我院就診,其中22例為腫脹負壓抽吸術后(5例為我院手術后復發(fā)病人,其余為外院術后病人),10例為外院行微創(chuàng)切口汗腺修剪術后。在其第一次手術后間隔3~6月后,筆者實施再次微創(chuàng)負壓抽吸術治療(表1)。
同期首次實施微創(chuàng)負壓抽吸術的腋臭患者有382例(女性253例,男性129例),之前沒有進行任何外科手術治療。
為避免心理因素影響,所有患者經過確診:患者活動出汗后,距腋窩0.5m處聞及臭味診斷為腋臭。所有患者知情同意,配合調查研究,在手術前二周內未行其他任何治療,戒煙、禁服阿斯匹林類藥物,女性避開月經期。
1.2 手術方法:患者平臥,肩外展,雙手抱頭,充分暴露腋區(qū),常規(guī)碘伏消毒,鋪無菌單。以美藍標記腋毛區(qū),采用局部腫脹麻醉(在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2%利多卡因20ml+0.1%腎上腺素1ml+5%碳酸氫鈉6mL配成腫脹麻醉液),每側注射量60~100ml,麻醉范圍應超出標記范圍的1cm。切口長約0.2~0.4cm,位于上臂內側、腋毛區(qū)邊緣下2cm處。抽吸針采用喙狀針頭,用20ml注射器空針管形成負壓連接抽吸針頭。抽吸針管位于真皮下脂肪淺層,刮除、抽吸皮下淺層脂肪和腺體組織致皮膚成輕度青紫色,或皮面卷縮、真皮和脂肪層分離為度。用慶大鹽水沖洗創(chuàng)腔,排盡皮下積液,以3-0絲線縫合切口,絲線固定紗布包堆于術區(qū)防止血腫,但壓力不可過大以免影響皮膚血供。外置敷料、棉墊,繃帶“8”字包扎,術后3天可拆除加壓包扎,10天拆線。
1.3 患者滿意度和醫(yī)生評估:患者滿意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術后6月進行評估,分1-4級(1-完全滿意,2-基本滿意,3-不完全滿意,4-完全不滿意)。再次手術組中,醫(yī)生評估再次手術相對首次手術的困難度(1-困難很多,2-略微困難,3-沒有差別,4-更容易)。
2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再次手術病例組患者平均年齡為(24.8±7.2)歲,首次手術組為(25.1±8.1)歲(P>0.05)。再次手術組病人間隔第一次手術時間為(10.3±5.2)月,再發(fā)腋臭時間平均為3.1月(0~7月),其中22例(68%)訴腋臭恢復到術前狀況,10例(32%)有所減輕,沒有出現病情惡化者,7例(22%)可觸及皮下結節(jié)或條索狀粘連,沒有瘢痕增生導致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者。
2.2 術后反應和并發(fā)癥:兩組均沒有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術后各種反應均無統計學差異(SPSS 16.0統計軟件,χ2檢驗)。再次手術組中,84%的患者(首次手術組為80%)術后出現輕度的皮膚淤青,能自行吸收;31%的患者(首次手術組為29%)出現皮膚局部破潰和感覺異常,但只是輕度的、臨時性的;1例(3%)患者(首次手術組為2%)出現血清腫,注射器抽出液體后愈合;78%的患者(首次手術組為72%)訴腋窩區(qū)毛發(fā)變稀疏(表2)。3~6 個月后皮膚顏色、柔軟度及彈性可基本恢復正常。
2.3 患者滿意度和醫(yī)生評估:再次手術組中27例(84%)患者評為完全滿意,2例(6%)不完全滿意,只有1例(3%)表示完全不滿意, 總滿意率為91%;首次手術組中344例(90%)完全滿意,有8例(3%)表示完全不滿意,總滿意率93%(表3)。醫(yī)生評估有27例(84%)行二次負壓抽吸手術難度與頭次手術相當,有5例(16%)因真皮和皮下脂肪瘢痕粘連導致操作難度較頭次手術略為增加,但這并沒有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和并發(fā)癥。
3討論
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正趨于替代傳統的腋臭手術方法。其中負壓抽吸術治療腋臭的原理是抽吸和破壞皮下大部分汗腺和脂肪,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副作用少、美容效果好、操作簡便的手術方法[3]。負壓抽吸術和其他微創(chuàng)類手術的術后復發(fā)率為0% 到26%不等[4],其主要原因是首次手術清除的不干凈,手術比較保守從而導致殘留的汗腺較多,也可能是剩余汗腺代償的分泌過多導致復發(fā)[5]。
關于腋臭手術術后復發(fā)的患者該選擇何種治療方式進行再次治療,目前尚且不能定論。如果采用傳統的手術方法,無疑會增加手術創(chuàng)面瘢痕和粘粘,甚至影響功能,或者增加皮片壞死的風險。仍然采用微創(chuàng)的負壓抽吸術治療能否取得好的療效,其安全性又如何,近來尚缺少大量的臨床對照研究。
筆者通過術后患者滿意度調查,并將其與同期首次進行負壓抽吸術的患者進行對比,從而來評價再次行抽吸術的療效。再次手術組的總滿意率達到91%,相對于首次手術組93%略低,但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再次負壓吸引術同樣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中不完全滿意的2例,未進行進一步治療;完全不滿意的僅1例,筆者對此患者仍然采用負壓吸引術治療,術后痊愈。
腋臭手術失敗的患者往往伴有創(chuàng)面瘢痕粘連的情況,因此筆者實施再次手術一般要求在上次手術后的3~6月后,待瘢痕軟化從而降低手術的難度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在進行再次負壓吸引手術后,筆者通過術者對手術難度的評估來評價瘢痕創(chuàng)面對再次負壓吸引術的影響程度。結果顯示只有16%的患者手術操作難度要高于首次手術,手術的時間要略長一些,然而沒有因為手術難度增加而影響到手術的成功。
在術后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方面,再次手術組發(fā)生皮膚瘀青、感覺異常、毛發(fā)稀疏以及血清腫的發(fā)生率均略高于首次手術組,但兩組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再次負壓吸引術治療術后復發(fā)的腋臭患者沒有明顯增加手術的風險,仍然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
在提高有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筆者的經驗是選擇抽吸管和正確的抽吸方法。抽吸管最好選擇喙狀針頭[6],以便更好的刮除汗腺組織,提高手術成功率。手術能否成功還要取決于是否刮除到真皮和皮下交界處,應清除真皮深層大汗腺僅留下皮片,而清除范圍則要超出腋毛區(qū)1~1.5cm[7]。對于瘢痕創(chuàng)面,其操作不當也可能會增加術后并發(fā)癥,過度抽吸或層次過淺可導致皮膚潰破、壞死,抽吸層次過深則有可能破壞血管形成血腫。此外,術后包扎和固定也很重要,筆者采用類似植皮術后包堆固定的方法有效地預防了術后血腫的發(fā)生。在拆除包堆固定的時間問題上,筆者認為沒有必要按照植皮術后那樣嚴格,因為負壓抽吸手術并沒有嚴重破壞皮片血運,包堆及加壓固定只是預防出現術后血腫,為減輕患者負擔,一般2~3天之后即可去除。
本研究證實對于腋臭術后復發(fā)者,再次采取負壓抽吸術是一種正確的選擇。除了少數病人會增加操作的困難度外,并沒有增加術后不良反應,沒有發(fā)生皮片壞死等嚴重的并發(fā)癥,而且手術效果良好,術后恢復快。同首次手術一樣,為避免發(fā)生血清腫等并發(fā)癥,術后一定要有確實的止血、壓迫和制動措施。對術后復發(fā)性腋臭再次采用負壓抽吸術是一種療效確切、安全、簡便又美觀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航.腋臭的皮膚外科治療[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18(6):864-866.
[2]孟凡軍,孫毅,張學成,等.全層脂肪抽吸治療腋臭800例臨床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8,17(9):1290-1291.
[3]Lee D,Cho SH,Kim YC,et al. Tumescent liposuction with dermal curettage for treatment of axillary osmidrosis and hyperhidrosis[J]. Dermatol Surg,2006,32:505-511.
[4]Perng CK,Yeh FL,Ma H,et al. Is the treatment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liposuction better than open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2004,114:93-97.
[5]Field LM. Tumescent axillary liposuction and curettage with axillary scarring: not an important sequela[J]. Dermatol Surg,2003,29:317.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339-02
現階段社會發(fā)展迅速,民眾平均壽命的提高,老年人口在社會中的比例正在逐漸加大,老年人多伴有骨質疏松癥,骨密度下降,同時髖周肌群退變,不能有效地抵消髖部有害應力,輕微的外傷即可造成股骨頸骨折,在70歲以上人群中股骨頸骨折已成為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其發(fā)生率逐年上升【1】,近年來發(fā)生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是引起老年患者病死和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全身狀況較弱、有較嚴重的合并癥、手術耐受性差。所以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說,選擇一種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2】。筆者對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分別實施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37例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39例的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75例為分析對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4l例。年齡最小70歲,最大90歲,左側30例,右側45例,12例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5例,Ⅲ型28例,Ⅳ型42例。受傷原因:滑倒傷60例,車禍撞傷13例,墜落傷2例。新鮮骨折67例,陳舊性骨折8例;75例患者術前檢查明確至少合并有1種或2種以上的內科疾病,合并高血壓、冠心病55例,糖尿病29例,腦萎縮21例,腦梗死16例,心律失常11例,慢性支氣管炎7例、尿路感染5例,前列腺增生3例,帕金森病2例,貧血2例,乳腺癌術后1例。全部患者均沒有明顯手術禁忌證。把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設為39例觀察組,行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的3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受傷原因、骨折分型、病情嚴重程度及合并癥等方面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術前相關檢查,處理合并疾病,先治愈感染灶。將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血小板減少者予以升血小板藥物治療并輸新鮮血小板,使計數達8.1×1010/L以上。對貧血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或輸紅細胞使Hb達100g/L以上。術前3天預防性加用抗菌藥物。手術開始前嚴格無菌條件下留置導尿。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1.2.2 手術方法觀察組39例患者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取側臥位髖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切口的位置以股骨大粗隆為中點作縱形切口,切開闊筋膜張肌后于股骨大粗隆前三分之一水平切開臀中肌,并緊貼骨面向內側推開暴露髓關節(jié)前方關節(jié)囊,切除關節(jié)囊后即可充分暴露股骨頭頸及其骨折部,取出股骨頭,常規(guī)修整擴大髓臼,鋸斷股骨頸,擴大髓腔,經拭摸滿意后置入安置髖臼假體,術中修補臀中肌和闊筋膜張肌,防止術后髓外展無力。縫合后常規(guī)放置負壓引流。對照組36例患者采用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采用髖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小粗隆上1.0-1.5cm行股骨頸截骨并移去股骨頭,分別整復大小粗隆及粗隆部前后部骨質并張力帶鋼絲固定,探明股骨髓腔,依次擴髓,注意擴髓過程中用力適度,以免出現股骨劈裂。標準骨水泥技術操作,插入人工股骨頭。人工股骨頭前傾角的掌握,在髖膝屈曲90。時,插入的人工股骨頭在股骨髁平面向前傾約15。一20。,以大粗隆頂點為參照確定人工股骨頭高度。在骨水泥未堅固前,如股骨矩骨質粉碎明顯呈骨缺損時可將骨水泥塑型成股骨矩。安裝雙動頭,復位,縫合外旋諸肌于大轉子,切口內置引流管。
1.2.3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放置負壓引流24―48h,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繼續(xù)治療合并癥。根據患者機體恢復情況盡可能使其早期離床、進行站立、扶拐行走等功能鍛煉。如果患者一般狀況允許,術后1d可在床上坐起,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2d可在有人幫助下站立,術后3d進行膝關節(jié)屈伸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可在有人保護下扶助行器練習行走。1周后扶拐下地行走。
1.3 觀察指標和效果評價標準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所用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兩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隨訪比較采用Harris評分為標準,總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分析將文中統計及檢測所得數據采用SPSS16.5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進行u或者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n)、率(%)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
2 結果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手術治療適用于內收型骨折、有移位的骨折、65歲以上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青少年的股骨頸骨折、各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頸陳舊骨折不愈合等,手術方式包括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全髓關節(jié)置換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等【3】。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而言,實施非手術治療和內固定復位進行治療,所需要的臥床休養(yǎng)的時間過長,并可引發(fā)墜積性肺炎、壓瘡、尿路感染、栓塞、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4】,并且由于老年人髓關節(jié)周圍肌肉退變,免疫功能低下,臟器功能減退,傷前多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偏癱、糖尿病等全身疾患,股骨頸骨不連以及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的發(fā)生率也相對較高,經常會引起嚴重的髖關節(jié)功能障礙現象的發(fā)生,嚴重時還會導致髖關節(jié)功能喪失【5】。因此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治療應持積極而慎重的態(tài)度。為了對髖關節(jié)功能予以重建,使臥床時間得以有效的縮短,對老年患者早日離床予以有效的促進,使其能夠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使生活質量能夠得以顯著提高,降低由于長時間臥床而引起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目前在臨床上主張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
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主要方法有人工雙極股骨頭置換術或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兩種。采用這兩種手術方式能重建髖關節(jié)功能,能避免骨折不愈合、股骨頭壞死及再次手術的風險和限制早期下地負重活動的弊端,減少長期臥床帶來的并發(fā)癥,已經得到醫(yī)生和患者的廣泛認可及應用。但是到底哪一種術式更利于老年患者恢復,更具優(yōu)勢,現在仍舊還沒有定論【6】。筆者通過對本文中75例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病例資料分析,統計出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所用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住院需要費用等都超過的對照組患者,兩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式選擇應遵循個體化原則,不僅要考慮患者的年齡,更應結合其全身疾病狀況、身體條件、預期壽命等情況作出決定。對于全身狀況較好、預期壽命較長、活動量大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應首選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以便獲得更好的髖關節(jié)功能和生活質量。對于身體條件較差、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預期壽命較短且活動量小的患者建議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短期內重建髖關節(jié)功能以減少手術風險。
參考文獻:
[1] 周靖,黨育,張培訓,等.219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中華外科雜志,2011,49(8):729-732
[2] 李春根,陳江,牟明威,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4):509-912
[3] 高義斌,李銀娜.全髓關節(jié)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20(4):30-3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ocking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at distal femur combined bone graft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inuted fracture of distal femur.Method:102 patients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 of distal femu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1 to August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51 cases in each group.Th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locking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at distal femur combined bone graft surgery,th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AO anatomical plate combined with bone surgery.The operative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fracture healing time,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group A was (21.5±1.3)week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26.3±1.5)weeks of the 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ocking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at distal femur; AO anatomical plate; Efficacy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Sanxiang Hospital,Zhongshan 52846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41
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臨床比較常見,為暴力所致而且治療比較困難。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其骨質破碎成3塊以上[1]。臨床研究表明,股骨遠端骨折經常伴有軟組織的損傷,粉碎性骨折的解剖時由于下端粗大向兩端延長,而且創(chuàng)傷的高能量性,還伴有其他器官的損傷,導致臨床手術的困難性[2]。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原則為復位、固定和康復治療[3]。筆者根據多年臨床治療經驗采用股骨遠端鎖定鈦板固定聯合植骨手術治療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時獲得理想的效果,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2例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A、B兩組,每組各51例。A組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27~65歲,平均(42.6±1.5)歲。B組中,男25例,女26例,年齡26~62歲,平均(43.1±1.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A組 A組采用鎖定鈦板固定聯合植骨手術治療。首先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取股骨遠端的外側作為切口,并使得股骨髁部整復關節(jié)面得以顯露,達到解剖位,而且要留出置放鋼板的位置。骨頭的固定用加壓的螺釘,且不必取出,將股骨遠端的各個骨折塊進行復位,在外側安置股骨遠端鎖定鈦板,對骨折端進行固定。留1~2枚螺釘在骨缺損部位,在髂骨處取骨后,進行植骨手術,術后將螺釘置于留出1~2枚螺孔處擰入植骨塊上,然后進行負壓封閉的引流,48 h后拔除,叮囑患者術后24 h再行患肢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4-5]。
1.2.2 B組 B組采用AO解剖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首先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取股骨遠端的外側作為切口,并使得損傷的股骨髁部顯露,切開關節(jié)囊,進入膝關節(jié)以后,將髕骨向內側翻轉,充分暴露股骨髁間窩。對骨折部位進行修復,用持骨器對損傷處進行修復固定,然后擰入1枚拉力螺釘,外側置放AO鋼板固定,觀察骨折對位的效果,達到滿意后即可關閉關節(jié)囊。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8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判定骨折愈合時間。對患者的恢復優(yōu)良率判斷采用X片檢查Kolmert膝關節(jié)功能標準[6],優(yōu):膝關節(jié)伸屈活動自由,無疼痛感、無畸形,屈曲度>120°,下肢縮短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愈合情況比較 術后8個月隨訪發(fā)現,A組的優(yōu)良率90.2%明顯高于B組的7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318,P=0.038),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現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
3 討論
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多為高能量的外傷所致[7-8],手術復位比較困難,難以達到理想的復位及固定效果。在本論文中,筆者分別采用鎖定鈦板固定聯合植骨手術及AO解剖鋼板聯合骨手術治療。在分析中發(fā)現采用鎖定鈦板固定聯合植骨手術的患者優(yōu)良率比較高,愈合所需時間較短,并且術后不良反應較少,說明該手術臨床療效理想并且安全系數較高。本結果與文獻[9-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在鎖定鈦板的同時用植骨進行填充可以給患者很好的治療,使得植骨手術更加實用,并且愈合所需時間較短,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及精神壓力。因此,通過本次研究,筆者認為采用股骨遠端鎖定鈦板固定聯合植骨手術治療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理想,安全性高,并發(fā)癥少,可作為臨床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手術方法。
參考文獻
[1]李保恩,朱斌,華森,等.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手術治療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5,21(5):46-47.
[2]林昂如,任高宏,胡罷生,等.聚乙烯、鈦合金板固定治療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J].中國骨傷,2001,15(8):479-481.
[3]賀良,郭維光,孫林.股骨髁上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4):325-238.
[4]吳志國.股骨遠端鎖定鈦板固定加植骨治療股骨遠端粉碎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8):169-170.
[5]周長明,牟傳勇,曲連枝,等.自體腓骨移植與鎖定解剖鈦板結合治療股骨遠端嚴重粉碎性骨折[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1,14(4):549-551.
[6]王治,查振剛,林宏生,等.AO解剖型髁支持鋼板治療37例股骨下端復雜骨折[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004,25(2):215-217.
[7]孫和炎,卜海富,張復文,等.股骨遠端骨折術后骨不連原因分析及處理[J].臨床骨科雜志,2007,10(3):263-265.
[8]陳闊.單側縱軸動力外固定器配合早期植骨治療脛腓骨嚴重粉碎性骨折[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8,5(31):38.
骨傷患者后期容易出現肢體腫脹并發(fā)癥,如果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不僅會導致傷口周圍組織壞死,影響骨折愈合,而且還會增加感染風險,形成肢體深靜脈血栓,進一步加重了病情,增加治療難度[1]。因此醫(yī)護人員在患者骨折術后必須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康復。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藥湯劑、中醫(yī)推拿按摩手法等治療手段在骨傷后肢體軟組織腫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效果顯著。本次選取78例骨折后肢體軟組織腫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中藥湯劑與中醫(yī)推拿按摩手法聯合方案在骨傷后肢體軟組織腫脹中的治療效果,具體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所有研究對象(骨傷后肢體軟組織腫脹患者)均為我院2013年8月~2015年9月收治,78例患者臨床癥狀符合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為首次骨折,均出現骨折局部皮膚發(fā)亮、水泡、腫脹等臨床癥狀,排除藥物過敏患者,排除肝腎心等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精神障礙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將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39例甲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男女比例7:6,患者年齡為22~70歲,平均年齡為(46.5±23.4)歲;乙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男女比例為22:17,年齡在23~71歲,平均(46.8±23.6)歲。比較甲組與乙組的基線資料,P>0.05,兩組患者可進行深入研究。所有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甲組 我院專家根據患者病情,自擬中藥湯劑,讓患者服用。藥方為青皮15g、烏藥15g、沉香10g、陳皮15g、木香15g、香附10g、柴胡10g、郁金15g、澤蘭10g、澤瀉10g、路路通10g。若患者下肢骨折,需在原配方中添加桂枝15g、羌活15g;若患者下肢骨折,需在原配方中添加獨活15g、牛膝15g。用水煎煮上述諸藥至300ml,患者一天服用1劑藥,早晚各服用1次。
1.2.2乙組 醫(yī)護人員在中藥湯劑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yī)推拿按摩手法,其中中藥湯劑治療與甲組患者完全一致。患者在用藥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要用適宜的力度按摩腫脹周圍部位,減輕患者肌肉痙攣癥狀。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的效果。
1.3觀察指標 我院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標準》[2]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①顯效:患者腫脹癥狀在治療3d內消失,腫脹改善程度大于6mm;②有效:患者腫脹癥狀在治療3~6d內消失,腫脹改善程度在2~6mm;③無效:患者治療6d后,腫脹無變化。顯效、有效患者所占比例表示治療總有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搜集患者治療后的臨床資料,將其置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中進行分析,為了提高錄入過程的客觀性、真實性,以95%為可信區(qū)對數據進行處理,正態(tài)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甲組患者治療后,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18例,治療效果為有效的患者有11例,10例患者治療效果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4.36%;乙組患者治療后,無效患者有3例,顯效、有效患者分別有12例、24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將兩組數導入統計學軟件中,χ2值為4.523,P
3 討論
血瘀、氣滯是誘發(fā)骨折肢體腫脹的主要原因,中醫(yī)將骨傷后肢體軟組織腫脹歸位瘀血證范疇內,治療以活血止痛、行氣祛瘀為主[3]。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78例骨傷后肢體軟組織腫脹患者,甲組患者采用中藥湯劑治療,治療后29例患者腫脹迅速消失,治療總有效率為74.36%;乙組患者在甲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推拿按摩手法治療,3例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總有效率為92.31%。對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P
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中藥湯劑為我院自擬藥方,郁金、香附具有行氣止痛的效用,木香、路路通等能夠舒筋通絡,祛瘀止痛;陳皮、柴胡、青皮等具有祛瘀、解郁的效用,澤瀉、澤蘭等能夠消腫利水。在原配方中添加桂枝,能夠改善上肢骨折患者癥狀,達到祛瘀消腫的效果。針對下肢骨折患者,在原配方中添加牛膝,可以引藥下行,發(fā)揮活血強筋的作用。而乙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加用按摩推拿手法,能夠改善患肢血液循環(huán),有效消除腫脹。
綜上所述,中醫(yī)推拿按摩手法和中藥湯劑聯合方案在骨傷后肢體軟組織腫脹治療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消除腫脹,減輕患者痛苦,值得大力推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