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制藥的原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Abstract: garden plants pest resistant not only has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but also has encountered new obstacle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ing business. How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integrated governance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landscape profession.Key words: gardens; pests and diseases; drug resistance; conserv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園林是按照人類的愿望塑造出來的,面向全社會的開放型生態系統,園林病蟲害的發生和猖獗有它自己的特點。
1園林病蟲害的存在是一種正常現象
無樹不病,無樹不蟲,園林病蟲是園林生態系統中一個伴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天敵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這種以能量和營養物質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的聯系是一條客觀存在,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約的生物鏈。我國的許多園林風景區為什么比城市病蟲害相對少,是由于那里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那里的園林植物雖然也遭受病蟲危害,但具有較好的自我調節、自我補償和自我修復能力,自控及互相制約的作用較強,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園林植物與病蟲害建立了相互制約的依存關系,在未受到外部因子強力影響時,它們保持著相對的動態穩定,其一般性的輕度危害不足為奇,甚至可以起到自然疏葉自然疏枝的自我調節作用。例如松枝枯病病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Fr。在松林中普遍存在,輕度發生可促進松樹樹冠的自然整枝。有蟲不成災是園林生態系統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應該允許園林病蟲的存在,100%的“徹底消滅論”是不可取的。
2園林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園林病蟲害種類多,防治工作復雜。在千姿百態、功能各異的城市綠地中,品種豐富的植物,經過園林工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和配置,表現形式千變萬化。既有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式種植,又有各種植物組成色彩斑斕的優美圖案。多種多樣的植物材料為不同病蟲害提供了豐富的各取所需的食物源,容易形成多種病蟲害共同危害的情況發生。同時,鑲嵌于建筑群落之間的園林綠地已形成了各自的“小氣候”,使得對氣候條件特別敏感的各種病蟲害在不同綠地呈現出不同的發生規律和習性特點。這樣的環境決定了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種類多,防治工作復雜。
園林植物病蟲害危害持久,防治受限制。城市環境與園林病蟲害是一種脆弱的生態關系。現代化城市必然是綜合功能十分健全的場所,為機械化防治和高技術防治園林病蟲害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城市生態中人類控制生物環境的能力減弱,城市“生物鏈”很難維持良性平衡,在這種環境中植物的生長條件惡劣,經過長期馴化的苗木品種大多數抗逆性減退變弱,容易招致病原寄生物感染侵襲,導致病蟲害長期發生。而對病蟲害的防治又受到許多方面的限制。如要考慮用藥的安全性,不能使用劇毒和藥劑殘留時間長的農藥。這樣可以供園林部門使用的農藥品種少,重復使用機率高,病蟲害容易產生抗藥性。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方法要靈活,措施要準確。園林綠化的功能除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外,還有著與眾不同的觀賞效益。各地區花木交流日益頻繁增加了苗木病蟲地區之間傳播的機會,這造成園林病蟲害的復雜多變性。因此,病蟲害防治不能墨守陳規,必須隨時分析各個綠地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和消長動向,不斷調整技術措施,做到防治措施靈活多變,確保防治的準確性。此外,對于有文物價值的古樹名木景點的病蟲防治不能停留在“允許少量病蟲殘留”的生態防治,而應力求“除蟲(病)務盡”,這就要求準確掌握這些景點的病蟲害情況,采取多樣措施,全面防治,確保病去蟲除。
3害蟲抗藥性機制
隨著農藥的不斷使用,病蟲害容易產生抗藥性,從而影響園林植物的正常生長,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要克服單純依靠化學農藥的傾向,應提倡農業、物理、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互相配合取長補短。
(1)害蟲表皮和神經膜穿透作用降低,延緩了殺蟲劑到達靶標部位的時間,使蟲體內的解毒酶有更多的機會降解毒物。
(2)害蟲脂肪體等惰性部位儲存殺蟲劑的能力增強。
(3)活化酶作用降低。有些殺蟲劑進入蟲體后在蟲體內有關酶作用下,變成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時,才呈現出有效的毒殺作用,如果害蟲活化作用降低即會出現抗藥性增強。
(4)解毒作用增強。害蟲體內有多種解毒酶系,如果解毒酶發生量或質的變化,將藥劑解毒變為無毒化合物,藥劑即失去致死害蟲的能力。
(5)行為抗性機制。害蟲有受體較敏感種群,在接觸較低劑量藥物時,就能使某些個體產生作用,從而逃離防治存活下來。
4病原菌的抗藥性機制
病蟲的抗藥性抵御外界惡劣環境是生物的一種本能。在不斷遭受農藥襲擊的環境中,生物體同樣有產生抵抗力的反應。尤其當同一種藥劑連續反復使用,這種反應更為強烈。適者生存,任何生物種群,總有一部分個體對藥物敏感,一部分不敏感。生物體接觸到農藥以后,敏感的個體易中毒死亡,不敏感的個體存活下來,繼續繁殖,會形成不敏感的抗藥性種群。病蟲的抗藥性,有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病蟲為了增強自身的防御能力,也在不斷修筑自己的堡壘,如改變生物體表皮的通透性,抵抗農藥的攻擊,一些病蟲體內還能產生一種能使農藥分解失效的酶。
5病蟲抗藥性治理策略
病蟲抗藥性的治理,要科學用藥,保護利用天敵,合理保護敏感資源,選擇抗病、蟲品種和非化學防治措施。從而達到降低殺蟲劑選擇壓,達到減少環境污染和控制抗藥性發展的目的。從化學防治角度出發治理害蟲抗藥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避免長期連續使用單一殺菌劑、殺蟲劑。
(2)限制使用藥劑,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盡可能減少用藥次數,降低藥劑的選擇壓。
(3)選用無交互抗性或有負交互抗性的藥劑。
(4)進行不同作用機制殺蟲劑、殺菌劑的合理混用或輪用。
(5)在病蟲害發生和流行的關鍵時期用藥。
參考文獻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內涵及其組成要素
所謂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近幾十年,跨文化交際以及在這種跨文化交際中需要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引起了各國學者和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他們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和組成部分有著各種各樣的表述。
根據Chen(1990)的理論,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特定環境中能有效地和適當地通過實施溝通行為來得到所需的對方的回應。他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包括四個主要部分:人格魅力、溝通技巧、心理適應和文化意識。其中“文化意識”被他解釋為對目的語文化中的差異性的理解,而這種目的語文化是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Chen還指出,這種文化意識是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先決因素。從這里可以看到,意識已經被列為跨文化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在文化意識的這個定義中,只是局限在了對目的語文化的認識而沒有指出對本國文化的認識也應該在意識之內。
然而,Chen(1997)則進一步對其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闡述進行了完善。他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三個主要部分為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能力。他這個提法是從跨文化交流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來闡述的。這里,他用“跨文化意識”取代了原來的“文化意識”(1990)的提法,并且強調說可以通過學習相互之間的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來增強這種跨文化意識。與他1990年所提出的“文化意識”相比,他在這里補充了相似性進這個意識的內容中。這就意味著,“跨文化意識”應當包括同時對本國文化和對目的語文化的意識。
Byram作為當今歐洲權威的跨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之一,在1997年也曾提出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和組成部分。根據Byram(1997)的理論,跨文化能力屬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部分。跨文化能力的組成部分包括:知識,即對自己和他人文化以及與其交流過程所需的知識;態度,指好奇和開放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和評價其他文化的態度;技能,指詮釋另一種文化并將它與自己的文化相關聯的技能、發現另一文化的新知識以及和這個文化的人進行交流的技能;意識,這里指的是批評性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的能力。這個意識,Byram強調的是對文化的批判的意識。根據Byram(2009)的闡述,他指出這種意識的地位應該在跨文化能力中處于中心地位,并直接指出這種意識是衡量跨文化能力的一個關鍵性內容。
Fantini在跨文化研究領域也是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根據Fantini(2005)的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使得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時能有效地和正確地表現自己。它包括四個組成部分:知識、 態度、技能和意識,早在Fantini(2000)的研究中,他就已經明確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里,意識占據著最中心的位置。這個觀點與Byram(2009)提出的觀點一致。
綜上對跨文化能力組成部分的發展研究可見,跨文化能力應該包括四個基本部分:知識,態度,意識和技能。其中意識作為跨文化能力的認知層面,被賦予了重要的中心位置(Byram, 1997,2009;Chen, 1990; Fantini, 2000, 2005)。綜合各學者的研究,“跨文化意識”應該指能夠通過比較本國和他國的文化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而理解和批判地評價本國的和他國的文化的一種能力。這應該才是跨文化意識所包括的內容。
二、國內大學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現狀
李翠英、孫倚娜(2006)通過對2004年在蘇州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跨文化交際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訪談,觀察, 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交際能力系統、策略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來分析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狀況,并結合現代英語學習改革的發展方向, 探尋提高中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該研究是從大學生志愿者入手,主要探討對英語學習的啟示,而并不是從對志愿者培訓這塊提出相應對策。此外,該研究選擇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要素相比較當今國外對跨文化組成部分的理論來說,不是那么具體。
王媛媛(2011)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的形式對第16屆廣州亞運會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英語跨文化能力進行調查。其問卷主要是圍繞大學生對跨文化能力的自我評價,對跨文化交際包括詞匯、語用、文化常識、交際策略等的掌握展開調查,從而探討改善大學生英語跨文化能力的方法。可見,該研究主要是從大學生志愿者在實際服務過程中對英語語言(如詞匯、語用等)和英語文化的掌握來調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后針對問卷顯示的問題對高校大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提出了不少建議,但是對于志愿者培訓方面也暫時沒有給出對策。
在柳青等(2015)對大學生涉外志愿者的跨文化素養的研究中,他們同樣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來分析大學生涉外志愿者在跨文化活動中常見、突出的幾個問題。他們在該研究中,是基于跨文化的最基本的三個要素知識、態度和技能來探討,這與國外的對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研究十分接近。但柳青等提出的這些問題和王媛媛(2011)提出的問題相似,也都是指出志愿者們在語言交際和文化知識上的不足,因此所提出的對策同樣是針對外語學而不是從志愿者的培訓上提出來。
李冬梅、張方良(2011)以中國―東盟博覽會志愿者為調查對象,500名來自廣西南寧市的在校本科生與大專高職生,對他們定量測評其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及影響因素,并最后提出了對志愿者招聘及培訓工作的建議。該研究是從Chen(1990)提出的跨文化交際的三個基本要素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能力中的第二個要素――跨文化敏感度來研究,著重的是志愿者的情感層面。
綜上所述,國內對大學生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多數采用的是問卷調查、訪談和測試的方法,這也是目前比較可行的研究方法。在這些研究中,各學者對大學生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研究主要是為了探討如何在英語學習中來提高他們的跨文化能力。
三、探索外事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能力的新思路
通過以上對目前國內外關于跨文化交際和意識的研究現狀的探索發現,雖然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但是對于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意識卻沒有過多的專門的論述,即使有相關的對跨文化意識的論述,也并沒有與涉外活動中的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相結合。因此,從跨文化意識這個重要要素作為一個切入口,來探索大學生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識的現狀,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具有其獨到的學術價值,將這一理論運用到涉外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的實際培訓中去,從而更好地提高他們為涉外活動服務的質量將有著獨到的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Chen, G. 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J].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90.
[2]Chen, G. M.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The Biennial Convention of Pacific and Asi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onolulu, 1997.
[3]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4]Byram, M.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s-The Intercultural Speaker and the Pedagog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 In Deardorff, D. K.,(ed.)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 SAGE Publications, 2009:321-332.
[5]Fantini, A.E.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construct [J].SIT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2005(04).
[6]Fantini, A. E.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J]. SIT Occasional Papers Series, 2000.
[7]李翠英,孫倚娜.大型國際會議中學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6(05).
[8]王媛媛.中國大學生英語跨文化能力的現狀及啟示――基于廣州亞運會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調查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25(85).
目前情況下,我國的電力系統的快速發展使變電站的數量急劇的增加,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得到了有效的普及。隨著現代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上的大量應用,對變電站的二次設備進行了全面性的技術改造,在取消了常規的保護、測量和監視的基礎上,大大的提高了變電站的技術和運行管理水平,無人值班變電站得到了全面的推廣。如何才能對無人值班變電站常見遙測異常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和處理,對無人值班操作過程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解決其中可能出現的故障,這些都是未來無人變電站需要研究的問題。
1 無人值班變電站遙測數據不更新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無人值班變電站是變電站一種先進的運行管理模式。 它是指借助微機遠動等自動化技術, 值班人員在遠方獲取相關信息, 并對變電站的設備運行進行控制和管理。無人值班變電站站內不設置固定的運行維護值班崗位, 其運行管理工作由變電運維操作站負責。
在新投入的220kv變電站的試運行二十四小時正常后即可以按照無人值班的模式運行。變電站在投入生產前,需要按照無人值班技術的規范進行完整的實驗和驗收,并對實驗和驗收的相關記錄和資料進行整理和保存。當發現有不滿足無人值班的要求時,就不能使其投入使用。變電站在進行投入使用后的一個月內,要能夠很好的安排值班,加強對新進設備的檢查和監督,能夠保證及時的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
1.1 測控單元失電
對于某一間隔的遙測數據不能更新的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死數據,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間隔的測控裝置是否失電,看裝置的空氣斷路器是否跳閘,或裝置的電源塊模板是否故障。如果是因為空氣短路器跳閘的原因,而導致不能立即合上,則應查明電源回路后再進行下一步的處理,如果是因為電源模塊故障的原因,則需要更換新的電源板即可。
1.2 互感器回路故障
在對現場缺陷進行處理時,遙測數據不更新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電壓互感器回路失壓或電流互感器回路短路問題。當對測控裝置電源進行檢測確定無誤之后,此時要使用萬用表和鉗形電流表對電壓和電流端子的電壓、電流等進行測量。如果測量出電流、電壓在端子排上有顯示,則需要考慮測控裝置遙測端子和端子排是否牢固,如果檢查并不牢固,則需要更換測控裝置的交流插件,即遙測板;如果在經過檢驗電流、電壓在端子排上沒有顯示,就需要請專業的保護人員對外部測量回路進行協助檢查。
1.3 通信故障
無人值班變電站遙測數據不更新的原因中,較為常見的情況就是通信故障。原有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大都采用的是現場總線方式,裝置之間的通信線通常比較牢固,但是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無人值班變電站監控系統都改用了計算機網絡通信,這就導致了系統與該測控裝置的通信系統容易發生中斷現象,例如網線口的松動或者集線器網絡端口的松動,還有集線器自身的損壞等。當這種情況出現時,首先要看的是測控裝置上的數據是否能夠及時的更新,其次,在計算機上運用相關的指令去主機的對網絡使用情況進行查詢,直到找到故障點的所在。
1.4 后臺或主站調度自動化主站系統故障
對于現在的計算機監控系統的監控界面來說,都配備有人工置數或是人工禁止功能,監控中心的值班人員在對畫面進行調用時,會因為人工操作的不當而導致某一時間的數據不發生更新現象。所以,調度自動化檢修人員在對設備進行人工置數檢修時,要進行設備的調試,當工作結束之后,忘了要將設置進行還原,這就造成了上述問題的發生。此時,遙測數據也就不會發生更新。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界面數據與數據庫有所關聯時,關聯的錯誤也將導致某一間隔數據關聯到另外一臺設備上,遙測數據也不會更新。
1.5 主計算機程序異常
在計算機正常的運行過程中,當出現有多組遙測數據發生不更新的現象時,就要對主系統的程序問題進行檢查。通常的應急方法是對計算機軟件系統進行重新啟動,再看能否恢復。如果不能發生恢復,就要請廠家技術人員協助。同時,還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測控裝置的地址或是IP地址設置重復或錯誤,這也可能會導致多組遙測數據發生不更新的情況。
2 無人值班變電站遙測數據錯誤原因及解決方法
2.1 互感器回路故障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首先要懷疑的是外部回路是否有問題,簡單的說就是測量電壓、電流等互感器的輸入值是否有問題,需要通過人工計算來進行遙測數據的判斷,從而進一步確定回路是否有問題。其次是電流和電壓的相序關系。對于現在的遙測精度測試儀來說,通常都帶有自動檢查相序故障的功能。在對回路進行測試前,要檢查電流、電壓的相序性,進行現場的調試工作,特別是對于新進的變電站的運行,相序的錯誤現象還是比較多的。
2.2 測控裝置故障
在外部回路沒有問題時,就要對交流插件進行檢查,也就是交流采樣輸入回路板。這種情況出現時,可以通過對斷開外部電壓、電流互感器回路加以標準的電壓和電流,再對計算機上顯示的遙測數據和遙測精度進行對比,看是否相符合,進而來對交流插件進行故障判斷,若有確定有故障問題,則需要記性更換。
2.3 電流互感器的選擇不符合實際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般比較隱蔽,一般不易發現,當出現這種情況時,需要對電流互感器進行全面和多次的檢查,從而發現問題的所在。
2.4 后臺或主站調度自動化主站系統故障
后臺監控系統界面與數據庫的關聯錯誤是引起遙測數據錯誤的一個主要的方面,將一間隔數據關聯到數據庫中另外的一個間隔上,遙測數據就會出現錯誤。當這種問題出現時,只要重新關聯就可以解決。
2.5 轉發調度主站遙測點號的錯誤
在對新站進行調試的過程中,轉發調度主站遙測點號錯誤的現象經常發生。現場變電站調試人員與調度主站調試人員在進行調試時,如果將遙測轉發點號搞錯的話,
也會導致遙測數據出現顯示錯誤的問題。常見的轉發調度轉發點號是從0和1中哪個數字開始不一致,也會導致轉發點號的錯誤。
3 總結
綜上所述,電力體制在不斷的發展,相應的電力設備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供電所正在積極的對變電站展開無人值班的實踐研究。變電站無人值班工作的研究使供電部門的人員得以有效的管理,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利益,同時還提高了電力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有效的促進了電網的安全穩定性。然而,對無人值班變電站常見遙測異常的研究,能夠從根本上保證電力企業無人值班變電站工作的正常進行,對我國的電網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慢性心力衰竭其實是心臟病的最終的階段,它是一種比較復雜的臨床癥狀群[1]。主要的臨床特點為發病率很高,反復性比較強,存活率也比較低[2]。在很多的臨床患者都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反復的發作入院接受治療的,這樣不僅使得患者的心功能惡化的速度加快,而且也使他們的生活質量不斷的降低,減短了他們的生命,使得家庭和社會都需要承擔更大的負擔[3]。我國老齡化的速度不斷的加快,作為主要的發病群體,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4]。經過在醫院的系統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可能會得到最基本的控制,但是到了社區醫院的一些醫療機構,往往會缺少更專業的護理,這就會導致患者的病情進一步的惡化。本文主要就以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例,研究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對患者所產生的影響。現將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果做如下呈現: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4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分別實行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和常規的護理模式。觀察組的具體情況:男31例,女16例;年齡為55-84(71.32±3.54)歲;病程為3-10(4.31±1.09)年;二級患者10例,三級患者26例,四級患者11例。對照組的具體情況:男34例,女13例;年齡為52-80(69.97±3.16)歲;病程為2-11(4.77±1.35)年;二級患者13例,三級患者25例,四級患者9例。所有的患者都被確診為慢性心理衰竭,而且患者和家屬也都知情,并且簽署了相關的協議。兩組的一般資料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分別實行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和常規的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所實施的醫院到社區的無縫隙護理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相關的護理人員是需要根據患者自身的不同情況比如說,認知的程度、臨床的相關癥狀等基于家庭訪視和健康教育等管理措施的。另外還需要指導患者具體要怎樣的用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患者的飲食方面也是需要注意的,還有指導患者的呼吸訓練,提高患者的心扉功能,跟患者和家屬講解和慢性心力衰竭相關的疾病知識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及時的關注患者的心理情況變化,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起戰勝疾病的決心。
1.3 評判指標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的依從性進行評分。生活質量的評分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說患者的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能力等等。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是需要依據MORISKY來進行判斷的,得分越高證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選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6.4對所有的涉及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來進行表示,兩組間的差異用t來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差異明顯,即P
2、結果
2.1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從表格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來,實驗組患者的社會能力、軀體功能等方面都比對照組的患者要高,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服藥依從性方面的比較。我們很明顯的可以從表格中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比對照組患者要高很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各種的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經過不斷的發展最后就會形成慢性心力衰竭的。這種疾病的復發率和致死率都非常的高,所以我們在臨床的治療過程中除了需要患者患者的病狀之外,還需要注意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可能在患者住院的時候,是可以通過及時的治療和護理來使他們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的,但是當他們出院之后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而引起更多的并發癥,導致病情的加重,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患者最終的死亡。而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的護理模式就是把患者當做是護理的中心,提高護理人員和家屬以及患者的積極性[5]。通過各種方式來確保對患者護理工作的連續性,保證最終的護理質量。慢性心力衰竭本就是一種不斷發展的疾病,所以護理的技術也需要不斷的改善,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服藥依從性。
本次研究主要的方式就是讓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分別實行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和常規的護理模式。而最終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采用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不管是在生活質量,還是在服藥的依從性方面都是要遠遠的高于對照組的患者的,所以這就可以看出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優越性了。而這種護理模式所遵循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做到以人為本,這是醫院在管理的過程中最新出現的一種比較重要的管理理念。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的管理模式本就是要做到以患者為所有的工作的中心,把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那些容易斷掉的點重新連接起來,充分的發揮出醫護人員的積極作用,保障患者可以在治療的過程中享受到更加安全的護理服務。
總而言之,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采取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服藥依從性,是值得在臨床推廣和具體的應用的。
參考文獻:
[1] 劉輝,鄭豫珍,楊麗萍,付遠珍,阿依孜木,張永花,單姍,李曉華,孫志芳,張超,王楠,楊曉慧,王鷹.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3,12:1061-1066.
[2] 秦玉霞. 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D].安徽醫科大學,2014.
[3] 黎慧蓮,王利玲,葉小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J]. 社區醫學雜志,2014,24:20-21.
[4] 張艷.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6,06:6-7.
[5] 梁淑琴.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22:188-189.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009-02
生物制藥工藝是一門涉及生物學、醫學、生物技術、化學、工程學和藥學等學科基本原理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通過學習本門課程應掌握各類生物藥物制造的工藝技術基礎理論、原理、工藝過程和制劑技術及其質量控制;各類生物藥物的來源、結構、性質與臨床用途。因此,生物制藥工藝是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并在生物制藥相關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覆蓋內容頗廣,對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具有相當的難度。筆者通過二輪的教學實踐,深感要使學生很好地掌握這門課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突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特色,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上有許多要改革和探索的地方,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討論。
一、準確定位課程,明確課程目標
生物制藥工藝是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主干課程,討論的重點是各類生物藥物的原料來源及其生物學特性、活性物質的結構、性質、制備原理、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物藥物生產的中下游技能。因此,本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從事生物藥物生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產品性能特征,完成在藥物制備過程中的生物轉化任務,或能分析工藝技術文件,正確使用相關儀器設備,對制備產品的質量進行初步控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為發展各專門化方向的職業能力奠定基礎。根據此培養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標準,要與本科院校的大綱有區別,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突出職業特色。
二、針對職業崗位,協調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和生物藥物的質量管理與控制;第二部分為抗生素藥物;第三部分為生化藥品;第四部分為生物制品。考慮到各部分的難度不同,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工作出路,同時兼顧其他課程知識點的重復,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同時避免與其他課程的重復。教學內容的選取原則是針對職業崗位,適應生物制藥行業企業發展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打破傳統的以理論為基礎的課程體系,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根據生物制藥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前后課程的銜接、技術領域或崗位(群)任職的要求,并結合相關的生物制藥生產企業用人標準來選取內容,兼顧理論和技能,既要注重支撐培養學生崗位職業技能的理論教學內容,更要注重學生技能培養的實踐性教學內容,同時注意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教學內容上作了一些嘗試性的改革。例如:第二部分抗生素重點講解青霉素,包括其結構性質、生產工藝及影響發酵產率的因素,而其他三類抗生素采取課堂提問與討論、課堂練習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交替進行,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學習效果不錯。對于第八章現代生物技術在抗生素工業中的應用,采取學生課后自學的方式,不占用課堂時間,因為本章內容是一些較前沿的知識,對于培養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需要大力關注,而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對高深的前沿知識只需了解即可,所以在本章節的處理上采用了課后自學的方式,有興趣的基礎好一些的同學可以去學習。整本教材涉及發酵方面的知識盡量少講,側重在下游技術與工藝,因為同時開設了一門發酵工程的課程,在發酵工藝方面有很多相同的知識點,所以為避免重復,本課程講授的重點放在下游生物制藥技術。
三、選用合適的教材,加強教材建設
我們曾使用過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齊香君主編的《現代生物制藥工藝學》教材。該教材為使學生對生物藥物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第一次嘗試將抗生素、生化藥品、生物制品放在一個系統中介紹,這是跟其他版教材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同時也注重反映現代生物制藥工藝的新成果和新進展。教材的編排結構清晰,工藝典型,每一類藥物舉出代表性的例子,重點較突出。應該說作為一本本科生的教材使用是不錯的。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在高職高專院校生物制藥專業使用此本教材,并不是最合適的。首先,教材內容偏多。我們的理論課時是48學時,在此學時內要講完全書的內容,并讓學生理解透徹是有難度的。其次,教材部分內容偏深,學生難以理解。比如,第八章現代生物技術在抗生素工業中的應用,第十九章單克隆抗體等章節,理論較深奧,知識比較前沿,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來說也沒有必要。再次,典型工藝中,關鍵工序的基本原理沒有講解,對于本科院校學生來說理論基本功扎實,自學能力強,理解起來沒有太大問題;但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來講,由于他們的培養定位不同,一些基礎課程的理論學得不深不扎實,有的甚至沒有學過,因此很多工藝原理理解不透,實踐時出了問題也沒辦法分析和解決,同時由于不懂,學習興趣和熱情銳減,極不利于教學。如果每一步都進行詳細地講解,課時又不夠,影響整個教學進度。
鑒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本適合高職高專教學目標和特色的生物制藥工藝教材。教材要求理論知識易于理解夠用為度,注重實踐知識,緊密結合現代生物制藥的發展趨勢,側重典型藥物的工藝流程和關鍵工序、生產中的影響因素的探討,不涉及高深的理論知識和上游技術。目前,我們課程組已經組織老師自編了教材,將作為校內教材試用,并在使用過程中修訂完善。
四、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
《生物制藥工藝》屬于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技術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應緊緊圍繞典型生物藥物的制備過程。因此,在教學模式設計上,應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針對生物藥物實際工作崗位群進行設計,根據工作任務的難易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于較簡單的任務如“MS培養基的配制及滅菌”,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對于比較復雜的任務如“谷氨酸的制備”,設計“項目導向”教學模式。后續的專周實訓中,適當穿插“崗位模擬”形式授課。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教、學、做”的有機融合,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
為了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不斷摸索、改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分組討論、演示教學、師生角色互換、教師現場點評等,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適當引進生物制藥教學仿真軟件,結合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形象生動地將工藝原理以及設備內容結構特點動態展現出來,利用教學仿真軟件與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在工藝教學過程中形成理論知識與形象感受交叉互動,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本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其實驗課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改善教學硬件條件,保證教學質量,應加大對其實驗環節的設備投入。要加強校內實訓設備與環境的建設,大力拓展校外實習基地,使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有機結合起來。實踐課的教學與設置要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并體現生物制藥工藝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現有的實驗教材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實驗選擇上沒有體現生物制藥工藝學的特色,有些甚至不屬于本課程的實驗,比如碘值的測定,酸價的測定等應是藥物分析課程的實驗更為恰當;二是與生產實際結合不夠緊密。生物制藥工藝是一門與大生產密切相關的學科,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學好本門課程是非常必須而且實用的。因此實驗課應盡量與工業大生產結合,模擬工廠大環境,做一些對將來工作有指導作用的實驗。
要教好生物制藥工藝這門課程,教師的素質至關重要,師資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生物制藥工藝涉及的內容多,知識更新快,要上好這門課程就要求教師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寬泛的知識體系,對教師要求較高,因此,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重要。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建議學校成立課程小組。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多,知識面涉及廣泛,每個教師不可能把全部內容都掌握得很好,一人承擔這門課程有相當的難度,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成立課程小組,其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不少學校已經實行了課程小組的教學形式。實踐證明,學生反饋回來的效果很好,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此外,按照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建議學校有計劃地安排老師下企業學習,利于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結合起來,給學生講有用的知識,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
以上僅是筆者在二輪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想法,具體實施及成效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和檢驗。總之,2l世紀是生物技術產業的大發展時期,并由此而拉動該領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大發展,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及就業的需要,都促使我們對現行的《生物制藥工藝》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必須適時進行改革,才能滿足生物制藥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Reform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Lih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Technology of biopharmaceutics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ubject in bioengineering.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were explored from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was summarized.
Key word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biopharmaceutics;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生物工程技術是21世紀科學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為解決人類面臨的糧食、健康、環境、能源等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專業技術人員的缺少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國內大多數高校為適應形勢紛紛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極大地緩解了這一現狀。但由于各高校的具體情況不同,生物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差別很大,從而出現了一些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理論與實踐環節脫節、專業特色不明顯、畢業生難就業等系列問題。我校的生物工程專業前身為發酵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偏向傳統的微生物發酵原理、發酵工程設備、酒類及乳制品發酵工藝等方面。因此存在這一些如課程設置面窄、實驗環節較少、專業重點不突出等問題。如何根據本專業的優勢,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進傳統發酵技術、提升專業特色、適應社會需求是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1 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制藥工藝課程的特點
生物工程技術主要應用于醫藥衛生、能源工業、食品輕工、環境保護等幾個方面。其中醫藥衛生領域是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的一個領域。因此我校根據社會需求、專業發展需要,將生物制藥工藝學由生物工程專業選修課調整為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并增加了教學課時及開設了相應的實驗環節。
生物制藥工藝學以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工藝原理、下游提取分離技術、生物工程分析、基因工程和免疫學為基礎, 研究生物藥物生產原理、工業生產過程、制定生產工藝規程、制藥生產過程優化,實現安全、經濟、高效生產藥物的一門學科。①課程不僅與其它基礎課、專業課聯系密切,更注重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關。
目前,對于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開設生物制藥工藝學,在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方面與制藥專業及藥學專業有較大的不同,主要存在生物工程專業學生藥學基礎較差,對于藥物特點、新藥研究開發、藥理學、藥物動力學及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等了解較少。因此課程不僅要注重藥物基礎知識的講解,更要突出生物技術在藥學方面的應用和生物制藥的優勢。本文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從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探討生物制藥工藝學在生物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探索。
2 生物制藥工藝教學改革的措施與途徑
2.1 理論教學方面
2.1.1 根據專業特點,重組及補充教材內容
生物工程專業學生藥學方面的基礎較差,因此根據本專業特點,將教學內容分為:藥學基礎內容、三大生物藥物的制備工藝、現代生物技術制藥工藝三部分。學生在了解了藥物的研發、藥理、質量控制等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特色學習傳統藥物微生物藥物、生化藥物及生物制品,然后重點了解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對傳統藥物的改進及革新。既要體現傳統的生物制藥工藝的精華,更要把握現代生物技術制藥的新技術、新成果。
目前,生物制藥工藝學教材多種多樣,內容形式五花八門。其中教材很多偏向現代生物技術制藥或者注重生物藥物的提取分離,對我校以發酵為特色的生物工程專業難以滿足教學需求。由本校教師齊香君經多年教學積累編寫的 《現代生物制藥工藝學》,充分結合生物工程的專業特點,內容設置合理、注重專業特色。因此作為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制藥工藝學首選教材。
近年來,隨著生物工程、生物分離工程技術和生物領域高精尖儀器的迅速發展,生物藥品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生物藥品制造工藝的研究開發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教材的內容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在講授時,要善于引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方法、新進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抗生素一節中補充基因工程對傳統菌種的組合生物化學和高通量篩選的優化等。同時注重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有機結合,應根據我校生物制藥方面研究成果,在教學內容上穿插生物藥制藥實例,擴充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研究興趣。
2.1.2 教學方式
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是一門理論緊密結合實踐,應用性強、操作性的學科。學生在前期的微生物學、發酵工藝原理、下游提取技術等基礎課中已經掌握了各種工藝控制原理、代謝產物分離方法等理論,如果僅采用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方式,學生覺得老師是重復以前的知識,抓不住重點,學習沒有積極性。因此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能將原來所學的基礎理論,具體分析生物藥物的生產工藝,理論指導實踐。我們在課堂上主要采用啟發式和案例法教學法,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式教學,主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狀態和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設計一些有啟發性、有承前啟后作用的問題,或設計能體現教學難點重點的問題。在授課過程中適時提問,鼓勵學生根據所學認真思考、相互討論、大膽發言,教師針對性進行點評或補充,從而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病毒類疫苗生產方法的教學中,將實習時錄制的某生物制品廠一種疫苗生產車間的視頻或圖片進行播放,展示了相關細胞種子罐、繁殖罐、工業用離心機等各種加工裝置及整個加工過程,學生看完后會產生強烈的興趣,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視頻中播放的動物細胞是用來干什么的?為什么加工病毒類疫苗要采用這樣的工藝過程?工藝的控制從哪些方面使病毒產量最大化?使學生將有關細胞培養的知識與疫苗制備聯系起來,并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地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分析解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主要是在生物制藥工藝學教學中,結合微生物藥物、生化藥物及生物制品三大類藥物的典型藥物生產工藝,建立案例庫,在該課程部分章節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模式。例如,在講解“四環素生產工藝”這一章節時,在教學中先通過講解認識四環素這種藥物的結構特點,然后以案例庫中各個工廠具體四環素生產工藝為案例,組織學生對各種工藝進行研討,要求學生從菌種、代謝控制、分離純化方式以及收率、能耗、環保、安全及關鍵設備使用等方面對各廠工藝進行總結、分析比較,并從中自行設計最佳工藝。通過應用案例法教學方式,實現由案例具體分析到新內容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通過對具體藥物在不同案例中具體生產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3 改善教學手段
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許多理論知識較枯燥乏味。如果單純采用板書形式來講解一些相關原理和工藝過程,不僅課堂信息量少,對于一些重要的設備學生不能形象地感知。而多媒體的引入, 將有效進行重點歸納、難點釋疑、習題、參考文獻目錄、生物制藥工藝實例和實驗的現場圖片的展示,從而產生生動、直觀的教學效果,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沉悶氣氛,使教學內容更豐富、色彩。②但在實際教學中單純使用多媒體,也易導致學生跟不上老師的講解、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因此授課時注重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的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將板書內容與多媒體綜合利用,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講授內容的興趣,更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系統性。
2.2 實踐教學內容
我校的生物工程屬于工科專業,要求教學內容上不僅注重理論知識,更要強調實踐教學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為基礎、共同提高。
生物制藥工藝學實驗就是將生物制藥的理論和技術應用于實踐環節,要求通過實踐來驗證各類生物藥物的制造方法、工藝路線、生產條件的設計合理性。以往驗證性實驗偏多,學生在做完實驗后僅僅只掌握了基本操作,印象不深,走向工作崗位后難以很好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我校的生物制藥實驗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工程技術和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實驗教學中設計一些基本技能訓練實驗,對學生進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基本儀器設備的訓練與應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其次,選擇綜合性實驗,主要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生物藥物制備,例如鏈霉素的發酵等。通過運用前期學到的種子培養、發酵控制、代謝產物分離純化等的綜合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再次,開設設計性試驗,教師事先為學生擬定一些實驗題目,讓學生自主選題,查閱文獻資料并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包括實驗中所用的材料、試劑、儀器、方法、步驟和預期結果等,然后組織各組學生討論以確定實驗方案,最后經指導教師審核,并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行準備實驗、完成實驗,實驗結束后各組學生上交具備材料、方法、結果和討論的實驗報告。③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創新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為他們將來的科研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
我們在教學中除了要培養學生在實驗室的操作技能外,還應該帶領學生多參觀走訪相關的工廠、企業,如生物制品廠、各類制藥廠等等,并安排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實習,這樣對培養學生的生產觀念和學習興趣都是十分有效的。如重組胰島素等工業化大生產的過程進行了解,于是參觀一些制藥企業就顯得非常必要。
3 小結
生物制藥工藝學是生物工程一門重要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需要不斷實踐和改革,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緊密結合生物工程的最新的研究科研成果,使學生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不斷深化教改,勇于探索,使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滿足人才培養及學科發展的需要。
基金來源:陜西科技大學教改項目“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注釋
生物制藥研發是建立在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抗體工程、細胞工程等現代工程的基礎上,其基本原理是對微生物DNA進行重組,從而提高藥性和營養價值,降低副作用的藥物。生物制藥是生物學、醫學、藥學的綜合體。生物制藥產業具有高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等特點,造成其產業門檻較高,想要促進我國制藥產業的進步,必然需要全面認識到其發展現狀及其問題,從而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制藥技術。
一、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藥科大學的譚淑華教授所說可知,以全球生物技術藥物品種為整體,美國是全球藥物品種的63%,歐洲是全球藥品的25%,日本占7%。隨著生物制藥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技術藥物在制藥產業中的市場股份持續增加,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也越來越重視生物制藥技術的研發。
生物制藥技術是高科技新興產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研發在干擾素、疫苗、生長因子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并且運用到生物制藥產業生產中,而對于腫瘤、心血管疫病等藥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我國要清楚的認識到生物制藥技術是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隨著我國政府對生物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我國生物制藥技術不斷發展,在未來的5~10年內,我國獲得SFDA批準上市的生物技術藥物達到20多種,并且其中部分新藥走入國際市場,形成以克隆抗體為核心的生物制藥產業生產鏈,增加我國在全球生物技術藥品研發的影響力,縮短與先進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生物制藥產業近幾十年來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是由于發、展并不成熟,其生產鏈存在一定的漏洞,阻礙我國生物制藥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一是我國生制藥技術發展仍不成熟,生物技術藥品創新能力較弱;二是市場投入并不樂觀,我國研發的新型生物技術藥品的市場投入并不順利,在全球生物技術藥品中的成分更是微乎其微;三是我國制藥生技術研發與國際脫節;四是生物藥品生產結構不合理等。
三、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建議
我國生物制藥技術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會為我國農業、醫療保健等行業帶來天翻地覆的變革,為生物制藥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逐漸增加我國生物制藥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1.優化生產方式
我國的醫療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為我國生物制藥產業提供豐富的藥物資源,我國中醫療效在國際上都具有很大影響力,為我國生物制藥產業走進國際市場打下基礎。我國生制藥產業面臨全球生物制藥技術日新月異的特點,必須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生物制藥產業經營方式。例如中草藥生產模式,利用天然無污染的純植物藥物資源,研究其發酵、酶化等過程將其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并將現代生物技術運用到相關產業,擴大具有中國特色生物制藥產業的市場規模。
2.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其新藥的研發必然成為其研發的重點。我國政府與高校應該加重對生物制藥技術人才的培育,并為其建立先進的生物制藥研發中心和工作崗位,并將其研發中心與制藥企業相結合,建立其相輔相成的關系,有利于新藥的研發與市場推廣,然后企業之間強強聯合,建立技術、生產同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利潤,增加各自的競爭實力,創建雙贏的局面。例如將技術含量較高的生制藥技術研發轉接給具有技術實力的小型制藥企業,降低新藥開發成本的同時,也在縮短研發周期,從而加快技術轉化生產力的周期,促進生物制藥產業的產業化。再加上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通過宏觀調控的手段和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必然會加快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步伐。
3.擴大生物制藥產業的市場規模
生物制藥產業是生物技術、醫療技術等多種技術向融合的現代產業,其發展不僅僅依賴生物技術的研發,與相關領域技術的研發也影響其發展前進的步伐,例如信息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等新型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與生物分子技術的結合,有利于生物技術新藥品的研發,并且利用模擬系統,可以更好的研發新藥的效用,大大降低新藥研發的成本,因此新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有助于縮短生物制藥產業新藥的研發周期,提高新藥的功效和安全性能。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有助于生物制藥產業的飛速發展。
4.研發模式的創新和重點突破
傳統的生物技術藥品的研發模式已經落后于時代,不再適用于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現今的研發模式已經從傳統的范范合成,普遍篩選的簡單研發模式轉化為具有針對性、重點性的先導化合物的篩選、優化、評估等先進研發模式。將藥物
近幾年我國生物制藥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生物制藥產業逐漸與國際生物制藥市場接軌,我國在未來十年生物制藥技術研發的計劃中以人源治療單克隆抗體、反義藥物、基因治療藥物、可溶性蛋白質工程藥物、核酸藥物、細胞治療等領域作為重點研發對象。例如借助蛋白質工程技術研發新藥;反義寡核苷酸藥物的研發;結合基因工程技術的先進性,研發新藥物;發現新藥物的研發方向和資源;據調查市場上抗體藥物中人源抗體藥物占據20%,但是臨床藥物實驗卻占據50%,因此人源抗體具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力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物制藥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各個相關領域技術的進步和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生物制藥產業必然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重視生產方式和研發模式的優化創新,順應產業化的發展趨勢,擴大生物制藥產業的市場空間和新藥研發的重點突破等方面的改進,為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創建良好的生存空間,挖掘生物制藥產業的發展潛力,縮短與先進國家生物制藥技術的差距,爭取將我國生物制藥產業與國際接軌,增強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楚玲,郭萬寶.關于我國生物制藥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的探討[J].科學與財富.2011(8)
《生物技術制藥》是目前國內生物制藥及相關專業廣泛開展的一門專業課程。生物技術制藥以生物學、藥學以及工程學的技術原理為基礎,生物藥物的研發、生產過程均體現了以上技術原理在制藥領域的靈活應用。近年來,生物學、藥學以及工程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程度地推動著制藥行業的發展與變革,也使得生物技術制藥學科呈現出日新月異的面貌。因此,涉及知識面廣、內容多、應用靈活、發展迅速,[1]既是生物技術制藥領域的特點,也給《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筆者通過對這一課程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體會,希望能對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提供思路。
1 合理設置先修課程
《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的教學內容涵蓋基因工程制藥、細胞工程制藥、抗體工程制藥、酶工程制藥及發酵工程技術等,涉及知識面廣、內容多。《生物技術制藥》作為一門知識集成度極高的專業課,由于課時數的限制,需要眾多的先修課程先行將涉及的知識進行講解和落實。這就需要專業教師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設計課程體系時,對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專業課的內容,合理設置基礎課作為專業課的先修課程,保證學生在學習專業課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能夠勝任專業課的學習任務。以《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為例,就需要開設諸如《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酶工程技術》、《發酵工程》等先修課程。另外,在《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也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對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必要的回顧和復習。
2 結合學科優勢開設實驗項目
《生物技術制藥》課程內容并不是生物學、藥學以及工程學技術原理的簡單堆砌,而是更注重這些技術原理在生物技術制藥領域的靈活應用,加之生物技術制藥學科本身的實踐性很強,所以有必要在課程教學中開設實驗,讓學生在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強化靈活應用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項目的設置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如經費、設備、學科基礎等。然而在經費、設備等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設置涵蓋生物技術制藥所有領域的實驗項目也是很難實現且沒有必要的。不同學校的生物制藥及相關專業都有自身特定的學科優勢,《生物技術制藥》課程實驗項目的設置應立足于專業自身的學科優勢,這樣設置并實施的實驗項目不僅有完備的硬件支撐,同時也有學科長期發展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技術、案例等作為軟件支撐。假設某高校的生物制藥專業以基因工程制藥為其學科優勢,則適宜從其科研實踐中提煉諸如基因工程菌的構建、培養及基因工程藥物的分離純化等項目作為《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的實驗項目。這樣設置的實驗項目,更有實際操作意義,更貼近生物技術在制藥工程中的應用實際,有利于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生物技術制藥》課程的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3 及時注入本學科前沿進展
現代生物技術和制藥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編撰和出版周期較長的公開發行的教材很難及時收錄層出不窮的新理論、新技術。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生物技術制藥研究的最新進展,學到最新的有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需要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更新教案和講稿,適當更新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讓學生經常接觸到學科的前沿知識。此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還給學生布置相關專題的形式,要求學生自行查閱某一生物技術制藥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學科前沿保持敏銳嗅覺的習慣。
4 建立多媒體資料庫
《生物技術制藥》是集綜合性與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學科知識的信息量比較大,直觀性比較強。如果使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手段,老師上課只是利用板書和口授的傳統模式,學生只能得到一些感知的內容,無法使其得到直接的體驗,從而加大了學習和理解的難度。[2]現在大學教學中普遍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生物技術制藥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多媒體課件教學以其直觀性、靈活性、實時性、立體化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3][4]從事多媒體教學,需要掌握豐富的課程資料,構建集圖、文、聲于一體的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庫,不僅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還廣泛收集了大量課程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CAI課件等,運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素材向學生講解抽象晦澀的理論,演示復雜精細的實驗,使教學由枯燥轉向生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課程的教學質量。除了收集和運用各種多媒體資料,筆者將這些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構建有序的資料庫,還計劃建立課程網站,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將課程的教學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使學生能夠借助課程網站這一平臺,利用各種多媒體資料進行自學,攫取更多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5 緊扣產業發展脈搏
目前,生物技術制藥領域的蓬勃發展,得益于國內外眾多生物制藥企業的積極參與。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適當引入一些國內外生物制藥企業成功的案例,將教學內容與產業實際緊密聯系,有助于學生對生物技術制藥領域新技術新理論的實際應用有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建立專業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生物技術制藥行業發展迅速,相應的教學工作也應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總結、反思,并不斷改進、創新教學方法,只有根據生物技術制藥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最新進展,不斷修正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夏煥章,熊宗貴. 生物技術制藥(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生物制藥產業是二十一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培養面向一線的現代高素質生物制藥產業人才,高職院校提出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實踐能力、突出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不同,高職院校注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技術創新型人才,因此技能是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1]而實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是高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除了校企合作的實訓內容和企業頂崗實訓之外,實驗室的綜合實訓項目則成為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實踐教學。本文結合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綜合實訓的教學情況,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依據,對綜合實訓項目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探討如何改革和提高高職院校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實踐技能教學。
一、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實驗室的建設
經過近幾年的擴建和改造,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制藥實驗室已經小具規模,其實驗儀器和場地能基本滿足日常實驗教學要求。學院生物制藥實驗室可以開展基因工程(核酸提取、基因擴增及電泳等)、細胞工程(清洗并消毒滅菌細胞培養器皿、配置細胞培養基、細胞原代培養及傳代培養等)、酶工程(酶的提取純化及活力測定等)、發酵工程(菌種保藏與復蘇技術、微生物發酵工藝技術等)和生化分離(固液分離、層析技術、萃取與濃縮、膜分離、結晶及干燥技術)等實訓教學。近幾年,為了充分滿足學生綜合實訓的要求,實驗室新添了幾臺先進的設備,并實行嚴格的規章管理制度,保證儀器設備正常運轉。
二、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綜合實訓項目改革思路
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專業,它培養掌握核心生物技術和藥學基本原理,具備綜合性和實踐性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這類專業技術人才要能夠把微生物發酵技術、生化分離與純化技術、生物活性物質分析檢測等多種技術應用到生物制品的生產、研發過程中。[2]為了使這些技術能夠更好的連貫起來,在開設生物制藥實訓教學時,將涉及到的各門專業課程實驗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系列聯系緊密的綜合性的實訓項目。下面以生物制藥技術綜合實訓項目――“細胞色素C的提取純化及鑒定”為例,對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綜合實訓教學進行改革與探討。
目前,細胞色素C的生產工藝過程包含著以下環節:生物材料的選取、原材料的處理、細胞色素C的提取純化及鑒定、干燥制成酶制品。在工藝的每個環節都需要運用多種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從而考查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符合綜合實訓項目設計思路。
在綜合實訓項目開始的前一周,先由教師講解細胞色素C的基本原理和生產工藝過程,并將學生分成小組,安排各組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并設計詳細的實驗方案,然后教師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審核,通過后再由各組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所需試劑和儀器。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實驗結束后,各小組對本組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的討論和分析,并在實驗報告中寫出實驗結果。最后由教師對每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通過開展綜合實訓項目,學生既能將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轉化為實驗操作,又能對生物制品的生產工藝流程有深刻的認識,為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3]
三、綜合實訓項目的教學改革措施
1、實訓教學內容的優化
為了提高高職生物制藥專業學生的實訓技能,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結合以往實訓教學經驗,對實訓教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探討與改革。實訓教學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礎實驗技能,是將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等基礎課程中的重點實驗項目進行有機整合,以幾個綜合實訓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和評價,這部分內容主要在大一下學期進行。第二部分主要是專業實驗技能,是將藥用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藥物分析與檢測等課程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以幾個綜合實訓項目的形式進行訓練和考核,這部分內容主要在大二上學期進行。第三部分主要是綜合實驗技能,包括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生化分離等生物制藥專業涉及的綜合性專業課程中的綜合性大實驗,主要在大二下學期進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綜合實訓內容并不是將各門課程進行簡單的拼湊,而是對其進行有機整合,以幾個綜合實訓項目的形式進行。
2、實訓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的實驗教學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先把實驗內容講一遍,并強調在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然后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雖然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但教學效果很一般。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驗開始前教師只講解設計思路,不具體演示實驗步驟,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的設計思路,必要時給予啟發和引導,為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3、實訓教學考核機制的完善
對學生實訓的考核,首先應注重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加大實驗操作題的比例,并從實驗設計思路、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提問考核。其次,考核過程中應適當考查學生對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因為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簡單的操作工,同時還要具備相對全面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舉一反三勝任以后的工作。最后,教師要根據考核的反饋情況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在以后的實訓教學中加以改進,改善教學效果。
4、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
近幾年,我校與幾家生物制藥企業建立了校外定點實訓基地,為畢業生和生產企業之間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保證畢業生綜合實訓技能和應用能力與企業崗位之間的要求達到緊密對接,[4]使學生可以把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去,為將來的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
四、結語
高職教育的綜合實踐教學成為未來大的發展趨勢。[5]通過近幾年的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綜合實訓教學改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綜合實訓的教學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因為生物制藥技術發展較快,對教學內容、考核機制以及實驗室建設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提高生物制藥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還需要不斷的在實踐教學中沉淀經驗、總結教訓,不斷的改革創新和實踐摸索。[6]
【參考文獻】
[1] 秦鋼.高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核心技能與課程體系設置[J].考試周刊,2007(35)13-14.
[2] 邢增威,陳聰,曹智啟.高職生物制藥技術綜合實訓項目設計改革探索與實踐[J].科技文匯,2012(3)157-158.
[3] 何純蓮,趙冰清,黃浩.實施開放性實驗教學創新實驗教學模式[J].藥學教育,2006.22(1)43-45.
[4] 余斌.工學結合模式下實踐教學效能評價的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2010(1)77-79.
[5] 寧波.高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新課程研究,2015(1)31-32.
生物制藥行業已成為當前最活躍、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風險投資機構紛紛投巨資開展生物制藥領域的研究和生產。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經過近2O多年的發展,行業整體水平迅速提高。生物制藥產業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中發展最迅速的產業之一,具有誘人的投資前景和巨大的投資潛力。作為技術高度密集的高新技術行業,生物制藥產業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其發展需要巨額資金投人,因此,對該行業的投資風險進行評價尤為重要。目前影響我國生物制藥產業投資風險的因素主要有技術因素、市場因素、財務因素、管理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生物制藥行業發展水平不一樣,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所面臨的投資風險也不一樣。作為投資者,應該選擇哪些生物制藥上市公司進行投資?鑒于此,本文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了15家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將其作為研究樣本,對其投資風險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風險投資家選擇投資風險小的上市公司提供參考依據。
2文獻綜述
關于高新技術項目投資風險評價,國內外文獻大多集中于對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指標進行描述方面,很少有文獻對風險因素指標進行更深入的理論化探討和整合。MacMillan_】等構建了27項投資風險評價標準,并將其分為五大類,即企業家個人素質與經驗、產品特色、市場特征、財政補償情況和投資人員構成。其分析表明,五大類評價標準中有10項最常使用的標準被認為是評價投資風險所必須要有的,而這10項中有6項標準與企業家的個人素質與經驗有關。通過分析這些標準,他們總結出6種類型的風險,即競爭風險、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管理風險、執行風險、領導者風險。Meredith等認為風險分為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兩大類;Fired與Hisirehc。]從美國的硅谷、波士頓和西北地區各選擇了6位著名的風險投資家,采訪了其投資決策過程,通過實證調研得出15個基本評估標準,分為戰略思想、管理能力和收益三個方面。風險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其總體特征也不同,評估其投資風險的方法與側重點也應不同,相應的評價指標也不同。
然而,早期風險投資評估決策過程卻忽視了評價指標的階段性。Hall和Hoferl_4J以及Boocock和Woods_5]的研究有了質的進步,他們認識到風險投資項目的評價指標具有階段性,即在風險投資評估決策的不同階段所使用的評價指標應不相同。總結國外關于風險投資評價研究,可見研究內容往往集中于從風險投資者的角度對投資項目進行風險評價,其關注的重點一般是企業家素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財務風險等;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沒有考慮行業因素,沒有進行專業細分,沒有對不同行業的風險特點加以區分,投資項目的專業特性和專業風險不能準確地被反映在指標體系中。
近年來國內學者也對高新技術項目投資風險進行了研究。例如:宋逢明等將投資風險分為過程風險與環境風險;林艷珠[7將投資風險分為技術、經濟、市場、社會、環境、資信等方面的風險;毛薦其等_8將投資風險分為社會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經濟風險、金融與投資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生產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和其他風險;蔡建春_9]把風險投資評價指標分為技術風險指標、市場風險指標、環境風險指標、管理風險指標及流動性風險指標五大類。總體來看,以往國內外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大部分研究是從某個角度出發對投資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環境因素、項目因素分析得多,而對創業投資公司內部的管理考慮不夠,創業投資公司內部的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存在較大問題,它是影響投資風險的重要因素;第二,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適合多數高新技術風險投資項目的投資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可能沒有考慮到生物制藥行業的風險投資項目的特殊性;第三,在投資風險因素評價體系中,每個因素對投資風險的影響程度不同、作用大小不同,而以往研究很少針對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給出結論。
生物制藥行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回收期較長的特點,這使得風險投資者們在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的呼聲下傾向于對處于成長期、擴張期甚至成熟期的生物制藥企業進行投資。此外,由于生物制藥行業屬于高技術行業,一般的風險投資機構缺乏具有該領域知識背景的投資專家,因此風險投資者也趨向于對產品和市場相對明朗的企業進行投資。對生物制藥行業的投資屬于高科技風險投資的種,在我國仍處于發展的初階階段,其行業投資決策很難通過分析大量的歷史樣本數據來產生。目前對于生物制藥企業的風險投資,大多以行業經驗作為投資評價依據,在風險評價方法的選擇上,以往多數文獻選擇層次分析法進行評價。筆者對投資風險評價時沒有沿用以前的方法,而是利用數理統計學中的主成分一聚類分析法對我國生物制藥企業的投資風險進行比較和排序。
3指標及樣本選取
考慮到影響我國生物制藥業投資風險的因素主要有技術因素、市場因素、財務因素和管理因素,同時參考國內外文獻中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風險評價指標,并遵循可行、可比的原則,本文選取8個指標作為投資風險評價指標,見表1。本文選擇技術人員占比和大專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兩個指標來反映樣本公司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若兩者較高,說明該樣本公司相對其他樣本公司而言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進而認為樣本公司具有較好的投資前景,其投資風險較小。本文用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投資報酬率以及凈利潤增長率這4個指標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這些指標值較高,說明收益較高,進而認為該樣本公司的投資風險較低。本文用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兩個指標反映公司的償債能力,并認為償債能力好的企業的投資風險相對較低。鑒于我國各地區生物制藥業的發展水平不一,本文遵循科學、系統的原則,在華東地區、華南地區、東北地區選擇了15家生物制藥行業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這15家上市公司包含了主營、兼營生物制藥的醫藥公司。
4主成分一聚類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步驟
1)主成分分析原理。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種將多個變量化為少數幾個綜合的新變量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其中心思想是將數據降維,以排除眾多信息共存中相互重疊的信息。其基本思路是,將原變量進行轉化,并使少數幾個新變量成為原變量的線性組合,且這些變量要盡可能多地表征原變量的數據結構且不丟失信息l_l。
2)聚類分析原理。聚類分析是一種建立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它能夠根據樣本數據的諸多特征,按照樣本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對樣本個體進行分類。類內部的個體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不同類的個體在特征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3)基本步驟。(1)對15家生物制藥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標準化預處理;(2)對15家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進行聚類分析;(3)對投資風險評價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4)計算15家樣本公司的綜合評價得分并排序。
5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投資風險評價
5.1數據標準化處理
本文選取我國15家生物制藥行業上市公司2010年12月31El的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來源于財經網和各公司的財務報表,見表2。在進行分析前,對原始數據做標準化預處理:使各變量的均值為0、方差為1,以消除原始變量量綱不同對分析結果產生的影響。標準化后的數據(見表2)具備可比性,并遵從正態分布規律。
5.2聚類分析
應用SPSS17.0軟件,利用標準化后的樣本數據對上市公司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圖1所示的聚類圖。圖1為縱向顯示的冰掛圖,從圖1中可知:當聚類類數為3時,海王生物所在列的冰柱單獨為一體,據此可確定海王生物為一類;千金藥業和東阿阿膠所在列的冰柱連為一體,據此可確定這兩家上市公司屬于一類;其他12家上市公司所在列的冰柱連為一體,據此可確定這12家上市公司屬于一類。聚類結果說明多數樣本公司的投資風險存在相似性。
5.3投資風險評價指標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7.0軟件的因子分析功能,可得到標準化數據的相關矩陣,然后利用EXCEL軟件計算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并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見表3)。其中,成分F、F。、的特征值依次為3.137、2.032、1.343。其中,F。解釋了原始變量總方差的39.211%,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39.211;F。解釋了原始變量總方差的25.406,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616;F。解釋了原始變量總方差的16.784,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1.401。由于這3個成分共解釋了原始變量總方差的81.401,因此認為用這3個綜合評價指標來反映原始變量的信息是可行的,可將這3個成分作為主成分。采用方差最大法對成分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利用SPSS17.0軟件得到的旋轉后的成分載荷矩陣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投資報酬率、凈利潤增長率在成分F上的載荷較高,F可以反映公司的盈利水平;速動比率和流動比率在成分F上的載荷較高,成分F可以反映公司的償債水平;技術人員占比和大專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在成分上的載荷較高,成分F。可反映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運用EXCEL軟件計算得到成分F1、F2、的特征值3.137、2.032、1.343所對應的特征向量分別為(一0.23174,一0.16657,0.72506,0.77439,1.17819,一1.62505,3.804597,10.1446)、(0.30062,0.21550,0.18393,0.63272,0.84319,一0.41822,一4.24888,一l1.74109)、(0.20642,0.62546,一0.08907,0.07465,0.24453,0.74004,2.54385,6.12489)。利用式(1)確定主成分F1、F2、的綜合評價值,分別記為y1、、y3。式(1)中,C為成分F1、F2、F3的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X是標準化的數據矩陣。以各特征值貢獻率為分配系數l_1,計算得到各樣本公司的綜合評價指標值y,計算結果見表5。Y—CX。(1)從表5所示的單個成分得分來看:就成分F的得分而言,千金藥業和東阿阿膠兩家公司的得分最大,說明這兩家公司的盈利水平相對最高,海王生物的得分最小,說明海王生物的盈利水平相對最低;就成分F。的得分而言,千金藥業和東阿阿膠這兩家公司的得分仍最大,說明這兩家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最好,海王生物的得分最小,說明海王生物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最低。
5.4綜合評價得分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494-01
生物技術藥物產業中涵蓋了藥學、生物學以及醫學等先進的技術,其對很多基礎學科進行突破,例如分子遺傳學、生物物理等,并以此作為堅實的后盾。目前機會所有行業與領域都在廣泛的應用生物技術藥品,例如日化產品以及醫藥等,特別是在改造傳統制藥工業以及新藥的開發與研制過程中都開始更加廣泛的應用此生物技術藥品,于是生物制藥產業逐漸發展變成一個發展最快、較為活躍的產業。生物制藥產業的未來進展能夠幫助人類治療許多現在不能治療的疾病,解決營養不良等問題,延長人們的生存壽命,提升其生命質量。
一 生物藥物的概述
生物藥物是指以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等為原料,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藥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類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的制品。
生物藥物的特點是藥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營養價值高。生物藥物主要有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等。這些物質的組成單元為氨基酸、核苷酸、單糖、脂肪酸等,對人體不僅無害而且還是重要的營養物質。生物藥物的陣營很龐大,發展也很快。
二 生物制藥的開發現狀
(一)生物制藥現在的主要研究方向
(1)神經退化性疾病:老年癡呆癥、帕金森氏病、腦中風及脊椎外傷的生物技術藥物治療,胰島素生長因子rhIGF- 1 已進入Ⅲ期臨床。美國每年有中風患者60 萬,中風癥的有效防治藥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療不可逆腦損傷的藥物更少,溶栓活性酶(Activase 重組tPA)用于中風患者治療,可以消除癥狀30%。
(2)腫瘤:在全世界腫瘤死亡率居首位,腫瘤是多機制的復雜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診斷、放療、化療等綜合手段治療。今后10 年抗腫瘤生物藥物會急劇增加。如應用基因工程抗體抑制腫瘤,應用導向IL- 2 受體的融合毒素治療CTCL 腫瘤,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TNMPs)可抑制腫瘤血管生長,阻止腫瘤生長與轉移。這類抑制劑有可能成為廣譜抗腫瘤治療劑,已有3 種化合物進入臨床試驗。
(3)自身免疫性疾病:許多炎癥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癥、紅斑狼瘡等。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于4000 萬,每年醫療費達上千億美元,一些制藥公司正在積極攻克這類疾病。如Genentech 公司研究一種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免疫球蛋白E 用于治療哮喘,已進入Ⅱ期臨床;Cetor’s 公司研制一種TNF-α 抗體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效率達80%。Chiron 公司的β- 干擾素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病。還有的公司在應用基因療法治療糖尿病,如將胰島素基因導入患者的皮膚細胞,再將細胞注入人體,使工程細胞產生全程胰島素供應。
(二)我國現代生物制藥的開發現狀
現代生物技術醫藥產業化進程:我國自80 年代開始進行現代生物技術藥品的研究和開發,雖然起步較晚,基礎較差,但一開始就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列為“863”計劃和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主要內容,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特別是近五年來,現代生物技術醫藥產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到1998 年7 月底我國已有十四種現代生物技術藥品和疫苗投入生產,據初步統計,1997 年的工業總產值約20 億。目前我國已有近200 多個現代生物技術制藥企業,其中約30家生產企業已具有不同規模的生產能力,陸續投入生產。
(三)我國生物制藥目前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為了發展具有科技優勢和自主創新特點的生物制藥產品,需要重點研究和開發以下幾個領域:(1)中草藥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發酵生產;(2)改造抗生素工藝技術;(3)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的研究和開發;(4)核酸類藥物研究;(5)血液替代品的研究與開發;(6)基因芯片(DNA 芯片)技術;(7)拓展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成果;(8)發展氨基酸工業化的研究和開發甾醇激素;(9)開發活性蛋白與多肽類藥物以及治療性抗體。
三 生物制藥的未來展望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運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現代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等常用技術,在將一些疾病的發病機理的認識清楚的基礎上,針對生物制藥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綜合研究是生物制藥發展的趨勢。
同時,生物制藥的發展不僅依賴于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自身發展,同時也依賴于很多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一些新技術的出現對于新藥物的開發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例如計算機模擬和分子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可以提高設計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這一技術很可能成為藥物研究和藥物設計的得力工具。藥物與使用該藥物的生物系統相互作用的模擬在理解藥效和藥物安全方面會成為越來越有用的工具。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完成,人類遺傳結構的秘密正逐步被人類所了解。這些遺傳信息必定是寶貴的醫藥資源,是生物制藥研究的重要依據,對以后生物制藥發展的有著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多個學科的共同努力下,借助于高新技術能夠有效的拓展新藥的開發空間,為新藥的發明創造更多機遇,提高開發速度。由于這些技術與方法能夠有效的找到可以更快鑒定藥物作用的靶,從而找到更多先進的新型先導物化學實體,于是為新藥的發明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