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解決措施大全11篇

時間:2023-12-26 14:45:5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解決措施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生物多樣性減少的解決措施

篇(1)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改進和不斷完善,國外大型石油化工公司的環境管理水平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在環境政策和實踐方面,各公司均非常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水資源有效利用以及防止化學品泄漏工作,致力于減少生產經營過程的生態足跡,為公司和周邊社區創造穩定、健康的環境,且十分重視開展關于環境問題的公眾交流。

1.皇家殼牌

殼牌石油公司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000多個子公司,位列2012年世界500強第1位。殼牌秉承“要創建一個更可持續的能源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行動”的理念,在以下方面采取了主要措施:

1.1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開發。殼牌公司1997年即承諾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公司的商業原則中,重點發展車用先進生物燃料和氫燃料,設立了在未來20-30年使可再生能源成為公司的大業務板塊的目標。

1.2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司2001年制定了行業內第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把生態系統評估作為新、擴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部分。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

1.3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供應天然氣,開展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發展生物燃料,提高能源效率,實施碳定價,減少生命周期排放,提高新項目適應性等多方面措施。

1.4加強化學品泄漏管理。殼牌公司制定了船舶質量保證標準,要求大型遠洋油輪設置雙層船殼;建立了石油泄漏應急機制,以降低石油泄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1.5使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公司通過不斷改進技術,解決運營過程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阿曼利用河床種植蘆葦來凈化采油污水,不僅節省了污水回注消耗的電能,凈化后的污水還可用于農業灌溉。

1.6加強與相關方的合作。積極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濕地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等環境組織合作、溝通,幫助公司識別和管理環境挑戰,發現改進的機會。

2.埃克森美孚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石油公司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煉油商、油基礎油生產商及成品油的主要生產商,位列2012年世界500強第2位。埃克森美孚注重自身環境責任,在多領域開展環境保護工作:

2.1注重運用環境管理體系。公司從1992 年開始運行運營完善性管理體系(Operation Integrity Management System,or OIMS),環境保護是OIMS的關鍵要素,被納入公司業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中。

2.2開展資源節約。監控企業用水數據,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子公司的水資源使用計劃,檢查各子公司的水消耗速率來確定是否采取了相應應對水資源短缺的措施;在油氣開采方面,加強循環水和污水回用,合理使用采出水,采用耗水少的工藝過程等措施管理水資源。公司開展環境和能源節約計劃(EESI,the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avings Initiative),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3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公司力爭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行業先導者,2000年累計投資超過15億美元,啟動“全球能源管理系統”(GEME),將煉油和化工生產能效提高15%-20%;10年內共同投資2.25億美元開展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項目(GCEP),與斯坦福大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斯倫貝謝公司、豐田等公司合作,開展了氫能、太陽能、二氧化碳捕集貯存和分離、生物質能、先進材料和催化劑等30個項目的研發;在世界30個地點建設了85套熱電聯產(CHP)設施。

2.4加大新能源開發。投資超過6億美元與美國硅圖公司(SGI)組建戰略研發聯盟,研發與海藻基生物燃料有關的產品技術。

2.5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ESHIA程序協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生態系統功能和勘探開發活動之間的關系。加入了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s Ecosystem Services Tools and Markets (ESTM)工作組,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活動。

2.6嚴防泄漏事故。日常加強程序預防,使業務運行建立在層層檢查保護的基礎上,注意定期設備維護,進行必要的試驗和訓練;注重技術創新,重視泄漏控制設備的研發及改進,預防和控制雙管齊下,力求把泄漏的可能性及危害降到最低。

3.英國石油公司

英國石油公司在百余個國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2012年世界500強位列第4位。是能源界率先承認有必要采取行動防止氣候變化的企業,認為公司有責任引領潮流,致力尋找并貫徹全球氣候變化解決方案。

3.1重視OMS體系管理。BP公司OMS體系確立了在環境方面開展負責任運營所需的各項標準和流程,幫助世界各地的業務部門在整個運營生命周期中管理環境和社會影響。

3.2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新項目投資評估和工程設計中計入碳排放成本;在運營中注重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放空燃燒和排放;開發高效率的燃料和油;支持技術和政策研究;在氣候變化相關問題上與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行業組織、高校和其它公司進行接觸、合作。

3.3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服務。在項目規劃階段早期,就對敏感或受保護區域、瀕危物種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可能受到的影響進行篩選和評估。公司開發了一系列新興的生態系統服務工具,用以在當地和地區層面評估其影響和依賴性。

3.4大力開發新能源。BP公司在風能、生物能源、電氣化和碳解決方案等領域進行投資,2011 年向替代能源業務投資了16 億美元,與13所領先的研究型大學合作,開展持續性科學研究,推進“能源可持續性挑戰”計劃。

3.5深化水資源管理。在淡水提取和消費兩方面尋求提高效率,同時在廢水處理中應用新技術。

3.6加強泄漏管理。2010年墨西哥事件發生后,BP公司與相關州和聯邦機構合作,監測和評估事故環境影響,并實施了恢復計劃。承諾在10 年期間貢獻5 億美元支持獨立研究,與行業和監管機構分享其從漏油應對行動汲取的經驗教訓。

4.雪佛龍

雪佛龍石油公司是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2012年世界500強位列第8位。雪佛龍公司將“以安全和對環境負責任的方式開發能源”作為公司立足于世界的關鍵,盡可能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生態足跡,注重現場管理。

4.1完善管理體系。2007年建立的ESHIA(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是雪佛龍公司HSE管理體系的重要特色,用來預測和評價新項目潛在的環境影響,提出削減和控制危害的管理措施。ESHIA體系現已在全球900多個項目中得以應用。

4.2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公司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7項原則:全球參與、能源安全、最大化節約、靈活方法、廣泛平等對待、可行技術、透明;采取的行動措施主要包括減少排放降低消耗、減少放空燃燒、碳封存、廢熱發電、投資研究開發和技術等方面。

4.3發展新興能源。公司發展地熱能、先進太陽能、生物燃料,開展聚光太陽能驅油可行性研究;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廠。

4.4保護生物多樣性。公司在ESHIA體系中明確要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工程項目的評估、決策和生產運營中。

4.5保護新鮮水資源。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最大的石油基地克恩縣,與當地水務局合作為當地農民提供農業用水。加利福尼亞的Richmond煉廠實施了RARE(Richmond Advanced Recycled Expansion)水計劃,生產一加侖(1加侖相當于3.8升)汽油,只需要一加侖水,節約新鮮水1.3萬噸/天,2011年4月被當地重復用水協會授予“優秀循環水用戶”的稱號。

5.康菲

康菲石油公司是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煉油商,2012年世界500強位列第9位。公司承諾在任何方面都設立卓越的標準,向世界提供可信賴的能源,致力于保護地區乃至全球環境。

5.1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服務。公司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整合到運營管理系統中,作為項目投資的一部分;在高生物多樣性區域的項目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與公共機構、社區團體等利益相關方合作,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容量和生態系統功能。

5.2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尤其是可再生燃料)方面積極開發新技術,對新能源開發技術進行評價,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5.3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具體行動在五個方面展開:將氣候變化問題管理納入公司發展戰略、規劃與行動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尋找新的商業發展機會;開展技術創新和碳交易;積極對外界提供適用的、可持續性的氣候解決方案和公共政策。

5.4加強泄漏管理。公司每五年對設備進行審定和檢測,確保設備管理標準得到落實。

篇(2)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一、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二、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三、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篇(3)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

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篇(4)

1.生物多樣性的涵義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體,確切地說,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2],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3]。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生態系統多樣性,即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性[4~6];景觀多樣性指的是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動態方面的多樣性或變異性[7]。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核以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最重要因素和人類生活、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價值,傅伯杰等(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具有利用價值及內在價值,將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分為直接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利用價值就是指為人類消費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資源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于其維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提出生物多樣性總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和存在價值四個方面,并進行了評估約為40萬億元(如表1)[9]。

從表1可見,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聯系的間接使用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約95%。這一部分價值也正是生態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資源基礎。例如,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態環境——以景觀多樣性為基礎;生態旅游欣賞的對象是自然景觀、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動植物類群、特定的物種、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為欣賞對象。

表1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初步評估結果

價值類別

價值(元)

直接使用價值

產品及加工品年凈價值

1.02×1012

直接服務價值

0.78×1012

小計

1.80×1012

間接使用價值

有機質生產價值

23.3×1012

CO2固定價值

3.27×1012

O2釋放價值

3.11×1012

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價值

0.32×1012

土壤保護價值

6.64×1012

涵養水源價值

0.27×1012

凈化污染物價值

0.40×1012

小計

37.31×1012

潛在使用價值

選擇使用價值

0.09×1012

保留使用價值

0.13×1012

小計

0.22×1012

合計

39.33×1012

摘自《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1998。

2.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體,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多功能,輔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科學保護和適應開發,為旅游者提供游覽、休閑、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和科學教育等旅游服務。[12]

生物多樣性不僅為森林旅游提供基礎資源——生物資源,又為森林旅游提供美學價值,為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續、成功發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隨著森林旅游的無序、盲目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我國數次森林資源清查的資料顯示,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00;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1984~198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33.73;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1994~199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78.63,增長了1.9倍[8][10]。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不確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們還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種,加上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資源或一個系統,本身也處在發展變化之中[11]。所以,人們還不能確切評估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大小,大部分專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來評價。

經營者以自然景觀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種服務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經營者自己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必然生態系統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對系統內的生物種類組成、種群數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態等產生一定的影響。[13]據韓也良(1991)研究,旅游區一項基礎設施建設對山體和植被的直接破壞,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積的幾倍和幾十倍。[14]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森林生物個體的影響。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動使動植物的繁殖習性變得紊亂,使個體的生命周期擾甚至阻斷,影響到物種種群的繁衍進程,改變種群結構,嚴重的會造成物種的滅絕。

(2)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反復的旅游踐踏會破壞土壤物理結構,降低土壤層厚度,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從而破壞動植物生活的基礎環境。另外,旅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會導致景區土壤化學性質的改變,并阻塞空氣和光線,從而造成土壤營養狀態的改變,使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特別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質的產生,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嚴重。

(3)對森林景觀多樣性的影響。旅游設施建設過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變了植被覆蓋率或植被結構性質,造成景觀破碎度加大,導致景觀多樣性的降低[7]。

(4)頻繁的旅游交通為外來種入侵森林生態系統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積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兩個生境之間物種交換,從而影響到本地的生物多樣性。

3.旅游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隨著森林旅游活動的開展,其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峻考驗,而且旅游手段越現代化、旅游密度越高,產生的負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過去對環境問題的不重視以及對游客教育的忽視,使得生物多樣性迅速衰減,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3.1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以物種為中心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兩種保護途徑[17],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從物種保護開始的,但經驗表明,單一的物種保護很少能夠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18]。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設法保護物種的生存環境——生態系統和景觀。在對森林生態旅游區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物種生存環境的保護。比如,在較大范圍的自然區域內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應注意規劃出的游覽區和游徑區域一旦有較大強度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狀態相比較),是否會影響已建立的自然區域內自然保護區網作用的發揮。要求堅持對保護區網外緩沖帶以內區域(包括核心保護區、生境走廊、內緩沖帶)的嚴格保護,應將人類活動都限制在外緩沖帶及以外的范圍內,以免由于人類活動區的不科學規劃,造成區域內物種基因、能量、物質流通渠道的損壞,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與破壞;其二,應建立相應的物種監測體系,對每個物種建立檔案,以便于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實施。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旅游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將森林旅游區分為中心活動區和生態緩沖區兩部分。在生態緩沖區內嚴禁破壞森林資源。

(2)采用高設計標準使園內建筑物風格與周圍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相協調。

(3)把對環境影響大的不適宜商業活動及設施集中到中心活動區或敏感環境區域外。

(4)在上馬娛樂項目時要考慮到生態效應,使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

(5)對旅游者普及生態教育,自覺以生態意識貫穿整個旅游活動,并且能夠自覺保護旅游資源。

(6)設立醒目而生動有趣的保護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標識牌。

(7)將垃圾分類別(玻璃、塑料、紙品、易拉罐)收集,統一處理。

3.2應處理好的問題

雖然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森林旅游割離開來,而應該借助森林旅游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通過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促進森林旅游的持續發展。所以在進行森林旅游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森林旅游應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等多種形式,向游人傳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的科學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之效果。為此,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經營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動植物標本檔案,供游客參觀。還可在森林旅游區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等教育標志。還可通過發放環保宣傳單、導游員生動解說等,讓游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森林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2.依據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開展森林旅游,維護生物生存環境。大部分森林是無效旅游資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線路附近,因此應該考慮旅游資源的環境承載力。所謂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旅游資源質量的前提下,某地區的自然環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動量[19]。根據旅游環境承載力來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對資源的過度利用,避免開發經營后“人滿為患”對生物資源造成破壞。因此,旅游環境承載力應加強研究,加強管理監控,采用景區分流、價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員分流方法,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進行科學管理,提高旅游科學文化品位和生態經濟效益,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4.討論

對于森林旅游區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極其重要的,也是維護其自身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樣性與其環境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發展旅游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不但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還是對森林旅游區的經營,同樣是迫切需要在經營與設計中解決的問題。把保護與經濟發展,把保護與持續利用目標相結合,使保護成為一種積極手段。

參考文獻:

1.邵琪偉.在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的講話.旅游調研.2005,(10)

2.陳靈芝.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對策.見:錢迎倩,馬克平主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15

3.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篇(5)

中圖分類號:X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248-04

GLOBIO3 perfect predictive model of biodiversity - questions,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JIANG Xintong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GLOBIO3 model is one of the frontier achievements in global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and forecast.Based on the dose-effct relationship,the model predicts the hardly available biodiversity data using the relatively attainabl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rivers.Though innovative,the model shows clear shortcomings.This paper will firstly introduce the core framework and fundamental methods of GLOBIO3 as a preparation, then focu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olution of the targete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del.Following this logic,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meaningful improvements to the model and encourage more studies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GLOBIO3 model perfect

1 引言―― GLOBIO3模型簡介

1.1 基本思想

GLOBIO3[1]使用與原始環境相比的相對平均物種豐度(MSA)來表征一定環境條件下的生物多樣性,這是模型需要預測的因變量。同時,GLOBIO3使用植被覆蓋、土地利用程度、生態環境破碎化程度、全球平均氣溫、大氣氮沉降量和基礎設施建設量這六個驅動因子作為自變量。模型的基礎是因變量與六個自變量間的六個函數關系。在對生物多樣性進行預測時,先使用未來情景預測模型對驅動因子做出預測,然后將因子的預測值輸入模型,其輸出結果就是預測的MSA。

1.2 具體方法

對因變量與自變量的函數關系進行回歸時需要使用樣本數據,這些樣本數據通過Meta分析得到。選取與“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條件的關系”高度相關的研究,提取其中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條件進行描述的數據形成回歸建模的素材。

得到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函數關系后,需要對未來的自變量取值進行預測。模型中六個驅動因子的預測值依賴于對未來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情景的預期。GLOBIO3將經濟發展、植被覆蓋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權威研究結果結合起來,構建驅動因子的預測模型。

將驅動因子的數值分別輸入六個函數,得到每個因子影響下,生物多樣性的預測值。基于驅動因子間不存在相互作用關系的假設,將六個函數的因變量值相乘,得到MSA綜合預測值。

1.3 論題摘要

GLOBIO3模型的思想方法新穎、使用過程簡潔。但是這不能掩蓋理論分析和實踐檢驗中顯示的不足之處。為了完善該模型,該文將對三個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建議。分析的三個不足之處包括:

(1)忽略重要驅動因子導致模型具有遺漏變量偏差;

(2)樣本數據的收集質量不高,函數關系缺乏對某些地區和某些因子的代表性;

(3)對未來發展情景的預測結果單一,結論不夠穩健;

以下三個部分將對這些問題分別進行分析。

2 忽略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子

2.1 問題分析

GLOBIO3的基礎是六個驅動因子(植被覆蓋、土地利用程度、生態環境破碎化程度、全球平均氣溫、大氣氮沉降量和基礎設施建設量)與生物多樣性(平均物種豐度MSA)的劑量反應關系。其中,土地覆蓋變化、土地利用強度、生態環境破碎化程度、氣候變化、大氣氮沉降因子源于評價全球環境的綜合模型(IMAGE;MNP 2006)[3];基礎設施建設因子源于GLOBIO2模型。通過參考IMAGE團隊、MNP和GLOBIO2的研究成果,GLOBIO3模型比較全面地體現了現有研究中對生物多樣性具有顯著影響的因子。

但是,通過文獻分析找尋驅動因子的方法容易受到文獻選擇的制約,產生遺漏變量偏差。解決遺漏變量偏差的最佳途徑就是通過更加深入的研究將以往未注意到的顯著因子納入模型。對發展問題的關注,使得很多研究注重貧困和生態的關系。已有一些研究發現,貧困地區與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高度重合(Brendan Fisher 2007)[7],而且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期表現得尤其明顯。這符合貧困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理論預期。這一現象促使我們在完善GLOBIO3模型時,應當首先納入被遺漏的“貧困水平”驅動因子以減小預測的偏差。或許“貧困水平”只是諸多遺漏變量中的一個,納入它并不能使得這個模型足夠全面。但是通過納入“貧困水平”來完善模型卻是探索更多遺漏變量的良好開端。

2.2 解決措施

(1)準確選取貧困水平的測度指標

將“貧困水平”納入GLOBIO3模型的前提條件是找到合適的指標量化貧困水平。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往研究中使用的貧困測度指標包括生活水平、財產、教育水平、健康狀況、營養條件等(Azariadis 2005[4],Bowless 2006[5],Carter MR 2006[6])。由于在GLOBIO3中納入“貧困水平”因子是從經濟和環境的關系入手分析人類的福利水平變化,其測度應當既包括反映經濟水平的貨幣指標,又包括反應環境變化的非貨幣指標。例如:選取勞動力人均收入直接度量貧困水平(Huib Hengsdijk 2007)[7];或選取人群健康和死亡率指標間接度量貧困水平。

(2)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函數形式

“貧困水平”具有顯著的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在描述它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時,許多學者以環境經濟學為基礎提出:應當使用庫茲涅茨曲線的函數形式(Stern et al. 1996)擬合這種函數關系。這種想法來源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會提高經濟活動的機會成本的基本理論(M.Norton-Griffiths et al.1995)[8],表示早期生物多樣性會隨著經濟增長而降低;而到達一定臨界狀態后,生物多樣性又隨經濟發展而升高。更多研究在試圖應用這一函數形式時發現:該種形式成立的條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協調實施,而這種雙贏關系通常難以實現(D.Hulme 2001[9], C.B.Barrett 1995[1],M.Wells 1992[10])。所以,在擬合生物多樣性與貧困水平的函數關系時依然應當采用簡單線性回歸模型。

(3)在適合的尺度上使用模型

“貧困水平”的地區異質性(T.Kepe 2004)限制了模型應用的尺度條件。正如對庫茲涅茨曲線臨界點的計算結果常因所選取的研究地區不同而產生巨大的差異(Panayotou 1993;Cropper and Griffiths 1994[12]),經濟變量受制度因素的影響極大,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差異顯著。(Southgate 1990[13], Mendelsohn 1994[14], von Amsberg 1994[15])可以說,“貧困水平”因子作為該模型中對經濟水平的代表,對全球尺度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效果已經很不明確了。因此,納入“貧困水平”后的GLOBIO3模型應當在較小的空間尺度上使用,比如在某一國家或地區共同體范圍內。

3 樣本數據的收集缺乏代表性

3.1 問題分析

GLOBIO3模型中驅動因子與生物多樣性的因果關系是通過Meta分析從已經發表的文獻中收集數據并擬合回歸得到的。GLOBIO3團隊先從SCI等權威數據庫中搜索以“生物多樣性與驅動因子的關系”為主題的研究;然后,從這些研究中提取驅動因子和生物多樣性的數據;最后,利用這些數據建立驅動因子和生物多樣性的對應關系。在實際檢測技術受到限制,監測數據缺失嚴重的情況下,Meta分析方法能夠間接幫助研究人員獲得數據(G?ran Arnqvist et al.1995)[16],但是其精確度低、數據代表性不足等問題降低了研究的指導意義。下文將著重討論如何通過建立更完整有效的網絡來獲取并綜合利用數據來擬合函數。

GLOBIO3在擬合函數時使用的數據通過Meta分析得到,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對不同區域的代表性不均。在溫帶和北半球的大多數區域,人類活動的歷史較長,難以找到未受人類干擾的參照情景,所以計算相對物種豐度存在困難。這一問題使得GLOBIO3中熱帶地區的數據豐富程度遠高于溫帶和北方區域,導致模型對不同地區的代表性不均勻。第二,對于不同物種的代表性不均。分析基礎設施建設影響的研究多以鳥類或哺乳動物為研究對象;而分析大氣氮沉降的影響的研究則主要以溫帶植物為研究對象。第三,數據的統計精度差異為綜合利用帶來困難。比如:不同利用類型的地塊分布數據既可以從FAO(FAO 2006)得到,又可以通過衛星影像數據獲得,兩種來源的統計精度不同;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統計精度也有較大差異。這都為這些數據在同一個模型中的整合利用帶來困難。

3.2 解決措施

(1)綜合利用監測數據和文獻數據,增強數據體系的豐富度和代表性。

首先,擴大Meta分析的文獻覆蓋范圍,增強對弱勢物種和弱勢因子的代表性。比如:歐洲地區的數據對植物物種的代表性不足,可以將對歐洲植物物種(Bakkenes et al.2002)[17]和生物群系(Leemans and Eickhout 2004)[18]的研究成果納入Meta分析,增強對植物物種的代表性。再如:氣候變化因子的建模依據只有IMAGE2.4模型,在文獻分析中占比較少,屬于弱勢因子。借助生物對氣候變化適應行為的研究成果(Peterson et al.2002[19]; Thuiller et al.2006[20];Arau jo et al. 2006[2])為氣候變化因子的建模提供更強大的理論支持。其次,將實地監測與Meta分析結合使用,增強對弱勢地區的代表性。例如:GLOBIO3在溫帶和北方地區的數據較少,可以使用瑞典的國家生物多樣性監測數據(BDM 2004)作為GLOBIO3數據的補充,因為BDM中的取樣點主要位于溫帶闊葉混交林和溫帶針葉林(Laura De baan et al.2013)[22]。該數據的實用性也在一些“生命周期影響評價”的相關研究(Koellner and Scholz 2008)中得到證實。

(2)完善監測體系,打好數據基礎。

目前,全球已有很多國家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的實地監測,但因檢測標準尚未統一、監測成本過于高昂,導致數據的監測質量很低,難以綜合利用。為了提供比Meta分析更為有力的數據支持,必須盡快完善數據監測網絡。首先,改進和統一實地監測方法。目前,在陸地生物多樣性監測中,比較先進的檢測體系是in situ系統,它對物種、環境因子和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綜合監測。為了增強監測數據的有效性,不同的檢測地點的監測頻度、方法和物種應當一致(Ferrier et al.2011)[23]。其次,應當注重樣地監測和遙感監測的結合。in situ系統監測成本較高,使得很多地區多項數據嚴重缺失。使用衛星遙感數據以及其他的遠程監控數據作為對in situ監測數據的補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數據空白。為了使樣地監測和遙感監測結果更好地配合,應當積極發展GEO BON這樣的科研項目,探索整合利用in situ及遙感監測數據的方法(Scholes et al.2008)[24]。為了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數據綜合利用,應當積極構建以跨國NGO為中心,包括其他NGO組織、研究機構和大學、保護區管理機構和森林管理機構的多渠道數據收集和利用網絡。

4 對未來發展情景的預測不夠穩健

4.1 問題分析

情景預測對生物多樣性的預測具有決定性作用(Pearson et al.2006)[25],因此情景預測的準確性和穩健程度至關重要。目前的生物多樣性預測研究通常在常用的情景預測模型中選擇一個加以使用,有時會援引其他研究支持自己所選用的模型(Olden,J.D.and Jackson,D.A.2002;[26]Anderson.R.P.2004[27]);GLOBIO3模型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但并沒有預測模型的選擇依據進行論證。具體而言:GLOBIO3使用IMAGE2.4模型預測一定社會經濟發展框架下土地利用的變化,以Global Land Cover 2000地圖作為補充以提高精度;使用FAO和世界土壤地圖預測全球氮沉降和超額氮負荷;用Digital Chart of the World數據庫(DMA 1992)預測道路和管線建設的分布情況;根據土地利用的變化計算群落面積未來的變化(代表生態破碎化程度);用IMAGE模型預測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情況。不加論證地選擇預測模型的問題是說服力不足(Schmit et al.,2006)[3];用單一而確定的預測結果取代多種潛在預測路徑的問題是預測的穩健型和全面性缺失。

4.2 解決措施

(1)對多種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交互驗證

情景預測模型有很多范本,但是不同研究對象地理條件和自然稟賦的差異使得從理論層面對比研究模型的適用性很難;而通過實地監測結果對模型有效性進行驗證的成本又高。為了在不違反成本有效性的前提下增強預測結果的穩健程度,建議綜合使用多種預測模型,并且將模型的輸出結果進行交互驗證。

為了給這種交互驗證提供素材,這里對處于國際前沿的情景預測模型及其主要思想進行回顧。IMAGE綜合評價模型通過模擬全球貿易情景判斷對農林產品的需求變化,從而間接計算農、林用地的面積變化。其優勢在于充分考慮到預測范圍之外的國際因素,適合開放條件下的情景預測(MNP 2006)[29]。Dyna-CLUE模型充分考慮用地需求、地理位置、管理政策、用地改變的難易程度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不同利用方式在同一地塊上相互競爭的假設很符合日趨緊張的用地預期(Yongyut Trisurat et al 2010)[30]。但是該模型變量較多,數據需求高,只在小尺度研究中有較強的模擬能力。(Castella and Verburg 2007; Pontius 2008[31]; Verburg and Veldkamp 2004[32])該模型包含40種具體的氣候變化情景。已經初具概率預測的意義,其最新進展Post-SRES還考慮了政策選擇與發展情景的交互作用(Strengers et al.2004)[33]。GCMs (Global Climate Models)模型可以分析氣候變化情景預測的不確定性(Polvani et al.2004[34])。人類足跡模型通過預測人口密度、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Cardillo et al.2004[35])、人類活動足跡(Sanderson et al.2002)和對初級產品的分配方式來預測未來環境的變化。(Imhoff et al. 2004)[36]。

因為難以捕捉影響未來環境經濟情景的所有因素及影響機理,任何預測模型給出的結果都是不盡準確的。但是,這些模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的經濟與環境發展的假設都是基于一定的歷史趨勢,因此模型間應當存在對未來情景預測的共性。如果能夠比較這些模型的預測結果,剔除造成預測結果差異的變量,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這些模型對未來發展情景的公共認知并以次為平臺構建未來的宏觀圖景。這一宏觀圖景就是分析在未來某一時點的生物多樣性變化驅動因子的基礎。模型預測結果之間的交互驗證能夠使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推進對潛在發展路徑的全面探索,增強預測結果的穩健性。

(2)利用“集合預測”和“一致預測”方法

預測情景是多方面輸入條件給定后的一個輸出結果,其核心層面包括“基年情景”、“模型類別”、“參數設定”等。每個方面在不同的發展模式假設下都會有不同的預測結果,將各方面的多種預測結果排列組合能夠形成一系列綜合預測圖景。雖然難以在繁多的組合情景中篩選出最為準確的一個,但是從這些組合中體現的總體趨勢卻會在很大的概率上接近真實的發展情景。

“集合預測”方法同時考慮由不同的“基年情景”、“模型類別”、“參數設定”等多種條件組合生成的眾多發展情景組成的情景預測集合。依據統計學的方法,以預測集合為樣本數據,“集合預測”可以劃定未來發展情景的變化區間并給出估計的可靠程度。使用“集合預測”方法建立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預測模型(Pearson, R.G.et al.2006[37];Thuiller,W.et al.2004[38])的嘗試可以認為是將這一方法應用于未來情景預測的范本。統計學的研究證實,集合預測能夠比任何一種單一的預測方法產生更小的平均誤差。(Cramer .W. 2001)

由“集合預測”發展而來的“一致預測”可以認為是在“集合預測”給出的大概率范圍中求得一個未來發展情景的期望值作為最終的預測結果。目前,“一致預測”方法已經在建立氣候變化情景的概率分布模型中有較好的應用(Stainforth.D.A et al.2005[39]),在此基礎上,將“一致預測”推廣到情景預測的其他方面需要更多持續的研究。同時,“一致預測”的研究人員強調使用這一方法的一個條件是盡量窮盡可能的組合情景,因為只有當這些組合全面地覆蓋未來的發展路徑,才能維持穩定的概率分布,從而得出更加穩健的預測結果。(Allen, M. et al. 2002[40])

5 結語

GLOBIO3模型是對生物多樣性進行預測的創新性方法,為了完善該方法,本文從納入“貧困水平”驅動因子、增強建模數據的代表性和提高未來情景預測的準確程度三個方面入手,分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在納入“貧困水平”驅動因子時,應當使用貨幣指標與非貨幣指標相結合的方法來測度貧困水平、使用簡單線性模型并在較小的地理尺度上應用改進后的模型;為增強數據的代表性,一方面發掘已有的文獻數據和監測數據,提高對弱勢因子、弱勢物種和弱勢地區的代表性,另一方面發展綜合檢測體系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加準確的數據基礎;在預測未來情景時,既可以對不同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交互驗證來發現共同的趨勢,又可以使用不同條件的多種取值排列組合形成的預測集,劃定未來發展情景的變化范圍并求得期望趨勢。

該文的建議主要針對三個比較明顯的問題,但是GLOBOI3模型的完善仍需要對更多潛在的不確定性進行深入討論。比如:同樣沒有包含在GLOBIO3模型中,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還有“生物交換”和“大氣CO2聚集”等(R Leemans et al.2007)[41],對這些因子影響的認識還很粗淺,只有通過更大力度的文獻分析來逐步加深對他們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合適的函數模型。再如:在深入挖掘現有的數據時,以何種方式將樣地數據和遙感數據進行完美結合仍然需要探討;在構建數據監測體系時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政策選擇只對監測頻度高,從而時間序列數據全面的物種有利(M de Heer, 2000),這就為發展定量方法,確定不同物種在數據收集時應當占據的權重提出訴求。只有繼續推進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與國際合作才能為這些潛在的問題提出更明確的探索方法和更準確的答案。

參考文獻

[1] Rob Alkemade,Mark Van oorschot,Lera Miles,et al.Globio3: a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Options for Reducing Global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 Loss[J].Ecosystems,2009,12(3):374-390.

[2] MNP. Integrated modeling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 overview of IMAGE 2.4.(2006).Bilthoven,the Netherlands: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MNP).

[3] Fisher,B.,Christopher,T. Poverty and biodiversity: Measuring the overlap of human poverty and the biodiversity hotspo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2(1):93-101.

[4] Costas Azariadis,John Stachurski.Poverty Traps[J].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2005,1(2):295-384.

[5] Samuel Bowles,Steven N Durlauf,Karla Hoff.Poverty Traps[M].[S.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6] Michael R Carter,Christopher B Barrett.The Economics of Poverty Traps and Persistent Poverty: an Asset-based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6,42(2):178-199.

[7] Huib Hengsdijk,Wang Guanghuo,Marrit M Van den berg, et al.Poverty and Biodiversity Trade-offs in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for Pujiang County, Chin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7,94(3):851-861.

[8] Michael Norton-griffiths,Clive Southey.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Kenya[J].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2(2):125-139.

[9] David Hulme,Marshall Murphree.African Wildlife and Livelihoods: the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Conservation.[M].[S.l.]:James Currey Ltd,2001.

[10] Christopher B Barrett,Peter Arcese.Ar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development Projects (icdps) Sustainabl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Large Mammals in Sub-saharan Africa[J].World Development,1995,23(7):1073-1084.

[11] Michael Wells,K Bradon.People and Parks:Linking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with Local Communities[M].[S.l.]:World Bank,1992.

[12] Maureen Cropper,Charles Griffiths.The Interac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250-4.

[13] Douglas Southgate,John Sanders,Simeon Ehui.Resource Degradation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Population Pressure, Policies, and Property Arrangem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5):1259-1263.

[14] Robert Mendelsohn.Property Rights and Tropical Deforestation[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4:750-756.

[15] Joachim Von amsberg.Economic Parameters of Deforestation[R].The World Bank,1994.

[16] G?ran Arnqvist,David Wooster.Meta-analysis: Synthesizing Research Finding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1995,10(6):236-240.

[17] M Bakkenes,JRM Alkemade,F Ihle, et al.Assessing Effects of Forecasted Climate Change on the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European Higher Plants for 2050[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2,8(4):390-407.

[18] Rik Leemans,Bas Eickhout.Another Reason for Concern: Regional and Global Impacts on Ecosystem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Climate Chang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4, 14(3):219-228.

[19] A Townsend Peterson,Miguel A Ortega-huerta,Jeremy Bartley, et al.Future Projections for Mexican Faunas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Scenarios[J].Nature,2002,416(6881):626-629.

[20] Wilfried Thuiller,Guy F Midgley,Greg O Hughes, et al.Endemic Species and Ecosystem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Namibia[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6,12(5):759-776.

[21] Miguel B Araujo,Antoine Guisan.Five (or So) Challenges for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ling[J]. 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6,33(10):1677-1688.

[22] Laura De baan,Rob Alkemade,Thomas Koellner.Land Us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n Lca: a Global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13,18(6):1216-1230.

[23] Simon Ferrier.Extracting More Value From Biodiversity Change Observations Through Integrated Modeling[J].Bioscience,2011,61(2):96-97.

[24] RJ Scholes,GM Mace,W Turner, et al.Toward a Global Biodiversity Observing System[J]. Science, 2008,321(5892):1044-1045.

[25] Richard G Pearson,Wilfried Thuiller,Miguel B Araújo, et al.Modelbased Uncertainty in Species Range Prediction[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6,33(10):1704-1711.

[26] Julian D Olden,Donald A Jackson.A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Approaches for Modelling Fish Species Distributions[J].Freshwater Biology,2002,47(10):1976-1995.

[27] Robert P Anderson,Miroslav Dudík,Simon Ferrier, et al.Novel Methods Improve Prediction of Species’Distributions From Occurrence Data[J].Ecography,2006,29(2):129-151.

[28] Christian Schmit,Mark DA Rounsevell,Isidore La jeunesse.The Limitations of Spatial Land Use Data in Environmental Analysi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6,9(2):174-188.

[29] AF Bouwman,Tom Kram,Ke Klein goldewijk.Intergrated Modelling of Global Environmenthal Change: an Overview of Image 2.4.MNP,2006.

[30] Yongyut Trisurat,Rob Alkemade,Peter H Verburg.Projecting Land-use Chang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Biodiversity in Northern Thailand[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45(3):626-639.

[31] Robert Gilmore Pontius jr,Wideke Boersma,Jean-Christophe Castella, et paring the Input, Output, and Validation Maps for Several Models of Land Change[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8,42(1):11-37.

[32] Peter H Verburg,Paul P Schot,Martin J Dijst, et al.Land Use Change Modelling: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J].Geojournal,2004,61(4):309-324.

[33] Bart Strengers,Rik Leemans,Bas Eickhout, et al.The Land-use Projections and Resulting Emissions in the Ipcc Sres Scenarios Scenarios as Simulated By the Image 2.2 Model[J]. Geojournal, 2004,61(4):381-393.

[34] Lorenzo M Polvani,RK Scott,SJ Thomas.Numerically Converged Solutions of the Global Primitive Equations for Testing the Dynamical Core of Atmospheric Gcms.[J].Monthly Weather Review,2004,132(11):2539-2552.

[35] Marcel Cardillo,Andy Purvis,Wes Sechrest, et al.Huma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xtinction Risk in the World’s Carnivores[J].Plos Biology,2004,2(7):24-35.

[36] Marc L Imhoff,Lahouari Bounoua,Taylor Ricketts, et al.Global Patterns in Human Consump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J].Nature,2004,429(6994):870-873.

[37] Richard G Pearson,Wilfried Thuiller,Miguel B Araújo, et al.Model-based Uncertainty in Species Range Prediction[J].Journal of Biogeography,2006,33(10):1704-1711.

[38] Wilfried Thuiller,Miguel B Araújo,Richard G Pearson, et al.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certainty in Predictions of Extinction Risk[J].Nature,2004,430(6995):145-148.

篇(6)

1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間以及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復雜相互關系的體現,也是生物資源豐富多彩的標志。它是對自然界生態平衡基本規律的一個簡明科學概括,也是衡量生態發展是否合乎客觀規律的主要尺碼。一個區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否合理來決定。因此,它的保護對象是全方位的,要從物種及其遺傳資源、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各個方面著手。這個公約不僅闡述了防止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的問題,也強調要關注人類發展的目標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持續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結合來考慮工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實踐證明,缺乏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工作就難以持續下去。它要求各締約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約”經過多年的討論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簽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這說明世界人民終于認識了由于人類本身的管理失誤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資源枯竭所帶來的災難,決心采取共同行動制定有約束力的并起綜合作用的國際公約。現在,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已成為各個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可以看出,”公約并不是一紙空文,但與其說是一次性產物,不如把它看為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許多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種種群和被傳統農業與本地人民廣泛應用的物種及其變異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問題,2.發達國家如何落實支援發展中國家保護和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責任;3.如何通過技術轉讓和交流實施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戰略;4.生物資源利用者如何落實酬報各地從事保護工作者和提供傳統利用知識人們的責任。這些問題雖經多次討論,但不易取得協議。

我國于1993年1月7日作為第7個國家正式批準加入“公約”,由環境保護部牽頭組成國家履約協調組,統一規劃各項工作,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可見國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和認真態度。許多學術單位建立了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研究機構來規劃研究和宣教事宜;還出現了非政府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基金會”,它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公眾協助政府有關部門開展工作。10多年來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約”規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項目,例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外,還出版了系列叢書和許多研究報告。建立了許多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實體。主要經驗有下列三點:1.保護和發展必需密切結合,利益公平分享是關鍵;2.統一協調分散管理的方針是正確的,但需要進一步完善;3.基礎性和綜合性研究不斷加強,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在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期間,國家頒布了新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2011-2030),”明確今后20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并將之看為是維護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為,當前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并未解決,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的狀態一時難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基本體系,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國家和地方計劃;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評估、監測、人才培訓和能力建設,加強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離體保存,例如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和種質基因庫的建設和完善,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重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眾參與和深化國際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關于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跨境轉移的一個協議,它旨在充分確保它們的轉移、處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樣性締約國會議來討論和確定,已有100個以上締約國批準,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說,它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個議定書。文本中詳細論述了安全轉移、處理和使用憑借現在生物技術所獲得的可能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的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的保護措施,同時顧及對人類健康所構成的風險。這意味著,已改變了遺傳性質的活有機體從一個國家跨境轉移必需符合議定書的規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資料使進口者能做出知情決定,確保所有貨運有議定書要求的文件記錄,即使進口者不是締約國也要按議定書要求辦理。我國于2005年4月27日批準了議定書,顯示我國在執行國際條約和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諾,并大大增強該議定書的份量。同時,制定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對國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體系、法規體系、轉基因活有機體及其產品風險評估和管理技術準則、生物安全管理國家能力建設作了具體規定和說明。

3拉姆薩爾濕地公約

濕地是指內陸和海岸地帶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澤和草甸地帶。這些地區是調節水分循環、維護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棲息地,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片濕地被改變為農地、養殖場甚至城鎮,導致許多物種消失,常出現一雨便成災的可怕事件,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此,原亞洲濕地局、國際水禽與濕地研究局、美洲濕地局三個濕地組織合并為濕地國際,并在濕地公約的制定和技術支持中發揮了中堅作用,大大促進世界范圍主要地區濕地和濕地物種現狀的評估和研究,加強與政府和當地社區的合作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濕地公約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訂,所以常稱為拉姆薩爾濕地公約。它通過傳播信息資料、提高公眾意識、開展培訓活動和在各地建立濕地管理項目、支持和促進區域和各國濕地保護和濕地資源持續利用和行動計劃的制定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國凡是在生態學、生物學、湖沼學和水文學上具有國際意義的濕地都可申請加入濕地公約所建立的國際濕地名錄,加入國際濕地名錄的濕地應建立保護區,加強對物種和棲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應的獎勵;反之會受到批評。中國加入濕地公約會后,認真履行締約國的義務和責任,為了適應濕地保護形勢發展的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投入濕地保護,1994年9月由林業部牽頭聯合17個部委制定一個廣泛參與、切實可行、符合國際規范的“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確定了中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目標、內容、優先領域和項目,使之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以確保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進一步推動中國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許多科教部門建立了濕地研究中心,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眾多的專著和研究論文和報告[10]。迄今,我國已有37個濕地保護區分五批加入了國際濕地名錄,并開展大量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工作。#p#分頁標題#e#

4世界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是指具有世界價值的獨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區域以及許多非物質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是各個國家精華中的精華。作為具有世界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區域可從以下列幾點來判斷:(1)表征地球進化歷史的主要階段的典型代表或獨特的地理景觀類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義的不斷進化的生態過程或生物進化和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極為特殊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特色的區域;(4)具有世界價值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或眾多受威脅物種的棲息地。符合四個標準之一的區域可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類)。世界遺產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三者被認為是國際保護生境(棲息地)的三大公約。世界遺產公約是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這說明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有責任來保護那些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區域,把它們看為是人類遺產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認可和保護文化景點的國際法律條約,它把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資源管理體系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拓寬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相互關系的思維,并制定協同計劃來保護它們[11-14]。

隨著我國經濟多年的持續增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并深深體會到自然與現代化共存、經濟建設和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保護共存的偉大目標是實施可持續戰略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這樣,加入和認真實施世界遺產公約,建立比較完善的世界遺產地系統,就成為政府的一項必不可少的任務。許多省市建立了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促進自然保護、文化組織和文物系統各方面的專家認真考慮,提出具體的計劃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有自然遺產地8處、文化遺產地25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處,還有文化景觀3處,總共40處。現在打算申報的區域還有100多處,估計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遺產各1處獲得批準。但是,人們已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是為申報而申報,而是決心通過完善管理,爭取支持,使之更加壯大,以適應社會、文化、經濟迅速發展的要求,那時申報將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遺產工作的分別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歷史的全球農業系統,是人類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在發掘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時,卻忽略了這個方面,以致傳統的農業耕作制度及其豐富多彩的傳統優良品種的基因多樣性在現代化過程中大量流失。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及時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心”,旨在開展全球重要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工作,以期建立一個全球共識的持續發展的動態系統,彌補了不足之處。我國浙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全球第一批五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其實,我國還有許多項目符合其標準,需要大力發掘、繼承和發揚[15-18]。

5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持續利用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護,不允許任何利用是不科學的,必然是行不通的;當然,過度的利用,不注意保護必然導致破壞。這個公約的目的就在于監測商業開發的主要物種,對一些已陷入受威脅狀態的物種,通過貿易限制達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要求。這個公約1973年3月于美國華盛頓簽訂,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貿易的物種劃分為三類作為其附錄,附錄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這些物種的對外貿易必需獲得出口國科研機構認可,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進口國也確認是如此才能進行;進口國將之再出口也照此辦理。附錄2是指那些目前雖未瀕臨滅絕,但如對其貿易不嚴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變成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這些物種也必需得到出口國家科研機構的認可,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才能進行出口貿易。附錄3是任何一個締約國認為屬其管轄范圍內應進行控制開發利用,而需要其它締約國合作管理貿易的那些物種;它們的出口貿易同樣需要出口國管理機構發放出口許可證才能進行。前兩類物種需經全體締約國大會討論通過,后一類物種只需各締約國自己認定,報公約秘書處備案即可。附錄中所列的物種是重點管理對象,但它們的地位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要隨其種群傳播和消長而有所調整,所以需要對它們進行長期的研究和監測。這樣,每一個締約國都要建立專門的科學委員會和進出口管理辦公室來負責專司其事。前者負責研究確認各個種的基本情況,提出處理的意見;后者即專司具體管理業務,發放出口許可證。可以看出,這個公約不是要禁止野生動植物包括瀕危物種及其衍生物的貿易,而是制定各種措施保證可持續貿易,不引起它們走向滅絕;目前,它已建立一個世界性的控制野生瀕危物種及其衍生物的國際貿易系統,為物種的保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80年12月25日,我國提交參加“公約”的交存書,1981年4月“公約”對我國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辦公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種科學委員會”,分別掛靠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內,開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壘壘。看來,大力培養熟悉“公約”的科研和管理人員,進一步弄清和宣傳“公約”各條款的實質內容,加強對瀕危野生物種的研究,提供其消長規律和具體情況,監測貿易現狀,編制控制貿易的物種名錄及其識別手冊和圖譜,制定合理開發利用的指標,提高進出口管理水平,防止過度開拓而造成物種滅絕應是一項長期的任務[19-20]。

6遷徙物種公約

物種的生存和分布不受邊界的限制,特別是遷徙物種的生活周期可能遍歷多個國家,但各國的保護和管理水平不盡相同,難免會遭受獵殺,因此必需通過國家政府間的共同努力來加以保護,既要保護物種本身,也要保護其棲息地。保護區在這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個公約于1979年簽訂,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個國家參與并共同關注這些獨特物種種群的保護,效果明顯。我國簽署這個公約以后,許多保護區承擔了這些遷徙物種的保護,無論在科研監測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山東長島保護區累計環志各種候鳥128種21萬多只,其中猛禽22種6萬多只,占全國猛禽環志總量80%以上;回收國內外環志鳥231只,最長回收為8年,為鳥類遷徙規律與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成績明顯[21]。由于“公約”所關注的物種獨特,沒有任何公約能代替其作用,實際上,它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必要的補充和起具體的輔助作用。#p#分頁標題#e#

7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這個公約是全球許多國家的政府為解決地球氣候潛在變化可能引起的眾多問題而聯手進行的一項努力。它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于集體執行“公約”所制定的各項規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獲得通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國于1993年1月批準了這個公約,是最早的10個締約方之一。“公約”要求所有締約方在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注意減少和防止人為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開展技術轉讓等各種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增強所有溫室氣體的吸收匯和儲存庫,例如不同類型的保護區等;在適應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制定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綜合農業的發展、關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澇影響地區的保護和恢復工作;在可行的范圍內,將氣候變化納入相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政策和行動,并采取適當的方法盡可能降低氣候變化對經濟、公共健康和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在京都議定書中為發達國家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指標,使其CO2、CH4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減排至少5%;同時,確定了“共同實施”、“清潔發展機制和”排放貿易“三種境外減排的靈活機制,使發達國家可以通過這三種機制在境外取得減排限排的抵消額,從而以較低成本實現減排限排目標,緩解其國內減排限排壓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其義務的核心內容,要求采用由締約方大會制定的可比方法編制人為引起的各種溫室氣體的源排放和匯清除的國家清單,發達國家必須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但是,要真正的具體落實十分困難,許多會議都是在討論這些問題的具體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識,需要更耐心地通過深入分拆,實事求是協調和合作共事地去解決。可以看出,制定減排限排溫室氣體目標是一個重要方面,而確定不同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和人工營造的方法來固碳的目標也是不能忽略的,兩者是相互相成的[22]。

篇(7)

水土保持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高度綜合性學科,與水文學、植物學、地質學、土壤學、氣象學、環境學、農學、林學、信息學、社會學等各種專業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水土保持是生態建設的主體,由于社會環境對水保工作要求的嚴肅性、復雜性、緊迫性,傳統的水保治理摸式正受到沖擊,新時期水保工作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以人工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相結合的現代水土保持模式上來。水土保持生態自我修復,其根本目的是要達到人與自能和詣共處,實現傳統水土保持向現代水土保持觀念的轉變。生態修復作為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其內容十分廣泛,有許多關于生態修復方面的新名詞、術語、觀念、思想、理論正在生態建設領域得到普及和應用,使生態建設科學體系日趨完善,了解一些生態修復方面的名詞、術語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意義重大。

1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生態重建

生態修復是根據人與自然以及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辯證關系的原理,采用人工治理與大自然自我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恢復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態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的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生態修復涉及內容廣泛,它需要生態水文學、植物地理學、資源生態學、森林園藝學、地質學、環保學、材料工程學、生物遺傳學等相關學科共同參與、相互滲透。生態修復不僅是水土流失地區的重點工程,也是廣大城市、農村河流、沙漠、森林、礦山、海洋等區域開展生態治理的重點,由于人們居住環境的空間性,其外延已擴展到對空氣大氣層污染的修復[1]。

生態恢復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規律,以及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對某一生態區域采取簡單的封禁措施,讓該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的進程,一般僅指恢復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態,其外延較小[2]。因此,應將生態修復與生態恢復區別開。

生態重建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指對遭受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破壞的地區進行修復治理,使其恢復原貌和改善生態的生態活動。如對因戰爭、地震、洪澇、臺風、滑坡、泥石流、海嘯等天災人禍而造成破壞的地區進行建設治理、環境改造和生態恢復。從某種程度而言,對一個地區進行生態移民和文化遺址的修復,也屬于生態重建的范疇。

2生態環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統一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組成,并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生活環境指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體,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物質環境構成。生態環境按是否經過人工改造來劃分,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生態修復必須做到保護自然環境,創建良好的人工環境,又不能以損壞原有生態為代價[3]。

自然環境是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由自然界中各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組成。自然環境并不等同于生態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非生物因素構成的整體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環境反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3生態移民、生存移民

生態移民是從保護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出發,既考慮移民能脫貧奔小康,又考慮保護遷入地近期和中長期生態環境,同時還要保護遷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損害,屬多目標移民。生存移民則著考慮增加移民經濟收入、解決溫飽,不太關注對遷入地生態環境短期和長期的損害,屬于單目標移民。生存移民遷入地多居于未開墾的處女地或荒漠地區。

從改善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來看,應實行生態移民。對于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的地區,可以根據需要實行單一的生存移民,以開辟新的“生態家園”。無論何種移民方式,都應保護好當地動、植物資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4生物入侵、植物侵蝕

生物入侵指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引進外來生物品種和生物品種自然入類,對新生態系統物種及人在健康上帶來威脅的生物侵害行為。它危脅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引起物種的消失和滅絕,破壞生態系統功能,造成生物污染,能壓制和排擠本地種群,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為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必須嚴加預防和控制。

植物侵蝕指引種不良植物和品種或不良物種自然傳播,而造成某一地區土壤結構層次和肥力受到破壞,植被受到影響,生態環境受到侵害的過程。相對于生物入侵,它的影響較小,但也不能忽視。

我國有1/2以上的外來入侵有害物種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必須加強執法監督,認真貫徹實施《植物檢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做到防治結合,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修復技術制止生物入侵,如充分種植皇竹草就能大大減輕紫莖澤蘭的入侵。

5生物圈、生物多樣性、生態多樣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與其生存環境的整體,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層、下到數十千米的地殼,形成一個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層。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整體性,即任何一個地方的生命體都不是孤立的,都與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生物圈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即一個區域內生命形態的豐富程度,它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3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跟多種環境因素相作用的結果,是生態系統進化的體現,同時意味著生物種群在個體數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態修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增加生態多樣性以達到生物多樣性。

6水華、赤潮、富營養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是水域荒漠化的體現。攜帶營養物質的泥沙進入水域或有機物附著在泥土中吸入水中,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營養化的特征之一。

富營養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營養物質的污水不斷排入湖泊、河道、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水體中藻類及浮游生物和綠色植物迅速繁殖,使水體透明度下降,溶解氧減少,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水體發生富營養化現象時,隨著藻類及浮游生物數量的不同,水體出現不同種類的顏色,如紅色、藍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富營養化現象發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華”,發生在海洋則叫“赤潮”。

7綠色住區、綠色生態建筑

綠色住區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多樣化建筑結合體,是一個被賦予可持續發展設計思想和充滿想念空間的生態概念,它是按照住宅周圍的自然、人文環境,綜合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以及現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組織建筑內外空間與系統內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綠色住區不是單純的“住宅小區+周邊綠化”模式,關鍵是住區內綜合素質的提高。

綠色生態建筑也稱可持續性建筑,是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的原理,在合理布局、科學論證、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在某一區域開發、建設的具有生態示范園區保護特生的生態范圍或設施。生態建筑講求材料的嚴格篩選、資源的精確配置和環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綠色的建筑就是生態建筑,蘇州園林式的建筑,可以稱得上典型的生態建筑。

8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利用

循環經濟是一個從德國引進的新的生態文化概念,是指由“資源—產品—廢物”為特征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特征的新發展模式轉變的過程,它包含了人類發展觀念的變革。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內地各省市身體力行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新發展觀念的載體。利用循環經濟理念,可以進行生態工程示范區試點,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利用循環經濟模式,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問題,改善和利用水體富營養化狀況,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成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進行資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等工程及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等,即是循環經濟模式的應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態修復的原則,在河岸營造喬灌木混交林帶,形成生物堤壩。生物堤可以約束河道擺動,緩洪落淤,避免洪水沖淘,省工效宏。對于新型河道兩岸的混凝土堤壩,可以按照“技術本土化”的要求,建造“綠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使樹木通過這些孔隙進入土壤層,達到枝繁葉茂、連成一片,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個由美國、加拿大生態學家提出的新的生態術語,它不同于山區、高海拔區域的天然林、原始林,是直接服務于城市、服務于人群,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礎設施,是一個城市的建設理念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產物。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維持大氣圈的碳氧平衡,緩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漢、重慶這類“火爐”城市的熱島效應。城市森林與郊區森林結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

“水下森林”是一種新的生態修復手段,即在水面以下種樹,以解決河道里黑臭問題。在水面下種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將河水變清50 cm,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適當放養一些魚、蚌、螺螄類水生動物,達到動植物和諧共生、凈化水質,從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0效益監測、預防監督

生態修復效益監測是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4]。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試點區,通過科學監測,以“3S”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態自我修復的規律和效果,為建立生態自我修復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奠定基礎。

在開展水土保持開發建設項目監督執法的同時,各部門在機構、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須把生態修復納入水保監督執法的日常工作,要有專門隊伍和人員負責生態修復區的監督管護工作,充分發揮鄉村管護人員的作用,加強對試點工程區的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效益監測和預防監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1結語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新興學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飛躍發展,增強了人類知識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隨著生態修復工作在各地的迅速開展,將會有更多更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觀念在實踐中涌現。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學會掌握和接受更豐富、更實用的新名詞、術語,以指導生態修復領域各項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

12參考文獻

[1] 吳文衛,楊逢樂,趙祥華.污染水體生態修復的理論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8(9):138-140.

篇(8)

1前言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利用植物遺傳資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狀與品質,為人類解決糧食、健康和環境等21世紀重大問題提供了誘人的前景。長期以來,人們對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主要作為技術、生態和倫理問題而得到廣泛、深入的研究,但有關經濟政策與制度方面的探討則至今仍相當滯后。隨著植物物種資源的不斷減少和因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對遺傳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作為“人類自然遺產”的植物遺傳資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轉變為稀缺物品。與此同時,由于植物遺傳資源分布和生物技術開發與應用水平存在明顯的國際差異,尤其是缺少相應的市場化機制以及現有國際多邊體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種資源相對貧乏的西方發達國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遺傳資源,而植物遺傳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卻受技術、資金等制約大都仍處于植物基因材料無償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立的遺傳資源效益公平分享為目標,利用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國際多邊體系與制度,提高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積極性,以保證全球植物物種資源的安全,實現人類對植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近年來已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經濟學家的廣泛關注。本文在探討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的基礎上,以現有國際多邊體系為出發點,提出未來國際制度安排的可能選擇。

2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市場化機制

2.1經濟價值概念與市場化界限

遺傳多樣性作為生物多樣性的核心部分,是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的重要來源與基礎。與一般物品不同,植物遺傳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它不僅具有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和代際共存性,而且以其稀缺性和功能不可替代性為主要特征。但人們在認識與確定植物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時,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遺傳信息的多樣性”,而是“遺傳信息的功能和稀缺性”。因為在通常情況下遺傳信息的功能很少體現在某一單一基因,而是大多表現為含有多基因組合的遺傳功能,所以“遺傳編碼功能"(geneticallycodedfunction)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評價植物遺傳資源經濟價值和研究其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的基礎[1]。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植物遺傳資源對當今藥業工業和從長遠來看對農業更有實際意義的將是“遺傳編碼信息"(geneticallycodedinformation,下簡稱GCI)[2]。雖然植物遺傳資源對解決農業、健康和環境等問題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類目前認識上的局限,尤其依靠現有的基因辨認與測序技術,一種植物物種及其遺傳編碼信息的經濟價值又是很難明確量化的。根據Munasinghe[3]和VonBraun[2]等人的研究,植物物種與遺傳資源的理論經濟價值可借助下圖(資料來源:文獻2和3)所示來分類與評價。

圖1植物物種與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及其分類

Fig.1Economicvalueofplant-geneticresourcesanditsclass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圖1在構劃出植物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及其細分的同時,也顯示出植物遺傳資源作為經濟資源的市場化可能與界限。如果將市場化機制作為植物遺傳資源分配的手段,其作用與意義在圖中將從左到右遞減(參見文獻2)。同時,植物遺傳資源的縮減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在上圖中所示的“可利用價值”與“不可利用價值”之間的沖突,如果植物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后者產生負面效應。這種效應不僅關系到遺傳編碼信息市場化交換方案的設計,而且涉及到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后將可能對資源保護產生的消極影響。因此,如何消除因遺傳資源市場化對保護在經濟上沒有利用價值的植物遺傳資源的不利影響,將是制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2供求趨勢與保護效應內部化

從全球范圍內看,植物遺傳資源與遺傳編碼信息的供給,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保存在各國及國際農業與生物研究機構的基因庫里的“離位”樣本材料(ex-situaccessions);二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原產地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緣,即所謂的“原位”樣本材料(in-situaccessions)。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至1996年,全世界保存在基因庫內的植物遺傳資源共達200多萬樣本材料,其中大約有60萬樣本材料屬于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并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監管之下[4]。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植物遺傳資源和GCI“原位”樣本材料的供給因野生植物和原產地栽培作物的不斷破壞而明顯減少,而其原因又是十分復雜的。除了自然力的影響和人類活動的干擾,長期以來植物遺傳資源被視為可自由獲取、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沒有形成相應的市場化體系和與此相聯系的保護制度與組織的失效,從而造成植物遺傳資源利用上的掠奪和保護上的積極性下降[5]。

在植物遺傳資源供給減少的同時,隨著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辨認與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信息體系的日趨完善,將使GCI獲取與保存的邊際成本不斷下降,其結果是部分地減輕了因物種多樣性破壞而引起的GCI供給短缺程度。因此,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未來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交換價格的上升幅度可能比預計的要小。另一方面,植物遺傳資源的需求卻因生物工程技術在農業、醫藥、環境等領域應用的進一步擴大將呈急增的趨勢。可以預見,在短期內,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植物遺傳資源的經濟價值將因多樣化需求而提高。但從長遠看,尤其隨著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將有可能使原生植物物種對植物與農作物育種的重要性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由于世界各國擁有的植物遺傳資源的數量與保護程度以及生物技術水平的不同,以致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成本和效用也具有明顯的國際差異,并由此進一步形成因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或破壞而產生的外部效應[6]。如果從一個國家范圍內考察,該國的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會形成社會(或私人)成本和與此相應的社會(或私人)效用。如果該國擁有的植物遺傳資源被其它國家的科研機構或生物技術企業無償地獲得并用于農業、藥業等領域的開發與應用,那么這個國家所保護的植物遺傳資源還具有國際效用。在一個國家內,私人投資于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而產生的效用與該國的社會效用之間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私人投資的目標大多并不在于促進植物遺傳資源在非直接利用價值方面的保護。因此,如果從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所產生的社會效用來看,私人投資則是次優化的。與此同時,如果一個國家所保護的植物遺傳資源具有國際效用,并且其保護行為沒有得到任何補償,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也會誘發該國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積極性的下降。對此,一個典型例證就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建立了一些在國際農業研究顧問委員會(CGIAR)監管下、作為“準公共物品”的植物遺傳資源基因庫。

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若一個國家的植物遺傳資源同時具有國內效用和國際效用,則在該國遺傳資源保護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用之間將可能出現3種不同的理論均衡:國內私人均衡、國內社會均衡和國際均衡(參見圖2,作者根據文獻2更改)。這3種不同的均衡狀態反映了該國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程度的差異性。

圖2不同均衡狀態下植物遺傳資源的優化保護水平

Fig.2Optimalprotectionlevelsofplant-geneticresourcesunderdifferentequilibriumsituations

從圖2可以看出,如果這個國家對植物遺傳資源采取有關保護政策與措施,在以期實現資源保護量為Qns的同時,還要達到國際優化水平Qg,則需要國際社會或有關資源受益機構采取相應的經濟支持行動,因為在大于資源保護量Qns點時,該國資源保護的邊際社會成本已超過邊際社會效用。為了使該國的資源保護量達到國際優化水平Qg,國際社會或資源受益機構所采取的措施應該是,要么使該國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者或機構有權參與其資源利用效益的分配,向該國轉移一部分因利用其遺傳資源產生的國際效用,實現遺傳資源保護效應的“內部化”;要么向該國提供至少相當于圖中面積為BCE的補償資金,在經濟上對該國的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行為進行補償。只有在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效應實現內部化或得到補償的情況下,該國的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水平達到Qg在經濟上才是合理的,并有助于保持或提高該國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積極性。因此,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效應的“內部化”或“補償”機制應該成為探索公正、有效的國際保護與利用制度,實現全球植物遺傳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

3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國際多邊體系與制度創新

3.1完善國際多邊體系——制度創新的出發點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際上在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已形成兩種基本制度:一是對基因尚未改良的植物物種資源如野生品種和農民種植的原生植物作為可自由獲取物品來處理;二是對作物新品種承認育種者權利的“知識產權制度”。例如,1961年制訂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協定》(UPOV)就是以保護植物育種者權利為目標,規范新品種交易行為的國際性文件。此后,有關植物新品種的專利權制度得到確立并逐步擴大品種范圍。這種專利權制度甚至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文件之一《知識產權貿易》(TRIPs)中也可找到有關條文。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至今已有175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部對生物多樣性和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具有深遠意義的國際性文件,它在主張各國承擔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義務的同時,強調了所謂的“遺傳資源效益的公平分享”

原則[7]。199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糧農植物遺傳資源的國際承諾》提出的“農民權”概念[8],則在肯定農民對“保護、改善和提供植物遺傳資源”所作貢獻的同時,主張農民也應該有權利獲得一部分的“資源保護效益”。1996年在德國萊比錫有150多個國家參與、以植物遺傳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的“世界行動計劃”,已視為各國承認原產植物品種價值和承擔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義務的開始。為全面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有關法律的文字與精神,1999年5月在北京召開了有數十個國家參加的有關植物遺傳資源共享的國際會議。該次會議制定的《關于遺傳資源取得和利益分享的植物園共同政策準則》,提出尊重各國對其遺傳資源的,維護資源原產國和其他各級各類資源托管者的利益,并強調建立和完善遺傳資源效益的分享機制,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植物遺傳資源提供鼓勵和幫助[9]。在這些國際多邊協議與文件中,植物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還存在以下4個主要問題:①植物遺傳資源的國家所有權;②植物遺傳資源的獲取方式與條件;③植物遺傳資源效益在“遺傳資源所有者”與“遺傳資源使用者”之間的公平分享;④為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保護植物遺傳資源提供國際資金支持。

如何完善已有、但在內容上又未能充分體現經濟激勵機制和在法律上還未具有真正約束力的國際多邊協議,將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種挑戰,也是全球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制度創新的出發點。在未來的國際多邊體系中,必須明確地承認植物遺傳資源的國家所有權,關注各資源所有國和有關機構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積極性,尤其是按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立的“遺傳資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則,處理好資源所有國與資源利用者之間的資源效益分配問題。在此,要充分體現出全部參與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國家或機構都應是受益者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參與者之間在利益分配上是均等的。所以,以何種方式實現遺傳資源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將是完善國際多邊體系的中心議題。如果在協議中未對利益分配作出明確的規定,并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糾紛,則會容易導致國際多邊體系的失效或解體。此外,在制定與實施國際多邊協議時,應考慮植物遺傳資源利用部門如農業與醫藥工業之間存在的產業差異性,尤其是植物育種企業從事其產業活動的特殊性。植物育種企業應該與生物技術工業企業有不同的制度性環境,生物技術企業可以在競爭條件下與資源擁有國政府或機構達成獲取、利用與開發植物遺傳資源的雙邊協議。

3.2制度創新的可能選擇

在完善現有國際多邊體系的基礎上,按照遺傳資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則,國際社會應該考慮建立國際植物遺傳資源“交易所”,從而為體現資源所有權和實現資源保護效應的“內部化”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條件。植物遺傳資源“交易所”應設計為資源供給者與需求者實現資源交換的中介機構,它提供有關來自原產地國家的特殊植物遺傳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以及需求等技術經濟信息。“交易所”的服務要以植物遺傳資源供求雙方在資金補償、技術合作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達成雙邊協議為目標,充分考慮到以不同資源開發為目標的供求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與效益,以降低正處于培育中的植物遺傳資源市場的不確定性。但是,應該指出的是,植物遺傳資源“交易所”的建立與發展必須以資源所有權得到充分保護、以GCI為基礎的遺傳資源功能價值得到明確確認為基本條件,同時又有賴于資源使用者的生物技術進步和最終產品市場的發展,以及必須避免因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交易使物種資源的長期、潛在的經濟價值轉化為短期的商業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尚缺乏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市場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利用《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金建立的“生物多樣性基金”,不僅可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植物遺傳資源提供特別項目資助,在經濟上對遺傳資源保護國進行一定的補償,而且還可以起到“風險資本金”的作用,促進有關機構對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的投資。因此,“生物多樣性基金”的這種基本功能最終將有助于遺傳資源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的形成。但是,考慮到全球植物遺傳資源保護問題的復雜性,國際基金機制應該有一明確、公開的評價方法和控制計劃,以便在實施中充分發揮國際基金的使用效果。

對在經濟利用價值上尚未明確的植物遺傳資源,可通過“生物多樣性合作社”的方式,以建立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補償機制。與農業合作社類似,“生物多樣性合作社”可以設想為植物遺傳資源效益與談判主體相結合的一種垂直型聯合組織。在這種合作方式中,資源所有者向資源利用者提供遺傳材料,并對植物遺傳資源開發利用的最終產品的經濟收入擁有一定的比例,實現遺傳資源效益的補償。補償標準可根據植物遺傳資源的數量、意義、瀕臨滅絕程度和保存與開發價值,以及原產國的經濟收入水平等方面協商加以確定。隨著這種合作方式的逐步制度化,將可使之逐步培育發展成為“低級的遺傳資源市場”。

4結束語

隨著野生植物和原產地栽培作物的不斷減少和因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對遺傳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植物遺傳資源正由以往的公共物品轉變為私有物品,它預示著以“遺傳編碼信息"為基礎的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的逐步形成。按照《生物多樣性公約》,承認植物遺傳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和堅持資源保護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完善和建立有效的國際多邊體系與制度,將有助于提高世界尤其是各發展中國家保護植物遺傳資源的積極性,以保證全球植物遺傳資源安全,實現人類對植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植物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不應再把自己置于遺傳基因材料無償提供者的位置上,而是應在做好本國植物遺傳資源及其分布的確認等技術性工作、關注國際生物技術與市場信息、加強遺傳資源出口管制、完善國家關于遺傳資源的法律法規等制度性條件的同時,充分利用市場化保護與利用機制,積極開展以“參與”或“補償”方式為基礎的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為本國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提供資金支持,以提高本國的遺傳資源保護能力和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能力。

參考文獻

1VogelJH.GenesforSale:PrivatizationasaConservationPolic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VonBraunJ,VirchowD.PflanzengenetischeRessourcenzwischenAngebotundNachfrage:EntwicklunginstitutionellerRahmmenbedingungenfuerKonservierungundNutzung[J].BerichteueberLandwirtschaft,1998,B(76):74~86.

3MunasingheM,LutzE.EnvironmentEconomicsandValuationinDevelopmentDecisionmaking[C].EnvironmentWorkingPaperNo.51,WorldBank,Washington,D.C.,1993.

4FAO.TheStateoftheWorld''''sPlantGeneticResourcesforFoodandAgriculture[R].Rome,1996.

5CowenT.TheTheoryofMarketFailure:ACriticalExamination[M].GeorgeMason,UniversityPress,Virginia,1988.

6CervigniR.TheEconomicsofBiologicalResourcesandofTheirDiversity[M].BtasenoseCollege,UniversityofOxford,1992.

篇(9)

(2)理解并掌握各種自然資源的分布、開發和利用狀況及存在問題和保護措施。

(3)理解并掌握各種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產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區、造成的危害和治理的措施。

(4)理解并掌握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途徑。

二、熱點鏈接

(1)農民工流動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口遷入城鎮引發的城市化問題;“單獨二胎”政策;老齡化問題;人口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問題。

(2)資源跨區域調配(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而建設的油氣進口通道;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引發的霧霾天氣;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城市化等導致的土地資源利用結構變化;資源型城市或資源基地選建的區位條件分析;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綜合開發及產業鏈延長、附加值增加等問題。

(3)關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突發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自然災害,如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的里氏6.5級地震。

(4)探究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三、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注:1――資源、環境、發展問題影響人口再生產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需求的增大導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和各種發展問題。

人口問題是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產生的根源,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是解決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關鍵。

四、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分類、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1.人口問題。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解決的措施存在差異。發達國家由于人口增長緩慢,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不足,兵源不足,社會福利保障事業壓力過大,影響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因而應鼓勵生育、接納移民。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承受著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勞動力過剩,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差,生態破壞嚴重,因而應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將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之內。

人口性別比例失調。這主要是由傳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較大;科學技術的發展,性別選擇工具的廣泛應用;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原因造成的。由人口性別比例失調而引起的男性配偶短缺會造成婚姻擠壓,危及家庭發展和社會安定,嚴重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我們應加強教育和宣傳,構建先進的性別文化,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加大監管力度,認真貫徹和落實各項政策和規章制度,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

例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表1為我國某些年份人口年齡結構統計表,圖1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圖。讀表1和圖1,完成(1)~(3)題。

(1)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為了改善人口年齡結構,緩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B.為了促進人口增長,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C.為了平衡男女性別比例,解決婚姻問題

D.為了加大自然資源開發,改善生態環境

(2)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據是()

A.0~14歲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B.15~64歲人口比重不斷下降

C.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D.人口總數持續減少

(3)圖1中能反映我國2010年人口年齡構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1)我國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改善人口年齡結構,緩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國經過30多年的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了,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改善,人口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時,標志著該國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從表1數據可得,2007年我國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經達到8.1%,這說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產生了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的負擔加重、老人孤獨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2)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將不斷上升,老齡化程度加劇。

(3)圖1為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此類坐標圖用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表示事物的一個方面所占的比重,其讀取數據的方法與直角坐標圖相似。以右圖中①點為例,先找到與“0~14歲”坐標軸原點相交的坐標軸,即“65歲及以上”坐標軸,過①點作“65歲及以上”坐標軸的平行線,交“0~14歲”坐標軸于A點,從而可得出A點的數據,同理可得①點的“15~6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注意三個數據之和必須等于100%。

【答案】(1)A(2)C(3)A

2.資源問題。

自然資源按其屬性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因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造成的資源短缺,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應合理、綜合利用資源,節約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勘探,跨區域調配資源,尋找資源替代品。

(1)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短缺具有全球性,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口持續增長、工農業發展需水量越來越大,水資源供應不足(資源性缺水);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水資源循環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等都會造成水資源短缺。因此,我們應采取開源(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興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淡化海水、人工增雨等)和節流(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防治水污染、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復使用率等)的措施。

(2)森林銳減。森林銳減具有全球性,它是由毀林開荒、過度砍伐、商業性開發、森林火災、病蟲害等因素造成的。森林銳減,特別是熱帶雨林的銳減,會破壞大氣碳氧平衡,使全球變暖;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減弱土地蓄水能力,引發洪澇災害;減少生物多樣性等。因此,我們應植樹造林,撫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相結合;依法保護森林;加強監測,防治森林火災和病蟲害。

(3)耕地銳減。耕地銳減具有全球性。風蝕、水蝕;城市、工礦建設;生態建設等都會造成耕地銳減。由于耕地銳減,現有耕地單位面積生產壓力增大,這種對耕地的過度使用會導致耕地的污染和退化,進而影響糧食安全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應依法保護耕地,合理利用耕地,保護生態環境,避免耕地退化。

(4)草場退化。草場退化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帶。氣候變干;草場沙化;鼠害;過度放牧、墾殖;水井周圍過度踐踏、啃食等都會造成草場退化。草場退化會導致載畜量下降;草場沙化,荒漠化擴大;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干,氣象災害多發。因此,我們應合理控制載畜量,劃區輪牧、圍欄放牧,建立人工草場,消滅鼠害,退耕還草,營造防護林帶。

(5)我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和治理措施。

例2.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如圖2所示。

材料二圖3為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圖。

材料三

(1)準確描述1985年―2009年我國耕地總面積變化特征。

(2)簡述2003年―2008年我國南、北方耕地比重的變化狀況,并比較二者耕地減少面積流向的差異。

(3)根據材料三,從生態角度說明1990年―2000年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解讀圖表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對比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1)根據題意,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說明我國北方耕地比重上升,南方耕地比重下降,由此可得,圖2中曲線1為我國北方耕地面積百分比曲線,曲線2為我國南方耕地面積百分比曲線,曲線3為我國總體耕地面積變化曲線。由曲線3可得,我國耕地總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1985年―2000年耕地面積下降幅度較小,2000年―2007年耕地面積下降幅度較大,2007年以后,耕地面積略有增加。

(2)由圖3可得,2003年―2008年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差異不大,主要區別在于南方因建設用地和農業結構調整而減少的用地比北方多,北方因生態退耕而減少的耕地比南方多。

(3)由材料三可得,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為400~800mm的地區,即我國的半濕潤地區,而且旱田所占比重大,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即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這可能會產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生態環境問題。

【答案】(1)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1985年―2000年下降幅度較小,2000年―2007年下降幅度較大,2007年以后,耕地面積略有增加。

(2)2003年―2008年我國北方耕地面積有所增加,南方耕地面積有所減少。其中,南方因建設用地和農業結構調整而減少的用地比北方多,北方因生態退耕而減少的耕地比南方多。

(3)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為400~800mm的地區,可能產生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

(6)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資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從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來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是世界各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會遇到問題。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措施有:

①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降低重工業的比重。例如,有條件的城市可利用廢棄的工廠發展“工業旅游”。

②提高資源利用程度,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例如,山西省利用本地的鐵、鋁土等礦產資源,構建了“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三條產業鏈,提高了煤炭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

③調整工業布局。關停一部分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產能過剩的同類企業,以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

④優化環境。礦產資源的長期開采、冶煉、加工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要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引下,將“三廢”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對已經污染和破壞了的區域要加大治理力度,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一個優美的人居環境。

例3.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是世界各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會遇到的問題。閱讀材料,完成(1)~(3)題。

(1)下列有關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都是由于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造成的

B.資源開發較晚,但利用強度太大

C.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D.都會走向衰落,城市發展緩慢甚至消亡

(2)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措施有()

A.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

B.加強人員培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C.遷出人口,廢棄城市

D.優化環境,使旅游業成為其主導產業

(3)因煤興起的城市,當煤炭趨于枯竭時,應()

A.繼續加強勘探,尋找更多煤炭資源

B.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C.從區外運入煤炭,維持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D.關停所有煤礦,尋求國家救助

【解析】(1)資源型城市是以某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興起的,因而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就會產生許多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替代產業尚未形成。資源枯竭型城市都是依賴某種非可再生資源而發展起來的,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通過綜合整治,資源枯竭型城市不一定都會走向衰落或消亡,如德國魯爾區。

(2)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措施主要有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資源枯竭型城市要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轉型,不一定都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3)因煤興起的城市,當煤炭資源趨于枯竭時,轉型的主要措施便是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這樣可以延長煤炭開采時間,發展經濟;煤炭資源趨于枯竭時,再勘探也沒有意義;從區外調入煤炭,增加了成本和對外依賴程度,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停所有煤礦,尋求國家救助,不是發展的長遠之計。

【答案】(1)C(2)A(3)B

3.生態環境問題。

(1)濕地減少(湖泊萎縮)。氣候變干、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工程建設等都會造成濕地減少。濕地能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澇;保持水土;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具有旅游、科研等經濟和科學價值。因此,我們應重視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建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示范區,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通過采取還湖、還澤、還灘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復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提高公眾保護濕地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例4.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問題。

洞庭湖是我國重要的濕地。表4為洞庭湖面積變化表(以1644年―1825年的數據為基礎)。

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糧價低迷,湖區土地大量棄耕拋荒,一些地方政府為“調整結構”鼓勵農民在湖泊洲灘上大面積種植楊樹。洞庭湖區目前種植的楊樹絕大部分是耐水速生型意大利楊和美國黑楊。

(1)簡要分析洞庭湖面積變化的特點和人為原因。

(2)簡述在湖泊洲灘上大面積種植楊樹對濕地生態功能的不利影響。

【解析】表格中的“變化百分比”是指某個時段的湖泊面積與1644年―1825年的湖泊面積之比。根據表格數據可得,1644年到1998年洞庭湖面積不斷減少,其人為原因是圍湖造田和植被破壞;1999年到2009年湖泊面積增大,其人為原因是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后的退耕還湖。湖泊具有蓄水防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大量種植楊樹將對湖泊的生態功能造成影響。

【答案】(1)1644年到1998年洞庭湖面積減小,其人為原因是圍湖造田和植被破壞;1999年到2009年湖泊面積增大,其人為原因是退耕還湖。

(2)在湖泊洲灘上大面積種植楊樹會使湖泊行洪、泄洪能力下降;擠占本地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

(2)全球變暖。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大面積毀林,尤其是熱帶森林;溫室氣體的排放等都會產生溫室效應,造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會使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改變各地干濕狀況,使低緯度地區農作物減產,高緯度地區農作物增產;影響水循環,增大蒸發,改變區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因此,我們應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植樹造林,提高環保意識,倡導低碳生活。

例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二氧化碳地質埋存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手段之一,強化采油回注儲存是其主要形式。強化采油回注儲存是指把二氧化碳作為驅油材料注入油氣田中,這一方面能加大壓力,另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碳易與油混合,流動性強,能使藏在較深層或巖縫里的石油“涌”出地表。

簡述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人為原因和將二氧化碳進行強化采油回注儲存處理的好處。

【解析】人為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破壞植被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人為原因,全球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采取一定手段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治理全球變暖的主要措施之一。將二氧化碳進行強化采油回注儲存處理可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油井出油,能夠避免石油采空區發生地面塌陷。

【答案】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人為原因是:人類大量燃燒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壞森林,使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減少。將二氧化碳進行強化采油回注儲存處理的好處是: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弱溫室效應;增加油田壓力,利于石油開采;避免石油采空區發生地面塌陷等。

(3)酸雨蔓延。人類燃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冶金過程中排放的酸性氣體會形成酸性雨、雪、雹、霧等,酸化土壤,影響農作物和森林生長;酸化河流、湖泊,危害水生生物;危害人體健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因此,我們應回收酸性氣體,對化石燃料進行無硫處理,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倡導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

(4)臭氧層破壞。主要分布于兩極和青藏高原上空,是因人類大量使用制冷劑、殺蟲劑等而造成的。這些物質能與臭氧發生反應,破壞臭氧層,使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強,損害人體免疫系統;危害海洋生物,破壞農林牧漁業。因此,我們應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能與臭氧發生反應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

(5)光化學煙霧。主要分布于不利汽車尾氣擴散的谷地和大城市,如洛杉磯。汽車尾氣(含有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夏季的強光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混合氣體,降低大氣能見度;刺激人的眼、喉、鼻,使人頭痛、嘔吐;損害植物生長。因此,我們應控制汽車尾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量,保持道路通暢,使用清潔能源。

(6)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土質疏松、地表起伏大的地區。水土流失會使表層肥土流失,造成土壤貧瘠,農作物產量下降;使地表變得破碎;淤積河湖,引發水患。因此,我們應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嚴禁開墾陡坡地,做好小流域綜合治理。

(7)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

(8)白風暴(白沙塵暴)。主要分布于鹽堿化嚴重地區,如圖蘭平原(咸海)。這是由開墾的耕地及其周圍地區因土地鹽堿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積累的鹽分,或咸水湖面積萎縮湖底鹽堿結晶形成的鹽分,在風力搬運下而形成的。白風暴(白沙塵暴)會惡化生態環境;加劇土地鹽堿化,降低生產力;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我們應改良耕作制度,合理灌溉,規定注入咸水湖河流的合理用水量,植樹種草。

(9)赤潮(水體富營養化)。主要分布于江河、湖泊、近海,赤潮是世界性海洋災害,尤其是對于較封閉平靜的海區。農田徑流、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里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這使得藻類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赤潮易在氣溫高,海域相對封閉,海水擴散、自凈能力差的近海發生。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魚類缺氧窒息,大量死亡。因此,我們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控制污水排放量,實施污水處理,使用無磷洗滌用品。

(10)生物多樣性減少。這是由于人類濫采濫捕生物資源,毀林開荒,占用生物棲息地,污染環境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會使物種消亡,基因庫存大減;生態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選擇余地縮小,危及人類未來的生存。因此,我們應嚴禁濫采濫捕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施可持續發展。

(11)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外來物種入侵會使農林產品的產值和品質下降,增加成本;危害生物多樣性,侵占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因此,我們應加強檢疫工作力度并建立外來物種疫情報告體系和信息共享體系,建立跟蹤監測制度,完善風險評估制度,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12)地面沉降。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面沉降、塌陷,破壞建筑物和其他地面設施。因此,我們應合理抽取地下水,實施雨季回灌。

(13)沿海地區鹽漬化(海水倒灌)。海水會因海嘯、潮汐經河流入海口逆流涌入河道,污染淡水,或因人類過度開采地下水而沿地下進入,破壞沿海地區地下水資源。因此,我們應合理開采地下水,實施雨季回灌,修建防潮大堤。

(14)環境污染。當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時,就會導致環境污染,造成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我們應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依法防治污染,實施達標排放,提高公民防污、治污和抵制污染的意識。

(15)海洋石油污染。主要分布于沿海水域及主要航海線路上。石油泄漏后,油膜會覆蓋海水,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對此,我們應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麥稈等物質吸附石油。

(16)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會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衡、資源破壞等。因此,我們應加強監測,提高抗災能力,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篇(10)

關鍵詞: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保護

1概述

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強烈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天然或人工的沼澤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帶。作為一種水陸過渡帶的重要生態系統,以其特殊的組成和結構發揮著涵養水源、削峰滯洪、調節氣候、凈化污染物、保持水土、存儲碳庫、為物種提供棲息地等重要的資源環境等保護作用。三江平原是我國東北地區三大平原之一,是國家商品糧重要產地,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以及興凱湖沖積湖積形成的低平原,土地總面積約1088萬hm2。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平原區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物種多樣性豐富的沼澤濕地之一[1]。建國初期,為了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在三江平原進行了大面積墾荒,濕地發生退化,并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到20世紀末,三江平原面臨著近78%的天然沼澤地退化或喪失,生態功能下降[2];生物群落生存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3]。研究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加強三江平原生態保護措施,對濕地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實現濕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2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形成的地理條件

沼澤濕地的形成與平坦地貌特別是與負地形有密切關系,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沉為主,海拔高度一般在40~60m,地勢低平,坡降很小為1/5000~1/10000,構成主體地貌類型是一級堆積階地和高低河漫灘,其上廣泛分布各種形狀的低洼地,為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發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貌條件。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內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兩季,秋季氣溫下降,大量水分來不及排除,被凍結在地表或土壤層中,水分以固體狀況保存下來,致使翌年春季解凍,導致地表積水或過濕,加之凍結期長,凍層厚,地面物質組成以第四紀黏土亞黏土為主,土質黏重,滲透能力微弱,同時地面植物根系盤結深厚達30~80cm,阻滯了地表逕流的排泄,使地表過度潮濕或積水,為沼澤濕地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條件。

3三江平原濕地生態保護研究

濕地生態系統將陸地生態系統與水域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互相聯系起來的,是地球表層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濕地生態系統包括生命系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機體)和非生命系統(水體、土壤、無機元素及有機元素)。合理地化生物多樣性以及建立非生命生態系統保護評價指標是目前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中的熱點和關鍵點。

3.1生命系統保護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一項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5],大多以物種生存為對象,而后強調保護生態系統的途徑[6],包括與生命系統能量流動相關的保護問題、與生命系統養分循環相關的保護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途徑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從經濟學的角度,魏強等[5]通過靜態和動態層面定量表達生物量多樣性保護價值,從而提高人類和社會的生態系統保護意識。從景觀學的角度,施建敏等[7]利用殘存濕地斑塊特征討論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發現生物破碎化與物種多樣性有直接的影響。從生態學的角度,根據生物多樣性能夠指導評價生態脆弱性。劉振乾等[8]依據生態特征和發展演化規律選擇評價指標,并利用綜合指數法評價濕地生態脆弱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及生命系統與生態之間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研究側重于動、植物豐富程度。加強濕地生態與動植物之間關系的研究是當前的趨勢,主要是利用一些經驗公式或者模型對動植物多樣性進行保護。以植物與生境的關系為切入點,運用GAP分析方法,分析濕地植物多樣性保護現狀;采用Levins公式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群生態位寬度和生態位重疊值進行了劃分[9]。在動植物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調查研究,定點調查不同群落類型的β多樣性,揭示沼澤地植被演替機制[10]。也有針對三江平原環型濕地土壤—植被—動物水平結構與垂直結構功能研究[11]。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是反映水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12]。同時,土壤動物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過渡性決定了其土壤動物類群組成的多樣性。浮游生物、土壤動物及微生物的群落構成也是生命系統保護的一大研究熱點。如:計算多種生態指標對撫遠地區水域浮游植物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進行評價[13];對常見藻類、苔蘚類的組成及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14]。利用調查數據探究典型濕地土壤動物個體密度季節性分布[15]。

3.2非生命系統保護研究

非生命系統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提供物種的基本生存養分,控制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過程,對于生物群落的分布的垂直性和水平性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16]。在濕地生態保護中,水循環與土壤碳循環在非生命系統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濕地水體是重要的淡水資源庫,保護濕地水體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利于維護濕地水資源生態狀況。目前主要是對水體提取及保護方法的研究。如:根據多目標蟻群算法的原理,計算濕地內水文調節量[17];采用遺傳算法對SVM模型參數進行優化選擇,對三江平原洪河自然保護區濕地進行分類[18]。除了水體提取及保護方法外,還在水含量的改變、水質變化進行研究。常用的方式是通過建立生態試驗站采集濕地水、排水溝水、降水、保護區河流水樣進行測試,分析水樣中化學性質[19];利用系統動力學原理和方法對沼澤地蓄水量進行動態仿真,以預測三江平原濕地蓄水量的動態變化[20];或者是以靜態補水與動態補水的定量方法,對濕地最小生態需水量進行估算[21]〗。綜上所述,研究有效動態監測水體水量變化和水質變化方法對于濕地水資源保護具有一定的意義。三江平原濕地類型豐富,但圍墾嚴重造成了土壤退化和碳庫損失。目前主要基于土壤學,土壤類型法、生態系統類型法、空間分析等方法對不同土壤類型的碳儲量進行空間變化分析,并對土壤有機碳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定量化的分析。如:依據三江平原不同類型和不同開墾年限的濕地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層厚度和面積的測量結果估算土壤碳儲量[22];運用遙感和GIS技術,對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控制因子進行分析[23]。然而對于濕地生態系統碳源、碳匯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較少,包括營養調控[24]、水文條件變化[25]、及碳匯功能[26]等。濕地碳蓄積量反映了其生態服務價值及土地資源固碳能力,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加強碳蓄積影響因子的定量化分析。

4三江平原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與方法

《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建設布局指出東北濕地建設重點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農業開發區域。通過濕地保護與恢復及生態農業等方面的示范工程,提供東北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和合理利用模式。目前,三江平原有近40處各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對三江平原濕地生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和恢復作用。濕地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者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者重建,重現被破壞前的結構和功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7]。濕地的生態恢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物恢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28]。

4.1濕地生境恢復技術

濕地生境恢復主要包括濕地基質恢復、濕地水狀況恢復、濕地植被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濕地生境恢復的關鍵在于地表水的攔截和利用。三江平原濕地恢復應充分利用好過境地表水和雨水,同時考慮到農業商品糧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已有或新建水利工程引蓄水,在提高糧食產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為濕地補水;對于已經產生生境破碎化地區建立重點保護機制,利用現有水利設施,通過蓄水、引水灌溉等方式保水;研究濕地生態需水量,建立生境水資源閾值保護措施;從源頭減少農田面源污染問題,建立退耕還濕機制。

4.2濕地生物恢復技術

濕地生物恢復技術主要是保護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技術,生物群落演替控制與恢復技術,以及群落優化配置和重組技術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如DNA物種保護技術、基因重組技術等分子生物技術。不過這些技術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發展。遵從生物群落演替規律,對于濕地內植被的恢復和發展有指導性作用。對于破碎地帶生物干擾強烈,可以針對性的進行生物群落優化和重建。

4.3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

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對于不同類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有著不同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這是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研究中的重難點。

5結語

三江平原濕地是多種瀕危動植物尤其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也和我們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的。研究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過程,針對退化地區應用生命系統及非生命系統與生態之間規律,提出合理的生態恢復技術與方法。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的形成是千萬年來自然界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是生態系統平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保護好這塊沼澤濕地及物種資源,也就是保護了我們人類自身。

作者:韓曉君 單位: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崇皓,易富科,等.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沼澤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對開發三江平原的意見.黃錫疇主編《中國沼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452-462.

[2]包洪福,李一葳.三江平原濕地的生態保護與修復[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5):157-159.

[3]郭雷,馬克明,張易.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區30年濕地景觀退化評價[J].生態學報,2009,29(6):3126-3135.[5]魏強,佟連軍,楊麗花,等.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J].生態學報,2015,35(4):935-943.

[6]馬克平.保護生物學,保護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科學[J].生物多樣性,2016,24(2):125-126.

[7]施建敏,馬克明,趙景柱,等.三江平原殘存濕地斑塊特征及其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2010,30(24):6683-6690.

[8]劉振乾,劉紅玉,呂憲國.三江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1,12(2):241-244.

[9]徐治國,何巖,閆百興,等.三江平原典型沼澤濕地植物種群的生態位[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4):783-787.

[10]許坤.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植被演替系列β多樣性及土壤種子庫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23-34.

[11]楊青,劉吉平,呂憲國,等.三江平原典型環型濕地土壤—植被—動物系統的結構及功能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4,23(4):72-77.

[13]國超旋,劉妍,范亞文,等.2012年夏季三江平原濕地撫遠地區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湖泊科學,2014,26(5):759-766.

[14]張友民,劉興土,肖洪興,等.三江平原蘆葦濕地植物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3,25(1):58-61.

[15]武海濤,呂憲國,姜明,等.三江平原典型濕地土壤動物群落結構及季節變化[J].濕地科學,2008,6(4):459-465.

[17]董張玉.基于GIS/RS與多目標蟻群算法的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空間格局優化[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4.54-60.

[18]臧淑英,張策,張麗娟,等.遺傳算法優化的支持向量機濕地遙感分類[J].地理科學,2012,32(4):434-441.

[19]張蕓,呂憲國,楊青.三江平原典型濕地水化學性質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184-187.

[20]劉振乾,王建武.基于水生態因子的沼澤安全閾值研究———以三江平原沼澤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12):1610-1614.

[21]楊柳,馬克明,白雪,等.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小生態需水量與補水分析[J].生態學報,2008,28(9):4501-4507.

[22]劉子剛,張坤民.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濕地土壤碳儲量變化[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5(6):788-791.

[23]苗正紅.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機碳儲量動態變化[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3.81-95.

[24]張洪偉.營養調控和淹水深度對濕地土壤碳庫變化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2.53-56.

[25]侯翠翠.水文條件變化對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土壤碳蓄積的影響[D];長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2.106-109.

篇(11)

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活動而被引入、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的物種。

這些入侵物種瘋長成災,侵入草場、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單種優勢群落,導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來入侵種在當地定植、擴展并產生一定影響的過程或現象稱為生物入侵。它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人類健康、農業潛力、生態系統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并且隨著全球性貿易的發展、對外開放、全球變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變會愈發嚴重。

1.外來生物入侵現狀

據統計,美國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印度每年的損失為1300億美元,南非為800億美元。這些外來生物的入侵給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危害,僅對我國農林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每年就高達574億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國一直是深受外來有害生物危害的國家。棉花枯黃萎病20世紀40年代初從美國入侵我國,現已發生266.67萬hm2,每年至少損失皮棉10萬t。近20年來,隨著國際交往的不斷增加,已難以準確回答到底有多少外來物種傳入我國,有多少已建立種群并帶來危害。我國對外來入侵種類的調查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依據文獻資料對農田、牧場、水域等生境的植物進行了初步統計,發現至少有58種外來植物對我國農林業帶來了危害。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外來人侵動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國加緊了防治工作。對外來害蟲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美國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潛蠅以及外來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蘆、脈草和紫莖澤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國家針對外來人侵種沒有制訂具體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條例,各地在防治這些入侵物種時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和統一協調,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傳人的入侵物種繼續擴散危害,新的危險性入侵物種不斷出現并構成潛在威脅。

1.1生物入侵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國政府關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光肩星天牛是原產于亞洲的極具破壞性的林木蛀干害蟲.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該種害蟲隨木質包裝材料進入美國.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紐約、華盛頓等14個州的倉庫中校發現,在芝加哥、紐約等地的野外也發現了該物種.光肩星天牛在美國沒有已知天敵,會對美國遍地種植的楓樹和果樹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國得以長期繁衍,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高達1380億美元。僅美國每年因外來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近1370億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來物種成功入侵后大爆發,生長難以控制,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比如,原產南美洲的水葫蘆現已遍布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的河湖水塘,瘋長成災,嚴重破壞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導致大量水生動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許多入侵物種,在新的環境中可能出現基因突變,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與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發的霍亂,很可能是由于外來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傾倒在秘魯港所引起的。這次霍亂使100多萬人受到感染,約1萬人死亡;脈草、三裂葉脈草現已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和華中的15個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類花粉過敏的主要病原物;“瘋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國發現。科學家推測,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體被加工成了動物飼料,從而引起疾病大規模傳播。1996年3月,英國政府正式承認瘋牛病有可能傳染給人。

1.4生物入侵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化學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重視,但最近幾年生物入侵對多樣性的影響又成為一個主要的問題。入侵物種破壞了復雜的生態系統,降低了生物多樣性,使瀕危動植物受到侵害,外來物種中的動植物與本地種雜交,改變了當地的遺傳多樣性與完整性。參加第五屆生物多樣化公約締約國大會的專家們警告說,外來物種給生物多樣化造成的破壞,其嚴重程度僅次于生物生存環境的縮小和喪失。比如,原產中美洲的紫莖澤蘭已遍布我國西南大部分地區,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導致生態災害頻繁爆發,對農林業造成嚴重損害。近年來,松材線蟲、濕地松粉階、美國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蟲嚴重發生與危害的面積,每年達150萬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蝸牛、美洲斑潛蠅等農業入侵害蟲每年超過140萬hm2;脈草、飛機草、水葫蘆、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威脅,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

2 生物入侵危害產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種

并不是所有的物種遷移或引入都會產生危害,而且許多新品種的引入確實解決了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1859-1900年間,澳大利亞筆尾松鼠被引入新西蘭,就成為了新西蘭毛皮業的財富之源;然而,大多數的引種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卻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災難。例如,20世紀50年代我國引入水葫蘆,主要是為豬提供飼料的。隨著飼料工業的發展和生豬喂養方式的改變,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蘆飼料,其投入與產出已經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爭搶的水葫蘆,如今便異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環境公害。專家認為盲目引種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業

轉貼于   一是海洋垃圾:隨廢棄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極洲和一些熱帶島嶼進犯,并對當地的物種造成威脅。據海洋生物學家表示,軟體動物、蛀船蟲、珊瑚蟲這些寄居類動物如今正附著在漂浮的垃圾上漂進新的地區,對那些地區的物種造成危害,并開始改變那里脆弱的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學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結冰的溫度可能是阻擋外來物種入侵南極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氣候變暖削弱了阻擋外來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況就將更加嚴重。二是海洋壓艙水的排放:20世紀初,壓艙水代替了固體壓艙物,這無意中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圍內的散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輪船變成了一個滿載各種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們在世界范圍內輸送貨物時,不斷地運輸和儲存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來越多的與壓艙水直接相關的異地種侵入事件在20世紀的最近幾十年里時有發生。

2.3旅游業

很多的物種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攜帶而引起的,游客從全球各地帶來各種的物種,其中就包括有異地的植物、動物、微生物。這些物種被游客有意無意地留在當地的生存環境中,對當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2.4國際貿易

最近10余年來,隨著全球貿易額的不斷增加、國際運輸的集裝箱化和車船飛機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進了鮮活植物產品貿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國際間傳播入侵的機會。例如美國白娥入侵亞洲,就是由于在二戰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國原木大量傾銷日本,美國白蛾也就由此進入亞洲,進入中國;松材線蟲傳人中國、光肩星天牛(ALB)傳人美國等都是由于國際貿易而引起的。同時種苗產業國際化與國際交流頻繁更加快了病蟲的入侵與擴散。 3 防治生物入侵的技術措施

3.1清除

當某一物種初到新地時,試圖全面根除是可能的。這種手段雖然極端,但已經被南非的很多國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圍內的鼠害,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80多個島嶼已經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數情況下,試圖清除是行不通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預告系統來報告入侵物種的到來,很少有相應的專門小組執行有效的根除計劃。而且,沒有一個國家建立了完整的數據系統來確定是否新引進了某一物種,并且這一物種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們都知道,只有在發現及時,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參與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種。所以這種措施在實施時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對策

3.2.1實行全面檢疫,阻止外來種的偶然入侵

檢疫是為防止危險性有害生物傳出或傳人某個國家或地區所采取的預防性措施.14世紀中葉,歐洲的威尼斯共和國為阻止黑死病、霍亂、黃熱病等疫病傳人本國,對要求人境的外來船舶和人員采取了進港前一律在錨地停滯、隔離40d的防范措施,后來逐漸運用到阻止動植物外來種傳播方面,出現了動植物檢疫.1994年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最終達成的(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已成為一部國際檢疫法。1999年在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我國共檢疫國內外參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裝7件.截獲有害生物162批次,發現有害生物160多種,并進行了及時的處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態評估和監測,防范引進品種的入侵

美國夏威夷為了消滅害蟲,從非洲南部引進了一種玫瑰色蝸牛,誰知55年后,它競將15—20種土生土長的蝸牛伙伴消滅得干干凈凈。為了改善牧草的營養結構,美國西部引進了纖維含量較高的胡枝于,結果它瘋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養活9萬頭奶牛的牧場寸草不生,最后被荒棄不用。在中國的海南、廣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積種植的巴西橡膠林,種植面積最大時達到1億株,40多萬公頃。大面積的天然林被毀,代之以巴西橡膠占絕對優勢、土壤板結、物種多樣性匠乏的生態系統。

所以這些出于良好愿望導致的災難性后果提示人們,在進行人為引種前必須認真作好全面的生態評估,并進行引種后的跟蹤監測。

3.2.1化學防治

對外來物種的化學防治(包括誘餌、驅趕劑和毒藥)通常被認為不可取,因為眾所周知的廣譜殺蟲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但據美國國會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學殺蟲劑只對某一種或幾種害蟲起作用,不會影響人類健康。但是,這些化學殺蟲劑非常貴,而且需要反復使用,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所以化學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機械防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福利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欧美黑人巨大3dvideo| 午夜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播放 |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女的和男的一起怼怼| 中文字幕伊人久久网| 日本黄页网站免费|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三年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完整版中文| 日韩精品免费电影|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校园春色| 男人操女人视频免费| 十七岁免费完整版bd| 翁熄系列回乡下| 国产一区小可爱原卡哇伊| 韩国护士hd高清xxxx| 国产成人yy精品1024在线| 2020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 91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黄网站| free性欧美极度另类性性欧美| 总裁舌头伸进花唇裂缝中| 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欧美大交乱xxxx|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欧美韩国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亚洲视频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