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對人生的意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人民幣升值概述
1 人民幣匯率的概述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于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而人民幣匯率就是人民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
2 人民幣匯率升值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低迷、蕭條,許多西方國家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與一些發達國家情況正好相反的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和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成為推動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價”搶奪世界市場,因此要逼迫人民幣升值,并進而將這一經濟問題轉變為政治責難,向中國施加壓力。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與政治形式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外因:第一,日本叫囂;第二,美國施壓。(2)內因:第一,實際有效匯率;第二,購買力平價;第三,國際收支。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積極影響
1 有利于大幅度降低進口成本
人民幣升值,我國外的能源、原料與生產資料價格都相對便宜了,這就降低了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很多重要戰略物資的購買成本,大大增強了購買力。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增強相關行業部門的盈利能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2 有利于進一步升級貿易結構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以“重出口,輕進口”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導向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出口的依存度過高,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面臨著潛在的風險,而且也產生了企業過度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出口,單方面的貿易順差引起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頻繁。可見,這種長期依賴于出口單一增長的對外貿易結構很不合理。而人民幣的升值,一定程度上會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可見,人民幣升值對于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有利于緩解貿易摩擦
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利于減少貿易順差的數值。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有助于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產品的低價傾銷訴訟。低價競銷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進口,有利于減弱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勢頭,減少一些貿易伙伴對我國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攻擊的借口。人民幣的適當升值,有助于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健康和諧發展,創造和保持更加平穩的貿易環境。
4 有利于進一步改善貿易條件
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于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后,進口產品的價格相對降低,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
5 有利于推動部分出口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人民幣升值以后,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成本就會相應提高。但沿海地區投資成本升高以后,一些跨國公司不一定就會撤出中國。為了降低成本,他們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會轉向中西部城市和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近年來已經有了顯著改善,完全可以承接這種產業轉移,有利于我國經濟未來經濟更平衡的發。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消極影響
1 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我國外貿出口增長
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我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人民幣升值后,出口企業要想維持一定的利潤,必須提高商品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價格,而這樣做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出口持續擴大和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基于我國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的現實,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將造成這些低端產品低價格優勢的喪失,極易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從而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出口利潤的減少又將嚴重打擊國內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出口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嚴重的沖擊。
2 將會嚴重沖擊科技含量較低、以低價格取勝的出口行業
顯然,對出口貿易依存過大、出口價格彈性較低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出口行業,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甚至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化工、電子機械制造業等主要出口型行業都屬于這一類型,其中紡織服裝業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高達50%,附加值和出口價格彈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最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2.28%和6.88%。
3 國外商品的進口增加,競爭加劇,國內企業的發展受挫
人民幣升值后,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將降低,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那些在質量、品牌、技術含量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距離的企業,甚至有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短期內不利于國內企業的經濟增長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但從長期看競爭對國內企業的長足發展不無裨益。
當前,人文素質教育已經引起了很多院校的廣泛關注,一些院校相繼開設了一定數量的人文課程,部分院校在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之外增開了系列“人文講座”,有的院校還有學分規定,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軍隊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軍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距離軍校學員人文素質發展的時代要求還有一定差距[1]。為落實總部關于開展素質教育的精神,把素質教育深入教材、深入課堂、深入各級領導、機關人員及教、學員的頭腦,是擺在軍隊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在工作中的經歷,在新形勢下對培養軍隊醫學學員應具備哪些素質,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以作探討。
一、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關于人文素質的定義在各類文獻中尚未有明確統一的說法,但各種說法本質是基本一致的。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將人類的一切人文科學和文化成果內化為穩定的自身素質,表現出來的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在人文素質四個方面中,人文精神起核心作用,這是因為,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們的人文精神體現出來。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技術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趨勢和要求。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 人文素質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概括的講,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前者注重的是專業技能,而后者注重的是指導這種專業技能運用的思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文素質比科學文化素質更加重要。
(二)人文素質是時展的要求。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一方面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化,文理學科相互滲透和融合越來越多,出現了交叉學科、橫斷學科、邊緣學科等,這使科學技術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文元素的參與。
(三) 人文素質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必然要求。創新是時展和社會進步的靈魂,是大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人文教育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已經達成了廣泛共識。然而,目前不少軍隊院校仍過多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學員人文素質的教育。因此,我們軍隊院校也必須轉變思想觀念。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時展的需要
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出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強調指出“敬業精神、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把“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醫學知識、臨床技能”一樣作為保證其畢業生具備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2]。人文素質教育可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他們形成創新精神,即可滿足醫學生的心理要求、知識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適應了時展下醫學生培養的要求。
(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未來醫療實踐的需要
醫學的人文價值體現在以患者為中心的信念中,滲透于醫學高技術的應用中。醫德和醫術是同等重要的,僅僅掌握醫療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如何面對患者,良好的人文修養、適度的人性關懷是化解醫患矛盾的良藥。人文素質時刻體現在醫療服務過程是否以“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指導,體現在醫生是否這正“關愛生命”。作為一名未來的醫生,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懂得尊重、理解、關愛和撫慰患者,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強烈的愛心和同情心。
(三)加強人文素質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也帶來了醫患關系的變化。醫患關系變成相對平等的主體關系,在這種醫患關系中,醫學實踐關注的不僅僅是疾病本身,醫療活動背后還是文化、政治、經濟、倫理等各種社會因素。人們對醫療質量的評價標準出爐醫療技術力量本身外,還有醫療服務的人文素質。這就要求醫生以及未來的醫生――醫學生具備深厚的人文素質底蘊,具備關注人類價值與精神能力,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3]。
(四)加強營造人文素質教育環境
校園環境的人文氛圍,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素質教育環境,是實現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和文化啟迪的主要途徑。我們必須從以下方面營造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一是開辦系列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提高人文素質;二是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如各種藝術節、演講比賽、科技節、影展、文藝演出等,促進大學生的文化品位不斷提高;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團,如攝影、舞蹈、書法、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協會,使大學生在人文氛圍中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建設,突出大學的大學精神和理念,使大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啟迪和熏陶。
總之,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軍隊醫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更應具備良好的醫學人文精神,努力為我們軍隊院校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國外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越來越強烈。2010年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升值5%左右,經濟學家馬駿預測人民幣兌美元在未來10年內平均每年將升值約4%。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態勢,我國國務院總理******嚴正警告,強制別國調整自身貨幣匯率的做法“不利于匯率改革”,并表示人民幣匯率將保持穩定。隨后美國做出強烈反應,關于人民幣匯率的博弈開始升級。在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而2010年9月29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旨在對所謂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有一定促進作用。由于我國很多出口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主要以價格低廉贏得國際市場。人民幣升值迫使出口企業必須積極地參與國際合作和分工,以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而不是僅依靠價格和資源優勢;迫使企業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升級,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1)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我國大力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許多大企業也開始實施國際化的經營戰略,人民幣升值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國外的資源,能夠顯著降低這些企業海外投資或收購境外資產的成本,增強了企業的國際購買力和對外投資能力。
(2)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企業技術提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出口企業要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對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需求將不斷擴大。人民幣升值,使企業能用更少的資金購買先進技術設備,直接降低企業技術研發成本,間接促使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改進產品檔次,增強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3)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發展。人民幣升值可以最有效率地對出口企業進行洗牌,把制造業中那些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出局,有利于改變過去資源過度向制造業集中的局面,引導更多資源轉向服務業,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良性發展,進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最終實現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共同協調發展,提高整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2、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1)改善我國貿易條件,減輕進口能源和原材料成本負擔。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近期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國內企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而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在進行國際貿易時,降低國外資源的采購成本。比如,按FOB300美元/噸的進口鐵礦石計算,若按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1∶8.27計算,進口1噸就需2,481元人民幣;按升值后的匯率1∶6.57計算,僅為1,971億元人民幣。因此,人民幣實行匯率制度,有利于石油、礦石等國內緊缺資源的進口。
(2)我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使他們得到更多實惠。人民幣升值后,意味著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這將會降低居民出國旅游、留學和培訓的費用,這無疑對百姓是一大福音,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購買力。如一臺原裝進口品牌轎車,目前的價格假設是40萬元人民幣,如果人民幣升值20%,則該轎車的價格就能下降20%,降到32萬元;另外,轎車的原配件進口價格也會因人民幣升值而下降,這些對轎車的使用者來說也是件好事,未來養護費用也會下降。所以,人民幣升值對那些喜歡消費國外商品和經常到國外旅游的人來說,其購買力和消費能力大大提高。
(二)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人民幣升值對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影響首當其沖。我國的一些出口企業,如紡織、輕工和機電等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產品的主要優勢在于較低的生產和銷售成本,人民幣升值后,其國際價格競爭力將被大大削弱。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檔次較低,技術含量不高,利潤空間很小,人民幣升值對其影響較大。這些企業面臨挑戰,只能轉變自身的出口商品結構,或瀕臨倒閉。據專家測算,人民幣升值1%,紡織行業利潤將下降2~6%。同時,部分產品常受到歐美等國際市場的限制,人民幣升值后,企業利潤空間嚴重受擠,進一步削弱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人民幣升值將降低我國外貿出口增長,減少我國外匯收入。目前,我國主要是以制造業產品出口為主,大多數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高科技產品很少。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為維持本企業的利潤,出口產品的單價將提高,這不利于擴大出口,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如果保持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則勢必壓縮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
3、人民幣升值對企業應收外匯和已接訂單直接經濟影響大。由于我國大部分外貿企業按照國際貿易慣例,實行先交貨后收匯的交易方式,且大部分以美元結匯。而中小企業抵抗匯率風險的能力普遍較差,因此,當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企業應收外匯、已接訂單和合同未履行完畢等方面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較大。而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只能由外貿企業自己來承擔。由于各企業之間的競爭激烈,外貿企業的利潤率很低,這樣就擠壓了企業的利潤,使一些規模小、承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企業倒閉。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在我國金融監管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人民幣大幅升值,將觸發大量熱錢對金融體系的沖擊,流入資本市場的熱錢將加大我國房市、股市的泡沫,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就A股來說,人民幣升值對其影響可以說是利弊兼有。短期上來講,人民幣的升值會刺激大量的投機性資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錢”流入我國。這些投機性短期資本將首先進入我國股票市場,增加資金供給,增強我國股票市場的信心,會帶來股價的提升。而合格機構境外投資者制度的出臺,以及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升溫,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國際游資進入A股市場進行套匯,提升國內A股市場的國際化估值。另外,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大增加,央行投放超額的基礎貨幣,致使國內流動性資本過剩,也對證券市場中股票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就B股來說,由于A股與B股的價格是動態變化的,人民幣升值會使以人民幣標價的資產價值上漲,B股上市公司資產增值,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業務開展、增強盈利能力,推動B股股價上漲。同時,B股市場也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就H股來說,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對H股的影響最為顯著。H股是以美元或港幣標價的人民幣資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H股升值。目前,H股上市公司業績增長較快,相對于B股市場,H股資金流動性更強,投資風險及上市公司的監管成本相對較低,優勢突出,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潛在收益將成為刺激行情上漲的強大動力。
(三)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大量縮水。早在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總額達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到2010年3月,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24,470.84億美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而人民幣升值,使得我國美元儲備大量縮水。
三、人民幣升值對社會的影響
人民幣若大幅升值,首先受到沖擊的將是紡織、輕工等附加值不高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升值帶來的沖擊不僅僅局限在傳統行業上,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調查,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許多機電企業短期迅速消化升值損失的能力有限。如人民幣短期升值過快,部分中小企業很可能會出現棄單等違約行為。人民幣升值的“倒逼機制”是有承受底線的,當出口企業同時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外需低迷等一系列沖擊時,就可能無力承受,從而陷入絕境。而大量中小出口企業,恰恰是中國吸納勞動力的最重要的載體。工廠破產會使大量員工失業,基本生活條件的缺失,將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從國際來看,目前印度、越南等周邊國家勞動力成本已經比我國低,水、電、土地等費用與我國相當,一些外資企業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部分生產能力。
主要: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近些年來,中美貿易發展迅速,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美國政府和企業普遍認為人民幣低估現象嚴重,很多經濟學家如克魯格曼認為人民幣低估使得中國在向世界出口商品的同時也出口了大量的儲蓄,導致了世界經濟增速的下降1.5%,但是人民幣匯率問題和中美貿易的關系究竟是如何的還是未知數。對于改善中美貿易關系,調整人民幣匯率的作用究竟有多大?這一問題到底如何解決?本文筆者就此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意見。
(二)文獻綜述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各國之間浮動匯率一直是困擾貿易發展的因素。Clark(1973)經過研究證明匯率的波動對貿易有著負面的影響。之后還有很多中外學者就此話題得出不同的結論。Frankle 和Wei Shangjin(1993) 用截面數據得出匯率波動對亞洲國家出口有明顯的負相關性。與之相反,如果生產廠家可優先于匯率進行調整,則匯率浮動又處于貿易進行,此種說法的代表為De Grauwe(1992)和 Eckwert(1999)等。
國內學者魏巍賢(1997)對1978-1996年的相關數據進行ADF檢驗得出出口與有效匯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和因果關系。李海菠(2003)采用協整分析,Grander因果檢驗等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了1973-2001年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額等關系,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歐元之父”蒙代爾(2003)提出了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升值無必然聯系。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紐約匯豐首席貨幣分析師馬克張德勒等業界人士也紛紛表明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投機過熱,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致命的打擊。此做法不僅不能緩解其他經濟體的緊縮壓力,反而使東亞變得不穩定。
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美貿易影響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
而且從歷史上看,之前有很多學者進行了匯率浮動與中美貿易的關系,但是他們選取數據較早,收到很多政策性決策的外部影響,研究結果不能說明最新近的情況。因此,本文筆者選取了2005-2010月度數據為區間的樣本:中美貿易情況數據來源于中國海關統計局()將中美貿易額做差得出凈進口數額(單位:億美元);以美元為單位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值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 和BIS國際清算銀行();以2000年1月為基期100的美國CPI來自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原始數據是以1982-84=100的,將其換算為2000年1月為基期的數據。中國的CPI來自國家統計局(),從而計算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
(4.1)
其中:REER 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ER為中美雙邊名義匯率。為美國物價指數,CPI為中國物價指數。
(二)模型說明
為了證實人民幣匯率與中美貿易不均衡情況的關系,本文僅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中美貿易進出口額進行計量經濟學分析。由于中美貿易額數據有明顯的季節性先做了季節調整,得出數據LOG(NX)再進行計算,所用模型公式為:
(4.2)
其中NX代表中國對美國凈出口月度數據,REER為之前所計算的實際有效匯率。
(三)實證分析
1、ADF單根檢驗
對中美凈出口額進行季度調整后為LOG(NX_D11),實際有效匯率進行ADF單根檢驗結果如下:
表4.1
有上述結果可知,LOG(REER) 和LOG(NX_D11)對于一階差分前在1%顯著水平上非平穩。經過一階差分之后,LOG(REER)和LOG(NX_D11)都是平穩的了。所以,人民幣實際匯率,中國對美凈出口的月度時間序列數據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
根據上述計算可知,模型中時間序列是一階單整,因此,進一步檢驗他們是否有協整關系,即是否有長期且穩定的均衡關系。做LOG(REER)對LOG(NX)的協整回歸方程并對u進行ADF單根檢驗表現平穩,因此得到方程為:
(4.3)
(-0.0918) (2.2699)
從上述數據中看出,殘差平穩。因此,從2005-2010年數據來看,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美凈出口額長期協整關系存在。方程4.3結果顯示實際匯率和凈出口為正相關關系,且從t統計量上來看關系較為密切。LOG(REER)的系數為1.1091表明當實際匯率增長1%時,凈出口額增長1.1%。這與平常的認識相符合:當實際匯率上升的時候,即人民幣貶值,出口增多,進口減少,導致凈出口額增加。
3、誤差修正模型
通過誤差修正模型將匯率波動對中美貿易短期與長期的影響結合起來,通過誤差修正模型來研究短期情況。經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0.8517) (1.9533) (-3.7606) (-1.2342) (-2.4210)
在此模型中,ECM為誤差修正項,其前面的系數說明了短期均衡關系脫離長期的時候,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的速度。其他的差分量的系數說明了其短期波動對中美凈出口短期變化的影響。
方程4.4中,修正項的系數為-0.2165且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說明這種長期影響將持續發生作用。從t統計量上看,在10%水平上顯著,能夠較好的解釋凈出口變化量,其系數為1.6430,表明實際匯率變動與凈出口有正相關系。
三、政策建議
(一)政策建議
無論是國際經驗還是我國實際國情來看,人民幣升值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關鍵在于如何因勢利導,采取正確的對策,利用正面影響,克服負面影響。即使匯率升值有可能影響凈出口,但是一國的貿易并不完全取決于匯率,而取決于產品,技術和生產力提高帶來的生產成本的壓縮。
基于事實分析,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適當根據國情調整匯率水平
考慮到我國現階段迅速發展狀況,對比日本經驗教訓,我國應采取相對平穩的,分階段的名義匯率升值方式,而非過于干預導致最后被迫大幅度升值。將直線升值方式轉變為上下浮動的升值趨勢,在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的核心的基礎上進行宏觀調控。外貿政策上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的不利地位,我國應利用國際協調機制促使發達國家消除壁壘,開放技術市場,建立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通過外貿,投資等宏觀政策手段調節實際匯率的變動。
2、加快出口企業轉型
在內部需求沒有形成而外部需求突然大幅萎縮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正面臨重大挑戰。中國出口大多是制造和加工業,靠著低廉的勞動力,我國出口額一直維持著大幅度增長。然而近些年來巴西,墨西哥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外加人民幣升值的負面作用,勞動力優勢降低,我國出口商受到嚴重威脅。高污染、高資源消耗和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遠遠沒有高新技術產品獲益大。我國應借助人民幣升值的契機,大力發展國內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弱化生產環節,加快出口企業的轉型。
3、不斷完善浮動匯率制度
根據蒙代爾三角理論:一國不可能使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資本項目開放三重目的同時實現。我國是一個經濟和政治的大國,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的,因此只能通過逐步放開資本項目的管制以適應真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2010年6月,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的逐漸增加,客觀上要求其他兩項政策進行調整。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保證貨幣自主性前提下,應逐步放松資本管理,實行浮動匯率制度。
參考文獻:
[1]李健.金融學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張靜,汪壽陽.人民幣均衡匯率與中國外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勞倫斯科普蘭.匯率與國際金融第三版中譯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鐘武臺.人民幣升值能緩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么?.金融觀察,2013(2)
[6]魏巍賢.中國出口與有效匯率的關系分析.統計研究,1997(5):63-65
[7]李海菠.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世界經濟研究,2003(7):42-47
幾乎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貨幣,而在國際貿易中需要擬定各個國家之間的貨幣的況換率,這也被稱之為匯率。眾所周知,我國的通用貨幣是人民幣,而人民幣匯率指的是人民幣在和其它國家進行貨幣兌換時的比率。由于經濟發展不斷地變化,因此匯率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資本、勞動力、科技水平等。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帶動著我國其它方面如科技的發展,而科技的發展也對經濟發展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人民幣匯率也在不斷地提高。當然,匯率對于經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對于我國的貿易進出口、對外投資以及外商來華的投資等有著具大的影響,如果人民幣匯率太高,那么勢必會使這些方面受到沖擊,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減速,GDP的增速也會變慢,最終影響人民的生活。在最近的十五年內,人民幣一直處于升值的狀態,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全球的經濟處于低迷之中,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卻處于高速發展之中。雖然人民幣小幅的升值短期不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國家也有各種調控措施,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它還是明顯地影響著我國的經濟。下面先就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然后再提出一些應對措施。
一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宏觀分析
(一)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積極的影響
1 有利于提高人民幣購買力,促進國內資源節約
人民幣升值后大多數民眾最直接的感覺是手里的人民幣變得更加值錢了,和以往相比,同樣數據的人民幣能夠換到更多的外匯,從而在購買進口商品時所花費的人民幣更少,除此之外,在出國留學或者旅游時的費用也在相對減少,國外生產的原材料的價格也變得更加便宜,可以擴大進口產品的需求,從而提高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人民幣提值后,中國的企業可以購買到更好的材料與商品,這也可以使國內的資源得到節省,更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是有利的。
2 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第二個好處是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其主要原因是匯率升值后會使勞動力和資源的相對成本增加,從而使得出口產品的不再具有原來的價格優勢,出品商品的利潤也相對降低,因此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和紡織等的出口增速會放慢,這樣就會使我國的相關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另外,利潤的降低會使企業轉換發展模式,不再一味追求產品的數據,再是去進行技術型產品的生產,從而使自身保持原有的競爭力。這樣,在人民幣升值后大多數勞動密集型就會完成自身結構的轉型,否則就會被淘汰。
3 可減少與外國的貿易摩擦
人民幣匯率升值第三個好處是可以使外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變小,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并保持穩定的貿易順差,因此,我國相對于其它國家的貿易順差也越來越大,其它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為了減少這種差距,一直都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從近幾年外貿環境來看,外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不斷增多,這也是我國與其它國家貿易糾紛的一個重要的體現。人民幣升值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貿易順差,也就減少了我國與其它國家之間的貿易糾紛,在國際社會上,人民幣升值也可以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信任度,從而樹立更好的形象。
4 對抑制通貨膨脹有利
人民幣升值可以命名通貨膨脹得到一定的抑制,我國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之中,國內民眾的需求也十分強勁,但這種需求使得物價在不斷上漲,對于國內GDP的增長卻沒有多大幫助,這使加大了國內的通貨膨脹。從一個公式來看:GDP=C+I+G+X,C指的是消費、I指的是私人投資、G指的是政府支出、X指的是凈出口額。在人民幣升值后,國內的一些產品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力必然會有所下降,我國的出口增長也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從而使通貨膨脹的壓力變小。
(二)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消極影響
1 抑制出口,增加進口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賴程度都比較大,而一旦人民幣升值之后,勢必會使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由于造價的增高,使得國內的產品出口價格得到提高,以往中國產口以低廉為主要的吸引力,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國內產品的價格優勢會大幅度下降,從而使出口減少,進口的總量也會隨之增加。
2 不利于中國引進境外直接投資
境外投資是我國經濟增長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對我國的經濟來說起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也促使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民幣升值以后,國外的投資者在投資時成本就會有所增加,使得商口的競爭力也有所降低,從而影響外國投資的利潤,這樣很多外商就會轉向那些價格優勢更加明顯的國家,從而使我國吸引外資更加困難。
3 國內就業壓力加大、失業率上升
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是它所要求的技術性相對較低,因此從事的人數也很多,大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都出口到國外,而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抑制了我國的出口,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所需要的人數在不斷減少,失業率也就由此變得更高。另一方面,從國外進口商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對民族企業有很大的沖擊,國內的部分產品由于科技等和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競爭起來會處于相對較弱的局面。除此之外,在人民幣升值以后,國外來華旅游的費用會增加,第三產業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很多人也會因此失業。
5 巨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
從相關報道來看,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居全球首列,并且還在不斷地增長中,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體現,它也標志著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在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也會縮水,我國的相關報道稱如果人民幣對美國的匯率每增高1%,就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損失168億美元,也就是說人民的財富會縮水,從這點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 金融危機下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應對措施
從上面可以看出,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好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為了人民幣對我國經濟造成 的這些消極的方面,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面進行應對,從而保證我國經濟的發展不會受到威脅。
(一) 加強信用機制,完善結售匯制度,培育健全的外匯市場
從目前來看,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結售匯制度相對于市場的發展來說還比較落后,信用機制還遠遠不夠完善。因此當務之及是完善結售匯制度并加強信用機制。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人民幣匯率的升率會對市產生較大的影響,其關鍵是現行的結售匯制度比較落后,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及國情的要求。要想使我國的外匯市恢復到正常發展的軌道,就必須在尊重外匯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努力拓展外匯市場的廣度及深度,從而使金融的創新的發展更加多元化,產易的產品也更多,市場透明的管理機制使得很多的金融機構去進行外匯的買賣,從而杜絕外匯壟斷的現象,這樣就可以使外匯市場的發展更加健康合理。
(二) 改進金融避險工具,完善外匯儲備機制
金融避險工具在我國還處理相對落后的狀況,在美元不斷貶值之后,國際資本不斷地流向其它國家,當然中國的資本也不例外,這也使得外匯急劇地增長,在全球經濟都處于低迷的狀況下,人民幣只有保證它的穩定性才能很好地避免金融風險,因此要努力避免匯率出現大幅度的浮動,這就需要在改進金融避險工具的同時,對外匯儲備機制進行完善,加強金融監管的力度,從而使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資本不會貶值。這對于我國經濟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三) 適時調控合理的匯率波動區間,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
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是正常的,但如果波動的幅度太大就會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要綜合一些影響因素如實際有效匯率、月度交易余額、季度國際收支余額的變化與變化趨勢以及人民幣利率水平等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中國要在強大的國內外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下,適時選擇合理的匯率制度,即名義上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操作過程中實施緩慢的一攬子爬行盯住,并在適當時機放寬匯率波動幅度,實行人民幣小幅漸進式升值。 這樣一方面通過美元和其它主要貨幣波動來緩解實際均衡匯率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樹立起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地位,促進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為人民幣在亞洲貨幣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奠定基礎。其次,對資本項目實行減壓措施,主要是減少、控制和有選擇地區分不同性質的資本流入。對于直接投資,要有效加以引導。
(四) 加強區域內國家及地區之間的金融合作
無論是1992 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還是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都說明了金融危機是區域性現象,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必須加強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合作,開展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區域協調,構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機制。以史為鑒,中國也需要加強同亞洲國家金融監管當局的合作,及時交流制訂金融政策,降低不良貸款和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的經驗,建立亞洲地區金融風險早期預警系統,共同抵御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
(五) 提高產業結構調整的靈活性,加速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和深化,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繼續增大。據文獻實證分析表明,匯率波動幅度增大對出口貿易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匯率波動幅度減小對出口貿易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文獻研究還表明,民營中小型出口企業對匯率變動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因為民營中小型企業經營機制靈活,具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調整生產與出口商品結構比較靈活,應對匯率風險能力較強。鑒于有關文獻研究結果,在當今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下,要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除了應采取有效措施規避匯率風險外,更重要的是要積極探索具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比例,加速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并對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優勢出口產業進行技術和工藝升級,以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此外,中國企業還應借鑒先進省的經驗,要加速經營機制的轉換,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以增強企業應對匯率波動風險的能力。
綜上所述,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的各行各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最終使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對于那些消極的影響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應對,從而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上面提出了六點解決措施,對于解決人民幣匯率升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一定的幫助,但人民幣升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帶來其它不好的影響,需要繼續對其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林煥洽. 人民幣匯率升值與進出口變動關系分析[J].消費導刊,2010,(7),22-25
[2]胡富華 、袁順 、馬鶯鶯 、杜憲玲、 陳瑞雪. 人民幣匯率升值對青島紡織業的影響分析[J].商情,2011,(11),19-21
[3]劉連營、 徐立玲、 殷允鳳. 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對外匯收支的影響——基于山東的實證畢德富[J].金融發展研究,2010,(12),33-36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56-02
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廣西教育廳從2013年起在部分本科院校開展對口自主招收全區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試點工作,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從2014年起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但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習慣不科學等問題。銜接好中職與本科教學,加強基礎科學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成為了“中職升本”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為“中職升本”學生開設化學與社會課程,不僅能增長其基礎科學知識,也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中職升本”學生學習現狀
(一)學生基礎薄弱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對口招收的中職畢業生專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機械設計制造、汽車服務工程四個理工科專業。對2014年首批“中職升本”學生調查發現,由于在中職教育過程中,側重的是學生技能培養,大多數學生沒有系統化地學習高中數理化等相關基礎課程,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未能很好地適應普通大學課程的培養方案、教學方式與方法。為此,針對“中職升本”培養計劃,需新增設基礎英語、數學、物理、語文、化學等相關基礎學科,促使“中職升本”學生順利完成由中職學生向大學生的過渡,彌補高中相關文化基礎課的缺失,更好地與大學課程內容銜接。
(二)學習動機不強
大多數“中職升本”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理想,對學習缺乏興趣與信心,之后選擇中職學校學習一門技能。雖然他們通過自身能力,經過中職“特別高考”,進入大學本科繼續深造,但是和同年級普通本科學生相比仍有差距。在相同環境下,學生跟不上本科教學進度,學習動機不強。
(三)學習習慣不科學
由于中職學校重技能考查,輕理論教學,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比較散漫,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復習的習慣,導致學生對相關原理現象、概念理解模糊,沒有形成系統認識。在大學基礎科學學習過程中,對理論課程接收能力比較弱,大部分學生采取突擊硬背的方式通過理論考試,對于所學專業原理并不理解。
二、開展化學人文科學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是育人和促進社會發展,通過品德的培養、知識的傳授來實現人的各方面的發展。人文文化是“為人之本”,科學文化是人對客觀實際及其規律的認識,人文主要為科學導向,科學主要為人文奠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兩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有利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愛因斯坦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化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是研究物質分子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的學科,是各個應用性學科的基礎。它深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滿足社會的需要。但是隨著化學技術的發展,各類環境污染、化學武器、食品安全、藥品質量、等問題制約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運用好化學這把雙刃劍,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今后教育培養工作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對于“中職升本”的學生,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使學生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全面地介紹化學學科基本概念、原理及其應用的同時,開展人文科學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中職升本”學生。其次,從人文教育角度構建基礎知識,貼近生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也是提升學生學習熱情、適應“中職升本”學生的需要。
三、化學人文科學教育開展路徑與對策
化學與社會課程緊扣“化學與社會”主題,結合“中職升本”學生特點,對人文科學教育進行探索,豐富學生知識結構。
(一)精選教程,構建人文科學教育
市面上關于大學化學基礎學科的教程內容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基本化學知識為主線,涉及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四大領域,基本涵蓋化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另一類是以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問題為主線,圍繞社會、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建立對化學原理的理解,創造性地將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如中國化學會和美國化學會共同推介的“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化學與社會)一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占據主導地位的對事物的價值問題的認識和評價標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向人的內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為基礎、最核心的部分。[1]現有的文獻資料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研究往往只停留于理論本身,很少涉及到跨學科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弊端也日益顯現,大量西方資本主義落后腐朽文化侵蝕著人們的心靈,對于處于獵奇心理階段的大學生而言更為嚴重,促使大學生樹立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迫在眉睫。本文從心理學思維角度研究價值觀的形成規律,以認知圖式為切口,助使大學生認識、內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單一灌輸式宣傳教育的有效補充。
一、認知圖式促進大學生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認知圖式凈化意識形態,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體地位
從心理認知的角度上來說,任何一個價值觀,其作用的發揮首先要從個人對于價值觀的認知開始。人的認知活動的進行主要體現在通過人腦對事物進行有效選擇之中,認知圖式對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過程也表現為人腦對事物有效選擇的影響。主體的認知圖式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過濾網。[2]當主體在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這些不符合核心價值觀要求的主義、思想等必然要予以徹底剔除,否則無疑是對大學生心理的侵蝕,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這個過程中,認知圖式可以充分發揮凈化作用,把你所接收的信息予以過濾,將最符合主體需要的內容主動融入到核心價值觀的圖式之中。
(二)認知圖式組建認知網絡,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要
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某一事物形成認知圖式, 即使感官接觸到這一事物, 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要使大學生真正完全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要有相關認知圖式。有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圖式才能把握其內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而缺少這一認知圖式則會漠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有了認知圖式就不僅能使大學生在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避免學生遭受非科學價值觀的侵害,還能有效推動對于其的認識進度。
二、認知圖式加速大學生不斷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注重發揮認知圖式在大學生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作用
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深入人心,作為主體的行動指南,那么認識只是其初始階段。還需要通過不斷內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信念。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對于新事物認識和接受比較快,但缺少社會閱歷和經驗,往往會在認識和判斷事物上出現偏頗,導致處在認識過程中的認識往往是凌亂的或者是不完整的。大學生需要充分借助“認知圖式”構建,真正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自己的價值標準,促使個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識觀和價值觀,促進全面發展。
(二)不斷更新、完善認知圖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內化
基于內化過程的認知圖式下,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的加工不再單純是加工整理過程,而是一方面把自己大腦中已有的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運用到其他的事物中,用自己的認識剖析其他事物。正如認知心理學家司馬賀所說:“對新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需要利用已存儲的知識, 把舊信息增添到新信息上面來。[3]另一方面,也以實踐中的新認識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圖式。這種過程就是主體內化或順應客體信息的過程,即整合過程。主體之間認知圖式的不同, 對同一客體的信息整合結果往往也不同。同時,認知圖式的相對穩定性,既大致決定了個體行為的一般特征,又隨著主體年齡、認知的發展,內部有著部分的變異。總體觀之,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大學生需要盡快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充實個人認知圖式,為未來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三、認知圖式拓展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度與深度
(一)認知圖式指導實踐,為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指明方向
實踐的目的在于創造價值,價值觀則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創造更多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然。個人的價值認知只有與強烈的價值感受相結合才能形成為穩定的價值觀,[4]才能真正服務于社會實踐。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中,無疑會出現許多誘惑例如功利,認知圖式的穩定性會使主體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大學生運用認知圖式組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真正將其中精要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之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個體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礎。
(二)認知圖式推動大學生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深度開展
認知圖式可以組織多方面的聯系,把一切相關的認識都聯結在網絡內。充分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所涉及的實踐活動內容,離不開認知圖式這一聯結。一方面由于個人認知圖式的不斷發展和豐富,使得自己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的外延不斷擴大,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發展,提供與時俱進的源泉;另一方面認知圖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使自己的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認識不斷深化,從而更好地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活動提供正確的方向、思路、途徑。
[參考文獻]
[1]劉霖杰.高校黨校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品牌(理論月刊),2010年第11期.
[2](美) 司馬賀. 人類的認知[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劉海英(1978-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民族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化。(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探究”(課題立項編號:SZ141120)、2014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探究”(項目編號:HBSZKT2014088)的最終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32-0072-02
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概括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指明了方向。少數民族大學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民族安定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大學時代正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可以統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有利于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富裕,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是,在當前形勢下,還存在著許多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混亂狀況。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社會變遷最為深刻的時期,也是人們身處價值多元化和多變性的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1.西方腐朽社會思想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綜合體。但是,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同時,西方各種腐朽社會思潮也乘虛而入,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私有化、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甚囂塵上,嚴重影響并腐蝕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和意志。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也出現自身價值偏好功利化、思想削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虛無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淡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模糊化等問題。
2.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場經濟也存在自發性、盲目性等缺點,受市場經濟的價值經濟理念、求利經濟理念以及優勝劣汰等經濟理念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價值觀念的追求上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同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上出現各種矛盾,導致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產生沖突,這些都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3.民族與宗教問題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不但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而且各民族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貧窮、落后地區,文化基礎和思想意識相對薄弱,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相對較低。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常常借助民族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差異、民族意識與宗教問題煽動民族情緒,從而達到破壞民族之間安定團結,分裂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這些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無疑是較為成功的。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無論是在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行為方式的選擇上,還是在是非觀、價值觀的追求上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卻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變化,也沒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思想進行正面的引導,導致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僅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項學習任務。其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不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知與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點。當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思維相對活躍,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但是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和學生也難以展開有效的交流與互動。這樣就無法調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動性,喪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吸引力。最后,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于不同的民族地區,受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語言文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時難以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觀念,逐漸失去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也就難以引導他們認知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對策
1.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首先,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將形勢教育和思想政治課教學相聯系,從意識形態的高度加強、愛國主義以及民族團結教育,反對民族分裂主義、腐朽思想滲透以及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活動,堅決杜絕散布與傳播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以及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和思想。其次,要大力加強教育,用居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高層次的思想武裝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頭腦。作為黨和國家最基本指導思想的,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靈魂和指南,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教育,堅持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才能促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接受社會主義主流思想,認清社會現象的本質,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從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2.加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第一,要將思想貫穿在思想政治課程教材編寫、學術研究以及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爭取讓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中。第二,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將社會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聯系,體現時代性、穩定性與連續性,同時還要符合社會發展以及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不斷提高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整體思想水平。第三,要認真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編寫適合他們學習和掌握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要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重要內容等組織成簡易翔實、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支撐。第四,要加強思想政治課程的課堂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方面、深層次地學習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實質,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真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五,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來源于社會主義實踐,同時還對社會主義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注意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例如,可以舉辦目的明確的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參觀訪問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以鮮活而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代替刻板的“灌輸方式”,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尋,從而理解與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保證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的正常發揮,可以不斷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認識。第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并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每一個層面。這種良好的、潛在的德育氛圍能夠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起到春風化雨般的作用。第二,要加強高校的黨團組織建設,使其發揮自身優勢,真正起到堡壘作用。通過黨團組織的先進性吸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加入,使之在引領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方面走在前列。第三,要創建優秀的校園網絡文化,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校園網絡文化的引領作用不斷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確保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健康發展。第四,要針對少數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特征,努力創建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學習的校園氛圍,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去。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后備力量,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與創造者,其思想意識和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本民族和本地區形成較強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應。只有加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堅定其社會主義理想,才能為維護民族安定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向東.重構現代性: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2-11-09.
[3]彭建國,周霞.遠程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優勢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4]張永芝.核心價值秩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教學與研究,2013(6).
[5]楊舒涵.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7&CurRec=20&recid=&filename=1013
207744.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D
M1ODRSTDZmYnVkbUZ5am1WcjdCVkYyNkhiRzRHZGJJcTVFYlBJUjhlWDFM
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U=,2013-06-01.
[6]劉教東.價值觀多元化態勢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3(24).
[7]王春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3(22).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nior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Their Depression. Wu Jiujun, Zheng Rich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nior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their Depression. Methods 496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were assessed with the EPQ, Coping Style Scal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 PSSS Scale, and CES-D Scale. Results Neuroticism, negative coping (or mixed coping) and problematic communication in family can all influence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 Neuroticism was the highest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Conclusion They are meaningful to improve the depression in the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by cultivating their good personality and training their positive coping.
【Key words】 Senior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Depress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ocial support
高考對高三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應激事件。高三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已廣泛受到關注[1-4]。世界衛生組織文獻統計,高三學生中20%~30%有心理衛生問題,其中3%~10%有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特別是抑郁癥狀尤為突出。有人對重點中學、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的高三學生的調查表明44.06%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5]。抑郁的學生往往感到強烈的壓抑,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往往失去了與外界交往的愿望。產生抑郁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在環境的因素,如親子溝通狀況可能會影響其子女的抑郁[9];也有個體內在因素,如個體的應付方式會對抑郁產生影響[6,7],而神經質的個體是發生抑郁的高危人群[8,10]。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南方某重點中學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由各班班主任當場發放,測試后當場收回。共發放5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96份。被試男生326名,占65.7%;女生170名,占34.3%;平均年齡為18.29歲。
1.2 方法 ①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少年式),采用陳仲庚修訂本[11]。由P、E、N、和L 4個分量表共88個項目組成,主要調查精神質(P)、內外向(E)和神經質(N)。在本研究中,其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72,其效度在0.57~0.64之間。②應付方式問卷,采用肖計劃修訂本[12],由62個項目組成,包括解決問題、求助(成熟應對)、自責、幻想、退避(不成熟應對)和合理化(混合型應對)6個因子。在本研究中,其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72,其各因子條目的因素負荷取值在0.35或以上。③親子溝通問卷,采用Barnes和Olson(1982)修訂版[13]。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5點評定,由兩個分量表組成,一個是開放性的、適宜的親子溝通,另一個是有問題的親子溝通,得分越高表示適宜的溝通越好或溝通問題越嚴重。其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87。在本研究中,CMIN/DF=2.987,TLI=0.978,RMSEA=0.063。④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姜乾金修訂本[12]。由12個項目組成,采用5點評定。其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88。在本研究中,CMIN/DF=3.377,TLI=0.913,RMSEA=0.069。⑤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Radloff于
1977年編制[12]。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4點評定,經過負向題重新編碼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反應越多。其內部一致性系數是0.86,其與BDI相關為0.81,與SDS相關為0.90。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各影響因素與抑郁的關系用Pearson積差相關,高低抑郁組在各影響因素上的差異用t檢驗,各因素對考試焦慮的影響大小用Amos4.0結構模型的路徑分析。
2 結 果
2.1 各影響因素與抑郁的相關 見表1。人格、應對方式、親子溝通和社會支持各維度均與抑郁有顯著相關。
2.2 高低抑郁組被試和高低考試焦慮組被試在各變量上的差異 見表2。將被試的抑郁得分按高低排序,將上下27%的被試作為高抑郁組和低抑郁組,比較其在各影響因素中的差異。在人格方面,高抑郁學生在“精神質”、“神經質”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低抑郁學生,在“內外向”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低抑郁學生。在應對方式方面,高抑郁學生在 “不成熟應對”和“混合型應對”上得分均顯著高于低抑郁學生,而在 “成熟應對”上得分顯著低于低抑郁學生。在親子溝通方面,高抑郁學生在“溝通良好”上得分顯著低于低抑郁學生,在“問題溝通”上得分顯著高于低抑郁學生。在社會支持方面,高抑郁學生社會支持得分顯著低于低抑郁學生。
2.3 高三學生抑郁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 見圖1~3。
由結構模型圖1~3可知,在高三學生抑郁的影響因素中,人格中的神經質、應對方式中的不成熟應對或成熟應對或混合型應對、親子溝通中的問題溝通、社會支持均能顯著預測抑郁。其中,神經質、不成熟應對或混合型應對、問題溝通對抑郁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成熟應對、社會支持對抑郁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且神經質對抑郁的預測作用最大。
3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三學生抑郁與人格、應對方式、親子溝通和社會支持各個因子呈顯著相關,這表明個體的人格、應對方式、親子溝通和社會支持確實與其抑郁情緒密切相關。
本調查發現,神經質人格能顯著預測高三學生的抑郁情緒,高抑郁的學生神經質得分顯著高于低抑郁的學生,這與傅茂筍,王伯軍等的研究一致[8]。這說明情緒不穩定的人常常出現抑郁,對各種刺激的反應較強烈,情緒激發后很難平復,因此較難適應正常環境與生活,易導致心身失調。高三學生的應對方式對抑郁也有非常大的影響,采用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等非成熟型應對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特別是自責等不成熟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尤其是對抑郁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而解決問題、求助等成熟型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特別是在改善抑郁方面是有利的,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6]。親子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中的親子溝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交換資料、信息、觀點、意見、情感和態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過程。親子溝通不良家庭中的學生表現較多的抑郁,這與王極盛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9,14]。這提示我們要緩解高三學生的抑郁應注意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社會支持與抑郁等消極情緒存在明顯的負相關,社會支持水平較高,則個體的抑郁等消極情緒也較少,這與葉俊杰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5]。這提示,社會支持是緩解學生抑郁情緒的又一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高三學生抑郁受多種因素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是人格,應對方式、親子溝通、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抑郁的影響因素中,預測作用最大的是神經質人格。這說明抑郁受人格特征的影響最大。如果個體是高神經質傾向的人,則容易體驗到抑郁。提示為降低高三學生抑郁水平,學生應培養良好的個性特征,掌握有效的應對方式,家長應與學生有良好的溝通,學校應給予學生足夠的社會支持。我們應該能夠根據高三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下,及時采取有針對性地干預措施,促進其身心和社會適應力的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楊業兵,劉芳娥,馬俊,等.高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3):338-339
[2]葉明志,吉峰,陶炯,等.高三學生心理變化及對高考成績的影響.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9,8(1):18-19
[3]李轉清,何相好,馬建東,等.中考生297名考試前焦慮抑郁情緒調查.中國臨床康復,2004,8(18):3515-3519
[4]鐘麗鳳.城市高考學生考試焦慮調查與分析.社會心理科學,2005,20(1):84-87
[5]陳美英,陳玉妹,等.高三學生考前心理障礙及疏導對策.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1):50-52
[6]劉賢臣,馬登岱,等.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青少年抑郁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3):166-169
[7]陳樹林,鄭全全.中學生應激源、應付方式和情緒相關性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5):337
[8]傅茂筍,王伯軍.職業中學學生抑郁情緒及其與個性特征之間的關系.中國校醫,1994,8(5):18-19
[9]王極盛,邱炳武,赫爾實.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中國健康教育,1998,14(10):16-18
[10]馮麗云,王志銘,等.大學生神經癥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3):188-190
[11]陳仲庚.艾森克問卷的項目分析.心理學報,1983(2)
[12]汪向東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年增刊
[13]Christopher, F.Scott; Johnson, Diane C.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Feb93, Vol. 30 Issue 1, p54, 8p
一個自然生命體的人要發展成為社會生命體的人,就必須在其自然生命體的基礎上,獲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發展。而這些發展,不是生理遺傳所能實現的,它只能通過“社會遺傳”。教育顯然是社會遺傳的有效途徑。所以,無論是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其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這就決定了:教育是生命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生命發展也因此成為教育的根本使命。但現代教育偏離了生命的基點,為功利主義所主宰。正如艾略特的諷刺:“個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為了智慧,而是為了維持下去;國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國家;一個階層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階層,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階層所勝過。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術效力相聯系,另一方面同國家地位的提高相聯系要不是教育意味著更多的金錢,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權利或更多的社會地位,或至少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那么費心獲得教育的人便會寥寥無幾了。”[1]P25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發展生命的內在價值消失了,社會取代了生命,成為教育的基點。社會的需要,成為教育的惟一追求。教育培養的“人”,已經不是基于生命“自由而完整發展需要”的充滿個性的人,而是社會的工具。教育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打造社會的“工具”。教育遵循的規則不是“生命的詩意存在”,而是“產銷對路”。它物化教育的對象,把教育作為獲取功利的手段,把生動活潑的個體生命間的精神交流,變成了人對物的塑造和訓練。教育要歸還它的本真,必須在基點上實現根本的轉換,這就是由社會的工具轉變為生命及其發展的需要。生命化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塑造,也不是社會的教育。它首先需要找準它的對象———生命,而不是其他。
二、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性
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對象上要瞄準“人”。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把人當成“人”。所謂把人當“人”,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依據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造適合生命發展需要的教育。生命的特征,是教育行動的依據。為此,生命化的教育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顯生命的靈動,激發生命的動力,張揚生命的個性。第一,哺育完整的生命。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載體,精神生命又作為一個“中介”將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生命是一個完整的存在,舍棄或偏廢任何一方,都會造成生命的缺失。關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就是促進生命完整、和諧發展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會生命的教育。三者猶如金字塔有三面,而非鼎有三足,構成有機聯系的完整的教育圖景。第二,凸顯生命的靈動。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因此,關注生命的教育,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首先,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生命化教育必須把兒童看作生命發展的主體,始終珍視他們發自天性自然的那種主動權。其次,針對傳統教育比較嚴重的教師中心論傾向,生命化教育主張把兒童當作靈性的生命體,把教育還給學生,讓教育凸顯生命的靈動;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建構和自我超越。教育過程要“尊重意愿、滿足需要、培養興趣”,凸顯“自主、自信”的主體精神,喚醒兒童自我發展的內在意識,激發其內在的發展動力。第三,激發生命的動力。從生命的成長看,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發展就是生命自身的不斷超越。為此,教育要喚起生命的超越意識,激發生命的發展動力。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要成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并取決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間和來自靈魂的每一沖動”[2]P1。鼓勵學生超越自我,還必須培養學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因為人對自身的每一次超越,都是人對自身生命反思的結果。
人有對自身的不滿,又有對優化生命意義的追求,才會有超越的動力。教育一方面要使人樹立理想,認識生命的意義,喚醒人的超越意識;另一方面,需要培養人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給他們提供超越的工具。在生命的超越中,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第四,張揚生命的個性。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生命的獨特性,也稱為個性,是個體動機、需要、興趣、特長、傾向性以及認知思維方式的綜合反映。它使人對事物的反映帶有個人的選擇和特征,形成個人化的精神世界。生命化教育,關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而是具體的、真實的生命。因此,生命化教育當以個性的認可為前提,使教育適合每個兒童的獨特性,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為此,教育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劃一,給學生以自主選擇的空間,創造一個崇尚開放、多元的環境。“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3]P69
三、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人不是純粹的動物,他是意義的存在。人生必須追問意義,活在意義之中。喪失意義的人,可能會選擇結束人生。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先哲亞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自身所選擇的事情,它就是實現活動自身,它是自足的,是合乎德性的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幸福是一個人的最大能力得以充分運用的行為生活。一個人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這就是幸福。幸福是一個人通達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核心,幸福是人生的目的。教育需要使人們明了人生的意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這才是“為了生命”的教育。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包括三個依次遞進的層次:第一,珍惜、尊重、欣賞生命。人生意義的實現,幸福生活的享受,都必須要求人首先“活著”。
“活著”是實現人生意義、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然前提。雖然人生有限,死亡是生命發展的必然,但幸福的人生不是以不必要的“死”為代價的。今天,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時,我們就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就需要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使他們珍愛生命,勇敢地、堅強地活著。這就是生命教育的目標和使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目標,在于使學生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了解生命來之不易,體驗生命成長的艱辛與苦難,以能夠化為更積極正向的行為,認真生活,發揚生命的光與熱,活出價值和尊嚴。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不僅應試教育折磨人的生命,使人迷失生活的意義,更根本的是,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無視人的生命權,用道德排斥人的生命,例如儒家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這種觀念影響著我們今天對道德行為的評價,例如號召小學生向“賴寧學習”,“勇于和壞人壞事做斗爭”,向他們宣揚“見義勇為”。在這種觀念中,我們常常把生命政治化,把個人的生命與社會的主流政治相聯系,如此才能取得價值,才會有生存的權利,才會得到贊揚。我們恰恰忘記了,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惟一的、不可逆的,每個人都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他人、器物的工具。“在生命價值之間,沒有可比性,因此不能說多數人的生命高于或貴于少數人的生命。這就決定了即便是為了營救更多的人,也不得主動故意地殺死少數無辜的人及危險共同體中的個別人;同時也決定了在遇到生命權的沖突時,社會既應允許當事人做出自我犧牲,也應允許拒絕這種犧牲,實施自救。
這就是站在以人為本之基點上的有關生命價值終極性的道德論證。”[4]我們需要轉換“英雄”的觀念,給平凡的人生、自然的生命留下它應有的生存位置。第二,開啟生命的智慧。人是理性的生物,生命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生命的核心。智慧,有“大智慧”和“小智慧”之別。大小并不是區別智慧價值的標尺,而是區別智慧所指的范圍。大智慧是指人生的智慧,是對人生的通盤規劃和思考,是對生命整體性的覺解,通過對人與人、生與死、人與天地、世俗與宗教的體察與感悟,達到生命間的圓融狀態。傳統的觀念中,小智慧主要是限于認知層面的理性。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大大拓展了智慧的內涵,將觸覺伸向人的情感層面。今天人們已經把情感納入到理智的結構之中,把它與認知相并列。朱小蔓教授指出:“人類的智能并不主要是,更不惟一是邏輯-理智能力。由情感或主要由情感在其中表現突出價值的智能不僅客觀存在,而且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
近年來,"生命"一詞在教育領域成為一個高頻詞。關于生命的教育研究,也因此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門和時髦領域。但由于研究者對生命的理解不同,遂導致"關于生命的教育"研究也有不同的思路。目前教育研究中流行的主要有"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之說,這兩種說法是不同的。
從世界范圍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強調生命教育,有其不同的背景。西方國家的"生命教育"
暴力與艾滋病的防治。如美國芝加哥的"生命教育中心"和澳大利亞的"生命教育中心",集中介紹的是有關方面的知識;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則集中關注知識和艾滋病預防方面的知識。臺灣生命教育的提倡,與校園暴力有某些關系,旨在預防暴力。我國部分地區開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自殺、人生意義的缺失以及動物保護提出的。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生命教育在消極的層面上是使人不自殘生命,也不殘害他人和其他動物;在積極層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將自己的生命與他人、天地間建立美好的共存共榮的關系。
生命教育在教人珍愛生命、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方面,是有特定指向的。生命化教育不同于生命教育,其意義比較寬泛,它是在生命的視野中,對教育本質的一種重新理解和界定。葉瀾教授曾給教育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在這個意義上,"教育"之前加上"生命化"的修飾語,純屬"畫蛇添足"。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實際上一直偏離"生命"這一基點和核心,而衍變為"社會的教育"、"知識的教育"、"物的訓練"、"工具的鍛造",惟獨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所以,針對現實教育對生命的無視和踐踏,強化教育的生命性,提出生命化的教育,不僅不是畫蛇添足,反而更顯必要。
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在"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它以生命為基點,把生命的本質、特征和需要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理解生命化教育的要義,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直面生命:以生命為教育的基點
從學理上來分析,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因生命而發生。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統一體。動物雖然也有自然生命,但人的自然生命和動物的不同,表現在動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而人的生命是未特定化的。動物的特定化,在本質上表現為動物的器官適應于每一種特定生活條件的需要;相反,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器官不趨向于某一特定的環境。動物的特定化,規定了它在特定環境中的活動;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初始生命在自然界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但它卻與人更高的發展能力有著內在的聯系。人的未特定化,打開了生命與自然界之間進行能量、信息交換的通道,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塑性,從而使發展成為可能。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發展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幼年期。幼年期是兒童待發展的時期,它的存在是教育發生的生物學前提,為教育的出現提出了必要和可能。
人的生命不僅是自然的,而且是精神的、社會的。人的本能的發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發展。一個自然生命體的人要發展成為社會生命體的人,就必須在其自然生命體的基礎上,獲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發展。而這些發展,不是生理遺傳所能實現的,它只能通過"社會遺傳"。教育顯然是社會遺傳的有效途徑。
所以,無論是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其發展都離不開教育。這就決定了:教育是生命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生命發展也因此成為教育的根本使命。
但現代教育偏離了生命的基點,為功利主義所主宰。正如艾略特的諷刺"個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為了智慧,而是為了維持下去;國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國家;一個階層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階層,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階層所勝過。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術效力相聯系,另一方面同國家地位的提高相聯系……要不是教育意味著更多的金錢,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權利或更多的社會地位,或至少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那么費心獲得教育的人便會寥寥無幾了。"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發展生命的內在價值消失了,社會取代了生命,成為教育的基點。社會的需要,成為教育的惟一追求。教育培養的"人",已經不是基于生命"自由而完整發展需要"的充滿個性的人,而是社會的工具。教育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打造社會的"工具"。教育遵循的規則不是"生命的詩意存在",而是"產銷對路"。它物化教育的對象,把教育作為獲取功利的手段,把生動活潑的個體生命間的精神交流,變成了人對物的塑造和訓練。
教育要歸還它的本真,必須在基點上實現根本的轉換,這就是由社會的工具轉變為生命及其發展的需要。生命化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塑造,也不是社會的教育。它首先需要找準它的對象——生命,而不是其他。
二、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性
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對象上要瞄準"人"。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把人當成"人"。所謂把人當"人",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依據生命的特性,尊重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創造適合生命發展需要的教育。生命的特征,是教育行動的依據。為此,生命化的教育要哺育完整的生命,凸顯生命的靈動,激發生命的動力,張揚生命的個''''性。
第一,哺育完整的生命。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載體,精神生命又作為一個"中介"將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生命是一個完整的存在,舍棄或偏廢任何一方,都會造成生命的缺失。關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就是促進生命完整、和諧發展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會生命的教育。三者猶如金字塔有三面,而非鼎有三足,構成有機聯系的完整的教育圖景。
第二,凸顯生命的靈動。
生命不僅是全面的、和諧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因此,關注生命的教育,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首先,要求我們高度尊重兒童,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過濾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被迫服從。生命化教育必須把兒童看作生命發展的主體,始終珍視他們發自天性自然的那種主動權。其次,針對傳統教育比較嚴重的教師中心論傾向,生命化教育主張把兒童當作靈性的生命體,把教育還給學生,讓教育凸顯生命的靈動;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建構和自我超越。教育過程要"尊重意愿、滿足需要、培養興趣",凸顯"自主、自信"的主體精神,喚醒兒童自我發展的內在意識,激發其內在的發展動力。
第三,激發生命的動力。
從生命的成長看,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發展就是生命自身的不斷超越。為此,教育要喚起生命的超越意識,激發生命的發展動力。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要成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對自身的不斷超越,并取決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間和來自靈魂的每一沖動"。鼓勵學生超越自我,還必須培養學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因為人對自身的每一次超越,都是人對自身生命反思的結果。人有對自身的不滿,又有對優化生命意義的追求,才會有超越的動力。教育一方面要使人樹立理想,認識生命的意義,喚醒人的超越意識;另一方面,需要培養人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給他們提供超越的工具。在生命的超越中,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
第四,張揚生命的個性。
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生命的獨特性,也稱為個性,是個體動機、需要、興趣、特長、傾向性以及認知思維方式的綜合反映。它使人對事物的反映帶有個人的選擇和特征,形成個人化的精神世界。生命化教育,關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而是具體的、真實的生命。因此,生命化教育當以個性的認可為前提,使教育適合每個兒童的獨特性,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教育。為此,教育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劃一,給學生以自主選擇的空間,創造一個崇尚開放、多元的環境。"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人不是純粹的動物,他是意義的存在。人生必須追問意義,活在意義之中。喪失意義的人,可能會選擇結束人生。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先哲亞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自身所選擇的事情,它就是實現活動自身,它是自足的,是合乎德性的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幸福是一個人的最大能力得以充分運用的行為生活。一個人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這就是幸福。幸福是一個人通達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核心,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教育需要使人們明了人生的意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這才是"為了生命"的教育。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包括三個依次遞進的層次:
第一,珍惜、尊重、欣賞生命。
人生意義的實現,幸福生活的享受,都必須要求人首先"活著"。"活著"是實現人生意義、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然前提。雖然人生有限,死亡是生命發展的必然,但幸福的人生不是以不必要的"死"為代價的。今天,當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時,我們就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就需要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使他們珍愛生命,勇敢地、堅強地活著。這就是生命教育的目標和使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目標,在于使學生珍愛生命,保護生命,了解生命來之不易,體驗生命成長的艱辛與苦難,以能夠化為更積極正向的行為,認真生活,發揚生命的光與熱,活出價值和尊嚴。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育,不僅應試教育折磨人的生命,使人迷失生活的意義,更根本的是,傳的倫理道德觀念無視人的生命權,用道德排斥人的生命,例如儒家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種觀念影響著我們今天對道德行為的評價,例如號召小學生向"賴寧學習","勇于和壞人壞事做斗爭",向他們宣揚"見義勇為"。在這種觀念中,我們常常把生命政治化,把個人的生命與社會的主政治相聯系,如此才能取得價值,才會有生存的權利,才會得到贊揚。我們恰恰忘記了,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惟一的、不可逆的,每個人都是自的目的,而不是他人、器物的工具。"在生命價值之間,沒有可比性,因此不能說多數人的生命高于或貴于少數人的生命。這就決定了即便是為了營救更多的人,也不得主動故意地殺死少數無辜的人及危險共同體中的個別人;同時也決定了在遇到生命權的沖突時,社會既應允許當事人做出自我犧牲,也應允許拒絕這種犧牲,實施自救。這就是站在以人為本之基點上的有關生命價值終極性的道德論證。"我們需要轉換"英雄"的觀念,給平凡的人生、自然的生命留下它應有的生存位置。
第二,開啟生命的智慧。
人是理性的生物,生命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生命的核心。智慧,有"大智慧"和"小智慧"之別。大小并不是區別智慧價值的標尺,而是區別智慧所指的范圍。大智慧是指人生的智慧,是對人生的通盤規劃和思考,是對生命整體性的覺解,通過對人與人、生與死、人與天地、世俗與宗教的體察與感悟,達到生命間的圓融狀態。傳統的觀念中,小智慧主要是限于認知層面的理性。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大大拓展了智慧的內涵,將觸覺伸向人的情感層面。今天人們已經把情感納入到理智的結構之中,把它與認知相并列。朱小蔓教授指出"人類的智能并不主要是,更不惟一是邏輯一理智能力。由情感或主要由情感在其中表現突出價值的智能不僅客觀存在,而且有著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換言之,在智能結構中,情感不僅存在,而且具有促進、調節認知的價值。"智能不僅用于科學的目的,更用于人生的把握;從潛能到現實的智能必須有情感的參與和支持。"
所以,今天我們對智慧的理解,不應該只指理性,還應該包括情感因素。只有把情感因素納入智慧之中,不僅使情感調節智慧,引導智慧發揮的方向,而且由于情感的作用,智慧才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扎根于生命之中,成為生命的智慧。
但在現代教育中,智慧卻被嚴重地遮蔽、曲解、取代。現代教育只教人知識,不教人思考;只教人被動地訓練,不教人主動地探討;只教人記憶和復制,不教人質疑和批判;只給人干枯、死板的客觀知識,不使人融入主觀的理解:只面向知識,而喪失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現代教育最后剩下的只有"知識的復制和占有",沒有智慧的思考。因此,現代教育是"有知"、"無智"的教育。其實,真正的教育,"就愛智慧和尋求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學習和知識對他來說卻是次要的"。我們的教育本末倒置了。
第三,提升人生的境界,實現生命的意義。
人不能只追求"活著",還必須追求"意義",人的生活必須有意義來充實。只有深刻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才會有對生命的摯熱追求,才能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生命化的教育是追問生命意義的教育。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美學家宗白樺說,人生有六個境界: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也劃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盡管分類存在著差異,但他們都超越了生理的、物質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藝術的、宗教的境界攀升,以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作為人之為人的精神標識。對現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靈,擺脫對物質和金錢的欲望,融入自然,融入宇宙,與萬物對話、交流,悲天憫人,培養博大而深沉的情懷,確認良知對人類的重要作用,無疑是生命意義的首選價值。
功利化的社會,把人生的境界彈出了自己的視野。社會關注的是經濟的增長和政治的穩定,個人津津樂道的是金錢、權力、地位、房產和汽車;談精神境界,似乎是現代社會的"瘋子"或"精神病"。現代教育也成為了功利社會的"幫兇",成為滿足國家和個體不斷增長和膨脹的物質和社會需要的工具。現代人"病"了,而且病入膏育,以至于尼采干脆說"現代人死了!"教育拯救現代人,就需要拯救他的靈魂,使他重新認識"人生的意義"、"價值"、"境界",乃至最后的"幸福"。這是生命化教育最艱巨的任務,也是最高的目標。今天的人,多么像柏拉圖比喻的"洞穴中的囚徒"。我們需要采納柏拉圖的教育建議"心靈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