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腸道的健康管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在學校內的頻繁發生以及其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引起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細菌性的腸道傳染疾病是夏秋季學校內發生較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一旦產生腸道感染疾病,將會在學校內引起大面積的傳染病爆發流行。這不僅對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與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而且給家庭、社會產生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做好對學校夏季腸道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是對秋季防控工作的一大重點。
1.腸道傳染病的基本特征
腸道傳染疾病傳播途徑主要有:經水傳播;經食物傳播;手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傳播;蒼蠅、蟑螂等非吸血性節肢動物傳播。且其發生具有季節性特點以及分布的特點無明顯區域性,條件相對較落后的地區更易于爆發此疾病。少數的患者先吐后瀉,通常不會發熱,其腹瀉一般不會伴有腹痛,且泄后較為輕快;大便在初期為稀便,后為水樣,多為黃水或清水樣,少數為洗肉水樣或米泔樣;嘔吐時呈現為噴射狀,初為殘食,繼而水樣,和大便的形狀相似[1]。
2.腸道傳染病在學校流行的原因
夏季高溫天氣較多,食物特別容易發生變質,從而導致各類不同疾病和細菌的滋生情況發生,不當的飲食便會造成傳染疾病的產生。夏季人體的各項生理情況極其的不穩定,自身抵抗力隨之下降,因此很容易造成疾病的發生,同時,夏季是蟑螂、蒼蠅等生物的繁殖階段,蚊蟲因素同樣容易造成夏季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加上學生飲食衛生的不良習慣、缺乏腸道傳染病的相關預防知識以及學校食堂對衛生防護設施的設置不完善,導致生產經營中存在嚴重的交叉污染。
學校附近的雜食攤提供各種不衛生、過期變質的零食和飲料,由于學校沒有嚴格管理學生的飲食就餐問題,學生時常從路邊的食品攤購買變質、不合格的食品飲料,從而導致夏季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政府部門衛生的監督力度薄弱,缺乏對學校附近的零食攤衛生狀況和食品加工場所環境狀況的管理,加上食品店店主人員受利益的驅使,導致其對易變質食品的儲存沒有嚴格按照產品規定執行。在發現有變質食品后仍然對其進行加工并出售于學生,學生在使用完變質食物后,從而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嘔吐、腹瀉相關的腸道傳染病發生[2]。
3.夏季腸道傳染病在學校流行的控制對策
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自身保護的能力。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預防各類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有效“疫苗”,學校應積極開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課程與健康知識的相關講座,使學生能夠全面的掌握預防常見傳染病的知識,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導學生不購買不合格的食品,不購買三無食品、包裝不規范和沒有注冊商標的食物,不購買路邊無經營證流動的食品,并教授學生如何辨別劣質食物或已過期食物,以防止食物中毒現象的發生,同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通過多媒體、宣傳欄或者印發資料宣傳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腸道傳染病的一系列相關知識。
加強對學校旁邊零食攤的衛生監督以及其從業人員的健康衛生的許可證管理,嚴格遵循并執行國家規定的相關食品衛生法,加大對其的檢查力度并進行定期的突擊檢查。若發現問題則及時的處理,整理、關閉一些不安全的零食店,為學校附近創建干凈且衛生的健康環境,從而減小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風險。加強學校的飲用水衛生監督和廁所衛生管理工作,定期對學校飲用水的水源供應設備和廁所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毒工作,嚴格防止水源的污染。一旦發現有疫情,學校應積極配合疾控部門,做好相應的隔離治療對策、實施疫點消毒以及生病請假學生的跟蹤調查工作[3]。
加強學校食堂的衛生管理控制,控制學校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學校應加大對食堂設施的投入,依據食品衛生的監督部門指導,按照相關的標準合理安排食堂布局,完善衛生設施,改善學生就餐環境,保證學生的飲食安全。加強食堂自身的衛生管理相關制度,定期對食堂工作人員進行衛生知識和法律知識培訓,同時完善各項相關管理制度,做到責任到人,責權分明,自覺創造和維護學校的良好衛生秩序[4]。
綜上所述,學校應認真落實、執行以及大力宣傳各項法規,使全體人員全面掌握有關知識,加強學生對校外食品消費的健康意識。定期對學校食品從業人員進行一系列的知識培訓,掌握法律、法規知識,提高其衛生意識,從而保障全體教師和學生飲食健康。同時,學校應將健康教育相關內容納入教師的教學計劃中,并開設相關課程,從而有效的控制校內腸道傳染疾病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陳燕萍.2006-2010年南平市學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J].醫學動物防治,2014,02(13):174-17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DCA circulation in outpatient colonoscopy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Method:A total of 80 cases of outpatient colonoscop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the control group),they were given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December of 80 cases of outpatient colonoscopy patients were selected(the observation group),they were given PDCA cycle health education.Bowel preparation pass rate,anxiety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qualified rate of bowel prepar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2.5%(58/8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0%(76/80),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DCA circulation; Outpatient department; Colonoscopy;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26
c鏡檢查在門診上是一種常用檢查方式,主要應用在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診斷及治療中。其中PDCA循環亦被稱之為質量環,屬于管理學領域中的通用模型,主要應用目的是改善產品質量。其中在PDCA循環中則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以及Action(處理)[1-3]。依照以上程序從而實現質量控制,在此基礎上實現循環進行的科學程序。健康教育則是臨床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在患者健康需求技術上賦予護理人員的一項重要職能,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會因為護理人員專業知識、語言表達以及溝通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患者的健康教育質量[3-6]。為研究門診腸鏡檢查患者健康教育的護理方式,本文則對PDCA循環在門診腸鏡檢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6月本院80例門診腸鏡檢查患者,對患者實施常規健康教育,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35~77歲,平均(45.5±2.6)歲,腸鏡檢查結果顯示:腸易激綜合征28例、結腸息肉41例、炎癥性腸病5例、其他6例。選取2015年7-12月本院80例門診腸鏡檢查患者,對患者實施PDCA循環健康教育,作為觀察組,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35~76歲,平均(46.3±2.4)歲,腸鏡檢查結果顯示:腸易激綜合征28例、結腸息肉38例、炎癥性腸病4例、其他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其中本次調查中參與護理人員為9名,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2.1±3.4)歲,工作時間為(2.3±0.5)年。
排除標準:(1)對于出現嚴重意識障礙、聽力障礙等無法獨立完成測評工作的患者;(2)對于出現嚴重腸梗阻、電解質紊亂以及大量腹水患者;(3)對于出現精神疾病、認知功能低下以及言語障礙等一些無法正常交流患者;(4)對于出現心肺等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患者;(5)經期女性患者;(6)如果患者出現依從性差等因素,則可中途退出。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在患者進入門診后將一般常規知識及注意事項講解給患者即可。觀察組患者實施PDCA循環健康教育,具體方案如下。(1)計劃階段:所有患者均在腸鏡室護士的引導下填寫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如果患者文化程度較低則可以由護士口述并,以對患者護理前后的SAS評分進行測試。PDCA循環質量管理小組則由護士長負責,由腸鏡醫生、護士組成,主要是對PDCA循環的實施進行質量檢查。(2)制定計劃:重視患者的焦慮情緒,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其中包括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把腸鏡檢查操作過程、不良反應以及對策等等均告知患者,以能夠改善患者對腸鏡檢查的認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做好腸鏡檢查環境管理工作,并且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動作輕柔,以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不適感等。和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心理溝通,以能夠實現情感的交流,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3)實施階段:在PDCA循環中,這屬于重要環節,同時也容易可引發患者焦慮,因此依照計劃,則首先應該對患者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①與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P系,自患者進入門診即有護士熱情接待,并將門診情況詳細告知患者,基于患者的年齡以及性別等特點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盡可能應用口語,以能夠拉近患者和護理人員的距離,積極鼓勵患者及其家屬說出自己的疑問,耐心解答。②做好患者臨床認知干預,患者對腸鏡檢查認知不夠全面,則容易出現各種焦慮情緒,所以在腸鏡檢查之前,則可以將門診腸鏡檢查目的、方法以及在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均詳細告知患者,并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讓患者認識到自身情緒以及注意力等因素均會對檢查產生影響,引導患者以輕松心態進行檢查。(4)檢查階段:質量管理小組在腸鏡室護士長的帶領下依照要求進行質量檢查,以能夠實現預期目標,其中包括患者的情緒變化,護理質量評估等。(5)處理階段:護士長依照檢查結果,實施階段性分析,對健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并將其作為持續質量改進目標,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進入到下一個循環,制定目標以及進度計劃,在循環過程中不斷進行修正以及改善。
1.3 觀察指標 采用SAS量表對護理前后的焦慮狀態進行測定,這一量表包括20個項目自評量表,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癥狀越嚴重;并對兩組患者腸道準備合格率進行統計對比;最后對實施前后護士的解決問題能力、個人素質修養、自信心、責任心、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進行評分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腸道準備情況對比 對照組腸道準備合格率為72.5%(58/80),觀察組為95.0%(76/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9.5863,P
2.2 兩組SAS評分對比 護理后,對照組SAS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實施前后護士能力對比 與PDCA循環健康教育實施前相比,實施后護士的解決問題能力、個人素質修養、自信心、責任心、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評分均顯著偏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PDCA模式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所提出的一種循環管理體系,主要是在質量管理計劃的基礎上,從實施和審核階段不斷實施整改,并對其實施循環運轉,以能夠顯著提升管理質量。在當前臨床護理中對于護理控制全面性、改進性以及持續性越來越關注[7-10]。在門診腸鏡檢查健康教育中PDCA循環的應用不夠廣泛,本臨床研究中以門診腸鏡檢查患者為例,采用PDCA循環法對其健康教育實施多角度多環節檢查分析,對患者檢查中產生焦慮因素分析,并制定詳細的護理干預計劃,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廣泛關注護理質量和改善效果,護士長引導的質量管理小組不斷強化監督管理,一旦發現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則及時改正,最終在本次患者臨床護理中,發現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腸鏡檢查中,如果患者的腸道檢查不夠充分,那么在檢查過程中殘留的糞便則有可能影響檢查視野,甚至嚴重可以導致出現出血、腸穿孔等并發癥,所以腸道準備合格率對患者價差結果具有直接影響。PDCA循環的時候則基于腸道準備合格的影響因素出發,找出問題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改善對策[11-15]。同時對患者實施相應的檢查認知宣教,則也有助于患者對腸鏡檢查注意事項有一個全面認識,從而積極配合做好腸道準備,提高患者腸道準備合格率。在本次臨床研究中對照組腸道準備合格率為72.5%(58/80),觀察組為95.0%(7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PDCA循環的主要目的是實施良好的質量管理,提高工作品質及工作效率。在本次患者研究中,能夠發現自PDCA循環實施以來,護理人員的解決問題能力、個人素質修養、自信心、責任心、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均有顯著提升[16]。采用這種人性化的現場管理方式,并且在嚴格的質量監督環境下,則能夠有效挖掘護理人員的管理潛能,提高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在各項護理管理工作中護理人員的參與積極性及自信心,在此基礎上顯著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17-20]。并且在此基礎上還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宣教能力,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及工作自信心,始終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到工作中去,從本次研究結果與實施前相比,實施后護士的解決問題能力、個人素質修養、自信心、責任心、積極性、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評分均顯著偏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PDCA循環在門診腸鏡檢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腸道準備合格率,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及提高護理人員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戴曉珍,張立榮.PDCA循環理論在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7):39-40.
[2]李麗紅,劉曉媚,曾碧峰,等.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哮喘中西醫護理模式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9):67-68.
[3]黃璐,龔洪玲.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護理管理中的運用[J].武警醫學,2013,24(1):87-88.
[4]朱青,戎明梅.持續質量改進在婦科病房健康教育路徑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7):69-70.
[5]朱麗,丁曉仙.PDCA循環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30):137-139.
[6]肖愛梅,黃根牙.PDCA循環法在留置雙J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3):74-76.
[7]李玉虎.PDCA循環管理法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9):83-86.
[8]蔣麗,吳小玲,葉艷萍,等.PDCA循環理論在外周靜脈留置針輸液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1):38-39.
[9]陳星珍,江桃紅,陳楠楠等.PDCA循環管理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2):111.
[10]田紅艷.PDCA循環在腫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3):115-116.
[11]金凱玲,葉金明,林凱,等.PDCA循環在醫務人員銳器傷預防和控制上的應用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15,31(5):523-525.
[12]劉廣秀.健康教育聯合PDCA循環在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8):24-26.
[13]饒穎臻,劉汝利,艾靜云,等.PDCA循環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7(4):600-602.
[14]郭慧敏,顧桂英,孟晶晶,等.PDCA循h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檢查中的運用[J].醫藥前沿,2014(14):179-180.
[15]蘇月巧,宋敬坤,楊圣俊,等.PDCA循環法在毀損肺全肺切除患者健康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3,35(23):3650-3651.
[16]吳慶彩,譚云娣,周敏卿,等.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10):150-152.
[17]鄭美鳳.PDCA循環在小兒哮喘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4,20(6):119-120.
[18]唱榮艷,馮晶,馬喜娟,等.實施全程PDCA循環健康教育對老年冠心病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5):391-393.
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它不僅存在于大腦和脊髓中,腸道里也有不少。從食道開始,途經胃、大腸、小腸,到結束,5億個神經元遍布兩層消化道組織。我們腸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數量幾乎是老鼠大腦神經元數量的5倍,可以這么說,它比許多動物還要聰明。
助你消化和消毒
進化讓我們的身體變成了一個用最少資源發揮最大作用的“經濟適用型”機體。因此,擁有5億個神經元的腸神經系統需要肩負很多復雜的工作。首先,消化就是一件極其高難度的活兒。腸神經系統讓消化道的各部分擁有不同的生化環境。每段消化道中不同的pH值和化學成分能夠讓不同的消化酶順利完成它們的工作。消化道的蠕動也受到腸神經系統的控制,通過肌肉的收縮把食物運送到正確的位置。
與食物一起進入我們消化道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病毒,如果沒有腸神經系統,那么你將冒著生命危險來吃飯。當致病的細菌或者病毒想要穿過腸道屏障時,腸道中的神經元就會立即命令腸壁中的免疫細胞分泌組胺等抗炎物質,將危險擋在“門外”。有時,腸道神經元也會向大腦傳遞外來者入侵的信號,讓大腦做出“嘔吐”的命令,進一步清除病菌或者病毒。
不論是消化還是清除病菌,這些都還是腸道管理范圍以內的工作,現在,研究者們還發現,腸神經系統其實還對情緒和大腦健康有影響。
管理你的情緒
腸神經系統跟大腦有多相似?它們都是由多種神經元和神經元支持的細胞構成的;都有自己的血腦屏障系統來維持較為穩定的生理環境;都能夠產生多種激素和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神經元產生的化學信號,會對我們的情緒產生影響。我們常聽說的神經遞質有多巴胺和血清素。腸神經系統所產生的多巴胺與大腦所產生的差不多,而腸神經系統產生的血清素占到了我們體內血清素的95%。
在大腦中,多巴胺會傳達有關愉悅和獎賞的信息。在腸道中,多巴胺負責神經元之間的聯絡,例如協調結腸當中的肌肉做出收縮的動作。血清素的作用更廣,能夠預防抑郁,調節睡眠、胃口和體溫。在腸道中,血清素還能夠進入血液,并參與修復肝臟和肺部的受損細胞。另外,兒童的心臟能否健康發育,以及我們的骨密度是否正常都跟血清素相關。
腸道中神經遞質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腸道,它們也會多多少少對大腦產生影響。一些血腦屏障比較薄弱的大腦部位,例如下丘腦,可以接收到腸道神經元所發出的神經遞質。這就是為什么,吃高脂食物能夠讓我們的心情變好。當攝入高脂食物后,腸道中的細胞受體會探測到脂肪酸,接著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到達大腦后改變一個人的情緒。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研究者給志愿者的腸道直接注射了脂肪酸,結果,相較于沒有注射脂肪酸的人,這些志愿者在聽到悲傷的音樂或者看到悲慘的圖片時,心情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說明,大腦并不是唯一能夠控制我們情緒的器官,有時候即使聲音和圖像刺激都讓大腦做出“難過”的反應,而腸道中的神經細胞卻可以與其分庭抗禮,讓心情有一些反彈,變得不那么難過。
除了直接釋放能夠影響情緒的神經遞質,腸神經系統還會通過分泌一些激素來影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水平,從而“曲折”地達到影響情緒的目的。例如,感到壓力大時,腸神經系統會分泌腦腸肽,這是一種讓你感到饑餓的激素。但通過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腦腸肽也可以降低你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我們的祖先需要在各種各樣的危險環境中覓食,壓力常常來源于食物的短缺。腦腸肽能夠讓他們在饑餓與危險當中保持鎮靜,最終安全地獲得食物。
腸道與大腦:一損俱損
除了對情緒造成短期的影響,腸神經系統還會對情緒和大腦健康產生長期甚至不可逆的影響。例如,當研究者用化學刺激物損害了新生小鼠的胃以后,它會變得比其他小鼠更容易抑郁和焦慮,而且在受損組織完全恢復后,這種差異仍然存在。但其他損傷,例如皮膚組織受到同樣程度的損傷,卻不會有這種效果。對于人類新生兒來說,如果一開始,胃腸道沒有接受正確的刺激,那么也有可能受到長期的影響。例如,一些早產兒沒有母乳喝,這讓他們腸道中的神經元不能正常發育,因此他們更容易在以后拉肚子或者患上壞死性小腸結膜炎。
另外,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腸道感染,其腸神經系統因此沒有健康發育,那么他長大后便很容易患上腸燥癥。他會經常感到肚子痛,容易腹瀉或者便秘,而且長期處于低落或者抑郁的情緒當中。最近發表于《神經胃腸病學和自動力期刊》的一份研究顯示,在100位腸燥癥患者中,有87人的循環系統中含有大量會攻擊和殺死腸道神經元的抗體,而這造成了他們的腸神經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
還有許多研究發現,腸神經系統與大腦疾病有關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發現,造成帕金森患者大腦損傷的蛋白塊也存在于這些患者的腸道神經元中。研究者甚至認為,這些蛋白塊可能一開始因為病毒感染先出現在腸道中,后來再慢慢進入大腦并導致其病變。類似的發現還存在于阿茲海默癥患者中。阿茲海默癥患者大腦中獨有的斑塊也出現在了他們的腸道中。另外,自閉癥患者很容易出現胃腸道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同一種基因突變既影響了大腦中的神經元,也影響了腸道中的神經元。
維持健康的腸道環境
一、加強對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領導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根據本地區腸道傳染病流行特點,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抓好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和重點疾病防治工作。特別是針對近期德國等國家發生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疫情,要積極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印發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感染防控方案(試行)》要求,認真做好疫情監測及防控工作,防范該病輸入和傳播。
二、進一步加強疫情監測與報告
各級疾控機構要重點強化對托幼機構、學校、流動人口聚居區、建筑工地、飲食服務從業人員等地區和人群的疫情監測和管理;認真做好對海、水產品和養殖場所的標本采集和監測工作;進一步加強病原學監測,切實做好霍亂、手足口病及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感染等腸道傳染病的實驗室檢測。中國疾控中心要加強對各地的支持和指導,及時幫助解決遇到的技術問題。
三、加強疫情的調查與處置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進一步加強感染性疾病科(或腸道門診)建設,完善預檢分診制度,做好腹瀉病人的登記、篩檢和報告,切實作到“逢瀉必登、逢疑必檢”。一旦發現霍亂及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感染疑似病例,當地疾控機構要立即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切實落實傳染來源追蹤、密切接觸者管理及疫點、疫區的消毒處理等措施。特別是要做好暴發疫情的調查處置,有效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疫情一旦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按照相關法規和預案,做好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四、加強醫療救治和院內感染控制工作
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改善危重病人救治的設備、設施條件。必要時,可指定醫療條件好、技術水平高的醫療機構作為定點救治機構,進行重點腸道傳染病重癥病例的集中收治,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切實加強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實施標準預防,做好病例的隔離治療,科學掌握出院標準,防止疫情擴散。
五、加強疫情的聯防聯控
各地衛生部門要加強與宣傳、教育、農業、質監、工商、檢驗檢疫及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建立健全聯防聯控機制。配合教育等部門,加強對轄區托幼機構和學校的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導和檢查,督促落實晨檢、巡查、缺勤登記、病例報告、消毒、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和健康教育等防控工作。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防控工作的指導,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好健康教育和輕癥病例的隨訪等工作,指導患者家庭和相關人員做好防護,減少疫情傳播。
六、加強傳染病防控監督檢查工作
各級衛生監督機構要按照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部署,加大中小學校、醫療衛生機構和公共場所傳染病防控措施及飲用水衛生管控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防止食源性、介水性傳染病和學校群體性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通報教育等相關部門。各地衛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將食品中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納入地方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依法進行監測,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做好食品安全事件處置工作。
七、加強環境衛生的整治力度
各地要發動全社會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通過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清理衛生死角,清除暴露垃圾和污水坑塘,消除蚊蠅孳生地,做好改水改廁和糞便無害化處理,搞好家庭、居民區以及中小學校、托幼機構環境衛生,切斷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
八、做好技術和物資準備
日志潰瘍性結腸炎多為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但延伸至降結腸及整個結腸病變病例也較多,且基本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目前病因尚不確切。為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治愈率低,易復發,且有癌變風險,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疑難病癥之一[1]。經臨床護理中發現大部分患者對疾病基本知識缺乏了解,對日常自我保健技能掌握不夠,且服藥依從性低,致使病情反復發作,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了很多影響[2]。積極有效的疾病知識宣教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提高自我疾病保健意識,減少疾病復發率,是保護潰瘍性結腸炎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質量的唯一途徑,研究通過實施自我管理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使患者在服藥依從性、腸道癥狀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滿意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2月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8歲~70歲,平均(40.5±4.6歲);住院天數15d~22d;病程:6-36個月至;病變范圍:9例為左半結腸,2例為直腸,12例為直腸、乙狀結腸,5例為或局域性結腸或全結腸。納入標準:經診斷入選患者均與我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7年制訂的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標準相符合[3];本著自愿參與的原則并由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全部參與者無合并嚴重慢性軀體疾病及有精神病史者,全部患者均為意識清醒無語言溝通障礙。
1.2研究方法
由主治醫生及4名主管護師以上職稱人員組成研究小組。在患者入院初期即對病人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的自然情況進行認真填寫(如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家庭成員收入、既往病史、飲食習慣、工作壓力等),并認真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疑慮及感覺,并主動對患者進行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知識講解及相關的日常健康教育,并對治療所需的藥物服用方法及療程、藥物不良反應等進行詳細說明。并向患者說明堅持用藥的必要性,鼓勵患者提高信心,放松心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將科室自編的《潰瘍性結腸炎自我管理相關知識冊》及表格式監測日志發放給患者,并要求患者每日進行認真填寫,若患者有不清楚的地方應耐心告知,同時,主管護師應對患者前一天的日志內容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用藥情況是否填寫完整,進食時間,種類是否注明,有無消化道反應(如腹痛、腹瀉、腹脹等)及反映出現的時間,患者的心得體會等。同時須將復查結果填寫在自我監測日志最后頁,具體內容有體重、上臂肌圍,肱三頭肌皮皺厚度、并把檢查結果粘貼上相應處以便查閱[4]。日志全程需記錄12個月,并由家屬共同參與。
1.3評測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干預前后的腸道癥狀、用藥依從性及營養指標進行比較,腸道癥狀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用藥依從性用百分比表示。而腸道活動指數表可以對人的疾病程度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包括腹瀉、便血計、黏膜表現,通過結腸鏡檢查、評估得分均為0-3分計分。,當分值≤3分時,為臨床緩解期;經治療后若疾病活動指數下降≥3分,認為臨床治療有效[5]。
1.4調查方法
由研究小組成員進行問卷發放并同意講解填寫方法,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仔細核對,發現漏項或錯項應進行糾正。共發放問卷28份,回收28份,全部為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所得數據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比較患者在腸道癥狀、用藥依從性及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及UCDA測結果等均明顯好轉。見表1,2。表1病人入組時與干預12個月后腸道及依從性比較(x珋±s)分。
3討論
炎癥性腸病較難根治,易復發且并發癥多,給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極大影響,患者不僅要承受腸病引起的身體不適(如腹痛、腹瀉、便血、貧血、乏力)外,還要應對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4]。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易復發的特點,很多患者喪失治療的信心,久而久之出現并發癥的危害,所以,及時有效的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對腸炎患者非常意義重大。通過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教育取得了理想效果,通過在醫護人員的督促指導下,患者通過日志填寫形式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從日常飲食保健到按時服藥,使患者逐漸培養自身的良好生活習慣,并通過研究小組成員的疾病知識宣教,使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有了明確的認識,減輕了由于疾病知識欠缺而引起的焦慮及不安情緒,提高了治療的信心[5]。并能夠積極進行復查,提高了服藥、復查的依從性,這對患者的疾病治療及恢復起到了保障作用,經比較,患者在入院時與健康干預12個月后,在腸道癥狀評分及服藥復查依從性比較上均明顯好轉,其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在腸營養指標及活動指數比較上,入院時,入院3月,9月,12月均在不斷提高,充分說明了在潰瘍性腸炎實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自我監測日志的填寫更加細化了自我管理教育的成果,使患者在日志填寫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疾病保養及治療習慣,為患者盡快康復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50.
[2]王緣,顧巧華.自我管理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用藥依從性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7(08):57-60.
[3]楊靜華,彭永芳,陳嫻,等.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實施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J].全科護理,2017,4(03):264-267.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ISSN.2095-8242.2016.07.1375.02
傳染性疾病多發生于人口高度集中的公共場所,學校作為學生聚集的場所,為各類傳染疾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1]。因此,一旦發生傳染病事件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學校的正常運作都會造成負面影響。本次研究某地區學校的傳染疾病事件的相關資料,并對當前傳染疾病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0年2月~2015年2月某地區學校傳染疾病事件的相關資料21起。1.2方法采用excel對收集的事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進行患病率調查。具體觀察內容為:①事件起數;②發病人數;③波及人數。
2結果
2.1學校傳染病總體報告該地區學校在6年內共發生傳染疾病事件21起,傳染病累計發病數1326例,無死亡病例數,波及人數21301人,總罹患率6.23%。2.2傳染病發病情況校內傳染疾病事件中,腸道傳染病2起(9.52%),包括:細菌性痢疾1起,其他感染性腹瀉病1起;呼吸道傳染病19起(90.48%),包括:風疹2起、水痘4起、流行性感冒12起、麻疹1起。2.3時間分布情況根據對學校傳染病事件的時間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傳染病事件的發生與季節有關,主要的發病時間集中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并且第二季度主要以呼吸道傳染疾病為主,第三季度主要為腸道傳染疾病,其他季度傳染病病發事件較少。
3討論
傳染病源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學校的學生與教職工都是攜帶傳染病的群體[2]。常見的學校傳染疾病主要為呼吸道傳染疾病和腸道傳染疾病。傳染病的發生與學校衛生管理設施、學校的健康教育以及學生的個人衛生都有很大的聯系。因此有必要從加強學校衛生管理和學校健康教育兩方面對傳染病進行預防。就學校衛生管理方面而言,應改善預防疾病的硬件設施,包括:①配備安全且衛生的飲水設備;②健全廁所的衛生管理[3];③加強食堂食品的安全保障;④宿舍、教室等的衛生情況應符合國家相關部門的衛生規定;⑤加強校醫室的建設工作,根據功能劃分不同的科室,包括:治療室、就診室、藥房以及器械設備室;⑥完善醫療診查器材,如:保健藥箱、燈光視力箱、衛生保潔桶等;⑦加強軟件方面的建設[4],例如,進行定期校醫培訓、設立衛生管理網絡、不定期進行衛生檢查、規范學校衛生檔案的管理、確保足夠的衛生經費等。對于學校傳染疾病的預防與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使師生了解常見的傳染病[5-6]。例如可采取廣播、黑板報、衛生專欄、健康講座等方式宣傳健康知識,以提高師生的傳染病預防意識和健康意識。此外,還應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課程,實施衛生檢查制度或開展健康知識競賽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傳染疾病知識及掌握預防技能。研究結果顯示,21起傳染疾病事件中,累計發病數1326例,無死亡病例數,總罹患率6.23%,傳染病的發病具有季節性特征,且第二季度以呼吸道傳染疾病為主,第三季度主要為腸道傳染疾病。綜上所述,學校傳染病的流行趨勢仍十分嚴峻,必須加強學校衛生管理與健康教育工作,這對抑制傳染病的發生與蔓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卓家同,陸慶林,方克勇,等.艾滋病危害宣傳的自省式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預防控制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廣西醫學,2015,37(02):227-231.
[2]曹艷榮.分析如何有效開展傳染病預防知識健康宣傳教育工作[J].中國實用醫刊,2015,20(05):275.
[3]林祥田,邵安寧,冀慧玲.連云港市城鄉學校食品安全工作和學校衛生開展情況調查[J].中國校醫,2014,28(03):225-226.
[4]李苑,劉偉燕,王鐵強,等.深圳市兩個區2006-2012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30(01):98-100.
一、開設時間
中心醫院腸道門診全年開設,其他醫療機構腸道門診5-10月開設,如需延長,將另行通知。
二、開設范圍
各市屬醫療機構(包括中心醫院、中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民營醫院(包括稠州醫院、復元醫院、東方醫院)及12家(佛堂中心衛生院納入二院)鎮街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應開設腸道門診。確實不具備開設腸道門診基本條件的單位須報請市衛生局批準同意。
三、腸道門診工作要點
1.按照《省醫療機構腸道門診設置規范(試行)》要求規范開設腸道門診,對每例就診病人按規定在登記專冊上做好詳細登記。腸道門診應設置醒目的“工作流程示意圖”和“病人就診須知”,做好就診引導和告知工作。
2.市中心醫院腸道門診應做到“兩通三區”劃分明確,相互無交叉,從掛號到發藥“一條龍”操作。其余醫療機構的腸道門診的應按規范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各個工作環節。另外,各腸道門診都要嚴格實施消毒隔離制度和防蠅措施。
3.各腸道門診要堅持“有瀉必采,有樣必檢”,采便率達85%以上,糞檢率達到100%。腹瀉病人必須在腸道門診內由醫護人員采集糞便標本,做好標本登記和送檢工作。檢驗人員收到標本后,按要求進行增菌培養并及時報告檢驗結果。發現疑似霍亂病人、疑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病人或糞便標本中檢出霍亂弧菌,應立即電話報告市疾控中心。
4.市中心醫院、稠州醫院和復元醫院腸道門診為我市O157:H7的監測點,每月采集血性大便病例及癥狀可疑者糞便標本3-5份,同時填寫《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病例登記表》。
5.發現甲、乙、丙類傳染病均需按要求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并在規定的時限內,由醫院疫情管理人員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6.各腸道門診應每周、每月統計腹瀉病人數,并填寫《市腸道門診周報表》和《市腸道門診月報表》,另外中心醫院、稠州醫院和復元醫院還須填寫《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病例監測月報表》,一式二份,一份留存,一份于次月3日前報市疾控中心。
四、監督檢查
腸道門診是及時發現并盡快控制腸道傳染病疫情的前哨陣地,是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環節。市衛生監督所應依照《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對院感管理、腸道門診等開展監督執法,市疾控中心應做好腸道門診院感控制工作的檢查與指導,一年不少于二次。
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防控意識
各單位要充分認識做好霍亂等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領導,周密部署,明確責任,切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密切注視霍亂等腸道傳染病的疫情動態,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務必要抓緊、抓實、抓細,確保不發生腸道傳染病的暴發疫情。
(二)加強業務培訓
肝硬化是一種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占慢性肝病住院病歷的絕大多數,是常見的慢性肝病,也是肝病的主要死因之一[1]。肝炎后肝硬化是在病毒性肝炎基礎上發展而成,臨床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損害和門靜脈高壓癥,及多系統受累。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門靜脈側支循環開放等因素,增加了致病微生物入侵繁殖的機會,容易發生感染[2]。同時,感染可加重肝功能損害,加速病情進展,增加復發率和病死率。2008年1月以來,在按照護理常規、執行標準預防消毒隔離措施的同時,強化健康教育,加強日常生活指導,注重發揮患者和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遵醫行為的依從性,與2008年1月以前傳統健康教育方法比較,有效預防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繼發胃腸道感染的發生,從而整體降低了此類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病率?,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1 15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年齡29~78歲,平均53.5歲。男985例,女174例。肝硬化代償期115例,失代償期1 044例。2007年12月31日前,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模式。2008年1月1日以后,自行設計應用強化健康教育模式。根據采取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同,采用回顧分析法,將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強化健康教育的591例出院患者做為觀察組,將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按傳統健康教育的568例出院患者做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病情分期和治療方法進行比較,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按照標準預防原則進行各項消毒隔離工作。對照組:按疾病護理常規進行傳統性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科室環境、相關管理、生活制度、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情況,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講解飲食、休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傳染病管理和以下健康教育內容。
1.2.1 加強感染預防知識的宣教: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重點介紹消毒隔離制度和要求,醫患共同遵守消毒隔離制度的重要意義,外源性感染發生的原因,發生感染對患者疾病治療康復的影響,盡量消除患者及陪護家屬的顧慮,調動其和醫護人員配合的主動性,發放自行設計的預防胃腸道感染需要患者及家屬具體配合內容和要求的書面說明并耐心講解。內容有:①急性期臥床休息,病情穩定后適當下床活動,注意保暖,根據天氣和溫度及時增減衣物;②飲食前、入廁前后、手污染后及時用肥皂流水洗手;③注意飲食衛生,不食生、冷及不潔飲食,不吃剩飯剩菜及腐敗變質的食物,不飲用含酒精的飲料和食物。水果必須清洗干凈并去皮,嚴禁干、硬、粗糙食物;④不得互贈食品、用物,不串病房;⑤餐具分開、專用,每次用后用流水清洗,控干水分保存,使用前用開水沖燙;⑥保持環境整潔,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絹遮擋口鼻;⑦保持個人衛生和皮膚清潔,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定期更換衣服;⑧保持充足睡眠,生活起居有規律。⑨剪短指甲,有皮膚瘙癢時勿用力搔抓;⑩拒絕患有腹瀉、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家屬陪護和探視。
1.2.2 強化日常生活指導,督促患者及家屬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①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的洗手方法,指導患者用肥皂流水洗手;②指導家屬、協助患者做好個人衛生,根據病情,每天睡前用熱水洗腳,定期擦澡或沐浴,毛巾等個人衛生用具每天清洗,定期消毒。有消化道出血需禁飲食者,口腔護理2次/d。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者,指導家屬協助患者在進食前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飯后漱口,早晚刷牙;③病室內配備套黃色塑料袋的垃圾簍,囑其將果皮、紙屑等隨手丟入,吐痰入盂或將痰吐在手紙上,丟入垃圾簍內;④按病情指導患者休息與活動。休息是保護肝臟的重要措施之一,少活動能減少肝臟代謝方面的負擔,有利于肝細胞恢復。對肝功能失代償期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待病情好轉,可先下床在床邊、室內散步,逐步增加活動量,以不加重疲勞感和其他癥狀為度。對肝功能代償期、精神狀態較好的患者,也要勸其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肝功能衰竭患者,每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⑤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根據病情和醫囑,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食物,飲食應多樣化,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色香味調配得當,以增加患者的食欲;⑥對患有腹瀉及呼吸道感染的家屬,不得陪護并謝絕探視患者;⑦將宣教、督促及提醒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反復督導,及時評價,以鞏固效果,責任護士隨時指導,對自覺遵守消毒隔離制度的行為和舉動,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違反消毒隔離原則的行為及時預以制止,形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
1.2.3 營造良好的氛圍:①嚴格按照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要求,對病區進行功能區域劃分,確保布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流通,溫濕度適宜,每天開窗通風2~3次,室內采用循環風紫外線消毒機每天空氣消毒2次,1 h/次,地面、物體表面、門把手等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2次,有污染隨時消毒,病床單位每天消毒等;②鼓勵護理人員以行為示范患者,醫護人員的每一舉動,都可能成為患者及家屬的 榜樣,如護士如何洗手、如何處理污物等他們就會模仿去做。因此,護理人員要養成一絲不茍地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的習慣,給患者檢查治療和操作前后,都要堅持洗手或手消毒;③在每個病室的水龍頭旁張貼六步洗手法圖譜和“為了您的健康,請及時洗手”的提示標語,配置洗手肥皂;④醫護人員要保持自身的清潔和健康,做到儀容儀表整潔,如有腹瀉等癥狀時,盡量不與患者直接接觸,必須接觸時,要洗手或手消毒后戴手套以防將疾病傳染給患者;⑤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體溫、排便次數、血、糞常規及有無腹痛、惡心嘔吐等表現。發生感染時,及時按照醫囑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并進行隔離。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為便于評價,將腸道清潔效果分為Ⅲ級。Ⅰ級:腸腔無糞便殘渣及糞水殘留,腸液清亮;Ⅱ級:腸腔有少量糞便殘渣及污濁糞水殘留,但不影響觀察;Ⅲ級:腸腔有大量污濁糞水或糞塊,嚴重影響觀察或檢查無法繼續進行,被迫停止。Ⅰ級+Ⅱ級=腸道清潔滿意,Ⅲ級為失敗[4]。選擇我科2012年5月~7月262例行腸道準備患者作為對照組(活動前),選擇我科2012年11月~2013年1月276例行腸道準備患者作為實驗組(活動后),對活動前后腸道清潔有效率進行分析比較。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按照自愿原則,由病房及內鏡室護士共9人組成一個圈,選出1名專業能力及領導能力強的主管護師擔任圈長,輔導員1名由護士長擔任。通過投票產生了圈名-海納圈。
1.2.2運用頭腦風暴法 對結腸鏡檢查腸道清潔有效率低的可能原因進行了數據收集和分析。繪制了活動前腸道準備流程圖,對28例腸道清潔無效患者的腸道準備情況逐一進行了過程還原并評估流程中影響腸道清潔有效率的環節因素。將這些資料收集起來,加以匯總,根據80/20原則,將這兩個原因作為本次品管圈活動改善的重點。根據要因分析、因果關聯分析得出造成患者未遵從服藥和飲食原則的主要原因為無明確的腸道準備責任護士負責制度、缺乏腸道準備評估工具、缺乏腸道準備標準化流程、護士培訓不夠、缺乏服藥的標準量具。
1.2.3對策與實施
1.2.3.1制定了腸道準備責任護士負責制,由責任護士對所負責的患者的腸道準備情況實施全程負責,真正體現為其提供全程化、無縫隙護理。將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
1.2.3.2制定"腸鏡檢查腸道準備評估表",對患者既往排便習慣、飲食習慣、心理狀況、是否第一次行腸鏡檢查、年齡等腸道準備高危因素進行篩查,將篩查結果及時向管床醫生進行反饋,提前進行有針對性地干預:指導患者腹部按摩促進腸道蠕動的方法等。
1.2.3.3制定并完善腸鏡檢查腸道準備流程,制作了腸鏡檢查健康教育手冊,形成了腸道準備臨床護理路徑。科室所有行腸鏡檢查的患者從預約開始均進入標準化臨床護理路徑,向患者介紹腸鏡檢查的目的、操作流程、配合注意事項和飲食準備,并隨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及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腸道準備所用藥物的名稱及使用方法,觀察患者排便情況,評估患者腸道準備情況?;颊叻祷夭》亢笞龊脵z查后注意事項的宣教。
1.2.3.4對科室全體護士進行了腸道準備相關知識的培訓,包括腸道準備健康教育知識、腸道準備評估表的使用、腸道準備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步驟、腸道清潔度的正確判斷等。
1.2.3.5科室配備了口服清腸藥的標準量具,為患者一定時間內攝入適量的液體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制作了腸鏡檢查溫馨提示牌放置于患者的床頭柜上,提示老年記憶力差的患者腸道準備注意事項。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不足將會導致糞便殘渣遮蔽病變,污染鏡面,影響內鏡進鏡和觀察,存在誘發并發癥的潛在危險[5]。目前對于腸道清潔準備方法的研究報道較多,但是否適用于每1例患者,并保證其腸道準備效果良好,常難以斷定[6]。我們的品管圈活動重點對患者腸道準備無效的原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篩查了容易導致患者腸道準備無效的高危因素,進行了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干預,在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過程中為提高患者腸道清潔有效率起到了顯著的協同作用,為結腸鏡檢查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仝巧云,朱宗耀,周華.福松用于老年人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7):2749-2750.
[2]Clark LE,Dipalma JA.Safely issues regarding colonic cleansing for diagnostic and surgical procedures[J].Drug Saf,2004,27(15):1235-14242.
[3]韓順玲,葛繼萍,李靜.腸鏡檢查前進食對腸道清潔的影響[J].中華護理研究,2005,19(2):1587,1592.
[中圖分類號] R512.4[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6(a)-165-01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癥,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初期,在世界各地大多呈散在發病,罕見流行[1]。60年代我國制訂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后,在兒童中普遍推廣使用,脊髓灰質炎發病率逐年下降。平頂山市的疫苗接種普及率多年都保持在90%以上,為了解兒童腸道病毒帶毒的變化和型別分布,筆者于2007年8月對本市0~4歲健康兒童進行調查,具體材料歸納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采樣
在市新城、新華、衛東3個區的東、南、西、北、中隨機抽取5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按0、1、2、3、4歲組各隨機抽取2名健康兒童為調查對象,男女各半。對被調查者采集糞便標本10 g以上,糞便標本置無菌便盒內,用冰瓶運送,-20℃低溫保存待檢。
1.2 病毒分離和病毒鑒定
糞便處理和病毒分離按常規操作。病毒分離和病毒鑒定,統一送市衛生防疫站進行檢驗。
2 結果
本組150份樣本共檢出病毒15株,脊髓灰質炎病毒Ⅰ型1株、Ⅱ型2株、Coxsackie病毒B3型4株、B5型4株、B6型1株、埃柯病毒(ECHO)1株、E病毒2株。各區腸道病毒分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2。
表1 健康兒童腸道病毒帶毒狀況(株)
3 討論
脊髓灰質炎病原體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其中85%由Ⅰ型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病毒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導致弛緩性肢體麻痹,多見于兒童,故亦稱小兒麻痹癥[2]。機體免疫力的強弱顯著影響其結局。由于有效的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病毒野毒株的感染已顯著減少,甚至罕見,但曾有疫苗相關麻痹型脊髓灰質炎病例的出現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減毒疫苗的毒力恢復,疫苗相關麻痹型脊髓灰質炎可由2型和3 型引起[3]。人類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唯一宿主,腸道病毒(enterovirus)屬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能引起人類致病的腸道病毒有多種,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和人腸道病毒A、B、C、D。根據交叉中和試驗,至少有71個血清型。與其同科并引起人類致病的病毒還有鼻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
本組150份糞便標本中,分離出15株病毒,帶毒率為10%,其中脊髓灰質炎病毒3株,2株為0歲組兒童,無服疫苗史;1株為4歲組兒童,為剛服完4歲加強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第3天。經證實3株均為脊髓灰質炎疫苗株,說明我市兒童目前攜帶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為疫苗株。證實本市地區廣泛地進行投服脊髓灰質炎疫苗,受免疫的兒童可把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病毒傳播給家庭或社會上未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兒童和其他人,使它能在未免疫者中傳播的正確性。
目前我市兒童腸道病毒主要是Coxsackie病毒的B3、B6為主,而其可引起麻痹型類脊髓灰質炎病例,即AFP病例[4-5]。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某些腸道病毒已經成為威脅我市兒童健康的危險因素,臨床醫生、防疫工作者和兒童家長應高度重視并應加強對其管理和監測。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 二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2]關顯智.醫學微生物學實習指導[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邰慶福.現代衛生微生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二、加強農村聚餐的食品安全管理
農村聚餐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容易導致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各鄉鎮食品藥品監管站要加強對農村聚餐的管理與指導,有效保障廣大農民的飲食安全。
1、開展備案登記。凡農村婚喪嫁娶、喬遷生日等聚餐活動,在舉辦三日前向村委會報告。農村聚餐活動承辦者應填寫《縣農村聚餐活動登記表》,內容包括舉辦者、廚師基本情況以及聚餐時間、地點、人數、菜譜等。其中50人以上不足200人的聚餐由村委會指派村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員會同村衛生室人員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200人以上的聚餐,村委會必須向鄉鎮人民政府報告,由鄉鎮食品藥品監管站、鄉鎮衛生院派出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檢查和指導。
2、強化聚餐責任。農村聚餐活動食品安全技術指導服務人員應當與農村聚餐活動承辦者簽訂《農村聚餐食品安全承諾書》,并督促在聚餐結束后將參加聚餐的人員臺賬交村委會。
3、加強廚師管理。每年組織農村廚師進行健康體檢和培訓。
4、加強現場檢查和指導。農村聚餐活動食品安全技術指導服務人員應對聚餐所用食品原料的采購、貯存、加工以及廚師健康狀況、環境衛生、加工設施等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并制作現場檢查筆錄;對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提出整改意見。
三、嚴格執行餐飲服務有關規定
各鄉鎮食品安全監管站要加強對所在鄉鎮學校食堂、餐飲服務單位的監管,盡快在轄區內開展一次檢查,督促做好以下工作。
1、持有效《餐飲服務許可證》經營,不超許可范圍制售涼菜、鹵菜。
2、餐飲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證明參加食品采購、食品加工服務等食品經營工作;落實餐飲從業人員晨檢制度,凡有腹瀉、嘔吐等癥狀者須及時調離并報告。
3、建立食品原料采購索證索票制度,嚴格執行《餐飲服務食品采購索證索票管理規定》,建立進貨臺帳,不采購和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等及其制品和來源不明的水產品,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加工食品;要求餐飲服務單位對蔬菜進行清洗浸泡以防止農藥中毒;不食用來歷不明的野生蘑菇,防止野生蘑菇食物中毒。
4、向消費者提供的餐(飲)具應嚴格消毒,并保持清潔;涼菜制作符合衛生要求,從制作到供餐不超過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