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高二化學的教學設計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3-0006
一、引言
詞匯教學歷來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傳統的詞匯教學費時耗力,教師一味講解,學生死記硬背,課堂索然無趣,師生雙方皆苦不堪言。為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以下均指該教材),在每個單元的Reading板塊后專設了一個詞匯學習板塊――“Word Power”,旨在從兩個方面推動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改革:一是通過介紹和本單元話題有關的分類詞匯拓展學生詞匯積累的量;二是通過介紹英語單詞的構詞法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的質。然而,目前不少教師對這一板塊的教學不夠重視,要么把該板塊內容作為學生課外自學材料處理,課上僅僅核對答案而已(張燁,2011);要么游離教材,單純講解板塊中列舉的詞匯,檢測手段單一(吳軍,2011)。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師對“Word Power”板塊設計的理論依據缺乏了解,難以找到一種全面、系統的教學思路來發揮這一板塊的強大功能。鑒于此,筆者嘗試將語義場理論運用于該板塊的教學實踐中,力圖優化“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設計,并以此作為突破口來改進高中英語詞匯教學。
二、語義場理論
1. 語義場的概念
場(field)原是物理學的一個術語,特指一個范圍。語言學借用“場”的概念來研究語義,就形成了語義場(semantic field)。語義場又稱為詞匯場(lexical field),它是指歸屬于同一概念之下、意思上緊密相連的(不論是表共性的還是表差異的)一組詞的聚合體。例如,white, black, red, green等詞匯構成了一個以color為核心概念的語義場;sadness, happiness, excitement, disappointment等詞匯構成了一個以emotion為核心概念的語義場。語義場理論的建立源自于它的創始人德國語言學家J. Trier在1930年提出的一個觀點:“...the vocabulary of a given language is not simply a listing of independent items, but is organized into into areas or fields, within which words interrelate or define each other in various ways.”(轉引自高紅艷,2011),即一種語言的詞匯存在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屬于某一個詞匯(子)系統;在這個組合系統中,每一個詞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根據這一理論,英語詞匯的學習并不是無章可循的。Cornu、Henning、Stanovich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傾向于依據語義場記憶單詞;優秀的學生是按照語義鏈記憶單詞的;語義場里的相關詞匯一旦被激活,可以被自動地使用(高紅艷,2011)。這些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歸類的方法構建語義場是提高英語詞匯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這也為“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
2. 語義場的類型
語義場可以根據詞匯之間的相互關系分為聚合關系語義場和組合關系語義場。詞義的聚合關系是指在語言系統中各個語義成分在對立的基礎上形成的關系,它可以進一步分為上下義關系(hyponymy)、整體與部分關系(metonymy)、同義關系(synonymy)和反義關系(antonymy)。
(1)上下義關系:指某個詞的詞義包含在另一個詞的詞義之中。詞義被別的詞包含的詞為下義詞(hyponym),包含別的詞的詞義的詞為上義詞(superordinate)。表一列舉了部分Word Power板塊中的上下義關系語義場。
注:M指模塊(Module),U指單元(Unit),下同。
(2)整體與部分關系:指某個詞所指的事物是另一個詞所指事物的一部分。表示部分的詞為組成詞,表示整體的詞為整體詞。表二列舉了部分Word Power板塊中的整體和部分關系語義場。
(3)同義關系:這種關系所形成的聯系是通過同義詞和近義詞來實現的。語言中的完全同義詞是非常少的,一般來說構成同義關系的語義場盡管概念意義相近,但在其他意義上有可能不同。教材的Word Power板塊對同義關系語義場進行了很細致的區分,以指導學生認識它們的使用區別(詳見表三)。
(4)反義關系:這種關系所形成的聯系主要由使用反義詞來實現的。教材中部分Word Power的反義關系語義場列于表四。
語義的組合關系指在語流中各個語義成分通過前后連接而形成的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表現為詞與詞的搭配關系。詞匯之間由于某種語義聯系,以組合的形式共現于語言中,就形成了組合關系語義場(郭芳,2007)。
值得一提的是,構詞法的引入也極大地豐富了語義場的構建方式。例如,Word Power(M2U3)通過引入-er, -or, -ant, -ent, -ist, -ian等后綴構建了以jobs為上義詞的上下義關系語義場;Word Power(M5U3)通過引入anti-, dis-, in-, im-, il-, ir-等前綴和-less等后綴構建了反義關系語義場;Word Power(M4U3)和Word Power(M5U3)通過引入各種常見的構詞法構建了組合關系語義場,即語義相同但詞性相異的詞匯組合,如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等等。
三、教學案例分析
以語義場理論為基礎,筆者在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以“設置情境、體驗語義場”為主線的教學設計。下面以模塊一第一單元School life的Word Power為例,介紹這種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
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言部分明確指出,Word Power板塊的首要功能就是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在Word Power(M1U1)中,教學目標有二:一是讓學生熟悉與學校設施(school facilities)有關的目標詞匯;二是通過復習指路和問路句型,讓學生運用目標詞匯??紤]到本單元的話題詞匯具有貼近生活、形象直觀的特點,筆者采用了“在情境中體驗與運用”的設計方案。
2. 教學過程
(1)話題引導,激活語義場
在簡短的復習環節之后,筆者開始圍繞校園設施和學生展開自由對話(free talk),激活學生腦海中關于校園設施的詞匯圖式,并形成一定的語義聯系,促使他們主動構建語義場。
(2)生詞呈現,體驗語義場
在自由對話結束之后,筆者開始用課件展示校園里不同建筑的照片,并用目標詞匯進行注解,并對全班進行領讀。以下為部分課件內容。
[評析]:照片取材真實,生動形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領讀目標詞匯,做到圖、文、聲“并茂”,讓學生全方位感知語義場。
(3)語境操練,鞏固語義場
在讓學生充分熟悉目標詞匯的基礎上,筆者布置學生當堂完成教材中第7頁Part C的練習并核對答案,訓練的時效性高,效果好。以下為Part C的部分習題及答案。
[評析]:在視覺、聽覺充分感知語義場之后,接著以文本練習的形式再次構建目標詞匯間的語義聯系,既鞏固了語義場,又培養了學生的聯想、猜測等詞匯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語義場理論為Word Power板塊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即教師可以通過情境設計,努力構建以單元話題為中心的語義場,幫助學生拓展詞匯量,有效傳遞詞匯學習策略,從而改進《牛津高中英語》Word Power板塊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論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J].課程?教材?教法,2010(5).
1 教學流程示意圖
3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高二化學教材第六章第四節《苯酚》的第一課時,上完課后,我先在學生中作了調查和檢測,并按照《中學化學學科課堂教學評價表》做了自評,以下是我的課后反思:
(1)本課的最大特色在于:從電影開始,以藥品結束,以實驗探究為手段,步步設疑,層層深入,處處鋪墊,環環相扣,過渡自然,一氣呵成,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符合思維邏輯,符合認知規律。
課堂教學引入巧妙,創設了新的情景,產生強烈的動機、激活了課堂,
通過認識嗎啡,分析羥基,得出酚的定義,從而探究酚的性質,通過性質反推結構,明確基團互相影響,最后又回到嗎啡,分析是氫氧化鈣與酚發生了反應,前后呼應,效果較好。
(2)教學目標明確、具體,而且能夠在課堂內較好的實施和完成,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策略、學習策略的選擇是合適的,教學設計的環節和期望都得到了實現;從學生的自評和檢測結果看,教學效果是較好的;并且很好的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特色。
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教學目標看,目標的制定符合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掌握了苯酚的化學性質,初步了解了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會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唯物主義的思維觀點和思維方法,突出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
(3)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是認真的;每一位學生都在進行思考,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相補充,互相啟迪, 在本節課后,我讓學生自我評價自己的收獲和不足,在學生的自評中,全部同學評價自己掌握了苯酚的性質,了解了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在學生的檢測中,共出10道選擇題,結果98%的同學全部正確,2%(即1人)的同學錯了一道,教學效果是較好的。
一、理化生教師協同備課
在日常的備課活動中,同一學科組備課頻率較高,涉及跨學科的備課在高三復習階段才進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時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學科內容就已經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對共有知識點進行綜合性教學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課教師對其他科目課本編排并不熟悉、對其他科目教師上課進度不夠清楚等原因致使講解共有知識時不夠協調。因此,可以以一學期作為大的時間段,開學時就組織同一班級理化生教師協同備課,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識的內容,然后再共同討論如何實施涵蓋各科目的課堂教學,并針對聯系點和其他教師討論講解的深度。再將一個學期分為幾個小的時間段內再次進行協同備課,主要是分析學生的現狀和對綜合知識點講解進度進行細化。例如,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在化學必修1、生物選修1、物理選修1中都有出現。當然,在備課中要突出各學科之間的協同性,而非學科間的主次分別。
二、教師課堂講解的適度延展
針對各學科間知識的交叉部分,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中都要為其他科目教師教學進行知識的鋪墊或進行有意識地引導。本著聯系的觀點對知識進行遷移,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學生會從這個過程中發現知識之間的大統一,從而達到對現象本真的認識。但是對知識在學科間的延展應該注意尺度,特別是自身學科的觀點不能強加給其他學科。在涉及一些定義和概念時,學科間的理解不盡相同,此時要引導學生理解事物的對立統一性,不能讓學生因為知識在各學科間的交叉而將知識混淆,因此,適時的學科間歸納和總結非常有必要。例如,對縮聚反應的理解,高中化學選修5中對縮聚反應的教學主要以酯化反應為橋梁,而生物學中則以氨基酸縮合為蛋白質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師在講解氨基酸縮合為蛋白質的過程中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化學中縮聚反應的定義,告知蛋白質的形成是一種典型的縮聚反應,這種反應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在有機化學中還會涉及?;瘜W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則可以以蛋白質的形成為例引出縮聚反應定義。
三、進行理化生綜合性實驗
我們知道物理、化學、生物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各科目的實驗課內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針對交叉部分進行理化生的綜合性實驗。比如,高一化學必修2中涉及到對葡萄糖的性質進行的實驗,生物上同樣有類似的實驗,因此可以進行化學和生物的綜合實驗。化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葡萄糖性質實驗的過程中可適時引入生物學中糖尿病的檢驗,糖代謝的過程和燃燒的共同之處和不同點。又如,高二化學選修4中涉及電解質溶液與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節《電流和電源》有關,可以開展物理和化學的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從物理電學的角度通過實驗理解電解質的導電性,通過電解質讓學生體會電化學產物規律。學生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這些跨學科知識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引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探究觀,進而達到對這些跨學科知識的本質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各科目教師要聯合進行實驗課,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進行輔導。
四、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練習
據建構主義理論可知,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知識的主要建構者,是知識的獲得者和獲取知識過程的參與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充當積極的引導者。在進行理化生教師協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感受到各科知識的緊密練習,更好地理解各學科之間知識的滲透性。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聯系物理電學內容和電化學內容的相應練習,讓物理和化學的交集部分在學生的練習中進行鞏固,進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理解;可以針對物質的合成和物質性質內容設計練習化學和生物相關練習題,讓學生感受生物和化學的相通之處等。
筆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時擔任班主任工作,這些都為本次研究提供了條件。通過兩年的時間對兩個班級進行實驗,A班和B班均為重點班,學生分科時整體理科成績相近,以A班為實驗班,B班為對照班。經過近兩年的時間進行了相關實驗:A班入學前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學前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試成績:A班2012~2013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平均成績為61.3分、67.3分、70.4分。兩年后期末考試成績:A班2013~2014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理科綜合平均成績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學年期末物理、化學、生物、理科綜合平均成績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軟件對A班和B班成績進行分析,高一入學的物理、化學、生物中考成績分析Z檢驗值分別為0.202、0.196、0.224,其值分別小于1.96,表明入學時物理、化學、生物成績差異不明顯;對A班和B班2012~2013學年期期末成績進行分析Z檢驗值,其中物理、化學、生物Z值分別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經過一年的協同教學后理科成績存在明顯差異。對A班和B班2013~2014學年期期末理綜成績進行分析,理綜成績平均差距為13.4分,對其Z值進行檢驗,其值為5.326,5.326>1.96表明此時AB班學生的理綜成績差異明顯。
協同教學在提高學生理科綜合成績上有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教研室考慮將其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何克 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畢華林.化學新教材的開放與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所謂達成度,從學科角度來看,包括基礎知識的達成度;學生應用知識時閱讀、解決問題的思路、答題文字概括等方面規范性的達成度;學習化學基本方法的達成度等。其實初中化學學習與高中有很大差別,初中的知識內容少且難度不大,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低,通過識記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進入高中后,化學科目的學習內容多,課時少,不管是知識層面還是能力方面,對學生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如果還是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教師在高一剛開始就要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引導學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平時教學、練習、講評中逐步規范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答題技巧等。
2.準確設定教學目標
能否提高教學的達成度,關鍵還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教學目標的設定是達成標準的前提。在設定同一課時教學內容的目標時,應在表述上各不相同,具有個性化,但目標設定的指向應該是一致的。如《離子反應》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描述為:①能夠根據實驗現象,說出什么是離子反應。②能夠根據離子反應的概念和反應事實寫出離子方程式。③能夠說出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清楚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意義。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生看了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本節課該如何學習,該掌握些什么內容。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往往出現指向不一致,這是因為教師對教材、考綱的理解不夠透徹。雖然現在各地區所用教材版本不同,所引用的材料不盡相同,但其內涵是一致的??墒谴蟛糠纸處熀茈y把握其內涵,以至于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指向不正確,所以我們不能以教材為依據,那么我們設定教學目標時到底以什么為依據呢?我們應該依據考試說明,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直指將來的高考,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有助于他們提高學習的達成度。
3.教學過程應重體驗輕講學
在學生的認知中,化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每一個學生在剛開始學習化學時積極性都是很高的,可是到后來為什么有些學生會對化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了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僅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不停地對學生強行灌輸,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缺少體驗過程,沒能真正領悟,更不用說靈活運用了,從而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感受不到解決問題時的喜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知識層面上的處理越少越好。例如在《原電池》教學中,學生只要知道根據電極材料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判斷電極即可,偏偏有些教師總結了很多規律,如根據有無氣泡,電極質量的增、減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內容多了學生記不住,反而出現規律越多學生運用時存在的問題越多的現象。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體驗思維互動越多越好。如《離子反應》第二課時教學中離子反應的認識可以先通過Na2SO4+BaCl2=BaSO4+Na2SO4反應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從感官上先認識到有白色沉淀產生,白色沉淀為BaSO4,然后讓學生以畫圖的形式畫出反應前后物質在燒杯中的存在形態,進一步體會Ba2+和SO42-結合生成BaSO4沉淀,而Na+、Cl-依然以離子的形式存在與溶液中不管是形態還是數目都沒有變化。再讓學生用文字概括,不僅更深刻地感知離子反應的含義與實質,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要比教師在那邊分析或播放微觀粒子運動的視頻效果要好得多。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不是我們教師去告訴他們正確的結論或錯在哪,而是在他們需要幫助時適時地給學生提供所需的幫助,引導他們去思考、分析錯誤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要允許學生犯錯,并要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體會錯誤原因,這樣才有進步,才能實現高達程度。
4.注重達成度的檢測
1.化學概念、理論的研究性學習
設計的思路是將理論知識的研究過程化;變記憶性知識為研究性內容;讓學生運用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和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索,討論、歸納、形成單元知識的認知網絡。
案例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研究性學習設計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第二、三節的內容,是中學化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在學生學習了多種重要的元素知識,并初步掌握了原子結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既具備了充分的可能性,又是十分必要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兩者是統一的。門捷列夫發現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不僅是化學研究從經驗的、無序的狀態發展為有序的、推理的里程碑,這一偉大發現更體現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開來講,將門捷列夫的人物介紹作為化學史的組成部分以期待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但教學現實是這兩部分內容是無法真正分開的,而且教師在講授時過分強調知識細節,忽略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忽略了知識的意義和價值。這些弊病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真實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無法真切體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對科學發現的巨大意義,當然更無法積極主動地構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真正含義。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將這兩節內容進行整合,作為一個單元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首先教師提供寫有多種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信息的卡片,然后提出研究的問題:“自然界中的元素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變化規律?”讓學生找規律、排順序。這樣的問題情境真實地還原了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穿越歷史的時空,用門捷列夫的視角重新經歷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在活動中、實物體驗中學習歸類的思想,在歸類的過程中體會元素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實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統一。學生對信息的認識是多樣的、研究的視角是多樣的、可能的答案也是多樣的。而正是在豐富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學生體悟知識、生成知識,在親歷過程中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情感,形成對知識的個人化理解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元素找規律、排順序的探索過程體現了科學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培養;此內容滲透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元素周期律鮮明地體現著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和對立統一的規律,蘊涵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過實驗事實進行分析、歸納的能力。
2.有關元素化合物的研究性學習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主干內容。設計思路是結合物質性質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元素的發現史去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設計實驗方案解決問題;發揮實驗的多方面功能,在研究中掌握認識物質的基本方法。
案例2、“硫酸”研究性學習設計
硫酸是高一化學課本第六章《氧族元素 環境保護》第三節的內容。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產品,硫酸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硫酸的性質,可以更好地認識它在工業農業生產和國防上的重要用途。硫酸作為硫的最高價含氧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性,在整個化學學科的學習中都非常重要。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稀硫酸的酸性,對濃硫酸只進行了簡單的了解,知道濃硫酸能吸水干燥氣體和能使有機物脫水炭化等事實,因此,本節課把側重點放在濃硫酸特性的研究性學習上,重點通過實驗探究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本節教材的兩個實驗,蔗糖的炭化實驗和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都具有極高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同時還具有探究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在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探究中掌握濃硫酸的特性,成為這節課設計的主線。本節課教師的作用就是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跟學生一起分析現象,展開討論,并給學生足夠時間和空間去體驗、去探究、去思考,在感官認識的基礎上加以推理、總結,嘗試自己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抓住濃硫酸的氧化性,重點探究金屬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反應原理。而對于濃硫酸的脫水性及非金屬碳與濃硫酸的反應,則巧妙地把他們揉合到蔗糖與濃硫酸的反應中。在課堂上辨證地處理了學生自主和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自始至終尊重學生在探究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學生切實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課堂上的自主探究者,并且提供了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機會。
3.有機物的研究性學習
有機化學的學習主要集中在高二第二學期。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因此,對有機物的研究性學習可以說已水到渠成。根據有機化學的學習內容,主要按兩條線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對于典型的烴及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主要圍繞組成結構的確定、性質的理論推測及實驗探究來設計。學生已能主動地投入到探究過程中,親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對知識作出個人化的理解和創見,并能對教材知識批叛性地反思、創造性地理解;而對于糖類、油脂、蛋白質、合成材料等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實際中應用極為廣泛的物質的學習,則倡導學生在生活中研究,通過聯系實際、觀察生活、查閱資料、實驗探究、閱讀討論等,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以致用的思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案例3、“蛋白質”研究性學習設計
“蛋白質”是高二化學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作為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它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在實際中應用相當廣泛,是學生很熟悉的有機物,而且在生物學科中也已經學習了其基本結構和性質,因此,這一節的設計思路是淡化學科本位思想,強化在生活中學習化學,再用所學化學知識指導生活,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體現化學的價值。具體確定了這節課的三條研究性學習主線,一是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質,強調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生活中的蛋白質,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前完成蛋白質的研究性學習,各組選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主題主要有:1.蛋白質的存在及生理功能;2.蛋白質與人體健康;3.餐桌上的蛋白質;4.實際生活中對蛋白質的利用。二是通過生活、生產中蛋白質的應用發現問題并提出假設,然后設計實驗去研究蛋白質的性質;三是通過復習生物學科有關蛋白質的形成、在人體內的變化等知識,來了解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性質,強調化學與生物學科的聯系。整個學習過程的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生活及其個人知識、直接經驗都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使得課堂充滿了激情與活力。
4.實驗課的研究性學習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高中化學教材每章最少安排一個學生實驗。盡管學生對化學實驗充滿興趣,但由于教師對學生實驗的不夠重視,且學生實驗一般都是新課學習完畢的驗證式,形式上基本都是“照方抓藥”,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大為降低,實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很難保證。因此將研究性學習活動滲透到實驗課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實驗課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思路是改革傳統的照方抓藥式的學生實驗模式,變驗證性內容為探索性內容;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實驗方案;增加一些有趣的、生活化的小實驗;對實驗條件、實驗過程中異?,F象的研究等等。
案例4、高二化學學生實驗三電解質溶液研究性學習方案
{1}設計實驗判斷某一元酸是強酸還是弱酸?(盡量用多種方法)
{2}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3}如何證明鹽類水解是吸熱過程?
{4}用你收集到的花、葉、蔬菜、水果等自制3-5種酸堿指示劑并測定其變色范圍。
{5}用你自制的指示劑測定生活中食品、用品的酸堿性,并用pH試紙測定其pH值。
二、研究性學習作業的設計
課外作業也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因此,研究性學習不僅落實于化學課堂教學中,還應將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堂走向生活。研究性學習強調主動探究的過程、親身經歷的體驗,以及情境性問題的解決;強調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取得探究的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以致用的思想。從高一起始年級開始,我就要求學生關注身邊的化學問題,做生活的有心人,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并用所學化學知識指導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結合高中教材中的調查報告,家庭小實驗等開放式作業,選取身邊學生所熟悉和關心的化學問題如生活中有關的化學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環境保護、能源及資源的利用等)作為課外研究性課題,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進行課外實驗等多種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最后以小論文、課題報告、實驗研究方案等方式匯報與交流。交流的方式則多種多樣,如演講會、辯論會、宣傳板報、成果展板等等。學生從開始的被動接受到積極主動參與,從淡然應付到充滿激情,逐步形成了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其學習能力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化學課程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實驗兩年來也發現不少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課堂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實驗,而由于教學課時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學生的討論和探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多個目標,研究性學習的開放度如何把握,是下一階段研究的重點。
在研究性學習中部分學生主體參與性不強。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探究性都受到壓制,學生的心里已經滋長了很強的惰性,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也是課題研究的一個方面。
文章編號:1005-6629(2008)01-0059-02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問題的提出
1.1 傳統板書的含義
板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的而有計劃地書寫于黑板的文字符號,是用書面語言把教學內容概括化、圖表化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的輔助手段和重要措施。板書技能就是教師在板面或屏幕上書寫和設計文字及其他符號的技巧。
板書可以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的,體現教學意圖;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形成知識結構。它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通過板書教師可以向學生提示教學重點內容,體現教材結構和構建教學認知程序,生動有趣的板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考,強化記憶,減輕學生負擔,便于學生記錄筆記,在課后進行復習。
1.2 有意義學習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有意義學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學生表現出的新學內容與自己的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的心向,新學內容能夠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非任意性的、非字面上的聯系。因此,化學教學設計應該首先讓新的學習盡可能地發生在已有的學習經驗基礎上,這樣才可能產生有意義學習。
化學學科是一門實用性的科學,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即明白了所學知識的價值,能夠用所學化學知識解釋和解決一些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產生有意義學習。好的板書不僅能正確揭示教材精華,展開教學過程,彌補教師語言的不足,而且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強化記憶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板書是教學的導游圖,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是反映教學內容的鏡子。
2“苯酚”板書技能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2.1 基于傳統板書技能要求下的板書設計
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是把握官能團,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例如,在高二化學“苯酚”的教學中,針對教學的重、難點,從苯環與羥基的相互影響,進行引導學生推測苯酚的化學性質,可在教學中設計如下板書。
一般情況下,板書技能的評價指標要求以下五項內容:
依據上述評價指標,上述的《苯酚》教學設計板書是一個符合要求的好的板書。但是,一個好的板書難道僅僅是科學、合理、簡明扼要、新穎美觀、重點突出嗎?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讓評價者評價,而是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讓學生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為了生成有價值的學習,并體現知識的價值。
2.2 基于有意義學習指導下的《苯酚》板書設計
一節課的教學主題具有三個基本功能:認識論指導功能;教學目標指向功能;學習思維活動驅動功能。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教學主題設計應該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即認識論指導原則(WWHW)、教學目標指向原則、驅動性原則和有意義學習原則。“WWHW”即知識是什么(What)、知識的價值是什么(What)、如何產生有意義學習(How)、為什么所學知識是合理的(Why)。
以“苯酚”為主題經過認識論(WWHW)思考后,苯酚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充分運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體驗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要根據素材充分挖掘知識的內涵與外延,從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思考的驅動性。這樣可以構建出另一種形式的板書,通過問題解決的形式旨在引導學生產生有意義學習。
本節課聯系苯酚的用途、檢驗、廢水處理等引入新課,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健康、材料、環境等問題入手,創設一系列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化學知識在生產和實際生活的應用,并運用其解釋生活和生產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有意義學習同時也可以體現知識的學習價值和知識本身的科學價值。
3 結束語
一、突破高一化學教學的瓶頸
高中化學主要分為兩塊,一是必修模塊,二是選修模塊.必修模塊主要包括高中化學的主要知識以及基礎知識,選修模塊則包括國家規定的可以選擇學習的化學知識,這兩部分組成了高中化學的主體.理科綜合考試大背景下,要想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水平,首先要對高中化學的主要知識以及基礎知識進行深入學習.要想突破高一化學教學的瓶頸,就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把握化學教學內容,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做到滲析透徹.第二,學生應該主動積極進行探究式化學學習,畢竟化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應該發揮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與興趣.
二、整合高中化學模塊教學內容
高中化學大體包括兩個必修模塊以及六個選修模塊,高中化學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化學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模塊限制,進行模塊組織性教學,對必修與選修模塊進行組合教學.因此,化學老師應該首先清晰高中化學各模塊之間的關系,認清楚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的關系,在各模塊中進行重點與難點解析.再次,老師還應該整合高中化學各模塊之間的內容.例如,化學老師可以在高一時完成對必修一,以及必修二的教學,高二上學期完成對選修四的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將選修二和選修六的內容滲透進去.不管化學教學內容做何種調整,都必須適應化學教學的實際需求,都以提高學化學教學水平與質量為目標.
三、研究新高考下訓練題的設計
高中化學新課程進行改革后,高中化學復習與練習資料也進行了革新,但是盡管市面上的化學練習題多如牛毛,但是普遍存在著重要問題,那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復習與練習資料仍然延續了課改前的老套路,最終會導致高中化學復習與練習資料更新不徹底.因此,作為高中化學老師,應該深入研究高考新方向,尋找新高考化學試題同舊高考化學試題要求的不同,把握新高考化學考試要求,對各種化學考試試題進行合理加工,制作出不同類型的化學試題進行針對性練習,提高學生和老師教學和備考的有效性.
四、 重視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培養
不同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化學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化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老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分析與解答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這樣理解:自主指的是自主學習,主要是化學拓展和延伸學習,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基礎;合作式化學學習主要指學生在同老師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中進行學習;探究式學習則是指對于化學進行研究深入學習,探究式學習是自主、合作化學學習的主要目的.弄清了三者之間的的關系,老師應該充分發揮三種不同學習方式之間的優劣勢進行高效教學.
五、關注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注意把社會生活中的素材結合到教學中去,也要挖掘教材中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素材,讓學生在具體社會生活情境中學化學和用化學,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科學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開發化學校本課程或校本活動,針對學生化學學習特點和需求進行各種嘗試,在化學人文教育、化學與社會生活、化學史實、研究性學習、化學綜合實踐活動、實驗興趣小組、學生競賽輔導活動等方面進行開發,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興趣得到培養,特長得到發揮,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總之,在當前理科綜合考試的新形勢下,作為理科之一的化學學科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化學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廣大高中化學教師都能夠緊扣教學大綱,潛心研究教材教法,抓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一定能夠得到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海洋.基于理科綜合考試的高中化學教學的思考[J].化學教育,2010(2).
高三化學復習課的質量提升一直是各級各類學校研究的重點,傳統上教師的教學研究和學生的學習研究均把重點放在課堂時間的有效、充分的利用上,這實際上還是未能掙脫傳統復習課堂高速、海量傳授的藩籬,試圖通過海量知識的覆蓋所形成的“溢出效應”,來彌補化學學科核心知識架構的欠缺,低效、缺乏針對性、沒有設計理念等三大常見問題就成為高三化學課堂的一種“常態”,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三化學復習課評價標準的“異化”。
大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這本書中提出“思維起于直接經驗的情境”。他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創設情境,依據教學情境確立目的,制定教學計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實施教學計劃和評價教學成果。也就是說,情境的創設不是教學的目標,而是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服務的。優質的高三化學復習課必須從“入境、在境、出境”三個層面設計教學。
一、高三化學復習課的“入境”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曾說:“情境教學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為經,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生活環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科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知識成為活的生活,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開辟了現實的途徑”。傳統的高三課堂還是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而且越是重點高中的教師越是對講授法情有獨鐘,在標準化、模式化的知識中心背景下,教師通過流水線式的教學大批量進行知識的講授和操練,以試圖實現復習教學和高考內容的對接,其基本模型如右上圖。
事實上這類缺乏設計思想和教學靈魂的課型,首先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上就沒能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優質的高三化學課堂首先從“入境”開始。
如果說情境的“情”是指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愿望、學生的積極態度,那“境”就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優質的“入境”是能讓學生通過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習愿望,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省教研室主辦的教學新時空中,我執教了高三《電化學》復習課的“下水課”,試以本節課為例進行分析。
在“入境”設計環節,我是以中央二臺熱播的“喜劇界的姚明”黃西的節目“是真的嗎?”開始創設情境的,當提出問題:“用水果電池能給iphone充電”,是真的嗎?學生很疑惑,是是而非,當他們討論出理論上的“可行性”,而事實卻需要2380個橙子電池串聯起來才能實現時,所有的學生都露出驚訝的表情。相信這時的學生一定希望在復習課上見識和了解各種各樣的電化學裝置,趣味的開場使學生初步“入境”。
二、高三化學復習課的“在境”
高三電化學復習課并非高二新授課,因此知識層次的處理只是化學復習課教學的平臺和載體,并非復習課教學的重點。高三《電化學》復習課應該是針對電化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和學生在高二新課教學階段學習后依然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綜合復習。學生在電化學部分分塊學習原電池、電解池等具體知識后,對電化學相關內容有了個性化、獨立化的了解,但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理解、遷移、應用電化學知識,是否能見高中化學中電化學的“森林”全貌,則功夫全在“在境”。
作為高三復習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對于新課教學中比較關注的“變量控制”未做過多涉及,但在學生探究活動“電化學裝置設計”中設置了更多的開放性和可能性,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篩選、對比、加工,采用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得出自己的結論。該設計的出發點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學習小組內部通過討論,交流,在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的交叉反饋中來矯正和強化,用集體的智慧來豐富個體的收獲,促使學生從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兩個層面上構建對電化學裝置及其反應原理的理解模型?!霸诰场彪A段的設計是需要教學智慧的引領的,在《電化學》課中我采用了三重設計:
第一,矛盾引起探究沖動。對于電化學裝置的識別,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從單一到組合,從簡單到復雜。先是最簡單的原電池、電解池和電鍍池,再用西紅柿作為平臺將原電池和電解池組合在一起(如圖)。
最后用實驗演示了同一個裝置由電解池轉化為原電池,要求學生解釋實驗現象。無疑當最后的音樂賀卡響起時,學生們都很驚奇:一個電解NaOH溶液20秒后切斷電源的電解池怎么反過來卻能為音樂賀卡供電呢?這種反差引起的矛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反思這種奇怪現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失誤引導思維反思。“在境”不僅要求學生“人”在,還要“心”在,不僅“耳朵”在,還要“思維”在。我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的課堂參與預留了充分的時空,如要求學生利用提供的各種材料,進行“電解法制備氫氧化亞鐵”的可能設計。這個問題相對綜合性較強,對學生是有一定挑戰性的,但由于有學習小組在,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組內研討中得到啟迪和幫助,最終學生設計雖有不完美之處,但還是很快完成了。然而這遠不是教學的結束,就在學生的設計活動過程中,教學情境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因為設計中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個開放的題目,有不止一種解決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形成電解池達到同一個目標,在各學習小組匯報展示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既失落又興奮的心情。此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讓他們領悟到: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思維應該是開放的,然而解決問題的思路本身卻是嚴密的。相信這樣的“在境”教學一定能幫助學生在科學方法的引導下學會拓寬思路。
第三,實驗引燃創新火花。高三復習課的教學,很多教師甚至直接忽略了實驗的作用,試圖用習題分析和黑板實驗來代替真實的化學情景,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離開了實驗這個最重要的化學教學媒介,課堂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缺少學生的參與,如何讓學生“在境”?本節課教學中我引入了DIS數字化實驗,用學生非常熟知的材料鎂和鋁作為電極,插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用數字傳導器精確測定電流方向和大小。傳統上學生會認為顯然鋁和氫氧化鈉反應,理所當然的是鋁做負極,發生氧化反應,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通過數字化實驗,學生會清楚地看到電流方向在兩個不同階段的流向情況,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電極的反應,讓學生“親眼”發現問題,引燃他們思維創新的火花,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實驗結果的出乎意料使學生的原有知識與現實之間產生了差距,引發了學生新的問題。通過在教學中設置梯度性和層次性的有效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在有限的時間里經過討論,讓學生在自主交流中弄清了原理,還提醒了學生實驗結果的分析要靠實驗證據不憑主觀臆斷、想當然。這在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求真務實的優秀品質。“在境”本身不是教學的追求,它所追求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讓學生體會到理論知識對于指導實驗改進的重要性,鼓勵他們秉持化學學科基本觀念,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高三化學復習課的“出境”
“出境”本質上關注的教學落點的問題。高三化學課堂教學離不開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但教學設計目標更應該是多元的,使得高三復習課成為學生不斷回味的“品質課堂”。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談讀書的三種境界,其中第三種境界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高三化學復習課的第三境“出境”大抵與此相似。能否“出境”主要看教師從課程、教材、課堂三個層面對教學設計的整體把握,其基本模型如下:
《電化學》復習課教學中低端的教學設計常常不能站在課程的高度,只是基于教材和課堂,對電化學知識內容作簡單、有序的展示和復習。而高端的教學設計則需立足課程標準,在分析教材內容、分析高三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情來重新組織,站在改組和重建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本節教學內容,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內容作為了本節課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新的生長點,以學生探究實驗貫穿始終,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體驗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在高三復習課上必須要關注分析、運用、整合等三大能力的形成。
首先是思考分析能力?!峨娀瘜W》這節課中我設計的問題都是系列性,也就是說,這些問題的內容是相關。因此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需要比較問題的“同”與“不同”,并在比較中提高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如鋁和鎂原電池,同樣用鎂和鋁為材料形成原電池,但用鹽酸做電解質和用氫氧化鈉做電解質,電極反應就有同與不同;甚至同樣的鋁和鎂為材料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形成原電池,不同階段電極反應也不同,讓學生充分感悟到“無思考,不學問”的課堂魅力。
其次是綜合運用能力。本節課教學設計中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各種電化學裝置的識別到設計,從定性地寫出電極反應到定量的計算,再到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如沒有了正負極標記的蓄電池如何判定正負極?)。在各種新情境中,學生除需要全面地運用電化學反應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外,還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計算等,當然還有物理的知識。正是在這種知識的綜合運用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以加強。
教材是落實課堂教學標準、是實現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新教材在內容上的特點是基礎性較強,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都可以完成和掌握。但是高中階段的教材知識綜合性和彈性都比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依據課堂教學的需要進行適當的加工和處理,把握講的尺度。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課堂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特別是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攝取知識,是我們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下面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優化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嘗試。
一、要優化教學思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首先,精心設計課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學課題的導入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有較強的思維啟發性。如高二化學課程中“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教學課題的導入,可從伏特發明電池的經過開始,從伏特用青蛙做實驗,找到“動物肌肉里貯存著電”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兩片不同的金屬在自己的舌頭上做實驗、體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為例證,以講故事的方法導入課題,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后面的演示實驗格外有興趣,同時也真正理解了原電池產生電流的原理,使教學充滿了趣味性,良好的開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精心設計導學思考題,放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上課伊始,教師可以將涵蓋本節內容的思考導學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參照思考題自學教材上的教學內容,同時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并總結問題的答案和學習的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將新舊知識充分融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設計的導學思考題既不能太深,也不能過于簡單,同一個問題怎么問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定位。建議問題的提出要有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另外,課堂教學中學生結合教師給出的思考題,然后針對教材進行自主學習,此時教師要大膽放心地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其自己去探究、討論,切忌不停地詢問和點評。學生有探究、實踐、感悟、思考的能力,只有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讓他們切實體驗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同時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才能形成對未來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科學素質和能力。
二、結合實際優化學習形式、方式,講究探究和學習的實效性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化學實驗和插圖,這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的提高、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都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以何種形式教學來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目標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因為有些實驗活動在學校現有的環境、器材不足的條件下是不能夠實現的;有些實驗探究的難度,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有較大的區別。這就要求教學中形式要科學化、多樣化,要有選擇性地實施教學,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無法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切忌“強行”地讓學生接受結論定理、死記某些概念,不加以理解。教師應該盡可能增加實驗的可信度和可見度,合理地把握時間和教學目的的達成,巧妙、合理地設計和運用好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地實驗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新的教學形式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以及兩個緯度的落實,使學生具有終身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幫助學生整理聽課筆記的學習方式;相反,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探究和思考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知識點及問題,激發學生勤于思考和培養動手實驗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學?,F有的教學。
三、運用多媒體優化輔助教學,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有很多理論知識抽象,是學生難以理解掌握的,對此,教師要著力想出各種有效辦法加以突破,否則,這部分內容學生不但聽不懂學不會,而且給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理解掌握造成困難。例如在講“怎樣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一課時,用試管分別取樣,向試管中分別滴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無明顯現象的是稀鹽酸。把有關物質鑒別的問題的語言表達模式用多媒體打出,模擬實驗(如圖):
我運用了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用三維動畫軟件設計出動畫模擬實驗圖象,在教學中播放。這種圖象有動感,畫面清晰,能引人入勝,使學生的思維從宏觀深入到微觀,從靜態轉到動態,使學生對鹽類水解過程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隨著學生不斷深入的學習,這種印象就會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逐步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當前大多數學校的高中化學教學采用的仍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學生獲取知識比較呆板,一旦碰到所謂“活、新”的試題就無所適從,嚴重地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自信心。新課程理念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來滿足社會和學生個體的教育價值需求。那么,如何組織好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轉變角色,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備教法等等,總之,要立足于學生,樹立服務意識。新課程教學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學習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引導學生不斷創新、不斷實踐。面對全新的課程理念,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明確課程標準對高中化學教學提出的目標要求,要立足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來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從有利于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交流合作,使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技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做好教學設計
所謂化學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教師運用系統的科學方法,根據正確的教育思想和化學教學原理,分析教學問題,確立教學目標,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對化學教學的總體結構、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節所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劃(即在課堂教學工作開始之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按新課程的要求統籌安排好“教”和“學”。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關系,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要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合理組織學習內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考慮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選擇與學生認知方式相適應的教學程序和方法,選擇適合于學生認知方式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媒體,盡量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及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并獲取有關知識和經驗;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挖掘素材,優化化學課程資源,最終上升為理論,再從理論回到生活,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形成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提高科學素養。創造一個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發揮。總之,要打有準備之仗,不上無預設的課。
三、實行新的評價方式,實現課改新突破
自我評價和活動表現評價,為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認真實踐和深入研究的新課題。為此我校重點研究探索新的評價方案,力求使化學新課程改革更加完善。如我校高二化學備課組對期中評價分為二部分:一部分是質性評定,關注的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總結了一些較有效的評價方式,如專題式、集體小組式;在評價策略上,注重挖掘閃光點,設置創見獎;在評價主體上讓學生、老師都參與;在評價工具上,以幫助學生建立成長袋為主,輔以教師的質性評語,給出恰當的反饋,以激勵學生的進步。另一部分是定量評定,對命題內容、試卷形式以及考試形式等設計程度不同的兩套題供學生選用,可以開卷也可以閉卷考試。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習的另一塊重要內容,我們備課組充分進行研究,確定了期末實驗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題目公開、自主選擇、現場表現、延時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實驗能力考核。初步實踐,學生歡迎;但工作量太大。我們打算與平時實驗相結合,由學生決定哪個實驗作為評價的對象考核后給予相應的評價。
總之,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要秉承民主、科學、開放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重視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培養能力的過程。所以,我們應深刻認識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知識體系,以實現化學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為此,我們所有的化學教師都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汪 瑩主編《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1-0185-01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當化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化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當新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對新的知識的構建才是主動的、高效的。因此化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恰當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認知沖突,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和探索問題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
一、創設問題情境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趣味性話題創設問題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時適時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話題,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學習興趣然。
案例1:工人師傅用割槍把一塊堅硬的鋼板切割成幾個小塊。你知道割槍里燃燒的氣體是什么?它是怎樣制得的呢?學完這節課,也許你會自制這種氣體呢,甚至會使用割槍切割金屬呢?“乙炔的性質和制法”教學就展開了。這種由知識的實際應用而創設的問題情境,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形象比喻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形象比喻能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的理論。
案例2:高二化學中學生對溫度、壓強等外界條件對正逆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理解不清,一提到平衡移動,好多學生便順勢得出正反應速率增大,逆反應速率減少的結論,盡管老師多次強調同一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一致的,但仍然無法阻止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此時創設如下問題情境:一輛桑塔納和一輛吉普車同時從荔堡鎮出發,從同一條公路到涇川縣城所用時間不同?是吉普車反向行駛嗎?同學們會意地笑了,他們肯定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實驗是化學的靈魂,是化學的魅力和激發學生興趣的源泉所在,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生動鮮明的實驗現象在給學生帶來驚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時,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
案例3:在學習苯酚的性質,教師可設置如下實驗:水 苯酚 混濁 加熱 澄清 靜置 混濁 NaOH 澄清CO2 混濁,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生自然會產生疑問:苯酚在水里的 溶解性與溫度有關嗎?向苯酚的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發生什么變化,再通入CO2,又發生什么變化呢?由此實驗情境產生了一系列疑問,驅使學生主動去探索苯酚的性質。
(四)用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中可以把與新知識的學習有關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化學史實、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化學科學與技術發展及應用的重大成果,化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索。
案例4:在學習葡萄糖的性質時,教師可聯系生活經驗提供相關信息,創設問題情境。糖尿病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疑難病,病人尿液中常含有葡萄糖,醫院如何檢測病人是否患糖尿病呢?利用了什么化學反應呢?這種問題情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新知識的學習與問題解決有機結合起來。
(五)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問題情境。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既可增大信息傳輸量又能提供豐富多彩的視聽景象,使枯燥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鮮活,也能起到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案例5:學習硫及主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火山爆發”的視聽影像,提出自然中硫的轉化問題,使學生主動地在視聽錄像中感受大自然的無窮力量,并積極地投入到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去。
(六)設置臺階創設組合問題情境?;瘜W教學中對一些難點問題,可以通過設置臺階,創設問題情境,能化難為易使學生親身感受新知識的形成,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問題探究的能力。
案例6:高一化學關于SO42-的檢驗教學中,可創設以下臺階式組合問題情境:①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溶液中含有SO42-?②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產生,可以斷定待測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嗎?③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產生,加入稀鹽酸白色沉淀不溶解可以斷定待測液中一定含有SO42-嗎?④將待測液加稀鹽酸酸化,無沉淀產生,再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產生,可斷定待測液中一定含有SO42-?⑤能否用Ba(NO3)2和稀HNO3代替稀鹽酸和BaCl2來檢驗SO42-的存在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后教師加以指導,充分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探究意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體會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須做到科學、適度,一是創設的問題必須使學生確實感到困難,不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而不是形式上的問題。二是問題的探究正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問題太大、太空,情境沒有反映問題的實質,學生無從下手,問題太小,學生不費思索就能回答,或者教師已把答案暗示給了學生。三是對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內容,應該盡可能設計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用設臺階等方法提高問題的整體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更要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探究化學學科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