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簡述幼小銜接的策略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全納教育”是具有思想和行動指引意義的一種教育主張,其思想指引是: 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高低,生下來就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只有受教育,才能完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才能以一種適宜的方式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因此,所有的人都要受教育,所有的人必須接受教育; 其行動指引是: 將全方位的人,按照不同需求,納入到不同層次的教育活動中來,使人在生長全程中始終能獲得個體需求的“文明教化”和“精神哺育”的助力。在 2007 年的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的“全納教育”論壇上,中國教育思想中最古老、最受尊崇的理念“有教無類”,成了最閃亮的詞語。在這次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官員雷納多•奧佩蒂先生首次將“全納教育”與“有教無類”有機地聯系起來,并做了生動精彩的講演,這不能不讓我們中國的學者深感敬佩。雷納多•奧佩蒂先生說: “‘全納教育’,并不是指某些類別的學生,也不僅僅是殘疾學生、移民的孩子、窮人或者是其他一些弱勢群體,我們講的是所有人,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包括不同的學生或者學習者不同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育。”雷納多•奧佩蒂的報告中還提到,“有調查顯示,一些國家越來越多家庭背景較好的孩子集中在教學質量較高的學校; 在重點大學的校園里,相對城市學生而言,農家子弟的身影越來越少……種種現象在說明一些問題: 起點不公平,機會不平等……。‘全納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旨在真正實現教育起點的公平,它相似于中國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在中國,全納教育思想觀照下教育公平問題的焦點之一是留守幼兒的學前教育問題。“全納教育”思想所彰顯的普惠及人文關懷的理念,為當代中國農村留守幼兒、流動幼兒學前教育的全納式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二、留守幼兒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與價值
國家統計局對農民工的認定是: 外出從業時間6 個月及以上的經濟活動人口。《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 2010》指出: “2009 年中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 2. 11 億人,未來二三十年,人口流動的規模還會不斷地增加。”農民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性產物,是與農民工現象相伴產生并不斷凸顯的社會問題。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資料顯示: “新生代”農民工渴望“市民”的身份,渴望城市認同和社會融合。維護打工者的群體利益和尊嚴,追求體面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方式。這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體現的最為明顯。未來 10 年,中國農民還將以每年 850萬的速度向城鎮轉移,預計今后 20 年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將達 3 億。“農民工”、“城鎮化”、“市民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回避的“關鍵詞”。建設部官員亦表示,約有2 億農民工未來5 年將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其中,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系列問題的重中之重。根據此項報道,意味著隨父母而流動的學前幼兒數量將是非常大的。還有許多留守幼兒,因為家長的教育觀念或者是經濟上無能為力而沒有上幼兒園。可以肯定,無論是入園還是未入園的幼兒,大多數留守幼兒處于放養狀態。我們看到: 和城里幼兒相比,成長環境反差巨大,家長的教育觀念反差巨大,先天遺傳的學習能力潛質反差巨大,幼兒園師資以及設備等硬件條件反差巨大……
留守幼兒與流動幼兒不止在中國大量出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或者經濟更落后的國家也屢見不鮮,資料顯示: 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國家的留守、流動兒童更多,這是經濟發展中的城市化進程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所導致的一種必然現象。
“留守幼兒”顧名思義: “留”指留下、留放、留存等含義,“守”指守候、守望等含義。結合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時代背景,留守幼兒可以定義為: 在農村或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年少兒童。留守幼兒相對長期地生活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身邊,也有的受托管于其他親屬或鄰里之中。
“流動幼兒”與“留守幼兒”的概念相對應: “流動”原指水的流淌,這里指不固定、不確定、不安生、隨時遷徙等含義,“流動”一詞生動地再現了農民工子女的一種生態實然。基于與留守幼兒同樣的背景,流動幼兒可以定義為: 隨著父母或其他親屬從農村或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出來流入城鎮的年少兒童,他們隨著父母工作的變動而變動,隨著父母居住地遷移而遷移。流動幼兒長期隨父母輾轉他鄉,無法相對安穩地在同一所幼兒園接受教育,也有相當數量的流動幼兒根本沒有進入幼兒園,由隨其子女進城務工的祖輩來看護。
國家教育部 2001 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 幼兒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綱要》圍繞 3—6 歲學前兒童的發展,制訂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教育內容、目標與要求。
《全納教育視域中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問題研究》項目組以幼兒社會性成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為重心,進行了“前學習能力測試”。2011 年暑期,組織了南京曉莊學院 31 名本科生對 258 名 6 歲農村留守幼兒和 258 名 6 歲城市幼兒進行了上述五個領域的發展水平測試,兩組幼兒發展水平差距懸殊,留守幼兒的狀況令人擔憂。下面統計圖的數據,真實地反映了差距現狀。為使圖呈示更簡潔,留守幼兒和城市在園幼兒分別用“LS”“ZY”指代。
健康領域測試顯示: 留守幼兒對于安全、自我保護、衛生等方面的常識幾乎是一片空白,日常體育活動更是處于無律狀態。大多數不像想象中的“窮人家孩子早當家”,他們在祖輩的照顧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無所事事。語言領域測試顯示: 留守幼兒普遍缺失傾聽能力。沒有“傾聽”的前提,就沒有正確的觀察、想象、表達和理解。如: 在面對一幅“鳥媽媽喂小鳥”的漂亮圖畫時,城市在園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流暢的表達,讓人感嘆“進化”的神奇,但是,許多留守幼兒卻沒反應,更沒有窺見內部語言活動。
社會領域測試發現: 大多數留守幼兒不懂禮節,不能“自律”,更無視“他律”。例如,一方面能夠回答出“踩了別人的腳說聲對不起”,另一方面,隨手就撩撥其他幼兒,抓頭發、罵人或在測試現場跑來跑去等等; 早期教育中良好行為習慣、禮節和規范意識的培養嚴重缺失。
科學領域測試發現: 留守幼兒和城市在園幼兒的探究興趣、感知覺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方面,存在著更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是探究興趣引導的缺失、感知覺培育的缺失,加之幾乎為零的動手動腦訓練,所以,多數人狀況是: 興趣淡漠,經驗匱乏,感知覺被動,注意力渙散。
藝術領域測試發現: 留守幼兒與城市在園幼兒的藝術興趣及感受力非常懸殊,幾乎所有的城市在園幼兒都喜歡歌唱、韻律及美術等藝術活動,許多孩子已經具有較高的水準,但是,絕大多數留守幼兒不僅對藝術活動幾乎沒有興趣,許多孩子面對好聽的歌曲也毫無表情。[2]
“教育部曾經組織各地在幼小銜接問題上做了大量的調查,結論為: 到小學后,影響學生學習的第一位要素不是知識準備情況,而是兒童社會性成熟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兒童是否處在對學習和探索的積極主動狀態”[3],這就是說,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的社會性成長和基本素質發展水平,僅僅在幼小銜接的環節中就具有重要的先前鋪墊作用,而在人的一生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它應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素質”的理解,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 第二,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干和道德力量; 第三,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的綜合,是完成學習與實踐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任何個體的基本素質,對于所在種群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因其已包含于一定時間空間內同種生物的總和之中。一個國家的良性發展,也正是建立在廣大民眾個體良性發展基礎之上,因任何個體已經被包含于國民素質的總體質量中。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幼兒的生命初期是否朝著“文明化”方向發展,影響著國民素質的整體品質,也決定著未來整個民族是否富強、國家是否安定和諧。當人的“素質”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以至一個生命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時,與其不能分割的關鍵問題必然要呈示出來: 怎樣提升素質,特別是在囿于種種困難、學前教育還沒有真正納入國民義務教育體系的現實中怎樣提升留守幼兒的素質,怎樣讓留守幼兒也接受文明的熏陶,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特別是卓有成效的實踐嘗試。
三、高校參與留守幼兒教育的“嘵莊模式”
“在一切可能情況下,所有兒童應一起學習,而不論他們有無或有何種困難和差異”,這是 1994 年的《薩拉曼卡宣言》中最讓人感動的語言。問題在于: 一種先進思想的誕生,一定要有隨之而來的實踐相伴,才能體現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在現有的國情下,有哪些可利用的因素能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力量呢? 具體地說,誰能夠為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幼兒的成長盡一份幫扶力量、而這種幫扶又能成為一種常態呢?
我們把希望寄托于在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的身上。
( 一) 通過大學生志愿者來實施非正規學前教育
在現代的民族國家體系內,任何一所大學都應該對特定的文化傳統和歷史的傳承有所承諾,且對民族和國家命運更應有一種“行必果”的擔當; 大學不僅應該在傳遞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成為主流思想的先導,更應該成為培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之人才的搖籃; 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是自在的。
1. 非正規學前教育的設計
當下,非正規學前教育途徑有更多的創意,是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大潮流,并已經成為正規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補充。
面對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幼兒學前教育的空白或半空白,我們建立了一個具有實踐操作意義的構想:以學校學分制下的大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為契機,以專業導師為引領,以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為主要師資力量,以基于零培訓的“全納式”學前教育課程資源或類似的學前教育讀本為教育載體,通過非正規的途徑,將通俗、通用的故事、歌謠、游戲等傳遞給留守學前幼兒,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撒文明的種子。
2. 非正規學前教育前景描繪
根據多方查詢,中國現有的 100 多所師范類大學均有學前教育專業,加之許多綜合型大學和以千計的各級各類幼兒師范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各省市地的教育學院及諸多的民辦二級學院等,大都設有學前教育專業。中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學前專業,少說也有 2000 多個; 以每個專業在校生平均 400 人估算,學前專業將有 80 多萬在校生; 以每人的社會實踐幫扶 10 名留守幼兒計算,將有 800 多萬留守幼兒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文明教育或熏陶。應該強調的是,一首好聽的歌謠、一個能打動幼兒心靈的童話故事、一個引發幼兒好奇心與創造力的游戲、一幅與幼兒志趣相聯的圖畫等等,都是幼兒成長的精神食糧。調查顯示: 幾乎所有的人都能記得在童年期聽過的某一個童話故事,并因此而產生某個與情感發育相聯的“情結”,而這種情結竟能影響人的一生。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只要志愿者們在實施這種非正規學前教育過程中勇于嘗試,廣大留守幼兒都會不同程度地接受正面的影響。
南京曉莊學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辦,學校始終堅持弘揚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精華和“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曉莊模式”的留守幼兒支教工作,是在全納教育思想境界感召下而生成的一種組織行為,也是一種將全納教育思想落實在提升千千萬萬留守兒童整體素質的實踐研究。
( 二) “曉莊模式”的留守幼兒學前教育志愿者社會實踐簡述
1. 從留守學前幼兒成長的實際需求出發,創編通俗、通用的課程資源和全納式幼兒教育讀本
2010 年,鳳凰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支教團隊首席專家史愛華教授領銜面向留守幼兒創作的《全納式學前教育資源》、《全納式學前教育讀本》,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首先,所有的資源全部為原創,含 36 首主題兒歌,36 個同主題童話,36 套同主題配畫,36 組目標體系設計。其次,創建了教育用書與幼兒繪本互動的模式,使幼兒在因地制宜的學習過程中,視覺、聽覺等感官同樣得以同步協調運動,同樣能夠促進思維的發展。第三,教材的使用基于零培訓,以每個單元設置的“智慧樹”為學習目標,可以直接向受教育者實施正面影響。第四,教育資源的采擇可以靈活多變,例如幼兒歌曲部分,可以省略讀譜視唱,直接朗誦押韻的歌詞即可。第五,可以根據留守幼兒的成長需要及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學習目標的取舍。此外,本教材基于零培訓,所以還適用于留守幼兒的家庭教育。
2. 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了“專家主導、專業支撐、志愿者參與和共青團組織”的四位一體學前教育支教團隊
因為支教的對象是學前幼兒,所以,組建的支教團隊聘請了學前教育專業導師來引領和具體指導;大學生志愿者的成員都來自學前教育專業。在暑假和寒假之際,以具有曉莊校本特征的《全納式學前教育資源》和《全納式學前教育讀本》為教材藍本,“到農村去,到兒童成長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教團隊出發前要經過導師的專門培訓,在實施過程中由南京曉莊學院團委和專業輔導員專人管理,并設有預定的評價指標和考量方法。這種自成體系的組織行為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個體的專業成長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
3. 從建立長效機制的實際需要出發,把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實踐作為一種課程融于“學分制”管理之中
學分制是高等學校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是用學分來計算學生學習分量的單位。大學生志愿者對留守幼兒的幫扶實踐要想成為常態,僅靠一時的熱血是不能夠長時間維系的,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機制的建立健全十分重要。“曉莊模式”的留守幼兒志愿者支教團隊,同時立足于學分制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科學管理系統之中,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舉動。
我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曉莊模式”的留守幼兒支教的社會實踐,在形式上和內容上,目前是全國高校中唯一的,它是建立在曉莊學院近 20年“志愿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弘揚了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內涵豐富,具有可操作性,為解決留守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