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互聯網精準引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這是“轉型”大師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蘭曾經的預言。
如今,這一預言正在被無數企業驗證。蘇寧,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
2015年,蘇寧可謂動作頻頻。4月28日,蘇寧首家云店開業,打造智能穿戴體驗區;5月7日,蘇寧在原有“海外購”基礎上上線“全球閃購”頻道,借助自己在香港、日本、美國等海外分公司供應鏈的優勢,與跨境電商進行競爭;5月28日,蘇寧推出超級智能App;5月29日,蘇寧消費金融公司開業,推出個人信用消費產品“任性付”;6月,蘇寧云店2.0版本推出,蘇寧“數據云”服務上線。一系列對外釋放的信號表明:蘇寧,儼然已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
而這一切,在2012年蘇寧正式決定轉型之前,是外界從未曾預料到的。人們對蘇寧最多的認識,是它作為傳統零售企業的代表,常年占據著行業領軍者的角色。可是,倏忽3年,蘇寧已經成為了傳統企業轉向互聯網的代表。
有人說蘇寧的轉型是壯士斷腕,有人說不過是順勢而為。無需太過爭議,只是轉型中蘇寧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故事?又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物流攻堅拿下頭排陣地
2015年5月,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對媒體公開表示要“感謝互聯網”――是互聯網幫助蘇寧打破了成長的天花板,讓蘇寧所面對的市場容量從1萬億遞增到30萬億。他還稱,這樣的變化讓他每天醒來都充滿著創業的沖動,因為有大把的機會在等著他。
但兩年以前,張近東表現得遠不如現在輕松。
彼時,正是“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不久,也正是其下定決心要改變傳統零售的基因,期冀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之時。隨之而來的,更多的卻是外界對蘇寧的唱衰和質疑。先是2013年6月8日,蘇寧宣布線上線下同價的消息遭遇同行強烈抵制,接著是6月18日電商大促期間,蘇寧云商的網絡系統遭遇網友一片吐槽,之后還有業績連續下滑引發的投資人質疑。
就連蘇寧內部,也被互聯網的新興模式所困擾:“傳統零售企業搞促銷,打特價很有效。但電商時代,網上有無數‘爬蟲’,一遇到促銷,他瞬間可以大量下單。原本想要通過這種特價方式‘引流’,結果引來的可能不是有效流量,而是一群黃牛。”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這樣反思。
但是,蘇寧并沒有因此而停止探索。
“2009-2011,戰略探索;2012-2013,戰略布局;2014,戰略執行。”
張近東曾這樣概述了5年來的蘇寧在干什么。在這簡短的幾句話之后,是蘇寧快馬加鞭的行動。
而物流,作為蘇寧邁向互聯網的重要一環,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2014年3月,時任北京大區總經理的侯恩龍突然被張近東“欽點”調回南京總部,負責蘇寧的整個物流體系。
上任伊始,侯恩龍就定下規矩:要想把蘇寧的金字招牌找回來,首先得把物流服務做好。物流是蘇寧互聯網轉型的核心,也是整個蘇寧綜合服務的頭號工程。為此,侯恩龍不僅發動身邊所有人去蘇寧下單體驗,還曾親自跟著快遞員送貨。
同年4月,蘇寧在北上廣深等12個一線城市妥投率已達到98.6%。6月,蘇寧的物流妥投率已經上升至99.02%,用戶服務滿意度提升至95%。8月,蘇寧物流推出急速達、半日達、一日三送等服務,不斷完善城市及農村的物流網絡。據蘇寧2014年三季報顯示,蘇寧在全國23個城市物流基地投入運營,同時13個城市物流基地在建,另外24個城市物流基地已落實選址。此外,北京、南京、廣州小件商品自動分揀倉庫項目投入使用,沈陽、上海、重慶小件項目在建。截止2014年底,蘇寧“物流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成為第一批國家認定的10家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之一。
與此同時,物流已經從蘇寧原來的一個職能部門,成為獨立公司。蘇寧的物流不僅已經實現了商品及時配送,更是從一個成本中心,變成一個利潤中心。張近東說,蘇寧物流將在2015年實現社會化運營,加速向第三方、第四方開放進程。
2015年3月31日,蘇寧公布了2014年財報,顯示蘇寧全年營業收入為1089億元,同比增長3.45%,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3.19%。
長期研究蘇寧戰略的專家、復旦大學教授劉杰認為:一個體量如此巨大的企業,要完成一場由傳統走向互聯網的轉型,挑戰是非常大的,不僅包括線上線下的績效考核,還包括企業文化、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改進。尤其是倉儲物流,要完全顛覆之前的倉儲系統,轉變線上線下同步,這對很多企業都是難以逾越的挑戰。
但是就在前不久,劉杰在蘇寧南京的物流倉庫里親眼看到:在蘇寧的物流傳送帶上,庫房貨物和用戶的單價貨物被同時發出。“不得不說蘇寧的轉型力度果然大,它超強的企業執行力也確實值得同行學習。”劉杰對《中外管理》說道。
“百日會戰”打響互聯網轉型戰役
2014年8月,張近東在發給內部員工的郵件中號召,發起“百日會戰”,開啟一場蘇寧互聯網轉型的攻堅戰。
在這封郵件里,張近東對員工部署了下半年的詳細計劃,要求員工“在思想上,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用O2O模式發起全面反攻;在戰術上,我們依然要圍繞體驗為王,用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主動出擊;在執行上,‘百日會戰’要有戰略分解,將大會戰分解成一個個的小戰役,逐個擊破。”
所謂的“百日會戰”,是說蘇寧從8月份開始,將全面進入主動進攻階段。為此,蘇寧打算借助8月18日的周年慶作為“百日會戰”首役,通過18億微信紅包,海量商品0元“閃拍”、“大聚惠”,瘋搶五天五夜等活動進行全品類讓利,同時蘇寧易購推出“一日三送”、“急速達”等特色服務。最終發起一場全品類、全渠道、全區域、全天候的“百日會戰”。
數據顯示,截止同年10月22日“百日會戰”收官,“818”期間,蘇寧易購同時在線人數創下1300萬人紀錄;國慶黃金周首日,蘇寧全國門店人流高峰達300萬人;蘇寧物流全面大提速,創造了下單后38分鐘送達的配送速度極限。
與此同時,2014年8月,蘇寧首家精選超市開業。蘇寧計劃5年內在一線城市開設500家互聯網超市,到2020年開設1000家互聯網超市,開辟新的連鎖戰場。到了11月,蘇寧電商下鄉點燃農村網購的“雙11”。O2O體驗方面,全國各地區門店紛紛推出各項免費服務措施,提升線上線下融合的購物體驗,并試水預測營銷、蘇寧V購、特斯拉免費試駕等個性化服務。
蘇寧的“百日行動”至此告一段落。
在其行動的背后,是蘇寧告別陣痛步入快車道的底氣和信心。“在等死和找死之間,作為一個企業來講,寧可找死也不去等死,因為等死是必然的,找死是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死。”蘇寧全面轉型期間,孫為民曾做出了這樣的演講。
如今看來,蘇寧的“找死”戰略也正在被更多企業效仿和驗證。而蘇寧自己,卻并不滿足于此。
從渠道商到產業鏈服務商
2015年4月1日,蘇寧易購的網站銷售了一款名為“么么噠”的手機,當天10萬部手機售罄。而這款手機,是蘇寧對長期積累的會員資料、訂單信息等大數據進行深入挖掘之后,以網絡流行語“么么噠”,向TCL定制的一款專屬手機。
“么么噠”的成功試水,讓蘇寧堅定了個性化定制的未來之路。此后,蘇寧與日本著名數碼影音娛樂系統公司先鋒聯合推出一款名為K68w的玉質感手機,未來蘇寧還將推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定制彩電”等更多定制化產品。
“過去在蘇寧,是我從廠家拿貨賣給你,我有什么你買什么,現在蘇寧是問你需要什么,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蘇寧已經完全從賣產品轉向了賣服務。”劉杰這樣評價蘇寧的個性化定制戰略。
此外,細心的用戶也發現,以前在蘇寧易購買產品沒錢就買不到,但現在可以在蘇寧易購的網站選擇分期付款。蘇寧金融產品會即刻跟進服務,而貨物出庫后,蘇寧的物流會為用戶送達。至此,蘇寧在轉型之余,不僅完成了供應鏈的變革,更是從銷售產品的渠道商向全產業鏈服務商轉型。而這,恰好與互聯網精髓不謀而合。
研究用戶的需求,然后向生產商下訂單,與生產商共同承擔風險,這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商業模式。這在過去的傳統零售時代,顯然是不可能的,過去賣場不可能承擔銷售風險。銷售商不關心制造商生產什么,因為貨賣不掉,風險完全由生產廠家承擔。
而作為一家傳統連鎖零售巨頭,過去蘇寧的盈利模式簡單而清晰:以最低的價格從供貨商那里訂貨,然后,以最低的價格賣給用戶。規模的擴張也很簡單,就是復制更多的店面。可是,當蘇寧全面轉型互聯網,這一模式就行不通了。通過定制化,則能改變過去以采定銷的模式,變為用戶驅動型的包銷定制模式。向供應商實行“買手制”,蘇寧拿下產品規模,同時擁有自主定價權,蘇寧承擔所有風險,同時也可享受大部分利益。工廠只保證產品質量即可。如此一來,雙方皆可受益。蘇寧的轉型可謂徹底至極。
對此,劉杰評價:“電商的核心是供應鏈,蘇寧如今的轉型也就是供應鏈的轉型,它正在將自己從一個B2C企業轉向C2B企業。過去蘇寧的籌碼是店面、銷售規模,未來籌碼會變成供應商服務能力、物流服務能力、數據服務能力等。”如此一來,蘇寧的競爭力將不可限量。管理
銀行的零售業務具有種類多、規模大的特點,促進銀行的經濟發展,是商業銀行進步與發展的主要依托。雖然當前“網紅經濟”金融在規模總量、產品、服務內容、客戶數量等方面與銀行零售業務差距仍然很大。[1]“網紅經濟”在中國的金融業是一個新的形式,不同于銀行、證券和保險業,是傳統金融業和互聯網精神的新興領域,需要建立一個基本的“網紅經濟”網絡形式和網絡財務。“網紅經濟”的金融營銷在市場競爭中存在競爭,不僅是重要的戰略,而且在具體的機制建設與資源調整和創新等方面,要通過多角度的服務,提高競爭力。
二、網紅產業鏈資金流分析
在整個網紅產業鏈條中,參與方包括各類直播平臺、網紅本身、網紅經紀公司、供應鏈提供商以及粉絲群體。其整個流程可以概括為:網紅由于某領域特長成長于各類社交平臺,之后逐漸向綜合性社交平臺匯集;而網紅經紀公司簽約具有可變現價值的網紅,為其提供社交賬號運營管理以及對接供應鏈廣商的工作;最終網紅所推廣的產品依靠龐大的粉絲群體通過電商平臺進行變現。
(一) 網紅與網紅公司 1、雇傭水軍提高網紅知名度
隨著諸多的直播平臺跟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涌現出一批網紅跟主播。評價一位主播主要就是看他們的粉絲量,看過直播的都知道經常有水軍帶節奏,就是網紅公司跟公會包裝旗下的主播跟網紅請來捧場跟制造話題,給主播點取關注的,這樣一來網紅名聲就有了明顯的提高。那么雇傭這些水軍所需要的資金則需要從當前的利潤或者貸款來實現。
2、找大主播PK
網紅公司會幫助網紅主播聯系一些經濟利益的公益事業,去打造他們的知名度,當有了一定量的真實粉絲后,網紅公司會幫助主播進行談合作成為簽約主播。之后再花錢找其他大的主播進行pk,拼禮物,其實很多禮物都是公會刷的,通過pk賺取大主播的流量,3個月到半年時間如果此主播確實有能力,那將成為一大主播了。這樣公會跟公司就開始賺錢了。刷禮物也是重要的一項支出,需要有一定的資金來源。
3、網紅賺取提成
平臺合作的工資,禮物提成,公司的市場部會給網紅拉廣告,賺取廣告收益,開網店,通告網紅效應賣貨。網紅公司與網紅按一定比例分配收益,這樣的分配過程則需要銀行機構在背后支撐,銀行系統能夠自動核算出各自分配并將資金流轉入他們各自的賬戶,方便了網紅與網紅公司之間的收益分配。
4、轉會費與簽約費
當有一些主播變大之后,網紅公司跟他的身份不再匹配,就會賣給大的經紀公司或者賣給平臺,一次性賺取轉會費跟簽約費。這樣龐大的資金流入也需要妥善的保存與管理,或者再投資于新簽約的網紅,或者存入銀行進行理財,增加現金流入。
5、培訓費用
網紅公司可以開設網紅主播培訓學校,現在市面上這類的培訓很少,將來也是一大趨勢。比如游戲主播的游戲培訓,舞蹈唱歌的舞蹈唱歌培訓,直播說話聊天方式等等。這樣的培訓活動花銷巨大,卻也提高網紅質量,而且在經營完善的情況下可以對外進行培訓賺取培訓費用,這樣的投資資金的流出大概率有更多的資金流入相匹配。
(二) 網紅公司與供貨商 1、根據客戶需求反推供應鏈
網紅電商在前期流量變現的過程中,會借助微博等大流量平臺調查粉絲意愿,與其產生強互動,在產品上架之前,從產品款型到配件等細節,會根據粉絲的評論和點贊來確定現階段人們的口味偏好及價格接受程度,這種根據測款來上新貨品更加貼合市場需求。
2、供應鏈管理和質量控制
主要有網紅公司下屬的經紀公司以及電商運營公司來負責,前者主要把握網紅整體的內容和路線,而電商運營公司需要負責供應鏈的產品包裝設計,售后,與一定規模的工廠建立合作關系形成整個供應鏈的閉環,獲得穩定的貨源,并通過良性的貨品規劃和量化生產節約成本。(根據方正證券的數據顯示,精準粉絲的利潤轉化率大概在每10萬粉絲會帶來近100萬的利潤)
3、供應鏈整合與轉型
現在網紅公司的新運營模式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運作,通過多品種快翻單的需求來迎合現在的快時尚模式。網紅公司在獲得后續利潤后會進一步加深涉入供應鏈,整合自己的專屬生產體系,進一步增加粉絲粘性。
圖
(三)網紅與粉絲之間 1、網紅與粉絲之間資金流運轉分析
從“網紅經濟”的商業模式的發展過程來看,首先網紅通過在各種平臺分享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經驗的積累大量的粉絲;然后對粉絲的特定需求及自己的擅長的領域開設了相關的網絡店鋪,將這些網紅們將粉絲流量變成了實在的銷售業績(圖2.3)。
圖2.3 “網紅經濟”模式分析[1]
2、網紅吸引并維護粉絲
網紅要想吸引粉絲必須付出成本進行內容制作和產品設計,進一步根據網紅的個人專長開設了相關的網絡店鋪,這就是網紅發展前期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也是網紅的啟動資金。另外網紅必須加強粉絲粘性和提升粉絲忠誠度,線上經常做一些轉發抽獎,禮品贈送的活動去回饋粉絲。[2]
3、粉絲流量變現帶來回饋
網紅粉絲的消費行為表現出了沖動消費、過度消費和超常消費。這種粉絲消費帶來的流量變現為網紅創造了盈利。網紅經濟中粉絲消費的形式有如下幾種:粉絲打賞和內容付費,將粉絲引流到電商平臺消費,網紅直播營銷,廣告及周邊衍生品:
(四)直播平臺根據硅谷動力的數據顯示,2019國內市場直播企業前五十名之中,二十家涉及娛樂型直播業務占比最高,代表性的為映客直播以及抖音。占比第二高的是游戲類直播,代表性的為斗魚直播以及虎牙直播。[7]。直播平臺在近幾年高速發展之后逐漸形成了相對比較穩定的盈利模式,以下為當下市場直播平臺中常見的八種盈利模式:
1. 打賞
打賞是最常見的盈利模式之一。粉絲打賞所花費的金額直接被直播平臺獲取,而后根據平臺與網紅之間的合約在基礎工資之上給網紅提成作為獎金。
2. 廣告
廣告模式盈利來源于廣告費用。直播平臺在直播當中植入廣告,或頁面上有專門的廣告位提供。首頁推送的主播也可以視作廣告的一種,主要是主播通過給直播平臺繳費購買首頁推送。
3. 導購
導購是網紅在直播中通過口頭營銷的方式推廣自己的淘寶店,并且與直播平臺按既定比例分成。通常為廠商付錢讓網紅在直播平臺給觀眾介紹產品。
4. 付費直播
有兩種主要盈利方式:一種是主播開通直播需要付費,由直播平臺提供更高級的直播服務。另一種是觀眾看直播需要付費,由主播設置入場費用,直播平臺和主播分成。
5. 會員
和付費直播相似,有主播和觀眾兩種盈利途徑:主播付費辦理會員可以開放更多的功能,如提高聊天室人員等。從觀眾角度:一些主播會有需要觀眾付費的會員或者粉絲團資格才可觀看的視頻或者直播。
6. 合作
直播平臺與一些廠商合作,如游戲廠商,在直播的界面嵌入鏈接,點擊可下載游戲,而后盈利由直播平臺與游戲廠商分成。又比如和競猜平臺合作,在直播平臺嵌入對游戲或體育賽事的競猜,觀眾下注,直播平臺與競猜平臺分成。
7. 版權
對于一些能帶來比較大流量的直播錄像進行二次利用,將版權出售給一些發行方,從而獲利。
8. 付費教育
是一種在線教育的商業模式,在直播平臺上售賣課程,學生付費,最后收入由直播平臺與校方或者老師進行分成。
相比數量多,但是每一筆收入卻不是很高的盈利模式,直播平臺卻有幾個比較大的支出,往往導致直播平臺從財務報表上看經常入不敷出,比如在2019中國直播企業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斗魚直播[7],在2019年第三季度財務報表中顯示,凈虧損為一億六千萬元人民幣[8]。以下為直播平臺的成本以及支出:
1. 主播簽約費用
主播簽約是直播平臺一個比較大的支出。例如已經宣布破產的熊貓TV曾經以五年三億人民幣的價格簽約PDD。虎牙直播在上市的前期因為相對缺乏足夠數量的知名網紅,在2018第三季度財務報表中顯示凈虧損二十一億元人民幣[9]。所以直播平臺的主播簽約費用雖然高昂,但卻是不可避免的必要支出。
2. 帶寬成本
帶寬成本隨著視頻以及直播的清晰度提高而上升。由于近幾年云服務市場競爭逐漸激烈,并且對于帶寬的需求逐步增加,直播平臺的議價權也有所上升,可以預見未來帶寬成本會逐步縮小。
3. 運營推廣
運營推廣對一些游戲類直播平臺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支出。例如2016年熊貓TV 買下英雄聯盟職業聯賽的承辦權,準備期間為了達到要求,創始人王思聰花掉七千萬元人民幣注冊了多家公司。
4. 技術支持
穩定的直播畫面一直是直播平臺的關鍵點,為了保證這一點,直播平臺需要聘用大量技術人員。
三、營銷策略分析
(一)網紅與網紅公司對于網紅與網紅經紀公司之間的利益關系,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一部分的產業鏈中主要的金融需求及服務包括貸款業務、資金管理業務以及收入核算業務等。基于這些金融業務需求所進行的營銷策略包括:
1、 放寬網紅經濟公司的貸款條件
網紅公司在前期的培訓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在既定利潤的情況下需要貸款來進行資金周轉,因此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放寬對網紅經紀公司的貸款條件,可以通過對該公司網紅的粉絲量以及帶貨能力等進行評估而不是單單依靠抵押物的價值來進行放款。
2、 利用大數據方便進行核算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