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數字教育的理解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數字信號處理主要講述經典的時域名、離散信號處理內容[1,2],它是國內外眾多高校自動化、 電子 信息類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一方面,它蘊含著大量的數學基礎理論,這些理論是指導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的基礎,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另一方面,其應用面很廣,并且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這些實踐應用使學生對基礎理論更加融會貫通。從理想的狀態上看,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對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是較為有效的。然而,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這種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傳授往往意味著“理性”教學與 “實用性”教學,兩者之間時常發生著沖突。
1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理性”與“實用性”的沖突
1.1 “理性”知識與“實用性”知識是不同的
數字信號處理這門課程所蘊含的“理性”知識與“實用性”知識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指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涉及到線性微分方程、積分變換、復變函數、離散數學等多門數學課程的內容,對數學能力要求比較高,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時,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對其中的分析方法與基本理論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解[3]。后者注重問題集形式,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經世致用”的“實用性”觀念尤為突出。
1.2 教師群體中的個體是有差異的
對于社會的任一群體,其中的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其所掌握的知識比例是有所側重的,教師群體亦不例外,有的教師擅長理論傳授,有的教師擅長實踐知識講解,二者重疊的部分將是教師整體中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教師個體的差異,將“理性”知識與“實用性”知識完美理想地結合起來并高效地傳授給學生的情況畢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1.3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不同的
學生群體中的個體由于先天、社會背景、努力程度、知識偏好等原因,其所擁有的知識基礎是不同的,由此導致不同的知識接受能力。有的學生對“理性”知識的接受能力很強,但由于個人經驗不多或缺乏,對“實用性”知識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另一些學生的生活閱歷較廣,相關經驗較多,對“實用性”知識的理解更為容易, 自然 也就更容易接受“實用性”知識了。此外,由于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價值觀認同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的接收程度也是各異的。
2 “理性”與“實用性”動態平衡進入數字信號處理教學的思考
為了幫助學生系統理解和掌握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充分鍛煉他們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尋求如何融合“理性”知識的傳授與“實用性”知識的傳授尤為重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2.1 以學生的和諧 發展 為目標,避免走向極端
數字信號處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理性”與“實用性”的沖突是該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凸顯的特點。
要使得學生扎實、牢固掌握該門課程,就要順應時展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架起“理性”與“實用性”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成為數字信號處 理學 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探索者,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做到在更高層次上理解實際問題,因此,數字信號處理教學的過程應注重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 計算 能力和技巧方面,應側重計算方法,注重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 科學 計算。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師生的互動,突出基本原理中蘊含的數學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然而,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看,學習活動因個體而不同,因學習內容和環境而存在差異,因此,數字信號處理的教學活動不能過分追求統一,即注重“實用性”絕不是要走向一個極端。數字信號處理以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趨勢在發展著,其教學活動也在“理性”與“實用性”的張力中動態地前進。鑒于此,數字信號處理的教學活動應在“理性”與“實用性”兩者之間尋求其沖突解,既要重視相關技術產生的背景及其“實用性”,也要重視其中的數學理論及其證明的“理性”。
2.2 加強教師自身的知識修養
當今世界知識日新月異,教師所擁有的知識體系不應是靜止的,應是與時俱進的,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為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此外,隨著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凸顯,目前的高校專業課程所倡導的 教育 理念加重了“實用性”教學的砝碼,因此,作為工科類教師,不僅要處于理論知識的前沿,更要參與到具體的技術勞動中去,提升自身的“實用性”知識,以便為傳授知識奠定基礎。
2.3 更新數字信號處理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促進“理性”向“實用性”的提升
2.3.1 更新教學方法 數學信號處理這門課程與許多專業課有很強的聯系,例如,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通信電路、圖象處理等。因此,可通過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來更新教學方法,同時也指導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如通常所說的dsp有兩層含義,一是數字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二是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是dsp的第一層含義,主要是學習dsp的基礎理論和算法,最終是要用到實際中。“數字信號處理器原理及應用”課程,體現的是dsp的第二層含義。只有將這兩門課程緊密地結合起來,加強對這兩門課程(即數字信號處理系列課程)的聯系,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dsp的知識,畢業后才能在信號處理的各個領域發揮最大的才干 [4]。
2.3.2 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 數字信號處理的教學中,有許多的數學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特別適用于多媒體教學手段(cai課件和 電子 教案等)。在cai課件和電子教案中,不僅包含課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演示信號的變化過程,系統的響應結果等。如把卷積圖示、系統的頻率響應等做成flash,直觀生動,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此外, 網絡 教學、matlab演示等對提高學生的課程理解能力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matlab,它提供了信號處理有關函數和工具箱可方便地進行數字信號處理中的相關 計算 ,并繪出圖形,將教學內容中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公式和例題的結果用圖形的方法直觀地表示出來,避免了大量復雜的數學計算,節省了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原理的理解上,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加深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5]。
3 結語
數字信號處理這門課程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學生后繼課程的學習有重要影響。本文分析了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理性”與“實用性”沖突及其形成原因,繼而從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3方面探尋其沖突解。未來研究可擴展到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體系、教師科研水平等方面來尋求沖突解。
參考 文獻 :
[1]丁玉美.數字信號處理[m].陜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程佩青.數字信號處理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我國理工科高校由于歷史的原因,其教育模式的“唯專業論”很普遍,藝術素質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校園文化生態單薄,教育理念中的“工具化”特征明顯。可喜的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的繁榮,教育觀念的更新,近十幾年來,理工科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得到了普遍提高,而且一些理工科高校為了能進一步提高藝術素質教育的水平,還成立了藝術專業,讓藝術專業教育帶動和提升藝術素質教育,使藝術素質教育具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藝術教育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教育“功利性”的引誘。藝術專業屬于應用型學科,生源多、收費高,能迎合辦學主體的功利性追求。如果是這種緣于經濟利益驅動而掀起的藝術教育浪潮,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辦學盲目、特色模糊、競爭力缺乏等弊病。雖然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大都為藝術素質教育的延伸產物,其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欲望相對較弱。但分析其客觀現狀,辦學仍存在盲目趨近藝術專業院校辦學模式的“硬傷”,如果再有硬件設施不配套、管理方式不兼容、師資隊伍構成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的出現,就會使藝術專業教育的發展受挫。同時,也削弱了藝術素質教育。因此,分析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一般很難跳出專業藝術高校的辦學“窠臼”,其辦學目標不明確,學科建設相對傳統,缺乏有實戰意義的藝術實踐。尤其在音樂、美術和表演類專業中十分突出,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大都與專業藝術院校雷同,唯恐不夠“專業”,這種“拿來主義”的辦學惰性是有悖于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的特殊性的。
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有其自身的優勢。藝術專業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和研習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識,參加不同學科的學術活動,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中滲透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科技色彩。所以,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教育應發揮這一優勢,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砥礪下,培養全面的素質,激發多方面的創造力,成為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并舉、文理兼容、一專多能的“通才型”藝術人才。
藝術教育是一種倡導教育藝術化、注重個性發展的、培養創造力、反對標準整齊劃一的教育。①藝術教育所強調的是百花競秀,突出個性和特色的教育。而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學科就能“近水樓臺”地與其他專業進行學科交融,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從而創立具有個性化色彩的“特色性藝術學科”。比如,與管理專業結合,培養藝術管理人才;與計算機專業結合,培養動漫設計、視覺傳達、音樂制作人才;與土木專業結合,培養環境藝術設計人才;與機械專業結合,培養工業設計人才;與經濟、法律專業結合,培養藝術市場經紀人;與心理學專業結合,培養音樂治療師等,或許就能成為一個新的特色藝術專業領域中的“領軍者”。這便是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的發展方向。如果離開了這個優勢辦專業,與專業藝術高校比拼“純藝術”專業,那就是“舍近求遠”。為此,藝術專業必須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大學的教育格局中,正所謂理工搭臺,藝術唱戲。借理工科大學的優勢,創藝術專業教育的特色。這樣不僅形成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而且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學科借理工之勢也具有了與一流專業藝術院校進行藝術交流和學術對話的資格和特色優勢。
二、藝術專業教育不能等同于藝術素質教育
藝術素質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雖同屬藝術教育范疇,但兩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側重點。藝術素質教育不僅是一般性藝術知識、藝術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具有廣泛性、開放性的藝術審美、藝術情感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普及教育,在培養對象和教學內容上強調的是“面”,是美育;而藝術專業教育是培養藝術的專門人才,側重培養藝術專業技能,是關系到藝術專業學生的擇業方向和生存技能的問題,強調的是“點”,屬于智育。
有些理工科高校把藝術素質教育和藝術專業教育混為一談,甚至認為辦了藝術專業就不必再花大力氣進行藝術素質教育了。此種做法,筆者認為弊大于利。因為,藝術專業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針對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化教育,是培養藝術家或職業藝術工作者。如果理工科高校只重視藝術專業教育,而忽視了藝術素質教育,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使藝術的受益者僅僅是少數的藝術專業學生,而其他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只能在藝術的大門外徘徊、觀望。如此一來,就背離了理工科高校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統一體,這是一種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的特色。
三、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良性互動
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應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們應該相互滲透、彼此支撐,共同打造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特色。其一,藝術專業教育是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制高點”,是提升藝術素質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藝術專業師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投身于學校的藝術素質教育活動中,使藝術素質教育能夠獲得穩定的藝術能量。
其二,藝術專業除了向全校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藝術素質課以外,還要組織各種藝術社團和藝術活動,將藝術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藝術專業教師與不同學科的學生一起探討藝術規律,交流藝術心得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們的藝術素質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藝術教學的能力。
其三,藝術專業學生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廣泛地活躍在學校的各種藝術社團中,并在其中擔當藝術骨干,發揮指導和引領校園藝術活動的作用。這種氛圍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自我整合、更高的效率以及客觀的自我評價,并使刺激、檢測和評估新的認知成為了核心。②因此,藝術專業學生在積極參與校園文藝活動的藝術實踐中更直接地檢驗自己的藝術水平,查找不足,從而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四,藝術專業的各類藝術成果展示,如畫展、藝術設計作品展覽、音樂會等都能讓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最直接地觸摸到鮮活的藝術,學生們在觀賞與聆聽中激發想象、提升審美、陶冶情操……這便是藝術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的一種直接延伸。
總之,在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良性互動中,不僅提升了藝術專業在理工科高校開辦的專業價值,而且藝術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與各類藝術活動也為藝術專業的師生提供了更廣闊、更豐富的藝術實踐平臺,從而達到了共贏的效果。
四、建立高水平大學生藝術團隊的重要性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藝術專業不是以“純藝術”為主,不能直接為學校提供純藝術的作品或演出,同時,也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藝術專業的專業優勢,吸引優秀的藝術專業師生真正融入到理工科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大局之中,學校就必須搭建一個純藝術的高端平臺,將全校的“藝術精英”匯聚到一起,在這個平臺上所展示的是學校最精華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節目。這個平臺就是在高校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藝術團隊。它如同一個“藝術特區”,持續地釋放出巨大的藝術能量,輻射到整個校園。藝術團的人員構成應以優秀的藝術專業學生、藝術特長生為骨干,并吸收有文藝專長的在校各類專業學生共同組成,聘請高水平的藝術專業教師擔任藝術指導。藝術團應是服務于學校和廣大師生,把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大學文化品位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傳播高品位的文化藝術,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并代表學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交流和藝術賽事。它是學校的藝術形象使者和大學文化的傳播者。藝術專業教師可以在這里指導優秀的藝術學生,共同研究更高境界的藝術奧秘;藝術專業學生可以將這里作為藝術實踐的基地,為將來從事藝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藝術特長生有了釋放藝術激情的舞臺,全校師生有了心靈休憩的“藝術氧吧”。
五、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金字塔結構”
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藝術專業本身的培養目標外,還要兼顧非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所以,理應被賦予更多的教育內涵和使命擔當。筆者是一位在理工科高校任教多年的藝術專業教師,不僅擔任藝術專業教學,而且長期從事學校的藝術素質教育,尤其在大學生藝術團擔任藝術指導10余年。在實際的教學和管理實踐中,根據理工科高校的辦學特點,歸納總結出一套理工科高校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的“金字塔結構”模式:
“金字塔結構”共分為塔基、塔腰與塔頂三個等級。
塔基:藝術普及教育,是針對理工科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主要為藝術專業教育和藝術精英教育提供各類藝術實踐的平臺和各種藝術傳播的途徑。包含以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和綜合藝術五大序列為主的藝術審美教育課程體系的課堂教學,供不同基礎、不同興趣和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開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藝術講座和藝術培訓班;各類大學生藝術協會、沙龍、興趣小組,以及廣泛開展的藝術審美體驗活動等。藝術普及教育是理工科高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其特點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為理工科專業學生普及藝術,滿足不同藝術層次的學生對藝術的需求,讓每位大學生都能體驗到藝術的美和快樂,從而實現藝術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塔腰:藝術專業教育,是以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為特色的理工科特色藝術專業教育。藝術專業教育具有多重任務,除了以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為標志的藝術專業教育以外,還要擔當學校藝術素質教育的中堅力量。不僅為大學生藝術團(藝術精英教育)輸送藝術尖子生,提供不同藝術類別的藝術指導,還要為藝術普及教育提供各類藝術選修課,舉辦各類藝術講座和組織藝術培訓班等。藝術專業教育處在“金字塔”的塔腰,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藝術精英教育的“人才庫”,是藝術普及教育的“正規軍”。
塔頂:藝術精英教育,是以“純藝術”為特色的藝術實踐教育。主要為藝術專業教育提供高端的專業藝術實踐平臺,為藝術普及教育提供高品質的藝術作品,即校級大學生藝術團。它集中了學校中最優秀的藝術教師和藝術學生。根據理工科高校的實際情況,大學生藝術團可下設合唱、舞蹈、器樂、戲劇、書畫、工藝等藝術分團隊,創作出學校最優秀的藝術作品,排演出學校最精彩的藝術節目,定期舉辦藝術作品展覽、音樂會等,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展示學校的大學文化以及豐厚的藝術教育成果,不斷向“塔腰”“塔基”輻射出藝術的能量,是高雅藝術傳播的主陣地。
通過塔基、塔腰與塔頂三個層面的彼此協作,相互影響,理工科高校必然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藝術教育模式,引領著理工科高校的校園文化步入更高的藝術境界。
結語
藝術與科學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兩股偉大洪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持續發展的兩個支點。藝術是以豐富的形象和情感來表達人類的美好心愿與精神追求;科學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探索的精神來研究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定位。藝術絕不是科學的附庸或補充,而是人類社會得以和諧發展和獲得身心幸福的源泉。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曾經說過:如果這個世界只有科學而沒有藝術,那么人性就已經喪失了!因此,大學絕不能將藝術當成是游離于人本的一種附加技藝,或等同于吹拉彈唱、藝文諧趣、雕蟲小技之傳授,而應作為大學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環,將藝術傳播的真善美作為做人的根基,③把藝術教育的存在意義真正作為大學生全面成長的必要條件和構筑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相對薄弱的理工科大學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將藝術教育有機地融入到理工科大學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讓理工科大學插上藝術的翅膀,讓理工科的藝術專業教育與藝術素質教育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對科技人才與藝術人才的全面培養。筆者認為,在藝術與科學的相互激蕩、融會貫通的過程中,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既能產生如達?芬奇一樣的具有科學精神的藝術大師,也能產生如愛因斯坦一般的具有藝術修養的科學大師。到那時,“錢學森之問”便會迎刃而解了。
(注:本文為西南交通大學文化建設研究基金項目研究成果)
注釋:
①謝嘉幸,楊燕宜,孫海.德國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7.
CBE,全稱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在二次大戰后,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提出來的能力本位教育。其概念的核心就是需要先去企業進行調研,根據不同的職業崗位,確定企業對員工的能力需求,制定相應的能力目標。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學校需聘請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根據崗位群的需要,建立專業群,并對需求進行層層分解,確定從事行業應該具備的能力。學校的教師根據這個培養方案中提出的能力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通過一定的考核方式確定學生是否達到了能力要求。CBE強調的教學基礎就是能力,科學管理嚴格,辦學形式靈活多樣,專業群以崗位群需求建設,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培養核心,順利實現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職業能力目標。
能力本位教育注重打破傳統學科為主的教學體系,不再單純以學科和學制來安排教學,根據它的特點提出了能力課堂的概念。
二、能力課堂
教師在特定的課堂教學背景下,以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多向互動自主合作探討能力,精心組織、策劃每一堂課,以順利達成教育教學能力目標為最終任務。其中,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動手動腦能力和團隊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領導者和駕馭者,對自身也有著更高的能力要求,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有靈活的主持應變能力解決課堂突況,有話題引導能力引導學生往教學目標方向發展,有課堂進程的控制能力掌握教學進度等。能力課堂的發展使教師不能僅止步于“雙師型”,更要不斷地提高。
三、考核方式
以能力本位教育為主要指導思想,通過一系列能力課堂的教學,參與學員如何能夠判定是否達到了所要求的職業能力呢?以電氣自動化專業為例,學習該專業的學生須具備裝配、調試、維修較復雜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及各種復雜的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線路,會根據工藝要求進行設計改造,會運用單片機和PLC設計和改造工業自動控制設備電氣系統等一系列能力。人才培養方案中要體現出以這一系列能力為基礎,提高分析能力并確定出能力標準,以模塊化課程的方式達到能力標準。在能力課堂上完成教學工作,完成后可以通過技能鑒定考試來考核能力的掌握情況,并授予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種考核評價方式能充分體現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以應用為目的,重視創新,提高素質”的原則,有利于學生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適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性人才的要求。
當然,單一的考核已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能力,技能競賽的存在就使能力本位教育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并且還可以從比賽中學習目前最新穎的設備以及最先進的知識點。
四、能力本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
火電廠水處理化學除鹽介質主要以離子交換樹脂為主。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延伸、發展形勢下,以離子交換樹脂為核心,推出了電滲析、色譜分析法、離子排斥等諸多新型技術及方法,可以說,離子交換技術不僅沒有遭到歷史發展的淘汰,還將其特殊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為經濟發展的推動作出貢獻。對于除鹽精讀而言,火電廠高參數機對其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所以,在將來的發展中,混床離子交換樹脂水處理系統是不可被取代的,該系統能夠確保企業的可靠運行和安全生產,能夠將機爐腐蝕結垢問題有效治理,為一種普遍的技術方法。但離子交換樹脂在運行離子交換樹脂水處理系統時,容易出現部分水處理性能喪失的情況,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第一,由于各種雜質會對離子交換樹產生污染;第二,破壞了離子交換樹脂所特有的化學結構。一旦其化學結構遭到破壞,其功能就無法復原。但是,若樹脂化學結構僅是受到污染,還是可以通過有效去除污染等相應的技術方法來復活離子交換樹脂水處理功能,并改進、改善其功能。
1 污染成因
1.1 離子交換樹脂功能
在通過聚合反應后丙烯酸或苯乙烯會生產具有具有立體網絡、三維空間的骨架,再將類型不同的化學活性基因導入骨架上,將陰離子樹脂和陽離子樹脂制成,兩者分別與溶液中陰離子和陽離子進行離子交換,離解出陰離子或陽離子,最終將離子從溶液中分離出。陰離子樹脂為弱堿和強堿兩類,而陽離子樹脂粉弱酸和強酸兩類。樹脂有著較長的使用壽命,并具有著穩定的化學性質。離子交換樹脂處理系統所實現的是處理水中含有重金屬。在經過離子交換反應后,去除了原水中的所有游離的堿離子和酸離子、及溶解性鹽類,最后得到高純度的無鹽純水。在水處理系統中,天然水中所含的陽離子利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去除。
1.2 成因分析
污染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孔網狀立體網絡則為樹脂的結構,樹脂內部離子進出、擴散所依靠的就是多孔網眼,離子交換反應的活性點就在于通道內壁諸多的功能基團上,覆蓋了活性點,則無法繼續進行離子交換,最終生成污染。離子交換樹脂污染在一般情況下有兩個途徑,首先為工藝和設備的問題,再生劑食鹽軟化水過程以及交換器內或進水管道的內部發生腐蝕。其次,問題在原水上,其他雜志或者鐵離子將原水污染。鈉離子交換器中進入了懸浮鐵化物,樹脂吸附了這些鐵化物后,形成一層鐵化物覆蓋層于表面,對水中樹脂與離子的有效接觸造成了妨礙、干擾。Fe2+是鐵的一種形式,當交換器中樹脂與該形式發生交換反應時,離子不能有效交換出H+,于是不能溶于水的鐵氫氧化物以凝膠狀的形態存在與樹脂顆粒上,并在樹脂的表面和內部牢牢地沉積,這就對空隙的擴散功能形成影響,樹脂微孔被堵塞了就產生污染。
2 治理污染、復活功能
2.1 原水含鹽量的降低
在發生污染后,首先對各種本體、管道的防腐脫落情況進行檢查,如是防腐脫落問題,則應及時進行相應處理。因為原水的含鐵量較高,因此,為了確保合格深井水,應降低原水中含鐵量,暫停2號、4號、及7號深井泵,作以備用。
2.2 鹽酸的合格選用
樹脂污染大源自于鹽酸含鐵量的超標,應將原高位算槽中鹽酸改為它用,而購買、使用合格的鹽酸。應用新鹽酸時,鹽酸的驗收應嚴格執行,建議在原先分析項目中增添兩個分析項目,如銅和鐵。
2.3 復活樹脂
首先應明確樹脂污染的程度,可以通過小型試驗獲得結果,即便是深度污染,還可以通過相應的方法使其復活。復活步驟大致為清洗、浸泡、最后再生。再生或的樹脂通過大劑量、大濃度的周期再生即可正常使用。為了充分松動樹脂,先大反洗弱酸陽床和強酸陽床,將樹脂表面殘留的懸浮物清除,并防水至監視孔下、交換器上部。稀釋鹽酸濃度至15%溶液,并流經是小的弱酸陽離子交換器與強酸陽離子交換器的樹脂層,這時可等待酸溶液自弱酸陽離子交換器正排閥中流出,這時,再流入15分鐘至25分鐘的15%濃度的稀鹽酸溶液,并將噴射器、再生泵停運,將弱酸陽床正排閥關閉,15h樹脂浸泡。樹脂上的Fe3+會與鹽酸中的H+發生交換反應。這時,樹脂層可用除鹽水進行沖洗,注意強酸陽床出水是PH指應大于5.5。用鹽酸溶液15%,流經弱酸陽離子交換器、強酸陽離子交換器的樹脂層,可等待酸于弱酸陽離子交換器正排閥中排出,四十分鐘后,將噴射器的進水閥與進酸閥關閉,并將再生泵停止運行。經過8h的浸泡后,對樹脂層采用除鹽水進行沖洗,其沖洗流量為 17T/h,至此,樹脂復活就完成了。
3 結束語
作為火電廠水處理化學除鹽介質,離子交換樹脂被廣泛使用。在設備和工藝有限的情況下,復活、再生了被污染的陽離子交換樹脂,這種方法便于中度或輕度鐵污染的去除效果較為理想,且無需再領購藥品和設備,有效利用再生時使用合格的鹽酸及現有設備。該方法不僅僅對于中度和輕度鐵污染效果顯著,對于鐵的深度污染情況也能夠恢復樹脂污染前的效果,但需要浸泡的次數和15%以上的大濃度鹽酸的使用。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延伸、發展形勢下,離子交換技術不僅沒有遭到歷史發展的淘汰,還將其特殊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為經濟發展的推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孟曉娟,李亞南,李韋霖,陳尚德.火力發電水處理陽床樹脂去污染深度復蘇方法的應用與研究[J].甘肅科技,2010(8).
在先進性教育征求意見環節中,為抓住找準糧食局領導班子存在的突出問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我們通過召開2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信50余封,公布熱線電話、設置意見箱,走訪和個別座談等形式,向機關全體、老干部、基層干部職工、社會糧食經營企業、種糧戶及有關部門廣泛征求了意見和建議,經過認真梳理,現匯總如下:
一、意見:
1、糧食局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務實、拼搏創新的好班子。能夠擔當糧食系統工作的重任,促進了我市糧改工作的順利進行,但在糧改細節上要認真研究。
2、與干部職工交心談心不夠。工作上見面多,思想上見面少,需進一步加強與干部職工的思想交流。
3、 學習不夠。應進一步處理好工學矛盾,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學習和業務技能培訓。
4、組織活動不夠。應進一步妥善安排日常事務,多組織團體活動,增強機關活力和凝聚力。
5、搞好購銷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經營分配機制,促進企業發展。
6、附營企業改制應進一步加快步伐。
二、建議:
1、搞好市場監控與指導,協調社會糧食經營企業,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搞活全市糧食流通。
2、繼續搞活購銷企業經營,建立信息收集,系統,加強業務指導,為企業經營服務。加強對外協調,幫助企業協調銀行貸款,統一協調有關部門工作,經常研究解決企業改革中的難點、主要問題,全面促進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
3、 完善購銷企業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及分配機制,為基層企業提供有益的指導和服務。定期開展專項審計,清查工作,查找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漏洞,及時整改完善,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4、做好糧食企業改革的后續工作,實現改革的平穩過渡;給困難企業制定優惠政策,指導開展多種經營,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增加職工收入。
5、附營企業應加快改革,降低改革成本,積極征求企業意見,創造條件,成熟一個改制一個,積極穩妥運作。
6、 班子領導要多深入基層,準確把握各時期、各階段的工作中需重點解決的問題,有的放矢, 科學決策,搶抓機遇,促進發展。
7、利用各種形式活躍機關文化生活,多找職工談心,傾聽職工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機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8、設立老干部活動室,經常與老干部保持聯系,多組織老干部、老黨員開展黨性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 R78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9(a)-0018-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bonding power between 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 and traditional zinc polycarbonoxylate cement
XU Yu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Nanchang City,Nanchang 33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bonding power of 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 and discuss its clinical applicability. 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visited our hospital for root canal therapy from May 2010 to October 2011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30)and control group(n=28).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 for repair was applied,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zinc polycarbonoxylate cement was adopted.The success rate of repair in the affected teeth was observed and the adhesive strength was measured and recorded after 1,3,6,12,24-month.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repair of the affected tee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7.1%(34/35),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rate was 94.1%(32/34),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χ2=0.3795,P=0.5379).Adhesive strength in both groups after one month was compared,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However,adhesive streng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3,6,12,24 months was more powerful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Traditional zinc polycarbonoxylate cement;Adhesive strength;Repair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也增加,口腔健康及美觀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1]。牙齒正畸、牙齒美容性修復、根管治療、玻璃離子、復合樹脂光固化補牙等各種口腔科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提高。用于口腔科的醫用材料也在不斷更新發展。聚羧酸鋅水門汀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粘接材料[2],廣泛用于口矯器材、嵌體、修復冠、固定橋的黏結,但是現在臨床上發現新型自黏結樹脂水門汀因其特殊的材質,可以達到更好的黏結效果。本文主要對比研究新型自黏結樹脂水門汀與傳統聚羧酸鋅水門汀的臨床黏結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58例進行根管治療患者,共69顆患牙,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18~50歲,平均(37.5±11.5)歲。根據黏結材料的不同,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患者30例,共35顆患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8~49歲,平均為(36.4±12.6)歲;對照組患者28例,共34顆患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19~50歲,平均為(37.8±12.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患者采用3M公司的新型自黏結通用型樹脂水門汀黏結修復處理,對照組采用3M公司傳統的聚羧酸鋅水門汀黏結修復處理,然后在1、3、6、12、24個月對黏結效果分別進行隨訪,觀察修復成功率并分別采用薄片推出試驗測量記錄黏結強度。
具體安裝方法:整個修復過程前先測定牙髓活力,確保牙髓活力正常,且必須嚴格按照操作程序進行;慢速電機旋鉆,緩慢均勻的打磨缺損面,按照正常方法清潔,將3M公司的新型自黏結通用型樹脂水門汀(或傳統聚羧酸鋅水門汀)裝入槍式工具擠壓,擠壓后將其放入攪拌機攪拌5~10 s,水門汀注射輸入到根管內,將纖維樁插入根管就位,光固化20 s,拋光,拍攝X線片檢查纖維樁就位后進行全冠修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方法的修復成功率并分別記錄不同時期的黏結強度。成功:牙齒心態無缺損,修復體邊緣緊湊無縫隙,活力正常,修復體與牙體色澤協調,無脫落、移位、折斷等不良效果現象;失敗:充填體外形明顯缺損甚至脫落,修復體邊緣縫隙明顯,牙髓無活力甚至病變,或發現移位、折斷等不良效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修復成功率的比較
試驗組修復成功率為97.1%(34/35),對照組修復成功率為94.1%(32/3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795,P=0.5379)(表1)。
表1 兩組臨床修復成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
2.2 兩組不同時期黏結強度的比較
1個月后,兩組黏結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6、12、24個月后,試驗組的黏結強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不同時期黏結強度的比較(MPa,x±s)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口腔疾病重視度的提高,口腔科就診人數也越來越多,因而口腔工作中的各種手術器械及手術材料也成為許多研究者關注的重點[3-5]。現在在口腔科的臨床工作中,對非金屬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許多口腔科治療方式,如牙齒矯正、全冠修復等均會用到黏結材料。以往口腔臨床診療中常用的黏結材料主要是聚羧酸鋅水門汀[6-7],其是以經鈍化處理的氧化鋅為主要成分及少量其他氧化物組成的粉,與濃縮聚羧酸水溶液經酸堿反應形成水門汀,具有黏結、墊底、充填功能,有較高的黏結強度和低溶解性,從而可達到很好的黏結效果[8],臨床上主要用于金屬與牙本質、牙釉質的黏結,且其聚合熱低、無刺激性,在口矯器材、嵌體、修復冠、固定橋的黏結,窩洞的點、洞襯中應用廣泛。
近幾年來隨著纖維樁等應用器材的增多,對黏結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口腔臨床診療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黏結材料,新型自黏結通用型樹脂水門汀[9-10],其黏結機制主要來源于站污層局部脫礦,水門汀與牙本質產生的微機械固位及與輕磷灰石產生的強烈化學反應,加入了新的異丁烯酸磷酸酯、新的填料和引發體系,可使牙本質表面玷污層溶解和淺表牙本質脫礦,有利于樹脂水門汀滲入形成樹脂突,提高了機械固位強度[11]。本研究發現,采用新型自黏結通用型樹脂水門汀和傳統聚羧酸鋅水門汀均可達到相似的患牙修復效果,但是新型自黏結通用型樹脂水門汀在3、6、12、24個月后的黏結強度明顯高于聚羧酸鋅水門汀,粘貼力度較大,這可以很好地緩解材料使用過程中的重復粘貼過程。
綜上所述,相對于傳統聚羧酸鋅水門汀,新型自黏結樹脂水門汀雖未明顯提高修復成功率,但其黏結強度大,可以更好地增強黏結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余偉明,葉劍濤,劉佳穎,等.超聲潔治術對金屬烤瓷冠邊緣微滲漏的影響[J].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12,18(5):391-394.
[2] 張玉潔,梁銳英,吳文慧,等.2種脫敏劑對牙本質表面微結構及聚羧酸鋅水門汀剪切強度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4,30(1):53-56.
[3] 劉琨,張惠民,申麗麗,等.Nd:YAG激光對3種樹脂水門汀與牙本質粘接強度的影響[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2,30(5):509-513.
[4] 丁虹,蘭衛東,孟翔峰,等.自粘接樹脂水門汀在模擬根管內的硬度變化[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2,30(3):243-246.
[5] 雷慧云,陳蕾,徐國富,等.兩種樹脂水門汀對纖維樁冠方微滲漏的影響[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2):109-112.
[6] 鐘恬,胡道勇,江燕,等.5種表面處理對氧化鋯瓷與自粘接樹脂水門汀間粘接強度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3,29(1):31-35.
[7] 楊德圣,伊元夫,賈靜,等.三種粘接材料對種植牙冠短期固位和可拆卸性影響的研究[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1,9(3):178-181.
[8] 李曉靜,趙三軍,蘆帥,等.不同水門汀材料對纖維樁與根管壁牙本質黏結性能及封閉性的影響[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3,23(11):713-716,784.
[9] 秦玉杰,程祥榮,徐東選,等.極固寧對水門汀與牙本質間剪切強度的影響[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12):1036-1038.
中圖分類號:G8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09-0124-06
Kinematic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ake off Technique of XIE Li-mei, China's Female Triple Jump Player, and the World Elite Players
YU Chang-qing1, ZHENG Fu-qiang2, LI Yu-zhang3, XIE Li-mei4
( 1. P.E. Dep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Sport Training Dep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4. Track and Field Team,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 Track and Field Center,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Triple jump has a high requirement on the physique and event techniques of the players. The techniques decide the athletic level of the player. This paper takes XIE Li-mei, one of China's elite female triple jump players, and the top eight players of the women's triple jump final of the World Championship in Athletics in Germany. It analyzes the step width of the last two steps before takeoff, the ratio, velocity and angle of the triple jump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rrectly regard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ite female triple jump athletes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to the training of XIE Li-mei.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velocity of the last two steps of XIE Li-mei is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which shows that her veloc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2) The swing velocity of XIE Li-mei is relatively slow. The angles of the skips and long jump are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and the front supporting resistance is bigger; 3) The landing technique of XIE Li-mei is rational.
Key words: women's triple jump; championship; XIE Li-mei; velocity; take off technique
三級跳遠是一項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極高的田徑運動項目,其技術動作的構成包括助跑和三次連貫的單足起跳環節。女子三級跳遠世界紀錄由烏克蘭運動員克拉費蒂絲創造,成績為15.50 m。
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也曾創造了很多的優異成績,如天津名將李慧榮14.54 m的成績被國際田聯承認為第一個女子三級跳遠世界紀錄,此后黃秋艷創造了14.72 m的前亞洲紀錄,2007年福建名將謝荔梅以14.90 m打破了自己保持的14.73 m的亞洲紀錄,創造了新的女子三級跳遠亞洲紀錄。統計結果顯示,超過15 m大關的世界級水平運動員已超過20人次,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成績明顯落后,逐漸失去與世界高水平競爭的實力。
女子三級跳遠是我國田徑隊備戰奧運會、世錦賽和亞運會的重點田徑項目之一。我國女子三級跳遠項目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優勢,但與世界優秀選手相比較差距還是比較明顯。因此,在進一步加強對女子三級跳遠項目本質特征認識的基礎上,科學化、系統化的訓練是我國的女子三級跳遠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本研究以我國優秀運動員謝荔梅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2009柏林世錦賽女子三級跳遠技術參數,分析了當代女子三級跳遠技術特征與發展趨勢,以期為今后的三級跳遠訓練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了2011年全國田徑冠軍賽暨大獎總決賽冠軍謝荔梅和2009柏林世錦賽女子三級跳遠決賽的前8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由國際田聯官方網站收集整理獲得,詳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平面拍攝與解析 2011年全國田徑冠軍賽暨大獎總決賽比賽現場使用三臺相同型號的SONY DCR-TRV75E 攝像機對女子三級跳遠比賽全程進行錄像。拍攝頻率為50 Hz,機高1.4 m,距離場地20 m左右,主光軸垂直于助跑方向,每臺攝像機取景的范圍寬度為7 m 左右。第一臺攝像機從踏跳板向前1 m,向后測量5~6 m 定點、定焦采集運動員助跑最后2步和第一跳起跳的關鍵運動學參數(圖1)。第二臺攝像機定點、定焦采集運動員第一跳落地第二跳起跳第二跳落地第三跳起跳的關鍵運動學參數,第三臺攝像機拍攝第三跳落地瞬間運動學參數。視頻取景范圍為4.5 m到9.5 m,分別設置標志點1和標志點2(圖1)。以踏跳板為0點,在跑道兩側分別標定出這些關鍵標志點。
使用x 軸和y 軸兩個方向進行雙向標定(x軸為助跑水平方向,y軸為垂直方向), x 軸和y 軸標定框架的標尺長度為1.20 m。
所記錄的比賽錄像使用Peak Motus9.0 二維運動錄像解析軟件和Dartfish4.0視頻圖像分析系統進行數據分析,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體模型計算身體重心,數據平滑使用低通濾波,截斷頻率為6 Hz。
國外運動學參數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德國國家體科所[2]。文中使用的一些技術參數概念界定如圖2所示,具體解釋如下:
軀干角:指軀干與水平面的夾角,軀干向前定義為小于90°、向后為大于90°;
著地角:著地點(足跟)和人體質心點連線與身體質心投影垂直線的夾角;
大腿角:擺動腿大腿與水平面的夾角,當膝關節低于髖關節時定義為負值;
落地距離:人體著地瞬間,足跟著地點與重心投影點之間的距離。
1.2.2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軟件對這9名運動員在比賽中(2009年柏林世錦賽和謝荔梅的2011年全國田徑冠軍賽)最好成績的運動學參數進行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運動員的倒二步及三跳的運動學特征 從表2中可以看出,除冠軍和第四、六名選手外其他選手步長變化節奏均呈現“大——小”的變化節奏,倒二步平均值分別達到了2.29 m、2.24 m。這種節奏增加了倒2步步長并加快了重心移動速度,有利于加快起跳腿的快速放腿準備起跳。這一技術特征符合我國著名跳遠教練馮樹勇博士提出的“跑上起跳板”的理念[3]。而獲得第四名的Topic B運動員則最后一步為最大,步長達到2.41 m,步長過大可能會增加前支撐阻力,從而導致一定的水平速度和單足跳遠度的損失,表2中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其前兩跳的距離僅占64.2%,憑第三跳的跳躍(占35.8%)取得了優異成績。
我國選手謝荔梅倒二步值分別為2.19 m、2.38 m,倒二步的節奏均呈現“小——大”的變化節奏,起跳前的節奏與世界級運動員并不一致,具有明顯的個人技術特點。眾所周知,助跑的速度與步長和步頻有關,步長是引起速度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為了尋求踏板的準確性一般要求運動員步長保持穩定,即不出現“拉大步”或者“倒小步”的現象。謝荔梅倒2步和倒1步步長差為19 cm,倒1步步長相對較大。結合表3助跑最后兩步速度來看,謝荔梅最后兩步助跑速度稍有下降,倒1步速度是研究對象中最慢的。這種情況說明謝荔梅助跑階段速度保持能力較差,盡管在眾多的監測結果中謝荔梅大多數呈現“小——大”的節奏,但由于倒1步過長,上板步頻減慢,進而影響了上板速度。助跑最后兩步速度與步長節奏的不匹配是影響其運動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
盡管人們對三級跳遠三跳比例的劃分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的標準,但符合運動員自身特點的三跳比例對運動成績的提高相當重要。本次比賽單足跳距離以起跳板前沿為起點,以第一跳支撐腿落地腳尖為止點;跨步跳距離以第一跳支撐腿落地腳尖為起點,以第二跳支撐腿落地腳尖為止點;有效成績減去前兩跳距離即第三跳距離。
從表2中可以看出,9名運動員的三跳平均距離分別為:5.37 m、4.15 m、5.01 m,三跳的比例分別為37.0%、28.5%、34.5%,苑廷剛等研究統計,成績為14. 50~14. 99 m 之間的女子三級跳遠三跳比例為36. 72% 、28. 43% 、34. 85%[4]。謝荔梅三跳比例分別為36.3%、28.6%、35.1%比較合理。由此可見,世界級優秀女子運動員的技術特點表現為速度——平跳型為主,強調第1跳,適當增加第三跳距離,動作幅度較大,強調起跳后的大幅度換腿和積極扒地,支撐時間也較短(表4),這就對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和跳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2.2 助跑與起跳的速度特征 連貫的跑跳技術是提高三級跳遠成績的關鍵,水平速度的保持是獲得優異成績的最佳途徑。從表3中可以看出,除3名運動員外,大多數運動員都將最高速度保持到了起跳前的倒1步,略大于倒2步的速度值,9名選手的倒二步速度平均值分別為:9.04 m/s、9.05 m/s,冠軍Savigne Y的倒二步速度分別達到了9.32 m/s、9.39 m/s。同時,從三跳的速度損失量來看,冠軍Savigne Y的跨步跳段速度損失為最小,減小量僅0.41m/s。另外,從表4也可以看出,她三跳的支撐時間也低于平均時間。
謝荔梅的倒二步速度分別只有8.89 m/s、8.83 m/s,上板存在減速的情況。由于上板速度慢,三次起跳離地水平速度也相對較慢。表3統計結果顯示,謝荔梅三次起跳離地水平速度分別為8.11 m/s、7.35 m/s、6.12 m/s,與世錦賽選手相比較速度還是有差距,但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差異性。速度損失量是反映運動員速度利用能力的重要參數,謝荔梅前兩跳水平速度損失量略高于平均值,由此可以認為謝荔梅的速度(尤其是助跑速度)及速度保持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綜合表2、3認為,謝荔梅已經具備了世界優秀選手的水平,如果在助跑最后兩步的節奏上有所改進,其運動成績的提升空間或許還會進一步擴大。
快速的跑跳結合能力及跳躍中良好的速度保持能力是現代女子三級跳遠的重要特征及發展趨勢之一。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實現對單足跳和跨步跳動作技術的合理控制。
從表3、4數據比較中可以看出,隨著三跳的支撐時間逐漸延長,三次起跳的水平速度逐漸減小,速度損失量在逐漸的增加。速度的損失和轉化與騰起角度密切相關,關于騰起角度國內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6-9],十一屆全運會女子三級跳遠平均騰起角度分別為17.19°±4.37°、15.07°±4.12°、23.57°±4.12°[10],表4運動員三跳的平均騰起角度分別為16.9°、11.8°、20.4°,前兩跳騰起角度小,動作幅度大,體現出很好的向前性,增加了保持身體重心路線的平穩性。高騰起是第三跳動作的重要技術特點,表現為垂直速度、騰起角度均大于前兩跳的特點。
從三跳支撐時間上看,謝荔梅單足跳和跨步跳支撐時間較短,跳遠跳支撐時間與平均值相同,前兩跳垂直速度相對較小,說明謝荔梅在前兩個環節更加注重的是水平速度的向前性,體現出三級跳遠項目前兩跳“平”與“低”的技術特點,其前兩跳騰起角度均低于平均值,分別為16°和10°。從第三跳技術參數來看,謝荔梅水平速度下降較大,垂直速度與騰起角度相應的增加。三級跳遠對運動員助跑速度和起跳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助跑速度越快起跳的難度越大,謝荔梅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時有必要進一步注重起跳能力的提升。
結合三級跳遠的速度及比例特征可以看出,現代女子三級跳遠已由過去平跳型[11]或高跳型技術向速度——平跳型技術發展。這種技術的特點在于既保持了較高助跑速度又增加了身體重心路線的平穩性,更為突出向前性。
2.3 運動員三跳動作的角度特征 著地角和軀干角參數是反映著地姿勢和軀干姿勢特征的重要指標。表5三跳的著地角分別為19.3°、16.0°、20.9°。著地
角度的大小與運動員起跳腿著地時的積極程度相關,著地角越小,表明著地點與重心投影點相對較近,著地動作比較積極主動,這種著地姿勢能夠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并縮短起跳時間。
謝荔梅三跳的著地角分別為20°、17°、22°,均大于世錦賽平均值。說明在著地階段謝荔梅的著地動作不夠積極,重心跟進不及時,前支撐阻力相對較大,因而造成其水平速度相對較小,速度損失較多(表3、4)。通過以往技術錄像分析可以看出,有的運動員在落地瞬間身體后傾較大,容易出現下肢的速度快而重心跟進不及時的現象,進而影響了起跳的實效性。從本次數據統計結果來看,謝荔梅身體軀干姿勢保持良好,與世界選手沒有明顯的差異性。
由此看來,運動員個人身體素質能力與科學合理技術動作的匹配程度至關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積極扒地的著地姿勢能夠減少速度損失量、加快重心位移速度,這種著地方式同時也縮短了騰空的時間并減少了跳躍的距離;有意識地、控制性的小腿前伸著地姿勢可以增加跳躍的著地距離,但對支撐腿沖擊力較大,進而導致支撐時間相對較長(表4支撐時間可以看出)。從上體的軀干姿勢上看,國內外選手幾乎相差不大,著地瞬間軀干基本保持垂直姿勢,離地瞬間上體稍前傾。
2.4 運動員三跳動作中擺動腿的技術特征 擺動腿的擺動幅度及速度是評價起跳效果的重要指標。表6數據顯示,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擺動腿技術沒有明顯差異,單足跳階段大腿的擺動幅度均低于水平面,平均角度為水平面以下13.1°,即在單足跳時用力方向強調向前性;跨步跳階段擺動腿在水平面下24°左右,擺動幅度相對較小;跳遠跳階段在離地瞬間大腿
角在水平面下18.5°左右。跨步跳和跳遠跳擺動幅度較小,擺動速度較慢直接影響重心前移的水平速度。離地瞬間如果擺動腿向上擺動幅度過大,水平速度則有向垂直速度轉化的趨勢,同樣不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優秀運動員表現出在離地瞬間對擺動腿良好的控制能力。
從擺動幅度來看,謝荔梅單足跳幅度(12°)高于平均值,動作較舒展,但在跨步跳和跳遠跳階段擺動幅度相對較小(26°、20°),動作稍有拘謹。擺動幅度和擺動速度是擺動動作向前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從擺動速度來看,謝荔梅的平均擺動速度分別為681(°)/s、567(°)/s 、536(°)/s,低于平均水平。擺動速度慢,幅度小是其離地速度慢、速度損失量大(表3)的重要影響因素。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起跳腿與擺動腿的交叉換步動作對后續動作的重要性。
2.5 運動員的落地技術特征 落地技術的好壞對跳遠跳距離及落地時損失距離都具有重要影響。運動員具有良好空中動作控制能力能夠有效地減少落地距離的損失。結合比賽錄像及表7數據來看,運動員落地姿勢并不完全相同,但均表現出對落地姿勢的良好控制能力。具體表現為通過軀干的前傾及上下肢的協調配合形成了髖關節角和膝關節角相對較小的團身落地姿勢,有效地延長了落地距離,減少了落地時的距離損失。
表7數據顯示,謝荔梅落地距離、膝角、髖角及軀干角均高于平均值,其中落地距離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是最遠的,髖角和軀干角僅次于Savigne Y,落地技術比較合理。由此可見,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有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
3 結論與建議
1)世界級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所表現出的“大——小”的步幅節奏和連貫的跑跳結合技術,有利于運動員速度能力的充分發揮。謝荔梅的倒二步節奏具有明顯的個人特點,其倒二步的速度都在平均值以下(表3),說明謝荔梅的速度還有待提高。
2)從三級跳遠的三跳距離和比例參數可以看出,現代女子三級跳遠已經形成了“速度——平跳型”技術風格,世界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選手均表現出快速的助跑及強大的跳躍能力。
3)擺動速度是影響著地角度的重要因素。與國外優秀運動員相比較,謝荔梅擺動速度相對較慢,跨步跳和跳遠跳著地角度高于平均值,前支撐阻力較大。加快擺動速度與幅度,減少著地角度或許是其提高運動成績的有效途徑。
4)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女子三級跳遠落地技術各異,世界優秀運動員表現出對空中動作的良好控制能力。謝荔梅的落地技術從數據看還比較合理,落地距離0.59 m且無距離損失。
參考文獻:
[1]
國際田聯官方網站,http://[OL]
[2] 德國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官方網站,http:///[OL]
[3] 馮樹勇.中國高水平跳遠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的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1.
[4] 苑廷剛等. 從第29 屆奧運會看踏板精度和三跳比例對世界優秀三級跳遠運動員成績的影響[J] . 體育科學,2010,30(9):55-65.
[5] 李玉章,吉艷霞,張貴敏,等.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跨步跳踏跳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1):49-54.
[6] 李風琴.我國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單足跳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 .湖北體育科技,2010,29(2):197-198.
[7] 李建英, 李 磊, 劉生杰. 中外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第一、二跳技術的運動學比較[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5):62-65.
[8] 林秀華,代寶奇.殘奧會冠軍李端三級跳遠單足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 .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4):99-101.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趙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知識可視化與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享受著信息化帶來的實惠時,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也邁開了大步伐。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前教育中,構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支持幼兒自主、合作、創造等多種方式的學習活動,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拓寬幼兒的視野,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1]數字化學習資源給幼兒帶來趣味、快捷和方便的同時,也給幼兒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如何針對性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已經成為學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問題。
一、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現狀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應用于學前教育,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斷豐富,如何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引起人們的關注。反思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能夠為優化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提供參考。
(一)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斷豐富
在1996年―2000年,音像教材、投影和教育電視成為兒童學習重要資源。課堂教學使用幼兒音像教材為幼兒教學提供了可視可聽、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料。投影教材作為在幼兒園應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表現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幼兒電視教材作為用電視傳遞信息的教材形式,可以提高幼兒的思維及創造能力。對于教育電視的效果,王淑君(1998)通過實驗研究得出:它使幼兒在對社會行為的觀察學習過程中與榜樣模式發生共鳴,自身行為也不自覺地與榜樣行為相接近。[2]
20世紀末以來,電腦成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重要載體,幼兒計算機輔助教學出現。例如,南海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堅持以計算機為認知工具,開展“講故事、認事物、做游戲、玩電腦”“四結合”的教改試驗,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期間,美國1999年的《兒童媒體與新千年》報告指出兒童花在計算機上的時間與在校上課時間基本持平。
2005年后,網絡教學平臺和教育主題網站成為幼兒數字化學習的重要資源。幼兒網絡教學平臺能夠推動師幼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教師與幼兒的共同發展。其中,上海學前教育網作為匯集國內外學前教育專業信息的資源庫和集聚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的資源庫,通過共建共享數字化學習資源,服務學前教育信息化。
2007年后,互動學習軟件和教育游戲等教育軟件應用到學前教育中,尤是其數學、英語等學科類教學軟件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另外,電腦游戲與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有機整合,可以給幼兒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快樂。英國某教育機構的研究人員曾對700多名幼兒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電腦游戲能夠顯著地幫助幼兒提高邏輯思維技巧,開發潛在的智力。
2010年后,隨著人機交互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郁曉華(2011)認為多觸控虛擬學具相比于實體學具,在感知維度、擴展重用、狀態保存方面都更具競爭優勢,將打開技術支持下新型幼兒動手操作學習的新局面。[3]另外,平板電腦、電子書包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流行,但在實踐中卻由于存在誤區可能會對幼兒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形式上更加多樣(從投影、錄音、音像教材和電視拓展到網絡平臺、教學軟件、教育游戲和虛擬學具等)、共享更加方便(投影、錄音、音像教材和電視等共享性差些,而網絡平臺、教學軟件、教育游戲等則具備較高的共享性)、更加注重集成(投影、錄音、音像教材和電視只是單個的學習資源類型,而網絡平臺、教學軟件、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等能夠集成多樣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不斷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幼兒數字化學習的需求,但幼兒游戲沉迷、近視率提高等問題也不斷出現。例如,“兒童因癡迷于觀看電視中播放的動畫片和電視劇,或者長期觀看卡通漫畫書籍,不知不覺地對圖像產生依賴心理,而逐漸降低乃至失去文字深度閱讀的興趣”,[4]導致思維的簡單化和平面化。
(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方法的梳理
在電化教育應用于幼兒的較早時期,相關學者已經提出需要認真分析幼兒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中,李平毅(1996)提出要想充分發揮電化教育對幼兒教育活動的促進作用,就必須針對幼兒的機體發展特征、情感因素、注意特征等,開展幼兒園的電化教育。[5]但在不同類型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中,所提的設計方法也有所側重。
在投影教材、教育電視等方面,對于幼兒園投影教材的編制,宋明責(1996)提出要熟悉幼兒的生活,了解幼兒的心理,根據幼兒的情趣,表現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塑造好投影教材中的形象。[6]對于幼兒教育電視選題,陳靜宜(1997)提出要切合幼兒早期教育的需要,內容選擇要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性,表現方式要符合幼兒的興趣,攝制中著力營造適宜幼兒學習的氛圍。[7]對于幼教電視教材的編導,凌巍(1997)認為需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提出:強化宜真宜趣,突出娛樂性;遵循幼兒實際,突出教學性;力求音律和諧,富有審美性;力求現場抓拍,突出真實性;力求生動活潑,注宜多融性。[8]
在網絡學習平臺方面,崔琦(2007)提出建設符合幼兒知識結構、認知特點、審美情趣的學前教育主題網站,為幼兒營造綠色的網上家園。[9]朱玉華(2008)認為需要應用圖形化的可視界面,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方便舒適的互動空間,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滿足幼兒對知識的渴求。[10]
在幼兒軟件設計方面,楊珊珊(2009)介紹了幼兒參與軟件設計的情境式設計、參與式設計、信息提供式設計以及合作詢問式設計等四種方法。[11]李清(2011)以游戲活動課程為基礎,采用幼兒所熟悉的廣告與動畫節目內容,設計幼兒的媒介素養游戲,以培養幼兒的媒介素養能力。[12]
在教學工具設計方面,郁曉華(2011)認為觸控虛擬學具的設計包括:操作平臺需要借助隱喻的思想建立幼兒操作學習的虛擬工作區域;建立學習材料庫要很好地考慮標準的定義、表現的形式以及所支持的操作行為;組裝關系必須在操作邏輯中隱含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13]王濟軍(2012)針對平板電腦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應用的誤區,提出精心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特征教學策略,提高軟件的易用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等促進策略。[14]
(三)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方法的反思
首先,應用辨證觀點反思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利弊,但如何趨利避害尚缺乏有效手段,仍然需要針對性的設計理論加以指導。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教授以辯證的思維,提出是否應該讓幼兒使用電腦,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壞的軟件不利于幼兒的社會交往和相互教學,好的軟件能夠增進幼兒的社會交往和相互教學。
其次,提出面向兒童需要、針對幼兒的特點,但如何有效設計還停留在理念層面。例如,在設計幼兒數學類教學軟件時,“應充分考慮及認可兒童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軟件的教學輔助功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和進步。”[15]諸如此類觀點多體現在理念引導層面,尚待提出有效的設計方法,并且經過幼兒數字化學習效果的驗證。
再次,提出面向幼兒生活習慣設計資源的觀點,但分析幼兒生活特征的方法有待探索。例如,對于幼兒媒介素養游戲的設計,李清提出基于幼兒園的日常教育,以游戲活動課程為基礎,采用幼兒所熟悉的廣告與動畫節目內容。[16]如何把握幼兒生活中的特征,尤其是游戲學習中的特征以及游戲學習資源的需求,仍然需求科學有效的方法。
最后,提出了兒童參與的觀點,但如何引導仍未明晰。兒童有可能直接參與軟件設計的任何一個階段,參與的方式多樣,但都受到成人設計人員的限制。[17]盡管兒童參與到軟件設計過程中,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與成人如何以平等關系展開合作等問題尚待有效解決。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已經從以設計人員為中心的設計轉入以幼兒為中心的設計,強調了對幼兒認知特點、生理特征的尊重,甚至幼兒的參與,以根據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特征,提升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質量。但設計人員仍然保持了幼兒數字化學習局外人的身份,對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設計人員的設想層面。為了獲取充分依據來判斷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方向,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的想法變得非常重要。
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的提出
移情是心理學中感知對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設計中理解用戶。移情設計首先應用于工業產品的設計中,后來拓展到教育領域,被認為可以作為理解學生、基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開展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形成滿足幼兒個性特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一)移情以及移情式設計的辨析
作為心理學上的術語,移情(Empathy)的意思為“一個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覺和思想的心理現象,又稱感情移入。”[18]根據韋氏詞典,移情是“不需要以客觀明確的方法完全傳達感覺、想法和體驗的情況下,理解、意識到、敏感于并間接地體驗他人在過去和現在和未來對這感覺、想法和體驗”的一種行為或者能力。移情要求個人參與,與其說是一組嚴格的方法或者工具,倒不如說是一種態度和意愿。另外,在《劍橋哲學辭典》中,“移情”具有三種基本含義:對表情的自動模范或對情緒的表現度、注意力的模仿和角色扮演。
對于Empathic Design,孫遠波等人將其翻譯為移情設計,張廣兵、高麗云等人將其翻譯為移情式設計。兩者的內涵是相同的,但后者更適合我國的漢語語境和表述習慣。因此,除了所引用的文獻內容之外,筆者將Empathic Design統一稱為移情式設計。其中的移情指采用想象的方式,對優化所處的環境進行重新建構,以理解用戶是如何在使用過程中看待、體驗和感受產品、環境和服務的。[19]
移情式設計能夠幫助設計師理解用戶如何感知周圍的物質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移情式設計中,“設計師必須針對用戶進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沉浸’,并且在實驗數據的框架內充分發揮想象,發生對用戶產品使用的‘移情理解’,并且在感性直覺和理性概念之間做出權衡,得出產品設計的最佳方案。”[20]
(二)移情式設計不斷應用:從工業產品設計到教學設計
“移情作為設計中的重要方法,能夠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企業為之投入時間、資源和必要的技術。”[21]1997年,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Dorothy Leonard等研究工業產品設計中采用的移情式設計情況,描述了移情式設計在創新性公司的成功實踐。2011年(芬蘭)Ilpo Koskinen等認為:設計師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功能,還應該考慮與之相聯系的主觀因素;設計師需要系統的方法才能體現主觀因素,而且這些方法一定要能移情地了解用戶。
在教育領域,2002 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學設計的概念。張廣兵(2009)認為移情式教學設計彌補了傳統教學設計的模式化、機械化、教學情感匱乏等不足,真正實現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計教學活動。[22]周賢善(2009)應用移情式教學設計優化網絡教育,認為可體現在網絡教育的主要環節中。[23]高麗云(2010)探討了拋錨式教學策略與移情式教學設計如何結合,分析了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具體策略和注意事項。[24]柳銘瑞(2011)認為移情式網絡課程設計中,設計人員、教師、學生等需要共同參與設計活動。[25]
移情式設計的應用已經從工業產品設計拓展到教學設計中。在教育領域,移情式設計不斷應用,形成了移情式教學設計等話題,被認為可以作為理解學生、基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方法;應用到網絡教育、網絡課程設計、e-Learning等領域,體現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設計、學習策略的優化和教學評價的完善等方面。
(三)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需求、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方式與成人有較大差別,設計人員需要站在在幼兒角度,思考他們在數字化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什么數字化學習資源予以支持。“因為設計的需要而研究人類行為的時候,用戶數據往往是由設計師的個人體驗和解釋來處理得出的。當我們從理性實際的主題轉入更加主觀、更加注重體驗的領域,在設計時考慮移情設計就非常有必要了。”[26]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指設計人員對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進行移情性體驗,從幼兒的角度去理解、感受、體驗幼兒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兒及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以設計滿足幼兒個性特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有助于辨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有益于設計出合適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有利于提升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適切性,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
首先,移情式設計有助于設計人員擺脫自身的局限。設計人員設計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不是為自己的孩子或者熟悉的幼兒,而是為了也許從未謀面的幼兒。他們無法觀察幼兒數字化的想法和感受:學習動機、情感態度、心智模式、判斷標準、學習偏好以及心理沖突。設計人員必須超越自身文化傳統、心智模式和認知結構的局限,在真實的場景中通過移情體驗,準確預料幼兒數字化學習的行為,以便資源設計中做出針對性反饋。
其次,移情式設計有益于設計人員把握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不同幼兒有著不同的數字化學習經驗,具有不同的數字化學習能力,關注不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還有著不同的數字化學習期待和偏好。“移情設計就是應用我們的自身的洞察力去指導和啟發,為那些我們從未謀面的人設計更加有用和愉悅的產品。”[27]采用移情式設計方法有助于設計人員通過觀察幼兒數字化學習的外在行為來識別他們的內心狀態,預知幼兒在數字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挖掘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深層次需求,為針對性設計開發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提供支持。
最后,移情式設計有利于拓展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方法。傳統的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缺乏教師和幼兒的有效參與,僅是設計人員和教學專家之間相互交流。從移情設計的基本步驟(觀察用戶、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用頭腦風暴解決問題和規劃解決方案)可以看出它既強調了對用戶行為的移情分析,也突出了運用集體智慧來創造性解決問題。移情設計幫助設計人員通過建構幼兒、教師、設計人員等組成的設計團體,以群策群力的方式應用更加完善的方法,進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活動。
三、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開展
“盡管設計師在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都在思考用戶,移情是無處不在的,但移情設計只是產品開發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并不是對所有設計問題的通用解決方法。”[28]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中,為了保證人力、物力和材料等投入能夠發揮充分的作用,采用移情設計的階段應該被詳細確定。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中可以采用下列步驟(如圖1所示)。
(一)選擇幼兒群體,把握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特征
在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中,幼兒用戶對象研究中需要更加關注目的性,而非機械地參考統計抽樣。首先,主要幼兒群體,指經常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幼兒群體。其次,即將開展數字化學習的幼兒群體,以設計面向未來幼兒用戶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最后,非正常的特殊幼兒用戶,他們通常會對數字化學習資源有某些特殊的需求。例如,語言表達能力超常的幼兒可能對語言學習類軟件具有詞匯量大、語句復雜和增強應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中,設計人員既選取一部分幼兒用戶代表經常使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幼兒,又需要一部分未來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幼兒群體和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群體。后兩類幼兒群體不但能夠為設計師提供有效的設計靈感,而且可以測試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主要結論。
(二)采用移情觀察,分析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中的觀察并非一種遠距離和客觀的方式,而是設計人員融入幼兒真實情景下的體驗。區別于傳統設計中的觀察,移情式設計的觀察是在幼兒日常數字化學習中、在自己的環境(日常生活的)中進行的非干預性觀察。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不是簡單地把幼兒看作訪談、調查和測試的主體,而是作為有感情的人,站在幼兒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其數字化學習的狀況。設計人員觀察幼兒日常的數字化學習行為,理解他們不同于成人的數字化學習方式,從而獲得其他純客觀性觀察方法所無法獲得的信息,有效發掘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
(三)進行角色扮演,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
角色扮演中,設計人員以幼兒用戶的身份進入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環境中,親身參與到幼兒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中,不僅要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行為的過程,更要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的資源使用,以推測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適用狀況。有三種方式可以用于設計人員的角色扮演。[29]
1. 觀察幼兒的實際應用,或者在現實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的自然情境中,或者在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原型中。一旦設計人員理解了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情境,則針對性開展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就會變得輕松許多。
2. 尋找幼兒的參與,記錄他們數字化學習行為狀況,描述他們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幼兒創造性表達數字化學習的效果,以深入探索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
3. 自己嘗試使用設計原型,以內省的方式獲得幼兒也可能擁有的使用體驗。設計人員當然無法實際擁有任何幼兒的體驗,但是為了改善使用情境,卻可以從自身數字化學習的經驗中,預測幼兒數字化學習的反應。
(四)應用頭腦風暴,突破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思想束縛
在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中,采用頭腦風暴法有利于幼兒通過與資源設計人員、同學交流合作,充分表達各自對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意見和想法,可以突破以往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束縛,更大程度上創造性地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
對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不應看作只是設計人員的工作,而應把幼兒、教師等納入進來;不應僅僅看作一個資源優化設計的過程,而且是幼兒、教師和設計人員等不同觀點交流融合的過程。例如,在設計幼兒視頻資源時,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展開討論:幼兒需要視頻資源嗎?學習過程中的那些階段需要視頻資源?在多種格式的視頻資源中,哪一種最合適?在眾多的開發技術中,哪一種最適用?
(五)形成設計共同體,構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模型
移情式設計要求設計人員與幼兒、教師等形成設計共同體,將資源的設計者、使用者(幼兒)以及資源使用的引導者(教師)等以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共同面對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中的問題,一起探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方案。唯有如此,幼兒、教師才能與設計人員成為平等的參與者,共同為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做出各自的努力。
根據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一系列的方案,設計人員建立較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模型并提供給幼兒使用,根據反饋信息對模型進行修改完善。由于幼兒的知識基礎、學習需求等不同,可以針對不同幼兒的學習需求,設計不同層次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既可以彌補傳統課堂資源同一性的不足,又能夠支持幼兒多元化的數字化學習。
(六)聯系現實狀況,開展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驗證
移情式設計“建立在富有情感的想象之上――即超越現實的想象能力。通過想象,我們能夠提前思考未來的使用體驗將何去何從,并且產生一些想法去支持這種體驗。但是想象也可能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30]那么,設計人員如何準確把握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如何知道他們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怎樣判斷設計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是否符合呢?
移情應該作為一種需要在現實中進行檢驗的特殊想象,設計人員需要在主觀移情和客觀觀察之間做出平衡。具體說來,設計人員需要通過與幼兒的不斷接觸來激發對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移情,需要根據幼兒數字化學習行為的狀況來判斷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是否合理,需要根據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來調整移情式設計。
如果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可以滿足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需要,下一步就可以開發推廣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更大范圍上支持幼兒的數字化學習。如果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尚未滿足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需要,則需要重新開展幼兒數字化資源的移情式設計,進一步優化、完善幼兒的數字化學習資源。
四、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優化
“研究移情設計的目的并不是解決公認問題,而是找出設計切入點,也是為了達到對用戶的整體全面的認識。”[31]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面臨著設計人員對幼兒數字化的移情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數字化學習信息的表達等問題,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予以優化。
(一)提高設計人員對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移情能力
為了充分理解用戶的體驗,至少有三種數據可以被應用:語言數據(“說”,表達人們所知道的和講述的)、行為數據(“做”,觀察人們是怎么做的)以及想象的數據(“想”,描述當前群體非語言化的結構性方法)。[32]三者的關系可以通過圖2進行說明。其中,語言數據的內容比較明確,行為數據可以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而想象的數據則是潛在的,不容易被發現。
傳統的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較多關注幼兒在數字學習中是如何說、如何做的,而忽略了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更深一層的體驗:直覺、感受和夢想,尚未真正地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狀況和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為此,設計人員需要轉變關注對象:從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語言數據和觀察數據,轉變為更多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想象數據;從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的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轉變為更多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的直覺、感受和夢想。
為了獲得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中的想象數據,設計人員可以借助某些可視化工具,將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想象可視化,以促進其想象數據的傳播、理解和加工。例如,“情感工具箱”作為可視的、有趣的、基于故事建構的技術,能夠幫助設計者關注幼兒數字化學習的夢想、憂慮以及愿景。此外,“認知工具箱”包括心理地圖、三維模型、關系圖表以及流程圖等,能夠幫助設計人員將幼兒數字化學習中的想象數據可視化,進而開展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移情體驗,準確把握其數字化學習的特征及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
(二)幼兒應用可視化方式表達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
幼兒表達自己數字化學習的觀點和意見,那些非語言表達的信息可以借助可視化形式來描述。如果幼兒認為清楚地表達、反饋態度和思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那么制作拼貼畫、繪畫、攝影拍照、敘事或者寫日記等方法能夠幫助幼兒探索自己數字化學習的行為特征,表達他們對于數字化學習的需求,為設計人員提供幼兒數字化學習的豐富語境。
首先,可視化的記錄元素(通常為相機)可用于記錄幼兒數字化學習的情況,描述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其次,視覺日記可以幫助設計人員理解幼兒數字化學習的情緒和想法,把握其數字化學習資源使用的行為習慣。最后,說明性的問題卡片、任務書等可用來研究闡釋幼兒數字化學習的特點,包括對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意見、態度等開放性問題。
(三)基于生態網絡構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生關系
為什么某些數字化學習資源能夠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學習發揮持久性的影響力,而某些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剛一出現就消聲匿跡?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也是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研究的切入點。數字化學習資源不僅作為信息產品使幼兒能夠寓教于樂,支持了幼兒多樣的數字化學習活動,而且應該成為幼兒學習生活的固定組成部分,不斷影響幼兒日常的學習生活方式。
對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人員需要超越僅僅看作支持數字化學習的信息產品,而應在生態網絡中探討它們之間如何相互關聯;不僅僅探討不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之間的生態關系,而且分析他們怎么融合后融入幼兒的學習生活;不僅僅討論數字化學習資源對幼兒學習生活的影響,更應闡釋如何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優化幼兒的學習生活,從而通過構建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生關系,更大程度上發揮數字化學習資源在幼兒學習生活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包紅英.電化教學如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1997,(4):39~40.
[2] 王淑君.從實驗研究看教育電視在幼兒社會行為教育中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1998,(2):89~95.
[3] [13] 郁曉華.幼兒多觸控虛擬學具的研究與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33~137.
[4] 李昱.試論兒童媒介素養及其培養[J].學前教育研究,2008,(5):27~31.
[5] 李平毅.結合幼兒生理心理特征 搞好幼兒電化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1996,(4):32 ~33.
[6] 宋明責.淺析幼兒投影教材中的美術特征及意義[J].中國電化教育,1996,(1):48~49.
[7] 陳靜宜.幼兒電視教育片創作之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1997,(1):61~64.
[8] 凌巍.談幼兒電視教材的編制[J].中國電化教育,1997,(2):46~49.
[9] 崔琦.學前教育主題網站的研究與設計[D].曲阜:山東師范大學,2007.
[10] 朱玉華,高薇.構建幼兒教學管理平臺推進師幼學習方式的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8,(10):41~43.
[11] 楊珊珊,郭力平.論幼兒教育軟件設計中兒童的參與[J].中國電化教育,2009,(6):61~65.
[12] [16] 李清.幼兒媒介素養游戲的設計及實效性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1,(7):114~117.
[14] 王濟軍,王赫男等.平板電腦在幼兒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107~110.
[15] 張立龍.學前兒童數學互動教學軟件設計與開發[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12.
[17] M.Scaife,Y.Rogers. Kids as Informants: Telling Us What We didn’t Know or Confirming What We Knew Already[A] .A.Druin.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echnology[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1999,27~50.
[18]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EB/OL].[2012-12-26].http://cc.ntut.edu.tw/~wwwdtl/93DTL_02/class/93_05_Wang/930323.pdf.
[19] [20] [21] [26] [27] [28] [29] [30] [31] [32] [芬] Ilpo Koskinen,等.移情設計:產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M].孫遠波,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0,22,34,30,25,22~23,26,28,30,30.
[22] 張廣兵,全.移情式教學設計:內涵、方法與實施[J].電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引言
高校美術教育是一種藝術性課程,對發展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十分重要。然而,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影響到美術教育水平的提升。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教師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授課,實現美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的相融合,為學生展示動態的美術知識、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進而促進高校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契機
(一)促進傳統教育的變革
數字化藝術是信息科技發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生成,以視頻、音頻、文字、圖形、圖片等融合一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動態化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在以往高校美術教學中,教師在美術知識授課中,大都采取灌輸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授課,而美術知識、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講解較為抽象,使學生不明晰其中內涵,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而在數字化時代下,對于一些美術知識、美術技巧,教師運用多媒體呈現,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美術技能與概念知識,增強學生繪畫技能,進而為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契機。
(二)豐富教育資源
在以往美術教學中,教師大都將知識授課立足于書本,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美術學習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術欣賞中,如果學生不能夠理解美術作品的年代、創作背景、作者介紹以及作者經歷,只欣賞美術作品,學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內涵,也就失去美術欣賞的重要性。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大數據的生成,為美術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在美術講解中,教師借助微課、課件,為學生呈現美術相關知識,不僅豐富教育教學形式,還拓展學生知識面,進而提升高校美術教學質量。
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美術教育應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數字化藝術觀念,有效的運用現代化技術為學生授課,諸如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等,豐富美術教育形式與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進而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在美術教育中,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數字化藝術觀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尊重學生主體性、差異性,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發展需要,結合美術知識為學生授課,增強學生參與興趣,進而促進學生在美術教育中有所收獲。因此,教師應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授課,進而提升高校美術教育水平。例如:為了增強學生對美術作品內涵的理解,教師為學生部分美術文化知識,或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融入到美術作品意境中,促進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之后教師引領學生繪畫作品,將自身感悟繪畫出來,增強美術作品的二次創作。
(二)開展美術探究性活動
美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美術繪畫技能,還應該豐富學生美術理論知識,增強學生人文素養,使學生將所學更好的運用到美術活動中。在以往美術教學中,教師大都注重繪畫技巧教授,忽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導致學生美術學習興趣與能力差。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為學生開展美術探究性活動,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融合,增強學生知識運用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美術知識。首先,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結合美術理論知識,為學生制作課件,將課件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學習課件知識。學生通過觀看圖文并茂的課件,掌握美術理論知識與技能,并且根據所學的知識內容借助互聯網技術獲取相對應的知識,拓展自身知識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短暫教學課件,吸引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中,營造良好教學氛圍,以問題為導向,為學生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預習困惑,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之后開展討論活動,提出討論主題,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模式,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形式,引領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闡述自己的想法,增強學生美術感染能力,進而實現高校美術數字化教育模式。
(三)重視美術鑒賞活動的開展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技術逐漸進入物理課堂。各種數字化手段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得出實驗數據。通過分析實驗數據,能夠快速得出實驗結論,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那么,如何才能發揮數字化技術在物理課堂中的積極作用呢?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不僅需要基礎設施即硬件建設,還需要軟件建設,更要有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一、數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1.數字化是必然趨勢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是必然趨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能夠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
2.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教學手段必然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物理課堂。數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一些抽象的東西更形象、更逼真、更生動、更容易理解,提高了課堂效率。
3.數字化手段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數字化的運用可以節省實驗時間,有效提高實驗效率,快速準確地得出實驗數據;數字化手段的運用可以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更逼真,效果更佳;數字化儀器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傳統方式無法解決的實驗輕松地解決,讓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數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亟須更新
數字化設備剛興起時,大多數教師都和我一樣,會有這樣的認識:能用最簡單的儀器和最普通的方法將實驗做成功,效果就最好,它更加直觀,更容易讓學生信服。只有當遇到一些常規方法不易測量和不易處理的數據時,我們才想到借用數字化手段來解決。其實不然,我想,如果總是抱著這樣一種態度的話,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會墨守成規,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想想數字化手段的優勢,總是按照固有的思想進行教學,就不會有很好的創新。
2.數字化技術與先進教學思想的有機融合
數字化實驗技術為物理教學提供了先進的實驗手段,但它并不代表先進的教學思想。只有將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與先進的教學思想有機地融合,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充分整合。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更要重視教學思想的轉變,重視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基于數字化實驗技術體現著先進的教學思想,這更有待于更多的教師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研究它,去適應它。
3.數字化技術培訓至關重要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了解,我發現,許多學校花巨資引進了數字化實驗室,但利用率卻非常低,有的教師不敢用,有的教師不會用,還有的教師懶得用,數字化儀器幾乎成為擺設。大多數情況下,數字化實驗室猶如出嫁時才能穿出去的嫁衣。所以說,進行數字化技術方面的培訓至關重要,迫在眉睫!
追求時尚本沒有錯,錯在沒有把時尚當作平常。也許,只有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對數字化技術這一新生事物多看幾眼,多用心去想想,而不是用那么守舊,甚至是排斥的眼光去看待它的話,你才會發現它是那么的美,用起來是那么的順手,它將會成為你的好幫手、好朋友。我堅信,廣大一線教師將會越來越喜歡數字化教學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課堂效率也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各級各類教育提供了新的著力點和強大助推力,同樣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中。但是信息技術使得學習資源的設計過程逐漸模式化、機械化,設計過程中人性化的一面逐漸缺失,加之學前教育受眾對于信息技術本身的過度好奇,使得信息技術在教學設計、學習資源設計的應用環節中的副作用更為明顯。為了讓學齡前兒童在享受豐富的信息化學習資源的同時,盡量減少信息技術本身對其產生的干擾,我們需要一種更適合學齡前兒童的更為人性化的設計模式。因此,移情式教學設計這種新的人性化設計方法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變得勢在必行。本文從幼兒科學領域活動入手,在園本條件下對該領域的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移情式設計,開發更適合作者所在幼兒園的學習資源。
一、幼兒科學領域的含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1]。幼兒科學領域的培養目標包括: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中包括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因此,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尤其科學領域的應用顯得順理成章。
二、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提出
教育領域,2002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學設計的概念。張廣兵認為移情式教學設計彌補了傳統教學設計的模式化、機械化、教學情感匱乏等不足,真正實現了設身處地站在學生位置上設計教學活動[2]。
由于幼兒認知水平受限,在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上與成人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需要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者站在幼兒的角度審視整個開發過程,思考幼兒在數字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需要給予何種幫助。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指設計人員對幼兒的數字化學習進行移情性體驗,從幼兒的角度理解、感受、體驗幼兒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兒及其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以設計滿足幼兒個性特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3]。移情式設計有助于設計者辨明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性需求,設計出合適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提高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適用性,增強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
三、園本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開展
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遵循以下基本流程[3]:
該圖表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基本流程。在分析隱形需求方面,教師對幼兒長期接觸和深入了解觀察得到的數據更為詳盡。理解使用體驗方面,長期處于教育一線的教師對幼兒有著多年客觀的了解,更善于從幼兒角度理解使用體驗。園內的開發團隊易溝通,有利于頭腦風暴的展開。由此可見,在設計開發之初,園本條件下的移情式設計體現了受眾數據容易掌握,開發團隊容易溝通,角色體驗更為真切等優勢。因此,在有條件的幼兒園進行園本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既豐富了本園的幼兒學習資源,又提高了教師隊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四、幼兒科學領域園本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范例
筆者以所在幼兒園的一次科學領域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為例,展示移情式設計在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中的應用。
《認識時間“星期”》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
首先,以本園大班幼兒為受眾群體,該群體已經對移動互聯終端及觸摸屏游戲有了一些接觸。其次,通過移情觀察分析得出本園大班幼兒對互動式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形需求。再次,教師通過角色扮演,發現大班幼兒對互動式數字化學習資源有體驗要求。最后,設計團體展開頭腦風暴,得出設計模型。設計模型將《認識時間“星期”》分為教師指導和幼兒自主學習兩部分。在教師指導部分,以“星期”這一時間概念的順序性和周期性為出發點,設計動畫《星期媽媽和孩子們》,通過觀看動畫和教師對動畫內容的解釋復述,使幼兒形成“星期”的概念。在幼兒自助學習部分,設計觸屏游戲“選星期寶寶”和“星期寶寶找位置”,使幼兒在游戲中再次強化“星期”這一時間概念的順序性和周期性。這些學習資源在筆者所在幼兒園進行了驗證,得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結語
通過對幼兒科學領域數字化學習資源移情式設計的嘗試,發現移情式設計是幼兒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分析幼兒對于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隱形需求,切實了解幼兒對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使用體驗,在此基礎上展開頭腦風暴得到詳細的設計思路與設計模型,以模型為主體結構精心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最終必能得到真正適合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然而,移情式設計并不是機械式的設計思路,不同受眾群體對應著不同的設計模型,這就需要設計團隊在移情式設計時更充分地考慮受眾的客戶體驗。筆者只在幼兒科學領域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中進行了簡單嘗試,其他領域數字化學習資源的移情式設計將是筆者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探索方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