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治療方法大全11篇

時間:2023-07-18 16:40:1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慢性結腸治療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398-02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指的是一種結腸、直腸粘膜彌漫性的炎癥,在臨床上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原因不明和不穩定的壞血性腹瀉。目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還沒有明確,發病率逐年增加,治療方法一直是臨床難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傳統的藥物治療方法之一是柳氮黃吡啶,但是治療后對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大,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了限制[1]。美沙拉嗪是一種水楊酸類的藥物,用于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取得的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小。現在對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03月收治的80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對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03月收治的80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40例對照組和40例治療組進行治療,所有的患者都經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確診,對感染性的結腸炎、缺血性的結腸炎以及放射性的結腸炎患者進行排除。其中輕度患者占28例,中度患者占52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1.8±7.0)歲。連續性的分布患者占68例,間斷性分布的患者占12例。分布在直腸乙狀的結腸患者占20例,直腸患者占28例,直腸乙狀結腸闌尾內口的患者占6例,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回盲部的患者占10例,直腸以及闌尾內口的患者占8例,分布在全大腸的患者占8例。對照組的患者使用柳氮黃吡啶進行治療,觀察組的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結合灌腸治療,對照組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觀察。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的患者給予1g/次柳氮黃吡啶進行治療,每天治療4次;觀察組的患者應用美沙拉嗪進行口服治療,每天3次,每次1g,同時結合灌腸治療,主要的方法是16萬U慶大霉素、5mg地塞米松以及6g思密達融入60ml的生理鹽水中進行灌腸,灌腸的時間保持40分鐘,每天進行2次,持續治療2周,對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2]。

1.2.2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和產生的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定期對腸鏡進行復查,對治療結果進行評分。對兩組治療療效進行評價:完全緩解指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內鏡檢查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好轉指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上消失,內鏡檢查粘膜有輕度的充血水腫現象,沒有出血和潰瘍癥狀;無效指治療后病情沒有得到改善。

1.2.3 選用軟件SPSS13.0對臨床觀察的療效進行統計學處理,使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使用x 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的總有效率為60.0%,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為85.0%,存在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結腸炎傳統的治療方法中柳氮黃吡啶因為產生的毒副反應大在臨床使用中受到了限制,長期使用柳氮黃吡啶會對患者的消化道、骨髓抑制、皮疹肝功能異常以及免疫異常等產生毒副作用,影響了治療療效。美沙拉嗪是一種水楊酸類的藥物,用于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取得的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小[3]。通過上述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療效的總有效率為60.0%,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為85.0%,存在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結腸鏡下評分對比

參考文獻

篇(2)

筆者在1993至2008年以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四神丸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60例,收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1978年中華醫學會杭州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60例慢性結腸炎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5~35歲10例,36~45歲19例,46~55歲22例,56歲以上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

1.2 治療方法 方藥:白術20 g,白芍15 g,陳皮12 g,防風 15 g,人參15 g,茯苓 15 g,炙甘草6 g。脾腎虛寒者加肉豆蔻12 g,補骨脂20 g,五味子12 g,吳茱萸10 g。熱毒者加白頭翁12 g,氣滯者加木香10 g,檳榔 10 g;濕熱者加黃芩10 g,黃連10 g;食滯者加山楂15 g,神曲15 g;便膿血者加地榆15 g。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二次服。10天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正常,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征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好轉,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纖維結腸鏡復查無好轉。

2.2 治療結果 60例中痊愈45例,占75%,好轉15例,占25%,總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歲,農民,2002年8月16日初診。主訴:反復腹痛腹瀉18年。病史:患者18年前開始經常腹痛、腹瀉、瀉后痛不減,發作期間大便每日3~4次,質稀,伴少量黏液,每遇勞累或生氣后發作,或在晨起前腹痛欲便。曾在縣級醫院做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早年曾服PPA等藥有效,后漸效果不佳,多年來已習以為常,不做治療。此次乃為其母親取藥,中間談及自己的腹瀉而就診。查體:左中下腹輕度壓痛,舌淡、苔薄白,脈細弦。在我院纖維結腸鏡檢查提示慢性結腸炎(無潰瘍)。辨證屬肝氣郁滯,脾腎虛寒。治法:瀉肝補脾溫腎。方藥:陳皮12 g,白芍15 g,白術20 g,防風15 g,人參15 g,茯苓15 g,甘草6 g,補骨脂20 g,肉豆蔻12 g,五味子12 g,吳茱萸10 g,水煎分早晚二次分服。結果服上方10劑后明顯減輕,再服10劑后腹痛腹瀉消失,又鞏固服三劑。1個月后結腸鏡復查,腸黏膜恢復正常,隨訪5年無復發。

4 體會

慢性結腸炎臨床癥狀以慢性腹瀉、腹痛,排黏液便、血便為主,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或持續性發作,中醫辨病屬泄瀉、腹痛、痢疾等范疇。本病病程較長,多因長期飲食不慎、勞倦內傷,致脾胃虛弱[1]。《景岳全書》所謂“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且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極易耗損正氣及影響情志,以致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清代葉天士“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勝也,土虛木乘脾受肝制,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2]。由此可見本病病機為脾虛肝郁,濕阻氣滯,大腸通降功能失調,病久則致脾腎虛寒。痛泄要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四君子湯中人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茯苓滲濕健脾,炙甘草干溫調中;四神丸中諸藥相配,具有溫腎健脾、固腸止瀉之功。臨證時根據患者全身狀況予以加減,每每收到良好功效。目前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中只有“潰瘍性結腸炎”而沒有“慢性結腸炎”病名,但臨床實踐表明很多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鏡檢并無潰瘍和糜爛,在纖維結腸鏡下的表現主要是腸段黏膜的充血、粗糙,血管網絡模糊、偏粗,黏膜發紅或因蒼白而光亮,這部分患者不應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都是結腸的慢性炎癥,慢性結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兩者在病因上和治療方法上都有區別。病因上,潰瘍性結腸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凋亡有關,正常結腸上皮細胞很少發生凋亡,受T細胞免疫反應影響,產生的細胞因子比例失衡,引起細胞凋亡,從而使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屏障破壞,導致結腸黏膜的損傷和潰瘍。而慢性結腸炎大多是從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疾病發展而來,與細菌、真菌和病毒有關。因此,筆者認為,為了更準確制定療效標準,確定和建立治療方法,有必要將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區別對待,很多慢性腹瀉患者,比如中醫泄瀉病中腎陽虛衰型的五更瀉,就大多不是潰瘍性結腸炎,而是慢性結腸炎。

篇(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06-0048-01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病變主要位于結腸粘膜層,且以潰瘍為主,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病情輕重不一,多反復發作,目前國內外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筆者近年采用推拿手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65例,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65例患者為2005~2009年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35a。臨床類型:慢性復發型45例,慢性持續型14例,初發型6例,無急性暴發型。病情程度:輕度11例,中度48例,重度6例。病變部位:左半結腸炎22例,右半結腸炎9例,全結腸炎9例,直、乙狀結腸炎18例,單純直腸炎7例。

1,2 診斷依據 根據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65例患者治療前均行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

2 治療方法

2,1 腹部操作 患者仰臥,醫者以沉著緩和的全掌按揉法施于腹部,由中脘穴漸移至關元穴,往返5遍,繼以柔和深透的一指禪推法施于以上部位,時間約10min;拇指按揉關元、氣海、雙側天樞穴各3min;摩腹5min;施掌振法于神闕穴1~3min。

2,2 背部操作 患者俯臥,以攘法沿脊柱兩旁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治療,自肝俞至大腸俞,時間3min;點按兩側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諸穴,時間共5min;沿兩側腰部夾脊穴或膀胱經循行部位施平推法,透熱為度。

2,3 治療時間及療程 以上治療方法每天1次,每次30~40min,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近期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粘膜正常或僅余留疤痕,觀察6個月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粘膜輕度充血、水腫,可見少許糜爛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纖維結腸鏡檢查粘膜仍嚴重充血、水腫,多發性淺潰瘍,附有膿性分泌物。

篇(4)

[中圖分類號] R65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8)12(a)-020-02

結腸脾曲綜合征(syndrome of splenic flexure of colon,SSFC)是一種少見的頑固型假性腸梗阻,易致長期誤診[1]。是先天性結腸脾曲固定點過高、橫結腸冗長、橫結腸左角狹窄的疾病,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反復不完全性腸梗阻。1996年1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10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3例,女7例;年齡36~78歲,平均(52±2)歲。表現為反復腹痛、腹脹、食欲減退、乏力、消瘦等周期性不完全腸梗阻癥狀,瀉劑療效差。可誘發急性腸梗阻(8例),易誤診,有3例誤診為慢性闌尾炎、3例誤診為慢性腸炎、3例誤診為腸功能紊亂、1例誤診為慢性膽囊炎。

非急性發作期腫瘤標志物、腸鏡等各項輔助檢查均無特殊表現,急性期腹部平片示低位不完全性腸梗阻,升結腸擴張、糞便淤積。X線鋇灌腸造影檢查均顯示結腸脾曲過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轉,合并橫結腸過長。有2例合并乙狀結腸過長。B超、CT顯示各有1例合并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子宮肌瘤。其中2例行螺旋CT氣鋇雙重成像檢查,可以清楚顯示結腸脾曲過高、橫結腸冗長、迂曲成角。

1.2治療方法

對發作次數較多,發病時間較長的病人均行手術治療。10例行結腸脾曲松解。其中7例加橫結腸部分切除,橫結腸、降結腸吻合,7例中有2例行腹腔鏡下結腸脾曲松解,橫結腸部分切除,術中使用吻合器。1例加肝曲松解,乙狀結腸排列固定手術,2例加乙狀結腸部分切除術,3例合并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子宮肌瘤的病人均予以合并疾病的切除。

2結果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腸黏膜慢性炎癥,部分腸管擴張,部分見黏膜及黏膜下層有淋巴細胞浸潤。住院期間臨床癥狀均緩解,未出現并發癥。隨訪6個月~6年。手術治療后病人,3個月后臨床癥狀緩解,體重增加,食欲正常,無臨床癥狀復發。

3討論

3.1發病機制

SSFC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先天性結腸固定點異常所致。腸道不同部位的固定點彼此獨立,由于先天性固定點的異常,胎兒自發育期腸管在腸內容物壓力下不平衡生長,過長腸管發生機械性扭轉,少部分為其他原因,如克隆病、慢性胰腺炎。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普通型、腹痛型、中毒型[2]。

本組病例突出的癥狀是反復發作的不完全性腸梗阻,長時間的便秘,多在中老年時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女性病人占較大比例,也有年輕病人。可能與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減退,橫、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平滑肌松弛,無力克服脾曲過高、成角造成的通過障礙而形成慢性梗阻有關,長期臥床可加重癥狀,當合并胃下垂、左腎積水、乙狀結腸扭轉或子宮肌瘤時,可誘發或加重脾曲綜合征。

3.2臨床表現和診斷

結腸脾曲綜合征缺乏典型癥狀,其臨床上常常容易與其他專科疾病的表現相混淆,加上對本病認識不足,往往造成誤診,且誤診時間長,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種檢查。結腸脾曲綜合征患者的突出癥狀為慢性不完全性結腸梗阻,患者多在中老年時才出現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程的延長,可逐漸出現食欲嚴重減退、全身無力、精神不振、消瘦貧血,急性發作期,患者出現劇烈腹痛。腫瘤標記物、結腸鏡、B超、CT一般無異常發現。該病的特異性檢查是X線鋇灌腸檢查,可發現結腸脾曲過高、成角、狹窄或扭轉,左結腸空虛萎縮而右半結腸脹大積糞,常伴有橫結腸、乙狀結腸冗長。SSFC易誤診,且誤診時間長,常診為慢性結腸炎、慢性闌尾炎、習慣性便秘,急性腸梗阻、小腸神經官能癥、盆腔炎、子宮肌瘤、慢性膽囊炎等疾病。

3.3治療方法

年輕、一般情況好、癥狀較輕以及無加重因素存在的單純脾曲綜合征可行非手術治療,可試用纖維結腸鏡通過左結腸角,或口服腸道動力藥物以及輕瀉劑通便。以下情況有手術指征:①病史1年以上,保守治療無效。②病史雖較短,但癥狀嚴重,有伴發疾病存在或合并其他需剖腹手術的疾病。③不能排除腸道惡性腫瘤。④X線鋇灌腸造影檢查示脾曲過高、扭轉,右半結腸嚴重擴張、積糞。長期的慢性的不完全腸梗阻,結腸長期積糞、擴張,術前應反復清潔灌腸,洗盡腸腔內的積糞,以利于結腸吻合口的愈合,避免術后腸瘺的發生。手術方式應力求簡單有效,不宜盲目擴大手術范圍,術中全面探查腹腔以解除可能存在的加重因素。脾曲松解術為最常用的術式,手術時應先松解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在內的整段左半結腸,切除多余的結腸段,吻合后排列固定,使整段結腸通暢,不扭曲、成角、無張力,恢復左半結腸的正常解剖位置,本組2例為腹腔鏡下脾曲松解術,當鋇灌腸提示橫結腸過長、扭曲脹大明顯時,需行腸切除。

SSFC患者術后一般約需經過3個月才逐漸恢復,故術后應常規口服緩瀉劑,這可能因長期的脹氣、積糞致使結腸慢性炎癥,在病因去除后仍需一定時間才能逐漸恢復。術后要加強營養支持,應用腸道營養制劑如谷氨酰胺、金雙歧等促進康復[3,4]。

[參考文獻]

[1]Grassi R,Cappabianca S,Porto A, et al.Ogdvie's syndrome (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6 additional cases[J].Radiol Med(Tofino),2005,109:370-375.

[2]黃天立,黃志文.再論結腸脾曲綜合征的外科治療[J].廣州醫藥,2004,35:19-20.

篇(5)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 27~52歲,病程最短者 3 個月,最長者 10 年。均為我院或外院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確診。根據乙狀結腸鏡所見,將局部病變簡單分為 3 種類型:①輕度病變:以黏膜充血水腫為主;②中度病變:以黏膜糜爛血為主;③重度病變:黏膜面潰瘍形成為特征。對照組 40 例,男 32 例,女 8 例,年齡21~60 歲。病程 5 個月 ~ 8 年。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黏液血便史。

1.2.2

糞檢排除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

1.2.3

乙狀結腸鏡檢有黏膜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爛滲出及淺表性潰瘍。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用自擬通腸方。藥物組成:白芨 30 g,白頭翁 30 g,紅藤 30 g,黃柏 30 g,苦參 20 g,白礬 6 g,地榆 20 g, 加水煎 40~50 min,取藥液 100 mL。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654-2 注射液 2 mL。

1.3.2

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腸液 100 mL,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如腹痛甚者可加 654-2 注射液 2 mL(短時間用,3~5 d)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腸,每日 1 次,14 d 為 1 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重復數個療程,間隔時間為 7~10 d。

對照組:氧氟沙星注射液 250 mL(山西威奇達藥業有限公司)以及甲硝唑注射液 200 mL(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滴注,14 d 為 1 個療程,2 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腹瀉、腹痛、黏液血便等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檢腸黏膜正常。好轉:腹瀉、黏液血便次數減少,腹痛減輕,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癥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同治療前無變化。復發:潰瘍痊愈后又復發,另有 1 例未堅持治療。

2.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 1。

3

慢性結腸炎屬祖國醫學的“腸風”、“泄瀉”、“久痢”等范疇。病變部位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對促進消炎、消腫、潰瘍面愈合及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有較大幫助。

甲氰咪胍是一種良好的組織胺 H2 受體阻滯劑,是近年治療消化性潰瘍較好的藥物,也有報道用于慢性腸炎的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腸壁中釋放組織胺的肥大細胞所致。我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的同時,配合甲氰咪胍和解痙劑 654-2,認為療效較好,也未出現副作用。

自擬通腸湯中的白芨入脾胃經,因含膠質,善消腫、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護黏膜,并促進黏膜再生,有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之功。白頭翁可清血分之熱,為熱毒赤痢之要藥,《本經》謂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紅藤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本草圖經》:“行血,治氣塊。”黃柏、苦參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二藥常合用。白礬性味澀寒,有收斂止血,澀腸止瀉之功效,可療久瀉、便血。地榆歸大腸經,涼血解毒,可止膿血,故適宜上述諸證。

本方組成藥味簡單,藥源充足,療效好,無副作用。灌腸時間以早晚為佳,也可自行掌握,藥液溫度 37℃為宜。其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健, 劉永勝, 翟玉萍. 中西醫結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潰瘍結腸炎療效觀察〔J〕.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04. 4

篇(6)

一、一般資料

本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齡為27-52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0年。根據乙狀結腸鏡所見,將局部病變間要分為三種類型:1、輕度病變,以粘膜充血水腫為主;2、中度病變,以粘膜糜料滲血為主;3、重度病變,粘膜面潰瘍形成為特征。

二、診斷標準

1、  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粘液血便史。

2、  糞檢除外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

3、  乙狀結腸鏡檢有粘膜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糜料滲出及淺表性潰瘍。

4、  25例中5例曾作鋇灌腸檢查,3例提示結腸炎,2例報告正常。

三、療效分析

1、  痊愈:經治療腹瀉、腹痛、粘液血便等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檢腸粘膜正常。

2、  好轉:腹瀉、粘液血便次數減少,腹痛減輕,乙狀結腸鏡檢查,腸粘膜病變有明顯改變。

3、  無效:癥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同治療前無變化。本組輕度者11例,兩個病程治愈者8例,另3例進行了第三個療程;中度者6例,三個療程治愈者4例,2例好轉;重度者8例,三個療程治愈3例,3例4個療程治愈,1例好轉,1例未堅持治療。

四、方劑組成及治療方法:

1、  處方:白芨30克、白頭翁30克、黃柏30克、苦參20克、白礬20克、地榆20克加水煎至約200毫升備用。甲氰咪胍20毫克,220-654毫克。

2、  方法:根據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腸液40-60毫升,于晚睡前保留灌腸,每日一次。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如有腹痛不適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毫克,一日三次。每10為一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重復數個療程。

五、典型病例

楊XX,男,49歲,干部。患者從1996年開始腹痛、腹瀉,解粘液便每123-4次,每于食用生次飲食后誘發或加重。曾服用抗菌素和中藥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于1999年4月來我院就診。經乙狀結腸鏡檢查,見腸粘膜文泛水腫、充血,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有散在性潰瘍面。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用上述灌腸液60毫升,每日上午便后給以保留灌腸,口服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交,654-2片20毫克,必要時口服。經治療兩個療程,大使次數減少,腹痛癥狀減輕,停岌3天,再續兩個療程后,大便成形,腹痛消失。乙狀結腸鏡復查,腸粘膜正常。近訪未見復發。

六、討論

1、  慢性結腸炎,臨床表現似屬祖國醫學的“腸風”、“臟毒”、“久痢”等范疇。病變部位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對促進消炎、消腫、潰瘍面愈合及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有較大幫助。

篇(7)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的肛腸病,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作。該病治療時間較長,西醫對此病主要運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療,效果不理想。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采用中藥灌腸結合六合治療儀治療慢性結腸炎, 并加強護理, 與單用中藥灌腸治療方法進行對比,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 男20例,女30例; 年齡27~85歲,平均58歲。病程3~14年,平均5年。主要癥狀有:慢性腹瀉或便秘,雙側腹部及雙側下腹部的純痛或隱痛,或腹脹,大便帶粘液有些伴腸鳴。專科情況:查體可見腹部、臍周或下腹部為主,有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等。纖維結腸鏡檢查顯示:結腸黏膜充血、水腫、脆性增加、易出血。此外,有些患者伴有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等癥狀。根據治療方法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中藥組。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中藥組: 以中藥煎液灌腸。遵循中醫學外用灌腸方以清熱燥濕為主,常兼以收斂止血等法。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健脾和中和通補通用相結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癥[1]。我們采用苦參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濃縮至100~250ml,另將珍珠層粉6g溶于藥液中,保留灌腸。其中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腸風便血;地榆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培清養陰,消腫斂瘡等功效;槐花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珍珠粉能促進潰瘍的愈合。若腹痛明顯可加沒藥、莪術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數增多,結腸水腫明顯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止瀉,清熱排膿。按常規保留灌腸方法灌腸, 每晚1次。實驗組: 于中藥煎液灌腸30min前, 將六合治療儀( 湖南六合醫療用品公司生產的LK-D智能型) 輸出電極貼于患者臍周,根據患者對振幅和熱感的耐受力調節最佳輸出強度, 治療時間15~25min, 2次/d, 第一次于上午常規執行, 第二次于中藥灌腸前30min, 持續治療1w。 保留灌腸應選擇在臨睡前進行,預先囑患者排空大小便,靜臥15min左右后實施常規保留灌腸,患者取左側臥位,操作者將肛管后,輕輕地插入15~30cm,灌入藥液溫度為38~40℃,濕熱阻滯型患者,藥溫偏低,虛寒性患者藥溫偏高。100~150ml/次,對高位病灶患者,藥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藥量應由少漸多,根據患者的適應能力,逐漸加量。給藥后保持膝胸臥位30min,再取左側臥位,后右側臥位,臂部墊高,在給藥后靜臥數小時,藥液保留4h以上,以達到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

1.3護理

1.3.1心理護理 慢性結腸炎病程長,遷延不愈,患者容易焦慮不安,所以我們在護理工作中要加強心理護理。向患者詳細介紹慢性結腸炎的病因、發病因素,以及治療和護理的有關知識; 有意向他們介紹成功治愈病例資料, 以緩和患者情緒, 同時, 幫助患者自我放松, 如聽音樂或散散步,也可深呼吸,解除患者的心身緊張,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強烈刺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2 飲食的護理 慢性結腸炎患者多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腸道易并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可適量食用,同時還應密切觀察自己對各種食品的適應性,注意個體差異。如吃一些本不應對腸道造成影響的食品后腹瀉加重,就要找出原因,摸索規律,以后盡量不要食用。

1.3.3生活護理 患者平常應加強鍛煉,如打太極拳,以強腰壯腎,增強體質,注意腹部保暖。

1.4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文獻[2]:顯效: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消失,腹部無壓痛,纖維結腸檢查顯示腸黏膜水腫消失,大便常規正常。好轉: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減輕,大便次數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大便常規正常。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結果

兩組的療效比較:實驗組:顯效16例, 好轉7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7例,好轉11例,無效7例。實驗組有效率為92%,對照組有效率為72%。兩組間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慢性結腸炎是一個泛指的名詞,泛指某些已知或者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變及功能紊亂為主的結腸疾病。臨床上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特異性結腸炎和非特異性結腸炎,好發于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部位。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作為特征。目前病因不明,可能與腸道感染、神經精神因素、過敏因素、自體免疫等有關,臨床療效不佳。中醫學認為是由外邪傷脾、濕熱蘊結,脾失健運、濕濁內阻等所致氣血凝滯,壅而為膿為瘀,致腹痛、痢下赤白粘凍等癥狀。六合治療儀是將常規用電轉化為人體可接受的中頻電脈沖,綜合了電子針灸、紅外熱療、生物電療、藥物導入及按摩推拿等多種治療方法, 在本組慢性結腸炎病例治療中,以安全的輸出電極敷于臍周,一方面通過電子針灸刺激神闕,中脘,天樞,關元,大橫等穴位調整腸道機能, 起制泄止痛消脹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紅外熱療其溫熱作用治療虛寒腹痛腹泄,調和腸胃。結合六合治療儀, 其綜合作用促進腸黏膜水腫消退, 舒張腸肌張力, 恢復腸機能。另外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使藥物能直接到達病變部位,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 操作簡單無痛苦, 安排時間合理, 患者易于接受。實驗組的患者能 在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下,積極地配合中藥灌腸實驗六合治療儀治療,并取得92%的有效率。療效明顯優于中藥組,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篇(8)

慢性腸炎,多以結腸炎為多見,是一種慢性結腸黏膜炎性反應,臨床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為主要表現,因其性質和發作特征不同,有許多分型,屬易復發病癥。隨著對本病認識的加深,近年來國內報道例數明顯增多,對其治療方案和效果各醫院報道不一,尚在進一步探索中。應用中西醫結合辨證的治療方法,治療慢性腸炎,取得顯著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門診病歷60例均為慢性腸炎患者,對磺胺類藥物均不過敏。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2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9)歲,病程(10±5)d,初發13例,復發27例。直腸炎8例,左半結腸炎10例,直乙結腸炎13例,全結腸炎9例。對照組男8例,女12例,年齡(41±10)歲,病程(11±3)d,初發10例,復發10例,直腸炎3例,左半結腸炎6例,右半結腸炎4例,全結腸炎7例。所有病例均為腸鏡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西藥治療,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誼嘉華藥業有限公司,0.25 g)0.5 g,口服,1次/8 h。

1.2.2 治療組 西藥治療同對照組,中藥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分為5型:寒濕泄瀉型,散寒化濕,予霍香正氣軟膠囊(河北神威藥業有限公司,0.45 g/粒)3粒/次,3次/d;陽虛夾濕型,溫運脾陽,健脾益氣,予附子理中丸(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9 g/丸)1丸/次,2次/d,和健脾丸(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6 g/丸)1丸/次,2次/d;濕熱泄瀉型,清熱利濕,予葛根芩連片(甘肅河西制藥有限公司,0.5 g/片)3片/次,3次/d;脾胃虛弱型,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予參芩白術散(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10 g/袋)10 g;肝氣秉脾型,抑肝扶脾型,予柴芍云君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9 g/丸)1丸/次, 2次/d。15 d為1個療程,服用2~3個療程。服藥期間每3 d復診1次或電話隨診,結束后1周每位患者均復查腸鏡。

1.2.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消失,腸鏡檢查無異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腸鏡復查腸黏膜基本修復;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腸鏡檢查未見明顯好轉。

1.3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篇(9)

[中圖分類號] R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130-01

慢性結腸炎經正確及時治療,并注意飲食調節,通常會有較好的預后[1]。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結腸炎患者90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5例采用中藥內服治療,觀察組45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紅外線照射的局部治療及對腸道進行清洗后再行藥物保留灌腸保留灌腸,并行飲食調節,就兩組臨床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21-71歲,平均31.7歲,病程為0.7-5年,住院時間23-37d,平均29.8d,均附合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1993年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并經電子結腸鏡檢查、大便常規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同時排除慢性血吸蟲病、慢性痢疾、腸結核等其它感染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住院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保留灌腸,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加用紅外線照射的局部治療及灌腸治療前先行清潔灌腸,并行飲食調節,具體操作如下。

1.2.1 觀察組治療方法 患者在每晚8時大小便排空后,常規用溫開水39-41℃清潔灌腸,在進行10min的保留后排出,后將臀部抬高10cm,應用一次性導尿管,用石蠟對前端進行涂抹,再緩慢插入20-25cm深度,屬患者取左側臥位,在25-35min內將備好的藥液用直腸滴入法灌入,后囑患次對體會進行改變,從右側臥位-胸膝位,到平臥位,在灌腸結束后行2h上的平均臥床時間,保留藥物在腸腔內在6h以上。灌腸藥物配方為:氯美松5mg,甲硝唑100ml,柳氮磺胺吡啶4.0g,慶大霉素注射液8萬U,錫類散2支,1.0%普魯卡因20ml,1個療程為14d,對照組配藥同觀察組。

1.2.2 紅外線燈照射[2] 采用1000W紅外線燈在保留灌腸后照射腹部,30min/次,1次/d。以感覺溫度為度進行照射距離的調整,一般為15-20cm,防止燙傷的發生。

1.2.3 飲食注意事項 避免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飲食不潔,可給予低脂、高營養、少渣等易消化的飲食,或多食白扁豆、山藥等煮粥,以健脾養胃。

1.3 療效評定 依據文獻標準進行療效評定,治愈:大便成形(1次/d),臨床癥狀消失,腸黏膜結腸鏡檢查呈正常狀態;顯效:大便成形(2-3次/d),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腸黏膜炎癥及潰瘍結腸鏡檢查呈明顯好轉;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腸黏膜結腸鏡檢查炎癥減輕或潰瘍縮小;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腸黏膜結腸檢查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為治愈與顯效和有效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行X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顯效19,占42.2%;有效8例,占17.7%;無效1例,占2.2%,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顯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無效12例,占26.7%,總有效率為7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結腸炎是臨床上常見的肛腸病,發生在乙狀結腸、結腸和直腸部位,具有反復性、多發性和慢性等特點。多以腹瀉、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癥狀,時有泄瀉、黏液便和便秘交替性的發生,呈反復發作,時好時壞[3]。

目前多采用保留灌腸做為慢性結腸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傳統的藥物保留灌腸患者只是將大小便排空,并未對殘留在腸腔內的膿因、烘塊、粘液進行清除,使藥物與結腸粘膜接觸不佳而影響吸收,本次研究在傳統藥物灌腸的基礎上,在保留灌腸前,對腸腔內粘液、烘塊、膿因、有害毒素用清水進行清除,使腸腔處于清潔的狀態,更易發揮藥物療效。可使腸道黏膜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利于創面在局部炎癥消除的情況下完成修復,增加了局部藥物濃度,在病變部位直接起到作用,使臨床療效提高,同時局部行紅外線照射,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有利于炎癥的消退和吸收,避免暴飲暴食、飲食不潔,飲食無規律、可給予低脂、高營養、少渣等易消化的飲食,以補充患者因病程較長而引起的營養損失,提高機體抵抗力。故在對腸道進行清洗后再行藥物保留灌腸,并行飲食調節,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加快了疾病康復的進程。

參考文獻

篇(1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re colitis,UC)是一種發病機制目前未完全闡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癥性腸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疑難病癥之一,具有病情頑固,癥狀反復,極易復發的特點。2007年1月-2010年6月,我們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65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65例對比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3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65例,男52例,女13例;年齡18~60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3.5年。西藥治療組65例,男50例,女15例;年齡18~56歲;病程1~5年10例,平均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考《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的確定診斷標準;持續性或反復發作黏液血便或有過去史。內窺鏡檢查;腸黏膜粗糙或黏膜表而呈小顆粒狀變化,伴脆弱而出血,附著有黏血膿性的分泌物;有多發性糜爛、潰瘍或假肉。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口服柳氮磺吡喧啶4g/天,分4次口服。

2.2治療組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00mg,每日4次,同時服用自擬藥方:組方;黃蘇15g,檳榔20g,蒲公英30g,地榆20g,槐花30g,赤芍20g,土茯苓30g,白頭翁30g,白及15g。每日1劑,水煎取藥液約300ml,分2次早、晚各溫服1次。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療效標準參考《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鏡等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明顯好轉,大便常規檢查有少量紅、白細胞;無效;臨床癥狀和結腸鏡檢查,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2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3 討論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局限于結腸黏膜與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目前認為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確,可能與免疫功能異常、遺傳、感染、情緒、精神、飲食、過敏等因素相關。主要累及直腸、乙狀結腸。本病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學泄瀉、痢疾范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因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損傷脾胃,釀生濕熱均可導致濕熱蘊結大腸,腸道氣血凝滯,壅而生膿,腑氣傳導逆亂,故見腹痛、腹瀉、便下黏液、膿血等癥,治當扶正祛邪,標本同治,藥方治以清熱祛濕,解毒斂瘡,調氣行血。蒲公英、自頭翁清熱解毒涼血;赤芍清熱活血涼血祛淤;白及消腫生肌,收斂止血,促進潰瘍愈合;黃蘇祛除腸道的濕熱;槐花涼血止血斂瘡;土茯苓解毒,祛濕濁;檳榔燥濕行氣;諸藥合用,發揮各自特長,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并避免長期服藥的種種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見效快,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可供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 284- 285, 289.

[2] 吳沛田.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辨治應注意什么[J].中醫雜志,2007,48(2);184.

篇(11)

        uc病因為明,臨床缺乏理想治療方法,筆者聯用中西藥保留灌腸治療uc1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6例為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資料完整的門診病人,其中男9例,女7例,年齡38至63歲,病程1、5月至5年。根據1993年6月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訂的uc診斷標準[1-2]:16例均有持續或反復粘液便或/和膿血便,大多伴有腹痛,大便檢查無病原菌或病原體。結合纖維結腸鏡資料:檢查所見為粘膜糜爛、淺表小潰瘍、增生、炎肉,病理檢查排除腸道腫瘤、腸結核、腸阿米巴病及克隆病,確診為uc。病態分期及分型:16例均為活動期,其中初發1例,慢性復發型5例,慢性持續型10例;病情程度:輕度11例,中度5例;病變范圍:直腸乙狀結腸炎10例,左半結腸炎6例。

        1.2治療方法  中西藥物組成:0.5%甲硝唑100ml,硫酸慶大霉素24萬單位,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珠黃散(胡慶余堂制藥廠)1g,云南白藥4g,上藥混合調勻。患者排便后常規清洗消毒,按病變部位深淺插入導尿管,用注射器抽取藥液緩緩注入,保留灌腸,每晚1次,10~14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任何藥物,根據病情輕重、病程長短調整藥量及療程,一般1~3療程,顯效或1療程后可改為每周3~4次。

        1.3療效評定標準[2]近期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粘膜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粘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2  結果  

        近期治愈9例(56.25%),有效6例(37.50%),無效1例,總有效率93.75%。

       3  討論

        uc因病因未明,故又稱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3],可能的原因包括家屬或遺傳因素、感染、免疫和精神因素,病變可累及結腸各段,但以直腸(95%)乙狀結腸為主,偶見于回腸,常規治療藥物主要為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pasp),及糖皮質激素,但往往只能緩解癥狀而難于治愈,且需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重,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中斷治療。

        筆者根據本病“潰瘍”、“炎癥”兩大病理特征,受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啟發,聯用中西藥保留灌腸試用于本病,取得滿意的療效。

        灌腸液藥物組成中:地塞米松具有抗免疫、抗炎作用;慶大霉素用于控制、預防腸道感染;珠黃散具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作用;云南白藥具有止血、排膿去毒的功效;諸藥合用既可抗炎抗免疫,又可促進潰瘍愈合。

        采用本方法治療uc,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毒副作用輕微,且價廉、方法簡便,可指導患者及家屬自行治療,療效確切,特別對病變局限于直腸及乙狀結腸者尤為顯著,本組1例無效,為病變累及橫結腸者,可能藥液未及病變部位而治療失敗。 

參 考 文 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欧美老少配xxxxx|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99re免费99re在线视频手机版|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青青青手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午夜激情小视频| 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 2019天天做天天拍天天夜|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亚洲欧美综合高清在线| 在线视频观看一区|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两性午夜又粗又大又爽视频|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最近最好的中文字幕2019免费 |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黄网址| aaaaaa级特色特黄的毛片| 女女同恋のレズビアン漫画|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 |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高清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久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 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边吸奶边扎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