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課題研究基礎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引言
大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培養是當代大學生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目的是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旨在研究現有技術背景和社會需求下,如何培養大學生應用計算機來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熟悉信息化社會中的各項基本應用、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軟件、硬件的頻繁更新,以及全國各地的高中的師資力量分配的不夠均衡等原因,導致現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并不能真正達到課程設置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及社會對人才的渴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嘗試從大學計算機基礎的實驗課程體系的改革入手,探索新的大學計算機實驗課體系的建立,以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取得最大的收獲。
二、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的現狀分析
(一)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大學計算機基礎普遍存在實驗課緊跟理論課的節奏,沒有獨立的實驗課體系的問題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內容廣泛,包括中文錄入技巧、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網頁制作、INTER-NET基礎、計算機硬件基礎、數據庫應用、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安全等方面的知識。但是由于課時所限,現在這門課程普遍是以辦公軟件為主要講授對象,其他的方面只是略微講授一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實驗課時不足,實驗內容相對獨立,不夠綜合,不夠系統。學生學的許多知識不能夠融會貫通實驗課時不足是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的普通問題,授課內容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操作才能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現實的情況是只有部分內容進行上機操作,其他的都沒有機會實踐。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為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知識掌握不夠全面,不夠系統。
(三)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實驗課內容的安排相對不夠合理,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高中,而全國各地的高中由于地域的差別等原因,師資力量也相差懸殊。有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對計算機的的基礎操作已經爛熟于心了,而有的學生甚至都沒怎么接觸過計算機,這樣導致實驗課的進程出現很大的差別。
三、構建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體系的探索
(一)有目標、有計劃地增加實驗課在整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際上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然而,許多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往往將其分成理論課的實驗課來上,這樣其實會一定程度地破壞很多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解決方法是減少理論課時數,增加實驗課時數。或者說,直接都改為實驗室上課,學生在機器旁邊聽課邊實踐,效果要優于理論加實驗的方式。
(二)探索構建系統的、完備的、獨立的實驗課課程體系現在實驗課多是依附于理論課,內容不夠系統,知識相對獨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掌握。在新的實驗課課程體系中從三方面解決上述的問題。首先,以辦工自動化軟件知識為例,從知識層面上,將內容系統化。在設計實驗內容中,先以知識點為中心進行實驗內容的設置,這是第一層次的實驗,如表格的操作;其次,在每個章節結束時以整個章節知識點為中心設置初步綜合實驗,如圖文混排;第三,以整個軟件為中心,設置綜合實驗,如WORD綜合實驗;最后,將相關軟件相結合,設置跨軟件的實驗,如,在WORD中插入一幅圖片,而該圖片在插入前需使用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預先處理一下,等等此類的綜合實驗。如此,學生可以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對前面的知識有所回顧,以及對知識的系統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次,在實驗內容的編排上需要調整,不要完全依附于理論課內容的順序。在授課的過程中,由于課時的限制,有很多軟件不能細致的講授,但是并不代表這個軟件不重要,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合理地編排實驗內容,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課堂老師認真檢查,這樣就可以彌補課堂時間不足的問題。但是,這樣一來,就要求教師所編排的實驗內容一定要具體、細致、步驟清晰,語言淺顯易懂,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操作。同時,要求為這種學習方式配置嚴格的考核方式,只有嚴格考核才能有效保證學生的課余學習的品質。考核方式中可以將實驗內容分為必做部分和選做部分,比如多媒體這一章,內容包含音頻、視頻、圖像處理、動畫等很多知識,每個內容其實都可以單獨成為一門課程來講解,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有針對性,可以將這些內容劃分為必學和選學兩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相應的知識點和實驗內容來學習。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在哪個方面的優勢和興趣所在,以便為將來的選修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選修課中可以更加深入的學習這個學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以采取分層次教學的模式,針對學生不同的水平安排實驗內容。由于學生入學前的計算機操作的水平參差不齊,相同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生肯定是不合時宜的,為了使學生充分利用實驗課堂的時間,可以把每次實驗的內容設置為必做內容和選做內容并配合相應的獎勵機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進行自主選擇,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潛力。在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社會信息化的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只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從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要出發,緊跟時代前進的腳步,不斷更新理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斷探索適合的實驗課教學體系,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才能使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信息化社會的節奏。
參考文獻:
〔1〕姜臘林.地方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3(6):152-154.
〔2〕陳麗春.建立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育,2007,(1):52-54.
中圖分類號:G8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單一的國家課程管理體制,構建了國家 、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這一管理體制的出臺,實現了課程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及課 程管理權力的再分配,給予學校在課程管理方面較大的自,學校有權對國家層面和地方 層面的課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實施進行決策,也可以開發本校的特色課程,這就給校本課程 開發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使校本課程開發這一新生事物在我國得以應運而生。
就體育課程而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出臺,為學校制定本校的體育課程方案留下了 較大的空間,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也使體育課程改革實踐呈現出空前繁榮 的局面。然而,在少數學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呈現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不 少學校的校長和體育教師對如何開發體育校本課程還缺乏應有的了解,不知從何入手,這在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際效果,為此,近幾年,作者深入體育課程改革第 一線,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進行實地考察和訪問,總結其成功的經驗, 并上升到理論,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應采取的策略及措施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其目的再于 為體育教師開發體育校本課程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及實地考察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次上都缺少經驗。 在目前情況下,許多學校對于校本課程開發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熱情,并且也取得了 顯著的成效,而國家和地方層次上還沒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實施細則。但是由于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必須以屬于學校層次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和出現的問 題為依據,所以在現行條件下,校本課程開發在學校層次上的策略選擇對于校本課程開發的 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實踐研究證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課題研究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即在國家的課程政策所允許的范圍內,借助于課題申報,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帶動校本課程 開發活動的開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性研究。這種策略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已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陽高新開發區實驗中學的“以創新運動項目(三步球運動項目的開發)為特色” 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1],和鄭州八中的以“拓展運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 發是借助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多元實踐研究》 而完成的。
錫山高級中學的“以必修+選修項目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借助國家體育總局體 育社會科學軟科學課題《興趣體育實施研究》的立項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借助全國教育科學“ 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經驗欠發達地區(西部)學校體育管理體制、課程結構、資源開 發的實驗研究》的課題而進行的[3]。
武漢市橋口區新合村小學的“以傳統體育項目(足球)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借 助“十五”全國學校體育衛生科研課題《地方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的課題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由于校本課程開發對于絕大多數學校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課題,學校教師在這方面缺乏經驗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課題申報、規劃制定、活動開 展、課程編制、課程實施乃至課程評價,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幫助,特別是要借助高等學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來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啟動、維持和深化發展。錫山高級中學體育 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經驗也證明了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蘇等地首先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 方案,錫山高級中學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學校響應課程改革的號召,選定語文課和體育課作 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課題,并列入江蘇省“九五”教育規劃課題,開始了校本課程開發研 究的實驗。到1997年,隨著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校本課程研究專家的介入和“校本課程 開發”理念的確立,課程開發進入了規范時期。通過與課程專家的緊密合作,學校在體育校 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了突破。體育課由原來的“選修課和活動課”逐步走 向“校本課程開發”,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受到課程專家和體育 課程專家的高度贊同。
2.1.3 加強學校自身整體水平的提高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借雞下蛋之策并不是長久之計,學校的長遠發展還是必須依賴于學校內部發展能力的增強, 特別是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實施這一策略時應做 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其對于學校工作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慮采用先易 后難的方式來逐步推進。首先選擇一些有條件的課程項目或者單項課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積累經驗后再擴大范圍。如錫山高中,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典型性實驗階段,選擇了語文閱讀 和體育課兩門作為重點研究課題。還如,上海市閘北區八中的校本課程開發就是經上級批準 從比較有條件的數學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這樣做一是可以集中優勢,使校本課程開發 工作與學校的課程資源相適應;二是可以為更大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積累經驗,同時提高教 師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為更大范圍的校本課程開發創造師資條件。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來講,可以考慮從一個運動項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學的定向運動、武漢市新合村小學的 足球運動、鎮江市八叉巷小學的乒乓球運動等。也可以從改造傳統競技運動項目入手,還可 以考慮改編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多角度地進行課程開發。
綜上所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有多種策略可以采用,具體到每所學校可以充分發揮本校的各 方面優勢、挖掘各方面體育課程資源進行課程開發。這里所講的主要是策略問題,具體到體 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還應采用相應的具體措施。
2.2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2.2.1 建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組織與實施體系1) 建立組織領導體系。領導重視和支持是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尤其 是在法制還未十分健全和長期受國家課程統一管理的教育環境影響下,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 更加需要領導支持,只要領導出面制定一系列具體措施,才能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協調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面提供保證。為此,就必須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 體系。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全校體育課程開發工作,進行有關課程開發問題 的決策。領導小組由校長(或副校長)任組長,成員包括體育教研組組長、后勤總務、教務 、學生處的負責人組成。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專家顧問小組,負責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整體設計的指導工 作,及時解決課程開發中遇到的問題,對課程開發提供全面理論與技術方面的支持。成員主 要由科研部門或師范院校的課程專家、體育學院或體育系的學校體育理論專家、省市地教育 部門的體育教研員以及體育特級教師組成。
2) 建立組織實施體系。建立實施體系是落實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如果只有領導體 系,而沒有強有力的實施體系,再好的課程設計方案也是紙空文,也是難付諸實施的。
――成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小組,負責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工作,即從學校情境分 析、課程目標擬定、課程方案的設計、課程組織,到課程實施和評價等所有工作的實施,這 是非常繁重的一項任務。成員主要由體育教研組長、體育教師、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及社區 人員代表共同組成。
――制定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活動的工作方案。確立具體的實施步驟、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時 間安排、主要負責人等。這是保證課程開發有效實施的措施,保證課程開發者有一定的責任 感和時間觀念。
2.2.2 給體育教師賦權增能,使之成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模式下,教師處于權力結構的最低層,教師的課程職責就是執 行國家的體育教學大綱,遵循學科專家編寫的體育教材及教學要求。其角色只不過是“教書 匠”和“教學機器”,從而扼殺了教師的創造性。鑒于此,校本課程開發主張給教師賦權增 能,強調教師就是課程編制者,教師有權利也有責任對于現有的教學材料或課程內容進行合 理的調整、改編,甚至是完全的創新。所謂的賦權增能,主要是指參與課程決策的權力和增 強課程開發的能力。包括:1) 增強教師參與課程的意識和能力。執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師習慣于服從,他們不但不習 慣于參與式的決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并在 參與過程中提高參與的能力。
馬什在總結幾個主要的英語國家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案例后發現,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者在參 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上往往要經歷五個發展階段[5]。
2) 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履行“教書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識,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并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我國教育界近些 年來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學校質量的重要標準,學校中的教師應該由“經驗型”向 “科研型”轉換。校本課程開發本身就是一個教師參與科研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承擔起“研 究者”的任務,對教師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師不僅要研究學校、學生和自己,還要研究 課程制度、課程理論、課程開發方法。
3) 增強教師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教師職業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專業個人主義”[6] 。在 一般情況下,教師的工作具有“個體戶”的性質,要靠他們自己去處理課堂教學中所有問題 ,孤單/孤立是大多數教師的日常工作狀態。教師職業的這種特點很可能使教師相互之間采 取獨來獨往的態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校長、家長、學生及校 外人士的廣泛參與,因而必然要求教師與其他人員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課程方案、一起對 課程設計進行評價等。因此,加強教師的合作意識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要求。
2.2.3 實施校本教師培訓,讓體育教師獲得專業成長20世紀20年代以來,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權主義的國家在教師教育改革方面發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變,那就是師資培訓的重心開始下移,師資培訓模式從以大學為基地走向以小校為基地 ,出現了新型的教師教育模式:校本教師培訓。其特點,一是以中小學為基地開展教師培訓 ,關注中小學校的實際需要,教師缺什么補什么;二是加強師范院校與中小學之間的伙伴關 系,高校參與學校師資培訓的全過程,對中小學進行現場指導;延長教學實習時間,突出教 師職業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學校可聘請體育課程專家、學校體育專家或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 等方面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應圍繞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體育與 健康課程標準》解讀、體育教育展望、以及國外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等內容為主,以保 證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課程開發對于我國體育教師來講是一 個新生事物,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因而學校還可以組織體育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進行反 思性教學。
2.2.4 理論培訓與實際考察相結合,發揮示范學校的作用 由于體育教師課程理論比較薄弱,課程開發意識不強,對他們進行課程理念及課程知識的培 訓非常重要。因為,課程開發理論注重的是“學理”,屬于務虛,務虛是必要的,過多的務 虛則導致虛幻,因此,還要注重課程開發的“技術”,即操作技術,屬于務實。務虛是為了 更好的務實,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對于許多教師來講,認為專家講的東西與他們的 現實相距甚遠,所面臨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理論講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組織起來讓他們 到到上海、江蘇、武漢等地,開展體育校本課程效果較好的學校去考察,到前沿學校的現場 去親身感受一下課程改革的熱潮,將會起到較大的觸動作用。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 教師到發達地區的示范校進行考察,以此來拓寬本校教師的視野,加快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體,確保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性 校本研究是在學校層面展開的,不是靠個人的力量所能解決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員的參與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是靠團體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實踐證明,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同樣也需要組成一個研究共同體,彼此進行民主平等的合作。這一共同體 主要表現為體育學院或系的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合作、體育教研員與中小學體育教 師的合作、學校部分教師合作等三種類型。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證明,大學體育教師與中小學體育教師合作是必要的。大學體育教 師作為專業研究者不乏對體育教育問題的理論識見,但是如果閉門造車,在書齋里做學問, 不但理論本身沒有驗證的場所,而且由于對中小學體育教學實踐的認識與體悟的缺乏,理論 自身的針對性、現實土壤及意義也就越來越缺乏,最后有可能喪失理論的功用。而中小學體 育教師作為工作在體育教學第一線的人員,雖然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對體育教學也不乏感性 認識,但對于如何從事研究,如何通過反思來提升自己的認識,有時難免無從著手。這樣, 雙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學改革的實際又為這種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條件。在中國教育研究體制中,各省、市、區的體育教研人員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與 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關,指導著中小學體育教研活動的進行,是教育科研隊 伍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體育教研員和中小學體育教師合作將有利于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 ,如湖北省、武漢市體育校本課程之所以能很好地開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體育教研員 長期的指導和合作。另外,由學校內部部分教師組成的研究共同體也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起 到推動作用。
3 結論與建議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歷八個年頭,八年間,從課程理論研究者、課程管理者到中小 學體育教師都為體育課程改革付出了較多的勞動,回顧體育課程改革走過的路程,尤其是在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方面,既有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有存在問題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作 者通過對實地考察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進行總結,對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應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建議廣大教師在體育課程開發實踐中,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 有針對性地進行參考,以期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金明,姬彥忠.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創新體育活動項目 三步球理論與實踐 [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選修”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J]. 體育學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 學報,2008(1):104.
關鍵詞 初中體育教學 “課課練” 研究目標
一、微型課題子課題研究的背景
(一)信息時代引領下學習方式與學習需求的轉變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信息化校園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習方式也呈現出了多樣化,先后出現了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等形式,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漸被采納并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學習的時間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或者一段時間內,而是以發展終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的觀念為主。如今終身學習是 21 世紀所提倡的主流教育理念,故要求學科教學必定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主旨,并為其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而微型課程的設計充分考慮到落實學科教學終身學習的思想,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四能”發展,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開發具有創新性的教學資源。學生學習的媒介有了新的改觀,從傳統的教室、黑板中解放出來,電腦,手機等一切移動設備進入課堂,出現了移動學習、微型課程等新的學習概念。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需求的轉變為微課程的出現與發展提供了空間。微型課程的出現并推廣是符合信息化時代對學習方式和學習需求的轉變要求的。
(二)“微時代”的來臨對傳統教育的沖擊
微型課程是近幾年隨著自主學習、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的理論發展而逐步受到教育學者的關注與熱議,在教育教學范疇內掀起了一股對微課程教學模式探索的熱潮。微課程之所以受到追捧,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微課程具有容量小、時間短、便于傳播的特點,而且由于微課程時間較短,信息含量少,學生一次記憶或者學習會非常簡單,不易產生疲憊感,符合學習規律。微課程和傳統的課堂實錄有很大的區別:傳統課堂看不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微課程的出現則可以彌補這些缺憾。微型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老師的任務,讓學習者學習到相關的課程,節約了教師的時間,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課課練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課課練微型課程的設計是課課練高效開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來,全國青少年體質監測結果顯示學生體能素質呈持續下降的趨勢,亟待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在這種背景下,“課課練”再次被教育部門和學校體育工作者所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通過堅持不懈的“課課練”,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這對加深中小學體育教學“課課練”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創新“課課練”、推動體育新課程的實施,越來越顯出其必要性和積極意義。當前,“課課練”內容以田徑輔助項目為主,內容單一,枯燥無味,導致學生不喜歡甚至厭倦。為此,通過本課題在中學體育課“課課練”的創新實踐,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體育人的創新精神,創編出具有趣味性、新穎性、針對性的微型課程,能激發學生參與“課課練”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課課練”微型課程的設計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目標,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積極尋求能夠增強學生體能素質的方法和手段,并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為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供直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二、子課題研究目標及設計
梳理國內學者關于“課課練”專題教材編寫及教師教學的相關研究,整理歸納“課課練”專題相關知識點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制作有關課課練的系列微型課程,收集整理專題相關的練習手段并將這些素材系統化。通過對六合區中學生(13-15歲)身體形態、機能、素質等體質健康狀況進行測定以及進行課課練干預措施,并將數據與省市均數比較,分析六合區中學生體質與省市平均總體水平差距的規律與取向,將影響因素的調查與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同步進行并多方面、準確、客觀地進行研究、評價,針對每年學生體質健康出現的問題提出有力和切實可行的“課課練”干預措施。
(一)課課練微課程中有關校本教材的研發
結合初中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理念,把“課課練”引入體育課堂教學,并整合體育學科多項體育運動知識,創編教材,通過部分運動項目作為載體,充分應用運動項目的器材、場地等開展各種身體素質練習的課課練,使“課課練”走向“校本課程”,創編成“微課程”形式呈現。本課題將從足球、武術、體操等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針對教材的特點、器材、場地開展相關的“課課練”練習,并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探討,總結足球課的“課課練”的成功經驗,創新“課課練”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為體育課堂教學“課課練”提供教學理論和方法依據。
(二)“課課練”對體育器材的研發
體育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難以變成中小學的實際教學。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應性,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而場器材資源是體育課程資源中很重要的一大資源,對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對課程實施起到積極的作用,是構建體育新課程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完善體育課程的重要保障,因此其意義不言而喻。“課課練”的教學內容,明確地指向有效率的身體鍛煉,操作規范,鍛煉效果很好,但是比較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一味強調負荷曲線達成的體育課堂教學讓學生討厭和反感。因此本課題研究內容之一就是如何有效開發體育器材,利用器械等手段提高學生“課課練”的運動興趣。主要表現之一是在“課課練”中將欄架、彈力帶、軟梯等器材作為課課練的練習手段,讓學生在參加課堂活動中享受“學之樂”“練之樂”“玩之樂”,最后讓學生在有趣、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運動技術、增強體質、塑造個性,從而培養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主動性,促進課堂的高效。
(三)“課課練”典型教學案例的設計研究
隨著我國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案例教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多數研究主要側重于案例教學過程、實施環節及教材分析等方面,對體育教學案例的設計研究較少。且多數案例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所有地區學生對案例多樣化、本土化的需要。而體育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他們最了解教學實際和學生學情,本課題基于教學一線,所搜集的有關課課練的教學案例更具有針對性,能夠反應目前課課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此,子課題針對初中體育教師設計有關課課練教學案例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為他們提供設計課課練教學案例的思路指導。根據南京市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計劃內容,在體育常態教學實踐中教師安排幾分鐘的“課課練”時間,并進行針對性的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鍛煉,課題組成員收集各類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課題研究背景:新課改實施以來,物理教師大膽嘗試、努力探索科學探究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模式,以提高物理課堂中“探究過程”的效率.但也有不少教師在新課程下的教學中沒有領會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實質,使科學探究過程盲從、浮躁和形式化,教學效率不高.不能真正激活學生內在的情感和思維,在物理“探究過程”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諸多誤區與不足。
課題名稱界定: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探究學習內容為載體的教學.
該課題旨在走出物理課堂的誤區,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從而提高物理課堂效率.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中學物理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具體體現為:(1)必須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使他們不僅掌握物理知識,還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2)必須倡導物理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逐步養成敢于質疑,善于交流,樂于合作,勇于實踐的科學態度.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1)何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和提出問題、做出猜想的能力;(2)如何培養學生探與究的能力,讓探究在思考中升華、明晰;(3)如何培養學生對探究過程中“非預設性問題”的處理能力;(4)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新問題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5)如何培養學生交流、評估的能力;(6)如何提高物理探究過程的效率.
2、研究內容
(1)正確定位物理教師的角色;(2)研究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學思路;(3)課堂上要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問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4)物理探究過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5)教師要面向全體,更要關注個體,分類推進;(6)高效物理探究過程的基本教學模式.
3、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學習調研(2011年4月20日―5月31日)
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與培訓,調研課題的背景與現狀,尋找研究的立足點和突破口,明確課題研究的意義,討論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5、 4月14日,我校初中部在初二年級舉辦了課外物理探究實驗競賽,活動之后,我們召開了課題組研討會,進一步明確了我們的研究目標,該活動拉開了我們課題研究實施的序幕;
6、在初三進行了物理探究實驗競賽筆試,調研探究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況.
7、建立了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檔案袋”及《中學物理有效教學評價表》等,完成了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研究實施(2011年6月1日―10月31日)
(一)立足現狀,確定目標(見上);(二)明確分工,團結協作;(三)問卷調查,彌補不足 ;(四)互相聽課,互相督促;(五)5月26日,參加總結經驗交流會,李仿琴老師代表課題組進行了交流發言.;(六)完成了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七)10月11日,本校初中部課題組之間經驗交流;(八)10月19日下午課題組織開展了課題研究交流課;(九)10月25日 課題組專題研討: 學生實驗報告的分析與思考;(十)10月28日,召開了課題組專題研討會;(十一)11月15日李仿琴老師在雁塔區教育局主辦關于“物理教師的專業成長”的專題講座;(十二)11月16日李仿琴老師在學校教師培訓會上作了“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設計案例分析”專題講座.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1年11月-12月)
(一)2011年11月10日、24日,課題組分別進行了課題研究匯報課交流(3節)
11月10日,主講老師:李仿琴、廉亞莉,課題:伏安法測電阻
11月24日,主講老師:周西霞老師,課題:透鏡
(二)2011年11月22日,學校青年教師過關課上,課題組老師與學校領導、專家組老師以及其他課題組老師共同觀摩了一節實驗探究課.
(三)11月25日,在李仿琴老師所帶兩個班中進行了調查問卷,各項綜合評價均為優秀.(學生各項評價表及統計已上傳博客)
(四)收集,整理各類研究過程資料并上傳博客,做好分析總結和反思,并撰寫相關論文.
(五)填寫小課題申請表,撰寫課題結題報告并上傳博客,完善小課題檔案袋.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一)小課題研究結果
主件:《物理課堂中“探究過程”的效率研究》結題報告
附件:開題報告、中期報告、 論文、隨筆、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學生實驗報告、自制教具等.
(二)小課題研究成效
此次小課題研究,我們始終堅持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面對真問題,展開真行動,獲得真發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課題組教師教育教學理論修養,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研究,完成了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正確定位物理教師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前認知特點實施一定的教學策略,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探究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探究教學中重點要處理好豐富的教學資源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的矛盾,處理好自主探究與教師必要指導的矛盾,既要放得開,還要收得攏.
2、明確了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教學思路
(1)基本特征:問題―假設―證據―解釋―評價―交流
本質特征:知識建構的自主,思維活動的開放
(2)教學思路:情境――問題――探究――結論,以情境引問題,以問題導探究,以探究促真知.
3、重視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問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建構主義的情境性學習理論強調在教學中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或模擬的任務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
4、深刻領會到物理探究過程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探究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它更是體現了一種理念和精神,前者是“形”,是探究的載體;后者是“神”.
5、加強探究教學的組織管理
實驗室分組探究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學形式,基本能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求,是我們所倡導的探究方式.也是學生最喜愛、最希望的教學組織形式.
6、本次研究過程中,對學生課堂分組探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基本形成了物理課堂分組探究的基本教學模式――五步探究法.
(1)提出問題,預習自學。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前的一節課里,創設一個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課外思考、預習并撰寫實驗探究預習報告.
創設的問題情境一定要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其不僅包含著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知識信息,而且還能營造起亢奮的心理環境.
撰寫預習報告,是提高課堂探究效率的保證,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實驗原理、方法、步驟以及器材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進入實驗室時心中有數、充滿期待,可快速投入.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預習報告的內容要求有所不同.
(2)交流討論,確定計劃。交流的內容不是探究內容的簡單重復,通過預習,重點交流要探究什么?怎么探究?通過實驗要獲取哪些信息?要注意什么問題?還有什么困惑?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修訂完善探究計劃.
(3)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合作探究是探究過程的關鍵環節,課堂不妨“粗放”一些,這樣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能體現探究的真諦.求實的態度應貫穿在探究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選擇儀器、確認變量、單一測量的可靠性等.每次探究都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同時,探究過程又不能放任自流.
展示成果,是在記錄、處理實驗數據之后,在小組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向全班展示實驗結果的過程,重點是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并加以解釋,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對實驗誤差加以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故障分析,提升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求學生對實驗錯誤或故障要有記錄,隨時告知老師,同學們也能從實驗過程的分析中獲得新的知識,從而演繹出探究過程的靈動和高效.
(5)知識拓展,完成報告。探究實驗報告是實驗教學反饋的主要途徑,因此要求學生在整個環節中都要實時填寫其各部分內容,另外教師隨時巡視指導,恰當增加探究實驗內容,或獎勵優秀生進行自主創新探究實驗.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52-01
前言
雖然計算機基礎課作為體育院校的公共必修課,但符合體育院校性質的教材甚少,大部分體育院校仍沿用非計算機專業或相應的高等院校文科計算機教材。據此,本研究主要通過對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在分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措施。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國內大量的相關領域的文獻,對我國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育的研究有了一些了解。通過文獻了解到關于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育改革文獻相比針對于體育院校的計算機教育改革和措施的文獻比較多。文獻研究大部分以理論性研究為主,實證研究的文獻數量很少,而針對于體育院校的分析研究更是寥寥無幾。
1.2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法
為了更清晰的了解本院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現狀從而為計算機教學改革即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依據,制定和發放了問卷并與計算機任課老師進行了訪談。問卷發放共169份,收回156份,收回率為92.3%。調查被試者為大專學生,并與本院計算機基礎課程任課教師進行了訪談調查。
1.3數據分析
在文獻查閱和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通過excel整理數據并用spss16.0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調查結果分析
2.1學生對計算機認知現狀
通過數據分析得到“小學”開始用過計算機的占被試者的42.6%,“高中”和“大學”接觸的百分比同為所占被試者24.9%。從調查可得知曾經學習過“office軟件”和“上網聊天”的學生居多均占被試者69.2%,對于現掌握計算機知識的調查中“能夠熟練上網聊天但對其他的軟件不熟悉”的學生占85.3%。雖然曾經學習過“office軟件”但是掌握此內容的比例卻僅有2.6%。其他選項分別為23.7%和10.3%。由于本院大專學生大部分是從普高參加高考錄取,而大部分學校高中階段已開設了一門計算機語言,所以,“至少懂得一門計算機”也占據了一定比例。
2.2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到的知識和想學到的知識分析情況
從調查分析結果可知對于現階段選用教材的理論部分及網絡基礎的掌握比較好,究其原因這部分教學內容常常安排在計算機教學的前期,學生們對于計算機課程的起初興趣比較濃所以掌握程度比較高,而對于操作性強的知識由于在高中階段有所掌握,導致興趣下降學習效果不理想。
對于學生通過計算機課程想學習到的知識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們最想學習的是flash制作和圖像處理,其比例占到調查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2.3理論與上機影響因素情況分析
在本次的調查中,主要從理論課和上機課的影響方面了解對整個知識的接受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以下所列是關鍵幾項因素:
(1)信息量大,同學自身基礎薄弱,這是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在數據分析過程中,在影響理論課程學習效率的五項因素中, “信息量大”比例為41.3%,其次分別為“內容空洞,缺乏吸引力”22.5%,“同學對這門課程重視程度較低”22.1%。由此可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理論部分的內容的質和量上需要一定的調整,可以給出相關的建議。
(2)案例太難,網絡娛樂性誘惑太多,這兩項是影響上機操作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全部的五項影響因素中“網絡娛樂性誘惑太多”與“案例太難”所占比例均為25.6%,而后是“老師操作太快”為19.9%和“電腦設備經常出故障”為15.4%。除了“案例太難”因素,其他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過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與機房管理人員協調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率。
2.4授課方式調查情況分析
教師以講為主,還是以師生互動為主,這一直是教學中的主要點,而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同樣存在這樣問題。在對于授課方式的調查分析發現:在“缺乏團隊合作課題,未調用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選項上有53.2%被調查者選擇,表明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注重教學內容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3.對策
3.1合理編排教材,增設相應的選修課
通過上述調查分析,在教材的選用編排上在保留“辦公自動化軟件應用”知識基礎上可以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加符合體育院校學生特點。由于對于體育院系學生而言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對計算機的整體概念淡薄,對其結構、內部聯系、工作過程和一些專用術語都不甚清楚,同時教學時數又有一定限制。所以在保證學科內容相對完整的前提下,可以簡化計算機基礎知識中的“數制轉換及運算”、“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等章節,可以增加“flas制作”、“圖像處理技術”、“方正排版”等內容作為選修課。
3.2重點整合案例教材內容
計算機課程的主要出發點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上機操作能力,突出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現有的案例對于學生們相對較難,因此,要重新選用和整合有針對性、實用性,貼近生活既有驗證性案例,也有探索性案例,內容設計方式采用從簡到難階梯式,不僅可以為基礎薄弱的學生鞏固知識,而且還可以使一部分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選擇性的進行自我學習。
3.3優化教學模式增加團隊合作項目
針對體育院校學生團隊合作、動手模仿能力強的特點,積極開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的項目,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協作性與操作能力,同時也可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課下可以舉辦展現團隊合作精神的計算機相關競賽,課上可以以小組方式制作完成實踐內容,明確小組各成員的任務,并把所有作品集中展示,進行相互評判,使學生們能夠相互學習和探討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4加強教師隊伍的知識提升工作
計算機學科是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作為任課教師要時刻保持學科嗅覺靈敏,要了解和學習當今計算機相關前沿知識,并將知識及時傳授給學生。在本次調查中,通過對任課教師的訪談得知,老師們深感自己掌握的知識有些欠缺很想進一步提升。因此,學校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鼓勵并支持其參加相關培訓及學習,并予以相應的扶持。同時,作為教師本人也應利用業余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業務素質,如借助網絡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識儲備量。
參考文獻:
[1]余金勇.淺論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與發展策略[J].成人教育,2012,(10).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財經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課程體系改革的起因
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相繼出臺了“白皮書”和“藍皮書”,針對計算機基礎教育提出了“1+X”課程體系的指導意見。我校作為培養財經類人才的院校,把計算機的應用能力作為專業以外的培養重點。我們對企業、教師、學生進行了計算機使用情況的調查,了解應用人員在軟件使用方面的現狀和對課程建設的建議,發掘了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需求,以此作為改進財經類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參考。
2課程體系設置建議
2.1需求情況及分析
多年來信息化實踐表明,信息化建設不僅是信息技術人員的工作,更是各類基層管理人員的工作。財經管理類專業培養的是高級管理人才,他們不僅要精通專業管理知識,還應當具備與信息技術人員溝通的能力及應用信息系統的能力。
(1) 操作應用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統的基本應用能力、文本與圖形表述能力、信息檢索能力、網絡應用能力、簡單的數據處理能力等。
(2) 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本專業領域的能力。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還需要具備應用與專業相關的專業軟件的能力,例如財務管理類軟件、ERP軟件、統計分析軟件的使用,電子商務系統的應用等。
(3) 研究創新能力是指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
通過能力分析,我們可以圍繞著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確定知識結構,規劃課程體系。
2.2課程體系設置建議
我們采取逆向思維的方式,明確對財經管理類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確定與能力相對應的知識結構、設計以應用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確定課程內容、構建財經管理類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如表1:
2.3具體措施和辦法
(1) 限選課和任選課的確定
上表所列出的課程是從財經管理類專業整體角度出發而設計的,具體到不同的專業可結合專業特點來確定,例如財會專業可以選擇“會計電算化”、“Visual Basic NET”;商務及管理類專業可以選擇“管理信息系統”、“EXCEL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會展專業可以選擇“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網頁制作與商務網站開發技術”;國際貿易專業可以選擇“電子商務中的國際貿易模塊”等作為限選課。其他的課程可以開成全校的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
(2) 分層次教學,彌補個性需求,適應不同專業需要
新生入學時計算機基礎水平相差較大,原因是計算機非高考科目,各中學要求不到位;各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高中學生計算機教學差距懸殊;城市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的計算機教學有差距。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對第一門課程可以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已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增加中學時沒有涉及的內容,如Word當中的目錄自動生成,插入腳注、公式的編輯等;EXCEL中增加函數圖形的繪制、數據統計分析等。以學生可以通過摸底考試的方式分出層次,分別實施教學。
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應用的具體要求有很大差異,通過與專業教師合作,確定各專業計算機應用的具體要求和授課的側重點。
由于每個專業的教學課時是有限的,特別是近年的本科評估要求每個專業的總課時控制在2500學時左右,建議“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數據庫應用基礎”、“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三門課為必修課,其他課程均根據專業的不同確定為限選課或任選課。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一些課外講座擴展視野,舉辦各種職業資格認證輔導班,豐富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計算機真正成為解決專業問題的有力工具。
2.4教學模式和資源建設
(1) 課堂教學
根據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的方式,將“任務驅動”、“啟發教學”、“討論研究”等教學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的限制,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支持資源,突出自主學習的特點,強化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訓練機會,方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3) 課外實踐
除了完成規定的實驗課程環節外,還應該設計一些自助的實驗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是擴展知識的驗證實驗、設計和開發性實驗、涉及若干相關課程的綜合實驗、企業仿真實驗等。這些實驗的特點是在業余時間,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完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來選擇,保證計算機課程學習四年不斷線。
(4) 資源建設
教授不同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師應該充分按照該專業學生所學習的課程特點和需求對基礎課程做補充,做到學有所用。另外,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教學大綱、進度計劃、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習題等在網上。
3幾點啟示
3.1堅持一個方向
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計算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們都培養成為計算機專家或專門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系統開發的專業人員,而是使他們成為既熟悉本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育應該是面向各專業應用,而不是面向計算機學科。要根據現在和將來的應用需要來確立知識體系、選擇教學內容,而不是根據計算機學科的體系來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3.2認清兩個區別
(1) 區別非計算機專業與計算機專業。非計算機專業與計算機專業在培養目標、學生基礎、工作性質、學時數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因此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應當是不同的。應當針對各專業的實際需要來構建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創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切合非計算機專業特點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體系。
(2) 區別計算機專門人才與計算機應用人才。顯然,這兩類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學習重點是不相同的。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培養的主要是計算機應用人才,而不是計算機專門人才。
3.3處理三個關系
(1) 課堂教學與實踐環節的關系。計算機應用必須大力加強動手實踐環節,包括作業、編程、上機、上網、做項目,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拓展知識。壓縮課內學時,增加實踐環節和課外自學是發展的趨勢。有的實踐性強的課程可以完全通過上機學習。
(2) 課程設置與統一考試的關系。課程設置應從實際出發,不受統一考試的束縛,考慮問題應以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主要原則。學生可以自愿參加各種統一考試,但統一考試只能是對學校教學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指揮棒。
(3) 計算機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只有把計算機應用滲透到各專業課程中,才能使高校的計算機教育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進行下去,也才能使學生有機會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結合本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實踐。
當前,在“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農林類高校迎來了很好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社會和企業對農林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視質量,對人才的知識深度、廣度和對專業基礎課、專業特色課核心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林業裝備系統總體及其子系統技術的掌握程度,拓展學生在林業裝備系統上運用專業基礎課、專業特色課中核心知識的科研能力,是農林類高教工作者面臨的共同課題[4]。
1課程教學剖析
1.1課程內容
“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這門課程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一門綜合性專業基礎課,是后續液壓與氣體傳動、泵與風機、林業機械等專業及特色專業課的重要基礎。課程目標包括:掌握工質的熱力學性質、熱力學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熱工轉換的規律和理想氣體的熱力學過程,學會基本的理論分析與計算方法;通過對熱量傳遞的三種基本方式、導熱基本理論、對流換熱基本規律、黑體輻射基本定律等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對基本的傳熱學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的能力;掌握流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流體靜力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會流體上的作用力分析,能夠推導流體動力學方程的連續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針對黏性流體,能對管內流動狀態進行判斷;能夠對“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通過實驗數據綜合分析工程中的現象及問題,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總體來看,本課程講授內容包括工程熱力學、傳熱學以及工程流體力學三大板塊的內容,是在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學習,拓展到實際的工程問題,所以本課程不僅理論性強,而且工程應用性也很強;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其他課程相比,該課程涵蓋了本應三門獨立開設的課程內容,知識難點聚集、微積分公式眾多、三大知識板塊思維跨度大、學生融會貫通掌握難。但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后續專業特色課程的學習情況。
1.2教學思路
目前,本課程總學時為48學時,理論授課42學時,實驗授課6學時。三大板塊的教學內容多,理論授課課時較少,矛盾突出:(1)學生由固體學科切換到流體學科的學習需要較長適應期;(2)課程中較多章節內容抽象,且涉及大量公式推導及專業的概念鋪墊,加之為了跟上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更新較快,學生普遍反映課程難度較大;(3)教學內容和后續專業及特色專業課內容銜接性不夠緊密;(4)從內容的充實性和課程的結構上來看,“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已經滿足要求,但是對接林業機械領域最新技術,強化學生創新思維方面,當前的課程建構仍無能為力;(5)由于本課程的學習不涉及具體的機械裝備系統,使得同學們對本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認知不足,學習積極性欠佳,這些現狀使得提升教學效果難度較大。針對上述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結合農林類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教學思路:(1)授課時,使學生從機電系統、固體力學等學科的思維中切換出來,將空間觀測法跟同學們探討透徹,基于空間觀測法開展“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的課程教學。(2)在教學大綱中刪除過于抽象、應用面較窄的教學內容,深入講解與后續“液壓與氣體傳動”“泵與風機”“林業機械”等課程關聯度較深的內容,為專業及特色專業課的學習做好扎實鋪墊。(3)結合在林業機械領域與“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緊密關聯的科研經歷,探索寓教學于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授課模式,強化同學們對“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礎認知,顯著提升同門們自愿學習、自主學習的熱情。(4)注重思維方式、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注重切入問題角度的講解,使得同學們在明白問題的同時更養成學習思考問題方法的習慣;從固體學科到流體學科是一個較大的跨越,在跨越的過程中,使同學們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為以后培養同學們提出、解決林業機械領域學科前沿性、熱點性問題的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課程構建探討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硬性發展要求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速推進的浪潮之下,農林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所以基礎專業課程構建更需獲得與之地位匹配的重視。一方面,基礎專業課課程構建要體現基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內容要很好銜接并服務于核心專業課、特色專業課,為學生后期畢業設計、研究生科研深造做好鋪墊。
2.1課程內容深度銜接核心專業課
“林業機械”是南京林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核心專業課,內容涵蓋林業動力、整地、清理、苗圃、造林、撫育、保護、防火、采伐、采摘、智能化等機械。其中,和“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專業基礎課相關的包括動力、清理、保護、采摘等板塊。林業動力機械(包括泵、風機)涉及“工程熱力學”中熱能和機械能之間的轉化問題,同時也涉及“工程流體力學中”可壓縮混合氣體壓強、溫度變化和裝置的動力匹配問題;林業清理機械涉及“工程流體力學中”不可壓液態水在管道內部的流動,在霧化器內的流態分布、出口后霧化粒徑分布等復雜多相流問題,如圖1所示;林業保護機械中噴霧射程、噴霧穿透涉及“工程流體力學中”可壓縮流體空氣的外部流動及耦合風場、霧滴的多相流動問題,如圖2所示;林業采摘機械中,基于負壓的采摘系統涉及可壓縮流體空氣的管內流動問題。從銜接核心專業課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農林類高校“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應該深耕“工程熱力學”和“工程流體力學”,而“工程流體力學”應該是重點中的重點;另一方面,也好兼顧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傳熱學”也要適度調整。
2.2匹配三大板塊關系,優化課程結構
建議協調、平衡三大板塊的課時占比,同時明晰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在“工程熱力學”(熱能的間接應用)板塊中,我們將實現熱力學能向機械能轉化的媒介稱之為“工質”,媒介一般是“單一氣體”或者“混合氣體”,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工質熱力學性質及理想氣體的熱力過程等課程內容和專業核心課程林業機械吻合度較好。“工程流體力學”中,對流體的終結性定義是“抓不起來的物體”,一般性的定義是“氣體和液體”的總稱,但課程內容中流體基本概念的鋪墊、流體靜力學、流體運動學、流體動力學及黏性流體等課程內容都是基于不可壓的液體,同為流體,但氣體和液體的性質及研究重點相差甚遠,“氣體”這種流體相關課程內容的缺失為后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帶來很大知識結構缺陷。“傳熱學”(熱能的直接應用)中,對導熱、對流傳熱(混合傳熱,主要是流體和固體之間)、輻射傳熱的基本原理、工程應用等課程內容做了比較詳細的講解,但是后續專業核心課程對傳熱學中的知識需求很少,僅僅在脈動燃燒技術這一研究領域有所涉及。總體來看,不管是“工程熱力學”中的“工質”,還是“工程流體力學”中的“氣體”,再或者“對流換熱”中的“流體”,其中“氣體”是課程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和林業機械這一專業核心課程相關的“最大公約數”。鑒于此,“工程熱力學”教學內容總體上可以維持不變,部分章節可以簡化,不重要的知識點減少不必要的推導,側重理論、公式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這樣可省出一部分課時。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合理縮減“傳熱學”的課時,對輻射傳熱只做一般性介紹;考慮到相似原理在流體力學的試驗研究中也有重要應用,可以在這里對相似準則進行深入講解,省出較多課時。將“工程流體力學”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省出來的課時分配給這一部分;增加可壓縮流體“漩渦勢流理論”“相似理論中的量綱分析法”、包括氣體動力學中“擾動在外空間流場中的傳播”及“管內氣體的流動”等內容,以匹配林業機械核心專業課。
2.3樹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意識
目前,流體力學板塊中關于可壓縮流體的課程內容匱乏,教學中會鼓勵同學們在MOOC上尋找優秀資源進行線上學習,使同學們樹立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工程流體力學板塊,我們在體力學的范疇內將研究運動的方法由拉格朗日法提升到歐拉法,這是一個顯著的改變,也是重要的進步,通過這一步,有助于培養同學們的終身學習意識。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基礎;電腦作品競賽;能力;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著電腦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滲透到各種不同的工作領域,形成了以影像、動畫、圖形等技術為核心,以數字化媒介為載體的產業鏈條,內容涵蓋信息、傳播、廣告、通訊、電子娛樂、出版、網絡教育等領域。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我國多媒體產業產值將達1.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隨著社會對多媒體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學與改革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進一步深化其教學改革,使廣大在校大學生成為既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成為當前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作者以每年舉辦一次的江西省電腦作品大賽為契機,以競賽為抓手,對“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進行了教學研究。
2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
“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多媒體軟硬件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常用多媒體應用軟件的使用,并了解多媒體技術相關行業在國內的前景和其無限的潛力,為學有余力的同學以后從事相關工作或進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礎。因此,在課程設置與建設中,要充分體現教學內容在訓練和提高學生多媒體應用能力方面的意圖,尤其是通過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體驗和領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應用進一步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技術的掌握;通過欣賞優秀的多媒體作品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在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如何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課程結構和體系如何進行優化,以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如何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筆者作了探索。
一般來說,國家級和省級專業競賽的內容和特點代表著國家對大學生在這方面培養的具體要求。本著“精簡理論,強化實踐,培養技能,重在應用,提高修養,面向未來”的原則,筆者以江西省大學生電子電腦科技活動為載體,對“多媒體應用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探討與改進,希望探索出適合高職高專院校的多媒體技術教學模式,并為類似的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3理論教學的研究
3.1課程目標
通過“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多媒體軟、硬件基礎知識,熟練掌握一些常用多媒體應用軟件的使用,了解多媒體技術相關行業在國內的前景及發展趨勢,并具備多媒體技術再學習能力和初步的技術創新能力。
3.2教學設計原則
堅持以能力、創新精神培養為本位的設計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均圍繞能力培養來進行。
3.3教學內容設計
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分為四部分,如表1所示:
3.4完善教學大綱
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內容,我們完善了教學大綱,總學時定為90學時,理論45學時,實驗45學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競賽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作品大賽的要求,我們另外增加了幾個課外實訓大作業(不占用正常上課時間)。
3.5教學方法設計
“多媒體技術基礎”一般開設于第四學期,是非多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的技能課或必選課。這時有些學生已大致有了自己的專業方向,所以在教學上采用隱式的分層教學法。在開學二周后進行問卷調查(表2),以摸清學生的大致專業方向,讓專業方向明確的同學能更專心地主攻自己的方向。“多媒體技術基礎”課程學習只是為其專業方向進行必要的知識補充;對還沒有專業方向的同學進行相應的專業引導,并對他們進行更嚴格的要求,鼓勵他們嘗試走多媒體技術的路子,積極備戰江西省電子電腦大賽,為以后的就業打開方便之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將計算機技術與藝術設計相融合的思想,使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常用的多媒體應用軟件。其中,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使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是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此外,學生實際工程項目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再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這門課的重要任務。因此,理論教學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方法。通過精選案例、分解任務、講練有機融合,將相關知識點融入案例;通過案例實現,讓學生掌握多媒體技術應用,并對多媒體作品有一個直觀和更加感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3.6完善教學課件
在完成前面的工作后,教師對已有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和補充,使課件和教學內容保持一致,并增加了課件的趣味性。
3.7考核方式與評價方法
根據課程特點,改變傳統的卷面考試方法,側重對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查。
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評價學生所有的學習結果。即課程的考試成績由學習期間的各項過程成績組成,包括平時表現成績(15%)、平時作業和上機成績(15%)、課外實訓設計成績(30%)和期末考試成績(40%)。
4實踐教學的研究
在完成理論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本著“強化實踐,面向競賽,培養技能,提倡創新”的原則,我們對實踐教學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
4.1實驗內容的設計
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實踐教學的實例設計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1) 基本內容實踐。這類練習主要是為了鞏固教師授課內容,加深學生對教師演示內容的理解。一般占到全部實踐內容的40%~50%。所有學生必須全部獨立完成。
(2) 適當擴展加深。這類練習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適當加以提高,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一般占到全部實踐內容的30%~40%。學生在完成基本內容基礎上盡力完成。
(3) 主題設計與創新。根據電腦作品競賽的要求,讓學生圍繞一些主題進行綜合設計,內容和素材自己準備和選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一般占到全部實踐內容的10%~20%。主要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
這種分層次的實踐設計方式針對學生特點,既能保證全體學生的學習質量,又能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真正做到了多數學生吃好,尖子學生吃飽,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了學生的肯定。
4.2實踐教學方法的設計
課內上機實踐主要是對基本內容的實踐,采用“競賽式”教學法。要求學生模擬教師講授過的案例,完成與知識點相同或類似的項目,以鞏固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為了增加趣味性,提高學生的上機積極性。引入競賽機制和加分機制,給前5名先完成的同學記一個星,以提高學生對軟件的操作熟練程度,并樹立學生信心和成就感。
實訓項目分層教學機制分為必做實訓和選作作業。對于選作項目,采用“項目調研、項目開發、師生互評”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與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具體操作為:
項目調研:教師給出項目的主題要求。學生對需求進行分析,并確定開發目標,制定開發計劃。學生確定的開發目標可以不局限于給定的項目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項目開發:學生按照開發計劃獨立完成項目的開發。整個開發過程中以學生自主開發為主,教師的作用僅為答疑、開發過程監控以及對共性問題進行總結與歸納。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有效鍛煉。
師生互評:教師對學生完成的項目進行驗收與評價,采用學生互評占40%,教師評價占60%的方法。學生需提交的資料包括開發的項目、實訓報
告。首先由教師按照評分標準給出成績,初步評選出一些較成功的作業,然后組織學生陳述設計
理念和主要方法,展示作品,并由學生自己打分,點評。通過作品的互評活動增強同學們的相互了解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興趣,增強了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
5教學改革效果
在2005級、2006級和2007級學生實踐了教學改革的方案,結果表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明顯增強,適應崗位能力也大幅增強。2007年,學校組織學生參加ITAT全國技能技術大賽,平面作品取得了二等獎一個,三等獎二個的好成績。從2003年至今,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江西省電子電腦大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參加大賽的近500余人中,有251人次獲獎。其中在第電子電腦大賽上,我校學生囊括了所有電腦作品大賽網頁、軟件、平面的“南科杯”獎(一等獎的第一名),共69人次獲電腦知識賽、電腦作品賽一、二、三等獎。
參考文獻:
基礎北部灣作為中國大陸對接東盟海上橋頭,國家“一帶一路”重要城市集群,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與日俱增。欽州學院是廣西沿海地區唯一一所公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創新實驗”項目基地院校、廣西整體轉型試點高校。在這樣的浪潮里,學校圍繞“轉型發展”與“創建大學”的中心任務,把欽州學院建成服務地區發展的應用型大學。學校辦學的思路和中心任務對課程體系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1]。機械制造基礎作為機械類和近機類學科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培養體系的地位不言而喻。機械制造基礎是一門把材料變成零部件乃至機械部件的一門學科,本身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就很高,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制造的加工方法、加工路線、影響質量的因素,同時要有一定的實操能力。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是培養學生既能滿足對零部件加工所需求的理論知識,又能制定符合工廠現有條件的工藝路線,以及對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質量進行分析,改進加工方法的能力,而且又懂得實際加工,同時對某些加工具有創新改造能力和創新性思維[2-5]。
1啟蒙實踐教學
大多數剛踏入大學沒有太長時間的機械類學生來說,雖然機械無處不在,但是什么是機械、機械如何制造、機械如何操作、如何進行售后服務基本上一無所知。在課程進行之前進行實地參觀學習是那么的必要。參觀欽州港及港務集團,學習港口機械的日常運行和維護,了解機械的作用,對機械有基本的認識。參觀保稅港區,了解機械設備和汽車的銷售,通過客戶需求對產品功能和外觀設計,具有機械美學設計。參觀中馬產業園,實地了解零部件加工的各個工序,以及不同產業對機械的功能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對機械制造、銷售、運行、維護有整體的了解,同時培養學生機械制造的美學和創造性制造的能力。在課程中間,利用多媒體教學和互聯網構造虛擬教學實例,對于各種加工方法給學生以視覺印象,對于加工工藝流程,選取典型零部件,給學生把整個加工流程和用到工具和加工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演示給學生,使得學生對零部件制造的整個流程有整體印象。
2驗證實踐教學
在學完各種加工方法理論時,會安排學習進行為期四周的金工實習,讓學生實際去體驗各種加工方法,同時具有豐富加工經驗的師傅也會把各種加工方法的整體流程和制造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會跟學生進行交流,在學習制造基礎驗證性過程的同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創新性思考,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在學生課余時間,鼓勵學生加入學院現有協會,如機械創新協會、汽車協會和機器人協會,各個協會每年都會多次的交流比賽,讓一部分學生跟著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在圍繞比賽主題的制造過程中,學生不但要考慮滿足大賽組委會的要求,還要進行創新,拿到名次。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進行創新性設計,同時要在現有制造能力的前提下,按時加工出相應的零部件。使得學生把機械制造基礎的理論知識細化的零部件的整個流程中。
3總結實踐教學
在結束課程學習以后,學生還要進行總結性實踐學習,使得全部學生都參與進來,學生的培養方案上明確規定學生有一周的機械創新設計與實踐,創新性設計實踐緊扣當年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主題,以小組模式,每個教師帶一兩個組的教師指導方式,進行創新性設計。學生在此過程中,利用虛擬軟件進行仿真制造的整個流程,加深學生對制造流程的深化。在整個流程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的制造過程,最后進行課程答辯。整個流程中,學生對制造以及制造注意事項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細節的理解。對于較好的作品,利用協會現有條件,把其加工出來,進而組隊,走出去跟其他高校進行交流,進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學習完制造基礎課程體系,同時經過各個協會的歷練,少部分學生會進一步的通過各個協會不同等級的比賽,對機械制造的實踐有更加深入的訓練,同時對創新性能力進一步的培養,滿足應用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要求。
4結論
在服務地區經濟的大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對機械制造基礎課程實踐課程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構建機械制造基礎實踐教學“三部曲”,不僅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袁雪鵬 單位:1.欽州學院 2.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潘宇晨,吳彤峰,劉淵.北部灣地區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以欽州學院機械類專業為例[J].欽州學院學報,2014(2):43-45.
[2]丁淑輝,李學藝.“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實驗體系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1(14):126-127.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Design Study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Practice
FANG Zhengjian
(Hangzhou Greentown Yuhua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Classroom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exercises design directly impact on students' knowledge mastery and students' learning. The author on the cause of the error in the student test statistics, put forward five effective practice design patterns and experimental way to verify whether the practice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s and practic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exercise; design
1 現狀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課堂練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課堂練習設計的質量就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實際課堂中,老師把某道題講了好幾遍,但學生在課后練習或測試中還是做錯。那么什么原因使學生做錯呢?為了找出學生練習或測試中出錯的原因,隨機抽取初一和初三學生共978人的12851題次錯題的錯誤原因進行統計。
從統計結果來看,學生做錯題的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記憶不深和看錯,三項合計達56%。
“看錯”在失分中排第三位比例高達14.2%,看上去是學生粗心引起的,實際上是因為對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引起的。另外“知識點完全不懂”、“回答不全或步驟不到位”和“看不懂題意”很大程度上也跟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關系。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呢?為了找出其原因,做了調查,在一堂課結束后有89.4%的同學表示課堂上已經聽懂,但自己做練習的時候就不會做或做錯。但實際上,從聽懂到會做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即感知、比較、聯想、概括、抽象和升華的過程。
因此,在設計練習時要充分考慮和注重學生的建構過程以及記憶的轉化條件,實實在在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2 提高初中科學課堂練習有效性的五種練習形式
為了進一步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深入探討并概括出了以下五種設計有效練習的形式:
2.1 比較練習
比較練習是將兩個相近、相似、相反或容易混淆的原理、概念設計練習后同時呈現出來,兩個原理或概念可以在同一練習中呈現,也可以在不同練習中呈現,但必須同時呈現。然后可以通過討論交流等形式加深學生理解,串聯相關知識,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學生還可在比較中進行篩選和吸收,將知識內化。例如:
練習1:研制抗非典藥品的過程:將非典病人的SARS病毒滅活(殺死)后注入馬體內,使馬體內產生SARS病毒的抗體。這一免疫反應和所用的SARS病毒分別是 ( )
A.特異性免疫、抗原 B.特異性免疫、抗體
C.非特異性免疫、抗原 D.非特異性免疫、抗體
練習2: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可以預防小兒麻痹癥,這種免疫屬于( )
① 特異性免疫;②非特異性免疫;③自然免疫; ④人工免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以上兩題對比的練習高度的概括了一節內容的主要知識點,并把這一節的重點和難點都放在了一起,可以讓學生對相近、相關的知識點比較后而內化。
2.2 遞進式練習
遞進式練習是指各練習題之間的關系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前一題(或前一問)是后一題(或后一問)的基礎,最后來達到深入理解一個概念、一個原理的目的。遞進式練習的好處主要可以解決差異顯著的學生的概念的理解問題。例如:
練習1: 定量測定溶液的酸堿度,最簡單方法是( )
A.用紫色石蕊試液 B.用紅色石蕊試紙
C.用藍色石蕊試紙 D.用pH試紙
練習2:在測定雨水的pH值時,應用____蘸取待測溶液滴在____上,顯示的顏色與 ____進行比較。
練習3:某同學在用pH試紙測定某酸性溶液的pH值時,先用水濕潤試紙,再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溶液滴在pH試紙上,這樣測得的pH值將比真實值( )
A.偏大 B.偏小 C.一樣 D.無法確定
以上練習從知道到會用,再到深化;從練習目的出發,細化要求,層層遞進,符合人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2.3 變式練習
變式練習是對科學概念、原理、性質、應用以及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作出有效的變化,使其條件或形式發生變化,而本質特征卻不變,恰當合理的變式能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情趣,并能讓學生舉一反三。
例如:
練習1.已知鋁的比熱比銅大,質量和初溫都相同的鋁塊和銅塊,吸收相同熱量以后相互接觸,則( )
A.溫度從鋁塊傳遞到銅塊 B.溫度從銅塊傳遞到鋁塊
C.熱量從鋁塊傳遞到銅塊 D.熱量從銅塊傳遞到鋁塊
練習2.已知鋁的比熱比銅大,質量和初溫都相同的鋁塊和銅塊,放出相同熱量以后相互接觸,則( )
A.溫度從鋁塊傳遞到銅塊 B.溫度從銅塊傳遞到鋁塊
C.熱量從鋁塊傳遞到銅塊 D.熱量從銅塊傳遞到鋁塊
練習3. 已知鋁的比熱比銅大,質量相同的鋁塊和銅塊,吸收相同熱量以后相互接觸,則( )
A.熱量從鋁塊傳遞到銅塊 B.熱量從銅塊傳遞到鋁塊
C.熱量不會互相傳遞 D.無法判斷
練習4.討論:初溫相同的兩物體甲和乙,吸收相同熱量后相互接觸后不發生熱傳遞,甲和乙兩物體的比熱誰比較大?
這一組變式針對這個知識點除了變量之間的變式以外,最好的是練習3,在缺少條件的情況下讓學生練習,更能加深學生對熱量公式和比熱概念的理解,練習4的討論放在這里恰到好處,起到了鞏固和加深學生記憶的效果。
2.4 發散型練習
發散型練習是指針對某一知識點,從概念、原理、性質或應用等已有的信息出發,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法、規則和范疇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中練習。發散型練習應該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 。這種練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和處理知識和問題,打破“章”或“塊”的局限,做到能上掛下聯,多層面、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知識和問題這種對知識和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僅能使孤零零的知識點串接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從而在一個較寬的視野中理解各個知識點的作用和聯系,而且也會形成一種開放靈活的思維能力,從而使記憶、理解和應用三位一體。
例如:圖1中A和C代表血管,B可以代表人體的很多部位:
(1)如果B為臀大肌內的毛細血管網,那么在B處進行物質交換時,血紅蛋白質與氧____,C內流動的是____血。
(2)如果B為小腸周圍的毛細血管,那么C中____含量明顯增加。
(3)如果B為腎臟,A血管是____C血管是____,C中____含量明顯減少。
(4)如果B為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那么在A、C內流動的都是____血。
(5)如果B為腎小管的毛細血管網,那么A血管是____。
(6)如果在進食后,血液流過B處血糖含量下降,而在饑餓時,血液流過B處血糖含量又會上升,那么B處指的是____處的毛細血管。
以上例題發而不散,緊緊圍繞一個圖對人體上各不同功能的器官中的血液成分變化融合在一道題中,能夠全面的鞏固對循環系統的深入了解。如果是復習,這個圖可以作為一個專題來練習,可加入某些化學反應裝置如洗氣瓶、其他除雜裝置,還有如冷凝管、蒸餾器、用電器以及各種轉換器等等所有有輸入輸出的裝置。這種練習的設計符合《初中科學課程標準》理念,內容超越學科的界限,體現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整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建立開放型的知識結構,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2.5 組織結構式練習
組織結構式練習是為了掌握某一科學概念、原理或綜合技能,先設計與這些概念、原理或技能有關的已學知識的練習,在相關練習的基礎上再設計新概念、原理或綜合技能的練習。組織結構式練習特別適合學新知識時需要用到較早時間學到的舊知識的教學。主要的好處就是在復習已學過的知識點并將它們連起來的同時,為解決新知識鋪墊了基礎,既可以使學習保持連續性,又能讓學生體會到兩部分知識之間邏輯關系。對深刻理解概念、原理,掌握綜合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如圖2所示電路圖:
(1)請在電路圖上標出電流方向并說明電阻R1與滑動變阻器R2的連接方式。
(2)請在圖中標出各電表的“+”、“-”接線柱;電壓表V測的是____的電壓,電流表A1測的是____的電流,電流表A2測的是____的電流。
(3) 滑動變阻器滑片P向____移動時接入電路的電阻變大。
(4) 滑動變阻器滑片P向右移動時,電流表A1的示數將____,電流表A2的示數將____,電壓表V的示數將____,
此例題先把電流方向、電路連接、電表連接和使用、滑動變阻器的連接和阻值變化等知識先做了鋪墊,然后解決綜合的第(4)小題。四個小題也正好是此類題的解題思路。所以此題將各知識點聯系起來,并“無意中”教會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3 結論與反思
以上類型的練習在所任教班級(實驗班)實施半年,與其他同層次班級(對照班)比較,取得以下成績(見表1):
表1
其中前測1卷面滿分150分,135分及以上為優秀,是實驗半年前測的;前測2卷面滿分為180分,162分及以上為優秀,是實驗前測的,;后測卷面滿分180分, 162分及以上為優秀,試卷均來源于區教師進修學校并采用區統一網上閱卷。
前測1到前測2過程(即實驗前)中實驗班與對照班沒有明顯差異,前測2到后測過程中實驗班的優秀率顯著提高,而平均分的提高并不明顯。采用這樣的練習設計能提高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記憶的轉化,但對少數理科思維薄弱的學生來說,由于操作時受理科思維較強學生的影響,練習的速度過快等因素,成績反而下降了,造成了兩極分化,這是在以后的實踐中需要不斷改進的。
參考文獻
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設計教學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樣教師就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習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能夠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就要能夠使學生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因而,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懸念性、趣味性,這樣就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Go for it中關于生日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過生日的感受,這樣學生都會踴躍發言,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唱生日快樂歌,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然后教師再提問學生的生日都是什么時候過的,怎樣過的?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真實的體會,這樣教師就可以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融合在教學問題中,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教師所提問的問題。
二、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而,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生方法去考慮問題,這樣教師所設計出的教學問題,就能夠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教師所提問的問題產生興趣,并主動探索問題。例如,在學習“Why do you like koalas?”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卡拉的圖片和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能自主地根據教學內容來回答教師提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