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休閑農業研究綜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觀光旅游功能,二是農業高效功能,三是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1]。近年來,衡水市開展農業休閑旅游的村鎮越來越多,且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與北京、四川等農業休閑旅游開展早、經營好的地區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少問題。
1 衡水休閑農業的現狀
衡水鄧莊植物觀光園位于衡水市東部,是衡水發展較好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其先后投資170多萬元新建連棟溫室1棟,修建了綠色長廊和百畝果脯采摘園,完善了蔬菜花卉組織培養中心和肉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把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園區改造成了一個集科研、生產、觀光、學習于一體的農業旅游示范點。在春節期間供應各類蔬菜花卉,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但在平時只有一些熱帶植物供游客參觀,休閑娛樂相對較少。目前已經成功引種美國、以色列、臺灣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新、奇、特、優瓜菜和花卉品種,其中櫻桃西紅柿、五彩椒、球形茴香、迷你黃瓜等38個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
2 發展衡水休閑農業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該地區具有眾多的原始人文生態景觀、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樸的民俗風情、各種農事節慶活動,這些資源均有待開發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與生態色彩的休閑農業產品[2]。如對衡水農村古代建筑遺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橋、古宅、寺院等建筑;對傳統文化與手工藝等具有地方特色藝術品的利用;此外還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動、傳統節日、婚嫁禮儀及健身活動、宗教儀式、制作名優土特產品、綠色食品、鄉土工藝品,旅游高峰期從事劃船、抬轎、騎馬、民俗表演、指導游客體驗農耕生活等等。
衡水的休閑農業尚處于初興階段,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的勢頭很好,速度在不斷加快,開發的潛力在不斷挖掘,并已在農業和旅游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賦予了顯著的中國特色[3]。但現階段休閑農業的市場定位還不很準確,經營水平還不很高,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面臨諸多方面的挑戰;休閑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顯;休閑農業的發展尚缺乏科學有效的政府管理;休閑農業的品牌化意識不強;休閑農業的休閑文化理念發掘不夠。
3 衡水休閑農業的發展建議
衡水休閑農業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充分利用地勢資源、環境資源和豐富的水域資源,大力發展有特色的名優新特農產品。有條件的話,要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它觀賞植物,引進工廠化生產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提高觀光休閑農業的科技量[4]??梢砸哉故竟爬系霓r業歷史文化變遷和新時代的農村建設發展成就為主題,結合園林建設,加入衡水的文化與之融合,使這些景觀在內容、形式、結構等因素中深刻反映歷史或現代特性、痕跡。在農作實踐過程中,春季的繁花綠葉轉而到秋季的層林盡染,游人的神志伴隨著愉快的心境在時空中縱橫馳騁;當游人在農家親手制作無污染、新鮮干凈的綠色蔬菜和味美的雞魚等佳肴時,一切塵囂、煩憂也都煙消云散。
4 結語
休閑農業既是農業發展的新領域,又是綠色旅游的新熱點。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對長期的快節奏城市生活感到厭倦,想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田野寧靜。因此,以回歸田園、體驗農耕為特色的休閑農業應運而生,吸引了大量城市旅游者。衡水的休閑農業已慢慢發展起來,可以借鑒發展較好的一些地區如北京、四川、河北秦皇島的集發農業觀光園,做出自己的特色、發展自己的文化、創出自己的品牌。
(收稿:2011-12-13)
參考文獻
[1] 平,俞文正.休閑農業的功能及發展前景[M]. 青海農林科技,2001(4):19-21.
[2]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經濟的人口圖譜 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速[DB/OL]. .
[3] WHO. Home-based and long-term care, 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8.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4] Allison M. Williams,Li Wang,Peter Kitchen.Differential impacts of care-giving across three caregiver groups in Canada:end-of-life care, long-term care and short-term care[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4,22(2): 187-196
[5] France Portrait, Maarten Lindeboom, Dorly Deeg.The use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s by the Dutch elderly[J].Health Economics,2000,9(6):513-531.
[6] August ?sterle.Long-term Care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in Addressing a ‘New’ Social Risk.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J].Volume 44, Issue 4, August 2010:461-480.
[7] Shwu Chong Wu,Chao-Mei.ChuPublic .Attitudes Toward Long-Term Care Arrangements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J].Australian Journal on Ageing,1996,15(2):62-68
[8] Jutta Pulkki, Prof. Marja Jylh, Leena Forma, et al. Pekka Rissanen.Long-term care use among old people in their last 2 years of life: variations across Finland[J].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6,24(4):439-449.
[9] SunWoo.Long-Term Care Policy for Functionally Dependent Older People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4,57(2):47-62.
[10] 吳侃,錢佳慧,羅會強,等.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構建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6(10):1805-1807,1811.
[11] 劉穩,徐昕,李士雪. 基于SWOT分析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11):815-817,822.
[12] 劉清發.嵌入性視角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13] Nicholas Barr.Long-term Care: A Suitable Case for Social Insurance[J].Reform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2011:3-18.
[14] Cullen T Hayashida.Leading long-term care indicators for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 Developmental efforts from the US[J].Geriatrics & GerontologyInternational,2004,4(1):309-310.
[15] Joan Costa-Font.Reform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J].Wiley-Blackwell,2011(9):20.
[16] Joan Costa-Font, Jose-Luis Fernandez , Katherine Swartz.Transitioning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Long-Term Care Systems[J].Health Economics,2015,24(1):1-3.
[17] Barbara Da Roit, Blanche Le Bihan,August sterle.Long-TermCare Policies in Italy, Austria and France: Variations in Cash-for-Care Schemes[J].Reforming The Bismarckian Welfare Systems,2009:118-135.
鄉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國,經過19世紀80年代大規模發展和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發展階段,目前鄉村旅游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國內鄉村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國內的鄉村旅游開始萌芽。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鄉村旅游進入發展階段。90年代以后,鄉村旅游開始全面發展,這一時期,人們逐漸將休閑納入到生活方式之中來,休閑農業旅游逐步在中國發展起來。休閑農業旅游是鄉村旅游的高級形式之一,是鄉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全面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有利于農村的產業升級和優化,實現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2008年中國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高層論壇提出:我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產業持續、較快發展,其年總收入已達到400億美元,成為我國旅游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
隨著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為了當先旅游界的一個新坐標。休閑旅游由于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強調,更加凸顯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閑農業發展、研究現狀
休閑農業興起于20世紀30―40年代的意大利、奧地利等地,隨后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目前,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休閑農業已經進入其發展的最高階段――租賃。在休閑農業發展的實踐方面,我國東部沿海省、市、區是發展較早、較快的地區,內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龍江、新疆等省區,由于旅游業或特色農業發達,也間接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在理論方面,段兆麟(2004)、郭煥成(2008)等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休閑農業的概念,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一致的定義,大多數學者廣泛引用的是2000年臺灣公布修正的“農業發展條例”,將休閑農業界定為“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農業經營”。國內學者對休閑農業消費者行為也進行了探討。馬勇等認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農業的目標顧客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消費群體的差異性開始顯現。”楊麗華以湖南省長沙市為例對休閑農業消費者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關于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嚴力蛟、王兵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歸納。王和才等以蘇州為例著重論述了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陳艷等總結了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將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概括為五類。在休閑農業規劃和旅游產品設計方面,高旺、陳東田、董小靜等研究了生態規劃在休閑農業觀光園項目策劃中的應用。田華等對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休閑農業旅游產品進行了設計。同時,學者們還對休閑農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如伍冠鎖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石青輝對湖南休閑農業的營銷模式進行了研究。
同時國內學者還研究了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以及休閑農業吸引物空間布局等問題,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看到就具體旅游開發研究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特色不突出,對資源和市場分析不到位,開發項目大同小異;二是保障機制研究滯后,開發主體、社區參與、人才培養、資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三是旅游產品深度開發問題。
二、低碳經濟及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低碳經濟
2003年2月24日,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 我們能源的未來 ――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來低碳經濟的概念。國家 “十二五” 規劃也明確指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馮之浚認為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優化,其核心內容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和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影響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的發展既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又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給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觀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給因素
作為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基礎,旅游供給因素是由兩個層次構成,即器物層和文化層。其中文化層是核心,器物層是載體,最終二者統一于產品有償提供給旅游者。
器物層是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物質基礎。包括景觀資源、環境、設施以及活動。其中景觀資源是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主要基礎;環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氣候、地質地貌、水體、植被等條件;設施由服務設施和游憩設施兩部分構成;活動主要指農業生產活動以及節事活動等。文化層是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文化基礎。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獨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為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動力因素,相對應于供給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層次構成的。物質需求是對供給中器物層的需求,其滿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對供給中文化層的需求,其滿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歸鄉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為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保證的因素,是旅游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導、社區參與、資金來源、人才培養等因素。
政策引導主要是政府在休閑農業旅游開發中為供需雙方提供政策、制度、資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勵、管理、規范休閑農業,完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保障旅游開發和發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現惡性競爭、環境污染、服務質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損等不利行為。社區參與。休閑農業旅游的開發應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保證社區對休閑農業旅游決策、開發、管理和收益的參與。如果社區不能充分參與旅游發展,農民不能成為主要受益者得到實惠,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將大打折扣,旅游業發展必然受挫。資金保障。旅游開發,尤其是旅游設施設備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休閑農業旅游開發也不例外。為此,充足的開發資金是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資問題。人才培養。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服務人才,這樣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因素和進一步發展的支撐條件,主要包括新型技術、區位條件、交通條件、信息服務和中介服務等。休閑農業旅游要想實現低碳式發展,就得依靠相應的科學技術支撐,如低碳能源技術、低碳交通技術、低碳建筑技術等。
三、總結和建議
休閑農業旅游是在市場的拉動和資源的推動下鄉村旅游發展的必然結構和高級階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動力體系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是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對發展模式、人才的培養、信息技術服務和市場營銷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何昆.中國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高層論壇提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需要科學發展[N].光明日報,2008.06.30
[2]郭紅芳.國內休閑農業研究綜述[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7.18
[3]王婉飛,王敏嫻,周丹.中國觀光農業發展態勢[J].經濟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發展之比較[J].中國供銷商情,2004.10
[5]郭煥成.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6
[6]陳艷,龍岳林,張佳嫻等.中國休閑農業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5
[7]馬勇,趙蕾,宋鴻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及模式[J].經濟地理,2007.2
[8]楊麗華.休閑農業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湖南省長沙市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9.2
[9]嚴力蛟.我國休閑觀光農業的模式與發展對策[J].新農村,2007.2
[10]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榮華.蘇州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8.8
[12]高旺,陳東田,董小靜等.生態規劃在休閑農業觀光園項目策劃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0
[13]田華,侯立白,寧生全.丹東市五龍背鎮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設計[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14]伍冠鎖.我國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
[15]石青輝.湖南休閑農業企業的營銷模式研究[R].“中國市場營銷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08
[16]馮之浚.推行低碳經濟促進了綠色發展[J].科學學研究,2010.1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277-01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需要感受生產、體驗生活的休閑方式。休閑漁業,就是利用現有漁業資源、設施,結合生產、人文環境而規劃相應的活動,供人感受漁業生產并享受休閑、娛樂的一種產業。其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目前得到迅速發展。筆者結合本職工作特點,深入基層生產一線,通過走訪、實地察看等多種形式,對渭源縣休閑漁業發展情況進行調查,提出休閑漁業發展的對策。
1 渭源縣休閑漁業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休閑娛樂進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一些養殖戶和養殖場充分利用現有的漁業基礎設施,積極發展休閑漁業。特別是近2年,發展速度較快。據調查統計,渭源縣現有休閑漁業項目8個,經營規模14.67 hm2,總投資逾300萬元,吸納勞動力100余人,2013年接待消費者逾2萬人次,經營收入500萬元以上。純收入近100萬元。經營地主要分布在渭河、洮河流域,投資以縣內投資為主。
渭源縣休閑漁業生產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兼用型。以養為主,以釣為輔,養殖池塘不進行垂釣,騰出一定面積的池塘,放入自產的商品魚,專門進行垂釣活動。這是目前投資較小,效益較高的發展形式。全縣有3家此類經營單位,其中三河口漁場有養殖水面6.67 hm2,年垂釣人數達5 000人次,2013年垂釣收入達80萬元;勝利村賈月喜漁場有養殖水面1.33 hm2,年垂釣人數達2 000人次,2013年垂釣收入達20萬元以上。二是娛樂休閑型。借助現有基礎,投資建成賓館、餐廳、娛樂場所,發展多種經營。主要有三河口漁場和峽城永豐現代農業綜合養殖小區,三河口漁場新建餐廳、娛樂場所800 m2,接待游客人數多,效益明顯,2013年垂釣收入達100萬元以上;永豐現代農業綜合養殖小區現有養殖水面1.67 hm2,配備餐廳、娛樂休閑場所600 m2,2013年收入達200萬元。三是游釣型。建設商品魚養殖池塘,引進商品魚,配備一定的基礎設施,主要選擇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專人負責,開發旅游休閑項目。清源鎮紫云山莊游釣漁場屬于此種類型,現有池塘0.33 hm2,年投放商品魚7.5 t,接待游客4 000人次,2013年收入達30萬元[1-3]。
2 渭源縣發展休閑漁業的有利條件
一是交通便利。渭源縣位于蘭海高速公路和天定高速公路交匯地段,316、212國道穿境而過,蘭渝鐵路即將建成,并且社站、交通優勢明顯,蘭州、定西游客1 h就能到達,適宜發展休閑漁業。二是旅游資源豐富。渭源縣作為古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古文化氛圍濃厚,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奇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構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境內有渭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蓮峰山、“十里畫廊”天井峽、云端仙境太白山、“隴原香格里拉”雙石門等自然景觀,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懸臂式純木拱橋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圣伯夷和叔齊的首陽山、鳥鼠同穴渭水源、秦長城遺址等景觀。三是漁業生產發展迅速,建成了5個連片池塘規模化養殖基地,引進草魚、鰱魚、鳙魚、建鯉、澎澤鯽、虹鱒魚、金鱒魚、革胡子鯰等名特優養殖新品種,開展連片池塘高產高效養殖、綜合生態規模化養殖、休閑垂釣養殖等模式,全縣良種養殖覆蓋率達到70%。年養殖面積112.67 hm2,年產水產品182 t[4-6]。
3 發展對策
通過調查研究,結合地方特點,認為推進休閑漁業發展,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結合渭源縣的旅游資源、水資源和現有養殖基礎,規劃了2個基地。洮河風情線垂釣娛樂基地與渭源縣發展洮河風情線觀光旅游經濟相契合,洮河流經渭源縣15 km,建有水庫4座,水質清新無污染,空氣清爽,沿途旅游資源豐富,適宜發展休閑漁業。渭河沿休閑漁業基地建設緊緊圍繞現有漁業基礎,建設以三河漁場、勝利漁場為中心的休閑漁業基地[7]。
3.2 加大扶持,推進休閑漁業發展
一方面應加強資金扶持。金融機構應向休閑漁業提供更多、更優惠的資金支持。同時,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重點休閑漁業項目建設和貸款貼息。另一方面應加強政策扶持。在發展休閑漁業方面,在稅收、土地流轉、投資環境等方面,充分享受渭源縣“大招商、招大商”優惠政策,扶持休閑漁業發展。
3.3 打造品牌,拓寬休閑漁業市場
依托渭源縣豐富的旅游資源,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加強養殖基地、餐飲等設施的高品位建設,擴大產業規模,提升服務水平,打造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品牌,如適合專業釣魚愛好者的峽城水庫釣魚賽,適合休閑娛樂愛好者的鄉野香農家樂游釣一日游,適合普通家庭的三河口烤魚野炊等經典品牌。
(下轉第282頁)
(上接第277頁)
3.4 加強宣傳,提高休閑漁業知名度
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加強宣傳,向蘭州、天水、定西等地游客宣傳渭源縣的休閑漁業品牌,提高影響力,增強渭源縣休閑漁業知名度,促進休閑漁業進一步發展。
4 參考文獻
[1] 王琛,包特力根白乙.我國休閑漁業發展研究綜述[J].黑龍江水產,2009(1):37-42.
[2] 陳明寶.我國休閑漁業研究現狀與未來研究發展方向[J].中國水產,2008(5):81-84.
[3] 方百壽,盧飛,宮紅平.國內休閑漁業研究綜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25-27.
[4] 柴壽升,王剛.現代休閑漁業與傳統漁業的比較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4-18.
1 概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日趨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城鄉統籌、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將旅游作為城市與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城鄉統籌一體化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單業態的觀光旅游轉向觀光、休閑、度假三駕馬車并行的復合型業態。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區域交通條件的大大改善,人們的旅游時空觀念發生了徹底改變,在空間上逐漸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在需求上逐漸由觀光獵奇向舒適型、享受型方向過渡。旅游發展與旅游消費的轉型客觀需求,一種新的旅游產品――鄉村度假旅游應運而生。
2 鄉村旅游研究概述
2.1 國外研究綜述。國外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開展相對較早,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以及其旅游管理體系上,相對比較集中在鄉村旅游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的作用,大多數學者們都認同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國外學者還探討過政府對鄉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政府對鄉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制定開發政策、提供人力和財政支持、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組織市場開拓等。一些學者還提出,應積極倡導鄉村“社區參與”的管理模式。盡管不同國家由于國情不同,鄉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有較大的差異,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強調社區參與在鄉村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 國內研究綜述。樊岸青(2007)指出了鄉村旅游的四種成長模式:借助于緊鄰城市的區位優勢開發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與該鄉村自己的或者相鄰的原有名勝地的引力優勢所開發的目的地依托模式;產品組合中混合著許多不屬于鄉村,或者鄉村關系并不明顯的產品組成的非典型模式;由多種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組成的復合模式。
國內鄉村旅游主要包括景區邊緣型、大中城市郊區型兩種,城郊鄉村旅游往往最為發達和典型,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郊區有比較多的成功案例。吳必虎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國鄉村旅游在客源地城市周邊出現兩個鄉村旅游密集區域,第一個最密集區域往往出現在距城市中心20km左右的地區,第二個次密集區域出現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區。在第一個最密集區域的城郊鄉村的客源市場、產品結構來看,都受城市影響顯著而強烈,區域內旅游景觀特征和產品構成具有從大都市旅游產品向典型鄉村地區的旅游產品過渡的特征,因而也被稱為都市型鄉村旅游。
都市近郊鄉村旅游表現為以下特征:①是依托都市客源和鄉村背景,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度假、娛樂放松的空間場所;②受城市化進程影響顯著,鄉村特征不典型或缺乏“原真性”,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③主要集中在距都市中心區25-30km范圍內,是都市環城游憩的有機構成部分;④主要產品以田園風光欣賞、農事活動體驗、農家樂餐飲等為主。
3 鄉村度假旅游的需求分析
中國鄉村旅游的消費模式主要是“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學農家藝、享農家樂”。這種旅游產品的缺點顯而易見:產品以農副產品品嘗、購買及觀賞田園風光為主,兼及農事體驗活動,游客多樣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滿足;游客活動空間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農”味不濃,鄉村景觀特色不明顯,城市化、現代化痕跡明顯,核心吸引力不強;環境衛生不佳,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服務水平不高。因此,我國的鄉村旅游亟需轉型升級,極大滿足旅游者休閑度假需求,由單一的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
3.1 農家野趣的恬淡追求?,F代鄉村旅游的主要形態之一:農家樂,起初很多都是以農家餐館的形式開辦的。農家菜意味著純樸、綠色。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營銷學的名言:“賣的不是鉆頭,而是墻上的洞”,農家樂里吃的不是菜,或許是游客對自然、綠色與健康的心理期望,對回歸自然的親切和愜意。如何讓心靈放松?值得鄉村旅游的建設者從“心”考慮,避免迷失于項目“硬件”的開發與建設之中。
3.2 城市環境與壓力的平衡、釋放。在城里,人們的內心裝滿錯綜復雜的壓力和人事:剪不斷,理還亂;到鄉村,人們可以寄情于山水、親近自然,勾起內心柔軟的對大自然無私無欲的情感,投入純樸、簡單的懷抱。通過旅游活動,擺脫了社會關系的羈絆,拋卻了大堆的日?,嵤聦ふ疑钪辛硪粋€擺脫束縛和壓力后的真實自我。通過捕捉美好景物的聲、色、形,獲得感觀的愉悅,繼而通過理性思維和豐富的想象深入領會景物的精粹,從而獲得由外及內的舒暢感覺。
3.3 在鄉村旅游中養心,在養心中融入自然。我們去旅游的每個鄉村,每一處山水、田園,某種程度都是一座智慧和文明的寶庫,我們的心靈很現代,也因此很疲憊,但鄉村的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山水、自然、恒古長青。面對自然,我們在享受美景、美食之余,心靈何不在山水間作一次回歸原始與天真的“保養”呢!鄉村度假旅游是調整自我、實現身心和諧的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鄉村度假旅游的實質就是給旅游者一個真實的、質樸的、原美的鄉村度假環境,一個與都市完全兩樣的旅游天地,一種恍若隔世的視覺享受,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
4 鄉村度假旅游開發
鄉村度假是在農家樂、鄉村旅游基礎上提出的新概念。它與農家樂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過客轉變為滯留度假休閑。鄉村度假不是簡單的農家樂華麗轉身,而是新時代的功能升級、業態延伸、服務提高,是游客依托鄉村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而開展的休閑度假活動。用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的話來說,是“鄉村旅游業轉型升級”。與鄉村觀光游相比,鄉村度假旅游要求更好的環境氛圍(鄉村人居環境、農業生產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和更便捷的交通條件;與其他類型度假產品不同,鄉村度假以鄉村景觀資源為依托、以“鄉村性”為核心吸引力。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
■
4.1 以鄉村資源為基礎,以寧靜、松散的鄉村氛圍為依托。人們走出都市出游鄉村總體可分為健康、生態、經濟、文化、體驗、社交動機。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角度看,健康、生態和經濟動機主要源于對生理和安全層次需要,文化、體驗和社交動機主要源于對社交以及更高層面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是一次鄉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夠帶回的不僅是照片和土特產,還有心靈與智慧的深刻體驗,游客的身心收益也將更大。通過整合以鄉村景觀為代表的自然資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為代表的人文資源,以人與人交往、鄉村生活方式為代表的社會資源,將農業的文化與休憩完美結合,營造出寧靜、松散的鄉村氛圍。
4.2 打造以休閑、教育、體驗為主的多功能度假功能區。過去的鄉村旅游多是以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為主,功能單一,層次較低,現在的鄉村度假旅游產品已不滿足“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家樂。還需開發鄉村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資源,增加休閑、娛樂、養生、健身和回歸自然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鄉村旅游產品。從而使鄉村旅游向高品味、高層次、多功能方向發展。通過建設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娛樂項目、體驗項目、配套項目,打造成個性突出、服務上乘的鄉村度假功能區。
4.3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全面升級。吃,傳統地道鄉菜。農家餐廳的未來發展方面應該是“定位主題化、管理專業化、菜品特色化、服務品質化”。住,拙樸野奢鄉居。鄉村旅游者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種非都市化的睡眠感覺,在房間裝飾中適當的融入文化概念,提煉主題元素,與鄉村旅游的整體市場定位吻合。最終,要形成與眾不同的睡眠體驗,回歸自然的睡眠空間。行,綠色生態鄉徑。將綠色、生態、環保的出行理念植入產品設計中,使行走藝術化、幸福化。游,美麗鄉村田園。在鄉村原有景色的基礎上,經過安排展示出自然之美,經過修飾與包裝,使其特色真正的流露出來,引導消費者領略美麗的鄉村田園。購,安全健康有機農產品。娛,農趣活動參與、農耕文化體驗。
4.4 結合社會管理創新,加強全民教育,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國務院第53次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旅游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旅游發展需要硬環境,更需要軟服務,也就是好客的人文環境。新加坡、日本和臺灣地區旅游業發展經驗表明,美麗的山水風光固然是吸引游客到訪的本底資源,但是服務人員的專業與效率,民眾對游客的友善與包容更能夠讓游客有美好的體驗和滿意的評價。臺灣旅游業界在對外宣傳推廣時最自豪的一句話就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如何培養市民、村民特別是窗口行業的員工對游客的友善性,至少與基礎設施建設、大項目和大活動同等重要。
4.5 尋求切實可行的開發模式。在項目規劃建設中只有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等多種方式使農民直接參與到項目開發、運營中,直接受益,才能使鄉村度假旅游有穩定的發展基礎;然后通過有市場吸引力的鄉村度假旅游項目體系帶動農村的城鎮化、社區化發展;再通過借鑒、引入日本、臺灣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實現農業從大田農業到精細化、多元化農業的發展轉型。
5 結論
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鄉村旅游的發展首先是產品鏈的延伸拓展,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如藝術寫生、康體療養、運動拓展、商務會議等;其次是產業鏈的橫向整合,豐富鄉村旅游產品的體系,如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三是利益鏈的縱向共享,加強旅游開發商、農戶、地方政府的合作與交流;最后是要素鏈的全面升級,包括交通、飲食、住宿、通信以及環境衛生等配套設施。構建多層次、內容豐富、市場針對性強的鄉村度假產品體系,對于促進現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城鄉統籌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樊岸青.淺談發展鄉村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7,09:65-67.
[2]趙承華.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2012,1:13-15.
[3]張曉慧.鄉村旅游一體化戰略發展路徑以及啟示――以成都五朵金花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1:130-132.
[4]高佩佩.西安市鄉村旅游深度發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孫明泉.鄉村體驗與環都市鄉村休閑[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34.
[6]黨寧.休閑時代的城郊游憩空間:環城游憩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7]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視角的探討[D].東北財經大學,2005.
[8]王云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J].旅游學刊,2006,21(4):8.
休閑農業旅游是鄉村旅游的高級形式之一,是鄉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全面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有利于農村的產業升級和優化,實現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中國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高層論壇2008年提出:我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產業持續、較快發展,其年總收入已達到400億美元,成為我國旅游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隨著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為了當先旅游界的一個新坐標。休閑旅游由于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強調,更加凸顯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動力系統的構建
推――拉理論。英國學者唐曼(Tolman)認為動機可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內在動機包含以驅力為基礎的情感(推動因素),外在動機包含認知(拉的因素)。旅游學者戴恩(Dann)認為,推動因素是內在的,是由于不平衡或緊張引起的動機因素或需求,它促使旅游動機的產生;拉的因素是外在的,與吸引物及目的地自身屬性相聯系,由旅游者對目標屬性的認知所產生,影響目的地的選擇。依據該理論,構建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動力系統。
通過對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動力系統圖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推(旅游供給)和拉(旅游需求)二者之間不是獨立的,更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進行交流,彼此影響的。但是交流的水平由低到高分別是物質交流、文化交流和心理交流,物質交流是最低水平的交流,是以物質利益為主線的供需雙方的初級交流,結果是旅游者獲得地方熟悉感;文化交流時供需雙方以文化為主線的精神層面的交流,結果是旅游者獲得地方認同感;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最高目標就是實現供需雙方心靈上的交流,使休閑農業旅游地成為“第二家園”,旅游者對旅游地形成根深蒂固感。為此,如何使旅游者形成這種根深蒂固感是對開發模式建設提出的第一個課題。
2.保障因素的重要作用要求我們在開發模式的建設中要特別注意其中的重要因素,如政府的角色、融資問題、社區參與問題。
3.在休閑農業旅游模式的建設中也應對支持因素加以重視。
二、低碳背景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1.樹立生態文化的發展思想
樹立生態文化的發展思想就是要樹立生態文化理念,在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開發與保護并重等理念的指導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和諧發展;同時要構建生態文化制度,生態文化建設需要建立健全各項環保政策、法規和標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證;在理念的指導下將生態文化付諸實際,即從吃、住、行、游、購、娛這六要素上與生態文化相對接。作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生態文化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
以生態文化發展思想指導休閑農業旅游的規劃建設,需要遵循以下規劃原理:
(1)以生態規劃理論為指導構建休閑農業景觀體系
農業景觀規劃是指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結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綜合生態特點以及具體目標要求,構建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和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在整個農業景觀系統的規劃中首先要依法自然、繼承自然,多一些天然、少一些人工痕跡,多一些純樸、少一些現代干擾。其次要注重對農業景觀板塊這一概念及有關理論的應用,構建由農作物、花草樹木、水體、路徑和文化景觀要素結合的復合型農業景觀體系。從斑塊面積和形狀而言,主要作物類型機械化耕作規模效益已被證明只在
(2)以文化的塑造來克服休閑農業旅游的季節性限制
休閑農業旅游農業景觀為基礎資源的特性決定了其必然會受到旅游季節性的干擾。雖然通過對綠地、樹木、花草、水體等自然景觀的打造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旅游季節性的影響,但是這些畢竟是輔助的景觀系統,當農作物收割后或剛種植時,整個休閑農業旅游地會顯得格外蕭條,游客量銳減。這樣通過對村野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尤其是健身、養身文化、休閑體驗文化的挖掘,構建特設休閑養身、文化體驗項目來緩解旅游季節性對休閑農業旅游的沖擊。
(3)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構建節約型休閑農業旅游模式
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得以實現。一是構建節約型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主要包括建設節能型建筑、節約型旅游產品和對由旅游導致的垃圾污水的回收利用;二是要樹立節約的意識和建立節約制度,不但旅游服務人員、管理人員要樹立節約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樹立節約意識。
2.構建多元型融資方式
探討旅游融資方式之前,需要明確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資本形態與構成。旅游資源的資本形態,包括三個層次,即旅游資源區土地資本、旅游自然資源及建筑等物化的人文資本(即第一、二類資源)和旅游歷史文化資本??梢?,旅游資源是由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構成的,土地及景觀是有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景觀利用權是無形資產。從資本的角度看,旅游資源作為被開發利用的對象,同時構成為資本的投入,其結構可區分為土地資本、景觀資本、歷史文化資本。其利用方式,則表現為土地使用權和旅游開發經營權。
一般而言,旅游開發的融資方式有以下七種:銀行信貸、私募資本融資、整體項目融資、政策支持性融資、商業信用融資、信托投資、國內上市融資。針對休閑農業旅游的具體特征和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現在比較可行的融資方式是政府、農戶、村委會、企業的相互組合形式,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投資的比重會逐漸增大,政府的比重相應的減少;當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小規模分散經營向大規模集中經營轉變),企業(包括銀行)的投資比重會逐步加大。
(1)“政府+開發商(農民)+社區(村委會)”的中小型休閑農業旅游融資模式
從順序上看,我們會發現這種旅游融資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其次是農民或開發商,最后是社區。我國特殊的國情、農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決定,在休閑農業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服務和政策甚至是專項資金的支持;農民收入水平不高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現實決定了初期休閑農業旅游的開發需要依賴于外部資金的支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農民和農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他們也必然會更多地參與到旅游的開發中。
(2)“開發商+社區+農民(村委會)”的規?;蓍e農業旅游融資模式
規模效益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原理,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也是如此。發展規?;蓍e農業首先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農民和農村都不足以提供如此規模的投入,同時,政府為休閑農業旅游規?;l展提供的是公共服務產品和有關政策支持,這樣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必然需要引進企業(包括銀行)。
3.深度開發旅游產品,走品牌化戰略
(1)主題上構建第二家園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旅游業的深入發展,旅游者對農業類旅游產品的需求不斷升級,傳統的以觀光娛樂為主的農業旅游產品雖然盛極一時,如成都錦江區“五朵金花”模式在全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其只能算是高級農家樂,主要的旅游活動仍然是停留在淺層次的觀光娛樂上,并不能代表鄉村旅游發展趨勢。未來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就是為游客營造第二家園的休閑農業類旅游發展模式,其產品最大限度地突出原味性、休閑性、體驗性,經營者要提高品牌意識,積極走品牌化戰略。
第二家園是相對游客現在的居住地而言的,第二家園是對歐美國家鄉村旅游發展到第三個階段特征的概括,其實質就是通過空間的購回,將自身置于純樸的民風、淳厚的村野文化氛圍和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光之中,使游客身體上獲得最大享受,心靈上得到的最大撫慰。就休閑農業旅游而言,游客購回的空間主要是指生活空間和心靈空間。生活空間是指游客通過購回的方式,獲得在鄉村暫時生活的權利,與農民一起生活,體驗鄉村感覺,達到養身的目的。心靈空間是指游客走在連綿起伏的山間、感受潺潺流淌的山泉、領略廣闊無垠的農田、呼吸沁人心脾的花香,完全沉醉于濃郁的鄉村氣息中,達到了內心與大自然、與原生態的完美交流,進而達到養心的目的。
(2)具體產品設計上突出低碳主題
餐飲上原料主要來源于當地生產的綠色無污染菜品;交通上盡量減少機動車輛的尾氣污染,積極推動自行車、漫步等低碳運動,同時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畜力車等;住宿材料選取具有節能低耗的低碳材料,采用太陽能、風能等低碳能源;建筑景觀的設計上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將建筑融于環境之中等等。
參考文獻:
[1]何昆.中國生態旅游科學發展高層論壇提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需要科學發展[N].光明日報,2008(6)
[2]張宏梅,陸林.近10年國外旅游動機研究綜述[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24)
[3]王仰麟,韓蕩.農業景觀的生態規劃與設計.應用生態學報,2000(11)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閑農業是依托農業資源,結合旅游業,為消費者提供娛樂、觀光、度假、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新型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發展生態環保農業的新途徑。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對于突破農業發展瓶頸、進一步拉動消費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十分重大[1-2]。
1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相較其他縣區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大體經歷了2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1996—2005年,為起步發展階段,主要開展了以關山草原和龍門洞等為主的觀光旅游活動;第2階段:2006—2012年,為迅速發展階段,大力開發了以秋菊山莊、八渡民樂園、溫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釣魚休閑、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建設。由于各級領導重視,建設休閑農業的投資力度加大,促進了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使隴縣休閑農業的規模及整體檔次得到了較大提高。在滿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礎上,隴縣休閑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閑方式、農家生活與農事體驗等休閑游樂活動。
2 隴縣休閑農業主要模式
2.1 農家樂模式
以東南鎮演峪山、東興村、溫水鎮團結村、天城鎮馬曲村新農村獨家小院等為代表的地方特色農家樂休閑農業模式,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唱農家曲、賞民間工藝等內容的農家休閑娛樂活動,可使游客真實體會農家樂休閑農業帶來的快樂。
2.2 民樂園模式
以溫水鎮溫溪度假村、八渡鎮高樓民居園、秦嶺西鱗鮭漁樂園等為代表的民樂園模式,集垂釣、餐飲、娛樂、住宿、賞景等主要內容的休閑農業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樂園帶來的歡樂。
2.3 草原模式
以關山草原、關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旅游休閑農業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體舞、篝火晚會、騎馬、射箭、滑草以及看藍天白云和風吹草地見牛羊等內容的旅游休閑活動,可使游客盡情體驗廣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帶來的生活樂趣。
2.4 自然景觀模式
以龍門洞、藥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龍殿等旅游圣地開發的自然景觀休閑農業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隴縣龍門洞、藥王洞,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輝映,瓊樓玉宇高懸崖壁,山間飛禽鳴聲不絕,林濤樹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見底,魚兒嬉戲打鬧,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招惹游客。景點游人以賞景、燒香、祈福、游玩等內容的休閑度假活動,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園區示范模式
以縣城北坡千畝油桃園為主的現代農業觀光園、高楞晨輝現代農業科技園、溫水坪頭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閑農業模式。為游人展示設施蔬菜、設施瓜果、名特優新品種、農業新技術以及旅游無公害農產品的研發等內容的生產情況,讓人們在休閑游玩中通過觀光、互動、采摘、品嘗、營銷等方式,可以極大地開闊眼界,增加知識,陶冶情趣,親身體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隴縣休閑農業投入總資金8 600多萬元,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年綜合經營收入達5 580多萬元,極大地推進了隴縣向建設“區域商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休閑度假勝地、最佳人居環境”為一體的寶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態花園城市邁進步伐。
3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隴縣的休閑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度假山莊、民樂園、旅游景點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新格局,吸引了縣內外大批游人前來休閑度假旅游,極大地促進了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但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隴縣休閑農業發展仍存在認識不到位、規劃不科學、素質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和制約了隴縣休閑農業發展的規模和質量。
3.1 思想認識不深入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與結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農村經濟,繁榮農村社會,促進農村和諧發展[3]。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人們普遍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沒有深刻認識到休閑農業的本質特點,一味地發展旅游業,沒有很好地利用當地農業與農村自然資源,實際上形成了娛樂休閑產業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農村自然景觀,單純地搞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經營毫不相關,沒有形成特色,這其實背離了發展休閑農業的初衷。還有一些地方盲目認為發展休閑農業就是辦“農家樂”,致使“農家樂”成規模增長,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導致經營效益較差,影響了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
3.2 從業人員素質過低
專業人才是一個產業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與支撐。隴縣休閑農業起步較晚,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多為農民,高素質、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調查發現,隴縣關山草原、秋菊山莊、溫溪度假村等地從事休閑農業的人員40歲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見休閑農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響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事休閑農業設計與規劃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論功底不扎實、專業技能不熟練、實踐經驗不足是目前該縣從事休閑農業發展人員的通病。正是由于現代企業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從事休閑農業的企業內部管理混亂,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無法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運作。
3.3 整體規劃缺乏科學性
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實施以及人們向往生態、綠色、休閑、娛樂、健康需求的回歸,投資人普遍看到了發展休閑農業市場的巨大潛力。在沒有很好結合當地區位、交通、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等特點以及未能徹底進行系統的市場調查分析和合理科學規劃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項目、做規劃,盲目發展休閑農業,沒有形成特色,導致同質化傾向嚴重,競爭力不強。如東興的農家樂、八渡高樓村的民樂園等,剛開始人氣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觀,現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經營不景氣。
3.4 資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而隴縣是山區農業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經濟基礎脆弱,當地政府在發展休閑農業的資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閑農業配套服務跟不上,如關山森林公園的高爾夫球場建設、秋菊山莊的水上樂園和跑馬場建設等項目,因資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務配套設施更是無從談起,限制了隴縣休閑農業的發展。
3.5 對外知名度不大
隴縣的休閑農業景點給人總的印象是除過關山草原、龍門洞這2個大的旅游景點外,其他休閑農業景點名氣不大,知名度不高,外來人員參觀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該縣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
4 隴縣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認識
為保障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認識到休閑農業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4]。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就是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將潛在的農業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向綠色、生態、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部門應解放思想,提高認識,集中精力,把發展休閑農業擺上議事日程,作為大事、要事來抓。
4.2 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強化從業人員思想、道德、技能、服務、管理等知識的培訓,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是加快隴縣休閑農業發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休閑農業管理部門要加大從事休閑農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對休閑農業技術、管理人才舉辦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安排人員學習培訓、外出考察等活動,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從而使服務上水平、效益上臺階。
4.3 周密分析,科學規劃
首先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突出特色的原則,強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條件的先發展,有優勢的快發展。在休閑農業建設的總體規劃下,結合當地自然、文化、農業產品的特性,發展定位、市場需求、基礎設施建設等,堅持合理配置資源,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產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認真調查分析隴縣的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等情況下,明確區域功能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游品牌;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熏陶,重點是將文化特色與農業產業特色相結合,形成特色亮點。一是要突出資源特色。如溫水鎮利用獨有的水資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閑度假村建成有規模的垂釣中心,讓人們體驗到江南水鄉的味道。二是突出農業特色。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特色農業西瓜、草莓、蔬菜等,讓游客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傳統民間文化遺產,如隴縣的皮影、馬勺臉譜、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品,做大、做強、做精旅游業。通過這些措施努力打造隴縣休閑農業特色品牌。
4.5 拓寬渠道,加大投資
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區域性基礎設施重點投資;各銀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閑農業發展作為信貸支農重點,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減少手續,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勵優惠政策,吸引縣內外大型企業或公司的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開發。
4.6 加大宣傳,促進營銷
為擴大游客市場,增加營銷收入,在抓好內在質量建設的同時,就得千方百計地提高隴縣休閑農業景點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宣傳媒體,進行宣傳報道,營造良好的議論氛圍;二是每年舉辦隴縣休閑農業參觀旅游活動,擴大影響,吸引游客;三是加強與縣內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旅游市場,以招攬更多的游客。
5 參考文獻
[1] 伍冠鎖.我國休閑農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68-270.
2休閑農業園的類型劃分
由于休閑農業園所處的地域不同,經濟條件、民俗習慣、區域環境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其發展模式、內容、形式都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形態。國內外對休閑農業園的研究中對其分類模式也是多種多樣,大致有按資源屬性[7-9]、開發內容[10-12]、發展階段模式[13]、分布地域模式及服務類型等幾種分類方法,現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以適用于不同的需要,對休閑農業園的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
2.1按照階段模式分類
將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描述為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3個階段,通過北京休閑農業園建設與實踐來看,休閑農業的發展開始向集業集群的階段發展。自發式:20世紀80年代以前,位于市郊農村的許多農戶利用庭院、堰塘、果園、花圃、農場等農業資源,利用區位優勢,自發開展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活動。如北京郊區農村利用農民自家住房開辦的農家樂、農民自家果園引入的采摘活動。自發式的休閑農業園經營和開發各自為政,普遍規模小,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利用,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衛生環境差,管理比較混亂。自主式:自發式休閑農業園經營和開發過程中暴露出的經營、生產和管理問題,以及農業旅游需求多樣化使得休閑農業園有強烈的自身整合、自我發展的需求及意愿。20世紀90年代以后,很多休閑農業園調整園區定位,豐富農業旅游產品內容,增加農業文化內涵,注重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如北京、成都、廣州等大都市區周邊開展的采摘游、民俗風情游等活動。開發式:21世紀以來,隨著休閑農業旅游的興起,一些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到休閑農業園的建設之中,在明確的主題定位、策劃下進行園區規劃和建設,資金投入大,配套設施完善,并且,企業靈活高效的運營機制為休閑農業園提供了有效的經營管理保障。如成立于1998年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走的是“政府引導、企業經營、農戶參與”的開發經營模式。集群式:經過休閑農業園幾十年的實踐發展,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14],從相互獨立的休閑農業園單一的產業局部空間聚集升級到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的農業產業鏈互補、集群式發展的模式,是現階段最高級的休閑農業經營階段,形成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如延慶縣小豐營村的延慶蔬菜產業群具備都市農業產業集群的雛形,蔬菜協會聯絡蔬菜市場和各個蔬菜園,為蔬菜園提供技術培訓、信息收集與分析、信用社貸款以及運輸、肥料種子供應、包裝等,另外,蔬菜產業群的發展也促成了休閑農業旅游和民俗旅游的發展[15]。從發展階段模式來看,休閑農業園已經經歷了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3個階段,處于產業集群的初期階段,隨著休閑農業園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將會出現很多涉農企業,延長、拓寬農業產業鏈,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與區域內的二、三產業交織、融合,形成關系錯綜復雜的地方產業群網絡體系。
2.2按照地域模式分類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一階段休閑農業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間上的表現,它反映了開發者的區位與市場策略[13]。舒伯陽[13]通過對不同地區休閑農業旅游開發項目的對比,將主要類型可歸納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通過分析北京市休閑農業園近10年的多元化發展,按照休閑農業園地域模式進行分類,可分為依托城市型、依托景區型、依托傳統農區3種類型,其中依托傳統農區型又可劃分為依托區域傳統民俗、依托區域特產兩種類型。
2.3按照經營主體分類劉洋[16]
認為休閑農業園存在分散農戶、企業集團、政府3種經營主體。綜合北京休閑農業園的經營實踐,其經營主體有個體農民、村集體、企業、科研院所、大學或事業單位、政府五種經營主體。
2.3.1個體農民為主體
專業種養大戶在自家承包地,或以轉包、租賃、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魚塘、林地)得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上開發的休閑農業園。個體農民為主體開發的休閑農業園占地規模相對較小,幾公頃至10hm2;由于個體農民資金有限,貸款途徑不暢,園區投資少;園區漸進式建設;園區配套設施簡陋,接待能力差。如北京莊戶人家種植園,占地面積6hm2多,園內建有陽光溫室大棚3座,面積約6000m2,大棚內設有餐廳、客房、會議室等。
2.3.2村集體為主體
村委與涉及自愿流轉土地的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再將流轉出的土地承包給村內外專業種養大戶,同時,以園區為依托,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乃至周邊村民共同致富。一方面通過村集體參與入股、分紅,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另一方面,村民以保底收入、盈余分紅形式入股休閑農業園,村民還可承包園區內的農業項目,也可以在園區就業或加入合作社,也可外出打工;同時,投資大戶也擁有了更為廣闊、更加堅實的發展空間和管理基礎。北京市雙河果園是順義區南彩鎮河北村的村辦農業園,果園總面積67hm2、果品產量50萬kg的一個綜合性果園,供采摘品種有30多個。
2.3.3私人企業為主體
園區規模較大,資金投入多;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經營效益明顯增加;園區經過前期策劃和規劃,分期滾動建設;園區配套設施齊全,接待能力強。蟹島產業集團是北京一家集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品牌企業,旗下有北京蟹島種植養殖有限公司、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蟹島開飯樓餐飲有限公司、內蒙古赤峰蟹島龍鳳農產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還有一部分休閑農業園區作為企業土地戰略儲備,園區作為企業招待客人的私家會所,經營效益不佳,很多園區需要企業貼錢維持,維持不下去就關門或賣出。
2.3.4科研院所、大學或事業單位為主體
以科研院所、大學或事業單位為主體的休閑農業園區并非以經濟效益為經營目標,更重要的職能是新品種引進、培育以及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四季青果林所櫻桃觀光園隸屬于市農科院果林所,位于北京西郊風景區香山腳下,占地14hm2,是集大櫻桃研育開發、精品高效生產、良種苗木繁育、栽培新技術推廣、產品苗木營銷及旅游、觀光、采摘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集體企業。觀光園主要以大櫻桃生產為主,兼種有杏、油桃、海棠、棗等其它果品,先后引育國內外櫻桃品種百余個,園區強化了早中晚品種的配套,延長了園區櫻桃的成熟期。
2.3.5政府投資主辦型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管委會+企業的運行模式,園區設立管委會作為主管機構,利用園區自身的優勢資源和優越區位,借助園區管理機構的土地、稅收、租金等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進行開發經營。政府作為開發建設的主體,政府負責園區規范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園區內部招商引資,政府為農業園區的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后勤等服務。園區設立管委會作為主管機構,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其主要職能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入區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對園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負責整個園區的未來發展,協調企業與周邊村鎮、各有關部門的關系,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入區。例如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2002年11月,為加快首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有特色的首都現代農業經濟,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政府決定“委區共建”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以“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專家參與、農民受益”的模式發展。經過近10年時間建設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集現代農業展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和農業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形成了以畜牧籽種、精品花卉、樹木種苗、旅游觀光、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務為主的產業群,入區企業已達26家。
2.4按照產業結構分類
劉慧平[17]、郭煥成[9]和辛國榮[18]認為按照農業結構可將休閑農業劃分為觀光種植業、觀光林業、觀光畜牧業、觀光漁業、觀光副業、觀光生態農業6類,其中的“觀光生態農業”著力強調林果糧間作、農林牧結合、?;~塘等生態農業的概念,通過對北京休閑農業園的調研和分析,發現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的今天,食用安全無污染、高品質的食品已成為眾多消費者的共識和追求,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休閑農業園的必然選擇,幾乎所有的休閑農業園都提供“不施農藥,無公害”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產品,因此,生態農業成為所有休閑農業園的共性,不適宜單獨成為一個種類。北京市休閑農業園的主導產業按照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劃分為以下5類。
2.4.1觀光種植園
指采用現代化農業技術,以種植、展示觀賞價值較高的農作物品種或新穎的栽培技術為主要經營項目的園區。如北京通州區的觀光南瓜園種植展示280多個品種的南瓜,在此可以欣賞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觀賞南瓜。
2.4.2觀光林業園
指合理開發森林(如具有休閑觀光功能的人工林場、天然林地、果園等)的旅游功能和觀光價值,為游客觀光、野營、探險、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間場所,融農林業和旅游業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區。如四季青果林所櫻桃觀光園以櫻桃生產為主,兼種有杏、油桃、海棠、棗等其它果品。
2.4.3觀光牧業園
指將農牧業生產、農牧產品加工、新技術應用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區,如牧場、養殖場、狩獵場、森林動物園等,開展草原放牧、馬場比賽、獵場狩獵、擠奶和制作奶產品等參與養殖業生產及加工的體驗項目。如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以畜牧業、種植業、休閑農業為園區三大支柱產業,通過牛胚胎工程產業化、轉基因動物產業平臺建設發展畜牧業。
2.4.4觀光漁業園
指利用灘涂、湖面、水庫、池塘等水體,開展水產養殖生產、科研、教育等活動,并利用漁業進行垂釣、捕魚、餐飲、休閑觀光等活動的農業園區。如朝陽水產科技園占地28hm2,擁有養殖水面17hm2,是水產養殖、孵化基地,兼有垂釣、娛樂休閑功能,魚的種類有鯉魚、鯽魚、草魚、鯰魚、藍鯊、彩虹鯛、武昌魚、羅非魚,其中淡水鯊魚已被市農委定為本市重點推廣養殖品種。
2.4.5觀光副業園
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及其加工制作為經營特色,開展可觀光、參與的觀光副業園區,如觀賞或參與研習農民畫、刺繡、土布紡織、草竹編織、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手工藝制作技藝,購買旅游紀念品。觀光副業園一般不單獨作為一個休閑農業園出現,而是作為綜合性休閑農業園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中的神笛陶藝村,游客在此可以參觀陶瓷藝人精湛的表演,還可以親身感受拉坯、手捏、刀刻、浮貼、肌理、著色等制作工序。
2.5按照功能類型分類
目前,大都市郊區休閑農業園的功能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因此,按照休閑農業的功能進行分類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舒伯陽[13](1997)、郭煥成[9](2000)將之劃分為7類———觀賞型休閑農業、品嘗型休閑農業、購物型休閑農業、務農型休閑農業、娛樂型休閑農業、療養型休閑農業、度假型休閑農業。傅琴琴[19]從休閑農業的實踐出發,認為休閑農業可以分為休閑型、體驗型、教育型、貿易型、節慶型等5種功能類型。劉洋[16](2010)從休閑農業的功能出發將之分為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娛樂型、參與型、科普型、度假型、療養型8種類型。劉嘉[20]根據主要服務內容分為務農型、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娛樂型、療養型和度假型等7種基本類型。綜合以上分類方法,并結合北京近10年的休閑農業園具體實踐,歸納休閑農業園的10種功能類型)。
2.6按照產業數量分類
如果休閑農業園以單一功能類型組園,就是專業型園區;如果休閑農業園將多種不同的功能類型按照功能分區組織在一個園區內,就成為綜合性休閑農業園(表3)。
2.7按照資源屬性分類
根據休閑農業園的資源屬性,可將休閑農業園主要分為資源特色型休閑農業園和文化特色型休閑農業園。
2.8綜合休閑農業園的規模、功能和特點進行分類
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旅游在歐洲地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此歐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宏觀角度上,西方國家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生態農業與旅游的關系、旅游現象的描述以及生態農業在旅游業中的地位等方面展開的。
1.生態農業旅游客源市場結構方面。學者BrittanyRussell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客源市場結構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結構呈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體的受教育水平較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好。他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這種方式,不是因為其收費低廉,而是為了尋找在城市失去了凈化空間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質享受。
2.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方面。丁小倫就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主要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將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分為三大類,即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假日農場(HolidayFarm)與試驗農場(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農場即為開展生態農業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花園”、新加坡等國的“耕種社區”為例,又對假日農場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分類,其中包括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觀光農園即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親自摘果、種菜、賞花、采茶等,享受田園樂趣;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教育農園主要以農業生產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主,頗具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森林公園多以林為主,輔以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復合生態群體。
3.生態農業旅游的制度建設體系方面。日本與韓國在生態農業旅游規范制度的體系建設方面較為關注。1990年日本頒布實施《修建市民農藝促進法》,對生態農業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以法律的形式使農業用地開設觀光園這一行為合法化,從而促進農業旅游活動的較大發展;韓國政府對觀光農園的規模限制也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而越來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規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時在資金與政策上對觀光農園的發展給予支持,除此之外還包括對生態農業園區的申請、可行性評估以及對園區發展規模的確定,均給出了明確的依據與法律規定。另外,國外很多學者還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等方面做出了專門研究。
二、國內城郊生態農業旅游研究綜述
借助CNKI數據庫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與“生態農業旅游”和與生態農業旅游相近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作為主題詞,檢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數據庫,通過分類統計,總結國內生態農業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詳見下圖):
1.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或內涵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名稱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生態農業旅游單從字面意義上就有兩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即“生態+農業旅游”類與“生態農業+旅游”類。
1.1“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盧云亭、李瑾、鄭秀娟等認為“凡是能夠給游客帶來土趣、野趣、奇趣、異趣,同時具有觀賞、休閑、科考、健身、閱歷等不同旅游功能的農業均可稱為生態農業旅游”。該類定義并未對“生態”一詞做出解釋,此處的“生態”僅僅是“農業旅游”的一個前綴,成為了修飾農業旅游的一個標簽,這種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對農業旅游的理解。
1.2“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該類定義將“生態”與“農業”連為一體即生態農業,強調旅游開發的基礎是生態農業,而不是一般的農業資源,將科學的生態農業生產和旅游融為一體,擴大生態農業的“三生”功能(即生產、生態、生活功能)。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近幾年這類概念普遍得到認可。江金波、嚴賢春、崔娜娜、李廣宏、謝雨萍、任冠文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農業觀光、農藝與科技示范、休閑度假為旅游實體,同時為游客提供廣泛參與和體驗的農業生產、農產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動。
2.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意義與功能研究。問建軍、汶錄鳳、張青衫、伍海琳、范曉梅、吳瑩、李廣宏、高璐、劉玲等分別從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旅游扶貧、環境教育等方面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意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規劃是規劃體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傳統完整的規格體系中,其與總體規劃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又不同于成型的總體規劃,屬于一個可修改的變量型規劃;概念規劃更著重于對未來發展、可能的經濟效益、市場增長點等內容的預測,更側重理論上的參考意義;而總體規劃著重界定園區的建設格局、內容、方向、步驟等,其約束力和指導性更強。
國內在20世紀后期開始興起概念規劃熱潮,從城市規劃體系的概念規劃逐步向其他行業規劃領域延伸,但在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建設規劃實踐中概念規劃的應用極為罕見。2012年受到委托對廈門同安農科樂園進行概念規劃,以幫助投資方和有關政府部門判定該項目建設的意義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為例,探析農業觀光園區概念規劃對項目目標定位、功能模塊、開發方向、資源及客源分析等內容的參考指導意義。
1 項目現狀
園區位于廈門市同安區,交通便捷,廈門本島可30 min內方便到達,同安區內10 min即可到達。場地周邊現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配套設施已有一定規模,享有一定的聲譽,農業景觀本底較好,具有與城市景觀完全不同的異質性,具有強烈的景觀吸引力與開發潛力[1-2]。
2 項目性質與目標
2.1 性質
本園區將建設成為都市高效植物工廠樣本,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和現代農業休閑園區,融研究、生產、示范、教育、休閑、產業模式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現代農業園。
2.2 目標定位
本園區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圍內成為廈門乃至閩南地區的現代農業展示與體驗中心、商業城市高效現代農業模式推廣示范中心、現代智能化農業研究中試基地、廈門新興農業休閑觀光勝地。
3 發展戰略
3.1 園區景觀吸引力營造
建設區域范圍內技術與設施水平領先的智能化現代植物工廠,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與現代農業科技景觀,凸顯園區景觀吸引力的第一層面。展示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高效、安全與可控、可追溯的生產體系與產品;展示現代農業文明,構成園區景觀吸引力的第二層面。設立溫室花園餐廳和蔬菜賣場,強化休閑觀光設施和功能建設,促使產業模式的當場轉化,提高生產經濟效益。集農業文化、現代溫室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園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體,通過文化創意展示園區景觀吸引力第三層面。通過區域農業景觀與城市景觀間的異質性比較,園區現代農業景觀與周邊傳統農業景觀異質性比較,創意休閑景觀與自然景觀異質性比較三方面提升園區景觀異質性和吸引力。
3.2 宣傳與市場運營策略
借助政府與公眾媒介平臺宣傳迅速打開知名度;通過諸如食品安全生產體系等熱點話題提高園區知名度;融入區域旅游系統,提高園區知名度并獲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場資源;通過各類旅游創意、文化創意活動提高園區知名度并獲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場資源;結合科教宣傳,贏取基礎游客群體。
4 重點分區與項目
根據融合園區的自然生態體系和人工生態、景觀體系,并使各分區擁有不同于其他分區的景觀中心點。有利于行政管理、開發建設的有序進行;有利于建設簡明的游覽組織結構的原則進行園區內部分區。將園區分成植物工廠、休閑觀光溫室、附屬綜合服務休閑區3個功能模塊。3個分區分別承擔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現不同的特色景觀。
4.1 綜合服務休閑區
建設停車場、旅客服務中心、旅游品商店、電教宣傳室及休閑景觀區。總體風格控制為現代自然式景觀,建筑為與智能化玻璃溫室相協調,強調線條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組團形式。停車場為樹陣隔離的生態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與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類商務服務,并與電教宣傳室一起構成室外建筑主群體;電教宣傳室主要承擔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揚傳統與現代農業文化,增加園區服務與賞玩項目,提領園區農業文化創意;景觀區以園林植物與果菜作物混合造景,營建優美景觀,著力營造3類公共空間以達到增加園區空間容量,延長旅客在園區停留和消費時間從而提高園區效益的目的。3類公共空間分別為兒童活動空間、游客休憩空間、游客過渡休閑空間。
4.2 植物工廠區
植物工廠區內,根據作物生長所需最佳條件,由智能化系統協調有關系統、裝置及設備有規律運作,綜合調控各環境因素,實現生產的自動化、標準化和智能化;農產品周年生產,均衡上市,實現生產高速度、高產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廠區以高頂玻璃大棚為基礎結構,外觀加以現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飾。植物工廠主要包含四大區域,分別為組培播種區、育(煉)苗區、生產收獲區和包裝儲藏區。為了方便展示、參觀和示范,設有3.0 m寬的參觀走廊。
4.3 休閑溫室區
休閑觀光溫室以蔬菜主題餐廳的形式加以體現;以食品安全、綠色蔬菜為基本要素,開發主體餐飲系列,融合文化創意,成為園區主要的經濟支撐點之一。
5 旅游產品的開發方向和主要內容
旅游產品圍繞食品安全,技術創新傳播,商品創意新穎、人性可愛,服務貼心到家這四大特色從兩大商品品系3個層次進行園區的旅游產品開發。兩大商品品系分別為綠色安全農產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務商品品系。綠色安全農產品品系是是一個以實物商品開發為主的商品品系,分為綠色無公害蔬菜銷售(綠色、反季節、高附加值品種)、專題飲食創意蔬菜飲品等附加服務、衍生的旅游農產商品三大類。
科教產品品系:以思維與服務產品為主體,適當的實物支持為體現的一個產品品系,分為科教服務與宣傳、科教商品銷售服務(書籍、光盤、培訓、講座、咨詢等)、創意科教產品的銷售與服務(家庭菜園的設計等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技術壁壘的創意型服務項目)。
6 資源和客源市場的分析和預測
6.1 景觀資源分析
借鑒目前國內風景區總體規劃通用的景觀資源分析指標體系,對未來本園區建成后的設施和景物進行評價與分析的結果見表1,綜合評定本園區的景觀可以分為自然景觀類和人文景觀類。自然景觀以現代農業科技建筑、農田自然景觀、鄉村自然景觀為主,與都市景觀具有迥然不同的差異性,具有一定的景觀吸引力;現代化全智能溫室蔬菜工廠具有獨特性和顯著性的吸引力,在廈門市區域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顯著性是園區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觀以農業科教景觀為主,雖然比較單調,但科普宣教活動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為園區輔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場分析
據資料顯示,福建總人口約3 700萬人,城鎮人口約占40%;而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廈門人口約為40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比例更高達約80%;廈、漳、泉閩南三角地區普遍經濟較為發達,人口總數約1 000萬人,城鎮人口比例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潛力。因此,分析園區客源分級如下。
主客源來自廈門市區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駕游形式居多,中線以后要通過旅行社組織客源為常態客源,散客自助為節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來自閩南三角經濟發達區域的城鄉居民。借助發達的區域交通和大力宣傳以及廈門本島的旅游中心城市優勢,閩南三角經濟發達區的城鄉居民很快將成為本園區的主要客源組成部分之一。第三線客源來自省內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內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傳和接待工作令人滿意的情況下,也會成為園區客源的一個重要組分。第四線客源為特定的參觀人群和部分來廈門旅游的省內、國內游客。這部分客源的可預期值變化較大,主要取決于整個旅游系統的資源整合和融入,但對于提升園區知名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組織策略
融入區域旅游大體系,開發以組團游和自駕游等各種形式一日游為主線策略。以各種群體的科普教育游為另一類組團游的重要形式。以綠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園服務等延伸服務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固定一部分基礎客戶群。
7 結語
農業觀光園區的概念規劃可以在項目投資建設之前預測明晰項目性質、目標、投資方向、效益增長點、客戶市場、建設格局等關鍵因素趨勢狀況,對判定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資的安全性、回收預期等具有相當的參考指導意義,是對現行園區規劃設計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也是園區建設前期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8 參考文獻
[1] 吳春波,于強.我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研究綜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強,黃錫隆,李超.農業觀光園的景觀規劃初探:以眉山農業觀光園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9):55-57.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差別巨大,很多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地區雖然經濟欠發達,卻有著優美怡人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跡。在這樣的地區要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發展鄉村旅游業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路子。鄉村旅游是指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田園風光、生產經營形態、民俗風情、農耕文化、鄉村聚落等資源,吸引旅游者前往觀光、游覽、學習、體驗、娛樂、餐飲、購物、休閑度假的旅游經營活動[1]。
一、武漢市鄉村旅游開發的現狀
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鄉村旅游能夠提高城鄉居民的收益和精神文明生活,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措施,給武漢市鄉村旅游帶來了更大的機遇。隨著農村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武漢市出臺的各項關于生態文化的保護,使得鄉村旅游的配套設施得到了完善,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當前武漢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鄉村旅游的體系,重點都市農業與農旅結合、與扶貧的開發相結合,進行合理的開發,并與城市歷史文化、農業的相關資源進行合作,開發出了休閑山莊、農業旅游點等方面的鄉村旅游項目,其中可以看出是以農戶的收益為主要開發目的,重點保護生態文明的發展。
在數量上,武漢市鄉村旅游主要是以鄉村度假、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等主要旅游模式;在空間上,武漢市鄉村旅游項目主要集中在生態型觀光旅游,包括黃陂北部的生態觀光型旅游,東西湖區的鄉村度假型旅游,蔡甸區的農業觀光型旅游項目,還有江夏區和蔡甸區的農家樂旅游項目[2]。
二、武漢市鄉村旅游多維度開發策略
即使是生態環境問題,在當今學界與業界合謀的大背景下,僅僅引入環評和容量限制也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是走過場而已。還有游客與社區居民的教育培訓問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各類工具選擇問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選擇與評估問題等等。
鄉村環境中能直接為旅游所用的資源供給是有限的,不可能隨著人類對旅游需求的增長而無限增加。當旅游開發過度時,就會破壞原有的鄉村旅游風貌和文化環境,從根本上動搖了鄉村旅游資源,這也說明了鄉村旅游環境是較為脆弱的。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得一些原來幾乎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得到開發和恢復;傳統的手工藝品因為旅游市場的需要而重新得到開發和發展;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等也得到重視和進一步的整理與挖掘。然而,大量的鄉村古建筑群由于其體量大、數量多、涉及的人員或部門的利益多而不能有效地保護下來。同時各類民俗表演、民間工藝品、節日祭祀、生產生活方式被大量復制出來,逐漸走向舞臺化、商品化、庸俗化,曲解了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3]。一些部門和旅游開發商為了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不顧許多文化資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急功近利地盲目開發,不少傳統文化資源及其載體遭受致命毀壞。只顧強調傳統文化對旅游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嚴重忽視對文化資源應有的保護,這種竭澤而漁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必然導致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毀滅性打擊。鄉村文化的保護成為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武漢市“十二五”規劃中將鄉村旅游建設以“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突顯特色”為宗旨,重點結合鄉村旅游的產業結構進行升級,結合本地的資源和生態文化的特色進行合理地開發與布局,確立當前武漢市的鄉村旅游的開發模式,在多維度理論下切實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培育武漢市2-3個重點開發的項目和景區,結合不同特色的旅游項目和旅游影響,進行有節制和有計劃的開發,并根據當地環境的需求,進行生態文化的保護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擴張,從而輻射到周邊地區,建立休閑山莊、休閑農業旅游等傳統的旅游模式,同時開發出鄉村旅游休閑產業鏈條,培育出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品牌、農家樂品牌、農產品品牌和鄉村文化品牌,并推廣到省甚至全國各地[4]。
同時,與武漢市城市圈共建旅游信息網絡,以武漢都市旅游、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旅游為主線,開發鄉村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等,聯合促銷,合力推介品牌項目,形成武漢都市旅游區、鄂東旅游區和鄂南旅游區相互聯結,各有特色和互動型城市旅游經濟圈。
結論:總之,武漢市鄉村旅游的開發需要注重各方面,多維度的開發,結合武漢市十二五關于旅游開發的規劃,進行合理地有節制地開發。在新農村建設理念的指導下,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將本地的鄉村旅游資源充分地利用,利好于武漢市的農村建設和旅游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亮. 關于平原地區農業觀光旅游發展的探索[J]. 中國農業信息,2013,11:261.
[2]周麗娜.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國-東盟博覽,2013,11: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