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金融市場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第一講中,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的白雪潔教授以“經濟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題展開陳述。主要從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是實現幾個轉變、面臨的挑戰、支撐中國經濟的優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可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天津的對策六個方面深入淺出的講授,讓我們對天津目前的經濟形勢以及在全國中的站位和責任有了更加明確的把握,也對我們今后開展工作明確了方向。
第二講是由天津社會科學院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孫德升就“打造差異化的營商環境”為主題進行授課。課程從營商環境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展開,對營商環境進行了中肯評價。同時,對中國及天津的營商環境,如何改善天津營商環境的主要舉措,天津如何補短板、打造差異化的營商環境等內容進行了深刻及實際的闡述,提高了我們對于天津實際情況的認知,對我們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wwW.HaoWORd.COM)
第三講的課程由天津市發改委工作人員龐曉提同志進行講解,主要對“雙萬雙服促發展”活動進行梳理,介紹了目前活動總體開展情況、平臺使用情況、各區目前排名、如何更好的解決企業問題、案例分析等幾方面內容,對我們目前的重點工作的開展非常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更能拓寬工作思路,加強工作緊迫感。
第四講由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副主任楊寶臣老師進行授課,題目為“金融市場與工具”。課程圍繞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概念、功能、類型,金融工具等基本知識展開,同時加入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融資、金融監管體系等實際知識的講解,將枯燥的知識生動化,為我們進行一次金融知識普及。
關鍵詞 金融市場 協同波動溢出效益 分析研究
在金融市場的強有效的機制下,與其市場有關的任何信息都會在第一時間被市場所吸收,所以從理論上講金融市場之間是不會存在任何波動溢出效應的。但是隨著金融工作者的不斷研究證實在實際情況下金融市場之間是存在溢出效應的。波動溢出效應是一種人們可以觀察到金融市場之間的信息傳導現象,是由一個市場的波動引起另個一市場波動。波動溢出效應只有大小之分,沒有正分之分,通過對以往波動溢出分析的文章的研究發現對于兩個市場之間的協同波動溢出現象的分析很少提及。本文著重對金融市場的協同波動溢出進行分析以及實證研究。
一、對波動溢出進行分析
在對金融市場的波動溢出進行分析時,通常會用GARCH模型來進行分析。金融市場得數據變化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那么方差也就會隨之變化。在對波動溢出進行分析時要首先對數據的波動有一個大概描述,然會再用GARCH模型來進行數據的分析,最后通過分析結果來判斷金融市場的波動情況。
一般GARCH公式可以表示為
GARCH公式只能對數據的波動正相關現象進行分析,而不能對數據的負相關現象進行分析,這是該模型的缺陷,但是對波動溢出的分析是沒有影響的。
通過該公式對市場波動溢出效應分析的方法是通過對數據的方差變化的分析間接的對市場的波動進行分析,從實際情況來說方差的變化不一定就代表了市場之間存在溢出效應。其結果還會受到其他相關變量之間的影響。而且對于該種模型分析方法來說不能去直觀的分析出波動溢出發生的概率。對于一個金融市場來說,在實際情況中進行金融決策中,不能值針對與市場之間發生的波動溢出情況,還要對波動溢出發生的概率進行實際結合。
二、對協同波動溢出進行分析
波動溢出是指一個市場的變化對另一個市場帶來的影響,而協同波動溢出現象值得是有一個市場帶來的波動變化對與多個市場同時帶來的影響,由于市場影響因素復雜性是無法用對波動溢出分析的方法來對協同波動溢出現象進行分析,這也是目前金融市場分析手段的缺陷。由于對協同波動的分析設計到多組數據,所以GARCH模型的局限性限制了在波動溢出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對于波動溢出分析我們通常用ICA方法進行相關分析。ICA是獨立分析的簡稱,在以往對協同波動分析時嘗試過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來對數據進行分析,該方法的核心是通過假設數據服從高斯分布,來找出數據的獨立成分。而在實際情況中數據往往是不符合高斯分布的,所以這種方法就不能去對所有波動情況來進行分析了。下面我們將主要來講述基于ICA模式下的SV模型的分析方法。
SV模型
基本的隨機波動模型
離散時間SV模型
在對協同波動進行數據分析時,先對SV進行估計分析。對于SV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在這里我們選用WINBUGS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這是一種非常簡便的分析方法,不需要太復雜的變成就可以實現對SV模型的參數估計。在得到參數估計之后我們需要對協同波動溢出進行判斷。我們要首先計算出市場日收益率t期波動Xt
通過對收益率的計算結果然后進行對SV模型的參數b的標準差進行計算,進而來判斷單個日收益率對整個金融市場的日收益存不存在溢出影響。
三、對金融市場波動溢出實證方法的研究
對于對上述的波動溢出分析方法的實證研究,我們可以以股市市場為例。我們可以去選取一段時間內的幾個股市指數來作為分析對象。在這里我們以上海綜合指數,深證成分指數,香港恒生指數,韓國綜合指數為分析研究對象。首先我們將各個股市的日收益率建模進行參數估計,我們可以用GARCH模型來建模分析,通過計算來得出股市各時期的日收益率參數。然后將這些日收益率參數帶入模型中的均值方程中進行均值分析。然后對這些均值我們進行比較分析,以均值參數是不是顯著為零來判斷各股市之間是否受到波動溢出影響。
四、結語
目前對金融市場的波動溢出的分析預測,對于從事金融行業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因為它關聯著未來金融市場的動態變化,所以關乎著每一個金融決策。就目前來說,對于波動溢出的分析手段相對單一,而且每種方法都有缺陷存在。目前金融市場相對穩定,但是由于其影響因素較復雜,金融市場在未來的趨勢還是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的。所以對與市場波動溢出的分析研究還需要我們進行下去,在現有分析模型的基礎上來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填補現有的分析缺陷,增加對市場波動分析的精準性,把握金融市場的變化動態,做出高水平的金融決策減少投資帶來的風險。
(一)債券品種不斷豐富
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55,635億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財政部發行記賬式國債6533.3億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銀行發行央行票據36,522.7億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銀行發行金融債券8980億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債券市場托管債券總額達9.25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托管額為8.84萬億元,同比增加29.62%。(見表6)
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品種和信用層次更加豐富。在穩步推動商業銀行普通金融債券與次級債券發行的同時,又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在銀行間市場發行混合資本債券,補充附屬資本。2006年,商業銀行發行普通金融債券310億元,發行次級債券132億元,發行混合資本債券83億元。資產證券化試點穩步推進,除國家開發銀行續發信貸資產支持證券57.3億元外,信達和東方兩家資產管理公司又分別發起發行重整資產支持證券48億元和10.5億元。2006年,國際金融公司發行境內人民幣債券8.7億元,使國際開發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達到30億元。此外,短期融資券市場穩步發展,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共發行短期融資券242只,累計發行面額2919.5億元。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發行人范圍已包括財政部、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開發機構和企業等各類市場參與主體,債券種類日趨多樣化,信用層次更加豐富。(見表7)
1.國債。2006年10~12月,財政部發行國債總量為1706.5億元,比上年同期2250.9億元的發行量減少544.4億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憑證式國債發行一期,發行總量為150億元,比上年同期500億元的總量減少350億元,同比下降70%;記賬式國債發行五期,發行總量為1556.5億元,比上年同期1750.9億元的發行量減少了174.5億元,降幅為11.11%。(見表8)
2.政策性金融債。2006年10~12月,國開行共發行人民幣金融債九期,發債量1707.9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億元增加657.9億元,上升62.66%。發行美元債券一期,發行6億美元。(見表9)
2006年10~12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共發行五期金融債,發行量550億元,比上年同期的508億元增加42億元。(見表10)
2006年10~12月,中國進出口銀行共發行人民幣金融債二期,發行量170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80億元減少10億元,發行美元債券一期,發行量7億美元。(見表11)
3.商業性金融債。2006年10~12月,華夏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市場發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級債,發行量20億元;浙江商業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市場發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級債,發行量8億元。(見表12)
(二)長期債券發行比重下降
2006年,債券1發行期限結構中,長期債券發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來,期限5年以內(不含5年)的債券發行比例逐年增大,長期債券發行比例逐漸減少。2006年,期限5年以內的債券發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個百分點;期限5到10年的債券發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個百分點;期限10年以上的債券發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個百分點。(見表13)
(三)商業銀行為債券承銷主力機構
2006年,商業銀行為債券承銷主力機構,其承銷量占承銷總量的84.28%,其次是證券公司(11.92%)和保險機構(2.00%)。然而,從分銷情況看,除證券公司外,其他類型機構均為凈買入。其中,保險機構和商業銀行凈買入額最高,分別為1217億元和1103億元。證券公司凈賣出量占其承銷量的44.37%,為2953.5億元。
二、公開市場操作情況
2006年,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全年累計凈回籠貨幣6912.58億元,緊縮性措施效果明顯,貨幣市場穩健,經濟朝著“軟著陸”方向發展。公開市場操作是我國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沖銷操作的主要手段,公開市場操作方式依然以發行央行票據為主,以正回購操作為輔。2006年全年共發行央行票據36,712.5億元,正回購操作20,430億元。在央行票據的期限結構方面,3個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據的發行量分別為11,190億元和25,422.5億元,全年僅發行了一期總額100億元的6個月期央行票據。1年期的央行票據成了中國公開市場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據發行額的69.24%。
隨著央行票據發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據利率也出現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將超額準備金利率下調到0.99%之后,我國貨幣市場利率曾出現了大幅度地下調,質押式回購和3個月期央行票據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額準備金利率這一市場利率的底線。過低的貨幣市場利率將給我國金融機構帶來較大的風險。隨后,中央銀行票據的發行力度逐漸加大,基礎貨幣的增長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受此影響,央行票據利率逐漸上升,并相應地帶動了我國同業拆借利率和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上升。這一狀況,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銀行信貸出人意料地增長、廣義貨幣M2在高位運行,狹義貨幣M1增幅明顯回升的影響而得到了強化。例如,3個月期央行票據利率從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據利率在同期則從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說,央行票據利率的上升體現了央行引導貨幣市場利率逐漸上升的意圖,以減輕過低的貨幣市場利率對資金借貸可能帶來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另一突出特點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據發行力度對沖外匯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據的同時,對那些信貸增長較快的銀行還不斷地采用了定向發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發行票據,規模達到3700億元,發行的對象都是2006年新增貸款較多的銀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據發行之后,商業銀行所持的定向票據不能回購、不能轉讓,相當于購買票據的資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發行定向票據的效果在緊縮流動性的效果方面與上調準備金率是一樣的,只不過發行定向票據對商業銀行來說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據的收益可達2.1138%,但遠遠低于通過利率招標發行央行票據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據發行來收縮流動性和控制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化改革的取向相沖突。(見表14)
三、拆借交易情況
(一)同業拆借獲較大幅度增長,交易期限仍以7天為主
2006年,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成交2.15萬億元,同比增長67.97%。其中7天以內拆借品種共成交1.66萬億元,占拆借成交總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億元,7天以內拆借品種成交4481.58億元,占拆借成交總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參與者達到703家,包括銀行、證券公司、財務公司、農聯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銀行間債券市場共有市場參與者6439家,包括銀行、證券公司、基金、保險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社和企業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見表15)
(二)貨幣市場利率低位運行但整體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53個百分點;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47個百分點。全年銀行間市場利率運行總體高于2005年。(見表16)
四、債券流通市場分析
(一)銀行間債券市場快速增長
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結算量38.36萬億,結算筆數16.08萬筆,分別比上年增長51%和62.82%。其中,結算量增長最多的是質押式回購,比上年增加10.77萬億元。增長最快的是遠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筆、627.82億元,筆數和結算量分別增長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個交易日,日均結算量達到1546.61億元,日均結算648筆,單筆結算量為2.39億元。
從債券類別看,本年度交易結算量的主體是央票、記賬式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 均超過11萬億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業銀行債券,分別占5%和3%。美元債券的交易結算量與上年持平,共結算9筆,0.79億美元。(見表17)
(二)銀行間質押式交易穩步增長,買斷式以7天回購為主
1.質押式回購。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質押式回購共交易結算70706筆、27.06萬億元,筆數和結算量比上年分別增長41%和66%,分別占銀行間市場交易結算總量的43.97%和70.55%。日均結算285筆、1091.08億元,月均結算5892筆、31963.19億元,日均和月均結算量均為各交易類別之首。從期限品種看,隔夜回購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種,共結算19,982筆,9萬億元,占33.26%。(見表18)
從回購的方向看,正回購方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基金、信用社和證券公司。逆回購規模超過正回購規模的有商業銀行、特殊結算成員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見表19)
2.買斷式回購。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買斷式回購共交易結算1744筆、2924.84億元,筆數和結算量比上年分別增長11%和33%,分別占銀行間市場交易結算總量的1.08%和0.76%。日均結算7筆、11.79億元,月均結算145筆、243.74億元。單筆結算量為1.68億元。從期限品種看,7天回購是交易最多的品種,共結算875筆、1515.17億元,占買斷式回購結算總量的51.8%。其次為14天回購,共結算296筆459.31億元,占15.7%。(見表20)
從回購方向看,正回購方主要是商業銀行、信用社和證券公司。逆回購方主要為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見表21)
(三)遠期交易大幅增長
2006年,銀行間市場遠期交易結算量大幅提高,遠期結算390 筆,結算面額達到719.01億元,筆數和結算面額分別比上年增長509%和688%,分別占銀行間市場結算總量的0.24%和0.19%。單筆結算量達到1.84億元,日均結算2筆、2.9億元,月均結算33筆、59.92億元。
從成交情況看,本年度共成交遠期交易385筆,成交面額達658.46億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種仍為7天品種。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種。從成交后的資金流向看,主要的凈買入機構為商業銀行,共凈買入144.22億元。主要的凈賣出機構為證券公司,共凈賣出130.52億元。
(四)銀行間現券交易活躍
本年度,現券交易量和筆數分別比上年增長72.5%和60.73%,達到10.9萬億元、8.8萬筆。從各債券類別的現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現券結算量達4.6萬億元。其次是記賬式國債和短期融資券,分別占11.5%和11.16%,結算量分別為1.3萬億元和1.2萬億元。現券交易日均結算355筆,日均結算量440.83億元。月均結算7330筆,月均結算量9110.55億元。現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結算筆數為各業務類別之首,日均和月均結算量僅次于質押式回購。
從交易債券的剩余期限看,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對中短期債券較為偏好,短期品種為主要交易對象。從交易債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債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債券,占26%。與上年相比,1~10年債券增長率最高,達122%,其次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為1~5年和5~7年的債券現券交易平均增長57%。15~30年期限的債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長,為7.61%。
從債券流動性看,債券平均換手率為152%。其中,短期融資券以高達457.28% 的換手率居流動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別為商業銀行債券、國際機構債券、企業債、央票、政策性銀行債、記賬式國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券和證券公司債。流動性最低的仍為資產支持證券,換手率僅為2.98%。
從機構買賣方向看,凈買入最高的機構類型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凈買入2448.52億元,其次分別為信用社、特殊結算成員、基金、非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凈賣出最高的機構類型為證券公司,凈賣出2613.54億元,其次為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見表22、23)
(五)柜臺市場以賣出為主
2006年末,柜臺市場投資者數量達到1,931,172個,比上年增長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萬筆,結算量達到84.53億元,比上年增長46.83%。單筆結算量為7.41萬元。比上年下跌12.8%。柜臺市場日均交易460筆,日均結算量達到3408.34萬元。月均結算9505筆,月均結算量7.04億元。
2006年,柜臺市場延續了2005年的凈賣出特征,具體買入18189筆、11億元,賣出95869筆、73.5億元,凈賣出額為62.5億元。從各月表現看,1~3月中旬交易平緩增長,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結算量激增。結算量的變化一方面顯示了柜臺市場資金向股市的轉移,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個人投資者對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反應迅速。(見表24)
從個券種類看,柜臺市場國債交易前三名的債券分別為04國債04(交易9594筆、16.96億元,占當月柜臺國債交易量20%)、2005國債13(交易16888筆、13.52億元,占16%)和2006國債01(交易26096筆、11.31億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場行情上漲,交易量萎縮
2006年交易所市場經歷了一路飆升的行情,但債券交易量大幅萎縮。中債交易所國債指數年末開盤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漲2.5243點,漲幅2.25%。
本年度,債券市場交易量延續并擴大了2005年的萎縮趨勢,與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年內分別上漲130%和131%相比,債市漲幅只有2.25%,股市與債市的蹺蹺板效應較為明顯。上交所全年國債回購15487.34億元,比2005年下降52.5%,現券交易1537.39億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國債現貨3.31億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轉債105.47億元,下降45%,企業債40.25億,下降35%。(見表25)
五、債券市場價格走勢分析
(一)債券價格總體上行,中債指數高位上揚
2006年,銀行間市場債券指數和交易所市場債券指數均呈上行走勢。銀行間市場債券指數由年初的113.42點上升至年末的116.74點,上升3.32點,升幅2.93%;交易所市場國債指數由年初的109.19點上升至年末的111.39點,上升2.2點,升幅2.01%。中債總指數年初開盤指數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較年初上漲2.9873點,全年投資回報率為2.6%。(見表26)
(二)收益率曲線扁平化趨勢明顯
200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收益率曲線呈現總體扁平化趨勢。曲線以7年期品種為轉折點,平坦化轉折移動。7年期以下品種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個基點,其中1年期以下品種上移顯著,上移33個基點;10年期以上品種收益率則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個基點。具體來看,收益率曲線變化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階段,這一階段短期債券價格逐步回落,短期債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長期債券價格不斷走高,長期債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線呈現扁平化趨勢;第二階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債券市場整體價格走低,各期限債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線整體平穩上移;第三階段是自三季度后期開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進一步平坦化階段,債券市場價格整體回升,收益率曲線小幅下移,其中長期債券價格上升趨勢相對明顯,并逐步超過年初長期債券價格水平,收益率曲線進一步平坦化。(見表27)
六、債券余額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債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幣債券存量達9.2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近兩萬億元,增幅達27%。美元債券存量42.3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銀行間市場可流通量月末達到8.6萬億元,占債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場托管量為1.5萬億元,占債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萬億元,占3.83%;商業銀行柜臺市場可流通量0.05萬億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場流通量0.4萬億元,占4.81%。
從托管的主要品種看,本年末,債券托管量的主體為國債、央票和政策性銀行債,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國債托管量2.9 萬億元,占市場托管總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萬億元,占34.94%;政策性銀行債托管量2.28萬億元,占24.7%,其他券種占8.94%。
2006年,各類債券均顯示了較高的增長率。其中,增長率最高的是地方企業債,本年增長571.67%,帶動企業債本年增長57.17%。短期融資券增長迅速,位居第二,為93.2%,其占整個市場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為實施貨幣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個市場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個百分點至34.94%。去年以來,在穩健的財政政策影響下,國債發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長7.29%,同時占整個市場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個百分點至31.42%。總體來看,如扣除儲蓄國債(憑證式)兌付完畢和地方企業債的因素,單類債券平均增長率為35.7%。
從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種、1~3年、3~5年債券占市場的主要份額,其合計托管量達6.7萬億,占市場托管總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種債券托管量合計為1.38萬億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債券托管量為1.16萬億元,占比12.54%。(見表28)
從投資人持有結構來看,商業銀行仍占主體,占市場總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減持狀態,減少持有量381.8億元。除商業銀行和個人投資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狀態,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億元。除商業銀行外,其他各類投資人的持有比例依次為:保險機構7.21%,非銀行金融機構5.97%,特殊結算成員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個人投資者0.26%,非金融機構0.24%,證券公司0.15%,其他投資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況
(一)股市總體成持續上揚走勢,股指創歷史新高
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復發行,股票市場信心逐步增強,股票市場總體呈持續上揚走勢,股票指數創歷史新高。年初,上證指數震蕩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點,是2005年4月份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的最高水平。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恢復市場融資功能成為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書,成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場IPO公司數為71家,籌資額接近1600億元。新股持續發行,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大盤銀行股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場信心逐步增強,交易日趨活躍,股指不斷走高,年末上證指數收于2675.47點,全年上漲1494.51點,漲幅為126.55%(2005年上證指數全年下跌81.71點,跌幅為6.57%)。(見表29、30、31)
(二)股票市場規模
2006年底,我國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總股本為14,897.57億股,同比上升95.26%;市價總值為89,403.9億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為25,003.64億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資者開戶數7854萬戶,本年度累計印花稅收入為296.44億元。(見表32)
(三)股票發行情況
2006年度,內地企業在股市上累計籌資5594.30億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沒有B股的發行和再融資;A股累計首發籌資1572.24億元人民幣,累計再籌資增發847.10億元人民幣,累計配股增發4.32億元人民幣,累計可轉債轉股籌資40.04億元人民幣;累計H股首發籌資375.96億美元,累計H 股再籌資18.94億美元。(見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況
2006年,滬深兩市累計股票總成交金額為90,468.89億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額375.39億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16145.22億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億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證交所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為57,816.60億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額239.9億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10,283.91億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億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證交所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為32652.31億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額135.49億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計股票成交數量為5861.31億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億股,同比增加123.12%。(見表35)
八、外匯市場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間價整體單邊下滑,持續走低,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勢頭明顯。本季度初美元中間價小幅回升后迅速轉為下行態勢,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蕩中仍呈下滑態勢。本季度美元中間價連創歷史新低,連續突破7.89至7.81數個關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間價7.9174,最低中間價7.8087,波幅1087點。四季度,港幣整體呈下行態勢。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態勢尤為明顯。本季度最高中間價為1.0166,最低價為1.00467,波幅1193點。四季度,日元走勢整體震蕩。本季度初震蕩中呈上行態勢,季度中震蕩加劇,11月末開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點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點。本季度最高中間價為6.81,季最低中間價為6.563,波幅2470點。四季度,歐元整體上行。本季度初震蕩上行,11月中開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蕩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間價為10.4414,最低中間價為9.8898,波幅5516點。(見表36)
九、期貨市場
2006年我國期貨市場異常活躍,成交量與成交金額較2005年有較大的增長,全年成交量為449,474,102手,成交額210,046.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22%和56.23%,為自1990年我國期貨市場建立以來,成交金額最大的一年。其中,鋁、黃豆二號、玉米和天然橡膠等品種實現成倍增長,成為市場活躍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貨市場新添3個品種,鄭商所新上市期貨品種有白糖、PTA;大連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貨品種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況
上海期貨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萬手,同比增長71.96%,占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計成交額125,748.30億元,同比增長92.81%,占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金額的60.03%。大連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萬手,同比增長21.35%,占全國期貨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計成交額51,975.87億元,同比增長9.99%,占全國期貨成交額的24.83%。鄭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萬手,同比增長62.62%,占全國期貨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計成交額31,809.61億元,同比增長46.99%,占全國期貨成交額的15.14%。(見表37)
(二)分品種情況
2006年1~12月,銅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計成交金額為33,367.29億元,同比下降17.54%。鋁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27,862,952手,同比增長555.59%;累計成交金額為28,467.25億元,同比增長666.39%。天然橡膠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長174.09%;累計成交金額為55873.07億元,同比增長257.18%。燃料油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長29.81%;累計成交金額為8040.68億元,同比增長51.87%。(見表38)
2006年1~12月,黃大豆一號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計成交金額為4873.48億元,同比下降78.93%。黃大豆二號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3,850,452手,同比增長255.80%;累計成交金額為992.25億元,同比增長240.33%。玉米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135,290,072手,同比增長209.45%;累計成交金額為20,192.03億元,同比增長269.87%。豆粕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計成交金額為14,179.41億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20,666,012手,累計成交金額為11,198.7億元。(見表39)
關鍵詞:金融工程 金融市場 金融創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不斷發展,各國金融市場聯系越來越緊密,金融創新在各個國家的發展都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到20世紀90年代,金融工程技術開始被大量的運用于解決日益復雜的金融問題。金融工程的日益流行對金融市場效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而金融市場效率的高低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和制約因素。因此,發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場效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金融工程和金融市場效率的概念
(一)金融工程的涵義
金融工程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獨立于金融學的其他分支學科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相對于傳統金融而言,它屬于金融創新,需要創造性的思維。在金融工程發展史上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美國金融學教授約翰•芬納蒂(JhonFinnerty),他將金融工程定義為:金融工程就是資本市場參與者運用現代金融經濟理論和現代數學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的基礎上為金融市場參與者發現金融資產價格和規避風險,挖掘新的金融機會,以實現投資者新預期的經濟目的,增進金融市場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穩定的一項應用性的技術工程。同時其將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圍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包括:新型金融工具的設計與開發;新型金融方法的開發與設計;提供解決某些金融問題的方案。
金融工程作為20世紀70代金融管制放松的產物,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金融創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促進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種的風險管理工具的發展,使金融業發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變化。從CDO和CDS這兩個金融衍生品10年間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相當迅速(見圖1)。
總的來說,金融工程就是運用金融市場上現有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發展創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為需求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和產品,實現預期目的。
(二)金融市場效率的涵義
金融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核心,對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就一定要完善金融市場的發展,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尤其是我國資金短缺金融市場發展很不完善,相關制度還很不健全,應當更加重視發展金融市場,完善金融市場的結構和相關機制,保證市場可以在一個高效率的水平上運行,使我國的金融市場可以更加成熟,免受到外來金融機構的強大沖擊。
市場是提供資源流動和資源配置的場所。在市場中依靠價格信息,引領資源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并實現資源的配置,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可以幫助社會資源實現最佳的配置。金融市場是一類較為特殊的市場,它的效率是指金融市場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程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場以最低的交易成本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資源向社會提供有效產出的能力。
從金融市場內外運用資金的角度可以把金融市場效率分為內在效率和外在效率。內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場的交易營運效率,即金融市場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交易成本為投資者完成一筆交易。它反映了金融市場的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的效率。外在效率是指金融市場的資金分配效率,即金融市場上金融商品的價格是否可以根據有關的信息迅速、及時地作出反映。它反映了金融市場調節和分配資金的效率。
金融工程與金融市場效率的關系
金融工程的產生是金融市場交易對于更高市場效率不斷追求的產物,反映了市場追求效率的內在要求。金融工程與金融市場效率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金融市場的需求
金融工程的產生與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主要有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經濟主體內在需求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進步等,但從本質上來看都是金融市場追求高效率的內在要求。
金融市場上的參與者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些超出金融市場能力的需求,特別是在追逐利益和防范風險的過程中這種需求更是突出。而一旦產生這些市場沒有辦法滿足的投資需求時,市場參與者的經濟活動就很難順暢進行下去,而這無疑會降低金融市場的效率。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金融機構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驅動下,不斷開發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在滿足不同參與者交易要求的情況下,也推動了金融產業的向前發展。同時由于有了滿易者需求的金融產品使其經濟活動可以順利進行,從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
(二)金融工程的促進
首先,運用金融工程方法創造出的金融產品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市場交易,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運用金融工程創新的金融工具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在合約的性質、期限、支付要求等方面各有特點,這些創新的金融工具不僅豐富了個人投資者的選擇,為他們構建個性、有效的投資組合,壯大了金融市場的規模,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活躍和發展,同時,金融機構運用金融工程方法推出的多種金融工具和融資手段比較好地滿足了企業的融資需求,降低了融資成本。
其次,運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金融機構運用金融工程的技術方法大量的創造出新型的金融產品、交易方式等提高了交易者的滿足程度,進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和運作效率。
最后,運用金融工程方法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極大地提高了投融資的便利程度,其在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上滿足市場上不同金融主體的需求,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活躍度,大大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
金融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在追求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推動了金融工程的產生和發展,而金融工程的不斷創新從某些方面促進了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因此金融工程的發展與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發展金融工程并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當前我國的金融市場效率無論是與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是與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相比,都有著明顯而巨大的不足。從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金融市場組織管理能力偏低、投機性較強、抗風險能力偏低,市場價格的形成缺乏合理性且無穩定均衡的內在作用力。從金融市場對經濟的作用效率來看,目前的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因此運用金融工程的方法,提高金融市場效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運用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策略
推動金融工程的發展從而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對于我國來說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我國應當在推進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我國的金融工程事業建設,從而可以從整體上大幅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效率。在分析我國國情的情況下,充分研究和借鑒發達國家運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經驗,同時要大力發展自主創新,使我國的金融工程的發展更加適用于我國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宏觀上來看,我國應該在大力發展現貨市場的同時推進金融衍生品的開發與使用,運用金融工程的相關方法設計新型金融工具和融資方法。由于一國金融市場對經濟的貢獻主要來源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工具,豐富投資者的選擇,使投資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少量的資金就可以尋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有效的資產組合,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
(二)運用金融工程方法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具體措施
金融工程其核心在于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創造性地解決相關問題,進而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首先,已有工具的發展和應用。我國要盡可能地利用金融市場上存在的金融商品運用金融工程的思想,通過資產組合來使其盡可能滿足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需求,可以使交易及時迅速地進行,或者把某些基礎的金融工具創造性地應用到新的領域,繼而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
其次,新型金融工具的開發創造,如金融工具多元化、靈活化。根據不同投資者的要求,設計符合其要求的各項金融工具,由于其新穎靈活,一般在金融市場上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同時可以適應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因此交易的成功率較高,金融市場的交易比較順暢,效率自然也就會提高。
再次,通過金融工程的創新不僅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新型金融產品和融資技術,同時也可以促進傳統技術的改進,從而使金融中介機構組織形式上發生改變,傳統的金融格局被打破,金融業務日趨綜合化、全面化,這樣就可以大大縮減金融市場上金融機構之間處理業務之間的摩擦,進而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
最后,通過金融工程業務的不斷發展,迫使政府修改相應的法令、政策,放寬金融行政管制,進一步提出阻礙金融市場順暢運行的不利因素,從而增強金融市場的效率。同時,政策法令的修改、金融管制的放開,又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了金融創新,從而加快金融工程業務的發展。
(三)金融工程對金融市場效率提高的作用表現
第一,規避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以及各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導致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劇烈波動使得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面臨著隨時隨地存在的風險,且規模呈逐漸上升的趨勢,這種情況導致金融市場的效率普遍較低。于是在各國的金融市場上普遍產生了規避風險的需求,而運用金融工程方法所創新出來的金融產品極大地滿足了投資者的這種需求。一個效率很低的市場上,由于不能很好的發揮其分散轉移風險的職能,可能會導致風險的積聚和集中爆發,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產生。
第二,緩解信息的不對稱,降低交易搜尋成本和信息成本。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對金融資產在市場上的配置有著重大的影響,嚴重的干擾了金融市場的有效性,使金融市場的效率低下。而金融工程就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通過設計整套的相關機制,讓外部投資者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了解內部信息,以達到信息的對稱,從而提高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
第三,增加流動性。金融市場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幫助金融資產持有者將其資產出售、變現。流動性越高,金融資產就越安全,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也與其成正比。正常情況下金融市場越不穩定,資產持有者對金融資產的流動性要求就越高。運用金融工程方法創新出的許多金融產品和交易機制,初衷就是為了提高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使金融資產持有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將其變現,進而能夠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參考文獻:
1.霍文文.金融市場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徐艷.金融倫理與金融市場效率:[博士后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06
3.管涓.發展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效率.肇慶學院學報,2001.3
4.王廣謙.金融市場效率的衡量及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點選擇.金融研究,1996,2
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命脈,經濟發展已離不開金融,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金融風險大小和金融危機程度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程度。所以,金融風險、金融危機日益成為金融科學研究的重點,也就是說,如何確保金融安全,防范危機。金融安全指的是貨幣資金融通的安全,凡是與貨幣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都屬于金融安全的范疇(周道許,2001)。從金融安全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金融安全不僅與貨幣資金的形式有關,而且還與資金貨幣的融通方式有關。所以,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的防范出現在這兩個環節上,而這兩個環節都是組織方式的構成要素即組織中的對象與組織方式。所以,金融安全問題與金融市場的組織方式密不可分。接下來,我們將分析兩種組織條件下的風險與危機隱患。
1•金融市場的自組織方式與金融安全。金融市場的自組織方式強調遵循金融市場演化的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由金融市場的各個系統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各種合力的結果使金融市場由混沌無序走向有序結構,實現金融市場的躍遷。自組織方式是一種自然演進方式,反對人為干預,也就是說它其實是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思想。通過組織的自我演進方式,金融市場能夠展現出原來沒有的特性與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組織過程實質就是金融創新過程。
(1)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安全。金融自由化主要指利率自由化、匯率自由化、金融業務自由化和金融管理自由化等。關于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安全的關系,實際上是探討金融自由化為什么引發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實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實際上是遵循金融市場上中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能夠得到相應的融資的內在邏輯,以期通過貨幣的自由流動實現貨幣的價值增值。但是,金融自由化的自組織過程,卻加大了資本冒險的機會:一是銀行和其它金融有更多的機會處置資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時有發生;二是融通資金供給增加,企業居民面臨的融資約束緩解,債務依存度提高,負債率上升。
這都使得貨幣資金的再融通面臨著困境,特別是銀行機構,是通過資金的長期不匹配,促使資金流動,實現收益。當資金無法流回時,不僅會影響經營績效,還會造成擠兌現象,出現金融恐慌,深化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金融危機。在金融自由化中,利率自由化被當作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內容(黃金老,2001)。利率自由化的風險常常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利率風險源自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具有長期性和非系統性。只要實行市場化利率,必然伴隨著利率風險(黃金老,2001)。例如,智利在1976~1982年進行了非常大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包括取消利率限制,減少銀行儲備金比例等,結果卻使此期間的真實利率達到了18%,如此高的利率水平實際上使任何投資者不可能達到相應的投資回報,結果是企業倒閉,銀行系統因企業的壞帳而崩潰(李量,2001)。
(2)金融創新與金融安全。金融創新源于金融自由化過程中,金融深化的結果。金融創新旨在貨幣資金的運作與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促進金融系統化、一體化發展。但也給金融體系的安全問題造成了隱患。MichaelCarter(1989)指出:“金融創新實際上是掩蓋了日益增長的金融脆弱,是一種金融上的‘圍堵政策’,最終激勵基于難以實現的未來的收入流和資產價格預期之上的投機性融資。”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風險主要是由金融創新工具的廣泛應用和失控所造成的。首先,金融創新工具具有自創生的特點。
自創生是指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系統原來無序態失衡(如風險加大,收益降低),金融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產生新的結構、功能、特性,從而出現了與原有系統不同的狀態。但新出現的事物由于找不到原型,也就不能利用原有的組織理論來管理,不能按事前決定的方案來控制,這樣就出現了失控的可能。其次,金融創新工具具有自生長的特點。自生長在系統科學中指的是系統整體除了“體積”變大以外,其余形態、性質、特點均不發生變化,系統保持不變的結構、功能。當然,自生長是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進行的,但一定是根據組織的內在機理自組織的,通過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平均地”變成整個系統發展的動力,使之整體擴大。例如,證券市場的自生長,是將資金吸入金融生物體內,經過金融生物體的吸收轉化,成為金融發展必須的養份,促使金融系統的各個部分相應長大,造成了系統的自生長。但是,由于金融系統自身轉化系統可能存在功能,從而可能導致自組織過程中的馬太效應(即發展過程中差異逐漸拉大)或者各種資金違規操作,進入市場,導致金融創新市場規模大大超過原生市場的規模,甚至遠遠超過原生市場,導致金融市場的虛假繁榮。
2•金融市場的被組織方式與金融安全。金融市場的被組織方式是指在金融系統之外,存在著一個組織者,事先設定好目標,指導、控制金融市場的演化,從而實現預定的目標。金融市場的組織者一般指的是政府,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組織、控制稱之為金融抑制或金融壓制。金融壓制對金融體系造成的不穩定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1)政府的計劃控制使得金融市場喪失了多樣演化的可能。金融體系的失靈、運營、發展、壯大,需要政府之間“看得見的手”來規制,但是由于存在不完全和不對稱信息,政府實質上不可能掌握預測有關金融市場各子系統的運營行為。再加上政府作為一個集團,集體選擇的時滯較大,成本較高,即使掌握了充分的信息,這些信息也可能出現變化或失真的現象。政府在管理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只能根據金融市場所反映出來的信號,以及政府所掌握的有限信息,進行計劃管理,以使得金融市場在預定的軌道中有序發展,卻使得金融市場喪失了多樣化演進的可能性。例如,在我國的傳統體制下,計劃經濟管理控制著金融市場,全國所有的金融業務被“統一”為一種業務,即銀行信貸;所有的銀行信貸又由一家大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來做,這種體制幾乎徹底消滅了金融業的市場成份,資金的流動運作受到嚴格約束,統收統支,限制了金融市場的多樣化發展(黃金老,2001)。(2)政府行為可能加大金融市場外部正熵的流入。一是預算軟約束。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預企業的融資過程,企業預期將得到政府的“父愛主義”扶持,那么在投資上就會傾向于選擇收益更大、風險也更大的投資項目,加大銀行系統的風險。而銀行預期到當企業面臨債務危機時,政府也不會袖手旁觀,從而銀行也會冒險加大企業的貸款規模。這就為銀行的呆帳、壞帳的發生提供了可能,加大了銀行的支付危機。
像韓國20世紀90年代的危機,銀行信貸扭曲膨脹,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300%(1996年)。原因就在于政府的軟預算約束和隱含擔保,最終導致資本外逃和通貨貶值(鐘偉和宛圓淵,2001)。二是壟斷行為。政府參與經濟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壟斷利益。而如果國家的各項法律不健全的話,產權界定不明晰,權利交叉重疊,外部負效應加大,反映在金融領域中,也是如此。但政府為獲得壟斷利益,有可能長期維持這種無效率的產權,從而使金融市場在無效率的狀態下長期徘徊,金融風險能力極其微弱。三是尋租行為。在政府主導的融資格局下,政治資源的多寡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的主要因素。無論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為獲得資金,就展開獲得政治資源的尋租行為。政府官員與企業勾結起來,形成金錢政治。這種融資行為并未考慮到資金的安全、風險,并未考慮收還情況,完全是出于鞏固政權,尋求利益集團的政治支持,使得整個社會的信貸規模無限膨脹,銀行的壞帳居高不下。(3)政府管理引起金融系統的負反饋的發生。在一個控制中,將輸出信號的一部分作為輸入,再來控制系統的輸出,稱為反饋。反饋分為正反饋與負反饋。正反饋是系統的激勵機制,信息的放大機制,負反饋是系統的抑制機制,信息的衰減機制。政府一般采取等級管理的方式來實施對經濟的干預的。但管理的等級層次使得信息的傳遞時間拉長,環節增多,從而出現人為歪曲信息,或理解錯誤,或粉飾行為,等等,使得真實的信息難以傳遞給組織者。那么當系統偏離目標時,就難以修改實施方案,使系統仍按原定的目標演化。超級秘書網
二自組織與被組織對研究金融市場的意義
自組織與被組織都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系統實現有序結構的兩種途徑。自組織方式強調各個系統遵循客觀規律的自然演進,而被組織方式強調人為的控制和干預以達到預定的目的。實踐證明,自組織演化優于被組織演化。例如,市場經濟已經被證明優于計劃經濟,盡管市場經濟并不完美。所以,就金融市場的演化來說,自組織方式也是優于被組織方式。然而,在人類的社會中,被組織方式又大量存在,人們總是避免不了用被組織方式來認識控制、管理事物,關鍵是在運用被組織方式的過程中,如何實現事物按自組織的方式來演進。那么對于金融市場而言,就是在政府在對金融市場的管制時,如何遵循金融市場的內在規律,在內外力的作用下推動金融市場的有序發展,從而也能夠有效地防范單一組織方式對金融體系帶來的隱患與危機。
〔參考文獻〕
〔1〕錢建娣.政府與金融體系的不穩定〔J〕.財貿研究,2002,(1):
〔2〕鐘偉,宛圓淵.預算軟約束和金融危機理論的微觀建構〔J〕.經濟研究,2001,(8):
〔3〕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 金融體制 金融市場 中美比較
一、相關概念
金融體制,也即是使用分業制還是混業制的問題。分業制,又稱職能分工型金融體制,是指銀行業、證券業、信托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基本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法律限定金融機構必須分門別類,各有專司。采取分業制經營模式的國家以英國、日本為代表。混業制,又稱混合經營型或全能型金融體制,是指銀行可以經營一切金融業務,包括各種期限、種類的存款、貸款,以及全面的證券業務和信托業務等等。采取全能型金融體制的國家以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為代表。
二、中美金融體制的比較
金融體制既是各國金融業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理論界爭論的熱點問題。對此我們進行如下對比:
1.美國
美國采用的是全能型金融體制。在1985 年通過的《銀行控股公司法案》即1970 年的修正案中,美國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存在,此后一些法案也逐步放松了對銀行經營業務的限制。但是在銀行業與保險業的分業問題上意見仍難統一,以至于分業壁壘延續下來。1998 年花旗集團與旅行者集團的重組兼并案引發了對金融體制做出根本性改革的強烈呼聲。1999年11 月12 日,由克林頓總統簽署的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生效。它標志著《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結束和美國正式走上金融體系全能化道路。《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美國金融經營體制終于走上了全能化的道路。
2.中國
70 年代末中國進行了一次金融體制改革。為了改變我國金融業機構單一、業務范圍狹窄、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不高的狀況,改革后的80 年代以及90 年代初,我國逐步探索、形成了全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1986 年重新組建的交通銀行基本上是一個全能銀行。從1985 年開始,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較快,其中主要是信托投資公司有了較快發展。1986 年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各專業銀行將其信托業務轉移給信托投資公司。而在實際上,這些信托投資公司往往都靠掛在某一國有專業銀行之下,或者與那些銀行有密切關系。1992 年全國經濟氣氛再度高漲,融資熱再度升溫,各家專業銀行,甚至人民銀行地方分行均開始介入股票、房地產、保險等非銀行業務,形成了全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
三、中美金融市場的比較
比較中美金融市場,我們可以發現一下幾點:
第一,兩類金融模式的市場信息透明度截然不同。在美國的市場主導型模式中,以極為嚴格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為依托的市場透明度是確保參與者信心和市場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在中國的銀行主導的模式中,更多地為了限制市場競爭、確保其壟斷地位,當有關聯的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來監督企業經理層決策時,它們不會把企業的真實情況和決策過程明示給公眾,進而大量的信息是機構或企業的“私有信息”,金融體系的透明度極低。
第二,兩類金融模式的企業融資渠道不同。鑒于信息透明度的巨大差異,在中國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中,資本主要是在一系列有關聯的企業和機構之間周轉,而在美國以市場體系為主的國家,企業通常是從外部人那里籌集資金并提供相應的回報。
第三,兩類金融模式的信貸定價理念不同。在美國的市場主導型模式中,借貸雙方的資本成本主要由市場決定,或者說與風險直接對應,但在中國的銀行主導型模式中,資金成本的決定就非常復雜,一般并不是單個項目的風險所決定,而是由借貸雙方基于一種信貸關系長期“鎖定”之后的跨期權衡。
第四,對于貸款人而言,兩類金融模式的收益擔保機制不同。在美國的市場型模式中,收益擔保依賴于法律以及法官公正、迅速執行,而在中國的銀行主導型模式中,貸款人或通過企業所有權,或通過壟斷地位來確保可以獲得足夠的投資回報。
四、結語
我國金融經營體制必須走全能化道路。而要由分業制順利過渡到混業制,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首先不能盲目求變。應該根據具體形勢,尋求適當時機,在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金融主體經濟行為逐步規范化、金融安全網絡比較健全的情況下轉軌;其次是要循序漸進。要注意改革的力度,符合我國國情和金融市場可以接受的程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和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要想做到循序漸進,可以通過選擇試點、逐步推廣或在現行法律框架下使銀行逐步介入證券業等方法。
從中美金融市場的比較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從功能理論角度還是現實經濟效應著眼,美國金融市場都應是目前世界上最為成熟和有效的金融模式之一,但美國這種模式的演變卻帶有極為濃重的美國色彩,很難為其他國家所復制。同時,鑒于兩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未來的中國金融市場結構不可能與美國完全一致,中國未來的金融市場結構必定表現出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一、投資行為有限理性
(一)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
經濟人即理性經濟人或實利人是由西方經濟學者出于經濟學分析、解釋、推導的需要對個體經濟行為的本質進行抽象以避免陷入人性爭論從而分析其決策行為的基本假設。經濟人假設是指以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為基本動機的個體行為。
現代金融學基于經濟人假設認為理性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建立在理性預期、風險回避、效用最大化及相機抉擇基礎之上。這也就意味著經濟人假設得以成立的相關條件包括金融市場供給不受限制、市場信息對稱、市場機制完善有效、投資者投資能力足夠需得到滿足。在此情況下投資者通過所有可以得到的市場信息縝密權衡將來出現的所有可能結果進行系統分析并作出最優的、前瞻性的決策。而實際中經濟人假設賴以存在的相關條件并不存在。所以現代金融學的相關投資理論及模型存在嚴重缺陷。
(二)投資行為有限理性
投資者基于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并按照價值判斷在先事實判斷在后的次序進行考量而后從事相關投資行為。對投資活動的價值判斷解決的是投資活動本身對投資者的價值意義即是否值得投資,對投資活動的事實判斷解決的自身是否有能力從事此項投資。而進行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基礎前提即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間的一定程度下的理性。
一方面金融市場是一個復雜、多變、不確定的世界,投資者只能獲得關于市場的一部分信息而不可能獲得所有市場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投資者對信息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有限,對可獲得的部分信息無法完全有效的加以利用。所以基于有限理性制定的投資決策無法實現效用最大化而只能符合有限理性標準或滿意標準。
雖然投資者追求理性并希望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但結果只能達到有限理性并只能符合滿意標準。投資者的價值判斷并非一成不變,同時價值判斷是多元而非一元,而基于事實判斷也無法將所有投資備選方案列出。作為投資者的個體,其有限理性限制其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只能在能力范圍內達到有限理性。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制定最基本的投資目標并考量現有可供選擇的投資方案,如果其中有方案能夠滿足最基本的投資目標,投資者就實現了滿意標準。
需要強調的是,投資者基于有限理性作出的滿意決策同時是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實現的。非理性因素同時影響著投資者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
二、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及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
非理性因素對投資者的認知、情緒、行為活動的發揮和抑制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
動力作用。投資決策的產生及付諸實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進行的認知與實踐活動。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堅定的意志將為投資者的認知與實踐產生推動與支撐,而消極的情緒情感和脆弱的意志將不利于投資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誘導作用。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可以彌補邏輯思維不足,激發創造人,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
投資者個體心理特征
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會受到各種信念的影響而出現系統性偏差。
自信情結。個體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斷出現過度自信的傾向。投資者傾向于認為他人的投資決策是有偏差的,而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本能,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首先是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投資者對避害因素賦予的權重要遠大于賦予對趨利因素的權重。
避免后悔。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由于害怕后悔情緒體驗而傾向于盡力避免后悔的發生,從而有可能導致非理。
啟發性偏差。投資者在認知過程中會運用啟發性的認知捷徑進行決策。
第一:代表性啟發法。投資者在市場不確定的條件下會關注與當時情境相似的過往情境,并根據與過往情境的相似性作出判斷。但當投資者過分強調過往情境時往往會忽略當時即將出現的信息或潛在可能性,畢竟情境不在完全以同樣的形式并以同樣的結果出現。所以此時投資者容易產生代表性偏差。
第二:可得性啟發法。投資者傾向于根據面對的投資活動在記憶中的可得性程度來評估其出現的概率。以較快回憶起的投資事件作為參考進行判斷,從而出現可得性偏差。
(二)投資者群體心理特征
由個體投資者結合形成較大規模的群體投資者通過一系列相互影響的投資決策及行為對金融市場整體產生較大影響,并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時間內左右市場走向。由此可以推論研究群體投資者的心理特征的意義遠比研究個體投資者的心理特征的意義大的多。雖然研究個體投資者心理特征可能有助于更好理解群體投資者心理特征,但群體投資者與個體投資者在投資決策與行為中的表現是存在差異的。
1.從眾行為。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從眾行為在金融市場中往往指羊群行為。投資者從眾的影響因素:
(1)群體因素:一般地說,投資者所在群體規模越大、凝聚力越強、群體意見較一致性等,都易于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
(2)情境因素:這主要有市場的極度不確定性與權威影響力兩方面,其中權威包括權威人士及權威機構如官方或機構投資者。即一個人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易于產生從眾心理。
(3)個人因素: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由于缺乏自主性和判斷力,在復雜的投資活動中猶豫不定、無所適從,因而,從眾便成為投資者最為便捷、安全的選擇;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從眾;集體主義文化氛圍下比個人主義文化氛圍下更易于產生從眾。
總之,個體投資者在受到群體投資者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時,就會產生與他人行為相類似的模仿行為。與此同時,各個個體之間又會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環反應,從而使個體行為與大多數人的行為趨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環反應的過程,構成了從眾行為的心理基礎。
2.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淀的人類普遍性精神。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在金融市場中“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無處不在,并一直潛在地、深刻地影響著投資者行為。
投資作為一項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集體無意識伴隨其中。進入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市場的收益性、風險性尤其是投機性質的投資行為往往使個體行為陷入集體無意識之中。投資者無法以遼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進行思考與處理交易。在投資者追求風險收益過程中面對市場的波動、流動將難以規避集體無意識的干擾從而可以導致市場的進一步波動、流動,而這又將反過來強化由集體無意識驅動的投資行為。
個體投資行為寓于群體投資行為之中并在市場環境變化之下通過群體心理解析并形成較鮮明觀點后再作用于市場,產生的市場行為結果將進一步通過向群體投資者反饋從而強化群體心理。群體心理的迷茫對應于市場的震蕩,而群體心理的趨同將形成明顯的市場趨勢。而在市場趨勢形成開始與即將結束之時往往是集體無意識最具強烈之時。
三、羊群行為
羊群行為是金融市場中的重要現象,研究羊群行為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市場行為。
(一)羊群行為
羊群行為指動物(牛、羊等畜類)成群移動、覓食。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傾向于忽略有價值的個人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方式,表現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于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投資者往往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其思維與行為受到其他多數投資者的影響,跟從多數人思維與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包括市場中具有壓倒性的觀念或權威性觀念,而不考慮個人信息。由于羊群行為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將對市場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二)羊群行為的本質及成因
從本質上講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在投資者有限理性的思維局限下、非理性因素作用下使投資者跟從并對市場造成巨大波動的群體行為。其中有限理性為羊群行為的存在提供了客觀前提和基礎,從眾心理和集體無意識對羊群行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主觀推動作用。
獲取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但受限于有限理性個體投資者無法獲得準確、及時、有效的全部信息而只能獲得部分信息。需要指出的是這部分信息未必能夠保證對投資者作出正確決策產生價值,而且無論這部分信息是否存在價值個體投資者都需要為此部分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當投資者通過權衡投入與產生比時往往得到結論:既然不能保證所獲得信息能夠帶來相應的收益,那么跟從機構投資者進行決策往往成為明智之舉。
但是由于機構投資者行為也是基于有限理性所以機構投資者所獲得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另外,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理論模型、信息處理方式和交易策略,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市場行為。因此個體投資者跟從機構投資者的結果往往導致個體與機構投資者組成的投資群體的集體非理性成為。
四、羊群行為的影響
“羊群行為”影響市場價格走勢。由于“羊群行為”者放棄個人信息并采取跟從多數人的策略必將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羊群行為”由于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使得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部分方法將在羊群行為明顯的市場中變得無效。而市場未來價格將向單一極端方向發展,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
“羊群行為”的脆弱性。“羊群行為”的發生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當市場充分吸收、消化此前導致羊群行為的信息,政府新的信息,投資者從眾心理或集體無意識作用減弱,此時羊群行為將會減弱、停止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回歸。所以“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同時進一步導致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參考文獻:
[1]謝明.政策分析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本課題主要對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上證 50ETF 進行實證研究。通過選取2007年12月30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這一樣本期間的基金累計凈值作為研究的樣本數據,數據均來自國泰君安大智慧和金融界網站。在研究的過程中,從上證50ETF指數基金的發展現狀來看,這個基金的日收益序列具有一定的平穩性以及便利性,這樣才能利用VaR模型來對基金的未來風險進行預測以及研究。
因此,本課題主要采用日收益率序列來描述上證ETF的價格波動性。其中,上證ETF基金的日收益率通過公式1計算得出:
在公式1 中,Rt為基金在t日的收益率;NAVt是第t日的基金累積凈值,NAVt-1的基金累計凈值。上證 50ETF 是一只指數型開對上證 50ETF 進行正態性檢驗,計算它們的均值、標準差、峰放式基金,在課題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對上證 50ETF進行正態性分布檢驗,然后計算這個基金的均值、標準差、峰度以及偏度等。
二、數據檢驗
(一)數據單位根檢驗
在金融時間內,由于時間序列存在一定的特殊波動性。在這個背景下,需要利用廣義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來對收益率序列的方差。在本次數據的單位根檢驗中,通過利用樣本期間內的上證50ETF數據,利用ADF對這個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從而判斷上證50ETF的收益率時間序列是否為平穩時間序列,具體結果如表2 所示:
從文中分析可以的初,原假設是上證 50ETF 的收益率序列存在單位根,而根據上表的數據可以看出,樣本基金的t統計量為-39.5623,這個值要明顯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t值,因此樣本基金拒絕了原假設,這說明了上證50ETF基金的收益率序列是平穩序列。
(二)相關性檢驗
從本課題研究的模型來看, 這個模型中自身存在的時間序列有特定的特點,即慣性以及粘滯性。
這個特點主要表現在彼此之間具有相關的關系。基于這個背景,需要利用明星來檢驗這種特性,并且對這種特性進行描述。在本文的研究中,通過利用自相關函數以及偏相關函數對模型進行檢驗,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利用Ljung- Box Q的檢驗方法對模型的相關性進行研究以及分析。在本課題的原假設中,主要是假定滯后階數為10,并且求出相關的系數圖。從Eviews5.0的計算結果來看,由于求出的Q值中概率的最終結果都大于0.05,這個數據說明原假設不能被拒絕,這就說明上證50ETF基金的收益率序列不存在序列相關的情況。
三、GARCH 模型實證分析
VaR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風險度量方法,國外著名學者菲利普?喬瑞給這個模型下過定義,即VaR模型是指在一定置信水平區間以及一定的時間中,對最大的損失進行預期估計,通
在以上公式中,Pt-1為在t-1時期的金融資產,換句話來說,這是指某個證券或者證券組合的累計凈值,在公式中,Z[α]是指模型的置信度,即在標準正態分布中模型的臨界值。在一般情況下,當[α]= 0.05 時,Z[α]=1.645, [σrt]代表的含義是上證50ETF基金產品時間序列收益率的條件方差等。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課題研究的上證50ETF基金在樣本期間內的日收益率為平穩序列,能夠用GRRCH模型進行驗證,因此,上證50ETF基金的收益率可以用一般的均值回歸方程來計算,在廣義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條件下,GARCH模型可以表現為GARCH(l,l)模型,最終估計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關鍵詞:市場 分工 演進過程
市場是分工深化的結果,其必然也隨著分工的繼續發展變化,出現更多、更高級的市場形式,在市場演進過程中,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出現了三種替代形式,分別是信用和契約、市場和企業、企業戰略聯盟的形成,商品經濟社會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的交易形式,市場的邊界,市場高級化形式逐漸向更高級別發展,從而市場就實現了形式和內容的相應轉變,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轉變。
信用和契約
(一)自然經濟社會中的商品活動以人倫信用為基礎
在自然經濟社會,信用主要表現為一種人倫信用和非正式契約,它是指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的雙方之間建立起來的以誠實守信為商業道德基礎的行為。人們在發生經濟社會往來時,主要依靠雙方之間的商業道德信任來約束彼此的商業行為,依靠無字無據的口頭信用來使雙方自覺地履行經濟義務或其他義務。這種信用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在自然經濟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是以血緣和親情關系聯接的。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血緣和親情關系成為社會的基本關系,同時在自然經濟社會,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地域的限制,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生產要素和商品的流動性很小,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區域,容易建立和保持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因此,在自然經濟社會中的商品活動是以人倫信用為基礎的。
(二)商品經濟時代中契約成為社會經濟關系產生的基礎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交易范圍的擴大,自然經濟逐漸向商品經濟過渡,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規模和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雙方之間對彼此的商品存在信息不對稱關系,單純的人倫信用關系的商品交換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于是商品交換逐步過渡到依靠契約來維護。契約就是市場交易雙方或多方之間在自愿基礎上,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達成的一種協議。訂立契約是為了滿足各自的需求,因為參加交易的每一方所擁有的全部商品,不可能都滿足自己的各方面需要,即不能自給自足,但其中的一些商品可能滿足另一方的需求。于是,通過契約行為,雙方各自讓渡了自己的部分產品的所有權,同時又從對方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雙方都擴大和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商品經濟社會由于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生產不同商品的勞動者雖然在生產的形式上是相互分離的,在不同的領域創造著日益增多的社會物質財富。但每個人日益增長的需要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形式,又決定了被分離的勞動者必須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方式就是以交換為主要形式的交易。這種交易已不再是基于血緣關系上的商業道德為基礎的交易,而是為著滿足各自的需要所進行的自由平等的商品交易。這樣的交易就是一種協議性質的、合作性質的,因而也就是契約性質的交易。所以英國法學家亨利•梅因說:“人類的進步史乃是一部從基于身份的義務獲得解放,取而代之的是以基于契約或自由協議的義務的歷史”。契約成為商品經濟時代社會經濟關系產生的基礎、連結的紐帶、根本的內容和實現的方式。
(三)市場經濟中信用成為不可缺少的要素
隨著商品生產、貨幣流通、市場交易、資金信貸的發展,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出現了信用,這使得信用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雙方在契約(合同)的基礎上進行的資金借貸、承諾、履約的行為。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有產物,表現的是市場經濟中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在市場經濟中,信用的形式主要表現為資本借貸,它是資本價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信用的主要特征是產生了權利和義務:債權和債務,貸款者將貨幣貸給借款者,約期歸還,借款到期后歸還本金并支付一定的利息。在這種信用關系中,貸款者在貸出一筆資金的同時獲得了一種權利,即債權。借款人則承擔以后償還一筆資金的義務,又稱債務。由于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貨幣被廣泛地作為支付手段,所以這種以信用為基礎的債務償還通常是用支付一定的貨幣金額來完成的。在較成熟的市場經濟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為中介的市場交易,因此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的一個必備的要素。
市場與企業
經濟學之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市場規模大小確定了分工的廣度和深度,市場經濟中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的合作主要靠市場來完成,市場在組織資源配置過程中完成了分工的深化和細化,隨著企業內部化的專業分工,生產效率的提高,規模的擴大,企業生產呈現出規模報酬遞增的態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企業之間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合作不僅可以依靠市場進行調節,而且可以依靠管理手段和組織手段來完成,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化形式使以前幾個生產單位進行的活動或由幾個經營單位進行的交易活動逐步納入到一個大企業中,內部化生產和經營交易使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競爭優勢明顯增加,于是很多的手工業作坊紛紛被現代企業組織所替代。
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利用交易費用對此做出了更為精辟的解釋,他認為企業和市場都是配置資源的方式,市場運行要花費成本,企業是一種資源配置的制度形式,企業是對市場制度的一種替代,通過企業來組織生產和配置資源,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在經濟活動中如果企業的管理成本小于市場的交易成本,則需要企業這種組織方式來配置資源。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等不確定因素,進行交易雙方無法擬定出一份完全契約,而不完全契約對交易雙方的風險都很大,于是企業內部化就可以把采購、生產、銷售幾個環境連接在一起,使得信息成本降低,同時通過內部化的組織管理可以把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看作一個產業鏈條,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企業替代市場的過程中,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企業的規模和內部的結構隨之發生變化,企業的內部結構也有不同。比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企業信息平臺的建立,企業的組織結構變得越來越扁平化。生產力的發展使工業社會逐漸替代了農業社會,企業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已經成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主體。
企業戰略聯盟的演進
企業戰略聯盟就是企業合作多樣化的表現形式,簡單地說就是指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獨立企業出于一定的戰略目標而實行的合作。其實質是企業之間競爭對手的強強合作。
雖然學術界大量研究企業戰略聯盟只是近幾十年的時間,但是企業戰略聯盟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末的工業化初期,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出各式各樣的企業聯盟形式,比如早期的卡特爾、托拉斯、康采恩,現代的企業合資、連鎖加盟等。企業沒有采取市場購買或者內部化的形式實現自己的采購和銷售,原因在于企業不能掌握所有生產要素中取得更多的利潤就與在供應鏈其他環節具有優勢的企業進行合作,于是企業戰略聯盟應運而生。按照戰略聯盟的形態演進可以劃分傳統戰略聯盟、現代戰略聯盟和新興戰略聯盟三種形式。
(一)以價格聯合為目標的傳統戰略聯盟
在19世紀末,剛剛完成工業革命的發達國家,工業化才剛剛起步,企業生產的商品差異性不大,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完全競爭,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產品同質性和替代性,廠商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產品價格的競爭。降低價格是企業獲得市場優勢的關鍵。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產品逐漸表現出差異性,廠商之間的競爭表現為不完全競爭和寡頭市場競爭形式,寡頭企業發現如果相互聯合采取某種價格聯盟,而不是靠降低價格取勝,參加合作的企業就會超額利潤。于是在19世紀末,在工業革命進行較早的資本主義國家,企業戰略聯盟最初的形式以卡特爾的方式出現。卡特爾及其以后逐漸演化出來的經濟合作組織形式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基本上都是達成某種協議以控制市場價格及采購成本為目標的企業聯盟形式,即價格聯盟形式。一般認為這是企業戰略聯盟的初級表現形式。但這種聯盟,被認為是以共謀來獲取壟斷的手段,違背市場競爭中的公平原則。現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均有有關立法予以限制。
(二)以產品聯合為目標的現代企業戰略聯盟
現代意義上的企業戰略聯盟出現于二戰后,尤其是20世紀前20年里,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進步,市場上商品豐富,消費者的需求多樣化使其對商品的差異性、創新性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使企業面臨越來越發展的經營環境。企業需要承擔來自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風險。當企業的戰略目標超過企業自身的能力,企業資源無法達到企業目標時,選擇合作聯盟這種現代企業戰略成為必然。對于現代戰略聯盟,美國戰略管理家波特的定義是“企業之間達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達不到合并程度的長期協議”。波特所指的企業戰略聯盟包括了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即在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均有進行戰略聯盟合作的機會。其定義把股權與非股權合作均包括在戰略聯盟之中,這樣擴大了企業戰略聯盟涵蓋的范圍。企業為了達到自身的戰略目標,可從市場上尋找該企業最稀缺的資源,選擇具有該種資源的企業結為企業的戰略伙伴,這個時期的戰略聯盟主要表現為產品聯盟形式。
(三)以知識聯合為目標的新興企業戰略聯盟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知識經濟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和科技在企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現在我國正在經歷后工業化時期的階段,知識和信息將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最稀缺的要素,人們將進入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社會。
在商品經濟社會,在企業生產中知識往往被包含于資本中的,它還不構成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逐漸顯現出來,取代資本成為最重要的資源。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應該掌握的是一種組織知識,這類知識主要包括經營、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的知識。現實中也存在某些專門的知識市場,比如專利技術市場、管理咨詢市場等。由于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產品,其成本很難衡量,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本身也很難通過市場機制來完成交換,滿足各自企業的生產需要。這種情況下,通過新興的企業知識聯盟,使知識的交換和交流在一種內部化狀態下完成,可以克服無形產品的市場失靈問題。在新興的知識聯盟組織中,相互學習和創新技術是該聯盟的重要目標,相互學習既可以解決企業無法高效地獲得自身所稀缺的知識資源的狀況,同時由于相互之間廣泛地交流生產經驗和技術,更容易創造出新的知識產品,新興的知識聯盟要求不同企業的員工緊密合作相互學習各自的專業技術和創造能力,因此,新興的企業戰略聯盟比以往的企業聯盟合作性和溝通性更強。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知識經濟的入口,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還很多,現有的知識聯盟形式有虛擬的企業聯盟、企業動態聯盟合作等形式,但新興的知識聯盟形式,仍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錢書法.產業組織演進的理論依據與經驗檢驗:分工與專業化經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6)
2.張二震.全球化、要素分工與中國的戰略[J].經濟界,2005(5)
3.楊小凱.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19-0037-04
1相關概念的界定
1.1金融擔保
金融擔保就是為了保證金融合同的履行,保障債權人實現債權,而以第三人的信用或特定財產保障債務人履行債務的行為,擔保多以中介機構和信用機構兩種形式出現。金融擔保在整個金融業的作用非常明顯,可以通過中間的金融擔保機構完成一些投資、經營等事業,可以說,金融擔保是對投資者權益的保障,同時也是在約束資金使用者履行自己的義務。
1.2擔保市場
擔保市場就是擔保行為發生的市場,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擔保機構開展擔保業務促進了擔保市場的形成。擔保市場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投資者、擔保機構和被擔保者。擔保市場因為其復雜性充滿了不穩定的因素,但是擔保市場在引導信貸投資方面是意義重大的,并且可以促進調整產業結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
2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環境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2.1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環境
金融擔保最先出現在瑞士,起源于19世紀,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研究和實踐,金融擔保市場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運行非常穩定,并且每個國家都有一套符合自身國情的、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說,金融擔保市場在西方國家的運營情況是比較好的。我國在金融擔保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萌芽,最先出現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隨后才逐漸蔓延到全國各地。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所以金融擔保行業在我國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并且已經在全國的市場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發揮了自己的功能。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小型企業成為金融擔保市場的主體,并且數量龐大,所以我國的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環境良好。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金融擔保市場在近年來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擔保資金數量逐年攀升,業務范圍和涉及領域日益擴大。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的金融擔保機構已經將近10000家,主要集中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級市,金融擔保市場正處于良好的運營環境中。我國的金融擔保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因此,金融擔保市場形成了自身的特點,主要有:起步晚、發展快;運行情況穩定,并且每年都有快速發展;中小型企業是擔保市場的主體;市場自身還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的金融擔保市場雖然運營情況穩定,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由于發展速度過快,也積累了一些發展中被忽視的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也就轉化成了一些隱患性問題,無形中提高了金融擔保市場的風險指數。因此,要找出市場問題才能繼續保持金融擔保市場的良性運行與健康發展。
2.2金融擔保市場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金融擔保市場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出現的問題也比較集中,如果能夠舉政府和社會之力,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第一,從金融擔保市場運營的外部環境來看,尚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劇變期,所以在金融方面,只有去除了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才能促進市場的穩定運行,但是在金融擔保市場中,補償考核機制、信息共享機制、行業規范、多頭管理、統計口徑、風險分散機制等都尚未形成,這些外部環境都還沒有穩定下來,那么市場主體——中小型企業由于根基不穩,很難承受環境中的高風險因素,由此,外部環境的不確定因素給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挑戰,屬于金融擔保市場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之一。
第二,從金融擔保市場運營的內部管理來看,也存在很多問題。在我國的金融擔保市場運營過程中,其內部管理體系有著一些高風險的因素,并且有幾個比較大的管理缺陷:一些金融工作沒有按照行業規定進行,例如在提取風險準備金方面存在問題;金融擔保機構收費沒有統一標準,擔保單位各行其志,并不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進行計算和收取;擔保企業有的本身擔保能力一般,卻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擔保超出自身能力的額度;同行競爭中存在惡性競爭因素,互相拆臺;擔保單位侵犯客戶知情權,對自身不利的消息不會公布,對客戶信息處理存在不合理之處;等等。以上諸多問題屬于金融擔保市場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之二。
第三,從金融擔保市場運營的法律層面來看,我國金融行業的立法建設滯后,存在著法律漏洞,現行的《公司法》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市場問題,因此,在法律層面來看,我國金融市場法律法規不完善、擔保機構規則運作缺失,屬于金融擔保市場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之三。
3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措施分析
我國金融擔保行業發展迅速的同時,也促進了金融擔保市場的良性運營,但是由于市場大環境的發展速度過快,個別機構牟取暴利、利欲熏心,反而因為自身問題導致關門倒閉。可見,無論從內部管理、外部環境,還是法律層面,都應該規范金融擔保市場,要求擔保機構要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才能保證整個金融擔保市場的順利運營。結合我國金融擔保市場的實際問題,可以將運營措施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3.1提高金融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
提高擔保能力屬于金融擔保機構內部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外邊環境純凈的前提下,逐漸提高擔保能力,不僅可以促進本機構的發展,同時也是有效加強市場運行的措施。衡量擔保能力的因素主要是擔保機構提供的擔保余額與擔保資產的比例,擔保比例與擔保能力成正比,因此,要提高金融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就要放大比例。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金融擔保機構放大的擔保比例越高,那么該機構的成效也就越大,同時,該機構能夠為金融市場和社會所做的貢獻也就更突出、更明顯,帕累托改進效果越明顯。通過嚴密的運算,確定最優化的放大比例非常重要,因為在信息的對稱與不對稱兩種情況下,方法比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信息對稱,那么擔保機構通過嚴格認真地監控,就可以使企業違約的概率維持在原有水平,那么,放大的擔保比例越大,企業受益越多,數量增多直接導致成本均攤,所以擔保費用降低,對于擔保企業來講,放大比例意味著風險分散。相反,如果信息不對稱,擔保比例不能無限放大,因為比例越大,擔保企業數量越多,也就降低了借款企業申請擔保的標準,從而提高了企業違約概率。由此可以看出,提高金融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雖然是可以促進金融擔保市場的良性運營,但是也要時刻注意放大比例的額度。我國針對這一點有明確規定,為了降低擔保機構和擔保企業的經營風險,國務院要求提高擔保機構的注冊資金,按機構規模、所在地區、經營項目等方面的不同,將注冊基金設定在500萬——3000萬元人民幣之間,沒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法人是不能注冊擔保機構的,從而保證了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
3.2發展融資渠道多樣化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融資,融資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為支付超過現金的購貨款而采取的貨幣交易手段,或為取得資產而集資所采取的貨幣手段。資金的聚集有不同的手段,因此,要想使金融擔保市場長久穩定發展,就需要使融資渠道多樣化。給定利率水平下,信貸供給與信貸需求的水平也是相對穩定的,信貸需求的利率彈性無法改變,因此,如果想實現企業對商業銀行信貸需求的轉移,就需要改變金融擔保市場中的信貸供給情況,從而實現將需求轉移至其他的融資市場中,這樣的轉移就是一個實現融資渠道多樣化的過程,同時,也就建立了一個融資渠道多樣、運營環境良好、發展勢頭迅猛的金融擔保市場。金融擔保市場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某些企業不滿足從銀行貸款的要求,也就無法在商業銀行中成功貸款,由此,該企業就可以尋求其他的融資方式達到獲取資金的目的,那么因為企業選擇了融資的方式,所以對于商業銀行信貸的要求降低,就提高了金融擔保機構的信用,這種融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民間借貸是融資的主要方式,并且也是對銀行貸款的有效補充,民間借貸的發展是因為國民手頭閑置資金越來越多,國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民間借貸的發展。如果國民儲蓄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方式,擔保機構一方面利用高額利潤幫助居民儲蓄,另一方面將資金借貸給需要擔保的中小型企業,中介結構既滿足了儲蓄用戶的投資需求,也滿足了擔保企業的信貸需求,這就無形中擴展了融資渠道,從而提升金融市場效率。
3.3建立、完善金融擔保制度
建立、完善金融擔保制度,使全國范圍的金融擔保都有統一的征信制度有利于金融擔保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嚴格控制信貸,就轉移了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將這些風險轉移到了金融擔保機構身上,雖然擔保機構極大地增加了代償風險、降低了擔保額度,但是并沒有化解金融信息的不對稱,這對于擔保機構的發展是不利的,久而久之則會嚴重影響金融擔保市場的發展。因此,要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征信制度,保證擔保機構的合法權益,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目前,我國征信制度還不統一,各地方的制度也不夠完善,加之商業銀行完全為了自身利益,也就增加了金融擔保機構的風險。以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困難的方法為例,前提是全國范圍內都有一套統一的、科學合理的、開放的社會化信用服務體系,可以保證金融機構放款、金融擔保機構提供擔保都有依據。
3.4建立完善的金融補償機制
因為很多的金融擔保機構在提供擔保服務時都存在著與收益不匹配的風險,因此,要想保證金融擔保市場的穩定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補償機制,從而保證金融擔保機構的利益。其中,建立再擔保機構是有效的辦法,通過為擔保機構提供擔保業務,它能夠分擔擔保機構的經營風險。二者可以實現分擔、轉移風險,同時實現雙贏,因為擔保機構可以將獲益的一部分支付給再擔保機構,那么再擔保機構就可以為擔保機構承擔一部分風險,這種分散可以保證兩家機構都可以正常運行。那么,再擔保機構的成立和運行就是金融補償機制運行的有效方式之一,擔保機構提供補償資金,設立“中小企業擔保代償損失專項資金”。但是,這種資金的補償是不夠的,僅是補償政策性融資風險或僅是補償一定的比例,因此,金融擔保機構,尤其是商業金融擔保機構要建立嚴格的內部風險控制和管理體系,提取風險準備金。
結束語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孕育了金融行業發展,隨著我國中小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金融擔保行業也就隨之發展起來,而中小型企業也就理所當然成為了金融擔保市場的主體。我國的金融擔保市場發展迅速,目前看來運營環境比較良好,但是隨著問題的積累,已經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具體事例,不僅闡述了當前我國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情況,提出了一些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戶影.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環境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3,(23).
[2]桑偉泉,張小平.基于改進的灰色關聯分析構建融資擔保項目風險評估模型[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1).
[3]湯平平.擔保行業何能“擔”當“保”護[J].時代經貿,2014,(10).
[4]王元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金融功能的國際比較[J].新金融,2015,(03).
[5]張德華.金融擔保市場的運營環境及措施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02).
[6]韓坤.試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目標與財務目標[J].財經界(學術版),2015,(07).
[7]朱小坤.小額貸款公司的創新與發展[J].財經界(學術版),2015,(07).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4-0-01
一、競爭性測算指標的選擇
市場的競爭性通常以集中度來反映,集中度越高,競爭性越弱,集中度越低,競爭性越強。國際國內測算市場集中度最常用的兩個指標是產業集中度(CRn)和赫芬達爾指數(HHI)。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普遍反映CRn雖然能夠反映前n大金融機構在市場中所占比重,但是無法反映金融市場內部結構變化。HHI彌補了這一點缺陷,能夠反映每家金融機構市場份額是如何變化的,并且數據靈敏度較高,通過“平方和”對前幾家金融機構的影響力進行擴大。
赫芬達爾指數是用某一特定市場上所有企業市場份額的平方和來表示。一般而言,HHI值介于0-1之間,越接近于1,表明市場集中度越高。但實際應用中常將其值乘上10000進行放大表示,故HHI值介于0-10000之間。該指數的具體公式為:
HHI=
其中,X——金融市場的存、貸款總規模
Xi——第i個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規模
n——金融市場內的金融機構數量
美國司法部利用HHI作為評估某一產業集中度的指標,并且訂出下列標準:
表1 以HHI值為基準的市場結構分類
二、漢中市金融市場發展和競爭性分析
從1996-2013年漢中市金融市場HHI指數可看出,2004年以來漢中市存款HHI指數和貸款HHI指數一直大于1800,屬于高寡占II型,說明漢中市金融市場集中度較高,少數金融機構在漢中市金融市場占較大份額,市場競爭程度弱。
從橫向比較看,漢中市貸款HHI指數大于存款HHI指數,而且差額逐年加大。1996年,漢中市貸款HHI指數比存款HHI指數高出228.63,到2012年,這一差額擴大到910.03。雖然在2013年由于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貸款市場的競爭性,拉低了貸款HHI指數,但由于其貸款份額僅占全市的1.89%,影響較弱,因此這一差額仍高達672.87。總體上來看,漢中市貸款市場集中度高于存款市場,而且這一現象在18年間呈持續擴大趨勢。
從縱向比較看,漢中市存款HHI指數呈下降態勢,而貸款HHI指數呈上升態勢。2013年存款HHI指數較1996年下降了8.29%;2013年貸款HHI指數較1996年上升了12.15%。說明漢中市存款市場集中度不斷降低,而貸款市場集中度不斷上升。
從漢中市金融市場內部分析,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隨著金融體制改革,工、農、中、建四家行貸款審批權限逐漸上收,貸款市場功能逐漸弱化,而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脫穎而出,逐漸占據貸款市場,成為漢中市貸款市場鰲頭,漢中市貸款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增強。2013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占漢中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43.30%。
二是受金融機構經營策略轉變等影響,金融機構越來越注重于發展存款業務,實施存款立行策略,漢中市存款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郵政儲蓄銀行,充分利用其網點覆蓋面廣的優勢,大力發展存款業務,市場份額從1996年的6.24%上升到2013年的23.10%,提高了16.86個百分點。
表2 漢中市金融市場HHI指數
注: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合并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進行測算。
三、加大市場競爭度的建議
一是在機構上,建議適度放寬政策限制,增加稅收優惠。實行“引進來”策略,鼓勵外部金融機構在漢設立分支機構;發展新型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小額貸款公司對三農和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允許符合條件的優勢小額貸款公司向村鎮銀行轉型。
二是在業務上,建議工、農、中、建四家行合理下放信貸權限,適當下放審批權限,促進其充分運用資金,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郵政儲蓄銀行具有絕對資金優勢,應改進經營方式,拓展信貸業務種類,在滿足個人貸款需求的同時,積極滿足企業貸款資金需求。
三是在管理上,應注意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嚴格控制資產質量;引進懂金融、會管理的專業人才,確保業務拓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王紅.商業銀行的市場結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2]王棟,王靜然.中國商業銀行集中度與回報率背離分析[J].武漢金融,2000(4):7-9.
[3]王國紅.論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J].經濟評論,2002(2):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