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大全11篇

時間:2023-06-02 15:09:2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

篇(1)

截止明年3月底,全縣共調查核實地質災害點143處,分布于19個鄉鎮59個行政村。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為主,共85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9%;次為崩塌,共31處,占22%;再次為泥石流,共27處,占19%。滑坡、崩塌主要為淺表殘坡積層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為小型低易發溝谷。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135處,其余為中型7處,大型1處。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重大級的15處,較大級41處,一般級87處。地質災害共威脅837戶4621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4233萬元。我縣地質災害點分布點多面廣,除古市鎮外,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在空間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貫徹實施《*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契機,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落實各鄉鎮、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切實加強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鄉鎮政府防災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監測預警預報;繼續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治理和避讓搬遷,做到“不死人、少傷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災害類型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氣象趨勢預測等因素,預測今年我縣氣象災害偏重,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比較高。明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臺汛期兩個階段,縣內大部分山區梅汛期、臺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連續大雨3天以上、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臺風降雨開始時至臺風降雨停止后48小時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兩年來,春汛期持續強降雨天氣也容易引發地質災害,需引起重視,加強巡查監測工作。

(二)重點防治區域

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主要集中在*鎮、*鄉、*鎮、*鎮、*鄉和*鄉等鄉鎮,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線、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指50省道*線和44省道上松線,途徑地質災害易發區,需預防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山區公路和康莊公路由于道路邊坡防護等級低,為滑坡、崩塌多發地段;三是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山區農居點和中小學校舍一般緊鄰山坡建設,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形成的邊坡易引發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區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圍較大,威脅人口較多,為我縣重點防治區域。

(三)重點防治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縣確定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點18個,其中“A”類地質災害點2個、“B”類點8個、“C”類點8個。每個點由縣國土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汛期前必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編制完善防災明白卡、應急預案,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四、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切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梅汛、臺汛期是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和重點防范時段。各鄉鎮政府以及國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設、農業等部門要在主汛期來臨前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現場檢查,提出并落實具體防治措施。A、B、C類地質災害點由縣國土部門統一安排監測員進行監測,D類災害點由各鄉鎮政府和部門備案在冊,定期組織巡查,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各鄉鎮政府和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強應急值守,嚴格執行險情巡查、災害預報和災情速報等制度。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組織防災搶險工作,同時按速報制度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出現較大級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指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視險情大小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關的應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的一種有效手段,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在避讓地質災害、減少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中成效顯著。“十有縣”建設的內容是: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國土資源廳部署在全省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根據安排,我縣“十有縣”建設工作最遲2011年驗收,相關工作今年需開展起來。

為進一步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根據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我縣今年要開展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建設工作,創建1~2個“五到位”國土資源所。在4~9月份,通過辦培訓班、發培訓書、上視頻錄像課等方式,對鄉(鎮)國土資源所人員、群測群防負責人、地質災害監測員和中小學師生進行一次宣傳培訓,計劃全縣參加培訓班人員達到200人次,觀看視頻錄像培訓到達1000人次。

(三)強化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

縣有關部門要結合氣象條件,及時當地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話等載體,及時*市國土資源局的地質災害預報(警)信息,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各鄉鎮和有關部門、地質災害監測員和可能受威脅的群眾能在第一時間收到預報(警)信息。要加強地質災害的現場查驗,及時反饋地質災害信息。加強對已建2處地質災害監測設施的運行和維護,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視和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全面開展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工作打好基礎。交通、農業、林業等部門要重視農村山區公路、機耕路和林區道路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旅游景區建設造成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評價。

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并按相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村莊,有計劃地開展排險治理或搬遷避讓,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的威脅。國土、建設等部門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山區農民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散建房的監管,指導農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交通、農業、林業、建設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山區道路建設、切坡建房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切實防治人為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

(五)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

積極組織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點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與搬遷避讓。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農村居民點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舊村改造工程,通過治理、搬遷避讓等途徑妥善解決。繼續做好*鄉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鄉大嶺頭滑坡應急排險工程。做好*鎮七村溪邊滑坡應急排險項目申報工作和*鄉后畬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鎮白麻山村滑坡等7個整村搬遷避讓項目的申報工作,共計搬遷213戶782人。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農業、林業部門要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建帳立冊,有針對性地加強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營運安全。水利、旅游開發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落實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任務。加強對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審查以及治理工程、監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六)做好山區中小學校舍場址的地質災害防治

我縣中小學校舍場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縣教育部門要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校舍場址,組織編制治理規劃,按危害程度進行分類處置,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應急排險能消除危險的,應盡快實施應急排險工程;短期難以消除的,應劃定危險區并設立警示標志,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災責任人及日常巡查、監測人員,并因地制宜地開展預案演練;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實施勘查治理工程。學校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各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站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鄉鎮政府和部門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全縣要通過地質災害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實行統一管理、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篇(2)

預測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9月。4月春雨期及5-7月梅汛期,由于降雨連續,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當日降雨量達到50毫米或連續3天以上降雨時,易誘發山區風化殘坡積土體、公路邊坡滑坡以及礦山宕面、廢棄礦山崩塌、塌陷地質災害。8-9月臺汛期,降雨強度大,由暴雨引發滑坡、山區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

二、我區地質災害現狀

我區是*省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之一。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約119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區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3處,按類型分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類,其中滑坡38處,崩塌12處,泥石流20處,塌陷3處,按規模分小型、中型兩類,其中小型71處,中型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布情況為:*鎮9處、嶺洋鄉2處、黃壇口鄉4處、廿里鎮1處、后溪鎮1處、*鎮5處、全旺鎮1處、*鄉15處、*鄉14處、周家鄉2處、*鎮12處、杜澤鎮3處、灰坪鄉2處、峽川鎮2處。

全區7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對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萬元資產構成潛在威脅。

三、20*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今年4-9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期。*鄉、*鄉、*鎮、*鎮、*鎮等鄉鎮地質環境復雜,現狀地質災害隱患較多,屬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鄉鎮。重點防治的對象是:建設工程強度較大、邊坡較陡、風化殘坡、積層較厚的山區,特別是新建簡易公路沿線、開挖強度較大的民房屋后、旅游風景點內險要地貌處、閉坑礦山的采空區、穩定性較差的泥石流隱患溝等。

20*年全區需重點做好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處:

1、列入市級以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點2處,即*鄉竹埂底村楊梅崗滑坡隱患、*鎮界頭村葉樹根屋后滑坡隱患。

2、列入區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點5處,即*鎮東倉村喬麥舒泥石流隱患、黃壇口鄉下呈村泥石流隱患、*鄉黃蒙村泥石流隱患、廿里鎮黃泥村墩頭山體滑坡、*鎮里村胡家山體滑坡。

以上地質災害點穩定性較差,危害性較大,威脅人口較多,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要逐點編制具體的防災方案和應急預案,認真做好監測、應急和防治工作。

四、20*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

(一)擬訂和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各鄉鎮(街道)要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各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擬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報區應急辦、區國土局備案。同時,各有關鄉鎮要按照《*區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編制轄區內的市、區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方案,并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明白墻。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要發放到村、到戶。要明確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及日常監測措施,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

(二)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各鄉鎮(街道)要進一步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補充抗御臺風防范地質災害及暴雪低溫氣候條件下防范地質災害的工作內容,要注意避災地點安全性的評價,確保預案啟動實施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適時組織應急預案演練,增強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區國土局要編制與*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相配套的應急預案操作手冊,會同區應急辦對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應急隊伍、應急器材及物資儲備、重點保障對象等作一次全面梳理。有關部門、各鄉鎮(街道)要配合區國土局做好應急預案操作手冊的編制工作。

(三)做好新一輪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防治規劃編制工作

我區第一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到期。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市國土資源局統一安排,我區今年將開展新一輪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各鄉鎮(街道)要積極配合區國土局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氣象部門要及時通報當年及今后一段時期的暴雨氣象信息;區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門要將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山塘水庫、重要交通線路、山區中小學、風景名勝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一次全面總結,形成書面報告上報區政府,并報區應急辦、區國土局備案;各鄉鎮(街道)要積極配合調查隊伍做好管轄區域內地質災害調查、核查工作,并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防災預案的編制及受威脅地區群眾的宣傳、培訓工作。

(四)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

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對保障山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各鄉鎮(街道)要花大力氣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對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隱患,要充分結合當地山區小流域的整治及水利部門的山洪防治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威脅人員眾多、危害嚴重的,要及時編制防災預案,確定監測人員,落實防災責任人及防災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質災害搬遷避險及工程治理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災要求,安排項目和資金,切實保證受威脅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

各鄉鎮(街道)要根據近年來地質災害調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的成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區、鄉鎮(街道)、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使之覆蓋到地質災害易發區和有災害隱患點的每一個行政村,不斷完善村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有關鄉鎮要與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村簽訂“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書”。要加大規范化建設力度,建立健全災害隱患點監測檔案,加強對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的指導與培訓,實行科學管理,統一監測要求,提高群測群防工作的防災減災效果。

(六)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搬遷避讓

對生命財產有直接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鄉鎮(街道)及區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管轄職責,組織實施應急排險,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對規模較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列入省、市、區級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區財政部門要優先安排資金,所在鄉鎮(街道)、區國土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通過招投標等方式,選擇具有專業資質的單位承擔勘查與治理施工任務,加強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按標準完成勘查與治理施工任務。對處于山區,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高,且又難以有效根治,當地自然條件不適宜人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結合下山脫貧、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農村中心城鎮建設及山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對受威脅群眾實施搬遷避讓。

(七)認真做好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要認真貫徹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其他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結果須按要求報有關主管部門備案。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項目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區國土局不得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切實把好地質災害預防關。鄉鎮(街道)和區國土局要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未按要求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要通知業主單位及時整改,對因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實施不到位造成嚴重損失的,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進行嚴肅處理。

(八)做好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各鄉鎮(街道)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集中居民點、重要工程設施建設的,須按有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使農民建房能選址在安全的地質環境,預防人為引發地質災害,對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農民宅基地,由區國土局委托有資質的地質調查機構進行逐戶調查和評估,分戶填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個評估報告。我區農村“康莊工程”沿線存在較多的滑坡、崩塌隱患,鄉鎮(街道)要加強道路沿線邊坡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五、有關部門職責

(一)區國土部門

1、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建立和完善防災網絡,會同鄉鎮(街道)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

2、認真落實年度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嚴格汛期值班制度,堅持災情巡查制度和落實災情速報制度。

3、災情發生后,配合當地鄉鎮(街道)核查災情,幫助房屋倒塌災民落實建房用地;查明災害發生的原因、規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發展趨勢,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意見。

4、督促有關部門、鄉鎮(街道)制定本鄉鎮(街道)、部門的防災方案,檢查防災措施的落實情況。

(二)區水利部門

對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制定防災措施。對病險山塘水庫、盤山水渠滲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進行認真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災情發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損毀情況,制定損毀工程修復方案,及時搶修被毀水利工程。

(三)區交通部門

對新建、改建、擴建公路工程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潛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對因公路建設而引發的地質災害負有治理責任。加強對公路沿線的巡查,及時發現和治理地質災害隱患。

(四)區教育部門

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山區中小學,必須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治措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中小學新建、改建、擴建,要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山區中小學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理地質災害隱患。

(五)區規劃、建設部門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農村集鎮建房,必須嚴格按規劃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六)區農業、林業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堅決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滑坡體上不能墾山造林。要督促鄉鎮(街道)將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改為旱地。

(七)區旅游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指導和督促旅游企業做好旅游景點和景區的地質災害調查、巡查、防治工作,及時發現和治理地質災害隱患,確保游客安全。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風景名勝區,需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治措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旅游工程建設的,必須按要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八)區財政部門

落實必要的防災網絡建設、地質災害動態巡查監測和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的工作經費。在災害發生時,落實受災人員救助資金和災害治理資金。

六、地質災害防災對策和措施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和諧社會的建設,責任重大。各有關鄉鎮(街道)、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提高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嚴肅性的認識,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各有關鄉鎮(街道)、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對地質災害危害性和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二)完善機制,落實責任

篇(3)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以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加大陜南移民搬遷、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處置力度,搞好宣傳培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面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3、堅持屬地管理、各負其責的原則;

4、堅持誰引發、誰治理、誰負責的原則;

5、堅持地質災害防治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協調推進的原則。

(三)工作任務

1、全面實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計劃地開展。

2、完善和規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嚴格落實縣、鎮兩級防治點的監測責任,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3、加強巡回排查,及時發現并成功預報地質災害隱患,密切關注重大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4、結合減災安居和移民搬遷工程,加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力度。

5、完成全縣地質災害詳查工作和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任務,為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和地質災害預測分析

(一)2011年地質災害概況

我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中小型堆積層滑坡、小型巖質崩塌、小型泥石流、少量膨脹土滑坡和巖質滑坡。至2011年底,我縣共發生地質災害險情39起,因預警并撤離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年末列入縣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群測群防監測點249處,涉及全縣11個鎮1182戶、4630人、5679間房屋,目前尚有近5處隱患點未得到專業機構確認。

(二)2012年地質災害預測

據市、縣氣象部門預測:2012年汛期降水量為700—850毫米,比正常降水略偏少。7月中旬末與下旬中期、8月中旬初與下旬后期為降水集中時段,有3—4次暴雨天氣,是2012年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2012年降水特點是:多短時雷雨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易造成地質災害。降雨期間與降雨后是預防地質災害的關鍵時段。

三、201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對象

2012年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對象是威脅30人以上的40處地質災害防治點(詳見附件)。其中:威脅30—4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26處、241戶、988人、1016間房;威脅50—9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142戶、572人、644間房;威脅100人以上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213戶、1006人、1597間房。全縣危害程度最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池河鎮良田村磚廠滑坡點,不僅威脅12戶、54人的生命和85間房屋、磚廠等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危及陽安鐵路和316國道的安全通行,是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二)重要時段

冬、春季冰雪融化時節為滑坡、崩塌高發時段;汛期突發強降雨、長期連陰雨期間及晴后3—7天內為地質災害高發時段。

(三)重點防范區段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區內為薄層狀軟弱變質巖附存坡殘積土或膨脹土,是汛期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2、礦區地質條件復雜,為崩塌、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3、新修筑的山區公路、山區建房,由于劈山開路,依山削坡建房,改變了原始地形和地質結構,仍有部分邊坡開挖尚未擋護加固,汛期易發生邊坡崩塌、滑坡、泥石流而造成人員傷亡。在汛期,對邊坡角大于30度的變質巖強風化地段和新建房屋后檐坎高于房高的建筑,需加強巡視,監測和預防。

四、防治措施

(一)做好監測預警。要結合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完善群測群防網絡以及相關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群眾的相互監測以及監測責任人的監測作用,做到隨時監測、隨時上報。縣氣象局、縣國土資源局要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加強聯合監測預報預警,及時臨災預警信息。當本地有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時,各鎮應及時做好應急防范工作。

(二)做好地質災害評估。各類建設項目在辦理用地手續之前都必須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防止形成地質災害隱患。各鎮以及縣交通、水利、扶貧、旅游、住建等部門要主動做好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加強地質災害執法監管力度,防止人為引發地質災害。

(三)做好應急避險。要加強對各隱患點的監測,遇到持續強降雨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危害時,各鎮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及時撤離避險,并妥善安置生產生活,直到評估危害解除后返回。

(四)做好搬遷避災。結合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加快地質災害隱患地區的群眾搬遷,搬遷補助指標要優先向這部分人傾斜,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

(五)搞好工程治理。縣國土資源局要積極爭取中、省、市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對我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對暫未排除隱患的地質災害點,應在各鎮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實施必要的水田旱作、退耕還林、簡易排阻水工程和削坡減載、壓腳等工程處理措施。

五、工作要求

篇(4)

今年汛期到目前為止,我市發生滑坡5起,災害規模均為小型,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特別是5月22日我市崗面鄉突遇特大暴雨天氣(降雨量高達131毫米,持續2個多小時),此次暴雨引發該鄉82戶村民屋前屋后發生滑坡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造成154間房屋倒塌受損(其中16戶村民,52間房屋全部倒塌),道路塌方46處,緊急轉移受威脅群眾627人。暴雨發生后我局和氣象局立即聯合地質災害預警。接到預警后,市領導非常重視,書記作出批示,市長立即組織礦管、水利、林業、交通、衛生、民政等部門前往一線指揮山洪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同時,崗面鄉政府立即啟動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鄉政府除值班人員外的全部工作人員和市駐該鄉“三送”工作隊員,緊急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切坡建房戶受威脅627村民的轉移安置工作,由于及時預警和啟動了應急預案,組織得力,在房屋倒塌前,全部將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安置到了安全的地方,未造成一人傷亡,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因災造成的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早布置早落實。為切實做好2013年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我局在3月1日印發了《2013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表》安排了汛期地質災害值班人員,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并建立了值班登記。3月2日組織編制了《市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并由市政府辦公室以文件印發實施,并以市政府辦公室發文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了調整。在2月份市地質災害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做好2013年度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鄉鎮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積極做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申報。5月21日我局印發了《關于開展汛期礦山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并分三組對我市礦山的地質災害防治情況進行了排查。

二是進一步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對地災隱患點的監測。今年來,我局對全市32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清理,進一步完善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信息表,對重點礦山和每個隱患點的監測員、責任人、地質災害類型和規模、經緯度、變化情況等進行了登記造冊。建立了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員制度,并在每個村聘請了2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共計456人),對新老隱患點實行聯戶責任制,把責任落實到每個監測員和監測責任人,制訂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干部聯戶責任表200多份。及時督促各鄉鎮把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位,目前全市共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1000余份,全部都按要求在避險明白卡上詳細地說明了隱患點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撤離路線及安置地點以及應急搶險措施,進一步增強了防災的有效性。

三是落實各項制度,及時地質災害預報預警。1、嚴格落實了地質災害日報月報、災情速報、應急調查等地質災害防災制度,值班電話做到了24小時暢通,建立了值班登記制定,確保了防災指令和災情信息及時上傳下達。2、建立汛期值班查崗制度。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認真落實查崗制度。3、完善信息通報制度,建立了領導呈閱件。我局聯合市氣象局制定了“汛期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平臺”,在預警級別達到三級以上時,我局與氣象局會商形成一份呈閱件送有關市領導審閱,再以傳真的方式發到各個鄉鎮。4、實行災情雨情通報,及時預警。在每次降雨前我局跟氣象局聯合商定預警短信內容,在向領導匯報的同時及時將雨情災情向地災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和各鄉鎮領導、協管員、監測員,提高了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認真做好地質災害調查。根據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2年度1:5萬地質災害調查項目任務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為加強我市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領導,協調核工業贛南工程勘察院做好我市的地質調查工作,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進行,經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要求各鄉鎮應設立相應的機構協調相關工作,要指定專人負責,并按照要求按時按質收集提供相關地質調查資料,配合核工業贛南工程勘察院協調好當地群眾關系,為開展地質調查提供必要服務和保障。各成員單位高度重視,周密組織,精心安排,落實責任,按照要求及時提供相關資料,并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并結合地災調查工作對我市各鄉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全面排查調查。

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治理項目申報情況

一是認真抓好丁陂小學治理工程建設。2010年10月29日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0年省級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任務的通知》(贛國土資字[2010]208號)文件批準市丁陂鄉丁陂小學崩塌治理工程項目,工程造價34.0188萬元,項目總資金60萬元。該工程于2011年6月開工建設,開工建設后我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認真抓好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展,及時要求施工單位按照規范進行施工。我市云石山梅坑早子排滑坡治理項目已經被省國土資源廳立項,下達治理資金180萬元,另外,借助國土資源部“振興中央蘇區經濟”的有利時機,積極做好直接向國土資源部申報和爭取了澤覃鄉永紅村新村安置點山體滑坡治理項目,下達治理資金250萬元。目前,這兩個治理項目都已經和資質單位簽訂了勘察設計合同,正在加緊實施之中。

二是積極向上爭取地質災害治理項目。2013年我局以市政府的名義向上申報了瑞林鎮瑞林圩滑坡治理項目。還準備向上申報萬田鄉茶亭小學滑坡治理三部委項目。

四、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作情況

自省地災災害避災移民搬遷任務下達以來,我局會同市扶貧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做好避災搬遷工作,2012年我市已落實搬遷對象168戶,882人,簽訂合同168戶,882人,占任務數70%。還剩30%不能實施避災移民搬遷的住戶,我局已和扶貧辦梳理匯總,并及時向市礦管局和市扶貧和移民辦報告,同時提出能否調整地質災害隱患點對象,一直等待上級批準。

經市扶貧辦核實,現已有168戶882人已建房,現已支付移民搬遷建房到戶補助資金154.35萬元,點到戶資金50%。市配套資金54.36萬元,市配套資金13.59萬元已到位,移民配套資金項目正在實施。

五、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篇(5)

災情發生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到災害現場親自指揮抗災救災工作,其余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作為鄉鎮黨委第一書記下沉到基層一線,查看災情、安撫災民,指導群眾抗災自救,要求各鄉(鎮)、村、組、隱患點、監測人員按照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科學避讓的原則,把地質災害防范工作作為生命工程來抓,確保人民群眾生命不受傷害。一是強化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縣國土資源和氣象局密切合作,聯合強降雨天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確保預警預報準確傳達到個鄉鎮及監測點。二是強化汛期值班。進一步細化汛期地質災害24小時應急值守制度,強化信息保暢、監測預警和主動防災等工作要求,確保防災應急時效性。三是抓好關鍵區域、重點區域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和在建工程的地質災害防范,將防災工作落實到操作層面。四是加大部門間協調和政策扶持力度,確保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得以順利實施,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

二、強化責任,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措施

全方位推進,形成地災防治強大合力。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實行關口前移,以村為主體,村民為群測群防員,進一步發揮群測群防在實踐中所體現的積極作用,筑牢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道關口。著力構建屬地管理、條塊結合、部門聯動的地質災害防災體系,進一步落實各級人民政府為第一責任人,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綜合協調和監督管理,經信、教育、公安、城鄉建設住房、交通運輸、農業水務、安監、旅游、氣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能,承擔行業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管責任。進一步強化部門協作,建立信息共享和會商機制,發揮各自監測網絡優勢,及時協調處理地質災害。進一步嚴格汛期值班,實行定期巡查,確保地質災害險情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應急處理。確保在建治理工程質量和進度的前提下,加強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申報立項力度,進一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加強力度,做好災后地質災害排查工作

篇(6)

(一)避讓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原則。根據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以人為本,在確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能夠通過工程治理消除隱患且投入不大的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對威脅人數多、治理投入巨大的隱患點,采取搬遷避讓,徹底擺脫隱患威脅;對目前危害不大的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以監測為主,遠期考慮采取簡易工程、搬遷避讓等措施。對治理、搬遷難度都較大,隱患長期不能解決的重點地災點,采取通過專家調查論證,實施工程消除主要隱患。

(二)統籌兼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把地質災害的避讓搬遷與山區扶貧異地安置、鄉村規劃調整、新農村建設、危房改造等結合起來,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充分尊重當地群眾意見,以分散安置為主,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辦法,對受威脅戶進行搬遷安置。鼓勵搬遷戶進城入鎮進行購房安置。

(三)補助為主,實物和資金相結合原則。搬遷安置補助分實物補助和資金補助兩部分。實物補助包括過渡房的修整、提供安置用地、集中安置點的“三通一平”等,資金補助包括拆遷、過渡安置及搬遷補助等。

(四)建一拆一補一原則。搬遷戶搬遷后,以戶為計算單位,建一拆一補一。一戶一宅,原來居住房及生產用房必須拆除,經驗收合格后方可發放補助。

二、我市目前地質災害現狀

通過1:5萬地質災害詳查和2015年汛后核查,確定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高陡邊坡隱患點共153處,其中崩塌72處,滑坡65處,不穩定斜坡11處,泥石流2處,地面塌陷處3處,市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13處。除天湖街道外全市的各鄉鎮、街道均有分布,成因除地質環境條件、氣象水文外,還與頻繁實施的人類工程建設活動密切相關。

三、治理目標任務及工作安排

經征詢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的意見,結合調查、核查結果,按照輕重緩急、分期治理原則,2016年計劃實施危險點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20處,涉及37戶123人。其中,搬遷安置15處22戶77人,工程治理5處15戶46人。搬遷避讓工作計劃于2016年底完成,工程治理計劃于2016年汛前啟動招標程序(詳細見附表)。

四、費用概算

(一)搬遷避讓費用

參照現有的搬遷避讓補助標準,具體如下:

(1)安置補助款:按5萬元/戶撥付;

(2)獎勵資金:在規定時間內搬遷完畢并將舊房拆除的獎勵1萬元/戶;

(3)2層及2層以上磚混結構房屋按樓房面積另行補助200元/平方米。

初步估算,本次搬遷避讓共需資金為171萬元。

(二)重點隱患點工程治理費用

工程治理費用包括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和驗收費用。5處工程治理初步估算約需570萬元。

(三)續建項目

包括4個工程治理項目和3個集中搬遷安置項目,其中工程治理項目勘查、設計已完成,因省國土廳和財政廳正在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項目審查意見還未下發,意見下發后將進行施工招投標,搬遷避讓集中安置項目中西津辦事處羅溪海山為2012年項目,因征地費用增高(原計劃100萬,實際為310萬),及安置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污水處理、道路硬化及小區綠化等),預計增加費用400萬元,中溪石口劉村和南極楊獅茶廠搬遷集中安置項目為2014年項目,2015年啟動項目,計劃2016年底完成。續建項目總共需用資金1884萬元。

(四)設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以獎代補”專項資金

主要指一些未納入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或納入隱患點但未納入年度治理計劃,或突發性的小型地質災害的治理,由于影響人員少,搬遷成本高,但可以采取簡易的工程進行治理(這類點在我市較普遍),建議市政府每年設立“以獎代補”專項資金200萬元。由各鄉鎮、街道自行進行治理,項目報財政、國土審核備案,根據審計結果,按50%比例實施“以獎代補”補助,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五)監測及應急費用

監測費用主要包括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員補助、簡易的監測儀器、裝備的購置費和汛期、防臺期間轉移危險區人員等應急處置費用,預算為80萬元左右。

以上費用預算合計為2905萬元,其中2016年項目資金預算1021萬元,續建項目1884萬元。

五、經費來源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規定,地質災害防治費用由市政府從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中解決,另外可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由市政府先行墊付:

(一)避讓搬遷“以獎代補”項目:若獲立項,每戶可獲3萬元補助;

(二)治理工程“以獎代補”項目:若獲立項,則按申報的實際治理費用的45%比例補助;

(三)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資金:每年約60萬元。

六、管理及實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因自然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治理和避讓搬遷資金由政府負責落實;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相關責任人(單位)負責組織治理和避讓搬遷。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讓搬遷工作實行屬地管理的原則,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責任主體,統一組織實施。

治理工程竣工后,政府投資的由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竣工驗收,驗收通過后明確有關單位管理和維護。市財政主管部門負責治理資金審核和撥付。責任人(單位)負責治理的由責任人組織竣工驗收,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參加,驗收通過后由責任人(單位)負責管理和維護。

七、資金使用與管理

項目資金由市財政統一管理,按標準及時撥付補助到位,其中避讓搬遷補助資金在農戶搬遷完成后一次性全部兌現,并公布避讓搬遷戶補助資金發放情況。工程治理資金按進度、按程序撥付。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政府辦副主任、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為副組長,宣傳、財政、建設、規劃、公安、國土資源、交通、水利、林業、新農辦、供電等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點治理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檢查督促全市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點治理工作。

篇(7)

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為7347.25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72.69%。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99處(不含城區 14條地裂縫、5個地面沉降中心),直接威脅4932戶、20174人、15739間房屋的安全。

2015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災(險)情18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18.2萬元,無人員傷亡;通過治理搬遷,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

二、防范區段和防范期

結合2015年地質災害災(險)情、隱患點的穩定性狀況,預測2016年全市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重點防范期。

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510月,主要防范密集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泥石流主要防范期:69月,主要防范連陰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主要防范期:全年應密切關注因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活動。

(二)重點防范區域。

重點防范區域: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藍田縣、周至縣、戶縣、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和國際港務區。上述為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開發區。

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未央區:重點防范F1~F7地裂縫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地裂縫。

雁塔區:重點防范F7~F13地裂縫的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地裂縫、地面沉降。

灞橋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F10地裂縫及延伸帶的變化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裂縫。

臨潼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

長安區:沿黃土丘陵和黃土臺塬邊坡地帶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滑坡和崩塌災害。F14地裂縫變化以及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對地表建筑的破壞,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

藍田縣:北部的橫嶺黃土丘陵、白鹿塬邊坡、鯨魚溝及郭家嶺、游鳳嶺山區,南部的基巖山區、灞河階地和八里塬等地。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周至縣:108國道黑河沿線,馬召鎮以南地區,竹峪鎮、翠峰鎮、駱峪鎮、廣濟鎮、馬召鎮、樓觀鎮、集賢鎮和九峰鎮一線的秦嶺山前地區。防范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

戶縣:澇峪河、太平河沿岸和秦嶺山前等地。境內的西漢高速、太平峪公路等穿越秦嶺的公路以及西成高鐵建設沿線的邊坡地帶。防范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高陵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國際港務區:主要防范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黃土崩塌災害。

(三)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學校:灞橋區物業管理學校,長安區長安一中、西安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長安師范附屬小學、東韋小學,戶縣紙房小學。

旅游景點:臨潼區驪山景區,長安區灃峪、常寧宮景區,戶縣牡丹園、澇峪、太平峪、朱雀景區。

古遺址、古建筑:雁塔區青龍寺,臨潼區華清池,長安區華嚴寺、興教寺、甘霖寺,戶縣金峰寺。

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臨潼區驪山滑坡,高陵區梁村崩塌。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

鐵路:西康鐵路小峪至石砭峪段,西成高鐵建設沿線。

地鐵:地鐵在建與運營線路穿越城區地裂縫沿線。

公路:西安境內的京昆高速西安至漢中段、包茂高速西安至安康段、滬陜高速西安至商洛段、108國道、312國道、210國道。戶菜公路、太平峪公路、小峪公路等穿越秦嶺山區的公路,以及黃土塬區正在建設的公路、二級路網等。

(五)重點防范的礦山。

藍田縣湘子岔金礦、堯柏小寨石灰巖礦,周至縣馬鞍橋金礦、板房子鐵礦,戶縣郭家山白云巖礦、澇峪教場白云巖礦。

三、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

1.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災目標責任書,嚴格落實兩卡一預案(防災、避險明白卡以及防、搶、撤預案)制度。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監測人為直接受威脅的群眾,并落實群測群防人員補助經費。

2.制訂年度防治方案。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編制本區域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公布實施;同時做好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6年6月底前。

3.強化部門防災責任。市氣象局負責提供天氣預報和雨情信息,與市國土局共同會商,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市安監局與市國土局共同督促已取得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且采礦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的非煤礦山企業,做好采礦區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市交通局負責組織國道、省道兩側公路用地內由公路建設及養護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指導區縣做好農村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建委、市城改辦負責加強對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項目的基坑支護、降水、土方開挖等工程的監督檢查,督促建設單位落實相關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市市政局負責對公用設施附近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對學校校舍(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水務局負責水利設施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工作。市旅游局負責協助A級旅游景區上級主管部門督促A級旅游景區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市文物局、市民委負責督促古遺址、古建筑使用管理單位,做好周邊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市地鐵辦負責軌道交通保護區范圍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西安鐵路局負責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省交建集團、省高速集團負責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

(二)加強地質災害動態管理。

1.落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在汛前開展地質災害排查,逐級落實防災責任,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措施及專項工作方案;汛中針對強降雨區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并妥善處置,切實保障受威脅群眾安全;汛后實施核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動態,調整防治工作重點,總結工作經驗,提高防災效率。

2.推進地質災害詳查。推進灞橋區、臨潼區、長安區、周至縣、戶縣等5個區縣的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調查成果將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依據。

3.嚴格執行評估制度。對于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地裂縫穿過區域進行的工程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在用地審批中,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嚴防工程建設引發、加劇、遭受地質災害。

(三)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加快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建設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2016年,重點推進長安區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工作。

2.積極開展工程治理、搬遷避讓工作。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多渠道籌集資金,積極開展工程治理。對于因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責成相關單位實施治理;對于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地質災害,及時申請治理資金,組織開展應急治理。2016年,完成中省財政已下達的16個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的驗收、備案工作。對工程治理難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與扶貧搬遷工作結合,納入本地區搬遷工作的年度安排,實現全市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應搬盡搬,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

3.加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力度。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具體演練次數為:灞橋區、雁塔區各5次,臨潼區30次,長安區35次,藍田縣15次,周至縣25次,戶縣15次,高陵區4次,曲江新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航天基地各1次。戶縣、周至縣、臨潼區、長安區4個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高標準十有縣,每個區縣培訓人數不低于1萬人,確保完成全市138次的演練任務及培訓目標。

(四)強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1.構建監測防治體系。國土資源部門要繼續實施典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自動化監測水平,加強地熱水監測工作;逐步實施全市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工作,初步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體系。

2.加強預警預報。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會同氣象、通訊部門,建立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聯動機制,及時預警預報信息,特別是加強對短時局部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

3.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24小時值班及速報制度,按照《西安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地質災害專用車輛、應急通信和專業設備。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設立市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指導全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地質災害24小時值班電話及傳真:86787052。

四、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夯實工作責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層層落實防災責任,確保防治措施落到實處。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對在地質災害防范和處置中,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行政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加大投入力度,積極落實經費。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增加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投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治理等工作,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三)深化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意識。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開展應急處置和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與地質災害防治基礎知識、防治管理基本技能的宣傳培訓。

(四)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工作,參照市級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職責,成立本地區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加強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合力。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本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篇(8)

我區系丘陵地形,地面起伏大,背斜陡急帶巖層傾角大,鄉鎮和街許多地方起伏較大,巖層穩定性較差,易發生山體滑坡和危石崩塌等地質災害,就其誘發因素多為降雨量集中、持久或人為活動不當。根據氣象部門2014年氣候趨勢預測:我區2014年總降水量比2012年偏少,與多年同期平均值基本持平,為750mm左右;汛期旱澇交錯,有中等強度的夏旱,有一般性的伏旱,干旱比2012年偏重;主要降雨時間為5—9月,預計5月份降雨量60-80mm、6月份降雨量180-220mm、7月份降雨量140-160mm、8月份降雨量220-260mm、9月份降雨量70-90mm。上述5個月為我區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時段。

二、2014年地質災害防御重點

(一)重點防御區域

1.黃桷坡斷裂帶:

2.河谷岸邊陡坡帶:

3.巖層穩定差易滑坡地帶:

(二)重點防災點

2014年汛前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出的36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三)重點防御時間

1.春、秋綿雨期。綿雨季節,雨水長期浸潤巖土或沿巖石裂隙滲透,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和巖石垮塌。

2.夏季暴雨期。山洪和洪水暴發,容易造成河岸陡巖垮塌危巖危石滑坡、墜落。

三、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防范工作,區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區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由鐘向林同志兼任,各鄉鎮、街道及區級相關部門要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充實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人員,構筑區、鄉(街道)、村(社區)防災網絡體系,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使防災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1.區發改局

(1)負責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對選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工程建設項目,其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予批準或者核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

2.區教育局

(1)組織排查學校地質災害(隱患)點,并對威脅學校安全的地質(隱患)點落實險情巡查、監測、預警預報等安全防范責任人和措施。

(2)負責督促各學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工作,普及中小學生地質災害防范知識。

3.區財政局

(1)負責按照國家和省、市、區有關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專項資金,用于地質災害群防網絡體系的建立和維護,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勘查設計和工程治理等。

(2)對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4.區城鄉建設住房保障局

(1)負責對因建設而形成或存在安全隱患的高坡、陡崖進行監督管理。

(2)組織開展因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監測。

(3)制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等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的應急排危方案并監督實施,負責組織開展相關治理工程竣工驗收工作。

(4)指導監督相關房屋開發、建設單位在規劃和建設工作中開展相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評估、核實、統計因地質災害引發的危房情況。

5.區交通運輸局

(1)組織本行業本部門地質災害調查、汛期地質災害檢查和地質災害專項治理;負責全區縣道及以上公路沿線及兩側地質災害隱患的治理,落實險情排查、巡查、監測、預警預報等安全防范責任人和措施,檢查與維護危險路段安全標志,督促公路部門有關單位加強巡查排查,及時發現公路安全隱患,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2)督促因公路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責任單位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督促業主落實險情巡查、監測、預警預報等安全防范責任人和措施。

6.區水務局

(1)及時向區政府、各鄉鎮政府和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提供汛情、水情、雨情等實時信息,并向公眾提供相關信息。

(2)組織本行業本部門地質災害調查和汛期地質災害檢查;負責對水庫周邊、水利設施沿線地質災害的巡查排查,發現隱患或險情時,應及時落實監測、巡查,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組織本行業本部門地質災害專項治理。督促因水利工程施工引發地質災害的責任單位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督促業主落實險情巡查、監測、預警預報等安全防范責任人和措施。

7.區安監局

督促礦山企業安全開采、科學堆放尾礦,防止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落實安全防范責任人和措施。

8.區國土資源局

(1)負責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

(2)組織編寫區本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報區政府批準實施,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3)組織相關部門在汛期期間進行地質災害汛期檢查,指導、監督做好汛期內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工作。

(4)對較大級地質災害(包括突發性地質災害)組織專家和專業單位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方案。

(5)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

(6)指導群測群防,組織監測員的培訓,核準地質災害搬遷避讓,界定地質災害治理責任。

9.各鄉鎮、街道辦事處

(1)負責轄區內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健全鄉(街道)、村(社區)、組三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測群防監測網絡,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

(2)組織基層群眾及相關單位認真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定期檢查和監測管理工作,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設立警示牌,并立即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一旦出現異常情況立即按速報制度規定程序上報,并迅速撤離可能遭受災害的人員和重要物資。

(3)負責編制轄區內已確認為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單獨防災預案,并安排專人定點、定時監測記錄,按時報告。同時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發放到監測責任人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由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對危險區內的群眾宣傳避險常識,告之報警信號、受災時撤離路線、疏散順序和避險安置點,并向當地群眾公示。

(4)臨災時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組織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助的部署和協調工作,組織受災群眾的避險安置和搬遷工作。

(5)負責治理轄區內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

(6)負責轄區內災情、隱患點的統計和上報。

(7)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

10.其它各有關部門:

(1)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服從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

(3)發生地質災害災情或者險情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做好應急工作。

(二)強化措施,確保安全

篇(9)

*年全市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共310宗,受威脅房屋1831間,受威脅群眾1568戶9385人,損毀房屋191間,安全撤離6379人,直接經濟損失1059.4萬元,沒有發生人員傷亡事故。與*年相比,發生宗數增加145宗,但經濟損失下降了42%。主要原因有: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精心組織,科學部署,靠前指揮,做到領導到位、任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二是地質災害重要預防區域劃定比較準確,預防措施有力;三是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及時和比較準確;四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廣大干部群眾通過地質災害預防知識宣傳與培訓,防災、減災意識得到加強。

二、2009年地質災害類型及重點防范期

我市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是廣東省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區,地質災害多以中、小規模為主,呈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等特點。今年,極端氣候因素仍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根據市氣象局初步預測結果分析,2009年登陸和嚴重影響我市的臺風有3~4個,與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大部分地區降雨量略偏多。地質災害的發生類型,仍將以山區風化殘坡積土層和各種因素的劈坡導致巖土體失衡而誘發的邊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以及石灰巖分布地區由于氣候干旱、地下水變化,易造成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時期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其他時期應加強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以及冰雪融化和地震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和研究工作。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段分布情況

今年,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的區段是:

(一)高易發區:〖HT〗主要分布于*市中部、北部,*市區北部山區,西江北岸(*至*段),*縣西北部、東部,*西北部,*縣中部、西北部,*縣南部、東部,*縣南部和東北部。總面積3776平方公里。區內地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巖石風化破碎,殘積土層厚,侵蝕、剝蝕作用強烈,斜坡不穩定,河流切割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歷史上區內地質災害已導致80人死亡,34人受傷,目前受威脅人口22766人。

(二)中易發區:〖HT〗主要分布于*區,*市*至城區西江*,*市東南部丘陵平原隱伏巖溶區,*東部丘陵區及東南部平原石膏礦開采區,*縣西部丘陵河谷平原區,*縣西北部丘陵、*巖溶區,*縣中西部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隱伏巖溶區,*縣西北部與南部低山丘陵區,總面積3393平方公里。歷史上區內地質災害已導致10人死亡,目前受威脅人口8442人。

(三)重點防范的城區、街鎮:〖HT〗*城中街*崗、大沙鎮,*市*街、*鎮、金利鎮,*縣江口鎮、長安鎮,*縣懷城鎮、*鎮、*鎮、*和梁村鎮,*縣南街鎮,*縣九市鎮、*鎮,*區*鎮以及西江、賀江、綏江、新興江兩岸沖積平原軟土區。

(四)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HT〗廣肇高速公路;國道321*-*段;省道四(會)連(山)線四會-*段;懷(集)封(開)線、悅(城)懷(集)線;*橋蓮線;*-*路段;*縣盤龍峽境區公路。

(五)重點防范的中、小學校:四會中學高中部;*縣坳仔鎮中學、羅逢小學、魚南小學;*縣*中學、赤坑中學、古水鎮蒙坑小學;*縣江口中學;*縣九市鎮中心小學、九市鎮幼兒園。

(六)重點防范的礦山(區):四會石膏礦,*河臺金礦,*縣長安石膏礦,*縣白水帶鐵礦、洽水鉍礦、*藤鐵鐵礦,*市河臺尚德-*縣古有-*縣清桂、木格瓷土礦區。

(七)重點防范的水利樞紐:九坑河水庫大壩,白水河梯級水庫(包括高塘、魚跳、新灣和長調水庫)大壩,景豐聯圍。

(九)重點防范的景區景點:星湖,鼎湖山,*縣盤龍峽景區。

四、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措施和責任單位

據統計,目前,我市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68個,其中,威脅1000人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6個,威脅500人以上的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7個,威脅100人以上的中型地質災害隱患點53個,威脅100人以下的小型地質災害隱患點2個。除4個礦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外,其余均為威脅村莊、學校的地質災害危險點。

(一)*區:睦崗鎮三村崗邊一、二隊崩塌、*鎮下*村委阜通村崩塌、*鎮藍塘山體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區人民政府。

(二)鼎湖區:坑口辦事處迪村塌陷、鳳凰鎮同古村委觀音巖。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觀音巖整體搬遷。責任單位:鼎湖區人民政府。

(三)*:城區*崗邊坡崩塌、四會中學高中部河岸滑坡、大沙鎮江民村地面塌陷、江谷鎮洗田村佛仔壩滑坡、江谷鎮馬崗村滑坡、石狗鎮庵江村滑坡、石狗鎮謳坑村委八村四隊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人民政府。

四會石膏礦地面塌陷和坑道充水,監測預警,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四會石膏礦。

(四)*市:*街道山口村山體滑坡、*鎮桐槎村委金扇村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整體搬遷。樂城鎮布浮村委布浮洞、水南鎮教師宿舍樓、活道禾地咀大湖塘新村滑坡、河臺鎮尚德村坑口泥石流、蛟塘鎮朗下村地面塌陷、金利鎮鹿洲村地面塌陷,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受嚴重威脅的局部搬遷。責任單位:*市人民政府。

*河臺金礦采空區和尾礦壩,監測預警,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河臺金礦。

(五)*縣:南街鎮本策火箭一隊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整體搬遷。*中學教師宿舍后背操場崩塌、*縣農機學校滑坡、南街鎮人民路滑坡、南街鎮古琴崗崩塌、南街鎮星坪深元垌村滑坡、赤坑鎮教師村山體滑坡、古水鎮蒙坑小學崩塌、洲仔鎮鹽田村滑坡、排沙鎮春水瓦灶崗村滑坡、排沙鎮扶羅村委坑邊洞村滑坡、木格鎮車下村滑坡、聯和鎮硯坑村崩塌、賓坑鎮寺灣中寨村滑坡、賓坑鎮吉崀、朱君村滑坡、賓坑鎮羅溪大林村滑坡、賓坑鎮羅汶山根過坑村滑坡、石澗鎮馬坳塘蚌村滑坡、橫山鎮后山崩塌、坑洞鎮坑洞小學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部分搬遷。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六)*縣:洽水鎮天堂村山體滑坡、甘灑鎮南洞村邵屋寨山體滑坡、甘灑鎮羅密村山體滑坡、橋頭鎮徐安村大路下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整體搬遷。*鎮鄧屋中心村地面塌陷,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部分搬遷。坳仔鎮中學崩塌、坳仔鎮羅逢小學滑坡、坳仔鎮魚南小學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白水帶鐵礦排土場、尾礦壩滑坡、泥石流,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白水帶鐵礦。

(七)*縣:白垢鎮白沙村背后山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搬遷避讓。江川鎮料塘村大巷口崩塌、江川鎮江山村北鳳咀滑坡、江口鎮中學后山滑坡、江口鎮塔山二路滑坡、江口鎮虎鼻山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長安石膏礦地面塌陷,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工程治理,部分搬遷。責任單位:*縣長安石膏礦有限公司。

(八)*縣:九市鎮中心小學河岸滑坡、*鎮里村黃泥坑村崩塌,監測預警,建議搬遷避讓。*鎮云幫新村滑坡、*鎮云幫金坑村滑坡、*鎮小水珠源村滑坡、九市供銷社崩塌、莫村鎮古有居委新街崩塌、永豐鎮文善雙款村崩塌、回龍鎮六水大湖村滑坡、高良鎮金山舊屋村滑坡,監測預警,險情避讓,建議工程治理,部分搬遷。責任單位:*縣人民政府。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大局穩定。我市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多發區,具有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危害大等特點,是我省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南方出現一系列極端天氣,更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和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我市地質災害隱患潛在威脅4.2萬多人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威脅100人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68處,受威脅人數2萬多人,潛在經濟損失約3.6億元。同時,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監測機構不完善,防治科技含量低,裝備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基層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清醒認清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突發性重特大型地質災害發生,避免出現群死群傷事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保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HT〗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貫徹以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實行“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鎮、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四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汛前,市、縣、鎮、村要層級簽訂防災責任書,明確各級防災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教育、民政、公安、農業、林業、經貿、衛生、旅游、財政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協調,健全互動工作機制,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汛期,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災害危險點的監測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責任人,真正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篇(10)

關鍵詞:地質災害;畢節市;措施;形勢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Bijie;measure;situation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186-03

0 引言

在國家及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貴州畢節經濟飛速發展,從原來的無鐵路、高速、機場,到現在的高速鐵路、貨運鐵路大力建設、“縣縣通高速”、擁有年吞吐量40萬人次的民用機場。但是,隨著工程建設日益增長,人為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逐年增多,同時,畢節市豐沛的降水、地表巖性破碎及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使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較為嚴峻。本文通過總結畢節市地質條件、現狀特點,分析面臨的形勢,提出加強部門合作、深化宣傳培訓、增加資金投入、科學動態監測,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災害類型及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經濟、技術和科研條件,整合各種方法手段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思路,使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定量化、精準化和實用化。

1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

2014年-2016年間,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32起,使1589人受災,因災死亡38人,受傷13人,直接經濟損失2366萬元。其中,自然因素誘發地質災害23起,人為因素誘發9起。

截止2016年12月,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50處,其中:包括滑坡356處、崩塌269處、不穩定斜坡155處、泥石流16處、地面塌陷147處、地裂縫7處(餅狀圖)。受威脅人數94301人,潛在經濟損失約32.4億元,受威脅學校10所,其中:特大型8處、大型22處、中型260處,小型660處;人為引發的224處,自然因素引發的726處。

2 地質條件

2.1 氣象

全市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101.8~1780.2小時,年平均氣溫10.5~15.0℃,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無霜期205~297天,四季分明,清涼宜人。

2.2 水文

畢節市屬長江流域,區內河流分屬烏江、赤水河及橫江水系三大水系,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93條,100平方公里的有80條,總流量128.2億立方米。河流岸坡陡峻,大多在60°~80°,少數35°~45°,河流總的特征是河道落差大,迭水瀑布多,枯、洪流量變化大,陡漲陡落突出,市內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較豐富,但地下水埋深較大,地下水的類型有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及分布零星的松散層孔隙水。

2.3 地形地貌

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最高處小韭菜坪海拔2900.6m,東部最低處赤水河處海拔457.0m。赫章縣的西部平均海拔在2000~2400m之間,屬高原、中山地帶,為境內第一級階梯;赫章縣東部、七星關區、大方縣、納雍縣、織金縣西部平均海拔在1400~1800m之間,屬中山地帶,為境內第二級階梯;金沙縣、黔西縣和織金縣東部平均海拔在1000~1400m之間,屬低中山丘陵地帶,為境內第三級階梯。

2.4 地層巖性

畢節市出露的地層,主要分布有三疊系、二疊系、侏羅系,寒武系、侏羅系次之,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泥盆系、中生界的白堊系在畢節轄區邊界偶有分布,第四系普遍分布在地表表層。

2.5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全市的地層巖性、含水介質及地下水動力條件,地下水類型可分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三類。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水,其次為基巖裂隙水,局部為松散堆積層孔隙水。

3 地質災害防治面臨形勢

豐沛的降水、地表巖性破碎及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使得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勢較為嚴峻。

3.1 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防治資金投入過大

畢節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多、分布廣,是貴州省地質災害較多的地區之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分布于貧困偏遠山區,交通條件落后,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目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仍以政府投入為主,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還未形成政府、企業及個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地質災害隱患以中、小型為主,規模小、危害大,市縣兩級財政壓力較大,因地質災害項目管理條件限制,申請上級補助資金較為困難,造成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治理進度緩慢,仍有大量群眾飽受地質災害威脅之苦。

3.2 地質環境脆弱,人類工程活動強烈

畢節市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環境脆弱,地形地貌起伏大,地形切割強烈,地層巖性破碎,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和高發區,根據《畢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6年-2020年)》:“十三五”期間,畢節市將大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四大鷴孕卸”在未來幾年,隨著畢節市開發建設、脫貧攻堅等活動的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較以往強烈,極大地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3.3 極端氣候天氣的影響,技術力量薄弱

根據近年的氣候變化總結規律,畢節市極端氣候天氣仍將持續,使得地質災害的突發性更加突顯,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對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更大的困難和挑戰。

畢節市在全國率先成立專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防治工作的機構,全市應有從事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工作的人員共108人,但由于工作需要,目前只有63人專職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僅6人,雖然畢節市有眾多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單位對口協作,但因技術人員仍然較少、工作經費短缺等因素,難以開展較為專業化、全覆蓋的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及復查工作。

4 防治措施

畢節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雖然形勢嚴峻,面對的困難多多,但任然在黨委、政府關心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

4.1 依法依規,統一領導,加強部門合作

地質災害防治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在嚴格貫徹執行、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同時,結合畢節市實際,認真制定適合該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畢節市地質災害預防和處置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在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會同環保、水利、氣象、交通、工能、民政等委員會成員單位,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部門間信息資源利用,實現信息共享,發揮綜合優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4.2 群測群防,加強宣傳教育

地質災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方針,依靠人民群眾和專業技術力量建立完善的群測群防體系,全面落實監測預警的防災責任人,形成完善的群測群防網絡,合理控制和規范人類生產活動,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地質環境惡化和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發生各類地質災害;利用多種形式、多種媒體開展通俗易懂的法治教育和科普宣傳活動,增強全體民眾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履行法律義務、承擔法律職責的自覺性。

4.3 落實防治經費

依據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的原則,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及時撥付和配套地質災害專項資金;努力爭取扶貧移民資金,多方面籌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將地質災害治理與移民搬遷相結合,切實解決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且急需易地搬遷人員的安全,對因人為工程活動誘發和加劇的隱患點,嚴格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統籌資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014年畢節市獲得中央財政項目3個,中央投入資金3720萬元,目前,項目正有序地施工及后期工作,屆時將使699戶3532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2015年,在貴州省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省、市、縣三級按一定比例投資解決全省危重地質災害隱患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截止目前,畢節市共獲得全省三年行動計劃立項項目34個,獲得省級資金7353萬元,防治工作結束后將使11411人免受地質災害威脅。

對現存隱患點中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員大量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且治理費用又遠小于預期損失值的隱患點,依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治理工程,保護地質災害威脅區內的城鎮、工礦企業、重要設施及重要居民點等的安全,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于結構復雜、變形劇烈、實施工程治理經濟上不合理或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實施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體,建議采取搬遷避讓。

4.4 加強監測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但大多數在成災前都具有一定的前兆,優質的監測數據或現象給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依據,同時也能在災害發生前做出正確的決策,使受威脅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從2015年起,畢節市按照省、市、縣分級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但業主滅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補助經費,大大增加監測人員積極性,使其勞有所得。

4.5 編制防治方案、應急預案

每年各級人民政府會根據防治工作實際,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指導每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性文件,并公示各委員會成員單位主要聯系人等信息。

畢節市2016年根據全省要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并頒布實施,明確各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及如發生災害時如何應急處置等,各個縣(區)也同樣制定縣級應急預案。畢節市還要求各隱患點編制應急預案,并每年都要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以檢驗預案的可操作性及實用性,確保群眾在發生災害時明確撤離信號、逃生路線及安全避險場所等基本信息。

總之,雖然畢節市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只要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災害類型及聯系,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經濟、技術和科研條件,整合各種方法手段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治理。同時,需要工作細致深入,盡量避免失誤,盡力保證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人民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讓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學化、正規化、規范化、定量化、精準化和實用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深入推進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規劃(2013-2020年)[R].北京,中A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

[4]貴州省人民政府.貴州省“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6-2020)[R].貴陽:貴州省人民政府,2016.

篇(11)

(一)山體滑坡。已查明的山體滑坡隱患共計34處。其中辦事處2處已經排除,剩下32處。規模最大的鎮村下遙坡土體滑坡,達240萬方,直接威脅人口63人;分布最多的鎮,共計14處,且大多處于不穩定狀態。

(三)地面塌陷。已查明的地面塌陷共計15處。其余均在鎮,多為煤炭采空區。

(四)全市近40家采石、水泥企業礦山塘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隱患;另外。

二、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市國土資源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門和各鄉鎮(辦、場)要繼續加大對《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宣傳力度。深入開展全民防災科普知識教育。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和“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出資”原則。

(二)市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發揮“組織、協調、監督、指導”職能作用。各相關部門和鄉鎮(辦、場)進一步健全相應機構,積極配合國土資源部門,接受國土資源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及時向國土資源部門反應本轄區、本部門地質災害及防治情況。

(三)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全市地質災害隱患群測群防體系網絡。交通部門負責對全市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工作;水利部門負責對全市江河湖泊沿岸地質災害的監測工作;各鄉鎮(辦、場)及相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層層落實下去。設置警示牌,指定監測人員,定期進行監測,并向受到威脅的居民和相關單位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如發現新的地質災害隱患要及時向國土資源部門報告。

(四)國土資源部門對新增建設用地。實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備用金制度。礦山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有資質單位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綜合治理方案”治理礦山環境。

(五)如發生地質災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在线|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播放视频m|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欢愉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中字|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福利小视频|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九一|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欧美日韩亚洲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免费超爽大片黄|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女人是男人未来1分50秒| 中国国产高清一级毛片| 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视频|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日本黄色片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有没有毛片网站|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 老司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2021精品国产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2020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 色妺妺在线视频| 国产a一级毛片含羞草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