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利與弊大全11篇

時間:2023-06-01 15:56:5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人民幣國際化的利與弊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近年來,由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相繼爆發,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層出不窮,上至國家政府,下至企業百姓,都深刻關注人民幣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三螺旋”理論及相關研究進行思考與總結。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與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以及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爆發,國際上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大貿易輸出國和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少發達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將本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著眼于中國經濟的參與,因此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但由于國內金融體系的不完善,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宏觀經濟的不穩定,目前人民幣還不能實現國際上的自由兌換。基于“三步走”的策略,人民幣已經歷了周邊化,目前與中國東南、西南、西北相鄰的諸多國家已廣泛應用人民幣,即現階段人民幣的周邊化已基本實現,目前正在由周邊化像區域化過度。

二、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給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使人民幣的發展面臨著挑戰。一方面,兩次危機的爆發沖擊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也使人們對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產生質疑,這無疑給發展中的中國經濟帶來絕佳的歷史契機,從而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但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任何一次危機都會波及全球,兩次危機的爆發使我國的對外貿易受阻、外匯儲備資產安全性降低以及金融市場波動顯著。因此,我們應辯證的看待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三、運用“三螺旋”理論分析關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建議與策略

(一)“三螺旋”理論概述

三螺旋是指大學-產業-政府三方在創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時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獨立身份。是一種創新模式。利用物理學中“場”的概念,基于對科學技術場的研究提出三螺旋場的概念,發展一種分析三股螺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作用的方法。將“三螺旋”理論運用于人民幣的發展,是指支撐人民幣發展的三個主要力量:國家政府——國際因素——金融體系共同作用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1.政府的應對措施。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政府可以做出如下嘗試:

合理利用外資,在引進外資時做到重質量,輕數量,重結構,輕規模,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加強我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那么就歐債危機而言,歐盟國家經濟復蘇情況不容樂觀,雖然降低了我國對歐盟的出口,但是,我國可以利用歐元外匯加強與歐盟國家在某些企業項目的合作,我國出資幫助歐盟經濟復蘇,同時也可在合作中學習歐盟國家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

健全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同時漸進放松資本管制。根據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資本市場、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宏觀調控能力較弱的情況,大致可以按:先放開長期資本流動,再放開短期資本流動;在長期資本范圍內,先放開直接投資,再放開證券投資;在證券投資范圍內,先放開債券投資,再放開股票投資;而在所有形式的資本流動中,先放開資本流入,再放開資本流出。

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目前盡管人民幣面臨升值的壓力增大,但是政府應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保持國內物價穩定;應增加進口,平衡貿易收支,保持匯率穩定。

順應“十二五”改革,使金融體制改革與國際化接軌,在人民幣成為東盟區域內“強勢貨幣”的進程中,應注意東盟各國政府之間要建立良好的政策協調機制,危機應對機制和監管機制以防止區域性危機的發生。歐債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雖然歐盟有統一的貨幣政策但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因此,我們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不能完全照搬歐元模式,應結合我國具體實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2.國際因素的影響。任何事物的快速發展必定基于一個良好的契機,而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要依托國際因素。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爆發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平衡,國際上對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同時,兩次危機也加大了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亞洲各國的金融風險,因此亞洲各國希望能利用幣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來規避外部金融風險。這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迎來了個絕佳的歷史時期。

3.金融體系的努力。首先國內金融機構應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真正做到“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標準,此外,完善服務流程,做好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宣傳引導,規范合同簽訂和產品價格收費。對于金融服務的收費,應嚴格按照《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對于政府指導價,要嚴格執行國家規定價格,對于市場調節價,要求商品和服務價格清晰明確、定價合理有據,杜絕多收費、亂收費和搭車收費的行為以及避免形成“小金庫”,妥善解決好金融爭議。

四、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展望

人民幣國際化正處于發展階段,雖然關于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研究幾乎涉及所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對于具體措施建議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相信經過各方努力,最終會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0)010-0045-05

一、引言

西方學者對貨幣競爭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進行多角度分析。基于數據的易得性,在貨幣使用部門和職能上,多集中于官方外匯儲備研究。Eichengreen(1998)運用歷史數據計量分析證明,歐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將超越美元,但由于歷史慣性,這個過程十分緩慢。Eichengreen和Mathieson(2000)對1979-1996年數據重新分析,得出這些決定因素具有跨期穩定性的結論。Menzie Chinn和Jeffrey Frankel(2007)分析1973至1998年間各國官方外匯儲備幣種結構的決定因素。顯著變量包括:貨幣發行國的經濟總量,通貨膨脹率,匯率波動方差,金融中心規模。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支撐一國貨幣國際地位的是這個國家背后的綜合實力。除了綜合實力,國際貨幣競爭影響因素還有歷史慣性。國際貨幣具有網絡外部性‘,人們傾向于選擇當前使用范圍最廣的國際貨幣。從當前國際貨幣轉換到一種新貨幣,除了需要支付轉換成本。還要考慮網絡外部性所形成的不確定因素。如果其他人不轉換到新貨幣,新貨幣就不能形成網絡外部性。使用新貨幣就要支付更多成本。這就使得人們更愿意使用現行國際貨幣,造成國際貨幣使用的歷史慣性。只有受到足夠大的外部沖擊,才有可能引起國際貨幣地位的轉換。即使一國貨幣失去國際貨幣地位,也先要經歷一段積累過程,“漸變”到一個關鍵點之后,才會造成國際匯兌結構“突變”,出現國際貨幣轉換的“傾覆現象”。

Chinn和Frankel(2005)建立模型,對1973-1998年全球外匯儲備份額與貨幣選擇決定因素指標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出滯后一期的自回歸變量系數為0.85~0.95。Elias Papaioannou和Richard Portes(2007)指出,官方外匯儲備選擇表現出很強的慣性。美元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英磅則在大約整個19世紀中都處于主導貨幣。Marc Flandreau和Clemens Jobst(2009)運用19世紀后期(當時英磅是世界領導貨幣)的數據,構造貨幣選擇的微觀經濟分析模型,實證分析發現,國際貨幣選擇的確存在著歷史慣性,但國際貨幣體系演變并非單純受到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應的影響,規模因素最終起到舉足輕重作用。

中國學者早期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研究比較宏觀和抽象,21世紀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在研究方法上趨向具體,并開始進行數量與計量分析。何帆、李婧(2005)認為,貨幣國際化具有一定歷史慣性,新的國際貨幣將有可能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誕生。李稻葵、劉霖林(2008)通過對官方儲備、貿易結算以及國際債券中的各個國際貨幣比重進行計量分析,研究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水平的內在因素。顯著因素包括:經濟總量、通貨膨脹率、真實利率水平、匯率升(貶)值及匯率波動幅度等。以計量回歸模型為基礎,模擬2020年當前主要國際貨幣在國際儲備、貿易結算及國際債券中的比重,以及假設在可自由兌換的前提下,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可能占據的份額。在中國經濟最樂觀情景下,預測到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儲備和國際債券中的比例均可能接近20%。

李稻葵、劉霖林(2008)在實證模型中增加歐洲貨幣一體化啞元變量,來考察網絡外部性。Chinn和Frankel(2008)為了考察國際貨幣競爭的歷史慣性,在模型中加入因變量一階滯后項,運用了動態面板數據的OLS回歸方法。然而Bond證明,在動態面板回歸模型當中,如果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與隨機誤差項相關,就會存在嚴重的內生性。這將使OLS估計系數有偏(向上的偏誤),固定效應估計量有偏(向下的偏誤),隨機效應GLS估計量也有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了一階差分廣義矩(First―difference GMM)估計方法。這種估計方法首先對估計方程進行一階差分,以消除固定效應影響,并將因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差分變量的估計變量。一般而言,因變量的滯后項并非其一階差分的理想工具變量,尤其是當因變量漸近服從隨機游走過程時,更是如此。Arellano和Bond(1995)、BlundeH和Bond(1998)進一步提出了系統廣義矩(System GMM)估計方法,該方法把包含變量水平值的原估計方程與進行一階差分之后的方程相結合,同時進行估計。與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相比,運用系統廣義矩(System GMM估計)方法所進行的估計,其結果在統計上有效性更高。也因而很好地解決了動態面板數據在模型估計上所存在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問題。本文的計量回歸模型,在借鑒Chinn和Frankel(2008),李稻葵和劉霖林(2008)模型的基礎上,參考Arellano,Bond,Blundel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系統廣義矩方法,對動態面板模型進行估計。運用水平變量和一級差分隨機項的正交矩、一級差分變量和水平隨機項的正交矩。有效地解決了動態面板數據因變量內生性問題和差分廣義矩估計方法效率不足的問題。

二、國際貨幣競爭決定因素:實證分析

在當前既定的國際貨幣競爭格局下,人民幣作為“后起貨幣”參與國際貨幣競爭。為充分考察國際貨幣競爭的動態特征和歷史慣性,本文運用系統廣義矩(System GMM)分析方法。

本文運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貨幣構成來衡量貨幣國際化程度。選取主要指標:(1)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用GDP世界占比來衡量,為了分解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采取2000年美元不變GDP數據。(2)物價水平指標。用某一國際貨幣發行國家通貨膨脹率(CPI增幅)與國際貨幣發行國通貨膨脹率平均水平之差來衡量。(3)金融指標。用資本市場規模和利率水平來衡量。GDP、CPI、利率年度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發展指數數據庫,季度數據來自IFS數據庫,資本市場市值數據來自世界交易所聯盟。債券市場未清償余額數據來自國際結算銀行。(4)貨幣收益率和穩定性指標。匯率數據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各種貨幣相對于特別提款權(SD R1匯率的統計數據。采用各個貨幣相對特別提款權(sDR)匯率的5年平均變化幅度,來衡量貨幣收益率;采用各個貨幣相對特別提款

權(SDR)匯率的月度數據,取對數再差分之后的5年平均標準差,來衡量匯率的穩定性。

本文國際外匯儲備的數據來自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報和COFER數據庫。由于歐元推出前后數據不連貫,而歐元推出后的份額并不等于推出前歐元區國家份額之和(部分份額轉到其他EMS國家),所以本文分兩個階段來考察。第一階段從1973年至1998年,即歐元推出之前。主要的幣種有美元、日元、英鎊、馬克、瑞士法郎、法國法郎、荷蘭盾等。第二階段為1999-2008年,即歐元推出之后,幣種有美元、日元、英鎊、歐元、瑞士法郎。

圖1顯示了從1973年至2008年之間四種主要國際貨幣國際儲備份額變化情況,其中美元的比重從最高的近80%降低到最低的不到50%,歐元推出后份額有所上升,而日元的比重在近年來不斷下降。

構造國際貨幣官方外匯儲備份額share與其決定因素變量X1、X2……Xk回歸模型,關系表達式如下:

Shareit=β0+β1X1it+β2X2it+…βkXkit+εit (1)

因變量Share變化范圍為(0,1),如果直接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歸估計存在問題。在share=0或share=1附近。函數因變量share對自變量x的變化很不敏感,且非線性程度較高。從現實意義而言,由于國際貨幣競爭的傾覆效應,模型因變量與自變量不會是簡單線性關系。

對因變量share進行logistic變換,即θ(share)=logit(share)=ln(p/1-p)之后

θ(share)以logit(0.5)=0為中心對稱,在share=0和share=0附近變化幅度變得十分明顯。當share從0變化到1時,θ(share)從-∞變到+∞。即便因變量share與自變量x不是線性關系,θ(share)與x也非常接近于線性關系。有變換后的θ(share)來代替原來的share,就解決了前述問題。標準的logistic變換,以自然對數為底,通過實證分析對比發現,運用以10為底的變換所作出的模型估計效果更好。本文采取對因變量作以10為底的變換,并稱為“準logistic變換”(表1)。

1999年歐元的推出。使得國際儲備貨幣份額中的幣種結構前后不連續。所以本部分以歐元推出為限界,分兩個階段進行實證分析。

1 1973-1998年(歐元推出之前)

模型1:Logit=β1*L.logit+β2*GDPit+β3*exratevolit+B4*inrateit+constant+εit

模型2:Logit=β1*L.logit+β2*GDPit+β3*exratevolit+β4*inrateit+β5*inflationdiffit+constant+εit

模型3:Logit=β1*L.logit+β2*GDPit+β3*exrateapit+β4*exratevolit+β5*inrateit+β6*inflationdiffit+constant+εit

三個模型相比,模型3中所有變量顯著性都較高,估計效果最好。儲備份額滯后變量對國際貨幣儲備份額存在顯著影響,說明國際儲備貨幣競爭有很強的歷史慣性。GDP影響顯著為正且系數較大,說明國際貨幣競爭主要表現為經濟實力的競爭。從影響國際貨幣風險收益的變量:匯率升值幅度、匯率波動性、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來看,通貨膨脹率最顯著,其次是匯率波動性,然后是利率,最后才是匯率升值幅度。從實證結果來看,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和匯率穩定比匯率升值更能夠提高國際貨幣競爭力。

2、1973-1998年(歐元推出之后)

運用五種國際貨幣發行國家的國內股票債券市場合計占五國份額來考察金融市場對國際貨幣競爭力的影響。歐元推出后,增加啞元變量與其他幣種的國際貨幣相區別,考察區域貨幣合作對歐元競爭力的影響。

模型1:Logit=β1*L.logit+β2*GDPit+β3*exrateapit+β4*exratevolit+β5*inflationdiffit+β6*totalcapmarketit+β7*Eurodumit+constant+εit

模型2:Logit=β1*L.logit+β2*GDPit+β3*exrateapit+β4*exratevolit+β5*inflationdiffit+β6*totalcapit+β7*inratediffit+constant+εit

模型3:Logit=β*L.logit+β2*GDPit+β3*exrateapit+β4*exratevolit+β5*inflationdiffit+β6*totalcapit+β7*inrate-diffit+β8*Eurodumit+constant+εit

歐元推出之后,匯率升值與波動性變化對國際貨幣官方儲備方面的競爭影響變得不顯著。滯后變量十分顯著(1%水平以上)且正相關,經濟規模、資本市場深度比較顯著(10%水平以上)且正相關,利率差異、通貨膨脹率差異比較顯著(10%水平以上)并且負相關。

三、人民幣國際化:情景預測

當前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及開放程度有限,都對人民幣參與國際貨幣競爭形成一定限制。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持續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推進,貨幣兌換限制將進一步放松。這將大大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

在以下對人民幣國際貨幣份額的情景預側中,首先假設2015年之前人民幣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并且中國的金融體系能夠抵御開放條件下資本流動形成的沖擊。

分別預測人民幣在2030年全球央行國際儲備中可能占據的比重,假設如下:

1、十九世紀70年代日元國際化起步階段,日元官方儲備占世界份額迅速超過英磅份額。保守估計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對人民幣國際貨幣份額的政策性影響,2015年之前人民幣作為國際官方儲備貨幣的份額達到2%;如果實現“四幣整合”,則達到3%。作為2015年的1.logit值,在此基礎上運用模型進一步估計。2015年由于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和資本市場發展,資本市場深度達到世界2008年平均水平1.92。2014年以后各國資本市場(股票市值+債券市值)/GDP維持2008年底相對水平。

2、其他主要國際貨幣的經濟環境和2008年保持一致,貨幣穩定程度等不變。全球GDP的增長在2008年至2014年之間為3.5%,之后為4%。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GDP每年增幅取值為過去五年與IMF機構對未來兩年增長預測(2010年1月年報)的平均值。

3、中國經濟在2008年至2030年之間的增長情況情景假設。

情景一:中國GDP年增長幅度2008年到2014年之間為9%,后續每年增幅為8%。

情景二:其他條件同上,2015年之前已經實現中

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四幣整合”。資本市場份額為四者合計。

情景三:其他條件同上,2020年實現亞洲貨幣合作,2030年之前東盟十國、韓國、朝鮮的GDP增長比率為5%,日本經濟增長率為2%。亞洲整體貨幣穩定程度等不變。資本市場份額為亞洲國家合計。2020年英磅加入歐元區。

情景四:其他條件同上,2025年實現亞洲貨幣合作,2025年英磅加入歐元區。

在上述假設前提下,結合GMM方法回歸結果,來預測人民幣在國際儲備中的未來比重。

表4顯示,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假設下,人民幣可能成為在國際儲備中的第三大幣種。情景一預測中,如果單一推進人民幣國際化,2030年人民幣大約占世界儲備貨幣份額15.26%。如果2015年實現“四幣整合”,人民幣2030年大約占19.57%;如果2020年成功推行亞洲貨幣合作,2025年亞元份額超過歐元,成為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2027年超過美元,成為第一大儲備貨幣;如果2025年推行亞洲貨幣合作,2027年亞元份額超過歐元,成為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2029年超過美元,成為第一大儲備貨幣。

四、結論與啟示

1、歐元推出之前,儲備份額滯后變量對國際貨幣儲備份額存在顯著影響,國際貨幣競爭有很強的歷史慣性。GDP影響顯著為正且系數較大,經濟實力影響顯著。從影響國際貨幣風險收益的變量:匯率升值幅度、匯率波動性、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來看,通貨膨脹率最顯著,其次是匯率波動性,然后是利率,最后才是匯率升值幅度。從實證結果來看,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和匯率穩定比匯率升值更能夠提高國際貨幣競爭力。歐元推出之后,匯率升值與波動性變化對國際貨幣官方儲備方面的競爭影響變得不顯著。滯后變量十分顯著(1%水平以上)且正相關,經濟規模、資本市場深度比較顯著(10%水平以上)且正相關,利率差異、通貨膨脹率差異比較顯著(10%水平以上)并且負相關。

2、國際貨幣競爭主要表現為綜合實力和貨幣公信力的競爭,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以中國較強的綜合國力為支撐,發展經濟、貿易和金融,“苦練內功”是中國發展也是提高貨幣地位的必然選擇。在逐步放松資本管制,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的同時,保持人民幣的公信力,是人民幣不斷走向國際化進程中,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3、國際貨幣競爭歷史慣性較強,人民幣作為市場的后進入者,將付出更多的成本和面臨更大的風險。本文情景預測結果顯示,單一人民幣國際市場份額明顯不如李稻葵和劉霖林(2008)預測的樂觀。人民幣無論在區域內國際化,還是通過亞洲貨幣合作推行人民幣國際化,都不可避免與日元的競爭。日元當前在亞洲地區雖然沒有得到廣泛使用,但無論是國際化程度還是網絡外部效應,畢竟都要比尚處于國際化起步階段的人民幣高,具有歷史慣性優勢。從區域化再到國際化,人民幣要成為與美元、歐元地位相當的國際貨幣,競爭對手“網絡外部性”和“歷史慣性”優勢更加明顯。突破歷史慣性,成功實現二次“國際貨幣替代”,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從另一角度來看,國際貨幣競爭的歷史慣性表明,人民幣國際化要及早推行。中國要在周邊國家和地區布局經濟、貿易和金融服務網絡,為人民幣參與國際貨幣競爭中占得先機。

4、實證分析和情景預測表明,區域貨幣合作對提高貨幣國際化份額有正的顯著影響。無論對中國、日本還是亞洲其他國家,亞洲貨幣合作是一個“正和博弈”,且推行宜早不宜遲。以區域貨幣合作模式推行貨幣國際化,能夠更好地發揮規模效益,有區域經濟、金融合作為依托,可以有效減少外界沖擊與破壞,減少個體行為的不確定性,克服現有國際貨幣網絡外部性和歷史慣性,降低轉換成本,大大提高國際化成功概率。在現有既定格局下參與國際貨幣競爭,區域貨幣合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占優策略。

參考文獻:

[l]Arellano,M., and Bond,S. (1991), "Some Tests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and an Applicatig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 277-97

[2]Cohen, B.J.(1971), The Further of Sterling as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Macmillan: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3]Eichengreen, B. (1998), "The Euro as a ReserveCurrency",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 483-506

篇(3)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進出口貿易;對策

引言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人民幣的境外流通達到一定程度;第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上主要的投資工具;第三,以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比重不斷增加。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實力增強,商品和服務貿易的境外市場逐步擴展,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在境外履行流通、支付和儲藏手段和價值尺度的職能,由國家貨幣發展到區域貨幣,最終成為世界貨幣的過程。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將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和貿易規模,決定了未來中國對外貿易企業的發展戰略。因此,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進出口貿易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研究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有利于我國外貿的健康穩定發展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一、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有利影響

(一)擴大貿易規模

首先,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加強國家之間的貿易,通過輸出商品、技術、資本和服務,使貿易國在其對外貿易中對人民幣的依賴程度增加。

其次,可以規避匯率風險。中國進出口貿易80%以上是以美元或歐元進行結算。自人民幣匯改以來,到目前為止,人民幣累計升值約25%。人民幣的升值和美元歐元的相對貶值會使中國大量出口企業遭受巨大損失。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開啟后,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貿易時不再使用第三方國家貨幣,因此能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也有助于減少交易成本。外貿企業認為用美元結算不僅手續繁瑣,而且要向銀行支付手續費。人民幣結算對國內企業來說,貿易融資費用降低,匯兌成本減少,因而大大節省了財務成本,有利于企業快速發展。

最后,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擴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進而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促進貿易結構升級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追求技術進步和高附加值,用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占領國際市場。同時,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我國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使國內企業走依靠科技含量取勝的道路。另外,以人民幣計價的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額的增加,將帶動整個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加速了我國從資源型產品出口國向高附加值制造業產品出口國的轉化,使貿易結構不斷升級。中國對外貿易產品結構的升級,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更穩固的貿易基礎。出口更多的制造業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差異化程度,都有利于人民幣更多的在出口貿易中作為計價貨幣,從而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三)減少貿易摩擦

近年來,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特保措施調查、反規避、反壟斷、美國337調查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等也越來越多。

中國遭遇到如此多的貿易摩擦,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并且這些商品可能成為進口國本國商品的替代品,因此這將阻礙進口國的經濟發展,從而導致進口國實行貿易壁壘保護。二是中國出口增長迅猛,進出口貿易長期處于順差,其他國家認為人民幣匯率定價過低,這也使人民幣問題成為導致貿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人民幣升值會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因此進口國會減少需求,緩解進口國國內市場的競爭,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貿易保護、反傾銷訴訟等貿易糾紛。

(四)改善貿易條件

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等進口產品的價格。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于進口產品大部分用于復出口,而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也會得到提高,這有利于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發展到中高端,改善貿易條件。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

(一)出口增速減慢

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升值,中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相對價格提高,造成出口產品不再具有價格優勢。而且由于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與干預,低端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進一步降低甚至面臨取消。勞動力及原材料的成本不斷上升,出口企業喪失了原有的利潤空間,利潤越來越微薄,出口規模受到較大的限制,出口增速減慢。

(二)可能產生貿易逆差

人民幣升值,進口國進口相同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外幣,從而促使進口國選擇其他出口國的商品,我國商品的出口額必然減少。同時,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對外國產品的進口數量會增加。當出口商品的數量和進口產品的數量對比過大,我國便會形成貿易逆差。如果人民幣長期處于升值趨勢,我國就會存在長期貿易逆差的風險,也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出口型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加

一般而言,國內出口企業壟斷程度越高,在本幣升值時,企業越容易把不利變化轉嫁給國外的消費者。然而如果國內出口商相互競爭激烈且市場勢力很弱,這種價格轉嫁能力就越弱,企業只能通過本身來消化這種本幣升值帶來的成本,導致退出出口市場。面對人民幣升值,國內出口企業很難通過提高出口價格的方式轉嫁出去,而只能自我消化本幣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人民幣升值幅度一旦超出企業可以承受的范圍,加之國內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大量出口導向型中小企業可能走向破產。

(四)對外資的吸引力下降

人民幣升值,出口商品價格上升,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下降,使那些面向出口的外商投資企業利潤下降甚至無利可圖。導致一些在華外商企業投資轉向那些貨幣價值比較低的國家。由于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因此,外資流入減少將對我國外貿的持續穩定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三、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下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

(一)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隨著周邊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一些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和產品訂單有向周邊國家轉移的跡象,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同時,人民幣升值會減少部分出口企業的盈利空間。因此,注重生產性的出口企業就必須加快自身產品的升級換代,加大企業創新和研發的力度,轉變為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格局。此外,根據現階段出口產品同質化嚴重而導致的利潤低下的情況,企業應注重品牌的培育,不斷提高出口產品抵御利率變動風險的能力。

(二)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由于企業的逐利性,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的投資結構和外商投資的流向,使其更傾向于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政府應當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

對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政府應根據各種資源的分布情況和現有的工業基礎,鼓勵相關產業向最適宜的地區集中,形成產業集群,以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同時,配合戰略性貿易政策、優惠性的稅收政策,保護和扶植幼稚產業的發展。例如,在人民幣適度升值情況下,由于沿海地區加工成本升高,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項目逐步向綜合環境比較好的中部地區轉移的條件基本成熟。這樣,既可以為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后騰出產業升級的空間,又可以避免沿海外商投資企業撤離我國市場造成巨大經濟波動,還可以推動內地的工業化進程。同時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密集型出口企業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價格得到實質的提升。

在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地區,政府應當通過稅收等政策鼓勵企業改進技術,通過引導中小企業兼并重組,企業之間組成行業協會等措施防止本國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和議價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是,對于那些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利潤空間小的企業應盡快促進其停產轉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三)促進貿易市場多元化

外貿企業應該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外貿發展戰略。外貿企業為緩解出口壓力,必須擺脫對單一貿易市場的依賴,在鞏固傳統外貿市場伙伴如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同時,也應該開拓東南亞、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對國外商品的進口需求不斷增長,對于中國的外貿企業是非常好的機遇。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開拓新興出口市場的同時,要熟悉新興出口市場的金融外貿法律法規,規避貿易摩擦,也要避免使用第三方貨幣帶來的外匯風險,節約交易成本。(作者單位: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人民幣國際化的可能性及對中國貿易的影響[J].當代經濟,2011,09:74-77.

[2] 魯成城.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D].吉林財經大學,2013.

[3] 劉曉棠.淺析人民幣升值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才智,2012,13:25.

篇(4)

隨著人民幣地位的不斷提升,人民幣資產將成為國際金融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本地企業可以足不出戶,以更加優惠的利率發行面向國外的人民幣借款和債券,這對長期面臨融資難的中國企業無疑是巨大的福音。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能在國際市場發行債券的企業一定要具有很強的實力和信用。有人會認為,在中國企業融資難的主要是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無法在國際市場融資,所以國際融資對解決中國企業融資難沒有幫助。其實不然,隨著大企業轉向國際市場融資,將會釋放原來在國內占有的資金資源,從而為中小企業提供難得的機遇。

二、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匯兌風險將顯著降低

過去,由于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降低,不能被國際市場廣泛接受,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不得不進行繁瑣的匯兌交易和對沖,同時不得不承擔由此而來的匯兌風險。而隨著人民幣加入SDR,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的地位將顯著上升,將會有更多的國際貿易和投資使用人民幣結算。以后中國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將更加高效,所承擔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消失。

三、CFO如何調整投融資策略

在人民幣加入SDR和美聯儲加息的影響之下,中國的金融市場即將發生不少變化。因此,中國企業的融資策略也必須適時調整。

從上述金融事件可能造成的結果和中國企業的現狀來分析,CFO(總會計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調整投融資策略。

(一)關注短期償還風險

不少中國企業獲得了以美元計價的價款,在過去的低利率時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融資策略,一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國外融資利率比國內低;二是當時普遍存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企業如果還外債,由于當時人民幣升值,可減少還外債負擔。但是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進行,這些借款的債務成本將可能顯著上升。企業的CFO(總會計師)必須認真分析和測算債務成本上升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影響,并制訂相應的應對方案。

(二)關注美元升值帶來的風險

美聯儲加息將吸引全球資本回流,從而助推美元不斷升值;與此同時,人民幣將面臨貶值壓力。企業的資產管理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新配置,以對沖人民幣貶值帶來的損失。還要采取措施防止匯率波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在貿易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遠期結售匯等金融工具,鎖定外匯風險,并且在貿易中,增加使用人民幣結算。此外,還可以增加對美元等貨幣的持有。在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的情形下,香港公司、離岸公司、海外公司等可將賬戶美金暫不兌換人民幣,或與對方企業協商美元結匯。

對有走出去計劃的企業來說,還需特別關注新興市場國家資本流出可能帶來的風險,一些高風險的資產要予以回避。

(三)關注現金流

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進行,資金外流的壓力會比較大,這使得原先靠信托等渠道獲得現金的企業面臨困境。

2008年金融危機后,很多外資基金、投行、商業銀行等不斷通過入股、參股等渠道進入國內信托。在中國國內,信托相對較低的監管要求和靈活的業務模式為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很多企業,特別是房地產企業通過信托渠道獲得了外資債務,進而用于企業的日常營運。但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進行和升級,很多外資開始撤出中國市場,那些依靠信托獲取短期運營資金的企業即將面臨巨大壓力。所以,企業一定要關注資金外流造成的現金流緊張,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資金鏈斷裂。

(四)著眼長遠,謀劃走出去大局

“一路一帶”戰略對未來的中國經濟有重要意義,而人民幣加入SDR為“一路一帶”帶來巨大便利。中國的大型企業要積極思考“走出去”這盤大棋,企業的CFO(總會計師)要思考境外投資的可行性和現實性,積極對此進行論證。此外,CFO(總會計師)還要學習、探索發行面向國際市場、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的方法和策略,為企業融資打開新的局面。

篇(5)

一、貨幣國際化的含義

貨幣國際化是指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對于貨幣的國際化概念的界定,按貨幣功能劃分可以提供一個相對完善的框架。根據kenen的定義,貨幣國際化是指一種貨幣的使用超出國界,在發行國境外可以同時被本國居民或非本國居民使用和持有。我們下面通過一張chinnandfrankel編制的國際化貨幣的功能清單(見表1)來直觀的闡釋。

國際化貨幣功能

貨幣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價值儲藏國際儲備貨幣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資

交易媒介外匯干預載體貨幣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

記賬單位釘住的錨貨幣貿易和金融交易計價

根據這份清單我們可以看出,一種國際化貨幣能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價值儲藏、交易媒介和記賬單位的功能。具體來講,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貨幣替代、投資計價以及貿易和金融交易,同時也可用作官方儲備、外匯干預的載體貨幣以及釘住匯率的錨貨幣。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由區域化到國際化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建立區域金融架構。中國已經成為清邁倡議框架下最大的雙邊互換協議的資金供給者之一,同時也積極參與區域多邊政策對話和經濟監控機制。在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中,人民幣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用于雙邊互換協議的支付貨幣。截至__年7月,在清邁倡議(見表2)框架之下,中國已經分別同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簽署了雙邊互換協議,總額達235億美元。其中中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簽署的互換協議使用本幣支付,其他協議也能夠使用美元支付。

表2中國和其他“東盟10+3”國家之間的雙邊互換協議(截至__年7月)

bsa單向/雙向貨幣協議總額狀況

中國—泰國單向美元/泰銖20億美元簽署日期:__-12-06

終止日期:__-12-05

中國—日本雙向人民幣/日元

日元/人民幣60億美元簽署日期:__-03-28

中國—韓國雙向人民幣/韓元

韓元/人民幣80億美元簽署日期:__-06-24

中國—馬來西亞單向美元/林吉特15億美元簽署日期:__-10-09

中國—菲律賓單向人民幣/比索20億美元簽署日期:__-08-29

正日期:__-04-30

中國—印尼單向人民幣/盧比40億美元簽署日期:__-12-30

修正日期:__-10-17

資料來源:日本銀行。

__年,由美國次貸危機誘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給東亞各國經貿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東亞各國普遍認識到,只有通過加強貨幣金融合作提高各國金融的資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嘯的消極影響。可以說,國際金融風暴生客觀上推動了包括貨幣互換在內的東亞貨幣合作的深化。__年以來,東亞貨幣互換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先后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以及區域外的白俄羅斯、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人民幣。此外,貨幣互換的多邊化版本區域外匯儲備基金的籌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規模從原定的800億美元擴大至1200億美元。

貨幣互換的拓展客觀上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人民幣的區域化是實現國際化的必要環節。我國通過與周邊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促進周邊國家在貿易活動中采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可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部分實現人民幣國際結算功能和儲備功能,加快人民幣成為區域主導貨幣的進程。目前在我國資本項目尚未實現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選擇以東亞地區為基礎和平臺,堅持從區域貨幣到國際貨幣的發展路徑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__年1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此舉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業的風險,減少企業經營成本有利于雙邊貿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將有利于人民幣向國際化方向的推進。時隔3個半月,__年4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和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從貨幣互換到人民幣用于國際貿易結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但總體上看,人民幣仍然處于國際化的初級階段。目前人民幣在境外使用還局限于跨境流通,取決于人口的流動。真正的國際貨幣應該融入物流和資金流中去。另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人民幣還只是一種交易符號,如無本金交割的人民幣遠期交易,不能用于結算,基本上與資金流隔絕。因此,人民幣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區域到國際的戰略思想不斷前進。

三、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收益

我們可以將貨幣國際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相關數據的核算可以計量出來的經濟利益,二是難以量化的經濟利益以及超出經濟范圍的利益,貨幣國際化總利益即為二者之和。

1.可以計量的貨幣國際化收益

(1)國際鑄幣稅收入

國際鑄幣稅是指當一國貨幣國際化后,貨幣當局憑借其發行特權,從外國居民那里所獲得的

可量化的發行收益與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貨幣發行收益巨大但發行成本卻微不足道,國際鑄幣稅收入相當可觀。美國是國際鑄幣稅的最大受益國,據專業人士計算計算,截至__年底美國獲得的國際鑄幣稅收益高達9530億美元。目前我國擁有數額巨大的外匯儲備,這實際相當于對發行國政府提供巨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帶來的風險,這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損失。如果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我國不僅可以減少因大量使用外匯而造成的財富流失,還可以通過向國外發行人民幣籌集資金,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根據國內學者鐘偉的測算,如果人民幣的購買力在長期保持穩定,并且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那么人民幣的鑄幣稅收入可保持年均25億美元左右。 (2)從境外儲備資產的生產成本到金融運作的凈收益

對鑄幣稅的研究表明,貨幣當局可獲收益的多少取決于它使人們持有貨幣或者其他資產的能力。這意味著當國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儲備資產主要以銀行存款或國債等形式存在的時候,國際貨幣發行國必須為之提供一個正利息補償,這種非零的生產成本減少了發行國的國際鑄幣稅收益。進一步來講,如果存在足夠多種類的國際貨幣可供選擇,或是持有儲備資產的形式足夠多樣化,則國際鑄幣稅收益可能因為競爭而消失殆盡。

事實上,國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儲備資產,無論是以存款形式還是以國債形式存在,都意味著為國際貨幣發行國的銀行體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額的資金來源,通過銀行體系的資金引用和政府財政支出機制,這部分資金必將轉換為可貸資金并帶來收益。而且,國際貨幣所執行的交易媒介等職能必然通過發行國銀行體系所提供的結算和支付服務來完成,這也為相關金融機構帶來了傭金收入。

2.其它類型的貨幣國際化收益

貨幣國際化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遠遠不只是國際鑄幣稅收益和運用境外儲備資產投資的金融業收益,更多的是為國際貨幣發行國及其居民帶來許多難以計量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例如,當本幣成為國際貨幣以后,對外貿易活動受匯率風險的影響將大大減少,國際資本流動也會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順暢,從而使得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的運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

絕大多數跨國貨幣收支,如國際貿易中的貨款結算,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資金借貸和本息償還,都是由國際貨幣來參與的。因此國際貨幣成為了一種緊缺的資源。而要得到這種資源,其他國家就必須與國際貨幣發行國進行貿易往來,開展經濟合作。在對外經濟往來中直接用本幣計價、結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對外經濟往來的擴大。一國貨幣的國際化還給本國進出口商、投資者及消費者帶來很多的便利,使其在從事國際經濟交易中可以大范圍的使用本幣而免受外匯風險的困擾。對進出口商來說,匯率風險是他們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規避它的最好辦法是用本幣計價、結算。這樣做,一方面能使該國進出口商免去了對外匯收支進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對國外進口商提供本幣的出口信貸,從而進一步提升出口競爭力,擴大對外貿易和經濟往來,貨幣國際化必將給發行國居民和企業的對外貿易創造便利條件,提高經濟效益。

人民幣國際化后,大部分國際貿易結算可以采取人民幣進行交易,避免頻繁的貨幣兌換所帶來的交易成本。根據歐盟委員會估計,歐洲貨幣統一每年節省的貨幣兌換成本在400億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國歷年所節省的貨幣兌換費用是可觀的。當然,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居民出境旅游將更加便捷經濟。我國政府在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時,也可以提供人民幣信貸。

篇(6)

1.人民幣對我國外包企業影響巨大

人民幣升值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致使我國外包企業自身的利潤實際所得,由于這種匯率的變動屬于不可抗因素,這就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凈發展能力。人民幣近些年來雖然其自身的區域流通性逐步加強,并且國際的貨幣結算能力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但是人民幣事實上并不是國際流通貨幣,美元依然是世界唯一的流通貨幣。因此,這可以這一認為,人民幣的升值只是相對的升值,是相對于美元的升值行為。人民幣的升值只能被局限在美元的范疇之內。在這種背景之下,人民幣的對外升值行為,就會造成最嚴重的后果。對外升值卻又對內貶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國不論是居民還是企業都會受到最大的經濟影響。對于我國的居民來說,直接影響就是物價的飛漲,實際凈收入的貶值。而對于我國的企業來說,這個問題則會更加嚴重,首先,對于企業的成本來說,對內的貶值行為造成了實際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而我國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加上日益上漲的人力資源成本還有高企的融資成本,我國的企業在國內的經營生產的壓力是非常之大的。而對外的企業來說,最直接影響就是其生產貨款的直接性壓力增大與利潤的減小,這對于我國的外包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

2.人民幣升值會降低中國外包服務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如前文所論述,人民幣的升值實際上的現象是對外升值對內貶值,那么其對于我國外包企業的影響還不僅僅是利潤的減小與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國長期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處于生產鏈的末端,對于匯率的變動以及匯率的穩定的依賴性更高,這種變動的匯率會造成我國外包性加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直線下降,這種現象會潛在地引發出更嚴重的長期性后果,企業會因為壓縮開支,減少不必要的投入,而縮減對于自身產品的研發,更加失去的國際競爭力。由于中國面積廣闊,人口眾多,具有明顯的生產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因此吸引了很多來自發達國家的企業向中國企業進行外包投資。但是,隨著近年來人民幣升值越演越烈,中國外包服務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威脅。人民幣升值,一方面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增加了中國外包服務企業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提升了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使得以美元表示的企業收入縮水。成本增加和收入縮水這兩方面都降低了中國外包服務企業的收入和利潤。

3.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外包企業的積極影響

人民幣升值會對我國的居民以及外包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機遇,雖然這種機遇的代價有些高昂。眾所周知,我國的企業長期處于混亂的經營模式之中,而由于國內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某些企業的自身素質還難以達到國際巨頭們的水平,而這次的匯率變動人民幣升值會使這些企業重新地洗牌,調整國內企業的格局。這種調整對于我國的外包性企業的影響則更為顯著。這樣的過程會使得這些外包企業發生兩極分化,即自身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科學技術水平高的企業會從競爭中生存下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那些落后效率低下的企業則會逐步被淘汰,這對于我國的新市場格局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我國目前的產能過程現象是一定的,因此,淘汰這些落后的產能發展高科技高素質的創新企業的過程是十分必要的。

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促進中國的外包服務企業的投資向高端化和國際化邁進。由于人民幣的升值會增加中國外包服務企業的投資成本,進而造成企業的收入和利潤減少。這樣,企業為了彌補成本優勢的缺失,他們不僅會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他們還會不斷提高成本的質量。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外包服務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國際競爭力,會把焦點從成本優勢轉移到其他優勢上來。

因此當企業的焦點從單純的生存轉移到了能夠令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研發上的時候,企業的發展會發展巨大轉變。這時,企業會將自身的部分資金轉移到技術設備的配備購買上,這樣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雖然在投資的初期,企業將會面臨一定的財務困難,但是不難相信的是,通過這種良性健康的技術研發型投資,企業的外包業務將會愈加的穩健與成熟。而另一方面,企業也會通過對于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來提升競爭力,人力資源在企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民幣升值之后,企業疲于維持自身生存,會減少開支,更不會再去注重人力資源的配備,而當企業的人力資源能夠合理高效的配置之時,企業的發展則會更佳。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外包企業走向國際化道路。它們借著人民幣升值的這一歷史契機,對國外企業進行再發包和兼并收購事務,將外包延伸到銀行,證券,金融等各個行業領域中。

〖KH*2〗〖JZ〗〖XC劉正一.TIF;%100%100〗〖TS(〗〖JZ〗〖HT7.H〗表1我國在岸外包貿易增長率〖TS)〗〖KH*2〗

可以這樣認為,人民幣的升值與我國的在岸外包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這也正是驗證了那句話,利與弊是共存的。如表1所示,我國在岸外包貿易發展迅速。人民幣升值促進了我國在岸外包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在岸外包是相對于離岸外包而言的。離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發包商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整個外包服務活動是跨國界的外包事務。而在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發包商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企業,在岸外包服務活動是國內外包事務。從商品的規律來看,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外包價格會升高,而敏感的國際企業對匯率波動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是非常敏感的,因此,這些國際巨頭們會選擇更加低價的其他國家的外包企業合作。但是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由于過去長期從事著國際外包事業,這些企業對于自身的外包業務的依賴是相當顯著的。這將導致這些企業會降低自身服務產品的價格去獲取更大的市場,即使這種市場的獲取代價將會是利潤率的犧牲。而從在岸外包的角度上講,當這些企業在離岸外包層面上不能夠獲取足夠的市場之時,他們會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國內市場進行交易,即在岸外包。人民幣的持續性升值會使其他國家的企業向中國加大投資力度,投資建廠進行生產,這也會從某種程度上加大自身的在岸外包貿易。

4、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外包服務就是企業實現效率最大化,資源利用最優化,成本最低化的重要方式。企業的外包服務為企業大大節約了時間,金錢,人力,物力等成本。可是,企業外包服務是國際經濟貿易的重要的一部分,它受到國際貨幣匯率的影響。人民幣的升值,對于中國的企業進行外包投資或者接包服務,有著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F820.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8-0049-02

人民幣升值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了,同等數量的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能買到更多單位的商品,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是由匯率反映出來的。

一、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幣升值首先是來自美國的壓力。美國政府認為,中美長期的貿易順差以及中國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貿易作用得不到發揮,反而使中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幣升值。其次是來自日本的壓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進入了漫長的蕭條期,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在日本市場所占的份額不斷提高,日本政府認為中國商品低價向國外銷售,不僅使日本的經常項目處于逆差狀態,也給日本國內市場帶來了通貨緊縮的威脅。因此,日本極力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改變其國內經濟持續不景氣和國際競爭力下降的狀態。最后是來自歐盟的壓力。美元兌歐元的持續貶值使得與其掛鉤的人民幣對歐元也相對貶值,近年中歐貿易持續增長,人民幣對歐元的貶值導致歐盟企業對中國商品的成本上升,企業出現虧損,于是加拿大、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承擔美元貶值的部分后果。

2.內部原因。首先,中國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雙順差”導致的巨額外匯儲備是人民幣升值最主要的內部原因。其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率遠高于同期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率,這奠定了人民幣匯率上升的經濟基礎,促進了人民幣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掛也進一步促使人民幣升值。

二、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1.有利于增強人民幣的支付能力。人民幣支付能力的增強可以減輕中國償還外債的壓力,提高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能力,降低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國企業在國外并購的時候會變得更富競爭力。 此外,國民出國學習、培訓和旅游探親的機會也因此而受益。

2.有利于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人民幣的升值,將導致流向出口部門即勞動密集型部門的資金向資本密集型部門流入,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向有利的方向調整,最終資本會轉向投資國內市場,當貨幣升值后,資本就會尋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進行投資,使這些產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創新改革,增加其國際市場競爭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軍國際市場。

3.有利于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一國貨幣幣值的升貶與其綜合國力的興衰密切關聯。因此,人民幣升值是中國經濟綜合實力強、經濟形勢好的信號,有利于增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以及改變他們對政府行動和經濟運行的預期,增強投資者的投資意愿,為人民幣成為區域化、國際化貨幣創造有利條件。

三、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

1.出口將受限,減少國民收入,增加就業壓力。人民幣升值后,中國出口廠商的生產成本會相應的提高。在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出口的利潤將下降,不但會影響到出口廠商的積極性,也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使一國的國民收入減少。

2.迎合投機資本預期,制造資產泡沫,同時可能引發部分國際游資外逃。人民幣升值帶來更大的升值預期,會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吸引更多的非直接短期資本的流入,增加對地產、股市等投資和投機,制造資產泡沫,甚至將制造虛假繁榮,誤導經濟向非理性方向的發展。

3.使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可能。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然而,人民幣升值將使中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可能。

4.使中國經濟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給中國各級政府帶來巨大挑戰。人民幣升值的國際背景是中國與世界經濟、政治的一體化,這種一體化要求中國政府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同時匯率形成機制必須是合理的,有利于中國金融穩定,人民幣升值要在人民幣經常項目放開,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走向國際化硬通貨的大前提下逐步實施。

四、人民幣升值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1.國際“熱錢”大量快速流入,沖擊中國貨幣政策。中國國際收支2002年不僅出現“雙順差”,且總體順差增長強勢。第一,經常項目下經常轉移大幅增加;第二,其他投資項目下的貿易信貸差額從多年的凈流出轉為凈流入;第三,外商直接投資中資本金的匯入增長迅猛,高于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增長速度;第四,銀行結售匯順差全面大幅度增長,其中含有大量的無實際交易背景的結匯行為。致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受到沖擊,基礎貨幣投放渠道與貨幣供給結構發生改變。

2.提高存貸利率的兩難處境。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進一步拉大,加快國外熱錢流入,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對外匯貸款需求進一步加大,影響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人民幣升值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即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沖突使得提高存款利率的效用大打折扣。如果對存款利率不做調整,則會使得通脹加劇。在資本成本較低的時,且這種資金成本扭曲持續下去,并輔之以政府部門的投資沖動,將加劇部門行業低效率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最終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并形成缺乏有效需求的生產能力過剩。

3.基礎貨幣供應大增使得經濟過熱,通脹加劇。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中國出現了“雙順差”,導致國家外匯供給極大增長,使得因外匯占款引起的基礎貨幣供應極大增加。基礎貨幣大增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足,其釋放貸款的能力加強,不僅會進一步促使實體經濟的加速發展,使得中國經濟進入“過熱”,也會造成通脹的加劇,對貨幣政策實施增加了難度。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預期,央行必須干預外匯市場,投放更多基礎貨幣。兩難境地使貨幣政策的沖突越發加劇。

五、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的協調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緩解目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使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相協調,為中國匯率改革營造一個寬松平和的外部環境,可考慮從以下幾點著手:

1.要堅持人民幣匯率小幅度漸進升值方向。要堅決頂住外界要求人民幣加快升值的壓力,堅持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目標,堅持人民幣小幅度漸進升值的方向;同時要積極采取建立人民幣浮動區間調節機制等應對措施,增強各項措施的透明度,穩定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入流出監督。

2.繼續深化匯率市場改革。人民幣升值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升值趨勢而非升值壓力,這就需建立符合市場機制的匯率制度,使匯率能真實反映外匯供給狀況。可以從改革結售匯制度、推進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兌換改革、逐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增強匯率彈性、加強國際游資監管力度和外匯風險管理來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

3.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依賴于具體的經濟金融結構和特定的經濟金融環境。央行需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公開市場操作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增強公開市場引導信貸和利率調控能力,有效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促進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發揮對市場預期的引導作用。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需要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4.資本不完全流動下重視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目前在中國資本項目不完全管制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中國的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頻率越來越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獨立性受到了挑戰。資本項目的逐步放開,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明顯加快,使得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與貨幣制度有效性之間協調和選擇成為緊迫問題。

參考文獻:

[1]沈玲,張春秀.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原因及影響的分析[J].石家莊聯合技術職業技術學院學術研究,2006,(4).

[2]黃其暢.淺談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及中國的匯率政策[J].金融經濟,2006,(6).

[3]原利斌.淺談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科學之友,2007,(7).

篇(8)

自9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釘住美元的單一的固定匯率制度——美元兌人民幣在1:8.5左右,隨著美國經濟出現下行趨勢,以及世界經濟的持續疲軟,2005年我國開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本幣掛鉤多種貨幣進行調節,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進入了升值的快車道。人民幣升值是內在動因與外在壓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在動因: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人民幣升值具有必然需求。外界壓力:在國際上,我國貿易連年順差,外匯儲備持續增長,美元連年走軟,美日等國施壓逼迫人民幣升值,而且近些年,以中國傾銷為題的國際貿易訴訟不斷增加,貿易糾紛不斷。

一、人民幣升值的積極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減輕了成本壓力

首先,人民幣升值降低了企業和政府的進口成本。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使我們對原油、鐵礦石、合成橡膠、合成樹脂等能源和原材料日益依靠海外市場,人民幣升值使我們可以用單位貨幣能換取更多的所需資源,不僅合理利用了國際資源,也緩解了國內資源緊張的瓶頸。再有,像航空航天,高鐵建設需要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高端設備,無論直接付匯還是靠外匯債務融資都因本幣升值而減輕了負擔,而且也間接地提高了盈利占比。

其次,通過人民幣升值,增強了國民在國際市場的購買力。人民幣匯率上升降低了國民境外消費成本,如出境旅游、出國留學及購買國外產品等。近10年來,中國國民出境旅游意向愈來愈強,出境旅游人數不斷增多,消費規模持續增高。因本幣升值出國留學所需的擔保金、學費、當地生活費等費用都有所下降,無形中為留學群體放低了準入門檻。隨著我國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國國民對國際知名品牌、國外高檔商品的追求也是不斷升溫,尤其在名包、名表、名車的購買量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升值使得國民境外觀光度假、求學、提升生活檔次的愿望得到了滿足,旅行社、留學中介和海外代購中介等也賺得盆滿缽滿。

總的來看,升值匯率升值帶來了實際財富的增加,國民的滿足感也隨之上升。同時,在升值過程中適當鼓勵進口采購和境外消費也緩解了前幾年在市場上發行人民幣過多而產生的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可以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

在我國有很多生產規模相當、產品品質相似、生產效率相近的企業在出口貿易中靠低廉的價格形成競爭優勢,這些企業依靠極低的利潤率維持生存。一旦匯率在某時間段持續上調,這些企業將面臨虧損。這種形勢會倒逼企業提升產品技術與附加值含量,把粗放生產轉向集約生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商品品質,有助于我國企業增強國際生存能力和競爭水準,在整體上增加了“中國制造”的含金量,為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鋪路。另外,還可以引導很多企業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激發企業開辟內貿銷售渠道,進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合理調整,從而有助于實現國民經濟的內外均衡。

(三)人民幣升值調動了企業海外投資的積極性

看到我國綜合國力直上青云的態勢,越南、緬甸、坦桑尼亞等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把人民幣視作抗風險的硬通貨,再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這些國家會擴大對人民幣的需求。由此會調動國內企業進行境外投資和海外收購的積極性,這些企業可以在這些發展中國家以較少的成本換取更多的資源甚至政策和上的特惠,同時可把自主研發的生活日用品、精密機械、數字信息設備等質優價廉的產品銷售給當地市場,為這些欠發達伙伴國在謀求發展的行程中提供了能夠負擔得起的必需品。彼此交換比較優勢,達到共贏的收效。如此一來,既分散了國內的經營風險,還獲得了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財富的支配使用權。

(四)人民幣升值對金融領域也有積極影響

人民幣升值會提升銀行證券系統的吸金能力,大量海外資金為規避匯率損失或為投機套利流入金融機構。銀行體系中有了充裕的貨幣,給銀行業務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企業融資難度也會有所降低。股票市場因大量資金涌入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獲利機會,也提振了投資信心。同時,政策制定者要出臺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把這些硬性規定作為溝渠引導資金流匯入亟待灌溉的領域。此外,人民幣升值還會影響外幣負債結構,人民幣升值減少了外幣負債,同時預期人民幣升值資本所有者會減少人民幣貸款的,增加外幣貸款;增加人民幣存款,減少外幣存款,從而有助于國際收支平衡。

(五)人民幣升值有助于發揮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被動的講,人民幣升值可緩解我國和歐美日等國日趨緊張的貿易氣氛,維護貿易伙伴關系。中國改革開放歷經30年,出口迅猛發展和連年貿易順差及其帶動的社會效益為我國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因此,以美日為首的西方國家近幾年不斷叫囂我國是“匯率操縱國”,給我國在、政治、外交、軍事上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近些年,針對我國“出口傾銷”的貿易糾紛也接連不斷,比如最近在歐盟發生的“光伏案”。因此本幣升值也不妨為一種奏效的解決方式,同時也為我國在其他重大國際議題上爭奪了話語權。

主動的看,我國的發展需要人民幣升值。就我國經濟現狀來看,我們需要為自己打造良好的貿易生態,而不應因簡單地據理力爭給貿易發展帶來障礙。只一味的說“不”只會給那些刻意制造“中國”的人湊論據。在緊張的氛圍中,適時地讓步展現著大國的風度和國際責任感,發揮著大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貨幣升值是國家實力的體現,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多的國家、地區、更多地人愿意接受人民幣,用人民幣作結算貨幣、儲備貨幣、投資貨幣。持幣者對人民幣的依賴程度愈強,我國在國際的作用力就越大,進而為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也為人民幣走向際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二、人民幣升值的負面效應

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如同光與影,積極的作用也會附帶著消極的影響。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短期均衡和社會穩定都會造成很大波動。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帶來不利影響

當本幣升值時對于出口企業來講,意味著與以前相比出口換回的本幣數量減少,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破壞了出口企業生產的穩定性。如果企業為保利潤上調價位,便會失去價格優勢,以致縮減市場份額;而且這種狀況在短期也會打擊企業積極性,給企業帶來恐慌,影響企業生產安排;下游如若減產,還會影響上游的供給,扭曲了正常的國內資源配置狀況,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二)人民幣升值會對就業局勢造成沖擊

我國出口企業中勞動密集型占比較大,人民幣升值擠壓企業利潤,尤其是在那些靠低利潤維持運營的企業,面對生存危機企業難免會有減員增效的沖動,企業職工將面臨著失業壓力,而且也縮減了給每年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的機會,進而加劇社會動蕩。

(三)通貨膨脹壓力加大

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的進入,造成中央銀行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將要增加,貨幣供給增加,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涌入將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其產生的“財富效應”將引起國內其他產品價格的上漲,這樣使我國目前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

(四)人民幣升值還會觸發金融風險

人民幣升值期間,國內資產價格上漲,大量國際游資就會乘機而入,投資我國的資產項目,尤其是那些流通性較強的金融資產,從中賺取匯兌收益和資產上漲的利差。

(五)人民幣升值給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帶來負面影響

人民幣升值過程中,熱錢看好套利機會涌入國內市場,國家會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更多貨幣,市場貨幣供應增多,導致物價上揚,進而觸發導致通貨膨脹。如果預期升值接近尾聲,國際游資會大量出逃,導致某些企業資金周轉吃緊,影響社會生產。這些情況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沖抵預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政效果。

三、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對策

(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擺脫對出口的過度依賴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中都是投資拉動型和出口依賴型占主導地位,但自從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出口壓力大增,使我們意識到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保證長久穩定。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在于調整我國的經濟結構,刺激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內貿市場給予更多地重視和扶持,依靠投資和消費來驅動經濟增長,同時還要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以應對人民幣升值給出口帶來的消極影響。

(二)積極拓展海外新市場,調整對外貿易區域結構

目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出口受影響較大,我們可在保持這些區域的市場份額的同時積極開發其他市場,如中東、東盟、非洲、俄羅斯等國際市場。同時,不同貿易區域有不同的比較優勢,有機會發現新的新技術成果和廉價資源,可為產品升級和產業鏈條優化帶來機會。

(三)采用金融工具多樣化來規避匯率風險

在人民幣進入持續升值期間,我們可以運用多種金融產品或其組合來減少因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從出口方面看,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壓力下,出口企業面臨因放賬時間跨度帶來的結匯損失,企業可以在貿易談判時縮短結匯時間。反之進口企業可以借助升值期間延長付匯期限。另外企業還可以合理借助其他金融產品,如外匯期權、套期保值等。

(四)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當前經濟穩定,銀行系統穩健,人民幣匯率逐漸趨于均衡,中國應適時地開放人民幣資本賬戶,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可以使我國匯率制度相對穩定,為國內企業做跨境結算減少了匯率風險,促進我國對外投資的長期發展。

(五)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

人民幣升值過程為匯率市場化改革汲取實踐經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們可對外匯儲備機制作些調整,對民間儲匯進一步放寬,把國家儲匯和民間儲匯的結構保持在更合理的水平上,同時完善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機制,控制央行的過度干預,以其他經濟手段調整匯率水平;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愿結匯制,建立銀行、企業間外匯市場。除此以外,還要及時推進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兌換改革,使人民幣最終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

結語

總之,近期來看,美國會逐步退出QE(量化貨幣寬松刺激計劃),世界發達經濟體也在逐漸恢復,我國目前為調整經濟結構可能會降速,因此匯率升降會有反復。從長期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人民幣應還有升值空間。我們應借助形勢,充分認清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采取科學的應對之策,確保我國經濟在整體上的良性發展。(作者單位:南開大學)

參考文獻

[1]陳美華. 淺析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 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04).

[2]李紅梅.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8).

篇(9)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我國外匯儲備效益最大化對策分析

收錄日期:2016年1月21日

一、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這幾年一直在增長。而在2009年12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位于世界第一,并且達到了2.4萬億美元之多;2013年第四季度末,它的總額一度曾經達到3.82萬億美元的數額。伴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表現出來。鑒于此,我國相關機構應該主動采取措施,進一步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率,增強對外匯儲備的管理。

從21世紀初年開端,我國外匯儲備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快速軌道。2005年第四季度末位于全世界第二,數額達到8,188.72億美元。另一個數據節點在2006年2月的時候,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躍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數額也達到8,537億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38,213.15億美元。根據中國銀行在2014年1月15日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到2013年12月月末,中國國際外匯儲備余額為38,200億美元,比上年凈增加額度達到5,000多億美元,年增量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成績。

另外,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中國正尋求一些方法和手段盡量避免人民幣對美元過度貶值。除此之外,我們發現我國外匯儲備過度依賴美元,這樣對我國的經濟以及金融穩定都很不利,要警惕美國采取“貨幣戰爭”的方式來影響到我國的經濟,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二、外匯儲備利與弊

一般來說,一國的外匯儲備需要適度的衡量和存儲,而過高的外匯儲備不利于一國的經濟穩定,并且有可能會成為其他國家轉嫁風險的領地。例如,2009年美國產生的金融危機影響了全球很多國家,同時由于我國在外匯儲備上的巨額壓力,在2014年末到2015年初都采取了減持美元的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我國對于外匯儲備有了清晰的認識和見解,所以外匯儲備也是有利有弊的,應該注意在外匯儲備上保持適量的度。

(一)外匯儲備的有利之處

1、有利于維持一國的匯率穩定。根據傳統的一些研究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外匯儲備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假如某一國出現應付國際收支失衡的現象的時候,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一國的匯率穩定,比如兌美元的匯率進行相關的穩定和發展。一般來說對表現國際收支和償付外債方面以及我國的信用評價方面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2、有利于實現經濟均衡穩定。作為一國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定的外匯儲備是舉足輕重的。如果國內宏觀經濟出現失衡,總供給小于總需求,這個時候利用外匯儲備進行擴大進口,使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狀態;如若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的情況,利用外匯儲備的差額可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而在一國匯率出現波動情況的時候,這個時候更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對匯率采取合理的調節,使它不斷達到穩定的狀態。

3、有利于提升國家的信心。一國的外匯儲備的多少,在傳統的看法認為,反映著該國的經濟實力,也可以提升該國的信心,說明該國在經濟上表現出巨大的優勢。在當前新興市場方面的一些國家,在這上面的認識是:國家外匯儲備往往被認為是一國經濟信心的一種標志。

(二)外匯儲備的不利之處

1、不利于實施一國貨幣政策。外匯儲備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在外匯方面的政策實施,同時也會增大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困難程度。我國如果在外匯儲備上保持過度的量和其他因素,就會導致我國的貨幣政策不可以很好地達到我們所想達到的目的,會給國內貨幣均衡帶來壓力。

2、增加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在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說,可以表現為一國的金融債券的持有,同時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并不是可以為本國其他所用,也并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在外匯儲備上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假如一國貨幣當局不再持有一國的外匯儲備,那么他們就可以根據一國的實際情況,把這些儲備的資產用來進行購買消費,進口商品或勞務,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更不值得的。

3、加大持有國的經濟風險。當一國的外匯儲備增多的時候,就會加大持有國的經濟風險,因為一國的經濟穩定與否也是值得我國注意的,特別是2009年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穩定和風險,并且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外,在對外貿易方面更是影響著國家采取對外需求政策,當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一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都會采取一些措施來規避風險。

三、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外匯儲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勢有著深遠的影響,短期來看,我國雖然在持有的外匯儲備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特別在近年來增長速度奇快,并成為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當然這也會造成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巨大壓力。

(一)干擾貨幣政策,提升通膨壓力。1994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新的外匯管理制度,進行強制結售匯制度,這項制度導致外匯儲備迅速擴大。隨后2009年至2015年,伴隨我國連續貿易順差和不斷擴大的外匯儲備,宏觀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得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減弱,更加加大了貨幣政策調控的不穩定性,影響貨幣政策的最終實施程度。

(二)資產結構單一,遭遇儲備風險。我國的外匯儲備風險也在不斷加大,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末,以美元計價的我國外匯儲備約為2萬億美元,占據我國的一大部分,同時我國共持有美國國債金額達到1.2689萬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出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單一,并且在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中,歐元占比達到20%,而日元占比達到10%。與此同時,美國信用評級下調,金融市場的匯率波動也受到流動的國際資本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外匯儲備資產遭受著比較大的匯率風險,尤其是美元方面的匯率風險。

(三)會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外匯儲備作為一種貨幣資源,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也就形成了巨額的機會成本。因為美國仍然是第一大經濟體,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其國債相對來說更有安全性、流動性等方面的優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額的外匯儲備放棄了可以獲取較高投資收益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貨幣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就難以實現。

(四)擴大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導致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斷增長的國際收支順差,而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額的外匯儲備所造成的。伴隨著本國貨幣的升值,其外匯儲備是一定會增長的,因此可以說本國貨幣升值壓力是源于其外匯儲備的高漲。從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會造成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不斷上漲。

高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影響,也會對我國的通脹壓力不斷提升,所以我們應該保持適量的外匯儲備。

四、外匯儲備效益最大化對策

根據上文對我國的外匯儲備的情況進行分析,我國外匯儲備逐年增長,并且成為了外匯儲備的世界第一大國,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水平,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外匯儲備不是越多越好,并且很高的外匯儲備也會造成我國存在一定的風險,我們認為應該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對于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注意貨幣多元化。在全世界經濟普遍蕭條,經濟舉步維艱的情形下,對于我國的高額外匯儲備,這已經不是一個嚴重的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本著長遠考慮,主動做好經濟產業的優化升級,為經濟周期做好準備。特別是需要改變目前的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應逐步適度地降低美元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適當地將多種國際貨幣引入儲備資產,實現儲備貨幣多元化。

(二)擴大人民幣使用范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面對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我們應該適時采取相應的策略,比如擴大人民幣適用范圍,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由于我國在近年來也提出一些經濟組織的發展,特別是亞投行和絲綢之路等新戰略的提出,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匯儲備的合理利用,同時在亞投行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進行相關的協調發展,讓全世界相信人民幣的作用和其他的影響,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三)降低美債的購買量,增加黃金儲備。在2013年之后,美元出現貶值的趨勢的情況下,應該降低美債的購買量。因為當前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在不斷地加重和擴大,這些變化都將動搖美元在全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仍然不放棄,它不僅想要阻撓我國崛起的進程,還想通過出售其武器來進一步一解其國內的債務燃眉之急。因此在如此的局勢下,我國需要采取適度的減少對其國債的購買和其外匯走勢,從而實現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

(四)加強自主創新變革,主動走出去。建立在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所在。我國在金融方面也在尋找自主創新的辦法,特別是2014年提出的亞投行的建設,這對我國利用外匯儲備都有深遠的影響,這樣利于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和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在這個基礎上盡快建立全方位的要素資源的戰略儲備制度,特別是人民幣的交易條件改善和資源價格回落時,我們要抓住時機擴大我國一些產品的進口。

五、小結

總體上說,當前世界經濟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不斷推行,歐洲債務危機解決困難,人民幣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這都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別是對于相關機構采取適度寬松的政策刺激下,當前巨額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壓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緩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和國內投資者進行海外投資的水平和意識,金融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建設也會進一步推進下去,為更好地達到“藏匯于民”的目標建立優良的外部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吳鋒林.外匯儲備經營效益管理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1.

[2]鄭俊濤.中國外匯儲備有效管理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4.16.

篇(10)

1.中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高收入家庭的增多,為留學的大眾化提供了可能性。

據資料顯示,一名國際學生在英國就讀A-level(相當于中國的高中課程)或大學預科每年花費約人民幣20萬元以上,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就讀高中課程每年分別須支付人民幣15萬元和12萬元左右。對于小留學生來說,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支付能力是自費出國留學的現實基礎。

2.目前國內教育的某些弊端是“留學低齡化”的催化劑。

國內基礎教育始終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窠臼,教育政策中不平等的現象,例如,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勻,多數“985”“211”這樣的名校分布在大城市。出國留學對于那些對國內教育現狀不滿的家長和學生來說,無疑是另一種選擇名校的途徑和機會。一些家長認為,國內的教育過于死板,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而國外的教育相對開放,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中國教育的國際化發展給小留學生出國留學創造了機會。

隨著我國對外聯系的增多和開放程度的提高,國際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學校間的互訪和合作為中國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加上國內留學中介機構的參與和推動,也為中小學生進入國外學校學習架起橋梁。

4. 國內就業的殘酷現實是“留學低齡化”的外部動力。

大中專院校畢業的人數在年年攀升,但市場的需求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面對沉重的就業壓力,碩士、博士、洋文憑成為用人單位的首選。許多家長認為,出國留學,不僅可以讓孩子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搏殺,還可以擁有“海歸”的光環,增加就業競爭力。

二、低齡留學的利與弊

1.低齡留學的優勢。

(1)年齡小則孩子的語言、生活、思想行為適應性強。據資料顯示,十來歲小孩3個月就可以通過語言關,6個月就可基本適應國外的生活,12個月就可達到班里同學的中等水平,適應當地生活,兩年后在語言、行為上與當地人很難分得清彼此。而這些對成年人來說,可能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

(2)出國留學對培養青少年的自理自立能力和鍛煉他們意志等都會有一定的幫助。父母的寵愛使中國孩子的依賴性很強,甚至生活還不會自理。通過在國外的磨煉,可以幫助孩子面對現實問題時,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

(3)出國留學可以開闊視野,豐富人生閱歷。在國外可以見識許多在國內不會見識的事物,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土人情,這會是人生的另一種不同的收獲。

2.低齡留學的劣勢。

(1)低齡化所致的各種學習、生活和心理適應問題。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如今的留學生普遍趨于低齡化,由于其認知能力、思維能力都未成熟,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經驗,面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更易產生一種迷茫、沮喪和孤獨無助的心理。他們所遭遇的心理問題比那些年齡稍大的學生要多得多。近年來,出現心理危機的留學生越來越多,由于遠離親人會感到孤獨,導致一些留學生產生壓抑、精神失常、溝通困難等問題,通常表現為焦慮、抑郁或是酒精和藥物濫用,這一現象多發人群介于16~24歲之間,被稱為“留學負現象”。

(2)低齡留學生需面臨的各種安全問題。據美國司法部的一項統計,美國每年約有260萬名12歲至14歲的青少年成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城市高中學生45%曾受到搶劫、毆打或恐嚇。

(3)低齡化所致的不可忽視的文化問題。過早出國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里不白外不黃”,西方文化的營養沒有吸收充分,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基因也喪失殆盡。青少年時期正是吸收文化知識的關鍵階段,鞏固舊有文化,吸收新的文化,這個消化期會比較漫長也相當痛苦,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成為游弋于東西方文化的邊緣人。

三、看清低齡留學的兩面性,避免走進誤區

凡事都有兩面性,低齡留學也不例外。家長們一定要看清低齡留學的兩面性,避免走入誤區。

誤區一,家長盲目跟風,相互攀比,為了面子將孩子送去國外留學。首先,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留學,盲目跟風搞不好會斷送孩子前程;其次,如果孩子本身對于出國留學就有抵觸情緒,家長自作主張反而會弄巧成拙。

誤區二,為逃避國內高考的“獨木橋”而出國留學。要知道,逃避只是一時的,國外的考核一樣很嚴格,一旦家長幫助孩子養成逃避的壞習慣,以后遇到一點困難就會退縮,缺乏敢于承擔的精神。

誤區三,在國外鍍金后就可以增加就業的競爭力。如今國外教育機構生源競爭日趨激烈,洋文憑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拿,培養質量參差不齊,“海歸”這個名稱的含金量也相應地打了折扣。與此同時,由于國內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大幅度提升,很多歸國留學生并沒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不少人由昔日的“海龜”淪為了如今的“海待”,與原先的期望值有著不小的落差。

誤區四,出國留學可以很快適應當地的語言環境。有些孩子本身基礎較為薄弱,加之目前在國內招生的國外院校中,夾雜著個別以公司形式進行登記注冊的私立院校,其教學質量欠佳,對學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約束,將眾多年齡相仿的中國留學生圈在固定的地方,與外界交流接觸很少,對于語言水平的提高幾乎沒有太大的作用。

篇(11)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71-03

大學課堂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主戰場。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迫使高校課堂也悄然進行著重大變革,以培養出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能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新知,敢于質疑、善于思考的復合型人才。

1 翻轉教學法研究現狀

5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孟加拉裔美國人可汗,利用網絡引導了教學上的革命性變化,創造了一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它反轉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將優秀教師授課內容制成視頻,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根據個人進度自行觀看,而課堂則是導師與學生集中解決問題的場所。翻轉教學模式契合信息化社會的需求,一經推出即產生巨大反響,2012年推廣成為近年美國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改革課堂教學的一種廣泛實踐。據不完全統計,據美國教育部最近的研究表明,“翻轉課堂”應用使學生成績提高了14%,而課堂出勤率從單純把教學視頻掛上網時的30%激增至80%。目前斯坦福大學正大力利用這種網絡教育新方式,而且聯合16所美國的大學共同推進探索。

2011年9月份,在包括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武漢大學、湘潭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全國的11所大學里嘗試展開了以“翻轉”為原理的大學生的創業啟蒙課實驗,也取得了喜人的效果。但是,目前這一教學方法集中應用于概念明確的理科課程中,在地方高校,特別是財經類院校中的理論與實證探索還相對滯后。

2 國際金融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

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直面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授課信息量大,前沿知識更新快,要求交易技術與金融市場同步。因此,教學方法改革的緊迫性尤其突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存在下面幾個突出問題。

2.1 教師資源未能公平利用的問題

首先,各地方高校教師的國際交流機會不均,國際視野及信息面差距較大,國際金融授課水平存在巨大落差,跨越同一道門檻公平入學的學生不得不接受水平參差不齊的課堂質量,公共教師資源也得不到公平、充分有效利用。

2.2 信息技術未能充分利用的問題

相當部分的大學課堂引進多媒體技術,就是教師簡單地借助PPT展示教學內容,或者將授課視頻掛上網絡,忽視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網絡互動,更忽視了給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空間以及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2.3 知識傳遞與知識內化脫節的問題

國際金融課程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國際金融市場運作與日常生活有距離,交易抽象,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因人而異,學生更需要與教師正面交流溝通,而大學教授最寶貴的時間多用來在課堂上日復一日重復授課,課堂教學與課后自學各自為營,課堂教學一直徘徊在低層次的簡單記憶、理解,而高層次的綜合運用和創新在課外被放任自流。

2.4 學生被動學習問題

國際金融的發展日新月異,相當多的問題應持開放性的態度,但目前相當數量的課堂仍停留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依賴教師整理,被動接受知識,喪失質疑與主動鉆研精神,相當部分學生成為課堂批量生產的書呆子,缺乏對國際形勢的分析能力。

3 國際金融課程翻轉教學法課堂應用

筆者認為,翻轉教學法正是契合信息化社會改革需求,能解決以上存在于高校課堂突出問題的新型教學模式,但同時,這也給習慣于講座式授課的教師帶來更高的要求,其效果極大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把握能力。針對這個研究的空白,筆者以國際金融課程為例,力圖構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包括課堂準備、課堂組織和議題設計在內的課堂應用模式。

3.1 教學準備

在翻轉教學模式中,盡管課堂依然存在,但課堂前的準備擺在了與課堂現場同等重要的位置,極大制約課堂的現場效果。首先,需要在課前整合優秀的師資來拍攝優質的授課視頻,來作為未來教學重要的知識傳遞方式;其次,需要在課前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預習,觀看視頻,在線交流及完成各章節針對性測試;最后,教師要根據課前測試結果來安排課堂互動環節的內容設計及討論重點,以在課堂上高效實現知識的內化。

下面針對可以預見的困難提出解決建議。

1)信息技術的鴻溝在很多地方院校是制約教學效果的主要障礙。學校網絡課程中心應成為主要的授課視頻獲得途徑,高速網絡運行要取得學校的大力支持,優質的視頻制作可以與專業網絡制作公司合作。

2)教師授課視頻的拍攝、在線測試的開發等需要付出大量勞動,學生在課外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觀看視頻、完成測試,學校在課時上應予以靈活安排。

3)優秀師資的整合、網絡課程的優化需要各院系、高校間的聯合協作。

3.2 課堂組織

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其過程的好與壞直接決定知識深化的程度。對于習慣了傳統講座式授課的教師來說,如果專業前沿知識更新滯后,概念把握尚未達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的程度,這種新教學模式將極大考驗他們的現場組織能力、臨場反應速度。

1)劃分小組。根據興趣或者交流的便利,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5~6人,選出組長,保證人人參與,杜絕搭便車的現象。

2)分配議題。根據興趣或者教學進度,定期由教師提前分配給各組研究的議題,作為下一階段課堂教學的討論主題。任務布置要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準備時間。

3)小組分工。當議題涉及面廣并可以劃分成若干角度時,小組成員可以各負責一個子問題,最后進行整體探究;當問題涉及面較小,不容易進行劃分時,小組成員可以各自對該問題進行獨立研究,最后再進行協作探究。

4)小組互動。根據收集的信息,各組員需要將自己的認識與其他組員進行交流,常見的互動策略有頭腦風暴、拼圖學習等。

5)課堂成果分享。經過組內探討,小組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課堂進行分享,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舉行PPT報告會、辯論會、演示操作等,成果展示中要注意體現小組分工情況。

6)導師點評。指導教師對學生互動過程中把握不準確的知識點進行評析,對每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

3.3 互動議題設計

由于筆者所在的地方學院秉承國際化辦學宗旨,所主講的國際金融課程立足東南亞視角。根據多年授課經驗,筆者設計以下議題以供參考。時效性與開放性是設計問題的主要標準。

1)國際收支問題:以東南亞某個國家為例,對其近20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差額分析。

要求:思考如何判斷該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國際收支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

知識要點:判斷國際收支平衡的標準、順差與逆差的不同治理方向、國際收支對經濟的影響。

2)外匯與匯率問題:日本的貨幣概況及匯率歷史變動軌跡。

要求:思考日本歷年匯率變動的主要決定和影響因素是什么;人民幣升值背景與日本有何相似之處;如何防范我國經濟重蹈日本覆轍。

知識要點:匯率的決定與影響、本幣升值的利與弊。

3)匯率制度問題: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的優劣之爭。

要求:對東南亞國家的匯率制度進行分類,以這些實例為主要素材,小組內部分正反兩方,就匯率制度優劣為辯題進行辯論。

知識要點:匯率制度選擇的依據。

4)國際儲備問題:對20世紀90年代末期遭受金融危機的東南亞國家及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進行比較分析。

要求:思考用國際通用標準判斷我國現在的外匯儲備規模是否適度;是否可以通過向老百姓無償發放外匯的方式藏匯于民,來解決我國的外匯儲備過多的問題。

知識要點:儲備規模拇指法則、國際儲備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國際儲備規模的影響因素、貨幣發行的外匯渠道。

5)國際金融市場問題: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亞洲金融市場上的發展概況。

要求:演示幾種國際金融市場行情的查詢渠道,并結合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的交易狀況,談談人民幣的國際化如何實現。

知識要點:國際金融市場的分類、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

6)金融風險管理問題:國際金融風險防范案例剖析。

要求:分別站在企業與銀行角度收集并介紹外匯風險、利率風險、國家風險、操作風險的典型案例,重點分析其啟示及防范措施。

知識要點:外匯風險管理的遠期交易法、掉期交易法、BSI法。

7)國際資本流動管理問題:我國資本流動的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

要求:分四個角度介紹我國外匯管制、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對外債務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知識要點:資本流動影響金融穩定機制、債務危機成因、投機沖擊策略、次貸危機傳染途徑。

8)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問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前景。

要求:結合日益頻發的經濟危機談談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向及學術爭鳴,思考我國在改革中可以發揮的作用。

知識要點:特里芬難題、貨幣政策獨立性、非貨幣、特別提款權份額分配。

9)國際金融組織問題: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等幾個重要國際金融組織的主要宗旨與作用。

要求:瀏覽國際金融組織的官方網站,翻譯其主頁主要功能,演示其網站資源庫的某一組數據查詢功能。

知識要點:金融協調、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

參考文獻

[1]湯敏.第三次工業革命需要什么樣的教育[EB/OL].http://.cn/emba/news/20120712/

171512551695.shtml.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3]張躍國,張渝江.“翻轉課堂”: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8-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自拍|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波多野结衣大片|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ship| 色偷偷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在线jyzzjyzz免费麻豆| 青青草原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自产少妇自拍区免费| xxxxx日韩|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中字| 日本无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久久久久午夜精选| 欧美jizz8性欧美|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未删减在线| 人妻互换一二三区激情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碍 | 中文无码字幕中文有码字幕|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8|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伦y4480私人影院|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浪荡秘书伺候办公室h|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男高中生大粗吊gvlive|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桶爽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国产高清无专砖区2021|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女偶像私下的y荡生活| www.99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