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體育精神的價值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2-000-01
一、培養人的人文精神
中華體育精神的人文價值首要是培養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華體育精神的思想來源源于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吸收西方人文思想的精髓,在其思想來源上表現出強烈的人文精神、人文氣息,尊重生命、關懷自我。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以及“民貴君輕”,承認個人的獨立和尊嚴,關心人的生存和發展,重視和肯定人的價值和塑造。體育是人類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發現自我、表現自我、表達人類旺盛生命力的一種運動。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超越與極限,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表現人的活力與自信,維護人類的和平與安寧是奧運會的宗旨,也是體育人文精神的靈魂。中華體育精神要健全人的人格,完善人的人格,全方位、多維度培養人的人文精神,使人充滿人文氣息。
二、提升人的人文素養
中華體育精神在提升人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文素養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現代社會,人文素養缺失是一大趨勢,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學生群體。在市場經濟和西方價值觀念的雙重沖擊下,社會上漸漸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不良風氣。究其原因,人文素養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精神世界的空虛,物質欲望的膨脹,必然導致人文素養的退化。而中華體育精神是治療人文素養缺失的良藥,中華體育精神是一種正能量,是一種積極的、進步的、先進的文化。中華體育精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充滿了厚實的人文氣息,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糧食。我們要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自覺接受中華體育精神的洗禮,從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個方面著手,切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華體育精神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中華體育精神的內在要求。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每個人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中華民族所有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中華體育精神有助于培養人的健康人格,形成健康、快樂和幸福的價值取向,養成熱愛生活、敬重生命的人本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養成誠實友愛、公平正義的道德品質和百折不饒的意志品質以及法律規范意識。體育作為一種美的藝術,體育精神具有崇高之美,中華體育精神更是美的化身。把體育作為美的對象去欣賞會豐富人們的情感世界,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的健康人格。體育已從群體的政治需求轉向人類的根本需求,從社會的強制性功利需要轉向個體健康、快樂和幸福生活的主動需求,從而達到愉悅身心、健康長壽的生命追求。中華體育精神彰顯著熾熱的愛國熱情,表現出無私奉獻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體現出遵紀守法和團結協作的意識,流露著科學求實的態度。這些都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地推動作用。
四、提高人的價值和促進人的社會化
中華體育精神的人文價值還表現在提高人的價值和促進人的社會化。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之一是人文奧運,人文奧運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以運動員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努力建設使奧運會參與者滿意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人文奧運充分肯定的人的價值,為人的價值提高創造條件。在體育實踐中,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無論從速度、力量、耐力的體能角度,從表現難度、運動協調、熟練程度的運動力學角度,或從思想、情感及行為等人格完善的角度,還是從競爭力、生存力、創造力、想象力等智力角度,體育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深入持久地關注人類自身,使人的各方面能力獲得全面發展,人的素質不斷提升,從而全面提升人的價值。人的社會化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主要內容包括:促進個性形成和發展,培養自我觀念;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教育是社會化的主要途徑,體育教育在促進人的社會化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學校體育。學校體育在人的社會化方面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發揮其功效:第一,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第二,習得體育規范向社會行為規范的轉化;第三,學習指點生活進取目標;第四,培養運動角色以適當未來社會角色。人的社會化結果就是成為一名成功扮演一定社會角色的社會成員,形成健全和發展的社會行為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1西方體育價值的精神內涵
西方體育價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植于希臘傳統文明,造就了自強不息、勇于挑戰的體育精神。20世紀西方社會動蕩發展,由于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和復雜,推動了西方體育的強勢文化,它以專業的競技和奧林匹克運動為發動機,融合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特意味的西方體育價值。將體育運動與現代科學技術和思維融會貫通,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研究分析,這促進了西方社會的蓬勃發展。西方體育價值有其自身的完整的規范的體系,相對于我國不成熟的體育價值體系,西方價值體系可謂專業、嚴謹有條理。西方人將體育看做神圣的運動,在體育競技過程中嚴格遵守規定,思維邏輯清晰,毫不模糊。這主要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特點。而我國的體育價值精神內涵類似于一種文化,它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思想也比較模糊,西方國家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將其看做一種道德品質的樹立,在體育過程中始終倡導挑戰精神。這對于個人思想和行為來說也產生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2 西方體育價值精神內涵
2.1 西方體育價值具有人體化價值取向
西方體育價值精神注重塑造人體,將人體培養作為體育鍛煉的重點,這主要是傳承于古希臘人的思想和觀念,古希臘人對于人體非常崇拜,這直接導致了西方體育的價值觀具有人體化價值傾向,體育運動大多注重鍛煉健美的身材和勻稱的比例,因此,古希臘體育中的拳擊、賽跑、格斗、射箭、標槍以及投鐵餅等運動非常典型,成為了運動員熱衷的項目。
而中國體育價值更加注重身心的統一,將人格培養融入體育運動中,體育運動的內涵在于培養內在的品格,體育鍛煉是有形到無形的轉變和升華,對于人的身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體育價值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的影響,折射出了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
2.2 西方體育價值具有健身化價值取向
西方體育夸大健美和體格和硬朗的體態,對人體高度崇敬,重視形狀和身材肌肉和氣力,體育運動中賞識運動員的體格、肌肉、耐力、柔韌度、速率和氣力等等。西方體育價值的主要思想即健身化,體育運動的目的是健身,鍛煉強健的體魄,提高人體素質,塑造良好的形象。這種思想非常符合西方人重行動、提倡科學、講究規范、追求競爭的特點。因此,西方的體育都具有嚴格的價值體系。
而中國的體育價值重在養生,注重內外結合以及體育精神對于身心的影響。講究由內而外塑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強調內外兼修,以柔克剛。
2.3 西方體育價值具有競技化價值取向
“體育是一種競技、一種挑戰。”這是西方人的傳統觀念中的體育價值觀。社會競技活動造就了西方人用于開拓進取、大膽創新的精神,競技運動的誕生是在西方價值觀念之下產生的,符合西方人競技、超越、追求第一的思想。西方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決斗,古羅馬斗獸場上的決斗,就體現著西方人的競技意識和在賽場上的尊嚴。
3 西方體育價值的精神內涵對于中國體育的啟示
3.1建立多元化的體育價值文化
中國傳統的體育價值具有單一化、標準化、同步化,具有統一的程式化的運動方式和標準,古板而單一,難以造就多元化的方式和學生的發展,對于學習者和運動者的性格的形成和思維方式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在這方面應該借鑒西方國家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體育價值理念,注重個體的發展,包容其多元化,促進我國體育價值的繁榮發展。
3.2學習西方體育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
西方國家的體育價值非常注重競技,這正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我國的體育價值更多的是娛樂性、休閑性,沒有形成強烈的競技意識和思想。體育運動具有強烈的競技特點,我國應該學習西方體育的奧林匹克精神,深化國人的競技意識和思想。
4結語
西方體育價值精神對于我國的體育價值有著深刻的啟示和影響,不過在學習西方體育精神的同時一定要與自身的特點結合起來,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應該結合當前我國的國情以及西方體育精神的特點,不斷深化整理,吸收西方先進的體育文化和精神,將中西方的體育價值體系有機地結合一起,不斷深化改革,促進我國體育精神的發展。
基金項目:瀘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成果(項目編號:LZ13A18);課題名稱:從體育的角度探究瀘州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路徑及方法 。
參考文獻
2.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和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體育源自于勞動、軍事和游戲,這也充分反映出了體育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而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體育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僅增添了大量的體育項目,也發掘出了更多新穎的體育功能。現階段,人們對體育的需求還局限于增強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方面,也有很多人將其作為社交途徑,通過參與體育運動來實現健身、健全人格等目的,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體育也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體育是在理解和認識學生本質的基礎上開展的,其設立是為了滿足人們對體育的實際需求,以及促進體育本身的育人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大學體育教學強調,在對學生身體進行科學、全面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礎上,還要對培養學生良好人格,以及對學生內心精神世界方面的引導給予充分重視,進而使大學體育教育的人文價值,能夠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3.提升體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邏輯是為了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充分滿足人的主體需要,同時也是大學體育教育的重要任務。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大學體育教育事業也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不斷探索和創新,進而全面滿足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實際需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際關系疏離、道德素質下降和信仰危機等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而想要這些問題得到科學有效的解決,其關鍵在于培養健全的人格。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新穎豐富的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還要將體育的人文精神,以及合作思想等內容融入到體育教育與運動鍛煉的各個環節,并科學整合體育理念、精神,以及體育道德與規范,充分重視起對學生道德、人性和審美等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
二、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途經
1.轉變大學體育教育理念。當前,大學體育教育一直受到工具理性的束縛,而這種工具性與形式合理性也掩蓋了大學體育的本真意義。因此,必須構建新穎、科學的大學體育理想,并將崇尚自由,以及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作為新時期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及時轉變以技術和競技為主的教育理念,擺脫錦標性的功力思想,并巧妙整合體育教育理念和人的自由與尊嚴。各高校體育工作的重點也不能局限在增強學生體質方面,還要充分重視起綜合素養教育,注重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實現大學體育教育的知情意行有機結合,進而促進大學體育教育質量和效率實現逐步提升。
2.創新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還處于教師講解、示范體育動作,學生模仿、練習的層次上。這種教育模式雖然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但是卻無法使大學體育的獨特作用全面發揮出來,同時,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也往往制約了學生主管能動性的發揮,只是一直在被動的學習和接收知識。而大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過程中往往注重的也只是學生運動技巧和要領的掌握程度,卻常常忽略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沒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也使得學生的人文精神無法在體育教學中得到科學有效的培養。因此,各高校應不斷探索和創新出更加科學的教育模式,采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模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型的拔河比賽,并指導學生來示范動作,也可以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體育運動項目,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全面提高。
3.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大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重要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正視自身在體育運動方面的不足之處,并懂得利用自身優勢來彌補不足之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并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同時還要針對性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以及運動鍛煉方式,進而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也使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潛能得到全面發掘,也讓學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與定位。另外,教師還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精神與觀念。同時,對于學生市場出現的一些厭學、抵觸等情緒,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適當的處理和引導方式,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體育的樂趣和價值,從而吸引更多學生對體育鍛煉產生濃厚興趣,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4.開展新穎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關鍵途徑。體育競賽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不斷增強學生的團隊與競爭意識,也使學生在體育競賽者獲得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也能夠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樹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高校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體育運動特點,開展更加適合大學生的體育競賽活動,進而使每個大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同時還要適當降低學生參與競賽的門檻,進而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科學的鍛煉。還要多開展一些女子運動會,并適當增加一些充滿趣味性的體育項目。比如,踢毽子、跳繩等項目。不斷提升女生的參與意識,開發學生潛力,進而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培養。另外,還要適當的將體育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更新和改進課堂教學活動的同時,各高校還應該大力開展全民體育,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比如,可以設立體育俱樂部,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興趣愛好來選擇運動項目,并利用課余時間來參加體育俱樂部活動。男生可以參加一些籃球、足球項目的俱樂部;而女生則可以選擇一些瑜伽、體育舞蹈等項目的俱樂部,讓每位師生都能夠獲得自由的參加體育運動的機會。同時學校也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體育設施和場所,鼓勵更多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運動鍛煉,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小學德育研究專項課題“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培養研究”(課題批準號:DY201404B,張捷樹為課題主持人)的部分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207-03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期,中職校的德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 加強中職生職業精神的培育,是貫徹落實新德育大綱的需要,對于中職校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中職德育課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培養中職生的職業精神、實現中職校的德育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德育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筆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結合德育課教學實踐,分析了職業精神培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的含義及其關系、當前中職校開展職業精神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新時期德育課培養中職生職業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一、職業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的含義及其關系
所謂職業精神,就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個人的職業素質。在社會主義社會,職業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這些要素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技能、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作風等,職業精神的實踐內涵至少應體現在敬業、勤業、創業、立業四方面。”[2]
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我國各行各業必須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基本規范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和奉獻社會,其中,敬業和誠信是職業道德規范的重點。由于不同行業在工作性質、社會責任、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各個行業都把普遍適用的職業道德基本規范與本行業的具體要求結合起來,制定有具有行業特點的可操作的特殊行為準則。
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的基本內涵,職業道德是職業精神的外在表現。“職業道德教育是針對職業活動而展開的教育產物,不論已經從事某種職業或將要從事某種職業的勞動者在特殊活動范圍內所必須遵循的,同時被社會輿論、傳統習慣、信念監督的行為規范,通過特定方式使勞動者養成的教育過程。”[3]職業道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達成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將與職業有關的內容向學生做理論知識傳授,教育學生如何在職業領域與人相處,遵守工作規程,恪盡職守創造物質價值及自身價值。”[4]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培育中職生的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我們加強中職生職業精神的培育,必須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
二、中職生職業精神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現代企業對員工職業精神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大大超過了中職生的預期。中職生的職業精神現狀,無論對企業的發展、學校的生存和學生自身的發展,都令人堪憂。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既有社會的,也有家庭的,還有學校的。
(一)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職業精神方面的要求
我們課題組在對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走訪調研中了解到,企業對員工職業精神的要求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有遠大的職業理想。二是有愛崗敬業精神。三是能夠做到誠實守信。四是有創業精神。五是有良好的職業技能。六是有良好的職業作風。
(二)中職生職業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
我們課題組在對本校中專專業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在職業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少:一是多數學生缺乏遠大的職業理想追求。二是半數以上學生缺乏良好的職業態度。三是許多學生缺乏良好的職業紀律。不少學生不能準時上下課,多數學生不能認真聽課,他們在上課時玩手機、打瞌睡。四是缺乏良好的職業技能。不少學生到了頂崗實習時,不能滿足企業的用工需要。不少中職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其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表現與企業、行業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有比較大的差距:一是對工作環境、工資待遇比較挑剔,經常跳槽變換工作。二是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到一線工作。不少學生在和我們課題組座談時表示,希望到辦公室工作,不愿到又累又臟的一線車間當工人。三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缺乏職業責任和實干精神等。這些都是學生缺乏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在職業道德方面的具體表現。
中職生職業精神缺失的危害:一是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工作安排,影響到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二是因為企業對聯辦學校培養的學生不滿意,對校企合作失去信心,影響到學校的辦學與發展。三是由于學生在敬業、誠信等方面不能有理想的表現,不利于學生順利就業、積累經驗,最終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2.通過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分組教學、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維、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職業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奉獻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總和,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7]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臺,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劇情、案例教學及設問以“創境激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分組學習法的運用,調動學生的表現欲望,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在參與中感悟集體合作對事業成功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可以通過問題探究學習法的運用,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引發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辯論、學科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嚴謹態度。德育課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多設計、組織討論課、辯論課,以培養學生敢于競爭、敢于成功的職業意識。特別要在指導學生設計職業生涯規劃作品參加全國中職生文明風采作品競賽的過程中,細心指導學生精益求精地修改參賽作品,讓學生在競賽中樹立自信心,在嚴謹縝密的思考中培養精業、勤業的一絲不茍精神。
4.通過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和奉獻精神。中職校會經常組織學生深入社區企業開展專業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活動,德育課教師應該主動介入,指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用心觀察、學習企業員工的主人翁精神,敬業、勤業、精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在實習實訓結束時,德育課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產生共鳴、形成共識,把這些共識內化、升華為內心信念和執著追求。
(三)改革德育課成績評價模式,引導學生堅持自我培養職業精神常態化
改革德育學科的成績評價模式,必須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原則,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堅持知行統一原則,把學生的學習、工作和日常表現按照一定的權重計入學期成績總分,引導學生自覺培育職業精神。
1.把學生評價教學的態度和能力納入成績評定范圍。鼓勵學生評教,是指要求學生對每節課所學內容和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對所學內容進行評價,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知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及其要求,蘊育社會主義職業精神,并產生踐行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內在驅動力。教師應該對各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學會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學會積極參與、創新思維,學會團結協作、維護集體利益。還應該鼓勵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以培養學生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并督促教師自己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實現教學相長。
2.把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的表現納入成績評定范圍。引導學生遵守校紀校規,能夠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把職業紀律的外在強制力轉化為內在的自我約束力的高度自覺意識,逐步培養起服從集體利益、職業利益、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自覺意識,為企業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和提供優質的服務提供正常秩序保證;能夠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紀律,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
3.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禮儀、誠信行為納入成績評定范圍。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踐行文明禮儀,有利于培養學生注意細節的紀律意識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引導學生踐行誠信,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加強對自己行為的動機進行自我檢查、對行為活動進行自我監督,為自己履行了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責任并取得良好效果而產生成就感、榮譽感,為自己因為私心雜念、粗心大意、違反合同等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企業集體利益、國家民族利益而產生羞恥感、愧疚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良心和職業信譽。
(四)提升教師素質,為培養學生良好職業精神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教師的行為對學生具有示范作用。為了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精神,中職德育課教師必須“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8],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蠟燭精神,激勵學生放飛社會主義職業理想。
1.通過德育教師堅定的政治信念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自信精神。德育課的教學效果,首先取決于教師自身的信仰。德育教師應該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堅定不移的認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對職教事業有強烈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這將為學生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
2.通過德育教師嚴謹的治學精神培養學生敬業奉獻精神。為了讓中職生認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內涵和要求,德育教師不僅要研究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案例選擇、教法運用、教學結構、板書設計、教學監控等問題,而且要“創境激情”,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要掌握嫻熟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學生討論后的“引思明理”、“體驗導行”階段,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闡發和引導,爭取把每一堂課都上成公開課、示范課和優質課,讓學生在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中受到感染和震撼,潛移默化地樹立起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良心和職業信譽。
3.通過德育課教師的教學反思培養學生慎獨和內省的思想道德修養方法。德育課教師應該經常性地開展教學反思,在反思中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師德境界、更新教育理念、理解黨的理論、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引導學生認識到慎獨和內省對于中職生培養職業精神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為了實現職業生涯的成功,必須在實踐中有效地運用慎獨和內省的方法,鍛煉自己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把外在的職業道德規范、國家的法律法規、企業的規章制度升華為內心的堅定信念,把他律變成自律,把“要我這樣做”內化上升為“我要這樣做”,使自己的品格日臻完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中職德育課教師必須積極研究教學對象、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師德素養,以提高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的通知[Z].教職成〔2014〕14號.
[2]王偉.論職業精神[N].光明日報,2004-6-30.
[3]柏曉妹.中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10.
[4]柏曉妹.中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2.
[5]董煜峰.中等職業學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13.
體驗經濟是以消費者的心理滿足為起點和終點的。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人為本、強調個性。服務經濟時代,產品是企業提供的發展平臺,服務是企業獲取利潤的主要來源;而體驗經濟是服務經濟的更高層次,是以創造個性生活和商業體驗獲得利潤的。體驗經濟不同于服務經濟的鮮明商業特征:用戶肯花錢買快樂,而且價格越高越喜歡。與服務經濟強調低成本完全相反,體驗經濟強調創造高價值。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而且設計新型體驗與此捆綁起來。體驗過程中的產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讓消費者更為體驗而付費,是一種以滿足人們情感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為主要目標的一種經濟形態。他具有消費與生產合一的特點。體驗經濟是從市場需求出發,力求給予顧客最佳的“體驗”以占有市場。
二、體驗經濟融入健身俱樂部營銷的理論依據
前蘇聯巴赫金是制造大眾化高峰體驗的大師,他的狂歡理論特點在于將狂歡問題普遍化,按這種理論,光是少數人狂歡(或者說達到發展階段之后的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既沒有產業意義,也沒有理論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如何使所有人進入日常化的高峰體驗狀態。一旦達到這種狀態,就會出現體驗經濟不同于服務經濟的商業特征,為體驗經濟融入健身俱樂部營銷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健身俱樂部體驗營銷的價值
(一)符合人的需求理論和體育健身消費發展趨勢
體驗經濟的出發點是滿足人們需求的變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并認為人總是在滿足了低層次需求之后,才將注意力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上。人們購買產品或服務不再是出于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更加關注自己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所獲得的滿足程度。可見,體驗消費的興起是消費者需求層次升華的必然。體育消費群體的需求變化是體育健身俱樂部發展的方向標。近年來,體育消費者消費行為出現了消費結構情感化、消費內容個性化、價值目標體驗化、接受方式主動化、消費活動體閑化的趨勢,在體育健身俱樂部中強調體驗正順應了這種消費發展趨勢。
(二)有利于體育產品的特殊性的發揮
從現代營銷理論的產品整體概念來看,體育健身俱樂部產品包括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附加產品)。核心產品是指向消費者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益,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求,即體驗。形式產品指核心產品借以實現的形式或目標市場對某一需求的特定滿足形式,是核心產品的物質承擔者,如體質、體能、形體、服務水平等。延伸產品是指消費者購買形式產品時附帶獲得的各種利益的總和,如為會員提供健康咨詢、會員聚會、免費供應開水等[13]。體驗是消費者享受健身俱樂部提供的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后擁有的感受,產品或服務只是輔設施,體驗才是健身俱樂部創造效益的有效方式。而體育俱樂部的生產和消費的合一屬性正符合了體驗經濟的理論要求。
(三)降低體育健身俱樂部營銷成本
贊助任何一個體育賽事,花了兩元錢,那么就必須花八元錢進行贊助跟進,兩元錢是沒有聲音的,必須再花八元錢夯實市場團隊,這就是體育營銷的“二八定律”。而體驗式體育營銷淡化了“二八定律”,僅有“二”是實打實,“八”并不是它必備的配套資金,甚至“二”產生的口碑效應對營銷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健身俱樂部提供的美好體驗,不僅讓消費者在心理和情感上擁有了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通過親身體驗、自身傳播,更易被潛在消費群體所接受。輻射度廣,可信度高,充分發揮口碑效應的作用,淡化商業性實現最大的商業化價值,大大降低了體育營銷成本。
(四)提高經濟價值,避免惡性價格競爭
體驗經濟給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競爭視角。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同質化程度日趨提高。產品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小,服務的內容、流程也易于學習和推廣,許多相互競爭的企業在服務上幾乎不分上下。
根據顧客價值的來源,顧客價值=產品價值+人員價值+服務價值+形象價值+體驗價值,也就是說顧客價值并不僅僅取決于產品與勞務成本,而更多地取決于消費者體驗的享受程度和滿足程度。在開展體驗營銷時,突出價值而淡化價格,它注重的是消費引導而不是價格吸引,這既可以突出消費者所追求的價值,還可以消除消費者在剛進入購買階段時的緊張感,盡可能快地引導其進入購買狀態。消費者進行決策的基礎已不再是傳統的性能價格比,體驗已成為一種新的核心價值源泉。顧客愿為體驗付出更高的費用,體驗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成功擺脫了成本競爭。
四、我國體育健身俱樂部體驗營銷存在的問題
健身俱樂部是為其會員在余暇時間達到或保持自身的身、心等諸方面的健康,提供健身設施和健身服務的機構。它主要分為以經營性為主和非經營性為主的健身俱樂部。經營性為主的健身俱樂部基本按照企業運作方式,依靠市場機制和利益機制,根據會員不同的體育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場地器材相對完善、活動內容豐富,有專職專業的健身教練,服務技術水平高,使健身更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體育的重要構成和體育市場發展的主要形式。非經營性為主的健身俱樂部場地設備較為簡陋、活動時間有一定限制,健身教練多為兼職,難以滿足較高層次人士的需求,所需費用來自會費、相關政府部門優惠政策及撥款等。
(一)目標市場不明確、缺乏合理定位
個別企業急功近利,盲目上馬,對體育健身市場過于樂觀,以為有錢就可以投資。沒有全面的市場調查也就不能把握市場規律,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市場定位。
市場調查是認識市場的重要手段,是進行經營決策的基礎,其內容包括對目標消費群體的調查,對俱樂部經營市場競爭狀態的調查,俱樂部目標市場的調查等。市場定位是指體育經營單位根據市場競爭狀況和自身Y源條件,建立和發展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以使自己的產品在消費者形成區別并優于競爭的獨特形象,以滿足消費者的某種需要和偏好。
健身俱樂部往往停留在大眾目標市場,沒有對不同會員進行不同需求的市場細分,市場開發程度低,甚至出現讓會員去適應健身俱樂部的現象,不能滿足會員個性化的要求。
(二)企業經營和市場管理不善
目前健身俱樂部中懂專業和商業理論及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缺乏。健身俱樂部是新興產業,勞動力市場缺乏大量具有健身專業素質的從業人員,這就需要俱樂部付出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培養從業人員。而且全國]有統一的從業人員認證標準,俱樂部之間出現惡意“挖人”現象,大大影響了俱樂部的正常經營。
從市場管理看,體育健身市場來看還未能完全通過經濟手段合理調控市場。一些健身俱樂部違反商業規律,大幅度降價,采用不計成本的“價格戰”。有的消費者非但不買賬,還對產品質量產生疑問。單純的市場調節必然導致經營性健身俱樂部經營者的惡性競爭,非法經營誘發不公平競爭,惡性降價導致收支失衡,大大挫傷了經營者的積極性。
(三)健身模式單一,缺乏內容開發健身練習模式單一,絕大多數俱樂部僅以健身操、健身器械等作為主要的健身內容,與健身相配套的場所、服務少,如營養膳食、醫務監督等。這種單一的健身模式,也來源于健身俱樂部與健身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參考文獻:
[1]刁在箴,等.中國體育健身俱樂部發展概況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74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年計劃綱要. 第二章、第五章.
[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42.
[4]閔宗陶,權利霞.體驗:一種經濟學的解讀[J].經濟學家.2003(06):101.
[5]章川.體驗經濟的魅力[J].商業文化.2003(1):30-32.
[6][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體驗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37―45.
[7]劉少杰.體驗經濟與感性選擇的確證[J].天津社會科學,2003 (5):55―59.
[8]石立江.體驗經濟時代的體育消費需求及營銷策略[J].山東體育科技,2005 ( 3):58―62.
[9]李生校,陳偉鴻主編.市場營銷學導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02-104.
[10][美]伯恩德?H?施密特.體驗式營銷[M].中國三峽出版社,2001:57―92.
[11]郭國慶主編.市場營銷學通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8-89.
[12]莊貴軍.關系市場與關系營銷組合:關系營銷的一個理論模型[M].當代經濟科學,2003(3):43-48.
[13]莊貴軍,等編著.服務營銷學 [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85.
[14][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 著.服務營銷(第3版)――工商管理經典譯叢?市場營銷系列[M].陸雄文 莊莉主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基金,用于重點資助具有良好研究條件、研究實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因此,獲得基金項目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單位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我院瞄準中醫藥行業科技發展前沿,準確把握國家政策導向,密切跟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動向,緊緊圍繞申報要求,根據醫院科研規劃和自身特色優勢,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相關領域科室申報,近年來在基金申報工作中成效顯著,項目數穩步增長,在有力提高醫院創新能力的同時,科研水平和實力也躍上了新的臺階。本文詳細介紹了我院近年來國家基金申報資助情況,總結其成功經驗,為進一步提高地方醫院獲得國家基金資助提供參考與借鑒。
1 基金項目申報中標情況
就項目申報數量而言,我院從2006年的50項增至2013年的222項,提高340%;就資助項目數量而言,從2006年的2項到2013年25項,年資助項目數增加了12.5倍;就資助率而言,從2006年的2%增加到2013年的11%,提高近6倍。特別是近二年來,基金申報數和資助數均明顯增長。具體見圖1和圖2。
圖1近8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國家自然基金申報及立項情況
圖1近8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國家自然基金獲
資助經費的情況
就單從2013年度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總體情況而說, 2013年共申報22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與2012年相比,增加79%,與2011年比,增加212.7%;從獲得立項數看,我院在2012年可喜的突破性地獲得25項立項,是2012年的1.14倍,是2011年的2.77倍;2013年度獲得立項其中面上項目10項,青年項目15項,資助經費總額達1052萬元。近兩年來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八處是我院獲資助項目的主要來源,從資助項目的類別看,主要為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
作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第二臨床醫學院,在歷年來占學校國家自然基金立項數量中的比例也是逐漸增加。2006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獲立項19項,我院占其中2項,但在短短的7年間,我院在2013年度獲立項25項,廣州中醫藥大學一共73項成功立項,占34.2%,具體可見圖3。
圖3近8年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及我院國家
自然基金立項的情況
2 討論
我院能在近年申報國家自然基金課題立項中獲得碩果,筆者認為有如下因素:
2.1勇于打破科研人員的畏懼心理,建立信心,并且有效調動全院的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早動員,早準備,實現2012年申報項目數翻番,2013年持續增長。在前一年底我院開始籌備舉辦經驗座談會,讓成功獲得立項有著豐富經驗的研究人員與臨床科研人員、基礎研究人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共同解讀下一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指南。在座談會中,準備申報者不僅獲得了撰寫標書的技巧,更樹立了信心,形成的榜樣效應使很多科研人員打消了畏難恐懼心理,讓他們能夠和基礎研究人員一起合作,互相學習,積極申報。
2.2 在申報之前多次邀請專家作科學基金申請輔導報告,認真解讀基金的申報指南,以便申請人了解基金申報要領和程序。另外,我院還組織專家對各申報書進行審查,根據標書的內容,提出修改的意見,為課題組解決實際困難。院內科研人員根據修改意見重新修改后申報,從而進一步提高國家自然基金申報書的質量。
2.3 除了前期的部署和長期的積累,高度重視每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報工作。在申報過程中,又采取預申報的措施,不僅在申報書的內容上,也在申報程序上給予課題組支持和幫助。在對申報書審核的過程中,我院科研管理人員嚴格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要求,逐字逐句審核,嚴格把關,院內初審分步進行,每份申請書內容均經過評審專家的修改和完善,并經多層形式審核,即申請人、科主任和我院科研處管理人員審核。
2.4 筆者認為近兩年的醫院在國家自然基金中標數翻番的原因離不開領導重視對科研人才的儲備。對于一個單位而言,申報國家基金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該單位平時的技術儲備和工作積累。為加強申請國家基金項目的工作積累,我院設置專項經費成立“院內專項”計劃以及科研團隊、公共實驗室服務平臺,旨在發掘科研潛力、扶持創新性研究、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此項工程對提高國家基金中標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課題的推進工作,我們發掘了一批具有科研潛力,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青年科研人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增多是我院近年來基金中標數增加的重要原因。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前國家治理時代國審相關人員的基本情況
國家審計工作的主要參與主體是審計人員、民眾、被審計對象、咨詢專家等,在國家治理理念被強化之前,這四個相關方面人員的素質及態度情況各異。
一是審計人員的情況。過去,對國家審計人員的要求是政治立場堅定、職業道德良好、業務素質優異,在具體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方面強調審計、會計、法律、計算機等。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國家審計人員達到了基本標準,不過部分由其他方面轉崗而來的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方面的情況不容樂觀。
二是被審計對象的情況。過去,對被審計的要求是配合審計人員推進審計工作,提供基礎素材外,參與審計建議討論,進行適當整改。大多數被審計對象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不過態度較為消極。
三是咨詢專家的情況。在國家治理理念被強化之前,咨詢專家主要是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具體要求也是特定領域的專業素養,大多數咨詢專家的自身素質推動他們完成了相關委托任務。
四是廣大民眾。在國家治理理念被強化之前,國家審計工作的開展對廣大民眾沒有要求,民眾對此也沒有任何參與甚至思考關注意識。
二、國家治理對國審相關人員的要求及挑戰
最近幾年,等高層提出并不斷強調國家治理理念,勢必推動國家審計在多方面的轉型和提升,對與國家審計相關的四方面主體也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及挑戰。
一是對審計人員的要求。國家審計人員的主要工作維度不是糾錯,而是進行風險評估及防控,籍此起到免疫作用;國家審計人員的審計重點不再相對單純的關注財政資金安全,更應該關注國有資產安全、民生安全、環境安全等;審計人員思考審計建議及整改不再單純關注淺層次的微觀問題,而應該在分析深層次動因等的基礎上思考深入推進國家良治的思路;國家審計人員不應該僅近滿足于了解計算機技術的程度,而應該熟悉甚至做到熟練掌握。
二是對被審計對象的要求。要求被審計對象摒棄對國家審計人員及其相關審計工作的潛在敵視態度,對他們提出了積極主動配合審計工作的更高要求,不僅應該提供真實、充分而全面的基礎素材,還應該就涉及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和交流。
三是對咨詢專家的要求。咨詢專家涉及領域的范圍要求由特定技術層面擴大到包含技術、管理、治理等多層面多維度。不過,對相關領域素質的要求更多的在于審計人員,即對咨詢專家的要求在實務層面偏弱。
四是對廣大民眾的要求。如劉家義審計長所言,“要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審計的最終目標……審計工作的成果最終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和認可”,需要民眾參與并進行進行評價。
三、國審相關人員素質及意識提升的方向和要點
面對國家治理理念落實給國家審計相關人員帶來的系列挑戰及要求,各方面的相關人員應該轉化挑戰為機遇,與時俱進地提升本身素質及意識。
一是審計人員。應該完善或者說優化素質能力框架,在專業素質方面應該由審計、會計等方面擴展到管理、信息技術、金融、民生、環保等方面;在專業技能方面不僅要有微觀的審計方法及技術的運用能力,還有學習能力、協調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在專業素質方面要在相對簡單的客觀與公正基礎上,強化對公共責任、追求卓越、職業審慎等方面的自覺和意識。在具體的審計人員培養及聘任方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團隊成員的更新換代,對于在傳統審計工作中侵已久的、由會計崗位轉崗來的、難以適應國家治理理念境遇下審計工作的資深審計人員應該給予揚棄和淘汰,積極吸納更有朝氣和銳氣的新生力量。對于特定審計層級的審計部門而言,還應該以團隊成員的優化配置為基點,重視各成員的中長期培養規劃問題,在培訓工作制度化的基礎上確保團隊整體與時俱進地擁有應對國家治理境遇下國家審計工作的各種需求。在推進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在關注與相關審計項目直接關聯的部門及事宜之余,還應該注意關照相關民眾的意見、態勢,從中獲得審計判斷的基礎信息,吸納相關意向充實審計建議,借助民眾力量推動審計整改的深化和徹底性。
二是被審計對象。對于被審計對象來說,主要有五點,一是普遍強化并形成深入骨髓的服務理念;二是對審計團隊及相關審計項目要有發自內心的主動配合及實際行動;三是所提供的基礎信息范圍應該與時俱進地擴充,與國家治理理念語境下的系列要求相適應;四是對涉及到的深層次問題,主動和審計團隊成員探討或申請進行審計咨詢;五是主動、徹底、及時而深入地進行審計整改,避免只糾正表層問題而回避根治的現象,以確保審計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用的落實。
三是咨詢專家。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暫時不到位的情況下,咨詢專家在提供技術、方法及簡單判定等咨詢輔助之余,應該就管理、治理、民生、環保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分析和闡釋,以為審計團隊提出利用推進良治實現的建議。
四是廣大民眾。一是啟蒙其參與國家審計相關項目的意識,使其充分而真切地意識到自己才是國家審計服務的根本主體,對國家審計服務有終極意義上的話語權。二是進行一定的基礎調研工作,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進行一定的基礎調研,對相關事項形成整體而相對確切的了解,避免信息素材過于零星或偏激而影響審計基礎信息質量水準及審計建議的科學性。三是有一定的評判能力,對涉及的相關事項的相關理念甚至比較專業的知識有一定地了解和把握,以確保對相關事項進行盡量而科學的評判,確保規范參與而不是起哄搗亂。四是有切實的參與行動,應該根據具體條件對民生審計等審計工作進行盡可能的全程監督,提供自身視野范圍內涉及到的相關信息,并從基層民眾的角度對相關事項進行簡單判定,督導審計整改環節確保相關整改在最基層徹底充分落實。
參考文獻:
一、前言
作為國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國家審計在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和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所謂的國家審計理論,指的是在國家審計實踐工作中所產生的具有一定邏輯特征的客觀性規律,通過概括而形成的一種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該理論體系的構建可以為國家審計工作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極大的幫助。
二、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概述
(一)理論體系構建背景
國家審計為國家治理服務的相關理論研究一般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的:一是國家審計是為國家治理提供服務的基礎性理論;二是國家審計可以為國家治理途徑、作用機制、類型等提供基礎理論;三是在國家治理這個大框架之下,審計的應用理論和管理理論都需要在遵循國家治理的相關要求下進行。我國現有的相關研究中提出,國家審計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承擔著為國家治理提供服務的光榮歷史使命。相關人員在構建國家審計這一理論體系時,可以先系統性地回顧國家審計在為國家治理服務的歷史與現狀,分析相關理論內容和國家審計服務的實踐性作用,以便能夠做出全范圍的梳理,通過對這些理論的概括和服務歷史的梳理,為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理論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所謂的審計理論體系,其本質是為了反映審計研究對象而形成的一種概念、判斷、范疇和推理體系,屬于一個具有結構性特質的系統,它的存在可以為指導審計工作的進行提供實踐性的服務。一直以來,有關審計理論體系的研究都是審計理論界專家學者廣泛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我國現有的相關審計理論體系基本都是以注冊會計師提供的財務報表審計作為構建對象,這種方式構建出的理論體系無法滿足為國家審計與內部審計這兩項實踐工作提供幫助的要求。因為我國經濟、政治、社會體制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有一定的差異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所以我國審計理論的發展道路也需要具備中國特色。雖然現階段我國國家審計實踐發展狀態較好,審計實踐不僅獨具特色,類型也是豐富多樣,但是有關審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卻還是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1]從我國的角度來看,國家審計理論主要是在國家審計活動所產生的各種具有邏輯性、客觀性的規律,通過抽象和概況這兩種處理方式進行規劃處理之后,形成一套相對較為完整的理論w系。該理論體系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對國家審計實踐進行指導,且自身可以在指導審計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修正。因此,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開放性、動態性的國家審計理論,確保國家審計的目標任務能夠順利達成,就成為當前構建審計理論體系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三、國家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理論體系構建的原則
對國家審計進行研究的根本目的或者任務,是為了解決如何能正確認識審計實踐,以及從一般意義上來組織各類審計實踐活動中涉及的實踐要素等基本問題。因為國家治理工作的目標具有多維度和多層次的特點,所以國家審計要想提供能夠充分滿足國家治理期間需要的監控服務,就要從自身具有的專業技術優勢出發,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服務。而這一目標的達成,就需要相關人員在構建審計理論體系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解決一些基本型的理論和原理問題。從國家審計來看,其基礎理論主要是研究一些國家審計的一般規律、基本原理、審計本質等,探索能夠將國家審計實踐活動的發展規律和普遍本質揭示出來的知識體系,即在國家治理的框架下,國家審計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其定位是國家審計具有的系統分析功能。在整個國家審計理論的體系研究中,這個問題屬于基礎性類別。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審計活動的基本工作方面和主要工作內容也是由國家治理工作來決定的。從系統論角度來看,國家治理的本質就是投入和運用公共資源,產生或者是提供國家審計這種服務方式,從而完成國家治理目標的一個過程。因為國家治理屬于人為設計出來的主觀能動過程,是以追求善治為主要目標的動態過程,也是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而其本身的資源稀缺性則是審計實踐活動能夠產生的前提。[2]因此,審計理論體系的構建應可以監督和評價國家治理,為國家治理提供服務,預防和化解在國家治理期間的各類沖突問題,制約和監督國家治理權力運行,充分發揮公共資源的作用為重要宗旨。
(二)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
由上文分析可以推斷:國家審計理論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體現和反映出審計滿足治理工作要求的程度,直接決定國家審計的水平和開展程度。因此,在構建審計理論體系時,審計界的專家學者需要以以下幾點為構建基礎:第一,國家審計本質和動因理論。與國家審計動因有關的研究會對公眾認識審計工作的本質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國家治理影響下,相關人員對審計理論的研究應當從國家治理的內在要求入手,以理論來回答國家審計出現的根本原因,以便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國家審計工作的本質,從而構建出合理的理論體系。審計本質理論的研究則要從審計產生的主觀與客觀原因出發,結合國家審計的相關概念,明確國家審計的工作任務、職能、作用等內容。第二,國家審計的目標理論。作為國家治理工作的子系統之一,國家審計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治理系統在工作期間提出的一些功能要求。[3]因此,國家審計活動的目標需要以服從國家治理要求、為國家治理目標實現服務為標準,以此來確保國家審計的真正價值能夠凸顯出來。專家學者在對審計目標理論進行研究前,需要先探明國家治理對審計這個子系統提出的功能要求,在符合這一要求的基礎上,探索國家治理與審計目標間的關系,明確國家審計的目標理論。
(三)國家審計的應用理論
應用理論研究的主要是國家審計都需要“做什么”的問題,其定位是對國家治理活動的邏輯性分析。從實際上來看,應用理論的研究就是在審計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和建設的基礎上,反映出審計對國家治理服務的作用,讓審計基礎理論可以同實踐活動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國家審計的存在是為國家治理服務。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監督國家治理的各項服務行為,為治理服務提供完整的鑒證評價信息。因此,如果確保國家審計對國家治理的服務、監督、評價等工作能夠順利地展開,就成為了發揮審計職能作用的關鍵點,這也是研究審計應用理論的出發點。基于此,審計應用理論研究的細分可以包括以下幾項內容:一是有關財政審計的應用理論,即如何借助規范財政預算管理的方式,為公共財政機制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推動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財政預算和管理體系,確保政府部門財政的安全性,提升相關部門的財政績效水平。該理論主要是借助建立大的財政審計格局,通過對各類審計資源的統籌管理,來達到提升財政審計工作整體層次和工作水平的目的。二是金融審計中的相關理論,即如何在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基礎上,達到最初的發展目標,為國家宏觀政策的貫徹落實提供服務,找出國家治理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金融業的發展風險,進而從制定政策上入手,構建出多元化的金融體系。[4]
(四)審計發展理論體系的構建
伴隨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國家治理也開始呈現出了不同類型的模式和特點。為了可以適應和滿足不同類型的國家治理模式提出的要求,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提供服務,國家審計的發展也需要遵循時期性與階段性的特點。所謂的國家治理指的是一個歷史范疇,所以在不同時期,國家治理的模式、目標、內容等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同理可知,其對國家審計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家治理環境,以及影響國家治理因素的增多,不斷的優化國家審計方式和審計手段便成為了相關人員必須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基于此,國家審計理論的研究和構建不僅要以為國家治理提供服務為主,還需要找尋不同時期、地區國家治理理念和方式的變化,通過創新國家審計內容和手段的方式,盡可能將國家審計的職能作用發揮出來。受國家治理具有歷史范疇這一特征的影響,國家審計理論的研究要在吸收和借鑒歷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面向國家治理工作在未來的發展方向,盡可能將國家審計本身具有的連續性、繼承性、歷史性等優點發揚出來。[5]并且,相P人員在構建審計理論體系時,還可以賦予國家審計前瞻性、先進性等特征,以便確保國家審計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國際視野,按照國家治理在變化而自動組織形成新的理論體系和指導方案,指導審計實踐活動順利完成。
四、結語
在國家治理這個大背景下,國家審計需要以提升國家治理水平為根本目標,以國家治理工具的身份出發,明確自己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相關人員在構建審計理論體系時,需要以當前國內外現有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為依據,結合我國國情和國家治理的發展需要,確保國家審計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被充分發揮出來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社會發展需求的審計理論體系,以便確保該理論體系可以為國家治理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為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
參考文獻
[1] 王會金,黃溶冰,戚振東.國家治理框架下的中國國家審計理論體系構建研究 [J].會計研究,2012(07):89-
95+97.
[2] 秦榮生.探索國家治理下政府審計理論的力作――《政府審計協同治理研究》評介[J].經濟學動態,2014(03):159-160.
[3] 戚振東,姜德波,施平.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的國家審計發展創新――“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論壇綜述[J].經濟研究,2015(01):187-19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成為一種常用方式。關于它的麻醉方法,可以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單純頸叢法或臂叢法,肌間溝+頸淺叢法。我院自2000年以來,采用肌間溝+頸淺叢神經阻滯麻醉,用于鎖骨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患者,男,48例,女性12例,年齡18~60歲,ASAⅠ-Ⅱ級,均為鎖骨骨折需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以下簡稱Ⅰ,Ⅱ組。Ⅰ組采用肌間溝法,Ⅱ組采用肌間溝+頸淺叢法,術前禁食禁飲8h,入手術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常規監測ECG、BP、SpO2。
1.2方法
1.2.1肌間溝法 患者平臥,去枕,兩肩平放,頭轉向健側,雙臂靠身側,常規消毒,采用三指定位法,左手示指置于胸骨上窩,中指置于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和鎖骨頭之間的間隙,食指置于鎖骨頭向外滑,即入鎖骨頭和前斜角肌間隙,食指再向外滑,越過前斜角肌即滑入上窄下寬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間隙,選此間隙頂點為穿刺點,垂直進針,然后針尖向內向后,直到出現突破感或異感,回抽無血及腦脊液,然后注藥2%利多卡因:羅哌卡因(119.2 mg)1:1 15-20ml藥物中加20萬分之一的腎上腺素。
1.2.2肌間溝法+頸淺叢法:先作肌間溝法,具體操作方法同上,肌間溝操作注藥完畢5~10min后,患者無特殊不適,然后行頸淺叢法,具體操作:患者保持肌間溝法,常規消毒,自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垂直刺入,刺入深達筋膜下,針尖指向足側,回抽無血,注藥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 5ml以阻滯鎖骨上神經為主。均于麻醉10~15min后開始手術,術前5min給氟芬合劑2ml。
1.3麻醉評價標準 優:術中患者無疼痛感覺,無需再加用鎮靜鎮痛藥。良:患者微痛,需加用適量鎮靜鎮痛藥方緩解。差:患者疼痛感嚴重,輔用鎮靜鎮痛藥不能完成手術,需加用其它麻醉方法(術中加局麻或給丙泊酚等靜脈全麻藥)。觀察麻醉效果的同時還要觀察各種麻醉并發癥,尤其對呼吸、循環的干擾,局麻藥毒性反應等。
2結果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和身高呈隨機分開,麻醉效果見下表統計,統計結果兩組患者均無麻醉并發癥發生,而麻醉效果Ⅱ組明顯優于Ⅰ組。見表1。
3討論
鎖骨骨折以往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單純頸叢或臂叢法。局部麻醉由于阻滯不完善,給患者帶來痛苦,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而且局麻藥用量大,易產生局麻藥中毒反應;全身麻醉用藥管理相對復雜,對患者呼吸、循環影響較大,且費用昂貴,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單純頸叢或臂叢阻滯范圍局限,當然如鎖骨外1/3骨折或肩鎖關節骨折,單純用肌間溝法即在肌間溝頂點行使麻醉是基本可以完成手術,但鎖骨中內側也是阻滯盲區,麻醉效果差,需加用靜脈全麻藥,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使得麻醉醫師的術中管理復雜化。而鎖骨及皮膚受頸叢和臂叢神經雙重支配,因此鎖骨骨折麻醉是比較困難的。頸淺叢包括4支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它們從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附近淺出,其中鎖骨上神經(C3~4)向下分為內側、中間、外側,三支越鎖骨表面,分布于胸前、臂上部、三角肌上部的皮膚,因此頸淺叢時可以阻滯鎖骨上神經為主,臂叢神經包括C5~8合并部分C4和T1,支配臂部組織,也支配肩部和鎖骨深面部分組織,兩者同時阻滯可用于鎖骨手術,并且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當然作肌間溝加頸淺叢法麻醉需定位準確,操作精細,預防椎動脈損傷,高位硬膜外阻滯、全脊麻、膈神經阻滯、局麻藥中毒反應等。另外肌間溝法用利羅合劑,頸淺叢用利布合劑,優于單純用利布合劑,減低了藥物毒性作用,阻滯作用時間較長,安全范圍較大,易于管理,能充分保證
手術的順利進行,應用于鎖骨骨折手術,肌間溝+頸淺叢法是一種簡捷、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參考文獻:
[1]劉俊杰,趙俊,主編.現代麻醉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97.
1 人文精神與體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內涵都是人類對自己的具體的關注、關懷與敬重,都是在強調把人作為主體存在,強調以人為核心,強調一切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服務。[2]體育人文精神強調個體生命的具體性和尊重個體的存在及培養有責任感的社會成員。以人本身為最高價值,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滲入到體育中,是體育終極價值的本源與核心。
2 街舞的人文價值
街舞是一種多層次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文化形態。將街舞運動視為一種文化可以理解為關于街舞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街舞認識、街舞情感、街舞價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質條件等。[3]
2.1 健身價值
街舞的動作是由各種走、跑、跳及頭、頸、肩、上肢、軀干等關節的屈伸、轉動、繞環、擺振、波浪形扭動等連貫組合而成的,[4]可以根據鍛煉者的水平加大或減小其難度。通過長期的鍛煉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的內臟器官、呼吸、循環、消化、神經等系統機能,并有助于發展人體的柔韌性、力量、協調素質,可有效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進健康。
2.2 健心價值
街舞以隨意性和夸張的表現著稱,配以獨特風格的流行音樂,讓人完全沉溺其中,盡情釋放心中的情感。相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可根據個人的特色和喜好選擇動作和音樂的風格,無限制地表達出個人的獨特風采,展示其個性。舞者通過鍛煉宣泄焦慮等不安情緒,舒緩受壓抑的神經和機體,使心理達到平和的狀態。
2.3 藝術價值
街舞是一項比較青春有活力的體育項目,它將人體的肢體語言藝術和體育美學融為一體。[4]街舞動作大多不具有對稱性且節奏多變,以灑脫、性感、詼諧、力量及視覺沖擊的動作為主,尤為突出個人風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創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街舞運動將進一步國際化。[3]街舞起源于美國,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及魅力快速風靡全球,世界許多的街舞組織均按各自的實際情況舉辦街舞比賽。如每年一度的霹靂斗舞大賽(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國舉辦的街舞冠軍賽(B-BOY CHAMPION),至少有幾十個國家的幾百名選手參與其中,2004年我國首次組隊參加了世界街舞大賽。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據不同的地域環境均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如我國舞者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音樂與街舞相結合,使街舞出現了新的視覺效果。
2.5 思想品德價值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人的價值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街舞不僅具有體育運動的一般價值,還具有較高的思想品德價值。街舞包括個人和集體比賽,其動作技術十分細膩,需通過千百次的練習和互相配合來完成,培養了舞者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嚴謹務實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街舞文化的結合,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勇于創新的熱情。
3 街舞的人文價值在大學生體育人文精神構建中的作用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倫理等形成的關鍵時期。[5]當今的社會充滿競爭、挑戰和誘惑,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及人生觀等陷入偏離的危機,人文精神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街舞比賽中始終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重在參與、交流、學習,用以規范運動行為,這無形對所有比賽的參與者產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導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對社會乃至國家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會適應等素質尤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團隊意識及勇于創新等人文價值,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服務,有助于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2 娛樂調節作用
不論在什么時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內涵都是人類對自己的具體的關注、關懷與敬重,都是在強調把人作為主體存在,強調以人為核心,強調一切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服務。[1]街舞具有獨特的動作類型、音樂風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隨意發揮,充分突出人性化,將人的主體擺在首位,體現出以人為核心的主旨涵義。鍛煉者在街舞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學生的生活熱情、運動樂趣、社交能力及審美情操。 3.3 充實情愫作用
高校體育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體驗,順應了現代人對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來源于家庭、集體和社會,是支撐人們迎接挑戰并戰勝挑戰的重要因素。若將街舞的舞種以難度進行排列,則首推霹靂舞(BREAKIN),其比賽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對一或團體對團體的PK。BREAKIN在大學生中是最受歡迎的舞種,原因是BREAKIN對高難度的挑戰性給予了大學生成功與失敗、榮譽與恥辱、競爭與退讓等情感體驗,讓他們從汗水、淚水與喜悅等情感中獲得成長和完善,塑造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并平和面對人生各種挑戰的體育人文精神。
3.4 激勵凝聚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人文文化中所講的“重人”,并非尊重個人價值和個人的自由發展,而是將個體融入群體中,通過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和人自身心靈諸關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協調,以教化天下,強調人對宗族和國家的義務。[6]街舞運動和比賽通過獨特的編排、刻苦的訓練、積極與隊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來得以實現,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協作精神、競爭精神及社會責任感。
4 小結
街舞的人文價值包括:健身價值、健心價值、藝術價值、多元文化價值及思想品德價值;有助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勇于拼搏、社會適應及愛國主義等優秀品質,可促進人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因此,街舞的人文價值在大學生體育人文精神構建中有效地發揮了教育引導、娛樂調節、充實情愫及激勵凝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勝鋼.體育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7:872-873.
[2]童昭崗,孫麒麟,周寧.人文體育[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335-356.
[3]張磊.街舞運動的文化特征與功能[J].體育科學研究,2007,12:47-49.
中圖分類號:G83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8-0107-04
Research on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ing1,WANG Ya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oriental College Campuses), Beijing 065001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was officially operated as the qualification game of the league in 2008. The test indication system of the test competition contains the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but the indicator was removed in 2009.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Whether the indicator should be removed or stay is questio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in the youth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ing the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and rai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 And it should continue to bethe test indicator of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Key words: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indicator evaluation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簡介:張曉瑩,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學與訓練。
測試指標體系作為青少年測試賽的核心內容,不但直接決定測試賽的結果,影響個人比賽的連續性,而且一定程度上為健美操青少年選材奠定了基礎。2008年青少年測試賽測試內容包含身體形態指標,2009年則取消了該指標,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爭議。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的“去”與“留”成為業內人士質疑的焦點,相關研究領域尚屬空白。本研究對2008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進行分析,對身體形態測試指標存在的可行性及指標評價指數和標準進行探討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這將對我國選拔健美操人才和基層健美操訓練起到引導作用,并提供實證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我國競技健美操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與評價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網查閱國內相關研究的論文,閱讀體育測量評價、體育科研方法、競技健美操、訓練學等方面的書籍,同時收集我國健美操青少年測試賽身體測試指標的有關資料,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針對研究內容,在文獻檢索及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就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其中對2010年全國11站測試賽區的教練員和裁判員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91份,有效問卷189份,有效率為98.95%。在全國健美操分站賽及錦標賽上發放專家問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問卷29份,有效率為100%。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還對問卷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檢驗結果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夠滿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專家訪談法 本文對青少年測試賽測試指標與評價體系的制定者、國家健美操項目主管及健美操領域的資深專家就本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面談,征求寶貴意見和建議,獲取權威性的理論觀點和相關資料。
1.2.4 數理統計法 應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對2008年13個賽區身體測試指標與評價的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并對有關內容進行檢驗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測試內容與評定標準的構成 身體形態是指人體外部與內部的形狀特征。反映外部形態特征的指標有:高度(身高、坐高等),長度(上肢長、下肢長等),圍度(胸圍、腰圍、臀圍、上臂圍、大腿圍等),寬度(肩寬、髖寬)和充實度(體重、皮質厚度)等[1]。由于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在身體形態的各項指標中,有的指標受遺傳度影響很高(如高度、長度和寬度指標);有的指標受遺傳度影響則較小(如體重等充實度指標)。因此,在選材時,應重視高度、長度和寬度等形態指標,而與肌肉有關的體重等充實度指標,則應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訓練加以改善和提高。
表1 2008年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測試內容與評定標準
評定
結果高度身高、坐高下肢長/身高 長度 下肢長、指尖距指尖距/身高寬度頭寬、肩寬、髂寬頭寬/肩寬,髂寬/肩寬圍度胸圍/身高,腰圍/臀圍胸圍、腰圍、臀圍體重通過表1可見,青少年健美操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主要從高度、長度、寬度、圍度、體重五方面展開,采用指數的形式得到各評價指數的結果,該形態測試指標均為身體外部形態指標和派生指標。測量內容包括身高、體重、坐高、下肢長、指尖距、頭寬、肩寬、髂寬、胸圍、腰圍、臀圍,內容繁多,通過測量的數據,計算相應的評價指數下肢長/身高、指尖距/身高、頭寬/肩寬、髂寬/肩寬、胸圍/身高、腰圍/臀圍,通過計算所得的評價指數數據,換算得出相應的得分。總體來說身體形態指標盡量采用了定量評價,相對客觀,但測試內容多,測量過程和評價過程都比較繁瑣,無形中降低了測試結果的客觀性。
反映充實度的身高體重指數,即體重/身高,體重與身高的比值越大,體重相對越重[2],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運動員的身體形態,而身體形態測量指標中雖包含體重指標,但缺失了這一指數。有些二級指標是否必要,其測試內容能否省略,是否符合健美操運動員特征,所得的指數是否能客觀反映健美操運動員的形體差異等成為“質疑”的焦點。
2.2 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的實施效果 指標的選取需要依據、需要積淀,指標的合理性需要檢驗。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在實行過程中通過專家對指標內容及評價的合理性、測試參與人員的滿意度、測量結果幾個方面對身體形態測試指標進行分析,發現問題為指標的完善提供依據。
2.2.1 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的合理性 由表2可見,29位專家中有34.49%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指標的設置較為合理,而20.68%的專家認為該指標設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而在評價標準的合理性評價中,37.93%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指標評價合理性較高,近一半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指標的評價合理性一般,認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專家占到13.79%。由此看出,身體形態指標的內容設置及評價總體均不高,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急需改進。
表2 身體形態指標的合理性(n29)%
2.2.2 身體形態指標與評價的滿意度
表3 身體形態指標的滿意度(n189)%
問卷調查統計得出(表3),有26.98%的人員對身體形態測試指標“不滿意”,21.17%的人員對測試評價標準“不滿意”,對測試指標內容及評價“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均占近50%,可見身體形態指標在實際的操作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裁判員和教練員對其的滿意度均不是很高。通過訪談、深入調查發現,裁判員和教練員均對身體形態測量內容和評價滿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測量內容多,過程繁瑣,耗時費力,誤差大,被測者和測試者均感疲憊,評價過程統計人員工作量大,換算繁雜,關鍵是被測者對測量結果不滿意。重置身體形態測試指標,使其精簡,提高測量和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是身體形態指標重置的方向。
2.2.3 身體形態指標的測試賽成績 通過對2008年參加測試賽運動員身體形態評定結果按組別、賽區等進行整理,可見(表4)各賽區的三個組別測試成績中,一級組、三級組的平均得分分別為58.93和58.70,均不及格,最高為二級組平均得分65.53,但也不足70分,說明2008年測試賽各組別身體形態指標得分均不高。各項指數各組別相差不大,其中下肢長/身高與指尖距/身高兩項指數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身體發育過程中,運動員上下肢長的比例也在穩定變化,僅有胸圍/身高一項波動較大,三級組、二級組分別為3.42、3.73,一級組則降至2.15,可以看出,胸圍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化較大。
表4 各身體形態測試指數平均成績分布
評定結果
X一級組 3.25 3.603.242.122.15 3.3258.93二級組 3.23 3.563.222.643.73 3.2865.53三級組 3.12 3.322.592.093.42 3.0758.70而在各組別各賽區統計表中(表5),以張家口賽區三級組最低,僅為38.06,最高為臨汾二級組平均得分74.34,總體分值偏低,但各個賽區間相對穩定,并沒有較大的差距。可見,總體身體形態評分標準百分設置過高,導致運動員得分普遍較低,且拉不開差距,不能很好的體現優劣,得分與傳統的健美操直觀形象打分存在一定的差異,客觀性遭到質疑。
另外一方面,雖然評分標準百分位置過高,運動員總體得分較低,各組別幾乎都沒有達滿分的,但得分多在50-70之間,相對集中,通過對2008年所有賽區運動員身體形態得分按組別、性別進行Kolomgorov-Smironov正態性分布檢驗,從數理角度深入分析,對評價標準的合理性、存在問題的關鍵進行探究。如表6所示,三級組男、三級組女、二級組男p>0.05,符合正態分布,而二級組女、一級組男、一級組女p
表5 13個賽區身體形態測試平均成績分布
表6 各組別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評定結果的參數統計
(μ±2.5σ)
n4630284305450555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Kolmogorov-Smirnov Z0.8091.2940.9591.4231.7451.604Asymp. Sig. (2-tailed)0.5300.0700.3160.0350.0050.012P>0.05>0.05>0.05
2.3.1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重要性 本文就“身體形態作為青少年健美操測試賽測試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圖1。
由圖1可以看出,調查對象中有75.86%的專家認為身體形態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認為非常重要的占24.14%,認為較重要的為51.72%,認為較不重要的僅占6.90%。由此可見,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運動員相應的生長發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競技能力水平,同時對運動素質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2.3.2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必要性 由美的事物的模樣所顯示出的“美”,就是形態美。“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現。在形態上女運動員要體現優美,男運動員要體現壯美。優美動作輕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體曲線美和動作姿態的柔美。壯美是雄壯、剛健、雄偉有力,是男性陽剛之美的體現。
健美操屬于技能主導類難美項群,對形態的要求很高。在田麥久等《項群訓練理論》一書中,關于技能主導難美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決定因素作用的等級判別[3]如表7。
該項群競技能力決定因素特征中提到,身體形態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起著重要作用,要求運動員具有優美的形體,表現出動作敏捷而靈巧,運動員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注意姿態的優美,表現出優雅的氣質或奔放的熱情。此類項群運動員體形特征為:身體勻稱、五官端正、女子頸部略長、鎖骨和肩胛骨較平、四肢稍長、手臂較直、小腿長于大腿、膝關節平直、踝關節略細、跟腱細長清晰、手腳大、骨盆狹窄、臀部肌肉向上緊縮、肌肉呈條形。因此,青少年測試賽設置身體形態測試指標很有必要。
表7 技能主導難美項群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決定因素
作用的等級判別
決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礎性作用。
2.3.3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影響性 本文就“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您認為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對裁判評判尺度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以看出,37.93%的專家認為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運動員的形態對裁判評判尺度產生很大影響,48.28%的專家認為其影響較大,13.79%的專家認為其影響一般。由此可知,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對裁判評判尺度的影響較大,良好的身體形態相對提高了裁判員的認可度。
2.4 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與評價的對策 身體形態測試指標在青少年測試賽中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改進。現行測量內容多,過程繁瑣,測試結果誤差較大,評價過程復雜,所得的指數難以客觀反映健美操運動員的形體差異,缺乏數理依據,通過訪談,精簡測試指標、降低測試結果的評分標準,長期跟蹤調查建立健美操青少年的身體形態指標數據庫是提高身體形態指標合理性的有效舉措。
2.4.1 指標重置,精簡測試指標 身體形態指標必須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客觀性,精簡的測試指標和評價是其關鍵。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的選擇應以該指標測試操作過程為出發點,測試指標的選擇應該能夠充分且全面的反映被測試者的身體形態狀況,明確設置該指標的測試目的,身體形態指標的指數確立必須具有針對性,避免重疊,增加反映人體充實度的體重/身高指數。清晰描述身體形態指標測試結果的換算方式及評定標準。
身體形態測量指標選取需建立在健美操運動員選材的基礎之上,順應健美操運動項目特點,從實際測試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出發,使測試指標和評價標準更加精簡明確。
2.4.2 調整評分標準,提高其評分的合理性 對2008形態指標評定結果的分析,滿分設置過高是造成普遍得分低、總體合理性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從既定指標的前提下對評分標準進行調整,降低滿分,使其在現有基礎上得分相對合理。根據正態分布理論,μ±2.5σ間包括全部頻數的98.76%,評分范圍覆蓋了絕大部分。
表8 各組別身體形態評分標準的重置
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U0.750.83 48.87 58.79 56.11 47.42 52.63 Z'10076.50 75.81 82.77 81.49 72.91 79.97如果保證70%的通過率,各組別男、女滿分標準為:三級組:男76.50、女75.81;二級組:男82.77、女81.49;一級組男72.91、女79.97。與此同時對二級組、一級組形態指標評價標準進行適當調整,使得總體相對客觀,合理性增強。
2.4.3 長期跟蹤調查,建立身體形態數據庫,提高其科學性 身體形態指標的客觀性、科學性、導向性、針對性是一項長期、繁瑣而艱巨的工程,需要跟蹤調查一批優秀健美操運動員,建立健美操運動員基本身體形態數據庫并長期積累,運用統計學知識進行分析,篩選出適用于青少年健美操運動員可行的、科學的、必要的指標及指數來反映身體形態和身體機能。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2008年青少年健美操測試賽身體形態指標從高度、長度、寬度、圍度、體重五個維度展開,并運用各評定指數根據評價標準換算得出評定結果,整個過程采用定量評價,相對客觀,但缺失了體重/身高這一評價指數,且測量內容多,指標的針對性和導向性不夠明確,滿意度與合理性均不高。
2)各組別身體形態指標評定結果得分偏低,最高組別二級組平均得分僅為65.70,一級組、三級組平均得分均不及格;身體形態指標總體評分標準滿分設置過高,沒有制定適宜的指標來衡量健美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故2009年青少年測試賽取消了身體形態指標。
3)在同樣的完成水平下具有優美身體形態的運動員對裁判評判尺度的影響性較大,同時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運動員相應的生長發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競技能力水平,健美操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重要且必要,應將其繼續作為青少年測試賽測試指標。
3.2 建議 1)在青少年健美操運動員科學選材的基礎上,順應健美操運動項目的特點,重置青少年測試賽身體形態測試指標,精簡指標測試內容,提高評價的公開性、客觀性,提高身體形態指標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而完善身體形態指標。
2)長期跟蹤調查,建立我國健美操運動員身體形態數據庫,提高指標篩選和指標評價的科學性,以更好地反映身體形態。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187.
[2] 李潔,陳仁偉.人體運動能力監測與評定[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5.
[3] 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0.
[4] 關于下發《2008年全國健美操聯賽青少年測試賽》通知[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