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物學博士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西歐國家的醫學教育制度和醫生培養體系
(一)英國
英國的醫學學位包括內外科學士、外科學碩士和醫學博士等類型。
1.內外科學士學位
醫學本科教育學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臨床前學習階段和3年臨床學習階段。在第6年,醫學生將集中學習作為住院醫師所應具有的主要知識和技能,并分擔住院醫師的部分工作。對于成績合格的醫學畢業生可獲得內外科學士學位。大約90%的醫學生在獲得內外科學士學位后選擇進入醫院從事內科醫師或外科醫師的臨床工作,其余10%的醫學生選擇繼續攻讀理學碩士、哲學博士等研究型學位。英國共有27所醫學院校,每年約有4900名醫學生畢業,醫學院對報考學生的學業成績要求較高,平均報考錄取比為6:1。
2.外科學碩士學位
通過畢業后教育的外科醫師可以在職申請外科學碩士學位,學位授予標準為:從事1-1.5年與外科有關的臨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醫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學碩士學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為顧問醫師。
3.醫學博士學位
通過畢業后教育的內科醫師可以在職申請醫學博士學位,學位授予標準為:從事3-5年與內科有關的臨床研究工作,在注冊后的5年內,提交博士論文,對于資歷較高的醫生,可以提交已發表的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內科醫生只有在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為顧問醫師。
英國1983年頒布的《醫學法規》明確規定:取得醫師資格的首要條件就是擁有英國任何一所大學授予的內外科學士學位。英國沒有國家統一的醫師執照考試,凡是獲得內外科學士學位并達到英國醫學總會實習醫師標準的醫學生,將自動成為臨時注冊醫師,在教學醫院內科和外科各進行6個月的輪轉實習。
英國醫學總會和畢業后醫學教育培訓委員會負責對全科醫師和??漆t師開展培訓,包括制定培訓標準和進行培訓質量控制。全科醫師培訓3年左右;??漆t師(58個專科)培訓5-9年。培訓通過者成為注冊全科醫師或注冊??漆t師。
(二)法國
法國醫學教育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年)和第二階段(4年)為醫學院教育,第三階段為畢業后醫學教育(全科醫生3年,專科醫生5年)。法國有49所大學醫學院,平均每個醫學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國每年的高中畢業考試由政府統一命題,通過率約70%。凡是通過高中畢業會考的學生都可以進入醫學院學習,沒有名額限制,但在醫學院學習過程中要經歷兩次“醫學會考”的嚴格淘汰。在第一次醫學會考時,法國衛生部按照人口與醫生比值以及各大學醫院接受醫學生能力,確定進入第二學年的醫學生人數,通過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醫學會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國專科醫師選拔統一考試,完成第二階段學業的醫學生必須通過這次會考,才能獲得第三階段畢業后醫學教育的國家醫學博士(專科醫師)資格。
法國醫學教育第一階段(PCEM)主要課程包括人文科學和公共基礎課程,以及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學、醫學心理學、遺傳學、生理學等生物學課程。PCEMl階段相當于大學預科,全國第一次醫學會考通過率較低,體現出醫學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階段(DCEM)各學年的課程有所側重,在DCEM1學年,醫學生主要學習基礎醫學課程;在DCEM2學年,醫學生需要學習解剖學、病理解剖學、藥理學、診斷學等課程;在DCEM3和DCEM4學年,醫學生需要學習臨床醫學必修和選修理論課程,同時在醫院的臨床科室輪轉見習。第三階段(TCEM)包括畢業后教育的全科醫師和??漆t師培訓。完成第二階段學業的醫學生,必須參加每年6月份舉行的全國??漆t師選拔統一考試。根據成績排名和個人志愿,通過者被分配到某醫院臨床專科,進行5年??漆t師培訓,學業結束時須提交博士論文,成功通過論文答辯者獲得“國家醫學博士(??漆t師)”證書。而那些沒有通過全國??漆t師選拔統一考試的醫學生,則進入3年的全科醫師培訓,醫學生通過臨床理論課程考試,完成臨床實踐和論文答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全科醫師)”證書。法國法律規定,只有通過醫學教育第三階段TCEM,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并向醫師協會注冊取得醫師資格者,才能開業行醫。
法國醫學教育制度和醫師培養體系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住院醫師培訓是在高等醫學教育的第三階段進行,承擔住院醫師培訓的醫院都是綜合性或??菩試⒋笾行歪t院,醫院臨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授課教授。二是住院醫師培訓納入國家整體計劃,接受培訓的住院醫師,按照培訓計劃學習臨床理論課程,在教授指導下參加科室臨床輪轉培訓,并具有獨特的“雙重”身份,既在大學注冊為醫學生,又在衛生局注冊為醫院雇員,由國家付給相應工資。
(三)德國
德國有39所大學醫學院,全國每年招收醫學生約12000人。高中畢業生可以憑借“完全中學畢業證書”直接進入醫學院學習,但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經過兩個階段的國家醫師考試,淘汰率均為30%-40%。第一階段考試在第二學年末,通過第一階段考試者才有資格參加第二階段考試;第二階段考試在第六年末,通過者才可獲得國家醫師考試合格證書。
德國的醫學教育學制6年。醫學教育計劃包括課程學習、急救工作訓練、3個月護理實踐、4個月醫院見習和1年臨床實習等教學內容。德國沒有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德國醫學博士學位屬于研究型學位,醫學博士學位和醫生職業準入沒有關系。對于那些完成教學計劃規定學業,通過兩個階段國家醫師考試的6年制醫學生,頒發“國家醫師考試合格證書”和“大學畢業文憑證書”(相當于我國的碩士學位)。德同對醫師職業實行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只有獲得“國家醫師考試合格證書”和“大學畢業文憑證書”者,才能成為注冊前住院醫師。注冊前住院醫師在醫院沒有處方權,必須在上級醫師指導下,經歷18個月培訓后,到各州醫學會申請注冊醫師資格,經官方認可后,在各州的醫學執照管理機構注冊并獲取行醫執照,方可成為獨立行醫的注冊住院醫師。在德國,參加全科醫師培訓的比例為35%-50%,培訓時間3年,合格者獲得全科醫師資格證書;參加??漆t師培訓的比例為50%-65%,培訓時間4-6年,合格者獲得??漆t師資格證書。
二、西歐國家醫學教育和醫生培養的特征分析
西歐主要國家醫學教育制度和醫生培養體系在醫學學位和醫師準入的關系、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的銜接等方面,都和美國醫學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異。
(一)醫學學位和醫師準入
在美國。醫學博士學位(MD)是第一級專業學位,是醫師準入的基本要求;醫院的畢業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級專業學位。
在西歐國家,畢業后醫學教育還可繼續授予醫學專業學位。英國內外科學士學位是第一級專業學位,是醫師準入的基本要求;通過畢業后教育,醫學生可獲得外科學碩士和醫學博士學位。法國醫學專業學位只設博士層次,包括國家醫學博士(全科醫師)和國家醫學博士(專科醫師)兩類,醫學生在畢業時就已是具有行醫資格的全科醫師或專科醫師。德國醫學院的畢業文憑證書類似第一級專業學位,是醫師準人的基本要求;醫學博士學位是科學學位,和醫師準入制度無關。
(二)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
在美國,醫學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住院醫師培訓)階段劃分明確。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只是住院醫師培訓的準入條件,一名專科醫生的學習和培訓時間從大學起,可長達15年之久(文理學院4年+醫學院4年+住院醫師培訓3-7年),并需要通過多次考試。在醫學院,醫學生前2年學習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藥理、微生物等基礎醫學課程;后2年進行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精神病科和家庭醫生科等臨床專業訓練。在二年級結束時參加全美醫師資格考試(USMLE)的第一部分測驗,通過測試后方可進入高年級學習。醫學院畢業前進行USMLE的第二部分測驗。通過全美醫師資格考試第一、第二部分的醫學院學生,才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獲得后,在1-3年內參加USMLE的第三部分測驗,通過者獲得行醫資格。其后,還需進入為期3-7年的按專業定向的住院醫師訓練,住院醫師培訓期末,再參加由各醫學??莆瘑T會組織的專科證書考試,通過者獲得??漆t師資格。在醫院工作的專科醫師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區工作的家庭醫師。家庭醫師培訓時間一般為3年。
在法國,醫學院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住院醫師培訓)階段有機融合。醫學生完成本科醫學教育第一、第二階段(共6年)學習后,在第三階段的畢業后醫學教育期間,凡通過臨床??婆嘤枺?年),論文答辯合格者,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漆t師)證書;其他進入全科醫師培訓(3年)者,通過論文答辯,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全科醫師)證書。
在英國,住院醫師培訓階段的內科醫師可以申請攻讀醫學博士(研究型學位),外科醫師可申請攻讀外科學碩士學位(高級專業學位),只有獲得醫學博士或外科學碩士學位的醫師才有可能成為顧問醫師。
博士畢業后,李仕貴教授毅然放棄了出國做研究的機會,繼續留在四川農大任教,之所以選擇在農大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他認為這是責任所在。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會將師輩付出畢生心血的科研成果,傳承和發揚下去的決心。并表示,人生短暫,一個新水稻品種從研發到推廣,需要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抓緊,人生又有幾個十年可以浪費?于是,四川農大少了一位留洋學者,卻多了一位兢兢業業的科研工作者。
專注科研奠定理論基礎
1995年,李仕貴教授開始攻讀由周開達院士和朱立煌研究員聯合指導的博士。為了彌補傳統水稻育種方法的周期長、效率低等不足,他毅然選擇了“水稻分子生物學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3年來,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分子生物學的前沿知識,刻苦鉆研,利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先進實驗條件,完成了題為《水稻幾個重要性狀的遺傳分析和分子標記定位》的博士畢業論文,該論文被評選為2000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在論文原創性的發現基礎上,李仕貴教授對水稻種質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有了重大進展,近些年來,通過開發新的分子標記,發現了控制水稻抗病和雜種優勢等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新基因,如抗稻瘟病基因Pi-d1、Pi-d2和Pi-f;與稻米品質相關小粒優質基因Ik-4;與生育期相關的遲熟隱性基因lf-3(t)和早熟高千粒重基因OsELF3;與雜種優勢利用相關的溫敏顯性核不育基因(TMS)、無花粉型核不育基因ABCGl5和隱性核不育基因SC-ms-2等,提高了育種效率,為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方法提供了材料基礎和技術支持。
新理論的建立離不開開拓性的思維。為了解析水稻雜種優勢的分子機理,李仕貴教授對稻米品質、抗病、抗逆、高光合效率等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和定位,系統研究了不同生態環境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并轉育了一批優質、高千粒重、大穗和高結實率的水稻群體,為水稻產量、品質、抗性相關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及雜種優勢的分子機理研究奠定了物質基礎。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題為“水稻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及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獲2004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執著進取開拓特色研究
科研的成功不僅需要勤勞不輟的決心,更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科研方向。重穗型雜交稻育種理論是周開達院士等老一輩水稻育種家針對西南稻區“寡日、高濕、小溫差”生態條件提出的創造性理論,李仕貴教授帶領的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以提高雜交稻親本千粒重和單穗重為重點,選育重穗型雜交稻骨干親本,組配重穗型雜交稻的育種技術路線。
而在育種方法的改進上,李仕貴教授課題組探索并運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種策略:選擇親緣關系遠、性狀差異大的國外優良品種及中間材料作育種親本,通過漸滲雜交來增加恢復系的遺傳多樣性,將常規的育種手段和分子標記相結合,成功育成了重穗型雜交稻骨干恢復系蜀恢527和抗白葉枯病蜀恢527。2009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植物分子育種會”上,與會專家均認為該成果是我國分子育種的重要進展之一,被國家“973”項目“主要農作物骨干親本遺傳構成和利用效應的基礎研究”列為重要研究材料。
近年來,李仕貴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育種方法有機結合,進行多性狀同步選擇,來提高選擇效率。利用快速檢測、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轉基因等現代生物技術,使雜交育種、系統選育等傳統育種手段不斷升級,并使兩者有機結合。建立了高效的多優良基因聚合的育種新體系,使新品種的快速定向培育更加精準,育種效率不斷提高,成功培育出一系列新的重穗型雜交稻親本。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實踐。李仕貴教授理論方面的鉆研,為其更進一步的科學實踐奠定了基礎。
創新科研開創新紀元
創造財富,造福于民,是科研的重要目的。
李仕貴教授通過上述創新的育種方法成功育成了重穗型雜交稻骨干恢復系蜀恢527,組配出經國家或省級審定的三系和兩系雜交稻組合37個,其中18個國家審定,5個被農業部遴選為超級稻,13個國標優質米,5個被評為四川“稻香杯”優質米。蜀恢527也是新恢復系選育的優良親本和遺傳研究的重要材料,被全國30余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引用,已衍生育成新恢復系38個,組配出40余個雜交稻新組合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蜀恢527是繼明恢63以來我國雜交稻恢復系育種上的重大突破。
蜀恢527系列組合的研制成功及推廣應用,對提高雜交稻產量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至2010年,蜀恢527系列組合累計推廣2億多畝,新增稻谷87億多公斤,新增產值1 30多億元,國外推廣800多萬畝,創收外匯近千萬美元,贏得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為持續保持我國雜交水稻的世界領先水平和雜交稻走向世界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理論支撐。它也為李教授帶來了眾多榮譽:先后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別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然而,在獎勵面前,李仕貴教授并未“居功自傲”,而是試圖“得隴望蜀”。近年來,針對蜀恢527抗倒性的不足、難以適應機械作業的難題,李教授通過完善“重穗型雜交稻育種理論”,借鑒玉米輪回育種成功經驗,以隱性單基因控制的無花粉核不育材料ABCG15為基礎,結合系譜選擇和抗稻瘟病等相關基因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建立了分子輪回育種方法,育成了新一代重穗抗倒型優質抗病恢復系蜀恢498和不育系川農1A等,組配出新一代川農優498等重穗抗倒型雜交稻組合,正在大面積推廣應用。
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
陶行知先生有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李仕貴教授在四川農大深受周開達院士、黎漢云研究員、林文君教授、任正隆教授等人的影響和教育,所以他深刻理解教師對于學生的作用。李仕貴
教授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學生。
培養學生踏實的作風。每逢暑假,正是水稻的生長期,剛剛結束教學任務的李仕貴便趕往稻田,埋首其中。他曾說:“結實飽滿的水稻,總是低下高貴的頭,稗子的腦袋則在風中飄蕩。人就要像水稻一樣實誠,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边@種踏實的學術作風,為學生樹立了良好形象。在學生眼里,李教授沒有架子:“在炎熱的天氣里,挽起褲腳,跟學生一起育種,即使身上被曬脫皮也不在乎!”
李教授認為,興趣很重要,可以激發人的潛力。他把對水稻育種的熱愛作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多給學生做實驗、交流的機會。在搞好研究的同時,李教授很喜歡給學生上課,將自己研究的前沿東西融入到課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他經常是周末從溫江趕回雅安給本部的同學上課,每次兩天持續的講課,由此患上了慢性咽炎。
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方面,要求學生嚴謹認真又不失開拓精神。他要求課題組堅持每兩周開一次例會,一起探討研究、學習心得。但又不會過多干涉學生的實驗,課題安排好后,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并盡可能為學生的自由發揮提供平臺。部分學生先后在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下,到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美國農業部水稻中心的等著名實驗室從事相關研究,并在《PlantCell》、《Plant Journal》等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迄今,李仕貴教授已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余名,為我國農業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培養了一批高級專業人才。
榮譽等身,低調謙遜
何梁何利基金獎被稱為業界的“中國的諾貝爾獎”,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和最具權威的社會力量所設獎項,在中國開辟了重獎杰出科技人員的先河。2010年,李仕貴教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他是四川農業大學繼周開達、顏濟之后,第三位獲得這一殊榮的教授。
中圖分類號:TP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11-06-03
0 引言
流行學習是近來發展起來的維數約減算法,在圖像處理和指紋識別方面有很好應用。它要求基于非線性的數據結構,這與生物系統的非線性特點相適應?;诹餍袑W習的非線性降維包含兩類:①全局方法,包括等距映射算法(ISOMAP)與最大方差展開(MVU)[1-3];②局部方法,包括局部線性嵌入算法(LLE)、拉普拉斯特征映射算法(LE)和局部切空間排列(LTSA)[1,4]。
基因芯片是嶄新的生物學技術,與傳統的基因檢測技術比較,基因芯片最大特點是能同時定量和定性檢測成千上萬個基因信息。但對于不斷增多的實驗數據,若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就會導致“數據資源”變為“數據災難”。基因芯片數據特點是基因數多而樣本數少,即存在維數高、樣本少的“維數災難”問題。所以解決的方法就是通過維數約減。本文主要應用等距映射算法、局部線性嵌入算法和局部切空間排列算法來處理高維基因芯片數據。
我們對基因芯片數據的分析主要通過三個步驟:數據預處理;數據降維;支持向量機分類。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比較三種基于流行學習的非線性降維在基因表達數據分析中的分類效果。
1 流行學習算法
1.1 局部線性嵌入(LLE)
LLE算法總體由三部分組成,即先找出K個近鄰點,再計算出局部重建權值矩陣,最后由局部重建權值矩陣與其近鄰點計算出該樣本點輸出值。具體過程如下。
步驟1 計算出每個樣本的K個近鄰點。所謂近鄰點就是相對所求樣本點距離最近的K各樣本點,其中,K是一個自己輸入的數值。常用的距離主要有歐式距離,但在高維空間數據非線性分布中,歐式距離效果往往沒那么顯著,這時,可以采用Dijstra距離。這是一種測地距離,它能夠保持樣本點之間曲面特性,在其他非線性降維算法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步驟2 計算局部重建權值矩陣,定義重構誤差函數:
M是一個n*n的對稱矩陣,M=(I-E)T(I-E)[4-5]。
最優解Y*是由矩陣M最小第d+1個至最小第2個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組成,因為最小的特征值為零。LLE算法問題歸結為稀疏矩陣特征向量求解,計算量相對較小,不過算法不能提供從高維空間到低維空間的投影映射[4-5]。
1.2 等距離映射算法(ISOMAP)
等距離映射算法的重要之處在于兩點間距離的測定,測地距離近似計算有兩種,一種是樣本點xi和它的領域點間的測地距離使用它們之間的歐式距離來替代;另一種是,樣本點xi與它領域外的點用它們之間最短路徑來替代[3,6]。其計算步驟如下。
步驟1 建立領域關系圖G(V,E),根據每個xi(i=1,2,…,n)計算k個近鄰記作Nj,根據點xi為頂點,歐氏距離d(xi,xj)為邊,建立了鄰域關系圖G(V,E)。
其中,確定近鄰點常用如下兩種方法:一是利用ε-近鄰方法,考慮點對xi,xj是其近鄰點,若;二是利用k-近鄰方法,要事先給定k,然后確定其近鄰點。
步驟2 計算出測地距離矩陣D(dij)n*m,在鄰域關系圖G(V,E)尋找最短路徑,即
步驟3 在距離矩陣D(dij)n*m運行在古典MDS上,尋找其低維構造點Y={y1,y2,…,yn}[5]。
ISOMAP算法用殘差E來衡量降維誤差,即E=1-R2(DG,DY),這里DG為距離矩陣,DY是d維空間中歐氏距離矩陣,R2是線性相關系數。一般,降維維數d越高,E就越小。通過E曲線出現拐點或者E已經小到一定閾值就可以來確定降維的維數d[7]。
1.3 局部切空間排列(LTSA)
局部切空間排列是浙江大學張振躍等人在2004年提出的非線性降維方法[8],LTSA基本思想是采用樣本點所在領域的切空間以表示點的領域,并對每一個點建立了領域切空間,而后將這些局部切空間排列起來建立流形的全局坐標。LTSA首先也需要選擇各樣本點的近鄰點[9]。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步驟1 選取領域
計算每個樣本點的領域。記Xp=[xp1,…,xpk]是樣本點Xp包含自身在內的最近k個近鄰點。
步驟2 局部線性投影
對Xp進行中心化處理,得到,再對進行奇異值分解,即,獲得右奇異向量組成的矩陣Vp。
步驟3 局部坐標系統的排列
構造排列矩陣,這里,Wp=I-[lk/,Vp][lk/,Vp]T。計算的最小d+1個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u2,…,ud+1,T=[u2,…,ud+1]T即為計算的嵌入結果[8,10]。
2 支持向量機(SVM)
支持向量機分類實際上是通過非線性變換將輸入空間變換到一個高維空間,然后在這個新空間中求取最優線性分類面,這種非線性變換是通過定義適當的內積函數來實現[11-12]。
為了解決兩類不平衡問題,這里需要引入懲罰因子C,當yi=+1類時,0?αi?C+;當yi=-1時,0?αi?C-。
內積函數K=(xi,x)也稱核函數,目前常用的核函數主要有三種:
⑴ 多項式形式的內積函數,即:
K(x,xi)=[(x·xi)+1]q
這里得到的支持向量機是一個q階多項式分離器。
⑵ 徑向基內積函數
徑向基內積函數是普遍使用的核函數,因為它對應的特征空間是無窮維的,有限的數據樣本在該特征空間中肯定是線性可分。
⑶ S形函數內積
K(x,xi)=tanh(v(x·xi)+c)
這里,支持向量機實現的是一個兩層的多層感知器神經網絡[11-12]。
3 實驗方法
在基因變量里,存在噪聲基因,這些基因對分類意義不大,因此,在進行降維前,需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即基因篩選。本文預處理方法采用t值統計方法[13-16]。
其中,與是一類中,同一個基因的平均值,n1與n2是每類的樣本數量,s1與s2是類的方差。計算出每個基因的t值,在按照t值大小排序,一般認為,基因排序靠前的對應在一類有較高表達值,而排在后面的對應另一類有較高表達值。我們取出t值較大的與t值較小的基因作數據分析。
本文使用的支持向量機以徑向基BRF作為核函數,為了選取一個較好的σ以及懲罰因子參數C,選用5-倍交叉驗證方法,得到交叉驗證準確率來確定。處理過程如下。
(a) 計算t值統計量,選出前100個t值最大基因和后100個t值最小基因。
(b) 對預處理之后數據,基于流行學習的數據降維分析。
(c) 經降維之后的訓練集采用5-倍交叉驗證方法,計算出最優的σ與C,構造分類器模型。
(d) 用分類器模型對測試集進行測試,計算識別率。
4 實驗結果與分析
本文選用的基因數據來源于Leukemia的組織樣本,共有7129個基因。其中,訓練集包含38個樣本(27個ALL,11個AML),測試集包含34個樣本(20個ALL,14個AML)[13]。數據集可以從網站http://datam.i2r.a-star.edu.sg/datasets/krbd/獲得[17]。
通過處理,得到不同特征基因數三種方法識別率比較,如圖1所示。
圖1表明非線性降維LLE最優識別率比其他兩種方法高,在維數2與3時得到最優識別率為97.0588%,34個測試樣本有33個被正確識別。等距離映射ISOMAP效果最差,而且各維識別率都較低,在基因表達數據應用并不適合。經過流行學習算法處理與未處理的最優識別率比較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經過LLE的降維后,34個測試樣本有33個被正確識別,識別率達到97.0588%,也遠高于未經任何降維處理的識別率。
從圖2可以看出錯誤劃分的樣本便是劃橫線的那個。
5 結束語
本文根據基因芯片數據的特點,把新的基于流行學習的非線性降維算法應用于該數據。通過預處理可以去掉與分類無關的噪聲基因,而非線性降維則可以提取特征基因,消除對分類不良影響的冗余特征。通過比較三種算法可知,局部線性嵌入(LLE)的識別率優于其他兩種,也高于未經降維處理的數據。面對海量數據的工業應用,LLE可以提高基因芯片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劉小明.數據降維及分類中的流行學習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2007.
[2] Tenenbaum JB, de Silva V, Langford JC. A global geometric framework for nonlinea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J]. Science,2000.290(5500):2319-2323
[3] M. Balasubramanian and E.L. Schwartz. The Isomap algorithm and topological stability[J].Science,2002.295(5552):7
[4] S. T. Roweis and L. K. Saul. Nonlinea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bylocally linear embedding[J]. Science,2000.290:2323-2326
[5] 姜偉,楊炳儒.基于流行學習的維數約簡算法[J].計算機工程,2010.36(12):25-27
[6] 肖傳樂,曹槐.基于流行學習的基因表達譜數據可視化[J].生物信息學,2009.7(1):48-51
[7] Peterson L E.Partitioning large-sample microarray-bas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J].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03.70(2):107-119
[8] Z. Zhang and H. Zha. Principal manifolds and nonlinea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via local tangent space alignment[J]. SIAM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2004.26(1):31-338
[9] 李波.基于流行學習的特征提前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08.
[10] 黃啟宏.流行學習方法理論研究及圖像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7.
[11] 白鵬.支持向量機理論及工程應用實例[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12] 邊肇祺.模式識別[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13] T. R. Golub, D. K. Slonim.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Class Discovery and Class Prediction by Gene Expression Monitoring [J].Science,1999.286(15):531-535
[14] 胡煜.降維方法與有監督分類在基因芯片數據分析中的應用比較[D].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7.
劉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抗病毒藥物的設計、合成與活性研究和天然產物及衍生物的合成與心腦血管藥理活性的研究,并已形成了自己穩定的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擔國家重大、重點課題、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10余項。
在靶點的抗病毒藥物的合理設計、合成與活性研究方面,主要基于病毒(HIV、HBV、HMV和FluV)生命周期的分子生物學過程,針對病毒復制過程的關鍵酶或蛋白等靶點結構,通過計算機輔助,合理設計藥物、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開展HIV-i逆轉錄酶的非核苷類抑制劑、核苷類及其大分子綴合物的前藥研究,HIV-1侵入過程病毒gpl20吸附抑制劑和輔助受體CCR5拮抗劑研究,HIV-1轉錄過程Tat-TAR相互作用、Rev-REE相互作用抑制劑的研究;同時開展HBV侵入和包裝過程的非核苷類抗乙肝病毒抑制劑研究,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DNA聚合酶為靶點的抑制劑研究。
在活性天然產物的結構修飾與心腦血管藥理活性的研究方面,主要開展活性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結構修飾和抗缺血、抗血栓、抗血脂、抗氧化損傷等心腦血管活性研究。目前主要開展中藥川芎活性成分川芎嗪、川芎咔啉堿衍生物的結構修飾研究。
劉教授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積累,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幾年在Bioorg Med Chem Lett、Bioorg MedChem,Chem Med Chem,Curr Med Chem,Curr Pharm Des、Mini Rev Med Chem、Arch Pharm,Arch Pharm Res、CurtHIV Res,Chem Biodiver、Antiviral Res,Heteroeycles、Molecules、Chem Biol Drug Des,Drugs Future,Chin Chem Lett,中國化學、有機化學、藥學學報、中國藥學雜志、中國藥物化學雜志、中國醫藥工業雜志等發表文章15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60余篇;主編《抗艾滋病藥物研究》專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6年12月)、主編《實驗室有機化合物制備與分離技術》專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11年2月)、主編《無機化學》《無機化學教程》教材;參編《分子核醫學》《現代生物醫學示蹤技術》等專著6部。曾獲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2005、2010);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0項,其中授權14項:曾獲2001山東省青年科技獎、2004山東省優秀中青年重點科技人才、2004年濟南市青年科技明星獎、2002年山東大學優秀青年知識分子、2007年山東大學十大優秀教師、2009年度山東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2009山東大學十大新聞人物提名獎、2010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他的研究成果曾經被國內外學術會議邀請作報告10余次;開發了頭孢地嗪、泰諾福韋酯等多個仿制藥物,為企業創造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研制的抗艾滋病新藥“AZT-PEG綴合物”、抗流感新物SD-11,抗血管性癡呆、抗缺血、抗動脈粥樣硬化“川芎嗪衍生物DLJ14和B2”等多個候選藥物與多家企業分別簽訂了聯合開發協議,目前均處于臨床前的研究中。
馮?諾依曼從小聰穎過人,興趣廣泛,6歲時,他就能心算做八位數乘除法,8歲時掌握微積分,12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萊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
馮?諾依曼的記憶力驚人,讀書過目不忘。他對讀過的書籍和論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將內容復述出來。
馮?諾依曼一生掌握了7種語言,最擅德語,他在用德語思考種種設想時,又能快速譯成英語。據說,6歲時他就能用古希臘語同父親閑談。
在計算機領域,他被譽為“計算機之父”。在經濟學領域,他被譽為“博弈論之父”。在物理領域,馮?諾依曼在20世紀30年代撰寫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對原子物理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化學方面他也有相當的造詣,曾獲蘇黎世高等技術學院化學系大學學位。 30歲時,馮?諾依曼已經是純粹數學學者中的巨人;45歲時,他被全球公認為20世紀最具世界性、最多才多藝、最才思敏捷的數學家。從遍歷定理的第一個有力證明到天氣控制方法,從原子彈的聚爆裝置到博弈論,從一種用于研究量子物理學的新代數學到帶有預先儲存程序的計算機的裝配,到處都可以看到他的設想。他在格論、連續幾何、理論物理、動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氣象計算、原子能和經濟學等領域都做過重要的工作,被稱為上世紀“最偉大的全才之一”。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омоно?сов
他創辦了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由于他淵博的學識,他也被普希金贊譽為“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他是“俄國科學史上的彼得大帝”,俄國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和詩人。他在俄國的地位,有如伽利略在意大利、牛頓在英國、笛卡兒在法國、萊布尼茲在德國和富蘭克林在美國的地位。
為了躲避繼母的責罵、爭取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19歲的他帶著兩本啟蒙書――《斯拉夫語法》和《算術》,憑著借來的3個盧布,離開家鄉、踏上了漫長的求學之路。他冒充教會執事的兒子進入了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用1年時間掌握了拉丁文,并自修了希臘文,用5年時間修完了8年的課程,被選派到彼得堡國家科學院大學深造。半年后,又被派往德國學習采礦和冶金。1736年秋,他進入馬爾堡大學學習物理學和化學,期間精通了德語、法語,后又到弗賴堡學習礦業和冶金學。在克?伏爾夫教授的手下,他學習了數學、哲學、物理學,又選學了化學、力學、礦山測量、水利工程學課程。
他在物理、化學、語言學、文學、哲學、歷史、天文、地質、礦物、航海等領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是一個出色的人文學者,在歷史學、語言學、哲學方面都有研究,被譽為“俄羅斯現代語言之父”,著有《修辭學》《俄語語法》和《論俄文宗教書籍的益處》等。
他在觀測金星凌日時第一個發現了金星上存在著大氣;他創立了熱動力學說,指出熱是物質本身內部的運動,從本質上解釋了熱的現象;他提出了氣體分子運動論,認為空氣微粒對容器器壁的撞擊是空氣產生壓力的結果;他對氣體壓強給以正確解釋,即是空氣質點對器壁撞擊的結果;1741年,他創立了物質結構的原子――分子學說,為俄國的物理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用實驗證明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相等,這一發現比拉瓦錫發現物質不滅定律早18年;他是最早應用天平來測量化學反應重量關系的化學家。
他是俄羅斯的“全能才子”,是俄國“文藝復興式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萊布尼茨,德國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他的研究成果遍及力學、邏輯學、化學、地理學、解剖學、動物學、植物學、氣體學、航海學、地質學、語言學、法學、哲學、歷史學、外交學等等,他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他還是最早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德國人,而他的職業,是一名律師。
萊布尼茨在數學史和哲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數學上,他和牛頓先后獨立發明了微積分。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大的貢獻不是發明微積分,而是發明了微積分中使用的數學符號,他也因此被稱為“符號大師”。萊布尼茨還對二進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例如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17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對物理學和技術的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并且提出了一些后來涉及廣泛(包括生物學、醫學、地質學、概率論、心理學、語言學和信息科學)的概念。萊布尼茨在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神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他的著書,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點五成為德文。
萊布尼茨的求學經歷也堪稱傳奇。
15歲,他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 一進校便跟上了大學二年級標準的人文學科的課程。期間他還抓緊時間學習哲學和科學。
17歲,他以《論個體原則方面的形而上學爭論》一文獲學士學位。
18歲,萊布尼茨完成了論文《論法學之艱難》,獲哲學碩士學位。
19歲,萊布尼茨向萊比錫大學提交了博士論文《論身份》。次年,審查委員會以他太年輕為由而拒絕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他對此很氣憤,于是毅然離開萊比錫,前往紐倫堡附近的阿爾特多夫大學并立即向學校提交了早已準備好的那篇博士論文。
21歲,阿爾特多夫大學授予萊布尼茨法學博士學位,還聘請他為法學教授。
據稱,經當代智商測試研究,萊布尼茲的智商高達205,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天才。
托馬斯?楊Thomas Young
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是個奇才,同學們都稱他為“奇人楊”。上帝在造人方面從來都不是公平的,托馬斯?楊就是個例子。表面上,他的身份是醫生、物理學家,但這僅僅只是他的社會角色而已。他涉獵的廣泛程度讓人瞠目,他的才華橫溢讓人吃驚。
他在光波學、聲波學、流體動力學、造船工程、潮汐理論、毛細作用、虹的理論、力學、數學、光學、聲學、語言學、動物學、埃及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還對藝術頗有興趣,他熱愛美術、音樂,幾乎會演奏當時的所有樂器。他會制造天文器材,還研究了保險經濟問題。他擅長騎馬,并且會耍雜技走鋼絲。
小時候的托馬斯是個神童,2歲會閱讀,4歲能將英國詩人的佳作和拉丁文詩歌背得滾瓜爛熟;不到6歲已經把圣經從頭到尾看過兩遍,還學會用拉丁文造句;9歲掌握車工工藝,能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物理儀器;幾年后他學會微積分和制作顯微鏡與望遠鏡;14歲之前,他已經掌握10多門語言,包括希臘語、意大利語、法語等等,不僅能夠熟練閱讀,還能用這些語言做讀書筆記;之后,他又把學習領域擴大到了東方語言――希伯來語、波斯語、阿拉伯語;他閱讀了大量的古典書籍,在中學時期,就已經讀完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瓦錫的《化學綱要》以及其他一些科學著作,才智超群。托馬斯26歲時,著名的羅塞塔石碑被發現。石碑上刻了三種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古埃及通俗文字和希臘文。首先闡釋這些象形文字的人是法國人商博良,但托馬斯卻是把碑文的譯文發表成書的第一人。
1957年3月出生于房縣城關鎮的鄧子新,從貧困山區的農家孩子到名牌大學的教授,從農村青年到蜚聲海內外的分子生物學專家,鄧子新以他的勤奮和執著,走出了一條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成功之路。
1977年恢復高考,鄧子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中農學院,成為生化系微生物專業的大學生。1982年,鄧子新入了黨,并以優異成績畢業。后經人推薦,他拜師在世界鏈霉菌遺傳系研究中心霍普伍德先生的門下。鄧子新在英國沒有辜負祖國、老師對他的期望,發現了鏈霉菌啟動子在大腸桿菌中能起作用,揭示了鏈霉菌異源基因表達和調節的新內容,贏得霍普伍德先生的信任和欣賞,破例讓他立即到東英大學注冊,提前轉攻博士學位。鄧子新只用三年半時間,完成了別人六年才能完成的學業。1987年5月,他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辨,戴上了英國皇家博士帽。
1988年5月,鄧子新攜妻子一起回到祖國?;貒?,他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在重視和強化自己基礎研究能力的前提下,重點開展了應用基礎性研究,中心課題是絲狀細菌鏈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遺傳學,但他們的研究進行得很不順利。
鄧子新早在英國時就對分子生物學很感興趣,并在實驗中發現一些細菌的DNA發生了降解,而另一些細菌的DNA則不降解。整個DNA的提取、電泳等過程都是一個人操作的,在同樣的環境、操作方法和實驗條件下,為什么不同生物來源的DNA會出現降解特性完全相反的差異呢?他很快發現,自己的新發現得不到同行的認可,一方面由于解答質疑總要花上一年半載,另一方面太新的想法容易被人看成是在“忽悠”經費,所以往往申請了也白搭。
鄧子新還是個多面手,在微生物分子遺傳學、抗生素藥物代謝工程和化學生物學領域,發展了一系列重要抗生素產生菌的體內外分子操作技術,設計了一系列新抗衍生物,取得了一批抗生素基因簇或其藥物衍生化合物的專利。雖然這些工作使他陸續獲得了不少經費支持,但他一直“癡心”的這個DNA降解之謎卻得不到經費支持,不得已,他就從自己的其他項目“借用”資金,國內做不成的實驗,就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
1997年,鄧子新和同事已經將有關基因分離出來,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與硫有關。但當時他們第一次拿到DNA上存在硫修飾的證據,那時還沒有遺傳學、生物化學、尤其是沒有化學分析的最終證據,難以服眾。
2000年,上海交通大學創辦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鄧子新在此中心組建了微生物遺傳學團隊,并從武漢來到了上海。交大看重他們的研究,給他們提供了較好的工作條件和啟動經費,這無疑是項目得以順利展開的最好催化劑。
2003年,他著手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點項目,然而答辯沒有通過,說明認可的程度很低,但基金委認為這是一個有潛力的項目,因此以提供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基金的方式給了他一筆30萬元的資助。這是在非共識的情況下得到的經費,鄧子新很感動,因為這畢竟是對他挑戰常規的一種鼓勵。
DNA骨架上第一種生理修飾之謎被破解
2007年,鄧子新與其科研團隊在這個原創性新領域不斷努力,有一種被用作藥物的DNA修飾物,原本一直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合成的,現在,中美科學家共同發現,原來細菌早就會干這件事——5種酶合力,能將硫摻入到DNA骨架中。這種被稱為磷硫?;腄NA修飾,是迄今在天然DNA骨架上發現的第一種生理修飾。
鄧子新領銜的實驗室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成功解析DNA硫修飾精細化學結構為“R-構象的磷硫酰”的研究成果《細菌DNA大分子上的磷硫?;?,發表在《自然》系列之《化學生物學》網絡版上。這是迄今為止在天然DNA骨架上發現的第一種生理修飾。
“這一發現,再次證明大自然蘊含無窮神秘,人類會做的事情,它早就會做了?!编囎有卤硎荆烊籇NA骨架上磷硫?;陌l現無疑構成了對DNA結構又一新的補充,如同甲基化的修飾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發現一樣,DNA磷硫?;陌l現將產生分子生物學領域新的“信息”流,并打開一個新的學科領域。
有關專家認為,這個新領域剛剛打開,眾多研究內容的延伸可能形成一系列新的跨越不同學科的研究生長點。比如透過DNA磷硫?;揎椪业饺鹿δ艿暮怂崦?,用細菌來合成磷硫酰化寡核苷酸用于生物化學和基因治療等,都將具有重大的生物學或生物工程學意義。
期待陸地海洋領域學者一同“下海”
“陸地微生物的多樣性成為天然藥物的第一寶庫,那么海洋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第二寶庫。”中科院院士鄧子新如是說。“共生是海洋低等生物繁衍和生存的保障?!?/p>
隨著探索和研究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化學和生物證據提示,海洋低等生物中分離的天然產物其實是由共生微生物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拔覀兩踔量梢赃@樣說,與海洋低等生物共生的微生物,才是許多海洋藥源天然產物的真正制造者。藥物產生是生物共生的需求,也是人類資源的外延。如果能夠從海洋共生微生物入手,找到或克隆出相關化合物的生物基因簇,那么就可以解決藥源限制的瓶頸問題,從而促進海洋藥物的發展。”
我國的海洋共生體研究及海洋藥物研發還處在初級階段,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限制。對此,鄧子新認為,應該鼓勵陸地微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家“下海”,加強對海洋共生微生物代謝產物和功能基因簇的克隆。針對樣品采集過程中各自為政、重復研究而造成資源浪費甚至破壞的情況,鄧子新建議,“強化海洋生物采集技術與設備的投入,提高采集效率,同時統籌規劃樣品采集的利用和保護,加強相互協同,并且借鑒陸地微生物,如放線菌的研究經驗,優化和完善整個體系的研究”。
由于99.9%以上的共生微生物還不能被分離培養,同時海洋微生物都是未經馴化的野生菌,因此藥源制備非常費力,難以規模發酵。對于野生型微生物的特點,鄧子新也有獨特的理解,他認為,可以優化培養裝置、發酵與代謝調控技術,或者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其“馴化”為易于遺傳操作、發酵性能良好的微生物藥物工業產生菌。
目前我國從事海洋藥物研發的單位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等幾個城市。鄧子新表示,期待國內外陸地和海洋領域的學者能夠共同加入,利用學科交叉的優勢,協同作戰,共同促進我國海洋藥物的進一步發展。
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團隊
1985年,國際伽瑪刀技術應用情況風生水起,瑞典伽瑪刀技術開始推廣應用于臨床,技術也比較成熟,但國內的醫療界還很少有人聽說“伽瑪刀”這個詞。
“我在1985年開始接觸放射外科研究,并有幸成為蔣大介教授的博士生。蔣老師是個思想比較開放,又肯于鉆研,在學術上精益求精的人。他當時對伽瑪刀應用這個課題很感興趣,便給我定下了立體定向儀和立體定向手術的研究。那時國內還沒有可用CT定位的立體定向儀,關于這項技術的應用國內是一片空白。因此,實施這項技術,我們必須從零做起,從立體定向儀器的制作到手術中操作,都得自行研究。為了制作一個立體定向架,我和老師經常在悶熱的小車間敲打鍛造,揮汗如雨。3年下來,車、鉗、刨、銑的技術活我已經樣樣精通。老師曾經給我開玩笑說,我博士畢業不僅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還可以拿個‘榮譽車工’三級證書。”回憶起往事,潘教授神采飛揚,對那段艱苦的歲月心存感恩?!澳鞘且欢涡量鄥s充實的歲月,老師的堅忍不拔,鍛造了我的性格,并直接影響了我今后的工作?!?/p>
據潘教授介紹,經過艱苦的努力,他們終于在國內自行設計制造出了可用于CT、MRI和普通X線定位的定向儀,并率先在國內開展了CT、MRI立體定向手術。在當時國內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做這樣的研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研究成果也彌足珍貴。自然,他們的成績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1990年,潘力教授的博士論文《通用多功能立體定向儀》獲世界衛生組織(WHO)1990年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其課題《磁共振、CT立體定向手術方法與定向儀研究》獲我國衛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潘力教授說:“1990年,我進入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工作,并在1993年作為國內第一批醫療人員,開始從事神經腫瘤放射外科伽瑪刀治療。華山醫院為我國第一批伽瑪刀研究人員的成長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機會。目前,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每年的手術量差不多有1萬臺,頭部伽瑪刀治療量大約在2 000例左右,這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各種腫瘤病例?!?/p>
潘力教授繼續回憶說:“科室開展伽瑪刀治療初期,我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比如對于適應證的把握,對于機器的高效準確應用,我們都得一點一點地摸索,但我們科室氛圍很好,無論長幼、無論地位高下,也無論資歷高低,誰都有發言權。大家經常在一起討論病例,交流學習。那時我們借閱了好多外國的文獻,參考別人的做法,并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摸索改進。不過我們這個團隊的成長還是比較快的,一方面是得益于科室的學習及民主氛圍,另一面也得益于科室本身擁有的比較雄厚的技術基礎。我們從初期對放射外科治療適應證的膚淺理解,一直到知道怎么做,做了以后會發生什么情況,有效、無效,還是有并發癥,直到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對適應證全面掌握,應用自如;而對病人適應證的理解,及哪些病人適合做,哪些病人不適合做,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那些所謂的普通的規范,而能夠做到對不同的病人、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理性質,以及不同形狀它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都有了比較自信的預測?!?/p>
并不是所有的腫瘤伽瑪刀都能治
據了解,華山醫院目前已經有超過2萬例的伽瑪刀治療手術,單機治療量居世界第一位。這樣的治療機會,讓華山醫院的臨床醫生快速成長起來,從而也迅速培養了一批神經外科方面的業界精英?,F在已經成為國內神經外科界精英人才的潘教授借用了一句話表示了自己的感觸:“王忠誠院士曾經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識和技術很大程度上是病人給我們的。他們用他們的生命把治療機會給我們,使我們逐漸積累、成熟起來,而我們也要把自己的技術更好運用于病人?!?/p>
談及伽瑪刀的治療特點時,潘教授介紹說,“其實伽瑪刀外科和常規外科的治療差異主要體現在治療理念上。現在和諧理念已經廣泛應用到醫學中了。過去容不得腫瘤在身體里面,對腫瘤一定要‘趕盡殺絕’;而‘趕盡殺絕’這個過程造成了很多并發癥,使病人雖然活著,但生活質量很低。伽瑪刀外科治療遵循的原則是:只要腫瘤不危害生命、不造成癥狀,只要控制住不讓他長就可以了。例如對轉移性腫瘤患者來說,本來晚期癌癥轉移到腦內患者,生存期已經很有限,開刀治療后會產生嚴重的并發癥,住院時間勢必很長;患者生命中留下的有限時間,往往大部分在醫院里度過,生存質量很不好。現在醫療都強調生存質量,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時間里,生存質量盡可能改善,并讓他盡快回歸到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伽瑪刀治療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并發癥較低,患者術后可以回歸到正常生活,但在治療上也需要注意。臨床醫生應該正確選擇治療對象,因為伽瑪刀不是所有的腫瘤都能治,不是大小病灶都能治。臨床上通常有一個規范,要求顱內病灶大小不超過3公分,才適合伽瑪刀治療。如果太大,它就會產生放射反應,而真正適合伽瑪刀治療的腫瘤大概僅占神經外科治療病例的10%到20%。從國際流行病學調查和國內構成比的報告來看,20%的比例是比較正常的,超出這個比例,就有適應證掌握不嚴格的情況?!?/p>
伽瑪刀技術的臨床突破
潘教授說,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伽瑪刀技術常規治療各種腫瘤已逐漸得心應手,但他們對于伽瑪刀治療領域、病種、病型的拓展并未停止探索。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們遇到了一例‘腦膜瘤’患者。當時我們就按腦膜瘤常規手術,切下來的病灶邊界清楚,血供非常豐富,但病例檢查結果卻令所有人驚訝了,因為最后的病理結果為中顱底海綿竇內海綿狀血管瘤!”潘教授繼續介紹說,當時中顱底海綿竇內海綿狀血管瘤國際上少有報道,亞洲僅有少數病例,對于臨床治療方法還不是很成熟。
“初次遇到這種病時,我們就常規手術切除。開刀后,出血厲害,術后顱神經損害嚴重,患者發生眼睛斜視。對腫瘤殘留部分,我們嘗試用伽瑪刀照射,經幾次照射,殘留腫瘤縮小很快,也沒有發現副作用,當時大家都很驚嘆!下次再遇見這種病例,我們就直接采用伽瑪刀照射,腫瘤縮小很快,沒有并發癥,患者術后綜合狀況也比較好?!?/p>
潘教授欣慰地說:“中顱底海綿竇內海綿狀血管瘤影像學特點過去認識不清楚,臨床誤診率高。我們至今已經積累了幾十例這樣的病例?,F在治療這種病我們已經得心應手,顱內腫瘤超過3 cm時,臨床上成功全切的比例不超過50%,術中容易大出血,術后顱神經損害嚴重。相對于手術切除而言,用伽瑪刀很安全,顱神經沒有損害,腫瘤縮小得很快,至今我們沒有看到一例復發病例。”
據記者了解,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擁有這樣的成長機會絕非偶然,這與他們的科室深厚的學術背景和科室的臨床實力息息相關。
學科細化才能更專業
“我們這個團隊有神經外科、放射診斷科、腫瘤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主要在適應證選擇上起主導作用,放射診斷技術的實施由專門的放射診斷醫生實施。好的團隊一定要涵蓋這些個學科的人才,學科細化才能更專業。”
在談及神經外科的成長經驗時,潘教授深有感觸。
對神經外科未來的成長方向,潘教授說:“以后神經外科治療范疇會逐漸擴大,會出現更新的伽瑪刀機器,會把傳統放療多次治療的概念應用于伽瑪刀,這樣產生的放射反應會更輕,因此伽瑪刀治療適應證也會逐漸擴大。在治療領域中,過去一些不認識的疾病,隨著神經生理、神經病理等整個學科的發展,伽瑪刀適應證會逐漸增加,以后叢集性頭痛,肥胖等都可能會用伽瑪刀去治療……”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Analyse on Anxiety Theory of Rollo May
LIANG Yuanyuan, MENG Xiangrui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AbstractRollo May is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which called " father of American existing psychology". In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anxiety theo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Rollo May; anxiety; existentialism
羅洛?梅是當代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存在主義哲學在美國的積極倡導者,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介紹到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
羅洛?梅一生著述頗豐,對心理學的發展貢獻極大,曾被美國心理學基金會授予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在其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中,焦慮理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羅洛?梅選擇焦慮作為他的突破點,他仔細閱讀了弗洛伊德的《焦慮的問題》(《The problem of Anxiety》)、克爾凱郭爾的《焦慮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等人的著作。羅洛?梅結合自己的病情,吸取前人的經驗,尤其是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的理念,在蒂利希的指導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194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第一個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在羅洛?梅的論文中,他對焦慮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在考察哲學、生物學、心理學和文化學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克爾凱郭爾的觀點,結合臨床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將焦慮置于人的存在的本體論層面上,認為焦慮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脅后的反應。
所謂“存在主義”,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馬賽爾在1942年提出的,“存在主義是一種看待人的方式……存在主義在時間和空間的情況中看待人?!雹俅嬖谥髁x哲學中的存在和以往哲學中的存在是不同的。存在主義的存在特指人的存在。因為人的存在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看來不是生物的存在,也不是社會的存在,而是個人的經驗和覺知。個人只有存在時才具有意義。克爾凱郭爾認為焦慮是人們在選擇時產生的一種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擇的心態。存在主義的理念與被死亡與疾病折磨的羅洛?梅“一見如故”,在存在主義的基礎上羅洛?梅提出了他的焦慮理論。
1 什么是焦慮
羅洛?梅認為人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存在,在這種發展之中,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生物的客觀,更大意義上是人的主客觀的統一的發展,即人對自我存在知覺及對此知覺的知覺。那么人對自我存在的知覺,即存在感調節整合著人的本性與人的存在,而對存在感的知覺也就構成了存在的意義。而焦慮就是對存在感的威脅而形成的一種反應。這種對存在感的威脅不僅僅是對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脅,也包括對個人價值、意識等存在的威脅。在所有威脅之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和人基本價值的威脅。因為死亡威脅著人的客觀存在而人的基本價值一旦受到威脅,人存在的意義也就受到了沖擊。
羅洛?梅將焦慮定義為:“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受到威脅時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則被他個人視為存在的根本。”這種威脅可能來自于對肉體生命的威脅,例如死亡焦慮;也可以是對心理存在造成的威脅,例如失去自由的威脅;也可以是個體所認為的其他的存在價值,例如愛國主義,對他人的愛等。雖然每個人所認定的存在的價值不同,即“某種價值與自己人格的存在等同”但威脅必定是針對某人認定的存在的價值,及其衍生的人格安全感而言。
2 焦慮的根源
焦慮是對個人存在感的威脅而出現的反應。所以焦慮總是出現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當個體意識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脅,可能被毀滅的時候,他就會感到焦慮。與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從人格的角度解釋焦慮有所不同的是,羅洛?梅從社會與價值觀的角度進一步闡明他的觀點。羅洛?梅認為有三種傳統的價值觀已被現代社會拋棄。第一種價值觀是競爭的價值觀。羅洛?梅所說的競爭是指個體為維護自身健康和合理利益而奮斗努力的競爭。但這種競爭被時代拋棄。競爭變為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第二種價值觀是理性與感性并存的價值觀。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是理智與情感的“混血兒”。而現代社會過于重視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過于理性必然會導致人的理性與感性的嚴重不均衡共存,最終也極有可能導致人格的分裂。第三種價值觀是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羅洛?梅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感受到了個人力量的微弱與生命的“不足道”。在戰爭的時代,人的價值與尊嚴受到完全的沖擊。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受到沖擊也必然會引起焦慮。
人的存在感一價值觀受到沖擊后必然會帶來空虛與孤獨。羅洛?梅認為,空虛感是20世紀中期人們的主要心理問題,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對自己正在經驗的東西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②而這種空虛感與孤獨感將會促成焦慮的再“發酵”,更加加深了焦慮的水平。除此之外,羅洛?梅還認為諸如愛的能力的喪失,人與自然關系的剝離等等因素也會影響到個人的焦慮的產生。
3 焦慮的種類與應對
羅洛?梅認為個體作為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價值受到沖擊,自身安全受到威脅而產生的反應即為焦慮。焦慮是存在的特征之一。所以焦慮是本體意義上的。而且這種存在也是不可以避免的。羅洛?梅將焦慮分成兩類:正常焦慮和神經癥焦慮。由于焦慮是作為人的存在的一個特征,所以每個人都無法在成長中避免焦慮的產生。這種由于特定事件而引發的,時間較短,對象明確的焦慮即為正常焦慮。這種焦慮在更大意義上是個體的存在受到威脅的指示燈,同時這種威脅不足以毀滅存在,故而產生焦慮。面對這種焦慮時,我們應該直視其及其背后的威脅,坦然處之,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好當下的生活以及威脅的處理。
第二種焦慮是神經癥焦慮。神經癥焦慮是指,行為與威脅不均衡,個體對客觀威脅做出不適當的反應。一般而言,個體在威脅發生時采取防御機制。神經癥焦慮是正常焦慮的病態發展。面對威脅時,個體不能正視,而試圖回避,逃跑,保護脆弱的自我免受焦慮沖擊。針對神經癥焦慮,羅洛?梅認為關鍵是要幫助焦慮的個體建立起自尊,讓個體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用等方式來喚醒個體對自我存在的覺知。
4 對羅洛?梅焦慮理論的評價
羅洛?梅綜合了傳統精神分析學派和克爾凱郭爾的兩方面觀點,提煉出基于存在主義的焦慮理論。一方面他吸收了傳統精神分析學派關于“焦慮是一種內心沖突”的觀點,但他摒棄“性”的出發點,將人格中本能的矛盾與受阻而引發焦慮提升為本體論意義上人的存在受到威脅而產生的焦慮。對于克爾凱郭爾,羅洛?梅進一步豐富了他的理論,羅洛?梅從臨床的角度更加詳盡的闡述了焦慮喚起的根源、特征與應對方式。羅洛?梅在對傳統精神分析學派與存在主義的揚棄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焦慮理論。并且羅洛?梅通過對焦慮的研究,逐漸形成了以人的存在為核心的思想,為其系統的存在心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與基本框架。尤其是他將焦慮分為正常焦慮和神經癥焦慮,以及對焦慮產生機制的研究與焦慮根源的價值觀喪失理論對焦慮的后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1高水平科研平臺的建設
在教育部“985”工程專項基金支持的基礎上,心血管內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設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在學科帶頭人的領導下,高水平科研平臺建立并穩步發展。2012年,隨著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被評為廣東省“十二五”醫學重點實驗室,也是當年心血管領域唯一的重點實驗室,進一步促進了臨床醫學科研條件的建設和學科發展。通過制定實驗室建設方案,增強實驗室各項軟件和硬件設施,優化人力物力資源,建立了一個集開放、協作和競爭為一體的高水平科研平臺。
1.2構建臨床醫學科研平臺
實驗室包括:細胞膜片鉗實驗室、細胞培養實驗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動物實驗室、倒置熒光相差顯微鏡實驗室、學術交流辦公室。各實驗室有機結合,強大實驗支持,加上良好的實驗環境和醫學科研條件,吸引了眾多院內外優秀科研工作者,推進了科研項目的開展和順利完成,促進了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有利于相關學科的建立和飛速發展。
1.3配置先進的實驗室儀器設備
目前,實驗室已經積累了總價值約2000萬元的先進儀器設備。包括:(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儀器:酶標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普通PCR儀、梯度PCR儀、熒光定量PCR儀、分光光度計、全自動凝膠成像系統、超聲細胞破碎儀、超凈工作臺、高速冷凍離心機;(2)細胞實驗儀器:細胞膜片鉗設備、細胞壓力加載系統、流式細胞儀、全自動磁珠分選儀、普通倒置顯微鏡、倒置熒光相差顯微鏡、生物安全柜、臺式離心機;(3)動物實驗儀器:離體心臟灌流裝置、多導電生理記錄儀、彩超相控陣探頭、冷光單孔手術燈、體視顯微鏡、血管壓力直徑測定儀等。儀器設備種類齊全,形成了系統的研究體系,更好的服務于科學研究。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設施,能夠基本滿足科研工作對于科研儀器設備的需求。同時,這些專業的實驗室配置有利于科研項目的申請和開展,促進了學科的建設和穩步發展。
1.4特色化實驗室管理和發展
作為心血管內科高水平科研平臺,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的宗旨是服務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為更好的尊承其服務宗旨,實驗室建立了管理制度。對實驗室科研檔案管理、實驗技術積累、實驗室安全衛生保障、實驗室儀器設備維護、科研實驗收費等分別制定了詳細規章制度,制定課題組之間定期交流機制,為實驗室正常運作與穩步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實驗室實行以課題組為單位的負責制度,各課題組負責人(或導師)對各自課題組的經費使用情況、科研進度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負責。這種運作模式,在保證研究課題獨立性的前提下,有利于不同課題組之間、不同科室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學科發展。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著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發病機制和影響,主要分為三個方向:心力衰竭與心律失常方向,心臟保護與心律失常方向和動脈粥樣硬化與心律失常方向。為了促進上述研究方向的發展,實驗室積極選派優秀人員出國留學深造。同時,邀請該領域與實驗室長期合作、有影響力的專家為課題組成員,為研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隨著實驗室臨床醫學科研條件的建設和各項科研項目的開展,實驗室已建立了心律失常在細胞、離體和在體水平的系列研究方法,綜合多道生理儀、膜片鉗等專業研究手段和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室已具備開展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的全部儀器設備和實驗方法。
2強化科研積累和人才培養
2.1科研業績沉淀,促進科學研究在醫院重點學科發展經費的支持下,科室運用膜片鉗技術,建立了心臟離子通道實驗平臺;構建心律失常的整體動物模型;建立離子通道在動物整體模型上的整合;利用細胞壓力加載系統,在細胞水平上,研究心力衰竭離子通道的改變以及對心臟重構的影響。努力構建設備先進、種類齊全、操作規范、學術氛圍濃郁的優秀實驗室,為吸引優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努力使實驗室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心血管研究方面的高級人才培育基地。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的建立,為學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和濃郁的學術氛圍,為科研項目的申請和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才培養是實驗室服務宗旨之一,2010—2012年,在實驗室建設與穩步發展階段,科室共招收了11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碩士研究生,已有27名順利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相應學位??剖夜采暾埐@得多項專利,發明專利有“便攜式心內除顫裝置”;實用新型專利包括電極導管、心臟起搏電極、數碼臨時心臟起搏器和下肢動脈造影標記尺?;A臨床科研取得長足進步:獲得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廣州市科技名院名科特色項目,1項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研究5010計劃項目。其中,省部級項目中包括多項衛生廳科研項目。獲批的項目中,既有心電生理方面,也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既有基礎研究,也有應用研究,學科影響力日益增強。
2.2依托平臺建設,促進科研與人才培養良性循環人才是學科建設的根本,隨著平臺的建設人才輩出,科室獲得1項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會項目,1項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項目,3項“逸仙優秀醫學人才”計劃項目,2項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累計科研經費591.6萬元。科室每年獲批項目數、科研經費總額和SCI收錄論文篇數及影響因子均呈遞增趨勢(見圖1、圖2、圖3)。1人榮獲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創新人才資助項目,2人榮獲日本第一三共醫藥學獎學金。實現了實驗室建設—科研項目—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向全國培育和輸送了高質量的心電生理和心律失常的專業研究人員。與其他科室相比,科室獲得的人才培育項目居全院之首,且有1人榮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學科著重培育廣東省和全國優秀研究生,爭創全國百優博士論文。
2.3促進學科發展,增強學科影響力在學科帶頭人的領導下,自2008年以來,心血管內科每年舉辦逸仙心血管病論壇。每年來自國內外心血管病方面的專家和學者達到500多人,會議論壇內容包括心律失常與心力衰竭分論壇和冠心病與高血壓分論壇等。作為區域性的學術會議,意在立足廣東,輻射華南,加強與國內外交流,給省內外心血管醫生提供一個溝通、學習和交流的平臺。近年來,隨著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的成立以及學科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以心電生理與心律失常實驗室為科研和學術交流平臺,學科的科研水平得到穩步提高。同時,學科建設得到長足穩定發展,參觀和交流的人員來自全國各地。2011年,科室榮獲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臨床醫學科研條件的建設對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強學科建設、加速人才培養、增強心血管內科的綜合實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走出課堂,上好第一節課
初中生物是初一才開設的一門課程,對于新的課程學生們充滿好奇心,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接觸生物,就能把好奇心轉化為濃厚的興趣呢?上好第一節課是關鍵,因為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堂課,我沒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一開始就進入生物的學習,而是帶領學生認識學校里的一草一木,向學生展示生物科學的發展歷史和21世紀生物發展的宏偉藍圖,介紹生物與人類生存和社會文明的重大關系,使學生體驗“處處有生物”的真實情感,與此同時巧妙地設置問題,使學生感受生物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中學生們在參觀校園時,眼睛里流露出一種驚奇、疑惑的神色,好像在說這普普通通的一草一木還有這么大用途時,他們情緒激昂,內心興奮,注意力集中,他們被這些奇妙的生物用途所吸引,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對生物有了強烈的興趣,很想知道為什么?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然后再結合生物和我們日常生活、農業生產、國防科技、材料的研制和生產作一些簡單的介紹,通過介紹使學生們了解到生物科學與各行各業的相互聯系和重要關系,了解到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生物常識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質,為學生們樹立要學好生物的信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創設多樣的課堂情景,活躍課堂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薄皹匪挤接兴既俊泵裰?、松寬、和諧的教學氣氛是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自主探究的前提條件。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并在此基礎上營造各種情境,則更能促進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記憶,在思維中深入,在想象中升華,在失敗中反省,在探究中提高。如在教授《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節時,我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如水果、蛋、奶……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食物進行調查并將結果進行分析交流。這樣使學生積極性高漲。在民主中,暢所欲言。思維被激活,創造的火花不斷閃現。同時在交流獲得成功和愉快的體驗,教學效果好。又如在上“裸子植物”時,對于松樹為什么終年常青?為了加深同學們對該問題的理解,先在課堂展示松樹枝條,以及收集到的松樹落葉,請學生結合本身知識分組討論后再綜合,找出關鍵所在是與松葉的壽命,接著再提問:“在進入深秋時節,還有哪些裸子植物是常青的?我們平常見到的桑樹、桃樹為什么不能司機常青呢?”通過這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問題的設計和回答,活躍了課堂氣氛,創設了一個輕松有趣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能根據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來認識新知識,形成新觀點。學生通過看想說等系列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興趣。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介紹一些當今生物科學的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讓學生觀看錄像了解影響環境保護,資源問題,能源短缺等都與生物有著緊密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求證欲望和學習興趣。
三、重視學生的好奇心,鼓勵積極探索
初中生好奇心強,對自然界的許多現象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容易提出一些與課本要求不一致或無關的問題。作為教師對這類問題應盡可能給以適當的解答,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勵他們去主動探究知識的奧秘。如:做“觀察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時,有的學生提出改進方法:1、以饅頭代替漿糊。2、用條件反射獲取唾液。恒溫時兩支試管都加入碘液,觀察2號的藍色漸漸退去。我表揚了愛動腦經認真鉆研的同學、并讓全體同學討論改進方法是否可行,還讓部分同學按改進方法做實驗,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良好,激勵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
四、適當補充材料,增加教材內容的興趣
美國教育家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增添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介紹皮膚“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時,教材上只是幾幅黑白圖片,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我課前準備了冰塊、鐵球等物品,讓學生用手觸摸冰塊,用針輕刺手腕、用火烤手掌,把鐵球托在手上,這樣生動有趣地再現了教材內容,讓學生親身感受有關的刺激,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得主動、輕松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理解透徹,經久難忘。
五、注重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有意義的學習都必然包括遷移,會遷移說明學生才真正理解了知識,會運用知識。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總結、類比,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的本質性的東西,由已知悟出未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區認識、理解同類現象,去解決新的課題。例如:關于糖尿病,在學了“激素調節”后,同學們知道可用胰島素控制糖尿病,在學了“激素調節”后,同學們知道可用胰島素控制糖尿病,我提出胰島素用于病人時,是口服還是注射呢?(提示學生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得出的結論是:胰島素應注射,因口服蛋白質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會失去藥效,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運用舊知識分析解決了新問題。
六、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學習興趣
在生物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創設生動形象、新奇有趣的情景,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材在介紹脊髓功能時由于材料有限,我只做了青蛙反射的演示實驗,然后我設計了課件,讓每個學生在電腦上演練該實驗、調動他們的眼、手等多個器官,刺激大耳、印象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最好途徑之一,它促進了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有助于吧學生培養成稿素質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小微:中小學教學模式論、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庫.教育學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2]胡學增:沈勉榮、郭強編著現代教學論基礎研究、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中圖分類號:G804.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11-1505-04
本研究力圖建立人體適應能力的理論模型,為今后研制人體適應能力評價量表奠定基礎,為全面評價人體體質做出貢獻。
1有關適應的研究背景
1.1適應的概念適應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在英語中有兩個與適應意義很接近的詞:adaptation和adjustment,我國心理學界通常把adaptation譯為“適應”,而把adjustment譯為“順應”。在國外心理學研究中,有時這兩個詞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使用更為廣泛的是adjustment。
1.1.1適應的生物學概念在生物學中,適應性是生物體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適應是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性狀)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張仲林,200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可以有兩種方式來完成:一為現象型適應(Phenotypic adaptation),也稱非遺傳型適應。一為基因型適應(Genotypic adaptation),也稱遺傳型適應?,F象型適應對環境的反應規范,在自然情況下可以因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做出調節,這種在短時間內進行的形狀和功能的適應并不具有基因遺傳的特性。而基因型適應需經遺傳特殊化來完成適應作用,基因型的改變可與新環境形成一種新的反應規范,原有的方式則無法適應這一環境。對于人類,不僅包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同時包括心理和社會方面的適應。
1.1.2適應的心理學概念對適應或適應性研究最多的是心理學領域。張宏宇(2000)在他的研究中將適應定義為:個體和他所生活、學習與工作的環境之間保持適當關系以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他將其解釋為主體在與環境之間成功的、一貫的調和過程中,采取有效的、并被社會認可的行動來緩解個體的緊張情緒、以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而適應性則指個體在環境適應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特點及結果。顯然這個適應定義更偏向于心理適應,而忽視了個體對環境變化的生理調試和遺傳因素在適應能力中的地位,強調成功的適應,忽視了個體在適應過程中也會有失敗的適應方式。譚玉蘭,宋玉蘭(2002)則認為適應是一個促進生理、心理和社會完整性的過程,也是一種達到生存、成長、繁衍、主宰和自我實現的最終狀態。生理方面的適應反映生理健康,自我概念方面的適應反映心理健康,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賴方面的適應反映社會方面的健康,而不適應則導致疾病。筆者更傾向于這一適應概念。
1.1.3體質研究中的適應概念日本體力學會測定評價??品謺Α绑w力”(相當于我國的體質)所下定義為:指人們為從容應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經常保持的行動能力和抵抗力。所謂行動能力,主要由發動行為的能力(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擲力、爆發力等素質指標反映)、持續行為的能力(由心肺功能、運動系統耐久力等反映)和控制行為的能力(由平衡能力、靈敏性、協調能力反映)組成,它們都是抵抗力發展的內在影響因素。而日本學者所說的“抵抗力”即我們研究的適應能力。在陳明達和于道中編寫的《實用體質學》一書中, 適應是指:人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采取的一系列被動性和主動性調整,包含機體內部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全部保護性反應。并具體指出適應能力的定義有以下3個方面:1) 對身體內外環境變化的調整適應能力;2) 對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3) 對各種社會、心理緊張刺激的應激能力。
1.2適應的特征從理論上說,人類適應環境的良好結果是身心健康,但身心健康的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量化的特點。所以很多適應性研究都關注適應過程,歸納適應過程的特征如下:1) 適應是一個全身性的綜合反應;2) 心理反應是適應的中介過程,無論是什么樣的應激源,都可以引起人相應的心理反應;3) 適應能力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同樣的刺激對一個人構成應激,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構不成應激,或應激反應的水平不同;4) 各種形式的適應均有主動適應和被動適應兩個層面;5) 適應都有一定的限度,這種限度的高低取決于人的體質狀況、人格特征、教育程度、和行為規范等因素。
1.3體質研究領域中適應能力定義的分析本研究所探討的適應能力是在體質研究這樣一個大前提下的,這就意味著本研究所指適應能力與生物學和心理學中的適應概念不完全一致。需要在體質研究領域內給適應能力一個更有利于操作、更確切的定義。自1979年起,我國各方面的體質專家和權威機構即對人體體質的概念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并就體質的理論基礎方面大體取得了共識,認為:體質反映人體質量的高低,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具體包括以下5個方面:1) 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即體格、體型、姿勢、營養狀況以及身體成分;2) 生理功能水平,即機體新陳代謝水平與各器官系統達到的工作效能;3) 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素質和走、跑、跳、投擲、攀爬、負重等身體活動能力;4) 心理素質發展水平,即人體的本體感知能力、個性特征、意志品質等;5) 適應能力,包括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各種生活緊張事件的適應能力,對疾病和其它有礙健康的不良應激源的抵抗能力等[4]。雖然在體質定義中沒有直接說明適應能力,但在體質五因素理論中明確說明了適應能力的含義,體質五因素理論在體質理論研究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關于適應能力的解釋也成為很多研究人員的參考依據。但這個對適應能力的解釋并不能算是適應能力的正式定義,分析其中各因素之間關系,似乎存在著矛盾的地方:1) 社會環境一層含義應該指的是適應能力的社會性,即社會適應性。筆者認為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工作的適應,工作壓力來源于日常工作任務、工作發展、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工作中的規章制度等方面;(2)對社會規范的適應,包括道德規范、行為規范和法律規范 ;(3)工作之外的人際關系的適應,主要指工作以外的社會人際交往。各種生活緊張事件應該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事件,如升職、調動工作、失業、與領導或同事關系緊張、家人生病或去世、結婚、生子、與鄰居吵架等等,在這些生活緊張事件中也包括了社會適應中的一些因素。即適應能力的解釋中“對社會環境和對各種生活緊張事件的適應”有重復的因素。2) 對適應能力的解釋中,“對疾病和其它有礙健康的不良應激源的抵抗能力”所包含的內容與前述內容也有重復的地方。按照適應大師Selye的理論,應激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良性應激源(eustress),它可以給人振奮,增強動力,帶來益處;另一類是不良性應激源(distress),如給人帶來悲痛和苦惱的事件。不良性應激源可以來自于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家庭方面的,也可以是社會規范方面的。3) 前人研究表明:在生活中積累的生活事件得分越高,人們就越有可能感到壓力,長期在壓力下生活而又得不到緩解,可以導致機體健康狀況下降,甚至引起疾病。給人們帶來壓力的不僅僅是不良性應激源,良性應激源累計得分過高同樣給人們造成壓力。因此,在適應能力的解釋中,“對有礙健康的不良應激源的抵抗能力”的提法似乎不妥?!秾嵱皿w質學》(1993)中《體質與適應能力》一章再次對適應及適應能力作進一步解釋,認為適應是指:人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采取的一系列被動性和主動性調整,包含機體內部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全部保護性反應。適應能力由3部分組成:1) 對各種人體內外環境變化的調整適應能力;2) 對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3) 對各種社會心理性緊張刺激的應激能力。關于適應的進一步解釋為我們了解適應能力奠定了基礎,明確了:1) 適應都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方式;2) 適應過程包含生理、心理和行為三個層面;3) 強調適應是人體與外界環境關系發生變化時人體的一種反應。但當我們想對適應能力做深入研究時,發現還有一些不明白或不確切的地方:1) 這一解釋強調人與周圍環境間關系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反應,忽視了人體對內環境改變的適應,人體內部環境條件的改變同樣是一種應激源,對于這種內源性應激源的適應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狀況。機體內部的各種穩態系統如:血氧濃度、血pH值、體溫恒定等是機體生存和維持健康的基礎。2) “人體采取的一系列反應”句中的“采取”有主動適應之意,但人體的適應也包含著不知不覺的或無法控制的被動適應。3) 在研究適應時,總是強調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的反應。實際上,我們每天面對的各種環境并不總是改變,或者說我們需要努力適應的是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際關系等等,并不只是環境變化時才需要適應。
2適應能力的定義
綜合有關適應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影響體質的適應能力包含內容非常廣泛,一方面包括內環境的改變,其中有:正常生理性變化,由生物、化學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改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變化;另一方面還包括對外環境的適應,其中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因此,筆者將體質研究領域內所說的適應能力總稱為人體適應能力,以區別生理學中提到的生理適應和心理學中提到的心理適應及社會適應。并給出了人體適應能力的理論定義和操作定義。人體適應能力的理論定義是:人維持身體與內外環境間平衡的能力。人體適應能力的操作定義:個體維持自身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生理環境間協調,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的能力。在理論定義中,只是籠統地說人體與內外環境間維持平衡的能力是適應能力,這樣在理論上將人需要適應的內容全部包含,即包含對環境的動態適應也包括靜態適應,作為高一個層次的理論研究是可以的,但具體研究適應能力時,受到研究目的、研究可行性的限制,無法完全按照理論定義進行。這就像任意一個測量值理論上都可以分解為指標真值與誤差之和一樣,真實值是永遠無法得到的,只能用一些方法近似地得到,但這并不妨礙有關測量值的理論研究。人體適應能力的操作定義明確指出:人體適應能力專指個體對其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及自身的生理狀態的適應,這樣定義有利于后續研究中對人體適應能力結構維度的研究。操作定義有兩層含義:一是人體對日常生活中自然、社會及生理病理的適應能力,是指個體與相對穩定的環境間的協調能力;第二,當生存的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調節自身,努力與環境協調一致的能力。
3人體適應能力理論模型的建立
3.1理論模型的初步建立體質研究中早已明確地指出,體質包括五個方面: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心理因素和適應能力。為方便起見,本研究將此稱為體質五因素理論。五因素理論中與體質適應能力平行的一個因素就是心理因素,在適應能力的研究中,無法回避心理因素對人體適應能力的影響,人對自然、社會、乃至生理的適應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心理因素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可以把心理因素對人體適應能力的影響看作是適應過程的一種中介機制。本研究的重點是確定測量個體適應結果的主要維度,并非研究適應過程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于將精力集中于人體適應能力的評價上。我們以人體適應能力的操作定義為基礎,從成年人生活中所接觸的環境入手,參考陳建文(2001)和楊興國(1997)對社會環境的分類方法,提出人體適應能力六因素模型(圖1)。
3.2專家訪談訪談專家有邢文華教授、季成葉教授、于道中研究員、江崇民研究員、蔡睿研究員、王梅副研究員、賈志勇副教授、廖文科司長、張芯、林婉生教授、張一民副教授、周琴路研究員。筆者就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通過理論研究初步形成的人體適應能力理論模型向上述專家進行了一一訪談,訪談時間為2003年8月初至9月底。整理訪談結果為: 1) 以上幾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成年人的全部生活環境,可以反應適應能力的各個方面;2) 筆者所列人體適應能力的六因素不在同一分類水平上,建議調整。
3.3面向專業人員的開放式調查在向體質研究專家進行訪談后,為了更廣泛地了解人體適應能力的結構維度,筆者采用開放式問卷A于2003年10月在北京老山向參加全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培訓班的39名學員進行調查,這些學員主要是各省市體委群體處具體負責當地體質監測工作的人員,他們是比較熟悉體質研究工作的專業人員。發放調查問卷的目的是:向體質研究專業人員了解他們對體質適應能力結構維度劃分的看法。在39名被調查對象中有87.2%的人認為適應能力影響人體體質,說明了體質研究專業人員對適應能力有初步的認識。有79.5%的人認為筆者按照成年人生活環境分類,將適應能力劃分為六部分是合理的。其余受試者認為劃分不合理,原因主要是分類不平行,與專家訪談結果一致。該調查結果說明作者從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入手對適應能力進行的分類還是比較全面的,存在的問題是將現有分類在相互關系上再理順一些。
3.4人體適應能力模型的修改綜合專家訪談結果和對體質研究專業人員的調查結果,將人體適應能力理論模型調整為:人體適應能力(一級指標)的結構維度劃分為3個二級指標:1) 對自然環境的適應;2) 對社會環境的適應;3) 對自身生理性改變的適應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又續分為4個三級指標:1) 對氣候的適應;2) 對地理位置的適應;3) 對環境污染的適應能力;4) 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適應。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又續分為3個三級指標:1) 對家庭環境的適應;2) 對工作和學習的適應;3) 對其它社會環境的適應。
對自身生理性改變的適應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又續分為4個三級指標:1) 患病及恢復情況;2) 生活習慣;3) 耐饑渴及適應其它生理性改變的能力;4) 抗疲勞能力(圖2)。圖2人體適應能力的理論模型-2人體適應能力理論模型的的進一步解釋:1) 有關應激研究中的一類就是人體對寒冷、高溫、缺氧、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外界自然環境的應激反應,作者將其歸為一類,作為適應能力的一個方面。2)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家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30~49歲年齡段的人絕大部分都已組成自己的家庭,并且育有子女。養家糊口是該年齡段人的重要壓力來源,同時也擔負著對父母及親屬的照顧責任。但家庭也是其獲得支持的重要來源。在有關生活事件給個體帶來的應激研究中,許多生活事件都與家庭有關。3) 在工作方面,30~50歲年齡段的人往往是所在部門的中堅力量,與工作有關的事件產生的應激是此年齡段人應激的主要來源。4) 社會環境包括除家庭、工作環境之外的所有社會因素。5) 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包括了個體對生物、化學應激源及生理病理性應激源的抵抗能力。6) 人在適應環境變化時都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這些反應與個體的性格有關,心理反應反過來又影響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我們可以將心理反應看作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中介反應,它存在于人對各種環境變化適應的過程中,心理反應可以體現在個體對各種環境變化的認知和行為上。同樣一個應激源,由于個體心理反應不同,最終帶來的壓力也不一樣。本研究關注的是個體適應的結果,我們研究如何測量人的適應能力,而不探討適應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此外,在體質五因素理論中,心理作為一個與適應能力平行的因素影響著人體體質,關于心理因素是如何影響體質的,以及如何測量人的心理素質將是另外一個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仲林.例析生物的應激性與適應性[J].甘肅教育,2001,3:42.
[2] 張宏宇.應激、應付方式、社會支持與貧困大學生心理適應性關系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0.
[3] 潭玉蘭,宋玉蘭.運用ROY適應模式管理護士職業壓力初探[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2):95-97.
[4] 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
[5] 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構、機制與功能[D].西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6] 楊興國.初職大學畢業生在企業中的社會適應性研究[D].華中理工大學碩士論文,1997.6.
[7] 何仲愷.體質與健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1.
[8] 徐斌.心理應激,見杜文東主編醫學心理學(第三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5: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