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四的民俗大全11篇

時間:2023-03-07 15:05:0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臘月二十四的民俗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篇(1)

1、臘月二十四

2、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3、“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小年日期是除夕。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1、“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除夕。

2、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3)

祭灶節(jié)是小年。因為祭灶節(jié),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的傳統(tǒng)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愿解”。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4)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tǒng)習俗。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灶神的職責就是執(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民間傳統(tǒng)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農(nóng)歷的最后一個月又稱為臘月,也稱蠟月。在臘月期間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很多。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2021年小年是哪一天2021年02月04日,星期四,農(nóng)歷臘月廿三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小年的來歷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間傳統(tǒng)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人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小年的習俗大全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稀_@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nèi),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lián)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lián)。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lián)數(shù)量最多,內(nèi)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lián)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lián):“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lián):“土中生白玉,地內(nèi)出黃金”;財神聯(lián):“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lián):“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lián),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lián),如每個室內(nèi)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nèi)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lián),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qū)懢埃瑑?nèi)容豐富,妙語聯(lián)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fā)。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qū)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篇(6)

1、2020年01月17日 星期五

2、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7)

3、吃餃子,北方人愛吃餃子,在小年這一天也不例外,而在南方并沒有相關習俗。沐浴理發(fā)“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北方人總是會在小年前后理發(fā)沐浴,為新年做好準備;而南方人一般會在除夕前理發(fā)沐浴。吃糖瓜,火燒“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北方小年除了有餃子,糖瓜,火燒也是北方人過小年的獨特習俗,在南方是沒有的。

4、為什么不是同一天。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有關。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這一說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因此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職業(yè)。由于中國北方在更長時間里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在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因此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區(qū)水系發(fā)達,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較多,他們的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當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習俗。

篇(8)

一、前言:了解春節(jié)

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春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

春節(jié),即農(nóng)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jié)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臨近春節(jié),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lián);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二、內(nèi)容: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jù)《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qū)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nèi)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huán)境衛(wèi)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wèi)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灶節(jié)。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據(jù)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篇(9)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宋】孫緯《獻壽詩》

灶神,也稱灶君(《戰(zhàn)國策?趙策三》),唐以來民間又稱之為灶王(唐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戶戶都要供奉。歲末臘月祭灶的習俗,尤為人熟知,它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灶神的來源

灶是烹飪食物的專門場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灶,炊灶也。”清段玉裁注:“炊者,爨也;灶者,炊爨之處也。”即,燒火做飯的地方叫灶。東漢劉熙《釋名?釋宮室》說:“灶,造也,創(chuàng)造食物也。”生冷的食料要變成美味可口的食品,離不開灶火。中國人很早就發(fā)明了炊事灶具,據(jù)寶雞福臨堡仰韶遺址發(fā)掘報告(1984年),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就有了構思精巧的釜灶,雙釜與灶連體,且共一個火門,灶頂設有八個排煙。現(xiàn)在一些鄉(xiāng)村還沿用的炊灶形制在漢代已廣泛流行。民以食為天,從原始石烤到“瓦鬲煮食”,再到釜鼎烹調(diào),灶火之功確實很大。人們對密切關系日常生活的事物,往往有特殊的情感。在神靈信仰流行的上古時代,人們自然將它們奉為神明。神是人們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灶神的出現(xiàn),以及將灶神看作居家火神,合乎當時人的心理。

灶神在先秦列為國家的五種祀典或七種祀典之一。五祀,殷商時已出現(xiàn),《禮記?曲禮》鄭玄注:“五祀:戶、灶、中、門、行也,此蓋殷時制也。”《禮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又說:“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論語?八佾》:“與其媚于奧(屋內(nèi)西南角的神),寧媚于灶。”炊灶,同百姓的生活關系密切,故祭灶神很早就成了民間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古代灶神,最初以為是火神炎帝、祝融。《淮南子?論訓》:“故炎帝于火,死而為灶。”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祀典》引古《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故同有灶神之說。炎帝為三皇之一、祝融為五帝之一,按祭法,當用燔柴燎祭于四郊,祭火神于灶陘,不合古禮。故《禮記?禮器》曰:“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鄭玄注:“奧,當為爨字之誤。”“老婦,先炊者也。”據(jù)鄭注,求《禮器》文意,即是說:爨祭,祭的對象是原先有功于炊事的老婦之神,祭祀的時候只是將食物放在盆里,酒盛在瓶里,怎么能用燔柴的方式祭她呢?其實火神炎帝和祝融,都是人格化的自然神,人類由于對火的崇拜,而將炎帝和祝融視為灶神,有久遠的歷史。把有功于炊事的老婦之神視為灶神,應該是母系社會產(chǎn)生的信仰民俗。進入封建社會后,灶神為“老婦”的說法,不太適合男權意識的需要,于是灶神的性別,由女性逐漸變成男子,相貌亦從“老婦”“紅衣美女”變成“狀如美女”的男子,元代以后變成黑面黑須黑衣冠的灶王。

《莊子?達生》借齊國方士皇子告敖的口說:“灶有髻”,晉司馬彪注:“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其狀如美女”,即是說灶神是貌如美女的男子。

《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李少君以祀灶、谷道、卻老之方博得漢武帝的尊敬。李少君鼓吹祠灶可以致物,而使丹砂化為黃金,以黃金器皿飲食則長生不死。在方士的鼓動下,武帝開始親自祀灶。另一個方士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漢武帝,“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武帝自帷中望見的灶鬼(灶神)何等模樣?《史記》未說。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如淳注:“祠灶可以致福。”又引晉司馬彪注《莊子》云:“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傳說為西漢淮南王劉安編纂的《淮南萬畢術》中出現(xiàn)了“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傳說。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時,提出七祀之司命、中、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諸神有司過的職能。鄭玄說:這七個神“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而是“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具體主管是:“司命主督察三命,中主堂室居處,門、戶主出入,行主道路行作,厲主殺罰,灶主飲食之事。”王國維《東山雜記》卷一《司命與灶》說:“古者司命之祀有二。《周禮?大宗伯》‘以(,聚集)燎祀司中、司命’,蓋即《史記?天官書》‘文昌六星,四曰司命’,此乃天神,《楚辭》所謂大司命是也。《祭法》‘七祀’‘五祀’皆司命居首,鄭注曰:‘此小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又云:‘司命主督察三命’,此與戶灶諸神,俱為小神,《楚辭》所謂小司命是也。”唐孔穎達《疏》注“三命”曰:“案《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兇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云。”

司命主督察三命的職能,到了魏晉時代,道教徒便掛到了灶神頭上。灶神不但有司過功能,而且能上天告發(fā)人,奪其壽算。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六《微旨》:“按《易內(nèi)戒》及《赤松子經(jīng)》及《河圖記命符》皆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奪算者有數(shù)百事,不可具論……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吾亦未能審此事之有無也。”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引許慎《五經(jīng)異義》云:“顓頊有子名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扶頰。”《通俗編》卷十九引許慎《五經(jīng)異義》云:“灶神姓蘇,名吉利,或云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扶頰,字卿忌。”

隋杜臺卿撰《玉燭寶典》卷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后漢書?陰識傳》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曰:“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夜被(披)發(fā)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兇惡。宜市豬肝泥灶,令婦孝。”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四記載:“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常以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時上天,禺中(日近午)下行署,此日祭得福。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尉、天帝長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曰灶神,名壤子也。”這無疑是唐代的道教徒搞出的一張灶神譜,它不但將先秦民間信仰中一個主炊事的小神提升為天帝下派的督察使,而且天帝還安插了親屬(天帝嬌孫、天帝長兄)親信(天帝大夫、天尉)擔任灶神的屬神,另外還有本來就安插在各家各戶的臥底,如:“硎( ,磨刀石)上童子”、突(煙囪)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黃庭內(nèi)景經(jīng)》:口為玉池太和宮)這些主管磨刀切菜、燒火冒煙、口舌是非的小特務。這么嚴密的一張監(jiān)視各家各戶的蛛網(wǎng),是封建專制集權國家強化管理措施在道教神譜上的反映。

從上引東漢許慎《五經(jīng)異義》至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灶神皆為男性,或披發(fā),狀如美女的男性,而且在許慎所處的時代(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灶神不但由女神變成了男神,而且有了配偶。至唐末段成式撰《酉陽雜俎》,灶神還有了子女。但無論灶神如何變化,他始終離不了女性的陪伴。女性形象的不易抹去,和傳統(tǒng)信仰有關,也與女性在居家生活中的家務分工有關。由于臘日祀灶與季冬行儺有關,后世人們又稱灶神夫婦為儺公儺婆,也叫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王國維說,唐宋之際,原本分祀的司命(小司命)和灶神合而為一,證據(jù)就是此時出現(xiàn)的《太上感應篇》已稱灶神為“司命灶君之神”。《東京夢華錄》亦云:十二月二十四日,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則北宋時確已謂灶神為司命。自此以后關于神仙傳說的書,如元秦子晉撰《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刻本《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灶神都稱“司命灶神”。“司命灶神”的稱謂,意味著兼有司命掌壽夭和灶神司功過兩種功能。從漢代至宋代,灶神從“主飲食之事”的小神轉變成家族守護神。

二、祀灶的習俗

先秦兩漢盛行夏日祭祀灶神。

先秦有五祀之祭,其中一有祀灶。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二《五祀》:“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也。所以祭何?人之所處出入,所飲食,故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謂門、戶、井、灶、中也。《月令》曰:‘其祀戶。’又曰:‘其祀灶’,‘其祀中’,‘其祀門’,‘其祀井’。”“祭五祀,天子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一說戶以羊。灶以雞。中以豚。門以犬。井以豕。或曰:中用牛,不得用牛者用豚。井以魚。”

《禮記?月令》說:“仲夏之月,日在東井,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律中蕤賓。其數(shù)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晉書》卷十九《禮志上》載:漢朝興起,到漢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規(guī)定“立夏祀灶”。東漢朝廷規(guī)定國家祀灶是在季夏的六月。晉司馬彪撰《后漢書?禮儀志中》:“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

為何要在炎夏祀灶?班固撰《白虎通義》卷二《五祀》說:“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yǎng)也。”夏天因火而長養(yǎng)萬物,灶為火之主,祭灶神是人自己長養(yǎng)的方式。

魏晉以后,民間流行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祭灶,根據(jù)是陰子方臘日見灶神的神話故事。

東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卷八《祀典》引《漢紀》:“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而灶神見,再拜受神,時有黃羊,因以祀之。其孫識,執(zhí)金吾,封原鹿侯。興衛(wèi)尉,陽侯。家凡二侯,牧守數(shù)十。其后子孫常以臘日祀灶以黃羊。”

晉干寶《搜神記》卷四收錄了這個神話故事,文字略異,云:“漢宣帝時,南陽陰子方者,性至孝,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子方嘗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數(shù)十。故后子孫嘗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卷二十三《陰識傳》整合了《漢紀》和《搜神記》關于陰子方臘日見灶神的異文,云:“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這個神話故事,經(jīng)過長期流傳,至南朝梁代,臘日祭灶便蔚然成風。然晉周處《風土記》又云:“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一方一俗,難以備述。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臘月二十四祭灶則肇端于此矣!

南朝梁宗懔著《荊楚歲時記》:“其日(臘日),并以豚酒祭灶神。”以后,雖然有些時候,有的地方講究夏日祭灶,那只是殘存的古俗,并非常態(tài)。例如,清顧祿撰《清嘉錄》卷六記載,嘉慶、道光年間,蘇州地區(qū),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四、十四、念四日,比戶祀司灶,謂之謝灶。諺云:‘三番謝灶,勝做一壇清醮。’祀時以米粉作團,素羞四簋,俗稱謝灶素菜。”《清嘉錄》卷十二,又載: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送灶。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十九引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云:“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節(jié)。”又曰:“舊俗以為七祀及百神,每歲十二月二十四日新舊更易,皆焚紙幣,誦道佛經(jīng),以送故迎新,而為禳祈云。”俞樾《茶香室三鈔》卷一《交年節(jié)》:“按:此即交年之義也。今人但于二十四日送灶,不知百神皆受代矣。”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條:“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買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歲晚節(jié)物”:“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shù)’。”

這里值得注意,關于祭灶供品的變化。東漢祭灶用黃羊即狗,南朝梁祭灶用豚(豬)和酒。北宋坡《縱筆》詩云:“明日東家應祭灶,只雞斗酒定燔吾。”宋代因為把臘月二十四定為“交年節(jié)”,“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祭灶供品時用酒果、蔬食、餳豆。但也并非完全素食供品,南宋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祭灶詞》不但點明了祭灶的時間是臘月二十四,原因是灶君上天言事,各家男主人為之餞行,奉獻的供品除云車風馬供灶神代步之用外,葷素兼?zhèn)涞墓傆胸i頭、鮮魚、豆沙粉餌團、燒酒,另外還送了錢。如此熱情豐厚的打點,殷切的囑咐和叮嚀,目的是希望灶神不要去家長里短、多言多語亂匯報,如能討得吉利、好運氣回來,大家都沾光。這種賄賂神靈的行為,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從此以后,每年祭祀灶神的時間和祭品的豐儉規(guī)格,縱然各地有一些變異,但祀灶民俗的固定程式,在南宋時期基本奠定。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二十四日,“燕城俗,刻馬印為灶馬,市民競鬻,焚之灶前,為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合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新灶。”

周作人《關于送灶》引《月令廣義》文開頭為:“燕俗,圖灶神于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日焚之,為送灶上天。”。孫殿起輯、雷夢水編《北京風俗雜詠》選張朝墉、白翔《燕京歲時雜詠》中詠燕京祭灶詩曰:“紙甲馬列廚東,司命遄行薄醉中。天上去來才七日,凡人無此大神通。”作者自注:“《月令廣記》:燕俗,圖灶神以紙印之,曰灶馬,臘月廿四日焚之,謂送灶。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次年元旦,乃迎灶歸。”

筆者的引文見于哈佛燕京學社漢和圖書館1940年1月15日入藏的明萬歷壬寅(1602)本《月令廣義》,應是作者馮應京(1555-1606)逝世前四年刊印的比較早的版本,比較可信。周作人、張朝墉以及李家瑞《北平風俗類》上冊《歲時》所引《月令廣義》文字,顯然都是隨意刪節(jié)整理過的,最大的破綻是“灶馬”。祭灶的“灶馬”,早期不是灶神(灶君、灶王)像,而是刻的灶神上天乘騎的馬。例如:范成大《祭灶詞》亦無灶神的乘騎的云車風馬,即神靈的車馬。明沈榜編著《宛署雜記》卷十七上字《民風一?土俗》記明代北京十二月祀灶:“坊民刻馬形印之為灶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農(nóng)民鬻以焚之灶前,謂為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許為養(yǎng)馬具,群一家少長羅拜,即囑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則又具如前,謂為迎新灶。”亦是“刻馬形印之為灶馬”。盡管明代《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出現(xiàn)一幅白描木刻司命灶神像,但民間祭灶所用,還只是灶神的坐騎灶馬,而不是灶神的偶像。至清代灶神偶像正式出現(xiàn)在祭灶儀式中,因此清代的灶馬的含義也有灶神的坐騎變成了灶神神像。清闕名《燕京雜記》:“十二月?lián)趑晒模蛑^之臘鼓,又謂之迎年鼓。初八日,累米果至百煮粥。二十四日,刻灶馬祀灶,以板印灶神于紙,謂之灶馬,祀后焚之。”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曰:明代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馬,謂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禮)記》稱灶老婦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婦女見之;祭余糖果,禁不令得啖,曰啖灶余,則食肥膩時口圈黑也。廿五日,五更焚香紙,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廿四灶君上天奏本,廿五玉皇馬上下界調(diào)查核實情況,而且一呆就是五天,要除夕之夜才回去,如此美化玉皇,顯然是凡間帝王的投影。“竟此日,無婦嫗詈聲”,看來無論是灶君奏本,還是玉皇下界核查,都是針對成年累月圍著灶臺轉的家庭婦女而來。更有甚者,明代明確歸定男子祭灶,不準婦女祭,開啟了后世“女不祭灶”的先例。在父系家長制社會里,男人是家長,不但壟斷了主外的權利,也掌管人神交往的大事,主祭灶神成了男人的特權。

是否明代祭灶全用素食齋供呢?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祀灶之儀有用牲者,而通俗惟齋供過半。今按,太常用牲禮而古人有黃羊、白雞、豬首之祀,況疾疵資百味,而祀灶獨齋供乎?”

明代南方祭灶也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儀式同北方差不多,但市井之間有“跳驅(qū)儺”、僧道送“交年疏”(灶疏)等節(jié)慶活動。

明田汝成輯撰《西湖游覽志余》第二十卷《熙朝樂事》:“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民間祀灶,以膠牙餳、糯米花、豆粉團為獻。丐者涂抹變形,裝成鬼判,叫跳驅(qū)儺,索乞利物。人家各換桃符、門神、春帖、鍾馗、福祿、虎頭、和合諸圖,黏貼房壁。買蒼術、貫眾、辟瘟丹,柏枝、彩花,以為除夕之用。自此街坊簫鼓之聲,鏗不絕矣。僧道作交年疏、仙術湯,以送檀越,醫(yī)人亦饋屠蘇袋、同心結、及諸品湯劑于常所往來者。”

清代祀灶有“官三、民四、D家五”的說法。即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祀灶。據(jù)《清史稿?禮三》記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可知“官三”的說法是事實。二十四日民間祭灶是宋以來傳統(tǒng),無庸置疑。水上人家一般居住于福建、廣東等地,上述這些地區(qū)從明代開始就是在二十五日祀灶,這種習俗也傳承至清。清代祭灶改期主要是在嘉慶、道光以后自北而南變?yōu)槎盏模涝钐崆暗蕉帐艿角鍖m廷祭灶時間的很大影響。

清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云:十二月,“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nèi)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于內(nèi)室,以凈泥涂飾,謂曰掛袍,燃燈默拜。”

清末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君日,所謂東廚司命也。皆于上燈后祀神,以糖瓜、糖塊及什錦南糖為供品。直至除夕夜間接神,始竣此一年之事。古之所稱‘黃羊祀灶’者,久已夫不?見此典矣。”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nèi)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后,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謹按《日下舊聞考》:京師祀灶仍沿舊俗,禁婦女主祭。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所稱也。”

清代南方以蘇州為代表,多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清顧祿撰《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灶經(jīng),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篝燈載灶馬,穿竹箸作杠,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燼者,還納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

北宋祭灶“以酒糟涂灶門,謂之醉司命”,讓灶神沉醉不醒,耽誤上天奏本的大事,不得言主人之過。南宋以來,祭灶便有用膠牙餳作供品的習俗。膠牙餳,用麥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類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軟糖,今稱“飴糖”,俗稱“麥芽糖”,成都人叫“麻糖”。范成大《吳郡志》:“二十四日祀灶,用膠牙餳,謂膠其口,使不得言。”

宋代以來,俗傳灶神騎神馬上天言事,《清嘉錄》不但為灶神準備了秣馬料(“稻草寸斷和青豆”),而且格外為灶神準備了神轎。神轎的形制:篝燈糊以木刻灶神像,穿兩根竹筷子作抬杠,即成“灶神之轎”。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燈掛掛錠》條同書又云:“廚下燈檠,鄉(xiāng)人削竹成之,俗名燈掛。買必以雙,相傳燈盤底之凹者為雌,凸者為雄。居人既買新者,則以舊燈糊紅紙,供送灶之用,謂之善富。”案引楊辛父《送灶詞》注:“江、震風俗,以朱漆竹燈檠為灶神輿,名之曰善富。”吳Y人《新年雜詠》小序云:“杭俗,名竹燈盞曰善富。因避燈盞盞字音,錫(賜)名燃釜,后又為吉號,易燃釜為善富。臘月送灶,則取舊燈載印馬,穿竹箸,送之。”

民國年間,中國南北仍盛行每月朔(初一)、望(十五)祭灶,臘月送灶的風俗。民國24年刊河北《陽原縣志》載:“灶神:民間各供灶神于廚下。每月朔望,具香楮(香蠟錢紙)肅拜,三跪三叩。神像系一男一女,其職司在察各家瑣事。每于臘月二十三日歸天呈報,故是日為祭灶神節(jié)。家供米糖、草豆,米糖以糊神口,草豆以飼馬匹。迷信之深,今不稍衰。”

四川送灶一般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據(jù)四川方志載,各地送灶時間,或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儀式豐儉頗為不一。如:

清嘉慶二十一年刊《華陽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沿街鬻灶神、灶馬及灶糖‘祀灶神’,有于前一夕者。前后數(shù)日內(nèi),人家以米粉和糖,木盒范成餅,用小鐵擊之,曰‘打米酥’,比戶皆然,聲震閭巷。此風相沿最久。”

清同治十二年刊《重修成都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夜人家燃香燭,設飴餳、酒脯‘祀灶’。”

民國23年刊《華陽縣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人家‘祭灶’,曰送灶神上天。沿街賣灶疏、灶馬、灶糖。”

清宣統(tǒng)三年傅崇榘編《成都通覽?成都之民情風俗》云:“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焚灶訴(疏),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馬。”周詢《芙蓉話舊錄》卷四《度歲》:“十二月二十三為祀灶期,俗雖有官三民四之說,然實無此限制。通城以廿三祀灶者居大多數(shù)。是日自上燈以迄子、丑間,爆竹之聲,蟬聯(lián)不絕。”

清乾隆四年刊《雅安府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曰‘小除’,俗云‘過小年’。燃灶燈,如‘上元’祀灶神,俗云送灶神上天,用雞、果、糍糕、餛飩諸品物,以糖為餅,云粘住灶神齒,勿令說人間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馬料。先日,僧道家送年疏并灶料(科)為祀灶之用。”

清嘉慶二十年刊《溫江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舊傳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餳糖、錢楮致祭。”

清道光二十年刊《江油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張燈燭,通街輝煌,爆竹聲至夜。鄉(xiāng)村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祭,有‘衿三民四’之諺。蓋民終歲勤勤,于焉少憩,對灶神而祈福,炳香楮以迎祥,時和歲稔,稱盛事焉。”

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堂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燃鍋燈,以飴糖‘祀灶’,送神上天,亦有用二十三日者。”

清嘉慶二十年刊《三臺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俗云送灶神上天。獻雄雞及果食、茶酒各品物,以糖為餅,曰‘灶糖’,謂粘灶神齒,勿令說人間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馬料,亦有次日‘祀灶’者。

清同治五年刊《萬縣志》:“二十四日為‘小年’。二十三日‘送灶’,謂灶君登天也;‘除夕’‘接灶’,謂返自天也。祭用果品及飴糖,謂之‘灶糖’。又于灶中(前)置米、豆、茶、鹽少許,祭畢灑灶中,又斷稻草同灑入,謂之‘祀灶馬’。”

民國28年刊《巴縣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祀灶’。縣俗恒以二十三日夜初,滌釜瀹F,曰‘凈茶’,設香楮、餳糖,又以s(鍘碎的草)、豆為秣馬,具填灶疏,祭告于廚,然灶燈,曰送灶君上天。按,祭灶當是報先炊之義。”

四川祭灶儀式,各地稍有差異。原因在于清初以來,大量移民入川,五方雜處,各地風俗在川交匯融合,自然呈現(xiàn)風俗大同小異的格局。

三、祭灶前后

傳統(tǒng)祭灶前后到除夕這期間,還有許多民俗活動,值得一談。

1.“倒牙”

臘月十六日,名曰“倒牙”。何謂“倒牙”?中國自古以農(nóng)立國,生活艱苦,民風純樸,勤儉節(jié)約。平時飯食以菜蔬為主,難得吃一頓肉食。《孟子?梁惠王上》說,先秦時代的黎民要滿七十歲,才能“衣帛食肉”,而統(tǒng)治者則天天吃肉,被稱為“肉食者”,《左傳》所謂“肉食者鄙”。以四川為例,直至近代,一般人家也只在每月初二、十六才各食肉一次,謂之“打牙祭”。牙祭的來歷,據(jù)說古代有這樣一個制度:每月初二、十六,軍營中必殺牲以祭牙旗,祭旗后牙沾其潤,人得食肉,即謂之“打牙祭”。打者,即動詞的為字。又據(jù)民國36年刊四川《新繁縣志》云:“縣俗,工商家于每月之初二、十六具肉食勞其傭作、學徒,謂之‘牙祭’。《拾慧錄》引葉石林謂,節(jié)度使藏節(jié)之節(jié)堂,每于朔望之次日祭之,號牙祭日。按衙,古作牙,度必用祭余餉其衙役,后遂沿用于市肆。倒牙者,謂牙祭于是日終止也。人家皆匆忙備年事,街衢則各物羅列,市者往復( ,街市)間,謂之‘辦年貨’,至‘除夕’乃已。”民國23年刊四川《華陽縣志》:十二月“十六日,俗曰‘禱(倒)牙’,商工多于是日結束。”民國31年刊四川《西昌縣志》說,新年正月初二日,則曰“起牙”。民國16年刊《廣安州新志》云:“十二月。十六日,商賈家牲醴祀神,暢飲,曰‘倒牙’,次年正月十六如之,曰‘起牙’。”正月初二,還在過年期間,天天吃肉,商工亦還在休息期間,不存在起不起牙的問題。而正月十五大年過完,十六起牙較為順理成章。

2.打揚塵(掃舍、打埃塵)

打揚塵,北方叫“掃舍”,江南叫“打埃塵”,就是祭灶以后至臘月三十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里里外外大掃除,做衛(wèi)生,干干凈凈準備過新年。這個良好的風俗,宋代就有了。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可見南宋臨安(今杭州)是臘月三十(除夕)掃舍去塵埃。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卷四《新年十事?掃舍》:“掃舍者,除舊更新之意也。然以日日掃地之法,將承塵四壁拂拭之,省卻終年勞攘。未掃先禱告曰:‘土地奶奶躲躲兒,掃了房子供果兒。’或曰祀灶之后,不拘宜掃不宜掃。不知何義。”

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蔡云《吳Q》云:‘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子細看。’”憲書,又叫“時憲書”,即歷書,舊時歷書上都標明了“宜”“忌”日。

四川最早從臘八日開始掃舍。如,民國17年刊《雅安縣志》:十二月,八日,“煮粥祀先,膾蔬雜投其中,曰‘臘八粥’。執(zhí)竿竹連枝葉作帚,祓除屋舍,謂之‘打檐塵’。”一般是臘月廿三、廿四祭灶當天打揚塵,即白天打揚塵,晚上祭灶,或者在打揚塵次日祭灶。如臘月廿三打揚塵,廿四祭灶;臘月廿四打揚塵,廿五祭灶。也有地方先祭灶,后打揚塵。例如,民國23年刊《華陽縣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人家‘祭灶’,曰送灶神上天。沿街賣灶疏、灶馬、灶糖。二十四以后,人家皆掃清舍宇,謂之‘打揚塵’。”打揚塵的良俗,一直傳承至今日。

3.吃年飯(團年)

四川從臘月十六“倒牙”開時,工商之家清結賬項,開始團年,吃了團年飯就把伙計、徒弟放回家過年去了。民間一般稱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祭灶為“小年”,祭灶之夜為“小除”,而臘月三十則為“過大年”,“大年除夕”,從祭灶至除夕,各家根據(jù)情況選擇日期,合家團聚飲食,謂之“吃年飯”。如,民國17年刊《雅安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小除’,曰‘過小年’燃灶燈‘祀灶’,備飴糖諸品送神。此后,豬首、雞魚享祀祖宗,繼詣城隍祠祀神,逐日有之,祀畢聚T,曰‘吃年飯’。”

四川吃年飯最特異者為“分年飯”“灌年飯”的習俗。

明天一閣藏嘉靖本《洪雅縣志》:“‘除日’,盛饌祀先畢,則家口無大小貴賤均給肉一器,飯一盂,謂之‘分年飯’。”

清嘉慶十八年刊《洪雅縣志》:“‘除日’,蒸熏豚、雞、鴨,祭家神祀先;分年飯,雖貓犬、花木亦及之。”

清同治三年刊《嘉定府志》:“十二月。‘除日’分年飯,祭而后分,雖貓犬不遺。”

民國23年刊《樂山縣志》:“‘除日’,分年飯”。祭而后分,豐儉稱家,大約人各肉一盂,雖貓犬不遺。”

清嘉慶十八年刊《峨眉縣志》:“‘除夕’,‘分年飯’,祭而后分,雖貓犬不遺。”

清光緒十八年刊《丹棱縣志》:“‘除日’,用熏豚及雞、鴨祭家神、祀先。分年飯,每人肉一盂,貓犬亦及之。”

清康熙五十六年刊《眉州屬志》:“十二月,‘除日’,‘分年飯’,豐儉隨宜,大約每人肉一盂,即貓犬、果木亦不遺。”

清嘉慶二十一年刊《犍為縣志》:“‘除日’,分年飯,祭而后分,雖貓犬不遺。”

清嘉慶十九年刊《彭山縣志》:“十二月。‘除日’,燒年紙。分年飯,豐儉隨宜,大約每人肉一盂,即貓犬、果木亦不遺。”

清嘉慶二十年刊《溫江縣志》:“(除夕)合家聚飲,惠及奴仆,以肉食分給貓犬暨果卉之屬。”

清道光二十四年補刻本《金堂縣志》:“‘除夕’,以牲醴祀先祖,分年飯,雖貓犬不遺。”

民國16年刊《簡陽縣志》:“(十二月)三十日,陳撰祀祖先,家人聚食,謂‘食年飯’。卑幼拜尊長,謂之‘辭歲’。午后,用肉滓和飯,捶擊成團,命童子持刀向果木干上斫一小口,納飯其中,謂之‘齲ü啵攴埂。齲ü啵┦弊V曰:‘斫一刀,結一挑;斫一口,結一斗。’”

篇(10)

一、春節(jié)飲食的地方性

民間真正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開始的,在這天下午就準備灶干糧,這一天就隨便吃一點,等到晚上祭完灶神后吃祭灶糕點。隨后幾天則要做花饃、蒸花卷、饅頭、棗盤,景泰人做花饃的方法可謂是多種多樣,或捏或卷或拉,可炸可烤可蒸,最后在花饃上的點綴是少不了的,可以用“食品紅”“食品綠”等顏色在花饃上畫一些小動物。棗盤是用來祭祀灶神的,在三十晚上將棗盤擺上,一直等到元宵節(jié)才撤下來。還要準備各種干果,包括糖、花生、蠶豆、瓜子……留在之后吃。瓜子是春季助興小食品之一,大家在節(jié)日期間,一邊嗑瓜子一邊看電視或者嘮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果的種類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人們的選擇提供了多樣化。在之后的飲食中最為講究的要屬大年三十。大年三十這天中午開始煮排骨,用來在之后的幾天吃,晚飯要在供著祖宗靈位的供桌上擺上“獻飯”,十二個棗盤,四個裝有蘋果,花生,豬頭肉和油炸魚的碟子。一般三十晚上要吃長面,因為晚上要給已逝去的先人們祭祀,之后的年夜飯就可以隨意些,做些家人喜歡的菜,包餃子。大年初一也要吃餃子,這些餃子中有些是包著硬幣的,誰吃到了就意味著今年會順順利利。過年吃餃子,人們賦予它很多吉祥的意義,餃子形如元寶,吃餃子意味著可以招財進寶。隨后幾天中吃的最講究的要數(shù)初七。

二、春節(jié)活動的地方性

春節(jié)期間的活動以各種祭祀為主。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要祭灶神,民間對灶神的傳說有好幾種類型,其中有民間故事說灶神原是天上的一個星宿,因犯了錯而被玉皇大帝貶到人間,管理各家灶火,以保護和監(jiān)察這家人。他奉玉皇大帝之旨考察人間善惡,于每年臘月二十四升天回報,向玉皇大帝呈奉偵查所得,玉皇憑此施以善獎惡罰。人間作惡或有不當之舉者恐灶神奏明玉皇,惹來不測,故以各種活動賄賂灶神,所以有了“上天言好事”。而甘肅景泰縣祭灶神卻有另一種說法,則是臘月二十三家里男主人要在傍晚燒灶馬、擺供品。意為送灶娘娘回娘家。舊有“二十四,掃房日”的說法,景泰的掃房日不僅僅限于這一天,而是根據(jù)各家的情況找能掐會算的人去挑個好日子,再將家里里里外外大掃除。等到臘月二十七就是去上墳。年前上墳,陣勢沒有清明那么大,但是傳統(tǒng)家里較為重視,認為祭祖是第一要義,稍微現(xiàn)代化,經(jīng)過搬遷的家庭則在這一天不去上墳,只是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離家近一點的空地上去給祖先燒點紙錢,祭奠一些吃的給列祖列宗報平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貼對聯(lián)了,每年大年三十中午過后家家戶戶便開始貼對聯(lián),門神,五福,各種年畫等,在貼對聯(lián)的時候有個傳統(tǒng)就是,如果一家里面有直系親屬過世,那么這家的對聯(lián)就是白色或著不貼對聯(lián),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正常貼對聯(lián)了。在年三十結束之際,也就是凌晨十二點,各家主人要燒另一份灶馬,把灶娘娘接回來。大年初一早晨男人和孩子們吃過早餐都集體去廟上上香,女人們則在家里招呼來拜年的人們.

三、春節(jié)禁忌的地方性

禁忌的觀念和民俗是伴隨著人類一同出現(xiàn)的。在人類社會伊始,生產(chǎn)力和認識水平極端低下,由此產(chǎn)生了自然崇拜,由崇拜必生恐懼,有恐懼則懼罹禍害;為避禍害,必成禁忌。這種由于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敬畏與恐怖,而自覺不自覺地恪守一些禁忌,祈望通過這種自我約束的信仰形式,把自然界種種“異己”的力量,轉化成“順己”、“助己”的力量,活的神靈的恩賜和避免懲罰,從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習俗。春節(jié)的禁忌在臘月就已經(jīng)開始,二十三小年的時候,燒灶馬不允許女眷去燒。年前不能摔壞東西,否則這一年都會不順。年三十祭祀用的花卷和棗盤不能倒著放,否則意味著死人。大年初一不能動笤帚掃地,否則會把財氣掃走。而在這初一到初三這幾天傳統(tǒng)下來的規(guī)矩是不能洗腳的,因為先人們被接回來過年,洗腳是對先人的不敬。初一、初五,已嫁之女是不可回娘家,說是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四、初八回娘家,其中的含意應該是嫁出去的女兒已經(jīng)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但景泰的傳統(tǒng)是,嫁出去的女兒在年三十就應該在婆家,等到初二就可以回娘家了。正月不能剪頭發(fā),否則對娘舅不好。

綜上所述,我從景泰的富有當?shù)靥厣拇汗?jié)飲食、活動、禁忌種種過年習俗以及簡要分析了這些獨特的過年習俗產(chǎn)生的各種原因,看到了景泰過年民俗的獨特性,進而也對民俗的地方性特征的問題上具有了一個具體而切身的體會。所以在這里也驗證了烏丙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說的:“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的特征。這種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或鄉(xiāng)土特征。因為這個特征在民俗的地域環(huán)境中形成并顯示出來的。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義,無論哪一類民俗事象,都會受到一定地域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所制約,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隨著經(jīng)濟條件等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越來越淡,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堅守傳統(tǒng)文化這座寶島。保護我們彌足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我們的民俗。(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參考文獻:

篇(11)

吃麻糖是小年。小年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要在一年的末尾祭灶王爺。麻糖多甜味,口感黏膩。民間典故認為,吃麻糖,也讓灶王爺吃麻糖,這樣灶王爺在給玉帝匯報工作的時候,就會被粘住嘴,只能說好聽的話,玉帝會多加照顧這家人。小孩子也喜歡吃甜甜的麻糖,所以吃麻糖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jié)日,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jié)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lián),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除夕。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人本田岬847正在播放| 欧美黑人xxxx| 国产人妖ts在线观看网站| 福利视频免费看| 国产香蕉在线精彩视频| pruburb.html官网| 引诱亲女乱小说录目伦|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第一页| 欧美老熟妇乱大交XXXXX|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国产精品WWW夜色视频| 91最新高端约会系列178| 天天想你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丰满少妇AAAAAA爰片毛片| 日本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杨幂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欧美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污污网站免费下载|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男女交性特一级|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亚洲黄色第一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碍| 国产91刮伦脏话对白| 色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国产又粗又大又爽又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