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大全11篇

時間:2022-02-22 02:01:1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學生心理健康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我們在交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要做好學生心理輔導,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每一名學生都成長為對社會的有用之才,是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策略,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牢牢把握。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也隨之加大。同時,傳統的家庭的不穩定也更加突出,人際的直接交往減少,情感聯絡淡化,人的價值觀念也在變化,而價值沖突造成的混亂必然造成心理的困惑,特別對是情感比較脆弱的青少年學生會造成某種心理危機。我們要有效地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學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障礙,并分析其產生的主、客觀原因,然后才能對癥下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優秀學生。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學習壓力大。焦慮的心態在中學生中很普遍,引起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學習量,大量的作業,頻繁的考試,無休止的補課,大量的重復學習;超高的學習難度;超長的學習時間,加班加點,夜以繼日,使學生窮于應付,疲于奔命,根本沒有休息,導致心理上的疲勞,情緒焦慮不安。

2.人際交往障礙。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于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談心里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是社會上滋長的唯經濟主義的影響。在學生中表現為“一切向錢看”的消極現象,不僅妨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也助長了他們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二是大眾傳媒中不健康的內容也是造成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藝作品、網絡、影視廣播充滿“拳頭”加“枕頭”的內容,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4.情感的困惑。中學時期是花的季節,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凸顯,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困感。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等。

5.教育方法不當。教師教學方法不當,且帶有懲罰性;行為方式帶有歧視、嘲諷意味。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輕則埋怨重則打罵。這些都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傷害。

三、糾正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措施

1.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預防心理危機,應以家庭為重點。因為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的不少心理障礙都是因家庭中父母等親屬而產生的。為此,學校可以通過辦好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議,通過家長老師互訪,一旦發現學生有什么思想疙瘩,就讓父母與兒女直接坦誠地溝通。這樣,就可以及時、有效地糾正和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2.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教育輔導。學校作為心理教育的前沿陣地,應設立一個學校心理輔導室。通過心理輔導室,掌握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測和分析,及時發現需要給予特別幫助的學生。

3.由各班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召開主題班會,給學生一個暢所欲言的傾訴機會,把自己的心事、苦惱、困惑都擺出來,在同學中進行心靈的交流和碰撞,以便借助班集體的力量加以解決,以強化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經常舉辦與心理教育相關的活動,如組織觀摩展覽,收看有關心理輔導的專題影視節目,刊出有關心理教育內容的墻報、專欄,舉行專題演講比賽,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電話,解答學生或家長所遇到的心理障礙或困惑等等,都是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措施。立未成年人輕罪犯

5.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新時期的中學生說是有心理挫折,多為自身原因造成的,表現在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等方面。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并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以便讓學生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并且告訴學生一時的失誤不代表永遠的失誤。只要我們及時注意進行改正,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就會“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好前景。經過教師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肯定會增強,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意識也會出現大幅度的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6.讓學生心理健康得以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用愛心去對待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學生正處在情感“空隙”期.父母對其的情感(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情感)此時正在減退,正需要有一個新的情感來撫慰其成長。所以在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老師只要把“愛的陽光”給予學生,學生就會燦爛,師生間就能產生“惺惺相惜”的體驗。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夠讓學生在素質教育教學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總而言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多角度,這樣才能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對人生,以平常之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漸形成熱情、開朗、樂觀、寬容、自信等心理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之目的。

參考文獻:

[1]章紅梅.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快樂閱讀:中旬刊:2013(03):ll4.

篇(2)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今天,學校這個傳授知識的圣地已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樣單純,而是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漸現端倪,直接沖擊著教育、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活消極,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難于應付挫折,并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厭學、逃學、混世, 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這種心理健康狀況如不盡快扭轉,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天之驕子”,將完全可能成為畸形兒, 將無法適應現在的競爭形式, 所以形勢危矣,能夠引導學生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我的教學教育工作中,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堂教學上改進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動機的重要因素,當學生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任何需求的時候,他們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上無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學生注意事物,往往體現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變化性、對比性等特點,它們刺激人的感官,會引起人的興趣與關注,進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決新問題。因此,教學時,我采取豐富多樣的方法,設置各種巧妙的情景,不斷呈現事物的這些特性,努力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諄諄教導,因材施教

學生熱愛老師,往往會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學習中來,似乎覺得不學好就對不住關心愛護自己的老師。而對于那些情感饑渴者,教師更應付出無私的愛,并且要想辦法建設班集體這一溫暖的家庭,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學習生活中,這種情感場具有巨大的磁力,會緊緊吸引住學生,使他們不至于尋找不正規的情感補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關懷愛護學生,細心的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從心底里跟他們溝通情感。

三、鼓勵學生,多些贊揚,少些批評,改進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不當,否定評價過多,用分數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師生情感障礙的主要原因。對學生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因此通過評價要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勵他們不斷進步。對學生的評價應更多地關注和針對學生各方面的進步,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誤周期的逐步延長或錯誤程度的逐步減輕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學生要掌握的原則是:評價要全面客觀,評價要以鼓勵為主,評價在有發展性。我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贊揚鼓勵學生,達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評,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表揚不批評,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批評也是一種激勵。

四、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注重平等和關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五、正確引導學生,敏感問題不回避

改革開放的社會,市場經濟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對青少年學生產生了巨大而多樣的誘惑,由于他們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選擇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往往被許多消極因素所吸引,所迷惑,從而拋棄學業,迷戀享樂,甚至走入歧途。而對于一些敏感問題,大部分老師和學校都采取回避的態度。其實這樣,有的時候后果反而更嚴重。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主題班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正確引導學生,使得他們能夠正確健康的看待這些問題。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長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學生的工作

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因此我在空閑時間主動與學生父母接觸,了解情況,交流思想,做家長工作。讓他們配合我一起努力,盡量減少家庭方面給學生的壓力跟負面影響,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篇(3)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占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學校課業任務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差的同學不愿學習,就連成績很好的同學也有這種傾向,覺得認真學習沒意思,不想再學了。學生中有種說法:“有出息的靠關系,沒出息的靠分數。”學習好的同學在學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績平平、人緣好的同學卻常常受到青睞,所以就覺得學習沒勁,不想努力去讀書了。如有位同學就曾在日記中寫道:“晚上11點多了,望著桌上擺滿了的教科書、英語詞典、作業簿……我真想把它們一下子燒成灰。”他表現出強烈的焦躁、憤懣、無奈,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二、人際關系問題

這也是中學生中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主要包括: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過多干涉學生的業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位中學生談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詢問功課,被老師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責,并把這事作為一條小辮子抓在手里,動輒就揪出來“示眾”一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嗎?”這就嚴重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導致了他對教師的反感、對立,老師指東他偏向西,而內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響了對學業的興趣……這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2.與同學的關系問題。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例如,有位學生談道:“我經常和媽媽鬧矛盾,聽到她的罵聲就心煩,有時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來了。”還有位學生家庭不和,父母經常吵架。有一次母親出差時,父親竟帶了一個女人回來過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個家里了,恨死了父親,可見,父母行為的不良,帶給子女的不僅僅是厭惡、鄙視,還有更深的內心創傷。

三、情感類問題

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等等。 轉貼于 具體做法我校做到了以下幾點:

1.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往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含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3.在中學里建立心理咨詢與調節室,除了一般的咨詢談心外,還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癥下藥。如,在大考之前,總會有一些學生產生考試焦慮,表現出緊張、失眠等癥狀。心理輔導員就可集中為學生做放松治療,幫助他們緩解緊張情緒,調整應考動機,以取得好的成績。學校中的心理咨詢與調節不同于社會上一般的咨詢門診,做法亦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具體實施:

(1)引導學生合理發泄不良情緒。由于青少年發育尚未成熟,情緒不太穩定,遇到情感挫折時發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詢者應理解這一特點,為他們創設合理發泄的渠道,防止不當的發泄。較好的方法:一是讓他們盡情傾訴;二是引導情緒轉移,用積極情緒代替消極情緒;三是音樂撫慰,用優美、輕柔的音樂調節情緒。

篇(4)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兒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重點人群[1]。為此,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并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從幼兒園到大學的相關教育和促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進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領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種自發的狀態,而是個人和社會雙方努力的結果:個人有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社會為維護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兩者的結合點就是心理健康服務[2]。中學生作為一個快速成長中的特殊群體,在其成長過程中必然面臨維護和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所以中學生群體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存在的前提。與此相對應,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以心理健康發展為導向,提供及時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學生的相應需要,是有效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目前國內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研究還比較零散,缺乏國家層面的和大樣本的需要調研報告,因而難于從整體上把握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總體情況和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系統研究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現狀及其特點。

二、對象與方法

1.調查人員

調查人員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現狀調查協作組。協作組成員由國內六大行政區九所全日制中學十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組成。

2.調查工具

調查工具為羅鳴春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開發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問卷(AMHSNQ)。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60~0.870之間;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間[2],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3.抽樣設計

遵循經濟而有效的原則,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國內六大行政區選取九所全日制中學,初一年級至高三六個年級的在校學生為調查樣本。

4.調查方法

橫斷面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

5.抽樣情況

共發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問卷2000份,收回1809份,問卷回收率90.45%;剔除數據缺失值超過5%或有明顯反應偏向的無效問卷,最后得到有效問卷1748份(見下頁表1)。

表1 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樣本基本情況表

性別 年齡 民族 居住地 地區 年級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漢族1541

少數民族 207 農村746

城鎮538

鄉鎮464 東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級346

初二年級330

初三年級332

高一年級243

高二年級313

高三年級184

總計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數據分析

以每個青少年學生在6維度43個題項的得分為初始數據,計算青少年學生在各維度的均分及需要總均值和標準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試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強度,以標準差反映被試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離散程度。統計中學生在服務機構、人員、內容、方式和途徑、態度所屬題項上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頻次,計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頻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在具體項目上的強度分布。檢驗AMHSNQ的6維度各均分及總均分在人口社會學變量上的差異,得出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現狀和特點。

三、結果分析

1. 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總體情況

(1)總體情況

中學生群體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見表2):6維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間,需要總均分為2.63,介于“有點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務的區間內,總體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學生群體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需要強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服務內容(3.14±0.48)、服務態度(2.95±0.59)、非專業服務(2.78±0.65)。非專業服務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從題項的具體內容看,非專業服務是指來自青少年同輩群體、家庭主要成員、學校教師的環境支持與人際互動服務,它體現出中學生在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表達上的社會取向的特征[3]。

(2)服務機構

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排序依次為:學校心理中心、社區心理中心、單位心理中心、醫院、私立心理機構、防疫保健部門、精神衛生機構、民間機構。學校心理中心(67.6%)為首選,社區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衛生機構(36.7%)排倒數第二,民間機構(23.8%)為最末一位。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的前三位是學校心理中心、社區心理中心、單位心理服務中心,反映出當前中學生既需要專業機構提供的專業化服務,同時也需要非專業化的一般社會服務。

(3)服務人員

中學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員排序依次為:同學朋友、父母家人、學校健康專家、學校老師、私人健康專家、醫生、精神衛生專家、自己解決、民間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學生把同學朋友作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首選人員,父母家人(69.9%)次之,學校心理專家(67.8%)居第三位,學校老師(53.6%)居第四位,自己解決(25.0%)、民間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數第三、二、一位。中學生希望提供服務的前三位人員依次是同學朋友、父母家人、學校心理專家。反映出當前中學生既需要專業人員服務,同時更需要來自同學朋友、父母親人的人際社會支持和朋輩服務。

(4)服務內容

中學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內容和項目依次為:人際關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學業問題、校園生活與適應、身體發展與適應、青春期心理、危機干預、物質依賴、精神疾病預防。中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是人際關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學業問題(87.0%)并列第二位,校園生活與適應(85.8%)列第三位,身體發展與適應(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學生在人際關系、身心管理、學習問題、校園生活與適應、身體發育與適應、青春期心理這六個項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務的比例高達82.1%以上,表明這六個方面是當代中國青少年學生最關注的心理健康服務熱點。研究者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影響中職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環境適應問題[4]。反映出當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聚焦在學習進步、人際關系、生活適應良好的發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徑

中學生希望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方式和途徑依次為:科普宣傳、健康教育、同學朋友咨詢、與心理專家面談、與家人討論、網絡服務、向老師咨詢、書信咨詢、與醫生面談、與精神專家面談、電話咨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為科普宣傳(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學朋友咨詢(72.1%)、與家人討論(68.5%)、與心理專家面談(62.7%);而與醫生(37.9%)、精神科專家面談(37.4%)和電話咨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結果表明,中學生獲取心理健康服務信息的首選方式和途徑是科普宣傳、健康教育、同學朋友的朋輩咨詢。

(6)服務態度

85.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識,83.0%的中學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提供服務, 69.8%的中學生認為同學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務很有必要。反映出當今中學生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服務意愿。

2.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特點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總體水平差異不大。在專業服務、內容服務、非專業服務、民間服務四個維度上,男女中學生性別主效應非常顯著;男生在專業服務、民間服務兩個維度上的需要顯著高于女生;在非專業服務、服務內容兩個維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顯著高于男生;在需要總分上,性別差異不顯著。表明男女中學生在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結構上有差異性,但總體需要水平差異不大。

(2)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略高于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中學生在非專業服務、服務內容兩個維度上表達的服務需要顯著高于獨生子女;從需要總分看,非獨生子女中學生表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高于獨生子女,但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水平。可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滿足程度高于非獨生子女,導致獨生子女表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相對較低。

(3)農村生源和城鎮生源在三個維度上差異顯著。在方式途徑、民間服務兩個維度上,城鎮生源的服務需要顯著高于農村生源;在非專業服務維度,城鎮生源的服務需要顯著低于農村生源;需要總分上兩者差異不顯著。

(4)家庭經濟狀況富裕的中學生在服務態度上比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和貧困的中學生更積極;在需要總分上,家庭經濟狀況富裕的中學生表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顯著高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學生。

(5)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年級差異顯著。初二年級學生在專業服務、方式途徑、非專業服務、服務內容、服務態度五個維度和需要總分的服務需要顯著高于中學階段其他年級;數據顯示初中二年級是中學六年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也是各種心理問題較為集中的時期,“初二年級現象”突出。

四、有效滿足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的建議

構建高效務實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滿足和諧社會建設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是心理學促進社會發展和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5]。根據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現況與特點的調查結果,課題組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現狀和特點的調查,可以更具體地確定由誰、以什么樣的方式和途徑優先滿足中學生哪些心理服務需要,從而進一步完善以目標群體的心理需要為導向的評價機制,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的配置和規劃提供基礎數據。針對中學生的心理服務需要現狀和趨勢制定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實施計劃,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評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常模數據庫,以此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規劃和動態監測的基礎數據。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調查與國家或地區人口普查或者國家衛生調查相結合,不僅可以在更大的調查樣本中收集更廣泛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數據,獲得更豐富的人口社會學資料,而且可以提高調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進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服務可得性。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個人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會人際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強專業機構與非專業機構、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的合作與支持,有利于形成專業服務和社會支持系統在維護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強大合力。

第四,鑒于中學生有較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和較高的心理健康服務意愿,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的建設,讓心理健康服務覆蓋校園,深入班級、宿舍,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心理健康服務與心理健康促進的立體網絡,最大限度滿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務需要。

第五,從青少年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人員、途徑和方式的需要分布來看,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特點是既需要專業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也需要社會環境提供非專業化的一般性社會支持;既需要專業心理健康人員提供專業化服務,同時更需要來自同學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際互動與支持來化解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因此,學校、家庭、社區和社會應該攜起手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統籌規劃,形成合力,營造一個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6]。

第六,從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焦點看,追求人際關系和諧、學業進步和個人成長的發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也要圍繞這一主旋律。事實上,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核心,以預防促進為主要手段,以矯治作為必要的補充和輔助[7]。

第七,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進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物質支持的同時,提供配套的心理促進和社會支持資源,從物質和精神上促進貧困生的可持續發展。

第八,有針對性地加強關鍵期和關鍵節點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學階段,初二年級是一個關鍵期;加強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引導中學生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項目編號:05JZD00031)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淑英.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羅鳴春.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3]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華人本土心理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4]羅鳴春,鄧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7):456.

[5]羅鳴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需要: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篇(5)

一、內部因素

因生理、心理的驟變,中學生難免會受到這些變化的影響而產生困擾,內在因素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具有遺傳性,如果家族中有過類似疾病史,中學生犯病的可能性也會增加;病毒、病菌的感染會對神經組織結構造成損害,引發器質性心理障礙或者是精神失常,阻礙心理健康導致智力遲滯或是出現其它心理疾病;此外,體重較重的中學生容易產生焦慮感,體重數值越大越容易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嘲笑,產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人際交往是中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顯示,人際關系受歡迎的中學生表現出較多的親社會行為,被同伴拒絕的中學生表現出較多的攻擊、退縮行為,被忽略的中學生表現出最多的退縮行為。此外,同伴的支持也會對學生適應學校的能力造成影響。因為中學生的心理、生理日益成熟,中學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希望與異往,而與異性正常的交流也有助于中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幫助中學生邁向成熟。很多中學生在這一階段開始對異性產生愛慕心理,有的甚至開始了戀愛關系,但大部分的戀愛最終都是無疾而終,戀愛關系上的挫折會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影響甚至可能相伴終生。也有不少中學生只是處在暗戀的階段,暗戀中的中學生容易產生情緒不穩、抑郁寡歡、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心狀況,情節嚴重的中學生還會患上心理、身體疾病。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中學生因自制力不強,易被互聯網所吸引不能自拔,容易出現道德意識較弱,因泛濫的網絡信息而迷失自我,因沉迷網絡虛擬世界而造成現實社交能力障礙等問題。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學生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境,也是其生長的地方,家庭成員的態度與觀念會對中學生造成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其文化修養、教育方式、教育態度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影響。在家庭關系中,父親的理解與溫暖,對于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家長的嚴厲與處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處罰的孩子也許會使用同樣的方法攻擊他人,把心中的怨氣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帶著敵對的情緒看待他人。這不但會影響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也會使學生產生適應不良、壓力增大等問題。來自于父親的嚴厲處罰會使孩子產生威脅陰影,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創造性、獨立性受到抑制;一方面,孩子的外在行為也會被壓抑。在實際生活中,父親的過度干涉、保護不會明顯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母親的過渡干涉、保護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家長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經濟水平相對也會較高,在生活、心理、學習等方面能夠滿足孩子需求,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也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在孩子的教育與成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文化水平較低的父母關注得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的分數,或是把自己未達到的目標施加于孩子,使孩子產生焦慮、抑郁、敵對心理。

2.學校因素

學校是除家庭之外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環境,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產生影響。

部分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不得不將課余娛樂休閑的時間用于學習,使學生產生焦慮、自卑的心理。雖然不少學校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并開展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成效卻不明顯,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教育形式表面化,只是進行概念、原理的講述再進行考試,或是將心理健康看作道德、健康教育,以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新健康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不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專業知識不足,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使得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單一;(3)雖然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檔案不齊全,且只在固定時間開放,沒有很好地發揮其作用。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中學生造成影響。中學生十分敏感,在意他人的看法與評價,希望親近教師,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理解和關愛,希望得到教師的耐心、真誠對待,在自己遇到問題時給予自己幫助和指引。教師的一句話能夠讓學生欣喜不已,也能夠讓學生喪失信心。在教學時,為了班級整體的成績與榮譽,教師會在學生表現不好時給予其批評甚至是體罰,在這些情況下,學生容易對教師產生對抗心里,或是產生抑郁。另一種情況,教師責任心不足,心胸狹窄,不能接受學生意見,對學生進行挖苦、嘲笑,使學生產生消極心理。此外,教師不理解、不信任學生,教師存在認知偏差等問題也會使學生產生壓抑、攻擊心理。總而言之,教師的態度、品質、性格對學生影響非常大。

3.社會因素

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深刻,容易被社會的負面信息、壞風氣影響,使其出現心理問題,使其沒有能夠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其心理健康和未來的發展。

三、結束語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培養,能夠使人終生受用。在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自我原因是主體,而家庭、學校、社會等的外部影響也十分重要,只有各方面給予關注與努力,才能確保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占詩苑,楊智輝.中學生社交焦慮:家庭教養方式和同伴依戀的影響[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01):8-10+14.

篇(6)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8-0948-02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J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open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iled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osed of cognitive bias, emotional support, knowledge requirement and seeking help and it had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Mental Healthy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evaluation tool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ttitude;Mental health;Statistics;Questionnaires;Students

近幾年,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健康觀才能更加吻合社會的進步,更加符合國人的身心特點,已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問題[1]。心理健康觀是心理健康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社會心理學家對態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3種成分,決定著人們在現實生活環境中注意什么樣的對象,決定著人們怎樣加工有關對象的信息,決定著人們對于有關對象的體驗性質,也決定著人們對有關對象進行反應的傾向。全面了解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概念、內涵,一般心理的行為表現、影響心理健康因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導,對于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人口質量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信、效度較高的專門測量工具,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1 研究方法和程序

1.1 被試取樣 被試為渝東南地區在校中學生。被試包括3個部分,第1部分是開放式問卷調查的被試,共100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第2部分為初始問卷調查的被試,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8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34人;初二年級236人,高二年級244人。第3部分為正式問卷調查的被試,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問卷708份,其中男生366人,女生342人;初二年級340人,高二年級368人。

1.2 開放式問卷 開放式問卷調查了5個問題:(1)你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現?(2)你認為“一個心理不健康或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現?(3)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來促進心理健康?(4)你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幫助嗎?(5)你在當前學校教育中獲得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幫助嗎?筆者根據回收資料進行了內容分析。

1.3 問卷維度的理論構想 根據以往研究的資料,在開放式問卷和個別訪談的基礎上,提出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理論構想。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態度的主要維度包括以下3個方面:(1)心理健康的認識;(2)心理健康的情感;(3)心理健康的行為傾向。

1.4 問卷項目的選擇 根據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理論構想,結合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編制了共32個題項(其中含2對4道測謊題)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初測問卷。項目采用的記分方法是自評式5點記分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評定為1~5分。對初測結果進行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標準差低于0.90、與總分相關低于0.20、因素負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20以及不合乎因素構想的題目13個。最后剩余19個題目組成正式問卷。

1.5 程序 在理論構想的基礎上編制開放式問卷。根據開放式問卷的回收資料和訪談資料編擬初始問卷題目。正式問卷的確定分2個階段實施:第1階段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中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的初始問卷進行團體施測。對初始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確定問卷的因素結構,并根據相關指標剔除問卷項目,形成正式問卷。第2階段對正式問卷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用正式問卷對被試進行團體施測, 半個月后,抽取被試中的一部分,用正式問卷進行重測。檢驗問卷的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內容效度、構想效度,分析被試反應的特點。

1.6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2 結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過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來考察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問卷的因素分析的實切性。檢驗結果表明,KMO的檢驗值為0.777,說明樣本大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卡方系數為903.300(P

表1 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題項共同度因素負荷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認知偏差(特征值2.29,貢獻率14.31%)

14.孤僻的人心理不健康0.6150.766

7.不善交往的人心理不健康0.5670.745

11.害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0.5830.743

17.愚蠢的人心理不健康0.5730.652

情感支持(特征值1.98,貢獻率12.41%)

29.擴大人際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0.5630.743

23.有煩惱向朋友傾訴,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好方法0.4860.670

3.自我壓抑不利于心理健康0.4000.589

28.如果朋友出現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我會更關心他0.3990.483

知識需求(特征值1.96,貢獻率12.22%)

16.我希望校園里經常有心理健康講座或活動0.6680.815

19.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0.6550.795

13.我想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0.4320.553

尋求幫助(特征值1.94,貢獻率12.12%)

10.有心理困擾去找老師求詢是件難為情的事0.5420.715

21.當我遇到心理問題時,我會及時求助0.5520.683

4.父母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不夠關心0.3650.597

6.如果我有心理問題,我會盡量不讓別人察覺出來0.4030.585

18.如果我有心理問題,我會遠離老師和同學0.3660.507

注:4,6,7,10,11,14,17,18為逆向題。

4個因子共解釋總方差的51.06%,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題項的最高負荷值為0.815,最低負荷值為0.483。因素的命名遵循2條原則:一是參照理論模型的構想維度命名。看該因素的題項主要來自根據理論構想模型編制的初測問卷的哪個維度,哪個維度貢獻的題項多就以哪個構想維度命名;二是參照因素題項的負荷值命名。一般根據負荷值較高的題項所隱含的意義來命名。在原來的理論構想的基礎上,把正式問卷的4個維度,分別命名為認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識需求、尋求幫助。觀察實際的因素分析結果,與理論構想比較吻合。

經過初測問卷題項的篩選,共刪除13個題項,得到包含19個題項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正式問卷,其中包括2對測謊題,題號分別為3與22,8與31。問卷題項采用5級評定法計分。

2.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2.2.1 信度檢驗 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數(同質性信度,又稱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作為信度指標,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2。各維度及問卷總體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分半信度系數均較好。說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作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測量工具是穩定可信的。

表2 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因素Cronbach α系數分半信度

認知偏差0.7340.727

情感支持0.5980.562

知識需求0.6460.499

尋求幫助0.6060.521

總體問卷0.7410.601

2.2.2 效度檢驗 內容效度的確定方法主要是邏輯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請有關專家對測驗題目與原定內容范圍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斷[2]。Maio等[3]認為,判斷測驗題目與原定內容范圍的吻合程度高低有2個標準:一是確定好內容范圍;二是對于已經確定的內容范圍,測驗的題項是否具備代表性。該問卷的維度構想和題項編擬是基于理論文獻綜述、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幾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在問卷初測前后多次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審查和修訂,基本保證了問卷的維度和題項能夠涵蓋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因而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問卷的構想效度檢驗運用相關分析法。根據心理測量理論,問卷的各個維度之間應該具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如果相關太高說明維度之間有重合,有些維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維度之間相關太低,說明有的維度測的是與問卷總體擬測量的完全不相關的內容。一般認為,一個良好的問卷結構要求維度與總測驗的相關在0.30~0.80之間,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在0.10~0.60之間,在這些相關全距之內的項目為測驗提供滿意的信度和效度[4]。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各維度之間及維度與問卷總體之間相關情況見表3。各維度與問卷總分相關在0.576~0.716之間,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均在0.172~0.388之間,相關適中。說明各維度間有一定的獨立性且又能反映總問卷所要測查的內容。因此,問卷結構是合理的。

表3 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問卷各維度之間以及維度與總體的相關系數

因素認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識需求尋求幫助

認知偏差1.000

情感支持0.2671.000

知識需求0.1720.3881.000

尋求幫助0.2120.2430.1931.000

總體0.6480.6670.5760.716

3 討論

本研究首先在渝東南中學生中做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并征求了教師和專家的意見。從信、效度的結果看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各項信度指標多在0.6以上;通過對因素結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理論構想和實際研究的結果稍有出入,但這只是對其中一些題項的合并、篩選和重新組合,這更體現了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中,對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個維度進行相關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說明本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可以認為,自編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問卷為探索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具體特點和規律提供了測評的工具和解釋的參考,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以作為測評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工具。

為了加快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尤其是葉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個地區乃至每一所學校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開發適合具體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顯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的特點,考察中學生心理健康態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可以更好地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支持,為各類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依據,更好地構建學生和諧的人格。

4 參考文獻

[1]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觀的歷史演進.心理科學,1998(3):465-466.

[2] 戴海崎,張峰,陳雪楓.心理與教育測量.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93-95.

[3] MAIO GR, OLSON JM. Relations between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itude function. J Exper Soc Psychol, 1995,31(2):266-285.

[4] 戴忠恒.心理教育測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382-414.

篇(7)

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提上了各學校的日程,學生的部分心理問題得到了干預和疏導,目前大力推行和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各中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在一線工作10余年的心理老師,我談談自己的一點工作經驗和總結。

一、導致在校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1.壓力

適度的壓力會使人的情緒處于一種興奮狀態,這時人的思維活躍,反應速度加快,有正面效應。當壓力過大,就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會讓人產生不舒服感,并且會帶來不愉快的情緒,其中最主要的是焦慮和沮喪。焦慮中含有不安和憂慮的成分。使人的注意力大大下降,記憶力下降,直覺范圍縮小,思維也比較刻板、固執、缺乏彈性,創造性思維功能更是明顯下降,影響人的自我判斷能力,會做出一些錯誤舉動。過高的焦慮值,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沮喪中含有失望、抑郁,甚至悲傷的成分,當尚未找到應付的新途徑,情緒產生陷入低谷的傾向,長期壓抑得不到釋放,就容易引起各種心理疾病。

(1)大量的咨詢個案顯示,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壓力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性嚴重下降,甚至產生逃學、厭學、自傷等行為。

(2)頻繁對考試的強調和強化導致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

2.人際關系緊張

(1)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發展特點導致了中學生必然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時刻體驗著矛盾。一方面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另一方面封閉心理又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他們有話有秘密想向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2)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的人際交往困難。比如,較為突出的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的比率在我的咨詢個案中是相當大的。

(3)性的覺醒和網絡等信息通道的發達導致了中學生在性啟蒙上可能出現成人始料不及的各類問題。

3.引導不足

(1)學校心理教育雖然已經普及,但是工作的持續開展和深入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導致了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配備不足,各類輔助工具嚴重缺乏,這些必然導致心理工作的疏漏。

(2)家長更關心分數,父母對子女教育投入的時間不足,導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大部分依賴于學校教育。而心理方面的關注和輔導,學校教育是無法替代家庭教育來完成的。

二、加強和深入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普及心理健康課程

要求心理健康課程有專業性、活動性。

2.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1)設立個體心理服務室,進行個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個體心理咨詢保證了心理咨詢的私密性和深入程度。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

(2)設立心理咨詢團體活動室,開展團體活動。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彌補心理從業者不足的局面,大面積地開展不太重視私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針對新生適應、學習方法提高等主題。

(3)加強學校領導和各科教師的心理培訓,重視全校心理工作的整體配合。心理工作的暗示性和影響性只有在整體配合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否則學生內心反而會產生矛盾和質疑。

3.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來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

參考文獻:

[1]劉富強.學生心理健康枕邊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李遠,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出版社,2008.

篇(8)

據最新調查顯示,目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各種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他們承受著來自學習任務、學校教育和家長期望等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受到極大影響。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一、學習類問題

1.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厭學情緒。表現在:

⑴思想上表現為理想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強。

⑵學習上表現視學習為苦差事,不認真學習,生活上表現為懶散、惰性大,不遵守紀律,對玩樂吃喝情有獨鐘。

2.精神壓力大,考試焦慮癥突出。

第二、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師與學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煩惱。有一位學生干部談到,現在做班干部真難,兩頭受氣,十分委屈。還有中學生認為教師“處事不公正”的,認為教師“輕視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學校中師生關系的問題。

2.與同學的關系問題

主要集中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

3.與父母關系問題

主要是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或家庭關系不和造成學生的心靈傷害。

第三、行為類問題

1.打架斗毆

現在的中學生個性越來越強,凡事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逞強好勝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2.撒謊

大多數學生撒謊是為了逃脫眼前的懲罰。從中學生撒謊行為的背后我們看到,他們的說謊行為是克服自卑感、滿足虛榮心的一種表現,是他們的表現欲發揮作用的一種結果。但這種行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破壞個人聲譽、損壞個人道德品質甚至將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個體在過度接受某種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應。目前校園中“體罰”學生的現象已日趨減少,但對一些困難生不能做到積極引導、耐心幫教,而是打入另類,不管不問,一推了之。學習時讓這些學生坐在教室后面,聽不聽沒關系,只要不說話不搗亂就行。活動時讓這些學生站在旁邊,只有看的資格。這些冷落和歧視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和逆反心理。

4.網絡綜合癥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接觸社會的另一面,學生可以在網絡虛擬的世界里仿真練習、模擬現實,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純潔、健康的虛擬天地,它所傳輸的信息、一些網絡主體的不良行為都會對青少年一代產生負面影響。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創設心理素質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創設良好的校園風尚,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勞動技能教育基地、體育活動設施、藝術教育設施等。另外要創造心理素質教育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全面滲透,進行綜合教育

各科教學應以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為依據,結合各科教學內容,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促使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發展。各科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教育,真正發揮各種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

3.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對學生實施心理素質培養

學校通過組織文化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學科競賽、春游、社會實踐等活動,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給他們創造成功表現自己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通過班組聯誼活動,增強學生的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4.開展心理咨詢,重視心理咨詢教師的培養

心理咨詢是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十分關注而又為此憂心忡忡的嚴峻問題,學生當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慮感、自卑感、沖動感、自責感、孤獨感及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普遍存在。針對這些問題, 中學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使個別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療,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開辦家長學校,爭取家長對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合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家長、學校三方面的有機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學校可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講授有關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以及現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關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和家庭教育的效果,減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當引起的學生心理問題, 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總之,面對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只要我們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地采取相應的對策,就能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1999.

2.鄭雪:《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篇(9)

1對象

在我市隨機抽查三處初級中學、三處高級中學的1 000名學生,高中420名,占42%;初中580名,占58%;男生532名,占53.2%;女生468名,占46.8%。年齡范圍11~19歲,平均(14.02±1.88) 歲。

2方法

隨機對1 000名學生中用:①疾病癥狀量表(SCL-90);②中學生生活事件量表,參照國內有關事件量表,選擇51項與中學生有關的項目,采用分組調查。

3結果

3.1分析中學生疾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其中遭受痛苦中等程度以上者以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偏執四個因子相對較高,且高中學生明顯高于初中學生(P<0.05)。男女學生比較,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性焦慮4個因子痛苦水平女生明顯高于男生,見表1。

3.2由生活事件量表分析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生活事件,由頻度看出:父母管教過嚴,考前復習緊張,高考不理想,本人不被理解等是中學生經歷較多事件。初中以老師、家長管教過嚴、不安心學習為多數,高中則以考前復習緊張,擔心高考不理想、視力下降、結交異性朋友為高頻事件,見表2。

篇(10)

中學生在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自責傾向等方面存在心理問題率較高。特別是對學習產生的焦慮,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學生長期處于對學習的高焦慮狀態,這無疑會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對中學生實施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有的校長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課混為一談,使心理健康教育進入了一個誤區。其實,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區別的。德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個人的完善人格:德育的核心問題是人生觀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成長問題。因此,要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使更多的人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要牢固樹立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和諧的發展。

新形勢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功能上講,應關注心理疾病的預防,而不是治療,而且應傾向于心理潛質的挖掘,是一種發展性的心理教育,而不是矯正性的心理教育;從內容上講,以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性與調節能力為主要內容,積極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從方法上講,積極發揮教育的系統性、目的,并給教育中的認知與體驗以足夠的重視。

二、減輕學習壓力。重視有關心理問題的預防與消除

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來源于學習,這和他們所面臨的學習壓力及教師、家長的期望、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甚至是教育體制、考試制度等相關。雖然在大的方面,學校無法改變,但從學校角度,可以通過改善師生關系,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學生對自身的了解,幫助學生悅納自我,給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愉快的成功體驗中成長,并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樹立信心,則正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或減少學生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就要明確與學習有關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它的表現及預防辦法是什么。

概括地說,學習對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心理。因此,學習心理的輔導,應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輔導,教會學生學習。

三、開展自我意識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根據積極自我意識的構成,中學生積極自我意識教育的內容包括:①自我認識教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物質的我;二是認識社會的我;三是認識精神的我。引導他們正確看待這三種自我之間的關系,不要過多看重物質的我,要重視社會的我,更要重視精神的我。②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的教育。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應當是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③理想自我教育。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對理想自我進行構想,正確對待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避免學生由于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一致而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四、努力掌握心理輔導的知識與技巧,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篇(11)

1·1 對象與方法 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參照駐馬店市重點與普通中學生人數分布比例,計算出樣本構成比,采取分區分層取樣,在駐馬店市6所中學共調查中學生544人,重點中學219人(40·26%),普通中學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齡11~19歲,平均(15·04±1·77)歲。

1·2 調查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CL—90);中學生生活事件調查粗表。參考國內外有關生活事件量表[1~3],選擇了48項與中學生有關的生活事件條目,內容主要涉及學習、人際關系、戀愛、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團體集中調查。

2 結 果

2·1 中學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計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發現中學生以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偏執四項因子分相對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經協方差分析有顯著性(P

2·2 中學生18項主要生活事件標準回歸系數、強大、頻度均值等級(表2)。

3 討

調查發現中學生在人際關系敏感、強迫和抑郁情緒方面評分較高,提示這幾方面的問題可能比較突出,并且高中生評分高于初中生,女生評分高于男生,提示高中生和女生有更多的心理應激反應。比較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心理應激反應類型基本相同,均以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為主,但在反應程度上,中學生比大學生要強,SCL—90各因子評分和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數中學生均低于大學生[3~5]。由此看來,在青少年期,由初中、高中至大學,心理應激反應呈遞增趨勢,可能是因為逐漸與社會交流的增加而需要在心理上不斷的進行調整和適應,因而也更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反應。作者據此認為學校心理咨詢應十分重視初中生這一人群,通過各種咨詢工作使中學生能有效地順應自己的智力、興趣、能力等,同時也能適應自己的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從而達到自我了解、健全適應與自我實現,由于提高了心理適應能力,在高中和大學期間就能較好地對環境作出心理調整,減少心理適應不良的發生。

另發現與中學生心理應激反應關系密切的18項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獨立意向”與親子關系矛盾、擔心高考、人際關系、戀愛等方面的壓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點,此外,視力下降對中學生心理上的不良影響也應引起重視。這些主要心理應激因素是中學生心理咨詢的重點,如何指導中學生在“獨立意向”、戀愛交友和性教育、與父母和老師關系處理等方面的正確發展,是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點,為此,在培養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顯得十分重要。針對中學生心理應激的共性問題應開展一些群體性心理輔導、社會適應性訓練等,可望使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萌芽之際就得到了解決,對有效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明園主編.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一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加勒比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制片厂制作传媒免费版樱花| 疯狂七十二小时打扑克| 国产做受视频120秒试看|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亚洲欧洲综合网| 狠狠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内射人妻视频国内| 美女被cao免费看在线看网站|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91秦先生在线|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片| 四虎884tt紧急大通知| 里番acg全彩| 国产又粗又长又硬免费视频| 麻豆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模杨依大胆张腿视频流露|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奇米四色7777| www.久久.com|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国产三级| 久久国产精品女| 日韩a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 真实处破疼哭视频免费看| 国产探花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99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