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差異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08 11:32:1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英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英美文化差異論文

篇(1)

英美文學是英美語言被英美民眾藝術化使用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對英美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和了解的一個窗口。英語作為一種具有強烈表達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學中,被用來表達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風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過對英美兩國文化載體語言差異、歷史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起著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學評論概述

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文學作品是文學評論的對象,對某一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價屬于狹義的文學評論,而廣義的文學評論則是對所有和文學有關的思想、人物、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文學評論建立在文學作品分析的基礎之上,文學評論高于文學分析,分析是具體的,而評論則是廣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學評論屬于文學評論中的一類,它是一種運用文學理論現象對英美文學進行研究、探討的實踐活動,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學的發展規律、指導英美文學的創造。英美文學評論其對象是英語文學作品,其目的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表現形式、思想內容、創作風格等進行分析、議論,借此來提升英美文學愛好者的欣賞和閱讀的水平,正確接收文學作品所傳遞出的信息。同樣英美文學評論也有別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學作品分析比較重視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屬性進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學評論則重視對文學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文學藝術表現和外在表現進行思考評論。

2.英美文學評論中的文化差異

人類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文學作品的差異,文學作品是一種借助語言表達展現文化內涵的方式,英美文學作品多以詩歌、戲劇的方式出現,它不僅代表了作者的思緒,更體現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區別,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生活習慣,導致英美文學之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差異。

2.1歷史傳統的差異。在美國文學評論中對于人本主義的觀點,在激進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其具有的獨創性。這主要是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美國沒有像英國一樣帶有較沉重的文化歷史包袱。其次,美國為了爭取獨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圍,這使得美國文學評論在發展上可以沒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國的文學評論中,很多作者對于人本主義的觀點,都是保持著一種較激進的態度,有的甚至還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人本主義的創新觀點。然而,英國的人本主義是相對神權主義和禁欲主義的。由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化歷史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在英國文學評論之中,對于人本主義的觀點還是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文明、文化的發展進步,在英國文學評論中這種人本主義觀點,逐漸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質疑。

篇(2)

縱觀英美文學評論,對其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種,比如,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知識及文化結構、專研方向以及從事的專業等。對于不同的文化來說,其鑄就的靈魂來各不相同,因而便給各國文化帶來不同程度的差異。事實上,評論家批評英美文學的論據、角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均會使英美文學評論的內容及其側重點產生一定的差異,當然,在英美文學評論中,文化差異對其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

一、英美文學特點及其發展史

1、英國文學發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英國文學在整個英美文學體系中,當得上“源遠流長”的稱謂。英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內部遵循自身的規律,同時還受到相應的政治、歷史以及宗教等的影響,早期的英國文學為盎格魯薩克遜階段,然后出現了文藝復興,接著便是新古典主義的誕生,隨后從浪漫主義發展到而今的現實以及現代主義等。英國文學在二戰之后,基本上由過去的寫實,變成多元和實驗的趨勢[1]。英國文學的首要特性為帝國敘事,其特有的傳統即為烏托邦文學及反面烏托邦文學,而其包含的一個基本精神則是經驗主義。

2、美國文學發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十九世紀末從英國文學中脫離并自立的美國文學,其早期盡管仍然處處透露著英國文學的味道,然而在隨后的數百年光景,其逐漸孕育出了自己的風格。美國文學共出現過三次大的的變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紀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學;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國文學在一戰及二戰后兩度給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其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便有近十位。鄉土主義作為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先聲,其在早期的美國各地不斷涌現。隨后美國文學的文學結構逐漸向著三十年代的新批評派,五十年代逐漸興起的結構及后結構主義、女權主義以及新歷史主義等方向發展[2]。

二、分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本身隸屬于文學一個種類的文學評論,具有特定的內涵,且評論語言均被加以嚴格整理,因而可以從語言差異上來體會其對文學評論帶來的影響。

1、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本質象征,語言在本國或本民族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國英語作為英語的正宗語言,具有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其漫長的歷程經歷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個階段,其文化傳承作用可以通過語言的使用體現出來。由于語言傳承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以英國評論家在使用英語時,或許出于對語言傳統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許是顧忌對語言傳統造成隨意破壞,所以張狂程序遠及不上美國英語,其應用與文學評論上的語言比較正統[3]。而美國語言因為是從英國語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隨著英國英語與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語的接觸而生,盡管核心仍然秉承著對英國英語,然而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美國的民眾、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滿創新與叛逆。同時,由于美國在政治、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包袱很輕,所以在使用語言方面的顧忌很少,比較張狂和大膽,并且處處彰顯著美國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2、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從英國文豪《哈姆雷特》之中,可以從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苦苦掙扎的復仇之中,看到其被抒發的淋漓盡致的優柔寡斷性格,這就好比是英國文學評論,無論是在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充滿宗教神秘色彩的文學評論,亦或是當今荒誕派、邊緣體驗以及非個人化理論等,無不體現出英國文學評論徘徊于受傳統束縛以及脫出傳統束縛之間。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英國文學評論便再沒出現能夠于世界批評界呼風喚雨的頂尖人物,因而其文學評論界不僅需要深刻反思過去那種荒誕及迷離理論,同時還應重新闡釋和鑄就傳統理論,構建全新的評論思潮。以人道主義文學評論為例,由于發展歷史情境各異,所以在人道主義方面,英國文學比較保守,美國文學則取向激進。英國文學在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大都反對暴力革命,如歌德傾向的改良主義,狄更斯強調“用愛戰勝恨”歌頌博愛,提倡寬恕,是英國人道主義的主體思想。

而美國文學評論的文化內涵則充分體現其獨立性,是開放性的文學評論,就像是混血兒。不存在沉重的歷史文化負擔,所以能夠將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及歐洲大陸的優秀文學加以充分吸收,以世界視角,將全世界優秀文學評論理論收歸己用,所以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人道主義文學評論方面,美國直接繞過“革命是否能夠作用于道德”的思想,因而比較激進,且具有極強的創新性。

結束語:縱觀英美文學評論歷史,其中給英美文學評論差異造成最大影響的還是英美文化方面的差異,從傳統性上看,英國文學評論由于具有悠久的歷史,因而占據極大的優勢;但從創新方面來說,由于美國文學評論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其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出獨立性和開放性,所以其創新性明顯要強過英國文學評論。

參考文獻:

篇(3)

1、英國文學發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英國文學在整個英美文學體系中,當得上“源遠流長”的稱謂。英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內部遵循自身的規律,同時還受到相應的政治、歷史以及宗教等的影響,早期的英國文學為盎格魯薩克遜階段,然后出現了文藝復興,接著便是新古典主義的誕生,隨后從浪漫主義發展到而今的現實以及現代主義等。英國文學在二戰之后,基本上由過去的寫實,變成多元和實驗的趨勢[1]。英國文學的首要特性為帝國敘事,其特有的傳統即為烏托邦文學及反面烏托邦文學,而其包含的一個基本精神則是經驗主義。

2、美國文學發展史及其具有的特點。十九世紀末從英國文學中脫離并自立的美國文學,其早期盡管仍然處處透露著英國文學的味道,然而在隨后的數百年光景,其逐漸孕育出了自己的風格。美國文學共出現過三次大的的變化,第一次是十九世紀前期形成的民族文學;第二次和第三次乃是美國文學在一戰及二戰后兩度給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其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便有近十位。鄉土主義作為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先聲,其在早期的美國各地不斷涌現。隨后美國文學的文學結構逐漸向著三十年代的新批評派,五十年代逐漸興起的結構及后結構主義、女權主義以及新歷史主義等方向發展[2]。

二、分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本身隸屬于文學一個種類的文學評論,具有特定的內涵,且評論語言均被加以嚴格整理,因而可以從語言差異上來體會其對文學評論帶來的影響。

1、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本質象征,語言在本國或本民族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英國英語作為英語的正宗語言,具有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其漫長的歷程經歷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以及ModernEnglish三個階段,其文化傳承作用可以通過語言的使用體現出來。由于語言傳承具有悠久的歷史,所以英國評論家在使用英語時,或許出于對語言傳統神圣性由衷地崇敬,或許是顧忌對語言傳統造成隨意破壞,所以張狂程序遠及不上美國英語,其應用與文學評論上的語言比較正統[3]。而美國語言因為是從英國語言衍生而出的,其伴隨著英國英語與北美大陸印第安土著語的接觸而生,盡管核心仍然秉承著對英國英語,然而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美國的民眾、政治以及文化均充滿創新與叛逆。同時,由于美國在政治、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包袱很輕,所以在使用語言方面的顧忌很少,比較張狂和大膽,并且處處彰顯著美國一度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精神。

篇(4)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美文學;文學評論;影響

文化在人類歷史的形成之初就已經產生,并且對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產生著相對廣泛的影響。但是受到不同民族生活環境和地理差異的影響,文化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開始表現出明顯的民族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世界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在當前多元文化協同發展的背景下,英美文學評論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文化則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對英美文學評論進行研究,就應該加強對英美文化差異的重視,基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實施深入的探索,促使英美文學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

1英美文學的發展和英美文學評論

英美文學發展與英美文學評論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甚至可以說英美文學評論是伴隨著英美文學而出現并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因此對英美文學評論進行研究應該借助英美文學對英美地區的社會文化生活進行審視和剖析,基于兩個民族文化的差異增強文學評論研究工作的深入性,保證能夠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為英美文學的世界性傳播和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

1.1英美文學的發展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經典文學作品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因此英美文學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英美兩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英美文化在文學領域的外在表現。從廣義上進行分析,英美文學不僅僅代表了英美兩個國家語言的藝術性集合,同時也是對英美兩國人民現實生活中藝術性的彰顯,在世界中承擔著宣傳和傳承英美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世界人民對英美文化進行認識和研究的重要渠道。而英語作為英美兩個國家重要溝通和交流工具,一般應用于文學作品中,能夠傳達出作者甚至英美人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內涵等。相較于英美文學的發展來說,由于英國建國時間相對較早,文學也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先后經歷了盎格魯•撒克遜階段、文藝復興階段、新古典主義階段以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階段,并且在每一個不同的文學發展階段中,英國文學都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世界文學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英國文學在當前世界元文化的刺激和影響下也向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前進,在新時期表現出新的發展特征。美國文學則受到美國移民性質和建國時間的影響,不僅發展時間相對較為短暫,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多國文化的影響,多元化特征更為明顯。到19世紀后,美國文學逐漸脫離英國文學的束縛開始走向獨立,并且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發展,到20世紀美國文學逐漸呈現出繁榮發展趨勢,能夠與英國文學并駕齊驅,并統稱為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同時,美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戰后出現了新舊文學之間的碰撞和斗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發展產生了相應的積極影響。

1.2英美文學評論

英美文學評論簡單地說就是運用相關文學理論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實踐活動,能夠借助研究對英美文學的發展規律加以揭示,并為英美文學創作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為英美文學創作的良好發展提供相應的參照依據。一般來說,英美文學評論將英美文學作品當作主要研究對象,并且可以按照文學作品的呈現方式合理選擇不同的評論形式,如小說評論、戲曲評論、詩歌評論以及散文評論等。在文學研究領域,開展英美文學評論工作主要是通過對相關英美文學作品所能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創作風格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與評鑒,以此為欣賞者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提供一定的參考,也為英美文學的良好傳播提供相應的支持。從一定意義上進行分析,英美文學評論與簡單的英美文學作品分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雖然建立于基本的文學作品分析基礎上,但是還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文學作品加以評鑒。具體來說,文學作品的分析工作將重點放置到對作品本身屬性的研究方面,而英美文學評論的工作重點則為作品的外在表現、思想內涵以及藝術價值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綜合分析和評價,提出系統的文學評論觀點,為文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以及英美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特定的支持。

2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2.1文化內涵方面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英國文學評論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一定的困惑,是對傳統文化加以傳承還是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其甚至一度成為英國文學評論爭論的焦點問題。十七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表現出特定的發展趨勢,受到當時文化發展環境的影響開始表現出明顯的荒誕創造特征,宗教色彩也較為明顯,在此階段內,英國文學評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始探尋擺脫傳統文化束縛的方式,對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進入到二十世紀后,英國文學評論在特定的環境中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文學評論專家們開始對傳統的文學評論工作進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對后世文學評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當今社會,英國文學評論的未來發展趨勢愈加明顯,表現出向著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的方向發展的傾向,文學評論工作的內容也逐漸轉變為對文學理論成就的研究和審視,進而希望能夠為新文學理論的構建提供相應的支持,促使新文學理論與社會的適應性得到一定的增強。由此可見,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與英國特定的文化內涵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甚至可以說英國文化內涵的變化對英國文學評論的變化產生著直接的影響。而對美國文學評論進行研究,也應該重視美國文學以及美國文化內涵。美國建國時間相對較晚,并且具有一定的移民性質,受到移民文化的影響,其文學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相應的美國當地土著文化和歐洲大陸文學特征,其中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對美國文學的影響最為明顯。但是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美國文學逐漸將歐洲大陸文化、移民文化和印第安文化進行有機結合,開始呈現出個性化的發展趨勢[3]。同樣,基于文學方面的影響,美國文學評論也必然會受到歐洲大陸文學評論,特別是英國文學評論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不存在絕對性,在不同文化內涵的驅動下,美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特色的文學評論。綜合英國文學評論和美國文學評論進行分析,英國文學評論受到傳統文學內涵的影響較為明顯,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猶豫和掙扎,雖然有所創新,但是重點仍然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美國文學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其對美國文學評論的影響較小,所以美國文學;評論的創新性更為顯著,表現出一定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多元化發展趨勢較為明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

2.2文化語言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語言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也是一個民族彰顯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并且受到民族發展歷程和地域環境的影響,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必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語言上就會對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學評論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以英美文學評論為例進行分析,受到文學創作語言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影響下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傾向,因此要想分析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還應該重點把握英美文學語言的差異性。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相對豐厚,并且英語是英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英語的發展不僅表現出其對傳統英國文化的繼承,也促使英國文學的表現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這一特點造成相關文學評論專家在對英國文學作品進行評論的過程中,出于對英語這一古老語言的由衷憧憬,所使用的評論語言相對嚴謹,一般不會使用張狂性質的語言,因此英國文學評論的個性自由不明顯,表現出一定的文化傳承性。而美式英語作為英式英語的重要衍生語言,必然會受到英式英語的影響,其核心仍然延續著英式英語的思想。但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堅持獨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追求民族和國家獨立的歷程中自身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的制度和規范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民族文化的承載體——美式英語產生了特定的影響,逐步表現出一定的叛逆和創新特征。具體來說,就是在美國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文學評論與英國的嚴謹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更加注重個性的張揚和思想的創新,一般將民族、自由作為中心思想,甚至表現出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積極文化精神。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載體存在的差異也會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對英美文學評論進行研究還應該重點對語言差異加以關注,保證研究的全面性。

2.3文化歷史方面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對英國文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化歷史的發展方面,其文化歷史的傳統可以劃分到人本主義的研究范疇中。但是,受到英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影響,英國文化史中所堅持的人本主義是相對于神權主義和禁欲主義而提出的,與現代社會的人本主義思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英國文學評論中,一般表現人本主義思想的觀點都相對保守,甚至從廣義上說是一種對人本主義思想加以傳播的活動。這種觀點對英國文學評價工作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促使英國文學評價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受到自身保守性的影響逐漸得到部分研究者的質疑和否定,他們認為社會要想獲得一定的發展,就應該借助革命的力量,只有堅持革命才能夠為社會的變革提供相應的動力支持。這一觀點的影響下,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思想受到嚴重的沖擊,甚至一度造成英國文學評論工作走向誤區。美國文學評論受到美國文化歷史的影響也表現出一定的人本主義觀點,在堅持激進思想的同時還重視文學評論的獨創性,促使美國文學評論得到了一定的進步。這主要是由于美國文學評論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美國歷史文化發展時間較短,沒有形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另一方面,美國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追求民主和獨立的歷程,因此美國文學評論也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人本主義傾向較為明顯,甚至體現出對人本主義思想的創新。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英美文學和文學評論的發展過程中,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從文化差異入手進行研究才能夠保證研究的全面性,對英美文學評論的持續發展做出正確的指引,促使英美文學評論在新時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蓋穎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時代文學,2012(4):183-184.

[2]吳晶.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J].才智,2015(3):282-285.

[3]張薇.關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探究[J].西江月,2014(12):444.

篇(5)

一、英美文學發展史與特點

英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悠久,經歷了文藝復興、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寫實主義、實驗主義等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點和藝術價值。不同時期涌現了創作風格不同的著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亞、蕭伯納、拜倫等。英國文學做早的時候多以詩歌形式展現,以后逐漸發展成小說、散文等多樣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國文學逐漸發展出一種浪漫理性的風格。英國文學作品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文化藝術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國文學史主要經歷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這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分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家,主要有馬克吐溫、狄金森、愛默生、惠特曼、海明威、龐德等人。美國文學因早期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國文學的影響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國文學,但是隨著美國文學的不斷發展何美國獨自自主意識的增強,美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開始脫離于英國文學。美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獨立意識被激發,再加上大批優秀文學家和作品的出現,讓美國文學逐漸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文學分支并開始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獨立革命是美國民族文學誕生的背景。

二、英式與美式英語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的影響

語言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思想是文學作品的心臟,語言是文學作品的軀干。語言這一載體能夠把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展現的淋漓盡致。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英語,英語能夠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以藝術性和象征性表達出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是一種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但是由于歷史、地域等原因,英美兩國的英語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這些不同所具有的內在意義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國家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其創作所用的語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煉、匯聚而成的,英式與美式語言的差異無疑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巨大影響。通過分析文學評論家在進行文學作品評論時所使用語言特點、風格的差異,可以看出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式英語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可以說它擊沉了傳統英國文化的遺產,是英語正宗。一直以來英式英語在文學評論中呈現出一種中規中矩的狀態,很多評論家在進行文學評論時顯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顧忌其英語正宗的地位和對傳統語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過于鋒利和大膽會褻瀆了英式英語的傳統地位。

眾所周知美式英語是從英國語言中衍生而來的,但是由于美國這個新生國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雖然語言的核心沒有改變但是美式英語充滿了創新和不同。與英國語言不同,美國在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也處處充滿了創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國文壇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國文學評論的保守而言,美國的文學評論則更為自由、大膽、創新。美國文學評論的這種特點無形中激發了作家的激情,促進了整個文壇思想的開化與前進,為美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中后來后來居上打下了基礎。

三、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學評論可以說是掙扎在接受傳統文化影響和掙脫傳統文化影響之間。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評論從具有宗教主義到逐漸荒誕的創作手法,都體現了該階段英國文學評論家們在傳統與掙脫傳統之間的掙扎和徘徊。莎士比亞的經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無形中展現了這一時期英國文學評論的性格特點,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掙扎在復仇的道路上,對于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問題很好的展現出哈姆雷特那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紀以后,英國的文學評論家對于自身及其文學評論歷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種走出現狀的全新的審視與反思使英國文學評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文學評論的發展是朝著后現代主義、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的方向前進的。

文學評論是建立在文學基礎上的,對于美國文學評論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對美國文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受其殖民地歷史因素影響,其文學受到歐洲大陸文學的極大的影響。但是美國文學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會逐漸發展成獨特的一支。美國文學評論也是特立獨行的完整個體,其雖攜帶英國文學的基因,卻結出了全新的果實。

四、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文學的歷史文化傳統特色是相對于禁欲主義和神權主義而言的人本主義。英國文學評論中的人本主義比較保守,究其原因與英國資產階級自身在文化歷史中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是分不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在說到自己的文學作品時認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義進行一種宣傳,人本主義是要實現人類的和諧、自由、與愛,消除了人和人之間的階級束縛。莎士比亞的人本主義觀點的作品的評論可以說是英國文學評論中的典型,對英國后續文學評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觀點逐漸受到不少人的質疑。人們認為社會要快速發展是離不開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創新是完善社會的必要條件,人本主義觀隨著社會發展已經顯得太過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義觀只有在某些特殊時刻才會發揮其作用。

篇(6)

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世界文壇的絢麗多彩,使世界文化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社會大潮下,對在世界文壇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英美文學評論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影響英美文學評論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筆者認為對英美文學評論影響最為深刻和廣泛的當屬英美文化差異。世界文壇的絢爛性和多元化離不開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文化差異。文學評論的內容包括戲劇評論、詩歌評論、影視評論、小說評論和散文評論等。加強對英美兩國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分析,有利于對英美文學正確的、合理的作出評論,促使文學評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英美文學及英美文學評論的發展概述

通常,文學評論與文學自身是相伴而生的。英美文學作品是英美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藝術結晶,是英美文學的文藝性的表現形式;而英美文學評論則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英美文學的深刻剖析與思考。二者之間的聯系是廣泛而深刻的。同時,在探討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時,應該站在對英美文學發展史了解的基礎之上,故而,對英美文學發展時進行簡要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1.英美文學發展史概述

英國歷史悠久,其文學發展可謂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從盎格魯 撒克遜時代的史詩到中世紀文學,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到十八世紀的新古典文學,之后又迎來了英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十九世紀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交相輝映的時期,進入二十世紀,雖然英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逐步降低,但其對于世界文壇發展仍是舉重若輕。由于受多元化社會大潮的影響,當下英國文學正朝著多樣化方向健康發展。

相對于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的英國文學而言,美國文學的歷史是較為短暫的。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建國至南北戰爭,其在文學上較多的模仿之前的宗主國英國,文學成就較少。但自南北戰爭結束后,奴隸制度廢除,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其在文學上的表現,就是在十九世紀末突破了英國文學的藩籬,開啟了一條具有強烈的美國特色的自主發展的道路。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美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美國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地位也逐步提升,甚至發展成了世界文壇的執牛耳者。

2.英美文學評論發展概述

英美文學評論是一種通過文學理論來研究英美文學的實踐活動,旨在研究英美文學的內在規律,為英美文學創作提供參考。其形式多種多樣,可根據文學作品的形式分為散文評論、小說評論、詩歌評論、戲劇評論等等。其對讀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學作品主旨,提高讀者文學閱讀與鑒賞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文學作品創作者掌握文學創作的內在規律,了解旁觀者的建議與意見,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與加工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紀以來,由于英美文學的繁榮發展,英美文學評論也在蓬勃前進,進入輝煌時代。受多種思潮的影響,尤其是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思潮的影響,英美文學評論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時至今日,英美文學評論可謂發展的十分成熟了。評論手法的多種多樣,評論思想的日益革新也是英美文學評論朝著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二、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1.語言差異的影響

英國文化源遠流長,同時,英式英語作為英國文化的嫡傳正宗,極大的保持了英國良好的文化傳統。在文學創作方面英式英語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很好的表現英國的文化傳統。可能是語言方面的原因,多數文學評論家從潛意識里發出對古老語言的崇敬與膜拜,而總是十分小心翼翼的評論英國文學作品,在使用語言方面十分的謹慎、小心。相對于奔放創新的美國文學評論而言,英國文學評論顯得十分中規中矩,缺乏張揚創新的成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英國長久以來形成的民族傳統有關系,因此可以說是英國的民族傳統在很大成上影響著英國文學評論。

美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和近代較大的移民國家,其語言使用的仍是英語,但受當地印第安文化影響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移民者影響,越發的脫離英式英語的藩籬。同時,美國作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共和國,其幾乎沒有任何歷史遺留問題,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是一個新生體。這些反映在文學評論的語言使用層面上,文學評論家則無須小心翼翼,顯得十分張揚,且極具個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國家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

2.人本差異的影響

人本主義是一種理念,它體現了人類價值、本質、地位和使命。雖然,英美文化傳統中都極力的推崇人文主義思想,但由于二者的發展歷史、實際情況不同進而決定了對二者的文學評論中人本主義的表現不同。在英國的文學評論中對人本主義思想的體現是趨于保守的,這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其文學評論較多的表達的是禁欲主義和神權思想。相對而言,美國文學發展時間較短,受世界多種優秀文化的影響,且美國自身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沒有任何歷史遺留問題,在之后的發展中又形成了自由、民主、創新的文化創作氛圍,所以其文學評論極具民主、自由、創新、冒險的特色,其文學評論思想較為激進。

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雖然,文學評論受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例如,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評論者自身的素養;一個人的個人閱歷、知識結構、文化背景、興趣愛好和社會環境等都會對英美優秀文學評論造成一定影響,其中由于文化背景產生的文化差異對評論的影響最大。但通過以上的一番論述,不難發現,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影響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占主導作用的。同時,英美文學評論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參考文獻:

篇(7)

1.英美文學所具有的特點

1.1 英國文學的特點

英國文學的歷史悠久,最為人熟知的要數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大繁榮了,自文藝復興后,英國文學經過發展相繼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等階段。在這些階段中,英美文學得以快速的發展,并在不同時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學思潮。在每一股文學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學追捧者和擁護者,當然每個時期也有批判主義思潮的出現。對于英國文學來說,這些思潮都不影響英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反而進一本文由收集整理步推進了其文化的發展。對于一些讀者來說,英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許多學者爭先學習模仿和研究的對象。英國文化在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后變得更加寫實了,也更加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更加注重實踐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英國文學目前正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在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和全球化的影響下,英國文化更加發展完全。

1.2 美國文學的特點

對于一個民族歷史并不悠久的國家來說,美國文學的成長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國是在二戰后許多移民的遷入才逐漸的壯大發展的,對于美國來說,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國的現象。不可否認,美國的移民政策為其爭取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國這個新生代國家因此匯集了不同種類、不同膚色和不同國度的人民。當然,隨著這些不同地方的人來到這里,帶來了他們各自地區的思想文化、民風習俗以及科學技術,其中許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文化。

美國文學深受其它國家的影響,尤其是文化大繁榮的英國。在19世紀以前,美國由于自身特殊的國情,對于文化的接受都是從別的國家“移植”過來的。但是隨著民族的融合,思想的交流和發展,在20世紀之后美國逐漸的形成了自身獨立的文化,這個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礎上的,這也是由美國本身是一個移民國家所決定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經歷的文化斗爭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名族文化,即多種文化的匯合。

也正是由于美國文化的特色,使得美國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很快的壯大并對一些其它的國家造成“唯馬首是瞻”的影響。隨著全球化浪潮的逆襲,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全球化逐漸的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現如今美國文學又逐漸的多元化起來,這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趨勢所在。

2.影響英美文學評論的文化因素

2.1 語言文化的差異

文化認識決定了文學發展,文學發展又決定了文學評論的發展。對于文化差異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語言文化的差異。語言文化的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沒有統一的約定俗稱的語言,那么群體就不會形成,相對應的國家也就不會形成。雖然有些國家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整體,他們還是對這些語言都能理解和夠運用的。拿印度來說,印度的語言就有許多種,常見的就有印地語和英語兩種。通常情況下英語是作為官方語言進行運用的,而印地語則是人們平時使用的語言。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掌握這兩種語言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人們通常會根據場合來選擇語言的運用,通常情況下人們一般在社交場合會習慣性的使用英語,而在與自己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時候則會選用印地語比較多。

對于英美兩國來說,他們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語(美國北部有少數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樣的英語也有不同之處。隨著各自民族的發展變化,一些合成詞和新生詞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詞匯的衍伸,導致了英語在兩種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點,我們一般情況下會把這兩種語言區分為“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對于這兩種英語來說,他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發音和詞義時有發生,盡管他們本來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語衍伸而來的。語言差異是造成英美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

2.2 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

篇(8)

中美之間經濟和貿易往來使得商務談判成為必然,但是由于兩國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溝通障礙和不必要的誤解。Greet Hofstcd (1994:5)形象地說文化是“mental software”,“the collection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human group from another”。他這種“心靈軟件”使得每個人都是自己文化氛圍熏陶下的產物,使得人的行為舉止受其文化制約,而文化又是通過人的行為予以體現。從另一方面說,這就限制了人們對異國文化的理解。文化差異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為依據來評價另一種文化中人們的行動、觀點、風俗,往往會導致文化沖突。對于國際商務談判而言,對于文化差異缺乏了解,準備不足以及處理不當都會增加談判難度,影響其順利進行,甚至不歡而散。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是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商務談判在雙方經貿往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試圖通過中美在語言溝通、價值觀、談判風格差異的比較來分析其對商務談判的影響,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談判。這樣有助于談判者預見談判的進程,及時調整談判策略,最終達到圓滿的協議。

1 語言溝通的差異

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國家。在商務談判中,中國談判人員感情內斂,不喜歡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這種表現會使己方在談判中陷于不利之地。中國談判人員也不喜歡輕易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看法的方式也比較含蓄,其間接的表達方式以及一些非語言要素如眼神、手勢、沉默時間的長短都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因素,領會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很重要。另外,中方談判人員子啊談判桌不喜歡激烈的沖突,也不喜歡直接了當地拒絕對方,而傾向于注重和諧,保全雙方的“面子”。除此之外,因為中國是高度注重上下級等級觀念的國家,對許多談判細節方面都有很嚴格的要求,所以中方人員談判風格非常正式嚴肅,也比較嚴謹保守。

美國屬于低語境文化國家。總體而言,美國人大多性格外向,直率熱情,他們的喜怒哀樂大多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在商務談判中,美國談判人員喜歡直接了當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斷發表自己的意見,傾向于直接的溝通和交流,對“是”與“否”有明確理性的界定,即使對對方所提出的建議或條件不能接受,也傾向于毫不隱晦、不加含糊地直言相告,而不喜歡拖泥帶水、模棱兩可的回答。面對沖突時,美方談判人員通常愿意直接面對問題,提出批評,討論具有爭議的問題,并堅持自己認為是“事實”的意見。他們對“面子”并不在意,傾向于公開不同意見,喜歡采取進攻性的強硬手段,喜歡積極為自己辯護,往往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美國是高度崇尚平等與自由的國家,對等級劃分的概念不強烈,所以在商務談判中,美國人更傾向于非正式和平等的關系。

2 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念是“決定人們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價值觀決定了人們會有什么樣的信念和態度”(胡文仲2003:202),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理解問題的方式,也給人們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在不同的文化中,價值觀念會有很大的差異。

2.1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在美國,獨立、自由、和個人平等的觀念非常濃厚,他們交流方式比較注重現在、自我和實際行動。在美國文化中,本人可以代表公司作出決策,美方派出的談判代表通常有足夠的權利。

但是在中國卻不是這樣。中方談判成員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級別也比美方復雜,甚至真正具有決策權的人卻不是談判組成員。在談判過程中,中方談判組通常要將每一個階段的談判結果向上級匯報,上級領導需要一段時間審批,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議,這些意見再傳達給談判組成員。這種決策機制延長了談判時間,美方對此也十分失望,認為這種談判者不過是errand boys(跑腿的)。這種決策機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幾千年來孔子思想的影響,它促進加強了社會等級制度,因此在中國縱向的上下級關系始終有某種程度的盛行,并影響著個人的言行舉止;再就是總的來說中國人也接受了在社會生活包括商務談判中缺乏自或自不高的情形。

2.2 一元的時間觀和多元的時間觀

美國是一元時間取向的典型代表。對他們而言,時間就是金錢和財富。談判中充分利用時間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他們要求做任何事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做什么時就做什么;到了結束時間時,無論任務完成與否都應該停止,不能影響下一項工作安排。美國人非常守時。他們使用時間十分精確,每個時間段都有安排有不同分項的任務,在談判時他們嚴格按照時間段將安排的任務依序完成,然后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此外,美國談判者喜歡速戰速決,他們習慣于在談判中直奔主題,清楚明了地闡述自己的要求和意見,并希望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達成協議。

中國是多元時間取向的國家。中國人在使用時間方面比較隨意,靈活性強。他們可以根據需要隨意支配時間;在同一時間段內可以討論多個主題;結束時間到達時,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則將繼續對議題進行討論,不希望時間限制、妨礙任務的完成,對時間的長短也不會有非常嚴格的控制。與美國談判人員相比,中國談判人員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更注重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所以他們會把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相互介紹、增進了解、建立友誼方面,因此談判持續時間比美方長。

3 談判風格的差異

在面臨復雜的談判任務時,不同國家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來做出決定。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在商業談判中預測對方的反應并做出相應決策。

3.1 對爭執與沉默的態度差異

通常在談判中,美國人會公開表示不同意見,喜歡采取進攻性的強硬手段,如威脅、警告等,甚至以提訟宣告談判破裂或者發出最后通牒相要挾,這往往使談判對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認為受到了侮辱。對美國人來說,談判中交流信息是相對直接的,如果從對方得到的信息含糊不清,他們會感到不愉快。他們推崇爭執,認為爭執是解決問題的最快途徑。談判中美方多是直言快語急于求成,在談判中常說“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不要拐彎抹角),“Get to the point ”(開門見山),“What’s the bottom line?”(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交談中最忌諱沉默,一旦交談中出現間斷和停頓,馬上會插話填補,因為沉默使他們感到不安和窘迫,他們認為沉默預示著出現麻煩或有所隱瞞或拒絕。

而在我國,人們常根據隱含的意思和話外之音去理解信息傳遞者的意圖。儒家思想對我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孔子的“吶于言而敏于行”,“和為貴”,因此中國人提倡多聽少說,三思而行,認為多言是破壞和睦,造成沖突的禍根。這種交流方式是與我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分不開的,目的是在交流中避免沖突,維護和睦,照顧各自的面子。所以在談判中會避免公開爭論和沖突,用謹慎的不顯眼的微妙方式解決爭議。在我國,沉默,根據語境和情景可以表示多種意思,如:“你說得對,請繼續說下去”、“我正在考慮你的問題,讓我想一想”等等。人們對于談話中暫時出現的間斷和停頓可以理解和接受,并從中判斷講話者的意思,并把沉默作為說服的手段之一。

3.2 對合同的態度

美國人認為,交易最重要的是經濟效益。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可靠的方法是依靠法律。他們特別看重合同,認真地討論合同的條款,而且特別重視合同違約的賠償條款和合同適用法律。其談判隊伍除包括商務談判人員、技術談判人員和財務談判人員外,還有法律談判人員負責合同文件、合同中各項條款、保險和法律解釋的磋商。一旦在執行合同條款中出現意外情況,就按雙方事先同意的責任條款處理。因此,美國人在商務談判中對于合同的討論特別詳細、具體,以便在執行合同中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決各種問題。

而中國文化是注重關系的,中方談判的目的更多的是為建立和發展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所以,達成的協議是雙方進一步發展合作關系的一種框架。談判被看做雙方建立友誼和共同開始工作的象征,簽訂的合同代表著長期的互利合作的開端。中方并不象美方那樣嚴肅地看待合同。如果情況有變,他們通常還要對已經簽訂的合同條款提出改動意見,這讓重視合同條文的美國人怒氣沖沖,認為中方談判者無法理喻,對于美方來說,合同是神圣的,是具有約束力的。而中方往往認為合同真正履行之前,一切都不是最終的。

4 結束語

中美談判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說服策略。無論是中國式的還是美國式的談判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談判中,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為標準去理解和評價對方,我們應熟悉對方文化,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不穩定因素,根據對方的文化和談判風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談判策略,避免中國式談判模式的消極影響,這樣才能增加對談判對方行為的可預測性,從而在談判過程中變得更為主動,增加達成協議的機會。

【參考文獻】

篇(9)

一、比較中西方的不同價值觀

中西方對待成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在電影的開始,許大同獲得了公司頒布的最佳游戲程序設計員的榮譽。當他被要求做一個簡短的演講時,他特別提到要感謝公司的領導與他的同事。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獲獎感言――在這種感謝的場合下,人們通常會提及到別人對自己成功的幫助。在中國,人際關系扮演著一種非常重要的角色。許多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得到過自己親戚或朋友的幫助。因此當獲得成功后,人們一定會感謝自己的親友,盡管也許親友只是起到一點點的助力。中國人很少會表示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出色能力和辛勤工作。然而,美國人在這方面卻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更多的喜歡贊揚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現和努力甚于同事和上級的幫助。

二、家庭教育沖突

2.1中美家庭教育淺析。在中國,當小孩犯了錯誤,父母多會采取打罵來教育懲罰。中國家庭的教育以嚴格著稱。中國自古就有關于孩子教育的古話:“打是親,罵是愛”以及“黃金條子出好人”。另外,中國的父母,尤其是一些農村地區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這些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及教育都成為了問題。近幾年,隨著電視媒體的曝光,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在不斷得到改善。在中國,長輩對晚輩在肉體上進行一些懲罰是一種普遍行為。長輩們通常認為這會有助于晚輩們的思維和身體的健康成長。但在西方社會里,這種行為恰恰是被強烈禁止的。任何侵犯兒童的行為在西方國家都會看做是非法行為。電影里,許大同為了表示對自己美國朋友的尊敬,從而當著朋友的面懲罰了自己的兒子:他十分生氣的給了自己兒子一個耳光。這種行為如果發生在我們國家,會被看成是家長給自己不良教育找的一個臺階下,但在美國朋友的思維方式里,這種打兒童哪怕是自己孩子的耳光是一種非常惡劣的暴力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在美國,父母從來不會為孩子犯了錯誤而體罰他們。美國父母不認為體罰孩子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任何正面影響。正確的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修正問題,而不是依靠打罵來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這樣只會錯誤地引導孩子。另外在美國,對孩子進行體罰是犯法的,將小孩獨自留在家也是違法的。

2.2中美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的原因淺析。中美父母的教育理念充滿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他們個人的財產。他們認為孩子隸屬于自己,因以此孩子只能在他們的看管下健康成長。大多數的中國父母充當了改變與決定孩子命運的角色,這種關系明顯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然而美國父母是公平的,自由的看待他們的孩子。美國小孩自打出生,父母就認為他們是獨立的。他們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他們更多的是培養和孩子平等交流以及平等看待孩子的思維和想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美國父母更喜歡給予他們指導與幫助。因此,教育理念的不同直接導致教育方式的差異。

2.3電影《刮痧》反應出的家庭矛盾。在電影中,還有一個場景可以體現由于中美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引發的家庭矛盾。當方大同的爸爸待在警察局的時候,方大同的妻子在工作而無法去警局接大同的爸爸回家,大同只有自己親自去警局接父親。當大同去警局接到父親后,他打電話給妻子,而大同的妻子得知大同是獨自去接父親,而將孩子丹尼斯獨自留在家里的時候,夫妻爆發了一場不小的爭吵,從這場爭吵中,我們也得知在美國將小孩獨自留在家里是犯法的。

2.4中美對于人際關系的不同看法簡析。在對待人際關系上,美國的文化關注的是個人主義,而中國的文化關注的是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反抗權威以及所有試圖控制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直接的反抗是將個人地位置于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在人際關系的看法上不僅是不同的,更是對立的。這就是中美文化沖突的根源,也是電影想要討論的。在《刮痧》中,當大同的妻子珍妮在醫院里生下了丹尼斯的時候,大同由于工作繁忙而沒有陪伴在妻子的身邊。這種情況在中國是屬于可以理解的范疇,這是由于集體主義要重于個人主義,也就是是我們常說的“為了大家,犧牲小家”。但在美國社會,這種行為卻是不可理解以及難以接受的。這種中西方的價值觀沖突不僅僅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沖突,也是對于人際關系看法不同的沖突。

2.5在電影《刮痧》中反應的親人矛盾。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元素與載體。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強調家人間的愛與和睦。中國有句古話:“虎毒不食子”,所以在電影中,當美國兒童福利局控告方大同虐待自己孩子的時候,方大同的反應是不可思議與難以置信。他對妻子說:“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難道還需要證明什么嗎?”在大同的思維里,孩子的問題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不是其他人所能夠干涉的。在中國,孝心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美德。電影里,方大同欺騙法官說是自己為孩子做的刮痧,他這么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父親。在中國人看來,方大同的做法盡管沒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由于他是出于孝心,因此他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美國人的眼里,他們是根本無法理解這種中國特色式的孝心的。

三、結論

不同的國家,由于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人們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家庭觀,價值觀的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尤其突出。然而盡管如此,人們可以通過交流、觀察以及溝通來跨越這種文化的溝壑。這也正是《刮痧》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與西方國家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如何正確處理好這種沖突將是我們應好好研究的一項課題,也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思考的。

篇(10)

關鍵詞:

英美文化;文化差異;文學評論

一.文學評論的內涵

文學評論,顧名思義,評論文學。用專業的術語來講,是應用文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對特定的文學內容,比如說文學作品,文學思想等進行探討、研究等一系列文學性質的活動,以解釋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從而幫助相關的文學家進行文學創造,推動整個文學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英美文學的相關內容

英美文學是對英、美兩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總稱。同樣的是兩個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應。我認為文學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兩國的文化比較多元化,決定了其文學風格的多元化,戲劇、小說、詩歌等類型多樣,各具特點:(1)英國文學的特點英國是一個臨海國家,不僅氣候極具海洋性,其文學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氣息,再加上英國的經濟、歷史發展傳統,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英國的文學由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開始轉向寫實主義,這是英國文學發展的一般趨勢。(2)美國文學的特點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建國的時間比較短,在19世紀之前,美國文學可以說是依附于英國文學,具有英國文學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紀末期之后,美國文學開始脫離英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國的社會一樣充滿著自由、民主的氣息。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內容

各國的文學評論各具特點,但是仍然是有規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個問題,首先是文學倫理問題,這是要放在首位進行考慮的問題;其次是道德評論,這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關鍵所在;最后是審美評論問題。具體到英美兩國來說,文學評論與該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著極大的關系,在女權主義、殖民主義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文學評論研究文學和社會的關系,開創了文學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異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

(1)英美兩國的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1.英國的語言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發展時間較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就拿英國的官方語言:英文來講,許多的文學評論家在對英國文學進行評論時,使用語言十分的謹慎,這既能說明文學評論家謹慎的態度,同時也更能說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說英文便是英國的象征,因此出于這樣的態度,英國文學評論是相對拘謹的、缺乏新時期的創新與個性;

2.美國的語言美國官方使用的語言也是英文,但是卻是美式英文,雖然說在本質上,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語的稱謂便能很好的說明問題,美式英語是美國的創造,是美國爭取獨立的體現,眾所周知美國發展歷史比較短,而且是移民國家,文化發展多元化特征十分顯著,在獨立之后,美國在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可以說美國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應的在文學評論方面美國的文學評論就彰顯個性和創新性。

(2)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人本主義是英美兩國共同宣揚與崇拜的,但是英美兩國的人本主義又存在著具體的差別:

1.人本主義是英國發展歷史上很早便出現的,但是在文學評論領域人本主義是十分保守的,神權和禁欲主義依然處于主導地位,我認為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生動體現,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在文學領域的再現,莎士比亞是英國最為偉大的文學家,我認為沒有之一,莎士比亞不僅影響了英國一代人,更影響了整個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創作的典型代表,對其作品進行研究之后發現,人文主義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體現。

2.相比英國的人本主義,美國就十分創新、獨特。當然這和美國發展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國的獨立是十分果斷的,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爭取獨立自由的觀念理論深入人心,美國的人本主義十分的激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對人本主義的創新理解。在這基礎上美國的文學評論就顯得更加激進、創新。

篇(11)

一、跨文化英美文學的教學原則

美國華裔文學特點決定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沖突,對于英美文學教學而言,恰當地利用文學的這一特點,對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非常有幫助。運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文化沖突開展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要遵循體驗性原則和對比性原則。

1.體驗性。文化存在公開文化和隱蔽文化兩種層次。公開文化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可見文化,隱蔽文化主要是思維、情感、風俗以及人文等精神文化。美國華裔文學為隱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譚恩美創作的英語文學作品《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1989年)中,就融會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涉及到社會習俗、日常生活等,通常都是運用模糊的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My auntie,who had a very bad temper with children,told him he had no shou,no respect for aneestors or family,just like our mother.

翻譯:舅母對待孩子,向來粗暴得很。我弟弟不服地瞪了她一眼,她馬上訓斥他目無尊長。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就像我們媽媽。

這句話很簡單,卻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滲透出來。

2.對比性。在英美文化教學中,多數英語教師都會引導學生運用英美的思維對于文學作品的內容進行思考,鮮少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重視。將美國華裔文學作品引入到英美文學教學,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而產生跨文化意識,從而運用中國文化對于英美文化中難解的問題進行解答。比如,在《喜福會》的結尾,母親的遺憾是沒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姐姐,而吳晶妹最后幫助母親圓了這個心愿。當然,這僅僅是故事的陳述,其中所隱含的是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尋求,最終獲得了母體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建立了平衡,使得中美文化之間所存在的沖突消除。

這就說明,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從文化對比的角度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培養,可以引導學生將文化差異尋找出來,通過兩種文化的融會而實現文化的貫通,從而使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所提高。

二、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

1.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翻譯領會文學作品中的隱蔽文化。華裔血統的譚恩美創作的《喜福會》,所講述的是四名中國母親在美國定居后,與生于美國的兒女間所發生的故事。其創作淵源是譚恩美本人要對自己母親的身世以深入了解。但是,譚恩美又給自己以明確的文化身份定位,體現在漢語詞語的運用。

比如:my mother nodded toward my four brothers and reminded me:“Dangsying tamende shenti.” which means“Take care of them,” or literally,“Watch out for their bodies.”

不難看出,語句中就夾雜著漢語拼音。

“Dangsying tamende shenti”在《喜福會》的文本中采用斜體標記,其中的“Dangsying”就運用了雜合語言表達方式,如果運用美國本土語言表達,即為“Watch out for their bodies.”,翻譯漢語為“當心他們的身體”

2.挖掘文學作品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文學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豐富。為了使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所傳達的信息以準確把握,可以對中西文化背景以介紹,并與學生共同討論兩者之間所存在的文化差異。隨著學生文化事業的擴大,使得學生的文化性有所提升。英語教師在配合英語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解讀文學作品中的內中涵義,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譚恩美創作的《喜福會》中,運用英語語言創作,但是其中不乏漢語拼音以及英語音標的存在。這種運用家鄉語言的表達,不僅可以對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定位,而且還滲透著鄉土情感。學生通過大量地閱讀美國華裔文學,當從中尋找到漢語文的痕跡,自然會對文學作品產生親切感,且可以通過這種雜合語言的表達對于英美文學語言以深入解讀。學生對于不同語境的語言風格以了解,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閱讀相關的當代作品,使得文化素質有所提升。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對于華裔文學作品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化批評”視角展開。在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中,對于美國華裔文學進行研究,可以讓學生領會到異域文化融入到本土文化當中的英語語言“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對于英美文學以客觀定位,同時還可以在英語專業文化教學中獲得良好的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成年免费a级毛片|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浓毛大泬视频| 人人爽天天碰天天躁夜夜躁| 给我免费播放片在线中国|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高清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chinese国产xxxx实拍|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码styles|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日本爆乳片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新梅金瓶2之爱奴国语|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晚上睡不着来b站一次看过瘾| 亚洲另类第一页|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教师诱惑|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男男暴菊gay无套网站| 免费黄色毛片视频|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又硬又粗又长又爽免费看|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老子午夜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xxxx做受视频| 老师好紧开裆蕾丝内裤小说|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色黄网站aaaaaa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色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色综合久久伊人|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