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計量學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3 15:14:1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計量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信息計量學論文

篇(1)

(2)淡漠型的學習心態。這類學生表現為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肖趣不濃沒有意志力,思維消極定勢,缺乏靈活性;依賴教師支配,其心理狀態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認識模糊。

(3)消遣型的學習心態。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興奮好動。學習中不能認真思考課文中的觀點,而是各個環節跳躍,活動過多,激若沖動,注意短暫,思維無定勢,缺乏意志力。

(4)沉悶型的學習心態。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對學習思品課感到沉重而煩悶,沒有積極參與的心理,對課文觀點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經驗缺乏,學習感到困難,其心理狀態處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學生不良學習心態的原因,主要是

(1)教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不重視;

(2)教學方法單調呆板,不符合認識活動的規律;

(3)傳授知識單性,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4)教師的能力低弱,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動態,不能應急駕馭;

(5)來自學生主觀方面的問題,如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語文、教學等學科,而忽視思品學習等原因,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和厭煩學習的心理態。

篇(2)

[3]周述文,郭曉軍,孫愛平,湯海洪.電子商務網站的分類及評價初探[J].中國管理科學,2000,S1:748-754

[4]蔣穎,金碧輝,劉筱敏.期刊論文的作者合作度與合作作者的自引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0,12:23-28

篇(3)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0)10-2307-02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XU Jun1, WANG Xiao-fang2

(1.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Test of Anhui,Hefei 230051,China;2.Department of Computer,Artillery Academ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method of analyse based on Web-download frequency, researching law of distribution in CNKI database ,through image verifying,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radford law is applicable to journals survey with some new features.

Key words: Webmetrics; Web-download Frequrncy; Bradfordlaw

信息資源電子化、網絡化以及網上文獻信息數量激增,促進了網絡計量學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其次,電子文獻信息資料的統計分析及研究成果為該學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網上文獻信息的日益增長,信息計量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必然要隨之開展到網絡領域,這是該學科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研究成果必然會為網絡管理的定量化和學化提供理論指導和定量依據[1]。

評價科技論文的文獻計量學指標有很多,如論文發文數量、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數、自引數、他引數、基金資助論文數、期刊的影響因子、不同排序作者對論文的貢獻率、論文的合作人數、論文的參考文獻數、論文被下載的次數等等。該文選取其中論文被下載的次數為研究指標,探討文獻計量指標的學術評價功能在網絡計量學中的應用。

1 數據來源

海量的信息搜索具有一定難度,并且網絡信息的組織和描述沒有完全規范和統一,因此尋找網絡信息計量學的樣本很復雜。由于SCI、EI收錄的中文期刊數量很少, 不能在統計學意義上給出我國期刊的計量指標。為了具有代表性,本文選擇CNKI作為統計分析的樣本數據,將以“網絡信息計量”作為主題詞的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

2 實證分析

Web下載總頻次是該期刊上網以來所登載的全部文獻在統計當年被下載(包括全文瀏覽、轉存和打印)的總頻次。反映了該期刊在網絡上的載體影響及被應用的能力。

本文數據選擇時間間隔為2005年到2010年,統計這期間“計量技術”專業相關論文信息在數據庫中的平均數量。共得到有中文“計量技術”作為主題的學術論文45篇,按照“下載頻次”的降序排列,得到表1。本文取不同的分區值對數據進行區域劃分,并分析計算,如表1所示。由表1中數據可知有下載頻次的論文總數量N=45。全部45篇論文的“下載累計頻次”A=R(45)=5292,我們取布拉德福分區數m為6來計算布拉德福常數am(m=8),比較布拉德福圖形并探尋其規律[2]。

通過對原始數據按照“網絡下載總頻次”的遞減順序進行等級排列,當m=6時,共分6個區,同理,按照區域分析法[3],令每個區域文章下載總頻次大致相等,計算平均值為A/m=5292/6=882,按照這一平均值計算各區域中的論文累計數Nj(j=1,2,…,6),得到區域劃分的結果如表2所示。

計算得到均值a(6)= 2.06

依據表2的分析結果,當分區數m=6時,布拉德福常數范圍為1-4.8,平均值為2.06??梢钥闯龅谒膮^的數目及常數偏大。以上分析表明,網絡環境下,用戶對信息的利用規律與傳統環境下基本一致,數據分布仍具有一定的布拉德福分布特點,但是在網絡環境下表現得不明顯,并且有新的特點,文獻計量指標的學術評價功能在網絡計量學中仍適用。

3 圖像分析

以“Nj的自然對數LnNj”為橫軸,以“下載累計數R(nj)”為縱軸,以表2中的數據作曲線圖,得到數據分布圖形如圖1所示。

以“論文累計數nj”為X軸,以“下載次數累計數R(nj)”為Y軸,以表2中的數據作曲線圖,如圖2所示。

圖1 m 為6時(LnNj,R(nj))數據分布圖形 圖2m 為6時(nj,R(nj))數據分布圖形

比較圖1與圖2中的曲線,可以發現具有相似性,曲線的走向與布拉德福圖形一定程度上接近,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結合區域分析、圖像分析結果,表明“論文Web下載總頻次”分布具有一定布拉德福分布特征,可以用來研究網絡信息分布規律[3]。

4 理論總結

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國著名文獻學家B.C.Bradford提出的描述文獻分散規律的經驗定律。其文字表述為:如果將科技期刊按其刊載某學科專業論文的數量多少,以遞減順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為專門面對這個學科的核心區、相關區和非相關區。各個區的文章數量相等,此時核心區、相關區,非相關區期刊數量成1:n:n2(n的平方)的關系。是用來描述科技論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的,其數學表達式表示的是“期刊載文量累積數”與“期刊累積數(即期刊等級數)”之間的函數關系。但在實際應用中,期刊的載文量常常可以用其它指標來代替。例如, Wallace在1986年有關文獻分散與老化關系研究中,就以期刊被引次數來代替期刊的載文量,即認為期刊被引用的次數也可以像期刊的載文量一樣直觀地反映該期刊對于該專業的貢獻大小和在專業中的地位[4])。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仿照Wallace等人的思路,建立兩個基本假設:1)在網絡環境下,“期刊的Web下載總頻次” “反映了該期刊在網絡上的載體影響及被應用的能力”,也可以反映該期刊對于該專業的貢獻大小和在專業中的地位;2)如果假設①成立,那么“期刊Web下載總頻次”在期刊中的分布應該服從布拉德福離散分布規律。經以上驗證該假設成立。

5 結束語

網絡計量學基于Web和軟件計量分析工具,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計量學方法、統計學方法于一體,揭示網絡信息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本文參考了相關的知識和處理方法,對網絡信息的分布規律進行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布拉德福定律在網絡環境下仍然適用,只是表現形式有所變化。此研究只是冰山一角,網絡環境下信息的計量問題研究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張洋.期刊Web下載總頻次的布拉德福分布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6(6):38-42.

[2] 趙雋.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區域法的學術論文分布研究[J].現代情報,2007(05):26-28.

篇(4)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2-0162-04

目前信息的分析與預測活動已越來越深入到社會發展、經濟生活、科技進步等各個領域,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1]。針對某一學科專業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與預測,不僅可以揭示該學科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而且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如今,無論是情報學還是文獻學的發展都與文獻計量學息息相關,文獻計量學也是情報學等相關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對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不僅可以預測出未來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趨勢,而且可為其他學科尤其是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2]。

本文以文獻計量學為實例,通過定量的方法分析其論文數量的變化情況,應用回歸分析模型和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對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趨勢進行擬合和預測,并針對兩種預測模型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3]。

1統計數據的來源與統計結果

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系統,以文獻計量學為關鍵詞,統計時間為1996.01.01-2010.12.31進行模糊檢索,對所檢索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后共得到論文2 100篇,按發表年份排列的論文篇數2.1回歸分析模型介紹

回歸分析法,是從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出發,通過對與預測對象有聯系的事物或現象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進而推算出對象的未來數量狀態的一種預測方法。根據散布的數據點求出理想的回歸直線或曲線,建立起確定的回歸方程進行預測[4]。

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一般形式:

時間序列分析是以研究對象的歷史數據為基礎,將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過程表述成時間序列,首先要識別時間序列的特征,進而分析它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建立相應的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并通過一定的時間序列預測方法,推測出研究對象的未來變化趨勢。

通過分析統計數據,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法中的移動平均法(M法)對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趨勢進行擬合和預測。其基本方法是每次在時間序列上移動一步求平均值。這樣的處理可對原始的無規則數據進行“修勻”,消除樣本中的隨機干擾成分,形成平滑的趨勢線,突出序列本身的固有規律,從而為進一步的建模和參數估計做好基礎[5]。

為進一步提高預測值和實際值的吻合度,可以采用在一次移動平均的基礎上再進行一次移動平均法,稱為二次移動平均法。二次移動平均是在一次移動平均的基礎上,對具有線性趨勢的數據再進行一次移動平均。其計算公式為:

在利用時間序列模型進行預測時,可將對應的T值代入式(7)中,通過線性時間關系模型求出i+T即為所要預測年份的論文篇數。

3文獻計量學研究發展趨勢的預測

3.1回歸分析預測模型

以文獻計量學的年份為自變量,各年份的論文篇數為因變量。通過散布的數據點繪制出散點圖,發現兩變量的關系近似于一條直線。為了方便計算,設1996-2010年時間t的取值分別為-7,-根據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的計算公式計算相關數據結果如下:

由此可知,回歸方程的擬合程度很好,可以應用回歸分析預測模型對未來的文獻計量學相關文獻量進行預測。

通過回歸分析預測模型可預測2011年文獻計量學的相關論文篇為2011=140+22.78t=322.24。

3.2時間序列分析預測模型

根據公式(4),分別取移平跨度n=3和n=5進行一次移動平均,如表3。

通常采用均方誤差(MSE)來檢驗n值選擇的效果。表3一次平均移動數據表

年份11論文篇數依據上述兩種預測模型,分別計算兩種模型1996-2010年的模擬值以及2011年、2012年的預測值,如表5。其中,

兩種預測模型的相關系數比較得:r1

5結語

以文獻計量學為例,采用兩種預測模型對其發展趨勢進行擬合及預測,克服了單一模型擬合和預測的局限性。預測結果表明,文獻計量學研究的論文篇數在未來3年將超過500篇,并且增長趨勢較快。通過對兩種預測模型相關系數的比較,得出時間序列模型對文獻計量學研究發展的預測效果相對較好。時間序列模型在預測時不必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僅從實際變動的數值序列自身出發建立相應的模型進行預測,避免了尋找影響因素及識別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困難。回歸分析模型是從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著手,通過對與預測現象有聯系的事物或現象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時間序列模型適用于某一領域的短期預測,而回歸分析方法是經濟預測的常用數學方法,利用統計數據確定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并參考這種函數關系來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適用于某一領域的長期趨勢預測。兩種預測模型不僅適用于文獻計量學的發展研究,對于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針對不同領域的學科發展趨勢,在進行數據模擬和分析預測時要根據數據的多少和分布情況,選取一種相對效果更好并且方便可行的預測方法。

參考文獻

[1]查先進.信息分析與預測[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2,193-201,205-208.

[2]鄭懷國,趙靜娟,譚翠萍.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科技情報分析與服務[J].情報雜志,2010,(12):39-40.

[3]吳淑玲.兩種數字圖書館發展趨勢預測模型的比較[J].情報科學,2004,(11):1317-1320.

[4]王筠.專業研究發展趨勢的預測模型——以競爭情報研究為例[J].情報雜志,2010,(7):12-14.

篇(5)

1 引 言

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可以把復雜現象簡化為指標及相關數據,從而可以對研究活動進行數值上的客觀比較,能得到客觀可信的定量的評價結果。在文獻計量學中,科學家或科研團隊的學術成果主要體現在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學術論文的被引頻次兩個方面。論文的數量和論文被引的頻次本身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從中可以獲得科學家或科研團隊n年發表的論文數量、每篇論文得到的引文數、的期刊以及期刊的影響參數等。而且,不同的人會使用不同的標準對科學家或團隊的研究活動進行評估。

2005年,美國物理學家J.E. Hirsch 提出一種新的非常簡單有效的數字指標——“h指數”,用以評價科學家個人的學術成就。Hirsch將h 指數定義為:“一個科學家的分值為h,當且僅當在他/她發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每篇獲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數,科學家剩下的(Np-h)篇論文中每篇論文的引文數都小于h次”[1]。 h指數作為引文影響力和論文產出力二者結合的新的評價指標,Hirsch 認為h指數優于其他一般用于評價科研人員學術成果的傳統的單項指標[1]。他認為論文總數可以直接測度科研生產力,但不能測度論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被引總數可以測度論文的總體影響力,但論文的被引次數不太容易找到,作者的影響力可能被少數重要的合作論文夸大,這些合作論文有可能是與許多其他作者共同完成的,因此并不代表作者的實際影響力,同時,該參數往往不能恰當分配被引次數較高的評論性文章與原創性研究成果的權重;篇均被引次數可以比較不同時代科學家的影響力,但數據不容易獲得,容易造成獎少懲多。Hirsch認為h指數可以避免上述所有缺陷。

h 指數的絕妙之處,就在于它具有制衡被引頻次和論文數量兩個指標的特點。因此這項指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指標在學術評價中的局限性。鑒于此,該指標一經問世,立即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h指數的數學模型被建立[2-3],獨立的類h指數-g指數也被發現[4],使h指數和類h指數的研究成為信息計量學的前沿研究領域,并顯示出了發展成為下一代核心評價參數之一的可能性,因而及早對h指數和類h指數進行系統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5]。

Hirsch 教授提出h指數的初衷是為了衡量科學家的個人學術成就,但h指數并非只限于評價科學家個人,也可以評價一個科研團隊、一種學科或一所大學、一種學術期刊、一個地區或國家等群體[1]。利用h指數進行大學以及學科的評價時,顯現出其他計量指標所不具有的特點。因而大學h指數顯現出什么樣的特點、h指數與傳統文獻計量指標是否存在相關性以及h指數對大學學術成果評價的可行性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2 方法與數據

本研究以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為依據,選取排名前100名的大學以及醫學、生命科學、物理和化學4個學科排名前50名大學學科發表的國際論文作為分析樣本價值[6],并以Thomson Scientific 制作的ISI Web of Science平臺中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三大引文數據庫為來源數據庫,統計作為研究對象的每個大學及學科的論文總數和被引總數,并計算了h指數和篇均被引次數。

篇(6)

中圖分類號:B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2)05-0466-07

1 序言

筆者(本文第一位作者)于公元1991年6月回到臺灣,在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服務。旋即于《測驗與輔導》與《研習信息》(1991a,1991b)期刊上,投稿發表留學美國的簡短學習心得《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以介紹當代心理計量學(psychometrics)在歐美國家的發展狀況。后來,由于受到重視,復應邀在訓育委員會委托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承辦的“心理測驗之學術及實務研討會”學術會議上,正式進行詳細的論文宣讀(1992)。

筆者在此,再次扼要地重點回顧該次大規模文獻評閱的結果與心得如下,以作為本文的引言:(1)測驗理論派別:兩大一小。測驗理論分古典測驗理論(classical test theory,CTT)與試題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等兩大派學說理論,以及一派較小規模的推論力理論(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前者的使用人口較廣,理論較被熟悉,相關研究文獻較多;而后者的接觸人口較窄,理論較為陌生,相關研究文獻較少。

(2)代表人物及其著作。Gulliksen(1950,1987)的專著是古典測驗理論之始;Cronbach,Gleser,Nanda和Rajaratnam(1972)的專著是推論力理論之起源;而Lord(1980)的專著則是試題反應理論的濫觴。其實,上述各家學派理論的發展,并不是斷然沒有交集,至今,他們仍然是并存的。

(3)兩本重量級的經典作品。一為美國加州 Annual Review 公司所出版的《心理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年刊,另一為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所出版的《教育測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前者,約每隔四至五年,即針對過去幾年間有關心理計量學領域的某個研究主題文獻,進行整理和評閱,并提出該主題的研究發展現況與趨勢之說明。后者,乃有心理計量學食譜(cook book)或百科全書(encyclopedia)之稱,約每隔二十年,即針對過去二十年來整個心理計量學的重要領域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和評閱,并提出發展趨勢的回顧與展望;第一版于1951年發行,第二版于1971年發行,筆者畢業(1991)時,則剛出版第三版,由Robert L.Linn教授所主編(Linn,1989),而最近一版是第四版,則由Robert L.Brennan教授所主編(Brennan,2006)。

(4)兩個發展趨勢。在該次學術會議上,筆者歸納文獻后,提出測驗理論有兩大發展趨勢的看法,那就是:理論的發展愈趨向數學化,理論的應用愈趨向計算機化。

(5)三個發展方向的未來建議。筆者亦于當時提出心理計量學未來可朝下列三個方向發展下去:1)建立多向度試題反應模式(即mult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MIRT)及其參數估計所需的計算機程序;2)計算機化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3)結合認知科學的研究,往認知診斷測驗或評量(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CDA)領域發展。而此三個領域,正是當前(從公元1991年~至今)心理計量學領域中,正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議題與方向。

上述重點評論,后來均被收錄引用在筆者的專書著作《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1997,2002,2011)及《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2009)里。筆者根據有關測驗與評量發展史的文獻評閱結果,歸納提出近百年來有關測驗與評量的發展趨勢如下:

(1)能力或成就的評量觀點,已由傳統重視單一心智能力或成就評量的紙筆測驗,逐漸走向強調多元心智能力或成就評量重要性的實作評量;

(2)命題、測驗編制,及施測方式,則由原本盛行的人工化復本測驗,逐漸走向題庫式的計算機化適性測驗;

(3)測驗結果的解釋與做成決策,則由原先強調常模參照測驗的用途,逐漸趨向重視效標參照測驗的應用;

(4)測驗理論的發展與應用,亦愈發趨向重視數學化和計算機化的結合。

本文的目的,即在序文的背景下,評閱近二十年來(從公元1991年筆者回臺至今),心理計量學文獻出版數量在臺灣測驗學界發展情況的回顧與展望,以作為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的信息橋梁。

2 相關文獻資料的檢索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二十年來,心理計量學的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情況,筆者檢索臺灣現行的兩大研究文獻信息檢索系統:一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另一為臺灣碩博士論文索引系統。前者為國家科學委員會所出資建置,后來統一委由國家圖書館負責管理,后者則為國家圖書館所出資建置并負責管理。從這兩個信息索引系統中,最可以窺見這二十年心理計量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情形。

由于每位作者所使用的關鍵詞未必一致,甚至對論文主題的歸類,也有譯名不一、類別不一、甚至到了眾說紛紜的程度。因此,筆者依據書目索引的表達方式,將心理計量學列為待檢索的關鍵詞(key words),并將其相關的譯名及可能歸屬的類別名稱,如:測驗與評量、教育統計、試題反應理論(IRT)、測驗與統計等,凡出現在所檢索的論文標題、關鍵詞,及摘要等范圍里,通通列為檢索的對象。茲分別針對上述兩個信息索引系統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結果呈現在表1和表2以及圖1到圖4里,筆者再于后續文章里針對此檢索結果進行說明。

2.2011年度篇數偏少,可能是尚未完整上傳建檔所致。

3.檢索日期:2012.8.12.

2.國家圖書館于公元2010年,將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改版,分為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和HyRead臺灣期刊論文數據庫。

3.檢索日期:2012.8.17.

從表1和表2所示可知,心理計量學在臺灣學術發展的情況,確實有逐年成長的趨勢。然而,相對于二十年來,整體研究人口的成長趨勢來看,心理計量學還是屬于相當冷門的學科。所謂的冷門,即是指這領域的研究人口,相對于整體研究人口的成長數量來看,比例是相對偏低的。由于可能撰寫有關心理計量學領域的學術論文者,多半是畢業自教育學門或心理學門的人才,表3所示即為二十年來相關學門畢業的碩博士研究人口的成長情形。若以表1和表2的數據相較于表3來看,可知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的產出比例(以每年度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數或期刊論文數,除以每年度畢業的碩博士人口數之比例)是相當低的,因此說,心理計量學在臺灣算是一門冷門的學科。

2.心理學門包含在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里計算,沒有單獨列成一類。

3 對過去的回顧

中國測驗學會算是臺灣歷史悠久的學術團體之一,所出版的學術性刊物《測驗學刊》,至今(2012年)已歷時五十九年,可說是歷史久遠的學術性刊物之一。該刊物算是目前臺灣心理計量學領域論文的主要出版園地,但由于論文歸屬的分歧,心理計量學一詞在臺灣并沒有統一的譯名與界定范圍,因此本文所檢索的關鍵詞就包含了其它可能歸屬的名稱,如:測驗與評量、教育統計、試題反應理論(IRT)、測驗與統計等。所以,本文采用較為廣泛的檢索方式,凡出現在所檢索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及摘要等范圍里的論文篇數,統統列為檢索的對象。雖然這種檢索方式無法做到十分精確,但長遠看來,卻也反映出長期的發展趨勢。

一門學術領域的發展,若能配合政府施政政策的推動,將能如火如荼地進展與發展茁壯;以美國為例,當布什政府推動“帶好每一位孩子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法案)時,即帶動心理計量學的學術蓬勃發展,并且造成這方面人才供不應求的情形,即為明顯的一例?;仡欉@二十年來,臺灣有一項考試方式的變革,與心理計量學的發展最具有息息相關,那就是臺灣教育部在2001年推動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國中基測)的升學考試變革政策,但該政策的推動結果,卻沒有獲得如美國推動NCLB法案那般促進心理計量學發展的效果。

國中基測是臺灣近二十年來,為改進高中升學考試方式所建置發展的大型測驗題庫(余民寧,2004)。原先即以效標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 testing,CRT)觀點設立,并以Rasch模式作為建置與計分的理論基礎,初期建立各考科為1分至60分的量尺分數,現在已改為1分至80分的量尺分數。這種考試方式的變革,雖然啟用了新式的測驗理論(即IRT中的Rasch模式),但卻缺乏全面引用歐美的專業測驗制度與配套措施(如:試題回收,不再公告題型與答案等),而僅將傳統100分制的考試得分,透過beta binominal transformation計分公式變成60分制或80分制的特定量尺分數,而不是采用國際上常用的量尺分數(如TIMSS或PISA等大型數據庫的學業成就評比所使用者——以250分為平均數,標準差為50分的量尺分數),結果一來徒增民眾認知與習慣上的困擾,二來卻沒有達到當初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卻反而增加升學的考試壓力。因此,在下一輪的教育革新中,教育部擬于2014年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即實行免試升學的方式,屆時,推動十余年的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將轉型成國中畢業會考(各學科的學習成就僅分成三等級,不再使用量尺分數),不再是國中畢業生升學高中或高職的考試依據之一。國中基測的升學考試方式,屆時將再由現行的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 testing,NRT)做法,轉變回到原先預設的效標參照測驗方式。

筆者省思評估此一考試方式的變革,無法像美國推動NCLB法案一樣,一舉推動讓心理計量學成為臺灣測驗與評量中的主流學說,其原因有下列幾點:

(1)臺灣民眾被傳統的考試習慣所左右,認知觀念已經積重難改。例如,傳統的考試習慣是: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且采用百分制計分,答對幾題可以得到幾分是大眾可以自己計算得知的事。然而,心理計量學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尤其是IRT的理論和應用更是如此,像國中基測如此的新式測驗方式,其考題的研發系將定錨試題(anchor items)透過嚴謹的等化(equating)與銜接(linking)設計程序,將不同校準過(calibrated)試題參數的考題,建立在一個相同量尺上的測驗題庫后,再抽題組卷成當年度使用的考試題目;如此嚴謹、復雜、專業的作業程序,已遠遠超過傳統考試制度的做法。但考試傳統上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的做法,卻正好危害到該題庫的安全性與專業性,造成它在題庫試題逐漸用罄之后,已成為與傳統考試沒有兩樣的測驗方式。

(2)補習班及報章雜志的宣傳廣告、家長們對子女升學的看法,與明星學校的光環等價值觀的扭曲,反映出民眾認為考試不是一件專業工作的認知,這才是造成心理計量學發展的真正瓶頸所在。由于學??荚囶l繁,補習班、學校、出版社所出版的測驗卷價格低廉,測驗試題多半是剪輯自坊間的考試參考書、過去的考古題,或教師不用心命題的題目,且多半都是依據古典測驗理論且采用傳統百分制計分方式的考試,這些舉動造成民眾對心理計量學專業形象的誤解,間接認為考試不是一件專業工作,不需要像IRT那么復雜的理論依據與專業做法,也可以把考試工作辦好。所以,愈發強化民眾對考試傳統習慣作法的認知,造成新興的測驗理論(如IRT)甚難在臺灣的測驗與評量領域中生根與發展。

(3)考試方式變革的目的與手段不一。當初國中基測的設計目的,是在評估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改革是否有達成既定的目標成效,因此是立基于效標參照測驗觀點所建置發展的,而不是在作為升學考試之用;因此,才會引進嚴謹的Rasch理論模式,作為建置題庫、測驗,與計分的依據,并以此作為教學診斷、補救教學,與改進課程綱要參考之用。然而,因為推動此方案的部長過于鞠躬盡瘁而死于任內,后繼的部長不明原委,乃將它拿來作為改良式的升學考試之用,實施十余年下來,結果造成學生的考試壓力不降反升的現象,臺灣民眾對此政策措施的批評聲浪不斷。

除了國中基測是政策性推動的考試變革之外,二十年來,臺灣的高等教育雖然也蓬勃發展,攻讀心理計量學領域的人口也有緩步增加的趨勢,但專責考試業務的機構(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四技二專入學考試中心、考選部舉行的各種國家考試等)多半仍以古典測驗理論作為主流的傳統考試方式,致使專攻當代測驗理論(如:IRT)的人才就業狀況不勝理想,且民間企業對此領域人才的需求量又不大,這也都是間接造就此領域成為冷門科學的原因之一。

由于上述幾點原因可知,心理計量學在臺灣的發展,已然錯過許多可以成長茁壯的機會。現行考試方式在臺灣的推行,可說是根深蒂固很久了,心理計量學學者在短短二十年間的努力,即想引進與推行西方新式的考試方式,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這還需要時間去倡導與教育民眾,以及耐心的等待才行。

4 對未來的展望—代結論

在全球華人的地區,甚至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下的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東南亞及美加的華僑地區等),華人家長都把“接受教育”當作是促進子女往上層社會流動的一大關鍵所在。重視教育,是全球華人家長的共識。而如何評估子女的學習成就好壞,相較而言,當然只有訴諸于較為客觀、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因此,全球絕大多數華人子弟的成長歲月,從小到大即是在讀書與考試中度過的。華人對考試制度和精神的認知和熟識程度,儼然已融入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已融入每一位華人的血液里,DNA里,想要一夕變革,談何容易。

然而,心理計量學在歐美西方國家興起,也不過才百余年的事。西方人藉由科學探究的精神,百余年來,已將考試方式變成是一門科學,雖然心理計量學對西方人來說也是一門冷門科學,但近二十年來,仍朝著筆者所說的數學化與計算機化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這不得不令人佩服西方人探究學問的精神與做法!凡是主修心理計量學的人都知道,一項專業化的考試,從組成考試委員會,邀請專家命題,修審試題,分析試題,等化與銜接,題庫建置,到最后的組卷施測等過程,都是相當嚴謹、繁復、專業化的程序,也都是在一群專家代表(含:學科專家、測驗專家、資訊工程專家、行政官員、一般教師等)負責規劃、監督,與執行之下,才能順利完成的作業。但是,華人(甚或是亞太地區的人民)的想法可不是這樣,他們對考試的傳統看法,已經太過根深蒂固了,想要他們嘗試不同的新方式做法,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調整得過來。

茲舉一例如下,即可說明此現象。過度重視考試與要求考試完畢即公布試題和答案的看法和做法。民眾呼吁說“人民有知的權利。不公布考題的話,民眾怎知考題的對錯與好壞?”,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沒有錯、很有道理,讓考試主辦單位很難拒絕考生這項要求。但這樣的看法和做法,就不容易使考試成為一項專業工作,當代的新興測驗理論(如:IRT)便無法派上用場,考試就仍停留在原始的傳統做法上。殊不知民眾的這種呼吁,其實是以鄰(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為壑——也是造成學生考試壓力不減反增現象的來源之一。歷屆考題都公布了,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所需準備的考古試題就愈多,花費在準備考試的經費、時間、壓力就愈大,未來的考題為避免與考古題重復,便會愈出愈叼鉆、愈偏離考試與評量的原本目標——最后倒霉受害的,還是愈晚參加考試的學生莫屬。結果,讀書與考試即消磨掉大半年輕學子的學習熱忱與探究學問的精神,難怪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的國際評比結果顯示,參賽的亞太地區代表(包括:韓國、日本、香港、臺灣、和新加坡,除新加坡外)學生數理成績表現優異(包辦國際評比成績的前五名),但卻相對缺乏對學習數理科學的興趣與熱忱(Mullis,Martin,Gonzales,& Chrostowski,2004;余民寧,韓佩華,2009)。這種現象都是由于過度重視考試的結果,學校的考試太過頻繁,且每次考試之后都公布答案和試題,考題的命題已然愈趨叼鉆,考試已偏離評量的原始目的,造成學生應付考試的能力很強,但卻無法體會學習與考試(評量)的目的為何,更不用說能否體會出學習的樂趣與培養出探究學問的精神與熱忱為何,這些現象都將不利于未來人才的培育。

考試制度是中華文化的千年傳統,說要變革,以全盤引用新式的測驗理論觀點,談何容易。因此,展望全球華人的地區,想要把考試方式變成像西方國家一樣的專業測驗方式,可能還需要透過長期的教育和倡導,才能教化民眾未來能夠接受更專業、更科學、更效率化考試方式的變革,而這才是心理計量學未來能在華人地區蓬勃發展的契機所在。

致謝:本文的撰稿,筆者擬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1年度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之獎勵經費的支持(補助文號:國科會101年7月30日臺會綜二字第1010050707號函)。參考文獻

教育部統計處.(2012).2012年08月01日,取自http://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余民寧.(1991a).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測驗與輔導,109,2186-2188.

余民寧.(1991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一)——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信息,8(6),13-18.余民寧.(1992).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承辦“心理測驗之學術及實務研討會”的學術會議論文宣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臺北:心理.

余民寧.(2004).從調查數據回顧基本學力測驗的實施.中國測驗學會主辦“2004年年會暨教育與心理測驗學術研討會”木鐸獎得主專題演講及論文宣讀.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臺北:心理.

余民寧,韓佩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臺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心理.

Brennan,R.L.(2006).Educational measurement(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ronbach,L.J.,Gleser,G.C.,Nanda,H.,& Rajaratnam,N.(1972).The dependability of behavioral measures:Theory of generalizability for scores and profil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ulliksen,H.(1987).Theory of mental test.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50 b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inn,R.L.(1989).Educational measurement(3rd ed.).New York:Macmillan.

Lord,F.M.(1980).Applications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is,I.V.S.,Martin,M.O.,Gonzales,E.J.,& Chrostowski,S.J.(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Findings from IEA’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at the fourth and eight grades.Chestnut Hill,MA:Boston Colleg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Psychometrics Literatures in Taiwan from 1911 to 2011

Yu Min-Ning Chen Po-Lin Syu Jia-Jia Chao Pei-Ching

篇(7)

[4]鄧濤.解讀《國家檔案法規體系方案》之一檔案法規體系建設的歷史和現狀[J].中國檔案,2011(8):31-32.

[5]馬費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學基礎[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97-98.

篇(8)

〔摘要〕《Scientometrics》是國際科學計量學研究領域的第一本專門期刊。對該期刊文獻的作者進行共被引網絡分析,網絡中關鍵節點人物代表了國際科學計量學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代表了國際科學計量學研究的主流方向。利用信息可視化技術對2001-2010年間發表的文獻數據進行分析,在作者共被引網絡中形成了以Hirsch J為代表的H指數相關研究團體,以Meyer M,Narin F等為代表的專利計量研究團體,以Price D,White H,Small H等為代表的共被引分析和科學計量指標研究團體等為主體的研究結構。

〔關鍵詞〕Scientometrics;信息可視化;作者共被引分析;科學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250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11-0105-05

科學計量學孕育于科學學、數理統計等學科母體。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2000年以后,信息科學和網絡技術的迅速崛起,將計算機算法和程序的應用引入對科學計量領域的研究,使這門學科煥發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基于信息可視化技術的科學知識圖譜方法成為當前科學計量學研究的重要手段[1]?!禨cientometrics》期刊作為國際上惟一一份專門的科學計量學刊物已經成為學者們研究科學計量學的重要分析對象[2-5]。

《Scientometrics》期刊是由匈牙利的MT貝克(MTBeck)、前蘇聯的GM多布羅夫(GMDobrov)、美國的E伽菲爾德(EGarfield)和D普賴斯(DPrice)等人于1978年在匈牙利創立的。該雜志的創立,標志著科學計量學的成熟與獨立,使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屹立于學科之林。雜志的副標題“關于科學學和科學政策計量的國際雜志”明確規定了它的性質和范圍。4位主要創立人(也是主編)在1979年《Scientometrics》第1卷第1期的創刊詞中宣稱,該雜志的目的是促進國際科學計量學(理論與應用)的發展,促進科學學、科學政策和科學交流的數學化與定理化,為工業部門、經濟部門、政策制定與管理部門等提供決策的科學依據和制定政策的計量模型及評估指標與方法[6]。《Scientometrics》為雙月刊,欄目設有研究論文、短評、文獻匯編、書評、專業新聞等,內容豐富。該期刊的發行,為全世界科學家發表科學學和科學政策的定量研究成果,探討有關科學計量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提供了重要陣地。本文基于文獻的信息可視化技術,從作者共被引的視角對國際科學計量學研究的核心人物及其研究熱點問題進行可視化展現。

篇(9)

〔中圖分類號〕G250.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2-0101-04

文獻計量學研究源自1969年,是美國目錄學家Alan Pritchard提出的將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運用于圖書及其他交流介質的研究的一門學科[1]。它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的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2]。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可定量地、深入地揭示學科動態發展變化規律,是科研人員和信息服務人員深入研究學科或專題的好方法。

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過程中,為保證統計文獻全面系統[3],需要對源于不同數據庫文獻進行檢索、匯總,因而會產生大量的文獻數據,以往國內由于缺乏文獻數據歸總和統計的簡便工具,導致文獻計量學研究工作中存在著文獻匯總困難、統計的文獻數據不全面、統計方法繁瑣等問題。基于上述困難,目前我國公開發表的文獻計量學研究文章所研究數據來源僅是單種期刊[4-6]或少量期刊或單個數據庫[7-16],少量源于多個數據庫。文獻收集齊全的文獻計量學分析研究所用的數據歸總后還要借助其它軟件[17-20]才能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操作過程比較繁瑣。

本文介紹了在文獻計量學研究中,如何巧妙利用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21](簡稱NE,下同)對源于多個數據庫的大量文獻進行歸總、統計和分析,解決了以往文獻計量學中存在的文獻匯總困難、統計的文獻數據不全、統計方法繁瑣等問題,為文獻計量學研究探索了一種簡便、有效的新工具。

1文獻管理軟件NE及其文獻計量學分析功能的介紹NE是北京愛琴海軟件公司開發的文獻檢索與管理系統,其核心功能涵蓋“知識采集、管理、應用、挖掘分析”等知識管理的環節。利用NE平臺可把源于不同數據庫的信息集中起來進行管理,保證了統計信息的全面性、系統性。在對文獻信息進行全面匯總的基礎上,再利用NE提供的信息統計功能對所采集的大量文獻信息進行分析統計。

2如何利用NE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

2.1建立專題數據庫

本文以“基于NE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為例闡述專題數據庫的建立過程。在新建NE數據庫前,先在電腦磁盤中建立一個文件夾,用于保存所有關于文獻計量研究文獻信息資料。然后利用NE的“新建數據庫”功能建立了一個名為“基于NE的文獻計量學分析”專題數據庫,將其保存至磁盤中的“基于NE的文獻計量學研究”文件夾中。為了防止操作過程中的數據丟失,研究者既可利用NE的“數據庫備份”功能備份自己建立的專題數據庫到目標文件夾中,也可選擇“打開數據庫時備份”或者“關閉數據庫時備份”進行備份。

NE題錄信息的采集有3種方式:一是過濾器導入方式;二是聯機檢索方式;三是手工建立方式?!斑^濾器導入方式”是指將數據庫中檢索出來的題錄信息通過NE“導入題錄”功能進行批量采集,該方式信息采集速度快、內容全面,適合大批量的文獻題錄信息采集?!奥摍C檢索方式” 指利用NE內置的常用數據庫檢索連接文件直接在線檢索數據庫,批量生成題錄信息,該方式簡單、省事,但受網絡環境影響較大,適合在網速較快的情況下進行大批量題錄信息采集?!笆止そ⒎绞健笔侵赣檬止ぽ斎氲姆绞浇㈩}錄信息,該方式效率低、繁瑣,不推薦使用。

由于從各大數據庫導出的文獻信息格式不盡相同,使用“過濾器導入方式”采集題錄信息時,不僅要選擇適當的題錄保存格式,還要選擇與題錄保存格式相匹配的過濾器。筆者實踐經驗表明: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庫(簡稱維普,下同)可選擇全紀錄格式保存;CNKI在總庫中信息保存時選擇“自定義”字段全選格式,在信息導入時選擇“CNKI-Export(custom)"過濾器;萬方學術期刊庫(簡稱萬方,下同)以NE格式保存較好,導入題錄時用NE-萬方過濾器;SciFinder(CA)在信息保存時選擇“Tagged Format.txt”格式,導入時選擇“SciFinder”過濾器;三大農業數據庫(Agris,Agricola,CABI)、EI、SCI在保存時選擇RIS格式,在信息導入時選擇RIS過濾器。研究者若熟悉過濾器的編寫規范,最好在數據庫中選擇最全的數據保存格式,并根據需要利用NE中的過濾器管理功能編輯出與全紀錄格式相匹配的過濾器,這樣導入NE后的信息內容比較全,不用在題錄信息導入后還考慮缺失字段補全等問題,簡化數據處理過程。

2.3文獻的除重

文獻的惟一性是正確進行計量學分析的基礎。由于不同數據庫收錄的文獻范圍既有交叉又有不同,因而源于不同數據庫的NE中的信息也會有重復的內容。在NE中可直接利用“查找重復題錄”功能對所有的信息進行除重,保證單一信息的惟一性。在的過程中,待的字段可根據用戶需要而個性設定,NE默認的字段有題錄類型、作者、年份、標題4個字段。選擇好目標文件夾、字段及選項內容后,直接點擊“查找”即可對目標文件夾內容進行查找,見圖1,而后直接一次性刪除重復內容即可。

11圖1NE中文獻的除重11

2.4文獻題錄信息的適當修正、補全

主題統計和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導入NE中的所有文獻題錄均無主題字段,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時,可通過關鍵詞詞頻統計,或者通過閱覽全文自行對研究內容做人工判定,對主題字段進行補全后才能進行主題分析。建議研究者先用NE對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觀察統計結果中同義詞情況,再用NE的批量替換功能把所有同義詞均替換成其中的一個同義詞,而后利用NE統計功能進行統計,在整個統計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工逐條修正工作,多利用計算機及NE各種功能對信息進行處理,既減少了操作的繁瑣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少了信息信息處理的失誤率。為了便利研究者對全文進行閱覽以便準確把握文獻主題,也為了以后更方便管理和查找文獻,NE中的每條文獻最好都有鏈接有PDF或CAJ等格式的全文。全文可通過數據庫下載后保存在“課題文件夾”中,最后利用NE“批量鏈接附件“功能來批量鏈接,但這個工作量比較大,耗時較長,過程繁瑣。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本文作者通過實踐摸索出了一個省事、省時的全文鏈接辦法,下面以CNKI為例來闡明全文直接下載、鏈接過程:全選NE中的所有需要下載全文的文獻檢索(工具欄)下載全文選擇全文數據庫CNKI點擊下載之后,NE會自動從數據庫中批量下載、鏈接全文,而后研究者只要保證網絡暢通即可,不用再理會下載過程,等下載完全后關閉下載平臺即可,見圖2。研究者可酌情決定具體從哪些數據庫下載全文。

2.5對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

NE提供了一個“文件夾信息統計”功能,利用此功能可對文獻進行計量學統計、分析。NE中設置的可統計字段包括文獻類型、作者、年份、期刊、作者機構、主題、基金類型等共有55項,研究者在實際統計過程中可以根據分析需要選擇合適的需要的字段,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增添統計字段。在NE操作界面,選中需要進行統計分析的專題數據庫,在工具欄打開文件夾,選擇文件夾信息統計,系統會彈出一個文件夾統計信息界面,研究者在界面“字段”欄內可根據需要,選擇題錄類型、作者、年份、期刊等字段,點擊統計,NE會自動對所選的專題數據庫中的所有內容按需要分析,見圖3,利用word或EXCEL對統計結果進行表、圖表示。

文獻計量學分析通常會以圖或者表的形式把信息內容表達出來,以方便研究者或讀者進行直觀的理解和分析。在NE中,統計后的數據可以以“另存為”(見圖3)的方式保存在課題文件夾中,而后再直接導入EXCEL或word中根據研究者的需要以圖或者表的形式表示出來,示例見圖4。圖4是本研究者通過NE對源于三大中文期刊數據庫:維普、CNKI及萬方中研究文獻計量學的4 296篇期刊論文的年份統計。由圖4可以看出:我國自1981-2011年30年期間,有關文獻計量學分析的文獻發文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發文量在2010年達到歷史最高,共有488篇,說明我國研究者越來越認識到利用文獻計量學深入研究學科或專題的重要性。同理,研究者還可以通過NE對作者、期刊來源、基金類型、作者機構、主題等內容作系統而方便的統計分析,為科研工作者深入地認識和研究課題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深度的文獻信息服務。

圖4我國有關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年度發文趨勢

3展望

利用文獻管理軟件NE對海量信息進行有效歸總和統計分析是一種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方便的、行之有效的新工具。它的使用讓文獻計量學的研究不再是繁瑣的、屬于少數人的專利,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利用它來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課題或專題進行高質量的文獻計量學研究。高校信息服務人員更應該充分利用NE這一功能來有效提高科技查新、專題服務、讀者培訓等信息服務,拓展信息服務深度,并借助NE便利的文獻歸總和數據統計功能撰寫出更多的有關專題或學科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文章,在提高信息服務質量的同時為我國文獻計量學研究的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A P.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2]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3]董琳.學科評價之文獻計量數據準備[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6):49-52.

[4]唐紀元,尹衍玲,李娜.《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07至2009年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1,(1):108-111.

[5]趙瑩,張家琦,郭向飛.2008~2009年《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文獻計量學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2):81-83.

[6]高丹.2009年《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70-73.

[7]朱巧玲,李瀟捷,指導,等.1999-2009年國內神經性皮炎文獻計量學研究[J].河南中醫,2011,(3):302-303.

[8]趙慶齡,路文如.中美土壤重金屬污染超富集植物文獻計量分析——以印度芥菜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4):370-375.

[9]張稚鯤,李文林.古籍數字化建設的文獻計量學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2):45-51.

[10]張燕,王婷,孫成權,等.國際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研究文獻計量分析報告(2003-2008年)[J].地理科學進展,2011,(3):369-378.

[11]管永昌.基于CNKI的我國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研究文獻的文獻計量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8):25-28.

[12]孫涵雪,劉旭峰,許昌泰.PubMed數據庫中(1979~2008)飛行員與心理療法文獻計量學分析[J].醫學綜述,2011,(2):297-300.

[13]李紅閣,呂建新,倪崖.1989-2009年國內白癜風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溫州醫學院學報,2011,(1):90-92.

[14]查先進,曹晨.近20年我國信息資源配置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0,(20):6-10.

[15]周宇梅,王麗琳.2001-2005年我國保險學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7,(3):137-139.

[16]唐勇.我國圖書館虛擬咨詢相關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現代情報,2011,(1):97-99.

[17]馬秀文,和艷會.采用文獻計量法分析我國蝴蝶蘭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1,(6):3761-3762.

[18]張曉鵬,朱曉宇,劉則淵.國際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117-121.

篇(10)

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

A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LU Hu

《藝術百家》是江蘇省文化廳主管、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的藝術類綜合性中文核心期刊,發行渠道廣泛,在國際、國內學界和同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聲譽,本文根據中國知網的科學文獻計量評價平臺和引文數據庫2003-2009年的有關數據,結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圖書館期刊信息檢索中心的資料,運用文獻計量學的分析方法,分析《藝術百家》的網絡傳播、引證和被轉載情況,以定量分析該刊的學術影響力。

一、網絡傳播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2005-2008年《藝術百家》在紙本發行無大變動的情況下,網絡下載頻次增長了近4倍,這顯示了網絡傳播的巨大威力。網絡傳播使《藝術百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傳播范圍覆蓋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表1)。

當然,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限制,《藝術百家》主要的讀者還在漢語文化圈內。表2顯示《藝術百家》的主要讀者是在中國大陸和港臺。

從表3中國大陸各地下載量對比中可以發現,《藝術百家》在北京、江蘇、廣東、湖北四地的下載量比較大,主要因為這四地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高校云集,《藝術百家》應加強在這四地的宣傳、推廣工作,同時挖掘山東、上海、四川、陜西等地的讀者潛力,擴大讀者范圍。

從表4被訪問學科下載量對比表中可以看出,戲劇影視類是《藝術百家》下載量最多的學科,這與學術界公認的《藝術百家》是戲劇類權威期刊的觀點一致,《藝術百家》被遴選為戲劇類中文核心期刊有著文獻計量學的依據。

從表5可以看出,《藝術百家》影響力大的文章主要屬于其優勢學科戲劇影視類。

二、引證分析

1.引文分析

引文情況是從期刊的文后參考文獻統計中得出的,而參考文獻反映了作者在學術論文創作過程中吸收或利用早期研究者的概念、方法、技術等方面的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藝術百家》2004-2007年的引文量變化不大,但2008年的引文量上升較快,根據《藝術百家》各年的載文情況可以發現,2004-2007年每篇文章平均不到1個參考文獻。翻閱其紙本期刊可以發現,2008年之前的各期引文極少,有的甚至沒有參考文獻,2008年該刊注重學術規范,參考文獻比較齊全,引文量回歸到比較正常的數值。

從圖3可以看出,《藝術百家》被引用量逐年上升,顯示其學術影響力不斷增強。

2.各類引證指標分析

(1)從表6可以看出,近年來,《藝術百家》載文量較大,反映其內容不斷豐富,體現了核心期刊信息集中度高的特點,對于讀者而言,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時間、金錢等)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2)影響因子。影響因子(IF2)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傳統期刊評價指標,也是SCI、EI、CSSCI的國際通行指標依據。此項指標是《藝術百家》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與《藝術百家》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一般說來,影響因子越大,期刊整體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作用也越大。根據表格內的數據分析,《藝術百家》近五年影響因子上升6.52倍,較上一年度(2008-2009)變化倍數為1.8。根據變化分析,《藝術百家》整體學術影響力迅速躍升,特別是在近一兩年內,正逐步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

(3)基金論文比。基金論文比指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這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從表6可以看出,近年來,《藝術百家》的基金論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反映其學術水平不斷進步。從表7可以看出,在《藝術百家》刊載的各類基金論文中,國家社科基金論文被引頻次最高,應當加強該類論文的約稿力度。

(4)總引用頻次指期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這反映了期刊的長期影響力。從表6可以看出該刊的長期影響力在顯著上升。在載文量變化不大的前提下,總引用頻次的迅速增加反映了該刊學術影響力的快速擴大。

(5)他引總引比指期刊所發表的文章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比例。這個比值低則說明期刊的自引率高,根據文獻計量學的理論,不能低于80%。從表6中可以看出,《藝術百家》很少

三、被轉載情況分析

有自引,但也說明其論文的關聯度較弱。

(6)即年指標和Web即年下載率。即年指標又稱當年指數,指某期刊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次數除以該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數。Web即年下載率指某期刊統計當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載的篇次與當年出版并上網的文獻數之比。這兩項指標反映了期刊的時效性,從表6中可以看出,《藝術百家》的時效性不強,但趨勢是在上升。

學術期刊所刊載論文被其他報刊的轉載情況是反映該刊學術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圖書館期

刊信息檢索中心提供的資料來看(圖4)(2009年被轉載情況為截止目前的不完全統計),《藝術百家》近幾年發展迅猛,學術影響力迅速擴大。

圖4非常清晰地表明,《藝術百家》學術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始于2007年,由于《藝術百家》載文量較大,根據該刊近年來發展勢頭可以判斷,該刊被轉載量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四、結語

根據以上對《藝術百家》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該刊近年來網絡傳播中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拓展,各項引證指標均不同程度地上升,被轉載情況良好,發展勢頭迅猛,反映了該刊在編輯隊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讀者的有力支持下,辦刊質量不斷提高,其信息傳遞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不斷增強。當然,在參考文獻的規范著錄和基金論文的刊發方面,該刊仍需努力;畢竟,打造頂級的精品期刊非一日之功。(責任編輯:高笑云)

篇(11)

國際在線消息:據新華社電,世界著名的英國學術期刊《自然》23日報告說,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近年來上升勢頭強勁。

該報告調查了全球范圍的科研論文數據,結果顯示,在引用次數排名最靠前的高質量科研論文中,由中國研究人員發表或參與發表的論文比例在2011年達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該報告還顯示,在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中,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的研究者的論文所占比例居前。

該報告預計,到2014年,中國的高質量科研論文數量將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一级成人理伦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口工里番h全彩动态图| 蜜桃成熟时1997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美女巨胸喷奶水视频www免费| 波多野结衣免费一区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免费|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射| 一个人看的www日本高清视频| 成全视频免费高清| 久久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 奇米四色77777|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娇小性色xxxxx中文| 一级特黄a视频|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亚洲欧美第一页| 母子俩肥水不流外人田|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综合色区| 人文艺术欣赏ppt404| 琪琪色原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福利在线小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秦老头大战秦丽娟无删节|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a大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