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設計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08 15:03:2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態園林設計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生態園林設計論文

篇(1)

二、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景觀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植物配置能夠美化改善生態環境,營建賞心悅目的形態美、層次美,一方面為城市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同時美化了城市環境。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調節小氣候,在夏季降低氣溫,冬季升高氣溫,降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等等。此外生態園林可以抵御自然災害,具有防火、防震、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凈化環境。生態園林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休閑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陶冶人們的情操,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三、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則

生態園林中植物配置是一項系統化、綜合化的工作,要求按照一定原則進行配置,概括來說,植被配置應該遵循“藝術性原則”、“景觀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生物多樣性原則”、“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藝術性原則要求植物景觀和諧統一、調和、均衡,不同植被之間形成相互錯落的層次,同時保證柔和、平靜的和諧美感。生態性原則要求植被配置合理,能夠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物種之間相互補充,功能健全,并且保證生物多樣性,對于外界侵擾能夠有效抵抗。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是生態園里設計中植被配置的核心和基礎,要考慮生態園林所處地區的氣候、土壤和環境條件等。

篇(2)

我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區域都的地形地勢地貌有不盡相同,在設計園林時,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優勢,將生態美充分的表現出來。我國有些區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觀,在設計園林時如果能夠將這道景觀有效的融合進去,其生態美體現得就非常明顯。設計人員在園林設計時,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利用一些認為手段,根據地形營造出一種生態與美相結合的環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對地形進行藝術化處理時,可以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一切以自然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則,但是無論使用哪種原則,都不能破壞當地的生態鏈。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夠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認為因素,所以設計人員應該將這兩個原則有效的融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地形優勢。

2、植物的生態美設計

植物是園林設計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設計人員往往忽視了植物在園林設計中的最終的價值。在園林設計中,植物既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圍的空氣質量,不同的植物類型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態美,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這種美,設計人員在設計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設計效率與質量都能得到保證。每種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而設計人員的責任就是將這些風格不同的植物融為一體,通過季節的變換來體現其生態美,給人們常去常新的感覺,這樣人們也就不會產生厭煩心理。人們在園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區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在園林設計中,既能發揮該地區植物的生態價值,也能夠體現出該地區園林設計的特色,對傳播鄉土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設計時,設計人員在選擇植物品種時,要將選擇重點放在當地,這樣既能節省植物運輸的成本,充分的顯示出該地的風土民情。

3、水景的生態美設計

水體在園林中是最為活躍的構景要素。在現代江南園林理水中,秉承傳統的理水觀,對水體進行藝術上和自然形態上的塑造與加工,力圖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機理和盡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態,使水體與環境相協調,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塑造出一個概括、精煉、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態的山水環境;還需結合現代景觀元素,塑造出具有時代特征,梵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滿足功能需要,符合環境生態安全并且節約資源、經濟適用的作品。在水體景觀設計中最終追求的是風景質量、使用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完美結合,除了追求景觀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還需以追求生態美為目標。

4、園路的生態美設計

園路,是指園林綠地中的道路以及廣場等各種鋪裝地坪,是園林重要的構成元素。它像人體的脈絡一樣,貫穿著整個園林的交通網絡,是聯系各個景區和景點的紐帶和風景線,是組成園林風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線,豐富的寓意,精美的圖案,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它不僅引導人流、疏導交通,并且將園林綠地空間劃成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間。園路的規劃設計,對園林綠地的整體規劃的合理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態美藝術性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減少道路對環境的影響,使道路運輸系統真正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從而建設“生態園路”。

5、園林建筑的生態美設計

建筑是一種實用藝術,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體。作為藝術的建筑,綜合了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現力。園林建筑是創造一個能夠欣賞大自然、遠離喧囂的避難所,通過流水、樹蔭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的空間組織起來,并賦予其安全感,這樣就把自然與建筑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室外空間部分作為室內空間向外延伸的內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現出來的意義不僅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時刻提醒人們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間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同自然界之間的聯系能夠喚醒人們最原始的記憶,因此帶給人們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緒。它們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實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人類,我們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篇(3)

2 生態園林設計的必要性

現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成為困擾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環境的日益惡化,空氣質量的日漸下降,人類不得不進行生態園林的設計,而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植物本身就是一種美學,每一種植物群落都具有自身的規模和面積, 植物配置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植物的組合,而是多層次的植物群落,不僅擴大了綠化量, 還創設了優美的林緣線和樹冠線, 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雖然近年來,我國對生態園林的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建設了大量的生態園林,但這些生態園林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還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對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進行配置勢在必行。

3 植物配置的原則

3.1 本土性和多樣性結合

在生態園林的設計過程中, 要特別考慮植物的多樣性,植物多樣性與創建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系。 植物種群如果過于單調,則不具備生態建設的條件。 在生態園林植物配置過程中,要必要地增加園林景觀的斑塊類型,例如:具有觀賞性的植物群、疏林草地、濕地植物群落等,以此來增加植物的多樣性。 將地帶性植物作為生態園林設計的主要植物,使野生的灌木、植物和野草形成自然的綠化, 地帶植物的多樣性設計會促進動物的多樣性發展,能給更多的鳥類、昆蟲等提供良好的休憩地,促進生物與植物的和諧發展。 植物的配置不能失去地方特色。 一般情況下,各個城市的規模、 經濟發展水平、 自然資源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生態園林設計時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的實際情況。

3.2 審美與科學性有效融合

在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要將植物進行科學的配置,科學的配置植物就要保證生物學特性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要將各類植物進行有效的配置, 達到有機的融合。 在進行植物配置的時候,要掌握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在適宜的土壤、氣候等環境下進行造景,保證各植物之間的和諧統一。 例如:有的植物種在一起,可以互惠互利,互相促進。 雪松、桑、核桃之間就具有互相依存的關系,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益處。 當然,有的植物生存在一起,會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像蘋果、云杉和松樹就不適合種在一起。 因此,在進行植物的科學配置時,要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同時還要考慮到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的審美性,因為生態園林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藝術性、 觀賞性和審美性的有效統一。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 就要在植物的配置中凸顯藝術性。 要憑借不同的植物種類營造不同的層次感,使植物群落高低錯落,豐富多彩;將觀花植物與觀葉植物進行有效的結合,使觀賞期延長;將不同觀賞期的植物進行科學的搭配,盡量實現四季如春的感覺,有花有草;另外,要將各種色調的植物進行合理搭配,形成鮮明的色度對比效果。

3.3 以人為本

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 在保證生態與環境效益的前提下,也要綜合考慮居民生理及心理的一些需求。 生態園林的設計就是為人類提供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營造適宜人類觀賞、游玩的綠色空間,融合生態、園林為一體,讓人類親近、感受大自然之美。 人類在保護大自然的同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生態園林的設計理念要得到人們的認可。 例如:公園是為人們提供休息、娛樂的場所,因此,要營造出舒適的環境。

4 植物配置法

盡量將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進行合理的搭配,例如,櫻花樹下可配置萬壽菊,保證植物的色澤、樹冠及花型相互協調;將不同季節的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突顯植物配置的季節性,盡量做到各個季節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像春天花開滿地,夏季綠樹成蔭等; 將快生和慢生的樹木進行合理搭配, 保證近期和遠期的景觀; 將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進行合理搭配, 常綠樹占到 55%左右,不同功能的園林的比例分配也不盡相同。

篇(4)

2水體富營養化的危害

富營養化會影響到水體水質,造成水體透明度降低,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從而影響水中植物的生長,造成平衡的生境被打破。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面生長著以藍藻、綠藻從而形成一層"綠色浮渣",其堆積分解常常發散臭味,嚴重影響景觀水體的觀感和人們的參與性。大大降低水體在園林景觀環境中的重要美學價值。

3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措施

依據水富營養化形成機理,防治水體營養化的根本性措施是減少水體的營養物質的存留量,控制主要污染物-藻類、臭味、及其他有機物的生成。景觀水貴在人的參與性較高,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隱患,一般不適合采取化學藥劑的防治措施,因此生態的設計方法顯得尤其重要。應結合園林水生植物的設計打造湖區濕地生態系統,增強自凈能力,豐富公園植物群落和生態的多樣性,充分發揮自然界水體的自潔自凈能力。

(1)以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生態型水景景觀的原則出發,打造近自然水系的原始生境,遵循自然法則,不搞水泥護堤襯底,不割裂原有生態延續性。保持河道自然狀態,以林、草地等緩坡入水取代硬質堤岸,從而恢復水岸的生態環境,增強自凈能力。

(2)不同區域水體的設計深度不同,深水區水生植物的可選擇性大大降低,通過建設人工生態池、生態浮床,增加水生植被面積構建生態水景系統提高水域調蓄能力,補償濕地面積維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生物多樣性,達到構筑自然型水景觀空間的目的。生態浮床技術大大增加了水生植被在深水區的多樣性、可選擇性,成片的生態浮床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增加了水域的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連續性。

(3)增加水生植物栽植,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結合景觀再布設,在水面上種植具有觀賞和經濟價值的浮水植物,在岸邊以水生花卉為主種植挺水植物,除改善水質外,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可為野生動物和昆蟲提供棲居地。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結合景觀再布置,創建和諧水生生態。

(4)加強水體的自潔自凈的同時,應注重水體交換和補給,增加水體流動有助于對藻類過度繁殖的控制。通過人工噴水、跌水水景的打造,利用人工增氧噴泉來增強水體的流動性,提升水體自身循環效率,將止水變成活水。同時水景噴泉、跌水亦可以豐富景觀建成效果。當有合適水源時可引入,對景觀水系內的富營養物質起到稀釋作用,并通過溢流帶出氮、磷物質以及藻類。根據景觀水體的變動水量,根據不同季節制定制定合理的補水周期和水量,確保水體內富營養物質的總量平衡。景觀水體變動水量(V)=降水量(V1)-蒸發量(V2)-滲漏水量(V3)+地表徑流水量(V4)-泄洪水量(V5)-綠化澆灌用水量(V6)+補水量(V7)

(5)當水體內的藻類過度繁殖,生態自潔自凈體系尚未建成對藻類不能形成有效制約時,應根據項目建成初期的水質保持情況,必要時在水體范圍內適當布置超聲殺藻設備,輔助殺滅過量繁殖的藻類,從而保持良好水質。

(6)生態擋墻的應用為陡坡入水堤岸的生態建設成為可能。擋墻俗稱護坡,傳統的護坡主要有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坡等,雖然有著良好的結構性能和低廉的工程投資,但是他割裂了近岸水生及兩棲動植物的溝通,將水系生態孤立開來,隨著生態園林建設的研究深入,這種傳統的建設手法越來越不被推崇。生態擋墻將生態砌塊、加筋材料、生態修復技術進行優化組合,使擋土墻形成自擋土、自排水、自反濾、自卡鎖、自定位、整體聯鎖的柔性干砌結構,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氣、消能、保土、栽植等作用,在水系生態建設層面被認為是真正“有生命會呼吸”的擋土墻系統。生態擋墻技術的應用使得近岸水系的生態化設計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生態擋墻目前以自嵌式擋墻系統具備較為完整的結構設計理論,具有加筋土體和傳統擋墻的優點,具備應用推廣的可能。

4生態型生境系統后期維護

為保持景觀水系的水面的清潔。日常性維護主要由人員巡視完成,主要工作為保證雜物、樹葉等清理和打撈,割除濕地內、岸邊的入侵性野草等,維持挺水植物、濕地植物的基本景觀,避免或外來性植物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植物的維護是原位修復所栽種的水生植物,改善整體景觀效果。對枯死的水生植物應及時實施更新補種,確保群落結構的穩定。對區域面積較大的景觀湖水質凈化工作宜結合放養濾食性魚類和底棲動物并確保生物鏈的結構穩定。

篇(5)

植物作為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給生態風景園林造就一種生機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風景園林已經成為未來園林的發展方向。通過喬木、灌木、花草等各種素材,利用藝術手法,可以實現園林風景建設,體現植物本身的美,改善周圍生態環境,展現自然美感,提升欣賞價值。 

1植物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功能 

1.1調節空氣 

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改善空氣質量,通過釋放的水蒸氣來調節溫度,增加濕度,使得空氣變得清新。作為生態園林建設當中的主要植物,在綠地率較高的地區,人們會感覺空氣清新,精神抖擻,這與綠化植物釋放出的氧氣和水蒸氣有關,相關調查顯示,綠化地區相比于未綠化地區,空氣濕度要高出15%~20%。 

1.2改造城市生態氣候 

植物不僅可以調節周邊的空氣,對于當地的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調查顯示,在綠地率較高的地區,人們中暑的幾率要遠遠低于未綠化的地區,雖然在夏季這種差別不明顯,但是到了冬季兩者的溫度差異可以達到10℃左右。另外,城市熱島效應對于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人們更加關注城市的生態園林建設,因此對生態園林植物進行合理配置,發揮冬暖夏涼的作用,對于調節改善城市氣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減少城市噪音 

目前城市的噪音污染十分嚴重,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表明,當人們長期處于噪音環境時,就會感到身心疲憊,精神萎靡,表現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各種癥狀,但是一些高大、濃密的植物會將這些噪音有效隔離開來。研究表明,具有較好樹木覆蓋的地區,噪音強度會減少5倍以上翻。因此,城市生態風景園林的植物對于減少城市噪音具有很好的作用。 

1.4促進小型生態系統構建 

植物間合理地搭配,能促進彼此的生長,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在城市生態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種類的搭配顯得十分關鍵,通過錯落有致的植物搭配,以及他們之間彼此的小氣候、土壤、水分和養分的作用,在相互競爭中彼此作用,相互適應,從而有選擇地形成小群體。研究表明,多種復雜的植物群落構成比單一的種類生長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生存能力,能促進小型園林生態系統的建設。此外,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通過種植植物來完善食物鏈等,能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 

2園林設計時植物的配置方式 

2.1植物的色彩搭配 

園林設計時,植物的色彩搭配包括單色應用、雙色配合、多色配合和類似色配合等4個方面。單色應用主要用于大面積的園林設計,能形成大色塊的景觀,但是往往會顯得較為單調。雙色配合主要是補色配合,比如紅和綠這種鮮明的對比色,此外鄰補色配合也能得到較為活躍的色彩效果,比如黃色和大紅色。多色配合往往會帶給人們一種歡快、活潑的感覺,例如節日期間各種顏色花卉的搭配能創造出祥和、歡快的節日氛圍。類似色配合主要應用與園林設計時空間的過度,給人帶來柔和、安靜的感覺,沒有明顯的對比變化。比如有的花壇色彩由內向外依次展開,具有層次感和節奏感。 

2.2植物季相搭配 

植物在四季的變化中葉、花、果的色彩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顏色的轉變,使得園林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園林植物利用季相來充分的配置,體現植物色彩變化,提升園林藝術作用。例如北方和南方相比,春季較晚而秋季相對較早,因此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植物色彩的變化,而且即使同一地區色彩的變化也會出現不同,比如低溫或者少雨會影響花木的生長和開花。在園林植物中增強季節感會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例如春季的山花爛漫、秋季的碩果累累等。在目前的局部景區往往突出一個或者兩個季節,常常采用單一或者少量的植物種類,為了避免某個時期的枯萎,可以增加綠色草木來延長觀賞期。 

2.3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在花木配置時可以增加一些顏色鮮艷,對比較為明顯的植物,比如紅色的楓葉,黃色的銀杏等,這些植物作為景觀植物能增加觀賞的色彩,十分適合植物造景。此外,樹木與開花植物相結合,不僅能延長觀賞的期限,還能增加景色的層次感。四季常綠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顏色翠綠的植物可以和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來增加觀賞效果。 

2.4配置層次相和諧 

植物之間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層次感和顏色搭配,比如將不同形態、顏色大小的花木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觀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諧。組合的高低可以依據不同的形式而定,最主要是體現層次感,避免雜亂無章,展現和諧的美感。比如高度為1m的紅橙木球、2.5m的朱瑾、4.5m的黃槐和8m的秋楓進行組合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3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的藝術手法 

3.1對比和襯托 

由于植物形態不一,在實踐當中要應用植物不同的特點來襯托出園林的美感,在樹木之間相互搭配時,一定要注意協調,最大限度地避免顏色和高低差異所造成的破壞感,從而避免影響整體園林設計美感。一方面要利用色彩大小差異表現出強烈的對比感,另一方面通過增加綠色植物的數量來完善和襯托出景觀的主體效果。 

3.2動勢和均衡 

由于植物具有各自的形態,有的植物形態比較規則,而有的卻較為隨意,因此在植物配置時,一定要注意植物之間相互的協調,包括形態、大小、顏色等。此外,在合理配置的基礎上,也要同時重視植物的長勢和發展趨勢,有可能因為植物的生長周期不同造成配置的不平衡,產生不和諧現象。 

3.3層次和背景 

生態園林風景設計中植物的搭配盡量避免單調,利用喬木、灌木、花卉等多種植物來進行多層次的配置,可以使得整個景觀更加的豐滿。一般背景樹要高于前景樹,在配置時前景和背景產生較大的差異,體現和襯托出強烈的對比效果。 

4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應注意的問題 

4.1植物選擇要因地制宜 

在生態景觀園林實際中,植物的選擇一定要注意當地的土壤、氣候、水源和季節變化等基礎條件,在植物選擇時,要按照不同的生長習性和季節來選擇植物配置,遵循植物生長的基本規律,嚴格人工控制,盡量減少由于運輸、栽植而導致的植物死亡現象,還要避免引進造成人體過敏的植物。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4.2設計要注重季節因素 

篇(6)

計與生態環境過程相互協調。

本文在明晰“生態園林城市”提出的時代與現實背景的基礎上,從“生態園林城市”與相關概念的辨析出發,解析‘生態園林城市”的概念內涵與特征;在總結和分析國內外城市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并構建生態園林城市的規劃理論,從全局性、原則性和框架性的角度總結出生態園林城市的規劃理論和實踐方法。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生態環境;生態化;城市化;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理論需求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達與否,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它的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文明水平。可以說,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動力源,城市化是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趨勢。所以必須正視“城市病”,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競爭逐步成為重要內容。對于國家而言,豐富的生物與景觀等自然資源與發達的社會生活方式,無疑在吸引國際投資、國際旅游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貢獻;對一個城市來說,更加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于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為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城市病”問題,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城區創建“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綠色城市”,在住宅區有“綠色社區”、“生態住宅區”等。對生存環境質量的關注,己經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問題之一,但是從認識到行動,卻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世界各國都為此付出過高昂的代價。

中國正在逐漸富裕起來,但同時也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社會秩序問題,這是為經濟發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環境代價和社會代價。于是中國對“發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別是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積極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城市發展也有了新的認識,對生活質量有了新的要求,“以人為本,以環境為中心”的城市發展觀正在形成。目前,中國的一些城市也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可以看出,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經過長期反思后的理性選擇;也可以斷言,“生態城市”是人類的必然選擇,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2城市園林設計的生態效應分析

城市園林設計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看成是影響發生的原因與受影響的環境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兩者不同的聯系方式,城市園林設計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識別方法有圖層法、清單法、專家判別法等。

城市園林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道路設計、水系設計、種植設計、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等,不同內容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受影響的環境因子包括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等。

3城市園林設計優化措施

城市園林設計對其周邊環境既產生正面影響,也產生負面影響。作為園林的設計者,當然是希望使設計的正面影響最大化,負面影響最小化。因此,在城市園林設計中,通過采用優化設計途徑力求增大其正面效應,降低或減少其負面影響。

3.1水資源節約利用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蓄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約有400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個城市嚴重缺水。因此水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制約城市園林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水資源的節約和利用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國城市園林設計中采取的節水措施主要是:雨水回用技術、地下集雨回灌技術、使用中水灌溉等。

3.2雨水回用技術

雨水回用技術主要是通過合理的工程設計,將雨水收集起來,經過簡單處理后用作綠化澆灌、道路清洗、景觀河道補水給水的水源。雨水的收集裝置可以分為三種:①屋面雨水經雨落管進入初期棄流裝置;②地面硬化的廣場、園區道路等雨水的收集;③綠地中設置透水管等透水、集水設施。雨水水質比一般的回收水水質要好,因此雨水的處理裝置相對比較簡單,一般只需要設置格柵和沉淀池即可。

3.3地下集雨回灌系統

地下集雨回灌系統就是在植物栽培的時候,將植樹坑挖大一些,樹坑要比待移栽樹蔸土球加寬加深至少20~50cm,栽植大樹時還可以適當加寬加深。在樹坑底下鋪設一層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的中央留一個直徑和樹干同樣大的洞,然后在塑料上鋪上10~30cm厚的珍珠巖或保水樹脂,另外在樹的根莖周圍做一個簡單的圍堰。當產生降雨的時候,雨水在塑料薄膜上聚集后被珍珠巖或保水樹脂吸附,這樣可以存貯大量水分,達到植物根部可以按需取水的目的。多余的雨水也會從塑料周圍或塑料上的孔中流走,不會造成植物根部集水。

3.4其他措施

除了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果園林建設所在地附近有污水處理裝置,就可以利用處理后的中水進行灌溉;如果園林建設所在地區有耐干旱或者需水量少的園林植物,就可以盡可能多的選擇栽種這樣的植物來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3.4.1周邊環境質量改善與優化措施

城市園林設計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水系設計,對大氣環境等的影響主要是種植設計中種植的植物對其的影響。因此,針對水環境影響的減緩措施要從水系設計方面入手,而針對大氣等環境影響的減緩措施主要應從種植結構、植物種類等方面考慮。

3.4.2水環境

在水系設計中,可以引進UXO景觀水綜合處理系統,這是一種以自凈為主、微動力為輔,低養護成本,綜合了各類方法的一種水景生態設計和綜合治理技術。同時可以引入外來系統,如凈水微生物、植物、食浮游植物的動物、草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底棲動物等,通過多種方法來達到設計的目的。

另外,水系設計中要重點注意駁岸的設計,根據不同園林的具體要求和條件處理好駁岸的設計。駁岸不僅具有防水護岸作用,還具有美化景觀、連接人與水的親密關系的作用。規則式的駁岸一般處理成人們坐的平臺,它的高度應該以人們的座位為標準,駁面距離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觸摸到水為好。這種規則式的駁岸構圖比較嚴謹,限制了人和水面的關系;相反,不規則的駁岸與人比較親近,高低隨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設計形式比較自由也更加自然、生態。

3.4.3大氣環境

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最重要的功能,但是植物種類的不同,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的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高大的喬木相比低矮的灌木和草皮就更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而在喬木中,光合作用旺盛、樹冠覆蓋面積大的楊樹、桉樹、樟樹等就比針葉類的松、柏、杉和樹勢弱的槐、銀杏等更具有優勢。同時高大的喬木以及它們茂盛的樹冠也能起到御風、阻熱的效果,進一步改善了園林周邊的大氣環境。

結語

文章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對城市園林設計的生態效應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城市園林設計不但有正的生態效應,而且對周邊環境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特別是由于設計中的人為因素,使得園林設計在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環境質量的同時,也破壞了生物的自然性。

城市園林設計的生態效應和分析可使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多的考慮環境因素,因地制宜以對城市園林設計的方案進行優化,增強城市園林設計的觀賞性、居住性和經濟性,最大可能減少由于設計不當造成的環境影響。因此,在城市園林設計中應將生態效應分析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能夠使城市園林設計更完善,更具有可持續性。

篇(7)

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出了高度的社會文明,促進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而人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卻不得不面臨全球環境的惡化、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威脅人類生存的嚴峻現實。這時人們逐步認識到生態環境失調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人類的生存需要一個優美、舒適、協調穩定、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生態園林的產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順應時展及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1 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是對傳統園林的繼承和發展,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的植物群落,達到生態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結合。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和建設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的生活環境。從我國生態園林概念的產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3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觀賞性,能夠美化環境,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作用,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三是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 生態園林的設計原則

2.1 統一的原則

植物景觀設計時,植物的種類、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圍繞共同的主題,保持統一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景觀性原則

應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這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植物材料的觀賞特性,并對整個群落的效果有整體把握,根據美學原理和人們對群落的觀賞要求合理配置,同時對所營造的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創造“四季景觀”提高觀賞價值。

2.3 生態位原則

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設計和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物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于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的特點和人們的要求,種植不同的植物群落類型,如在醫院、療養院應選擇具有殺菌和保健功能的種類作為重點;街道綠化要選擇易成活、對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煙塵、樹干挺直、枝葉茂盛、生長迅速而健壯的樹等。

3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方式

3.1 觀花和觀葉植物相結合

觀賞花木中有一類葉色漂亮、多變的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與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常綠樹種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

3.2 注意層次

分層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藝術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

3.3 配置植物要有明顯的季節性

利用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節景相創造“四季景觀”,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及其變化。總的配置效果應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蒼不蕭條”的設計原則。在樹木配置中,常綠的比例占1/4~1/3較合適,枝葉茂盛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的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多樣種植物比純林效果好。

3.4 適當補充草本花卉以彌補木本花卉的不足

如木繡球前可植美人蕉,櫻花樹下配萬壽菊和堰柏,可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園林植物配置應在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和生長勢等方面相互協調。同時,還應考慮到每個組合內部植物構成的比例及這種結構本身與游覽路線的關系。設計每個組合還應考慮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

4 生態園林植物種類的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選擇植物時應注意:以鄉土樹種為主搭配部分已適應本地區環境的外來樹種;考慮植物的景觀性,是否符合人們的審美需要;應根據各個地區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配置適宜的樹木;要根據綠地性質進行配置。如設計烈士陵園綠化時,宜選擇松柏類,給人以莊重的感覺;在幼兒園綠化設計,選擇色彩豐富的樹木,帶來活潑氣氛;考慮植物的經濟效果。另外,還要注意選擇無毒、無刺、少花粉、無飛絮的樹木。

5 生態園林設計植物配置時應注意的問題

5.1 關于植物群落

每一種植物群落應有一定的規模和面積,并具有一定的層次來表現群落的種類組成、規范群落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保證群落的發育和穩定狀態。群落中組合不是簡單的喬、灌、藤本、地被的組合,應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和園林美學原理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

5.2 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互惠共生即2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蘭科植物、云杉、樺木、雪松、核桃等植物與菌根具有共生關系;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可見,在配置植物種類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因素。

5.3 植物配置應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處的各個城市規模不一樣,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要因地制宜。城市園林設計時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體現地方風格才能提高園林綠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所以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為主,大量的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地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體現地方特色。

6 生態園林產生的效益

6.1 生態效益

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最終效果取決于綠化面積,植物群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如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產生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盡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

6.2 社會效益

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秘;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們的身心疲勞和精神壓抑,以及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公益觀念。通過日常對自然界的榮枯(生長、開花、凋謝、季節變換)和生命活動(鳥類、小動物等動物)的接觸,還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自覺性、創造力、想像力以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綠色植物,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所以生態園林應是人類模擬大自然的縮影,園林不單是游憩場所,而應是人類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一塊人工植物群落。

6.3 經濟效益

現在植物的養護手段浪費財務、時間和人力,又會污染環境。穩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維護和調節能力,可以將樹葉轉變為植物營養的原料,變廢為寶,減少不必要的養護管理工作。建立深根與淺根、落葉與常綠、針葉與闊葉等混交類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生態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又可防止病蟲害,如松櫟混交可互相抵御松毛蟲,可從根本上降低管理費用。另外,園林植物具有多種經濟價值,園林經濟效益應從目前第三產業收入向開發園林植物自身資源轉化。

7 結語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離不開生態學和美學,園林本身就是多元的學科,涉及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因此,生態園林設計要與農業、林業等行業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生態園林設計不能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不能是簡單的返璞歸真,而是在各生態群落的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是園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因此,要繼續認真學習研究中外園林的精髓,把生態學理論與園林景觀藝術相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生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環境,極大地豐富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篇(8)

一、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含義

設計語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設計學科內,如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工業設計等領域中的語言系統,它與建筑語言和園林語言中的“語言”是等同的范疇。有的主張“把設計學看作一門形式語言學,設計就具有了可解讀性、可傳遞性、可歸納性和可演繹性”。在探討建筑是否是語言的命題中,有的研究認為建筑語言是一種類語言,因為它作為一種視覺形象語言,缺乏語言結構中的聲音外殼―語音要素。而美國景觀學者安妮•W•斯帕恩卻認為景觀是語言,有語言的所有特征。

園林的本土化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指功能、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本土化;第二種含義指園林形象和樣式方面的本土化,即論文研究的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延續本國的園林設計語言的傳統,即以某些方式延續傳統園林設計語言,使之適應新的時代需求;二是使西方現代園林設計語言與中國的地域性特征相結合,實現其在中國的本土化,從而使西方現代園林設計語言在中國的運用形式趨于理性化。

二、 園林設計語言的特征

2.1整合特征

園林與繪畫、雕塑雖然都可歸于與視覺信息符號系統相關聯的造型藝術,但“園林”與“架上藝術”的繪畫和雕塑不同,園林是一種空間藝術,是空間中各要素整合的結果。園林設計語言的整合是在不同層面、不同系統中逐步完成的,一般來說,首先要從空間結構的層面上,在結構語言系統中進行運作;進而在景物的層面上考慮形態語言系統與結構語言系統的疊合;最后,利用意境語言系統強化實景,暗示虛景,在整體的高度上進一步提高作品的層次。

2.2動態特征

園林設計語言與建筑語言相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隨時間的推移而出現動態的變化。絕大部分建筑一旦建成便基本呈現出這個作品的終結形態,在使用期限內可能會出現材質的老化、褪色等現象,但形態不會發生變化。而園林中的植被、水體等造景要素會隨著季節的更替出現出動態變化。水體會隨著枯水期、豐水期的更替出現水位的升降。植物的花、葉產生的季相變化,對園林的空間界面的色彩、形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植物的生長,盡管經歷時間較長,也會逐步改變空間的比例、圍合程度。因此,園林設計語言具有動態的特征,這一特征使園林具有獨特的魅力,卻也增加了設計難度。為此,有的設計師使用一些樹形比較規矩、并在生長的過程中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形態的樹種,以達到某種預期的效果。

2.3模糊特征

在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對事物描繪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用園林設計語言來表達創意也是如此。園林設計語言畢竟不是人類的交際語言,不同的觀看者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一點與建筑語言類似,“建筑作為一個視覺語言符號系統,它不是直接、明白無誤地向人們訴說(陳述)什么。這點很像無標題音樂,如A大調或e小調鋼琴奏鳴曲。因此,含蓄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是建筑語言符號學的一個特點。”園林設計語言的模糊特征給游人對它的理解提供了比較大的想象空間,即使是帶有某種隱喻,游人也可以不予理會而展開想象。園林設計語言的模糊特征往往也給游人帶來了難讀難懂的困惑,只有當設計者或評論家以語言或文字對作品予以引導和介紹時,游人才有可能去逐步領會。古代造園家在園林意境過于含蓄,景意用典比較深奧時,便用匾額對聯、石刻題詠飛景石題名等形式來點景,達到為游人暗示指迷解惑的目的。

三、中國當代園林設計語言的本土化策略

3.1傳統園林是中國現代園林發展的基礎

3.1.1傳統園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

盡管不少觀點認為中國傳統園林思想陳舊,形式僵化,不適于今天的社會環境,只有文物保護價值而沒有發展利用價值。這實際上是一種狹義的理解,沒有認識到傳統園林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

首先,中國傳統園林不是靜止,而是變化發展的。中國園林體系建立在中國儒、道、佛的思想基礎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變革,但它不是完全不變,而是處在漸變之中,漸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有突變。比如,良岳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范,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為創作為素材,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清末的私家園林在在清末公共園林的影響下,出現了私園向公眾開放的現象,也說明傳統園林是變化發展的。

其次,中國傳統園林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傳統園林既有獨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變的體系,它能夠與別的體系溝通與交流,能夠吸引別人的長處來豐富自己。比如,中國傳統園林就從山水詩詞、山水繪畫及其理論中獲得了很大的啟發,還有許多外來藝術形式也對中國園林產生過深刻的影響。錢溪梅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做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傳統不只教會人們模仿,也教會人們創造。

3.1.2傳統園林注重的是一種態度

中國的傳統園林就其本質而言,是文化而非技術,是實現中國人性情的教化,是培養中國人的美學素養、文學素養和自然鑒賞力的教化。其價值要比某一門單一的技術,某些純粹的謀生手段重要的多。元代畫家倪攢的《容膝齋圖》,“一張典型山水畫,上段遠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總是留白的,近處幾棵老樹,樹下有亭,極簡的四根柱子,很細,幾乎沒有什么重量,頂為茅草,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園林格局”。《容膝齋圖》的意思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畫界內的場景中畫家寧可讓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蓋。這正是古代造園師的一種情趣,一種態度。文征明為拙政園做的那一組圖至今仍鐫刻在園內長廊墻上,與拙政園的壯大寬闊,屋宇錯雜精致相比文征明筆下的拙政園只是些樸野的竹籬、茅舍。

3.2地域性園林是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的理想形態

隨著俞孔堅、王向榮、孔祥偉、朱建寧等專家教授多年來的研究,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地域性園林三者在文化問題及美學問題上已經獲得了統一:三者的視覺形態最終以地域性園林為外在表現。

3.2.1核心理念的統一

地域性園林在理論上的核心是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延續。1986年,美國學者德伯里 (H.J.DeBlij)認為“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以辨認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澳大利亞學者泰勒 (Ken Taylor)提出:我們周邊的景觀都是人們居住過、改造過并隨時間變化的,這些身邊的日常景觀都可以稱為文化景觀,它們是人類干涉自然后留下的成果,也是人類活動、人類價值和意識形態的記錄。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可見,“解讀‘文化景觀’是理解地域上曾經和正在生活的人們如何生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途徑”。文化景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完全沒有人類足跡涉足的自然景觀已經很少了,大多數自然景觀都可以納入這一概念。因此,地域性園林關注的對象與節約型園林、生態園林是一致的。

篇(9)

abstract: in the 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but also consider the special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c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luxuriant growth,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 the landscap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建設生態園林

當前各國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發展,而園林設計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人。認識到植物生態環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這樣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便開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擴張。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學互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和競爭等作用)為指導而建設的綠地系統。在此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態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從而可以充分利用陽光、空氣、養分和水分土地空間等環境資源,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有序、穩定的關系,進而塑造一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互動的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迅速發展,植物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人們有了進一步認識。建設生態園林是園林發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園林建設當中,模仿自然生態景觀,通過藝術加工,創造出既美麗又具有降塵、降噪、放出氧氣等多種生態功能的園林景觀。一些具體的做法,如在園林中減少小品、道路、廣場等,以植物造景為主,增加群落景觀在園林中的應用。

建設生態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木本植物為骨干的生物群,由喬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條件綜合而成的微觀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網絡,涵蓋了宏觀城市系統,發揮了吸碳吐氧、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發揮綠地水循環、防震避災等生態功能。生態園林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導下,人類與生物的接近程度將成為綠地衡量標準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為主,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建立多種類型、多種功能、豐富多樣的景觀,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達到生態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

2.應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生態園林美學,是研究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多維空間藝術景觀造型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一門多邊科學。中國風景園林是多維空間的藝術造型,有史以來就始終堅持在以謳歌自然、推崇自然美為特征的美學思想體系下求發展,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之審美、游覽、環保效果。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3.景觀的生態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

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

4.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和諧統一

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現代景觀追求的三個目標。植物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植物景觀。

要特別強調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須不斷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世紀是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時代,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綠化的綜合效益即生態效益,這就推動植物造景朝著更為生態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強調以綠為主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由樹木、花草的種植來實現,因此,以綠為主是城市綠化的著眼點。良好的植物景觀往往作為園林小品、甚至鋪裝、坐凳的獨特背景,通過色彩、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小品以及鋪裝、坐凳所處的特定空間,起到點景的作用。

通過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質地進行構圖,并通過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變化,構成一幅活的動態構圖,來表現植物造景的藝術化。它是園林空間的彈性部分,極富變化的動景,豐富了城市植物景觀的色彩和層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機和野趣。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從世界園林專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看中國園林專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中國園林,2008,1.

篇(10)

1、前言

社會的發展總是在建立在一定的能源、環境的基礎上,因此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環境的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這與人們所追求的和諧、自然的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相違背。于是綠色和諧發展,生態設計的理念就應運而生,已形成了強進有力的發展趨勢。

2、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遵循原則

園林景觀景觀設計大致遵循四大原則:①生態、和諧統一原則;②經濟適用原則;③因地制宜原則;④以人文本的原則,具體介紹如下:

2.1生態和諧統一

這是園林景觀設計原則的核心,每一個環節都是建立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園林景觀在設計時,會有不同的景物參與,在線條、比例及色彩上回呈現出多樣性,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和諧、統一的設計,避免出現雜亂無章或過度單調等現象。要保障設計出的園林景觀既能呈現出生動活潑的一面,同時又能營造出景觀層次感

2.2經濟適用

園林景觀的設計的主要目的讓人們更加貼近自然,身心愉悅放松的場所,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更多追求的應該是以最小的經濟投入設計出更加舒適、更加漂亮的園林。但經濟化,并不意味著過度減少資本投入,偷工減料,應該是用最少的錢購進性價比最高的綠色材料,進而實現經濟適用需求。

2.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則也是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園林景觀的設計要建立在當地生態、人文背景的基礎上,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當地人們需求的生態園林景觀。

2.4以人為本的原則

園林景觀的設計是源于人們的需求,最終亦是服務于民的,因此園林景觀生態設計是為民服務為宗旨的。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是要全面考慮各色的人的不同需求,盡可能的滿足全民需求。

3.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的途徑

3.1減少不必要的植被、建筑破壞。生態園林景觀是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設計的,在進行園林設計時,應對園林中原有的植被及歷史建筑進行詳細觀察。如果這些植被不影響園林景觀設計的總體布局,則可將這些植被和歷史建筑進行保存。這樣即實現了資源的重新利用,避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同時也節約的成本投入,一舉兩得。3.2實現植被間的和諧、優化。參與園林景觀設計的植被是多樣化的,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的設計時要對相關的植被進行專業性的研究,避免將相克的植被生物種植在一起。盡量實現植被間的和諧,植被與植被之間是互助共生的,這樣不僅能保障植被的茁長健康成長,同時也實現了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3.3生物多樣性、穩定性的管理規劃園林景觀實際上相當于一個生態圈的縮影,要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化,就要保障園林中生物的多樣性,群落的穩定性。在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時,由于過分追求植被的長青這一錯誤理念,使得引入大量長青植被,但由于這種模式打破了生態圈追求的群落多樣性,植被相生相克,共同維持環境穩定、共同發展的自然定律,從而使得這些耗費大量資金的植被不能適應環境的需求而逐漸凋亡。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生態化設計時,必要要保證生物多樣性,群落多樣性,盡可能模擬出適應自然生態環境需求的園林景觀,這樣才能保障園林景觀能有效抵御外界環境的干擾、破壞,既能滿足人們對生態園林景觀的需求,又實現了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當前形勢下,園林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因此適應發展需求,遵循生態化園林景觀設計的四大原則,才能設計創造出既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又能實現生態的和諧、平衡的園林,才能創造出欣欣向榮的園林景觀發展景象。

參考文獻:

[1]張平.生態性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探討[J].2014.24:92-93.

[2]趙興明.生態理念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5.06:163-164.

篇(11)

【關鍵詞】遼寧地區;山地園林;生態綠化;植物配置模式

1、遼寧地區山地園林景觀植物配置的總體原則

通過對沈陽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及鞍山千山風景區、承德避暑山莊、本溪關門山風景區等北方山地景區的調查和已總結出的適宜沈陽山地園林綠化建設的樹種,歸納出適合沈陽山地園林景觀建設的植物配置原則。

(1)生態原則,遵循植物的生態特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考慮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

(2)注重藝術審美和意境創造,文化與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國文明的基本觀念。

2、遼寧地區山地園林景觀典型的植物配置模式

根據對沈陽市山地園林常用綠化植物的綜合評價、分級及對現狀樹種普查的綜合結果,本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相關配置模式進行篩選、構建。

(1)篩選出適合沈陽山地園林綠化常用的25種園林植物:槐、合歡、榆樹、油松、落葉松、蒙古櫟、鋪地柏、叉子圓柏、東北連翹、火炬樹、黃刺玫、暴馬丁香、紫葉小、側柏、棗樹、紫椴、糠椴、黃菠蘿、色木槭、核桃楸、水曲柳、裂葉榆、白蠟、胡枝子、地錦。

(2)綜合考慮植物配置模式的群落結構、觀賞特性、觀賞時序和生態綠量等因素。

(3)歸納總結出各類山位的基本植物配置。

通過上述分析,作者結合部分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12種沈陽山地風景園林常用的生態綠化基本配置模式,配置時以群落組合為主,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根據他們的類型特點,可以按照群落結構形成的層次和植物種類特點的不同,將其分為生態復層類、觀花觀果類、彩葉喬灌類、冠形枝干類和修剪整形類,并對每種模式的樹種配置、形成的空間特點和觀賞特點做說明(詳見表1)

3、各類型植物配置模式的特點

(1)生態復合層類植物配置特點:生態復合層類是兩種以上植物組成多層次結構的配植方式。合理采用復層混交式種植。通過把不同習性的植物進行垂直混交,組成了一個人工群落的整體。影響此類群落成功與否的主導因子是:坡位、海拔、坡向。

(2)觀花觀果類植物配置特點:在山地園林植物綠化多采用開花結果的、觀賞及實用價值高的樹種,可豐富景觀效果。注意色彩的變化與對比,充分利用地被植物不同的花色、花期、果期等。采取一些措施,使植物材料的花期合理搭配,體現不同風格與特色。 (詳見表2)

(3)彩葉喬灌類植物配置特點,為彌補晚秋早春及冬季節的花色不足,在植物配置時,應使用不同色彩的植物材料。并注意他們之間的相互搭配。

(4)冠形枝干類植物配置特點,人們往往是通過對植株的整體欣賞產生綜合性觀感。樹形、樹干、枝、也有其觀賞特性。

4、結論

山地園林植物的景觀配置體現的秩序特征更純粹。根據以上文章中園林配置的基本原則,本研究總結沈陽地區不同山位的植物配置。(詳見表3)

參考文獻:

[1]石清峰.中國山地植被建設的理論. 科學出版社,2008.6

[2]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第2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年2月

[3]白小羽.傳統山地園林景觀秩序探析.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4]王圣玉主編.中國植物庫.遼寧卷.沈陽出版社,2007.3

[5]魯敏,程正魏.城市植物生態效能綜合評價―以沈陽市為例.山地建筑工程學院,200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538在线精品|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大战孕妇12p| 天天射天天干天天色|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日本漫画口工全彩内番漫画丝袜|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色多多www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yellow字幕网在线播放不了| 播放中国女人毛片一级带|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欧洲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JAPANESE在线播放国产|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亚洲三级在线视频|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试看 |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6页|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动漫版| 免费看一级性生活片| 高h黄全肉一女n男古风|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5g影院5g天天爽永久免费影院|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69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9277手机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 国产精品女上位在线观看|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视频第一页|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