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術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11-28 22:57:3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插秧技術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插秧技術論文

篇(1)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機插育秧技術、機插大田栽培技術和插秧機操作技術。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近幾年來,我們結合武寧縣氣候環境、地理條件,擬定多項技術方案,反復育秧,多次試驗、比較,初步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機插育秧是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常規育秧方式相比,機插育秧的顯著特點是播種密度大,標準化要求高。必須把握好5關:一是營養土配備消毒關,二是精耕細作秧田關,三是品種種子選擇關,四是精量播種關,五是秧水肥田管理關。把握3個原則:一是田平水淺栽插原則,二是適時栽插原則,三是合理密植原則。機插秧苗須達到2個基本要求,一是秧塊標準,秧苗分布均勻,根系盤結,形如毯狀,提起不散,能適合機械栽插;二是秧苗個體健壯,青秀均勻整齊,苗挺葉綠,無病蟲害,能滿足高產要求。常用的機插育秧方式有軟盤育秧、雙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濕分為濕潤育秧和旱育秧。選擇育秧方式應根椐當地水源條件而定。在水源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軟盤濕潤育秧操作簡便可行,且用工少,生產成本低,質量有保證,適宜大面積推廣。

1.1軟盤育秧

1.1.1準備工作。秧田應選擇避風向陽、土壤肥沃、排灌分開、運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園。按照秧田面積與機插大田面積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備軟盤300~375片/hm2。準備寬2m的農用薄膜63m/hm2,長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為過篩的營養細土(菜園土)1500kg/hm2。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穩產的大穗型品種。大田一般需備足雜交早稻種子22.5kg/hm2(常規稻30kg/hm2)。種子應經過精選,以保證出芽率。并用藥劑浸種預防病蟲害;稻種吸足水分的標準是:谷殼透明,可見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斷而無響聲。催芽標準為:手工播種根芽長度不超過2mm,機械播種“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細播種。軟盤育秧按播種方式可分為手工播種和機械播種,手工播種方法簡便通用。手工播種的作業流程:床土準備碎土拌肥過篩堆悶熟化;曬種發芽試驗選種藥劑浸種催芽精做秧板;鋪放空盤裝盤土灑水播種蓋土封膜揭膜煉苗肥水管理起盤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種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溫濕,快出芽,促齊苗。膜內溫度保持在30~32℃,如超過35℃,應揭開兩頭通風降溫以防高溫灼苗。如遇連續陰雨天,每隔2~3d,選中午揭開膜的兩頭通風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發白,必須補足水分,保濕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沒秧床,造成悶種爛芽。②一葉期。控溫控濕,防徒長。膜內溫度控制在25℃以內,超過25℃應兩頭揭膜通風降溫。③二葉期。膜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煉苗,干燥促根。揭膜應在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葉期。應注意保溫防寒,除陰雨天外,實行日揭膜夜蓋膜的方法,當最低氣溫穩定在15℃時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濕潤不發白,含水以透氣。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機插。⑤噴施送嫁藥(肥)。

1.1.4栽前準備。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進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應視苗色而定。②適時控水煉苗。栽前通過控水,促進秧苗老健,增強秧苗抗逆性。③帶藥移栽。機插秧苗由于苗小,個體較嫩,栽后易遭受病蟲危害,在栽前1~2d要噴藥預防,堅持帶藥移栽。④起運移栽。起盤后小心卷起盤內秧塊,疊放于運秧車,堆放層數一般2~3層為宜,運至田頭應隨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隨起隨運隨插,嚴防烈日傷苗。

1.2雙膜育秧

1.2.1作業流程。地膜打孔鋪放孔膜,精做秧板鋪撒床土,床土準備破碎拌肥過篩洇足底水均勻播種覆土覆膜蓋草揭膜煉苗肥水管理切塊移栽。

1.2.2準備工作。①雙膜準備。一般大田需備足幅寬1.5m的地膜63m/hm2;幅寬2.0m的農膜63m/hm2。②地膜打孔??拙嘁话?cm×3cm,孔徑為0.2~0.3cm。打孔孔徑不宜過大或過小,孔徑過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難度;孔徑過小,透氣性差,易造成爛秧。③秧池準備。秧池田與機插秧大田比例為1∶100。秧池田的秧板寬為1.4m。秧溝規格及秧板質量標準與軟盤育秧要求相同。

2機插大田技術

2.1大田耕整

①田塊平整,高低不過寸。②田面整潔,無雜殘物。③田

面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表土硬軟適中,插秧作業時不陷機、不壅泥;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④耕整時,不宜用深耕機械作業,以防耕作層過深。

2.2大田施肥

根據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結合旋耕作業施用適量有機肥和速效化學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總氮量的20%。在缺磷鉀土壤中應適量增施磷鉀肥。

2.3泥漿沉淀化除封殺

化除封殺是機插秧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須經一段時間沉實。沉實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土質情況而定。砂質土需沉實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實1~2d,黏土一般需沉實3d左右。

3機插作業技術

插秧機按操作方式可分為手扶步進式與乘坐式,我縣丘陵山區適宜以手扶步進式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為普通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行距30cm,不可調,株距3檔可調,深度、取秧量可調。其主要特點: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調節。二是具有液壓仿形系統,可以提高水田作業的穩定性。三是機電一體化程度高,操作靈活自如。四是作業效率高,省工節本增效。

3.1插秧機調試

插秧前須對插秧機作1次全面檢查調試,以確保插秧機能夠正常工作。要按照農藝要求確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數,調節好相應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證大田適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機道路行走

插秧機前往作業區進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發動機起動后,應達到熱機狀態。二是將苗箱置在機體的中間位置上。三是將變速桿撥到“行駛”位置上。四是將液壓操作手柄往下撥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壓操作手柄撥到“固定”位置。五是將發動機油門處于低速轉動狀態。六是將主離合器手柄慢慢拉到“連接”位置,插秧機即可行走。

3.3插秧機田間行走

(1)田間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時首先在田埂周圍留有4行寬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邊留有4行、8行寬的余地。

(2)插秧機的轉向換行。插秧機到田頭轉向換行采取步驟:一是將插秧機離合器撥至“斷開”位置,降低發動機轉速,將液壓手柄撥至“上升”位置,使機體上升,將劃印桿收回。二是將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轉方向一側的轉向離合器手柄,插秧機即慢慢開始輕松轉向,以便進行下一個行程插秧作業。

(3)劃印器的使用。插秧機在行走時,劃印器在大田表土上會劃出一直線痕跡;插秧機轉彎后,應將發動機上的中間標桿對準劃印器劃出的直線,以保持插秧機的直線行駛。

(4)側對行器的使用。插秧機轉彎后,應將側對行器對準上一個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機每次行走時有均勻的行距。

3.4插秧機停止作業

作業結束需要停機時,首先將油門撥至“低”的位置,使發動機轉速下降;然后將發動機開關撥至“OFF”位置,發動機可立即熄火,插秧機停止作業。

參考文獻

篇(2)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術的推廣中,尤其是機械化水稻插秧技術的推廣,其技術要求較高。許多農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機械插秧技術。而機械插秧是水稻種植技術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的環節,這種插秧模式與傳統的人工插秧相比,機械插秧的播種面積較大,其標準化的要求較高。想要實現機械插秧,需要具備以下幾點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機械插秧,需要一塊標準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勻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壯,并且無蟲害,滿足水稻高產的要求。由于我國大多數農戶家庭均采用家庭勞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導致農戶更加偏好傳統的插秧技術,機械化的插秧技術成本較高,對于收人低下的農戶家庭并不是一個良好的選擇,這就導致機械插秧技術不能夠在水稻插秧技術推廣中得到良好的運用。

1.2機械插秧的技術限制

在插秧的過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響,在秧苗的插秧季節無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導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夠之后,秧苗又生長壯大,而機械并不能夠采用大秧苗進行插秧,這樣插秧機就成為了擺設。

1.3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設施落后

在大多數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統比較落后,農田中不能夠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農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這就為插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此外由于無法控制好水的深淺,使得水稻插秧技術得不到有效的推廣。

1.4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

由于農村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農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較慢。受到農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數人還是比較傾向于傳統的插秧模式,且沒有辦法去創新和改進現有條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種植環境,這就在客觀上阻礙了水稻插秧技術在農村的推廣與落實。

2解決水稻插秧基礎難以推廣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轉的推進進程

要將土地集中在比較優秀的種糧大戶中去。過去,為了提高我國糧食的生產率,國家推行了,將土地落實到每家每戶,大大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產勞作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進而也推動了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以及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日益增大的農業需求,這種家庭式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只有將土地集中到農業大戶中,對土地進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夠有利于水稻插秧技術的發展,這樣才有利于機械化農業生產模式的進一步推進。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統

想要進一步推廣水稻插秧技術,政府就要設立專項中的資金,對我國現有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改造,使農田實現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廣的技術人員還要根據實際的農業生產需要,對農田實行隨時灌溉隨時排水,為水稻的種植和生產提供良好的技術自然環境和技術條件,滿足農戶對插秧的要求,進一步推廣機械插秧技術。

2.3加強水稻插秧技術的宣傳與培訓

想要進一步推廣水稻插秧技術,就要加大新技術的宣傳力度,還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農民配合推廣的積極主動性也會隨之提高,水稻插秧技術也將會得到更好的推廣。推廣人員還要加強對農民的插秧技術的培訓,尤其是機械插秧技術,讓農民群眾主動的改造水稻的種植環境,為機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條件。

篇(3)

利用藕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其他土地資源,節約養殖泥鰍成本,降低藕田害蟲的危害,減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根據五河縣小圩鎮大王村養殖戶張某介紹,1hm2藕田可以產出蓮藕30t、泥鰍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萬余元。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藕田條件

用作養殖泥鰍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進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質豐富,以利于蓮藕的生長和泥鰍的天然餌料繁殖,田埂無滲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選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內側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內側襯1層尼龍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蓋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齊堅實,防逃設備高出埂面50cm,田塊的四周及中間可以開挖“田”、“井”字形溝,溝寬1.5m,深30~50cm,在進排水口挖魚坑3~5m2,深度80cm,并且溝坑相通,同時安裝進排水管道,并在進排水口設置防逃護柵。田間的溝坑面積要占藕田總面積的10%~25%。開挖溝坑是為了盛夏時泥鰍可入溝避暑棲息,增加活動空間,秋冬季節便于捕撈。

二、藕種栽植與泥鰍種放養

藕種選擇生長快、抗病害、產量高、無損傷、無斷芽、新鮮的優質藕種進行栽植。栽2250~3000kg/hm2藕種,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潑灑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時施腐熟發酵后的有機肥3t/hm2培肥水質,為泥鰍苗種下田提供生物餌料。放養的鰍苗要求體形勻稱、肥滿、大小一致、體色新鮮、精神好、規格要在4~6cm以上,這樣可在當年養成商品泥鰍。投放時間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宜。放養45~60萬尾/hm2,放養前一定要用3%~5%食鹽水浸泡10~15min消毒,為盡快讓其適應人工飼養,應加以馴化,下田前在暫養池里讓其餓上3~4d,使其腹中殘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三、日常管理

(1)投餌。投飼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定質:做到不喂變質飼料,飼料要適口新鮮,飼料組成相對恒定。在鰍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狀配合飼料,可調成糊狀投喂,隨著泥鰍的生長發育,逐漸摻入成鰍飼料,即將豆餅、米糠等植物性飼料加上鮮活小魚蝦或者其他動物的內臟下腳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飼料。配合飼料中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比例大約在6∶4,養殖中后期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或者增加動物性飼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鰍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鰍苗種總重量的4%~7%。定時: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為宜,投喂量不可過多,否則鰍苗貪食,會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間溝坑中設置食臺,距底部5cm,圓形直徑30~40cm,用編織袋做成即可。定位:將泥鰍馴化到食臺吃食,以觀察吃食情況。每天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隨時調整。當水溫高于30℃或低于12℃時少喂或不喂。

(2)三看。看水質、看天氣、看長勢。飼養期間,除了堅持每天巡田,清除敵害,特別要注意水質變化。要經常加注新水,每次10cm左右,如果田水呈現褐色應立即換水,每次換1/4~1/3為宜。藕田養泥鰍,由于荷葉遮蓋,因此田內水溫一般不會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確實較高而不利于泥鰍生長時,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換水的方法加以調節。水質要求達到“肥、活、嫩、爽”,透明度在15~20cm之間,定期施有機肥,培肥水質,施追肥應做到既要滿足蓮藕生長的需要和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傷害泥鰍??墒└斓挠袡C肥或化肥,施追肥一次施量不要過大。以尿素、鉀肥等作追肥時,可先放干藕田水,使泥鰍集中于溝、溜內,然后全田普施,使之迅速與田土結合,以更好地為蓮藕根部吸收。

(3)平時要勤巡田,勤觀察。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及時處理,特別是要做好泥鰍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時特別注意不能讓水漫過田埂,以免泥鰍隨水逃逸,檢查是否有河蟹、龍蝦等鉆洞導致田埂漏水。對藕田里的老鼠、蛇等敵害生物及時清除驅捕,每天檢查吃食情況、水質狀況,記好養殖日志。

(4)做好防病治療。給蓮藕施藥,要做到對癥用藥,并盡可能地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要嚴格掌握藥物的用量并精確稱量,不可隨意提高其濃度。施藥時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藥。一般泥鰍病害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爛鰭病等,定期用生石灰水225~300kg/hm2或2mg/kg漂白粉化水或0.5mg/kg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潑灑預防。

四、適時捕撈

篇(4)

1.1魚池準備

一般魚種培育池面積1333.33~3333.33m2為宜,蓄水深度1.5m左右,備有進排水和良好的水質、充足的水源。要求水體透明度為3O~40cm,pH值保持在7.2~8.0,溶解氧為6mg/L以上。魚苗下塘前,徹底清整并消毒魚池,過濾進水。一般選在魚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50~60kg/667m2對魚池進行消毒,魚苗下塘前5天培育肥水,向塘中注水7O~80cm,施腐熟的糞肥約300~500kg/667m2左右,以保證魚苗下塘前有充足的天然生物餌料。

1.2魚苗放養

選擇早晨或傍晚放苗,因此時水溫低,便于操作。放苗前保持水深1m左右,經試水證明毒性消失后,放苗8000~12000尾/667m2,也可在四大家魚種培訓池中搭配500~1000尾/667m2。經過4~5個月飼養,基本出塘規格達到40~60g/667m2,產350~500kg/667m2。結合各自的生產條件和飼養管理水平可適當調整放苗數量。

1.3飼料投喂

魚苗下塘后即可投喂,選用大公司生產的斑點叉尾鮰專用膨化顆粒飼料(飼料系數:0.8~1.2之間),飼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量、定位”,并結合魚種規格、水溫、天氣及攝食等情況,合理調節飼料粒徑、投飼量。同時在魚池四角各配一盞誘蟲燈,用以捕獲昆蟲,作為餌料補充,節約飼料成本。

1.4日常管理

堅持每日巡塘,檢查魚種的活動、攝食、以及水質、天氣變化、進水過濾網、池塘滲漏等情況,做好池塘管理日志,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茖W使用增氧機,遵循“三開兩不開”原則。適時注水或換水,保持水質“肥、活、嫩、爽”,防止缺氧泛池。

2斑點叉尾鮰魚池塘主養養殖技術

2.1池塘選擇

池塘面積為3333.33~6666.67m2,水深1.5~2m為宜,池底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無污染、進排水方便。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氯制劑清塘消毒,每3333.33m2水面配套一臺1.5kW的增氧機,

2.2魚種放養

魚種質量、規格及放養量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池塘主養魚放養規格為25~50g,放養量為800~1000尾/667m2、搭配濾食性魚類100尾。魚種放養時應用高錳酸鉀或食鹽水浸泡5~10min,放養時水溫應低于8℃。

2.3飼料投喂

選用大公司生產的斑點叉尾鮰專用膨化顆粒飼料(飼料系數:1.5~2之間),養殖前期(前2個月)飼料蛋白質含量36%以上,養殖后期(2個月后)飼料蛋白質含量應不低于32%。飼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則,一般日投飼率為3%,飼料的投喂量應根據水溫、水質、氣候變化、魚體重量等靈活掌握,每次投飼量以達90%魚飽食度即可。同時在魚池四周配置誘蟲燈,用以捕獲昆蟲,作為餌料補充,節約飼料成本。

2.4水質管理

應定期加注薪水,及時開啟增氧機,確保池水容氧充足。6~8月份時,每半個月要換掉一部分老水并及時加新水。同時,每15天應用生石灰15kg/667m2,化漿全池潑灑,調節水質,預防魚病。高溫季節和陰雨天氣要嚴防缺氧,及時開啟增氧機補充池水氧氣。

2.5效益分析

從近年生產情況分析,池塘主養斑點叉尾鮰畝均產量550kg/667m2,均綜合產值1.2萬元/667m2,均純收入5000元/667m2以上。其中成本部分:苗種費用占5%,飼料費用占81%,水電、防病費用占6%,工資、塘租費用占8%。

3斑點叉尾鮰魚病防治養殖技術

斑點叉尾鮰抗病力強,但在池塘中高密度養殖容易發生病害,常見疾病為寄生蟲病、水霉病、爛鰓病和腸炎病,疾病防治應遵行“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6~9月份每月連續6天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5g大蒜汁和適量食鹽進行投喂,每15天全池潑灑1ppm漂白粉溶液進行預防。

篇(5)

 

1.品種選擇及處理

1.1品種選擇:選適宜當地的優質米水稻新品種如:中早熟品種通粳612、通粳777、白粳1;中熟品種通粳889;中晚熟品種吉粳88、吉粳83;晚熟品種秋田小町等品種。

1.2曬種:3月28日左右,選擇晴朗天氣曬種1-2天,曬種時每天要翻動2—3次。

1.3選種:用45-50公斤溫清水加12公斤粗鹽,待鹽全部溶解后,放入種子進行選種,漂選水稻種子撈出后用清水透2遍。

1.4浸種消毒:4月3日左右浸種。選用生石灰5公斤兌水60公斤,浸稻種50公斤,每天攪拌兩次,在室內浸種5—7天。

1.5催芽:農戶可采用火炕進行催芽。在火炕上墊上木板,鋪上草袋片,再堆放種子,種子堆30厘米厚,用40-50℃溫水澆濕,拌勻后再蓋上用開水燙過的麻袋片蓋嚴保溫,然后火炕加溫,使種子堆內達到28—30℃,每隔4小時均勻翻動一次,兩天左右即可破胸,稻芽露白時立即攤放在陰涼處等待播種。

2.播種及育苗

2.1選擇苗地:苗地選擇在當地黑土層深厚、微酸性、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無污染的旱田地塊做苗床。

2.2苗床標準:床長20米,寬1.9米,床高10厘米,溝寬40厘米,床面要耙細整平。

2.3施肥:每平方米施無污染腐熟過圈土糞20公斤,均勻混拌床面10厘米深的土層內。

2.4澆水:苗床在播種前一天澆透底水。

2.5精細播種:(1)播種期:4月10日—13日,氣溫穩定通過6℃(時冷尾暖頭)進行播種。(2)播種量:每平方米播催芽種子150克(3兩)。(3)定種、覆土:播種后用細眼噴壺澆水定種,隨后覆蓋1厘米厚的過篩的山皮土(腐殖土),覆土厚度要均勻。 (4)蓋膜:每0.5米遠插一根竹弓條,中間高40厘米,弓條中間用繩拉緊后蓋膜。采用雙幅開閉式蓋膜,膜上面用繩封好壓緊。

2.6苗床管理:(1)播種后到苗出,要保溫、保濕、促進出苗,發現頂蓋時要及時補水碎蓋。并選擇苗床中央部位放好溫度計,以利掌握床內溫度變化情況。(2)調節溫度,通風煉苗,促壯根。秧苗出齊后,把床溫調節控制在25℃以下,超過25℃時應通風煉苗,隨著秧苗生長,氣溫上升,通風可由小到大,并做到白天通風夜間保溫以促壯根。2葉期要特別注意保溫,嚴防寒潮侵襲,保證秧苗安全離乳。論文參考。三葉期過后視天氣情況可進行大通風,并逐步轉入自然煉苗階段。終霜期之前夜間保溫蓋膜,終霜過后晝夜揭膜進行自然鍛煉。(3)除草防病,稻苗在一葉一心期人工及時拔除苗床雜草、用醋精3瓶兌一噴霧器15公斤水防立枯病。(4)管好水,促壯苗。論文參考。論文參考。苗床底水足,秧苗三葉前一般不澆水,防止秧苗徒長。如果土壤過干,早晨觀察苗尖水珠小或無水珠立即澆水。三葉期以后,每隔3~5天澆一遍透水,如果遇上雨天,揭膜淋雨最理想,杜絕溝灌。

3.插秧

3.1插秧期:氣溫穩定通過13℃開始插秧。即5月20日開始,5月末結束插秧。

3.2插秧質量:淺插均勻一致,隨插隨補,力爭不缺穴。

3.3插秧密度:30×20厘米(即9×6寸),穴插2~3株。

4.田塊的準備

4.1秋翻或春翻地15~20厘米。4月末泡田。插秧前2~3天耙平整細,沉淀后寸水插秧。

4.2挖蟹溝及圍蟹墻,插秧后挖蟹溝,在水稻田離池埂50厘米處四周挖溝,上寬80厘米,下寬50厘米,深60厘米,然后每隔20米再挖一條蟹溝,上寬50厘米,下寬30厘米,深30厘米,每隔8--10米設一個投料臺,以便喂蟹餌料。為防蟹逃逸,在池埂的四周用塑料薄膜圍50厘米高的防蟹墻。

5.施肥、除草、防病、收獲等

5.1在翻地前稻草還田(300—350公斤/畝),每畝施無污染廄肥1500-2000公斤,不施化肥。

5.2 6月5日每畝放3公斤的雜交榕萍防除雜草。

5.3 6月15日畝放300—500只遼河扣蟹(每公斤120—160只)防除雜草。在放蟹前每畝用15--20公斤的生石灰消毒,以后5--7天換一次水,每15天潑灑一次20mmol/L濃度的生石灰調節水質。在放蟹的初期為防止河蟹吃水稻小蘗,按蟹總含量的5--10%投飼料,一般以豆餅、小雜魚、配合飼料等,并加入一定的脫殼劑。

5.4田間始終保持一定的水層,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間在不施用化學除草劑的情況下再輔之1--2次人工除草,基本上控制田間雜草。一是利用細綠萍覆蓋水面,對水面以下的雜草進行控制;二是利用河蟹具有食草的特點,特別是禾本科雜草,而且對露出水面的稗草防效更好,有些是直接食用。這一除草作用恰與綠萍控制水下雜草互補。

5.5在水稻全部生育期間不施農藥。但在稻瘟病發生嚴重的地塊,每畝選用春蕾霉素2袋(每袋35克)兌水30公斤在水稻見穗期進行噴霧。

5.6秋后在9月20日開始排水捕蟹,生態蟹畝產可收15--20公斤。

5.7河蟹捕完后即水稻成熟后即可收割。收割稻谷要單收、單打、單儲,一般畝產可達400公斤以上的生態水稻,價格比普通水稻高一倍的價格。

參考文獻

[1] 楊銀閣等。稻萍蟹農業生態模式的研究。吉林農業科學,2007.6,24-26.

[2] 陳瑞冰,席運官,徐欣.有機水稻與常規水稻生產的經濟效益比較[J]貴州農業科學 2009,37(6):96~98.

[3] 王興龍,史紀鎖.有機稻米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淺析[J] 中國稻米,2005

(6):47-48.

[4] 金連登. 我國有機稻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 中國稻米,2007(3):124.

[5] 楊勇.稻漁共作生態特征與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J].揚州大學,2004

[6] 許燕芳.有機栽培條件下不同水稻品種有肥料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南京農業大學,2007

[7] 張新民,陳永福,劉春成.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J]農業生產展望2009, 4

篇(6)

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創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科技的一個突出特征表現為跨產業、多領域的科技集成與融合身還不夠,至少要回答清楚三個問題——“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來龍去脈,幫助受眾理解和消化有關內容;第二個問題就是要點明具體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個問題就是闡述該成果的重大意義與應用價值以及對今后研究的影響。

以《農民日報》對“麻育秧膜”的報道[2]為例,開篇先聲奪人,吸引讀者注意,“這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墊在我們水稻育秧盤里,不但能保護秧苗,還能保證機插不散秧,特別方便”。然后圍繞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展開。為什么立項研究?“在傳統的育秧環節中,一直存在著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運秧不便、漏插率高等問題。有時,農民們已經準備好了插秧機,可由于育秧盤不給力,散秧多,只能臨時又改用人工插秧。這也成為了制約水稻機插技術應用的瓶頸問題”。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纖維研制出環保型麻地膜,同時進一步改變配方和工藝,研制出適宜育秧育草的麻纖維育苗基布”,“屬于國內外首創”,“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機插秧早插早發高產;同時,育成的秧苗根系發達、白根多、整齊健壯,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機插,易取秧、運輸和裝秧,省工節本。更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證了插秧機在插秧時易分秧,對秧苗的傷害更輕,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顯著提高水稻機插效率和質量”。看完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對“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了。

2 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大眾關心的話題

將科技成果與當前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聯系起來進行報道,可提升成果傳播的效果。這也是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三貼近”原則的體現。很多農業科技成果表面上與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并無關聯,但實際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鍵是慧眼識“珠”,找出這種關聯性,并以此為切入點對成果進行報道。

以《農民日報》對“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報道[3]為例,原題為“加工所‘GTF的結構解析與功能評價項目’榮獲201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般受眾從題中看不懂“GTF”為何物,也看不出“GTF”與自己有何關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制劑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農民日報》在報道時將獲獎成果與大眾普遍關注的糖尿病聯系起來,取題為“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緊緊圍繞該話題展開報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關注。

3 注重從學術論文和會議中挖掘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或進展的一種常見形式,尤其是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論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進展的展示。因此,學術論文本身就具有新聞性,其中包含著“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轉換,就可編寫出高質量的科技新聞稿。目前,國內對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子刊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的論文進行新聞報道較為重視,對其他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新聞報道相對弱化。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國內與國外存在時差,對在國外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要搞清楚對應國內的時間,提前準備好新聞稿,并與雜志出版時間同步發稿,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以《科技日報》對在《科學》雜志發表有關“H7N9流感病毒傳播機制”論文的報道[4]為例,由于當年我國內地多地出現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關注,其中該病毒能否在人際間傳播是焦點問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會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相關科研人員與《科技日報》等國內重要媒體記者密切溝通,在前一天精心準備新聞稿件,幾乎與同時見報,并且刊登在頭版報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學術會議是相關領域科技專家匯聚一起,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研討的一個學術平臺,不僅有科研進展的報告,而且有科技發展的建議,蘊藏著很多科技新聞,但報道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眾關注的問題,提煉核心內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亮點。以《光明日報》對“第五屆全國蔬菜規?;咝в缂夹g經驗交流會”的報道[5]為例,會議內容很豐富,既有技術交流與成果展示,又有產業分析與發展建議,《光明日報》報道時聚焦蔬菜育苗產業的制約因素,闡述了這一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并提出我國蔬菜育苗技術亟待創新的重點,為行業受眾尤其是科技人員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節點

農業科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與不確定性,但作為農業科研項目又有明確的階段性任務,因此要全過程跟蹤科研項目的研究進程,并利用階段性項目推進會、進展匯報會、國內外相關領域研討會等機會不失時機地報道科研項目的重大進展。同時,在報道時要有所選擇,可能細數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點到,應突出其中一項重要進展,并說深說透,否則會給人“零零散散&rdqu o;和“平平淡淡”的感覺,印象不深。以《中國科學報》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實施一年來進展的報道[6]為例,該項目在2012年啟動,2013年召開項目推進會,會上6個課題研究團隊分別匯報了項目實施一年來的進展,合計大大小小的成果多達數十個。但《中國科學報》僅選擇了其中一項相對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初步建成”作為主題展開報道,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此外,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結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更有針對性,傳播效果也會更好。以《新華社》對“水稻缽苗機插新技術”的報道[7]為例,該技術據稱是水稻生產技術的一次更新換代,已在水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該科研團隊利用5月份東北水稻育秧季節,在黑龍江墾區組織召開水稻缽苗機插技術現場觀摩會,邀請《新華社》等媒體觀摩報道,介紹該技術的優勢及應用前景,讓人感到很接地氣。

5 融科學性、通俗性與藝術性于一體

農業科技新聞首先姓“科”,科學性是第一位的,客觀、準確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現代農業科技日益復雜與深奧,若僅從專業的角度去報道,恐因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的晦澀難懂而限制一般受眾的理解,使得其報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在尊重科學性的基礎上,應力求通俗易懂,變“專業化”為“科普化”,同時為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適當應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賦予報道的藝術性,從而使科技新聞的報道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以《光明日報》對“水稻株高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進展的報道再次,在新聞主體中盡量少用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并且不同層次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盡可能簡單化,避免因復雜的機理而造成“云里霧中”,給人理不清頭緒,影響傳播效果。

總之,通過以上5種不同的視角,可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進行及時、充分、有效地報道。當然,形式決定于內容,具體到某項成果,究竟采用哪幾種視角進行報道,可根據成果內容的復雜性而定。

參考文獻

[1]張軍.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重點[J].農村經濟,2011(8):3-5.

[2]吳佩.麻育秧膜:讓水稻機插育秧更高效[N].農民日報,2013-04-24.

[3]李紫陌.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N]. 農民日報,2013-04-17

[4]瞿劍.H7N9病毒或可人際傳播[N].科技日報,2013-07-20.

[5]胡其峰.我國蔬菜育苗產業面臨三大問題[N].光明日報,2013-04-10.

篇(7)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是一種高產高效新技術,其核心內容是通過采取選擇分蘗力強的大穗型品種、小苗移栽、單本(或少本)稀植、淺濕灌溉、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術措施,以強化稻株個體生長環境,充分挖掘(或強化)稻株個體生產潛能。

1單季稻強化栽培的好處

1.1高產穩產高效益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能顯著增產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單季稻強化栽培技術約33.3hm2,普遍獲得了高產豐收。根據對壽昌鎮劉家村、航頭鎮南八村、玨塘村5位農戶的實割實收產量調查,16塊強化栽培的單季稻田共2.06hm2,平均產量達到9928.5kg/hm2,比采用傳統種植技術的同一單季稻品種產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產幅度達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壽昌鎮劉家村施國才和航頭鎮玨塘村孫根土、孫水林等農戶的產量都超過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種植強化栽培單季稻346hm2,普遍獲得高產豐收,根據14個鎮鄉119戶15.47hm2強化栽培的單季稻實產調查,平均產量9168kg/hm2,比相鄰農戶常規栽培的單季稻增產1471.5kg/hm2,增產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種子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齡(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種子6kg/hm2,比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30d左右)移栽,大田要節約雜交種子3.75kg/hm2左右,可以節省種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齡(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種子7.5kg/hm2,比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30d左右)大田可節省種子2.25kg/hm2,可以節省種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節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齡(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與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30d左右)移栽相比,要節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節省了秧田整理、播種、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節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節省費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齡(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與長秧齡(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節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節省秧田整理、播種、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節省費用300元/hm2以上。

1.4節省插秧用工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齡移栽的,每個勞動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齡移栽的,每個勞動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與傳統半旱育秧長秧齡移栽相比(每個勞動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勞動工效,節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時間。大田至少可以節省插秧用工費用375元/hm2以上。同時,還可以減輕挑秧和插秧的勞動強度。

1.5節約稻田灌溉用水

單季稻實行強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濕潤灌溉為主,改變了長時間深水層灌溉的老習慣,可以大大節約稻田用水,能夠節約提水用電和放水用工,達到節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別是在缺水地區,能大大緩解農田爭水的矛盾和糾紛。

1.6方便防病治蟲田間噴藥

由于強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溝起畦栽培,對防病治蟲田間噴藥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單季稻強化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選擇穗大粒多、分蘗能力強、后期轉色好、增產潛力大、米質較優的品種,如中浙優1號、兩優培九等,積極試驗示范川香8號、內香優18等新品種。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術。①選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選擇菜園地、油菜田或臨近單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邊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復合肥(含量45%)750g/m2加過磷酸鈣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細耙苗床畦面。②藥劑浸種,適時播種。大田用種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藥劑浸種,浸后洗凈,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勻地播種在苗床上,用木板壓實,澆水后,覆蓋焦泥灰或細土。天氣下雨和陰天還可以覆蓋一層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時,小拱棚兩頭要及時通風,防止高溫傷苗,晚上要蓋好通風口,既保暖又防鼠。齊苗后,要及時揭膜通風煉苗,先日揭夜蓋,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適時起苗,適齡移栽。強化栽培旱育秧適宜秧齡為10~12d,最長不超過15d。由于播種較密,秧齡太長(超過15d)將嚴重影響秧苗質量,最終影響單季稻產量的提高和增產潛力的發揮。

篇(8)

    機械插秧省工、高效、增產,宣州區自2005年開始推廣機械插秧技術以來,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拋秧增產5%~10%?,F將其相關技術措施總結如下。 

    1大田軟盤泥漿育秧技術 

    1.1品種選用 

    選擇適合宣州區種植的耐肥、抗倒、優質、高產優良品種。早稻:中組3號、皖稻14、株兩優819、T優15;單季稻:武運粳7號、皖稻68等常規稻,兩優293、新兩優6號、豐兩優2號等超級稻和雜交稻組合。 

    1.2播插期 

    機插秧秧齡應控制在20d以內(葉齡3.5葉)。根據品種特性及氣候條件,為確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齊穗,中稻有效避免蟲害減少病毒感染、避開穗期高溫,宣州區早稻應于4月上旬播種,一季稻應于5月中下旬播種;麥稻區播種期應盡量后延,減少麥秧共生期,防止麥田稻飛虱、稻葉蟬傳播病毒,減輕水稻條紋葉枯病和矮縮病的發生。因機插秧秧齡較短,加之宣州區秋季氣溫波動性強,所以晚稻機插秧要慎重推廣,應選擇騰茬早的田塊,采用晚稻早熟品種,確保雙晚安全齊穗。 

    1.3秧床準備 

    選擇排灌、運秧方便的田塊,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復合肥作基肥,開溝起畦,畦面寬1.4m,溝寬0.5~0.6m。確保播種前板面平、實、干爽。 

    1.4塑盤準備 

    塑盤內徑規格58cm×28cm,大田備足300張/hm2軟盤。秧盤2張橫擺,一次擠緊排列整齊,畦兩邊各留10cm,保證秧盤平整貼泥。 

    1.5種子處理 

    大田用種:常規稻45~60kg/hm2,雜交稻22.5~30.0kg/hm2。播種前曬種2~3d,用浸種靈浸種24h,按常規方法催芽,破胸時,攤開晾干即可播種。 

    1.6播種 

    秧盤鋪好后,畦溝內灌入水,在畦溝內攪拌泥漿,將泥漿倒在盤上,用木條刮平,泥漿厚2.0~2.5cm,30min后泥漿沉實即可播種。按盤定量均勻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輕拍稻谷使之全部沒入泥漿,以不見稻谷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沒所有秧盤,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盤,以確保秧苗生長整齊、均勻,避免薄水日曬,造成高溫傷苗。3~4d后秧苗達到1葉1心時,進入常規管理,保持秧盤濕潤即可。如遇陰雨天,排清溝水,保持盤土濕潤;遇晴天,則灌水護苗。秧苗1.5~3.0葉時,保持溝水,視天氣情況可灌“跑馬水”。機插前3~4d,排清溝水,促進秧苗盤根,露曬秧盤,方便起秧和機插。 

    1.8秧田追肥 

    機插秧秧齡短、密度大、盤土淺,苗床施底肥,無需追肥,也不建議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嚴重,確實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對水15t/hm2澆施(每盤約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淺水層。 

    1.9病蟲防治 

    苗期蟲害主要有稻縱卷葉螟、稻薊馬,可選用樂斯本進行防治。必須打好“送嫁藥”,在插秧前3~4d應噴施銳勁特+銅大師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蟲危害。

    2大田管理技術 

    2.1機插秧前的準備 

    2.1.1大田準備。整地要求:田塊平整,田面整潔,達到無雜草、無雜物、無浮渣。表土硬軟度適中,標準深8~10cm,上細下粗,上爛下實,插秧作業時不陷機。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結,水清不渾濁。 

    2.1.2土地耕整??詹缣餀C插前1周進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滅茬機滅茬,旋耕后進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進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漿整地機進行耕整作業。麥、油茬在上水耙地前,應根據秧齡長短,在確保適期移栽的基礎上,視天氣情況曬垡2~3d。 

    2.1.3施足基肥?;适┯昧恳话銥榭偸┓柿康?5%~50%??山Y合旋耕作業,大田施人畜糞11.25~15.00t/hm2、氮磷鉀復合肥450~525kg/hm2、碳銨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應增施過磷酸鈣300~375kg/hm2。對麥茬秸稈還田較多的田塊,在插秧前1d,增施碳銨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漿沉淀。沙質土需沉實1d左右,壤土需沉實1~2d,粘土需沉實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機插水稻田應采用化學除草劑進行封閉除草。結合泥漿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芐可濕性粉600g/hm2或25%惡草靈乳油3 000mL/hm2,拌濕潤細土300~375kg/hm2均勻撒施,保持7~10cm水層3~4d。 

    2.2移栽技術 

    機插秧苗秧齡短,大田期生長期長。栽插深度應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為22.5~27.0萬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萬株/hm2,注意查苗補缺。當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別是出現較長的斷壟和較大的“天窗”時,需人工補缺,以達到勻苗。 

    2.3水漿管理 

    機插秧苗植株小,植傷重,緩苗期長,大田間的水漿管理以“淺”和“勤”為原則。機插秧后,排盡田面積水,自然落干,擱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根系的生長;3~5d后,實行淺水勤灌,即上1次淺水層(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協調土壤水、氣、熱狀況,促進秧苗發根、分蘗。當全田的總莖蘗數達到預定穗數的80%左右,開始排水擱田,葉齡余數2.5左右或拔節初期復水。為達到“稻田不陷腳、田間無裂縫”的擱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輕擱田的方法,即擱幾天,灌1次跑馬水;再擱幾天,再灌1次跑馬水,切不可一次重擱。孕穗期要保持淺水層,抽穗后堅持間歇灌溉,即上1次淺水層,2~3d自然落干,濕潤1~2d再上新水,以維持根系活力,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機插秧苗大田追肥應“少量多次”。分蘗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圓稈期,施用壯稈肥尿素75kg/hm2、氯化鉀75kg/hm2;在葉齡余數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ǚ?長勢較差、葉色較黃的田塊適當增加追肥數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與0.2%磷酸二氫鉀溶液的混合液葉面噴施2~3次(間隔3~4d)。 

篇(9)

我區于2007年在林盛鎮建設了有機水稻生產基地33.3hm2,利用稻田養鴨控制稻田病蟲草害的發生,從而不用化學藥劑,達到防控水稻病蟲草害的目的。通過生態防控使全區水稻生產形成一個有機水稻生產的模式,從而達到有機水稻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F將其生產技術總結如下。

1選用優良品種

統一購種,品種選擇優質、高產、高抗品種沈稻7號、蘇粳香、津川1號等。

2培育壯秧

(1)種子處理。先曬種50h,然后用1%石灰水浸種48h,預防水稻惡苗病、干尖線蟲病,再催芽播種。

(2)選用有機肥。整地做床施足合格商品有機肥。

(3)適期播種。適時播種,要稀播種降低播種量。

(4)適溫煉苗。在溫暖無風的天氣進行通風煉苗、澆水管理等,培育壯秧。

3實行三旱整地

三邊作業,提高整地質量。實行旱翻、旱耙、旱整平和邊泡、邊耙、邊插秧的三邊一條龍作業,既方便作業、提高整地質量,又節約泡插用水。

4適時機插秧

從5月13日開始插秧,到5月20日前結束。育插秧機械化技術表現出的顯著特點是中、小苗移栽,行、株距均勻準確,定株、定穴,早栽淺插,克服了人工作業難以堅持農藝標準的問題,達到了水稻栽植“淺、勻、直、穩”的農藝技術要求。由于機械插秧深淺一致(一般為0.5~2.0cm),行距和穴距準確,每穴株數差異不大,可以實現低節位分蘗。栽植緩苗后,分蘗快,有效分蘗率高,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目標。

5培肥地力

水稻前期施腐熟牛糞180m3/hm2作底肥,緩苗后追施留老跟生物肥225kg/hm2。

6水漿管理

插后保持淺濕管理,有利緩苗促進分蘗。分蘗夠數時(達到穗數指標時)開始撤水曬田,控上促下,減少無效分蘗。成穗率達到75%以上時,曬田復水后采用前水不見后水的灌溉方法,盡量減少灌水次數,培育健壯株體,增強其抗病、抗蟲和抗倒伏能力。伏雨頻繁季節,挖開排水口,灌漿至成熟階段要避免長時間斷水,9月15日灌1次透水保后熟,提高米質和產量;否則斷水過早,易出現吊干早衰,青粒、癟粒增多等現象,降低米質和產量。

7稻田養鴨

(1)除草。插秧后10d將鴨子放進稻田,除草效果十分明顯。稻田養鴨除草的原理:一是鴨子可吃掉雜草;二是可把埋在土里的稗草等雜草的種子吃掉;三是鴨子用嘴或爪破壞泥土中的雜草種子發芽,也可將小草踩進泥里埋掉;四是鴨子的不間斷攪和混水降低了泥水的太陽光透明度,妨害了雜草光合作用。

(2)治蟲防病。沒放進鴨子的稻田潛葉蠅、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飛虱、中華稻蝗、稻縱卷葉螟等危害較重,不得不用化學農藥防治;但是放入鴨子的稻田,因鴨嘴不斷啄食泥土時經常促動水稻根系,對水稻產生刺激,使植株堅硬,減少了無效分蘗,通風透光條件得到了改善,使水稻病害如殺瘟葉枯、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發生減輕。鴨啄水稻根系,對水稻產生刺激,激發水稻生理活動加強,抗害能力也相應提高,從而達到不用化學農藥就可防治蟲的效果。

(3)耙地。鴨子用嘴或爪不斷翻動上下泥土進行耙地,養鴨的稻田水連續2個月保持在泥沙狀態,因而促進了水稻生長。一是鴨子在水田中拭水抑制了雜草的發芽;二是刺激了稻田,促進了分蘗;三是不斷攪動泥水促進了微生物活動和有機物分解,使水稻有效吸收土中的養分;四是牛糞分解發酵后產生沼氣的危害,因泥水的攪動而逐漸消失;五是泥水促使夜間水溫上升,并產生保溫效果;六是不斷攪動,把水田的死水變活水,增加了水中的氧氣;七是鴨在田中不斷攪動使田間表面的氧化層逐漸加厚。 轉貼于

(4)供給養分。鴨子排出的糞便是水稻生長難得的養分。因此,稻田養鴨的地塊水稻長勢旺盛,稻田養鴨不會使害蟲橫行,草籽不會發芽,病害不會發生。

8適時收獲

一般達到9成熟時收獲最佳,過晚米硬、斷裂;并做好田間降水。收獲時捆小捆,勤翻曬,干后及時脫粒。防治污染和變質。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普及,購機補貼范圍擴大,農戶購置機械積極性十分高漲,但實際操作技術應用水平低,生產作業質量參差不齊。農技、農藝技術不配套,各技術環節標準化作業程度低,使產量效益提高緩慢,自2007-2009年跟蹤調查結果

稻谷價格按照國家三等收購價計算:2007年1.50元/kg,2008年1.64元/千克,2009年1.90元/千克。

連續三年最高畝產達到602kg,畝增產86kg稻谷,最高增產幅度15.38%,最低畝產487.0kg,但也有減產地塊,最多畝減產45kg,最大減產幅度為8.39%。增收部分來源于增產和節省投入兩部分。2007年機插總體表現為減產,2008年由于技術的逐漸完善,表現為增產點次多,增產幅度大,效益較可觀。2009年由于特殊年份在水稻普遍減產的情況下機插增產比例增大,增產幅度12%~15%,仍有減產地塊。但如果采用機械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水稻畝產達到600kg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黑龍江省阿城區何長海自2007年開始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每年種植水稻200多畝,購置粉土機、育苗機、施肥機、收獲機等配套機械12臺套,在2009年種植東農429,平均畝產達到605k量水平。雖然水稻機械化生產總體應用水平還是逐年提高,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水田整地機械應用普遍,但整地方法欠科學,質量難保證

多數選擇寧波或18馬力四輪車帶五鏵犁以翻地為主,水田旋耕整地面積少,田面平整度高低不平,欠溝,生地楞伐塊比例大,翻耕地塊一般需48小時浸透,增加泡田時間泡田用水,旋耕整地一般約4~5小時即可泡透粗耙。整地質量粗糙,地表面根茬多,沉淀時間掌握不準,耙地過細膩,滲水速度慢,延遲插秧時間,高差大等都影響插秧與灌溉都不同程度影響插秧作業質量。

2機械育苗質量差,壯秧效果不達標

主要問題有軟盤床土厚度不夠,播量過大,秧田管理不科學。底土過厚或過薄,農戶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擔心底土厚盤根不好,插秧時漏穴,一般鋪設1.5cm以下,底土過薄種子密度大,床土養分消耗快,未到插秧秧齡秧苗出現發黃脫肥現象,出現小苗弱苗現象,播量過大,農戶過分擔憂插秧缺苗,補苗問題,隨意加大播量,最多由650g增加到700g多至750g/m2,最多達到800~1000g/m2,播量大,單位面積秧苗根條數多,地下部水肥爭奪激烈,地上部秧苗徒長,苗弱,莖彈性減弱,第一鞘長增加葉間距拉長。插秧時植傷率提高。田間保苗率下降。再者秧田管理粗放,機插秧要求適宜的株高、葉齡,否則對插秧質量有一定影響,秧田管理不及時,溫濕度不適宜,不能按照秧苗生長最適宜溫度進行放風管理,澆水次數多,秧苗整齊度不好,出苗率、成苗率低不能達到機插要求,田間易造成缺苗斷條現象,水分過大達不到旱育壯秧標準,盤根受影響不能形成毯式秧盤。

3機械插秧技術不過關,嚴重制約了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優勢

機械插秧質量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的一個環節。插秧時造成植傷,機手對機械性能、操作方法掌握不到位,秧針抓秧時秧苗莖基部組織擠壓破裂,造成秧苗彎折,使秧苗致死或大緩苗,調查發現每穴插秧7~8株基本苗,損傷達5~6株,僅剩1~2棵完整基本苗,造成田間基本苗數不足而減產。即便是勉強存活緩苗時間延長,生長發育緩慢。2008年調查阿什河街城建村漂秧率8%,倒折率6.7%保苗率只有87.6%,大大增加了補苗工時費。也對后期水稻生長發育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緩苗慢、時間長,機插秧緩苗時間一般在7~10天,返青期過后正值除草施藥期,田間保持相應高度水層極易遭到潛葉蠅的危害,不僅使營養生長期出現滯后,而且分蘗期、抽穗期乃至成熟期相應都拖后,晚熟4~5天,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

4水稻機械插秧秧齡問題

雖然機插秧速度快,但整地沉淀時間長,秧苗遲遲不能下田,秧齡超過35~40天現象普遍存在,此時因后期天氣溫度高,秧苗在苗床生長速度快根系長,插秧時根系容易上浮而漂秧。秧齡過長也是影響插秧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

5插秧密度不合理

機插秧要根據品種、地力和插秧時間等綜合因素而定,插秧過稀或過密都會減產,稀植保苗數不足,密植易造成貪青倒伏、得病減產。

6機械化生產水稻施肥不科學

施肥機械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施肥均勻,田間表現生長整齊一致。但機械插秧施肥技術是決定產量高低的保證,但施肥時期、施肥方法,農戶一般還遵從手工插秧的經驗施肥方法,注重偏施氮肥,重施分蘗肥,由于緩苗慢易加大施肥量或多次施肥,分蘗高峰后移,生育進程拖后,無效分蘗多。以2009年為例一次分蘗肥空癟率在12.8%,有效分蘗率85.3%,二次分蘗肥空癟率在17.4有效分蘗率76.5%。氮肥量中分蘗肥比例超過50%倒伏比例加大。

7防病滅蟲環節,重治療輕預防

機械插秧要根據田間長相采取定量栽培精確管理模式,生產上農戶往往忽視病蟲害的預防工作,總是發現田間得病后再打藥防治。這就是機械插秧最應該注意的主要的技術環節之一。2009年阿城區料甸鄉新發村二組近200畝機插水田因穗莖瘟減產8.3%。而勝新村在抽穗前后二次防治稻瘟病,穗莖瘟發病率僅在3.5%左右,對產量影響甚微。

8機械化生產水稻灌溉問題

機械插秧對水田灌溉要求,農戶習慣深水灌溉。還有的田塊長期渴水。或有水區不進行曬田,一水到底造成水稻長期淹水,地下根系發育不好,黑根黃根增加,分蘗慢、分蘗數量不足,畝產量相差100kg左右。

9機械化生產水稻收獲問題

因機插水稻生育期有拖后現象,一般收獲時間都延后,容易造成驚紋粒,脫殼率達到3%。

對秸稈還田認識不足:收獲時一般不直接將秸稈粉碎,秸稈還田率不足10%,不超過2萬畝。多數將秸稈田間焚燒,將培肥地力增加有機質的最好資源白白毀掉,造成鉀資源嚴重浪費。

10推廣水稻機械化生產必須堅持標準化栽培作業

水稻生產發展首先依賴稻作技術的進步,在目標栽培體系中提高標準化技術及措施,其是機水稻械化生產,各技術環節只有堅持質量標準,農技農藝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節本增效的目的。

10.1把好品種應用關

水稻機械化生產適宜品種為株高中等,中矮桿,分蘗力中等以上,抗倒伏,抗病蟲,后熟快,熟期適宜的優質高產品種,品種在任何作物中主要決定作用生產潛力任何一個新品種都需要各自的栽培條件才能滿足其增產潛力。

篇(11)

1海南水稻發展概況

水稻是海南島傳統的農作物,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悠久。據農史研究,3000多年前的原始農業已有水稻栽培。海南的光、溫條件優越,野生稻類型多樣,水稻種質資源豐富,明代有水稻品種70個,民國時期有240個,20世紀70年代有560個[1]。近期,優質、豐產的常規品種、雜交組合不斷增加,是我國水稻育種的資源庫。海南水稻播種面積由增加到減少,總產由增加到基本平衡,單產在逐漸增加。播種面積的減少與海南農業結構調整及市場經濟導向有關。但是,海南是農業人口為主的省份,農村居民約占總人口的72.25%[2];從長期戰略與社會穩定以及氣候方面選擇,水稻仍是海南面積最大作物,農業地位不可動搖。海南由于人均水田面積少,農民生產水稻主要是解決口糧問題,造成長期以來,水稻生產管理粗放、栽培技術低。在人口日益增多、播種面積又逐年減少的局面下,糧食明顯不能自給。因此,只有不斷更新水稻品種,接受新的栽培技術,才能增加糧食總產,確保糧食安全。

2優良水稻品種(組合)的選擇

優良的水稻品種(組合)選擇,是保證水稻高產的首要條件。目前,水稻品種(組合)繁多,質量參差不齊。海南省下屬各市縣的農技部門應做好引種、試種、示范推廣,幫助農戶選好種、用好種。目前海南早稻推廣的雜交稻組合主要有Ⅱ優128、特優128、特優721、粵雜922等組合;晚稻主要有博Ⅱ優15、博優225、博Ⅱ優134等組合,常規品種主要有特秈占25、桂農占、科選13等。根據適應性不同,各地區應堅持優中選優,而且選擇的品種(組合)要耐肥、抗倒,耐熱性好,抗病性強,而且要不斷嘗試新品種(組合)。

3高產栽培技術

3.1適當安排播種期

海南島面積不大,但是冬季、早春氣候,東南部和西北部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地區,要根據品種的特性,安排合適的播種期,確保苗期的安全和季節安排。

在海南島的東南部,早稻播種一般安排12月中旬,晚稻安排在6月上、中旬;海南島的西北部早稻播種一般安排在1月中、下旬,晚稻安排在7月上旬。

3.2科學催芽

目前我省農民催芽方法比較簡單、缺乏科學性,在早稻遇到低溫時經常出現爛種、出芽慢、質量差的情況。比較科學的催芽是采取多浸多晾。催芽的步驟為:1000倍的多菌靈泡種12h清水洗干凈晾12h清水浸12h晾12h清水浸12h晾干催芽。催芽一般用潤濕麻袋包裹好,進行催芽,這種催芽方法雖然有些繁瑣,但難度不大,農戶也容易接受,目的是使種子出芽一致,秧苗生長均勻。

3.3科學管理

3.3.1苗期管理。播種前1d先將秧地整好,雜草除凈,畦面寬一般為1.5m,秧地施復合肥75kg/hm2。早稻播種時如遇低溫,必須及時用地膜覆蓋,回溫后或晴天要把畦面兩端膜揭開,如果氣溫高,要把膜全揭開;晚稻播種時如遇雨天,也應采用地膜覆蓋,以免雨水沖散、流失,但雨天過后要及時揭膜。秧地顯綠后,開始灌跑馬水,保持秧田濕潤;秧苗長到2葉1心時,灌好1層淺水,施尿素75kg/hm2;插秧前3d左右,再施75kg/hm2尿素做為送嫁肥,秧地保水2cm左右至插秧,每苗爭取帶蘗到本田。

3.3.2田間管理。①插植疏密合理。目前,我省農民插秧普遍存在過密,而且一蔸多苗,這樣不利于管理,又浪費種苗。一般雜交稻采用單、雙苗插植,常規稻2~3苗插植;插植規格一般采用20cm×20cm、20.0cm×16.7cm、16.7cm×16.7cm等3種規格,沿海地區適當采用密植,山區可適當疏植。②科學除草。在插秧后5~7d,配合本田第1次施肥,將60%丁草胺1500g/hm2和肥料混合均勻施,保水4~5d,并盡量避免田間農活操作[3]。③肥水管理。施肥原則為:采用前攻中穩后補。不同品種(組合),不同的生長環境、條件,根據禾苗長勢可酌情增減?;剩涸谕侠瓩C整地前施農家肥7500kg/hm2、過磷酸鈣375kg/hm2(或拖拉機整地后施復合肥225kg/hm2,然后耙平)。追肥:第1次追肥在插秧后5~7d,這時施復合肥75kg/hm2、尿素150kg/hm2,目的是促進早分蘗,而且早生快,發對抑制雜草生長有很好的效果;第2次追肥施復合肥75kg/hm2加尿素112.5kg/hm2,主要是進一步促進分蘗,并達到夠苗目的。鉀肥:海南土壤普遍缺鉀,鉀肥的合理使用很重要。一般在插秧35~40d追施氯化鉀或氧化鉀150kg/hm2,以達到壯稈、結實率高、增強抗性和米質的目的。穗粒肥:在水稻抽穗揚花時,根據水稻生長狀況,可以追施尿素60~75kg/hm2,并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鉀,以達到促花護花養花、

延遲功能葉衰老、促進子粒飽滿的目的。水分管理做到淺水插秧,深水扶秧,淺水促蘗,干濕交替管理。在秧苗達到600萬株/hm2后,開始曬田。曬田主要根據水稻生長狀況、水分管理情況、區域性土壤性質劃分:對于山區,土壤肥力好,水分充足、禾苗長勢過旺的田塊,要爭取重曬;對于肥力一般,缺水、禾苗長勢一般的田塊,可以輕曬。曬田過后回水,在幼穗分化至抽穗灌漿期,保持淺層水,灌漿后保持干干濕濕至成熟,收割前5~7d斷水,以便收割操作。

3.4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以防為主、治為輔,各地區要積極配合當地植保部門,根據病蟲發生規律做好預防工作。一般在秧苗期,要注意稻薊馬、葉瘟,防治用藥主要有吡蟲啉、殺蟲雙、三環唑;在禾苗分蘗營養生殖期,要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危害,這時期的病害主要有紋枯病、白葉枯、葉瘟,防治用藥主要有三唑磷、殺蟲雙、井岡霉素、葉青雙、三環唑;抽穗至成熟期,應當注意三化螟、稻飛虱危害,病害主要注意穗頸瘟,防治用藥主要有三唑磷、殺蟲雙、撲虱靈、三環唑。在苗期和插秧時,要注意田螺危害,主要防治農藥有密達剎螺劑。農藥用量主要參考說明書并咨詢當地植保部門。

3.5適時收獲

水稻成熟后,由于海南風雨較多,所以要注意觀察天氣,收聽天氣預報,搶在晴天及時收割,確保豐產豐收。

參考文獻

推薦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风情亚aⅴ在线发布| 欧美性白人极品hd|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91色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97天天摸天天碰天天爽| 娇妻借朋友高h繁交h|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 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2020天天干| 在线观看一级毛片|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欧美激情一级二级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jizzjizz免费看jizz|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观看免费v| 久久这里只精品99re免费|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综合五月天婷婷丁香|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到视频在线| 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老师让我她我爽了好久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国内一区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99在线免费视频| 处处吻动漫免费观看全集| av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