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實踐路徑淺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初中階段是人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階段的學生價值觀、人生觀正在逐漸成熟。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科學,承載著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育的同時,應該在課本書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層的德育滲透。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將德育元素融入學生內心,扎根在學生心田,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格。以下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德育;實踐路徑
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具有覆蓋面寬、延伸性強、知識雜糅等特點,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能培養初中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也能對學生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起到積極的作用。教育是“春風化雨”,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教師應從日常教學的細微處著手,一面言傳,一面身教,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做好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的意義
1.激發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初中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時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現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德育內容,一些語文現象等容易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對此,語文教師需要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消除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便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使學生掌握更多語文知識。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初中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不但需要掌握傳統文化知識,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道德修養,從而進行全方位發展,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正好可以滿足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道德修養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重要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融入德育可以提高學生整體道德素質,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須條件,老師自己也是學生的榜樣,在和學生的交往溝通過程中應注意自身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活躍學生學習氛圍,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往往忽略了德育,認為那是思政老師的任務,但是,語文教師要意識到增強學生素質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在語文教材中深入挖掘蘊含的人文內涵和精神,便于學生養成良好品質。當科學與人文交匯中,碰撞出火花,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德育滲透的特殊性
語文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發展方向和方式,現階段語文教學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就是沒有準確定位語文性質,教育效果不好,這需要教師深入研究,了解語文教育本質,在此基礎上進行德育。1.德育的滲透取決于語言。語文教育是以語言為基礎的課程,在語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不能失去語言的本質,在其中進行德育教學。教師以語言為基礎,在對學生語言的指導、理解、分析、推測和實際應用下,可以讓學生理解民族語言。同時,文章的思想模式也非常深刻,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不僅是豐富教學工具,還是情感的融入。例如,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引導學生感受文章情境,讓學生認識實際情況。2.把握好德育滲透的方向。自從語文教學發展以來,關于語文教育的性質有很多爭論。到了1990年,語文教學才開始陷入人文教育和工具性教學的對峙。到現在為止沒有對語文學科的本質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是,很多語文教師更加偏向人文特征,充分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使語文教學更加具有人文性,不斷提高學生素養,達到情感與道德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可以在豐富學生情感基礎上,提升教學效果,便于學生日后學習,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不足
首先,在初中語文課堂上,老師們會致力于閱讀和收集古詩,很多老師在教學的時候,經常要求學生背誦內容,為學生積累奠定基礎,這種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教師采取的方法大多是強制性的,在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之上,進行背誦,學生對文章的具體含義和感情體驗沒有很好的理解,背古詩、散文,背起來就難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太了解,只是讓學生背誦,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了解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文章的深意就可以了。第二,很多學生對學習語文沒有熱情,詩詞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有很大區別,學生在閱讀和理解古詩詞時遇到困難,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很難翻譯古詩詞,不能理解相關的內容,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很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和方法太過于傳統,導致學生討厭學習。教師沒有給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教育環境,由于教師不重視趣味性教學,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很難學習。再者,教學目標不明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意境,可以體驗文人國家的情感和其他民族的思想情感。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沒有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過于機械化,讓學生收集相關詞語意思,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深刻,學生因為不理解文章的深層意義,所以在學習文章內容上存在不足,很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四、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的幾點建議
1.探索語文學科“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教學就是將生活與教學融為一體,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便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案例講解的方式剖析案例背后的道理,鼓勵學生運用自身積累的經驗來學習語文知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語文教師通過生活中的知識來進行教學,拓寬學生學習范圍,活躍語文課堂,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將教學目標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生活中的知識作為教學切入點,將品德教育植入到教學中。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理解,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就在自己的身邊,取得良好體驗,引導學生自覺接受文化熏陶,初中學生才能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在語文課堂上,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熏陶,鼓勵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知識,拓寬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便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2.建立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吸引學生,提高學生注意力。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增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交流雙方的觀點,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美德,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例如,學校在語文課上可引入教學評論這一教學方法,學生可以針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課堂任務進行評論,把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傳達給教師。由老師給予學生總結和評價,指導學生提高品德修養。師生間通過多多交流,就一定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便于學生掌握更多語文知識。3.轉變教師班級管理觀念。教師的教育觀對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具有指導性作用。不少教師仍固守傳統的說教式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積極推行德育教學方法。強調德育,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形成互學互進的師生關系。教師的“高位”意識、“強者”架勢和“權威”面孔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師生“互學互敬”的關系主要有兩層內涵,其一是師生能夠教學相長,教育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育的效果也是作用于師生雙方的。其二,師生雙方地位平等,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優點,與學生進行交流,給與學生鼓勵和稱贊,讓學生在意想不到的驚喜中逐漸增強信心,找到努力方向。這樣就能營造人格平等的氛圍,促進學生認知成長。作為初中教師,如果可以牢記“師”的責任,與學生友好相處,以朋友相處,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真心的尊重。4.確保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語文教師在學生人格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德育首先要保證語文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發揮模范作用,提高自身的修養,便于學生在平時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德育的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師為使初中生能夠有效地深度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課本的教學情況與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重要前提。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制定教學方案,便于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學習語文知識,感受到語文知識中蘊含的深意,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深度學習,便于學生整合語文知識,理解語文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內涵,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細致深度研究,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印象與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在古詩詞內容講解中滲透德育。在語文課堂上滲透德育,教師要將古詩詞中的德育內容挖掘出來,深入分析古詩詞,讓學生了解真理,升華思想。老師可以創造性運用教材,結合德育的目的,選擇內容,選擇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的教育資源來充實教學,使古詩詞的學習內容更加生動豐富,便于學生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學生可以通過積累的知識來學習古詩文,減少學習問題,深入了解古詩文的內容。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古詩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有時也可以讓學生理解古詩詞詞組的使用,探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可以把德育與教學相融合。6.將德育滲透到閱讀理解中。要把德育有效地滲透到語文教育中,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內容,在全面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從而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反復閱讀有助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學生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正確理解文章的主旨,便于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目的,讓學生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道德素質。例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播放朗誦該古詩的音頻,分析古詩所表達的內涵,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來增加個人體驗,便于學生感受到游子的思鄉之情,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這之后,教師便可以將一些優秀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習其他學生的優點,讓學生能夠在閱讀其他學生的文章后不斷的開發自己的學習思維,讓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寫作思路和寫作經驗,使其以作者的角度來對文章進行理解與分析,這樣便能夠使學生的閱讀過程更加高效。7.通過社會現象來作為引導,展現出文學作品的正能量。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以德育為中心,通過現象觀察本質,糾正自己在社會環境中的地位,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現代中學生能接收到許多社會新聞,其中一些是正面信息,一些是負面信息,中學生處于叛逆和意識不成熟階段,他們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網絡負面消息的影響。德育應以網絡新聞為契機,將德育滲透到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社會現象來引導學生,比如《陋室銘》這一課,教師要讓學生看到劉禹錫筆下的陋室,感受到作者的高尚情懷,便于學生養成良好品質,與現代人的炫富及犧牲他人利益現象相比,正能量的思想才能夠永久流傳。8.在課外閱讀中滲透教育。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學習氛圍緊張。但教師還是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便于學生積累知識。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內心十分復雜,需要教師多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消除學生的錯誤思想。適當的閱讀一些優秀作品,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三觀”。如今互聯網的普及,教師可以有計劃的推薦一些作品,促進學生閱讀的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利大于弊的。比如教師可以定期在班級舉辦課外閱讀交流會,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書目,學生可以說出自己最近看過哪些作品,通過交流會,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讀過的作品,通過閱讀,有了哪些收獲。結束語初中階段是學生重要的成長階段,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接班人。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素質教育,豐富學生自身素養,德育教育只能加強和創新,不能削弱和忽視。語文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實施德育的良好平臺。探索語文生活化教學,建立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滲透德育,開展相關活動,提高學生核心素養,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何彩虹.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分析[J].新課程,2022(06):171.
[2]黃志艷.淺析初中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J].吉林教育,2022(01):73-74.[3]鄒學芹.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12):76-77.
[4]李金生,李萬蘭.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的思考[J].學周刊,2021(34):147-148.
[5]柳旭.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實踐路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11):178-180.
[6]石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路徑[J].課外語文,2021(18):36-37.
[7]黃福裕.以語育人,以文化人———芻議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實踐路徑[J].考試周刊,2019(53):82-83.
作者:趙麗 單位:河南商丘虞城縣大侯營盤初級中學